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6-01-20T11:14:35.2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作者:龙翔

[导读] 湖南省华容县人民医院分析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治疗措施和治疗效果。

湖南省华容县人民医院岳阳华容 414200

摘要: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治疗措施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脑膨出发生原因,并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改良手术组(30例)与传统手术组(30例),传统手术组患者采用传统关颅方法治疗,改良手术组采用改良关颅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切除脑叶内减压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急性脑膨出发生原因主要为进展性对侧血肿或血肿扩大、弥漫性脑肿胀、同侧颅内进展性血肿、创伤后休克;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改良手术组患者的切除脑叶内减压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预后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病原因众多,通过实施改良关颅方法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颅脑损伤术;急性脑膨出;原因;治疗措施;治疗效果

临床表明,在开展颅脑损伤开颅术过程中容易发生急性脑膨出,该并发症也是颅脑损伤开颅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主要表现为脑组织隆起,且其高度显著超过骨窗窗面的高度,部分患者可表现为静脉淤滞、怒张,通过实施去大骨瓣减压依然无法关闭[1]。临床表明,掌握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并积极治疗对于提高颅脑损伤手术效果及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非常重要。为进一步分析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治疗措施和治疗效果,本文收集我院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60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偏头痛患者脑白质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60例患者,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改良手术组(30例)与传统手术组(30例),改良手术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5岁-60岁,平均年龄(36.23±19.42)岁,有18例患者表现为单侧瞳孔散大,10例双侧瞳孔散大,2例血压降低,4例呼吸不畅,有4例患者合并有胸腹外伤,4例脊椎损伤,3例肢体损伤;传统手术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4岁-61岁,平均年龄(37.46±19.58)岁,有17例患者表现为单侧瞳孔散大,11例双侧瞳孔散大,3例血压降低,3例呼吸不畅,有3例患者合并有胸腹外伤,5例脊椎损伤,2例肢体损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并给予患者相应的手术治疗。传统手术组患者采用传统关颅方法治疗,常规将一侧血肿清除干净,并将部分额颞叶切除后实施内减压,然后关闭颅脑,并对头皮进行缝合;改良手术组采用改良关颅方法治疗,在骨窗边缘的脑组织表面填塞明胶海绵,保留头皮夹,将一块生理盐水浸泡纱布置入切口内侧,然后利用四号线对皮瓣切口直接缝合,共计缝合四针至五针,然后在开颅侧覆盖多层清洁无菌辅料,并在外粘贴无菌手术贴膜。

1.3效果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切除脑叶内减压率以及预后情况。预后判定主要通过GOS评分进行,总分为5分,表示最好,最低分为1分[2]。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急性脑膨出发生原因主要为进展性对侧血肿或血肿扩大、弥漫性脑肿胀、同侧颅内进展性血肿、创伤后休克,分别为36例、12例、6例、6例;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改良手术组患者的切除脑叶内减压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预后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原因主要为进展性对侧血肿或血肿扩大、弥漫性脑肿胀、同侧颅内进展性血肿、创伤后休克。其中,进展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对侧,而邻位硬膜外血肿、同侧脑内血肿发生率也比较高[3]。临床表明。进展性颅内血肿主要是由于颅脑损伤术中打开骨瓣、硬膜以及在清除血肿之后,压力填塞效应得到了明显的降低甚至完全消除,进而导致了本身破损的血管和板障迅速出血,由于小血管已丧失自主调节功能,加上受到的压力不断升高,便也会发生破裂出血,最终引起急性脑膨出发生。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表现。临床表明,颅脑损伤会引起桥脑蓝斑、下丘脑、中脑网状结构等血管运动中枢也会受到一定的损伤,在对患者实施开颅手术过程中,术前的高颅内压会降低脑灌注压,并进一步导致了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减弱,而在完成开颅手术后,颅内压会快速的降低,从而增强了脑血管的扩张,此时的脑组织便处于一种高灌注状态,从而导致了脑组织出现强烈的肿胀并发生膨出;而创伤性休克会导致脑组织缺氧加重,并进一步引起大片细胞内外水肿,最终引发脑膨出[4]。

改良关颅方法治疗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具有多种优势,比如,改良关颅方法能够快速的关闭颅脑并接受头颅CT检查,有效的减少了两次手术之间的间隔时间,从而有效的避免了脑组织、中线结构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其次,改良关颅方法能够将对侧血肿清除后及时

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查房

2014年4月份护理查房 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查房 汇报病例 患者张宇涵,男性,1岁因不慎从高处摔伤后出现意识障碍5天,解柏油样大便2天入院,曾于2014-4-1 23:30第一次入我院,诊断为右侧硬膜下血肿并脑疝形成,行右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顶部切除内减压术,于2014-4-4自动出院。体查:T:38.0℃;HR:171次/分;R:15次/分; SaO2 90%;Wt:9kg;轻度昏迷状态,贫血貌,头部右侧可见一长约15cm的手术疤痕,周边可见数个小水泡,近右耳处疤痕周围皮肤呈青紫色,手术疤痕无明显渗血渗液。双侧瞳孔直径2.5mm,对光反射消失,口唇稍苍白,无发绀,颈软,双侧胸廓未见畸形,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明显痰鸣音。心界无扩大,心率171次/分,律齐,各瓣膜未闻及杂音,腹稍隆,腹肌软,肠鸣音约5次/分,压眶疼痛刺激四肢可见屈曲,四肢肌力检查不配合,肌张力不高,未引出病理反射。 初步诊断: 1、右侧硬膜下血肿开颅术后 右侧颅骨缺损 右侧颞顶叶切除内减压术后 右侧颞骨骨折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告病危,持续心电监护,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予以降颅压护脑、抑酸止血、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保护重要脏器功能、预防并发症等对症支持处理。04-14因患儿右侧头皮伤口愈合不良、感染并脑脊液外漏,脑膨出在全麻下行右侧头皮脑脊液漏修补、颅高压内减压术,术后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于2014年4月16日10点40分转入我科继续治疗。 目前患者患者可睁眼,眼球活动可,会哭。体查:T:37.5℃,R25次/分,P:105次/分,BP:96/60mmHg,SPO299%,头部伤口敷料干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2mm,对光反射消失,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较粗,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率105次/分,律齐。腹软,肠鸣音正常。四肢肌张力较高。头颅CT检查提示左侧硬膜下积液、右侧脑室受压程度较前减轻,右侧脑实质内低密度影较前减轻 护理诊断、护理目标与护理措施 1、高热与伤口愈合不良、感染有关 预期目标:患儿体温下降至正常

