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

水产动物病害学结业作业

姓名夏理海

班级渔业S161

学号201672400

指导教师苏应兵

院系动物科学学院

时间2016年10月12日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姓名:夏理海班级:渔业s161

学号:201672400 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黄颡鱼是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名优淡水经济鱼类。它以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广受消费者喜爱。但随着黄颡鱼养殖技术和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黄颡鱼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在生产中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疾病防治是提高养殖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黄颗鱼在自然环境中抗病力很强,其原因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较少。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放养密度大,加之投饵、施肥等使池塘的生态环境渐趋恶化,病原微生物即大量繁殖,黄颗鱼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养殖黄颗鱼中,病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根据研究,目前已发现的黄顺鱼疾病有二十余种。现就黄颖鱼疾病防治问题综述如下。

一、细菌性疾病

1、黄颡鱼红头病

1.病原现已确定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为鲇鱼爱德氏菌。

2.症状该病在临床上根据症状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急性败血症型、慢性“红头病”型。急性败血症型发病急,死亡率高,一般在水温迅速升高或者水质恶化的情况下暴发,主要症状为: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或在水面呈间歇性螺旋状转游,病鱼腹部膨大,鳍条基部、下颌、鳃盖、腹部可见到细小的充血、出血斑,肛门及生殖孔充血、出血、外突等。慢性“红头病”发病慢,病程长,可达一月有余。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程发展,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缓游、反应迟钝。后期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发红,在颅骨正上方形成一条带状凸起或出血性溃疡带,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因此,养殖户又称该病为“红头病”、“红头顶病”、“红脑门”等。

3.流行情况黄颡鱼红头病发病流行的水温在18~28℃,于每年的4-6月和9-10月暴发,主要危害25~100克的黄颡鱼鱼种或成鱼,该病传染性强,发病感染10%~30%,死亡率可达70%,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4.预防方法:①调控水质。养鱼先养水,水质关乎养殖的成败。平时应定期

使用有益菌改善水质,如EM原露,也可适量放养鲢鳙鱼。

②定期杀虫,防止二次感染,可在每年4、5、9月各进行一次杀虫,同时用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防止细菌感染。③增加溶氧,在疾病流行季节可适当增加开机时间。④发病季节,可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治疗方法:一经发现该病,应马上进行药物治疗,首先整个水体泼洒聚维酮碘等碘制剂0.5克/米3;同时内服恩诺平,每千克饲料拌加2~4 克,连续投喂5 天。但是药物治疗只有在发病早期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该病的防治还是应以加强水质管理为主,生产实践证实,保持养殖水体2 米深,每日定期换一定的新水并控制水温在25℃左右,可明显降低该病的发生。

2、黄颡鱼细菌性烂鳃病

1.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2.症状柱状屈桡杆菌引起的鱼类细菌性烂鳃病一般表现为: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且缓慢,摄食量明显减少,甚至不摄食。病鱼鳃丝肿胀,黏液较多,甚至附着污物。鳃盖内表面充血发炎,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

3.流行情况该病全年均可发生,鱼种和成鱼均可发病,4-6月为发病高峰,可引起大批死亡。

4.防治技术①生石灰彻底清塘,鱼种放养前用2.5%食盐水浸洗5分钟。②发病季节,每月全池遍洒生石灰1~2 次或在食场周围每周泼水产用二溴海因1~2 次。③每千克饲料添加菌立清2~4克,拌饲投喂,连喂3~5天,或者每千克饲料添加氟苯尼考粉3克,拌饵投喂,一日1次,连用3~5 天,同时可外用杀菌红,150 毫升/亩米,3 天一次,连用二次。

3、肠炎病

1.病原点状产气单胞杆菌。

2.症状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

3.流行情况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流行于6-9月,苗种主要在5-6月发病。

4.防治技术①控制好水质,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条件,鱼种下塘前用2%~3%的食盐水浸浴。

②坚持“四定”投饵,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三黄散。③发病池用强氯0.3 克/米3进行水体消毒。④使用肠舒宁(每千克饲料添加3~4 克)拌饵内服药,同时外用百毒威或二溴海因等全池泼洒消毒,连续3天。

4、出血性水肿病

1.病原细菌。

2病症病鱼体色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无食,胃苍白,肝脏呈土黄色,脾坏死,肾脏有霉黑点。病鱼食欲下降,甚至闭口不食,运动失调,死亡率高。

3危害及流行该病在苗种和成鱼饲养期间危害最大,在苗种培育阶段易发病,死亡率高达80%。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猛,蔓延快。当水温在25~30℃时则出现明显病鱼大批死亡的现象。成鱼养殖阶段,多发生在5月份,死亡率高达90%。

4 防治技术①药浴:50~100mg/L福尔马林浸30s;1~2mg/L环丙沙星或新诺明、恩诺沙星浸15~30s;2mg/L强氯精或5mg/L漂白粉浸10s;5mg/L四环素或红霉素浸1h。②水体消毒:2mg/L环丙沙星;0.2mg/L新诺明;0.3mg/L强氯精;10~15mg/L生石灰。上述药物任选一种连用3d,隔3d后再连用2d,或选用其中两种,轮用1周。③药饵内服:每千克饲料加入环丙沙星、新诺明、痢特灵、大蒜素等药物中的一种,用量为0.5g,配以食盐10g,连喂1周;或选用上述药物中的2~3种,轮喂1周也很有效。

5、水霉病

1 病原水霉菌。

2 病症水霉菌寄生初期,肉眼看不出症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向内、外生长,蔓延扩散,似灰白色的棉毛。病鱼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最终导致死鱼卵。

3 危害及流行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表有伤口的苗种和成鱼。此病全年流行,以早春、晚冬最易发生。

4 防治技术①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要尽量小心,勿使鱼体受伤,同时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3%~5%食盐溶液浸洗病鱼5min,再用青霉素80万单位加入100kg水配成溶液浸洗10min;用1%孔雀石绿软膏或适量的磺胺药物软膏涂抹伤

口;用400mg/L食盐与小苏打(1

∶1)合剂全池泼洒或用2~3mg/L亚甲基蓝全池泼洒,隔2d再泼洒1次。

二、寄生虫

1、车轮虫病

1.病原车轮虫及小车轮虫。

2.症状病鱼焦躁不安,浮至上层狂游,呈跑马状,或腹部朝上,在水面上旋转,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鳃丝和皮肤黏液上。

3.流行情况水温20~28℃的4-7月是该病的主要流行季节。

4.防治技术①放养前进行清塘,并保持良好水质,合理密养。②鱼种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浸浴5 分钟或用1~2 毫克/升的硫酸铜溶液浸洗鱼体,要注意根据水温来把握浸洗时间。③发病后用0.5 克/米3的硫酸铜和0.2克/米3的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3 天1 次,连用2~3 次,或使用阿锐克(100 毫升可供每米水深、4~6 亩水面)配合硫酸铜0.4克/米3全池泼洒,可有效防治该病。

2、钩介幼虫病

1 病原背角无齿蚌、三角帆蚌的钩介幼虫。

2 病症钩介幼虫用足丝粘附在鱼体,并用壳钩钩在鱼的嘴、鳃、鳍及皮肤上,鱼体受到刺激而引起组织发炎或增生,逐渐将幼虫包在里面,形成胞囊。黄颡鱼是钩介幼虫最理想的宿主,因此,在黄颡鱼鱼苗培育期常发生此病,特别是寄生在嘴角、口腔及鳃组织上,出现红头白嘴现象。苗种严重感染时,可引起死亡。

3 危害及流行黄颡鱼鱼苗是钩介幼虫的良好寄主,而鱼苗培育期间正是钩介幼虫离开母体蚌悬浮于水中的时候,因此,在鱼苗培育阶段多发此病。

4 防治技术①生石灰彻底清塘或用60~80mg/L茶饼能有效杀灭池塘中的蚌类②鱼苗及夏花培育池不能混养蚌,进水应用筛网过滤③发病初期,用人工摸蚌的方法清除池中的河蚌或将病鱼转移至没有蚌及钩介幼虫的池中,可控制病情的发展并使其逐步好转。

