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

儿童游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在一定的社会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必定收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游戏活动中外在的客观条件和游戏者自身条件影响等方面。

第一节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

一、游戏机会

1.斯米兰斯基和克罗恩指出:在学前期缺乏游戏活动机会的儿童会体验到学习各门学科的困难,特别是没有参加过社会角色游戏的儿童,这种困难更为显著。由此可见,游戏机会的提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为儿童游戏提供“均等”的机会尤为重要。所谓“均等”即有平均、平等的意思,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说要为儿童提供平等的、适宜的参加游戏的时机。

我们必须给儿童提供一个平等、适宜的机会,让每个儿童都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范围内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游戏,让幼儿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凭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拥有游戏的机会;最终并非每个儿童都能如愿以偿,但正式这种主动去体验的过程,让幼儿从中得到一种社会化的学习。

因此,为儿童提供均等、适宜的游戏机会,对儿童游戏的发展极其重要

二、游戏时间

游戏时间是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

研究表明:游戏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儿童游戏的质量。

在较长的游戏时段(约30分钟)儿童才有时间逐渐发展出社会和认知层次较高的游戏形式(包括完整的游戏活动、团体游戏、建构游戏、团体一戏剧游戏);而在较短的游戏时段(约15分钟)儿童没有足够的时间结伴游戏,不能相互协商、讨论或作进一步的探索和建构材料,往往只从事一些社会和认知层次较低的游戏形式(包括平行游戏、旁观无所事事、转换行为等)。

三、游戏场地

游戏场地是儿童游戏活动的空间,是进行游戏不可缺少的条件。场地的大小、在室内还是在户外、场地的结构、空间的密度等,都对儿童游戏产生影响。

1.室内环境的空间密度会影响儿童游戏的行为。

活动室的大小—不可用空间的大小

空间密度=——————————————————

儿童的人数

所谓空间密度是指每个儿童在游戏环境中所占的空间大小,即室内拥挤程度。不可用空间即指家具所占的区域、家具之间的狭窄区域、教师所占的区域等。

2.室内空间的安排方式也会对游戏的质量产生影响。

希汗和德发现将大型托儿所分隔成较小的区域,可降低粗暴行为的发生,并使自由活动时社会交往的机会增多。

3.儿童在不同的游戏角落,会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社会性游戏。

4.游戏设备在游戏场地位置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设备放置在中央位置时,其使用率较高,且可导致儿童产生更多的相互作用的游戏。

5.游戏场地的类型对儿童游戏的影响。主要是指户外游戏场地的类型,包括传统的游戏场和现代化的游戏场。

四、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儿童用来玩的玩具和材料,它既是游戏的物质支柱,同时对游戏的性质、内容等产生影响。

玩具材料的提供与儿童游戏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给儿童提供多种多样的游戏材料,儿童在游戏中解决问题时就表现出更多的发散思维行为特征;给儿童提供没有固定玩法的游戏材料时,儿童就会创造他们自己的玩法;完全陌生和比较复杂的玩具材料容易引起儿童的好奇,只有中等熟悉和复杂程度的材料比较容易导致儿童的象征性游戏和练习性游戏行为的产生。

一个儿童如果在游戏期间,被提供的机会越多,发生新的学习的可能就越大。

玩具的种类决定了儿童对该玩具的反应。

一、父母

家庭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生活的气氛、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对儿童的抚养方式、家庭的结构以及家庭的居住环境等都会对儿童产生影响。

1.父母是家庭的主要成员,父母对儿童的影响主要是从外部实现的。

2.父母的作用会对儿童游戏的性质产生影响。

3.父母对待男、女儿童的不同方式,对儿童游戏中的性别差异影响极大。

4.父母对儿童游戏的影响,还来自于对儿童房间的布置上。

第二节

游戏者自身条件的影响

一、同伴

同伴主要是通过直接参与、榜样和强化来影响儿童的游戏。

儿童是通过游戏与同伴交往的,而儿童语比自己年长儿童的社交经验有助于促进其社交技能与水平的提高。

年长儿童还能促进年幼儿童游戏质量的提高。

同伴的性别对儿童游戏行为的发生有影响,同时还影响着儿童对玩具的偏爱及其游戏的风格。

二、儿童自身的年龄、性别

儿童游戏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儿童自身的条件。

对2岁孩子的家庭活动和3-4岁幼儿的班内活动观察表明,在活动的选择上,男女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幼儿园里,孩子游子中倾向于选择同性伙伴,而且年龄越大这种倾向越明显。

在社会性游戏中,儿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选择同性别的儿童作为游戏的伙伴。

儿童的性别还直接影响他们对玩具的偏爱程度。

三、健康状况

儿童自身的健康状况,对其游戏也会产生影响。

威廉姆斯比较了2岁半和5岁半正常儿童与语言损伤儿童的象征游戏,结果发现语言损伤儿童的象征性游戏明显比正常儿童低。

迈徳斯研究了74名残障儿童的社会及认知游戏,结果发现残障儿童并不因年龄、性别、智商或残障程度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游戏行为,但患有智障的儿童比一般儿童有更多非游戏行为或单独游戏行为,联合游戏或合作游戏行为的比例较少。

