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必刷题第五周第3组(含解析)

第五周第3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文明缘何生命力如此旺盛?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文明的核心精神之一:“礼”。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而凝聚这一丛体的正是“礼”。

“礼”推动中国最终成为文明之邦。云南元谋县、陕西蓝田县等地的猿人化石可证明从那时起有了中华民族的先祖。文明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7000多处文化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到新时期时代中晚期,中华文明诞生了。从物质层面表现而言,一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发展的基础之上;二是出现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在这些城市,特别是中心性城市出现大型建筑。从精神层面表现而言,“礼”贯穿始终。有学者认为,从红山时代的大巫师到上古时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实际上都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大巫。伴随着神权走向王权,巫的祭祀演变为王的仪礼,祭祀礼仪演化出政治典章,原始歌舞演化出文学艺术。中华文明由此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传承至今,并不断袪魅,走向实用理性,成就今天的礼仪之邦。

中华文明在早期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于黄河上中下游的三个文化区、形成于长江中下游的两个文化区和燕辽文化区等的接触中,“礼”被延伸,从部落到国家,从家族到民族,因而铸就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基因。基因生成后,中华文明至少经历了三次基因大调节,有效发挥了阻遏作用、激活作用。第一次是秦灭六国之后,由百家争鸣走向文化大一统,自汉武帝起,奠定了实用主义倾向的儒家思想统治模式。第二次是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国儒家、道家融合,至隋唐,儒释道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第三次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入,由中国共产党主导,形成了方克立总结的“马魂、中体、西用”的综合创新。

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是从多元到一体,既有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也有对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的确如此,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较为广阔的根基,先祖在这里狩猎、放牧,原始农耕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在多元文化接触中,相互竞争,相互依存,自觉创新;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性影响;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礼”的基因,一脉相承,延绵不辍。

(摘编自张恒军《“礼”:中华文化文明的生命密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展开的中华文明,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礼”就此孕育而生。

B.中华文明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制度等传承至今,助推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C.中华文明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等的交汇融通中,逐渐铸就生生不息的强大基因。

D.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也必将会延续“礼”的基因而传承下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中华文明旺盛的生命力追根溯源,清晰阐述了“礼”是解读中华文化的密码。

B.文章指出中华文明是基于两个层面的表现而诞生的,并论证了二者的关系。

C.文章以中华文明经历的三次基因调节为前提,论证了“礼”的阻遏与激活作用。

D.文章分析论证了“礼”的产生和衍化的过程,是按从历史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华文明核心精神之一的“礼”的认知,有助于促进当今反腐倡廉的深入开展。

B.随着由神权向王权转轨,“礼”也在不断衍化,并致力于中华文明的袪魅与建构。

C.虽然中国共产党主导了中华文明的综合创新,但“礼”的基因减缓了文明的进程。

D.中华文明在与多元文化的交锋中练就了兼容并包的本领,才不致于被外来文明吞没。

【答案】

1.D

2.B

3.D

【解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结合文本后两节内容分析,“并论证了二者的关系”有误,于文无据。故选B。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东坡居士

林语堂

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 ,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

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 ,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里像猪一般啼叫。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

但是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慥。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痛”一个典故,季常是陈慥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 ,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

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 ,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

苏东坡很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在雪堆的墙上门上,他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出舆入辇,厥痉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峨眉,伐性之斧。甘脆肥酸,腐肠之药。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请富人捐钱。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摘自《苏东坡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有删节)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并且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的农人是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的形象。

B.被迫成为农夫的苏东坡,深深地体验到了田间劳作的艰辛。这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应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感到得意和满足。

C.苏东坡用三十二个字警醒自己,不要贪图享乐。我们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之所以能够到处快乐满足,是因为他拥有豁达的心胸和正确的得失观。

D.陶渊明是一个隐士,他的诗表现了苏东坡的情思和生活,因而苏东坡仰慕陶渊明,要追寻陶渊明,做一个真隐士。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后的生活状态,突出了他直面生死后随遇而安的性格,及超然豁

达的人生态度。

B.苏东坡不仅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还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他被贬黄州后,常常寄情山水,以此来逃避现实。

C.苏东坡常怀仁爱之心,济世之志,以自己的行动来诠释最上乘的佛教教义,他阻止杀婴恶俗,成立救儿会。

D.蛰居在黄州的诗人亲自参加劳动,衣食自给,怡然自得,他在《东坡八首》的小序中表示,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

6.身处逆境的苏东坡有充分的理由不快乐,但他留给我们的却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他的快乐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4.D

5.B

6.①务农之乐。务农是艰辛的,尤其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这还是一种压力和折磨。

但苏东坡却从中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务农之乐。②交友之乐。被贬至穷乡僻壤,苏轼可交往的朋友甚少,但他照样可以从中体会快乐。他与老百姓交朋友,能感受淳朴的友情。与不离不弃的朋友交往,感受忠贞的友情。还有与奇人异友交往的乐趣,更有与好友交往的无拘无束的乐趣。③做菜之乐。苏轼从平常的家居生活中也能体验快乐,在做菜中苏轼体验创造的快乐。④无医之乐(幸存之乐)。病痛时无医无药,这是可悲之事,但苏轼却也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品出其中的乐。⑤救人之乐。苏轼不以自己的苦为苦。在救婴的过程中,苏轼为能解民困导民风而感到快乐。⑥隐居之乐。苏轼过着艰苦的生活,但他十分满足,觉得一偿心愿,觉得自己天生适合隐居,因此,他以陶潜为榜样,甚至认为自己是陶潜转世,以自己像陶潜那样农耕与写作为快乐。(能答出三种快乐并能适当解释即可)

