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浅谈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浅谈中医药国际化发展

中医药具有儿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人类文明同结晶和宝贵财富。它不仅对中华民族及华人社会健和繁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知识经济的迅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人类健康观念的转近年来,中医药在国际卫生保健方面也显示出巨大的力。因此,站在国家、社会及整个卫生行业发展的高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正视中医药在国际化发展中所临的机遇,客观公正地分析存在的问题,为迎接中医国际化发展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就显得十分必要1现阶段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目前,在国务院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普及。它不但继保持了在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应用,在许多发达国家中迅速的传播开来。中医药正为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广接受和认可。

24亚太传统医药万名之多。

1.2学术活动日益活欲,中医教育发展迅速中医药学术交流活动在国际上十分活跃。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共有中医药机构及民间学术组织1000多个,每年举行的有影响的学术活动有几十个。如自1986年起每年在德国举办的“国际中医文献学术会议性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组成的亚细亚中医药学术组织轮流在五国召开的年度学术会议等。此外,国际上中医药的教育也呈良好的发展趋势。时下,世界上至少有40个国家开设了中医针灸学校,学制也由过去的业余制、半日制改为全日制。如,在美国有7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在校生多达8000余人;在澳大利亚、英国、泰国,有7所正规大学中设立了中医针灸专业;在奥地利,经科技教育部批准,已经成立了正规的中医大学,将中医纳入本国的正式学历教育中。

1.3很多国家政府开始关注并承认中医药中医药,特别是中医针灸,己在众多国家中取得了合法地位。截至去年,美国的50个州中已有44个州立法承认针灸,并准予注册或颁发针灸医师执业执照。而除早期承认中医合法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等国外,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也于2005年5月通过中医法案,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称其与西医在法律上是平等的;2001年7月,泰国卫生部也宣布,以法律的形式批准中医在泰国合法化。在这一政策下,五年来,己有100多泰国人经过考试,取得中医的行医资格。不仅如此,统计数据表明,一些国家与我国卫生部签署的双边卫生合作协议中,有50多个协议含有中医药合作的内容,而与我国中医药主管部门单独签署中医药合作协议的,就有17个国家和地区。

1.4科学研究方兴未艾

很多国际大型制药公司都对中药的研究开发表示了

浓厚的兴趣。如美国马里兰大学全球华人事务研究中心

主任戴威廉博士及高级学者已先后两次来到四川,就协

助该省加快中药通过FDA进入美国市场合作事宜进行

深入商谈,并就双方合作开发一些新药达成意向;美国

最大的中医药保险公司—美国阿兰保险集团总裁也决定斥资千万美元采购600余种四川中成药进行开发研

究。

2现阶段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在科技、经济等方面的进步更是给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孙servati。扑这一古老而潜力无限的产业迈向国际市场的脚步

3

.

1中医药科研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了中医药业的国际化进程尽管为子适应国际形势的发展,我国加大了对医药科研的人力、物力、财力及科技的投入,并正在行重大疾病的中医防治、中药复方标准化范例作用的究、中成药工业引进和消化先进制剂技术几项设备等,以便把持中医药科研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但是我国中药科研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对中医

药的科研还缺乏系统化和规范化的理论体系及行为规范中医药研中出现的短期行为及低水平重复缺乏一整套完整地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而又符合国际惯例的中医药开发应用机制和具体措施;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对中药科研投人不足,整体性差,量化指标少,还没有形成强有力并能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权威性中药科研及评价机梅对中医药基础研究投入不足,没有通行的评检测规则,中药科研后劲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政府相

关部门分层次、分类别、分步骤的进行讨论及解决。

3.2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仍缺乏竟争力

我国的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主要表现在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中药对外贸易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原料药出口占主导地位。据统计,我国每年出口的中药中,有近六成以上都是以初级品原料形式出口的。其次,我国中成药生产企业规模小、产品工艺技术落后,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在我国1059家中成药生产企业中,中小企业有1018家,占总数的96.1%,而达到GSP标准的不到10%,通过GMP认证的更是寥寥无几。大部分企业的生产技术、工艺及设备都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另外,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不高,缺少叫得响的国际名牌。据有关媒体报道,目前全球中药市场营业额中,日本占到80%,韩国占到10%,而中国仅占3%。这些数字着实令人忧虑。

3

.

