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本对话真正深入语文课堂

让文本对话真正深入语文课堂
让文本对话真正深入语文课堂

让文本对话真正深入语文课堂

摘要:”对话”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作的精神或意识。

关键词:对话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

“对话”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作的精神或意识。”将”对话”引入语文课堂是新课标赋予语文教育教学的新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新课程的理念倡导我们”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需要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在在真诚、平等、合作的原则上有效地实施对话教学,让师生共同陶醉在充满生命活力的知识殿堂中。下面,就以本人执教的《难忘的八个字》一课为例来浅谈一下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教学。

《难忘的八个字》写的是一个小女孩儿因模样丑陋遭人嘲笑而产生自卑心理;后来由于受到老师爱心的抚慰,改变了对人生的看法,鼓起生活的勇气。透过这个小女孩的心理感悟,赞美了一个懂得残疾儿童内心,懂得怎样去爱护、抚慰受伤的童心的优秀教师。

小学语文一年级: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

小学语文一年级:让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万里长城》第二课时课堂实录与评析 设计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他的信息储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这节课,教师工于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使文本的语言形式与学生的直觉经验知识之间进行相似选择,相似匹配,在学生脑海中建立了与文本的信息相关联的新的知识结构。 一、设境激情触发情感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上节课我们读到的长城,她气势雄伟,像巨龙横卧在崇山峻岭上,被誉为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们,让我们骄傲、自豪地呼唤她的名字吧! (示一张气魄雄伟的长城图,配热情、激昂、雄壮的《长城长》的伴奏) 师:还记得文中对她的评价吗? 生: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

师:这座最伟大的建筑物有些什么特点呢?根据上节课学习谁来概括地说一说。 生:万里长城气魄雄伟,年代久远,工程浩大,施工艰难。 (评:通过欣赏长城图,听伴奏曲,从视觉、听觉上触发了学生对万里长城骄傲、自豪的情感,为欣赏、赞叹长城做好了铺垫。) (二)互动交流表达情感 师:上节课老师布置了作业,要求同学们几个小伙伴在一起,组成合作小组,选择你感兴趣的一方面在课文文句中,课外收集的资料中找依据说明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叙述时有三点要求: 1、文句和资料要有说服力 2、语言生动能打动别人 3、富有情感 (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长城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作为生长点,引发学生主动学习,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转向课外,有效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师:准备好的同学先和自己从同一方面体会、理解的同学交流。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教学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确立新的阅读教学过程观,即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是讲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教学对话”,是讲阅读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通过近年的新课标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对话的前提。 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有效对话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二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沦落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对话的热情,让他们从对话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促进他们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 2.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一般是围绕文本中的话题或由文本生成出来的相关话题来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并形成各自的想法和认识。试想,如果自己对文本的内容一无所知,那么,你拿什么和学生“对话”呢?因此,师生共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 教师和文本的对话,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钻研好了,才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最重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读,二是想。读,是指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有效策略有哪些?从目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不把主要心思放在认真读书、钻研教材上,而是粗略地读几遍课文,就开始匆忙地写教案了。这样做,既不能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只有通过熟读课文,有了自己的感悟和见解,才具备与同学、老师进行对话的“底气”。然而,从目前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现状来看,相当一部分的语文教师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左一个讨论,右一个交流,挤掉了学生宝贵的个体阅读的时间,结果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常常出现啼笑皆非的谬误,甚至出现一篇课文教完,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怪现象。这怎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

