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和等级

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邬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 Landscape Ecology Pattern,Process,Scale and Hierarchy,Higher Education Press 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 起源与发展 起源于中欧和东欧,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区域地理学家Troll于1939年创造了“景观生态学”一词,并将其定义为研究某一景观中生物群落只见错综复杂的因果反馈关系的科学。Naveh和Lieberman(1984)继承并发展了欧州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提出“景观生态学是基于系统论、控制论和生态系统学之上的跨学科的生态地理科学,是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在北美,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逐渐兴起。如今,等级理论、分形理论、渗透理论、尺度观点以及一系列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途径在景观生态系中的广泛应用,为该科学增添了新内容和新特点。 研究范畴 研究对象和内容 (1)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能量、物质和生物有机体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运动过程。 (3)景观动态: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也就是景观结构单元的组成成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能量、物质和生物在分布与运动方面的差异。 研究的重点: (1)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2)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3)景观的等级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演绎问题; (4)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相互关系; (5)景观异质性(或多样性)的维持和管理。 格局、过程、尺度 格局(Pattern)是指空间格局,广义地讲,它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过程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 尺度(Scale),广义地讲,是指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是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同时又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在景观生态学中,尺度往往以粒度(Grain)和幅度(Extent)来表达。空间粒度之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时间粒度指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或取样的)频率. 或时间间隔。幅度指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围或长度。 空间异质性和缀块性 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是指某种生态变量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程度。是空间缀块性(Patchness)和空间梯度(Gradient)的综合反映。缀块性强调缀块的种类组成特征及其空间分布与配置关系,比异质性在概念上更为具体化一些。而梯度则指沿某一方向景观特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方法综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目录 摘要

摘要 景观格局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问题,其目标是通过确定景观格局来分析生态过程。本文主要对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进行综述,分别从景观格局分析概述、景观空间格局指数结合景观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阐述,并通过山林地区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宁远县为例;干旱区绿洲城市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石河子市为例;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以白鹭湾湿地公园为例,对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的景观中的运用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GIS;景观格局;特征指数;景观类型 引言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 作用的综合性学科[1]。它以生态系统的空间关系为研究重点关注尺度的重要性 与时空的异质性。随着景观生态学的逐步发展其研究范围和内容都进一步扩大 突破了原先只是从类型或区域角度对自然综合体进行研究将地理过程与生态过 程也列为研究重心并且从单纯的地理过程研究发展到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研 究。在研究理论和方法方面等级理论、分形理论、渗透理论、尺度观点以及一 系列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和动态模拟途径在景观生态学中也被广泛提出和应用为 其增添了新内容和新特点[2 -3]。 1 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 景观格局分析概述 景观生态学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尺度的关 系这一特点也已成为景观生态学与其他生态学科的主要区别之一。研究景观的 结构(即组成单元的特征及其空间格局)是研究景观功能和动态的基础。空间格 局分析方法是指用来研究景观结构组成特征和空间配置关系的分析方法既包括 一些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同时也包括一些专门用于解决空间问题的格局分析方 法。笼统地讲这些方法可分为两大类:格局指数方法和空间统计学方法。前者 主要用于空间上非连续的类型变量数据(categorical data)而后者主要用于空间上 连续的数值数据(guantitative data)[4-5]。 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一、耗散结构理论 1.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 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变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 ?由于这种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有序结构,以能量的耗散来维持自身的稳定性,故称为“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 。 ?耗散结构:位于远离平衡态的复杂系统,在外界能量流或物质流的维持下,通过自组织形成一种新的有序结构。 2. 耗散结构理论的意义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生态系统属于耗散结构系统,在于: 1).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 2). 所有生态系统都远离热力学平衡态; 3). 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着非线性动力学过程。 二、等级理论(hierarchy theory ) 等级理论是关于复杂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系统理论。 通常,等级是一个由若干个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而复杂性常具有等级形式。一个复杂系统由相互关联的亚系统组成,亚系统又由各自的亚系统组成,往下类推直到最低层次。 所以,等级系统中的每一层次都由不同的亚系统或整体元组成,每一级组成单元相对于低层次表现出整体特性,而对高层次则表现出从属性或制约性。 基于等级理论,复杂系统可视为由具有离散性等级层次组成的等级系统。 解析:高等级层次上的生态过程(如全球植被变化)呈现大尺度、低频率和慢速;而低等级层次的生态过程(如局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变化)为小尺度、高频率和快速。 不同等级层次间相互作用,高层次对低层次的制约作用在模型中可表达为常数,而低层次提供机制和功能,其信息常以平均值的形式来表达。 等级系统结构:分垂直和水平两种。前者指等级系统层次数目、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后者指同一层次上亚系统的数目、特征和相互作用关系。 层次和整体单元的边界称为界面。界面对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具过滤功能。界面是系统组成成分相互作用差异最大的地方。 三、空间异质性与景观格局 异质性——用来描述系统和系统属性在时空属性的动态变化。其中,系统和系统属性在时间维变化即为动态变化,而生态学的异质性通常是指空间异质性。 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上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1. 景观异质性的意义 定义:景观异质性是景观尺度上景观要素组成和空间结构上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意义:决定景观的整体生产力、承载力、抗干扰能力、恢复力和景观生物多样性。 2. 景观稳定性 景观是由异质的景观要素以一定方式组合构成的系统,景观要素间通过物流、能流、信息流和交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影响景观要素的相互作用,制约着景观的整体功能。 景观的空间异质性可提高景观对干扰的扩散阻力,缓解某些灾害性干扰对景观稳定性的威胁。 3. 景观格局