【解析】

4.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D项,“因而苏东坡仰慕陶渊明,要追寻陶渊明,做一个真隐士。”表述不正确,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五段,原文为“在这种农村气氛里 ,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故选D。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试题分析:题干是“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

文中观点态度能力。B项,“以此来逃避现实”说法错误,苏东坡并未逃避现实,相反他是积极应世的。

道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体现在他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故选B。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里像猪一般啼叫”“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慥”“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在这种农村气氛里 ,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从务农、交友、做菜、隐居、无医、救人几个方面具体概括说明苏东坡的快乐。

【考点定位】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久之,充裕王讲官,迁修撰,进洗马。时东宫位号未定,群小多构衅。世宗于父子素薄,王岁时不得燕见。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

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为讲官九年,有羽翼功,而深自晦匿,王尝书“忠贞”二字赐之。父丧除,还为侍读学士,掌翰林院。穆宗即位,以勤自以潜邸旧臣,条上谨始十事。其言揽权、听言尤切。诏嘉其忠恳。穆宗朝讲希御,政无所裁决,近幸多缘内降得厚恩。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卒为内侍所阻,疏亦留中。四年,条上时务因循之弊,请慎摧用。帝嘉之,下所司议。高拱掌吏部,恶所言侵己职,寝其奏,惟都察院议行赃吏一事而已。初,以勤之入阁也,徐阶为首辅,而拱方向用,朝士各有所附,交相攻。以勤中立无所比,亦无私人,竟阶与拱去,无訾及之者。及拱再入,与赵贞吉相轧,张居正复中构之。以勤与拱旧僚,贞吉其乡人,而居正则所举士也,度不能为解,恐终不为诸人所容,力引疾求罢。遂进兼太子太师、史部尚书,赐敕驰传归,诏其子编修于陛侍行。后二年,拱被逐,仓皇出国门,叹曰:“南充,哲人也。”以勤归十年,年七十。复颁上方银币,命于陛驰归赐之,且敕有司存问。又六年卒。赠太保,谥文端。

(节选自《明史·陈以勤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B.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C.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D.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蓄默然去/裕邸乃安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清殿试后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B.洗马,古代官职名,即太子洗马。汉时亦作“先马”,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唐代沿称,掌管东宫经史子集四库图书的刊缉贮藏。

C.户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地官,亦称民部,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改称户部。

D.谥,古人死后,为评价其生前事迹、品德政绩等而给予的封号,有美谥、恶谥之分。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以勤为人庄重,不畏权势。严世蕃向高拱、陈以勤询问裕王如何评说皇帝时,高拱用戏谑的语

言应付严世蕃,而陈以勤以严肃的态度反问严世蕃。

B.陈以勤忠勇坚贞,不矜不伐。虽然陈以勤在裕王府担任了九年讲官,有保护裕王的功劳,但他却深藏晦匿,不曾夸耀,裕王也曾书写“忠贞”二字相赠。

C.陈以勤深得信任,频获嘉许。皇帝朝讲很少驾临,政事无法裁决,陈以勤请求皇上振奋精神、修明政教,后来又上书请求慎重提升任用官员,都得到皇帝嘉许实行。

D.陈以勤洞察局势,不恋官位。他与高拱是旧僚,与赵贞吉是同乡,参与从中构陷的张居正是自己举荐.陈以勤揣度调停不好三人关系,不会被三人所容,就辞官归家。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东宫位号未定,群小多构衅。世宗于父子素薄,王岁时不得燕见。

(2)以勤中立无所比,亦无私人,竟阶与拱去,无訾及之者。

【答案】

7.D

8.A

9.C

10.(1)当时,太子的爵位名号还没有确定,小人们多次制造事端。明世宗对于父子之情一向很淡薄,裕王一年内都不能被召见一次。

(2)陈以勤保持中立,没有去勾结任何人,也不偏私某人,最终徐阶和高拱离开内阁时,也没有任何非议涉及到陈以勤。

【解析】

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世蕃”“人”“以勤”“高拱”“殿下”“惑志(惑乱之心)”“家大人”“拱”“谑语(戏谑的话)”“君”“言”“裕邸”,虚词“及”“为”“乃”,标志性词“曰”,“以勤及高拱”是“语”的对象,不要断开;“惑志”一个词语,不要断开;“何”作前句的谓语,后面断开。再结合本句意思:然而严世蕃时常疑虑,一天屏退旁人对陈以勤和高拱说:“听说太子殿下近来有惑乱之心,他说过皇上什么没有?”高拱故意说些戏谑的话来回答,陈以勤严肃地(对严世蕃)说:“你从哪里听到这些话的?”严世蕃默然离去,裕王府这才安定下来。句子可以断开为: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君安从受此言/世蓄默然去/裕邸乃安。故答案为D。【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都得到皇帝嘉许执行”说法错误,“陈以勤请求皇上振奋精神、修明政教”皇帝想有所举动,最终被內侍阻止。原文为“以勤请励精修政,帝心动,欲有所举措,卒为内侍所阻,疏亦留中”。故选C。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东宫”,指太子;“群小”,指小人们;“构衅”,制造事端;“于”,对于;“父子”,指父子之情;

