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体系及关键词

哲学体系及关键词
哲学体系及关键词

《生活与哲学》总体系

思主义哲学辩证

唯物

主义

探索世

界与追

求真理

辩证

唯物论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法关系

2、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3、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4、实践的含义、特点、形式

思想方

法与创

新意识

唯物辩

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

2、联系的客观性

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注意整体和部分)

5、系统优化

1、发展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3、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1、对立统一

2、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3、矛盾的特殊性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8、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9、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0、矛盾分析法

1、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

2、辩证否定观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4、创新的作用

历史

唯物

主义

认识社

会和价

值选择

唯物

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生观

价值观

1、人生价值的两方面

2、人生的真正价值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

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

6、实现人生价值

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唯物论和认识论)

2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知识(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3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知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

4唯物辩证法总特征(基本观点)的知识(联系、发展、)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根本观点)的知识(矛盾)

6矛盾分析法

(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7实践的观点(含义、特征、基本形式、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8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含义、特征、标准、影响因素)

哲学关键词的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

一、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识别的关键词: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制定或实行…方针、路线、政策或发展战略;制定…计划、路线、方针、政策或发展战略由…客观情况决定;立足或着眼于国情、省情、县情。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

识别的关键词:强调意识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如在…路线、政策的指引下,取得成功或失败;强调贯彻…科学理论或…重要思想,如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生态价值观);弘扬…精神,如爱国主义精神

3.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识别的关键词:超载,过度,急功近利,滥……致使……;符合、遵循……取得成功;顺应形势4.把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识别的关键词:发扬科学精神;某事取得成功;办事情,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做事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5.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识别的关键词:稳定、稳健;不变;同步;平衡;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识别的关键词: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实践证明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寻真理

识别的关键词: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同时每一次认识都在向前发展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识别的关键词:影响、制约、关系到、引起、相结合、合作、协作、协调;有利于、会促进、会带来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要⑴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⑵联系是客观的,

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识别的关键词:违背的:迷信、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认的关系;符合的:架桥修路、互联网、物联网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推动整体发展。

识别的关键词:顾全大局;国家与各地区或某地区、国家与部单位、各部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发展的全过程与某一阶段之间的关系;全局、大局、局部;战略长远高度

5.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识别的关键词:结构调整、系统工程、资产重组、优化组合

(二)发展观

1.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识别的关键词:创新精神、敢于创新;与时俱进;着眼未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着眼于长远;新事物;前瞻性,科学预测;推陈出新、新陈代谢

2.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充满信心,又要克服困难识别的关键词:某事物成长经历艰辛困苦的过程,最终取得了胜利或成功;在挫折中前进;前进中遇到困难与挫折;严峻挑战

3.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我们要做好量的积累,促进事物的质变

识别的关键词:…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循序渐进;有计划、分阶段或分步骤实施;优化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或产业升级;循序渐进;防微杜渐;适度、火候、分寸、尺度;从…做起;过度、急于求成。

(三)矛盾观

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⑴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⑵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识别的关键词:一方面,另一方面;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但是…;科学(核技术、克隆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又…;利与弊、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优点和缺点等反义词;和而不同。

2.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识别的关键词:具有不同(特点);存在着差别或差异;区别对待;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想问题、办事情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发展特色农业或特色经济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新情况、新形势下的新特点;办事情要有针对性;发挥…独特优势;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一律、一概、一刀切、一风吹。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坚持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识别的关键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般与个别的统一;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先试点再总结后推广经验;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既借鉴学习别人有益经验又进行自主创新;典型示范;在…理论、思想、政策、精神的指导下,根据当地实际;不照抄照搬、死板硬套;解剖麻雀;同与异(既相同,又不同)。

4.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5.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因此,我们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坚持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识别的关键词:抓重点、抓中心、把…作为…重中之重、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力量、抓重点工程、把…作为第一要务、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口、根本、核心、首位;舍本逐末。

