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战争-不能抹杀的胜利

中法战争-不能抹杀的胜利
中法战争-不能抹杀的胜利

中法战争

——不能抹杀的胜利

中心词:中法战争历史评判越南清政府

摘要:“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本身就带有太多的民族情绪,而历史所应该呈现出的真实不能出于政治目的而任意扭曲,中法战争中取得的胜利我们不能随意否定。

自1840年英国用大炮敲开的中国的大门以后,在接下来的八十年的晚清史中,中华民族经历了五次侵略战争,在现在的史学家们义愤填膺的责骂清政府的软弱和无能的大潮中,清政府几乎所有的抵抗和妥协行为都受到了否定,追究其原因,很明显的看出,官方的历史评判标准起了主导主用,随着民主制度建设的深入,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开始出现百家争鸣的现状,越来越多的晚清历史人物和事件从新以一种相对客观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法战争被认为是中国五次反侵略战争中最窝囊的战争,战争的结局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结束,但是事情真的这样简单吗?1885年中法战争的结束谁才是最后的受益者?

虽然本人才疏学浅,看待问题必不够全面,但在现在畅所欲言的大潮中,我也不妨畅抒己见。

首先,我认为中法战争是一场本应避免,至少是在发生以后应该迅速结束的战争,关于这点及以下的几点都将在下文详细的解释;其次,在中法战争中,在特定的历史政治条件下,清政府不仅没有表现出相比于晚清时代的软弱与无能,反而表现的相当的,甚至是过分的强硬与坚决;最后,战争结束后,中国唯一一次不是以一个战败国的身份坐上了谈判桌,并在战后没有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可以说,中法战争是清政府在行将就木之时上演的唯一一场好戏,1885年《中法会订越南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战争的结束,这对中法两国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中国没有败,法国没有胜,从某种意义上讲,清政府在摧枯拉朽的历史浪潮中实现了一场奇迹式的胜利!

谈及中法战争就不得不关注法国对越南的殖民入侵,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越南发生了西山起义,腐朽无力的越南政府请求法国援助,拉开了法国入侵越南的序幕,1787年,两国签订了《法越凡尔赛条约》,法国军队入驻越南,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保守的封建王朝开始走向末路,新兴的政权更加要求海外市场的扩大,1847~1862年,法国加快了入侵越南的步伐,《法越柴棍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法国敲开了越南的国门。法国对越南的殖民入侵无疑为清政府带来了恐慌,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越南的安全与独立无疑直接与中国的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西

方国家全球殖民的浪潮中,中国可以说是最后一块净土,列强们纷纷寻求入侵这个东方巨国的跳板,越南的沦陷必将为列强入主中国撕开又一条口子,但此时深陷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清政府无力干涉,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越南被蚕食。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十年的时间,事情迎来了转机,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不仅割让了阿尔萨其和洛林给普鲁士,还承担了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与此同时法国政局动荡,王党与共和派为权力开始了争夺,严重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能力和行政能力,对越态度摇摆不定,同时法国也无力出兵,在越南的驻兵维持在400人左右,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在局部地区取得了抗击法国侵略的胜利。在这样的条件下,1872年清政府不顾李鸿章的强烈反对,试探性的由广西出兵援助越南。1874年,法越签订了《法越和平同盟条约》,然而接下来的1876年,越南国王依然公开的向中国朝贡,以中国藩属自居,以及1878年清将李扬反叛入越,越南向清政府请援,这两件事均违反了《法越和平同盟条约》,引起了法国的严重不满,但由于此时的法国自顾不暇,无力武力干涉。1879年,法国政局再次震荡,企图复辟帝制的王党统治随着麦克马洪总统的下台而宣告结束,共和党极富侵略性与殖民野心的刚必达内阁和茹费理内阁上台,法国对越态度发生转变。战争的阴云开始笼罩起来。

1880年,越南不顾法国政府的劝阻,向中国朝贡,不久以后,黑旗军阻拦了法国的游客和法一煤矿的考察计划,严重激怒

了法国,1881年法国议院很快的通过了拨款250万法郎在战争费用的决定。中法之间开始在越南各地开始小规模的战役。此时的法国已经不仅仅在态度上变得坚决,侵略性和战斗力也是之前不可以相比的,意识到这样的转变的李鸿章接连上书《密陈越南边防事宜折》、《法越交涉事端重大遵旨妥筹全局折》,指出,现在的国情今非昔比,中国已经是国难当头,越南的存亡在本质上已经不能左右列强的入侵,因此没有必要为一个名不副实的藩属国与法国开战。我个人也是很赞同这样的观点的,但是李鸿章并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不可能看到任何一个政府会还无顾忌的开战,因此清政府此时表现出决战的勇气可以说是非常规的,1882年,中法外交谈判破裂,中法错过了避开这场无谓的战争的最好的时机,中法名义上开始正式开战。