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诊断与护理措施

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主要护理诊断 ·有受伤的危险:与意识障碍有关。 ·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脱水治疗有关。 ·清理呼吸道无效:与意识障碍有关。 ·潜在并发症:癫痫发作。 ·有营养失调的危险:与禁食有关。 .焦虑、恐惧:与颅脑损伤的诊断和担心治疗效果有关。 护理措施 ①监测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症状并及时记录,随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报告。 ②降低颅压 ·抬高床头30度,使病人处于头高脚低位。当病人处于休克状态或伴有脊髓损伤时,可采取仰卧位。 ·安静卧床休息,避免环境嘈杂、预防因约束病人而导致其挣扎,致使颅压增高等因素。·避免胸内压及腹压增高。 ·避免血压突然上升,如吸痰或做完物理治疗及翻身活动后,监测血压的变化,适当应用止痛剂,避免因疼痛不适导致的血压升高。 ·正确应用脱水药物以降低颅内压。 ·适当限制水分的摄入:一天的液体输入量约为1000~1500ml,但应用利尿药物时,注意防止病人脱水。 ·控制高热:头颅外伤使下丘脑体温调节失调,为了减少脑代谢需要,必须应用一些降温措施,包括定时测体温、减少被盖、应用冰袋或冰帽、应用退热药物。 ③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避免缺氧。 ④维持体液电解质平衡:每日记录出入量,特别是尿量。并监测电解质情况,以调节液体的输入。 ⑤维持营养供给:昏迷的病人早期3~4d内应禁食,3~4d后,病人如无呕吐,无脑脊液鼻漏,肠鸣音正常,可应用鼻饲补充营养。但严重脑损伤的病人,易发生急性胃粘膜病变导致出血,一般少量多次给予清淡流食。 ⑥预防并发症:加强皮肤护理,经常翻身按摩骨突处,避免褥疮发生。鼓励病人深呼吸、咳痰,时吸痰并叩击背部,以利痰液咳出,避免肺部并发症发生。 ⑦注意安全,防止损伤:病人因肢体运动失常或意识丧失、容易发生意外,应加上床挡,保护病人。翻身时注意支托肢体,预防脱臼。并应防止冷热伤害。 ⑧做好术前准备:包括降低颅压、剃除头发。注意病人颅压高时,不能进行灌肠。 ⑨给予病人及家属心理支持:鼓励病人或家属讲出心理的焦虑、恐惧,帮助其接受疾病带来的改变,并在适当的情况下,帮助病人学习康复。

急性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体会

急性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体会(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特重型颅脑伤由于伤情特种、恶变极快,传统治疗的死亡率一直很高,是临床救治的09年收治特重型颅脑伤(GCSe3-5分)53例,并与前期(2000年6月-2003年12月)收治的69例特重型颅脑伤的救治结果进行对比,着重分析了影响雨后的因素,提出了一些新的救治经验。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53例,男36例,女17例;年龄(49 士19)岁(3-89岁)。伤因:车祸伤27例,跌伤14例,坠落伤4 例, 其他伤8例。着力部位:枕部26例,其他(额颞、顶等处)20例,不详7例。50例伤后24h内入院;3例分别于伤后31h、10d和17d 由外院转入。 1.2诊断及治疗难题。笔者2004年-2009均经临床检查及头颅拍片及CT扫描明确诊断。43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10例未手术。2004年以来,笔者在原救治措施的基础上,对有明显脑挫裂伤及硬膜下血肿

患者,除手术时采用大骨瓣减压术外,重点做了以下改进: (1)早期气管切开、控制或辅助呼吸。(2)重视早期脑保护,包括 ①亚低温脑保护;②药物脑保护,如:早期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地塞米松、硫酸镁、胞二磷胆碱和尼莫通等;③控制高血糖,在急性期应用无糖液,常规使用胰岛素(普通胰岛素8U,8h 一次)降血糖,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3)加强术后监护,包括: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瞳孔;颅内压监护;除病情变化外,伤后或术后3d和7d常规复查头颅CT。(4)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5)重视营养支持。(6)改善微循环。 1.3统计学分析结果行x2检验。 2结果 2.1 48例发生脑疝,死亡31例(64.6% );无脑疝者5例,死亡1例(20% )。有脑疝者其死亡率明显升高。 2.2脑挫裂伤51例中,死亡32例(62.7% );无脑挫裂伤2 例,无1例死亡。 2.3 50例颅内血肿中,单纯硬膜外血肿2例,死亡1例;硬膜下血肿15例,死亡8例;脑内血肿10例,死亡6例;多发血肿23例,死亡15例。其余3例虽无颅内血肿,但均因弥漫性脑肿胀引起不可控制的颅内高压而死亡。 2.4血糖含量在伤后1周内血糖含量小于10mm1/L者18例, 死