试论如何营造生活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试论如何营造生活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8-10-24T10:45:51.307Z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4期作者:李宁 [导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本文笔者围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进行了阐述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第一小学李宁四川西昌 615000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本文笔者围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兴趣 前言 语文教学和生活应是紧密联系的,有教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曾这样写道:“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可以说,语文是一门最有内蕴和思想的、最有灵气和诗意的学科。美国教育家华特也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那么,如何营造生活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设置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在不少语文教师的课堂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课堂缺失了 “真切、真挚、真实、真诚”,有作秀之嫌;二是课堂偏离了生活,忽视了生成,缺乏生动和生命的气息。语文需融入生活之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如果离开了生活的意义,语文也就失去了内在的价值。毕竟,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是通过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科学的预设来完成教学预设,最终到达需要实现的目标,这是教学的最终归宿。新课改下的教学目标是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课堂教学目标生活化就是要把三维目标和学生们生活的实际密切的联系起来,在备知识的同时更要备学生,认识到掌握知识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教学目标是应包括学生的智能、体能和人文精神目标等多元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更加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们的语文学习。总之,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教学活动所应达到的具体教育目的,它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归宿。因此,我们在制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先前经验(即日常生活经验),并预设生成结果,使语文课堂能够走“近”生活,走“进”生活。 二、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要求上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唯一课程资源的束缚,可以整合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来落实当前语文教学的新要求。现在所使用的语文教材时代感强,贴近于学生生活。然而,语文教材并非是语文学习的全部。作为教师,要本着素质教育的要求,以课标为基本的指导,大胆的来挖掘教材,并对于所学知识和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进行适当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使学生们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们的思想认知,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首先,适当增加相关生活化课外阅读内容。海伦说:“课外阅读像一艘船,带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与补充,更是课内教学引向广阔社会生活的扩展与延伸。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学生们课外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价值,重视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活动,并且及时予以恰当的引导,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学生充分感知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最终让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构建开放的语文学习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在经历着一场深层次的革命。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喜欢盲目地崇拜书本,造成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被禁锢被扼杀。而网络教学有着教学活动的跨时空性、学习方式的个性化等显著优点,它能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的优势,结合学生们学习的相关内容给学生们呈现与之相关的丰富的课外知识,这样就能够使孩子们的思维突破教材的束缚,可以弥补教材存在的不足,建立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据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敢于打破常规,敢于超越文本,拓深语文学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设置贴近“生活” 的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指导我们的实践,通过语文教学,教师传播教书育人的理念,教师在传播理念的过程中,让一些科学的价值观融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从教学中获得的养分能够指导实践,又能从实践中得出结论进一步回归理论教学,这是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联,也是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宗旨和本质。《白杨》这篇课文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篇目,这篇文章写作的角度颇为新颖,通过列车上一对父子的对话引出路边站得像战士一般的白杨树,通过白杨树的特征,延伸出很多哲理,白杨树长得很高、很直,恰如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大的白杨树旁边,又几个小白杨正在茁壮成长起来。学生们反复读完这篇脍炙人口的课文后,也是对白杨树的品质感动不已。此时我提出疑问:“白杨树自身具有某种品格吗?”学生答道:“没有,这是作者的拟人手法,将白杨树比做人。”“为什么作者让白杨树具有这些品格,而不是让车外的马路、或者列出具有这些品格呢?”有个学生回答道:“因为从作者的角度来看,白杨树的某些特征恰好符合了人所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也许别人来写的话,会让其他事物具有这些品质。”“这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其实从专业术语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意向写作法。”随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意向”两个字,“我们平日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是同样如此,我们想表达什么、传达什么,可以通过其他某一样事物表达出来。比如我们写作文《我的妈妈》,我们不一定要从妈妈做什么职业、多大年龄,每天为我洗衣做饭等细节来写,我们可以运用求异思维,因为自己一次犯错,妈妈如何辅导鼓舞我前进,比如妈妈给我买的某一样具有特殊意义的东西摆在我的书桌上,鼓舞我努力学习……”通过这种求异思维的引导和延伸,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课文的精华,也对自己今后的写作还有生活都有了很大的启示。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理解

对《小学语文新课标》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 第一,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上老师一统天下,主动权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是“告诉”者,学生是“理解”者;老师是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信息的接受者。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下"聆听"老师的教导。而对话则是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一个学习过程。 第二,对话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把教参对课文的分析和教师自己的理解,生硬灌输给学生,这种灌输带有强制色彩:学生的阅读理解不能越雷池一步,必须按照教参和老师的规定、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结果是造成了学生对课文内涵把握的千篇一律,僵化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然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生活背景、知识储备,肯定会对课文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有两个要素:第一,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师生是平等的;第二,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的不同体验和方

