东南大学-PLC实验报告——三层电梯模拟

东南大学-PLC实验报告——三层电梯模拟
东南大学-PLC实验报告——三层电梯模拟

Southeast University

PLC实验报告——三层电梯模拟

班级:******班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

Southeast University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了解PLC 实验原理,掌握简单的PLC 编程方法;

2、学习三层电梯的原理电路和面板操作功能,了解其运行原理,掌握控制方法;

3、通过编程模拟三层电梯的真实运行情况。

二、硬件原理简述

本实验编程及功能的实现均依赖实验室的三层电梯模拟装置,模拟真实电梯的运行情况。

电梯模拟装置由主体框架及导轨、轿箱及门控系统、配重、驱动电机、

外呼按钮及显示屏、内选按钮及指示灯和控制系统组成,其实物如图所

示。实验指导书中已详细给出其原理电路,在此不再赘述,仅将面板操

作功能简述如下:

面板主体可分为四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一至四层,其中一到三层与电梯楼层相对应,第四层主要是人在电梯内时对应的操作面板,另外还包括一些其他功能的输入输出端口。

图2 操作面板第四层

2.1 按钮与按键背景灯

电梯中共有七个按钮,分别是四层的“1”、“2”、“3”,三层的“DOWN ”,二层的“UP ”、“DOWN ”和一层的“UP ”。这七个按钮原理相同,当按下按钮后,相应的开关量信息将从X1至X7送出,若将H1至H7的红黑端子和24V 直流电源相连,则按键背景灯会亮起。

2.2上下行拨动开关与控制端

SA1拨动开关可在电梯处于手动模式时控制上下行,向左拨动,电梯向下运行,向右拨动,电梯向上运行。

当电梯处于自动模式时,将PLC 实验箱中的“SD ”与“正转”短接,则电梯上行,将“SD ”与“反转”短接,则电梯下行。 2.3防夹传感器

图1 三层电梯模拟装置

Southeast University

最右侧的三对黑黄色小孔是防夹传感器SENSOR的输出。防夹传感器是位于电梯门内的红外线收发装置,正常时,防夹传感器输出开关断开,一旦电梯门夹住人时,输出开关闭合。

2.4 指示灯与蜂鸣器

LIGHT和BUZZER均可通过通电控制,将它们与24V直流电源串联,则指示灯会发亮,蜂鸣器会报警。

图3 操作面板第二层

2.5 限位开关

三层的3S1至3S5、二层的2S1至2S4、一层的1S1至1S5均为限位开关的输出。其中每层的S1、S2为电梯门限位开关的输出,S3、S4为电梯上下位置的限位开关输出,S5为上极限开关的输出。这十四个开关量代表电梯门以及箱体的位置。

2.6 开关门拨动开关与控制端

3SA1、2SA1、1SA1三个拨动开关为开关门拨动开关,在电梯处于手动模式时,向左拨动,电梯门打开,向右拨动,电梯门关闭。

CCW、CW端可控制门控电机的正转和反转,即电梯的开门关门。将24V正电接入CCW、CW,可控制电梯开关门。

2.7 LED显示器

STOREY DISPLAY是LED显示器,用以显示楼层位置,为8421BCD码输入。

另外还有电源开关、直流电源输出端、由变频器供电的异步电动机电源输入端口、手动自动模式切换开关等控制按键和输入输出端口,用以实现基本功能。

三、设计思路

鉴于本组同学未学习过PLC课程,对PLC编程方法掌握不足,因此本组选择最基本的编程方法——纯粹采用开关量编程,开关量也称逻辑量,指仅有两个取值,0或1、ON或OFF。它是最常用的控制,对它进行控制是PLC的优势,也是PLC最基本的应用。

开关量控制的目的是,根据开关量的当前输入组合与历史的输入顺序,使PLC产生相应的开关量输出,以使系统能按一定的顺序工作。采用开关量编程需要充分利用电梯的输出

Southeast University

量,控制输入量,以实现预期功能。参考电梯的实际功能,本组的设计思路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3.1 按钮与按键背景灯

对于一部电梯,无论是电梯外还是电梯内的操作按钮,都应实现按下按钮,按键背景灯常亮,到达相应楼层后按键背景灯熄灭的功能。在此将电梯的七个按钮一并讨论,它们的亮灯条件相同,即一旦收到按键的闭合脉冲信号,就输出自锁信号,控制按键背景灯亮;当电梯停在相应楼层并开门后,该层对应的按钮熄灭。

3.2 开关门

电梯停下后,打开对应楼层的门;考虑到乘客上电梯的时间,开关门之间应有一定延时,此处设为2S,延时结束后电梯关门。

3.3 停下

对于电梯内部的“1”、“2”、“3”按钮来说,只要它们中的任意一个按键灯亮着,并且电梯到达相应楼层,就应当使电梯停下。举例来说,如果“2”按键亮着,并且电梯的“2S3”、“2S4”限位开关有输出,就表示电梯在2楼且有人想去这一层,这时电梯就应当停下开门。

三层的“DOWN”和一层的“UP”也是如此,有人在3层想下楼或在1层想上楼,当电梯到达3层或1层时就应停下开门。

有所不同的是二层的“UP”、“DOWN”,当有人在2层想上楼时,若电梯内部的“1”被按下且尚未得到响应,或者有人在1层也想上楼,此时电梯路过2楼时不应当停下,而应当先去1楼,等再次上行到达2层时再停下。也就是说,二层“UP”按键灯亮且“2S3”、“2S4”限位开关有输出时,若“1”或一层“UP”按键灯也亮着,则电梯不应停下,若这两个按键灯没有亮,则电梯应停下。

同理,二层“DOWN”按键灯亮且“2S3”、“2S4”限位开关有输出时,若“3”或三层“DOWN”按键灯也亮着,则电梯不应停下,若这两个按键灯没有亮,则电梯应停下。

3.4 上下行与优先级

根据上述停下的条件,若电梯在某一层,恰好有人按下了这一层的按键,又不与其他层按键冲突,比如电梯停在2楼时只有二层的“UP”被按下,则电梯会直接开门,因此不必再在控制上下行的条件中考虑这种情况。

首先,考虑对单个按键的响应。对于三层电梯来说,去3层必定是上行,去1层必定要下行,2层的情况则稍微复杂些,要结合电梯所处的位置进行考虑,若电梯此时在楼的上半部分则需下行,在下半部分则需上行。

其次,考虑多个按键被同时按下的情况,我们引入优先级的概念,界定按键命令的处理顺序:上行时,设定优先级,下行时,设定优先级。优先级的概念在“停下”的条件中已有体现,同时因为已经设定电梯停下开门后就熄灭相应按键,因此可以排除已经完成的命令,结合3.3中所述,即可满足电梯的控制要求。