恰当处理次要矛盾的关键词:统筹兼顾

6.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此,我们在着重把握主要方面,要抓主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识别的关键词:经济形势、国际局势和党的状况总体是好的、主流是好的;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分清主流与支流;分析形势:巨大成绩……存在不足(困难和问题);判断性质、辨清方向、识大局;总体上、总的来看,还有……问题;评价人的功与过;评价工作的得与失。

(四)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立足实践,树立创新意识。

识别的关键词:克服消极的保留合理的,增添了…;继承与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历史唯物主义

(一)社会历史观(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识别的关键词:落后腐朽思想、先进思想;新词语的出现;时间推移,观念改变。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识别的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分配制度改革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识别的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政府(大部制)、政党、民族、宗教等制度变革;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识别的关键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相结合;老百姓、群众利益;弱势群体;民生、以人为本、人权。

(二)人生观价值观

5.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识别的关键词:社会价值:贡献、奉献、创造物质精神财富;自我价值:回报、尊重和认可

6.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识别的关键词:说明不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说明先进人物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如航天英雄、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等。

7.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识别的关键词:忠于人民;最广大人民的立场;形势

8.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识别的关键词: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社会提供的生存、发展、工作条件;个人精神、素质、理想信念。

政治 哲学原理运用关键词

辩证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识别的关键词:根据…情况(形势、实际出发、基础)制定…方针、政策或计划、发展战略╱立足或着眼于国情、省情、县情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 识别的关键词:强调意识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如强调在…科学理论(重要思想、方针、政策、精神等)指导下,推动(阻碍)…的发展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1.规律客观性与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识别的关键词:,特别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某些行为违背规律、破坏了规律,受到规律的惩罚╱,或办事情遵循科学…取得成功╱ 2.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拼搏、艰苦奋斗、反复试验、百折不挠╱发扬……的精神╱取得成功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识别的关键词: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走访调杳改革等实践中形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在在走访调杳改革等实践中由最初的…认识,再发展到…认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实践证明…的认识,促进…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应用于实践中,促进了…的发展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追寻真理 识别的关键词: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同时每一次认识都在向前发展、推进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三、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观 1.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识别的关键词:影响╱制约╱关系到╱引起╱协作╱有利于…有利于…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应用的关键词:把握…和…的固有联系(或者…和…的联系是客观的,),人创造了…客观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道德理想主义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道德理想主义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思想在世界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独具魅力,道德文化以独特的方式规范着人类的社会秩序,为人类提供精神理想和终极关切的信念力量。从道德在中国的产生及发展来看,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道德文化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社会规范和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今天,道德文化思想在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凝聚人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仍然不失其现实意义,需要我们以唯物史观对其加以分析和借鉴。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观点 道德文化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历史相当久远,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这说明在中国政治文明的早期就对道德文化高度重视。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继承了这种道德文化的传统,提出了以道德教化作为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以政刑为辅助手段的国家治理思想,这种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一直是中国古代主流的政治统治思想。 道德文化思想渊源于尧、舜、禹时代。从社会形态来看,这一时期是原始社会末期,道德文化思想的萌芽主要体现在“禅让制”的实行。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结构基础是宗法社会,其权力交接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而儒家推崇的权力交接制度则是“禅让”制度。“禅让制”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尧、舜、禹之所以能当上部落联盟的领袖,除了天分聪明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他们个人良好的品德修养树立起来的威信,取得了各部落首领的认同。正如恩格斯所说:“酋长在氏族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粹道义性质的。”① 道德文化思想发展于奴隶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着名的代表人物是西周初年的周公姬旦,他创立了“以德配天”的政治伦理观。周公等人认为:“惟命不于常”,②“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③“皇天无亲,惟德是辅”。④这就是说,“天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在他看来,夏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敬德保民”。基于此,他认为天命不可恃,惟有敬德才能保民、保天下。周公姬旦的思想实际上已经包含了道德文化理论的几个重要问题,即对君主的要求,对道德规范——“礼”的重视,对民本意识的强调,等等。当然,西周统治者提出的“以德配天”和“敬天保民”的主张,仍然是以“君权神授”说为思想基础的,神权思想仍然是他们统治人民的重要精神武器,他们提倡“明德慎罚”,也并不是要削弱刑罚,更不是要放弃刑罚,而是为了更有效地使用刑罚来维护其统治。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经典概括

