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社会认知: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社会认知: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二、印象形成的郊应(一)首因郊应与近因郊应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郊应。最新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印象,称为近因郊应。首因郊应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个体对后续信息的解释往往是根据第一印象来完成的。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郊应,而不熟悉的人或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郊应。(二)光环郊应个体对认知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如:个体对他人的外表有良好的印象,往往对他的人格品质也倾向于给与肯定评价,这类现象叫光环郊应,也称晕轮郊应。光环郊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三)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而是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1、加法模式: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2、平均模式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3、加权平均模式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4、中心品质模式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四、印象管理1、印象管理的概念: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就是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印象形成对认知者来说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而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2、印象管理的作用印象管理是个体知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在不同的情境里,每一个体都承担着许多的社会角色,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的期待。3、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在都知道对方在不断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印象。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其常见策略有:⑴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⑵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自我抬高的人往往会承认自己的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 ⑶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符号⑷投人所好专栏:中国人的面子杨国枢认为,中国人重视的他人是"重要他人",而西方人重视的他人是"概括化他人" 补充内容: 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比如说到商人,就和“唯利是图”联系起来,说到军人,就认为威武、刚强、守纪律,这是在职业上的刻板印象;认为青年人单纯幼稚、容易冲动,老年人经验丰富、保守、稳重,这是在年龄上的刻板印象;说到上海人,就认为比较灵活、善于应酬,谈

到北方人,就认为比较粗犷直爽,这是对不同地域的人的刻板印象;说到武汉,就想到炎热的“火炉”,这是对地域气候的刻板印象,看到胖人,就认为性格比较乐观开朗,看到瘦子,就认为比较小心眼认死理,这是关于外貌的刻板印象;等等。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很容易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说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刻板印象是瞻”,就象“削足适履”的郑人,宁可相信作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

管理沟通范文

一、名词解释 1、沟通:是人们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或其他表达形式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行为及过程。 2、非语言沟通:指的是除语言沟通以外的各种人际沟通方式,它包括形体语言、副语言、空间利用以及沟通环境等。 3、倾听:就是用耳听,用眼观察,用嘴提问,用脑思考,用心灵感受。换句话说,倾听是对信息进行积极主动的搜寻行为。 4、冲突:一般来说,冲突可以描述为个体或组织在实际目标或所关心的事物中察觉,或经历挫折的过程。 5、跨文化沟通:是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沟通。 1、面谈:是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而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交换信息的活动。 2、网络沟通:指企业通过基于信息技术(IT)的计算机网络来实现企业内部的沟通和企业与外部相关关系的沟通。 3、团队沟通:“团队”,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雇员组成的工作小组。这种工作小组内部法伤的所有形式的沟通,即为“团队沟通”。 4、会议:是群体或组织中相互交流意见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常见的群体活动。 5、潜在冲突:是旨在企业和个人关系所处特定环境里潜伏者但尚未凸显出来的冲突。 1、管理沟通:是围绕组织运作而进行的信息、知识与情报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实现管理目的的媒介,也是企业有效运作的润滑剂。

2、口头沟通:管理者的口头表达,系指管理人员在经营实践中,为了实现管理目标而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表情达意以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和过程。 3、书面沟通:是指以书面或电子作为载体,运用文字、图式进行的信息传递。 4、纵向沟通:组织中沿着组织结构直线等级进行的沟通就是纵向沟通,包括下行沟通和上行沟通。 5、横向沟通:组织中沿着组织结构中横线进行的沟通就是横向沟通,包括同一层次上的管理者进行的跨部门沟通和不同部门间不同层次上的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斜向沟通。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哪个不属于信息接收者的障碍(B、表达模糊)。 2、在沟通距离的划定中0—0.5属于(C、亲密距离)。 3、下列选项中,哪项不属于纵向沟通的障碍(C、猜疑、威胁和恐惧)。 4、组织结构中最传统也是最常见的形式是(A、直线职能型组织)。 5、下面哪种沟通不属于非语言沟通(D、打电话)。 6、人在一天里精力最旺盛的阶段是(B、7:30~10:30)。 7、下列哪种方式不利于会议沟通形成成效(C、会上分发会议文件)。 8、沟通是管理中的黏合剂,可以理解为(A、沟通可以将个体与团体捆绑在一起)。

