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反应》的重要知识点

《中和反应》的重要知识点
《中和反应》的重要知识点

酸碱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知识点一: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无明显反应现象的中和反应证明反应进行)

方法一:酸碱指示剂(颜色变化情况)

方法二:pH 试纸或酸度计、pH 计(pH 的变化情况)

方法三:温度计(温度变化情况)

例如:用酸碱指示剂证明反应能够进行

1、在盛有滴有酚酞的NaOH 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稀盐酸时:

(1)滴少量的稀盐酸时, 过量,溶液显 性,溶液显 色,溶液的PH 7

(2)滴适量的稀盐酸时,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 性,溶液显 色,溶液的PH 7

(3)滴过量的稀盐酸时, 过量,溶液显 性,溶液显 色,溶液的PH 7

2、在盛有滴有石蕊的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滴滴入NaOH 溶液时:

(1)滴少量的NaOH 溶液时, 过量,溶液显 性,溶液显 色,溶液的PH 7

(2)滴适量的NaOH 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溶液显 性,溶液显 色,溶液的PH 7

(3)滴过量的NaOH 溶液时, 过量,溶液显 性,溶液显 色,溶液的PH 7 因此,NaOH 溶液和稀盐酸 反应

例1:将一定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加水稀释,其pH

随加水质量变化图示为( )

思维点击:硫酸溶液显酸性,p H <7,将一定质量分

数的硫酸溶液加水稀释,其酸性减弱,酸性溶液的酸性越强,p H 越小,酸性越小,p H 越大;

正确答案:A

规律总结:溶液的酸碱性常用p H 表示,p H 的数值是从0到14. p H <7,溶液显酸性,p H 越小,酸性越强;p H >7,溶液显碱性,p H 越大,碱性越强;p H = 7,溶液显中性。

技巧:做题时应注意三点:始点、中点、终点。始点是开始时溶液的p H 是大于7还是小于7;中点是物质恰好完全反应或稀释时的溶液的p H ;终点是物质无限量的滴加时溶液p H 。 练习一:

(1)硫酸溶液加水稀释,其pH 随加水质量变化图示为( )

(2)氢氧化钠溶液加水稀释,其pH 随加水质量变化图示为( )

(3)硫酸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其pH 随加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变化图示为( )

(4)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硫酸溶液,其pH 随加硫酸溶液质量变化图示为( )

知识点二:酸和碱之间发生什么反应:

例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NaOH 溶液和稀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2)熟石灰和稀盐酸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思考: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有盐和水生成的化学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试举例说明。 总结:中和反应的实质:酸溶液中的 和碱溶液中的 结合生成水,所以中和反应中伴随溶液酸碱性的变化。

练习二:

A C B

D

下列化学方程式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A 、 CO2 + Ca(OH)2= CaCO3↓+H2O

B 、 Fe + 2HCl = FeCl2 + H2↑

C 、 CaCO3 + 2HCl = CaCl2+H2O+CO2↑

D 、 HCl + NaOH = NaCl + H2O

思维点击: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A中生成物虽然是盐和水,但反应物中CO2不属于酸; B中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不属于中和反应;C中CaCO3属于盐,不属于碱,也不符合化合反应的条件; D中反应物是一种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都符合化合反应的条件。

正确答案:D

技巧:判断中和反应的方法只从反应物的类别来判断:酸: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碱:由金属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组成(包括氨水);

注意:①中和反应不是基本反应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

②中和反应一定放热;浓酸浓碱反应放热明显;

③中和反应的反应物是酸和碱(酸碱中和反应);

④中和反应一定生成氧化物(水)。

知识点三:中和反应的应用:

1、医疗卫生:人的胃液中含有胃酸(盐酸)如果胃酸过多,就闹胃病。此时医生让病人服用含有氢氧化铝或小苏打(碳酸氢钠)的药物,帮助中和过多的胃酸。

化学方程式:

2、蚊虫叮咬,引起肿痛是因为分泌出蚁酸的原因,常涂性的物质以减轻肿痛。

3、厨房中的应用:松花蛋中含有碱性物质,人们在食用时常加一些,以中和其碱性,使松花蛋美味可口;在蒸馒头时,人们在经过发酵的面粉中常加入(Na2CO3),以中和发酵生成的酸,这样蒸出的馒头松软可口。

4、改良酸性土壤:大多数的作物适宜在中性或接近中性的土壤中生长,对碱性或酸性的土壤利用中和反应控制土壤的PH,如改良酸性土壤常撒生石灰或。

5、处理废水:工业废水的酸性或碱性超过环保标准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因此在工业废水排放之前加入碱性或酸性的物质,调节废水的PH在标准范围内,如硫酸厂的废水中含有硫酸,在排放前用中和处理,方程式为:。

6、调节溶液的酸碱性:在化工生产或化学实验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的酸碱度的溶液才能进行。

