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系统分析作业(2)

资源与环境系统分析作业(2)
资源与环境系统分析作业(2)

资源与环境系统分析(第二篇)

1.酵母菌在某一时段的增长符合N r dt dN m =。N 为酵母菌生物量;t 为时间;m r 为内禀增长率。实验测定的酵母菌与时间(h )的关系数据如下表所示。

(1)根据实验数据,估算m r 的大小。

(2)用解析方法和差分方法分别求出N(0),N(1),…..,N(7).作图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分析。 解:(1)根据题意,N r dt dN m =/ ,解出C t r N m +=ln ,令lnN=y ’,经过线性拟合得到方程3957.24636.0'+=x y ,9956.02=R ,相关性极好。即m r 的值约为0.4636。 (2)由第一问可知,3957.24636.0ln +=t N ,由此推出x e N 4636.0976.10=(该方程并未把初始值设为表中给的9.6,因为当t=0时的9.6也是观测值并非理论值或真正实际值)由方程t e N 4636.0

976.10=求出当t=0,1,2,…,7的解析解。 将N r dt dN m =/改写成

N r t

m =?形式的差分方程,当1=?t 时,得到

)()()1(n N r n N n N m +=+)()1(n N r m +=,从而逐个得出差分解。

由图可知,在本题中解析解的值相较于差分解的值更贴近实际观测值,解析解更准确一些。 2.酵母菌的生物量增长符合dN/dt=m m m N N N N r /)(-。N 为t 时刻生物量;m r 为内禀增长率;m N 为酵母菌生物量的最大值,设为665。试验测定数据如下表所示

(1)根据实验数据,估算m r 值。

(2)用解析方法和差分方法分别求出N(0),N(1),…..,N(20).作图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分析。 解:(1)输入表格中的数据,绘制出散点图可知该曲线符合logistic 生长模型。 由题意生物量增长符合m m m N N N N r dt dN /)(/-=该方程解为:

0ln

ln

)(N N N N N N t t r m m ---=-等式右边与时间T 呈线性关系,但由于00=t ,所以设直线

截距为零。令等式右边等于Y ’,得到线性方程x y 5355.0'=,9995.02=R ,所以,m r 的值约等于0.5355。

(2)由第一问结果可以推出酵母菌生物量方程t

e

y 5355.0)16

.9665(

1665--+=

,由该式可以分别

得出当t=0,1,……,20的解析解。

将logistic 曲线模型写为

)1(m

m N N Nr dt

dN -=,推出差分模型)1(1m

n n m n n N N N r N N -

+=+,

代入数值,差分方程为)665

1(5355.01n n n n N N N N -+=+,可由此逐个求出当t=0,1,2,……,20

时的差分解。

由图可知,在本题中解析解的值相较于差分解的值更贴近实际观测值,解析解更准确一些。 3.设某一污染物的自净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即:KA dt dA -=/。A 为污染物浓度;

(1)试求K ,污染物的半衰期1t 。

(2)用解析方法和差分方法分别求出A(0),A(1),……,A(80).作图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分析。 解:(1)由题目中所给出的一级动力学方程,C Kt A KA dt dA +-=?-=ln ,/令A ’=lnA ,进行线性拟合得到方程2535.30144.0'--=t A 此时0144.0,0144.0=-=-K K 即。因为

,040.00=A 推出污染物自净过程方程t

e

A 0144.004.0-=,当02

1A A =

时,即

02.004.00144.0=-t

e

;解得min 135.482

1=T 。

(2)由方程t e A 0144.004.0-=可以求出当t=0,1,2,……80的解析解。

由方程)()1()1(t A K t A -=+可以逐个求出当t=0,1,2,……80的差分解。

上图可以将解析解与差分解做出比较,结果发现对于这道题来讲解析解与差分解的差异并不明显,无法判断孰优孰劣。

4.logistic 过程的差分方程,可写为)1(1n n n x x x -=+μ,请对其进行如下的数值实验。 (1)求

5.0=μ,=0x 0.1,0.11,0.101,0.1001时60321,...,,,x x x x 的值,并作出n x n -的关系图。

(2)求2=μ,=0x 0.1,0.11,0.101,0.1001时60321,...,,,x x x x 的值,并作出n x n -的关系图。

(3)求2.3=μ, =0x 0.1,0.11,0.101,0.1001时60321,...,,,x x x x 的值,并作出n x n -的关系图。

(4)求5.3=μ,=0x 0.1,0.11,0.101,0.1001时60321,...,,,x x x x 的值,并作出n x n -的关系图。

(5)求0.4=μ,=0x 0.1,0.11,0.101,0.1001时60321,...,,,x x x x 的值,并作出n x n -的关系图。 解:(1)

(2)

(3)

(4)

(5)

由图比较可知,当}4,5.3,2.3,2,5.0{],1,0[∈∈μx ,参数μ变化时,长时间n x 演化的形态可以分成很多种:

无趋向值。

混沌吸引子,系统混沌时,,即在四个值上跳动;周期时,,即在两个值上跳动;周期时,时,时,→∞∈→∈→∈-

→∈→∈n n n n n x x x x x ),57.3(4]545.3,449.3(2]449.3,3(;

1

1]3,1(;0]1,0(μμμμ

μμ

结论:随着参数μ的不断增大,变量X 的取值由定态到周期加倍再进入混沌状态。

水资源系统分析期末复习资料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其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系统的功能:把系统输入转换为输出就是系统的功能。 系统的类型:1.按组成部分的属性分类:自然系统、人工系统、复合系统;2.按系统组成部系统的形态分类:实体系统、概念系统3.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类:封闭系统、开放系统;4.按系统所处的状态分类:静态系统、动态系统;5.按系统的规模分类:小型、中型、大型、超大型系统。 系统分析:是系统工程的量化和定性分析发放,它通过研究确定系统的有关要素、结构、功能、状态、行为等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推理和理算的定量途径,找出可行方案;再经过分析、综合与评价技术,选出可行方案的最佳者,供决策者参考。 系统分析方法:传统的系统分析方法主要有数学规划、对策论、排队论、集合论、多目标决策技术、网络技术、模拟技术等。 水资源系统:是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开放性动态复合系统,其结构、功能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效应受人类意识的支配。根据研究的范围,水资源系统可分为跨流域水资源系统、流域水资源系统、区域(行政区域、供水区域等)水资源系统等。 水资源系统模拟分类:1.水资源系统表现形式(物理模型、数学模型)解析模型、随机模型2.表现形式抽象模型、实际模型3.模拟模型的动态性:静态模型、动态模型。 水资源系统的分析步骤:1.系统描述2.目标选择3.方案确定4.约束分析5.模型建立6.模型求解7.模型检验与方案评价8.决策与实施 遗传算法(GA)求解步骤:1.解函数的编码2.初始父代个体群的生成3.父代个体的解码4.父代个体的概率选择5.父代个体的杂交6.子代个体的变异7.进化迭代 遗传算子种类:选择算子、交叉算子、变异算子。 标准粒子群算法(PSO)的原理:通过个体间的协作与竞争,在复杂空间中搜索最优解。首先生成初始种群,即在可行解空间中随机初始化一群粒子,每个例子都为优化问题的一个潜在的解,并由目标函数为之确定一个适应值。每个粒子将在解空间中运动,并经逐代搜索最后得到最优解。每一代中粒子追踪两个极值:最优解、最优助解。蚁群算法(ACA)的原理:模拟蚂蚁群体寻找最优路径的过程而形成,用蚂蚁的行走路径表示待求问题的可行解,每只蚂蚁根据问题依赖的准则,从备选的初始状态出发,在解空间独立地搜索可行解或者是解的一个组成部分。解的质量越好,在行走路径是留下的信息素越多,信息素浓度增高,选择的蚂蚁相应增多,在正反馈机制下找到最优解的路径。 人工鱼群算法(AFSA)的原理:利用了鱼群的觅食、聚群和追尾行为,以构造一条鱼的底层行为作为起始,通过鱼群中各个体的局部寻优,最终达到全局最优值在群体中凸显出来的目的。 鱼群觅食的几种典型行为:随机行为、觅食行为、聚群行为、追尾行为 人工鱼群算法流程图(步骤) 1.初始化设置。 2.计算初始鱼群各个体适应值,取最优人工鱼状态及其值赋予公告牌。 3.对每个个体进行评价,对其要执行的行为进行选择,包括 觅食、聚群、追尾和随机行为。 4.执行人工鱼的行为,更新自己,形成新鲜鱼 5.评价所有个体,若个体优于公告栏,则将公告牌更新为该个体 6.当公告牌最优解达到满意误差内时,算法结束,否则转3

环境系统分析小结

环境系统分析小结 环工卓越班章雷1302031005 摘要:系统分析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它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确定一个系统所应具备的功能和相应的环境条件,以确定实现系统目标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环境系统分析;环境生态;环境质量模型. 环境系统分析是以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污染物对人体和生态的影响、环境自净能力以及有关环境工程技术原理为依据,运用系统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如何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环境污染预防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并研究如何利用它来分析各种污染控制过程可调因素(或各种可替换方案)对环境目标或费用、能耗等的影响,以及寻求最优决策方案。 环境系统分析的理论基础和专门技术基础。理论基础:环境科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如运筹学)。专门技术基础:数学建模、计算科学、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生命周期评估、系统化的图与网络分析方法。 《环境系统分析》是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包括:1.使