社会心理学1

一、名词解释: 1.角色:是指个人或人们在群体及社会中由于占据一定的地位而显示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总和,或所应履行的职责。 2.角色冲突包括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 角色间冲突:个体不同角色之间互不相容时产生的冲突。 角色内冲突:同一角色内由于不同的角色期望而产生的冲突。 3.角色期望:周围人依据某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对其社会行为产生的要求和期望。 4.角色获得:能够按照社会期望形成自我,并在这个框架中行动。 5.角色扮演技术:是要求被试或受影响者在给予的情境中加以表现,从而学习充分地履行角色的方法。 6.参照群体:指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上和在规范与价值观形成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7.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8.印象管理:指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9.图式:图式是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 10.社会知觉:指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 11.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12.归因偏差:人们在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合逻辑又合情理的,会出现归因偏差。 13.决策:是指人们在对某些行动方案的知觉、具有正面的或负面的后果和成功的可能性等考虑的基础上,做出抉择的过程。 14.决策树:在决策过程中,采用图示表示的方法就是决策树。 15.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6.侵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7.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18.责任扩散:指也能提供帮助的他人在场时,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们自己的责任小了。 19.群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20.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21.社会堕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22.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23.冒险转移:指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 24.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25.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 26.依从:是指人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使别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二、选择、填空: 1.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思辨期、经验描绘期、实验期。 2.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正式出现。 3.1924年奥尔波特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教材,被看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4.津巴多的“情节离奇的监狱”属于非实验法中的模拟研究。 5.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提出的。 6.格式塔学派勒温创立了群体动力学研究。 7.舒茨是人际行为三维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 8.角色扮演技术是由莫里诺在1960年创建的。 9.参照群体有规范作用、比较评价的作用。 10.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有:家庭、同辈、学校、媒体。 11.伯恩斯认为自我概念有三种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决定人们的期望。 12.主要的社会知觉偏差有晕轮效应、积极性偏差、证实偏差、后视偏差、虚假一致性偏差、自我中心偏差。(会判断是哪种偏差)

管理沟通考试题要点

1、简述沟通的含义以及沟通的作用。 沟通(communication)是信息、思想与情感凭借一定符号载体,在个人或群体间从发送者到接受者进行传递,并获取理解达成协议的过程。 沟通的作用 传递和获得信息: 改善人际关系 2、简述沟通三个层次以及相互关系。 沟通包括逐渐递进的三个层次:其一,沟通,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和衣食住行一样是基本需求;其二,人际沟通,这是本能的、经验型的、以个性为基础的;其三,组织沟通,是具有科学性、有效性与理性的沟通。 人际沟通是指个体之间信息、思想和情感相互传递的过程。人际沟通是组织沟通的基础;组织沟通是人际沟通的一种表现和应用。任何有效的管理沟通都是以人际沟通为保障的。 管理沟通即组织沟通,是一种动态的、多渠道过程,它包括特定组织内部和外部的沟通。管理沟通是组织为了顺利地经营并取得经营成功,为求得长期的生存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通过各种商务活动,凭借一定的渠道,将有关组织经营的各种信息发送给组织内外既定对象(接收者),并寻求反馈以求得组织内外的相互理解、支持与合作的过程。管理沟通是不同个体或组织、在经营活动中围绕各种信息所进行的传播、交换、理解和说服工作。 3、简要说明沟通的八要素模型。 主体/发送者:即信息源与沟通发起者,这是沟通的起点。 编码:即组织信息,把信息、思想与情感等内容用相应的语言、文字、图形或其他非语言形式表达出来就构成了编码过程。 渠道:即媒介、信息的传递载体,除了语言面对面的交流外,还可借助电话、传真、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媒介传递信息。 解码:即译码,接收者对所获取的信息(包括了中性信息、思想与情感)的理解过程。 客体/接收者:即信息接收者、信息达到的客体、信息受众。 反馈:接收者获得信息后会有一系列的反应,即对信息的理解和态度,接收者向发送者传送回去的那部分反应即反馈。 噪声:上述六个环节在进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统称噪声,它存在于沟通过程的各个环节,并有可能造成信息损耗或失真。常见的噪声源来自以下八个方面:发送者的目的不明确、表达不清、渠道选择不当,接收者的选择性知觉、心理定势,发送者与接收者的思想差异、文化差异、忽视反馈。 背景:即沟通过程所处的背景环境,同样的一次沟通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导致的沟通效果是不一样的,正是因为沟通双方的人际关系是动态变化的,从而使得彼此之间的沟通效果也是动态变化的。