“素”,一向;“岁时”,一年;“燕见”,召见。(2)中的“中立”:保持中立;“比”,勾结;

“无所比”,没有去勾结任何人;“私”,偏私;“私人”,偏私某人;“竟”,最终;“去”,离开;“訾”,非议;“及”,涉及;“之”,代词,代指陈以勤。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陈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考中进士。选任为庶吉士,授官担任检讨。很久之后,充任裕王讲官,升任修撰,晋升为洗马。当时,太子的爵位名号还没有确定,小人们多次制造事端。明世宗对于父子之情一向很淡薄,裕王一年内都不能被召见一次。正常的俸禄外,按照规矩还有供给赏赐,裕王也不敢请求。过了三年,府中十分窘迫。裕王左右的人用一千两黄金贿赂严世蕃,严世蕃高兴,因此吩咐户部,一下子供给裕王三年的财物。然而严世蕃时常疑虑,一天屏退旁人对陈以勤和高拱说:“听说太子殿下近来有惑乱之心,他说过皇上什么没有?”高拱故意说些戏谑的话来回答,陈以勤严肃地(对严世蕃)说:“你从哪里听到这些话的?”严世蕃默然离去,裕王府这才安定下来。陈以勤担任讲官九年,有辅助保护的功劳,却深深藏匿自己,裕王曾经写“忠贞”两个字赏赐给他。父丧期满,回朝后仍担任侍读学士,掌

管翰林院。明穆宗即位,陈以勤自己凭借太子旧臣的身份,分条呈上《谨始十事》。他提出关于收揽权利、听取谏言的言辞十分恳切。皇帝下诏嘉奖他的忠恳。穆宗很少驾临朝讲,政事无法裁决,身旁受宠的人多因宫内的降旨获得丰厚的赏赐。陈以勤请求皇上振奋精神、修明政教,皇帝内心触动,想有所举动,最终被内侍阻止,奏疏也被扣留在宫中。四年,分条呈上因循守旧的时政弊端,请求慎重提拔任用。皇帝嘉奖他,下交有关部门商议。高拱掌管吏部,憎恨陈以勤的言论侵犯了自己的职分,扣下了他的奏疏,只有都察院商议施行惩治赃官一事没有被扣下。起初,陈以勤入值内阁,徐阶担任首辅大臣,而高拱刚被重用,朝廷士大夫各有所依附,相互攻击。陈以勤保持中立,没有去勾结任何人,也不偏私某人,最终徐阶和高拱离开内阁时,也没有任何非议涉及到陈以勤。等到高拱再次进入内阁,与赵贞吉相互倾轧,张居正又从中构陷。陈以勤与高拱是旧时同僚,赵贞吉是他的同乡,而张居正又是他举荐的,陈以勤揣度不能为他们调停,恐怕最终不会被众人所容,极力称病请求罢免官职。于是,升任为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赏赐乘坐驿站快车还乡,诏令他担任编修的儿子陈于陛侍奉出行。之后两年,高拱被驱逐,仓皇逃出国都城门,慨叹地说:“陈以勤,是明哲保身的人啊。”陈以勤归乡十年,七十岁了。皇上又送发宫廷中的银币,命令陈于陛快速回乡赏赐他,并且下令主管官员慰问他。又过了六年,去世。追赠太保,谥号为文端。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5)(含解析)新人教版练习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5)(含解析)新人教版练习) 李仕才 小说阅读训练(五)探究 [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后面的题目。 配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这种守口如瓶的习惯,久而久之造就了我的孤癖性格,在什么场合都沉默寡言。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2019届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试题:第五版块_语言文字运用_巩固练1_含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巩固练(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古典主义在________的方向选择中丧失独立品格、现代主义又遭遇________的失忆状态时,要挽救中国舞蹈,只能是看清我们的历史来路,辨析我们的文化基因,立足于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找到通往未来的可能。这其中的关键环节,即是“传承”。传统舞蹈文明的当代革新,前提必须是对传统的吸收、把握、辨析。没有消化与吸收,就不会有吐故纳新与涅槃再生的可能。()。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国当代舞乃至中国现代舞,不论在舞种和艺术风格上有多大差异,都肩负着传承中华舞蹈文明的责任。近年来让人________的舞蹈作品,像《丝路花雨》《霸王别姬》《梁祝》《大梦敦煌》等,无不是整合了传统精神与当代观念,把民族文化精华真正融入创作中,同时注入新的创造和发挥,从而感染今天的观众。即便是被称为“现代舞的中国典范”的林怀民及其创作,也是以“中国人编中国舞给中国人看”的态度,将《九歌》《水月》《行草》的符号传播至四域,________向世界推介中国传统文明。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B) A.传统舞蹈文明的当代革新,前提必须是对传统的把握、辨析、吸收。没有吸收与消化,就不会有吐故纳新与涅槃再生的可能。 B.传统舞蹈文明的当代革新,前提必须是对传统的辨析、把握、吸收。没有吸收与消化,就不会有吐故纳新与涅槃再生的可能。 C.传统舞蹈文明的当代革新,前提必须是对传统的把握、辨析、吸收。没有吸收与消化,就不会有涅槃再生与吐故纳新的可能。 D.传统舞蹈文明的当代革新,前提必须是对传统的辨析、把握、吸收。没有吸收与消化,就不会有涅槃再生与吐故纳新的可能。 【解析】注意“辨析、把握、吸收”“吐故纳新与涅槃再生”的先后顺序。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C) A.当代中国舞蹈的瓶颈主要表现为吸收消化中的失衡 B.吸收消化中的失衡,主要归功于当代中国舞蹈的瓶颈 C.当代中国舞蹈的瓶颈,多源于这种吸收消化中的失衡 D.当代中国舞蹈的瓶颈,所以多源于这种吸收消化中的失衡 【解析】A项,原因误解为表现。B项,主客颠倒“归功于”运用不当。D项,强加因果。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B) A.众说纷纭语焉不祥戛然而止倾巢而出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必刷题第二周第3组(含解析)