学生了解污染物在水体和大气中的迁移、扩散和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环境系统模型;2.使学生掌握建立环境数学模型的一般知识;3.使学生了解湖泊、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和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技术;4.使学生掌握区域性环境污染控制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5.使学生建立采用最优化技术求解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问题的概念,并有能力解决一般性问题。本门课程一共有十一个章节,主要内容有:环境系统分析概论、数学模型概述、环境质量基本模型、水体水质模型、流域非点源模型、大气质量模型、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与模型以及环境规划,还有环境决策分析。其中,水体水质模型主要指内陆水体模型,包括湖泊水库水质模型和河流水质模型;环境规划包括水环境规划和大气环境规划。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对环境系统的分析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它的最大特征是追求环境系统的最优化。 环境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的选用主要有对确定性问题,可采用线性规划、动态规划、非线性规划、整体规划等。对非确定性问题,可用马尔可夫过程,排队论,对策论等方法进行最优化。有的系统优化问题还应用网络理论、图论和模糊数学等进行最优化。 根据本书前言部分介绍这门课程的学科基础包括数学、运筹学、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等,内容较为丰富,通过选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说明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102 指导教师:黄立明 学号: 0811110206 姓名:高萍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 摘要 (3) 一.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调研及规划 (3) 1.1 项目系统的背景分析 (3) 1.2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的基本需求 (3) 1.3 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进程 (4) 1.4 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分析 (4) 1.4.1系统规划任务 (4) 1.4.2系统规划原则 (4) 1.4.3采用企业系统规划法对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进行系统规划 (5) 1.4.3.1 准备工作 (5) 1.4.3.2定义企业过程 (5) 1.4.3.3定义数据类 (6) 1.4.3.4绘制UC矩阵图 (7) 二.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8) 2.1.学院毕业论文管理概况 (8) 2.1.1毕业论文管理的目标与战略 (8) 2.2拟建的信息系统 (8) 2.2.1简要说明 (8) 2.2.2对组织的意义和影响 (9) 2.3经济可行性 (9) 2.4技术可行性 (9) 2.5社会可行性分析 (9) 2.6可行性分析结果 (10) 三.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结构化分析建模 (10) 3.1组织结构分析 (10) 3.2业务流程分析 (11) 3.3数据流程分析 (11) 四.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设计 (13) 4.1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业务主要包括 (13) 4.2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图 (13) 4.3代码设计 (14) 4.4,输入输出界面设计 (15) 4.4.1输入设计 (15) 4.4.2输出设计 (15) 4.5 数据库设计 (15) 4.5.1需求分析 (15) 4.5.2数据库文件设计 (16) 4.5.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17) 五.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实施 (18) 5.1 开发环境 (18) 5.2 调试与测试过程 (19)

水资源系统分析作业

1.用EXCEL 规划求解或Matlab 优化工具求解下列随机线性规划问题(10分) 目标函数:max E (z)=E (C 1).x 1+ E (C 2).x 2 约束条件: P(5 x 1+4x 2≤b 1)≥0.975 P(2 x 1+3x 2≤b 2)≥0.985 式中, C 1、C 2、b 1、b 2均为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 C 1,N (9,32);C 2,N (8,22);b 1,N (30,82);b 2,N (20,72) (要求附规划求解的屏幕拷贝图,或Matlab 程序求解的屏幕拷贝图) 解:(1) 目标函数:21221189)()()(m ax x x x C E x C E z E +=+= 约束条件: 在上述模型中,对于机会约束,查正态分布表得到与025.0975.01=-和015.0985.01=-对应的960.1-=z 和170.2-=z ,于是 320.14)960.1(*830)025.0(1 =-+=b 810.4)170.2(*720) 015.0(2 =-+=b 原约束转化为确定性约束: 810 .432320.14452121≤+≤+x x x x (2) 在MATLAB 中求解,问题如下: Obj: 2189)(m ax x x z E += Sb.to: 810 .432320.14452121≤+≤+x x x x 即目标函数的最大值为25.2514,在x 1=3.3886,x 2=-0.6557时取得。