组织行为学(1) 2

名词解释; 1,个体:个体指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社会地位、能力、作用上有区别的有生命的个人。是群体和组织的基础。 2,知觉:个体为了对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如果对事物各种属性的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反应,称为知觉。 3,感觉: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就会对其产生反应,当这个反应只属于事物的个别属性时,称为感觉 4,直觉: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直觉思维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 5,情绪:个体对生理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带有冲动性和易变性。 6,情感:个体对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由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引起,很少有冲动性。 7,激励:激励有激发和鼓励的意思,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保证,实现组织目标。它有自己的特性,它以组织成员的需要为基点,以需求理论为指导;激励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等不同类型。 8,群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即是说,群体指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a他们拥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在行为上互相制约b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感到互相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c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他们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9,组织:组织是由2个或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了实现某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联合在一起主动协作的社会单元,是对人的一种系统性安排。 从结构论上来讲,组织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的集合;行为论上讲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意识加以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系统;系统,论来讲,组织是开放的社会系统,具有许多相互影响共同工作的子系统,当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时必然影响其他的子系统和整个系统的工作。 组织存在必备条件: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10团体:指目的和志趣相同的人们以一定的组织形式所组成的集体 基础知识 1,观察生活中的现象,举例说明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个体工作状态的影响积极情绪愉快欢乐兴奋,消极情绪厌恶愤怒恐惧悲伤痛苦。①当人的心理活动受到激励时,人就会处在自觉主动的心理活动状态这种状态表现在人的意识活跃水平、情绪振奋程度和意志力强度等方面,从而直接导致行为效率的提高,反之则降低行为效率;②积极良好的心境使人朝气蓬勃,工作富有成效;消极颓丧的心境则使人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低,长期的心境不佳还会影响人的健康。例如,范进中举前抑郁,中举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观尽长安花”是他积极心境的写照;③热情是一种强烈、稳定而深刻的情感状态。热情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区分的标准主要看其指向的社会意义。例如,热情做好事,为人民服务,是积极的热情;热衷于拉关系、走后门、搞宗派,甚至为个人私利不惜铤而走险,这是消极热情;④激情是一种迅速、猛烈地爆发而有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例如,军队作战前的动员,鼓舞士气,这种情感是积极的激情;不考虑后果,危害他人和社会的激情便是消极的。积极情绪的影响,个体的动机加强,努力程度提高,工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2版)章节题库(第4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圣才出品】

第4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个体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2009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第一印象 B.刻板印象 C.总体印象 D.客观印象 【答案】C 【解析】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所获得的信息总是认知对象的各个具体特征,但个体最终形成的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面,而是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2.在形成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这是()。[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平均模式 B.中心品质模式 C.加法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 【答案】D 【解析】许多人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

而且从逻辑上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对他人的总体印象不是根据简单的平均结果,而是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 3.一般说来,()更接近于大多数人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况。[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加法模式 B.加权平均模式 C.平均模式 D.中心品质模式 【答案】D 【解析】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这种印象形成的模式被称为中心品质模式。一般来说这种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4.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称为()。[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三级] A.印象管理 B.印象形成 C.初次印象 D.印象修正 【答案】A 【解析】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印

简述戈夫曼拟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社会学理论学期论文简述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郭爽20101031222 2012/5/29

简述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20101031222 郭爽 【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戈夫曼拟剧理论思想的理解,从拟剧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社会上访谈节目热度高和拟剧理论和社会污名问题之间的关系,并讨论由于污名问题对个人社会交往产生影响,从而成为社会问题 【关键词】拟剧理论污名访谈节目印象管理前台后台 人们经常说人生如戏,每个人在都在医生中扮演着角色,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我们都在按照自己的角色表演一出戏,直到我们离开。早在17世纪,大文豪莎士比亚就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分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就描述了出来,到20世纪的许多社会学家将关注放到研究人们社会互动中去,而其中戈夫曼更是将喜剧的理论创新的运用到符号互动论之中,系统的提出拟剧理论。 一、理论概述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全面阐述了拟剧理论的思想,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其研究重点在“互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互相直接见面的时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行动的交互影响。”他认为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表演。我们每一个人就像演员一样,在某种特定的场景下,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在舞台上表演给观众看。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我们总是尽量地使自己的行为接近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那个角色,观众看到的是那个表现出来的角色而不是演员本身。当表演结束,演员回到后台以后他的真实面目才展现出来, 演员才又恢复其本来的自我。而后台是观众所看不到的地方,用于分隔舞台与后台的屏幕把通过表演展现出来的世界与真实的现实世界隔离开来, 社会好比一个舞台,人们的社会行为就是社会表演,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按一定的常规程序(即剧本)扮演自己的多种角色,表演中人们都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通过言语、姿态等表现来使他人形成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称为“印象管理”);为了实现印象管理,人们运用一些手段(外部设施和个人的装扮)装点门面。这里我们分析他的理论可以分为三部分:戏剧分析,印象管理和污名。 1.戏剧分析 在戏剧中,剧本、舞台、表演者与观众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戈夫曼用戏剧来类比人生,那么对应地,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上也存在着类似的组成因素:

第五章 社会认知

第五章社会认知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知觉的概念最初是由布鲁纳1947年在“价值与需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采用的,用以指出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即指明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 随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知觉领域研究热潮的兴起,社会知觉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社会知觉被社会认知一词所取代。 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选择性 互动性 防御性 认知的完形特性 三、认知启发 认知启发就是人们经常用以快速、简便的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决策法则。 1.表征性启发 2.获得性启发 3.调整性启发 四、社会认知的图式 (一)图式的涵义和分类 涵义:图式是有关某一概念或刺激的一组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它包括对某一概念或刺激的认知、相关的各种认知的关系及具体的例子,其内容可以是特定的人、社会角色、自我、对特定客体的态度、对群体的刻板印象或对共同事件的知觉。 图式的分类: 人的图式——是一种心理上的认识类型,它描述了

典型的或者特别的个体。 自我图式——是指个体把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 式。 角色图式——是一种描述范围较宽的社会群体和角 色的心理类型。 事件图式——是指社会事件的心理分类。 (二)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1.帮助人们提取信息 2. 加快信息的加工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 可以填补社会认知者所需要的信息 五、内隐社会认知 (一)内隐社会认知的含义 一般而言,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基于过去经验和已有认知结果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结构的驱使,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在意识层面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又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信息的加工。 (二)研究内容 1、内隐自尊:指人们在对与自我相关或自我无关的客体进行评价时的一种自我 态度效应,然而这种态度效应是无法通过内省的方式被意识到的。 2、内隐态度,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潜在地影响个 体对社会客体的认识、情感倾向和行为反应。Greenwald等人将内隐自尊和内隐态度归列为内隐社会认知最重要的情感结构。 3、内隐刻板印象: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大多围绕内隐种族和性别刻板印象来进 行。 (三)研究方法 反应时范式 基本程序是给被试事先规定好一定的刺激,要求被试在刺激呈现之后既快又准确的做出反应,同时记录从刺激呈现到被试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期间的时间延迟即为反应时。 1.内隐联想测验(IAT) 提出者:Greenwoald 它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 2.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指先前经验对当前刺激项目进行某种加工时所产生的易化现象,其实质是反应了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现象,在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中,启动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四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第二节知觉他人、群体和自我 第三节社会认知:认识他人的 高级过程 第四节印象管理:控制他人 的社会知觉和认知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二、印象的形成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3 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种种现象的信息;(非社会性信息) 另一类是由人的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这里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社会性信息)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4 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object perception)或一般知觉(general perception)。 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叫作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5 社会知觉的概念最初是由布鲁纳(J.Bruner,1947)在“价值与需 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 采用的,用以指出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即指明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布鲁纳 6 实验材料:一套硬币,有1分、5分、 10分、25分、50分等种种大小不同的 圆形硬币;另一套是与硬币大小形状相同的硬纸片。实验对象:30个家庭贫富不同的10岁孩子。 实验程序:先把两套材料先后投射在银幕上,让被试依次观看,然后移去刺激物,让被试画出刚才看到的硬币与圆形纸片。 实验结果:被试画出来的圆形大小和实际上看到的刺激物不完全相同,他们画的圆纸图形与实际的硬纸圆形的大小较一致,但所画的硬币圆形大小却远比他们看到的真正硬币大,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所画的硬币圆形更大。 社会知觉实验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7 社会知觉的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8 人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9 角色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0 人际关系的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1 群体知觉 一、什么是社会知觉 12 社会因果关系知觉 第 1 页共1 页