约翰森和艾希勒比较了一般儿童与残障儿童在玩具的使用及社会与认知游戏上的差异。虽然他们所处的教室环境不同,但结果却极为相似。

四、认知风格

有关学前儿童游戏爱好的研究发现,场依存性认识风格儿童的社会性兴趣更加明显。,而场独立性认知风格的儿童更喜欢单独游戏。

想象力的高低对儿童游戏也会产生影响。

第三节

二、电视

第一:看电视的时间影响游戏行为。

第二:电视能促进儿童的想象和游戏。

第三:电视妨碍或干扰儿童的想象性游戏。

第四:看电视时是否伴随玩玩具对游戏的影响。

幼儿结构游戏

幼儿园结构游戏 (图片) 一、基本概念 1、结构游戏: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结构材料与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又称“建筑”游戏。创造性游戏之一。幼儿使用各种结构材料(图片)(如各种大、中、小型的木制或竹制、塑料的的材料,积木、积塑,沙石、泥,雪、金属材料、自制的材料等),通过想象与手的造型活动构造建筑工程物体的形象,幼儿在堆砌、排列与组合的活动中,认识各种材料的性能,区别形体,学习空间关系知识与整体,部分的概念,发展感知觉,目测力、操作能力及创造性;磨练幼儿的意志,培养做事认真,克服坚持到底的品质。结构游戏,被称为就是“塑造工程师的游戏”。 2、特征: 结构游戏与角色游戏一样都就是通过想象活动,创造性地反映生活的游戏,在游戏中依照幼儿的愿望实现构思,满足幼儿积极活动的要求,并使幼儿产生愉悦的情绪。结构游戏与角色游戏又有区别,角色游戏就是通过扮演角色来反映现实生活,结构游戏就是通过幼儿动手造型,构造物体或建筑物,实现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两种游戏既可独立进行又经常联系在一起。如从结构游戏开始,建造成某一物体或情景后,加入角色与情节,便发展成角色游戏。 (1)从材料上瞧,就是一种素材玩具材料 结构游戏材料就是由各种无形象注意的结构元件组成(图片),在游戏前,这些材料本身就是没有意义的零件,通过儿童的操作,这些无意义的元件便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2)从行为上瞧,就是一种构造活动 通过操作进行构造就是结构游戏的主要活动方式。首先,操作的技巧非常重要,它要求的动作要灵活,协调,有力度。基本的结构技能:拼搭、插、嵌塑,铺平,延长,围合,盖顶加宽,加高等。 其次,构造的能力同样非常重要,幼儿借助空间想象力将元件按顺序进行排列组合,为了便结构的物体美观、牢固,构造时还要考虑对称,平衡,否则构造就难以实现。 (3)从认知上瞧,就是一种空间知觉与象征能力的体现

幼儿教育中的角色游戏

幼儿教育中的角色游戏 导语: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尤其是角色游戏,体现了幼儿的主人翁精神。在活动中幼儿的思维活跃,相象丰富,能够利用已有的社会知识经验积极主动的参与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代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能促进幼儿品质、行为能力和意识的提高,真正体现了现代的宗旨。 要从小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先靠成人的说教是没有好效果,而让孩子在无拘无束的游戏中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能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好坏。在游戏中可大大缩短幼儿掌握道德行为规则的过程,促进社会化行为的发展。 (开始玩游戏时,都是老师定出主题)现在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少能想到能主动的去关心别人,只知道别人照顾自己,关心自己是应该的,而通过玩角色游戏,能够体验到帮助、关心别人的快乐,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如开始玩游戏时,大都是老师与幼儿确定主题,然后选出一组长,由组长从举手想要参加该游戏内容的幼儿中选择,最后大家共同协商确定角色在娃娃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有时还会有别的角色出现如姑姑、叔叔等,然后孩子们会在自己的"岗位"

上认真的工作,有一次"爷爷"王宇取钱到商店买回一个大蛋糕,问这是给谁买的?他说:"今天孩子过生日,给孩子买的"。 过了一会儿他又领着孙子去看病,他说:"孩子突然发烧,他爸爸、妈妈不在家,只好我陪他去看病",看着他那着急的样子,我说:"快去吧,别耽误了"。我现在真替王宇高兴,因为他平时和小朋友玩时总是你争我抢的,不知道照顾别人,也不能和同伴友好的相处,而通过游戏使他变得懂事了,他在扮"孩子"时也能听爸爸妈妈的话。角色游戏既能锻炼孩子动脑动手的能力,又能使幼儿体验到帮助别人、照顾别人后的快乐。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幼儿能主动的使用礼貌用语而大部分幼儿是在家长的提醒下使用,如有的家长对老师说,这孩子见了人总不说话,太没礼貌了,而在角色游戏中,我却发现幼儿之间玩的很好,再经过老师正确的引导,幼儿都能正确大胆的使用礼貌用语。在游戏中,有的幼儿去娃娃家做客时,会主动的敲门,娃娃家的小主人呢,往往也是热情的款待"你好,请坐,请吃水果"。 有时还会带客人去参观"动物园"等,商店里的售货员,每次看到顾客去时,总是微笑着说:"你好,请问要点什么?"顾客询问时,幼儿也是认真的回答,顾客走时,还不忘说一声:"请拿好,欢迎下

幼儿园游戏的特点

第十二章第一节幼儿园游戏的特点 幼儿园中的游戏于园外游戏相比,在外形上有自身的特点: 一、游戏时间固定 园外游戏没有固定时间,随意性大,使游戏变成可有可无的活动。而园内游戏作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被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在一定时间内,体现游戏活动开展的计划性和时间的稳定性。 二、游戏环境的教育性 托幼机构外的儿童游戏,可以随时随地开展,他们可以在家庭、游乐场、居住小区等户外场地玩游戏;游戏的内容随儿童拥有的玩具材料而定,随时会受外界的干扰而使内容发生变化。家长提供的玩具缺乏一定的教育意图,随儿童兴趣,随家长的期望或兴趣而定,不能充分发挥玩具材料在儿童游戏中的作用;儿童对自然界的沙、石头等感兴趣,但家长往往因为安全卫生等问题而加以制止。托幼机构的游戏环境都是经过教育者按教育目的和要求精心设计的,有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丰富多样的玩具和游戏材料,有根据儿童游戏特点创设、布置的游戏场地。游戏场地的布置和游戏材料的提供都符合安全、卫生的要求,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避免或减少了意外伤害事故和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教师通过游戏环境的创设,将教育意图客体化、物质化,让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 三、伙伴关系的稳定性 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最大的缺憾就是缺少兄弟姐妹,在家里交往的对象全是成人,与成人玩的时间多,与儿童玩的时间少,造成儿童早熟,缺乏童趣; 在户外儿童交往的对象带有极大的偶然性,碰到谁跟谁玩,这样就使儿童缺乏形成稳固的伙伴关系的条件,伙伴往往以小型的分散的为主,无明显的群体特征。这些都不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因此,幼儿园游戏中,儿童结成的伙伴关系是相对稳定的,而且伙伴多,年龄相当,兴趣相同,相互交往的机会多,弥补了独生子女缺乏伙伴的缺陷社会规则,促进同伴关系的发展。 四、教育者的指导性 在托幼机构以外的儿童游戏,成人也时常关注、指导儿童的游戏,但指导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片面性,受成人教育观、儿童观的影响较大,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和阻碍儿童游戏的发展。而在托幼机构,教师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懂的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并具有指导游戏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 第二节角色游戏的指导 一、角色游戏的含义 (1)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通过模仿想象,创造性的反应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其中扮演的是熟悉的、了解的角色;模仿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成人、伙伴等;强调游戏中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2)角色游戏与表演游戏中角色的区别