生态园林景观建设与城市环境保护

生态园林景观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1.前言 生态园林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由社会、经济,自然子系统复合而成,具有开放性、依赖性、脆弱性等特点,极易受到环境条件变动的干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既有自然的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组成要素,而园林绿地系统则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净功能的组成成分,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走生态园林道路、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性,因此提倡节能环保型园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1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主要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它是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必然结果。随着化的高度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存环境的危机,这一严峻的现实,迫使人们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现状将园林绿化事业推向生态园林的新阶段。 1.2景观,园林设计的概念 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的景色。园林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2.态园林的主要功能 生态园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方面。应用我们所学的园林知识,结合对环境现状的分析,对城市进行设计是必要的。

基本生态过程

一、景观基本生态过程 1 景观生态过程 ?自然过程(元素和水分的分布与迁移、物种的分布与迁徙、径流与侵蚀、能量的交换与转化…...); ?社会文化过程(交通、人口、文化的传播…...) 2 景观自然过程与生态流 (1)基本生态流: ①能量流(研究较少)例如:热能、生物能 ②养分流(被动过程,严格受景观要素影响)例如: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水 ③物种流(主动过程)例如:物种的聚集与扩散 (2)影响三种流运动的驱动力 ①扩散 扩散:溶质物质或悬浮物质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移动,物质通过自身的布郎运动作无规则的运动。 例如:将香水洒在屋子的一角,满屋都是香水味。 山区的水泥加工厂的粉尘扩散。 市区采暖的火烟囱、滇池的污染等 ②物质流 物质流是物质沿能量梯度的运动。 空气流(风):是一种重要的物质流,由大气压产生。 水流:是由高处向低处 土壤流:流域营养盐地形梯度随径流流动 ③移动 移动:是消耗本身能量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 例如:采蜜的蜜蜂,捕食的动物 运动最组要的生态特征就是高度聚集性格局。 (3)几种重要的生态流特征 ①空气流 1)风: √具有较大传输距离的传输媒介。借助风力进行传输的生态流包括:热能、水分、污染物、种子等; √景观中避免风的灾害影响,建立农田防护林。并根据风向和风速等特点设计合适的林网结构和林带结构。 2)气体,污染物质等: √根据景观结构和空气流特征设计合适的景观结构。 如城市热岛效应决定了城市周围不应该布局更多的工厂,以免污染物质集中对城市中心的影响。 ②土壤流 土层表面和土壤内部的流不太明显,但十分重要。一部分由风造成,大部分由水形 成。 土壤流携带物质分成两类: 一种颗粒物质,如细菌、孢子、腐烂的泥沙树叶等 二种溶解性物质,如腐殖质、尿素、硝酸盐、可溶性盐等 土壤流速的决定因素:小部分借助于风,大部分通过氺传输