3、粘孢子虫病

1 病原及症状根据寄生鱼体的部位,又分为以下几种。

1.1 皮肤病常见的病原有野鲤碘泡虫、单极虫和中华尾孢虫等。引起的主要症状:肉眼可见病鱼体表有许多大小不规则的小白点或瘤状胞囊,严重时可使鱼体失去平衡,不能正常游泳和摄食,日渐消瘦而死。

1.2 鳃病常见的病原有球孢虫、异型碘泡虫、巨间碘泡虫、变异粘体虫和上述引起皮肤病的粘孢子虫等。病鱼呼吸困难,鳃盖张开,游动无力,常浮于水面,严重时窒息死亡。解剖病鱼鳃瓣,有时能见到灰白色的点状或瘤状胞囊。

1.3 内脏器官病由多种粘孢子虫引起。病鱼食欲减退或不食,体色发黑,游动无力,常在池塘水体的中上层活动,后期基本停食,最后因消瘦而死亡。解剖肠道,肠壁上有灰色囊胞。

2 危害及流行每年的5~6月较流行,黄颖鱼饲养初期常发生此病而导致大量死亡。

3 防治技术①鱼苗进池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杀灭池底的卵囊和孢子

②发病时用生石灰1875kg/hm 2干法清塘;用0.2~0.3mg/L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隔天再进行1次,连用3次③患肠道粘孢子虫病时,可用口服盐酸左旋咪唑、盐酸环氯胍或晶体敌百虫。

4、斜管虫和车轮虫病

1 病原鲤斜管虫和车轮虫及小车轮虫。斜管虫和车轮虫病,有时单独发病,较常见的是并发症。

2 症状斜管虫寄生于鱼体表、鱼体边缘或鳃部,刺激寄主分泌大量粘液,病鱼离群独游,有的头下、尾上倒立水面或侧卧水中,呼吸困难,不久即可导致死亡。寄生于体表的车轮虫,个体较大,寄生在鳃上的个体较小。严重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状。

3 危害及流行多发生在面积小、水浅、放养密度大、饲料不足的池塘,一般连绵阴雨、水温18~28℃的4~7月是该病流行季节。苗种常患此类疾病,成鱼和亲鱼有时也会被感染。

4 防治技术①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鱼种放养前用3%~4%的食盐溶液浸浴5min②发病后用0.4~0.5mg/kg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每3d全池泼洒1次,连用2~3次③用1~2mg/kg硫酸铜浸洗鱼体,要注意根据水温把握浸洗时间。

5、小瓜虫病

1 病原多子小瓜虫。

2 病症在病鱼的鳃、皮肤、鳍条上,肉眼可见白色小点状胞囊,严重时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膜。因病灶处细菌感染,使体表发炎,或局部鳞片脱落,鳍条烂裂。病鱼食欲下降,鱼体消瘦,反应迟钝,或漂浮水面。最终因运动失调、呼吸困难而死亡。

3 危害及流行此病的危害性较大,幼鱼、成鱼均易发生。在长江流域,3~5月和8~10月是2次发病高峰,可引起死亡。

4 防治技术①采用生石灰清塘、鱼种消毒、合理放养等措施可防止小瓜虫病的发生与传播②用60~80mg/L福尔马林浸泡病鱼10~20min,视水温、鱼活动情况灵活掌握,隔天再浸泡1次,然后转池饲养,原池用福尔马林彻底消毒。6、双穴吸虫病

1 病原双穴吸虫。

2 症状急性感染时,病鱼头部颅区和眼眶周围有明显的充血现象。病鱼行为反常,狂游、打转,鱼体出现严重的弯曲,不久即可出现死亡。若入侵尾蚴的数量不多时,病鱼会变黑、变瘦,鱼眼出现水晶体浑浊、呈乳白色,出现白内障症状,或水晶体脱落呈瞎眼。

3 危害及流行主要流行于5~8月,可造成鱼苗、鱼种大批死亡。慢性感染全年均会发生。

4 防治技术①杜绝吃鱼鸟入池,切断病原体生活史环节;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灭椎实螺②该病难以根治,发病时用0.5~0.7mg/kg硫酸铜全池泼洒,1d后重复1次。

7、绦虫病

1 病原九江头槽绦虫和舌状绦虫[7]。

2 症状九江头槽绦虫寄生在鱼体的肠道中,大量感染时,前肠形成胃囊状的扩张,并出现慢性炎症,病鱼食欲减退,身体瘦弱,体色发灰发黑,离群独游,严重时可引起大量死亡。舌状绦虫裂头蚴寄生于鱼的体腔中,腹部膨大,严重时,鱼常在水面缓慢游动,甚至侧游或腹部向上浮于水面,不久即死亡,剖开鱼腹可见到体腔中充满白色带状虫体。

3 危害及流行九江头槽绦虫主要危害8cm以下的黄颡鱼苗种,舌状绦虫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

4 防治技术①水深1m用生石灰3750kg/hm 2或漂白粉750kg/hm 2彻底清

塘;对九江头槽绦虫病,按每万尾鱼苗用晶体敌百虫50g拌饲投喂,每天1次,连喂3~6d

②对舌状绦虫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8、鲺病

1 病原鱼鲺,个体较大,肉眼可见。

2 症状主要寄生在鱼体表、鳍和鳃上,用口刺刺伤皮肤,大颚撕破表皮,毒腺刺激伤口,引起鱼在水中狂游或乱蹿。致病菌入侵后,造成伤口处皮肤溃烂。3cm 左右的幼鱼,体表寄生3~4只鱼鲺,会引起死亡,对成鱼一般不致死。

3 危害及流行长江流域较多发,鲺病流行期5~8月,鱼鲺在水中可转移寄主,也可随网具等传播。

4 防治技术①放鱼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死水中鲺的虫卵、幼虫和成虫,养殖期间定期排污保持水质清新②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池水呈0.3~

0.4mg/kg③用灭虫灵治疗,每千克水用药1mg,每天1次,连用3d。

三、营养性疾病

1 病因饲料配方中营养失衡、原料变质或蛋白中必需氨基酸、营养成分不够等引起。

2 症状常见的是脂肪肝病、维生素缺乏症等。病鱼肝脏肿大,颜色灰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有的胆汁黄绿。病鱼零星死亡。最先死亡的是长得最大的个体。

3 防治技术改进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饲料中粗蛋白含量达到35%以上。饲料中必须添加适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饲料中长期添加生物活性物质,可大大提高黄颡鱼的机体免疫力和生长速度。科学投喂,合理调整投喂量,防止投喂量过多或过少,坚持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四定”投喂原则。总之,在黄颡鱼的养殖过程中,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把疾病控制在发病初期。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都可致病,而生物因素,尤其是寄生虫,是引起黄颡鱼发病的主要原因。人工养殖黄颡鱼,一定要严格把好清塘消毒关,切断寄生虫的传播途径,才能控制疾病。鱼病暴发往往以并发症的形式出现,造成防治难度增加。因此,要坚持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减少疾病带来的损失,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玉双,刘良国,夏维福,等.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诊治初报[J].内陆水

产,2000,(2):39~40.

[2]梁平,李东占,姜景田.常见养殖鱼类细菌性疾病的防治[J].北京水产,2004,(5):25.

[3]任丽珍.用食盐加青霉素治愈黄颡鱼急性水霉病[J].科学养鱼,2000,(10):32.

[4]刘小高,王兆勇.黄颡鱼的疾病防治[J].科学养鱼,2006,(7):56.

[5]王文彬.黄颡鱼的寄生虫病及其防治[J].内陆水产,2001,(7):34~35.

[6]彭福峰.黄颡鱼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J].内陆水产,2000,(7):38.

[7]张从义,胡红浪,林莹莹,等.黄颡鱼养殖实用技术[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1.88~89.

