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第一节垄断优势理论

一、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形成

不完全竞争是指由于规模经济、技术垄断、商标及产品差别等引起的偏离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寡占是不完全竞争的主要形式。不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市场的运行及其体系在功能或结构上的缺陷和失效。

市场的不完全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 (2)由规模经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3)由于政府干预经济而导致的市场不完全。 (4)由关税引起的市场不完全。

二、垄断优势理论的形成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海默

垄断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优势。

(2)先进的管理经验。

(3)雄厚的资金实力。

(4)全面而灵通的信息。

(5)规模经济优势。

(6)全球性的销售网络。

四、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

垄断优势理论不仅开创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而且许多内容具有科学性:首次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市场是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并论述了市场不完全的类型;提出了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优势是其实现对外直接投资获得高额利润的条件,并分析了垄断优势的内容;提出了知识的转移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过程的关键,并分析了知识产品的特点;提出了产品的差异能力是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又一重要优势,并分析了产品差异性能给跨国公司带来的优势的维护和强化;提出了跨国公司的寡占反应行为是导致其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寡占反应行为所导致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批性。这些理论对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垄断优势理论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垄断优势理论主要是对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的成果,并且研究的对象是技术经济实力雄厚、独具对外扩张能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及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没有进行分析。而实践中出现的情况则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也积极

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加入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行列中来。垄断优势理论显然对这些新现象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垄断优势理论的这些局限性使它失去了普遍的意义。

第二节内部化理论

一、内部化理论的形成

内部化理论也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当代西方较为流行、较有影响的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该理论认为世界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跨国公司为了其自身的利益,为克服外部市场的某些失效,以及某些产品(如知识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导致企业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而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将本来应在外部市场交易的业务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之间进行,并形成一个内部市场。通过外部市场内部化,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

内部化理论的雏型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在1937年出版的《公司的性质》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市场对于某种类型的交易来说是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的。也就是说,当市场失效时,通过市场进行的交易就必然导致企业交易成本的增加,使企业的市场交易失去效率。参与市场的交易成本有:寻找合适的价格的成本;在合同中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成本;与接受合同有关的风险成本;对市场贸易所支付的交易成本等。科斯认为,贸易在公司内部组织和展开的

成本比较低,而通过市场的成本比较大,因此贸易最好在公司内部进行。这就是"科斯定理"的基本内容。

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的巴克莱(P·J·Buikley)、卡森(M·Casson)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完成的。

三、内部化的交易成本及其影响因素

内部化交易成本是指企业为克服外部市场的交易障碍而付出的

代价。其影响企业交易成本的主要因素有:

(1)行业因素,主要包括产品的特性、产品外部市场的竞争结构、规模经济等。

(2)国别因素,主要包括东道国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特别是财政金融政策等对跨国公司经营的影响。

(3)地区因素,主要包括由于地理位置、社会心理、文化环境等的不同所引起的交易成本的变化。

(4)企业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经验、控制和协调能力等。

在以上四个因素中,行业因素和企业因素是主要的因素,其中又以知识产品因素最为关键。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容和范围均发生了极大的扩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

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发达的中间产品市场,但有些产品市场特别是知识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的。这就导致企业将不完全的外部市场内部化。

七、对内部化理论的评价

(一)内部化理论的意义第一。内部化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西方国际直接投资研究的重要转折。垄断优势理论从市场的不完全和寡占的市场结构论述了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决定因素,内部化理论则从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内、外部市场的差异,国际分工、国际生产组织的形式等来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和动机。与其他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具有较大的适应性,较好地解释了跨国公司的性质,起源,以及对外投资的形式等。它既可以解释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行为。又可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因而被称之为"一般理论",即"通论"。该理论对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第二,内部化理论较好地解释了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和许可证安排这三种参与国际经济方式选择的依据。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市场内部化,保持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垄断优势,从而实现了公司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在这三种方式中居主导地位。出口贸易由于受到进口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许可证安排由于局限于技术进入产品周期的最后阶段,因而均属于次要地位。第三,内部化理论还有助于解释战后跨国公司增长速度,发展阶段和赢利变动等事实。知识产品市场的内部化激励跨国公司在研究与开发方面投资巨额资金,为

保持和扩展已有的技术优势而增加对外直接投资,推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高速增长。大型跨国公司的兼并和合并活动,以及研究开发领域的扩展,使其多样化经营程度进一步提高,也促进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

(二)内部化理论的局限性

第一,跨国公司实行内部化主要是对高技术含量的知识产品实行内部化,这就势必阻碍了新技术、新产品在全世界范围的迅速普及,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的发展。第二,内部化理论未能科学地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因而常常受到区位优势论经济学家的抨击。第三,内部化理论对西方大型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的某些特征未能作出具体均分析,这也是该理论的一大缺憾。

第三节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

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R·Vernon)维农依据美国制成品建立了产品生命周期三阶段模型。

(一)新产品创新阶段

(二)新产品的成熟阶段

(三)新产品的标准化阶段

三、导致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因素

(一)劳动成本

(二)市场需求规模

(三)贸易壁垒

(四)政府政策

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

1974年,维农发表了《经济活动的选址》,在这篇论文中,他进一步发展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入了"国际寡占行为"来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他把所有跨国公司都定义为寡占者,并把他们分为三类:技术创新期寡占者、成熟期寡占者和衰退期寡占者,与产品生命周期发展的三个阶段相对应。