3中医药自身在诊疗方面的不足使其广泛被世界人民接受还需一定时间中医药自身在诊疗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中医治疗的主要形式是服用汤药。这种形式虽然能体现个体化诊疗和发挥辨证加减的优势,但由于大多数中药材味苦、剂量大,使病人服用不方便。再如,影响中医药疗效的因素很多。如中医师素质、药材质量、气候环境、人种差异、生活习惯等均会影响中医药的疗1.1中医药在各国迅速普及

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了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当地人民进行医疗保健服务,赢得了他们的“青睐”。英国有中医诊所约3000家,仅在伦敦地区就有私人中医诊所近600家,每年大约有250万英国人采用中草药、按摩、针灸等传统的中医疗法,支付医药费

用9000多万英镑;美国共有中医针灸医师超过2万人,中草药专营公司400余家;法国有中医诊所2600多家,针灸师7000至9000人;荷兰有中医诊所1500多家,接受过针灸治疗的人数占荷兰总人口的15%左右加拿大有中医诊所约3000家,分布在各大城市的中药销售点有500多个,每年销售金额有l亿加元;澳大利亚有中医针灸诊所2000多个,每年至少有280多万人次接受中医针灸治疗。德国有77%的医疗单位建议病人用针灸止痛;而据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统计,在全欧洲共有针灸师1.5万名,亚洲5万名,而美洲则多达12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有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的健康观念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如今的人们更注重生保健与生存质量。一股“回归自然”的潮流正迅速卷全球。而这正使中医药,这一古老而传统的产业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医药以它独特的双向调、治疗与保健双重功效等优势吸引了全世界人的眼满足了西医西药无法满足的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和需求。人类疾病谱的变化有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

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改变,使人类病谱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恶性肿瘤、爱滋病等重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主要杀手。可是面对这些疾病,西医却相对缺乏非常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很多情况下都是只能诊断,不治疗或者只能控制症状,不能彻底根治。而中医药却

这些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03爆发的SARS风暴,更是使中医药的低毒性、高疗效到了全世界医学界的认可。一些资料表明,凡是用中治疗的病人,病死率只有用西药治疗的病人的五分之到四分之一;用中药治愈的SARS病人股骨头坏死率少,还不

到西医治愈病人的1/10。如今,WHO已经承了中医中药治疗SARS的功效,正在向全世界进行推。

3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中医药走向世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为

医药的技术交流及成果转化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同,也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4全球一体化以及中国加入认叮O有利于中医药走向世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快了资源配置、追求最优化的度,同时国际化市场的开拓使中医药的生存空间也得较大扩展。另一方面,我国加入WTO后,关税下降,技术壁垒被消除,市场准入的开放,这些有利条件都中医药—我国出口最具技术优势的产业—的国际发展蒸蒸日上。有专家预言,中医药即将成为我国进国际市场的支柱产业之一。现阶段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医药的科学性、理论价值、神奇疗效、重地位,正在不断的被世界人民认识和采用,但是现段我国的中医药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亚太传统医药·2006年·第6期25。

中医药以调动机体自身的调整能力来抵抗疾病,而起效慢、疗程长。这也是影响中医药快速被世界人所接受的一个因素。对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一些建议要正视我国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机遇和在的不足,在己经取得的成绩上,进一步推动中医走向世界,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我们认为应从下几方面调整并加强重视。

1继承与创新并重,全面提升中医药的自我发展、我创新能力我们首先要加大中医药的继承工作。系统总结、究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在临床推广应用;系统整理中医药古籍文献,从中挖掘中医术价值和诊疗思想。在加强继承工作的同时,也要积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成果,促进中医药的创新。深入展重大、疑难疾病的防治研究,科学评价中医药防治病的相对优势,形成技术规范和治疗方案进行推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临床疗效及中药安全性评价法等方面争取有所突破,提高中医药的自主创新能。

.

2中医药科研与国际接孰,加强多方合作

寻求国际合作者,引进最新科研攻关理念及科研术,搞好同相关学科的配套协调,加强各个相关领域合作,是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3规范中药标准化生产,政府扶植中医药企业要实现中药标准化生产,必须要实现药材生产的基地

产业化。从药材生产源头抓起,直到采收、加工、贮藏输全过程。严格按照《中药材生产管理规范》及《药品生质量管理规范》等执行,保证药品生产的安全、卫生、健。国家和政府方面也要给予相应的支持和鼓励,大力扶植医药企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关于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提案