[8]堵南山.甲壳动物学(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55~180.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肉牛常见疾病防治技术

肉牛(黄牛)常见疾病的症状/肉牛常见疾病防治技术 传染病类 1.口蹄疫:它流行于一年四季。 症状:体温升高达40—42度,口腔粘膜红肿溃烂,有水泡,破。 2.传染性胸膜肺炎:主要流行于肉牛舍饲期间,环境差、运输途中.症状:急性,呈腹式呼吸,有典型的胸膜肺炎症状,高热、流浆液或脓性鼻液,由于呼吸困难易发出“吭”声,触诊肋间有疼痛表现。慢性:食欲时好时坏,常发干咳,胸前、腹下颈部有浮肿。治疗:用氟苯尼考注射液治疗。 3.牛病毒性腹泻:主要流行4-24月龄以冬季和春季交会间多发,症状:急性、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0—42度,鼻镜口腔粘膜溃烂;舌上皮坏死,呼气恶臭,断而发生亚重腹泻,呈水样,有纤维素性伪膜和血。慢性:以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和口腔粘膜发生溃疡为特征,有的皮肤皲裂,出现局限性脱毛和表皮角化。治疗:有条件时注射疫苗预防,发病时用抗生素和石胺类药品治疗。 4.瘤胃积食: 致病原因:过多采食容易膨胀的饲料,如豆类、谷物等;采食大量未经铡断的半干不湿的甘薯秧、花生秧、豆秸等;突然更换饲料,特别是由粗饲料换为精饲料又不限量喂饲时,易发生该病;瓣胃阻塞、创伤性网胃炎、真胃炎和热性病等也可继发。 临床症状牛发病初期,食欲、反刍、嗳气减少或停止,鼻镜干燥,

表现为拱腰、回头顾腹、后肢踢腹、摇尾、卧立不安;触诊时瘤胃胀满而坚实,呈现沙袋样,并有痛感,叩诊呈浊音,听诊瘤胃蠕动音初减弱,以后消失。严重时呼吸困难、呻吟、吐粪水,有时从鼻腔流出。 如不及时治疗,多因脱水、中毒、衰竭或窒息死亡。应加强饲养管理,防止过食,避免突然更换饲料,粗饲料要适当加工软化后再喂。 治疗原则——应及时清除瘤胃内容物,恢复瘤胃蠕动,解除酸中毒。 腹泻疗法:硫酸镁或硫酸钠500-900克,加水1000毫升,液体石蜡油或植物油1000-1500毫升,给牛灌服,加速排出瘤胃内容物。 促蠕动疗法:可用兴奋瘤胃蠕动的药物,肌注,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如此反复,即可将精料洗出。病牛饮食欲废绝,脱水明显时,应静脉补液,同时补碱,如25%的葡萄糖500-1000毫升,复方氯化钠液或5%糖盐水3-4升、5%碳酸氢钠液500-1000毫升等,一次静脉注射。 5、牛前胃弛缓: 长期饲喂粗硬劣质准以消化的饲料,饲喂缺乏刺激或刺激性小的饲料,饲喂品质不良的草料或突然变换草料等,均可引起该病发生。 临床症状: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缓慢,次数减少或停止,瘤胃蠕动无力或停止,肠蠕动音减弱,排粪迟滞,便秘或腹泻,鼻镜干燥,体温正常。久病日渐消瘦,触诊瘤胃有痛感,有时胃内充满了粥样或半粥样内容物。最后极度衰弱,卧地不起,头置于地面,体温降到正

黄颡鱼节约饲料小技巧,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黄颡鱼节约饲料小技巧,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目前黄颡鱼养殖比较广泛,是许多地方渔农增收的主要养殖品种。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不少养殖户因片面追求产量,不懂得如何节约饲料,不断向养殖水体投放过多的饲料及肥料等,不但使养殖成本日益上升,而且使水质不断恶化,影响黄颡鱼的生长,导致养殖效益低。在生产实践中如何节约饲料成本呢?严格除杂清塘消毒清塘消毒既可杀灭野杂鱼,减少争食对象,又可杀灭水体致病因子,改善水质,使黄颡鱼有一个良好的摄食生长环境。池内野杂鱼、杂虾较多,会同黄颡鱼争夺饵料,凶猛性鱼类甚至会残食黄颡鱼,降低饲料利用率,因而应注意将其清除。在投放苗种前,新旧池塘都必须清整消毒。老池塘应清除过多淤泥,只保留底泥10厘米即可。放养鱼种前10天~15天用药物进行清塘消毒,以杀灭养殖水体中的病原体和敌害生物。一般可采用干法清塘或带水清塘两种方法,干法清塘时,可按每亩使用生石灰75千克左右或漂白粉4千克~5千克;带水清塘时每亩可用生石灰150千克左右全池泼洒,尽量使池底泥土与生石灰拌匀,以彻底杀灭寄生虫、病原体及野杂鱼等,减少争食对象,提高饲料利用率。 池塘养殖黄颡鱼要求水体偏深,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能排能灌,所以宜选择面积2亩~5亩的池塘,要求有稳定充足

的无污染的水源,水质必须符合养殖用水标准。池塘进排水方便,池底平坦,能保证1.5米~2米水深,因为水深不够,光照过强,不适合黄颡鱼喜弱光下摄食的习性。鱼种放养前要施足基肥,一般施用发酵后的有机粪肥培肥水质,用量每亩150千克~200千克,待池塘水体中大量的浮游动物出现后投放鱼种。注意合理放养合理的放养密度,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适宜的搭配品种,可充分利用饲料,互利共生,达到水体中的和谐,提高饲料使用效率。要使黄颡鱼养殖成活率高,饲料减少浪费,必须控制好放养密度和配养鱼类。鱼种投放时,应选择30克/尾左右的大规格鱼种进行成鱼饲养。鱼种的放养量可根据池塘条件,管理水平,饲料供应和鱼种规格等情况灵活掌握,放养密度力求适当,太稀渔池利用率不高,效益低下,太密则鱼生长缓慢,诱发病害;搭配讲究合理,以充分利用渔池水层空间和互不争食为前提。 一般每亩可投放30克/尾的黄颡鱼种1500尾左右,并可搭配50克/尾的花白鲢200尾左右。所放鱼种应要求规格整齐,色泽鲜艳,体表光滑,无病无伤,鳍无残缺,体质健壮,入池前需用5%食盐水浸洗10分种。黄颡鱼种一般在每年4 月下旬投放,搭配的花白鲢鱼要在黄颡鱼入池半月之后再投放,以利于黄颡鱼的生长。另外,随着鱼体不断长大,为调节好养殖密度,提高效益,可分批起捕上市及轮捕轮放,以调节水体中的载鱼量,提高饲料回报率。科学施肥投饵肥料、

黄颡鱼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贴士:黄颡鱼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一、出血性水肿病 1、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2、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当水温在25~30℃时,一经出现该病,则明显形成病鱼的大批死亡现象。该病在黄颡鱼养殖中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3、防治方法:①捞出病情严重的黄颡鱼,换掉原池水的1/2;然后对病重池与原池用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用量为0.2公斤/亩·米,每天1次,连续3天。②在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 1、症状: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游动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吃食。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内粘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内只有淡黄色粘液,血脓充塞肠管。严重时更有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 2、流行情况及危害: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 3、治疗方法:①漂白粉(含有效氯30%)先溶于水,滤掉残渣(以下均同),然后全池遍洒,用量为0.7公斤/亩·米。②优氯净(含有效氯56%)全池遍洒,用量为 0.35公斤/亩·米。③全池遍洒五倍子(要先磨碎后用开水浸泡),用量为1.35公斤/亩·米。 三、车轮虫 1、症状: 虫体寄生鱼的皮肤、鳃、鳍等部位,刺激鱼分泌大量粘液,表面形成苍白色或淡蓝色的粘液层,病鱼焦躁不安,离群独游,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粘液上。 2、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防治: 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0.4~0.5克全池泼洒或用车轮必杀、杀虫克星等全池泼洒。 四、“一点红”病