以下通过两个例子说明:

假如电梯停在在1层时,有“3”、二层“DOWN”和一层的“UP”同时被按下,则电梯将运行如下:先在1楼打开门,一层“UP”按键熄灭;上行到2楼时因为“3”亮着,虽

Southeast University

然二层“DOWN”按键亮且“2S3”、“2S4”限位开关有输出,但仍不满足停下条件,电梯不停;继续上行到3楼停下开门,“3”熄灭;随后电梯下行到2楼,停下开门,二层“DOWN”熄灭。

假如电梯停在在1层时,有“3”、“2”和一层的“UP”同时被按下,则电梯将运行如下:先在1楼打开门,一层“UP”按键熄灭;随后按照优先级应首先响应“3”按键,但是经过2楼时有“2”按键灯亮,且“2S3”、“2S4”限位开关有输出,满足停下条件,因此电梯会在2楼停下开门,“2”熄灭;随后电梯上行到3楼停下开门,“3”熄灭。

3.5 楼层显示

设定LED灯显示的数字为电梯最后经过的楼层。当某层的上下限位开关同时有输出时,说明电梯经过或停在该层,此时就将楼层示数更新为该楼层并保持,直到下一个更新条件满足。

四、程序流程图

程序主要流程可表示如下,需说明,本组全部采用开关量编程,程序中并不存在循环,却可以起到下图所示的效果:

图3 程序流程图

五、端子接线图

编程中共用到输入量24个,输出量17个,将各端子连接内容列于下表:

表1 输入量X

表2 输出量Y

Southeast University

硬件接线图如下:

图4 端子接线图

六、实验成果与不足

本组模拟真实电梯运行情况进行设计,主要可实现以下功能:

1、响应按键命令,并对同时存在的按键命令进行排序处理,实现正常上下行和停止;

Southeast University

2、电梯在相应楼层停止时开门,经过2S延时后关门;

3、LED灯显示电梯所在楼层。

本组成功实现了电梯的基本功能,但仍存在许多可以改进之处。例如,可以对防夹传感器进行设置,当相应楼层的防夹传感器有输出时,控制该层的电梯门打开;又如,可以对“3S5”、“1S5”两个上下极限限位开关进行设置,正常情况下极限开关不应有输出,若存在输出则启动蜂鸣器报警,说明电梯运行出现问题。

由于实验器材中部分传感器不灵敏以及实验时间的限制,上述想法最终未能来得及实现,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我相信若有足够的时间,我们一定能将上述功能实现,将电梯设计得更加完美。

七、心得与体会

这次的实验对我们组而言不是很轻松,因为我们组的两个人都没有学过PLC的理论课程,所以做起实验来要相对有些吃力。我们的实验题目是电梯控制,其实算起来电梯控制的逻辑并不是很复杂,只不过要将逻辑语言转化成梯形图,这一步对我们组而言稍微困难一些。

电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实以前也有思考过电梯的控制程序具体如何,不过没有仔细研究。这次是要在模拟电梯实验台上世纪模拟出来,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

在实验之前我也上网去找了一些资料,参考了一下资料里的逻辑结构,有一些逻辑相对复杂,而我们这次试验是要实现三层的电梯模拟,所以相对来说,难度大大降低了。

在参照了一些资料以后,然后我们决定用自己的逻辑去实现。不过,这个程序也仅是适用于三层电梯,而对于多层电梯我们没有测试环境,所以也无法验证。

真正实验的时候,我们从头学起,先从演示实验,学习基本的梯形图编程,之后开始测试电梯,从每一个限位开关,每一盏信号灯。不过中间也遇到很多问题,这实验设备虽然是最新的,不过在实验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很多故障。

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难题,也会去找老师,还有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PLC在工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虽然我们没有学过PLC的理论课程,不过这一次的实验仍然让我受益良多。

PLC三层电梯实验报告

题目:三层电梯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练地掌握PLC的编程和程序调试方法。 2、进一步熟悉PLC的I/O连接。 3、熟悉变频器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 名称类型数量名称类型数量PLC DVP20SX211 R 1 以太网模块DVPEN01-SL 1 网络模块DVPDNET-SL 1 远程I/O模块DVP16SP11T 1 台达VFD变频器VFD002EL21 A 1 台达RTU-DNET RTU-DNET 1 台达电源DVPPS02 1 三层电梯模型 1 人机界面DOP-10E615 1 计算机 1 三、实验内容 电梯由安装在各楼层厅门口的上升和下降呼叫按钮进行呼叫操纵,其操纵内容为电梯运行方向。电梯箱内设有楼层内选按钮,用以选择需停靠的楼层。电梯上升途中只响应上升呼叫,下降途中只响应下降呼叫,任何反方向的呼叫均无效。例如,电梯停在一层,在二层轿箱外呼叫时,必须按二层上升呼叫按钮,电梯才响应呼叫(从一层运行到二层),按二层下降呼叫按钮无效;反之,若电梯停在三层,在二层轿箱外呼叫时,必须按二层下降呼叫按钮,电梯才响应呼叫(从三层运行到二层),按二层上升呼叫按钮无效。

PLC 主机输入输出如表6-1所示。 表6-1 plc主机输入输出 名称输入点名称输出点箱内三层呼叫X0/M50 方向上Y0 箱内二层呼叫X1/M51 方向下Y1 箱内一层呼叫X2/M52 箱内三层呼叫指示Y2 手动开门X3/M53 箱内二层呼叫指示Y3 手动关门X4/M54 箱内一层呼叫指示Y4 一层上呼叫X5/M55 开门指示Y5 三层下呼叫X6/M56 二层上呼叫X7/M57 远程模块输入输出如表6-2所示。 表6-2 DVP-16SP输入输出 名称输入点名称输出点二层下呼叫X0/M110 关门指示Y0/M70 一层到位限位开关X1/M111 一层呼叫指示Y1/M71 二层到位限位开关X2/M112 三层呼叫指示Y2/M72 三层到位限位开关X3/M113 二层上呼叫指示Y3/M73 上限位X4 二层下呼叫指示Y4/M74 下限位X5 蜂鸣器Y5 X6 正转Y6/M76 X7 反转Y7/M77 电梯模型原理图如图6-1所示。 图6-1 电梯模型原理图