颅脑损伤护理常规

颅脑损伤护理常规 (一)、观察病情:颅脑损伤病情变化快,多较危重,应严密观察,作详细记录,一般3-5日内,每1-2小时观察一次,严重者15-30分钟观察一次。 1、意识情况:意识变化可提示脑损伤的程度及病情演变的情况。 ①昏睡:病人处于睡眠状态,可唤醒,反应迟钝、表情淡漠、深浅反射均存在。 ②昏迷:意识丧失,呼唤及刺激不能使其清醒,可分a、浅昏迷b、深昏迷 2、瞳孔变化:瞳孔变化是脑损伤病人病情变化的重要体征之一。对病情较重者每15 -30分钟观察一次,如两侧瞳孔不等大,一侧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伴有意识障碍,提示有脑受压及脑疝。如双侧瞳孔散大,眼球固定对光反射消失, 伴深昏迷是病人临危的现象。 3、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定时测量并记录,如血压进行性升高,脉搏先快后慢而有 力,呼吸先快后慢而深,提示颅内压增高,警惕有颅内血肿或脑疝形成早期,须立 即处理,若血压下降,脉搏快而弱,呼吸变浅而不规则,是脑干功能衰竭的表现。 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若有体温升高,一般在38-39℃之间。若体温下降又 变增高尤其在受伤一周后持续高热,应考虑又伤口、颅内、肺部或泌尿系发生感染。 4、肢体活动: ①注意观察有无自主活动,活动是否对称,有无瘫痪及程度。 ②伤后立即出现偏瘫,多为原发性脑损伤。 ③伤后一段时间出现一侧肢体瘫痪或原有的瘫痪加重,并伴意识障碍加重,多为继 发性脑损害所致,脑部病灶多在瘫痪肢体的对侧。 ④头痛、呕吐:a、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常为急性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应警惕发生 脑疝的可能。b意识障碍不太深者可因头痛而表现躁动不安,应注意防护,避免 发生坠床或损伤。 (二)、卧位: 1、休克或术后麻醉未清醒者应取平卧位。 2、重病脑损伤如无休克,应取头高卧位,将床头抬高15-30cm,以利静脉回流,减轻 脑水肿。 3、深昏迷者取侧卧或侧俯卧位,利于口腔分泌物排出和防止误咽,并定时翻身。 (三)、呼吸道护理

颅脑损伤的护理观察要点

颅脑损伤的护理观察要点 *导读: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外伤性颅脑损伤预后的关键,而早期诊断则取决于对本病早期临床征象的正确认识。不少外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入院时临床症状轻,决不能依据病人主诉而忽视临床症状的动态察。……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改善外伤性颅脑损伤预后的关键 ,而早期诊断则取决于对本病早期临床征象的正确认识。不少外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入院时临床症状轻,决不能依据病人主诉而忽视临床症状的动态观察。对体征缺如或症状轻微的头部外伤病人 ,尤其是那些顶枕部着力减速性损伤的中老年病人 ,更应严密观察病情 ,特别是伤后48小时 ,以便早期发现颅内血肿 ,赢得抢救时机。护理观察要点如下 : 1、意识变化 :入院时有些病人不是处于昏迷状态 ,而表现为意识障碍的再次出现或进行性加重 ,因此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状况及其发展趋势非常重要。每 15~30分钟观察一次 ,如病人由烦躁不安转为安静 ,或尿失禁 ,或清醒转为昏迷 ,或昏迷程度加深等 ,均提示可能有迟发性血肿出现 ,应及时处理。 2、瞳孔变化 :头部外伤病人应 15~ 30分钟观察瞳孔及对光反射一次 ,同时注意区别是视神经还是动眼神经损伤引起瞳孔变化。 3、颅内压变化 :颅内血肿可加重或引起颅内高压 ,主要表现为

频繁呕吐 ,头痛加剧 ,烦躁不安 ,如果早期发现血肿,可为手术 清除血肿赢得时间。除随时观察有无颅内高压症状外 ,还应密切观察颅内压的波动情况。 4、生命体征变化 :颅内血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均可导 致生命体征改变。早期表现为收缩压增高 ,脉压差增大 ,脉搏和呼吸变慢 ,外伤后应每 15~30分钟测血压、呼吸、脉搏一次 ,观察中还应注意有无低血压 ,若发生低血压 ,应及时纠正低血 压 ,减少颅内血肿的发生。 5、神经体征变化 :应密切观察神经系统的体征变化 ,观察有无 肢体活动障碍、抽搐、语言情况等 ,最好每 30~ 60分钟观察 和检查一次,对不合作病人和昏迷病人应注意观察有无抽搐情况。 6、缺氧情况 :每 15~ 30分钟监测血氧饱和度一次或观察有无发绀等情况。 小编提醒: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外科频道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体会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17-10-24T15:10:07.613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6期作者:杨林林杨晓静刘娟 [导读] 探讨分析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体会。 (1.济阳县中医院,重症监护室 251400; 2.济阳县中医院,内二科 251400;2.济阳县中医院心电图室 2514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体会。方法选取100例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给予研究组常规治疗联合ICU治疗;跟踪观察3个月后比较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术后治疗情况明显低于研究组,而且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6.00%)及总好转率(70.00%)均明显低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及总好转率(92.00%),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ICU治疗;临床效果 重度颅脑损伤是严重的创伤疾病,该疾病患者致死率及致死率均高。确诊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多由于意外高空坠落,或者交通事故,或者严重外力等因素而导致的颅脑组织损伤。重度颅脑损伤包括有①头部软组织损伤、②颅骨损伤、③脑组织损伤,而其中以脑组织损伤属于病情最严重。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有重度昏迷以及意识障碍,患者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明显,而且患者的一般情况均有显著改变。故此,采取有效的临床治疗措施,从而有效减少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是目前急需解决问题。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分析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体会。现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从2015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患者中纳入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有50例,包括男患者32例,女患者18例;患者年龄20岁-67岁,平均为(36.52±2.31)岁;研究组有50例,包括男患者29例,女患者21例;患者年龄22岁-65岁,平均为(37.32±1.96)岁;对比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对照组(常规治疗)。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常规脱水治疗,使患者颅内压降低,改善脑循环;给予患者对症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给予患者对症止血治疗以及常规抗感染治疗。 (2)研究组(常规治疗联合ICU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ICU治疗,具体包括:结合患者实际病况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瞳孔变化、颅内压变化、血氧饱和度等;结合患者的疾病需求,可给予循环支持治疗、亚低温治疗等。通过以上措施患者血管通透性有效改善;有效保护患者中枢神经。若患者有出现异常情况应即刻告知医生并积极配合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 仔细观察两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术后治疗情况、临床治疗效果、预后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表1)可知,研究组中有24例恢复优良,有10例轻度残疾,有6例中度残疾,有5例重度残疾,有4例植物状态,有1例死亡;对照组中有12例恢复优良,有6例轻度残疾,有8例中度残疾,有10例重度残疾,有8例植物状态,有6例死亡;两组对比研究组明显