法,相互交流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这里比较难理解的是师生和文本的对话。有老师问:文本是客观事物,人能够和它对话吗?我们不妨用具体的课文来代替文本的概念,进而准确理解这一阐述。一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我们来阅读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也就是和作者的一种间接对话。当我们读懂了文章,也就是和作者达成了心灵沟通,取得了情感共鸣。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所谓的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笔者的理解就是:学生、教师平等交流,共同探究,相互启发,共同进人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允许对文本中的思想内涵进行个性化解读。 互动 互动也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语词。所谓互动,按照字面的意思,就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在新课程改革中,它的意义有了升华和丰富。笔者理解,教育教学中的互动就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之间在学习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推动。它既是校园里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又是一种实践活动的形式。互动有两个要素不可或缺:其一,互动必须是民主的、平等的。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试想,一个生命个体总希望控制另一个生命个体,或凌驾于其他群体之上,他们之间怎么可能有互动呢?例如,一个小学班主任,以各种严厉的手段管理自己的班级,对学生动辄批评训斥,学

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浅谈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教学对话是指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一种心灵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融。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学生单纯、机械的被动接受的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交往、相互鼓励的互动活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境的过程。那么,对话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达成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率的预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地与文本对话,形成预习的好习惯。二是要讲究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效阅读,达成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性。 1、预习中的有效对话。 预习是学生相对独立的学习过程,一直以来,学生预习的低效问题比较普遍。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呢我认为,教师要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才能提高预习的效率。 首先,要设置操作性比较强的“任务”,达成预习的有效性。所谓任务引导,就是预先布置好预习任务:文章的写作背景,重点、难点、疑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完成预习任务,达到预习既定目标的方法。预习任务的布置要遵循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使学生“踮起脚来能够摘到桃子”,否则会引发学生对预习的厌倦和敷衍。

其次,预习要讲求策略,注重预习方法的指导,即方法引导。所谓方法引导,就是让学生掌握必须的预习方法,有能力、有自信地完成预习任务,达成预习目标的方法。学生必须掌握的预习方法主要有三种:借助工具书、上网求助和向别人求教。借助工具书是最常用的预习方法,语文常用工具书有字典、词典、成语词典和字词句等。上网求助是一种现代学习手段,通过上网求助进行预习,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和培养学生自信。搜集新课相关资料和解决部分疑难问题就可以通过上网求助的方法来完成。向别人求教也是一种预习方法,这种方法比较直接简便,但是落实起来却不容易,所以教师可以经常引导学生进行一些调查性的预习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调查中学会向生活求教,向身边的人求教。 2、课堂中的有效阅读。 新课标中讲,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认为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现实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还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有的直奔重点、中心,谈感悟;有的急着用大屏幕出示重点句段或抓住一两句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感悟、体会、想象,如此,既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低。因为此时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把握不准,对课文的重、难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一段进行揣摩感悟,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

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阐释是:“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是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师生关系是维系教学活动的基本关系。而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就是对话,阅读教学的过程也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中,师生对话应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式。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教学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师生对话把握得好的话,对师生双方都会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1、师生对话式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毫无兴趣,学生在毫无生机的氛围中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至于厌倦上语文课,对语文学科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师生对话式教学则营造了一种的课堂氛围,为教学过程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对话中,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能主动地阅读、思考、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并就这一观点与老师、同学展开对话,在对话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在对话中感

受汉语言的文化韵味,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样,学生会认为学习语文是一件乐事,是一件可以自己掌控的事,从而大大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师生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传统教学追求固定、统一,追求标准答案,导致学生思维发展受限制,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提高。对话教学则注重的是学生自己的想法,不同的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体会同一问题而得出的不同结论。行知先生说:“创造力能发挥的条件是,只有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师生对话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风格等得到尊重,从而营造了一种、平等的课堂氛围,而的氛围是创造力形成的沃土。 3、师生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跟他人交往沟通,只有这样人才能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生存、立足。师生对话教学中师生对话过程本身是一个交往过程,作为学生为了能更好地跟老师对话,体会老师的感情和观点,首先必须认真做好一个听话者,认真倾听;其次要理清自己的思路,用准确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老师明白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4、师生对话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跟学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思维方