夏钓黄颡鱼

夏钓黄颡鱼 相对于鲤鱼和鲫鱼来说,黄颡鱼更加耐高温,高温时节依然活性十足,就算夏季大中午的都能钓到黄颡鱼,因此夏季是钓黄颡鱼的黄金季节。同时黄颡鱼的味道十分鲜美,尤其是烧汤,而且没小刺,适合小朋友。所以广大的钓友们赶紧抄起鱼竿,钓黄辣丁去呀,为了能让你们顺利爆护,小编特意给你们总结了钓黄颡鱼的3个技巧,希望对大家会有所帮助。 一、选钓位 1.黄颡鱼喜欢静水、浅水,不喜欢强光,在光线不强的时候觅食更加积极。所以垂钓黄颡鱼,最好是早上或者晚上垂钓,尤其是在水质比较清澈的水域。钓位可以选择在安静遮阳的钓位,比如桥墩下、树荫下、草窝。 2.夏季的雨季会让水域涨水而且浑浊,尤其是雨后水位变化大,很多鱼类不适应,需要等1、2天才好垂钓。但是黄颡鱼这种喜欢浑水的鱼种,越是涨水越是好钓。在雨后可以马上出钓黄颡鱼,钓位选择背水淹的浑浊浅滩,尤其是原来有草的地方。 3.如果选择夜钓的话,钓位只需要注意选择浅水就可以,离岸3、4米的地方就有会有黄颡鱼觅食。其实总结下钓位就几个字,静、混、昏。 二、诱饵和钓饵 野生的黄颡鱼不群居,有筑巢的习性。所以想要定点钓更多的黄颡鱼打窝是必须的,黄颡鱼喜欢腥味中的饵料。所以可以用禽类内脏来打窝,可以在丝袜中放一段鸡肠子,然后加入一款石头沉入到窝点打窝。目的是防止窝料被鱼拉扯走,失去聚鱼的效果。饵料的话可以用蚯蚓或者鸡肝鸭肝切条挂钩,总之饵料要求腥味中,蚯蚓的话比较推荐味道腥臭的黑蚯蚓。

三、垂钓技巧 1.垂钓黄颡鱼可以用串钩,挂蚯蚓或者鸡肝垂钓,需要注意的是抛竿下去后要躺着绷紧线,抛竿跟岸边平行或者有一定夹角,不要立着,这样可以让每个鱼钩都到底。 2.当然也可以用手竿垂钓,手竿垂钓才更有意思。用手竿垂钓的话比较推荐七星漂朝天钩钓法,总结了下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黄颡鱼多在浅水觅食,尤其是早晨和黄昏,七星漂更利于垂钓浅水。第二,白天垂钓的话需要找昏暗的钓点,比如桥洞等,这种有障碍的钓点,长竿短线七星漂更好精准下钩。第三、黄颡鱼吃饵十分凶猛,经常把鱼钩吞到肚子里,如果用朝天钩的话就可以避免鱼钩吞到肚子里,这样下钩就方便些。 3.黄颡鱼吃饵从不犹豫,几乎每一口都是实口,所以为了提升中鱼率,不需要抓第一口,抓死口更靠谱。 四、注意事项:垂钓黄颡鱼一定要带着摘钩器,鱼钩不好下的时候用毛巾裹着鱼身体下,以免滑不溜秋被刺伤。黄颡鱼又称三根刺,刺是有毒的,如果被刺伤会十分疼痛。万一被刺了,先拿清水冲洗,把血多挤出来一点,这个疼痛感跟人体质有关。黄颡鱼的毒刺为碱性物质,在家的话用点白醋冲下可以有效中和,减少疼痛。

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诊治

科学养鱼1999年第12期Scientific Fish Farmin g1999(12) ?26? 我们于1999年4月至6月从湖南常德西洞庭人工混养池塘调运黄颡鱼亲鱼176尾,在水泥方池内进行人工强化培育。在培育期间,部分亲鱼出现体表、鳍条充血,腹部肿大等症状,并发生死亡,我们对其病因、病症及防治进行了初步探索,现报告如下: 一、养殖概况 亲鱼于1999年4月22日从常德西洞庭人工混养池 塘购买,雌雄比1∶1,雌鱼规格为50~100克/尾,雄鱼规格为100~200克/尾,放养于规格为214米×213米×015米的水泥方池内,放养密度为32尾/米2,保持水深45厘米。水面上放置占1/3池面的水葫芦供亲鱼遮荫避光和净化水质用。每天投以干虾和剪碎的小杂鱼,投饵率为1%~3%,定时用小型增氧器增氧,定期换水,每次换掉原池水的1/3。 池鱼从5月1日开始发病,5月5日出现死亡,5月6日将池鱼全部捕起,选出病情严重的亲鱼30尾,转入另一同样大小的方池内隔离治疗。同时,对原池亲鱼采用外用与内服并举的方法进行防治,并加强管理。 二、病症与病因分析 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病鱼食欲下降,甚至闭口不食。运动失调,常离群悬垂于表层水体的水葫芦根下,感染快,死亡率高。 我们将胃、肠内含物与体表粘液压片检查,没有发现寄生虫。然后,抽取5毫升病鱼腹腔积水注入到放有健康小鲫鱼、水体体积为1米3的小水泥方池内,水温28℃,2天后,鲫鱼出现暴发性出血症状,发病率90%,并出现死亡。因此,我们初步诊断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由细菌引起。 从天气和饲养管理情况来看,5月1日以前为连绵阴雨天,气温、水温均较低,在14~15℃之间,而5月1日以后,天气转晴,由于养殖池水体小,到5月4日水温迅速升高至27℃,水质恶化,呈浓绿色,透明度降至20厘米以下;而投喂的鲜鱼块没有处理直接投喂,干虾采用遍洒法,没有及时捞残,有可能造成消化道感染。同时,初入池的黄颡鱼由于不适应环境,活动激烈造成皮肤磨损,从而导致病菌感染,病情恶化。 三、防治与效果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采用外用与内服相结合的方法对该病进行防治。 首先,捞出病情严重的亲鱼,换掉原池水的1/2;然后对病鱼池与原池用013毫克/升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用3天;同时,将干虾磨成粉后添加30%的三粉与012克的四环素做成药饵30克,每天1次,连喂3天;坚持在鲜鱼块中添加1%食盐定时、定点投喂。同时,加强管理,勤捞残渣剩饵,高温时增大换水量。 通过治疗,隔离池中病情严重的亲鱼,因大多数亲鱼不摄食,疗效不显著,一周后,死亡率达90%。而原池中病情较轻者,腹水症状消失,活动恢复正常,到6月10日人工繁殖实验结束,亲鱼没有再发病。可见加强水质与投饲管理能有效预防此病。 湖南省常德师院生物系 罗玉双夏维福刘良国姜新生 邮编415000 黄颡鱼出血性水肿病诊治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黄颡鱼的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一、出血性水肿病 1、发病原因:是由细菌引起的细菌性疾病。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体表泛黄,黏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部分鱼头部充血,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无食,胃苍白,肠充满黄脓液,肝脏土黄色,脾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 3、流行情况及危害:在高温季节易暴发,且来势凶猛,蔓延快。该病在苗种及成鱼饲养阶段危害很大,一旦发病,就经常可见部分病鱼在水体中不停地旋转,不久即死亡。 4、治疗方法:捞出病情严重的鱼,换掉半池水,然后用0.3 mg/L强氯精进行水体消毒,每天1次,连续3天。服氟尔康,每千克饲料添加2 – 3 g,每天投喂1次,连续3天。投喂鱼肉浆或鲜鱼块时添加1%的食盐,要定时、定点投喂。 二、肠炎病 1、病原体:肠型点状气单胞杆菌,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2、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鱼离群靠近岸边独游,缓慢,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能吃食。疾病早期,剖开鱼的肠管,可见肠壁和食道局部充血发炎,肠腔没有食物,或只在肠的后段有少量食物,肠黏液较多;疾病后期可见全肠、食道、胃呈红色,肠壁的弹性差,肠壁只有淡黄色黏液,脓血充塞肠管。严重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疾病早期,肠上皮呈炎性水肿,上皮细胞的顶端及纹状缘受损,黏膜褶顶部的固有层毛细血管扩充血,黏膜褶底部的上皮细胞结构清晰可辨,杯状细胞显著增加,肠腔中有大量黏液和渗出的纤维素样物质。疾病后期肠上皮细胞坏死解体,在肠腔中可看到大量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小片的肠上皮以及少量红细胞,固有层的毛细血管扩充血,炎症细胞浸润,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肿胀,平滑肌细胞肿胀、变性。 3、流行情况及危害: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及成鱼。