幼儿游戏特点以及种类分享

幼儿游戏特点以及种类分享 二、游戏的特点与种类 (一)游戏的特点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非常好的活动方式。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大作用是其他活动方式、教育方式所不可取替的,原因就在于游戏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它是对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的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儿童根据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按照自己的愿望,将生活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在游戏中。例如,儿童的角色游戏“娃娃家”、“汽车”等,结构游戏“造房子”等,都是对儿童周围现实的社会生活的反映,都是以儿童在社会生活中经历过的某些事物为素材的。而且,这些游戏的规则也总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实际要求的。只不过,儿童并不总是原原本本地“复制”生活,而是有创造性地反映生活。 第二,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独特结合,它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翻版。儿童在游戏中既可以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又不受真实生活中的条件和规律

的限制。因此,儿童在游戏中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实再现和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和人际关系。游戏中的想象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角色扮演——以人代人,一人多重身份(如在“医院”的游戏中,幼儿把自己装扮成“医生”或“病人”);对物品的假想——以物代物,一物多用(如在“开火车”游戏中,幼儿把长凳当“车厢”,把靠背椅当“车头”;而在“逛商店”,游戏中,幼儿就可能把长凳当“柜台”,把靠背椅当“天平秤”,);对游戏情节和行动方式的假想——取材于生活而表现形式异于生活(如在“种向日葵”的游戏中,幼儿虽没亲眼见过种向日葵的情节,但他们可以想象出如何种向日葵,包括如何挖土、下种、培土等)。 第三,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不像学习那样具有强制性和义务性,也不像劳动那样要创造财富,而是与儿童自己的兴趣相联系。儿童在游戏中相当放松和愉快,因此游戏很受儿童喜爱。由于幼儿对游戏有着强烈的直接兴趣,沉湎于游戏过程而不追求什么明确的目的,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所耗的精力也较少,因此幼儿在游戏中总带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幼儿在游戏中获得一定愉悦,这是游戏的原本意义,如果幼儿进行游戏并不是由于自己的直接兴趣,那么,游戏便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幼儿教育中游戏的教育作用与价值

幼儿教育中游戏的教育作用与价值 【摘要】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除了外在表现出来的游戏形式,更深入幼儿的整个成长,内化为一种游戏精神。充分挖掘游戏的教育作用与价值,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意义进行分析,进而探索游戏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以期对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做出启示。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育 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并不陌生,尤其随着新课改对义务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幼儿教育、高等教育的影响加深,游戏教学已经作为一种在幼儿园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存在。然而,对于儿童与生俱来的游戏精神、游戏对儿童成长影响的真谛的研究仍然略显稚嫩,撇开固有的“游戏教学”思路,转向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影响,能够从源头挖掘幼儿教育中游戏的作用与价值。 一、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抛开教育工作者的眼光,游戏是幼儿在成长阶段的本能反应。在生理方面,年龄在3到5岁的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随着骨骼的成长以及神经系统的发育,本身身体就有活动的需要,外在表现出来,就是游戏活动。在心理方面,游戏是儿童尝试控制周围的开始,通过游戏,儿童能够感受到自己对周围的影响,也是幼儿对社会的反应。例如当两个及以上小朋友在一起玩时经常会发生抢玩具的现象,成年人会觉得是幼儿的不懂事,实际上,在儿童的世界确实没有主权的概念,只是觉得这个没有玩过的玩具会不会更好玩,带有探索的欲望去接触的。归纳而言,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游戏是儿童认知世界的开始,在幼儿的主要活动中,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生活活动,包括幼儿的吃、喝、拉、睡等生理需求的活动;二是学习活动,集中反映在参加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三是游戏活动。作为儿童成长的必备活动,游戏实际上承担着儿童认识世界的责任。通过游戏,儿童可以逐渐勾画出世界的样子,并且完成对世界的反应,例如通过涂鸦的乱画描述幼儿眼中的世界,将积木摆成各种样子,就是幼儿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改变,吃完饭后的洗碗过程中儿童借机玩弄碗筷或者水花,家长认为在浪费水,而在儿童眼中恰好是自觉的反应[1]。游戏是儿童与外界交流的手段,许多家长与幼儿最初的情感交流都是通过亲子游戏完成的。既然游戏是幼儿