怎样让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

怎样让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重要性得以提升。知识来自于知识,也服务于生活。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力度,会让小学生得到更为丰富的语文知识,也会促进小学生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小学时期,正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开展生活化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高效学习,更能让学生的学习意识得到培养。 标签: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意义方法 前言 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就是以生活现实为背景,将教学活动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将生活元素引进课堂。实现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让小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上解放出来,更真切地去体会生活,感受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能够让教学目标的实现更全面。将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转变为以生活为主题的目标,让生活与学科学习得以有效结合,有利于学生多项能力的培养。但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改革还存在一定问题,促进生活化教学的深入发展,还需要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一、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境。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利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机械化地讲解。而小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出来的信息,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往往建立在主观印象上。但生活化的课堂,可以促进学生与课本内容的互动与接触,让学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与学习内容结合在一体,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每一位小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具有过人之处,小学生的能力与潜能是不可估计的。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组织方法较为单一,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每一位学生。学生个人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潜能也不能完全发掘出来。生活化的课堂,往往会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多地考虑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让小学生的特长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有所发挥。 二、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方法 促进生活化小学语文课堂的打造,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开发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加强语文教学形式的生活化

如何让语文课堂真正有活力

如何让语文课堂真正有活力 发表时间:2019-01-09T11:34:22.93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2月03期作者:周春淑 [导读] 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周春淑(四川省安岳县永顺镇翻身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四川安岳 642350) 中图分类号:G6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2-166-01 语文课堂教学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动起来”,我们教师教学方式要“活起来”,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发生转变,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之光,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句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我在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放了一首赞美桂林美景的歌曲《桂林是我家》,动听的歌曲,配上桂林的美景,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不住地发出赞叹“太美了!”歌曲放完了,我立即让学生谈谈对桂林景色的看法,有的学生说:“桂林景色太美了,我真想亲眼看一看!”有的说:“我真羡慕生长在桂林的小朋友,生活在这么优美的地方,我也希望桂林是我家。”……我鼓励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桂林景色的确很美,今天我们学习描写桂林美景的文章《桂林山水》,看看文章是不是也很美。同学们可以边读边回忆刚才的画面,看谁读得好!”学生有了强烈地求知欲,课文读得好,学得好,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课后同学们还写了小练笔《我赞桂林山水》、《家乡的桃林》等。这样教学,学生就会入情入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二、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嘴,在实践活动中学习。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感悟。多给学生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创造性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让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的前提下,自己或小组合作画出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开凿示意图,学生完成得很好,记忆很牢。这样做,既强化了语文实践活动,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心灵,让学生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如何学好语文?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例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开头写到“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是课文重点,也是难点。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詹天佑“杰出爱国”呢?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有的说“他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使工期缩短一半体现他杰出有创新精神。”有的同学补充说“这也是他爱国精神的体现。”有的提出“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顶住帝国主义压力,接受任务最能体现他的爱国精神。”……在自由争论中学生各抒已见,不断深入剖析课文,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自由争论使学生思维得到放飞,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这样做,不仅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而且让全班同学都参与了学习,都能充分发挥他们每个人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四、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大大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那如何让他们获得成功呢?我觉得老师首先对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得到这种尊重,就会以饱满的激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去学习。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活起来”而不是几个好学生在那里“唱主角”。可往往每个班都有学习困难生的存在,他们或许是因为理解能力真不如别人,或许是天生内向不爱表现……面对这些课堂上的弱势群体,教师的态度起关键作用。如果我们冷淡、不适当地批评他们,都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语文课也就不感兴趣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办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答对了、做对了其中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训练中取得点滴进步,体验成功的快乐。对于他们的回答我经常做出一些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比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回答得很好,说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行!”“你的看法很独特。”“回答错了没关系,要对自己有信心!”诸如此类的评价,学生就会得到满足感,成功感。又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的投入到下面的学习中去。由此,他们也喜欢上了语文老师,喜欢上了语文课。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让学生充分地在课堂上“活起来”,让学生学得有滋味,有特色,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

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对话要做到“五到”