例3:胃溃疡严重的病人的胃酸过多,为了减少胃酸的量又并不造成胃穿孔,服用药物中含有以下物质药品最好,这种物质是()

A、CaCO3

B、Al(OH)3

C、NaHCO3

D、Ca(OH)2

思维点击: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呈酸性,胃溃疡严重的病人的胃酸过多,酸性更强,所以他们应服用与胃酸反应的物质减少多余的胃酸,但服用的药物应对身体无害。NaOH、Ca(OH)2具有很强的腐蚀性,不能用于中和胃酸;CaCO3、NaHCO3与胃酸反应后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造成胃穿孔,所以也要少服用;Al(OH)3能与胃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而且对身体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正确答案:B

知识归纳:能用于中和胃酸的药物是:CaCO3、Al(OH)3、NaHCO3、Mg(OH)2

温馨提示:最新发现,铝元素大量摄入也会损害人的脑细胞,造成老年人痴呆,所以中和胃酸最好的药物是氢氧化镁。

(完整版)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 (1)政治学的研究途径 系统途径、过程途径、团体途径、精英途径、制度途径 (2)经济学研究途径 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 2、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的规范性和指导性的具体表现 (1)规范了具体的客体、指向目标、制定程序,对人或包括政党在内的组织都具有约束力。(2)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人员及人们的行为予以指导 (3)分为宏观指导和微观指导,总指导或具体指导,指令性指导或一般性指导。 (4)与法律不同,公共政策的指导性只具有一般性约束力。 5、公共政策的时代性的具体表现 (1)在与公共政策同时期的历史条件下,政策自身为适应时代所显示的特征。 (2)公共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丰富。 (3)政策理论和政策分析方法的多元化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问题体现了时代性。 第二章 1、公共政策的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的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充当人们处理问题,进行社会控制以及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 公共政策的目标团体:从人的角度看,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是社会成员,这些受规范、制约的社会成员称为目标团体。 政策所要调整或规范的是人的行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 2、政策环境的定义: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3、社会问题的定义:社会正常发展过程中出现偏差或现实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偏差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紧张状态,涉及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4、社会经济状况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经济状况是一国或地区的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其次,经济实力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资本物质条件。 (3)最后,社会物质经济利益的分配调节,是一定历史时期政策体系,特别是大量经济社会政策得以确定的主要根据。 5、制度或体制条件对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过程的影响: (1)首先,体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其次,一项政策的决策,往往是在多个方案中选择的,选择的结果与体制密切相关。(3)在次,体制的习惯势力的大小和所占优势的程度,影响着人们对各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表达以及这些利益和问题得到正确解决的机会。 (4)最后,体制制约着政策的执行。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和反应及应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叙述文字,初中化学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介绍的相对较多,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考点。尤其酸、碱、盐更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没有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学习,而是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学习,并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单元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题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实验入手学习中和反应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提出了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但酸碱混合后并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已经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这时学生对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惑,这正是我们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在上册二氧化碳的学习中已经探究过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方法,并在本单元中学习了溶液酸碱性的检别方法,这些都为这个实验探究准备了条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讲解演示,加上教师的引导,完成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度并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活动与探究培养合作精神,继续培养探究能力。 2.通过对中和反应类型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 难点:中和反应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试液、稀硫酸溶液、 六 、Array教 学 过 程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广东金融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 《公共政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性质 《公共政策学》课程是2020年本科插班生入学考行政管理专业的招生考试科目,该课程考试大纲是对考试试卷知识点分布、范围的规范与指导。 二、考试大纲目标 要求考生掌握公共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公共政策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中的政策内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考试方式 1.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2.试题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3.《公共政策学》科目考试参考书:谢明编著,《公共政策导论》(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ISBN:978-7-300-21528-0。 四、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含义 重点第二节全面理解公共政策 文字的游戏:多重定义 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权力与控制、讨价还价、博弈) 从经济角度理解公共政策(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

考核重点:公共政策的含义;具体表现形式;特征;作用;公共政策的类型。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 了解第一节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 重点第二节公共政策的特征、类型和作用 重点第三节公共政策的类型 重点第四节公共政策的作用 理解掌握三权分立、议政合一、实质性政策、程序性政策、物质性政策、象征性政策、分配性政策、再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边际效用、福利经济学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与环境 一般重点第一节公共政策的主体 重点第二节政策客体 理解性掌握第三节政策的环境因素 第四章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 一般重点第一节模型概述 重点第二节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 政策模型:传统理性与有限理性、渐进主义、小组意识(Groupthink)、精英主义、制度理论、博弈理论、团体理论、过程理论、系统理论重点第三节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 公共选择、社会实验、证伪理论、取舍理论 了解第四节中国古代政策史观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 第五章政策制定 重点第一节社会问题的产生 重点第二节政策问题的确定 重点第三节政策议程的建立 了解第四节政策规划 理解掌握第五节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