关于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案第2018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国家中医药局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办理 提案人:王旭东 主题词:中医药,标准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中医中药是我国的国粹之一,大力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让中医药进入世界范围的平民百姓家庭,不仅是造福于人类的“济世”善举,也是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我们必须清醒看到,中医药国际化不是我们硬要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友邻,而是有着非常现实的背景:首先,在全球性回归大自然的今天,中医药的简便高效,较少医源性副作用,是弥补现代医学不足、解决现代生物医学严重缺陷的优秀理论和技术;其次,纯天然药物是继化学药物、生物制药、基因工程类药品之后最具发展前景的药物。天然药物因无明显毒副作用,在治疗局部疾病的同时,能明显地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给药途径方便,价格低廉等优势,广泛地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受到制药企业的推崇,因中药等天然药物研发成本低,研发周期短,研发成功概率高,药品利润空间大,市场发展前景好,已成为一块诱人的奶酪。这就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大背景。一、中医药国际化形势喜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数据:“全世界约有40亿人用中草药治病,预测今后5年~10年,全球中药销售额将高达2000亿~3000亿美元。”仅2010年,“针灸申遗”成功、世博会上中医药大展异彩、中医药国际联盟成立、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召开,等等消息,显示了中医药国际化不断创造新成果,形势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二、对中医药国际化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在2010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与卫生部国际合作司联合召开“中医药国际发展战略研讨会”,会上,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要把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框架,充分发挥中医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优势与作用,整体推进,系统运行,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实现共赢。王部长提出了中医药国际化“先内后外,以外促内”“先文后理,以文带理”“先药后医,医药互动”“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点后面,点面结合”“先民后官,以民促官”的“六先六后”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和学界对中医药国际化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这种认识基础上的战略设计,其本质是国家意志的柔性传播,是通过中医药这个载体,让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用促进健康来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是提升中华文化价值和中国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有力举措。三、中医药国际化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一)面对西方的战略目标缺少应对之策“六先六后”发展战略立足于我国中医药行业“对外传播”思路,从中医药优秀文化造福人类的角度,表现出泱泱大国的君子之风。但是,西方国家却以资源占有为目的,将中医药国际化作为一场资源争夺战来打,世界前10强的医药集团纷纷进入中国本土,利用中医处方、中国工人、

中医药国际化出口营销战略

浅 析 中 医 药 国 际 化 出 口 营 销 战 略 系别: 班级: 姓名: 学号:

浅析中医药国际化出口营销战略 摘要:文章分析了中医药的出口营销现状及内外部环境,并提出和阐释了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战略决策。 关键词:中医药;出口;市场营销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重要卫生资源,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优势。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医学面临着一系列尚未解决的困难,如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代疾病不断出现,老年人的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逐步增多等,导致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加之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以及生化药品研制成本巨大,医药费用昂贵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更为自然的传统医药领域,把防病治病和健康需求的目光转向了天然药物,更瞄向了具有悠久临床历史的中草药。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与70多个国家与地区政府卫生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医药已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现已有中医、针灸机构5万余所,中医师两万余人、针灸师10万余人。随着中医药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正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全球现主要有四个中药市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医药出口的主战场。 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国际市场的形成,我国中药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2006年已超过10亿美元。我国中药产品已出口到五大洲135个国家,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 ,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然而在国际中药市场每年的销售额中,中国所占份额却很小。中国作为世界中医药理论最完善、经验最丰富的国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实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挑战。本文将进行市场分析后做出相应的国际化营销战略决策。 一、中医药出口现状SWOT分析 (一)机遇 1、疾病谱发生改变。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与环境和生活习惯相关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精)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2002-04-22 中医学有5000年历史,曾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建国以来,我国三代领导人都曾作过重要的指示,1985年6月20日中央再一指示:“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组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管理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仅占3%的份额,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药却占到97%,几乎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更有甚者,近年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目前洋中药进口额已超过我国中药出口额。为此,政协委员李连达在去年政协会议上提出0875号提案《关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提案》,就发展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事业提出了重要的建议。 一、政协0875号提案的主要内容 1.发展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

中医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伟大宝库,应该努力发掘,认真继承;而另一方面,中医学又是治病救人的应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江主席曾多次指示:“发展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也应该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灵魂。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发展创新为指导思想,全力推进中医现代化与中药现代化。 2.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基础差,底子薄,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院,处境十分艰难。 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3%,而在这么少的经费分配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仅占8.7%(相当国家财政支出的0,2%),却承担着1/3的农村医疗和1/4城市住院病人的医疗任务。一个中医院的经费仅是综合医院的18%。 经费严重不足,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1)国外研制新药投入