2. 某水源地可供水量为Q,可以分配给3个用户,分配水量x j 给用户j 时所产生的效益可近似表示为E j =a j x j 2+b j x j +c j ,j=1,2,3。如何分配水量才能使总效益最大?列出数学模型,并用Lagrange 乘子法求解。如果Q=19.25,a 1=-0.5,a 2=-0.4,a 3=-0.5,b 1=7.65,b 2=6.40,b 3=6.85,c 1=1710,c 2=1650,c 3=1580,求出具体的水量分配方案(15分) 解:(1) 以分配水量获得的总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根据题意建立如下数学模型: 目标函数: ∑=++=3 1 2max j j j j j j c x b x a Z 4940 *85.6*5.0*40.6*4.0*65.7*5.01580*85.6*5.01650*40.6*4.01710*65.7*5.032 322 212 1323222121++-+-+-=++-++-++-=x x x x x x x x x x x x 约束条件: ,,25.19321321≥=≤++x x x Q x x x (2)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4940*85.6*5.0*40.6*4.0*65.7*5.0),(32 322 212 1++-+-+-=x x x x x x X L λ )25.19(*2321θλ+-+++x x x 其驻点满足条件: 040.68.0065.72211 =++-=??=++-=??λλx x L x x L 0**2025.19085.6232133 ==??=+-++=??=++-=??θλθ θλλL x x x L x x L (3) 解得: 考虑到θλ,至少有一个为0,则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① 0==θλ 解得:85.6,8,65.7321===x x x ,不符合约束条件,因而舍去。 ② 0,0≠=θλ 此时,约束条件不起作用,解得:85.6,8,65.7321===x x x ,也不符合条件,因而也舍去。 ③ 0,0=≠θλ 解得:85.5,75.6,65.6,1321===-=x x x λ。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题、论述题 1、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概念、发展历程、特点、 概念:是指资源环境信息的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信息传播以及辅助管理的决策系统。 涉及到的信息技术有:数据(仓)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3S技术(GIS、RS、GPS)、图像处理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等。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是面向资源和环境应用领域的信息技术系统。 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遥感技术开始出现,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开始形成。 70年代,地理信息系统概念提出,加拿大建设世界上第一套CGIS系统。 80年代,全球定位系统投入使用,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形成一个独立的技术体系,信息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 90年代,资源环境信息与信息技术产业化。美国就业人口中52%从事直接信息产业。 1998年美国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世界各国响应,数字农业(精确农业)、数字国土……等概念纷纷提出,国家级信息工程纷纷上马。 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成了水质档案系统; 保加利亚开发的农业综合管理系统(Integrated Computerize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简称ICAMS)系统从80年代初开始运行; 198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 1989年美国土壤保持局运用土壤信息系统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控制土壤污染; 1994年我国完成第一个省级环境信息系统; 全球性环境信息系统:国际环境资源查询系统、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等。特点:综合性、基础性、广泛性。 2、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特点、应用模式概念: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为手段,进行环境空间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存储和表达并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环境空间信息支持和管理决策依据的计算机系统。 特点:多技术集成特性、环境空间特性、动态变化特性、广泛实用特性、可视化特性 应用模式:作为环境科学研究工具的应用模式;作为环境管理的应用模式;作为公共服务的应用模式。 3、环境数据分类:环境监测数据、工业污染与防治数据、生活及其他污染与防治数据、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数据、环境管理数据。 4、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GIS的主要数据源,而其获得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环境监测体系。目前环境监测大体分为三个类型:①要素型:按不同的环境要素建立的监测网络;②管理型:按行政管理体系建立的监测网络,我国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③混合型:上述两种网络的综合,如重点流域,长委、黄委。 5、环境GIS涉及的空间信息的分类 环境GIS涉及的空间信息主要有三大类:污染源空间信息、环境质量空间信息和自然生态空间信息。对这些空间信息进行查询和处理是环境GIS应用的最基本的功能。 ①环境质量空间信息:环境质量测点发布信息查询与处理、水质监测信息查询与处理、空气质量监测信息查询与处理、区域噪声监测信息查询与处理、历年环境质量数据变化趋势分析与制图;②污染源空间信息:点状污染源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线状污染源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面状污染源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污染源背景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废水、气、渣排放信息查询与处理、污染源能源消耗信息查询与处理、工业用水量信息查询与处理、污染源数据变化趋势分析与制图③自然生

吉大20年9月课程考试《电力系统分析》离线大作业考核100分

吉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电力系统分析》大作业 学生姓名专业 层次年级学号 学习中心成绩 年月日

作业要求:大作业要求学生手写完成,提供手写文档的清晰扫描图片,并将图片添加到word文档内,最终wod文档上传平台,不允许学生提交其他格式文件(如JPG,RAR等非word文档格式),如有雷同、抄袭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一计算题 (共9题,总分值90分 ) 1. 有一台型10kv网络供电的降压变压器,铭牌给出的试验数据为:。 试求(1)计算折算到一次(二次)侧的变压器参数,并作其Г型Π型等值电路 变压器不含励磁之路时的Π型等值电路。(10 分)

2. 降压变压器及等效电路示于图5-7a、b。折算至一次侧的阻抗为Ω。已知在最大负荷和最小负荷时通过变压器的功率分别为,一次侧的电压分别为=110KV和113KV。要求二次侧母线的变化不超过6.0—6.6KV的范围,试选择分接头。 图5-19 习题5-8a 5-8b (10 分)

3. 简单电力系统如图7-52习题7-7所示,已知元件参数如下:发电机:,=0.16, =0.19;变压器:,=10。5,k点分别发生单相接地、两相短路、两相接地和三相短路时,试计算短路点短路电流的有名值,并进行比较分析。 图7-52 习题7-7(10 分)

4.已知一200km长的输电线,R=0.1Ω/km,L=2.0mH/km,C=0.01μF/km,系统频率为50Hz。使用(1)短线路,(2)中程线路,(3)长线路模型求其π形等效电路。(10 分) 解: (1)短线路一字型等值电路参数: (2)中程线路∏形等值电路参数(不需修正): (3)长线路:

环境系统分析复习题

概念解释: 1.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执行特定功能的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2.系统分析: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它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确定一个系统所应具备的功能和相应的环境条件,以确定实现系统目标的最佳方案。 3.环境系统分析:是研究环境系统规划、设计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技术科学,它以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污染物对人体和生态的影响,环境工程技术原理和环境经济学等为依据,并综合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理论,采用现代管理的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对环境问题和防止工程进行系统分析,谋求整体优化解决。 4.环境质量基本模型:反映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运动的基本规律的数学模型,称为环境质量基本模型,简称基本模型。 5.灰箱模型:复杂问题,主要因果关系清楚,但许多机理细节(参数)不明,可描述事物运动状态的大致变化,与实际情况有一定误差,又称半机理模型(许多含物理意义的统计模型)。 6. 黑箱模型:即输入-输出模型。因果关系不明,只有输入、输出统计关系,仅在一定区间内基本正确。需要大量的输入,输出数据以获得经验模型。它们可在日常例行观察中积累,也可由专门实验获得。. 7.白箱模型:因果关系十分清楚,物理、化学运动机理(参数)完全掌握;可精确描述事物运动状态的全部变化,又称机理模型 8. 推流迁移:推流迁移是指在气流或水流作用下污染物产生的转移作用。推流作用只改变污染物的位置而不改变污染物的浓度。 9. 湍流扩散:湍流流场中质点的各种状态(流速、压力、浓度等)的瞬时值相对于其时平均值的随机脉动而导致的分散现象 10. 弥散:由于横断面上实际的流速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在用断面平均流速描述实际运动时,就必须考虑一个附加的,由流速不均匀引起的作用。 11.污染物到达岸边(或地面)所需的距离:在二维环境中,污染物中心排放下,如果岸边的污染物浓度达到断面平均浓度的5%,则称污染物到达岸边或地面,从污染物排放点到污染物到达岸边的距离称为污染物到达岸边所需的距离。 12. 完成横向混合所需的距离:当某一断面上任意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比介于0.95~1.05之间时,则称该断面已达到横向混合,由排放点到完成断面横向混合的距离称为完成横向混合所需的距离。 13.S-P模型:描述河流水质的第一个模型,由斯特里特和菲尔普斯在1925年建立,用于描述一维稳态河流中的BOD与DO 的复合变化规律。它广泛应用于河流水质的模拟预测中,也用于计算允许最大排污量。其基本假设是河流中的BOD裒减和DO恢复都是一级反应,且DO的来源只有大气复氧 14.瞬时排放排放源:瞬时排放污染源是指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的时间短暂的排污源。如工厂的事故排放或定期排污。一般情况下,这种污染源反复的污染具有突发性和污染浓度高的特点,极易造成环境危害,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危害性。 15.稳定排放:排放强度变化很小( ,变化率在±10%以内);排放时间长( T >> X / u )。 16.控制方程:反映约束物质变化、物体运动、物种进化规律的那些规则的数学模型叫控制方程,而把遵循控制方程控制在一定条件下求解得出的物质变化、物体运动、物种进化的规律,叫控制方程的解(它可以用另一个数学模型——数学公式表达,也可以用一组有规律的数据表达)。 17.数值解:当问题复杂时(控制方程中含有复杂强迫项、或模式参数是变系数),方程便无解析解,但仍可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求得数值解。即直接求得:t=?, x=?, y=?, z=? 时的C值。一般先求出t = 0时的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值,再根据控制方程规定的规律推出下一时刻的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值,这样一步一步地推下去,也能得出研究对象的时、空变化规律,这种完全用数值表示事物运动规律的解,就叫数值解。 18.解析解:微分方程通过积分可以求出的原函数,即解析解。根据目前的数学研究,微分方程可求解析解的不多、应该说很少——仅局限于那些低阶微分(仅有一阶、二阶)的、微分项前系数为常数的、强迫项函数形式简单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也不复杂的微分方程。 19.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 简称API):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用于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这种方法适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20. 点源污染:指有固定排放点的污染源,指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由固定的排污口集中汇入江河湖泊。这种点源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其变化规律依据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规律,即有季节性和随机性。 21.非点源污染:污染物以广域的、分散的、微量的形式进入地表及地下水体。这里的微量是指污染物浓度通常较点源污染低,但NPS污染的总负荷却是非常巨大。

就业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毕业设计)