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俞孔坚,生态学报,1999,Vol.19, No.9:8-15 摘要 景观中有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被称为生态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简称SP), 他们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性的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所构成。SP对维护或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异常重要的意义。SP的组分对过程来说具有主动,空间联系和高效的优势,因而对生物保护和景观改变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的空间运动和栖息地的维护需要克服景观阻力来完成. 所以,阻力面(流动表面)反映了生物扩散和维持的动态. SP可以根据流动表面的空间特性来判别。一个典型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由源,缓冲区,源间联结,辐射道和战略点所组成,这些潜在的景观结构与过程动态曲线上的某些门槛相对应。本文揭示了一般流动表面模型的点和线的特征与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中的景观结构间的关系,证实了生态过程动态与趋势中某些门槛值的存在以及应用这些门槛值定义SP的可能性。SP可作为捍卫生物安全,维护生态过程的相对高效的空间战略。 关键词:景观安全格局,生物保护,生态规划,景观生态,空间分析 引言 有一些基本的景观改变和管理措施被认为是有利于生物保护的,包括核心栖息地的保护、缓冲区、廊道的建立和栖息地的恢复等(Frankel and Soule, 1981; Harris, 1984; Noss and Harris, 1986; WRI et al. 1992; Smith and Hellmund, 1993; Forman, 1995;俞孔坚,李迪华,1997)。问题是如何定义缓冲区,如何设

廊道或在何处引入栖息地斑块,才能最有效地影响生态过程,实现生物保护目的。这些问题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规划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景观或区域生态规划都具有战略意义,而在国际上引起重视。 比较而言,有两类生态过程,垂直生态过程和水平生态过程。前者发生在某一地域单元之内,过程之状态直接反应其所依赖的资源的分布,如发生在某一地域单元内的地质,水文,植被和动物群落之间的生态过程。在处理这种垂直生态过程时,景观规划专业已发展了一整套完整的生态规划方法,集中体现为适宜性和可行性分析模型,它最早可以追溯到生态和规划家Patrick Geddes 或更早(见Faludi, 1987; Steiner et al 1987)。这一模式到I. McHarg (1956,1981)发展到了高峰,并被称为"千层饼"模式。对垂直生态过程的控制可以直接通过资源本身的改变来完成。水平生态过程则是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流动或相互作用,如物种的空间运动,干扰和灾害的空间扩散。他们的空间动态很难通过"千层饼"模式来表达。 生态学家和地理学家发展了众多的模型来描述水平生态过程(见Olsson, 1965, Bartlett, 1975; Sklar和Costanza, 1990),如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 和潜在模型(Potential model)。更具体的模型诸如树木种子的扩散模型(Johnson, 1988; Frelich 等1993)。虫害扩散和火灾漫延模型(见Sklar and Costanza, 1990)。这些模型都可以形象地用潜在表面(Potential surface,Warntz, 1966)或趋势表面(Trend surface)(Chorley and Haggett, 1968)通过等值线来表达,如表示动物空间运动的潜在可能性和可达性表面(Surface of accessibility)。所以,要改变景观以控制水平生态过程,一条可能的途径是通过潜在表面判别和设计某种高效的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定义: 指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适合定量表达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关联的空间分析方法。 景观指数公式及其生态意义; 斑块类型面积(CA),单位:ha,范围:CA>0 (2-1) 公式描述:CA等于某一斑块类型中所有斑块的面积之和(m2),除以10000后转化为公顷(ha);即某斑块类型的总面积。 生态意义:CA度量的是景观的组分,也是计算其它指标的基础。它有很重要的生态意义,其值的大小制约着以此类型斑块作为聚居地(Habitation)的物种的丰度、数量、食物链及其次生种的繁殖等,如许多生物对其聚居地最小面积的需求是其生存的条件之一;不同类型面积的大小能够反映出其间物种、能量和养分等信息流的差异,一般来说,一个斑块中能量和矿物养分的总量与其面积成正比;为了理解和管理景观,我们往往需要了解斑块的面积大小,如所需要的斑块最小面积和最佳面积是极其重要的两个数据。 景观面积(TA),单位:ha,范围:TA>0 (2-2) 公式描述:TA等于一个景观的总面积,除以10000后转化为公顷(ha)。 生态意义:TA决定了景观的范围以及研究和分析的最大尺度,也是计算其它指标的基础。在自然保护区设计和景观生态建设中,对于维护高数量的物种,维持稀有种、濒危种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区或景观的面积是最重要的因素。 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LAND),单位:百分比,范围:0<%LAND<=100 (2-3) 公式描述:%LAND等于某一斑块类型的总面积占整个景观面积的百分比。其值趋于0时,说明景观中此斑块类型变得十分稀少;其值等于100时,说明整个景观只由一类斑块组成。 生态意义:%LAND度量的是景观的组分,其在斑块级别上与斑块相似度指标(LSIM)的意义相同。由于它计算的是某一斑块类型占整个景观的面积的相对比例,因而是帮助我们确定景观中模地(Matrix)或优势景观元素的依据之一;也是决定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优势种和数量等生态系统指标的重要因素。 斑块个数(NP),单位:无,范围:NP>=1 NP = n (2-4) 公式描述:NP在类型级别上等于景观中某一斑块类型的斑块总个数;在景观级别上等于景观中所有的斑块总数。 生态意义:NP反映景观的空间格局,经常被用来描述整个景观的异质性,其值的大小与景观的破碎度也有很好的正相关性,一般规律是NP大,破碎度高;NP