哲学原理归纳总结 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 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岀发,实事求是。 2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二、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 的惩罚。 2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 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 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只有一个,要求我们坚持真理。 3.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我们丰富和发展真理。 4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 I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1. 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 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① 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 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 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 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II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二) 1. 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途径)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 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的接受挫折与考验。 3.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状态) ①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求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求我们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山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实质与核心) 1. 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 点看问题。 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斗争性是指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同一性是指双方相互 依存、相互贯通,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与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 法解决矛盾。 3.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① 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岀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 性离不开普遍性。 ② 两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 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辩证唯 物 论 认 识论 唯物 辩 证 法

最新《哲学生活》常用关键词归类总结

哲学知识归纳 一、“地位”类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应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3、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6、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基础是德国古典哲学。 8、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9、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0、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1、“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13、“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15、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1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7、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18、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19、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20、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2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2、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标准、目的) 2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24、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25、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

关键词解哲学原理

抓关键词找哲理 一、 1、关键词: 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提出……计划、方案、战略; 从……中总结教训,取得经验、修订法律、调整政策、调查研究 2、对应哲理: 唯物论: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辩证法: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认识论:实践决定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二、 1、关键词: 在……理论、思想、方针、政策、精神的指导下,实施……战略、计划、方案; 强调各种精神意识的重要性(如民族精神、创新意识、诚信意识、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态价值观)等等 2、对应哲理: 唯物论:意识的能动作用 认识论: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三、 1、关键词: 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材料时,因为人的活动而造成某种消极后果(如生态失衡)、拨苗助长、生态问题;乱砍滥伐;过度开发资源;沙尘暴;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 2、对应哲理: 唯物论: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辩证法: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四、 1、关键词: 我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我党对如何执政的认识、人们对宇宙、自然的认识 2、对应哲理: 认识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五、 1、关键词: 有利于、关系到、导致、造成、引起、影响 2、对应哲理: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之后现代政治哲学启示.docx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建构之后现代政治哲学启示摘要:西方后现代政治哲学在政治解放范围内的言说,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生活微观认识的深化,更加彰显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价值,促进了政治自由的差异与多样性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哲学;建构;后现代政治哲学 作者:李福岩,崔晓庚 现时代,一股文化、政治哲学输出的意识在中国学界涌动。中国特色的政治哲学文化正在生成,与西方政治哲学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成为现在与未来学术探索的主要方式,对待当下后现代政治哲学思潮的态度、方法亦是如此。西方后现代政治哲学确有消极因素,其对人类解放宏大叙事的消解,会使人产生理想信仰的迷惑与困顿,甚至会使人有走向政治相对主义与虚无主义的危险;貌似激进自由色彩的政治哲学微观言说背后,隐藏着对西方政治自由主义的辩护与美化;错误地理解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思想,造成思想混乱,等等。然而,后现代政治哲学批判也有其积极因素,需要对其批判吸收。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实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为指导,考虑到中国的民族性、历史传统等复杂因素,在此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批判吸收西方后现代政治哲学。 一、后现代政治哲学言说开启了当代政治哲学批判的新视域 批判是哲学本性,内含理论批判与现实批判两方面重要内容。政治哲学的批判更是典范的理论批判与政治批判的合一,同时也有相应的建构。可以说,任何一种类型的哲学,不管它是自然哲学、科技哲学、语言哲学还是分析哲学等等,都含有现实社会政治的批判与建构,都有对人类社会政治生存的各种不同理论观照。否则,它就无法留存,更谈不上流传久远。 政治哲学观照方式的差异,受到世界历史发展、民族国家、生产方式、文化传统与个人独特生存体验的影响与制约更大。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大型言说的道德理想国,突出批判现实社会政治的礼崩乐坏,强调政治合法性的最终准则是道德善恶。古希腊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大型政治哲学言说与批判,也是以伦理道德为准则,其心中的理想国也是个道德王国。中世纪西方社会将近1200年,其政治哲学真可谓在黑暗的漫漫长夜中朦胧,以虚幻、神圣而宏大的上帝之城来批判引导地上王国的建构。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宏大叙事,构想了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法治、人权的资产阶级千年王国。然而,其解放诺言并未兑现,只是兑现了政治自由与解放的形式,人类解放理想并未实现。需要不断地革命,以实现人类解放,马克思政治哲学批判由此诞生。 当代西方后现代政治哲学家不同程度地接受到古希腊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的教育训练,也都受到西方政治哲学宏大叙事的影响,还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马克思社会政治哲学批判精神的影响。尤其是法国后现代政治哲学家更是深受马克思政治哲学批判精神的影响,都曾经在思想上有过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历程。在他们政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见古语、诗句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见古语、诗句哲学原理归纳 一、物质和意识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3.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5.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6.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7.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8.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差别。 二、实践与认识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3.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运动变化和发展