幼儿游戏的特点

幼儿游戏的特点 幼儿游戏是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 1.1.幼儿游戏是幼儿自发自愿的活动。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它不是在外在的强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是幼儿出于自己的兴趣与愿望,自发自愿主动进行的活动。幼儿游戏的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往往不在乎结果如何,没有外在的任务和目标,也没有严格的程序和方式。幼儿的游戏行为是由内部直接动机的驱动而产生的,玩什么、怎么玩均有幼儿自己决定,他们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与周围环境发生积极作用。 幼儿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2.2.幼儿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游戏是以愉悦为目的、体验生活的活动,兴趣性和娱乐是游戏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丧失了兴趣,游戏也就停止了。幼儿游戏中没有外在限制,能够身心放松、积极活动、充分表现自我,通过操作材料、物品,体会到自己的力量和自信,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游戏是充满幻想和想象的,是虚构与现实的统一。 3.3.游戏是充满幻想和想象的,是虚构与现实的统一。 游戏是以客观世界为依据,是儿童生活的写照,反映其知识经验,同时具有虚拟、“假装”的成分,通过想象对真实生活赋予自己的理解,进行象征性的自我表现,例如孩子会把椅子当作汽车,把木板当作手枪等等。通过想象创造新的情景, 幼儿游戏含有积极的约束。 4.4.幼儿游戏含有积极的约束。 幼儿游戏并不是毫无约束和限制的,在游戏中,个体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例如:在建构游戏过程中,需对自己的注意力和动作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控制,才能完成搭建任务;在角色游戏中,也要主动克制自己,作出符合角色身份的行为。 幼儿游戏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5.5.幼儿游戏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例如堆积木、玩沙、玩水都没有特定的模式,小汽车、洋娃娃等玩具也没有固定的玩法,只要成人不限制幼儿游戏的方式,在任何游戏中,幼儿都会发挥他的创造力把游戏的方式加以变化,使之多姿多彩,更有趣味性。

幼儿教育中的游戏缺失

幼儿教育中的游戏缺失 关于学前教育中的游戏缺失调查 调查目的:幼儿园存在的一些游戏缺失问题 调查地点:xx幼儿园 调查对象:幼儿园小朋友 为什么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老师带着孩子玩完以后,孩子会问:老师,我们现在可以玩了吗? 为什么很多幼儿被剥夺了游戏时间,不得不去学习英语、弹琴、绘画等等? 孩子的游戏成了变相的作业或上课。 一位幼儿园老师设计了这么一个游戏情境:老师扮演“鸡妈妈”,小朋友们戴上头饰当“小鸡”,“鸡妈妈”领着“小鸡”们到小猫家串门,小猫不在家,但在家里的地板上留下一些写着数字的卡片,让“小鸡”们找出这些卡片,并且根据这些数字在地板上绣花,卡片上写着几,就绣几朵花。 “这样的游戏在如今的幼儿园里非常典型,老师是想通过这个游戏检查一下孩子们是否掌握简单的数字概念。”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黄进说,“但是我们却不禁要问:孩子们在老师设计好的游戏里,在老师的带领下没有一点自己去开发新的游戏情节的想法,这样的游戏其本身有没有存在的意义,是不是成了一种点缀?”

有专家认为,不少幼教工作者把游戏当作“糖衣”,靠“糖衣”来诱使孩子们吞下知识这个“苦片”。“人们认为在幼儿园里游戏对学习重要,是因为人们希望游戏能赋予孩子们一些经验、技能和知识。”黄进说,“但却忽视了游戏最重要的一点,即孩子们在游戏中自主的、欢愉的体验。” 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幼教百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上,不少与会专家学者提到了当前学前教育中的游戏缺失现象。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系教授李季湄说,所谓游戏缺失,更多是从游戏被成人控制这个角度而言。不少专家认为,老师成了游戏的设计者,游戏成了老师导演下的“一台戏”,成了外部强加的活动,成了变相的作业或上课。 “游戏应该是孩子自发感受到乐趣的行为,但现在许多幼儿园里游戏是按成人的意愿在玩。经常老师带着孩子玩完以后,孩子会说:老师,我们现在可以玩了吗?孩子们根本不把这认为是游戏,是玩。游戏被当成了工具。” 李教授说,“当然寓教于乐也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不能都是这样的所谓‘游戏’,大部分还应该是孩子自发的游戏。” 让孩子们玩自己的游戏。她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她跟班上的孩子们一起吃卤花生,有孩子突然问:这种有很多味道的花生是怎么做出来的?于是,孩子们开始