人工湿地与生态景观建设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7)0720054203 人工湿地与生态景观建设 收稿日期:2006209228 作者简介:赵晨洋(19772),女,硕士,助教,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37 赵晨洋 摘 要:对人工湿地的概念、构造、营造原则和方法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强调了其生态环境效益,并结合美学原理,提出了 人工湿地的生态景观设计的方法,以提升人工湿地的景观价值。关键词:人工湿地,生态景观,湿地景观,生态系统中图分类号:TU985.14文献标识码:A 1 湿地 湿地是一种自然景观,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环境功能的生态系 统。关于湿地,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定义出自于1971年2月2日 诞生的《拉姆萨尔公约》(也称《湿地公约》):“不问其为天然或人 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 的水域。”湿地是一个较独立的生态系统,具有自然生产、生物多样性、调节局部小气候和物质循环、减缓自然灾害等强大的生态功能。 2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1989年,D ?A ?Hammer 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工业和农业废 水》一书中提到“人工湿地”:由人工设计的、模拟自然湿地结构与功能的复合体,由水、处于水饱和状态的基质、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动物等组成,并通过其中一系列生物、物理和化学过程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人工湿地系统除了对污、废水进行处理外,还可以有效地阻断水源污染向现有自然湿地的扩散,是湿地保育的有力措施。人工湿地作为一种协调发展的自然景观与半自然景观,显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正越来越多地以公园,科技园区,公共建筑,学校,住宅区景观及生态农业园区等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蓝绿色的水面、各种鸟类、多样性的水生湿生植物的生态景观,给人感官和精神以美的感受。因此,兼顾生态与美学对人工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成为了人们研究的课题。 式的设计,或惊叹于结构材料技术的应用,或流连于空间效果的创意,唯独忘记了这个建筑创作的原点,只是追逐表面的视觉效果,导致本末倒置。这样学来的只是肤浅的形式,并没有找到建筑真正打动人心的地方。 在借鉴现代建筑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流行的就是好的”,只有满足人们需要的建筑才会流行,只有跟随流行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也许这个建筑在当时很好地解决了当地的矛盾,满足了人们现在对建筑的需要。但长远来看建筑总会发展,新的矛盾总要出现,现在的建筑虽然满足了目前人们的需要,但如果不继续发展只是应用现在的模式迟早要被淘汰。因此,即使是在当地受到欢迎的建筑也不能停滞不前,还是要跟随社会的发展,不断进步。从地域看,别的地方流行的建筑不一定就适合,应从自己的原点出发看哪些地方值得借鉴,而不是生搬硬套,把不适合当地的建筑强加给人们并误导人们接受。可能一时的新鲜,人们会喜欢,但新鲜过后终会发现这种流行是强加给他们的,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建筑。 在借鉴先进的思潮时,也要从原点出发,不可人云亦云。对各种流行思潮的生吞活剥导致目前建筑思想的混乱。我国现代主义建筑还未发展成熟,而国外各种在现代主义基础上发展的理论已经纷纷走向我们。一方面,避免了发展现代主义的许多弯 路;另一方面又陷入对这些思潮的迷惑中,不知该走哪条路。其实发展建筑没有固定的形式制约,只要依据自己的原点寻求适合发展的道路,就不必拘泥于思潮名称的限制,完全可以实行“拿来主义”。 贝律铭说,“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既是人们有限的物力之所能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这应该就是我国建筑创作的原点了。在设计具体的建筑时应认真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中找到这栋建筑的具体的原点,并以这个具体的原点为基础指导人们从传统和现代中找到要继承和发展的对象,实实在在地设计人们真正需要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力不在于奇妙的几何形体的堆砌,建筑的进化也不在于使用多少新材料完成一个个复古或异想天开之举,建筑的灵魂在于从自身原点出发,提高建筑的应变力,满足人类多层次的需求,为人类创造出更为完美的理想。参考文献: [1]张复合.建筑传统与现代建筑语言[J ].世界建筑,1983(6):20221. [2]马国馨.丹下健三[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0222. Pass through tradition and modern to return to origin SHI Dong 2ni G AO Ping WANG Jie Abstract :Based upon analysis of several misunderstandings in referencing tradi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 and develo p 2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s discussed.Matters deservin g attention in referencing foreign experiences and advanced ideas in architectural de 2sign are analyzed.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roug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rigin of each building can be found in order to create architec 2tural works with individual characters. K ey w ords :tradition ,modern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architectural form ? 45?第33卷第7期2007年3月 山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 Vol.33No.7Mar. 2007