无法否认,黑旗军在抗击法国侵略的意义上表现得相当的出色,但是此时的胜利却预示着更大的危机。我们假设,1883年黑旗军战败,最多越南被占,中国丧失一个藩属国,而此时的法国也无力对中国采取更深入直接的入侵,战争就此结束,至少为清政府的一系列变革赢得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间。而且,常常被忽略的一点在于,直至1883年刘永福全歼交趾支那海军舰队司令李维业时,法军在越南的驻兵最多的时候仅仅只有600人。

纸桥战役后的法国很快作出了反应,波滑、孤拔等更具军事素养的将领参与到中法战争中,2500名士兵和三连炮兵迅速补

充到越南,法议院再次拨款550万法郎做军费,而清政府一反常态,分别从云南广西出兵援越,支持刘永福所领导的黑旗军,双方经过了丹凤战役,山西战役后,法国再次加强了军事实力,1883年10月25日,孤拔任东京远征总司令,手下的兵力扩充到了9000人,并装备了最新式的炮舰和战舰,敌我悬殊开始拉大。

宁之战,桂军惨败,清政府对有关将领进行了严厉的处罚,广西巡抚徐延旭,云南巡抚唐炯,两广总督张树声均受到了处罚。追究其原因,一方面来自清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慈禧太后此时发动了政变,夺取了政权,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些将领无疑成为了权利交替的牺牲品;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后对大国尊严的狂热追逐,反映出清政府还残存的民族自尊心。重组后的军机处对法的态度变得更加的强硬,不仅拒绝了法国提出的赔款条件,还直接对法国宣战。可以说,在权力斗争中产生的军机处很明显推动了中法战争的深入发展,不管是规模上还是范围上。就道德评判上讲,坚决的抗击外来入侵者,这无疑是民族气节的展现,它体现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自强精神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就历史评判来讲,扩大战争对任何一方,尤其是都没有实力彻底打败对手的时候,鏖战只会给第三者机会,这在后文将提到。中国近代史,爱国与误国存在了太多的联系,也有太多的教训,反对洋务的保守派和之后盲目排外的义和团运动都是在强烈爱国主义的思想沃土上滋生的反动落后的阻

碍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顽石。所以理智爱国在任何的年代都是极其重要的,愚昧盲目的爱国不仅于国家于民族无用,甚至是误国亡国的行为,这样的爱国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还不如不爱国。当然愚昧盲目的爱国究其原因是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所引起的,爱国毕竟无可厚非,道德评判无法给予谴责,但是这种现象也应该给予足够的警惕。有时候,国家利益与国家尊严出现分歧时,统治阶级必须作出取舍,而这时正是考验统治者智慧的时候。两次鸦片战争让满清王室丢尽颜面,输红眼的中国在中法战争中呈现出的异于其他对外战争妥协求和的强硬,强力扶持刘永福的黑旗军,增兵拨款,刘铭传和冯子材也于此时受到启用,李鸿章再也无力阻止事态的发展,很快战争扩大,从越南波及福建台湾,而这,可以说正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我想清政府的坚决开战和我一再强调的“天朝大国”意识分不开,也同时涉及到对法国国力和战争形势的错误估计,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不管怎么说,中法错过了停战和解的契机,从另一方面看,此时选择妥协,清政府必然要面对一系列战争赔款,所以,在双方高层权衡利弊后,中法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战争。

1883年末至1884年上半年,中法在越南、福建沿海、台湾展开了拉锯战,双方各有胜负。其中刘铭传收复基隆,在中国的土地上第一次挫败法军,基隆战役,不仅极大的鼓舞了士气,坚定了中华民族抗法的决心,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抗击入侵者时表现出的顽强与决心,为

以后的反侵略运动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但辨证的看待,基隆的收复,促使法国开始了更加疯狂的报复,双方开始在战争的泥潭里越陷越深。马尾海战、马江之战、宣光之战、丰谷之战的相继展开,使双方开始在统治者间寻求一种停战的可能性,1884年,在李鸿章的主导下,中法签订了《中法简明合约》。可惜这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中法战争的进程,在法国占有一定优势的情况下,侵略者是不会满足现有的利益的,“观音桥事变”又拉开了中法战争的序幕。

1885年,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胜拥兵万人的尼格里,取得了镇南关大捷。镇南关大捷极大的鼓舞了中华民族的士气,激发了国民前所未有的爱国激情,它是晚清八十余年的对外战争中取得的最大胜利,而它更加重要的作用在于,镇南关的胜利为中法抽身这场战争赢来了契机,为中法平等的谈判赢得了一个重要的砝码,中国不再是以一个弱者的姿态坐在谈判桌上。同时镇南关大捷也沉重的打击了法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动摇了法国政府的决心,茹费理内阁在消息传到法国后引咎辞职。此时的清政府终于保持了难得的冷静,乘胜收兵,提出议和,1885年6月9日中法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中法重新确定了《中法简明合约》的合法性,一场中国唯一没有签订不平等的战争结束了,清政府在错过多次机会后终于在又一个完美的时机作出了明智的选择,而这也是和李鸿章一直的外交努力分不开的。