信号与系统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什么是信号? 是信息的载体,即信息的表现形式。通过信号传递和处理信息,传达某种物理现象(事件)特性的一个函数。 2.什么是系统?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事物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3.信号作用于系统产生什么反应? 系统依赖于信号来表现,而系统对信号有选择做出的反应。 4.通常把信号分为五种: ?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 ?偶信号和奇信号 ?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 ?确定信号与随机信号 ?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 5.连续信号:在所有的时刻或位置都有定义的信号。 6.离散信号:只在某些离散的时刻或位置才有定义的信号。 通常考虑自变量取等间隔的离散值的情况。 7.确定信号:任何时候都有确定值的信号 。 8.随机信号:出现之前具有不确定性的信号。 可以看作若干信号的集合,信号集中每一个信号 出现的可能性(概率)是相对确定的,但何时出 现及出现的状态是不确定的。 9.能量信号的平均功率为零,功率信号的能量为无穷大。 因此信号只能在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间取其一。 10.自变量线性变换的顺序:先时间平移,后时间变换做缩放. 注意:对离散信号做自变量线性变换会产生信息的丢失! 11.系统对阶跃输入信号的响应反映了系统对突然变化的输入信号的快速响应能 力。(开关效应) 12.单位冲激信号的物理图景: 持续时间极短、幅度极大的实际信号的数学近似。 对于储能状态为零的系统,系统在单位冲激信号作 用下产生的零状态响应,可揭示系统的有关特性。

例:测试电路的瞬态响应。 13.冲激偶:即单位冲激信号的一阶导数,包含一对冲激信号, 一个位于t=0-处,强度正无穷大; 另一个位于t=0+处,强度负无穷大。 要求:冲激偶作为对时间积分的被积函数中一个因子, 其他因子在冲激偶出现处存在时间的连续导数. 14.斜升信号: 单位阶跃信号对时间的积分即为单位斜率的斜升信号。 15.系统具有六个方面的特性: 1、稳定性 2、记忆性 3、因果性 4、可逆性 5、时变性与非时变性 6、线性性 16.对于任意有界的输入都只产生有界的输出的系统,称为有界输入有界输出(BIBO )意义下的稳定系统。 17.记忆系统:系统的输出取决于过去或将来的输入。 18.非记忆系统:系统的输出只取决于现在的输入有关,而与现时刻以外的输入无关。 19.因果系统:输出只取决于现在或过去的输入信号,而与未来的输入无关。 20.非因果系统:输出与未来的输入信号相关联。 21.系统的因果性决定了系统的实时性:因果系统可以实时方式工作,而非因果系统不能以实时方式工作. 22.可逆系统:可以从输出信号复原输入信号的系统。 23.不可逆系统: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输入信号能产生相同的输出的系统。 24.系统的时变性: 如果一个系统当输入信号仅发生时移时,输出信号也只产生同样的时移,除此之外,输出响应无任何其他变化,则称该系统为非时变系统;即非时变系统的特性不随时间而改变,否则称其为时变系统。 25.检验一个系统时不变性的步骤: 1. 令输入为 ,根据系统的描述,确定此时的输出 。 1()x t 1()y t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复习课程

《中和反应及应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叙述文字,初中化学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介绍的相对较多,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考点。尤其酸、碱、盐更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没有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学习,而是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学习,并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单元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题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实验入手学习中和反应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提出了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但酸碱混合后并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已经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这时学生对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惑,这正是我们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在上册二氧化碳的学习中已经探究过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方法,并在本单元中学习了溶液酸碱性的检别方法,这些都为这个实验探究准备了条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讲解演示,加上教师的引导,完成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度并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活动与探究培养合作精神,继续培养探究能力。 2.通过对中和反应类型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等信 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 难点:中和反应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试液、稀硫酸溶液、六、教学过程

《公共政策学》复习指南

《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型 1、判断题(1*10=10分) 2、单项选择题(1*10=10分) 3、简答题(8*5=40分,6选5)(尽量结合相关实例进行论述) 4、案例分析(15*2=30分)(从实例到理论,用理论透视实例) 5、课程学习总结(10分)(写自己对课程学习的主要收获) 1.请提出5种已经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和5种没有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并说明相对于已经在用的规则,没有施行的规则的缺陷在哪里。已经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 (1)拍卖(杭州车牌) (2)投标(维克里拍卖法) (3)投票 (4)摇号 (5)比成绩 没有在用的资源分配规则: 2.试述公共政策的六个主要过程(戴明循环)。 政策问题 政策制定 政策执行 政策评估 政策调整 政策终结 3.试比较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之间的区别。 私人物品:竞争性、排他性、耗尽性 公共物品:非竞争性、非排他性、非耗尽性