第二周第3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由于古代中国进入文明社会时保留了氏族血缘的关系,所以国家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殷周王朝,天子、诸侯、卿大夫是以血缘关系构成的宗子、宗孙和姻亲的亲缘关系。这时的君权与父权同一,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和扩大,国家是一家一族的国家。 这样的政治生态,决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不同于西方的历程。侯外庐指出:中国思想文化起步于“人惟求旧,旧惟求新”的“君子世界”,特别关注政治论、道德论、人生论,具有贤人的作风。所以在中国古代社会,道德受到特别关注,道德提到了“天理”的高度,以道德为人性,以道德为人的良知。道德几乎支配着人生和人生的一切,古代文明中出现了一种泛道德主义的倾向,政治伦理化便是其中重要的表现。政治被伦理化,在古代国家初奠时便如此。 殷周王朝的统治,既崇尚天,也崇尚德,“德”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君主的德行和品格,古人认为维持政权和政治上的统治,单凭“天”的庇佑是不够的,还取决于代天行政的君主的德行,到周王朝时,君主的人格如何被认为是治政的最重要的因素。孔子把此提升到“德治”高度,主张刑治与德治并举。孟子更进一步,直接提出仁政的主张,把仁即道德与政治直接相结合,奠定了政治伦理化的倾向。 从一般意义上说,政治与道德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代替,秦代的法家便是持此主张,但在古代中国家国同构的政治生态中,德政分离,完全行不通,秦王朝短命便是证明。在古代政治生态中,权力不能代替氏族血缘的亲情,在古代统治中道德不能缺位,德政不能分离,殷周纣王缺德而败亡,秦排除道德而短命。因此,道德与政治的相融相合,是古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西周时期,随着部落战争的结束与中原地区的统一,社会结构中不仅存在着血缘氏族,而且还存在非血缘的异姓和被征服者,这种变化,决定爱扩大到血族以外的异姓部落,扩大到广大地域的人际关系。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他的“仁”学反映了这种变化情势,也奠定了道德与政治相融合的理论基础,从思想上进一步推动了伦理政治化。在此之上,孟子提出推恩原则以及所谓“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仁政,把仁与政即道德与政治直接相结合。 (摘编自陈谷嘉《中国路径中的君子世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殷周王朝的天子、诸侯与卿大夫虽然存在等级差异,却完全靠血缘关系维护。 B.殷周时期,德行和品格就被纳入国家的政治范畴,开启了伦理与政治的融合。 C.维持政权和政治上的统治,既需要凭“天”的庇佑,还要取决于君主的德行。 D.道德不仅维护了西周一家一族的氏族统治,也维护了异族和被征服者的统治。

2019年新课标Ⅲ语文高考试题文档版(含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

2019年高考语文阅读复习(话题篇)专题:03现代小说(含解析)