(一)技术创新期寡占阶段

(二)成熟期的寡占阶段

(三)衰退期寡占阶段

五、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

(一)产品生产周期理论的特点和理论意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与垄断优势理论一样,也是在对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有很多科学之处。第一,该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美国战后对西欧各国大规模直接投资的原因;第二,该理论把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归结为出口贸易的替代,因而是美国跨国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采取的防御性策略;第三,整个对外直接投资的产品周期选择和区位选择进行了动和政治目标,实行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吸引外国投资。这也是导致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局限性

由于该理论是美国跨国公司特定时期对外直接投资实证研究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直接投资多样化,该理论也就难以对各种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作出全面而科学的解释。第一,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也在国外生产非标准化产品,或者,为了适应东道国市场的需求而将其原创新产品进行改进或多样化;第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所解释的是美国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对有些跨国公司在国外原材料产地进行的直接投资行为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第三,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也无法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第四节边际产业扩张理论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又称边际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根据国际贸易比较成本理论,

二、小岛清的三个基本命题

小岛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包括三个基本命题,他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就是围绕这三个基本命题展开的。

1.生产要素的差异导致比较成本的差异。

2.比较利润率的差异与比较成本的差异有关。

3.美国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不同。

四、小岛清国际直接投资的类型

小岛清根据不同企业的投资动机不同,将对外直接投资划分为四种类型:

(一)自然资源导向型

(二)市场导向型

(三)生产要素导向型

(四)交叉投资导向型

小岛清边际产业扩张论的基本核心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即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些边际产业是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边际产业开始进行投资,可以使投资国丰富的资本、技术、经营技能与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发挥出该产业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

六、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推论

小岛清根据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核心,提出了若干推论,主要有以下四个推论。

(一)推论一: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可建立在同一理论基础上

(二)推论二: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的关系是互补的

(三)推论三:应该立足于"比较成本原理"进行判断

(四)推论四:投资国与东道国在同一产业的技术差异越小越容易移植

八、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评价

第一,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与前面的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及产品生命同期理论不同,它从宏观的角度,利用比较优势理论采用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多种产品的分析模式提出了从边际产业开始依次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结论。第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分析的直接投资,主要是随着利用东道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变化,国际直接投资从高工资国转移到低工资国而发生的,经济发达国家要素禀赋比率的变化速度快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是按照本国产业比较劣势的顺序进行。这种依据比较成本动态变化所作出的解释,比较符合发达国家如日本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状况。第三,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拥有的技术更适合东道国当地的生产要素结构,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和动机。第四,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强调无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垄断市场,即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来解释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这一分析方法与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相比有独到之处。随着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也偏向于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进行投资,向贸易替代型转化,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比重迅速上升。该理论显然无法解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这些新变化。另外,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显然也无法解释这种逆向比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

第五节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形成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Dunnin9,John)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生的原因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战后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是国际直接投资缺乏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全面系统的理论。

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核心

国际生产折衷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由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个基本因素决定的。

(一)所有权优势

所有权优势又称厂商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其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具体来讲,所有权优势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技术优势。主要包括专利、专用技术、管理经验、销售技巧、研究与开发能力等。第二,企业规模优势。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公司规模越大,研究和开发能力也越大,就越有利于技术创新;二是公司规模越大,越能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规模经济优势。第三,组织管理优势。公司规模越大,越有利于高度专业化管理人才的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形成组织管理优势。第四,金融和货币优势。公司越大,越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多渠道、低成本获得资

金。邓宁认为跨国公司在参与国际市场时,拥有超过其他国家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才具有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不过,邓宁认为,企业具有"所有权优势",只具备了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要很好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还必须具备内部化条件。

(二)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优势是为了避免不完全市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将其所拥有的资产加以内部化,从而保持企业所拥有的优势。

(三)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是指跨国公司在投资区位上具有的选择优势。

区位优势包括直接投资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

四、投资发展周期论

投资发展周期论是邓宁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从动态分析的角度解释各国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地位,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国际投资折衷理论。邓宁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把这些国家分为四组,相应地将投资发展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处于第一阶段的是人均国民收入总值在400美元以下的国家。

(二)第二阶段

处于第二阶段的是人均国民收入总值在400一2500美元之间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三)第三阶段

处于第三阶段的是人均国民收入总值在2500一4000美元之问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四)第四阶段

处于第四阶段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0美元以上的发达国家。

六、对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评价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企业优势的微观基础上,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从宏观的角度做出了新的解释,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第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将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结合粒个有机整体进行研整更全面地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第二,对国际直接投资从魂查鱼縻堂行公析,说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一国不可能永远拥有某种比较优势。第三,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效益主要取决于其所拥有的比较优势,一周可以依据比较优势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也可以依据其比较劣优吸到外国直接橙姿。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也存在着很多局限性:第一,该理论是在对西方私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国有跨国公司或国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因为这些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由三种优势决定的,而往往是由国际经济合作协议和本国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决定的。第二,该理论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与20世纪6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目标的多元化现实不相符。

第六节其他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国际资本移动效应理论

国际资本移动效应理论由麦克杜格尔(G·D·A·Macdouga11)

麦克杜格尔国际资本移动效应理论认为,资本在各国间的自由流动可使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在国际上得到平均化,从而可以提高世界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世界的财富总量,提高各国的经济效益。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资本从充裕国流向短缺国可以提高全世界的总产量,因为资本的国际移动使资本更有效地配置和资本收益更均等化。投资国把一部分资本投资到资本边际生产力较高的东道国,可以得到更高的报酬;而东道国由于利用了外资,使国内其他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也使本国的净收益增加,因此,国际资本的流动结果对各国都有利。