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分析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6-01-20T11:14:35.20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作者:龙翔 [导读] 湖南省华容县人民医院分析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治疗措施和治疗效果。 湖南省华容县人民医院岳阳华容 414200 摘要: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治疗措施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脑膨出发生原因,并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改良手术组(30例)与传统手术组(30例),传统手术组患者采用传统关颅方法治疗,改良手术组采用改良关颅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切除脑叶内减压率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急性脑膨出发生原因主要为进展性对侧血肿或血肿扩大、弥漫性脑肿胀、同侧颅内进展性血肿、创伤后休克;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改良手术组患者的切除脑叶内减压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预后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病原因众多,通过实施改良关颅方法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颅脑损伤术;急性脑膨出;原因;治疗措施;治疗效果 临床表明,在开展颅脑损伤开颅术过程中容易发生急性脑膨出,该并发症也是颅脑损伤开颅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主要表现为脑组织隆起,且其高度显著超过骨窗窗面的高度,部分患者可表现为静脉淤滞、怒张,通过实施去大骨瓣减压依然无法关闭[1]。临床表明,掌握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并积极治疗对于提高颅脑损伤手术效果及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非常重要。为进一步分析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治疗措施和治疗效果,本文收集我院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60例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偏头痛患者脑白质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60例患者,根据患者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改良手术组(30例)与传统手术组(30例),改良手术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5岁-60岁,平均年龄(36.23±19.42)岁,有18例患者表现为单侧瞳孔散大,10例双侧瞳孔散大,2例血压降低,4例呼吸不畅,有4例患者合并有胸腹外伤,4例脊椎损伤,3例肢体损伤;传统手术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4岁-61岁,平均年龄(37.46±19.58)岁,有17例患者表现为单侧瞳孔散大,11例双侧瞳孔散大,3例血压降低,3例呼吸不畅,有3例患者合并有胸腹外伤,5例脊椎损伤,2例肢体损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发生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并给予患者相应的手术治疗。传统手术组患者采用传统关颅方法治疗,常规将一侧血肿清除干净,并将部分额颞叶切除后实施内减压,然后关闭颅脑,并对头皮进行缝合;改良手术组采用改良关颅方法治疗,在骨窗边缘的脑组织表面填塞明胶海绵,保留头皮夹,将一块生理盐水浸泡纱布置入切口内侧,然后利用四号线对皮瓣切口直接缝合,共计缝合四针至五针,然后在开颅侧覆盖多层清洁无菌辅料,并在外粘贴无菌手术贴膜。 1.3效果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切除脑叶内减压率以及预后情况。预后判定主要通过GOS评分进行,总分为5分,表示最好,最低分为1分[2]。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急性脑膨出发生原因主要为进展性对侧血肿或血肿扩大、弥漫性脑肿胀、同侧颅内进展性血肿、创伤后休克,分别为36例、12例、6例、6例;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发现,改良手术组患者的切除脑叶内减压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预后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P<0.05),见表1。 3 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原因主要为进展性对侧血肿或血肿扩大、弥漫性脑肿胀、同侧颅内进展性血肿、创伤后休克。其中,进展性颅内血肿是颅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对侧,而邻位硬膜外血肿、同侧脑内血肿发生率也比较高[3]。临床表明。进展性颅内血肿主要是由于颅脑损伤术中打开骨瓣、硬膜以及在清除血肿之后,压力填塞效应得到了明显的降低甚至完全消除,进而导致了本身破损的血管和板障迅速出血,由于小血管已丧失自主调节功能,加上受到的压力不断升高,便也会发生破裂出血,最终引起急性脑膨出发生。 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病理表现。临床表明,颅脑损伤会引起桥脑蓝斑、下丘脑、中脑网状结构等血管运动中枢也会受到一定的损伤,在对患者实施开颅手术过程中,术前的高颅内压会降低脑灌注压,并进一步导致了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减弱,而在完成开颅手术后,颅内压会快速的降低,从而增强了脑血管的扩张,此时的脑组织便处于一种高灌注状态,从而导致了脑组织出现强烈的肿胀并发生膨出;而创伤性休克会导致脑组织缺氧加重,并进一步引起大片细胞内外水肿,最终引发脑膨出[4]。 改良关颅方法治疗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具有多种优势,比如,改良关颅方法能够快速的关闭颅脑并接受头颅CT检查,有效的减少了两次手术之间的间隔时间,从而有效的避免了脑组织、中线结构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其次,改良关颅方法能够将对侧血肿清除后及时