浅谈中医药的发展状况和前景

浅谈中医药的发展状况与前景 一、中药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医药的大量引进,中国传统医药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甚至没落。不过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医药又重新受到国人的重视与青睐。万物皆分阴阳,药有中西之分,中西药之间也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①中西医药相比之下中药有以下不足之处 1.中药疗效慢,西药立竿见影 西药有饮片,(缓释)胶囊,(粉)针剂等,尤其以其退热药见效快。而且注射用药通过血液循环直接到达患病部位,跳过了胃肠吸收这一环节。西药饮片虽然有崩解时限,但西药吸收后其作用速度还是相当快的。中药(包括成药)普遍疗效慢。在中药各种制剂当中吸收最快的还属汤药,然而汤药除那些发汗药可以很快地退热以外,其他像理气、祛风、化湿、温补、润燥等这一类的中药还要坚持服药才会有疗效。 2.中药的熬制过程过于繁琐 中药的熬制方法多种多样:有些要先煎,有些要后下,有些要包煎。还有煎煮中药时要放多少水,火候多大,煎煮多长时间,剩多少药汤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问题。还有很多复杂的煎煮方法,比如煎煮后兑白酒,一些胶状药如阿胶,鹿角胶需要洋化等等。大多数病人不清楚这些问题,言传口授也不如西药吃几个是几个来的方便。 3.中药质的问题。 从中药的种植开始就伴随着中药的质量问题。以前的天然药材无污染,疗效好。现在为了增加经济效益迫使人们想方设法使产量增大。药还是那些药,但是药“胖”了,称量时还按照分量称,其有效成分必然减少,这只是其一。其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个大家都知道。其三,加工工艺,为节省成本,增加效率,中药炮制方法由人工化走向了机械化,但机械化毕竟是单一的,没有人工的灵活多变,北京同仁堂口号“炮制虽烦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其注重的就是中药饮片的质量。其四,储藏问题中虫蛀,发霉状况常见,由此很多药材需要冷藏保存。 4.中药量的问题。 某些中药饮片容易失水导致分量减轻,如生地,熟地,黄精,当归,瓜蒌,麦冬等。还有一些中药容易吸水而导致分量增加,如枸杞,吴茱萸。更有些饮片容易虫蛀;另外,中药是以两(克、钱)为单位的,称量方面有一定的误差,西药以粒、毫升为单位,所以中药分量的把握没有西药精准。 5.好的中药有,好的中医难求。 中医诊断都是靠望闻问切,而这需要多年的实践经验。为何有名的中医都是老中医,就是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经验,能够正确地辩证,合理地开方。但是老中医实在不多,大多是年轻的医生,中医发展任重道远。 6.部分中药相对来说很贵。 常用中药相对西药来说就几百来种,大多中草药来源广泛,价格便宜,但有些很贵,如人参,西洋参等。动物药也相对来说价格不菲,如冬虫夏草,穿山甲,鹿茸,羚羊角粉等。有些中药难求,如牛黄多靠人工合成,但效果没有天然牛黄

中药国际化

中药国际化 内容摘要:分析了中药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其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中药实现国际化的观点。 关键词:中药国际化优势劣势市场战略 中药产业是我国在国际上拥有潜在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数领域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的中药研究、生产、应用和出口的国家,即使按照天然植物药的口径衡量,我国也是目前最大的单一国家市场。然而每个国家的传统医药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都会遇到困难。所以我们要对中药进行战略管理分析,找到优势,认清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速中药国际化的进程,使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并使用中药,使中药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一、中药的优势 1.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有众多的经典名方可供开发利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百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名著相继问世;晋唐时期,在阐述医学理论方面,王叔和《脉经》完成了对切脉诊断疾病的理论解释,在研究养生方面,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贡献颇大;宋元时期,在研究伤寒方面,很多学者阐明了自已的观点。这些经典名方经过长达千年的临床使用,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 2.丰富的中药资源,为中药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天然药用资源最丰富的国 家之一,中药资源达种,其中药用植物种,药用动物种,药用矿物种。而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为西南、西北等贫困山区,其中药材资源占全国以上。 3.药食同源,安全有效药膳就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将中药材加工炮制后与传统的烹饪 原料相结合进行烹调,从而成为兼有传统肴馔的色香味形、普通食品的营养价值和药物治病功能的养生保健食品。药膳可以自行调配,安全、保健,在享受传统美食的同时,还可以起到养颜、瘦身、补气、补血等多种作用。 4.消费结构的变迁、回归自枯和绿色消费演潮的兴起.为中药发展奠定了需求基础近年来,随着“回归自然”和“绿色消费”意识的兴起,天然植物药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升。这主要是针对许多慢性病、老年性疾病的康复保健,化学药物毒副作用与抗药性以及药源性疾病的增加,生态环境的逐步恶化,人们寄厚望于天然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来解决上述问题。 5.体医学的兴起,为中药发展莫定了适合西方人理解的理论依据目前,在世界各国“整 体医学”正在迅速崛起,它强调人类健康应是人的整体与自然、社会协调统一的结果。而过去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将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分而治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如身体与精神的高度统一,人与环境的不可分割性等。整体医学与中医理论的“天人台一”、“整体观念”相吻合.治疗方法也与中医药所采用的草药、针灸、气功、正骨、按瘁、食疔等传统方法基本一致。 二、中药的劣势 1.中医理论久远,不易被当代人接受以古汉语为基础的古朴深奥的中医药术语,因为没 有规范客观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其中很多名词术语很难被当代人所理解并接受,中医药治病,至今许多沿用的是我国传统理论,如阴阳五行等,无法用现代科学的理论阐述,不能用现代科学的理论阐述中医药的作用。 2.成分复杂,难以鉴定其组成不管是单方还是复方中药,其化学成分大都是非常复杂的,且这些中药的“君臣佐使”的相互协同,往往不能用一个或几个模型和指标所能反映。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在国外发展现状 中医药是中国的“国粹”与“瑰宝”,是开发新药的“金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在全世界有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总人口的80%。据该组织估计,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在未来的10年内将在世界上全面兴起。2003年,中国中药出口克服困难,8年之后再次突破7亿美元大关,出口总值达7.12亿美元,同比增长6.11%。 亚洲、北美和欧洲是中药出口的主要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约占中药出口总值的2/3。这几个市场的中药出口近几年都稳步增长。去年中药对亚洲出口4.8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19%,同比增长5.71%;对北美出口1.05亿美元,同比增长3.64%;对欧洲出口9270万美元,同比增长12.58%;对非洲出口1049万美元,同比增长8.16%;对大洋洲出口889万美元,同比增长2.19%;对南美洲的出口975万美元,同比下降了1.72%。目前,全球四个主要中药市场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草药、中成药、保健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值得研究和开拓。 一、东南亚及华裔市场 该市场主要包括东南亚诸国及港、澳、台地区,占世界草药市场的26%。 新加坡的中医药有悠久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中医医疗机构30余家,中药店开设的中医诊室有1000余家。该国卫生部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新加坡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进步加强中医药管理。开设中医学院、中医师注册工作也在进行之中。政府对含汞、铅、砷等重金属的中药或成药则明令严格控制,禁止销售黄连、黄柏、川乌等有毒药品。进口的中药材多数是补药。 马来西亚经营中药的店铺约3000余家,有中医师工会会员800余人,多数开店兼诊病,以祖传药店为多。马来西亚卫生部向来对中医十分关注和支持,但仍未接受中医师的注册,在那里甚至不注册也可行医。政府对药物重金属含量有控制标准,对有毒品及濒危野生动物药品一律禁售。 泰国政府承认了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只给考试及格的中医师发临时执照。早在1987