建构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

建构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 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积木、纸盒等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构造一定的物体形象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由于年龄段的不同,幼儿的建构游戏各有特点,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一、小班建构游戏特点及指导要点 特点:小班幼儿的建构活动往往是无意识、无目的的,建构的特点是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只对搭的动作感兴趣,而不在乎搭出什么。小班幼儿在建构中常常更换建构作品的名称,或是等建构完成后再根据建构物的某一外部特征来给作品命名,但他们一般不能明确解释作品的细节。因此,小班幼儿的建构游戏嬉戏性较强,作品结构较为简单。 指导要点:1.教师先引导幼儿认识积木、纸盒等材料,引起幼儿运用材料进行建构游戏的兴趣。2.教师积极鼓励幼儿在自己的操作中探索学习建构技法,鼓励幼儿独立地建构形状简单的物体,并能表现其主要特征,例如搭建门、桌子、床等。3.教师引导幼儿学习连接、延长、围合、加宽、垒高等主要构造技能,搭建简单的三维物体。例如,让小班幼儿在建构区搭建马路、围墙等简单物体。4.教师引导幼儿建立建构游戏的规则,例如轻拿轻放、不乱扔、玩后要收拾整理等,并学习收拾整理材料的方法。 二、中班建构游戏特点及指导要点 特点:中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建构水平,手部小肌肉动作逐渐发展,思维、想象、生活经验等更加丰富,建构的目的性增强,建构的坚持性也在增加,建构水平由单一的延展向整体布局过渡。例如,搭建楼房和小区。中班幼儿已能运用已有经验对物体进行再现和创作,但是建构作品大部分不讲究对称和平衡。 指导要点:1.增加中班幼儿造型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例如引导幼儿学会选择高低、宽窄、厚薄、长短不一的材料搭建不同的物体。2.在小班搭建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架空、覆盖、桥式和塔式等建构技能,形成里外空间的概念。例如,中班幼儿可以学习搭高楼、架大桥等。 3.教师可尝试提供作品构造图,引导幼儿学习看图纸搭建。 4.教师可要求中班幼儿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搭建,学习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物体的搭建。例如,三名幼儿合作搭建公园、停车场等。 三、大班建构游戏特点及指导要点 特点:大班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建造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搭建技巧,会使用辅助材料,事先能进行一定的设想和规划,并能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一件较为复杂的工程。大班幼儿能够搭建出有场景、有情节的较高水平的建筑群且其建构作品多为立体结构,讲究对称和平衡,比较形象。 指导要点:1.在中班搭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学习转向、穿过、平式联结和交叉联结等建构技能,搭建复杂的三维物体。例如,搭建立交桥、拱形门等。2.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整齐对称、平衡的构造,尝试整体布局,学习选择使用辅助材料。例如,在公园里搭建相呼应的前门和后门,在住宅区里搭建左右对称的凉亭、路边的花草等。3.教师引导大班幼儿在搭建前学习商讨、分工,进行一定的设想和规划,通过分工、合作完成一件较为复杂的工程。例如,经过商讨后大家分工,有的搭建楼房,有的搭建停车场,有的搭建花园,有的搭建游泳池,有的搭建围墙,形成一个完整的住宅区。4.引导幼儿建造有一定主题和情节发展的、结构复杂、装饰精巧的建筑群。例如,让幼儿根据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主题情节的发展,搭建池塘、磨坊、鸡舍、篱笆以及蜜蜂房等,有了生动的故事作为依托,幼儿的兴趣往往会更加浓厚,有助于幼儿搭建出结构更为复杂的建筑群。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 儿童游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在一定的社会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必定收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游戏活动中外在的客观条件和游戏者自身条件影响等方面。 第一节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 一、游戏机会 1.斯米兰斯基和克罗恩指出:在学前期缺乏游戏活动机会的儿童会体验到学习各门学科的困难,特别是没有参加过社会角色游戏的儿童,这种困难更为显著。由此可见,游戏机会的提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为儿童游戏提供“均等”的机会尤为重要。所谓“均等”即有平均、平等的意思,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说要为儿童提供平等的、适宜的参加游戏的时机。 我们必须给儿童提供一个平等、适宜的机会,让每个儿童都可能在同一时间、同一范围内选择自己所喜爱的游戏,让幼儿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凭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拥有游戏的机会;最终并非每个儿童都能如愿以偿,但正式这种主动去体验的过程,让幼儿从中得到一种社会化的学习。 因此,为儿童提供均等、适宜的游戏机会,对儿童游戏的发展极其重要 二、游戏时间 游戏时间是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保证。 研究表明:游戏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儿童游戏的质量。 在较长的游戏时段(约30分钟)儿童才有时间逐渐发展出社会和认知层次较高的游戏形式(包括完整的游戏活动、团体游戏、建构游戏、团体一戏剧游戏);而在较短的游戏时段(约15分钟)儿童没有足够的时间结伴游戏,不能相互协商、讨论或作进一步的探索和建构材料,往往只从事一些社会和认知层次较低的游戏形式(包括平行游戏、旁观无所事事、转换行为等)。 三、游戏场地 游戏场地是儿童游戏活动的空间,是进行游戏不可缺少的条件。场地的大小、在室内还是在户外、场地的结构、空间的密度等,都对儿童游戏产生影响。 1.室内环境的空间密度会影响儿童游戏的行为。 活动室的大小—不可用空间的大小 空间密度=—————————————————— 儿童的人数 所谓空间密度是指每个儿童在游戏环境中所占的空间大小,即室内拥挤程度。不可用空间即指家具所占的区域、家具之间的狭窄区域、教师所占的区域等。 2.室内空间的安排方式也会对游戏的质量产生影响。 希汗和德发现将大型托儿所分隔成较小的区域,可降低粗暴行为的发生,并使自由活动时社会交往的机会增多。 3.儿童在不同的游戏角落,会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社会性游戏。 4.游戏设备在游戏场地位置的影响。 研究表明:当设备放置在中央位置时,其使用率较高,且可导致儿童产生更多的相互作用的游戏。 5.游戏场地的类型对儿童游戏的影响。主要是指户外游戏场地的类型,包括传统的游戏场和现代化的游戏场。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调查报告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 调查时间:2011年5月~6月 调查地点:花儿朵朵幼儿园 调查方法:访问法、谈话法 调查人:徐成秀 “玩”在日常生活谈话中使用之多,没有人会去追问“什么是玩”。所谓的“玩”,也就是游戏。游戏伴随着童年的生活,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发展的过程。儿童心理学家分析:孩子的活动有三种基本形式,包括游戏、学习和劳动。各种活动形式由于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各年龄阶段占有不同的地位,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总则中明确提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但在当前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游戏观 1、把游戏与教育教学活动对立起来 教育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培养过程。而游戏,我们通常认为是一种盲目的活动,不如教育活动来的直接、具体。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怎样去解释孩子“为什么这样玩,不那样玩呢?”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问孩子,“你在干什么?”孩子回答:“我在搓汤圆。”问:“搓汤圆干什么呢?”答:“喂宝宝吃。”显然,我们会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具体的游戏行为都是有目的、有结果的,是一种目的性行为。他们在自主的游戏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知识的迁移,和教育活动一样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2、把游戏仅仅看作是一种调节剂 幼儿的游戏通常发生在自然状态下,根据孩子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根据特定的环境的偶发刺激自发引起的。但我们没能将游戏纳入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影响、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大背景下,经常性的让幼儿在教师宏观的关照