4.试比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区别。 个人利益(具体的) 公共利益(抽象的) (1)没有独立于个人的公共利益 (2)公共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加总 (3)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来源于个人利益的冲突 5.试比较公共权力与个人权力的区别。 个人权利:施加成本于对方 公共权力:是指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由政府官员掌握并行使的,用以处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增进公共利益的权力。 6.结合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解释谈谈你对公共政策概念的理解。 概念界定: 公共政策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资源(价值)进行合理配置的决定与实施过程,它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 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之一、美国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合法规。” 现代政策科学之父拉斯韦尔在《权力与社会》一书中指出“政策是一种为某项目标、价值与实践而设计的计划。” 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府对整个社会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托马斯·戴伊在《理解公共政策》中认为“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选择要做的或者不要做的事情。” 安德森在《公共政策》中的定义是“公共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机关或政府官员指定的政策。 7.试述何为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和反应及应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叙述文字,初中化学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介绍的相对较多,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考点。尤其酸、碱、盐更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没有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学习,而是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学习,并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单元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题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实验入手学习中和反应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提出了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但酸碱混合后并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已经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这时学生对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惑,这正是我们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在上册二氧化碳的学习中已经探究过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方法,并在本单元中学习了溶液酸碱性的检别方法,这些都为这个实验探究准备了条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讲解演示,加上教师的引导,完成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度并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活动与探究培养合作精神,继续培养探究能力。 2.通过对中和反应类型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等 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 难点:中和反应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试液、稀硫酸溶液、六、教学过程

公共政策分析-学习知识自学点

公共政策分析 题目 b. 界定政策问题 题目2公共政策的主体 正确答案是:包括各种具有法定权威性的公共部门 题目 正确答案是:外部性 题目4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 正确答案是:市场和政府 题目5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 正确答案是: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题目1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将政策的执行过程看成是从最高的行政机构开始发出并层 层传递所形成的命令序列。该方法从最初的命令开始,逐层分析每一次发出的命令被执行的程度及其原因,并由此来分析政策执行过程是否理想。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2政策执行包括三个阶段,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政策执 行的总结阶段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豪伍德与彼得斯所谓的政策病理是指政策分析人员常常因为他们解决的是错误的问题而导致失误,而非因为他们为正确的问题找到了一个错误的方案。政策分析中最致命的错误是第三类错误,即当应该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解决了错误的问题。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一般认为,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化的政策,而使政策能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的合法化过程。包括政治系统自身的合法化和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两个层次。 正确的答案是“对”。 知识点自学1——公共政策分析的含义 政策分析是对政府行为的动因和结果的解释。应当关注解释(Explanation)而不是开处方(Prescription)(戴伊) 政策分析是一种客户导向性建议,这些建议与公共决策有关,并反映了社会价值。(韦默、维宁) 知识点自学2——公共政策的功能 公共政策的功能 ?导向功能:价值和事实等导向 ?控制功能:制约或促进社会人的行为和事件的发展 ?协调功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象征功能:符号意义,不产生实质性效果 知识点自学3——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人物 公共政策的类型 依照领域或管理部门而划分:产业政策、农业政策、教育政策等 依实际的效果而划分:实体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依照政策的功能而划分:分配性、规执行和再分配性政策

信号与系统考试知识点梳理

信号与系统——考试知识点梳理 第1章信号与系统的概述 1.1 了解信号的概念和信号的类型 1.2 掌握信号的基本运算,重点掌握信号的尺度变换和信号的正交分解1.3 了解系统的概念、模型、性质及其分类,重点掌握线性时不变因果系统的性质 1.4 掌握线性系统的方框图表示 1.5 掌握线性系统的方框图表示。 第2章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 2.1了解线性时不变连续系统的经典时域解法,重点掌握系统的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的概念 2.2掌握连续时间系统的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重点掌握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的关系 2.3掌握卷积积分的概念、图解法,卷积运算的性质,用卷积积分法求系统的零状态响应,重点掌握卷积的图解法 2.4掌握相关的概念及其性质,相关与卷积的关系,重点相关的概念和物理性质 第3章傅立叶变换与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 3.1掌握周期信号的频谱及其特点,熟练掌握常用周期信号的频谱和特点3.2掌握非周期信号的频域描述,熟练掌握常用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和特点3.3 熟练掌握傅立叶变换的性质与应用 3.4 掌握系统的频域特性及响应问题,熟练掌握系统的频率响应函数和正弦稳态响应 3.6了解系统的无失真传输和理想滤波,掌握系统无失真传输的条件 第4章拉普拉斯变换与连续系统复频域分析 4.1掌握拉氏变换的定义和拉普拉斯变换的收敛性判定,重点掌握常用函数的拉普拉斯变换 4.2重点掌握拉氏变换的性质与应用。 4.3掌握利用拉氏变换对系统进行分析,熟练掌握利用部分分式展开法求拉氏逆变换。 4.4熟练掌握系统的零极点分布与系统的关系,重点掌握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4.5掌握拉普拉斯变换与傅立叶变换的关系,系统函数的表示法 4.6了解系统函数零点、极点分布与系统时域和频域特性的关系 第5章抽样 5.1熟练掌握时域抽样定理 5.2掌握抗混叠滤波处理 5.3了解频域抽样定理 5.4了解减小皱波的措施 5.5了解信号的恢复 第6章线性时不变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 6.1了解离散时间信号的时域解法 6.2掌握离散时间的冲激响应与阶跃响应