景观生态学资料.pdf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一、景观生态基本概念: 景观:美国景观生态学家Forman认为: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的异质性土地地域就叫景观。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尺度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而用尺度表示的限度效应,只讲逻辑而不管尺度无条件推理和 无限度外延。实质是不同的的尺度水平具有不同的约束体系,属于某一尺度的景观 生态过程和性质受制于该尺度特殊的约束体系。(不确定) 景观多样性:通常是指景观单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反映景观的复杂程度。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 景观异质性: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 景观格局:一般是指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 斑块:(patch)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基质:(matrix)也称本底。是指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是景观中的背景地域。 景观网络:1由廊道相互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 2包含斑块面积极度扩大,高度孔隙化的形状特化了的本底。(与本底一样具有高度连接度) 景观结构: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 分内容。

景观单元:也称景观元素,是地面上相对均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 景观类型: 景观变化: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稳定性:是景观的各种参数的长期变化呈现水平状态,或是在水平线上下摆动的幅度和周期性具有统计特征。 景观指数:是指能够高浓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 景观规划与设计:景观生态规划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研究景观格 局与生态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 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和对策及建议。 景观功能:景观功能是指景观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能量流、养分流和物种流从一种景观元素迁移到另外一个景观元素。通过大量的“流”,一种景观元素可以对另外一种景观元 素施加控制作用。 二、简单答 ①斑块类型及特点 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具有最高的周转率、持续时间最短、消失最快的斑块类型。 残存斑块(remnant patch):与干扰斑块类似,具有较高的周转率,消失较快 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 patch):存留时间长、周转率低 引进斑块(introduced patch):分为:种植斑块:人维护、存留时间长。 聚居地:受人干扰的景观中最显著并无处不在的景观成分之一 ②景观多样性生态意义及指标 意义:1、只有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才能保证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2、只有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并与异质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景观的总体生产力

景观生态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0603 )《景观生态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斑块与干扰斑块 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围环境或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形地表区域。 干扰斑块是由于在一个基质内发生局部干扰而形成的一种斑块类型。 2. 残存斑块与环境资源斑块 是由于它周围的土地受到广泛干扰而残留下来的部分未受干扰的小面积区域,如城郊所包围的小片林地、火烧后留下的小片林地。 如果斑块的产生是缘于环境的异质性,如森林中的沼泽、农田中的低洼湿地,那么它们属于环境资源斑块。 3. 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最初是指群落交错区物种丰富度增加的现象。目前,景观生态学上,边缘效应是指斑块边缘与内部生境方面的差异以及边缘种与内部种分布上的差异。 4. 廊道与生态廊道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如道路及道路林带、河流及河岸林带等。 由水体、植被等生态性结构成分构成的廊道。 5. 景观连接度 景观连接度是测量景观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一个指标,它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连通性的生物学度量,包括结构连接度与功能连接度两个方面。 6. 景观对比度 景观对比度是指邻近的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相异程度。如果相邻景观要素间差异甚大,过渡带窄而清晰,就可以认为是高对比度的景观,反之,则为低对比度景观。 7. 景观边界 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8. 生态交错带或生态过渡带 生态过渡带是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生态过渡带包含较大尺度上不同景观类型之间边界地带。 9. 景观多样性与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和景观多样性是是景观的两个重要属性。景观多样性主要描述斑块性质的多

样化,景观异质性则是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均匀性。 10. 景观的破碎化 景观破碎化是将一个生境或土地类型分成小块生境或小块地的过程或现象,广义上包括穿孔、分割、破碎化、缩小和消失等包括5种景观变化过程。 11. 生态流 生态流是景观中毗邻生态系统间动物、植物、生物量、水和矿质养分的流动或运动,它是景观功能的主要部分。 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或由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包括服务、功能、产品三个方面。 13.文化景观 经营景观和人工景观等附带有人类文化或文明痕迹或属性的景观称为文化景观。如城市景观、农业景观。 自然景观的稳定成分-土壤得到人为改变的景观。如果园,农田。 由人类活动而产生的景观称为人工景观。如城市景观。 14. 自然景观 没有或很少受到人为干扰影响的景观称为自然景观。 15.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存储、检索、运算、显示和分析的管理系统。空间数据包括空间位置、属性特征和时态特征3个部分。 16. 景观生态规划 景观生态规划是以一种多学科知识为基础,运用生态原理和系统分析技术,为科学地利用土地,保证人、植物和动物及其赖于生存的资源都有适宜生存或存在空间的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规划是在景观规划和生态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7.生态规划 生态规划一般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对某地区的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综合规划,以便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条件,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18. 网络与网络结点