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2.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户枢不蠢,流水不腐。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四、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2.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3.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5.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6.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7.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揠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8.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9.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9.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2.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五、矛盾相关知识点 (一)对立统一 1.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3.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二者不可分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

高中思想政治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唯物论) 1、【世界物质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主要包括教条主义或者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原理】: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 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向上,催人奋进。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①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②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反对】:①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②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求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整个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又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7、【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改造客观世界)。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反对】:①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②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8、【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 1.正名: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 的位置相符,确切的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 非之心的总和。 3.化性起伪: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 性起伪”“化性”即教化,改变人的恶的本性,“起伪”即礼义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休养,用人为的礼义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 4.明分使群: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 组成群体,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万物 的一个重要前提。 5.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学 派主要以下几个特点: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b.儒家重视伦理道 德的作用,崇尚仁义。c.以孔子为师 6. 法家思想: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概念,最早见于司马炎《论六家之要旨》。 法家思想的特点有:a.重视法律的作用b.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c.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d.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7. 道家学派: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思想学派, 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绝圣弃 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 8 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学说在战国初期影响很大,墨子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9. 淮南子:刘安招致门客集体编写而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 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 供全面的治理方案。作为汉初黄老派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不少思 想家和政治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无能子: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是主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 政治,斥之为祸乱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 贵无贱,无君无臣;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 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 二、简述题 1.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思想史从中国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六个时期,即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这就是六期发展说。 1)思想形成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先秦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2)思想发展期:秦安隋唐时期,秦时,法家思想发展,而汉朝以后,儒 家思想备受尊崇。 3)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出现宋明理学。 4)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一是封建政权逐渐衰落,二是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随着时代发展而反思自身,是思想进步的表现。 5)思想转型期:近代社会,出现了改革派、洋务派、戊戌变法政治思想, 是转型期。 6)思想变革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发动辛亥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创造与实现。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意识具有计划性、目的性、主动创造性与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政治哲学关键词》读后感

《政治哲学关键词》读后感 张凤阳的《政治哲学关键词》一书所罗列的二十二个关键词,很好的将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政治生活的重要问题予以涵括,加深了我对于政治的理解。 在我看来,人权、自由、民主、共和、宪政,很好的代表了现代民主政治生活的价值取向,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人权的保障与保护、对于现代公共生活自由的落实、对于民主的实行、对于共和和宪政精神的发挥,是至关重要也是势在必行的。 公民一词,在很大程度的意义上,是代表、精英、公共领域、公共责任、契约、程序、协商、妥协、宽容、怨恨、政治动员、治理、合法性、话语、训斥、社会记忆,这二十二个关键词进行了相关的梳理、阐述、研究。 一个文明、进步的国家,需要践行对人权的维护、自由的落实、民主的实行、共和和宪政精神的发扬。 对于人权的保障与保护,不仅需要一个中立、公正、强大的公共机构,还需要实在法的制约,也需要宪政为有效地保障和保护人权进行相关的制度安排;自由是现代公共生活品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衡量指标,而要实现主义的自由,需要政府这一必要条件,也需要与自由相容的法律;诉求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是“民主原教旨主义”,为民主机器提供限制性保护的主要装置是宪政,而宪政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又得益于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的资源供给;“共和”强调天下为公,强调多元制衡,“共和”的温度,堪称健康公共生活的显示器与调节器;宪政将捍卫个人自由作为其价值追求,以有限政府、分权制衡和法治作为其根本的制度安排,宪政乃是民主的产物,民主构成了宪政的基石,但不能简单的将宪政视为民主。