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13级通信工程1班 张学文 131406103 一、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中药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前言: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医疗实践的结晶,也是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我国中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在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剂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新的健康理念产生,国内市场对中药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竞争力的加强,中药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但在制作工艺等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 三、研究方法: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文献结合药店走访 四、研究内容: 1我国中药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中药发展现状 近百年来,西医西药逐渐主导我国医疗市场,已薪火相传五千年的中医中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资料显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0余名骤减至现在的不足500名,仅有27%的百姓生病后愿意看中医—中医药正陷入传承危机。时至今日,学术界仍有人公然以科学的名义提出“废除中医中药”的观点,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和振兴。 我国拥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具有发展壮大中药产业的天然优势。近20年来,我国中药产业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以上,年销售额已突破800亿美元。 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中药产业的发展水平并不理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占全世界人口25.22%的中国,医药产业仅占全球的7%,2003年,全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中成药和饮片)达810.27亿元,占医药工业总产值的26.11%。中医药产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难以承受国际竞争的强烈冲击。 另外,由于大宗中药材品种的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不充分;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化肥、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严重,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和品种的混乱,使中药材资源远远没有做到优质供应和可持续利用。 1.2化学成分研究存在的问题 中药多以汤剂形式应用,但是水溶性成分过去很少成为化学研究者的工作对象。迄今,研究者多沿用西方做法,将中药当作一般的植物药进行研究。实际上中药很少单用,多为组方用药,中药的疗效主要是方剂的药效。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 或活性成分) 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化学家很少涉足,甚至望而生畏。体内环境( 如p H值、肠内菌丛、酶等) 对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成分的影响常被忽视, 故采用常规方法得到的成分很可能只是一般化学成分,或可能只是活性成分的前体药物。多采用西医哲学思想研究中药, 故成效不大,西医多强调对症的、局部的治疗,强调外因的作用,强调单一活性化合物对单一靶点的作用, 希望药到病除、立竿见影,采用的多是攻击性或排除性的方法。而中医则强调治本或者标本兼治,强调对整体的作用, 强调通过中药方剂中多种成分对身体的多向调节作用达到调动机体内因、调整机体平衡、祛病养生的目的。因此, 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时如果选用的是体现西医哲学思想的活性筛选模型, 用作阳性对照的又是那些符合西医对症治疗观点、作用剧烈的西药时, 则对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结果常常令人感到失望。在研究常用中药,尤其是中药中的上品或其制剂时, 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现状与展望