颅脑损伤护理常规

颅脑损伤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要点】 1.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有无头痛、呕吐。 2.观察受伤局部有无口、鼻、外耳道出血或脑脊液外漏发生,眼 眶有无皮下淤血,眼球是否突出。 3.观察呼吸道有无血液、异物阻塞或舌根后坠引起的梗阻。 4.观察有无其他合并伤:黑便、血尿、关节肿痛、活动障碍。 5.并发症的观察:外伤性癫痫、消化性溃疡、角膜溃疡、关节挛 缩、肌萎缩等。 【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1.清理呼吸道无效:与脑损伤后意识不清有关。 2. 有受伤的危险:与意识障碍及疾病导致躁动不安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意识障碍不能进食有关。 4.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可能:与意识障碍、肢体局部长时间受压 有关。 5. 有颅内压增高的可能:与脑缺氧、脑水肿、脑出血、脑血液回 流障碍有关。 6. 潜在并发症——颅内感染、脑疝、消化道出血、癫痫发作。 【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措施】 1.确保呼吸道通畅:绝对卧床休息,意识清楚血压平稳者,可抬 高床头15°—30°。昏迷患者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及时清除 呼吸道分泌物及血污,开放气道,抬起下颌或放置口咽通气管,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或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给予高流量吸氧4-6L/min。 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对脑疝病人立即快速静脉滴注脱水药,有 休克者取平卧位,补充血容量。需要手术者,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如备皮,备血等。 3.病情观察和记录。按医嘱定时严密观察和记录病人的意识、瞳 孔、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等情况,及时判断病人是否出现休克、脑疝,警惕颅内血肿的发生。 4.确保病人安全。密切观察、分析躁动的原因,加床栏,必要时 专人守护,适当约束,约束带不可过紧及缠绕肢体,以免造成末梢血液回流障碍,以约束后能容纳一个手指为宜。遵医嘱适当使用镇定药,并观察用药效果。妥善固定,保护各种管道,防止管道扭曲、脱出、折叠。剪指甲,必要时给患者戴手套,防止抓伤。 5.加强营养。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尽量选择适合患者口味的食 物,少量多餐。意识障碍患者,伤后24小时鼻饲流质饮食。 有颅底骨折者,鼻饲推迟3-5天。 6.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昏迷患者定时翻身,每1次/2h,按摩 骨突处,每天擦浴1-2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导尿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引流袋1次/日,会阴护理2次/日,防止泌尿系感染。口腔护理2次/日,用氯霉素眼药水滴眼,眼睑不能闭合者涂眼膏。保持肢体功能位,防止足下垂、关节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方法有哪些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方法有哪些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方法有哪些?相信这个问题对于急性 脑梗死患者来说是很想知道的。那么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效果好吗?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接下来,本文就从这两个问题出发,为大家介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哦!下面请看详细的介绍, 急性脑梗死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病,是当前世界上三大主要死亡疾病之一,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给患者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已成为严重的医学和公共卫生课题,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直接影响预后,所以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重要。 近年来,国外普遍开展了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许多结果表明,早期溶栓可能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最有希望的方法,它可迅速恢复梗死区脑血流量,使脑血管获得早期再

灌注,使局部脑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得以缓解。因此溶栓治疗被认为是可能挽救缺血脑组织的最佳方案。 目前国内外对于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主要由以下三种: 1、静脉溶栓: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溶栓药物仍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溶栓方法。静脉溶栓要求的技术设备简单、方便快捷、操作技术容易掌握、创伤相对较小、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费用较低、患者易于接受。但静脉溶栓用药剂量较大,对纤溶系统影响大,出血较多,尤其对大血管的血栓溶栓效果较差,再通率较低。 2、动脉溶栓:动脉溶栓一般方法是采用Seldinger 技术穿刺股动脉或颈动脉,借助DSA图像示踪,选择性插管将导管尖端置于闭塞血管内(非接触性溶栓)或直接与栓子接触(接触性溶栓),再注入溶栓药物,进行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其优点是用药剂量小、局部药物浓度高、溶栓效果确切、再通时间短、对纤溶系统影响小、时间窗长,较为适合大血管的单一血栓或少