热工实验报告剖析

目录 常功率平面热源法同时测定绝热 (1) 数据处理: (1) [1]原始数据整理:(原始数据表格见附录) (1) [2]关于高斯误差补函数的方程编写 (2) 高斯误差补函数的一次积分 (2) 高斯误差补函数的一次积分的反函数 (2) [3]数据处理脚本 (2) [4]结果表格 (3) 曲线绘制 (3) [1]热源温度t1和距热源x1处温度t2随时间τ的变化关系 (3) [2]导热系数lamda随时间的变化 (4) [3]导热系数a随时间的变化 (4) 理解分析 (5) [1]改变导热系数lamda对温升曲线的影响 (5) [2]改变导温系数a对温升曲线的影响 (6) 空气横掠单圆管时强迫对流换热实验 (6) 数据处理 (6) [1]原始数据整理:(原始数据表格见附录) (6) [2]结果表格 (7) [3]曲线拟合 (7) 总结讨论 (9) [1]实验偏差讨论 (9) [2]为什么忽略Pr (9) [3]截面小的地方流速大,测量相对误差值小。 (9) 常功率平面热源法同时测定绝热 材料的导热系数λ和导温系数a 数据处理:

高斯误差补函数的一次积分 高斯误差补函数的一次积分的反函数 [3]数据处理脚本

[4] [1]热源温度t1和距热源x1处温度t2随时间τ的变化关系

[2]导热系数lamda随时间的变化 [3]导热系数a随时间的变化

可以看出λ和a均随时间先降低后升高。因为导热初期,温差小,恒定热流,所以传热快,随着时间的增加,导热变慢。当温度增加到一定 程度,温差缩小,导热又逐渐变快。 理解分析 [1]改变导热系数lamda对温升曲线的影响

东南大学电路实验实验报告

电路实验 实验报告 第二次实验 实验名称:弱电实验 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信息工程姓名:学号:

实验时间:年月日 实验一:PocketLab的使用、电子元器件特性测试和基尔霍夫定理 一、仿真实验 1.电容伏安特性 实验电路: 图1-1 电容伏安特性实验电路 波形图:

图1-2 电容电压电流波形图 思考题: 请根据测试波形,读取电容上电压,电流摆幅,验证电容的伏安特性表达式。 解:()()mV wt wt U C cos 164cos 164-=+=π, ()mV wt wt U R sin 10002cos 1000=??? ? ? -=π,us T 500=; ()mA wt R U I I R R C sin 213.0== =∴,ππ40002==T w ; 而()mA wt dt du C C sin 206.0= dt du C I C C ≈?且误差较小,即可验证电容的伏安特性表达式。 2.电感伏安特性 实验电路: 图1-3 电感伏安特性实验电路 波形图:

图1-4 电感电压电流波形图 思考题: 1.比较图1-2和1-4,理解电感、电容上电压电流之间的相位关系。对于电感而言,电压相位 超前 (超前or 滞后)电流相位;对于电容而言,电压相位 滞后 (超前or 滞后)电流相位。 2.请根据测试波形,读取电感上电压、电流摆幅,验证电感的伏安特性表达式。 解:()mV wt U L cos 8.2=, ()mV wt wt U R sin 10002cos 1000=??? ? ? -=π,us T 500=; ()mA wt R U I I R R L sin 213.0===∴,ππ 40002==T w ; 而()mV wt dt di L L cos 7.2= dt di L U L L ≈?且误差较小,即可验证电感的伏安特性表达式。 二、硬件实验 1.恒压源特性验证 表1-1 不同电阻负载时电压源输出电压 电阻()Ωk 0.1 1 10 100 1000 电源电压(V ) 4.92 4.98 4.99 4.99 4.99 2.电容的伏安特性测量

东南大学微机第四次实验报告

东南大学 《微机实验及课程设计》 实验报告 实验四双列点阵发光二极管显示实验 姓名:董元学号:22011207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实验室:计算机硬件技术实验时间:2013年05月15 日报告时间:2013年05月18日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一. 实验目的与内容(概述) 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TPC实验装置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 2)了解双色点阵LED显示器的基本原理 3)掌握PC机控制双色点阵LED显示程序的设计方法 实验内容: 4-1、在双色点阵发光二极管上显示一个黄色或红色的“年”字。 4-2、在双色点阵发光二极管上显示你的姓的汉字或拼音的第一个字母。要求该字符红色和黄色相间。 要求: 1、正确设置退出条件:可以按任意键退出,或者显示一定的次数退出 2、注意尽量清晰地显示字符,消除重影问题 4-3、利用双色点阵发光二极管任意设计一款霓虹灯动态图案,要求二极管阵列可以间或发两种颜色的光,并能看清动态变换的效果。 二. 基本实验原理(或基本原理) 点阵LED显示器是将许多LED类似矩阵一样排列在一起组成的显示器件,双色点阵LED是在每一个点阵的位置上有红绿或红黄或红白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当微机输出的控制信号使得点阵中有些LED 发光,有些不发光,即可显示出特定的信息,包括汉字、图形等。车站广场由微机控制的点阵LED大屏幕广告宣传牌随处可见。 实验仪上设有一个共阳极8×8点阵的红黄两色LED显示器,其点阵结构如图所示。该点阵对外引出24条线,其中8条行线,8条红色列线,8条黄色列线。若使某一种颜色、某一个LED发光,只要将与其相连的行线加高电平,列线加低电平即可。 1、硬件连接: (1)行代码、红色列代码、黄色列代码各用一片74LS273锁存。 (2)行代码输出的数据通过行驱动器7407加至点阵的8条行线上, (3)红和黄列代码的输出数据通过驱动器DS75452反相后分别加至红和黄的列线上。 (4)行锁存器片选信号为CS1,红色列锁存器片选信号为CS2,黄色列锁存器片选信号为CS3。 2、流程图:

东南大学高等数学数学实验报告上

Image Image 高等数学数学实验报告 实验人员:院(系) 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实验地点:计算机中心机房 实验一 1、 实验题目: 根据上面的题目,通过作图,观察重要极限:lim(1+1/n)n =e 2、 实验目的和意义 方法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观察数列的极限,可以从点图上看出数列的收敛性,以及近似地观察出数列的收敛值;通过编程可以输出数列的任意多项值,以此来得到数列的收敛性。通过此实验对数列极限概念的理解形象化、具体化。 三、计算公式 (1+1/n)n 四、程序设计 五、程序运行结果 六、结果的讨论和分析 当n足够