作者:刘海全,秦佳佳,赵王林,付海燕,杨海韵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中医药;化学药物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和骨折危险频度增加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由于相应的骨量减少、骨质量的降低及老年人对创伤的易感性等导致骨折危险性增加。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59.89%,而每年因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者约为9.6%,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1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名的认识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定性、定位较准确的当属“骨痿”。“骨痿”的提法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痿论》中亦有关于“骨痿”的论述。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骨痿》中进一步指出了“骨痿”与“骨痹”间的差异,认为“骨痹”是“骨痿”的进一步发展,其后张从正则从临床症状角度谈到了两者的不同,他在《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无说》中指出两者应分而论治。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应当属于“骨痿”。 2 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为本虚标实之症,即以肾虚为主,同时伴有脾虚、肝虚、血淤之候的多虚多淤的疾病。《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肾者,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不居集》中:“诸般腰痛皆属肾虚,……腰肢痿弱,身体疲倦,脚膝酸软,脉或大或细,痛亦隐隐而不甚,是其候也”均说明肾虚精亏,不能主骨生髓,骨失濡养而致腰脊酸痛,因其为虚痛,故痛势隐隐,绵延不绝;精舍神,精衰则神弱而致神疲乏力;精虚则不能化气,鼓动血脉无力,气血不行,痹阻经络而致腰背疼痛。现代研究亦证实[1],肾虚骨质疏松症的病理机制为肾精不足,骨髓、脑髓失养,表现在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调控失常,包括下丘脑组织的细胞因子及其信号传导通路的异常。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四肢肌肉。中气受损,则受纳、运化、输布的功能失常,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不足,无以充养五脏、运行血气,以致筋骨失养、关节不利、肌肉消瘦、肢体痿弱不用,久痿必致骨无所用,进而导致骨质疏松。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体虚气弱,易受外邪侵袭,导致气机不利,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脉中,使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故老年人脾肾俱虚的同时,往往伴随血淤的存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除虚为主的病因病机,血淤与淤血也是其重要病因,而淤血更为重要病理[2]。肝虚与骨质疏松症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肝藏血,肾藏精。血的生化,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于血液的滋养。精与血的病变亦常相互影响。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反之,肝血不足,也能引起肾精亏损,肾亏则髓空,骨骼虚损,而形成骨质疏松症。 3 辨证分型研究中医传统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辨证系统是中医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中医证型的划分是依据中医理论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及其发展、转归、预后等特点进行分辨和概括的结果。江湧等[3]根据本病临床特征,把原发骨质疏松症按痿、痹、淤痉辨病分类。以无痛为痿,疼痛为痹,外伤为淤,抽搐为痉,再根据病因病机、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刘庆思[4]根据中医理论及多年积累的临床资料,对原发骨质疏松症的辨证分型归纳总结为4型,即肾阳虚衰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气滞血淤型。苏培基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肾阳虚、肾阴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亏虚、淤血阻络6型进行辨证论治[5]。徐祖健等[6]通过临床调查发现,在其临床调查对象中,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肝肾阴虚型占47.25%,肾阴虚型占16.48%,肾阳虚型占10.99%,脾肾阳虚型占9.89 %,脾胃虚弱型占5.49%,其他类型占9.89%。除上述几种辨证分型以外,国内学者根据对骨痿病因病机的认识,对本病尚有其他几种不同的辨证分型。虽然这些辨证分型不尽相同,但其总体均以肾虚为主,并与脾虚、肝虚、血淤相关。 4 辨证论治研究中医药采用整体调整的疗法,多以补肾、健脾、活血为主要治则,辨证加减治疗本病,临床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李茵等[7]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得出,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104首中药复方中,共使用106种药物1 204频次。其中,使用频次在10

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探索

Editorial The Quest for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oli Zhang a, a Tianjin University of b Shanghai Institutes 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is deeply rooted in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and has been practiced by Chinese peopl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health and?ght against disease.This ancient Chinese wisdom has accumulated from the long struggle to cope with various diseases through hundreds or even thousands of trial-and-error practices.However, due to its empirical character,TCM has long been criticized as being de?cient in scienti?c evidence,and is still not widely accepted by the mainstream conventional medical system.The complexity of the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CM and the clari?ca- tion of its mechanisms remain an enormous challenge in the con- version of TCM into an evidence-based medicine.Thanks to incredible progress in biomedical research,TCM has evolved at an astonishing pace in various aspects,as indicated by the2015 Nobel Prize awarded to Professor Youyou Tu for her discovery of artemisinin. In1996,the Chinese government launched the Action Plan for Moderniz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of TCM(hereinafter TCM Modernization Plan),which was aimed at endowing TCM with ample scienti?c evidence in terms of its safety,ef?cacy, quality,modes of action,mechanisms,and so forth.After20years of arduous exploration,dramatic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in Chinese herbal cultivation,TCM chemistry,TCM pharmacology, processing,quality control,safety,ef?cacy validation,good manu- facturing practice(GMP)manufacturing,the TCM pharmaceutical industry,and more.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GAP)i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2002,over100 ing by geometric progression into the hundreds or even thousands, which greatly facilitates the elaboration of TCM quality standards. The paradigm of TCM quality control has shifted from a single- marker model to a holistic approach with?ngerprint pro?ling and multicomponent assays as the prominent features,in order to enable the evaluation of batch-to-batch consistency and overall quality.TCM globalization has also progressed in an unprece- dented manner,with nine?nished TCM products currently in phase II or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s for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 tion(FDA)registration.Over15quality standards of Chinese herbs have been adop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 and75TCM quality monographs have been recorded in the European Pharmacopoeia.The gross value of the industrial output of TCM has reached a new high of over800billion CNY(about118billion USD),which is20times greater than the value in1996,the starting year of the national TCM Modernization Plan. To re?ect recent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in TCM research and to outline future perspectives in this?eld,we have organized this special issue dedicated to TCM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 alization.Fourteen articles,covering an array of research direc- tions,were invited from prominent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in the?eld.Majority of these articles are now published in this issue, the following will be published in the future issues.In this special issue,Youyou Tu and her colleagues review the past,present,and future of artemisinin.The antimalarial mechanism of artemisinin, the challenge to?ght against emerging artemisinin-resistant malaria,and the potential use of artemisinin to treat diseases other than malaria,such as cancer and lupus erythematosus,are