专题03 现代小说 二十年后 [美]欧·亨利 瑟瑟的寒风夹杂着雨意,一位巡警在马路上威风凛凛地走着。他边走边一家家打量,还不时转过头,用警惕的目光向平静的通衢大道两头远望,那甩警棍的动作多姿多彩,再加上体格魁梧,却不带傲气,俨然一个太平天下的卫士形象。 走过一个路段的正中时,警察突然放慢了脚步。一家幽暗的五金店的门口,有个男子斜靠门站着,嘴里叼了根烟,并没点着。看到警察走过来,他抢先说话了。 “没事,警官,我在等一个朋友,”他镇定自若地说,“二十年前约好现在相见。你听了觉得奇怪,是吗?你要是不放心呢,我可以把事情说给你听听。二十年前,这家店是一家餐馆,叫大乔·布雷迪餐馆。” “餐馆早五年就没有了。”警察说。 站在门道里的那个人划着一根火柴点燃雪茄。火柴光一亮。只见这人长着个方下巴,脸色发白,目光倒炯炯有神,右边眉毛附近留着个小白伤疤。领带扣针歪别着,上面镶着颗大钻石。 那人说:“二十年前的今晚,我跟吉米·韦尔斯在这儿的餐厅吃饭。我们俩都是在纽约长大的,多年来亲如兄弟。那时我十八,吉米二十。第二天我要去西部闯荡。在吉米看来天下似乎只有一个纽约。那天晚上我们约定,二十年后,都将在此地、此日、此时再次会面。” “这事倒挺新鲜。时隔二十年才又见上一面,未免太久了点。分手以后你知道你朋友的消息?”警察问。 那人答道:“说起来我们也有过一段书信往来,但过了一两年便断了联系。但我相信,只要吉米还活着,他肯定会来赴约的。”等朋友的人掏出一块漂亮的表,表盖上镶着小宝石。 “十点还差三分钟,”他说,“我们在这餐馆分手的时间是十点整。”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 “你猜对了!吉米要是比得上我一半就好了。他是个大好人,只是有点死板。我发财可也不容易,非多长几个心眼不可。在纽约,人总是墨守成规,人要开窍得到西部去。” 警察甩着警棍,又开步了。 “我得走了!希望你的朋友真能来。到时候没来你就走吗?” “不会。”那人说,“我至少多等他半个小时。只要他还活着,他肯定会来。再见,警官。” “再见,先生。”警察说完,又继续巡逻,边走边一家家打量。

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吉林卷) 语文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

2020版高考语文 精准刷题(3读3练)第五周周四文言语段翻译(含解析)

周四文言语段翻译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沈传师,字子言。材行有余,能治《春秋》,工书,有楷法。少为杜佑所器。贞元末,举进士。时给事中许孟容、礼部侍郎权德舆乐挽毂士,号“权、许”。德舆称之于孟容,孟容曰:“我故人子,盍不过我?”传师往见,谢曰:“闻之丈人,脱中第,则累公举矣,故不敢进。”孟容曰:“如子,可使我急贤诣子,不可使子因旧见我。”遂擢第。 传师性夷粹无竞,更二镇十年,无书贿入权家。初拜官,宰相欲以姻私托幕府者,传师固拒曰:“诚尔,愿罢所授。”治家不威严,闺门自化。兄弟子姓,属无亲疏,衣服饮食如一。问饷姻家故人,帑无储钱,鬻宅以葬。(节选自《新唐书·沈传师传》,有删改) (1)孟容曰:“如子,可使我急贤诣子,不可使子因旧见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拜官,宰相欲以姻私托幕府者,传师固拒曰:“诚尔,愿罢所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种谊,字寿翁。熙宁中,兄古入对,神宗问其家世,命谊以官。从高遵裕复洮、岷,又平山后羌,至熙河副将。元祐初,知岷州。鬼章诱杀景思立,后益自矜,大有窥故土之心,使其子诣宗哥请益兵入寇,且结属羌为内应。谊刺得其情,上疏请除之。诏遣游师雄就商利害,遂与姚兕合兵出讨。羌迎战,击走之,追奔至洮州。谊亟进攻,晨雾蔽野,跬步不可辨。谊曰:“吾军远来,彼固不知厚薄,乘此可一鼓而下也。”遂亲鼓之。有顷,雾霁,先登者已得城,鬼章就执。谊倜傥有气节,喜读书。莅军整严,令一下,死不敢避;遇敌,度不胜不出,故每战未尝负败。岷羌酋包顺、包诚恃功骄恣,前守务姑息,谊至,厚待之。适有小过,叱下吏,将置法。顺、诚叩头伏罪,愿效命以赎。乃使输金出之,群羌畏惕。及洮州之役,二人功最多。(节选自《宋史·种谊传》,有删改) (1)吾军远来,彼固不知厚薄,乘此可一鼓而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适有小过,叱下吏,将置法。顺、诚叩头伏罪,愿效命以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必刷题第五周第3组(含解析)

第五周第3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华文明缘何生命力如此旺盛?主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文明的核心精神之一:“礼”。中华文明实际是在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等地理范围内展开并结成的一个巨大丛体,而凝聚这一丛体的正是“礼”。 “礼”推动中国最终成为文明之邦。云南元谋县、陕西蓝田县等地的猿人化石可证明从那时起有了中华民族的先祖。文明的孕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7000多处文化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到新时期时代中晚期,中华文明诞生了。从物质层面表现而言,一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有相当发展的基础之上;二是出现明显的社会阶层分化;三是出现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四是在这些城市,特别是中心性城市出现大型建筑。从精神层面表现而言,“礼”贯穿始终。有学者认为,从红山时代的大巫师到上古时代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实际上都是集神权和王权于一身的大巫。伴随着神权走向王权,巫的祭祀演变为王的仪礼,祭祀礼仪演化出政治典章,原始歌舞演化出文学艺术。中华文明由此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传承至今,并不断袪魅,走向实用理性,成就今天的礼仪之邦。 中华文明在早期生成的过程中,形成于黄河上中下游的三个文化区、形成于长江中下游的两个文化区和燕辽文化区等的接触中,“礼”被延伸,从部落到国家,从家族到民族,因而铸就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基因。基因生成后,中华文明至少经历了三次基因大调节,有效发挥了阻遏作用、激活作用。第一次是秦灭六国之后,由百家争鸣走向文化大一统,自汉武帝起,奠定了实用主义倾向的儒家思想统治模式。第二次是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国儒家、道家融合,至隋唐,儒释道文化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形态。第三次是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传入,由中国共产党主导,形成了方克立总结的“马魂、中体、西用”的综合创新。 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是从多元到一体,既有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也有对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的确如此,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中华大地较为广阔的根基,先祖在这里狩猎、放牧,原始农耕的发展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在多元文化接触中,相互竞争,相互依存,自觉创新;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强大的辐射性影响;中华文明的旺盛生命力来源于“礼”的基因,一脉相承,延绵不辍。 (摘编自张恒军《“礼”:中华文化文明的生命密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一定地理范围内展开的中华文明,历经漫长岁月的洗礼,“礼”就此孕育而生。 B.中华文明依靠由“礼”衍化出的一整套制度等传承至今,助推中国成为礼仪之邦。