浅谈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社会知觉在管理中的应用 在说枯燥无味的知识理论之前,先让我来讲个小故事: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而这惯性思维就是我所要探讨的社会知觉过程中产生的效应之一。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社会知觉作为一个专业概念被提出来后,对其基本涵义的解释就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David Shaffer认为社会知觉是人们关于自我和他人的思维、情感动机和行为的认知加工。方富熹认为社会知觉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时蓉华认为社会知觉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一般说来,社会认知是个体关于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人类自身事件的认知。在内容上涉及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关于人自身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如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动机、情感等等)及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等的认知;第二,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双边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友谊、冲突、合作等关系的认知:第三,关于社团内部及社团之间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人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化过程、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认知为基础的。个体的社会行为是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在现在社会中,社会知觉论运用在各个角落,从你步入社会的那一刻起,社

管理沟通实务期末试卷二及答案

管理沟通实务期末试卷二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 “一个人在能力、特长、品质等某方面比较突出,或社会知名度较高,产生晕轮效应,从而使他人愿意与之交往。”这是属于人际吸引一般规律中的() A. 接近吸引律 B. 对等吸引律 C. 诱发吸引律 D. 光环吸引律 2. 在亨利约瑟夫图表中,“他知,而不自知”所在的区域是() A. 开放区域 B. 盲目区域 C. 隐蔽区域 D. 未知区域 3. “善于打破传统观念和陈规陋习,富有创造精神和才能,能获得突破性成就的领导者。”属于以下哪种领导类型() A. 民主型 B. 开拓型 C. 业务型 D. 放任型 4. 在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的对比中,()选项属于单向沟通的特点。 A. 接受信息的人更有信心 B. 速度较慢,但是更准确 C. 发送信息的人不会受到攻击 D. 双方都要参与,相互反馈 5. 关于沟通主体素养,下列哪一项不是“7C”标准中的一项() A. 沟通(Communication) B. 勇气(Courage) C. 合作(Cooperation) D. 能力(Competence)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管理沟通 2.人际沟通 3.倾听

4. 电话沟通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请简述沟通的含义及类型。 2.请简述人际沟通的概念及特点。 3. 组织沟通的方式和策略有哪些? 4.非语言沟通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四、案例分析(共20分) 超飞行时限引发惊魂——国航客机遭意大利战机拦截1 2004年5月23日,一架来自中国上海的波音747民航客机,当地时间21日在意大利上空引发恐怖袭击惊魂,意大利空军急派两架F16战机升空拦截。有消息说,可能是讯号错误,才导致这一误会的发生。国航上海基地总经理王杰就此曾向媒体表示:“没听说出了什么问题,就是上海至米兰的客机有些误点。” 《重庆晨报》援引意大利媒体的报道说,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客机当时正从上海飞往意大利米兰。飞机误点,在进入意大利上空时已超过原先许可的飞行时限,但没有通知意大利当局,当地空军不知情,派出战机拦截。 一名意大利空军新闻官说:“两架第五中队F16战机接获空军命令,从切塞纳起飞,追查一架末获飞行许可的飞机。”当时这架波音747客机正飞越阿尔卑斯山脉,两架战机飞近客机后,证实它是误点导致许可证过期,便批准它继续飞行,战机随即返回基地。这名新闻官称:“客机原本被允许在周四(20日)午夜前进入意大利领空,却在9个小时后才飞越意大利东北部博尔扎诺,故受到拦截。” 客机最终在目的地——米兰的马尔彭萨机场安全降落。但也有消息说,导致这一误会发生的原因,可能是意方发出的错误讯号所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指挥处副处长陈江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这是属于空中指挥问题,一般遇到这种情况应把客机引到地面再作进一步调查。” 自“9.11”纽约遭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意大利空军加强了对于领空的监控行动,类似此次的拦截行动至今不下70次。 讨论: (1)为什么国航客机会遭意大利战机拦截? (2)国航客机高层应如何沟通?

