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阻滞操作规范

硬膜外阻滞操作规范
硬膜外阻滞操作规范

硬膜外阻滞操作规范

1、操作方法:

1)监测病人生命体征(ECG,NBP,血氧等),开放静脉通道.

2)病人体位:侧卧位,背部靠近手术台沿,后背面和手术床垂直,头向胸壁向前弯曲,双大腿尽量贴近腹部皮肤,屈背务使拟定穿刺点后突。

3)穿刺点选择:根据手术选择。

4)刷手后,打开硬膜外穿刺包,戴无菌手套,常规皮肤消毒、铺消毒洞巾。

5)检查和核对局麻药及有关注射液(并分装入注射器内)、穿刺针、硬膜外导管等用具。无菌液擦拭手套后,穿刺点定位,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固定穿刺点两侧皮肤。

6)在穿刺点处行局部浸润麻醉,同时用针尖探索,供下一步硬膜外穿刺针走行的参考。

7)硬膜外穿刺方法有两种:①直入法:为临床所常用。用三棱针在上述局麻处刺入(深至皮下),退去三棱针。右手持硬膜外穿刺针,沿皮孔刺入,分别通过棘上、棘间和黄韧带,进入硬脊膜外腔。②侧入法:对棘上韧带钙化、棘突间隙狭窄等病例,应用此法较易获得成功。穿刺点距正中线1-1.5cm,穿刺针呈与皮肤75度角向正中线刺入,经皮肤、皮下、竖脊肌和黄韧带,进入硬脊膜外腔。应用此法,一定要掌握进针方向。

2、穿刺针进入硬脊膜外腔的指征

1)黄韧带突破感(操作者的手有落空感);

2)负压阳性:针尾水珠或毛细玻管水柱吸入(几乎与落空感同时出现);

3)注射空气无阻力;

4)回抽注射器无脑脊液流出。

3、确定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以后,即下硬膜外导管;导管穿

过穿刺针口3cm。导管应顺利穿过针口,亦可作为针在硬脊膜外腔的一个指征。然后退出穿刺针,固定导管,并保持无菌。

摆正病人体位后,待经导管注入局麻药。

4、硬膜外阻滞常用局麻药

1) 1.5%-2%利多卡因

2)0.5%-0.75%左布比卡因

3)0.5%-0.75%罗哌卡因

以上药物可以单一应用,也可以两种药物复合应用。

5、试验剂量和追加剂量

硬膜外阻滞一次用药量比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脊麻)大3~5倍,故要求经导管先注入3~5ml试验剂量的局麻药,观察5~10分钟。观察内容包括:①注药后病人反应(是否特异质,血压、脉搏、呼吸变化);②有无腰麻迹象(平面出现过早或上升很快,下肢尤其会阴首先麻木或麻痹);③阻滞平面是否满足手术要求。硬膜外注射试验剂量局麻药后出现明显的节段性阻滞,即阻滞区

有“上界”和“下界”。此时,根据手术部位和病人状况,再注射追加量局麻药(追加量与试验量总称为首次量),即可开始手术。

6、阻滞平面调节

硬膜外阻滞事先可以通过穿刺点的选择、针口方向(向头端或尾端)、导管进入深度,决定阻滞平面高低;麻醉中则借助注药容量和速度病人体位调节平面,可参考病人一般状况选择局麻药用量和浓度。

阻滞平面出现后,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应注意及时补液和/或提升血压。阻滞平面欠佳,则术中病人有内脏牵拉反应或牵拉痛,须适当追加辅助药;必要时尽早改全麻。所以硬膜外阻滞前应准备好全麻设备和药品(见全麻操作规范)。

麻醉科技术操作规范精选

麻醉科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一、全身麻醉操作规范 二、硬膜外阻滞麻醉操作规范 三、骶管阻滞麻醉操作规范 四、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操作规范 五、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规范 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规范 七、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 八、麻醉机安全操作常规 一. 全身麻醉操作规范 1.麻醉用品器械准备,麻醉机和监护仪必备。气管导管三根(根据年龄,性别和体格等个体特性选择合适的导管一根,再备大小号一根),管芯一根,牙垫一个,麻醉喉镜一套,插管钳一个,喷雾器一个,吸痰管数根,吸引起一台。 2.麻醉用药 1)麻醉诱导药:丙泊酚,依托眯脂,地西泮,力月西,芬太尼等。 2)肌肉松弛药:司可林,维库溴铵,哌库溴铵,,泮库溴铵,以及罗库溴铵等。 3)吸入性麻醉药:安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氧化亚氮以及氟烷等。 4)静脉麻醉药:包括以上‘麻醉诱导药’及胺酮。 麻醉者可根据病人的病情,手术部位和方式,本医疗单位和设施及技术能力,选用相关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 3. 麻醉诱导以经口明视插管为例,安以下顺序进行: 1)检查喉镜及气管导管,将其与牙垫一并用酒精纱布檫试并包裹,分放床头。 2)病人取仰卧位,面罩吸入纯氧,麻醉者轻托病人下颌,维持病人气道通畅,令病人自主呼吸,必要时予以间歇扶助呼吸。同时开放静脉,维持输液管道通常。