观幼儿园结构游戏有感.doc

观幼儿园结构游戏有感 ----小四班关冰 新《纲要》提出,“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作为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在结构游戏中该如何促进班上每位孩子的发展呢? 这次对大(1)班潘老师和大(5)班杨老师组织的结构游戏进行观摩,使我感触颇多。尤其是两个活动中教师发挥的作用给了我很大的启迪。起初我对这结构游戏的认识过于肤浅,我以为给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自主参与玩耍就足够了。经过这次观摩之后,我对这结构游戏的开展有了全新的认识,总结如下: 一、加强幼儿能力的培养,确保游戏的有序开展; 潘老师组织的结构游戏主题为《公园》,孩子们在活动前,通过自我经验了解公园的事物和建筑,公园是孩子们熟悉的地方,他们在此次结构游戏的开展中,兴趣盎然,每位孩子都积极踊跃的参与。更我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潘老师的组织能力和课堂的把握能力。她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井然有序,并且,活动进行中,她巧妙的为每个孩子赋予了自己的工作,让他们尽情的发挥了自己的优点。 有人说,游戏是否有价值,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准备,幼儿游戏需要丰富、有效的材料和教师的指导。其实在我看来,游戏就像是孩子们的生命,游戏由幼儿自发生成,只要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建构技能,并在建构的过程中与同伴合作愉快、获得满足那就是最快乐的,因为孩子对快乐的定义就那么的简单! 二、转变观念,激发兴趣,主动活动; 孩子们对游戏的喜爱,重点是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潘老师利用有限空间多提供给孩子展示作品的平台,满足孩子的成功体验。如:在教师中间搭建城堡公园,针对孩子们的作品情况,分成四个区域:一是交通工具、二是大型玩具,三是休闲娱乐场所、四是绿化带。这个环节就要求了孩子们的作品一定要有创意,摆设在展示区的作品,不仅满足了孩子们的成功感,同时让他们懂得如何来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作品。 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幼儿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 结构游戏区的材料丰富多样,塑料的、木制的;堆积的,拼插的, 很多小朋友,对物体的结构性很感兴趣,喜欢玩而不知如何才能搭出好看的东西。这是在考验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我通过观摩学习启发:对于这小班幼儿来说,在活动中时常会发生争抢、哭闹,将积木弄得满地都是而无人收拾。还有一些小朋友因性格内向对游戏活动从不肯主动参加。教师重在指导并启发孩子们大胆的动手动脑。 四、以结构游戏抓手,发展幼儿的非智力因素。 我将学习的本领,努力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将对本班幼儿的结构活动进行细致的分析,做到心中有数,使活动的开展有的放矢。对活动有兴趣、能力较强的幼儿重点引导他们对结构物进行命名,而对能力较差的幼儿重点个别辅导,对结构活动没兴趣的幼儿重点在于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 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方法和途径,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要采用游戏的方式,如:每块积木都有名字,长方形宝宝,电话形宝宝,赋予积木的生命,让每个小朋友愿意与积木做朋友,从而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 总之,通过这次观摩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实践经验,而这些经验对我以后的生长有着莫大的帮助。我相信经由辛勤的努力自己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科教兴国 1 / 1

幼儿游戏与指导-教案

1 学前儿童游戏教程 电 子 教 案 学院名称: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年月日

备课资源目录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 (3) 第二章学前儿童游戏的观察与指导 (10) 第三章角色游戏 (15) 第四章建构游戏 (21) 第五章表演游戏 (30) 第七章亲子游戏 (38) 第八章民间传统学前儿童游戏 (46) 第十章学前儿童游戏评价 (49)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游戏治疗 (52)

第一章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特征与种类。 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价值。 初步掌握影响学前儿童游戏发展的因素。 【技能目标】 用科学的游戏理论分析学前儿童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能正确运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游戏。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课堂活动、案例分析 【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齐全的多媒体教室;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握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特征与种类 2. 掌握学前儿童游戏的价值 难点: 能正确分析学前儿童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并运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游戏。【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一、学前儿童游戏的概念 二、学前儿童游戏的特征 游戏的特征是游戏本质属性的反映,了解游戏的特征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游戏。综合学前儿童游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把游戏的特征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1. 游戏具有愉悦性 2. 游戏具有主动性 3. 游戏具有虚构性

4. 游戏具有非功利性 三、学前儿童游戏的种类 (一)从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分类 从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对游戏进行分类,最早始于皮亚杰。游戏理论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皮亚杰认为,学前儿童的游戏水平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与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学前儿童在不同的认识发展水平上会出现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游戏。 1. 感觉运动游戏 2. 建构游戏 3. 象征性游戏(符号游戏) 4. 规则性游戏 这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参加的,按游戏规则判胜负的竞赛性游戏,包括智力性质的竞赛(如下棋、打牌)和运动技巧方面的游戏(如拔河、跳房子等)。 规则性游戏多在四五岁以后开始萌芽,其大量出现发生在学前末期以后的具体运算阶段。当然,带有感知运动特点的简单的规则性游戏在学前儿童初期就出现了,如猫捉老鼠、老鹰捉 小鸡等。 (二)从游戏社会性的角度分类 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美国心理学家帕顿根据学前儿童(2 ~ 6 岁)在游戏中的社会交往水平,将游戏划分为六类。 1. 偶然的行为 2. 游戏的旁观者 3. 单独游戏 4.平行游戏 5.联合游戏 6. 合作游戏 (三)我国幼儿园的分类 我国幼儿园通常采用下面的游戏分类方法 第二节学前儿童游戏的价值 一、游戏与学前儿童身体的发展 1. 游戏促进学前儿童基本动作的发展