对镇南关大捷后的议和,很多人认为这是清政府软弱无能的

表现,而本人觉得,这恰恰是清政府在土崩瓦解之时作出的为数不多的理智决定,就当时中国所处的条件以及要维持一个政权的统治看来,中国不可能放手一搏,中国也不具备彻底击败任何一个列强的实力。镇南关的胜利,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首先是法军轻敌冒进,忽略了基本的军事策略;其次,镇南关战役期间越南连降大雨,相当部分的法军新式武器在交火时不能发挥作用;再次,冯子材是凭借着地理优势击退了法军,而如果由守转攻这种优势就会转到法军一方,中国还不具备全面消灭法军的实力;最后,茹费理内阁的倒台并不意味着法国对越南的放弃,相反,它只是资产阶级要求更强力的侵略工具的结果,镇南关大捷之后,更多的法军开始准备调往越南,而就在镇南关大捷的第三天,法军就占领了澎湖,可以说,镇南关大捷只是一场局部的胜利,并没有从本质和全局上改变法强清弱的现实,继续交战下去,中国很可能就将失去来之不易的筹码,最后沦为割地赔款的命运。所以,镇南关大捷后的议和无疑是正确的,它最大程度的保有了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对急于抽身的清政府可以是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中法战争相对体面的结束也是对前些年那些讽刺清政府“逢战必败,战必割地赔款”的有力回击。若中法战争无可避免,那中法战争不仅是一场成功的战争,更是一场值得我们骄傲与自豪的战争,在那样的历史环境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就无疑是一个奇迹!

客观的评价中法战争一定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站在

统治者的位置思考,我们一再强调一定不能将爱国与误国完全的分开看待。中法战争前后的国际周边环境的变化要求清政府迅速抽身越南,深陷越南必将给其他列强入侵中国本土的机会。从1872年广西首次出兵援越开始,列强明显加快了入侵的步伐。1874年,日本在琅桥强行登陆,开始入侵台湾;1879年,中法开战在即,日本加快侵略,吞并了琉球王国,设置冲绳县;1882年,中法战争期间,朝鲜发生“壬午事变”,日本借机入驻汉城,打开了杨花镇为商埠,在入侵朝鲜的同时也在为侵略中国寻求跳板;1884年,朝鲜发生“甲申事变”袁世凯与日军在朝鲜直接交火,中日矛盾激化,1885年,伊藤博文来华交涉,并建议日本政府借中法开战之机向中国入侵,战争被日本提上日程,与法国的交战急需结束;而中法战争开始后,俄国也在加紧吞并中国的土地,1880年,俄国出兵封锁了辽海,1882~1883年,中饿先后签订了《伊利条约》、《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续勘喀什葛尔界约》,直接掠夺我国领土;1885年,英国也开始在朝鲜南海巨文岛开始聚兵。由此看出,中国当时周边是危机四伏,继续纠缠于一个短期看来不一定能赢,长期看来多半是输的战争,无论是对统治阶级还是大众平民都是一个得不偿失的选择,合约的签订可以说那就是一场胜利,最终的,也是最现实的胜利。

忽视了周边的国际环境和当时的历史条件,对中法战争作出的任何评价都是不公正的,在五次对外战争中,中法之战是清政府表现的最令人满意的一次,最国将不国的情况下,我想,任何

的政府也不能扭转被侵略的命运。

所以,中法战争是本来应该避免,至少不至于扩大的小规模战争,在错过机会后,清政府能拒绝赔款,主动宣战,最后又以一种相对体面与合理的方式结束战争,它体现出的一个将亡的政府的气质和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我想,不是用“昏庸”、“无能”、“软弱”、“腐败”等字眼可以概括和抹杀的。“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本身就带有太多的民族情绪,而历史所应该呈现出的真实不能出于政治目的而任意扭曲,中法战争中取得的胜利我们不能随意否定。当然,一个人的看法难免存在片面的地方,有什么不对或不妥的地方希望老师提出。

参考文献:

《中法战争史》廖宗麟

《中法战争》张振鹏

《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史料》

《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

《清通鉴》十七册、十八册

1883年至1885年 中法战争

1883年至1885年中法战争 1883年5月第二次纸桥之战 1884年8月马尾海战 1884年10月淡水之战 1884年冬至1885年春宣光之战 1885年2月至3月镇海之战 1885年3月镇南关之战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9月平壤之战 1894年9月黄海海战 1895年1月至2月威海之战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至1914年8月白朗农民起义1911年11月至12月南京之战 1915年12月至1916军6月护国战争 1917年9月至1918年11月护法战争 1920年7月直皖战争 1922年4月至6月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3年3月成都之战 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5年2月至3月第一次东征 1925年10月至11月第二次东征 1926年4月至11月西安战役 1926年7月至1928年12月北伐战争 1926年8月汨罗江战役 1926年8月汀泗桥之战 1926年8月30日贺胜桥之战 1926年9月至10月武昌战役 1926年9月至11月江西战役 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1927年9月至1928年1月涿州战役 1927年11月蚌埠战役 1927年8月南昌起义 1927年8月至9月龙潭战役 1927年9月秋收起义 1927年10月第一次兰封战役 1927年11月第二次兰封战役 1927年11月至12月黄麻起义 1927年12月广州起义 1928年1月至2月第一次反进剿 1928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济南战役 1928年5月第三次反进剿

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

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思考与反思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从战争背景来看,在战争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益强盛,交叉进行两次工业革命,其产业革命出现高潮,因此急需对外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上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基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为此,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所谓“清国征讨策略”,逐渐演化为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其第一步是攻占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实现所谓的“八纮一宇”。而甲午中日战争就是日本实现“大陆政策”前两个步骤的重要环节;而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的晚期,封建社会正在走向没落,在19世纪溜七十年代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向西方看齐,并于1888年建立了北洋水师,成为亚洲一个强大的海军力量。但是清政府并未向日本那样变革国家制度,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而在西方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列强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成为日本实施侵略计划的有利条件。 第一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是有着四亿人口的亚洲大国,日本只有三千万人口,国土也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双方的兵力对比:海军大体相等,但中国的舰龄向对老化;陆军我强于敌,中国全体兵力共约63万人,前线作战兵力共约20万人左右,还可陆续集结;日本共动员陆军24万人,除第四和第七师团尚未参战外,基本上是倾巢而出,国内几乎成了空城。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日本耗费军费两亿至两亿五千万日元,超过了当年的全部国民收入,财力枯竭已无再战之力。 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主要战场在中国本土,有人民的支援,后勤保障较方便,以逸待劳,有许多有利条件。国际舆论同情中国,日本在外交上,一直有列强干涉的压力和危险。所以在开战之初,多数国家判断中国将获胜。日本大本营也考虑过如果一旦战败,便退守保卫本土的“丙种作战”方案。海军军令部长就因为对战争缺乏信心而被撤职。日本各界亦有人认为第一次中日战争,“确是天皇势力的巨大冒险事业,是把初生的生命作为赌注的投机事业。”以上情况本应是中国可以抵御日本侵略的有利条件,但日本的投机和冒险却获得了成功。为什么日本能够得逞?表现在战场上的胜与败,必须首先从政治上去找原因。这是腐败而又守旧的清政府,长期积弱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变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结果。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对待西方的科学技术,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再甲午战争之前,自日军侵犯台湾吞并琉球后,中国朝野对海防建设是重视的。北洋舰队的组建成军,沿海重要港口的设防,绿营向练军的转化,军火工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成绩,中法战争中陆军的胜利,就是证明。但因为政治上的腐败,必然会阻碍军事上的发展。中国的军事制度,一直没有实行根本性的改革,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国防军。北洋水师虽具有相当规模和战斗力,因为慈褚挪用海军经费修建三海和颐和园,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2、说重难点: (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①分析: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大战役路线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 (2)思考讨论: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战场?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式? 为什么北平能够得到和平解放? (2)难点: 难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①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突破策略: 引导学生回忆中共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及取得的意义,分析为什么中共会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因?对此你有何认识? 难点二、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 ①分析:在第二年的战略反攻阶段,中共将中原地区作为反攻的主攻方向,是有其深刻的原因:A中原地区敌军力量薄弱;B能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C能够得到人民的有力支持。 ②突破策略: 1、引导学生回忆解放战争第一年的作战情况和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方向。 2、播放战略进攻前国共双方实力对比的视频影片。 3、播放战略进攻形势示意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②《中国土地法大纲》;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练习题附答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练习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争,挑起中日战争。其中,日军袭击清军运兵船的地点是( A ) A、牙山口外丰岛海面 B、大东沟附近海面 C、大连附近海面 D、大沽口海面 2、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将领左宝贵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中弹牺牲。他牺牲于( A ) A、平壤战役 B、黄海大战 C、辽东战役 D、威海卫战役 3、“这次战争,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沉沦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次“战争”指( A ) A. 甲午中日战争 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人民解放战争 4、有人说:“从前我们国家还仅仅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个苛刻的条约是(C )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5、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台湾》.这首歌创作于l925年3月,此时距台湾“离家”有(A ) A. 93年 B. 65年 C. 50年 D. 30年 4、据相关资料显示,我们国家1898年进口货物总值比1894年增加了29.3%.与这个现象有直接关系的是(C )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左宗棠收复新疆,扩大了同西方各个国家的贸易联系 C. 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 D. 八国联军侵华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 5、《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与《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在地理位置上的突出表现是( D ) A. 深入到中国内地 B. 集中到沿海一带 C. 分布在中国最富饶的地区 D.日本能够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6、下面是几位同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讨论。其中,表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C ) A.黄海大战中牺牲的邓世昌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B.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台湾人民饱受了日本50年的殖民奴役 C.《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签订的《马关条约》,首次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 7、电影《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发生在(D ) 8、《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相比,在内容上最大的不同点是(D ) A. 割占中国领土面积大 B. 索取的赔款数额大 C. 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多 D.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 9、1899年,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其实质( C ) A、保持中国领土完整 B、要求西方国家之间互相开放 C、重新划分列强在华“势力范围” D、保证美国在华经济利益 10、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军屠城四天三夜,杀害两万多中国人。这个事件发生在( C ) A、九连城 B、旅顺 C、花园口 D、丰岛 二、判断题。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自今以后,大皇帝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材料二现今中国已开通通商口岸之外,庆准添设下各处,立为通商口岸。。。。 (一)湖北省荆州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 浙江省杭州府 以下结论是从上述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A”;与上表信息所表达的意思不符的,