二、产业内双向互接投资理论

产业内双向直接投资理论是解释发达国家之间在同一产业内相

互进行直接投资的理论。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产品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这些行业的特点是规模越大单位产品成本越低,边际收益越高,也就是存在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结果导致了行业内贸易的出现。

产业内双向直接投资理论较为科学地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直接

投资的原因和动机。但无法解释垂直对外直接投资和逆向对外直接投资,所以,它的运用范围极为有限。

三、纵向一体化直接投资理论

纵向一体化直接投资理论是关于跨国公司纵向一体化直接投资

的条件、动因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科斯曾对该理论作过一些论述,其他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也曾对此作过一些论述。

(一)纵向一体化直接投资的条件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跨国公司实行纵向一体化直接投资,一般应具备如下条件:

第一,具有较强的垄断优势。

第二,投资国的跨国公司所从事的行业必须具有较高的集中程度。

(二)纵向一体化直接投资的动因

垄断优势理论和内部化理论均部分地解释了纵向一体化直接投资的动因。除此之外,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述了纵向一体化直接投资的动因。

(1)节约交易费用论。

(2)节约生产费用论。

(3)综合动因论。

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实行横向一体化直接投资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种超额利润主要是通过子公司利用总公司的知识产品而获得的。跨国公司拥有雄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许多知识产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其他外国竞争者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在东道国当地遇到有力的竞争对手时,利用总公司的知识产品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跨国公司实行横向一体化直接投资是以建立国外子公司为基础,以依靠总公司的知识产品为手段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行为。可见,横向一体化直接投资理论也是以内部化理论为基础的。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不完全竞争

2.市场内部化

3.产品生命周期

4.边际产业

5.区位优势

二、简答题

1.简述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2.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它所蕴含的政策主张包括哪些?

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三、论述题

1.目前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普遍增长较快,试以内部化理论解释该现象。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试对该理论进行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及评述 程峻峰 摘 要: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F DI)发展很快,其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国际贸易。本文通过对传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F DI理论的回顾,阐述这些理论提出的意义,并分析这些理论的局 限性。在对FDI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当前FDI理论领域的研究的不足和 今后努力的方向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理论 发展 评述 对外直接投资(F DI)起源于发达国家,相关理论的研究对象早期也主要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F DI,探讨它们FDI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形成了以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等为代表的F DI理论。80年代后,由于发展中国家F DI的兴起,对发展中国家FDI的理论研究也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积累产业升级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FDI的理论体系,对FDI的实践起到了无可替代的指导作用,也对中国企业FDI的健康发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在6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独立的F DI理论。有关FDI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跨国界的企业活动,其代表性研究有:完全规范的资本运动(I versen,1935)、有关F DI区位影响因素的学术研究(Southa rd,1931; Dunning,1958)、对一些行业内部化要求修正新古典贸易理论的认识(W illiams,1929)、企业跨国界的所有权并非完全是国际卡特尔的替身的评论(Plammer,1934)、FD I至少可以理解为纵横整合的观点(Penrose, 1956,1958;Bye,1958)、基于H O模型的贸易和投资相互替代(M undell,1957)。 (一)以发达国家FD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1960年,海默(S.H.H ymer)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他将跨国公司的行为置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研究,正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使跨国公司获得了某种特有优势。此后,金德尔伯格(C.K indleberg er, 1969)、凯夫斯(R.Cav es)、阿列伯(R.Aliber,1970)等人从多方面对该理论进行了补充和论述,开创了以国际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的研究领域。维农(R.V ernon,1968)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将比较优势原则运用于分析美国的FDI行为,提出了美国FDI的变动与产品周期密切联系,并认为FDI的比较优势和竞争条件随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而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比较优势的变化又取决于美国F DI的动机、流向和时间。内部化理论(Buckley&Casso n,1976;Rug man,1981)以科斯产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本来在外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变为在公司所属企业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化市场,减少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 邓宁(J.H.Dunning,1977)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等理论,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他尝试将已有的各种FD I理论相互补充、融合,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对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做出了统一的解释。邓宁认为,只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三个优势都存在,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才会发生。跨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东道国的区位优势这三个条件的满足情况,决定了采取FDI、商品出口、技术转让之中哪种国际化经营活动形式。该理论较全面的分析了企业进行F DI的动因和决定因素,并企图 创建一个关于国际贸易、F DI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克莱格,1987)。 (二)以发展中国家FD I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理论 邓宁(Dunning,1981)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其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在这一理论中邓宁将经济发展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认为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GN P成正比关系。技术地方化理论(https://www.360docs.net/doc/ed10345695.html,ll,1983)指出,即使发展中国