管理沟通练习题

管理沟通练习题: 名词解释: 1.沟通:沟通是信息凭借一定符号载体,在个人或群体问从发送者到接收者进行传递,并获取理解的过程。 2.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如我们关于西瓜这种水果的知觉,就是对西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各种单一的感性信息属性的综合认知。 3.思维方式:各种具体思维如概念、判断、推理所共有的一般的结构或秩序是思维。而思维方式是思维固有属性的显现,是其本质的具体实现。思维方式表现在一定历史时代中,人们(或某一社会集团、社会阶层、社会共同体等)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本质特点,是特定时代、特定人群的特殊思维属性的模式化。 4.组织沟通:组织沟通是指发生在组织环境中的人际沟通。因为,说到底,在组织沟通中,仍然是人们在相互进行沟通,而不是组织本身。 组织沟通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人际沟通。其一,组织沟通有明确的目的,其目的是影响另一个人的行为,使之与实现组织的整体目的相符,并最终实现公司目标。这种行为的改变包括:增加了知识、态度的改变或行为的变化。其二,组织沟通的活动是按照预先设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轨道、方向、顺序进行,作为一种日常管理活动而发生的。其三,组织沟通与公司的规模有关。即公司规模越大,其组织沟通越规范,组织沟通过程越长;公司规模越小,其组织沟通相对来讲越不完全依赖于正式的、规范的沟通体系和顺序,组织沟通过程越短,沟通效果越容易控制。最后,组织沟通活动作为管理的一项日常功能,组织对信息传送者有一定的约束,管理者必须为自己的沟通行为负责,并确保实现沟通目的。 5.人际关系:是在人类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作为个体的人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交往媒介而与他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以心理关系为主的一种显在的社会关系。 6.人际沟通:所谓人际沟通,顾名思义,就是指人和人之间的信息和情感相互传递的过程。它是群体沟通、组织沟通乃至管理沟通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组织沟通是人际沟通的一种表现和应用形式,有效的管理沟通都是以人际沟通为保障的 7.非语言沟通:所谓非语言沟通就是指不通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而是通过其他的非语言沟通技巧,如声调、眼神、手势、空间距离等进行沟通。因为非语言沟通大多通过身体语言体现出来,所以通常也叫身体语言沟通。 8.演讲:演讲者在特定的时间、环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手段,面对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的一种现实的带有艺术性、技巧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9.文化:我们认为文化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特定的观念和价值体系,这些观念影响着人们生活、工作中的行为方式,是“进一步行动的制约因素”。 10.说话:指管理人员在经营实践中,为了实现管理目标而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表情达意以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 单项选择题 1.人际沟通的障碍包括语言障碍、习俗障碍、观念障碍、( A )、个性障碍、心理障碍、情绪障碍。 A.角色障碍 B.文化障碍 C.地域障碍 D.时间障碍 2.管理沟通的构成要素包括( D )。 A.沟通者 B.信息符号 C.沟通目标 D.反馈 3.不属于人际沟通的动机是:( A ) A.支配动机 B.实用动机 C.探索动机 D.归属动机 4.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 A.马斯洛 B.麦克利兰 C.赫茨伯格 D.弗洛姆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 1.人格(个性):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惯、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 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它表明一 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 3.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不以人的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稳定的心理活 动的动力特征(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 4.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5.能力:是作为掌握和运用知识技能的条件并决定活动的效率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6.感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7.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8.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及自己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 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9.印象:指存留在个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 10.首因效应: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 11.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较大,因为它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 12.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 其它品质。 13.刻版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14.定势效应:在人们头脑中存在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当我们认知他人时,常有一种不自觉的准 备状态,按其外部特征进行归类,从而产生出定势效应尤其是初见。 15.态度:是个体对所处环境中的人物、事情及其它客体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一致性的内在心理 和行为倾向。 16.正式群体:指那些由官方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 17.非正式群体:指未经官方正式规定、自发形成的群体。 18.社会助长作用:也称社会促进,是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 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隐含在场、想象在场。 19.社会抑制作用:指个体在与其他群体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任务,或者有其他人在场时,会导致个体付 出的劳动比单独时偏少,效率不如单独完成任务时高。 20.从众效应:个体力求与大多数人在思想上和行为上保持一致的现象。 21.依从行为:个体接受他人的请求,使他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22.群体凝聚力:指群体成员相互吸引及共同参与群体目标的程度。 23.群体规范: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 准化的观念。 24.群体士气:是群体成员愿意为达到群体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和群体态度,它源于成员对其所属群体 的认同感和满足感。 25.冲突:是个体或群体感受到另一方的不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并进行反击的现象。 26.人际关系:指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关系。 27. 印象整饰:也称印象管理。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 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印象符合个体期待。