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的游戏理论与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总第140期) 我国幼儿教育领域中的游戏理论与实践刘 焱 摘要 游戏对于学前教育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问题。目前在我国幼儿 教育领域,关于游戏主要有两个命题,即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和幼儿园以游戏为 基本活动。前一个命题是在发展心理学的领域中对游戏与幼儿生活和发展关系的认 识与概括,是对游戏的发展价值的肯定;后一个命题则是对游戏与幼儿园教育之间 关系的概括,是对游戏的教育价值的肯定。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游戏 基本活动 游戏对于学前教育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问题。当人们在谈论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时,总是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幼儿的游戏问题。目前在我国幼儿教育领域,关于游戏主要有两个基本命题,即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和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两个命题,反映了我国幼教界对于游戏的基本态度。 一、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所谓基本活动,有以下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在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如进食、睡眠等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第二,对活动主体的生活或生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在幼儿的生活中,游戏正是满足这两个方面条件的活动。(一)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A .H .M aslow ,theo ry of needs h ierarchy ,1943)以及近年来动机心理学关于认知内驱力(Cogn itive drive )等的研究以及对幼儿的观察,我们可以把幼儿的基本需要分析为以下三个层次九种需要,如下图所示。 身体活动需要 基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 影响环境的需要 认知需要理解环境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社会性交往需要尊敬认可需要45

影响幼儿交往能力的因素及对策思考

影响幼儿交往能力的因素及对策思考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邮编415000 影响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因素的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组高慧指导老师:喻秀华 摘要:影响幼儿交往的因素主要有同伴、家长和幼儿教师,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幼儿人际交往的现状,针对当前幼儿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重视同伴交往、创设良好的家庭和幼儿园交往环境以及搞好家园共育等解决策略。 关键词:幼儿人际交往同伴交往解决策略 人是群居动物,需要为彼此服务而生存。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先进的、多彩的、互助的社会,我们的下一代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而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习得的交往能力和信心等都为其成年后的人际交往能力奠定基础。本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观察发现,影响幼儿交往的因素主要有同伴、家长和幼儿教师。下面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幼儿人际交往现状和应采取的对策。 一、幼儿同伴交往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适应社会和环境,有助于学习和生活。如果没有良好的同伴关系,幼儿会为自己不被同伴接受而郁郁寡欢,也会因受到拒绝而出现紧张不安的焦虑情绪。在同伴交往中,无论是城镇幼儿园还是农村幼儿园的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情况普遍较好。但是由于大部分幼儿是独生子女,在这类幼儿中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他们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顾及他人,很少关心他人,只注重自己的利益,从不考虑他人的利益。例如:有位叫“曦曦”的小朋友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人人宠爱的小公主,如果不答应她的要求,她立马就躺地上打滚、撒泼。在同伴交往中,她总是以自己为中心,稍不合她的意愿,她就大哭大闹。有一次,她和一个小男孩因为玩玩具而大打出手,最后导致两个家庭闹矛盾。有的幼儿在同伴的交往中表现得较孤僻、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常常闷闷不乐,甚至过分敏感。在某幼儿园大班中,有位叫“关宝”的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他很少与其他小朋友交往,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在一旁自言自语,更不会主动地与同伴玩。他其实是一个想表现自己却又害怕出错的孩子,在大部分小朋友下午离园后,他常常一个人在活动室里“疯狂”地奔跑,并自言自语说着一些奇怪的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他这是在宣泄自己一天中积攒的情绪。 ,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冲突或者矛盾,家长和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与特点

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特点 一、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与特点 (一)幼儿园表演游戏是游戏而不是戏剧表演 对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直接决定着我们组织幼儿开展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教师对表演游戏的指导行为。当我们把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于“游戏”而不是“表演”,并以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作为组织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指导思想,用符合游戏活动本质特点的方法来组织幼儿的表演游戏时,表演游戏就呈现出不同于“戏剧表演”的面貌。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表演游戏与戏剧表演的根本区别在于: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己“自娱自乐”的活动,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在“玩”,他们并不是在为“观众”表演。事实上,他们心中并没有“观众”,他们也根本不在乎“观众”。“目的在于自身”并“专注于自身”是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促使幼儿持续活动的原因正是“好玩的”游戏活动本身,而不是来自外部的要求或奖赏。在这样的活动中,表演游戏的“游戏性”凸现出来而有别于“戏剧表演”,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而且幼儿也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到了游戏的愉悦感。 因此,应当把幼儿园的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于“游戏”而不是“表演”。如果缺乏“游戏性”,表演游戏就将失去其作为游戏活动的实质。 (二)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 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游戏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表演游戏以“故事”为依据的特点决定了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从选择和确定所要表演的故事或作品的那一刻起,表演游戏就已经有了一个规范游戏者的框架。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故事作为“脚本”规范着幼儿的行为,成为幼儿行为表现的框架和评价自己和他人游戏行为的尺度。正是基于故事或作品的“再现”要求构成了表演游戏“表演性”的基础,而且也正是这种“表演性”构成了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表演游戏如果缺乏“表演性”,也就缺乏了它自身作为一种游戏类型独立存在的依据。因此,“表演性”之于表演游戏来说,也是它不可或缺的特性。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正是表演游戏不同于其他类型游戏的特点。 (三)表演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 表演游戏的“表演性”要求幼儿以自身为媒介,运用包括语言、表情、动作姿势等在内的手段来再现特定的故事,这种再现的过程本身对于幼儿来说是多种能力的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也是幼儿获得各种有益的学习经验的过程。关于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的研究表明,幼儿的表演游戏要经历一个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发展过程。但是,幼儿自身并不能

关于学前教育中的游戏缺失调查报告

关于学前教育中的游戏缺失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幼儿园存在的一些游戏缺失问题 调查时间:2018年07月02日 调查地点:xx幼儿园 调查对象:幼儿园小朋友 为什么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老师带着孩子玩完以后,孩子会问:老师,我们现在可以玩了吗? 为什么很多幼儿被剥夺了游戏时间,不得不去学习英语、弹琴、绘画等等? 孩子的游戏成了变相的作业或上课。 一位幼儿园老师设计了这么一个游戏情境:老师扮演?鸡妈妈?,小朋友们戴上头饰当?小鸡?,?鸡妈妈?领着?小鸡?们到小猫家串门,小猫不在家,但在家里的地板上留下一些写着数字的卡片,让?小鸡?们找出这些卡片,并且根据这些数字在地板上绣花,卡片上写着几,就绣几朵花。 ?这样的游戏在如今的幼儿园里非常典型,老师是想通过这个游戏检查一下孩子们是否掌握简单的数字概念。?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黄进说,?但是我们却不禁要问:孩子们在老师设计好的游戏里,在老师的带领下没有一点自己去开发新的游戏情节的想法,这样的游戏其本身有没有存在的意义,是不是成了一种点缀?? 有专家认为,不少幼教工作者把游戏当作?糖衣?,靠?糖衣?来诱使孩子们吞下知识这个?苦片?。?人们认为在幼儿园里游戏对学习重要,是因为人们希望游戏能赋予孩子们一些经验、技能和知识。?黄进说,?但却忽视了游戏最重要的一点,即孩子