中和反应教学设计

. 《中和反应及应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教材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叙述文字,初中化学对元素及化合物知识介绍的相对较多,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重要考点。尤其酸、碱、盐更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没有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学习,而是专门作为一个课题来学习,并安排在常见的酸和碱之后,学生在有了酸、碱性质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本节课就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同时为下一单元盐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本课题与实际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实验入手学习中和反应通过亲身的体验增强对知识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有了一定的认识,接着提出了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但酸碱混合后并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已经习惯于根据现象判断反应,这时学生对能否发生反应存在疑惑,这正是我们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在上册二氧化碳的学习中已经探究过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方法,并在本单元中学习了溶液酸碱性的检别方法,这些都为这个实

验探究准备了条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讲解演示,加上教师的引导,完成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 ;. .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度并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活动与探究培养合作精神,继续培养探究能力。 2.通过对中和反应类型的认识,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 难点:中和反应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药品:NaOH溶液、盐酸溶液、酚酞试液、稀硫酸溶液、 六、教学过程

信号与系统重要资料概念公式定理情况总结

信号与系统重点概念及公式总结: 第一章:概论 1.信号:信号是消息的表现形式。(消息是信号的具体内容) 2.系统: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事物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第二章:信号的复数表示: 1.复数的两种表示方法:设C 为复数,a 、b 为实数。 常数形式的复数C=a+jb a 为实部,b 为虚部; 或C=|C|e j φ ,其中,22||b a C +=为复数的模,tan φ=b/a ,φ为 复数的辐角。(复平面) 2.欧拉公式: wt j wt e jwt sin cos +=(前加-,后变减) 第三章:正交函数集及信号在其上的分解 1.正交函数集的定义:设函数集合)}(),(),({21t f t f t f F n Λ= 如果满足: n i K dt t f j i dt t f t f i T T i T T j i Λ2,1)(0)()(2 1 2 12 ==≠=? ? 则称集合F 为正交函数集 如果n i K i Λ,2,11==,则称F 为标准正交函数集。 如果F 中的函数为复数函数 条件变为: n i K dt t f t f j i dt t f t f i T T i i T T j i Λ2,1)()(0)()(2 1 2 1* *==?≠=?? ? 其中)(* t f i 为 )(t f i 的复共轭。 2.正交函数集的物理意义: 一个正交函数集可以类比成一个坐标系统; 正交函数集中的每个函数均类比成该坐标系统中的一个轴; 在该坐标系统中,一个函数可以类比成一个点; 点向这个坐标系统的投影(体现为该函数与构成坐标系的函数间的点积)就是该函数

00318公共政策学选择题知识点

第一章 1. 林德布洛姆最早提出“政策分析” 2. 勒纳和拉斯韦尔的《政策科学》标志着公共政策学学科的诞生 3. 政策链的概念源于列宁 4. 宋代苏轼《教战守策》 5. 公共政策学产生于20 世纪60 年代初 6. 赫伯特西蒙《管理行为》 7. 博弈论的提出者是诺依曼 8.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9. 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拉斯韦尔 10. 德洛尔是对行为主义方法论做了全面批评的政策研究学者的代表人物 11. 公共政策学科的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 12. 中国公共政策学学科教材,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 13. 美国四大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企业研究所,传统基金会,胡夫研究所 14. 公共政策学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的标志是德洛尔《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 学探索:概念与使用》,《政策科学构想》 15. 中国大陆高校系统中最早成立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是北京大学 16. 1918 年在洛杉矶成立、现今仍有较大影响力的美国智库是兰德公司 17. 公共政策研究中集体访谈的觉形式是焦点团体座谈会、德尔菲函询法、头脑风暴法 18. 执政党为解决同一政策问题而先后制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 一系列政策被称为政策链 19. 我国最早的史书,也是周天子一系列重要决策记录的著作是《尚书周书》 20. 从产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为公共决策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的是:亚 当斯密、克劳塞维茨、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 21. 公共政策学科成熟的外在标志是建制化 第二章 1. 艾斯顿: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2. 安德森:由政府机关和政府官员所制定的政策 3. 拉斯韦尔: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4. 公共政策包括公共问题,目标,利益 5. 公共政策产生的三个初始条件:问题形成,决策机关产生,强制机构出现 6. 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有赖于公共权力的强制性 7. 我国行政法规以总理令形式发布 8. 我国司法解释分为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 9.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管制,引导,调控和分配 10. 公共政策的政治性是灵魂 11. 社会正义,公正,协调和稳定是社会政策的核心价值