Image Image 大时,所画出的点逐渐接近于直线,即点数越大,精确度越高。对于不同解题方法最后均能获得相同结果,因此需要择优,从众多方法中尽可能选择简单的一种。程序编写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上机调试前要仔细审查细节,对程序进行尽可能的简化、改进与完善。 实验二一、实验题目 制作函数y=sin cx的图形动画,并观察参数c对函数图形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和意义 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同学熟悉数学软件Mathematica所具有的良好的作图功能,并通过函数图形来认识函数,运用函数的图形来观察和分析函数的有关性态,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三、计算公式:y=sin cx 四、程序设计五、程序运行结果 六、结果的讨论和分析 c的不同导致函数的区间大小不同。 实验三 一、实验题目 观察函数f(x)=cos x的各阶泰勒展开式的图形。 二、实验目的和意义 利用Mathematica计算函数的各阶泰勒多项式,并通过绘制曲线图形,来进一步掌握泰勒展开与函数逼近的思想。 三、计算公式

三层电梯控制设计

综合实训设计报告信息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自动化系 设计题目:基于PLC的三层电梯控制系统设计 姓名: 学号: 专业:测控121班 指导老师: 二0一五年七月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迅速的崛起,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中垂直运行的交通工具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它是采用电力拖动方式,将载有乘客或货物的轿厢,运行于垂直方向的两根刚性导轨之间,运送乘客和货物的固定式提升设备。所以,电梯是为高层建筑运输服务的设备,它具有运送速度快、安全可靠、操作简便的优点。但传统的电梯控制系统主要采用继电器--接触器进行控制,其缺点是触点多,故障率高、可靠性差、维修工作量大等,而采用 PLC组成的控制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使电梯运行更加安全、方便、舒适。 目前电梯的控制普遍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采用微机作为信号控制单元,完成电梯信号的采集、运行状态和功能的设定,实现电梯的自动调度和集选运行功能,拖动控制则由变频器来完成;第二种控制方式采用可编程控制器取代微机实现信号控制。从控制方式和性能上来说,这两种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PLC 可靠性高,程序设计方便灵活。 1.电梯的PLC控制方式 PLC是一种用于工业自动给控制的专用计算机。实质上属于计算机控制方式。PLC与普通微机一样,能通用或专用CPU作为字处理器,实现通道(字)的运算和数据存储,另外还有位处理器(布尔处理器),进行点(位)运算与控制。PLC控制一般具有可靠性高,易操作、维修和编程简单、灵活性强等特点。 1.1 PLC控制系统的可靠性 对可维修的产品,可靠性包括产品的有效性和可维修性。PLC不需要大量的活动元件和接线电子元件,它的接线大大减少,与此同时,系统的维修简单,维修时间短。PLC采用了一系列可靠性设计的方法进行设计,例如,冗余设计,断电保护,故障诊断和信息保护及恢复等,提高了MTBF,降低了MTTR,使可靠性提高。PLC是为工业生产过程控制而专门设计的控制装置,它具有比通用计算机控制更简单的编程语言,而为工业恶劣操作环境设计的硬件使可靠性大大提高。在PLC的硬件方面,采用了一系列提高可靠性的措施。例如,采用可靠性的元件,采用先进的工艺制造流水线制造,对于干扰的屏蔽、隔离和滤波等,对电源的断

工热热力学实验报告1

工程热力学实验报告 学院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2016年12月21日

实验一:气体定压比热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气体比热测定装置的基本原理和构思。 2. 熟悉本实验中的测温、测压、测热、测流量的方法。 3. 掌握由基本数据计算出比热值和求得比热公式的方法。 4. 分析本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减小误差的可能途径。 二、实验内容 通过测定空气的温度、压力流量,掌握计算热量的方法,从而求得比热值和求得比热公式的方法。 三、数据记录 四、实验方法、步骤及测试数据处理 1.接通电源及测量仪表,选择所需的出口温度计插入混流网的凹槽中。 2.摘下流量计上的温度计,开动风机,调节节流阀,使流量保持在额定值附 近。测出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t0)。 3.将温度计插回流量计,调节流量,使它保持在额定值附近。逐渐提高电热 器功率,使出口温度升高至预计温度。 可以根据下式预先估计所需电功率: τt W ?≈12 式中:W为电热器输入电功率(瓦);

Δt 为进出口温度差(℃); τ为每流过10升空气所需的时间(秒)。 估算过程:W=m ×Cp ×(T2-T1)=ρ×V ×Cp ×(T2-T1) =ρ×(10/1000τ) ×Cp ×Δt=1.169×(10/1000τ) ×1.004×Δt =11.7/1000×Δt/τ(kW)=11.7Δt/τ(w) 式中ρ—kg/m3; Cp—kJ/kg ·k; 4. 待出口温度稳定后(出口温度在10分钟之内无变化或有微小起伏,即可视为稳定),读出下列数据,每10升空气通过流量计所需时间(τ,秒);比热仪进口温度——即流量计的出口温度(t 1,℃)和出口温度(t 2℃);当时相应的大气压力(B ,毫米汞柱)和流量计出口处的表压(Δh ,毫米水柱);电热器的输入功率(W ,瓦)。 5. 根据流量计出口空气的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从湿空气的干湿图查出含湿量(d,克/公斤干空气),并根据下式计算出水蒸气的容积成分: 622 /1622 /d d r w += 推导:对于理想气体混合物,摩尔比等于体积比,由分压力定律可知,理想气体摩尔比等于压力比,因此体积比等于压力比。根据含湿量定义d=m v /m a =n v M v /n a M a =0.622 (v v /v a )。因此:r w =v a /v=v v /(v v +v a )=1/(1+0.622/d)=d/0.622/(1+ d/0.622) 6. 根据电热器消耗的电功率,可算出电热器单位时间放出的热量: 3 10 1868.4?=W Q & (kcal/s )[1w=1J/s=1/1000kJ/s=1/4186.6kcal/s] 7. 干空气流量(质量流量)为: ) 15.273(2871000/103.133)6.13/)(1(00+???+-== t h B r T R V P G w g g g τ&& ) 15.273()6.13/)(1(106447.403+?+-?= -t h B t w τ (kg/s ) 8. 水蒸气流量为: ) 15.273(5.4611000/103.133)6.13/(00+???+== t h B r T R V P G w w w w τ&&

东南大学信息学院微机实验报告九

实验九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系统功能调用INT 21H的有关功能 2.编写时钟程序 二、实验任务 1.执行时钟程序时,屏幕上显示提示符“:”,由键盘输入当前时、分、秒值,即XX:XX:XX,随即显示时间并不停地计时。 2.当有键盘按下时,立即停止计时,返回DOS。 三、源程序 DATA SEGMENT BUFFER DB 11 DB ? DB 10 DUP(?)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OUTCLK: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DL,':' MOV AH,2 INT 21H MOV DX,OFFSET BUFFER MOV AH,0AH ;输入字符串 INT 21H MOV BX,OFFSET BUFFER+2 MOV AL,[BX] ; 时针,ASCII码转非压缩BCD CMP AL, 03AH JAE ERROR1 CMP AL, 02FH JBE ERROR1 AND AL,0FH MOV [BX],AL INC BX MOV AL,[BX] AND AL,0FH MOV [BX],AL INC BX INC BX MOV AL,[BX] ; 分针