重度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诊治体会

重度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诊治体会 发表时间:2009-06-19T15:52:53.6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4月第6卷第12期供稿作者:闫喜功 [导读]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和治疗,以期提高治疗水平。 重度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诊治体会 闫喜功(安阳市中医院神经外科河南安阳 455000)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2-0099-02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和治疗,以期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自2004-03~2007-12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325例,均早期鼻饲,预防性应用甲氰咪胍及硫糖铝.出血发生后加用奥美拉唑、凝血酶及云南白药。结果本组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43例,占13.2%,死亡3例,占6.9%。结论预防性用药,早期鼻饲及出血后的有效治疗能明显降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应激性溃疡预防治疗 应激性溃疡并上消化道出血是重型颅脑损伤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了。本文就我科2004年以来收治的325例重度颅脑损伤病人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325例,男212例,女113例,年龄在3~76岁,平均3 2.5岁。其中43例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中,男29例,女14例。致伤原因:车祸156例,坠落摔伤83例,打击伤42例,不明原因44例。 1.2损伤类型所有颅脑损伤病人均经头颅CT证实:颅脑出血168例,脑挫裂伤115例,脑干及下丘脑损伤42例,入院时 GCS评分3~8分114例,9~15分211例。43例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GCS评分均为3~8分。 1.3临床表现常见有呕血、便血,体温降而不升,精神差 或烦躁不安、腹胀、频繁呃逆,重者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确诊依据是胃管内抽出咖啡色或鲜红色血液,呕血、便血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 1.4治疗方法 1.4.1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其它并发症对于GCS评分3~8分者,如有手术指征,要尽快手术,早期促醒;呼吸道不畅者,要早期行气管切开,避免低氧血症发生;条件许可者,可根据病情进行高压氧辅助治疗;高热者要采取冬眠加物理降温措施,如冰毯、冰帽等;有感染征象者,要及时控制感染。 1.4.2尽量避免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根据统计发现应用糖皮质激素多的患者,溃疡发生率高,病情重;少用或不用激素治疗者,溃疡发生率就低,病情轻。 1.4.3早期留置胃管并接胃肠减压,观察胃液PH值及潜血 早期放置胃管(受伤后6小时内)观察胃液的性状,结合大便潜血试验和临床症状如呃逆、腹胀等,获知应激性溃疡出血的确切信息,早发现早治疗,患者入院后GCS评分8分以下者立即放置胃管,动态观察胃液PH值,了解胃液酸碱度,同时行潜血试验,以便早期发现溃疡出血;GCS评分9~15分者,3天内评分如无增加,可观察3天后下胃管。 1.4.4早期进行鼻饲,早期进食可缓解高胃酸,并加快肠道功能恢复,修复粘膜粘液屏障,早期我们给予小米油少量多次, 200ml/d,1天后如无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加入奶粉,并加量至500ml/d,2~3天后如无腹胀可用温水+奶粉,加量至1000~ 2000ml/d,同时还可以加入果汁,补充维生素及电解质。 1.4.5预防性应用H2 受体阻滞剂如甲氰咪胍和氢氧化铝凝胶来抑制胃液分泌,碱化胃液,调节胃液的PH值,保护胃粘膜,防止自身消化,病人入院后常规静脉输入H2受体阻滞剂甲氰咪胍,病情稳定后2周后改为口服奥美拉唑胶囊,2周后停药。 1.4.6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处理当病人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时立即停用鼻饲,静脉注射奥美拉唑针40mg,2次/d,加用止血剂如立止血针1kv,1~2次/d,同时胃管内注入凝血酶、云南白药等,必要时应用冰盐水加去甲肾上腺;如出血过多,出现血压下降或明显贫血,发现血红蛋白明显下降至80g/L以下,可给予扩容及补血,可少量多次输入新鲜血及血浆,既有利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又可提高机体抵抗力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机体康复。出血停止24h以后可加入鼻饲,但静脉注射奥美拉唑针要用2周,之后改为口服奥美拉唑胶囊2周。

颅脑外伤事件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颅脑外伤事件事故现场处置方案 1 事故特征 1.1 危险性分析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颅脑损伤是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所引起。发生率约占全身各部位损伤的15%——20%,仅次于四肢损伤,但致残率及致死率在创伤中却居首位。伤及中枢神经系统是创伤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及时合理的治疗是降低颅脑损伤死亡率相致残率的重要因素。 分类: (一)安损伤组织层次分 1.头皮损伤; 2.颅骨损伤; 3.脑损伤 (二)按颅腔是否与外界沟通 1.开放性颅脑损伤(头皮、颅骨和硬脑膜三层均已破损,颅腔 和外界相沟通) 2.闭合性颅脑损伤(硬脑膜仍完整,颅腔和外界没有直接相通) (三)安脑组织损伤的类型 1.原发性颅脑损伤(暴力作用头部产生的脑损伤,主要有脑震 荡、脑挫裂伤及原发生性脑干损伤) 2.继发性颅脑损伤(受伤一定时间后出现的脑受损病变,如脑

水肿和颅内血肿) (四)按其伤情表现格拉斯哥昏迷分级计分的轻、中、重型分类法。该方法检测颅脑损伤病人的睁眼反应、言语反应和运动反应的计分后,再累计得分,作为判断伤情轻重的依据。 轻型:13——15分,伤后昏迷时间20min以内。 中型:9——12分,伤后昏迷时间20min至6h。 重型:3——8分,伤后昏迷时间6h以上,或在伤后24h内出现意识恶化并昏迷在6h以上。 1.2 事故可能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 1.3 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和危害程度及特征 1.3.1可能发生的季节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都有可能发生。 1.3.2 造成的危害程度和特征 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浅昏迷、深昏迷)、头疼和呕吐、瞳孔

改变、眼底改变、锥体束征、脑疝(brain herniation)、全身性改变 1.4 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原因 棍棒、砖石和锤等钝器造成的挫裂伤;高处坠落、跌倒或运动造成的坠落伤。 2 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2.1 应急组织机构 成立事故应急现场处置指挥小组,组织人员如下: 组长:车间主任 副组长:车间副主任、车间安全员 成员:车间干部、当班人员 (事故发生时,如组长不在,由副组长任组长) 2.2应急组织职责: 2.2.1组长负责事故发生时的生产指挥工作,采取紧急措施限制事故的扩大,负责组织指挥全班人员进行触电人身伤亡事故应急救援和现场处置,并对触电人身伤亡事故发生后所可能造成的事故预想,以及触电人身伤亡事故发生后的汇报和触电人身伤亡事故升级扩大的报警。 2.2.2 负责及时、准确地将紧急事故发生的性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向应急指挥小组或应急办公室汇报,并根据指挥部命令果