生态景观河道建设方案-南京蓝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河道综合治理,恢复大自然生态景色,目前还没有能适用于综合治理的有效办法,已成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中一个重大难题。但依托Tech-BIA技术所创新的TE-净水剂、TE-净泥剂、TE-氮磷转化剂、TE-除臭剂等生物技术成果的综合应用,所创造的TE-河道生态建设方案,破解了河道综合治理的难题。并形成了标准化的操作规程,简称为<创新方案>。<创新方案>具体操作如下: 一、河道生态建设方案 Tech-BIA技术河道综合治理方案,简称为TE-河道治理方案。TE-河道治理方案是创新的污染河道综合治理方案。该方案的主要技术依托是Tech-BIA技术,所采用手段主要有TE-除臭剂、TE-生物絮凝剂、TE-净水剂、TE-净泥剂、TE-氮磷转化剂等生物技术产品。TE-生物絮凝剂主要作用是把浑浊的水体快速变清,提高水体的感官。TE-除臭剂的作用是迅速将水体中产生粪臭素、P-甲酚、硫化物、吲哚、胺类化合物和氨类化合物等臭气物质降解掉,净化空气。TE-净水剂主要作用是对污染的河道水体进行净化。TE-净泥剂主要作用是对河道底泥中污染物质实施转化。TE-氮磷转化剂主要作用是对河道水体中氮、磷物质实施转化。通过TE-除臭剂、TE-生物絮凝剂、TE-净水剂、TE-净泥剂、TE-氮磷转化剂等生

物技术产品综合应用,实现河道综合治理,恢复大自然生态景色。采用Tech-BIA 技术平台所创新的系列技术成果,在河道水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上的具体操作。 二、河道生态建设操作规程 简述如下: 第一步,首先除臭 除臭是快速消除河道臭气的最好方法。能迅速改善空气质量。方法是把TE-除臭剂按照一定的数量,均匀撒在河道水面。TE-除臭剂就会逐步慢慢的散发大水体中。24小时就会把河道臭气显著除掉,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第二步生物絮凝 河道水体浑浊的主要根源是水中含有大量化学类、蛋白类、纤维素类等有机物质。为了使水体快速清澈,采用TE-生物絮凝剂,把水体中导致水体浑浊的物质絮凝下来沉积到水底。操作方法是,按照一定的数量,把TE-生物絮凝剂均匀撒到河道水面上。TE-生物絮凝剂就会迅速扩散到水体中。TE-生物絮凝剂中的絮凝微生物就会逐步复活。将水体中导致水体浑浊的物质絮凝下来,沉积到水底。达到水体清澈的目的。 第三步降解底泥内污染物 底泥中有多年大量沉积的有机污染物质,以及第二步生物絮凝的大量物质。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质是导致河道水体恶臭的重要根源,实现河道净化的目标,必须将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质和絮凝的物质清除掉。方法是把TE-净泥剂,按照一定的数量,均匀撒到水面上。TE-净泥剂就会迅速沉降到水底,然后复活。将底泥中的有机物质和絮凝的有机物质,逐步分解变成酵母细胞的营养基。促进了

城市绿化建设应遵循生态、景观、和经济三个原则(一)

城市绿化建设应遵循生态、景观、和经济三个原则(一)内容摘要城市绿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要真正提高一个城市的绿化水平,营造出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生态,景观,经济三个原则。城市绿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生活环境,增进人民身心健康。要真正提高一个城市的绿化水平,营造出一个宜人的居住环境,在绿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生态,景观,经济三个原则。一、坚持生态原则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组成成分的数量比例的不同,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生产者)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和占了最大组成比例,使得生态结构从正金字塔变成了倒金字塔,城市生态系统变得人为、不完整、开放、复杂、脆弱、高质量(物理学意义上的),同时,也具备了完全取决于人类对其所施加的影响而可以向不同方向发展演替的特性。我们在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就是要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努力使城市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靠拢,使城市生态系统接近于自然生态系统。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和固定有机物质的初级生产过程,是我们这个世界一切活动所需能量和物质的最初始来源,虽然城市绿化的目的已不是依靠种植植物来提供居民所需物质,但绿色植物对环境的改善作用、对城市景观的改善作 用却是当代城市人所最需要的,曾经长期居住在原始丛林中的人类祖 先无疑在遗传基因中嵌入了对绿色植物的本能爱好,城市绿化的作用 就应是尽量满足这种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这个有限的人类居住空间