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区别

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区别 朱双丹 08121341 直接投资(FDI)是指以各种混业、合资、独资等形式直接进入他国进行生产的贸易活动。 间接投资(FII)是指以购买他国金融证券(如股票、债券、衍生金融工具)等对别国涉及的投资行为。 哪里有能带来足够的利润的投资机会,资本就有向哪里流动的趋势,当这样的机会出现在海外时,国际投资的发生就顺理成章。像国内投资分为直接和间接一样,国际直接投资也有这样的分法:把钱交给别人使用然后拿利息的间接投资,自己管理资本、自己控制项目运作以赚取利润的直接投资。 逐利的本性决定了资本扩张的必然。在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扩张的主要手段是“商品输出”,但作为掠夺资源输出商品之辅助的对外投资也是新兴资产阶级热衷的活动。它可以追溯到18世纪时期东印度公司、哈德逊湾公司等为进行掠夺性贸易而在殖民地进行的各种投资活动。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过剩资本”的大量出现使得国际投资(尤其是以借贷为主的间接投资活动)大张旗鼓地展开,并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带到文明世界的每个角落。 二战后,这种产业资本的跨国流动得到了更迅猛的发展,并表现出与传统的资本流动迥然不同的特点。首先,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直接投资对国外企业控制权的要求。直接投资既全部或部分的拥有国外企业,又直接或间接的经营国外企业。而间接投资则很少涉及到这一问题。第二,从资本移动的形式上看,直接投资不只是单纯货币形态的资本转移,而是货币资本、技术设备、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等经验资源在国际间的一揽子转移。第三,直接投资具有实体性,它一般通过投资主体在国外创设独资、合资、合作等生产经营性企业得以实现;而间接投资则通过投资主体购买有价证券或发放贷款等方式进行,投资者按期收取股息、利息,或通过买卖有价证券赚取差价,其投资具有虚拟性。最后,由于直接投资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投资回报与投资项目的生命周期、企业经营状况密切相关,通常周期较长,风险较大;而间接投资则更具流动性,风险也相对要小。 传统的资本流动理论对这种日益流行的海外直接投资也越来越没有解释力。直接投资并不绝对的取决于东道国的利率水平,而且很多情况下东道国的利率并不高于母国利率。海默是最早注意到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之不同的西方学者,并开创性地提出了大型跨国企业之所以热衷于海外直接投资乃其拥有东道国企业无法比拟的垄断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他们可以充分地利用这些垄断优势,实现利润最大化。英国学者伯克雷和凯森从内部化的角度解释了这种直接投资行为,他们认为,海外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为克服海外市场的不完全性(由于政府管制、信息缺失和不对称、垄断的市场结构等造成)而进行的内部化行为。邓宁的折衷理论是有关FDI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FDI的进行取决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以及区位优势三方面因素。

《跨国公司与投资投资》复习大纲-2010-12

《跨国公司与投资》复习大纲2010-12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架构: 第一章 国际投资概述 基本要求:本部分要求掌握国际投资的定义、分类等基本知识点 要点: 国际投资与国内投资的区别。 第二章 国际投资理论 基本概念: 三优势范式 (即OIL 理论) 要点: 1.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1)国内、国际 市场的不完全性 是垄断优势的根源。 (2)企业的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或根本原因。 (3)正是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存在,企业才能在海外生产中拥有和维持垄断优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而到国外投资。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是遵循产品生命周期即产生(创新)、成熟、标准化的一个必然结果。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发生在产品的成熟阶段(在其他较发达国家)和标准化阶段(在发展中国家)。 3.比较优势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主要内容。 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称为“边际产业”)开始依次转移到别的国家,而这些产业正是东道国具有明显或潜在比较优势产的部门。这是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核心。 边际产业也是东道国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4.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若将厂商所拥有的“中间产品”,包括技术、信息、管理和行销知识等,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于是将这种“中间产品”置于共同的所有权的控制下,由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替代原来的外部市场组织交易。只要内部化的收益大于成本,企业就会进行内部化。 当内部化过程超越了国界,跨国公司便产生了。因此,出于内部化的动机,促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与其他理论相比,内部化理论属于一般理论,较好地揭示了跨国公司的性质、起源,能解释大部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5.能够运用国际生产折衷论(OIL理论)来分析实际案例或实际问题。 OIL理论基本观点: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由所有权优势(O )、内部化优势(I )、区位优势(L )这三个因素综合决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 其中,内部化优势是指跨国公司将其所拥有的资产或所有权加以内部化使用而带来的优势,也就是将先进技术等通过建立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都是FDI)途径保留在企业内部而带来的优势。能否形成内部化优势取决于内部化的动力和意愿以及实现条件(参见斯尼公司投资上海案例答案以及孟国投资环境案例答案) 6.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其中心命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第一,经济发展阶段;第二,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邓宁区分了4个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DP 400美元以下。人均GDP在400-2500 美元之间;人均GDP在2500-4750美元之间;人均GDP在5000美元以上,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GDP 成正比关系。 7.理解小规模技术理论的主要内容。 8.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的主要内容。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任何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在投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并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本文对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进展,希望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综述 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一国的企业、团体等在国(境)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并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对外直接投资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个经济体通过投资于另一个经济体而实现其持久利益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尝试,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初具规模,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国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论 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它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根据该理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 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 经贸论坛 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 刘彦雷 一 ,国际直接投资(FDI)与国际间接投资IFPI) 的含义 按投资者是否掌握或拥有国外投资企业的经营 权来划分,国际投资可分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 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企业或个人以控 制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为了盈利的目的,通过新 建或购并的方式,将有形或无形资产投放到海外设 立企业的行为.它主要有国际独资经营企业,国际 合资经营企业和国际合作经营企业,国际合作开发 等形式.国际直接投资是投资者到国外直接开办工 矿企业或经营其他企业,直接参与所投资的国外企 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它不是单纯的资金外投,而 是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等生产要素由投资国的 特定产业部门向东道国的特定产业部门的转移. 国际间接投资主要是指以购买外国公司的股票