3)缓慢静注一定计量和浓度的麻醉诱导药,继续辅助呼吸,待病人入睡后,注入诱导计量的肌松药,左手扶持面罩并托病人下颌,右手控制麻醉机呼吸囊行控制呼吸,直至病人呼吸停止。 4)取下面罩,将病人头向后仰。左手持喉镜,右手分开口唇,止病人右手角放入喉镜,将舌推向左边(此时右手拖住病人颞枕部)。沿舌面缓慢推进喉镜,显漏悬雍垂,直至看到会厌。 5)喉镜片尖端放置在会厌与舌根交接处,向上向前提起喉镜,即可显露声门,如使用直喉镜片,则用喉镜片前端挑起会厌。 6)右手持气管导管后段,使其前端经病人右口角进入口腔,对准声门轻柔插入口腔内,按压胸壁可感知气流逸出,初步确定导管在气管内,退出管芯。 7)调节道观深度,放置牙垫,退出喉镜导管套囊充气,接麻醉机。挤压麻醉机呼吸囊,胸廓应有对成起伏,即进一步确定导管在气管内,在按压呼吸囊的同时听诊两肺有呼吸音,且呼吸音对成,在听诊尖突下无气过水声,方可确定导管在气管内,否则应调整气管导管位置,乃至重新插管。 8)胶布固定气管导管,开启麻醉机机械通气,施行吸入麻醉或静脉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进入麻醉维持期。 4.麻醉维持和管理麻醉结束前30分钟,首先停用肌松药,待缝皮时停吸入麻醉药,继续吸氧,静脉复合麻醉时,则依所用药物性质酌情减量止停用。严格掌握拔除气管导管指正:病人清醒,咳嗽反射和自主呼吸恢复,潮气良正常,对指令反映良好,肌力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拔管前必须清理口腔和气道分泌物。拔管后予以面罩吸氧,继续术中基本检测。麻醉维持期管理和麻醉后注意事项按“围麻醉期检测处理要点”规定执行。 ) 二. 硬膜外阻滞操作规范 1.操作方法 1)病人体位:侧卧位,背部近手术台沿,头向胸壁弯曲,双膝卷屈靠近腹壁,屈背务使拟定穿刺点后突。 2)穿刺部位:根据手术部位选择。 3)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戴消毒手套,常规皮肤消毒,铺消毒巾。

麻醉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二)

麻醉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总分:6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20,分数:40.00) 1.全身麻醉病人清醒前最危险的意外及并发症是 (分数:2.00) A.呕吐物窒息√ B.体温过低 C.坠床 D.引流管脱落 E.意外损伤 解析: 2.为防止全麻时呕吐和术后腹胀,手术前禁食、禁饮的时间分别是(分数:2.00) A.4h禁食,2h禁水 B.6h禁食,4h禁水 C.8h禁食,6h禁水 D.10h禁食,4h禁水 E.12h禁食,4—6h禁水√ 解析: 3.手术麻醉的目的是 (分数:2.00) A.保持呼吸道通畅 B.保持循环稳定 C.预防术后感染 D.使肌肉松弛,消除疼痛,保证术中安全√ E.预防术后并发症 解析: 4.全麻的基本要求,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 A.意识丧失

B.完全抑制应激反应√ C.镇痛完全 D.肌肉松弛 E.呼吸、循环等生理指标相对稳定 解析: 5.能预防局麻药中毒的术前用药是 (分数:2.00) A.氯丙嗪 B.异丙嗪 C.阿托品 D.哌替啶 E.苯巴比妥钠√ 解析: 6.吸入麻醉与静脉麻醉相比,其优点有 (分数:2.00) A.诱导迅速 B.操作方便 C.药物安全无爆炸性 D.对呼吸道无刺激 E.容易调节麻醉深度√ 解析:解析:吸入麻醉是将挥发性麻醉剂或气体麻醉剂经呼吸道吸人肺内,经肺泡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达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非麻醉效应的一种方法。吸入麻醉的优点为可产生安全、有效的无知觉状态,并可使肌肉松弛、感觉消失。由于麻醉药经肺通气进入体内和排出体外,故麻醉深度的调节较其他麻醉方法更为容易。 7.不可采用硬膜外麻醉的手术部位是 (分数:2.00) A.头部√ B.上肢 C.腹部 D.背部 E.四肢

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的效果观察

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9-07-24T14:26:31.627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17期作者:陈开文 [导读] 分娩疼痛作为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所有产妇必经的过程,但疼痛持续时间过长或超过产妇耐受程度。(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妇幼保健院手术麻醉科山东菏泽 274300) 【摘要】目的:分析无痛分娩采用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1月—3月在我院行自然分娩的200例产妇作为研究主体,随机将200例产妇分为麻醉组和常规组,麻醉组100例给予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常规组100例采用常规分娩,不采用任何镇痛方法,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出血量、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麻醉组100例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第三产程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麻醉组100例产妇阴道助产率、中转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平均出血量、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模式有助于缩短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降低阴道助产率和剖宫产率,且对胎儿无不良影响。 【关键词】无痛分娩;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产程进展;阴道助产;中转剖宫产;不良母婴结局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7-0132-01 分娩疼痛作为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所有产妇必经的过程,但疼痛持续时间过长或超过产妇耐受程度,可能会影响产妇宫缩和宫颈口扩张,使产程延长[1]。近年来,产科临床对于分娩过程管理日益完善,分娩疼痛给母婴带来的不良影响也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采用科学、合理的镇痛方式减轻分娩疼痛成为国内外产科医师高度关注的问题。我国分娩镇痛推行力度较低,起步尚晚,临床常见的分娩镇痛方法有导乐分娩、水中分娩、局部阻滞、硬膜外自控镇痛等。在众多分娩镇痛方式中实现真正无痛分娩的方法是椎管内阻滞麻醉,现阶段国际医学界采用持续性小剂量硬膜外麻醉、通过麻醉药物行连续硬膜外麻醉镇痛是无痛分娩的首选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行自然分娩的200例产妇作为研究主体,其中100例采用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100例不采用任何镇痛方法,对两组产程进展、分娩结局等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8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行自然分娩的200例产妇作为研究主体,随机将200例产妇分为麻醉组和常规组,每组各100例。麻醉组100例产妇年龄22~34岁,中位年龄(27.90±3.04)岁,孕周37~39周,中位孕周(38.50±1.15)周,中位BMI指数(26.85±1.30)kg/m2;常规组100例产妇年龄25~33岁,中位年龄(28.15±3.45)岁,孕周37~40周,中位孕周(38.13±1.06)周,中位BMI指数(27.13±1.22)kg/m2。所有纳入对象均为单胎、足月妊娠,排除妊娠合并症、麻醉禁忌症、合并其他疾病者。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产妇及家属均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常规组100例产妇进行常规的自然分娩,不采取任何镇痛方法;麻醉组100例产妇予以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下无痛分娩,产妇取侧卧位,取L3-4或L4-5椎间,以BD联合套管穿刺针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改为平卧位,连接电子输注泵,注入0.2%罗哌卡因2.5mg,滴速10~20ml/h,严密监测药物镇痛效果,药物镇痛作用减轻时自控追加药量,总量<40ml。产妇进入第二产程、宫口全开时,关闭电子输注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产妇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出血量、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情况 1.4 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所有数据均带入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对比见表。 3.讨论 众所周知,进入产程后产妇会有明显的疼痛感,加之产妇自身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会使这种疼痛感大大增加,剧烈疼痛或长时间疼痛会威胁产妇和胎儿的安全与健康[2]。伴随分娩过程中的阵发性宫缩,胎儿娩出挤压产道,会导致分娩疼痛感增强,增加了分娩风险。故积极寻找有效的麻醉镇痛方法十分重要[3]。硬膜外麻醉是无痛分娩最主要的麻醉手段,本研究中100例采用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者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缩短,阴道助产率、中转剖宫产率较低,且未增加母儿风险,表明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无痛分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模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冯丽英.硬膜外阻滞麻醉用于无痛分娩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20);108-109. [2]田雪娇.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17,4(14):24-25. [3]王素芹.连续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7,11(2):193.