里,尽量地多设置绿地,多建设绿地,多增加绿量,使绿地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营造宜人的居住环境。 增加城市绿地数量,是增加城市绿量的首要保证。增加绿地数量,首先要靠政府重视,政府要依靠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保证城市达到一定的绿地率和公园绿地面积,这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提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倡建设生态省、创建园林城市等政策实施和大环境下,应该不成问题。但是绿地分布的均匀性问题应引起重视,按国家标准,应在500 米的距离内有休闲绿地供居民享受,这方面我们还有差距,有待继续努力。其次是依靠市场经济的杠杆作用,大力引导农民发展苗木生产,增加供应城市苗木的生产绿地。再者,就是通过我们的宣传发动,提高全体市民的绿化意识,使所有的单位、小区、居民、街道等都做到“见缝插绿”,争创园林达标单位、园林式单位等。园林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把好绿地率审核这一关,把城市的绿地面积真正提高上去。 在绿地建设中增加绿量,这一问题现在各方面都重视不够,要真正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绿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块缺乏绿量的绿地,其生态效益必然不会好。我们仍需要大力提倡乔、灌、藤、草、地被结合,黄土不露天,多种全冠大苗大树。关于种大树的问题,社会各界的看法不尽一致,笔者认为,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一棵大树,会显得这个城市非常地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沉淀,就象一个暴发户,梁实秋描述暴发户用的就是‘树小墙新画不古 '这么一句话。在绿地建设时适当种些大树还是必要的,但在种植大树时,必须要做到取之有道、移之有法,尽量利用旧城改造、村庄

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景观生态学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综述

目录 摘要 ................................................................................................................................ I 引言 . (1) 1 景观生态学的格局分析方法 (1) 1.1景观格局分析概述 (1) 1.2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1) 1.2.1景观单元特征指数 (1) 1.2.2景观异质性指数 (2) 1.2.3景观指数的实例应用 (3) 1.3景观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4) 2不同类型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及案例 (4) 2.1基于GIS 的山林地区的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宁远县为例 (4) 2.1.1研究区域概况 (4) 2.1.2研究数据与处理 (5) 2.1.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5) 2.1.4研究方法——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法 (5) 2.1.5景观格局特征指数变化结果分析 (6) 2.2基于GIS干旱区绿洲城市景观格局分析方法——以石河子市为例 (7) 2.2.1研究区域概况 (7) 2.2.2研究数据与处理 (7) 2.2.3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8) 2.2.4城市景观格局总体变化特征结果分析 (9) 2.3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格局分析——以白鹭湾湿地公园为例 (10) 2.3.1研究区域概况 (11) 2.3.2研究数据与处理 (11) 2.3.3景观空间格局特征指数分析研究方法 (11) 2.3.4结果与分析 (12) 3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常德市城市生态景观建设初探

常德市生态景观建设初探 【摘要】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生态林业建设的方法,提出了加强常德市生态廊道、斑块建设,融“三山三水”的城市自然山水景观格局为一体,保持山水城市特色,把常德建设成为城美、山美、水美的全国一流的生态园林城市的具体建议和方案。 【关键词】廊道;斑块;异质性 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的速度将超过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城市化进入加速期,流动人口对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冲击将会更加猛烈、更持久,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比人们预想的更超前、更严峻。常德市自1988年常德撤区建市以来,经过20多年建设,城区面积、人口增加了十几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远离自然,走进了“钢筋水泥的丛林”。承受着诸如“热岛效应”、噪声、酸雨、空气质量差、交通堵塞、住房紧缺、环境污染等“城市通病”的折磨。这些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能合理的景观生态布局,造成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不能相互协调,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速度远落后于高楼大厦的增长速度,以及城郊边缘区的生态隔离带不断被蚕食,削减了城市生态服务功能所致。 1概述 常德市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分,雨水集中,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年均气温16.7 ℃,年均降水1200-1900mm。常德地区西北部属武陵山系,中低山区;中部多见红岩丘陵区,其间也出现断块隆起山(如太阳山)和蚀余岛状弧形山;东部为沅水、澧水下游及洞庭湖平原区;西南部为雪峰山余脉,组成中山区,整个地势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由于地处洞庭湖平原,全市水系完整,河流稠密,数百条溪河汇于沅、澧两大水系。境内沅江长164公里,澧水长169公里,水能资源丰富。常德地区地下水分布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96.5%,基岩裂隙水分布最广。全区有地下暗河139条,地下热水(温泉)13处。 全市现已查明有裸子植物69种,被子植物2248种。近年来,常德市以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以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底蕴,按照以人为本的总体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着力推进景观园林、生态园林建设,使常德市呈现出绿色、生态、山水并貌、城景交融的美丽画卷;常德市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 常德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在2010年4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园