黄颡鱼常见疾病

黄颡鱼常见疾病 机械损伤 由于黄颡鱼喜集群生活,其胸鳍和背鳍长有硬棘,在生产操作和运输中易造成鱼体皮肤擦伤、裂鳍等机械性损伤,继发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并以烂鳍和生长水霉为主要症状。在拉网锻炼、运输中要细心操作。出苗时,暂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可能降低暂养箱的放养密度。运输用水中可以适量添加土霉素,鱼种入池或入网箱前要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或30%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 1、出血性水肿病 ⑴病原:系细菌性疾病。 ⑵症状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喉皮肤破损充血呈圆洞状;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糜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冻胶状黄色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该病在苗种和成培育时期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在温季节暴发,来势猛蔓延快。当水温在25--30℃时则出现明显病鱼大批死亡现象。 (3)防治方法 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天。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到饵料中添加1%食盐。 2、肠炎病 ⑴病原:点状产气单孢杆菌。 ⑵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病鱼离群独游。剖开鱼腹,病情较轻者,食道和总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浓充塞肠管。鱼种和成鱼都有可能发生。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3)防治方法 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2~3%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0.1%鲜大蒜汁进行投喂;全池泼洒每立方0.5g二溴海因;全池泼洒脱1ppm的漂白粉。每千克饲料中加土霉素饲料粉0.4--1克,连续5--7天。 3、水霉病 ⑴病原:水霉菌。 ⑵病症:水霉菌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异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且向内外生长与蔓延扩散,呈似灰白色的棉絮状附着物,病鱼游泳失常,离群独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则变成白色绒球状,霉卵成为死的鱼卵。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体表带有伤口的苗种和成鱼。此病在水温低时最易发生,多发生在冬季和早春。多因在拉网、分箱、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⑶防治方法 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并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鱼种下塘前,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达到2mg/L浓度,2天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技术

水产动物病害学结业作业 姓名夏理海 班级渔业S161 学号201672400 指导教师苏应兵 院系动物科学学院 时间2016年10月12日

黄颡鱼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姓名:夏理海班级:渔业s161 学号:201672400 学院:动物科学学院 黄颡鱼是长江中下游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名优淡水经济鱼类。它以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广受消费者喜爱。但随着黄颡鱼养殖技术和生产规模的不断发展,黄颡鱼疾病问题日益突出,在生产中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疾病防治是提高养殖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黄颗鱼在自然环境中抗病力很强,其原因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病原微生物较少。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放养密度大,加之投饵、施肥等使池塘的生态环境渐趋恶化,病原微生物即大量繁殖,黄颗鱼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养殖黄颗鱼中,病害防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根据研究,目前已发现的黄顺鱼疾病有二十余种。现就黄颖鱼疾病防治问题综述如下。 一、细菌性疾病 1、黄颡鱼红头病 1.病原现已确定黄颡鱼红头病的病原为鲇鱼爱德氏菌。 2.症状该病在临床上根据症状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急性败血症型、慢性“红头病”型。急性败血症型发病急,死亡率高,一般在水温迅速升高或者水质恶化的情况下暴发,主要症状为:病鱼头朝上、尾朝下,或在水面呈间歇性螺旋状转游,病鱼腹部膨大,鳍条基部、下颌、鳃盖、腹部可见到细小的充血、出血斑,肛门及生殖孔充血、出血、外突等。慢性“红头病”发病慢,病程长,可达一月有余。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程发展,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缓游、反应迟钝。后期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发红,在颅骨正上方形成一条带状凸起或出血性溃疡带,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因此,养殖户又称该病为“红头病”、“红头顶病”、“红脑门”等。 3.流行情况黄颡鱼红头病发病流行的水温在 18~28℃,于每年的4-6月和9-10月暴发,主要危害25~100克的黄颡鱼鱼种或成鱼,该病传染性强,发病感染 10%~30%,死亡率可达70%,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4.预防方法:①调控水质。养鱼先养水,水质关乎养殖的成败。平时应定期使用有益菌改善水质,如EM原露,也可适量放养鲢鳙鱼。②定期杀虫,防止二次感染,可在每年 4、5、9月各进行一次杀虫,同时用杀菌药物进行水体消毒,防止细菌感染。③增加溶氧,在疾病流行季节可适当增加开机时间。④发病季节,

最新肉牛常见疾病防治技术

1 肉牛(黄牛)常见疾病的症状/肉牛常见疾病防治技术 2 3 传染病类 4 1.口蹄疫:它流行于一年四季。 5 症状:体温升高达40—42度,口腔粘膜红肿溃烂,有水泡,破。 6 2.传染性胸膜肺炎:主要流行于肉牛舍饲期间,环境差、运输途中.症状: 7 急性,呈腹式呼吸,有典型的胸膜肺炎症状,高热、流浆液或脓性鼻液,由于8 呼吸困难易发出“吭”声,触诊肋间有疼痛表现。慢性:食欲时好时坏,常发9 干咳,胸前、腹下颈部有浮肿。治疗:用氟苯尼考注射液治疗。 10 3.牛病毒性腹泻:主要流行4-24月龄以冬季和春季交会间多发,症状: 11 急性、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0—42度,鼻镜口腔粘膜溃烂;舌上皮坏死,呼12 气恶臭,断而发生亚重腹泻,呈水样,有纤维素性伪膜和血。慢性:以持续性13 或间歇性腹泻和口腔粘膜发生溃疡为特征,有的皮肤皲裂,出现局限性脱毛和14 表皮角化。治疗:有条件时注射疫苗预防,发病时用抗生素和石胺类药品治疗。 15 4.瘤胃积食: 16 致病原因:过多采食容易膨胀的饲料,如豆类、谷物等;采食大量未经17 铡断的半干不湿的甘薯秧、花生秧、豆秸等;突然更换饲料,特别是由粗饲料18 换为精饲料又不限量喂饲时,易发生该病;瓣胃阻塞、创伤性网胃炎、真胃炎19 和热性病等也可继发。 20 临床症状牛发病初期,食欲、反刍、嗳气减少或停止,鼻镜干燥,表现21 为拱腰、回头顾腹、后肢踢腹、摇尾、卧立不安;触诊时瘤胃胀满而坚实,呈22 现沙袋样,并有痛感,叩诊呈浊音,听诊瘤胃蠕动音初减弱,以后消失。严重

23 时呼吸困难、呻吟、吐粪水,有时从鼻腔流出。 24 如不及时治疗,多因脱水、中毒、衰竭或窒息死亡。应加强饲养管理,25 防止过食,避免突然更换饲料,粗饲料要适当加工软化后再喂。 26 治疗原则——应及时清除瘤胃内容物,恢复瘤胃蠕动,解除酸中毒。 27 28 腹泻疗法:硫酸镁或硫酸钠500-900克,加水1000毫升,液体石蜡油或植29 物油1000-1500毫升,给牛灌服,加速排出瘤胃内容物。 30 促蠕动疗法:可用兴奋瘤胃蠕动的药物,肌注,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 31 如此反复,即可将精料洗出。病牛饮食欲废绝,脱水明显时,应静脉32 补液,同时补碱,如25%的葡萄糖500-1000毫升,复方氯化钠液或5%糖盐水3-4 33 升、5%碳酸氢钠液500-1000毫升等,一次静脉注射。 34 5、牛前胃弛缓: 35 长期饲喂粗硬劣质准以消化的饲料,饲喂缺乏刺激或刺激性小的饲料,36 饲喂品质不良的草料或突然变换草料等,均可引起该病发生。 37 临床症状: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缓慢,次数减少或停止,瘤胃蠕动无38 力或停止,肠蠕动音减弱,排粪迟滞,便秘或腹泻,鼻镜干燥,体温正常。久39 病日渐消瘦,触诊瘤胃有痛感,有时胃内充满了粥样或半粥样内容物。最后极40 度衰弱,卧地不起,头置于地面,体温降到正常以下。 41 防治措施——注意改善饲养管理,合理调配饲料,不喂霉败、冰冻等质42 量不良的饲料,防止突然变换饲料;加强运动,合理使役;治疗原则是消除病43 因,恢复病牛瘤胃的蠕动能力。