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1-01-24T13:49:51.673Z 来源:《中国美容医学》(综合)10年5期供稿作者:姚永玲张光翠张世兰[导读] 可减轻神经根的水肿及抑制纤维组织的增生。维生素类药物有营养细胞和神经的功能。 姚永玲张光翠张世兰(湖北省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襄樊441000) 【摘要】目的:探讨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先注射浓度为20ug/ml的臭氧5ml,再注射消炎镇痛药20ml。结果:有效率为93.75%,治愈率73.75%。结论: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方法简单、安全、可靠,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硬膜外神经阻滞;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219-01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常见病、多发病。目前一般认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应先用非手术疗法,无效者方考虑手术治疗[1],自2006年以来,我科采用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80例,男34例,女46例,年龄28-80岁,平均年龄51.8岁,病程1周-10年。全部病例均行腰部CT或MRI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练习床上解大小便。 1.2治疗方法 1.2.1方法:患者入治疗室,行心电监护,测量血压、脉搏、呼吸。协助患者屈膝屈髋侧卧位,患肢在下,常规消毒皮肤,选相应病变间隙上一间隙为穿刺点,向头或向尾,稍偏向患侧置入硬膜外导管2-3cm,以无脑脊液为度。穿刺成功后,先注射浓度为20ug/ml的臭氧5ml,再注射消炎镇痛药20ml(盐酸利多卡因5ml,曲安奈德10mg,维生素B12 0.5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经导管缓慢推注入硬膜外腔,用10-15min注完,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无不良反应后,拔出硬膜外导管,贴无菌敷贴。告知患者绝对平卧6小时,穿刺处保持清洁干燥,三日内勿沾水。 1.3疗效标准。优:症状、体征消失,恢复生活及工作,无神经根受压情况良: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偶感腰腿轻度酸胀不适,能从事一般的工作和轻体力劳动差:症状、体征无缓解,不能工作。 2结果 本组有效75例,有效率93.75%,优59例,治愈率73.75%。一般治疗1-2次,间隔5-7d。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产生症状的原因是神经根受到刺激后局部受压引起无菌性炎症,水肿及病变骨骼附近的时间或纤维结缔组织的炎症,突出的髓核压迫或牵张神经根,使其静脉回统受阻,从而加重神经根炎症的水肿,提高疼痛的敏感性,突出物机械性压迫所致神经根缺血,炎症或肌痉挛是产生症状的一个重要原因[2]。臭氧有消炎镇痛的作用,在硬膜外直接注射臭氧和消炎镇痛药物,能消退神经根周围产生的无菌性炎症反应,使患者神经根性疼痛立即缓解。低浓度局麻药可阻断神经对疼痛纤维传导,解除血管及肌肉的反射性痉挛,另外,由于局部血循环改善,可增加局部供氧及组织代谢。糖皮质激素发挥强大的抗炎作用,可减轻神经根的水肿及抑制纤维组织的增生。维生素类药物有营养细胞和神经的功能。 硬膜外神经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但操作要规范化、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参考文献 [1]李主一,皱培,马兴光,翁龙江,徐永清.硬膜外腔置管连续注射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云南医药,2001,22(3):240 [2]张皓,王平均,宋恒平,倪凤民,等.硬膜外置管注药治疗腰腿痛的临床分析[J].解剖与临床,2005,10(2):155

麻醉科技术操作规程完整

淇县福利医院 麻 醉 科 技 术 操 作 规

目录 一、全身麻醉操作规 二、硬膜外阻滞麻醉操作规 三、骶管阻滞麻醉操作规 四、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操作规 五、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规 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规 七、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 八、麻醉机安全操作常规

一. 全身麻醉操作规 1.麻醉用品器械准备,麻醉机和监护仪必备。气管导管三根(根据 年龄,性别和体格等个体特性选择合适的导管一根,再备大小号一根),管芯一根,牙垫一个,麻醉喉镜一套,插管钳一个,喷雾器一个,吸痰管数根,吸引器一台。 2.麻醉用药 1)麻醉诱导药:丙泊酚,地西泮,芬太尼等。 2)肌肉松弛药:司可林,维库溴铵,哌库溴铵,泮库溴铵,以及罗 库溴铵等。 3)吸入性麻醉药:安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氧化亚氮以 及氟烷等。 4)静脉麻醉药:包括以上‘麻醉诱导药’及氯胺酮。 麻醉者可根据病人的病情,手术部位和方式,本医疗单位和设施及技术能力,选用相关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 3. 麻醉诱导 以经口明视插管为例,安以下顺序进行: 1)检查喉镜及气管导管,将其与牙垫一并用酒精纱布檫试并包裹, 分放床头。 2)病人取仰卧位,面罩吸入纯氧,麻醉者轻托病人下颌,维持病 人气道通畅,令病人自主呼吸,必要时予以间歇扶助呼吸。同时开放静脉,维持输液管道通常。 3)缓慢静注一定计量和浓度的麻醉诱导药,继续辅助呼吸,待病人