哈尔滨理工大学 信息管理系统(论文设计) 题目就业系统分析与设计 专业班级国际经济与贸易14-1 姓名 学号141601010

目录 前言 ----------------------------------------------------------------------------------------------------------------------------------- 3第1 章需求分析 (3)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3 第2章:组织结构图 (4) 2.1设计原则 -------------------------------------------------------------------------------------------------------- 4 2.2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4 2.3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4第3章业务流程图 (5) 3.1基本概念 ---------------------------------------------------------------------------------------------------------- 5 3.3业务流程图的绘制 ------------------------------------------------------------------------------------------- 5第4章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 (9) 4.1 数据流程图 ------------------------------------------------------------------------------------------------------ 9 4.2就业系统的数据流程图--------------------------------------------------------------------------------------- 9 4.3 数据字典 ------------------------------------------------------------------------------------------------------- 10第1章总体结构设计 ------------------------------------------------------------------------------------------------------- 11 1.1 系统目标及研究意义 (11) 1.2系统总体功能结构设计 (11) 1.2.1结构化设计主要内容------------------------------------------------------------------------------------- 11 1.2.2 结构化设计的步骤 --------------------------------------------------------------------------------------- 12 1.3 总体结构图 (12) 1.4 系统流程图 (13) 第2章代码设计 ---------------------------------------------------------------------------------------------------------- 14 2.1 代码及其作用 (14) 2.1.1代码设计的原则 ------------------------------------------------------------------------------------------- 14 2.2代码设计的方法 (15) 2.2.3 代码的校验 -------------------------------------------------------------------------------------------------- 16 2.3 代码设计任务书 (17) 第3章数据库设计 ---------------------------------------------------------------------------------------------------------- 18 3.1 数据库的概念模型设计 (18) 3.2 就业系统ER图 (18) 3 .3 数据列表 (21) 第4章输入输出设计 ------------------------------------------------------------------------------------------------------- 21 4.1 界面设计 (21)

水资源系统分析研究生教学大纲001.pdf

《水资源系统分析》研究生课程 教学大纲 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2908460课程名称:水资源系统分析 课程英文名称:Water Resources Systems Analysis 开课单位:水文水资源系 教学大纲撰写人: 课程学分:2分课内学时:40学时 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非学位课 授课方式:讲授考核方式:笔试开卷 适用专业:水文水资源,水利工程,地质工程 先修课程:水力学,水文学,水资源综合利用 指定教材参考书目: 教材水资源系统分析董增川,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第1版(2008年7月1日) ISBN: 7508453719 水资源系统分析付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第1版(2012年6月1日) ISBN: 7508498895 参考书目水资源系统分析方法及应用尚松浩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06年1月1日) ISBN: 7302119619 课程中文简介 本课程系统介绍了水资源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系统和水资源系统分析的基本概念,建立水资源系统模型的一般方法,水资源系统分析中常用的最优化技术与模拟技术,以及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多目标决策和大系统优化的主要方法,为研究生今后从事水资源系统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课程英文简介 This cours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primary contents of water resources system analysis. The course includes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water resources system analysis, the general methods of water resources system models, frequently-used optimization technology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y in water resources system analysis and the main methods of risk type decision, uncertain type decision, multi-objective decision and big system optimization. It helps graduate students that work in the field about plann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system in the future building foundation. 教学大纲 1学时分配表 0绪论 ξ0.1 水资源系统规划与管理(学时 1 ) ξ0.2 水资源系统分析的发展概况(学时1 ) 第一章水资源系统分析的基础知识 ξ1.1水资源系统分析的特点及步骤(学时 1 ) ξ1.2水资源系统规划目标(学时1 ) ξ1.2多目标问题(学时 1) 第二章最优化技术 ξ2.1 最优化概述(学时 1) ξ2.2 线性规划及应用(学时 4) ξ2.3 整数规划概述(学时 2) ξ2.4 非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概述(学时 2) ξ2.5 智能优化算法(学时 4) 第三章动态规划及应用 ξ3.1概述(学时 1) ξ3.2 动态规划法(学时 2) ξ3.3动态规划的基本定理及应用(学时 2)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复习思考题整理

资源环境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简述资源与环境的概念 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空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要素的总称。 环境是指人类和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和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整体。 2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1)土壤资源遭到破坏,110个国家的可耕地肥沃程度在降低; (2)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世界在近100年间上升了0.5℃/年); (3)生物的多样性在减少; (4)森林面积日益减少(全球减少森林面积3万hm2/天); (5)水污染与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发展中国家80~90%的疾病和1/3死亡者的死因与此有关;(6)化学污染日趋严重; (7)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混乱的城市化; (8)海水污染、海洋生态危机加剧; (9)空气污染严重; (10)极地臭氧空洞在扩大,其中北极臭氧层损失20~30%,南极损失50%以上 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概念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指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分配和保护等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第二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基础理论 1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具体因素有哪些? 第一,市场上厂商的数量; 第二,厂商之间各自提供的产品的差别程度; 第三,单个厂商对市场价格控制的程度; 第四,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难易程度 2简述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含义,并简要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有所不同,其支付意愿也就不一样。 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市场价格、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三者之间的关系为(见图): 消费者剩余=支付意愿(本质是假设价格)—实际支出(本质是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仅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只是商品经济价值的近似表达。 ?消费者剩余是支付意愿的一部分,并且小于或等于支付意愿,因此市场价格很低或者等于零的商品,消费者剩余也就越等于支付意愿,并可以用消费者剩余表征其经济价值。 ?大多数资源与环境物品没有价格或价格过低,其消费者剩余也应当是很大的。 ?通过加总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就可能评估环境改善的经济价值和环境破坏的经