AND AL,0FH MOV [BX],AL INC BX MOV AL,[BX] AND AL,0FH MOV [BX],AL INC BX INC BX MOV AL,[BX] ;秒针 AND AL,0FH MOV [BX],AL INC BX MOV AL,[BX] AND AL,0FH MOV [BX],AL MOV BX,OFFSET BUFFER+2 CALL TOBCD ; 时针,两位非压缩BCD转换成两位压缩BCD MOV CH, AL ADD BX,3 CALL TOBCD MOV DH, AL ; 分针,两位非压缩BCD转换成两位压缩BCD MOV DH,AL ADD BX,3 CALL TOBCD ; 秒针,两位非压缩BCD转换成两位压缩BCD MOV DL,AL CMP CH, 24H JAE ERROR CMP DH, 60H JA ERROR CMP DL, 60H JA ERROR ERROR1: MOV AH,4CH INT 21H AGAIN: CALL DELAY MOV AL,DL ; 秒针加1 ADD AL,1 DAA MOV DL,AL CMP AL,60H JA ERROR JNE DISPY

三层电梯控制器实验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本科实验报告题目:三层电梯控制器 课程名称:数字电路与系统设计 学院(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完成日期:2012-7-5 成绩: 2012 年7 月05 日

题目:三层电梯控制器 1 设计要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在商业大厦、宾馆酒店、办公场所、居民住宅中广泛使用。并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梯功能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相应地其控制方式也在不停地方生变化。对于电梯的控制,传统的方法是使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进行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型计算机在电梯控制上的应用日益广泛,现在已进入全微机化控制的时代。 电梯的微机化控制主要由以下几种形式:1.PLC控制;2.单板机控制;3.单片机控制;4.单微机控制;5.多微机控制;6.人工智能控制。目前FPGA已广泛应用与电子设计与控制的各个方面。本设计就是使用一片FPGA来实现对三层电梯的控制。 电梯控制器是控制电梯按顾客的要求自动上下的装置。三层电梯控制器的功能如下: (1)每层电梯入口处设有上下请求开关,电梯内设有乘客到达层次的停站请求开关。 (2)设有电梯所处位置指示装置及电梯运行模式(上升或下降)指示装置。 (3)电梯每秒升(降)一层楼。 (4)电梯到达有停站请求的楼层后,经过1秒电梯门打开,开门指示灯亮,开门4秒后,电梯门关闭(开门指示灯灭),电梯继续运行,直至执行完最后一个请求信号后停在当前层。 (5)能记忆电梯内外的所有请求信号,并按照电梯运行规则按顺序响应,每个请求信号保留至执行后消除。 (6)电梯运行规则:当电梯处于上升模式时,只响应比电梯所在位置高的上楼请求信号,由下而上逐个执行,直到最后一个上楼请求执行完毕;如更高层有下楼请求,则直接升到有下楼请求的最高层接客,然后便进入下降模式。当电梯处于下降模式时与上升模式相反。 (7)电梯初始状态为一层开门。 (8)当收到报警信号时,电梯停止工作,电梯维持当前状态不动。报警信号解除时,电梯继续工作。 (9)电梯到达指定楼层时有声音提示。 2 设计分析及系统方案设计 电梯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有很多,本文采用状态机来描述,其优点是思路清晰。可以将电梯等待的每秒钟以及开门、关门都看成一个独立的状态。由于电梯又是每秒上升或下降一层,所以就可以通过一个以秒为周期的时钟来触发状态机。根

plc实验报告之三层电梯的运行

电气控制综合实验报告 项目:三层电梯PLC控制系统 班级:电132 姓名: 学号: 联系方式: 学期:2015-2016-2 第一章实验过程记录以及调试步骤及方法 1.1实验过程记录 1.好好复习老师之前讲的一些基本的电路,例如轿厢内锁存电路,门厅锁存电路等,将这些基本的电路搞懂之后,就可以开始设计接下来的电路啦。

2.认真查看电梯要求的7大原则,开始设计梯形图,并用GX Works2进行仿真,并及时发现问题,加以修改。 3.在GX Works仿真都没有问题后,去实验室,用组态软件再进行仿真,看电梯能否自如顺畅的运行,因为开门是通过延时来实现的,组态仿真,看之前设置好的定时器定时的时间是否能让电梯顺利的关门开门,若不行,修改定时器定时的时间,知道符合要求为止。这个可分为一下几小部分: a.打开计算机; b.打开GX Works2软件,将自己编写好的程序拷入电脑并打开; c.将PLC调为由RUN拨到STOP状态,然后将程序写入PLC; d.将PLC调为RUN(即运行状态)状态,然后打开组态; e.运行组态,点击启动; f.开始根据组态运行的结果来调试,找出错误并修改程序,直至完成设计要 求; 1.2实验调试步骤及方法 1.调试软件GX Works2介绍 GX Work2是三菱电机推出的三菱综合PLC编程软件,是专用于PLC设计、调试、维护的编程工具。与传统的GX Developer 软件相比,提高了功能及操作性能,变得更加容易使用。梯形图绘制时更加的简单明了,例如输入X000,只要打X000,然后按回车键就好了,输出Y001,只要打Y001,然后按回车键就好了,输入特别的简单,很方便。例如下图1.2.1:

热工学实践实验报告

2016年热工学实践实验内容 实验3 二氧化碳气体P-V-T 关系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CO 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强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 巩固课堂讲授的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理论知识,加深对饱和状态、临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 掌握CO 2的P-V-T 间关系测定方法。观察二氧化碳气体的液化过程的状态变化,及经过临界状态时的气液突变现象,测定等温线和临界状态的参数。 二、实验任务 1.测定CO 2气体基本状态参数P-V-T 之间的关系,在P —V 图上绘制出t 为20℃、31.1 ℃、40℃三条等温曲线。 2.观察饱和状态,找出t 为20℃时,饱和液体的比容与饱和压力的对应关系。 3.观察临界状态,在临界点附近出现气液分界模糊的现象,测定临界状态参数。 4.根据实验数据结果,画出实际气体P-V-t 的关系图。 三、实验原理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RT 实际气体:因为气体分子体积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状态参数(压力、温度、比容)之间的关系不再遵循理想气体方程式了。考虑上述两方面的影响,1873年范德瓦尔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进行了修正,提出如下修正方程: ()RT b v v a p =-??? ? ?+2 (3-1) 式中: a / v 2 是分子力的修正项; b 是分子体积的修正项。修正方程也可写成 : 0)(23 =-++-ab av v RT bp pv (3-2) 它是V 的三次方程。随着P 和T 的不同,V 可以有三种解:三个不等的实根;三个相等的实 根;一个实根、两个虚根。 1869年安德鲁用CO 2做试验说明了这个现象,他在各种温度下定温压缩CO 2并测定p 与v ,得到了P —V 图上一些等温线,如图2—1所示。从图中可见,当t >31.1℃时,对应每一个p ,可有一个v 值,相应于(1)方程具有一个实根、两个虚根;当t =31.1℃时,而p = p c 时,使曲线出现一个转折点C 即临界点,相应于方程解的三个相等的实根;当t <31.1℃时,实验测得的等温线中间有一段是水平线(气体凝结过程),这段曲线与按方程式描出的曲线不能完全吻合。这表明范德瓦尔方程不够完善之处,但是它反映了物质汽液两相的性质和两相转变的连续性。 2.简单可压缩系统工质处于平衡状态时,状态参数压力、温度和比容之间有确定的关系,可表示为: F (P ,V ,T )= 0

东南大学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报告

数字图像处理 实验报告 学号:04211734 姓名:付永钦 日期:2014/6/7 1.图像直方图统计 ①原理:灰度直方图是将数字图像的所有像素,按照灰度值的大小,统计其所出现的频度。 通常,灰度直方图的横坐标表示灰度值,纵坐标为半个像素个数,也可以采用某一灰度值的像素数占全图像素数的百分比作为纵坐标。 ②算法: clear all PS=imread('girl-grey1.jpg'); %读入JPG彩色图像文件figure(1);subplot(1,2,1);imshow(PS);title('原图像灰度图'); [m,n]=size(PS); %测量图像尺寸参数 GP=zeros(1,256); %预创建存放灰度出现概率的向量 for k=0:255 GP(k+1)=length(find(PS==k))/(m*n); %计算每级灰度出现的概率end figure(1);subplot(1,2,2);bar(0:255,GP,'g') %绘制直方图 axis([0 255 min(GP) max(GP)]); title('原图像直方图') xlabel('灰度值') ylabel('出现概率') ③处理结果:

原图像灰度图 100 200 0.005 0.010.0150.020.025 0.030.035 0.04原图像直方图 灰度值 出现概率 ④结果分析:由图可以看出,原图像的灰度直方图比较集中。 2. 图像的线性变换 ①原理:直方图均衡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对在图像中像素个数多的灰度值(即对画面起主 要作用的灰度值)进行展宽,而对像素个数少的灰度值(即对画面不起主要作用的灰度值)进行归并。从而达到清晰图像的目的。 ②算法: clear all %一,图像的预处理,读入彩色图像将其灰度化 PS=imread('girl-grey1.jpg'); figure(1);subplot(2,2,1);imshow(PS);title('原图像灰度图'); %二,绘制直方图 [m,n]=size(PS); %测量图像尺寸参数 GP=zeros(1,256); %预创建存放灰度出现概率的向量 for k=0:255

散热器热工性能实验报告 (1)

实验二 散热器性能实验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散热器热工性能测定方法及低温水散热器热工实验装置的结构。 2、测定散热器的散热量Q ,计算分析散热器的散热量与热媒流量G 和温差T 的关系。 二、 实验装置 1.水位指示管 2.左散热器 3. 左转子流量计 4. 水泵开关及加热开关组 5. 温度压差巡检仪 6.温度控制仪表 7. 右转子流量计 8. 上水调节阀 9.右散热器 10. 压差传感器 11.温度测点T1、T2、T3、T4 图1散热器性能实验装置示意图 三、实验原理 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在稳定的条件下测定出散热器的散热量: Q=GC P (t g -t h ) [kJ/h] 式中:G ——热媒流量, kg/h ; C P ——水的比热, kJ/Kg.℃; t g 、t h ——供回水温度, ℃。 散热片共两组:一组散热面积为:1m 2 二组散热面积为:0.975 m 2 上式计算所得散热量除以3.6即可换算成[W]。 低位水箱内的水由循环水泵打入高位水箱,被电加热器加热,并由温控器控制其温度在某一固定温度波动范围,由管道通过转子流量计流入散热器中,经其传热将一部分热量散入房间,降低温度后的回水流入低位水箱。流量计计量出流经每个散热器在温度为t g 时的体积流量。循环泵打入高位水箱的水量大于散热器回路所需的流量时,多余的水量经溢流管流回低位水箱。

四、实验步骤 1、测量散热器面积。 2、系统充水,注意充水的同时要排除系统内的空气。 3、打开总开关,启动循环水泵,使水正常循环。 4、将温控器调到所需温度(热媒温度)。打开电加热器开关,加热系统循环水。 5、根据散热量的大小调节每个流量计入口处的阀门,使之流量、温差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如不稳定则须找出原因,系统内有气应及时排除,否则实验结果不准确。 6、系统稳定后进行记录并开始测定: 当确认散热器供、回水温度和流量基本稳定后,即可进行测定。散热器供回水温度 t g 与t h 及室内温度t均采用pt100.1热电阻作传感器,配数显巡检测试仪直接测量, 流量用转子流量计测量。温度和流量均为每10分钟测读一次。 G t =L/1000=L·10-3 m3/h 式中:L——转子流量计读值; l/h; G t ——温度为t g 时水的体积流量;m3/h G=G t ·ρ t (kg/h) 式中:G——热媒流量,(kg/h); ρt——温度为t g时的水的密度,(kg/ m3)。 7、改变工况进行实验: a、改变供回水温度,保持水量不变。 b、改变流量,保持散热器平均温度不变。 即保持 2h g p t t t + =恒定8、求散热器的传热系数K 根据Q=KA(t p -t ) 其中:Q——为散热器的散热量,W K——散热器的传热系数,W/m2.℃ A ——散热器的面积,一种为0.975 m2,另一种为1 m2 t p ——供回水平均温度,℃ t ——室内温度,℃ 9、实验测定完毕: a、关闭电加热器; b、停止运行循环水泵; c、检查水、电等有无异常现象,整理测试仪器。 五、注意事项 1、测温点应加入少量机油,以保持温度稳定; 2、上水箱内的电热管应淹没在水面下时,才能打开,本实验台有自控装置;但亦应经常检查。