第五章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景观生态 教案

第五章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景观的主要生态过程及其动力机制 ?掌握景观的基本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景观的主要生态学过程。 第一节景观过程 主要掌握 ?景观的主要生态学过程 第一节景观过程 ?景观过程的动力与运动机制: 1.1 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 ?扩散:随机分布格局 ?重力:高度聚集的分布格局 ?运动:在抵达的景观要素中高度集中,形成高度聚集的分布格局 第一节景观过程 2. 媒介物 ?风:物质流(风),高压→低压 ?水:高处→低处;重力差 ?重力:滑坡、泥石流、塌崩等 ?动物 ?人 第一节景观过程 3. 运动格局 ?连续运动和间歇运动 ?扩张和散布 第二节景观生态流(Ecology flow ) 一、空气流 1. 空气流的动力 ?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太阳辐射驱使地表气温上升, 这是风的根本动力。 ?空气受热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 冷空气补充过来就是风, 这是风的直接动力。?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产生地转偏向力, 这是风的间接动力 2. 空气流的生态学效应 ?空气的流动, 是物质气态循环的主要动力 ?水分 带来降水: 导致干旱:干旱风 ?热量

?携带污染物质,导致污染物质的转移和扩散 逆温层(temperature inversion layer ) 1.逆温现象: ?冬春时节的早晨或傍晚,特别是在无风的天气里,在城市常常可以见到烟雾上升到一定高度之后,就向水平方向漂浮起来,弥漫四方,整个视野很快就变得模糊起来,随着烟雾的袭来,天气阴沉,太阳无光,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同时也会闻到煤烟味和其它难闻的气味。身体抵抗能力较差的人,便会出现胸闷、咳嗽、喉痛、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 ?一般情况下,在低层大气中,通常气温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但有时在某些层次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这种现象称为逆温。出现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层通常出现於对流层低层,厚度较薄,大约几百至千馀公里左右。 ?在逆温层中,较暖而轻的空气位于较冷而重的空气上面,形成一种极其稳定的空气层,就象一个锅盖一样,笼罩在近地层的上空,严重地阻碍着空气的对流运动 ?逆温层的危害: ?逆温层能阻碍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逆温层影响的地区,大气都趋於稳定,对流不易发生;因此,一般逆温现象都会导致地面风力微弱;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大量烟尘、水汽等聚集在逆温层下面,聚积而使空气的能见度变差,也易造成大气污染,空气的质量变得恶劣 ?由于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烟尘以及各种有害气体,上天无路,人地无门,只有飘浮在逆温层下面的空气层中,有利于云雾的形成,而降低了能见度,给交通运输带来麻烦,更严重的是,使空气中的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开去,加重大气污染,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健康带来危害。 ?近代世界上所发生的重大公害事件中,就有一半以上与逆温层的影响有关。 ?逆温层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地面辐射冷却; ?因地面强烈辐射而形成的逆温称为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冷却而降温,与地面接近的气层冷却降温最强烈,而上层的空气冷却降温缓慢,因此使低层大气产生逆温现象。辐射逆温一般日出后,逆温就逐渐消失了。 ?空气平流冷却; ?空气下沉增温; ?空气的乱流混合; ?锋面上形成的逆温。 ?紧密结构: ?乔+亚乔+灌木+草=密林带; ?林带上下枝叶密集, 几乎没有透光孔隙; ?在林缘附近形成弱风区, 风速减速速度快; ?防风效果好, 距离短, 形成严重的湍流; ?防风距离短, 树高25倍范围之内。 ?疏通结构: ?乔木+灌木; ?透光孔隙上下均匀; ?树高的30倍范围内风速降低明显; ?防风效果次之,防风距离较远(30-35倍),综合效果好 ?通风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