入睡后,注入诱导计量的肌松药,左手扶持面罩并托病人下颌,右手控制麻醉机呼吸囊行控制呼吸,直至病人呼吸停止。 4)取下面罩,将病人头向后仰。左手持喉镜,右手分开口唇,止病人右手角放入喉镜,将舌推向左边(此时右手拖住病人颞枕部)。沿舌面缓慢推进喉镜,显漏悬雍垂,直至看到会厌。 5)喉镜片尖端放置在会厌与舌根交接处,向上向前提起喉镜,即可显露声门,如使用直喉镜片,则用喉镜片前端挑起会厌。 6)右手持气管导管后段,使其前端经病人右口角进入口腔,对准声门轻柔插入口腔,按压胸壁可感知气流逸出,初步确定导管在气管,退出管芯。 7)调节道观深度,放置牙垫,退出喉镜导管套囊充气,接麻醉机。挤压麻醉机呼吸囊,胸廓应有对成起伏,即进一步确定导管在气管,在按压呼吸囊的同时听诊两肺有呼吸音,且呼吸音对成,在听诊尖突下无气过水声,方可确定导管在气管,否则应调整气管导管位置,乃至重新插管。 8)胶布固定气管导管,开启麻醉机机械通气,施行吸入麻醉或静脉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进入麻醉维持期。 4.麻醉维持和管理麻醉结束前30分钟,首先停用肌松药,待缝皮时停吸入麻醉药,继续吸氧,静脉复合麻醉时,则依所用药物性质酌情减量止停用。严格掌握拔除气管导管指正:病人清醒,咳嗽反射和自主呼吸恢复,潮气良正常,对指令反映良好,肌力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拔管前必须清理口腔和气道分泌物。拔管后予以面罩吸氧,

硬膜外麻醉后护理常规

一、平卧6小时,以免术后发生头痛。根据病情给适当卧位。 二、病人如有恶心、呕吐应头测向一边,以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三、禁食6小时,以后按医嘱给饮食。 四、如有头痛、头晕应观察原因,并按医嘱给止痛剂或镇痛剂。 五、术后6――8小时不能排尿者,可针刺中枢、关元、三阴交结合诱尿,必要时导尿。 腹部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术前准备: 一、执行外科手术前一般常规准备。 二、幽门梗阻者,术前禁食。输液纠正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失衡。术前 3 日,每晚洗胃1次。 三、结肠、直肠、肛管手术者,术前3日改流质饭。并服肠道消炎药物如:新霉素、磺胺药等,服缓泻剂如:番泻叶。术前日晚、术晨清洁灌肠注意 出现低血糖反应,必须时给静脉推入50%葡萄糖60毫升。 四、急腹症病人在采取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期间,应观察腹疼程度、 范围的变化及有无呕吐、肠型、腹胀等。观察期间禁止用止痛剂,并禁饮 食,已确诊者可给止痛剂。 五、术前安胃管。 术后护理: 一、执行外科手术后一般护理常规及麻醉后护理常规。 二、血压平稳6小时后,可采取半卧位。 三、禁饮食。肠蠕动完全恢复后按医嘱给流质;过早进食可引起呕吐或腹

四、注意观察腹部及肺部情况,鼓励病人咳痰及翻身,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五、注意伤口愈合情况,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老人、病重及禁食时间较久者,易影响伤口愈合。如发现有血性液体流出,多提出刀口裂开,应及时通知医生;或及时给予腹部加压包扎。 六、保持胃肠减压通畅,并记录引流量。 七、腹部手术后由于胃肠蠕动受到抑制及腹壁切口疼痛,限制了腹壁肌肉的运动,使直肠内气体不易排出,导致腹胀较重者可针刺、热敷、肛管排气,并保持胃肠减压通畅。 八、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其标准

一、麻醉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一)科室管理 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1)无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 (2)所有在科室执业的医师、护士均已注册。 (3)执业医师、护士无超范围执业。 (4)无虚假、违法医疗广告 (5)卫技人员与床位比例符合医院规定的要求 (6)护士与床位比例符合医院规定的要求。 (7)在一切医疗行为中无收受红包。 (8)在一切医疗行为中无收受回扣。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1)科室制定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员工岗位职责。重点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内容包括首诊负贵制,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处方管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转科、转院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医疗技术准入制度,交接班制度,医患沟通制度,医疗责任追究制度等。 (2)本岗位的工作人员熟知其工作职责与相关规章制度。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工作制度》、《突

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护士条例》,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医师外出会诊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3、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医务人员在临床的诊疗活动中能遵循与其执业活动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和常规。 4、制定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和非医疗事件)及医疗救援任务。 (1)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医疗救助预案。 (2)有相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渠道。 5、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并组织实施。 (1)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 (2)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和实施目标。 (3)每年对本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专科技术、科研继续教育进行考评。 6、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技术水平领先。 (1)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具备承担县市级以上继续教育项

麻醉科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麻醉科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连续硬膜外麻醉操作规范 适应症: 1、常用于腹部、腰部、盆腔及下肢的手术。 2、颈部、上肢及胸壁的手术也可在硬膜外腔阻滞下完成。 3、术后镇痛。 禁忌症: 1、不能合作者。 2、穿刺部位有感染者。 3、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4、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颅内压升高者。 5、严重低血容量及休克者。 麻醉操作前准备: 1、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包括手术方式、麻醉选择适应度、手术及麻醉文书的签署情况等,还需向病人询问包括药物过敏史、禁食时间、身体不适情况、有无不良麻醉史等以及对其进行气道的评估。对于不能处理的问题应及时寻求帮助。 2、开放一条及以上快速的静脉通道。给病人行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监测并并作为基础值记录在麻醉单上。给麻醉机连接螺纹管并检查能否正常使用,确保吸引器和气道通气设备到位。 3、准备药物包括(不限于):阿托品(0.1mg/ml)、麻黄素(5mg/ml)或甲氧明 (0.5mg/ml)、2%利多卡因(5ml)和生理盐水(10ml)各两支、0.75%罗哌卡因15ml(乳腺手术为0.25%罗哌卡因15ml)。麻醉药物应有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玻璃安培药液用砂轮锯瓶口后应用消毒液涂抹锯口。 麻醉操作: 1、打开麻醉穿刺包和加强型硬膜外导管。 2、病人摆左侧卧位,定L2/3椎间隙位置(乳腺手术为T4/5)。 3、以免洗手消毒液行卫生手消毒后再戴无菌手套。 4、以麻醉穿刺包内独立的方盘装消毒液,应避免消毒液接触穿刺物品。