黄颡鱼的养殖生物学及其营养需求研究与配合饲料研发

我省农民专业养鱼合作社已在古田、武平和上杭等地建功立业,但常有人询问,养什么样的鱼能赚钱?做什么样鱼饲料有赚头?或许鮠科黄颡鱼属(P seudo bagrus sp)值得一提。现特撰《黄颡鱼的养殖生物学及其营养需求研究与配合饲料研发》一文供参考。 黄颡鱼的养殖生物学及其营养需求研究与配合饲料研发 艾春香 黄颡鱼(P seudo bagrus sp)是鮠科黄颡鱼属的小型淡水经济鱼类的统称,主要种类有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盎塘黄颡鱼、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分布在我国河川、湖泊、沟渠等水域中,营底栖生活,杂食性,其肉质细嫩、少刺无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尚具食疗功效,深受广大养殖者和消费者青睐,而且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也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在自然水域中,黄颡鱼生长速度慢,上市规格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发展。因此,大力发展其人工养殖势在必行。现将黄颡鱼的养殖生物学及其营养需求与配合饲料研发概要总结如下。 一、生物学特性 1. 生活习性 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营底栖生活,光线要求暗,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 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6.0~9. 0,最适pH值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 mg/L 时出现浮头,低于1mg/L会窒息死亡。

2.食性 黄颡鱼食谱较广,且在不同生活环境中食物组成有所变化,它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鱼卵、虾、螺、蚌、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而且随环境、季节变化和鱼体的大小不同,其食性有所差异,春季常吞食鱼卵,季节寒冷时食物以小鱼居多,底栖动物渐渐减少;体长2cm~4cm,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cm~8cm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8cm 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人工培育可喂绞碎的鱼、虾及软体动物,即要摄食动物性饵料,也吃人工配合饲料,但最好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动物性鲜活饵料。 3. 生长特性 黄颡鱼生长速度较慢,成熟个体重一般为50-200g,常见个体重200g~300g。在自然大水域1龄鱼可长到体长56mm,体重5.7g。2龄鱼可长到体长98.3mm,体重20.6g。3龄鱼可长到135.5mm,体重36.1 g。4龄鱼可长到160.1mm,体重58.2g。5龄鱼可长到177.7mm,体重81.3g。黄颡鱼雄鱼一般较雌鱼大。1龄~2龄鱼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5龄鱼仅为250mm。 4.生殖习性 黄颡鱼一般二冬龄达性成熟,繁殖季节一般为5月中旬至7月中旬,成熟雌鱼的绝对怀卵量为2000-6000粒。卵呈扁圆形、淡黄色、沉性,卵膜透明而粘性较强,经吸水后卵直径为1.86-2.26mm。在天然水域中,黄颡鱼繁殖水温21-28℃,产卵前雄鱼先用胸鳍在水底清扫杂质、污物,形成一浅蝶形鱼窝,然后等雌鱼产卵其上,雄鱼射精,分几次产完,一个鱼窝直径25cm左右。雌鱼产卵后即离巢而去,只有雄鱼在巢附近守护,用胸鳍不停地搅动水流,孵卵和看护仔鱼,直到仔鱼能自营摄食时(大约5-7d)为止。 二、黄颡鱼的营养需求 1. 蛋白质及氨基酸的需要量 蛋白质是维持黄颡鱼新陈代谢、正常生长发育的结构物质和主要的能源物质之一,同时作为酶、激素、抗体等的组分参与机体的生理调节功能。黄颡鱼对蛋白质的需要主要由蛋白质的品质决定,同时也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种类、鱼体大小、生理状况、水温、池塘中天然食物的多少、养殖密度、养殖模式、日投饲量、饲料中非蛋白能量的数量等因素的影响。有关黄颡鱼的蛋白质营养需求研究已经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应用性成果。研究表明,随着个体的发育,黄颡鱼的食性有着显著的差异,对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要求也有

黄颡鱼出血病治疗

黄颡鱼出血病治疗 黄骨鱼养殖池塘由于开春后改底较少,再加上5月份雨水较多,天气反复变化,容易出现泛底的情况。泛底导致水质混浊,水偏瘦,池塘溶氧低,氨氮亚盐居高不下,混浊水为细菌和病毒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导致急性出血病频发。一旦发病,养殖户多盲目选择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从最近走访的结果来看,客户普遍反映一般的药物治疗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那么,黄颡鱼出血病到底该怎样治疗?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南海本地的实际情况,海大集团南海服务团队结合集团研究中心一起对出血病做了全面的研究。 一、出血病症状 1、外部症状 发病初期无明显临床表现,随着病情发展,鱼吃食减慢,严重时甚至不吃食。离群在池塘边游走或打转,有些悬垂于表层水体,只露出头(当地称“上吊病”),该病感染快,死亡率也很高。病鱼体表发黄,粘液增多,头部出血,眼球突出,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下颚发红,部分鱼躯体有点状出血,如图1、图2。 图1 头部出血 图2 病鱼外观

2、内部症状 解剖观察可见,腹部或胃积水,胃内没有食物或很少食物,胃表层血管严重充血。肝脏点状出血;脾脏点状出血,肠内也无食物,如图3。 图3 病鱼解剖图 二、出血病流行情况 发病时间:黄颡鱼出血病主要发生在每年4-5月的梅雨期和8-10月的高温期,其中5-6月和8-9月为高发期。 危害群体:鱼苗期主要是出血性水肿,规格3-5cm的鱼种容易患病,致死率很高;成鱼患病规格在0.1斤以上。 发病率:一般发病率在50%左右,死亡率在30%-60%。 发病水温、pH:水温在25℃以上,pH6.5-8。 三、出血病致病菌 经革兰氏染色,镜检下可看到细菌呈短杆形态(如图4),鉴定为阴性短杆菌。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黄颡鱼池塘养殖技术 一、苗种培育 1、苗种培育池条件及清塘消毒。苗种培育池要求保水性强,进排水方便,水深1.5 cm左右,面积1-5亩。鱼苗培育池在放养黄颡鱼苗种前要彻底清塘消毒。冬季或早春将池水排干,让池底暴露日晒,以减少病害。挖出过多淤泥,修补堤埂,填好漏洞,整平池底。池塘出水口处的池底要比其它地方深10-20 cm,以利于干池时的鱼种捕捞。 在黄颡鱼苗下塘前10-15天,进水口要设置40-60目筛绢,过滤进水,以防野杂鱼和鱼卵进入池塘。同时用药物杀灭池塘中的病原体、野杂鱼及其它敌害生物。常用清塘药物有漂白粉和生石灰,用量:漂白粉10-15 kg/亩、生石灰100-150 kg/亩。 2、放养密度。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和池塘条件,合理确定放养密度。培养冬片鱼种的池塘,亩放黄颡鱼鱼苗万尾;7-8月份进行分池饲养商品鱼的鱼种池,亩放黄颡鱼鱼苗万尾。黄颡鱼鱼苗下池15天后,每亩搭配花白鲢夏花400-600尾。 3、肥水下塘。鱼苗培育时,初期采用肥水下塘发花,后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鱼苗下塘前6-9天,池塘注水至40-50 cm,施足基肥。一般亩施腐熟粪肥150-200 kg,或亩施绿肥200-400 kg。也可在鱼苗下塘前3-4天,亩泼洒生物肥(含活菌数×108个/克)3-5kg,培养浮游动物供鱼苗摄食。养殖中、后期,随着鱼苗的长大,要逐步加深池塘水位,

同时要视池塘水质肥瘦,适当追施腐熟粪肥或生物肥,保持水体肥度,使浮游动物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促进鱼苗生长。经过25-30天的培育,鱼苗全长基本达到3.0cm以上,此时就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转入摄食驯化阶段。 4、饲料及驯食投喂。黄颡鱼为肉食性鱼类。自然界中主要摄食螺蛳、小虾、小鱼、摇蚊幼虫、昆虫等动物性饵料。但在人工喂养后期,主要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其饲料的粗蛋白含量要求在38-45%。驯食方法:每亩鱼种池设置饵料台6-8m2,饲料台入水5cm左右,早晨7点前,傍晚6点后投饲诱食。用绞碎的鱼肉酱拌5-10%m范围内,边喂边敲桶,发生声响。以后,逐步缩小投喂范围,同时减少鱼浆比例,最后缩小到饲料台上。15天后改用集群抢食习性,驯食基本完成。再培育约一个月时间,鱼苗即可长到8-10cm。注意在饲料转换时,相邻的两种饲料要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且后一种饲料所占比例要逐步增加,让鱼适应。正常的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6-8%,具体投饲时要结合天气、水质、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投饲量。 二、成鱼养殖 黄颡鱼的成鱼养殖可分为池塘主养和池塘套养两种。生产者可因地制宜进行选择。 1、黄颡鱼主养 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池塘均可进行黄颡鱼的养殖。池塘要求水深,面积可根据养殖规模而定。池塘清整消毒同苗种培育池。