环境系统分析第四次作业

环境系统分析 上机实验报告 上机主题环境质量基本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上机时间 班级 学号 姓名 评分 市政环境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指导教师

一.上机实验目的 1.学习并了解环境质量基本模型的相关知识。 2.学会并使用matlab 求解微分方程。 3.学会建立简单的环境质量基本模型并通过已知量求解相关参数值。 二.上机实验题目 (1)一维均匀稳态河流,初始断面的污染物C 0=50mg/l ,纵向弥散系数Dx=2.5m 2/s,衰减系数K 1=0.1/d ,河流断面平均流速为0.5m/s 。试求下述各条件下在下游500m 处的污染物浓度。(1)一般解析解;(2)忽略弥散作用的解;(3)忽略推流作用时的解;(4)忽略衰减作用时的解。 (2)均匀稳态河段的宽500m ,平均水深h=3m ,平均流速ux=1m/s ,横向弥散系数Dy=1m 2/s ,守恒污染物中心排放的源强为1000kg/h 。求排放口下游2km 处的(1)污染物扩散羽的宽度;(2)最大的污染物浓度;(3)污染物浓度的横向的分布,并作图. 三.上机程序要点 1.(1)建立M 文件,由题知C 0=50mg/l ,Dx= 2.5m 2 /s ,K 1=0.1/d ,u x =0.5m/s,x=500m 显然该题在稳态条件下,220x x C C D u KC x x ??--=?? 代入一维模型稳态排放的解析解0exp[ (12x x u x C C D =解得 0.5*50050*exp[ (149.94/2*2.5C mg L == (2)忽略弥散作用:0x D = 解析解为0exp()x Kx C C u =- 所以代入数值得:00.1*500exp()50*exp()49.94/24*3600*0.5 x Kx C C mg L u =- =-= (3)忽略推流作用:0x u = 其解析解为0exp(C C =- 代入数值得:50exp(35.58/C mg L =-= (4)忽略衰减作用:0K = 求解220x x C C D u x x ??-=?? 得exp(inf 5)exp(5) 50* 50*50/exp(inf 5)1exp(inf 5)1 x C mg L =-=--,故其浓度50/i C mg L =

环境与资源管理习题与答案的结合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资源与环境管理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之能力的发展。 2、生态系统方法: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定义, 是综合管理土地、水和生物资源, 公平促进其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战略。它是一种跨学科的、包含参与过程的综合性方法。 3、学习型组织:始终不断地扩展其能力以创造自己的未来的一个组织,对这个组织而言必须是“适应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结合。 4、生命周期评价:是指一种通过分析生产或行动的整个生命周期,整体的评价其环境效应 的概念或手段。 5、伙伴关系:在两个或多个公共、私人或非政府组织之间相互达成共识的一种约定,以实 现共同决定的目标,或完成一项共同决定的活动,从而有利于环境和社会。 6、半结构性会谈:个人或团体以非正式的会谈方式,采用只记录会谈中关于关键问题重要 的想法和信息并期望探讨出意想不到的主题。 7、边缘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说法,就是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主流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主流经济)所排斥,所不包容,比如原住居民、妇女及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等。 8、替代性争端解决(ADR ):是避免以法律或行政上的行动来解决争端的解决方式、程序和机制的总称。 9、环境审计:是一种系统过程,它客观地获取和评价关于某个环境事件可证实、断言之证据,确定这些断言与所建标准和指标之间的符合程度,并将评价结果传达给客户。 10、社会性别(gender):是相对于生物性别(sex)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社会对男女特征、角色、活动、责任的期待和规范。 11、适应性管理:是制定自然资源政策的一种方法,体现了一种简单规则“政策就是尝试,并从中学习”。 12、从生态角度解释极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暗含极限,并非绝对的极限,而是由技术和社会组织现状强加在环境资源上的限制,以及当生物圈消纳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所决定的限制。 13、快速乡村评估:一种系统的、半结构的方法,由多学科成员组成的团队在野外进行,试 图快速获得有关乡村生活的新信息和新假设14、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