硬膜外麻醉后护理常规

硬膜外麻醉后护理常规 一、平卧6小时,以免术后发生头痛。根据病情给适当卧位。 二、病人如有恶心、呕吐应头测向一边,以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 三、禁食6小时,以后按医嘱给饮食。 四、如有头痛、头晕应观察原因,并按医嘱给止痛剂或镇痛剂。 五、术后6——8小时不能排尿者,可针刺中枢、关元、三阴交结合诱尿,必要时导尿。腹部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术前准备: 一、执行外科手术前一般常规准备。 二、幽门梗阻者,术前禁食。输液纠正低蛋白血症及水电解质失衡。术前3日,每晚洗胃1次。 三、结肠、直肠、肛管手术者,术前3日改流质饭。并服肠道消炎药物如:新霉素、磺胺药等,服缓泻剂如:番泻叶。术前日晚、术晨清洁灌肠注意出现低血糖反应,必须时给静脉推入50%葡萄糖60毫升。 四、急腹症病人在采取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期间,应观察腹疼程度、范围的变化及有无呕吐、肠型、腹胀等。观察期间禁止用止痛剂,并禁饮食,已确诊者可给止痛剂。 五、术前安胃管。 术后护理: 一、执行外科手术后一般护理常规及麻醉后护理常规。 二、血压平稳6小时后,可采取半卧位。 三、禁饮食。肠蠕动完全恢复后按医嘱给流质;过早进食可引起呕吐或腹胀。 四、注意观察腹部及肺部情况,鼓励病人咳痰及翻身,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五、注意伤口愈合情况,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老人、病重及禁食时间较久者,易影响伤口愈合。如发现有血性液体流出,多提出刀口裂开,应及时通知医生;或及时给予腹部加压包扎。 六、保持胃肠减压通畅,并记录引流量。 七、腹部手术后由于胃肠蠕动受到抑制及腹壁切口疼痛,限制了腹壁肌肉的运动,使直肠内气体不易排出,导致腹胀较重者可针刺、热敷、肛管排气,并保持胃肠减压通畅。 八、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硬膜外阻滞麻醉技术操作规范

硬膜外阻滞麻醉技术操作规范 将局麻药注射到硬膜外隙(硬膜外腔),使部分脊神经的传导功能受到阻滞的麻醉方法,又称为硬膜外麻醉。有单次和连续法两种,一般用连续法。 【适应证】 1、常用于腹部、腰部、盆腔及下肢的手术; 2、颈部、上肢及胸壁的手术也可在硬膜外腔阻滞下完成; 3、术后镇痛。 【禁忌证】 1、不能合作者; 2、穿刺部位感染; 3、有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或正在进行抗凝治疗者; 4、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颅内压升高者; 5、严重低血容量及休克者。 【操作方法】 1、病人体位常取侧卧位 2、正中穿刺法(直入法)在选定穿刺椎间隙行局部浸

润麻醉后,以导针穿透皮肤及棘上韧带。将硬膜外针沿导针孔刺入皮肤、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然后缓慢推进。当针尖穿过黄韧带时,有阻力突然消失或出现负压现象,表示针尖已进入硬膜外间隙。经注射器回抽无脑脊液流出,注气无阻力,证明穿刺成功。 3、旁正中穿刺法以选定椎间隙旁开1.5cm进针。局麻后以导针穿透皮肤,穿刺针沿导针孔向中线与皮肤夹角75°推进。穿过棘间韧带及黄韧带时,阻力突然消失或出现负压现象,回吸无脑脊液流出,注气无阻力,证明硬膜外穿刺成功。 4、置管置管前检查导管是否通畅,是否有裂痕或残缺。经穿刺针将导管插入硬膜外腔,导管穿过针口≥5cm时,一手顶住导管,另一手将穿刺针退出。导管在硬膜外腔的长度为3-4cm为宜。 5、骶管阻滞穿刺方法 ⑴经骶骨孔穿刺注入局麻药阻滞骶神经的方法称骶管阻滞。适用于肛门、直肠、会阴部的手术;

⑵病人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先以手指触及尾骨顶端,在尾骨上方3-4cm处有一凹陷点,即为骶骨孔。该点的两旁为骶角,与左右髂后上嵴形成等边三角形; ⑶在骶骨孔行局部浸润后,将穿刺针成75°角刺入,当穿破覆盖于骶骨孔的骶骨韧带时有明显的落空感,再将穿刺针改为20°-30°角向前推进,即可进入骶管; ⑷注射器回吸无血液或脑脊液、注气无阻力后,将局麻药注入。 【常用药物】 常用局麻药 药物浓度(%)一次最大剂量(mg)潜伏期(min) 利多卡应1-2 400 5-15 布比卡因0.25-0.75 150

麻醉科技术操作规程精编版

麻醉科技术操作规程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淇县福利医院 麻 醉 科 技 术 操 作 规 范 目?录 一、全身麻醉操作规范 二、硬膜外阻滞麻醉操作规范 三、骶管阻滞麻醉操作规范 四、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操作规范 五、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规范 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规范 七、深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规范 八、麻醉机安全操作常规 一.全身麻醉操作规范

1.麻醉用品器械准备,麻醉机和监护仪必备。气管导管三根(根据年龄,性别和体格等个体特性选择合适的导管一根,再备大小号一根),管芯一根,牙垫一个,麻醉喉镜一套,插管钳一个,喷雾器一个,吸痰管数根,吸引器一台。 2.麻醉用药? 1)麻醉诱导药:丙泊酚,地西泮,芬太尼等。 2)肌肉松弛药:司可林,维库溴铵,哌库溴铵,泮库溴铵,以及罗库溴铵等。3)吸入性麻醉药:安氟烷,异氟烷,七氟烷,地氟烷,氧化亚氮以及氟烷等。4)静脉麻醉药:包括以上‘麻醉诱导药’及氯胺酮。 麻醉者可根据病人的病情,手术部位和方式,本医疗单位和设施及技术能力,选用相关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 3.麻醉诱导 4. 以经口明视插管为例,安以下顺序进行: 1)检查喉镜及气管导管,将其与牙垫一并用酒精纱布檫试并包裹,分放床头。2)病人取仰卧位,面罩吸入纯氧,麻醉者轻托病人下颌,维持病人气道通畅,令病人自主呼吸,必要时予以间歇扶助呼吸。同时开放静脉,维持输液管道通常。