肉牛的疾病防治

肉牛 黄牛 常见疾病的症状/肉牛常见疾病防治技术 传染病类 1.口蹄疫 它流行于一年四季。 症状:体温升高达40—42度 口腔粘膜红肿溃烂 有水泡破。 2.传染性胸膜肺炎 主要流行于肉牛舍饲期间 环境差、运输途中.症状:急性 呈腹式呼吸 有典型的胸膜肺炎症状 高热、流浆液或脓性鼻液 由于呼吸困难易发出“吭”声 触诊肋间有疼痛表现。慢性 食欲时好时坏 常发干咳 胸前、腹下颈部有浮肿。治疗:用氟苯尼考注射液治疗。3.牛病毒性腹泻 主要流行4-24月龄以冬季和春季交会间多发 症状:急性、突然发病 体温升高达40—42度 鼻镜口腔粘膜溃烂 舌上皮坏死 呼气恶臭 断而发生亚重腹泻 呈水样 有纤维素性伪膜和血。慢性 以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和口腔粘膜发生溃疡为特征 有的皮肤皲裂 出现局限性脱毛和表皮角化。治疗:有条件时注射疫苗预防 发病时用抗生素和石胺类药品治疗。 4.瘤胃积食 致病原因 过多采食容易膨胀的饲料 如豆类、谷物等 采食大量未经铡断的半干不湿的甘薯秧、花生秧、豆秸等 突然更换饲料 特别是由粗饲料换为精饲料又不限量喂饲时 易发生该病 瓣胃阻塞、创伤性网胃炎、真胃炎和热性病等也可继发。 临床症状牛发病初期 食欲、反刍、嗳气减少或停止 鼻镜干燥 表现为拱腰、回头顾腹、后肢踢腹、摇尾、卧立不安 触诊时瘤胃胀满而坚实 呈现沙袋样 并有痛感 叩诊呈浊音 听诊瘤胃蠕动音初减弱 以后消失。严重时呼吸困难、呻吟、吐粪水 有时从鼻腔流出。如不及时治疗 多因脱水、中毒、衰竭或窒息死亡。应加强饲养管理 防止过食 避免突然更换饲料 粗饲料要适当加工软化后再喂。 治疗原则——应及时清除瘤胃内容物 恢复瘤胃蠕动 解除酸中毒腹泻疗法 硫酸镁或硫酸钠500-900克 加水1000毫升 液体石蜡油或植物油1000-1500毫升 给牛灌服 加速排出瘤胃内容物。 促蠕动疗法 可用兴奋瘤胃蠕动的药物 肌注 能收到好的治疗效果。如此反复 即可将精料洗出。病牛饮食欲废绝 脱水明显时 应静脉补液 同时补碱 如25%的葡萄糖500-1000毫升 复方氯化钠液或5%糖盐水3-4升、5%碳酸氢钠液500-1000毫升等 一次静脉注射。 5、牛前胃弛缓 长期饲喂粗硬劣质准以消化的饲料 饲喂缺乏刺激或刺激性小的饲料 饲喂品质不良的草料或突然变换草料等 均可引起该病发生。 临床症状 食欲减退或废绝 反刍缓慢 次数减少或停止 瘤胃蠕动无力或停止 肠蠕动音减弱 排粪迟滞 便秘或腹泻 鼻镜干燥 体温正常。久病日渐消瘦 触诊瘤胃有痛感 有时胃内充满了粥样或半粥样内容物。最后极度衰弱 卧地不起 头置于地面 体温降到正常以下。 防治措施——注意改善饲养管理 合理调配饲料 不喂霉败、冰冻等质量不良的饲料 防止突然变换饲料 加强运动 合理使役 治疗原则是消除病因 恢复病牛瘤胃的蠕动能力。可用新斯的明皮下注射。也可以给病牛静注10%氯化钠300 500毫升 维生素B130 50毫升 10%安钠咖10 20毫升 每天1次 同时取党参、白术、陈皮、茯

钓鱼:钓昂刺鱼饵料选择思路与打窝技巧

钓鱼:钓昂刺鱼饵料选择思路与打窝技巧 昂刺鱼,几乎不同的地方对它都有一种别样的名字。黄角丁,黄骨鱼,黄沙古,黄辣丁,刺黄股,戈牙,黄颡鱼,说的都是它。《医林集要》治水气浮肿,即以黄颡鱼配绿豆、大蒜,用水煮烂,去鱼食豆,并取汁调商陆末服。攻补兼施,对脾虚而肿满甚者尤其适宜。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口感非常鲜滑,受到不少垂钓爱好者的青睐。昂刺鱼的生活习性 黄颡鱼食性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鱼卵。到了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渐渐减少。规格不同的黄颡鱼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4cm,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8cm 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8cm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特别喜食蚯蚓)和小型鱼类等。黄颡鱼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也能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所以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昂刺鱼的打窝思路 因为个体稍大些的昂刺鱼喜欢在流水中觅食,因此对于习惯

用饵料垂钓的钓友来说,水流对于饵料的作用力是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 钓昂刺鱼,比较常见的窝料就是动物内脏,比如说鸡鸭的肝脏,肠子等,这些一般的菜市场均有卖,而且价格也不贵。是比较不错的选择。讲究点的钓友可以用蚯蚓剪段打窝。实际垂钓当中,蚯蚓打窝比鸡鸭内脏打窝效果要好。当然,必须强调的是,这里的蚯蚓是自己在地里挖的那种,而不是渔具店卖的。为什么?自己想哈。水流大的话需要用打窝器打窝,或者配合软泥土捏成团之后打窝。为的就是留窝时间更长,而不是被水流一种,就成了洋洋洒洒一片窝料区。钓昂刺鱼一定要多手准备 相对于鲫鱼,昂刺鱼对于自己的领地有一定的控制欲,这也是我们可以利用的一点。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多做窝,多开竿,多点戳。前两种作钓方式中,大家选择钓位时需要层次分明。昂刺鱼嘴大,吃口猛,换窝速度也相对快一些。所以,钓昂刺鱼时,一般都是多窝点轮流作钓,这样往往能收获不少的昂刺鱼。而第三种戳钓方式则适合水面比较小的地方。这跟冬天钓草洞类似的方法,就是寻找昂刺鱼的鱼星,长竿断线作钓。钓昂刺的饵料 钓友可能已经发现,有时候用面粉饵料钓鲫鱼时,昂刺鱼也能钓上来。但请记住一点,蚯蚓才是昂刺鱼的最爱,若想要钓到更多的昂刺鱼,还应坚持用蚯蚓作饵。钓昂刺鱼的钓位