现中国中医药国际化与现代化的启示

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的鸦片贸易对实现中国中医药国际化与 现代化的启示 作者:郭伟 作者单位: 刊名: 亚太传统医药 英文刊名:ASIA-PACIFIC TRADITIONAL MEDICINE 年,卷(期):2007,""(2) 被引用次数:0次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李勇军南京国民政府后期上海市商会研究(1945~1949)2007 近代中国商会是因应时代变革的产物。从1902年上海成立商业会议公所起,至1949年新政权工商联对商会的接收,近代中国商会历时近半个世纪 ,跨越了晚清、北洋和国民党南京政府三个时期。商会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历程。 既有的商会史研究主要集中于晚清民初,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前十年(1927~1937)成果相对较少,1937年以后的商会史研究基本处于拓荒状态。有鉴于此,本文以档案和报刊资料为研究基础,试图揭开南京国民政府后期中国第一商会——上海市商会的神秘面纱。文章截取1945~1949年上海市商会命运的最后五年为研究对象。在宏观视野上,将其置于抗战胜利后中国转折时期的历史场景,力图在国共内战的大环境中观照商会的运作机制与相关活动。在微观视角上,本文尝试突破以往商会史研究重组织而轻个人的倾向,在勾勒粗线条框架的同时,尽量将笔触透过团体组织而贴近那些活跃在背后的人物及复杂的人事关系,探讨他们如何利用地方性的各种资源包括商人组织在社会中调适生存。 抗战胜利后,鉴于上海重要的经济地位,国民党立即派员对汪伪商会进行接收,并在较短的时间整合资源重建上海市商会。国民党政权一直试图通过商民运动的方式控制民间商人社团,这次接收更提供了一个“洗牌”的良机,可以名正言顺地通过整合改组商人组织而贯彻党的控制意图。党渗透和控制商会的手法主要是发动和支持“党员商人”或靠拢国民党的商人当选商会理监事,并通过商民运动左右工商同业公会的动向。然而,不能因为国民党对商会的渗透和控制就简单地否定了商会的民间性,在党性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量上,商会中这些“党员商人”等核心人物的权重仍放在了自身及地方经济利益方面。这反映在南京政府后期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中,商会对南京政府竭泽而渔的苛捐杂税已不再配合,并不但抨击政府经济政策的失误。商会的民间性及其商人立场并未因党的控制而改变,相反,商人精英通过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利用党的组织资源进行干预国家政策的广泛活动。 在四十年代后期的动荡时局下,上海市商会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社会领域都表现得异乎寻常的活跃。在经济方面,作为介于国家和市场主体之间的中间经济组织,商会在宣导国家经济政策和工商法令、维护民间商人的经济利益、稳定市场秩序和协调劳资纠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政治方面 ,早在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上海市商会即以民间社团的立场呼吁国共双方和平建国。内战爆发后,随着国共势力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上海市商会的政治立场也数度游移,体现了商人“知时善变”的特性。在地方政局中,市商会通过民意机构参议会来影响政府施政:在中央政治中,市商会通过发动全国商界乃至职业界争取国大代表及立法委员的名额,实现商人的参政议政。在社会事业方面,后期的上海市商会同样表现了不甘堕落的雄心,在战争的废墟上恢复商品陈列所、举办国货展览、重建商业职业学校和补习夜校、复员社会童子军团和创办绿营联谊社等。上海市商会对现代报刊和新闻传媒的作用也相当注意,以《商报》为喉舌,扩大了自身的舆论影响力。然而,由于内战的时局及国统区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上海市商会虽然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活动,其绩效却只能是有限的。此一时期,随着独立工业团体的兴起和“经济工业化”口号的提出,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工业会法》,在全国各省市成立与商会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的“工业会”。工业会成立后,将原属于商会的工业同业公会及机器动力工厂会员纳入旗下,形成“工”与“商”的分野,结束了近代中国商会长期工商不分的一统局面。由于工业会是由商会分化而出,这势必削弱商会的组织力量,使商会的地位更加江河日下。工业会与商会既是工商合作的关系,又有着不可避免的竞争,二者之间关系微妙。但单就上海市的个案来看,工商“分流”并不彻底。由于工业会与商会在人事上的互融互渗,两会在危急的关头又往往立场一致,共同行动。 国共政权交替之际,围绕着如何应对新的环境,上海工商资本家阶级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工商界人士撤往香港,观望事态的发展;一部分则继续留在上海,准备与新政权合作。中共此时加强了对民主人士和工商资本家阶级的统战工作,并宣传新政权将实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共产党军队占领上海后,商会与工业会组成临时工作联合小组,配合新政权恢复经济秩序。