公民、代表、精英,是政治活动的重要主体,在公共领域中活跃着。 从臣民到公民,标志着现代政治的兴起,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是以宪法形式确立公民的国家地位;代表和精英是公民在政治舞台上的两种典型,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领域代表着一种以公共权力为内容、以公众参与为形式、以批判为目的的空间;人民对良善生活的需求、人民委托的要求、公民纳税的交换,需要政府履行责任,即产生了政府的责任,公共责任。 政治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相关契约、程序的规范;政治活动共识的达成,需要展开相关的协商、进行必要的妥协与宽容。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怨恨的及时“治理”。 当契约的基础不再是当事人的合意,而是社会关系及共同体规范时,契约成为一种以公共责任为硬核的新契约论;程序在现代公共生活中发挥着控权、避害、修正的功能,要尽力实现最低限度公正的程序正义;协商,超越了多远冲突与权力专断,平衡民主过程与政策结果,彰显额个人权益与公民责任;多元价值的存在、有限理性的制约、博弈计算,使得妥协成为必要,而妥协的实现,需要坚守底线共识的基石,遵循合乎法律的边界,遵循自由合意的妥协精髓;人类寻求美好社会的过程中,离不开宽容,当宽容与追求道德真理共生时,宽容将可能发展为政治之善,成为与自由、平等和正义等实际价值的社会之善;作为人类常见的情感,怨恨无不见其身影,其通过动员、转移、隐匿、克制,来进行表达,需要承认与尊重多元化价值,在价值层上构筑良善,展开民间与政府对怨恨的治理。 进行适时政治动员,开展相关的治理,是当今政治生活必不可少的。借助于政治话语,通过相关的教化和规训,构建特定的社会记忆,是政治统治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哲学原理方法论+关键词总结

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关键词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辩证唯物论(唯物论) 1、【世界物质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主要包括教条主义或者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原理】: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②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③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能够阻碍事物的发展 ④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向上,催人奋进。 【方法论】:我们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①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 ②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反对】:①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②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4、【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整个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看到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又要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换毕业论文范文