急性脑梗死的介入治疗

急性脑梗死的介入治疗 (作者: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_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静脉溶栓;动脉留置导管治疗 介入治疗学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学相结合的新兴边沿学科,有学者谓之与内科、外科并列的三大诊疗技术。由于其近10余年的迅速发展,对许多以往临床上认为不治或难治之症,介入治疗开辟了新的有效治疗途径。介入治疗的医生已能把导管或其他器械,介入到人体几乎所有的血管分支和其他管腔结构(消化道、胆道、气管、鼻管等),以及某些特定部位,对许多疾病实施局限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介入治疗较传统的治疗方法亦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 1急性脑梗死介入治疗的理论基础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理论的提出,为急性脑梗死的介入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急性脑梗死病灶由缺血中心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中心区的神经细胞离子泵和细胞能量代谢衰竭,脑组织发 生不可逆性损害,缺血半暗带的脑血流量处于电衰竭与能量衰竭之间,损伤具有可逆性,神经细胞依然存活。如何早期再通闭塞的脑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区的神经细胞,成为目前治疗的关键。介入治疗途径包括静脉溶

栓,动脉溶栓,动脉及静脉联合溶栓,溶栓治疗联合动脉成形或支架植入术,超声溶栓治疗以及动脉留置导管治疗等。 2静脉溶栓 1958年Sussmann 1〕等首先报道了溶栓治疗脑血管闭塞的方法, 即为最初的静脉溶栓途径,1995年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Neurological Disoders and Stroke , NINDS) 〔2〕的随机分组实验证明了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其具有操作简单、快捷、费用低、患者更易于接受等优点,目前静脉溶栓的药物包括链激酶、尿激酶、前尿激酶、rt拟PA链激酶静脉溶栓因其出血率及死亡率均高,已不适宜研究,尿激酶静脉溶栓为我国九五攻关项目〔3〕,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证明了急性脑梗死发病 6 h内静 脉溶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表明发病 3 h内效果较好,3 h内应用100万U与150万U效果一致,但出血风险前者较小,3?6 h应用150万U较100万U效果更好。因此我国2004年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建议在无条件采用rt拟PA时,可用尿激酶替代,而且时间窗也提出可以在发病6 h 内。但国际上较为认可rt拟PA静脉溶栓,2007年美国卒中协会成人缺血性卒中早期干预指南(ASA2007)〔4〕及2008年欧洲卒中组织缺血性卒中和短暂脑缺血发作指南(ESO2008)〔5〕推荐 3h是rt拟PA静脉溶栓的时间窗。 3动脉溶栓 1998 年PROACT(prolyse in acute cerebral thromboembolism)

颅脑损伤护理查房

2015年ICU科第二季度业务/教学查房 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查房时间:2015年5月28日16:00 地点:七楼多媒体会议室 主持人:方琼訇 参加人员:详见签名单 护士长:今天由我们ICU组织的全院第二季度护理查房,今天的查房主要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一次护理查房。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无论在平时或战时,颅脑损伤都占全身部位损伤总数的20%,其发生率仅次于四肢骨折,而死亡率却远远高于四肢骨折。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有交通事故、建筑、工矿的工伤事故,运动损伤及自然灾害等一些不可预料的因素。因难产或产钳引起的婴儿颅脑损伤亦偶见。在我们医院以急诊病人居多,在我们ICU外科病人中颅脑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一年中颅脑损伤的病人给我们医院带来的收入有一千多万,因此今天我们聚在一起共同学习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首选由责任护士进行下病情介绍。 ***:由我来做下病历简介:姓名:*** 性别:男年龄:26岁床号:8床住院号:******。入院时间:****-*-*入院诊断:多发伤,开放性特重型颅脑损伤,脑干损伤,开放性脑挫裂伤(额叶,左侧),创伤性硬膜下血肿(顶枕部,侧)、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骨骨折(额颞骨,左侧;颞骨,右侧),颅底骨折,头皮挫裂伤,休克代偿期;胸部损伤:双肺肺挫裂伤,多发性肋骨骨折?左肾挫裂伤,左颧弓骨折,左上颌骨骨折,全身多处软组织挫裂擦伤。 现病史:患者缘于入院前约2小时被小车撞到(具体不详),即致人事不省,呼之不应,头面部、口鼻腔、双外耳道等多处活动性出血,呼吸深快,四肢冰冷,无呕吐,无四肢抽搐、大小便失禁等;伤后急呼我院"120",救护车送入我院,即予吸氧、吸痰、心电监护、持续导尿、伤口包扎、输液、气管插管等治疗,并