部编版历史8年级上册教案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的危害;瓜分中国狂潮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视频——《七子之歌·台湾》朗诵)“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在近代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一)战争背景 1.教师提问: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现状) 2.材料引入: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开始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邢德彦《民国风云史》

3.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国际形势) 提示: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二)战争经过 1.阅读图片: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1894年9月,平壤战役;黄海大战;日军分水陆两路入侵中国;旅顺大屠杀;1895年初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视频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甲午战争北洋水师的壮烈(感受爱国官兵英勇反抗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师提问:结合教材,让学生谈感想。 提示:日军残忍如禽兽,清朝腐败无能,人民生灵涂炭;不忘国耻,落后就要挨打。 目标导学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中日在马关春帆楼签订条约的情况 1.学生归纳思考:根据《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分析其危害。 的危害。(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强调:《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目标导学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材料展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割世界的潮流 英国加紧夺取殖民地是在1860——1880年这个时期,并且在19世纪最后20年还在大量地夺取。法德两国加紧夺取殖民地也正是在这20年间。现在我们看到,正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大“高潮”,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程度。 2.教师讲述:19世纪末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们由于自身经济发展的特点,要求在世界范围内瓜分殖民地。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反思 朱子龙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本课内容集中介绍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义和团运动。本课第一目“甲午战争和民族危机的加深”,简要介绍甲午战争的背景、经过,重点谈战争的影响。第二目“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简要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概况,重点讲述《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岛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

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总体说来,这一课要处理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对几个条约的比较、两次农民运动的比较、甲午战争的转折意义的分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课题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型新授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为 什么称作甲午中日战争;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邓世昌的事迹;中日《马关条约》 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 2、技能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 约》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通过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 《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 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 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 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 教学重点 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学情分析学生对历史很感兴趣,学习习惯多数学生尚可,需要继续强调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并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真实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个人备课出示目标(2分钟)学生个性学习(10分钟) 1、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 2、学生讲述黄海大战的经过,说出自己的感想。日军旅顺屠城、威海卫 战役、战争的结果 3、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双方的代表、内容、影响。 同层评价:(5分钟) 小组学习(15分钟) 导入新课: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导入新课:“我们是东 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 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 《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 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初中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一、学生分析 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

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2、教材重难点 重点: 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永和中学的校情和学情,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本课的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能力培养: (1)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体验: (1)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中法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中法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中法战争又被称作清法战争,是清政府和万恶的法国联军之间的战争。那么这场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中法战争的起因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当时的清政府已进入统治阶段末期,国力衰弱,政治腐朽。这个时候爆发的中法战争无疑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瓦解。说到中法战争起因,就不得不提及法国对越南的侵略了。 1883年,法国对越南北部进行了强火力的侵略攻击,这是中法战争起因之一。其实早在19世纪以前,法国就曾多次侵略越南,并占领了越南的一部分领土所有权。在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法国就已经开始对越南的南部实行武力侵略。越南南部的六省全部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在法国对越南进行侵略的过程中,越南曾多次向中国请求支援。中国和越南是近邻,山川相邻,水乳交融,自古以来关系就很是友好。深谙唇亡齿寒道理的中国,在帮助越南的过程中,曾多次和法国士兵发生冲突,最终惹火上身。 1883年12月,法国为除掉吞并越南的最后一个障碍,进而决定转向侵略中国。中法战争持续了数月,最终以法国的不胜而胜告终。中法战争起因没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没有深谋远虑的计划,有的只是两个同处战火之中惺惺相惜的两个国家对强势侵略的勇敢反抗。虽然最后反抗都被镇压,都以被侵略者的失败告终,但是至少他们反抗过。