和其他有价证券的投资(国际证券投资)以及提供中长期国际信贷为手段,以获取股息或利息为目的的投资方式.主要包括国际信贷投资(政府贷款,银行 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和国际证券投资(国际债券,国际股票等).国际间接投资由于是通过国际 贷款和购买外国有价证券对国外所进行的投资,不涉及对投资所形成资产的经营和管理,投资活动主要在金融领域内进行,因此国际间接投资也叫金融投资,其中以国际证券投资为主.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主要区别 1.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基本区分 标志是投资者是否能有效的控制作为投资对象的外国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是投资者对所投资的国外企业拥有的股权达到了有效控制权,因而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拥有控制权.国际间接投资是通过国际金融证券市场进行的,投资者一般不亲自建立公司企业,也不负责对公司企业的经营管理,即使是进行股权证券投资,也不构成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控制. 2.国际直接投资的风险大于国际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一般都要参与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通过投资以取得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权,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一、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目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 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 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的理论,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后来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er,1969)推进了海默的思想,认为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等。约翰逊(Johnson,1970)从知识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的角度,阿利伯(Aliber,1970)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卡夫斯(Caves,1971)从产品的异质化能力、知识和技术等核心资产的角度,彭罗斯(Penrson,1976)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的垄断优势。邓宁(Dunning,1977)进一步把这种优势发展为“所有权优势”。即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的补充,发展成为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技能和销售渠道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方能抵消跨国经营的各项额外成本和由此产生的劣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认为,产品在市场上呈现周期特性,该周期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各个阶段与企业的区位决策、出口或国外生产决策均有联系。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该理论将企业的垄断优势与区位优势相结合,动态描述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然而,就其应用范围来讲,该理论难以解释非代替出口的工业领域方面投资增加的现象(如美国对欧洲食品加工工业的投资),也不能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以及为了适应东道国市场而将产品加以改进和多样化的行为。 3、内部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国际直接投资

一.理论依据 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单独或共同出资,在其他国家的境内创立新企业,或增加资本扩展原有企业,或收购现有企 业,并且拥有有效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1概述 国际直接与间接投资向对应的概念,是指为了在国外投资获得长期的投资效益,并拥有对公司的控制权和企业经营管理权而进行的在国外直接建立企业或公司的投资活动。 分类 (一)从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向是否一致看,可分为三种类型: 1、横向型投资:同样或相似的产品,一般运用于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 2、垂直型投资:可是同一行业的不同程序的产品。多见汽车、电子行业;可是不同的行 业有关联的产品,多见资源开采,加工行业。 3、混合型投资:生产完全不同产品,目前只有少数巨型跨国公司采取这种方式。 (二)从投资者是否新投资创办企业的角度,可分为: 1、创办新企业:又称绿地投资,分两种方式,独资、合资 2、控制外国企业股权两种形式,外国投资者通过一定程序,渠道,购买东道国企业的股 票达到一定比例,从而通过控制的权利。 (三)从投资者对外投资的参与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独资企业三 种形式 2主要特点 国际直接投资与其他投资相比,具有实体性、控制性、渗透性和跨国性的重要特点。具体表现在:(1)国际直接投资是长期资本流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不同于短期资本流动,它要求投资主体必须在国外拥有企业实体,直接从事各类经营活动。 (2)国际直接投资表现为资本的国际转移和拥有经营权的资本国际流动两种形态,即有货 币投资形式又有实物投资形式。 (3)国际直接投资是取得对企业经营的控制权,不同于间接投资,他通过参与、控制企业经 营权获得利益。当代的国际直接投资又有以下几个特点:规模日益扩大、由单向流动变为对向流动、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日趋活跃、区域内相互投资日趋扩大、国际直接投资部门结构 的重大变化、跨国并购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形式等等。 3发展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于60年代初期由海默提出,其后经过维农、巴克利、小岛清等人的发展,到70年代后期终于由邓宁完成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这一理论在研究国际直接投资问题时,强调了与传统国际资本流动有两个不相同的地方:其一是强调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可以获得较大的利益;其二是强调这类企业可以节省交易成本80年代以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对外直接投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众所周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中国足吸收fdi的世界大国,占了流向开展屮国家fdi总量的三分之-。但另-方面,巾国也是世界资本的-大供应源,虽然口前巾国流出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相比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ifdi)规模还较小,但其增长速度不容小视。仅20XX年一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幅就到达了 32%,中国的很多跨国大企业在国际商务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XX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到达亿美元1,创历史最高纪录,位居全球第五。 在全国各省市中,广东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位列第一,到达了亿美元。上海位第二,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到达60. 43亿美元。上海和广东作为中_经济的领头羊,许多行业都是处于全w领先地位,尤其是制造业,而且在施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也还是以制造业为主。 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很多,有目的国的环境因素、政策因素、中国的市场因素、政策性因素等等。但以上分析都是基于宏观层而的,这些h益增长的对外宵接投资终究是由什么样的企业奉献的?剔除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不同的行业因素和不同的冃的国的影响,什么样的企业更容易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生产效率与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乂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企业层面的复杂差昇很难由一个笼

统的调查阐释清楚,因此只有通过对企业层面进行严谨的分析,才能答复上面的问习题。 在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很长一段时间企业在贸易中的作用是被无视的。 传统贸易理论关于企业的描述仅有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贸易理论中虽然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中,但企业还是同质的(homogeneous)典型企业,即所有企业都从事出u。然而,近十几年的贸场理论研究表明,企业是异质的(heterogeneous),为什么一辟企业从事出口而另-些企业不从事出口?为什么有些企业选择通过出口进入海外市场,而有些企业选择fdi?对上述两个问习题,异质性企业理论从新的角度给予了解释。 melitz首次通过异质企业模型将上述研究标准化,出现了以企业异质性为特征的新-新贸易理论(new-new trade theory)。 新-新贸易理论是同际贸场理论的前沿,能够很好的解释当前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的现实情况,代表了将来的开展思路和研究方向。该理论主要分为两个研究方向,以melitz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探索企业的国际化途径选择,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heterogeneous-firms trade,简称hft);以antras (XX)为主导的方向主要研究企业全球组织生产抉择,又被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endogenous boundary theory of the firm)。而从现有文献来看,该理论还处于开展初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关于异质企业的理论假设需要更加详细的企业面的数据来进行检