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对话要做到“五到” “文本”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理念。所谓“文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文本概念就是指某种文件,如:某个条例或者协议被译成了中、英、法三种文本。广义的文本指语言符号系统、现象系统及其内容。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语言成分,指一个句子、一本书或者一个观察现象的内容所构成的认识对象;另一种是超语言形式,指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所组成的记号复合体,它反映语言外的情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里的“文本”笔者认为就是指学生、教师相并列的不可或的教育因素之一,说具体就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呈现形式,可以是由语言文字构成,如:一本教科书,一篇课文,或一部名著,甚至是一段文字或者一句话;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如:黄继光、刘胡兰等形象是文本,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 “文本”这一新理念的提出无疑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的观念。传统的“文本”概念是单一的,就是教材,就是知识,因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理念中的“文本”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文本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是文本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学生不再是“容器筒”、“受训筒”、“拷问筒”,而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与文本进行对话,他是学生对文本的一种创造性的感知和活动。因此,文本的意义不是客观地先在于文本之中,而是读者在阅读中生成出来的。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读者和文本之间的提问、问答、质疑、反驳、肯定、赞许、批评、补充、延伸的过程。那么作为语文学生主人,应如何做到与文本的对话呢? 一、口到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口到”,笔者认为:一为直抒胸臆,就是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想象等,各抒己见,求同存异。“学生必须毫无例外地用自己的话口述一切领会的东西”(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二为朗读涵咏。涵咏就是“沉浸”的意思,就是把文本当作“水”,学生投入其中,如鱼得水,鉴赏品味,掂量比较,浇灌心田,从而达到“作者思有路,遵路识其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阅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学生在与文本对话时,面对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或美读、或精读、或跟读、或分读,只要读得其法,必会其乐自得。在教学中,只有学生通过充分朗读涵咏,才能经过一个与文本亲近、理解、欣赏的过程。 二、手到 (一)查。就是充分利用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网络等到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仅凭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往往达不到对话的目的,只有通过查阅一些文本外的学习资源才能解决问题。(二)划。划出文本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实施与探索

《多元对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黄埠中心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人类正步入对话时代,对话正逐步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元对话的过程。”把“阅读教学”定位为一种对话,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折射出素质教育的理念之光。 纵观我国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常见的形式——传授式: 表现为传递式的说听关系,能快捷有效地将前人千百年来实践的知识成果系统有序地传承下来,也就是一下子把学生扶到巨人的肩上,这正是传统教学的魅力所在,它仍旧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石与根底。但这种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权威,是知识的占有者,课程的主宰者。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我给,你收,教学的“双边活动”蜕变为“单边活动”,学习成了机械接收。这使得学生常处在单调、封闭的循环系统中被动地学习,语文学习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相隔离,学生兴趣低落、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而对话式教学: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改变了原有的角色,从知识的给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了学习的探究者、合作者,师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对话教学从人性出发,沿着人性的道路,走向人性,从根本上解构了传统的教学。体现对话时代精神的对话教学,要求把学生从被动世界解放出来,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知识变成了“话题”,变成了手段,而课堂和学校则真正成为了育人、成人的乐园。 从目前我国的研究情况看,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对话教学研究较多,成果也较丰富,而偏僻农村小学对于对话教学的研究却很少。针对这一事实,我校从所处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本校文化、研究特色、教师兴趣等,我们成立课题组,吸收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将多元对话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关于让语文课堂真正地“活”起来 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给我的声音;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教师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教师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与课堂常规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引起注意。 一、正确的认识 1、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 2、课堂上的活是有前提的。 二、正确的引导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 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但常规训练虽然不能强调机械化、模式化,不要过分强调坐姿、掌声等的整齐划一,不要过多地让学生齐念课堂常规口诀。但是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个体学习时、小组讨论时、集体游戏时、作业时等等不同情况下应该注意怎样学习。 1、明确目标。 2、动静有度。 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思、写,唱、跳、演,画、做、玩。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

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就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而言,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 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 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 处于亢奋之中。像上面案例中,游戏一个接一个,看看很活的一堂课,学生的收效却不大,连最起码静心学知识的常规都不能训练到位,难道我们的知识都是在这样环境中获得的吗? 3、安排有序。 比如本文开头的案例中,课堂游戏前,教师应该将班内40余名 学生平均分成4个小组,让学生在每个小组活动圈内找朋友,找到 朋友后站在光荣圈内。那么学生开始活动就不会满教室跑,到处漫 无目标地晃动。学生找到各自可以组成词语的朋友后,就手拉手站 在光荣圈内,学生就不会找到后两个人就自顾自玩,站在光荣圈内 的学生会有一种自豪感、成功感,这样剩下的学生(没有找到朋友)少了,他们也会尽快地去找朋友,老师也用不着声嘶力竭地去组织了,一目了然就看清了哪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朋友。这样教室里就减 少了吵闹的机会。另外老师在平时的游戏中要强调应该注意哪些事项,要常常在游戏中渗透训练。 4、训练方法。 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 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本节课学习无关的事等。例 如在让学生学会倾听的常规训练中,要求他们学会要用眼睛注意说 话的老师或同学,注意听别人说话,听清楚说话的内容,能记在心 中或听出差异进行补充。对那些别人说话时,只顾自己,不善于倾 听的学生要加以引导、鼓励,让学生都能加入到听的行列中来。再如,围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注意轻轻讨论,遇到问题相互议论,评议,不能大声争论,分配任务时要有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等。那么,案例中拿出零食吃的行为还会发生吗? 5、尊重学生。