黄颡鱼

1、黄颡鱼的特征: 黄颡鱼在分类上隶属于鲶形目,鮠科(也有记为鲿科),黄颡鱼属,有黄颡鱼、江黄颡鱼(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4 种,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主要是黄颡鱼和江黄颡鱼。黄颡鱼的分布很广,许多天然水域都有它的踪迹。黄颡鱼虽然个体较小,但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很受消费者欢迎。 ①黄颡鱼的特征:须4对,上颌须长,末短达到或超过胸鳍基部。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比背鳍刺长,前后缘均具锯齿。臀鳍条21—25,鼻须一半为白色,另一半为黑色。个体较大,最大可达0.75公斤左右。 ②江黄颡鱼的特征: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超过胸鳍基部。胸鳍刺比背鳍刺短,后缘具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也有锯齿。个体大,最大可达1公斤左右。 ③岔尾黄颡鱼的特征: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超过胸鳍中部。胸鳍刺与背鳍刺等长,前后缘均有锯齿。尾鳍深分叉。鼻须全为黑色。个体不大。 ④光泽黄颡鱼的特征:须4对,上颌须稍短,末端不达胸鳍基部。胸鳍刺较背鳍刺稍短。后缘锯齿细小。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具锯齿。个体小,常见为8—14厘米。 2、黄颡鱼的生活习性:为底层鱼类,喜息于静水或缓流中。在池塘中,白天潜于水底,晚上出来觅食。但仔鱼在晴天喜在上层集群。 黄颡鱼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孵化出膜3—5天,以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以后幼鱼以轮虫、枝角类、水蚯蚓等为食。成鱼阶段主食各种小鱼、虾。人工养殖时,既可摄食动物饵料,也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在生长速度方面,以江黄颡鱼最快,自然条件下,一龄鱼20—50克,二龄鱼50—150克。人工养殖时,一龄可达150—300克。 黄颡鱼适应性很强,有一定的耐低氧环境的能力,最适生长水温为22—28℃。 黄颡鱼的性成熟年龄,雌鱼为2龄,雄鱼一般3龄。在自然界,雌雄比例大致为1:1.2以上。黄颡鱼的怀卵量与体长、体重有关,据统计,体重100—150克,怀卵量1850—6895粒。一般平均为3000—5000粒/尾。繁殖期间,雌、雄鱼有明显区别,雄鱼肛门后有一明显的生殖突,雌鱼无此标志。黄颡鱼的受精卵为沉性,圆扁形,淡黄色,粘性较强。在水温25℃时,经72小时左右即可孵出鱼苗。 亲鱼培育 亲鱼培育,是指在人工饲养管理条件下,使亲鱼的性腺成熟,或者使收集和留养的亲鱼,生长发育到性成熟的过程。在对黄颡鱼人工繁殖的过程中,只有亲鱼达到性成熟,再辅以一定的催产措施,才可能使亲鱼顺利产卵和出苗。否则,再好的催产药物和催产技术,如果没行性成热的亲鱼,都无济于事。培育一定数量、适当成熟、体质健壮亲鱼,是黄颡鱼人工繁殖的首要条件。 黄颡鱼亲鱼的性腺发育,受到鱼体内分泌激素的控制,并与鱼体所获取的营养和池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黄颡鱼亲鱼在培育期间,要遵循亲鱼性腺发育的生理规律,合理地进行投饲、施肥和管理,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促使亲鱼生长发育,达到性成熟。 1.亲鱼的来源

黄颡鱼几种常见疾病的防治技术

黄颡鱼俗称嘎鱼、黄姑、黄腊丁等,因其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颇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天然水域黄颡鱼资源锐减,各地逐步兴起黄颡鱼人工养殖热,养殖过程中也陆续发生了一些病害。黄颡鱼是无鳞鱼,药物较易从皮肤浸入体内,对药物的敏感度相对较高,尤其要慎用硫酸铜和高锰酸钾。现将笔者几年来对黄颡鱼常见疾病的诊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少食或停食。体表无异,鳃丝腐烂并附有污物。 防治方法: 1、做好清塘工作,鱼种放养时用2%食盐水浸洗5分钟。 2、治疗以外消为主,使用溴氯海因0.3~0.4×10-6g/m3或等量三氯异氰尿酸全池泼洒,连续2~3次均可治愈。 二、暴发性出血病 病原:该病由细菌引起。 症状: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鳍基充血、鳍条溃烂,腹腔积水。该病

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凶猛,蔓延迅速。 防治方法: 1、合理放养,每0.067公顷放鱼种2500~3000尾,经常加注新水,水质过肥时应及时使用降氨药物(如“中水”降氨宁)或“科恩”生物净水剂调节水质,排除池塘有毒气体。 2、发病时,池塘使用二溴海因0.3~0.4×10-6g/m3全池泼洒,连续2次,病症严重者,尚需用颗粒型溴、氯消毒剂全池直接播撒1次。 3、饲料中添加克暴灵或鱼血康,添加量为4‰~5‰,连喂3~5天。若投喂鱼浆鱼块的,再加1%的食盐,治疗效果更好。 三、肠炎病 病原:点状产气单胞菌。 症状:鱼独游,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食道和肠充血发炎。 防治方法: 1、彻底清塘,鱼种下塘时用2%食盐浸浴。不投霉变食物,活鲜动物性饲料用2%~3%的食盐水浸泡或饲料中添加1%的食盐。

夏季夜钓黄颡鱼技巧大全(精髓)

夏季夜钓黄颡鱼技巧大全(精髓) 一、黄颡鱼概况 黄颡鱼又称黄颊鱼、黄刺、盎公鱼、黄腊丁和黄骨鱼。常见近缘种有岔尾黄颡鱼和江黄颡鱼等。黄颡鱼为底层小型鱼类,多生活在静水或江河湖泊缓流中,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觅食活动大多在夜间进行,食性广,主要摄食小鱼、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的幼虫和螺狮等,有时也吃植物性食物。 黄颡鱼的背鳍、两侧的胸鳍,就像三支利箭一般,上下左右分布。硬棘与外皮包膜的毒腺组成毒器,若被人刺伤,会有剧烈的灼痛感。它的鳍在游泳摆动时还会发出“吱安”、“吱安”的叫声。由于全身以黄色为主色,棘刺像是牛角,又会发出“吱安”的叫声,多处有黄牛的类似特征,所以许多地方的老百姓称它为“黄牛角”。 该鱼虽属小型鱼类,但在淮河下游所产的一种“淮颡”,最大的可达3000克-4000克,而小河,池塘中的黄颡,一般个体很少超过500克。它全身无鳞,布满粘液,皮肤浅黄色,兼有一些黑色隐斑,其口腔扁平,,具有细牙,嘴旁有四对胡须,其中一对较长,视力弱,但嗅觉、听觉、触觉较灵敏,有四处觅食的习惯。 黄颡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能耐低温,耐低氧,耐污染,对水温适应范围较宽,因此分布很广,我国各地水域均有出产,产量高,繁殖迅速,肉质细嫩,是常见的优质小型鱼。 二、看天气 资料显示,黄颡鱼喜欢生活在20℃-30℃的水温中,于是,垂钓黄颡鱼最好选择

气温较高的天气,哪怕是天气闷一点、气温差一点也无妨。 初夏、仲夏时节,北方地区仍有较多的冷空气活动,气温的升降幅度也比较低大。此时钓黄颡,要选升温不选降温,选晴天不选大风或连绵阴雨天。 黄颡鱼喜水,于是,盛夏时节的雨后往往是垂钓黄颡鱼最理想的时日。特别是白天下了雷阵雨、中到大雨而夜晚又雨过天晴,此时钓黄颡往往能大获丰收。 三、看时段 夜钓黄颡鱼最关键的一点是时间上的选择,往往当其他钓友们结束了一天的垂钓后,在傍晚时分,我们才开始垂钓黄颡鱼,因为黄颡鱼生性比较喜欢黑暗,在夜幕降临后,它们才慢慢从水底游出觅食。从黄昏时分开始的整个夜钓活动中,黄颡鱼进入觅食的高峰。一般黄颡鱼表现在浮漂上的信号就是狠狠地下顿,黑漂,因为这种鱼性情较为凶猛,吃饵动作比较明显,尤其是当使用荤饵,比如虾米、蚯蚓等饵料进行作钓时,浮漂信号更为明显。 四、选地利 夏夜钓黄颡,从几十厘米的水深到二三米的水深都能钓到鱼。但是,黄颡鱼喜净水、喜活水、喜水草、喜障碍物,于是,垂钓黄颡的钓点还要根据山塘的地理环境以及当时的天气情况具体确定。 一般黄颡鱼喜欢在水中的石缝中栖息,跟鲶鱼相似,水底石块较多的水域,可能聚集了大量的黄颡鱼,还有山塘的坝根处、乱石滩、沙质的堤岸下、进水口、洄流湾、河边突出部位的两侧、泉水的外围、倒树旁、水草边等,都是黄颡鱼喜欢逗留和觅食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