们在游戏中自主的、欢愉的体验。? 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幼教百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上,不少与会专家学者提到了当前学前教育中的游戏缺失现象。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系教授李季湄说,所谓游戏缺失,更多是从游戏被成人控制这个角度而言。不少专家认为,老师成了游戏的设计者,游戏成了老师导演下的?一台戏?,成了外部强加的活动,成了变相的作业或上课。 ?游戏应该是孩子自发感受到乐趣的行为,但现在许多幼儿园里游戏是按成人的意愿在玩。经常老师带着孩子玩完以后,孩子会说:老师,我们现在可以玩了吗?孩子们根本不把这认为是游戏,是玩。游戏被当成了工具。? 李教授说,?当然寓教于乐也有其合理的地方,但不能都是这样的所谓‘游戏’,大部分还应该是孩子自发的游戏。?让孩子们玩自己的游戏。她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她跟班上的孩子们一起吃卤花生,有孩子突然问:这种有很多味道的花生是怎么做出来的?于是,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很快孩子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卤花生是种出来的,另一派认为是煮出来的。曹老师提议孩子们干脆一起来做试验,看看卤花生究竟怎么做出来的。于是一组孩子开始种花生,另一组孩子则开始煮花生。答案当然很快就出来了,但煮花生的孩子却很有兴趣地加入到种花生的行列中。种花生的过程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怎么才能让种出的花生有味呢,有孩子说直接把辣椒和花椒加到土里,但立刻又有孩子说不对,应该把辣椒和花椒泡水浇到土里;随即又出现了新问题:用热水泡、温水泡还是冷水泡?

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

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本人郑重承诺: 所呈交的学士学位论文《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是在论文指导教师卫丽军副教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无抄袭剽窃现象,愿意承担因抄袭剽窃带来的一切后果。 学生签名:杨朋 日期:2016年04月29日

目录 摘要(1) 引言(1) 一、概念界定(1) (一)幼儿同伴交往能力(1) (二)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因素(2) (三)角色游戏(3) 二、角色游戏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提高(3) (一)同伴交往能力的结构维度(3) (二)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影响(4) 1.角色游戏可以有效改善幼儿的社交障碍(5) 2.角色游戏可促进幼儿语言和非语言能力的提高(5) 3.角色游戏可以促进幼儿亲社会性的发展(6) 4.角色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社交主动性(7) 三、教师的指导策略(7)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拓宽角色游戏的主题和情节(7) (二)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投放适宜的游戏材料(7) (三)认真观察幼儿游戏,适时适度介入指导(7) (四)给予幼儿发展性评价、正向评价,鼓励进行幼儿自我评价(8) 参考文献(9)

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影响的研究 杨朋 (学前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号:141412022 指导教师:卫丽军副教授) 摘要:同伴交往既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同伴交往能力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角色游戏中包含很多社会性因素,如主题、情节、规则、语言、行为等,都含有同伴交往的成分。不仅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多同伴交往的机会,而且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角色游戏也深受幼儿的欢迎,是提高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一个切入点。 关键词:角色游戏;幼儿;同伴交往 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1]由此可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幼儿多独生子女,同伴交往机会少,同伴交往能力有待提高。“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其中,角色游戏更是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它能够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游戏中的角色十分丰富,囊括了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行业,为幼儿的同伴交往提供范例。通过组织实施角色游戏可以科学归正幼儿的同伴交往认知,消除其社交障碍性,增强其社交主动性,培养其亲社

浅析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特点及教育策略

浅析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特点及教育策略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不仅反映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更体现了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由于每个孩子的实际生活经验不同,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都有不同的表现。 一、中班幼儿的角色游戏特点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代替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性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1]。角色游戏是幼儿日常游戏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同时,角色游戏也是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体现。不管他们在游戏时表现出何种特点,那都是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我们在理解游戏能带给他们快乐的同时,也应该理解幼儿在游戏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 1.主题得到扩展,情节开始复杂 中班幼儿由于每个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不同,他们接触的较多的事物也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视野开始扩展。因此,相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中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他们的游戏主题开始丰富起来,并且游戏情节较小班比复杂。例如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教师为幼儿创设的场景为甜品屋、烧烤店、理发店,在这些教师创设的固定的环境中,中班的小朋友会在游戏的时候加入自己的发挥。 2.游戏目的性增强,主题趋于稳定 由于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较小班而言已经相对成熟,他们在这一阶段已经能利用已有的思维,在进行游戏之前,就已经商量好各自的角色和相应的任务。例如中班幼儿玩娃娃家的时候,他们会在游戏前商量好谁来当“爸爸”,谁来当“妈妈”,谁当“孩子”。还会安排好“爸爸”、“妈妈”、“孩子”的任务,然后才开始游戏。 3.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重视角色扮演 中班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2]。因此,中班的幼儿对角色的扮演已经开始重视了,他们在分配角色的时候会加入他们自己的想法,并且在游戏时会绝对维护好自己的角色,不允许其他幼儿来参与。 4.开始关心游戏规则 游戏是由游戏内容和游戏规则构成的。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而言,在游戏时他们注意的往往是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把游戏的内容演绎得五彩缤纷。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