《顺化条约》和《中法新约》的签订并非他们的本意,那只不过是法国联军日益膨胀的欲望的体现。 中法战争过程不管是中国人也好或者是外国人也罢,只要是知道中国这个国家,对中国有一定点了解的人就不可能不知道中国曾经受过的侵略。在这其中有一个战争名字叫做中法战争,实际上在最开始的时候这一场战争其实并不关中国的事,和中国的关系并不大,但是在法国侵略越南的时候期间出了一些冲突,所以导致了中国和法国之间就开始了比较漫长的战争,这也是中法战争的过程中不得不说的一点。 中国和法国之所以会打仗,原因还要归结到一个条约的签订这个条约使当时的法国在侵略越南的时候,中国成了他们非常突出的阻碍,所以法国就顺手牵羊一样的开始了侵略中国,这是中法战争的过程中非常值得提出来的一点。中法战争中还有一些过程是非常值得说明的,例如两个国家在交战的时候曾经打到过山西,其实山西已经非常接近中国的中部地区来了,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各个机构的能力都还不足,就算是人们有这个心军事能力依然非常低下,所以不得不提的是当时的人们随人痛恨外国人的侵略但是却又有些无能为力的感觉。随后又发生了非常著名的一个冲突,这个冲突的名字叫做北黎冲突。在这里就能非常轻易地看出当时的中国有多么的无能,想要宣布停战但是法国人二话不说就开枪打死了中国的代表,这也是中法战争过程中非常有名的事件。 中法战争双方伤亡不管是中国人也好或者是外国人也罢,只要是

高一年级历史《甲午中日战争》教案

甲午中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年级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 一、选择题(共18题,题分合计36分,单选) 1.1947 年6月,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A .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 .全面扩大解放区 C .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 .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2.下列关于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放区土改基本完成 B .敌我力量发生根本性变化 C .民主党派与蒋介石决裂 D .国民党被迫实行重点防御 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口号,“后方挖蒋根”是指 A. 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B.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5.人民解放军把中原地区作为主攻方向,其直接原因是这一地区 A.群众基础好 B.国民党防守力量薄弱 C.战略地位重要 D.有利于大规模运动战 6.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的事件是 A. B.解放石家庄 C. D.攻克张家口 7.按歼灭和改编敌军人数多少排列三大战役 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8.陈毅在《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能。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是 A.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9.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制定和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不包括 A.民主革命的纲领和任务 B.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0.解放战争中,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获得解放是在 A.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B.辽沈战役胜利 C.淮海战役胜利 D.平津战役胜利 11.毛泽东同志指出:“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文中的"转折点”是指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2.1947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 A.全面进攻解放区 B.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抢占战备要地和交通线 D.集中兵力战略防守要地 13.1947年,人民解放军迅速转入反攻作战的原因不包括 A.内战初期采取了运动战的方针消耗了敌人的机动兵力 B.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 C.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使中原地区防守力量薄弱 D.解放军在兵力和装备方面取得了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精品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教师展示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并让学生谈感想。 清国 朝鲜 日本

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乘胜即收原因新探

中法战争中清政府乘胜即收原因新探 [摘要]史学界传统观点认为,清政府在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后乘胜即收是其长期坚持投降卖国的恶果。本文认为清政府这么做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战场的有利形势始终在法军一边;中国本土台湾也处于危急之中;中国北方地区面临俄国、日本的现实威胁,而且列强支持法国;中国国力不支,军队装备落后;越南政府对清政府态度反复无常。总之,这一政策是鉴于当时国内、国际各方面的不利形势而做出的最好选择。 [关键词]中法战争;乘胜即收;清政府;越南 历来人们把清政府在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以后,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认为是其长期坚持投降卖国的恶果,中法战争的结果是“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本文通过对中国当时所面对的国内国际形势进行考察之后,认为清政府采取乘胜即收的政策,是经过努力抗争,并鉴于当时国内、国际各方面的不利形势,而做出的最好选择。 第一,从中法战争的整个军事形势来看,镇南关大捷使中国反败为胜。但大捷前后的军事形势表明,这次大捷只是中国军队的偶然取胜,战场的有利形势仍在法军一边。 镇南关大捷的确对中法战争起到一定的影响,但客观地说,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胜利。它不意味中国军队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而法将被逐出越南,也不表明中国军队此后可以继续打胜仗。这场战役清军取胜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老将冯子材部署得当,巧妙地利用地形,攻守兼顾,战斗中身先士卒,带头冲杀;二是士兵在将领的带领下抱着“再叫法寇打进来,有何脸面见两广父老”的信念,英勇杀敌。法军失败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过于轻敌,孤军深入,冒险急进,被切断后援;二是北越多山,地形复杂,而法军作战又靠重武器,无法发挥效力,战斗力削弱。由此可见,清军取胜,出于偶然而非战局发展的必然。事实上,从战争开始后一年半时间里,中国军队在越南战场多次失利,一退再退,越南大部分地区被法国占领。镇南关—谅山战役的胜利只是阻止了法军侵入中国境内,而越南大部已被法军占领的事实并没有改变。 法军在战役后开始反攻,并向越南增兵。而当时法国内阁的倒台也非因他们发动了一场非正义战争,给中法人民带来灾难而在人民的反对下倒台的。而是因为他们侵华不力,损害了法国资产阶级在远东的利益而下台的。“谅山溃败的消息传遍巴黎,这不仅使法国反对派不满,而且还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的震动和争吵。巴黎舆论界尖锐批评如费理内阁,将谅山溃败比作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给法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P.138)而后法国增加军费,准备把战争继续下去,“以赎法国过激派所谓的‘谅山之难’之罪”[1](P.138)。而此时中国的国力与军力已无法继续战争。