【百强名校 学生必刷卷】2019年江苏卷语文高考真题(含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江苏卷) I试题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8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共11题)、非选择题(第7题~第11题,第13题~第14题,第17题,第20题~第21题,共10题)两部分。本卷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名字、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第1题~第6题,第12题,第15题~第16题,第18题~第19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提到桃花源,许多人会联想到瓦尔登湖。真实的瓦尔登湖,早已成为▲的观光胜地,梭罗的小木 1

屋前也经常聚集着▲的游客,不复有隐居之地的气息。然而虚构的桃花源一直就在我们的心中,哪怕▲在人潮汹涌的现代城市,也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 A.名闻遐迩闻风而至杂居B.名噪一时闻风而至栖居 C.名噪一时纷至沓来杂居D.名闻遐迩纷至沓来栖居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在南方,芭蕉栽植容易,几乎四季常青。▲至于月映蕉影、雪压残叶,那更是诗人画家所向往的了。 ①它覆盖面积大,吸收热量大,叶子湿度大。 ②古人在走廊或书房边种上芭蕉,称为蕉廊、蕉房,饶有诗意。 ③因此蕉阴之下,是最舒适的小坐闲谈之处。 ④在旁边配上几竿竹,点上一块石,真像一幅元人的小景。 ⑤在夏日是清凉世界,在秋天是分绿上窗。 ⑥小雨乍到,点滴醒人;斜阳初过,青翠照眼。 A.①③②④⑥⑤B.①④②③⑥⑤ C.②①④③⑤⑥D.②③④①⑤⑥ 3.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2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周周练第五周第三单元11-12课(含解析)

第五周第三单元11~12——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周周练 考查范围:第三单元11~12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ǔ)其奇(qí)者。 C.怀民亦未寝(qǐn),相(xiāng)与步于中庭。 D.晓雾将歇(xiē),猿鸟乱鸣;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 2.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中藻、荇/交横 B.实是/欲界之仙都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宋思想家,著有《陶隐居集》。

B.《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C.《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D.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表达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5.下列句中加粗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有时见日 B.猛浪若奔 C.横柯上蔽 D.互相轩邈 6.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猿则百叫无绝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猿则百叫无绝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7.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B.蝉则千转不穷 C.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8.下列对《与朱元思书》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中通过写水“清”“鱼多”“急”这三个特点来表现富春江水的“异”。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奇山异水的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审核版)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全国III卷,含答案)(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3)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

(3)文学类文本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 巴金 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三个朋友伴着我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里大概坐了三个钟头。时间很长,天气很热,但是我并不觉得寂寞。 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景般的美丽:那样茂盛的绿树,那一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南国的乡村,虽然这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在表面上它们究竟是很平静,很美丽的! 到了潭江,火车停住了。车轮没有动,而外面的景物却开始在慢慢地移动。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这里没有桥,火车驶上了渡江的轮船,就停留在那上面,让轮船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 我下了车,把脚踏在坚实的铁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铺着铁轨,火车就躺在那上面喘气,左边有卖饮食的货摊,许多人围在那里谈笑。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过火车头面前,到了右边。 船上有不少工人,朋友告诉我在这船上做工的人数目在一百以上。我似乎没有看见这许多。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有几个工人在管机械。 在每一副机械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他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进。 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四周是平静的白水,远处有树有屋。江面很宽。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机械有规律地响着,火车爬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猛蛇。 我看着这一切,在我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对于这些工人的羡慕。我感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首真的诗。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这机械的诗的动人的力量,比任何诗人的作品都要大得多。 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小方当作很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善感的)的人。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 我不是诗人,但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械的力量,机械工作的灵妙,机

高考语文五年(2019-2023)真题分类汇编(通用)专题09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含答案)

五年(2019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 专题09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简答题) 〖2023年高考真题〗 (2023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① 。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② ?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③ ,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20.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B 21.①你只需要一副耳机②有什么限度③过度使用耳机的危害22.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听觉毛细胞会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导致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疑问代词“谁”的用法分为基本用法和特殊用法。基本用法表示疑问,特殊用法有非疑问用法,非疑问用法有任指、虚指和定指。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表示任指,指任何人。 A. 表示疑问,“谁主沉浮”中“谁”指什么人。 B. 表示任指,“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中“谁”是指任何人。 C. 表示虚指,“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中“谁”是指表示不能肯定的人。 D. 表示定指,“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中“谁”是指说话者和听话者双方都十分确定的人。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 必刷题(刷考向层层剥笋)第三周 考向11 鉴赏诗歌形象之景物(含解析)