管理沟通案例分析作业

2010年网络学院《管理沟通》作业 班级:广珠东直属班专业:行政管理层次:高起专 姓名:沙文婷学号:200915123063038 一、案例分析(40分) 管理沟通案例分析之一——被拒绝的计划(人际沟通) 下面的谈话发生在一家大公司的两名员工之间。阅读完后,请你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刘伟(刘):昨天与毛石农(注:公司市场部经理)的会谈怎样? 赵国栋(赵):嗯——啊——这不是很重要。 刘:看起来你心情很不好 赵:是的。这次会谈几乎是完全失败的,让我说,我希望将这件事忘了。 刘:事情往往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赵:对极了,对那家伙抱希望简直不可能。我认为上交的计划是非常清楚而周到的,但他全盘否定了。 刘:你说他一点都不接受。 赵:对。 刘:老赵,我们以前见过你的工作,你总是一流的。我很难想象你的计划被毛石农否决。他怎么说的? 赵:他说不现实,很难实施…… 刘:真的吗? 赵:真的,当他这么说时,我觉得他实在对我进行人身攻击。但另一方面,我也很恼怒,因为我认为我的计划很好,要知道,我对计划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花了巨大精力。 刘:我能肯定。 赵:对我真是一个打击 刘:我敢打赌,遇到这种事,我也会沮丧的。 赵:毛石农肯定有些什么事要反对我 刘:尽管你对这些计划尽了很大努力,但还是不能分辨毛石农的行为到底是反对你,还是反对你的计划,对吗? 赵:对,你又能怎样分辨呢? 刘:我完全能理解你的困惑与迷惑,你感到毛石农的行为是不合情理的。 赵:我只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刘:当然。如果他说你的计划不切实际,那他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的意思是,你是如何去处理这样一个基本问题的?这也许太笼统了。他是否提了一些具体的事件?你有没有要他指出问题或要他将反对的原因说得更具体一些呢? 赵:好主意,但你知道——受到拒绝,我是多么失望,简直就像在云里雾里,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刘:是的,那是一次不成功的经历。你是那么的自尊,以至于想通过尽快放弃计划来挽回留下的一点自尊。 赵:对极了,我只想在我说出令人后悔的话之前,尽快逃离那里。

对“印象管理”浅见

对“印象管理”的浅见 ——关于“印象管理”的读书报告 【引言】:正如书中所说:“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总是在向周围的观众表演。所以,在不同程度上,我们始终在管理自己给他人营造的印象。”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即将要迈向社会这个大舞台,了解印象管理的知识更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阅读了书上的相关内容后又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以下我将做简单的介绍。 一、什么是印象管理 按照书上的定义,印象管理即为: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当中建立某种意义与目的的种种尝试都属于印象管理的内容。1我的理解是印象管理事实上指导着我们生活中所有的行为,它帮助我们预期别人对我们的希望是什么而调整自己的所作所为。所以,在人际交往中,你想获得别人好的评价,你想在自己未来的道路上起航,印象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自我监控”对印象管理的影响 书上在介绍印象管理时,提出了一个概念即“自我监控”。但是书上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顾名思义,自我监控就是我们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并注意他人的反应。在自我监控倾向量表上得分很高的人会尽量按照别人的希望表现,他们表现得像社会中的变色龙——不断根据周围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自我监控能力差的人就很少关心别人是怎么想的,他们更多地受其内在的指引,从而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感觉和信念做事。事实上,成为这两种极端的任何一种都是对自己很不利的。过于八面玲珑会让人感到很厌恶,觉得你不值得信赖;而完全不在乎别人看法的人会让别人在心里对你有抵触情绪。所以我的看法是:印象管理其实就是在处理自我监控的尺度问题。这种关系其实是十分微妙的,就像书上举得例子:人们希望自己被别人看成是有才华的,但是又不能让人觉得你骄傲自大,又要表现出自己十分谦逊。所以人想要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必须平衡好自我监控的程度,既不能过于善变也不能像榆木疙瘩一样完全不顾他人。 1引自于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1959年

印象管理在人际交往中作用

印象管理在人际交往中作用

印象管理在人际交往中作用:恰当的印象管理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可以使交往顺畅地继续下去。符号互动论强调参与社会互动的人要站在他人的角色立场去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可使人们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社会行为而使别人感到满意。戏剧论认为,当个人在别人面前出现时,他总是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及交往的性质。在社会互动中,每个人都竭力维持一种与当前的社会情景相吻合的形象以确保他人对其作出使之愉快的评价。如果能够成功地维持良好的现象,这个人就会受到周围人的赞许。每个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都有一种合适的社会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特别适合于该情境的同一性,从而称之为情境同一性。三种观点虽有差别,但都强调:他人总要形成关于我们的印象并加以指导他们同我们的交往 保持形象的一致性,是给人以良好的前提。1.等门槛效应,当个体先接受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2.门面效应,若某人提出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的要求,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那么他接受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向他提出这个小要求的可能性大得多。 怎么样的方法改变别人的态度?什么是态度改变的依据,有哪些指向:(一)信息源:1.一个劝说者被人们所信赖的程度即可信性,他对劝说的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同以劝说的信息内容由几个具有不同可信性的人来发出,则高可信性者则比低可信性者具有更大的说服力。2.一个人喜欢劝说者,就易接受其影响;若讨厌劝说者,就易拒绝其劝说。(二)信息要引起态度改变,不光有赖于传达者自身的条