3)缓慢静注一定计量和浓度的麻醉诱导药,继续辅助呼吸,待病人入睡后,注入诱导计量的肌松药,左手扶持面罩并托病人下颌,右手控制麻醉机呼吸囊行控制呼吸,直至病人呼吸停止。 4)取下面罩,将病人头向后仰。左手持喉镜,右手分开口唇,止病人右手角放入喉镜,将舌推向左边(此时右手拖住病人颞枕部)。沿舌面缓慢推进喉镜,显漏悬雍垂,直至看到会厌。 5)喉镜片尖端放置在会厌与舌根交接处,向上向前提起喉镜,即可显露声门,如使用直喉镜片,则用喉镜片前端挑起会厌。 6)右手持气管导管后段,使其前端经病人右口角进入口腔,对准声门轻柔插入口腔内,按压胸壁可感知气流逸出,初步确定导管在气管内,退出管芯。 7)调节道观深度,放置牙垫,退出喉镜导管套囊充气,接麻醉机。挤压麻醉机呼吸囊,胸廓应有对成起伏,即进一步确定导管在气管内,在按压呼吸囊的同时听诊两肺有呼吸音,且呼吸音对成,在听诊尖突下无气过水声,方可确定导管在气管内,否则应调整气管导管位置,乃至重新插管。 8)胶布固定气管导管,开启麻醉机机械通气,施行吸入麻醉或静脉麻醉,或静吸复合麻醉,进入麻醉维持期。 4.麻醉维持和管理?麻醉结束前30分钟,首先停用肌松药,待缝皮时停吸入麻醉药,继续吸氧,静脉复合麻醉时,则依所用药物性质酌情减量止停用。严格掌握拔除气管导管指正:病人清醒,咳嗽反射和自主呼吸恢复,潮气良正常,对指令反映良好,肌力恢复,血流动力学稳定。拔管前必须清理口腔和气道分泌物。拔管后予以面罩吸氧,继续术中基本检测。麻醉维持期管理和麻醉后注意事项按“围麻醉期检测处理要点”规定执行。

硬膜外麻醉操作规程

李茂兵 Maobing Li 浙江省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浙江311600 Department of Anesthesia , Jiand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 Zhejiang 311611 对于符合硬膜外麻醉(以下简称硬麻)适应症的患者,麻醉科医生总希望麻醉效果最好,患者感到最舒适,而麻醉并发症最少。 影响硬麻效果的主要因素为穿刺点的选择以及局麻药的容积和剂量;病人的体位、药液的种类、药液的重力作用、注药的速率以及置管的方向和方式在临床上也可观察到一些影响[1];穿刺路径、穿刺针头斜面方向以及穿刺次数的多少则影响到穿刺的损伤程度;另外,适时适量的静脉辅助用药则可让患者感到更舒适 本文试图探讨如何使硬麻主要操作步骤达到最优化的程度。 一、 开放静脉输液通道,作好急救准备 二、 体位 硬麻的常用体位是侧卧位。孕妇硬麻一律取左侧卧位,因其妊辰子宫在不同程度右旋。麻醉试验剂量一般是在硬麻穿刺成功后仍保持侧卧位时注入的,考虑到药液的重力影响,若是身体一侧部位的手术,摆麻醉体位时,手术侧应在下方,如阑尾切除术的麻醉体位应取右侧卧位。高位硬麻应取左侧卧位,因为医生持针穿刺时,左侧卧位比右侧卧位要相对顺手。 在手术开始前可通过调整体位来阻滞平面若为左(或右)侧手术,则将体位调治左(或右)斜位;或阻滞平面低(或高)与手术部位,可视情况追加局麻药后将体位调至头低脚高(或头高脚低)位。这同样是利用了局麻药的重力作用。 三、 穿刺点的选择 以手术部位的中心为依据,根据脊神经的体表分布规律,选择相适应的脊椎间隙进行穿刺。 四、 无菌术 硬膜外腔严防感染,硬麻严格执行无菌原则。例如,医生的有菌部位和有菌物品不越过麻醉包上方;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半径至少15cm;消毒钳尾端应高于头端,防止消毒液回流;还要常规铺无菌巾等。

麻醉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麻醉日常工作规范 一、择期手术麻醉前的准备和麻醉前用药 (一)麻醉前访视 1.手术前1d麻醉科医师必须到病房访视手术病人访视的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1)了解病人的发育、营养状况及精神状态: (2)了解病人的现病史、既往史、麻醉于术史、家族史、药物过敏史及烟酒嗜好等。 (3)有无并存疾病及其程度与治疗情况。 (4)查阅术前有关检查资料,并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 (5)评估病人对于术麻醉的耐受能力。 (6)检查术前准备是否充分,还需要进行哪些必要的准备。 (7)询问病人对于术和麻醉的理解和(或)顾虑,听取和解答病人提出的有关问题,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焦虑心情,并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8)对于危重或疑难病例应进行麻醉前讨论。 2.阅读病历 (1)根据临床诊断和病史记录初步了解和评估病人的病情。 (2)根据病情制定对病人重点询问和检查的计划。 (3)查阅与麻醉有关的化验及检查是否完备。 3.访视和检查 (1)询问手术麻醉史、吸烟史、药物过敏史及药物治疗情况,并存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情况,平时体力活动能力及目前的变化。 (2)以关心和鼓励的方法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焦虑心情,必要时可酌情将麻醉方法、术中可能发生的不适感及应该配合的情况,向病人进行恰当的解释。以适当的方式向病人或其亲属介绍麻醉方法的选择、可能发生的麻醉并发症及意外、药物不良反应等,耐心听取和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以取得病人的理解、信任和合作。由病人或被授权的亲属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3)观察病人的体型、组织结构,测量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昕诊心律及上肺呼吸音。重点检查心、肺及呼吸道,脊柱及神经系统,并对并存病的严重程度进行检查和评估。 (4)根据所选择的麻醉方法进行特殊检查,如椎管内阻滞麻醉应检查脊柱情况,必要时应拍摄脊柱X线片。全身麻醉应检查有无义齿、龋齿或牙齿松动,张口程度,头颈活动度等,以判断气管内插管的难易程度。 4.麻醉风险坪估 麻醉的风险性与手术复杂程度并非完全一致,手术复杂可使麻醉的风险性增加,而有时手术并不复杂,但病人的病情和并存病却为麻醉带来许多困难。为了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应根据访视和检查结果,对病人的病情

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死亡原因分析(附1例尸裣报告)