解放战争启示录

解放战争启示录 王树增强调:“解放战争是一个特殊形态的战争。总结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的原因,我有三点体会——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信仰的胜利;而执政党的腐败堕落,导致了政权的迅速垮台;此外,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选择的结果。” (一) “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认为中共会打赢,舆论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 重庆谈判的时候,国共两党领袖的口袋里都有一个清单。 正值抗日战争刚结束,蒋介石的个人声望达到了顶点,而当时国民党国民政府的威望、军事力量也达到了高峰,军队总人数接近500万。国民党军队中最强的就是陆军,陆军主流部队的装备和当时反法西斯战场上的盟军是一样的,就连士兵的鞋带都和美军的一样,更不要说武器了———轻武器都是盟军装备,重炮都是美式榴弹炮。 而那时毛泽东主席兜里也有个清单,是刘少奇从延安发过来的,当做一个谈判的筹码。 这个清单上写着的军队总人数是127万。其实,我认为这个数字大大地有水分,当时我们的正规部队可以计算出来———抗战期间八路军有3个师,新四军基本上没有了,哪里来的127万人?只能是算上民兵了。但最重要还不是人数,是武器,我们最好的主力部队装备就是步枪,部队的火炮就是缴获的日本山炮。而我们的民兵甚至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手持大刀就上战场。 近年来我到台湾访问,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台湾的一些学者,甚至蒋介石的高级将领以及他们的后代,总要提这样一个疑问,直到现在他们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从1947年到1949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国民党好好的一个政权就没有了?坍塌得太迅速了! (二)“在一场战争里,军人们拥抱着什么样的信仰很重要,要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战!” 蒋介石在1948年8月的一个军事检讨会议上曾说:“现在我们大多数高级将领精神堕落、生活腐化,革命的信心根本动摇,责任观念完全消失。尤其使我痛心的是,这几年来有许多受我耳提面命的高级将领被捕受屈而不能慷慨成仁,许多下级官兵被匪军俘虏,编入匪部来残杀自己,而不能相继反政,这真是我们革命军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这是蒋介石的原话。 国民党相当一部分的高级将领,在抗日战争期间为民族做出了贡献,他们是能打仗、誓死不屈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但是在解放战争当中,被我们的普通小战士、甚至是民兵摁在地上活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少将级别以上的就有260多人。许多有名有姓的抗战名