国际投资 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因素有哪些

1、国际投资如何分类 投资的类型划分 1。按照地域划分:国内投资和国外投资 2。按照性质划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3。广义的国际投资和狭义的国际投资(前者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后者专指间接投资) 2、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因素有哪些 第一,宏观经济形式起着决定性关键作用。 对于所有国家而言,决定跨境直接投资流向的首要因素是宏观经济形势,国际之间如此,一国之内同样如此。2004年,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经济体系宏观经济欣欣向荣,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屡创佳绩;与此同时,西欧大陆国家宏观经济疲软,国际直接投资流入也萎靡不振,原因就在于此。 第二,汇率是决定跨境直接投资流向的第二个重要因素[3]。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某些结构性因素也有利于他们吸收国际直接投资。首先是市场导向型的国际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国际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地点时,不仅是在选择低成本的生产地点,而且越来越多地是在选择接近庞大的消费市场。这意味着人口众多且国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国家更能够得到外资的青睐。其次,放松管制、监管体制改革都可以激励投资者。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国际直接投资中对消费品、汽车等的投资绝大部分是市场导向型的投资,同时,由于人民币长期预期升值和汇率机制的改革都带动中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增加。 第三,国际贸易领域的重大变革对国际投资者产生了强烈的激励,其中尤以中国入世和国际纺织品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影响最为重大。

贸易自由化趋势或者说贸易壁垒的减少,都为国际直接投资创造了大好机会和条件。中国加入WTO后,与国际间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少,这也极大地刺激了寻求低成本高效率的跨国资本到中国投资的兴趣。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总结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国际直接投资概念 国际直接投资指的是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对外投资,又称为外国直接投资。这种控制权是指投资者拥有一定数量的股份,因而能够行使表决权并在企业的经营决策过程中享有发言权。 二、主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 该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和他的导师金德尔伯格共同创立。该理论主要以产业组织学说为基础展开分析,因此也被称为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方法。包括两方面主要内容: 1.对外直接投资和垄断的工业部门结构有关,垄断优势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垄断优势分为4类: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来自要素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来自规模经济的垄断优势,来自政府干预的垄断优势。 2.产品和要素的不完全竞争性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在市场完全竞争的情况下,国际贸易是企业参与和进入国际市场或对外扩张的唯一方式,企业将根据比较利益原则从事进出口活动。现实中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关税非关税壁垒、政府管制等市场障碍和干扰是企业利用自己的垄断优势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国际市场 (二)、内部化理论 也称为市场内部化理论,由英国学者巴克莱、卡森和加拿大学者拉格曼共同提出。内部化是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的过程中,以企业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市场不完整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弥补市场机制不完整造成的风险与损失。该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竞争是由于某些市场失灵,某些产品的特殊性质或垄断势力的存在。 内部化理论的3个假设:1.企业在不完全市场经营目的是利润最大化;2.当生产要素特别是中间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时,企业就有可能以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统一管理经营活动; 3.内部化超越国界时就产生了跨国公司。 内部化过程取决于4个因素:1.产业特定因素,指与产品性质、外部市场结构、规模经济等有关的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2.区位特定因素,指地理上的距离,文化差异、社会特点等引起交易成本变动;3.国家特定因素,指东道国的政、法、经制度对跨国公司业务的影响;4.公司特定因素,指不同企业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 (三)、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由哈佛大学维农教授提出,他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3个阶段不同阶段决定不同的生产成本和生产区位的选择,决定了公司有不同的贸易和投资战略。 1.在创新阶段,创新国垄断技术,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很低,生产成本对生产区位影响不大,最有利的是安排在国内生产。企业主要靠产品差别或技术垄断占领市场。此阶段需求主要在国内,对于满足其他国家的需求,主要靠出口,而不是直接投资。 2.在成熟阶段,新产品生产企业的技术垄断地位和寡占市场地位被削弱,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增大,降低生产价格成为企业首先考虑的因素。此时企业一方面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利用价格竞争维持和占有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开始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在劳动力

国际投资学作业答案.

《国际投资学》作业集 第一章国际投资概述 一、名词解释 1. 国际投资 是各国官方机构、跨国公司、金融机构及居民个人等投资主体将其所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 经跨国流动形成实物资产、无形资产或金融资产, 并通过跨国经营得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2. 跨国公司 是指依赖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 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活动的大型企业。 3. 经济全球化 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 二、简答题 1. 国际投资的主要特点 第一,投资主体单一化;第二,投资环境多样化;第三投资目标多元化;第四,投资运行复杂化。 2.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比较有哪些特点? 第一,生产经营活动的跨国化,这是跨国公司的最基本特征;第二,实行全球性战略;第三,公司内部一体化原则。

三、论述题 1. 书 P35论述题第一题 试述跨国公司近年来在中国的投资状况及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步伐明显加快, 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保持下去。跨国公司研发投入明显增加, 跨国公司投资更倾向于独资方式, 中国政府的优惠政策,低廉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等 第二章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一、名词解释 1. 市场内部化 是指企业为减少交易成本,减少生产和投资风险,而将该跨国界的各交易过程变成企业内部的行业。 2. 产品生命周期 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3. 区位优势 是指跨国公司在投资区位上具有的选择优势 二、简答题 1. 简述垄断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这一理论主要是回答一家外国企业的分支机构为什么能够与当地企业进行有效的竞争,并能长期生存和发展下去。海默认为,一