东南大学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东南大学自控实验报告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东南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院(系):专业: 姓名:学号: 实验室: 416 实验组别: 同组人员:实验时间:年 11月 24日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实验三闭环电压控制系统研究 一、实验目的: (1)经过实例展示,认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功能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所要解决的问题。 (2)会正确实现闭环负反馈。 (3)经过开、闭环实验数据说明闭环控制效果。 二、实验原理: (1)利用各种实际物理装置(如电子装置、机械装置、化工装置等)在数学上的“相似性”,将各种实际物理装置从感兴趣的角度经过简化、并抽象成相同的数学形式。我们在设计控制系统时,不必研究每一种实际装置,而用几种“等价”的数学形式来表示、研究和设计。又由于人本身的自然属性,人对数学而言,不能直接感受它的自然物理属性,这给我们分析和设计带来了困难。因此,我们又用替代、模拟、仿真的形式把数学形式再变成“模拟实物”来研究。这样,就能够“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实际上,在后面的课程里,不同专业的学生将面对不同的实际物理对象,而“模拟实物”的实验方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我们就是用下列“模拟实物”——电路系统,替代各种实际物理对象。 (2)自动控制的根本是闭环,尽管有的系统不能直接感受到它的

闭环形式,如步进电机控制,专家系统等,从大局看,还是闭环。闭环控制能够带来想象不到的好处,本实验就是用开环和闭环在负载扰动下的实验数据,说明闭环控制效果。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优劣,其原因之一就是取决调节器的结构和算法的设计(本课程主要用串联调节、状态反馈),本实验为了简洁,采用单闭环、比例调节器K。经过实验证明:不同的K,对系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以说明正确设计调节器算法的重要性。 (3)为了使实验有代表性,本实验采用三阶(高阶)系统。这样,当调节器K值过大时,控制系统会产生典型的现象——振荡。本实验也能够认为是一个真实的电压控制系统。 三、实验设备: THBDC-1实验平台 四、实验线路图: 五、实验步骤: (1)如图接线,建议使用运算放大器U8、U10、U9、U11、U13。

plc实验报告之三层电梯的运行

电气控制综合实验报告 PLC控制系统目:三层电梯项 132 电班级: 名:姓 学号:联系 方式: 2015-2016-2 期:学 实验过程记录以及调试步骤及方法 第一章实验过程记录1.好好复习老师之前讲的一些基本的电路,例如轿 厢内锁存电路,门厅锁存电路等,将这些基本的电路搞懂之后,就可以开始设计接下来的电路啦。 2.认真查看电梯要求的7大原则,开始设计梯形图,并用GX Works2进行仿真,并及时发现问题,加以修改。 3.在GX Works仿真都没有问题后,去实验室,用组态软件再进行仿真, 看电梯能否自如顺畅的运行,因为开门是通过延时来实现的,组态仿真,看之前设置好的定时器定时的时间是否能让电梯顺利的关门开门,若不行,修改定时器定时的时间,知道符合要求为止。这个可分为一下几小部分:打开计算机;a. 软件,将自己编写好的程序拷入电脑并打开;打开GX Works2b. ;PLC拨到调为由RUNSTOP状态,然后将程序写入c.将PLC (即运行状态)状态,然后打开组态;RUNd.将PLC调为 运行组态,点击启动;e.

开始根据组态运行的结果来调试,找出错误并修改程序,直至完成设计要求;f. 实验调试步骤及方法介绍 1.调试软件GX Works2 编程软件,是专用于PLCPLC设计、调试、GX Work2是三菱电机推出的三菱综合维护的编程工具。与传统的GX Developer 软件相比,提高了功能及操作性能,变得更加容易使用。梯形图绘制时更加的简单明了,例如输入X000,只要打X000,然后按回车键就好了,输出Y001,只要打Y001,然后按回车键就好了,输入特别的简单,很方便。例如下图: 图 GX Works2新建工程后界面 2.程序的调试 用软件GX Works2软件进行调试,是很有必要的一部分,它能帮你发现一些画梯PLC形图时出现的问题,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熟练掌握调试方法对我们以后 的编程很有意义。 调试步骤3. 软件中,输入好之后,点将自己设计好的梯形图一行一行的输入到GX Worksa.击菜单栏中的“调试”,如下图: 图调试下拉菜单 b.点击模拟开始,可进行软件调试,如图: 图开始加载调试图 等到加载到百分之百就可以开始调试了。 c.在梯形图上面右击,出现下拉菜单,如图:

2016热工过程控制实验报告——姜栽沙

热工过程控制工程 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新能源1402班 学生姓名:姜栽沙 学号:1004140220 中南大学能源学院 2017年1月

实验一热工过程控制系统认识与MCGS应用 组号______ 同组成员李博、许克伟、成绩__________ 实验时间__________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了解几种控制系统(基于智能仪表、基于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控制过程特点;了解计算机与智能仪表的通讯方式。了解组态软件的功能和特点,熟悉MCGS组态软件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整个过程。掌握MCGS组态软件提供的一些基本功能,如基本画面图素的绘制、动画连接的使用、控制程序的编写、构造实时数据库。 二、实验装置 1、计算机一台 2、MCGS组态软件一套 3、对象:SK-1-9型管状电阻炉一台;测温热电偶一支(K型)。 4、AI818/宇电519/LU-906K智能调节仪组成的温控器一台。 5、THKGK-1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含智能仪表、PLC、变频器、控制阀)一套 6、CST4001-6H电阻炉检定炉(含电阻炉、温度控制器、测温元件、接口)一套 7、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接线图和方框图如图1-1、1-2所示。 三、实验内容 1、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液位、流量、压力) 被控过程: 电阻炉被控变量: 电阻炉温度 操纵变量: 电阻炉的功率主要扰动:环境温度变化,电压值,电流值2、带检测控制点的流程图 3、控制系统方框图

4、控制系统中所用的仪表名称、型号(检测仪表、控制器、执行器、显示仪表)。 检测仪表:CST4001-6H电阻炉检定炉 控制器:AI818/宇电519/LU-906K智能调节仪组成的温控器 执行器:THKGK-1型过程控制实验装置(含智能仪表、PLC、变频器、控制阀) 显示仪表:计算机 5、智能仪表与计算机是怎样进行通讯?有哪几种方式? 智能仪表与计算机通讯一般有三种方式,分别为USB接口,485接口,232接口,通过这些接口进行信号传输,计算机得以对仪表进行温控。 6、什么是组态软件? 组态软件是指对系统的各种资源进行配置,达到系统按照预定设置,自动执行特定任务,满足使用者要求的目的的应用软件。 四、MCGS组态界面 提供电阻炉温度控制系统一套完整组态界面图(共6个图),包括主界面、运行界面、设备工况、存盘数据、实时曲线、历史数据。