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死亡原因分析(附1例尸裣报 告) 【摘要】本文通过一例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下阑尾切除术后患者死亡的临床及尸检资料的分析,对死因认定及相关医疗 纠纷的防范进行了讨论。指出规范的尸体检验对明确死因、解决医患纠纷具有重要作用,尸检前的解剖设计是做好尸检、找到 死因不容忽视环节,规范、科学的死因分析是进行诊疗评价、责任划分、防范医疗纠纷的科学依据。【关键词】硬膜外麻醉;麻醉并发症;死亡原因;医疗纠纷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XX)04—0266—03

案例 一 、临床资料 女。l8岁。转移性右下腹痛3天就诊,临床诊断急 性阑尾炎。于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麻醉穿刺成功后.(4:40 pm)予2%利多卡因试用量(5 m1),出现双膝关节疼痛、皮肤红斑而改局麻。手术顺利(5:45 pm术毕),术后患者呼吸频率减慢至l2次/分,血压正常,神志尚清,双下肢无主动活动,感觉丧失。术后 半小时双膝关节剧痛。并逐渐加重。术后2小时(晚8:00 pm)烦躁不安,诉双下肢剧烈疼痛,感胸闷、憋气、神志清,可回答问题,口唇紫绀,四肢湿冷,喉部痰 鸣音,双肺可闻及湿罗音,心率170次/分,bp 105/60 mmhg,呼吸急促,心前区横行带状皮下出血点,范围约15 em×40 em.压之不褪色。术后近3小时(晚8:30 pm)患者突然口鼻涌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神志不清,心跳、呼吸停止。临床抢救2小时无效,晚10:45

pm停止抢救。 二、尸体检验 患方认为临床医生对患者麻醉中及术后出现的 双膝关节疼痛及术后病情演变未予重视,未及时处理,造成患者死亡发生。医方要求尸检明确死因。尸检中未见致死性病变。阑尾为慢性阑尾炎急性 发作,阑尾手术野周围未见明显异常病变。肺严重淤血、水肿及灶状新鲜出血,透明膜形成。余各脏器组织 除淤血外,未见特异性病变。脑膜血管扩张,未见出血 和炎细胞渗出,未见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淤血,大 脑、小脑、脑干组织及脑底动脉未见病变。心肌、传导 系统、冠状动脉均未见明显病变。咽喉、气管未见水肿 及嗜酸粒细胞等渗出。胸腺、肝、脾、肾、肾上腺、胰腺、 消化道未见异常病变。 打开椎管,见硬脊膜呈暗蓝色。硬脊膜紧张,触之有张力及波动感。打开硬脊膜,硬脊膜下腔见暗红色

硬膜外神经阻滞V

腰部硬膜外间隙神经阻滞术操作规程 一.适应证 (1)下腹部、下肢及会阴部手术的麻醉,手术后连续镇痛 (2)外伤后疼痛治疗。 (3)中晚期癌性疼痛的治疗,带状疱疹或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治疗。 (4)急、慢性根性神经痛的治疗,下肢血管性疾病引起的各种疼痛、泌尿系等痛症的治疗。 (5)脊椎性腰背痛、下肢痛的治疗。 二.禁忌证 (1)穿刺部位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2)全身脓毒血症。 (3)凝血功能异常。 (4)颅内压增加。 三.操作方法 (1)硬膜外穿刺用具准备:选用16-l8G硬膜外穿刺针及硬膜外导管1根、5m1玻璃注射器1支、局麻药及其他消毒用具。 (2)体位:患者取侧卧位,屈背弓腰,双膝关节屈曲并尽量向胸部靠拢。 (3)穿刺间隙和体表定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取L2-3、L3-4、L4-5椎间隙进针,两侧髂棘最高点的连线与脊柱交叉处,相当于第4腰椎棘突或腰3—4椎间隙。

(4)行大面积皮肤消毒。 (5)穿刺方法:腰部硬膜外穿刺可采用正中人路法和旁正中入路法。 (6)连续硬膜外阻滞的置管方法:当确定硬膜外穿刺针进入硬膜外腔后,将针的斜面朝向头侧或尾侧,通过硬膜外穿刺针置入标有刻度的20G导管。导管应超过穿刺针头端并进入硬膜外间隙3—4cm。用无菌敷料固定好导管。放置导管可多次或连续注入药物。 (7)药物及用量:首先注入试验量的局麻药。一般使用1.6%一2%利多卡因3m1。注药前必须回吸确认无血及脑脊液。 四.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1)穿破硬脊膜:意外穿破硬脊膜约占硬膜外穿刺的1%。 (2)全脊麻:将大量局麻药误注入蛛网膜下隙可导致全脊麻。 (3)药物误人血管;局麻药误注入硬膜外血管,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毒性反应,导致惊服和心脏停搏。 (4)脊髓直接损伤;在腰2以上行硬膜外穿刺,因动作粗暴或操作不熟练,在穿破硬脊膜的基础上,进一步进针可导致脊髓直接损伤。 (5)其他:用17G硬膜外穿刺针刺破硬脊膜后,年轻人发生头痛的几率超过75%。有凝血障碍的患者可发生硬膜外血肿。无菌操作不严格时可发生硬膜外间隙脓肿等严重感染。

椎管内麻醉操作规范

椎管内麻醉 操作规范 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的不同腔隙,使脊神经根或脊神经产生传导阻滞,达到相应区域的麻醉效应称之。 蛛网膜下腔阻滞 硬膜外腔阻滞 骶管阻滞 一、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 ①患者拒绝或不合作者 ②穿刺部位感染 ③未纠正的低血容量 ④凝血功能异常 ⑤脊柱外伤或解剖结构异常 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相对禁忌证: ①菌血症 ②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症) ③应用小剂量肝素 二、术前访视 ⑴术前评估与全麻病人相似,并根据病情确定适宜的区域麻醉方法。 ⑵查体时应特别注意患者的背部,观察是否有畸形、外伤、感染等。 ⑶追问患者是否有脊椎病病史,了解可能遇到的困难或疾病,还应记录既往的神经病变。 ⑷追问异常出血史、用药史、过敏史。 ⑸向患者讲解麻醉操作过程,说明麻醉的优、缺点;还应讲明术中可能需要另外加用镇静药和麻醉药,若阻滞失败或手术时间延长、手术超出预想范围,可能改用全身麻醉。 ⑹术前用药:适量的镇静药、镇痛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与疼痛。 三、穿刺体位: 穿刺体位有侧卧位及坐位,临床上主要采用侧卧位 侧卧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两手抱膝,大腿贴近腹壁,头尽量向胸部屈曲,使腰背部向后弓成弧形。棘突间隙张开,便于操作。 坐位:臀部与手术台边沿相起,两足踏于凳上,两手置膝,头下垂,使腰背部向后弓出。 四、穿刺部位: 穿刺点应根据手术部位选定,一般取支配手术范围中央的相应棘突间隙; 上肢:T3~4 下腹部: T12至L2