信号与系统知识点

第1章 信号与系统分析导论 北京交通大学 1、 信号的描述及分类 周期信号: ()000002sin ,sin ,2t T m k N π ωωπ=ΩΩ=当为不可约的有理数时,为周期信号 能量信号:直流信号和周期信号都是功率信号。 一个信号不可能既是能量信号又是功率信号,但有少数信号既不是能量信号 也不是功率信号。 2、 系统的描述及分类 线性: 叠加性、均匀性 时不变:输出和输入产生相同的延时 因果性:输出不超前输入 稳定性:有界输入有界输出 3、 信号与系统分析概述 ※ 第2章 信号的时域分析 信号的分析就是信号的表达。 1、 基本连续信号的定义、性质、相互关系及应用 ()t δ的性质:筛选特性:000()()()()x t t t x t t t δδ-=- 取样特性:00()()d ()x t t t t x t δ∞ -∞-=? 展缩特性:1 ()() (0)t t δαδαα=≠ ()'t δ的性质:筛选特性:00000()'()()'()'()()x t t t x t t t x t t t δδδ-=--- 取样特性:00()'()d '()x t t t t x t δ∞ -∞-=-? 展缩特性:1'()'() (0)t t δαδααα= ≠ 2、连续信号的基本运算 翻转、平移、展缩、相加、相乘、微分、积分、卷积

3、基本离散信号 4、离散信号的基本运算 翻转、位移、抽取和内插、相加、相乘、差分、求和、卷积 5、确定信号的时域分解 直流分量+交流分量、奇分量+偶分量、实部分量+虚部分量、()[],t k δδ的线性组合。 第3章 系统的时域分析 1、系统的时域描述 连续LTI 系统:线性常系数微分方程 ()()y t x t 与之间的约束关系 离散LTI 系统: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 [][]y k x k 与之间的约束关系 2、 系统响应的经典求解(一般了解) 衬托后面方法的优越 纯数学方法 全解=通解+特解 3、 系统响应的卷积方法求解 ()zi y t :零输入响应,形式取决于微分方程的特征根。 ()zs y t :零状态响应,形式取决于微分方程的特征根及外部输入()x t 。 ()h t :冲激平衡法(微分方程右边阶次低于左边阶次,则()h t 中不含有()t δ及其导数项) (一般了解) []h k :等效初始条件法(一般了解) 4、 ※卷积计算及其性质 ※图形法 ※解析法 等宽/不等宽矩形信号卷积 卷积的基本公式及其性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第4章 信号的频域分析 1、连续周期信号表达为虚指数信号()0jn t e t ω-∞<<∞的线性组合 0=()jn t n n x t C e ω∞-∞= ∑% 完备性、唯一性 ()n x t C ?%(周期信号的频谱)000001 ()T t jn t n t C x t e dt T ω+-=?%

讲中和反应教案

课题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会用分析、归纳的方法对有关信息加工处理。 (2)会用观察的方法辨析事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化学应理论联系实际。 (2)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 2.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中和反应的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提问]酸、碱各自具有一些化学性质,那酸与碱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吗? [学生)1.能 2.不能 [教师]能否反应,我们应用事实说话,请同学们进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 (1)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10mL 氢氧化钠溶液,滴人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人稀盐酸,并不断搅拌溶液,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2)取2滴上述反应后的无色溶液滴在玻璃片上,使液体蒸发,观察玻璃片上的现象。 [教师强调]1.用滴管滴入盐酸时要缓慢,一滴一滴加入,以便观察实验现象。 2.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盐酸时,要边滴边搅拌。 [学生活动] [讨论]玻璃片上的物质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

[学生总结]氢氧化钠是碱,其溶液能使酚酞溶液显示红色,随着盐酸的加入,红色逐渐消失变成无色。所以此时的溶液肯定不是碱性溶液。玻璃片上的白色物质是溶液中新生成的溶质。 [讲解](借助FLASH动画展示反应过程) 在上面的实验中,发生了这样的反应: NaOH+HCI=NaCl+H2O [介绍]其他的酸和碱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 例: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设问]试总结上述三个反应的特点。 [讨论]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三个反应都生成水,另一种产物(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钠)都是由金属离子和相应的酸根离子构成的,我们把这类化合物叫做盐。我们把这类化学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板书]一、中和反应 1.中和反应;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2.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过渡]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概念,下面我们看几则资料。 [投影]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3.用于医药 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这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我们可能都被蚊虫叮咬过。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如果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就可减轻痛痒。 [提问]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中和反应用途很广。 [板书]3.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信号与系统基础知识