东南大学微机实验报告一

微机实验报告 实验一指令与汇编语言基础 姓名:学号: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实验室: 时间:2013年04月23号报告时间:2013年04 月23号评定成绩:审阅教师: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命令行操作基本方式和基本命令,掌握PC环境下命令行方式的特点; 2)掌握汇编语言程序指令编辑、宏汇编、连接、运行基本概念;3)熟练掌握动态调试程序TD的常用命令和窗口功能,学会用TD调试程序,修改环境; 4)学会利用DEBUG或TD检查认识指令功能的正确方法。 二、实验内容 (一)必做实验 1-1、要求计算两个多字节十六进制数之差: 3B74AC60F8-20D59E36C1=? 式中被减数和减数为5个字节,存放在DATA1和DATA2的内存区,低位在前,高位在后。试编写减法的程序段,要求相减的结果存放在首址为DATA3的内存区。 1-2、以BUFFER为首地址的内存区存放了10个十六位带符号数,编写程序比较它们的大小,找出其中最小的带符号数,存入MIN和MIN+1单元。 三实验源程序和流程图 1、十六进制相减 A、实验要求: 计算两个多字节十六进制数之差:

3B74AC60F8-20D59E36C1=? 式中被减数和减数为5个字节,存放在DATA1和DATA2的内存区,低位在前,高位在后。试编写减法的程序段,要求相减的结果存放在首址为DATA3的内存区。 B、实验源代码和流程图 DATA SEGMENT DATA1 DB 0F8H,60H,0ACH,74H,3BH DATA2 DB 0C1H,36H,9EH,0D5H,20H DATA3 DB 5 DUP(?) 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CS:CODE,DS:DATA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MOV CX,5 MOV DI,0 CLD LOOPER: MOV AL,DATA1[DI] SBB AL,DATA2[DI] MOV DATA3[DI],AL INC DI DEC CX JNZ LOOPER MOV AH,4CH INT 21H CODE ENDS END START C、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 班级:建筑112 姓名:刘伟 学号: 01111218 指导教师:周洪涛 建筑物理实验室 2014年10月15日 小组成员:张思俣;郭祉良;李照南;刘伟;王可为;

第三篇建筑热工实验 一、实验一建筑热工参数测定实验 二、实验目的 1、了解热工参数测试仪器的工作原理; 2、掌握温度、湿度、风速的测试方法,达到独立操作水平; 3、利用仪器测量建筑墙体内外表面温度场分布,检验保温设计效果; 4、测定建筑室内外地面温度场分布; 5、可通过对室外环境的观测,针对住宅小区或校园内地形、地貌、生物生活对气候 的影响,进而研究在这个区域内的建筑如何应用有力的气候因素和避免不利的气 候影响。 三、实验仪器概述 I.WNY —150 数字温度仪 ●用途:用于对各种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温度测量。 ●特点:采用先进的半导体材料为感温元件,体积小,灵敏度高,稳定性好。温度值 数字显示,清晰易读,测温范围:-50℃~150℃,分辨力:0.1℃。 ●测试方法及注意事项: 1.取下电池盖将6F22,9V叠层电池装入电池仓。 2.按ON键接通电源,显示屏应有数字显示。 3.插上传感器,显示屏应显示被测温度的数值。 4.显示屏左上方显示LOBAT时,应更换电池。 5.仪器长期不用时,应将电池取出,以免损坏仪表。 II.EY3-2A型电子微风仪 ●用途:本产品是集成电子化的精密仪器,适用于工厂企业通风空调,环境污染监测, 空气动力学试验,土木建筑,农林气象观测及其它科研等部门的风速测量,用途十分广泛。 ●特点: 1.测量范围宽,微风速灵敏度高,最小分度值为0.01m/s。 2.高精度,高稳定度,使用时可连续测量,不须频繁校准 3.仪器热敏感部件,最高工作温度低于200℃,使用安全可靠,在环境温度为 -10℃~40℃内可自动温度补偿。 4.电源电压适用范围宽:4.5V~10V功耗低。 ●主要技术参数: 1.测量范围:0.05~1m/s 1~30m/s(A型) 2.准确度:≤±2﹪F.S。 3.工作环境条件:温度-10℃~+40℃相对湿度≤85%RH。 4.电源:R14型(2#)电池4节 ●工作原理:本仪器根据加热物体在气流中被冷却,其工作温度为风速函数这一原理设 计。仪器由风速探头及测量指示仪表两部分组成。 ●测试方法及注意事项:

东南大学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八:抽样定理实验(PAM ) 一. 实验目的: 1. 掌握抽样定理的概念 2. 掌握模拟信号抽样与还原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3. 了解模拟信号抽样过程的频谱 二. 实验内容: 1. 采用不同频率的方波对同一模拟信号抽样并还原,观测并比较抽样信号及还原信号的波形和频谱。 2. 采用同一频率但不同占空比的方波对同一模拟信号抽样并还原,观测并比较抽样信号及还原信号的波形和频谱 三. 实验步骤: 1. 将信号源模块、模拟信号数字化模块小心地固定在主机箱中,确保电源接触良好。 2. 插上电源线,打开主机箱右侧的交流开关,在分别按下两个模块中的电源开关,对应的发光二极管灯亮,两个模块均开始工作。 3. 信号源模块调节“2K 调幅”旋转电位器,是“2K 正弦基波”输出幅度为3V 左右。 4. 实验连线 5. 不同频率方波抽样 6. 同频率但不同占空比方波抽样 7. 模拟语音信号抽样与还原 四. 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1. 固定占空比为50%的、不同频率的方波抽样的输出时域波形和频谱: (1) 抽样方波频率为4KHz 的“PAM 输出点”时域波形: 抽样方波频率为4KHz 时的频谱: 50K …… …… PAM 输出波形 输入波形

分析: 理想抽样时,此处的抽样方波为抽样脉冲,则理想抽样下的抽样信号的频谱应该是无穷多个原信号频谱的叠加,周期为抽样频率;但是由于实际中难以实现理想抽样,即抽样方波存在占空比(其频谱是一个Sa()函数),对抽样频谱存在影响,所以实际中的抽样信号频谱随着频率的增大幅度上整体呈现减小的趋势,如上面实验频谱所示。仔细观察上图可发现,某些高频分量大于低频分量,这是由于采样频率为4KHz ,正好等于奈奎斯特采样频率,频谱会在某些地方产生混叠。 (2) 抽样方波频率为8KHz 时的“PAM 输出点”时域波形: 2KHz 6K 10K 14K 输入波形 PAM 输出波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