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换 摘要:政治哲学在世界范围尤其是近年在中国的兴起是一件重大的哲学事件,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兴起是学界对中国面对的重大社会现实不足的一种积极回应。政治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探讨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政治社会中的重大现实不足入手,建构自己的、适应于现实生活并能引导时代思想潮流的政治哲学论述。 关键词: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方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罗尔斯《正义论》的发表,西方学界掀起了政治哲学的探讨热潮。受西方政治哲学探讨热潮的影响,近年,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也开始对政治哲学进行关注,甚至有学者断言政治哲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门显学。政治哲学探讨的兴起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如政治哲学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者如何应对等,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不足,必须首先厘清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兴起的理由及政治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 一、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兴起的理由 思想是时代的声音,现实是不足的发源地,每一时代的不足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些不足正是对时代特点和社会现实的反映。立足时代和现实探讨不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的一条基本思路。政治哲学在世界范围的兴起,正是对当今时代所面对的一系列全球不足的回应。所谓政治哲学,综合学界观点,主要是指对政治生活或政治事物的哲学反思。西方发达社会现代化起步较早,自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逐步深入,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重大的社会不足,如环境污染、政治腐败、能源危机、社会不公等。在此背景下,西方学界纷纷转向对政治、社会现实不足的探讨,并迅速掀起了政治哲学的探讨热潮。 相对于西方社会,中国现代化进程较慢,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也开始面对与西方社会相似的不足,但情况却更为复杂。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历史和文明特点更加鲜明。中国社会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完善的专制政治系统及传统政治文化。在西方国家的政治思想史上,早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就有了民主政治思想的萌芽,与西方国家相反的是,古代中国根本不有着民主政治的传统。传统中国社会中,以秦始皇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始,政治力量就开始支配整个社会。以皇帝为代表的集权政府拥有全部的政治力量,制约着国家的一切经济、政治、文化资源,不仅社会是政治社会,文化是官本位的政治文化,就连人也成为政治的附庸。传统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再加上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使中国面对的不足更为复杂。历史经验表明,每一社会的转型时期,矛盾都比较集中,同时也是矛盾的高发期。当代中国经济社会进展正处于革新开放转折的关节点,即由经济增加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进展转型,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 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原理: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 能被消灭。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 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2)方法论: 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 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 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 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 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 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 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方法论: ①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我们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意志主义和唯心主义;又要反对 片面强调客观规律的机械唯物主义和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 循守旧、无所作为的宿命论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 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 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和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 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会阻碍实践的发展。(2)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②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真理观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还有条件性和具体性,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这就要求我们热爱真理,坚持真理一元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同时,我们还要正确对待谬误。 (2)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因此,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人类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 (3)人类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因此,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哲学原理关键词归纳

哲学原理应用识别情景词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唯物论认识论) 第四课探索世界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①针对╱按照╱立足╱基于╱根据…(国情、问题、现状、特点、影响、形势、情况) 根据…情况(针对…特点、根据…形势、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基础)制定或实行…方针、路线、政策或发展战略;制定…计划、路线、方针、政策或发展战略由…客观情况决定;立足或着眼于国情、省情、县情。——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提出、制定、形成、调整、颁布…(理论、思想、政策、精神、规划、方针、措施、方案)——意识或认识 ③在…(主题、理论、观点、政策、精神、规划、方针、措施、经验、制度)的(指导、引领下…) 促进…(事业、活动、实践)获得(发展、前进、成功等) ——意识的能动作用或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④……取得成功╱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审时度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按规律办事。⑤超载╱过度╱急功近利╱揠苗助长╱滥……致使……╱破坏生态环境,雾霾天气等。 ——违背规律遭规律惩罚 把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发扬科学精神;某事取得成功;办事情,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做事情,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⑥事物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稳定、稳健;不变;同步;平衡; ⑦经多年实践得出结论,经过…艰苦探索,下基层,改革开放中形成、实验研究、临床应用后总结,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绝知此事要躬行╱调研╱不打不相识/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吃一堑,长一智。总结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 ⑧认识工具的发展推动进一步认识,与时俱进,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调查研究社会一旦有技术 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是认识的动力⑨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⑩是不是金子,一炼就知╱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事实胜于雄辩,实践证明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特点:不是终极真理,认识变化发展,进一步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原先认为…后来认为…,不断探索研究…,认识突破转变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对某一具体事物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同时每一次认识都在向前发展。例如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 多次认识,认识失败,认识成功,最初…,接下来、随着…深入;解放思想;…年后认识…(时间变化),不断改进,逐渐完善,与时俱进,经过分析,提出不同认识,冲破,打破旧理论(如相对论的提出);过去…现在…,很久以来,人们认为…;但目前人们认识到…;曲折,上升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联系、发展、矛盾、创新识别的关键词: 1联系观 (1) 普客①影响╱制约╱关系到╱引起╱导致╱造成╱促进╱带来╱综合考虑╱有利于…; 遍观②离不开╱相结合╱合作╱协作╱协调╱正确处理…之间的关系╱一体化╱一致性性性③连续性(过去、现在、未来----前后相继历史联系)╱空间相邻------左邻右舍联系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衍生品,合作伙伴,效应,造成、带动…,关系到,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