第1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引言 系统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指由多个元件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我们学习过“电路分析原理”的课程,电路是典型的系统,由电阻、电容、电感和电源等元件组成。我们还熟悉汽车在路面运动的过程,汽车、路面、空气组成一个力学系统。更为复杂一些的系统如电力系统,它包括若干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网和电力用户等,大的电网可以跨越数千公里。 我们在观察、分析和描述一个系统时,总要借助于对系统中一些元件状态的观测和分析。例如,在分析一个电路时,会计算或测量电路中一些位置的电压和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在分析一个汽车的运动时,会计算或观测驱动力、阻力、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状态变量随时间的变化。系统状态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称为信号,包含了系统变化的信息。 很多实际系统的状态变量是非电的,我们经常使用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把非电的状态变量转换为电的变量,得到便于测量的电信号。 隐去不同信号所代表的具体物理意义,信号就可以抽象为函数,即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信号用函数表示,可以是数学表达式,或是波形,或是数据列表。在本课程中,信号和函数的表述经常不加区分。 信号和系统分析的最基本的任务是获得信号的特点和系统的特性。系统的分析和描述借助于建立系统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关系,因此信号分析和系统分析是密切相关的。 系统的特性千变万化,其中最重要的区别是线性和非线性、时不变和时变。这些区别导致分析方法的重要差别。本课程的内容限于线性时不变系统。 我们最熟悉的信号和系统分析方法是时域分析,即分析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波形。例如,对于一个电压测量系统,要判断测量的准确度,可以直接分析比较被测的电压波形)(in t v (测量系统输入信号)和测量得到的波形)(out t v (测量系统输出信号),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为了充分地和规范地描述测量系统的特性,经常给系统输入一个阶跃电压信号,得到系统的阶跃响应,图1-1是典型的波形,通过阶跃响应的电压上升时间(电压从10%上升至90%的时间)和过冲(百分比)等特征量,表述测量系统的特性,上升时间和过冲越小,系统特性越好。其中电压上升时间反映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小的上升时间对应快的响应速度。如果被测电压快速变化,而测量系统的响应特性相对较慢,则必然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 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另一种方法是频域分析。信号频域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把信号分解为不

自考00318《公共政策学》考前划重点

本文档资源由考试课件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d15945547.html, )搜集整理原创制作! 自考00318《公共政策学》 考前划重点 说明: (一)、所谓“考前划重点”是自考资深专业老师经过多年教学的研究,结合考试大纲,归纳考试规律和命题趋势,并为学员缩小考试范围、浓缩考试内容,圈定重点考点,总结提炼出各门课程的必考点、常考点、易考点和预测考点,学员通过对考前划重点的学习,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高效掌握考试重点,快速通关。 (二)、我们将知识点按考查几率及重要性分为三个等级,即一级重点、二级重点、三级重点,其中,一级重点为必考点,本次考试考查频率高;二级重点为次重点,考查频率较高;三级重点为预测考点,考查频率一般,但有可能考查的知识点。 考试学习软件站