中法战争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

中法战争期间的清政府的海军 吴丹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 10级工商管理专业 2班 摘要:中法战争发生在19世纪80年代。当时,世界资本主义正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急速转化,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和瓜分世界领土的斗争更趋激烈。早在18世纪后期,在和英国争夺北美殖民地加拿大和东印度失败后,法国便开始将侵略矛头转向远东的越南。从19世纪中叶开始,法国加紧了对越南的侵略。1874年,法国与越南签订《法越和平同盟条约》,宣布越南完全独立。 1883年8月,法国海军中将孤拔率领拥有4000人的舰队攻占越南首都顺化,强迫越南签订《顺化条约》,规定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为了摆脱完全沦为法国殖民地的命运,越南两次遣使来华,请求清政府支援他们抵抗法国的侵略。而法国则准备以越南为跳板,向中国发动新的侵略。面对法国的侵略和挑衅,清政府举棋不定,采取的措施也充满矛盾。在军事上,一面派军队出关援助越南,一面又再三命令清军不得主动出击;在外交上,一面抗议法国对越南的侵略行径,一面又企盼通过谈判或第三者的调停与法国达成妥协。清政府的这些举措,给了法国扩大侵略的时间。 关键词:中法战争《法越和平同盟条约》《顺化条约》清政府的措施 1883年12月11日,法国完成了扩大侵略的准备,向驻扎越南山西的中国军队发动大规模进攻,挑起了中法战争。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全部占领了红河三角洲。清军败退。法国看准了清政府的虚弱本质,决定趁新胜之机和清朝谈判,迫使清政府屈服。在法国威胁下,1884年5月,李鸿章与法国海军中校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中法简明条约》,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驻越清军撤回边境(但未明确规定期限),开放中国与越南北部毗邻的边界。清政府对法国的妥协退让,并未换来它所企求的“和局”。法国侵略者在条约签订一个月后,即不顾中法双方尚未就中方撤兵问题具体磋商,就悍然向谅山附近中国驻军进行挑衅,蛮横要求尚未接到撤防命令的中国军队交出阵地,打死前来同他们交涉的中国代表,炮轰中国军队阵地,中国军队忍无可忍被迫还击,连续两次击败法军的进攻。法国侵略者借机反诬中国破坏《中法简明条约》,随即派遣孤拔率领远东舰队到台湾海峡进行武力威胁和讹诈。 1884年7月12日,法国代理公使谢满禄向清朝发出最后通牒,限中国立即从越南撤军,并赔偿军费2.5亿法郎,否则将诉诸武力,限清朝7天之内给以答复。7月14日,法国军舰两艘趁中法议和之机,以“游历”为名,驶进福建闽江口。7月16日,孤拔也乘军舰到达闽江口。法国新任驻华公使在上海叫嚣,如果中国不接受法国的条件,孤拔就要执行最后通牒,消灭福建海军,摧毁马尾船厂,占领福州。清政府决定向法国妥协,派曾国荃到上海与巴德诺谈判,请免赔款,延长最后通牒期限。巴德诺坚持勒索巨额赔款。谈判破裂。8月5日,法国舰队进攻基隆,被中国守军击退。8月16日,法国议会通过增加侵华军费,准备大举侵华,并将打击目标选在马尾。马尾位于福州东南,是闽江下游的天然良港,福建海军和船厂均在港内。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疑难点讲解与课后小习题

2013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疑难点讲解 与课后小习题 一、疑点难点阐释关于土地改革的性质:应注意从土地改革背景和纲领及其总路线内容加以区别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实际上在抗战结束时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中国正处在主要矛盾的转变时期,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也将变为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统治。1947 年,解放区大规模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正是顺应这一变化。另外,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不能满足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中国共产党也必须修改其农民政策。所以1947 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在土地改革总路线中又指出:有步骤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这说明此次土地改革运动具有反对封建剥削的性质。另外《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并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表明改革保存了农村小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农民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这次土地改革承认了土地小私有,没有建立公有制度。其经济思想属于民主革命范畴,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状况,因而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从而保证了革命的顺利进行。 二、点击高考 1 试题分析 (2000 年全国高考题)1947 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A 全面进攻解放区B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 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 D 集中兵力防守战略要地【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时空概念的迁移应用能力。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解放区是从1946 年夏至1947年春,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6月底,所以项时间不合。项是出现在全面内战爆发前,蒋介石为发动内战而做的准备工作,也不符合题意。项对国民党军队来说是在中共发动战略决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出现的局面,也即在1948 年秋以后。剩下项, 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是从1947 年春至夏,而这一时期,解放军正是乘他们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中原空虚之机发起了反攻,符合题意。 答案:B 2 误区诊断 (1997 年全国高考试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④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诊断】本题考察基础知识的同时,考察比较归纳能力。它要求掌握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路线、抗日战争的双交双减的土地路线,解放战争时期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应该说这些土地政策都是符合这一纲领的。消灭封建剥削这一项,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的尖锐化,为了发动更多的人参加抗日,允许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所以不能说也是反封建。双减双交虽然允许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但也确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因此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从以上分析可以体会出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效。答案:C 3 高考实战 (1996 年全国高考试题)1947 年6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了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 A 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 全面扩大解放区 C 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 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答案:D 三、高考动态本节1999 年全国高考试题考察了《中国土地法大纲》,2000 年春季高考考察了战略反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课标要求】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战争中的重要战役,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基础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理解《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相关图片,播放相关录像片断以及对相关史料的分析,初步培养历史感知和历史想象能力,培养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养成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历史学习“三镜法”来分层次、有梯度地探究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相关录像片断,提供相关图片和动态地图,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自然融入历史情境中去感知历史。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去感知和体验,通过讨论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邓世昌等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教法学法】“三镜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由当前世人关注的钓鱼岛问题,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主题一国之难 主题二国之魂 主题三国之耻 主题四国之思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用望远镜整体纵观甲午中日战争 ●主题一国之难——甲午中日战争 1.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战争的一般方法。 2.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3. 学生自学《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说出战争中主要的战役。(多媒体演示战争的简单经过) 4. 学生自学说出战争的结局。 二、用显微镜聚焦甲午中日战争的重要节点 ●主题二国之魂——邓世昌血染黄海 1.播放《甲午风云》片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