高。女性在相同困难下比男性更侵向于从众。对自己有信心的,对自己肯定人,从众性越低,反之亦然。(四)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 影响竞争和合作的原因:(一)相互作用的次数(二)奖励,对合作或竞争侵向的影响是极为复杂的。增加报酬对合作影响不大,但减少报酬则使人们倾向于竞争。但有时,即使报酬比较高,人们也有强烈的竞争倾向。(三)奖励方式,一方面指运用何种方式来强化行为的结果,涉及到:奖励类型;奖励频数;奖励的可接受性;奖励的对象;另一方面,指人际间奖励的互赖性。(四)信息沟通会起到促进合作的作用。沟通可以增加对方选择合作的机率。(五)威胁,所有合作的选择对使用威胁的一方都是有利的,虽然威胁有时会让双方受损,但使用威胁的一方的确比没有使用的一方得到更多好处。(六)社会文化因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在合作与竞争行为上存在一定差异。 沟通与社会化的关系,人们如何通过社会与个人相互作用即实现社会化又实现个性化?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角色期望:既然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处于一定的角色地位,周围的人也总要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他的态度,行为提出种种合乎身份的要求并寄予期望,这就叫做“角色期望” 角色采择: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塑造自己 晕轮效应: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它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 归因: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只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群体:也称作团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社会心理学中研究的群里为40人以下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最先接收到的某些信息形成印象,这种最先的信息对人形成印象具有强烈影响的现象成为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某些时候,人们最后所接受到的信息也能左右其形成的印象,这种最后接受的信息对人们形成印象具有重要作用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印象管理: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 态度: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合作:不同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竞争:指不同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或意向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P75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沟通学(管理沟通)试题库

沟通学(管理沟通)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沟通: 2. 知觉: 3. 思维方式: 4. 组织沟通: 5. 人际关系: 6. 人际沟通: 7. 非语言沟通: 8. 演讲: 9. 文化: 10. 说话: 二、单项选择题 1. 人际沟通的障碍包括语言障碍、习俗障碍、观念障碍、()、个性障碍、心理障碍、情绪障碍。 A. 角色障碍 B. 文化障碍 C. 地域障碍 D.时间障碍 2. 管理沟通的构成要素包括()。 A. 沟通者 B.信息符号 C.沟通目标 D.反馈 3. 不属于人际沟通的动机是:() A. 支配动机 B.实用动机 C.探索动机 D.归属动机 4. 提出需求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马斯洛 B.麦克利兰 C.赫茨伯格 D.弗洛姆 5. 沟通的目的是为了()。 A.获得知识 B.做出最优决策 C.获得更多新的信息 D.取得沟通对象的认同 6. 在约瑟夫?亨利图表中“自知,他知”属于人际沟通的()区域。 A. 开放 B.盲目 C.隐蔽 D.未知 7. 人际沟通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定向阶段、探索情感交换阶段、情感交换和()阶段。 A.稳定心情 B.稳定感情 C.稳定关系 D.稳定角色 8. 在人际关系形成的过程中最后的表现形式是()。 A. 注意 B.吸引 C.依附 D.适应 9. 沟通过程中影响信息接收和理解的因素是()。 A. 选择性因素,功能性因素,结构性因素 B. 选择性因素,功能性因素,即时性因素 C. 选择性因素,功能性因素,延缓性因素 10. 组织对外沟通的功能是协调组织间的关系、创立和维护组织形象、为顾客提供服务、信息获取和()获得。 A.能力 B.财力 C.知识 D.盈利 11. 管理沟通主体的基本素养包括基本素质、基本能力、()。 A.自我管理 B.沟通时机 C.价值观念 D.沟通意识 12. 换位思考是建设性沟通的()。 A. 原则 B.本质 C.特征 D.含义 13. 根据约哈里窗的分析维度可将管理者分为双盲型、()、强制型和平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