(完整word版)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 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等等,尽管提法不同,但它们的基本含义大致是相同的,简单的说都是指为了取得和拥有国外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并获得利润和其他利益为目的的投资。 根据OECD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和实体(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在投资者所在国之外的另一个国家的企业(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分支企业或国外分支机构)建立长期关系、以获得持久利益为目的,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活动。’其中的“持久利益”是指直接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一长期的关系,并且直接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重大的影响。OECD还建议直接投资企业应被定义为股份有限企业或无限企业,其中外国投资企业者拥有股份有限企业10%或更多普通股,或投票权,或在无限企业拥有与之等价的权力;该定义并不要求外国投资者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根据IMF的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指由一个居住在一个经济体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对居住在另一个经济体的实体(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子公司或国外分支机构)进行管理控制的投资,这种直接外资涉及到一种长期关系,这一关系是对一个投资者在某个外国的持久利益的反映。 在1973年发表的《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中跨国公司中心对跨国公司的定义为:“本草案中使用的跨国公司一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营所有制企业,不论这类企业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行,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策略;该企业中的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通常情况,跨国公司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同属于同一个主权国家,而不是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几个相对独立的投资体,也不是外国投资者与我国之间的国家间投资关系。由此可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外商”,既包括外国投资者,又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所以在本文中采用“外商直接投资”这个称谓。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如果一个企业全部资本中25%或以上来自外国(包括港澳台)投资者,该企业就被称为外国(商)投资企业。我国一般将外国(商)投资企业划分成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合作开发四类,从1995年开始又增加一个种类: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前三类企业称为“三资企业”,当然现在有五种形式,但由于习惯在我国的统计中仍然沿用“三资企业”这个名称来代表外资企业。另外,由于政治的因素,在统计中为了将来自“港澳台”地区的直接投资与来自其他国家的投资区别开来,分别称之为“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为了便于数据统计计算和分析,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其统称为“外商投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作为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企业国际化的高级形式,在突破贸易保护主义和各种贸易壁垒,进行技术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根据联合国贸易组织的一项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具有广泛的正面外部性,可以为东道主国提供资本,扩大东道国的经济规模,产生广泛的新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促进劳动者的技能的提高和流动,同时还会产生放大效应,促使系列产业和企业的跨国私人投资。国际折衷理论也认为,对外投资的企业将其优势与东道主国本国的生产要素结合比本国有利,但同时会为东道国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丰厚的资本、管理技能、销售技巧、研发能力、组织形式及企业文化等,不管企业是自愿或是非自愿。

浅谈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理论

浅谈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理论对外直接出资理论的研讨目标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出资行动。20世纪60年代以来,跟着发达国家公司对外直接出资的敏捷开展,西方专家开端从不一样视点、不一样层次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出资行动进行理论笼统和实证剖析,论述其对外直接出资的动机、决议要素和行动方法等,形成了一系列对外直接出资理论。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着重跨国公司有必要具有独占优势才干进行对外直接出资。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可以很好地解说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出资行动。而在此之后,跟着开展中国家对外直接出资的鼓起,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受到了极大的应战。开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比拟,并没有所谓的独占优势,可是他们仍然在进行对外直接出资活动,并且出资一起散布于开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而对开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出资行动的研讨成果在理论上开展了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使对外直接出资理论进一步得以完善。 美国专家海默在其博士论文《国内公司的国际化运营:对外直接出资的研讨》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独占竞赛的原理来阐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出资的动因,提出了“独占优势论”,指出大公司凭仗其特定的独占优势从事对外直接出资,开了对外直接出资理论研讨的先河。该理论后通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的补偿开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独占优势论初次提出对外直接出资大概从不彻底竞赛动身,在商场不彻底的状况下,公司才干够以个人的各

种独占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出资。但这一理论也有其偏颇之处,它研讨的目标仅仅实力雄厚、具有显着独占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依据该理论,没有独占优势的公司无法进行对外直接出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独占优势的开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出资的鼓起,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别的,独占优势理论也无法解说产物出口、技术转让与对外直接出资三种参加国际经济活动的适用条件。 尔后的专家在此根底上或许进行理论的争辩反驳,或许进行理论的推动,或许联系个人所在国家的公司对外直接出资的实际状况进行研讨。美国经济学家维农在其提出的产物周期理论中解说了发达国家在啥状况下进行出口贸易、技术转让以及对外直接出资。产物周期理论提醒了对外直接出资的动机和根底不只取决于公司具有的特别优势,并且还取决于公司在特定东道国所可以取得的区位优势。而内部化理论的代表人物,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卡森以及加拿大经济学家拉格曼在对传统对外直接出资理论进行批评的根底上提出了内部化理论,以为国际商场的不彻底性和中心产物(特别是常识产物)的性质决议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化行动。内部化理论指出,正是为了战胜外部商场妨碍或补偿商场机制的内涵缺点,跨国公司才用公司内部买卖来代替外部商场买卖。 从海默和维农的理论好像都可以得出这样的定论:只要具有雄厚本钱和高技术的大型公司才有独占商场的优势,才有才能进行对外直接出资。而日本的状况却与此不符,对外直接出资的主体大都是中小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新趋势及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策略融支持新疆农业发展之浅见 [修改时 间: 2011-6-14 浏览次 数:30] 金融是 经济的命 脉,是发 展农业必 不可少的 坚强后 盾,新疆 农业所依 托的外部 环境建 设、龙头 企业原料 收购、农户临时性生产资金需求等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为此,新疆金融系统一直将支持农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全区农业贷款无论在贷款覆盖面还是贷款量上[修改时间:2011-6-24 浏览次数:29]