考向11诗歌鉴赏形象之景物 【重要指数】☆☆☆☆ 【考点点睛】词类活用在文言文阅读中不单独命题,都在文言实词或文言翻译中考核,因为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法形式,如果不能熟练掌握,会成为文言文阅读的障碍,容易直接的影响是选错选择题答案或译错句子,间接的会造成曲解文意,影响其它题目作答,复习的方式是根据课本中的典型例句抽取规律,然后迁移应用,因此基础还是熟悉课本。 【2009年全国1卷】例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 “清幽恬静”,主人家住石湖,外人很少来到这里,难道不是一个清幽恬静的所在?通过写景暗示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主人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更突出了此地的清幽恬静。如果缺乏推理想象能力,缺乏一定文史地理常识,这样的概括真的是无从下手。可见诗歌鉴赏考查的综合性之强。【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的“画面概括”是诗歌鉴赏试题中的难点,其技法大致分为如下三类。 一、摘抄重组类 这种类型的“画面概括”,所用词语基本来自原诗,将原诗歌的关键词语(陈述对象,陈述的动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即宾语)摘抄出来按照陈述式重新组合,组合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增删。 “画面概括”需要“删繁就简三秋树”般的大刀阔斧,需要去掉枝叶抓住主干,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翻译解释类 这类画面概括难度和上面的类型难度相近,是将原诗含有画面的句子逐句翻译,翻译之后按照陈述式重新组合,或增加个别词语,或删除某些不必要的词语,或颠倒一下先后顺序。这类“画面概括”提问的方式一般是这样:“词的某句(或某阕,或全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我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前一问是需要高度概括的,后一问“请简要叙述”是需要翻译扩展的。至于前一问,留在下面做详细分析,暂不赘述。 三、高度概括类(合理想象推理) 此类画面概括是诗歌鉴赏“画面概括”中最难的一类,需要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智慧,还需要动用自己积淀的所有知识,需要有一定量的古诗背诵和阅读的数量,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专门术语,然后根据文本进行合理的推理和想象,方可回答正确。 当然,诗歌鉴赏的技巧远不止这些。在“画面概括”中,我们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画面概括”的短语以“陈述式”为主,这类似于压缩语段的基本思路,压缩语段就是以陈述式为主,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事件(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组合短语的。当然,也有按照名词偏正短语的格式组合画面的,例如“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即是典型的名词偏正短语。答题的时候要灵活机动不可死板教条。一般而言,问“怎么”“怎么样”的是就动态景物提问的,回答的时候大多用陈述式,而问“什么情景”则是就静态景物提问的,回答的时候多用名词偏正短语的形式。概括画面,一般多用四字句,这大概是受了成语定型结构的影响。另外应该注意的是,回答问题的时候需要留意命题人是就诗歌中的一句提问的,还是就两句提问的,是就上阕或下阕提问的,还是就整首诗歌提问的,是要求只高度概括回答一句的,还是在高度概括之后,需要做具体分析的,比如先分说(具体)后总说(概括),或者相反。 不管用何种形式提问,切记诗歌鉴赏重在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翻译、概括、推理、想象、扩展等等技能的训练。总之,诗歌鉴赏是一项语文综合能力很强的考查,需要深厚的积累和灵活的综合分析,才能做好“画面概括”这类试题。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第5周周二文言文阅读含解析35

周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上丞相留忠斋①书(节选) [宋]谢枋得② 七月吉日,门生衰绖谢枋得谨斋沐裁书百拜,托友人吴直夫献于内相尚书大丞相国公忠斋先生钧座:惟天下之仁人能知天下之仁人,惟天下之义士能知天下之义士。贤者不相知多矣, 能灼见三俊③之心者,必圣人也。某自壬戌以后,小夫竿牍 ..不至门墙者二十七年,孰不以为简?先生曰:“斯人也,非简.我也,必爱我也。”今天下能知某之心者,孰有过于.先生乎?事有当言而.不言,则非所以待知己,某敢不避诛斥而僭言之。 君子之所为,必非众人之所识。汤可就桀亦可就必道义如伊尹者能之伯夷柳下惠不能也佛肸召可往公山弗扰召可往必圣神如孔子者能之曾颜闵不能也。《传》曰:“人各有能有不能。”先生之所能,某自知某必不能矣。 某江南一愚儒耳,自景定甲子以虚言贾.实祸,天下号为风汉④,先生之所.知也。昔岁程御史将旨招贤,亦在物色中,既披肝沥胆以谢之矣。朋友自大都来,乃谓先生以.贱姓名荐,朝廷过听,遂烦旌招。某乃丙辰礼闱一老门生也,先生误以忠实二字褒之。入仕二十一年,居官不满八月,断不敢枉道随人,以辱大君子知人之明。今年六十三矣,学辟谷养气已二十载,所欠惟一死耳,岂复有他志?自先生过举之后,求得道高人者物色之,求好秀才者物色之,求艺术过人者物色之,奔走逃遁,不胜其苦。 今朝廷欲根寻好人,不亏面皮正当底人,某决不敢当此选。先生若以三十年老门生不悖负师门为念,特赐仁言,为某陈情,使江浙行省参政管公愿移关诸道、路、县及道录司,不得纵容南人贪酷吏多开骗局,胁取银钞,重伤国体,大失人心。俾.某与太平草木同沾圣朝之雨露,生称善士,死表于道曰“宋处士谢某之墓”,虽死之日,犹生之年,感恩报德,天实临之。司马子长有言:“人莫不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先民广其说曰:“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先生亦可以察某之心矣!干冒钧严,不胜恐惧战栗之至! 注①留忠斋:留梦炎,号忠斋,南宋末年人,中进士,恭帝时官至左丞相,宋朝灭亡,降元,又做了大官。②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以身殉国。③三俊:一般指微子、箕子、比干三人。④风汉:疯汉。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夫竿牍 ..不至门墙者二十七年竿牍:书札