下肢: L3~4 会阴: L4~5 五、穿刺方法: 直入法:用左手拇、示两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将穿刺针在棘突间隙中点与病人背部垂直进针,针尖稍向头侧作缓慢刺入。 旁入法:于棘突间隙中点旁开 1.5CM处做局部浸润。穿刺针与皮肤成75°角,进针方向对准棘突间孔刺入。 六、棘突间隙的体表解剖标志: 颈部明显突出的棘突为颈下棘突 两侧肩胛冈联线交于T3棘突 两侧肩胛下角联线交于T7棘突 两侧髂嵴最高点联线交于L4棘突或L3~4棘 突间隙 七、麻醉前准备 1、按照手术间麻醉准备工作常规准备吸引器、麻醉机、呼吸回路、全套气管插管用具以及抢救的应急药物,打开并检查穿刺包内穿刺用品是否齐全。 2、患者入室后与患者亲切交谈,了解医嘱执行情况、睡眠质量,消除其顾虑和紧张。 3、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电图、无创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等,开始麻醉记录。 4、建立静脉通路后进行椎管内穿刺。 八、硬膜外阻滞 ㈠穿刺步骤: 1、麻醉医师和手术室护士共同协助患者摆好穿刺体位。 2、根据手术部位确定穿刺点,摸好间隙于穿刺点用指甲轻轻压个痕迹。 3、穿戴无菌手套(注意无菌原则),抽取穿刺需要的药品和生理盐水等,将穿刺用品摆放整齐。 4、选用适当的消毒液进行大面积皮肤消毒,谨防消毒液沾染穿刺用具,以避免消毒液潜在的神经毒性作用。 5、抽取5ml 1%的利多卡因,于穿刺点作皮内、皮下和棘间韧带逐层浸润。 6、破皮针破皮。 7、用左手拇、示两指固定穿刺点皮肤将硬膜外穿刺针在棘突间隙中点与病人背部垂直进针。依次进入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穿刺时仔细体会针尖的阻力变化。 8、确定进入硬膜外腔后,测量硬膜外至皮肤的距离,导管进入硬膜外腔3~5厘米。然后边拔针边固定导管,直至将针退出皮肤。 9、拔针过程中不要随意改变针尖的斜口方向,以防斜口割断导管。 10、针拔出后,调整导管的长度,接上连接器和注射器回抽无血或脑脊液,注入少许生理盐水无阻力后固定导管。

麻醉科技术操作规范标准[详]

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技术操作规 (麻醉科) (2017年10月修订)

目录 第一章各种麻醉方法和技术操作常规 (3) 第一节蛛网膜下腔阻滞 (3) 第二节硬膜外阻滞 (5) 第三节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阻滞 (8) 第四节气管插管 (10) 第二章有创监测技术操作规 (16) 第一节桡动脉穿刺置管技术操作规 (16) 第二节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技术操作规 (18)

第一章各种麻醉方法和技术操作常规 第一节蛛网膜下腔阻滞 将局麻药注入到蛛网膜下隙,作用于脊神经根而使相应部位产生麻醉作用的方法,称为蛛网膜下腔阻滞,习称脊椎麻醉(spinal anesthesia),简称脊麻或腰麻。 【适应证】 下腹部、腰部、盆腔、下肢、肛门及会阴部位的手术。 【禁忌证】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脊髓或脊神经根病变、脑膜炎等。 2.感染,如脓毒血症、穿刺部位感染等。 3.脊柱疾病,如脊椎严重畸形、脊柱结核、强直性脊柱炎等。 4.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5.不能合作的小儿、精神病病人。 6.合并有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外伤失血、腹高压者等为相对禁忌证。【操作方法】 1.体位侧卧位为最常用体位;坐位一般用于鞍麻;俯卧位较少用,偶尔用于俯卧位腰椎手术。 2.穿刺部位成人应在腰2以下的腰椎间隙,儿童在腰3以下的腰椎间隙。 3.穿刺方法 (1)皮肤消毒后铺消毒洞巾。确定穿刺点,并于皮肤、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做完善的局部浸润麻醉。 (2)正中穿刺法。将腰麻针经穿刺点与皮肤垂直刺入,沿穿刺针轴心方向将

针推进。依次穿过皮肤、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和蛛网膜,进入到蛛网膜下隙,取出针芯有脑脊液流出。 (3)旁正中穿刺法。穿刺针自距中线1.5cm近尾侧处剌入,然后穿刺针对准中线稍向头侧推进。穿刺针只穿过部分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及蛛网膜进入蛛网膜下隙。 (4)穿刺成功后,固定针体,回吸有脑脊液回流,再将蛛网膜下腔阻滞药注入。 【常用药物】 1.0.75%布比卡因,剂量8~12mg,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病情加0.9%生理盐水或脑脊液以调节药物浓度和容量。 2.0.75%罗哌卡因,剂量10~15mg,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病情加0.9%生理盐水或脑脊液以调节药物浓度和容量。 【并发症及处理】 1.低血压 (1)原因:麻醉平面过高(超过胸4),交感神经广泛阻滞,血管扩,回心血量减少。 (2)处理:局部浸润时局麻药中加入麻黄碱15~30mg。穿刺前或蛛网膜下隙注药后,立即开放静脉,快速输液200~300ml,必要时也可经静脉用血管收缩药。2.恶心、呕吐 (1)原因:麻醉平面升高,血压下降,肋间肌部分麻痹而出现呼吸抑制,一过性脑缺氧。麻醉药不纯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化学性刺激。 (2)处理:加快输液或静脉注入麻黄碱15mg使血压回升,面罩吸氧。 3,头痛 (1)原因:脑脊液漏出引起的颅低压,化学性刺激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