环境系统分析教案

第一章环境系统分析概论 一、系统及其特征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执行特定功能的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元素又称为子系统,每一个系统又是—个比它更大的系统的子系统。 任何一个系统都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阶层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特征。二、系统的结构化系统结构化旨在研究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分布规律和分布秩序,为系统模型化奠定基础。结构模型解析法是研究系统结构化的有效工具。 结构模型解析法是系统结构化的常用方法。结构模型解析法从一堆杂乱的元素人手,通过构建有向连接图、相邻矩阵、可达性矩阵以及对矩阵的区域分解和级间分解,确定各子系统在系统中的位置,建立系统的递阶结构模型。 三、系统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是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它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确定一个系统所应具备的功能和相应的环境条件,以确定实现系统目标的最佳方案。 系统分析的基本过程是对系统的分解和综合,通常可以分为下述六个阶段:明确问题的范围和性质、设立目标、收集资料、建立模型、制定评价标准和进行综合分析。 系统分析的基本内容是系统的模型化、最优化和决策分析。 四、环境系统与环境系统分析 在研究人与环境这个矛盾统一体时,把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和环境保护、污染与控制有关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称为环境系统。 环境系统分析的两大任务是:研究环境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寻求最佳的污染防治体系;研究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寻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应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上述环境问题的显著特点是通过模型化和最优化来协调环境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 [ 习题及题解] 1.什么是系统?一个系统应具备哪些特征? 2 .系统的各种特征在模型化和最优化过程中各起什么作用? 3.简述系统分析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4.简述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5.系统结构化的目的和意义何在?

系统分析与设计模板(最新)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题目学生成绩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课程设计时间: 2014 年5 月17 日至2014 年5 月30 日(一)课程设计目的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加深对《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等课程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进一步掌握利用结构化方法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步骤,提高解决实际管理问题、开发信息系统的实践能力。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认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过程,能够运用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进行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 利用系统开发工具C#、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2000开发一个实用的中小型管理信息系统。 1.合理的进度安排,按照系统开发的流程及方法,踏实地开展课程设计工作。 2.总体结构设计首先要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应用系统的模块结构,并根据模块的设计原则进行分析和综合。模块划分时应尽可能使每一个模块的功能简单、明确。 3.界面设计风格要求统一、布局合理;程序设计中要有适当注释,便于阅读。 4.课程设计过程中,根据选题的具体需求,在开发各环节中撰写相关的技术文档,最后要求提交各环节详细的报告文档及完整源程序,主要包括:需求分析、功能需求、数据库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应用系统设计、编码和调试过程分析,课程设计总结。 5.开发出可以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对设计成果进行现场演示。 (三)主要参考书

[1]薛华成编,《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7月 [2]王珊编,《数据库系统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3] (四)评语 (五)成绩 指导教师年月日

资源与环境调查重点

资源与环境调查重点 1.土壤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阐明其土壤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肥力特征,据此提出改良利用该土地资源的依据、措施,此过程为土壤调查。 2.土壤制图: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用线划符号,通过制图综合,把测区土壤类型及分布状况缩绘成平面图,此过程为土壤制图。 3.工作底图:指绘制土壤图的基础图件,具体指地形图,航、卫片。 4.土壤草图:指在野外直接在工作底图上绘制的土壤图称土壤草图。 5.地形图: a在常规调查手段中,直接用作草图绘制且成图时作为转绘成图的基础图料; b在遥感调查中,地形图可作为解释、纠正、转绘的基础。 6.土壤剖面:形式上讲是指一个观察描述土壤的垂直切面,代表的是具三维空间的立体图谱。来源分:a自然剖面;b人工剖面 7.主要剖面(基本剖面、代表剖面):是为全面研究土壤形状、特点与成土条件和改良利用之间关系的剖面。要求能看到所有的发生层(ABC三层),平原最少挖1米,挖完后要对主要剖面进行详细描述、记载。标记⊕1 8.检查剖面(对照剖面、次要剖面):为检查主要剖面中观察到的土壤属性的稳定性和变异程度而设置的剖面。要求(AB层)主要发生层,2-4个,标记⊙1-1 9.定界剖面:为了确定土壤类型边界而设置的剖面(土种边界)。标记× 10.土层:是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有异必分。 11.土壤发生层:是经过成土过程形成的土层。用一定特殊特征归纳总结出。 12.诊断层:经过一定成土过程,在剖面上发育形成,能鉴定土壤类型特征标志的层次。 13.障碍层:对土壤利用和作物生长有特殊影响的土层。 14.土壤发生型:是土壤的发生发育类型,是发生学土壤层次生的组合形式,是划分土壤高级分类单元的标志。 15.土体构型:在土壤发生范围内,具有各种性质,形态的土层的相互结合状况,是具有质和量的指标,用以确定基本分类单元。 16.路线调查法:按一定路线,分组、定向、齐头并进的方法。 17.放射调查法:不同起点,按不同路线,同时完成区域调查的方法。 18.土壤组合制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土壤类型,由于比例尺的限制,每种土壤类型都不够上图面积,把这些无法单独构成图斑的类别组合到一起作为一个制图单元,勾绘出图,这种情况叫做土壤组合制图。 19.样块法:用其中任何一种代表图斑。 20.面积比法:选择最大面积的类型代表图斑。 2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的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2.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和一定的时间内,可以北人类利用的土地。 23.环境要素(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24.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的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25.环境调查:利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能够反映与组织有关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