大的提高,有效缓解了农业“贷款难”问题。我们必须切实把握新疆农牧业现代化的有利契机,根据当前金融支农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金融支持新疆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但同时,在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却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影响了新疆农业发展进程。 1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1.1农业经济弱质性与信贷资金趋利性的矛盾。 新疆农业生产

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这使农业产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而新疆地区农产品供求弹性小又使农业面临相当大的市场风险,农业企业的高风险、低回报让金融机构望而却步。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下,金融机构必然对农业融资审慎,在明知农业发展需要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信贷资金也会加剧流向非农业领域去寻求自己更有把握的利益,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

农业发展的信贷投入,影响到金融服务农业发展的水平和效果。 1.2金融创新和服务滞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新疆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向大城市、大企业、大客户、大项目集中,很多县域机构受授权限制只能办理小额质押、个人消费、票据贴现等低风险金融业务。金融机构仍以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为主,金融创新和服务滞后,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在国内的研究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而以此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作一回顾,然后综述中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简述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中国“走出去”战略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中国;竞争优势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发达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西方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理论抽象和实证分析,阐述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和行为方式等,形成了一系列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强调跨国公司必须拥有垄断优势才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而在此之后,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比,并没有所谓的垄断优势,但是他们依然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而且投资同时分布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而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发展了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使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一步得以完善。 一、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该理论后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但这一理论也有其偏颇之处,它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雄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根据该理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技术转让与对外直接投资三种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适用条件。垄断优势论提出后引起了一些西方学者的关注,他们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垄断优势的来源,丰富了该理论。如Caves(1971)的产品差异论,Johnson(1970)、Magee(1977)和Hirsch(1976)的占有能力论,Magree(1977)的信息占有论分别从产品差异、占有管理和信息来解释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而Knickerbocker(1973)和Graham(1975,1978)的寡占反应论,则从寡头之间的博弈行为来分析跨国公司之间的交叉直接投资行为。更有其他学者,如Teece(1976,1977)、Wolf(1977)和Lall(1980)等从企业规模、技术的动态变化、要素投入等角度解释企业垄断优势的形成。[!--empirenews.page--] 此后的学者在此基础上或者进行理论的辩驳,或者进行理论的推进,或者结合自己所处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美国经济学家维农(Ver non,1966)在其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中解释了发达国家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出口贸易、技术转让以及对外直接投资。产品周期理论揭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基础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的特殊优势,而且还取决于企业在特定东道国所能够获得的区位优势。而内部化理论的代表人物,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卡森(Buckley&Cason,1976)以及加拿大经济学家拉格曼(Rugman,1981)在对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内部化理论,认为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的性质决定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化行为。内部化理论指出,正是为了克服外部市场障碍或弥补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跨国公司才用公司内部交易来替代外部市场交易。从海默和维农的理论似乎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拥有雄厚资本和高技术的大型企业才有独占市场的优势,才有能力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而日本的情况却与此不符,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大都是中小企业,所拥有的并不是世界上具有领先地位的垄断技术优势,而是易为发展中国家所接受的劳动密集型技术优势。小岛清(Kojima,1978)就此提出了具有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现状与发展趋势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现状及进展趋势 来源:国际贸易 2007-07-13 受世界经济复苏及跨国公司整体经营利润好转等因素的阻碍,在经历了连续三年下降之后,200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流入规模终于停止了这种下滑势头,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新态势。 渐行走出低谷的全球FDI

1.总规模终止下滑并呈增长新趋势。按照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全球FDI流入规模在2000年达到1.4万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峰后,以后的三年一直处于下滑状况。2001年减少了47%,为8180亿美元,2002年又在上年的基础上又减少17%,达到6790亿美元。2003年,又比2002年下降18%,仅为5600亿美元.在这年中,流入发达国家比2002年下降了25%,仅为3670亿美元。导致全球FDI流入规模下降的直接缘故,依旧是跨国并购活动的低迷,2003年全球企业跨国并购规模仅为2970亿美元。由于统计方法的问题,从统计上尚难以通过并购金额计算:FDI流量,但跨国并购金额的减少依旧十分清晰地反映出FDI流入总规模的下降。 进入2004年后,国际直接投资持续三年的下滑趋势终于开始转变,而这一趋势也首先通过跨国并购规模的增加反映出来。依照

美国闻名的汤姆森金融证券公司的统计数据,能够清晰地讲明,仅2004年上半年,全球跨国并购总规模达到1762.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其中作为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中最重要的两极,发生在美国和欧盟(15国)的跨国并购规模均呈大幅度增长。由于汤姆森金融证券公司的统计数据为许多国际经济组织所采纳,具有专门大权威性,因此,能够做出如此的推断,即全球FDI规模正在走出低迷,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势头。 2.跨国公司对美国的投资热情开始恢复。在国际直接投资流淌中,美国_向具有枢纽性的作用,其引进外资的多寡,也历来差不多上反映国际直接投资形势的晴雨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外资汲取国和投放国,美国吸引的国际资本占全球总量的1/3,其对外投资也占全球对外投资的1/5。这种状况决定了美国引资地位的自我调节能力专门强,同时也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投资形势产生专门大阻碍。2000年,美国作为全球最受跨国公司追捧的投资热点和跨国并购的主战场,汲取了高达3213亿美元的国际直接投资。随着新经济泡沫的破灭和并购浪潮的结束,自2000年以后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