与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与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鲁迅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以“忙”为借口,在所谓的忙碌的生活与教学中忘了成长自己。成长的路上如能有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你前行的路上给你一些针对性的意见和前行的方法,相信前行的路会比以前踏得更实,更有方向! 11月四日下午的星期二我们有幸聆听了黄校长的一堂关于“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为主题的讲座,让自己对于如何备课,如何讲课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课堂其实就是与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但是这个对话精不精彩、充不充分得靠你课前的准备,就是备课,因为备得好不好会直接关系到课堂的质量,结合黄教授的分享和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要想备好一节课首先要读懂文本,掌握编者的意图和目的,因为不同的段元,思想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这样会对我们学什么、怎么学有一个具体的指导,其次选择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也是至关重要,因为目标太多太杂会导致每一个目标落实不到位,一堂课下来学生不知学了什么,给听着也落下一个目标不明确的课堂。最后就是设计教学结构了,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后,得考虑课堂内容和目标的先后顺序如何安排,时间怎么分配,学习方式如何有机组成,如此的备课才能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接下来的便是期待着和学生和文本之间的直接对话:走进课

堂,以前的自己总是很强势,自己和少数学生主宰课堂,导致于最后的答案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只是机械地做笔记,对于课堂现在的自己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不能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一厢情愿地去设套,让学生去钻,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而不是死板的“智取华山一条道”,想想课堂上的自己,真的有很多一厢情愿,比喻在每节课生搬硬套的“小练笔”,就没有找准真正地读写结合点,看完《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一本书之后才有了真的体会,比喻在《穷人》这一课中,桑娜的心理活动是该单元的一个训练点,描写得也非常出色,于是来一个渔夫的心理活动的小练笔,并且有一定的指导,这样的练笔和教学内容相匹配,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真正的升华。 在自己以后的教学中对于如何备课与讲课,在此次讲座的指引之下,将在课堂的随意性和无效性两个方面去改进,让孩子和自己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

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对话

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对话 《语文新课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 对话过程。”这里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它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同时,阅读活动的本质并不在于只去探究文本的原意,而应鼓励学生站在自己特定的理解立场上,以特定的视觉去理解和诠释文本的意义。从这一角度看,阅读是一种创新过程,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努力去实现这种过程,形成“百花齐放, __”的对话氛围。最终,以发展学 生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呢?在实际教学中,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地改变来实现学生、教师、文 本之间的“对话”。 一、用“心”体验学生,给予对话“基础” 从“激发”阅读兴趣,到“激活”对话欲望 教育家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 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如果大部分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阅读,那他就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欢阅读、热衷于读,那他就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而且也是一个优秀的教师。”

对话的前提就是学生充分的阅读即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如果失去了学生富有个性的阅读体验,那么对话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同时,只有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这也课堂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师生共同对话的基础。最终,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对话中学习、积累语言,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这是每个学习主体发展 __。 从“尊重”学生思想,到“积极”参与对话 赞可夫在《知识的谈话》中说道:“当教师解释他要说明的事件 和谈话的时候,必须克服那种形式主义、装腔作势的作风。如果班级里能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气氛,孩子们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中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而教师以高度的机智引导并参加到对话中,发表自己 __,就可以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同时,托兰斯研究表明:儿童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他们的对话欲望产生了严重的抑制作用。可见,尊重学生思想,是师生“对话”的情感基础。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 更关键的是,生生之间也必须是平等的,教师既不能在课堂教学 中使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也不能使一部分学生沦为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摘要: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关键词:语文教学;观察生活;语文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

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访一访,观察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对此,教师要可以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2. 演一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