颅脑损伤的脑保护措施

颅脑损伤的脑保护措施进展 名字单位通讯作者 创伤是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杀手,是导致死亡和伤残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因创伤导致的死因顺位不断前移,其中颅脑外伤占创伤总数的15%左右,死亡率占创伤总数的85%。在国外,2000-2006年平均每年美国颅脑外伤为170万人,死亡率高达30%,2000年美国为此花费600亿美元,国内的发生率约为240/10万人,死亡率在50%以上,(在不知不觉中,删除)社会发展把创伤医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如何降低颅脑外伤的死亡率,成为医务人员的一大课题。近年来,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医学界对颅脑外伤病人的治疗和监护方面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因为神经系统的特殊性,人们在对于颅脑创伤的脑保护认识方面存在一些争议,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发展,对于颅脑创伤的脑保护措施有了新的认识和应用。本文探讨近年来对于颅脑损伤的脑保护方面取得的进展。 一.脑灌注压(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和血压的控制临床上通常将提高CPP,保证脑组织的血流供应作为创伤后的重要目标,而CPP等于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AP)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之差,适当的调节血压是维持足够的CPP和降低ICP的重要措施。Rosner等推荐最低CPP为70 mm Hg,最佳CPP为100 mm Hg,认为系统的、自发的或医源性高血压不需控制,否则加重颅内高压、包括使用药物提高平均动脉压和CPP,改善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1]。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在病理状态下,血管渗漏增加,较高的CPP反而引起血管源性脑水肿加重,导致ICP升高。Lund大学的研究团队认为合适的CPP为60~70mmHg,如果为了降低ICP的需要,成人降至50mmHg,儿童降至40mmHg也是可以接受的[2-4]。近年来人们逐渐认同了这种观点,2010年美国自发性脑出血指南建议对于Glasgow(GSC)评分<8分的患者,CPP应维持在在50~70mmHg水平[5]. 脑出血后大部分患者伴有严重的高血压,人们认为血压升高的机制包括神经内分泌(包括肾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和糖皮质激素等系统)的激活及升高的颅内压;从理论上说持续的高血压不但会加重血肿的扩散和周围水肿,还可能会导致再出血,尽管他们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未完全阐明[6]。早期人们认为积极的控制血压会导致CPP的下降,加重颅内高压,建议脑出血患者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控制在180mmHg以下[7],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否认了这种观点,一篇系统性回顾[8]和一项在中国内蒙古完成的大型临床研究[9]显示对于脑出血患者SBP控制在140mmHg以内有更低的死亡和致残的风险。Leonardi-Bee 等认为血压与预后的关系表现为一个U或者J型曲线,过高和过低的血压都能导致病死率增加[10]。但是非常严重的脑损伤通常合并严重的低血压,因此很难说低血压是病死率增高的原因。2008年一项由404名中国患者参加的开放随机对照研究(INTERACT)发现,早期发病6小时内以收缩压140mmHg为目标的治疗组与收缩压180mmHg为目标的对照组相比,致残和神经系统恶化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是24小时内血肿的体积有缩小的趋势[11]。同时也有另外的研究支持降

道路交通伤中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新策略_曾晖

道路交通伤中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新策略 曾晖,朱明亮(解放军第169医院神经外科,湖南衡阳421002) 摘要:目的探讨道路交通伤中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伤情特点及救治新策略。方法对我院自2005年5月—2011年5月采用综合治疗资料完整的86例由交通事故导致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析,其中高速公路组29例,普通公路组57例,并对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发生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速公路组29例,死亡13例,死亡率为44.8%;生存者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4例(13.8%),中残3例(10.3%),重残5例(17.2%),植物生存4例(13.8%)。普通公路组57例,死亡40例,死亡率为70.2%;恢复良好7例(12.3%),中残5例(8.8%),重残3例(5.2%),植物生存2例(3.5%)。结论高速公路伤员多为男性青壮年,送院时间较长,多发伤比例高,休克发生率高,评分3分患者极难生存。但院前急救为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赢得了时间,对于提高生存率与生存质量,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道路交通伤;特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1-3826.2013.02.13文章编号:1671-3826(2013)02-0143-02 Analysis of treatment for extra-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caused by traffic accident Zeng Hui,Zhu Ming-lia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PLA169th Hospital,Hengyang Hunan421002,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tra-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caused by traffic accident and en-hance the treatment level.Methods Totally,86cases of extra-severe TBI caused by traffic accident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y2005to May2011were analyzed,including29cases occurred on highway and57cases on common road.The outcome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Results The mortality rate of the highway group was44.8%(13/29).According to the Glasgow Outcome Score(GOS)system,there were4cases(13.8%)without disability,3(10.3%)with mild disability,5(17.2%)with.severe disability and4(13.8%)with 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In the common road group,the mortality rate was70.2%(40/57),and the other counterparts7(12.3%),5(8.8%),3(5.2%)and2(3.5%),respectively.Conclusion Mostly the traumatic victims on highway are male adults.The delivering time is longer than that on common road.The proportion of multi-injury and the occurring rate of shock are higher than that on the common road.It is extremely difficult for those with3points by GOS system to survive.Prehospital care in time helps the victim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trauma to win time for further treatment and ameliorate prognosis. Key words:traffic accident;extra-severe brain injury;prehospital care 我市位于湖南省南部,与广东省接壤,是国家重点公路、铁路、水运等交汇城市之一。加上近年来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市区机动车及外来人口大幅度增多,而街道窄小、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及安全生产意识淡薄,使得交通事故频发不断[1]。本研究对我院2005年5月—2011年5月经综合治疗资料完整的86例由交通事故导致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析,并对衡阳地区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引起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提高救治水平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本组86例交通事故患者分为(1)高速公路组29例,其中男23例,女6例;年龄17 60岁,中位年龄35.8岁。伤后至入院时间15 57min,平均(29.16? 作者简介:曾晖(1977-),男,湖南洞口人,主治医师,目前主要从事神经外科学研究3.5)min。(2)普通公路组57例,其中男33例,女24例;年龄16 69岁,中位年龄42.5岁。伤后至入院时间12 42min,平均(19.3?2.1)min。致伤原因:高速公路组中,行人与机动车碰撞事故3例,机动车事故致车内人员受伤26例;普通公路组中,行人与机动车碰撞事故30例,与自行车有关事故5例,摩托车事故20例,车内人员甩出受伤2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OS)[2](事故现场死亡及入院后24h内死亡者未纳入统计):高速公路组29例中,3分6例,4分13例,5分10例;普通公路组57例中,3分26例,4分14例,5分17例。主要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呈深昏迷(3 5分)。 1.2诊断标准特重型颅脑损伤诊断标准:(1)脑原发损伤重,伤后呈深昏迷,有去大脑强直或伴其他脏器损伤,休克等;(2)脑疝晚期,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严重紊乱或呼吸已近停止;(3)GOS昏迷评分为3 5分。 1.3颅脑伤情及复合伤伤者入院后2h内均行头颅扫 · 341 · 临床军医杂志2013年2月第41卷第2期Clin J Med Offic,Vol.41,No.2,February,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