本文档资源由考试课件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d15945547.html,)搜集整理原创制作! 一、《公共政策学》考试题型分析: 自2011年开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课程,更名为《公共政策学》,教材改用由宁骚主编的2010年版《公共政策学》。 我们以11.7考试情况为例,题型大致包括以下六种题型,各题型及所占比值如下: 题 号 题 型 题量及分值 第一题 单项选择题 (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第二题 多项选择题 (共5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 第四题 简答题 (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第五题 论述题 (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第六题 案例分析题 (共1小题,每小题各 15分,共15分) 由各题型分值分布比重我们可以看出,各个题型在试卷中的比重,由此可知考试复习重点,每种题型有不同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大家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注意。 单项选择题: 考查知识点比较分散且细致,都是课本的基础知识,也是识记内容,难度一般,不会超出考试大纲涉及的内容。考生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的积累与记忆,特别要注意知识点细节的掌握与理解。考查的知识点一般会均匀的分布在教材的每一个章节。 多项选择题: 主要考查理解性和识记性的知识,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在答题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采取排除法选择答案等方法答题。此种题型的考查一般陷进比较多,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审题并认真的区分相似答案,最终确定并选择正确答案。 简答题: 考查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分散,考查形式比较灵活,考生要认真审题,弄清题意,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综合应用来简答这种题型。此种题型难度一般不大,但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相对比较高,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论述题: 本题所占分值相对比较大,所以考生务必要认真的解答。论述题一般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难度不是很大,但命题方向一般不容易预测,这就要求考生要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案例分析题: 本题型和论述题一样都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考查的知识一般跳跃性比较大,覆盖面也比较广,要求考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 二、《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信号与系统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信号与系统 1. 什么是信号?(了解基本概念) 2. 信号的至少五种分类。 3. 系统的至少四种分类。 4. 信号的基本运算(平移、反转、尺度变换,再取取值区间)。可参考例题:P33 1.6(2)(4)----画图 5. 阶跃函数和冲激函数的定义、性质主要用到公式: ()()(0)f t t dt f δ∞-∞=?,()()(0)f t t dt f δ∞-∞ ''=-?,()0t dt δ∞ -∞'=?()()(0)()f t t f t δδ=, ()()(0)()(0)()f t t f t f t δδδ''=-,()1t dt δ∞-∞ =? 例如:习题P34 1.10(2) (4)(5)及课件中例题。 6. P25 图1.5-3 7. 系统的性质 P38 1.24 8. 对于动态系统,既具有分解特性、又具有零状态线性和零输入线性,则称为线性系统。 9. 在建模方面,系统的数学描述方法可分为哪两大类?输入、输出分析法又可以分成哪两种方法? 10. 如果系统在任何时刻的响应(输出信号)仅决定于该时刻的激励(输入信号),而与它过去的历史状况有关,就称其为?如果系统在任意时刻的响应不仅与该时刻的激励有关而且与它过去的历史状况有关,就称之为? 11. 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的判断标准。如:1()sin 2cos f t t t π=+ 12. 当系统的激励是连续信号时,若响应也是连续信号,则称其为??当系统的激励是离散信号时,若其响应也是离散信号,则称其为??连续系统与离散系统常混合使用,称为?? 第二章 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 1. 系统的零状态响应与输入信号有关,而与初始状态无关;系统的零输入响应与初始状态有关,而与输入信号无关。 2. 理解什么是冲激响应,什么是阶跃响应,分别用什么符号来表示。(概念上) 3. 卷积积分的定义,会求卷积积分(尤其是特殊函数)。如: ()()()f t t f t δ*= 00()()() f t t t f t t δ*-=-等公式的的灵活使用。例:3(3)(1)?t e t t εδ-??-*+=?? 例:P81 2.17(1) 、(2) P80 2.16 4. 图示法求解卷积积分。P62 例2.3-1(课件)(此次不作为重点)5. 掌握卷积积分的性质。P66-72 6. 清楚连续系统时域分析求解的是微分方程。 第三章 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 1. 理解单位序列及其响应的概念。 2. 单位序列卷积特性。 3. 卷积和的定义及其性质。例:()()()f k k f k δ*=;00()()()f k k k f k k δ*-=- 4. 清楚离散系统时域分析求解的是差分方程。 5. 清楚P88-P90 差分方程的齐次解也称为?,特解也称为?稳定系统自由响应也称为?强迫响应也称为? 第四章 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 1. 掌握傅里叶级数展开式。P120-121 2. 掌握奇函数、偶函数、奇谐函数傅里叶系数的特点。 P202 4.10 3. 掌握周期矩形脉冲的频谱特点。P129-132(主要是掌握那几个关键点) 如:(1)周期性信号的频谱特点是离散谱,而非周期性信号的频谱特点是连续谱。 周期信号的频谱包括幅度谱和相位谱。 周期信号频谱的特点包括离散性、谐波性和收敛性。 (2)周期相同的脉冲,相邻谱线间隔相同;脉冲宽度越窄,频谱宽度越宽,频带内所含分量越多。 单个矩形脉冲的频带宽度一般与其脉冲宽度τ有关,τ越大,则频带宽度越窄。 周期性矩形脉冲信号的频谱,脉冲周期T 越长,谱线间隔越小。 信号在时域中的扩展对应于其频谱在频域中压缩。 脉冲宽度一定的周期脉冲,周期T 愈大,谱线间隔愈小,频谱愈稠密;谱线的幅度愈小。 周期相同的脉冲,相邻谱线间隔相同;脉冲宽度越窄,两零点之间的谱线数目越多,频带内所含分量越多。

酸碱中和反应教案

7-4 《酸碱中和反应》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用中和反应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 ⑵通过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提高发现和提出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⑵初步学会借助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⑵认识化学对生产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中和反应的实质,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判断方法。 【本节知识点】 1、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2、中和反应 3、盐的组成 4、中和反应应用于医药卫生 5、利用中和反应改良土壤的酸碱性 6、利用中和反应处理工业废水 7、调节溶液的酸碱性 【相关知识】 ⑴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反应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⑵溶液pH的测定方法:①pH用来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②测量方法,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相比,得出溶液的pH。 【方法技巧】 ⑴掌握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判断一个化学反应是不是中和反应的方法:①反应物必须是酸和碱; ②生成物必须是盐和水。 ⑵理解中和反应的原理,注意在实际中的应用,将中和反应的原理应用于生活、生产和科学实验中。 【思维误区】 ⑴中和反应的判断往往忽略了反应物,认为有水生成的反应即为中和反应。 ⑵对中和反应的实质理解不深,中和反应伴随溶液酸碱性的改变,在改变过程中往往引起溶液密度的改变,这是易错点。 【考点分析】 1、中和反应的判断以及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中考命题的考点,主要考查对中和反应的理解,常见题型为选择题。 2、中和反应在工农业、医疗方面的应用是中考命题的热点,通常结合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环保进行考查,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和简答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