(浙江专用)2020版高考语文精准刷题(3读3练)第5周周四文言语段翻译(含解析)

周四文言语段翻译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某江南一愚儒耳,自景定甲子以虚言贾实祸,天下号为风汉[注],先生之所知也。昔岁程御史将旨招贤,亦在物色中,既披肝沥胆以谢之矣。朋友自大都来,乃谓先生以贱姓名荐,朝廷过听,遂烦旌招。某乃丙辰礼闱一老门生也,先生误以忠实二字褒之。入仕二十一年,居官不满八月,断不敢枉道随人,以辱大君子知人之明。今年六十三矣,学辟谷养气已二十载,所欠惟一死耳,岂复有他志?自先生过举之后,求得道高人者物色之,求好秀才者物色之,求艺术过人者物色之,奔走逃遁,不胜其苦。(选自谢枋得《上丞相留忠斋书》) 注风汉:疯汉。 (1)昔岁程御史将旨招贤,亦在物色中,既披肝沥胆以谢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入仕二十一年,居官不满八月,断不敢枉道随人,以辱大君子知人之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记吾当二十上下时,读《文选》京、都诸赋,先辨字,再点读三四,上口则略能成诵矣。戊辰会试卷出,先兄子由先生为我点定五十三篇。吾与西席马生较记性,日能多少。马生亦自负高资,穷日之力,四五篇耳。吾栉沐毕诵起,至早饭成唤食,则五十三篇上口,不爽一字。马生惊异,叹服如神。自后凡书,无论古今,皆不经吾一目。然如此能记时,亦不过六七年耳。出三十则减五六,四十则减去八九,随看随忘,如隔世事矣。或劝我著述,著迷须一副坚贞雄迈心力,始克纵横。我若庾开府萧瑟极矣!虽曰虞卿以穷愁著书,然虞卿之愁可以著书解者;我之愁,郭瑀之愁也。著述无时亦无地。或有遗编残句,后之人误以刘因(人名)辈贤我,我目几时瞑也! (1)吾栉沐毕诵起,至早饭成唤食,则五十三篇上口,不爽一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有遗编残句,后之人误以刘因(人名)辈贤我,我目几时瞑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必刷题(刷大题步步为营)第一周第3组(含解析)

第一周第3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中国人的幸福观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尚书》就提出了“寿”“富”“康宁”“攸好德” “考终命”的所谓“五福”幸福观。后来,古老的“五福”发展成寓意吉祥的新“五福”(福、禄、寿、喜、财)。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多元复杂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传统幸福观的历史性嬗变。赋予幸福观以新的时代内涵,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②当代中国人越来越认同将个人的幸福与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家庭、和谐的社会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过上好的生活是幸福的核心,但好的生活不再被仅仅理解为传统社会的“五福”,也不再被仅仅理解为更多资源的占有和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被理解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尚的人格是幸福的主观条件,它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仁义道德,而是优良品格、丰富知识、卓越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美好的家庭、和谐的社会、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幸福的客观条件,它们也都被赋予了现代意蕴。今天,过上幸福生活不仅需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还需要构建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新内涵勾勒了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轮廓,但要构建系统完整的幸福观,还需要在理论研究上多下功夫。 ③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要以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根本旨归。人民幸福离不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因为这是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如果国家贫弱、民族衰微,人民幸福就无从谈起。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就要满足人民长期性、普遍性的要求。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追求、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保障的幸福观。 ④中国传统幸福观是构建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深厚文化基础,如国泰民安、家和邻睦、敬祖畏天等对幸福生活的认知,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什么是幸福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治疗及时行乐、贪得无厌、无所敬畏等现代社会“流行病”也是一剂良药。然而,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毕竟是在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君主专制条件下形成的,它产生在社会成员普遍清贫困苦、物质资料匮乏的年代,深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战乱频发等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些原因,传统社会奉行的幸福观不可避免存在很大局限性,对幸福的理解也比较狭隘。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应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幸福观的同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⑤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还要反映和回应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当代中国人的幸福生活需要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环境,这也是全人类走向幸福生活的共同目标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追求。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应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将人类共同价值深深植入我们的幸福观中。 (摘编自江畅《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随着历史发展,”五福”观念在人们心中逐步得到深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