商会、工业会最终为工商联取代,是共产党政权经济政策的直接结果。新成立的工商联把统战性放在了首位,是党和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者进行统战工作的重要环节 ,其民间性的特点已退居其次。 2.期刊论文陈柳裕.CHEN Liu-yu建国以来民营经济法制的发展进程及其演变轨迹-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2) 本文在将民营经济法制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创建时期、蛰伏时期和复兴时期三个不同时段,并宏观描述三个历史阶段民营经济法制的各自特征的基础上,全面梳理了建国以来民营经济法制的演变轨迹.文章认为,新中国民营经济法制的发展,在调整手段上呈现由"政策法律并举、政策优先"到"法律主导、政策补充"的演变过程,在具体内容上反映出了由"体现计划经济体制要求"到"反映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过渡,在立法目的上显现由"利用、限制、改造"逐步演变为"确认、保护、促进"的特征,在保护对象上呈现从保护"资本家的经济利益"逐步调整为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成权利"的态势,在规制的对象上体现了由"资本家个人"到"民营企业本身"的轨迹. 3.学位论文武建奇马克思的产权思想——以阶级人假设为前提,以劳动者产权为核心2007 本文的任务是弄清楚马克思的产权思想“实际上是怎样的”。这就要求攻读原文原著,弄清原旨原义,做到原汁原味,以“复原”出一个真实的马克思产权思想。 1.主要内容 本文共分7章: 第1章“阶级人假设”。“阶级人假设”是马克思产权思想的前提性假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文中分析了经济人的提出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并提出应该分别从人的自利程度、理性程度和经济偏好程度三个维度来完整理解经济人概念的观点。在马克思的阶级人假设分析中,则完全按照马克思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逻辑,分别从“哲学层面: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到“经济层面:人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再到“资本主义经济层面:阶级人”三个层次进行了论述,为后面的具体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第2章“阶级分析方法”。从方法论角度看,阶级人假设和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经济学中最具产权特色的方法。可以把阶级关系看作是产权关系中的一种特例。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就是阶级权利之间的博弈。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行为的外部性十分明显,但却无法“内部化”,科斯定理无能为力。阶级人经济行为,最具特色和最有意义的是阶级人对阶级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以及在阶级利益博弈中工人阶级从生产性质上来根本解决分配问题的努力。阶级人所追求的目标中的政治利益高于经济利益。 第3章“产权一般”。西方产权理论源自于对“外部性”的关注,马克思的产权思想则是起源于对所有制关系的研究。马克思产权思想的标志性概念是所有制或所有权及其“权能结构”,西方产权理论的标志性概念是产权或权利及其“权利束”。区别和比较权能结构与权利束有助于对产权的准确把握。本章对两者本质含义进行了多方面比较,对产权的本质进行了分析。马克思的产权起源和演进理论是唯物史观在产权问题上的具体化。本章还分析了马克思的产权演进模型和他的“经济力界定产权论”。认为马克思已经认识到了交易需要花费资源,制度需要支出成本,并从多方面分析过今天看来属于交易费用的种种耗费。 第4章“资本产权”。资本产权的实质始终是资本权利对劳动权利的侵蚀,而不是这一资本对另一资本的权利。马克思以生产力发展阶段为线索,以企业的组织形式为载体,对资本产权侵蚀劳动产权的过程作了分析,对“资本初始产权的形成”(原始积累)和“资本产权的自行强化”(正常积累)机制进行了研究。马克思不认为资本家对工人的控制和剥削根源于契约的不完全,而认为在于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协作力“表现”为资本的内在生产力

美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美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一)中医药发展简史 中医药传入美国的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中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霍夫施塔特(R. Hofstadter)等所著之“The United States”(《美利坚合众国》一书(1976年Prentice Hall Inc出版)中就指出:公元1603年苏格兰商人在美建立弗吉尼亚(Virginia)公司的三项主要目的中,第一项便是从美国西部寻找道路与中国贸易。从18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茶叶通过英国间接输入美国,但当时只是作为保健饮料用。公元1784年,中国药材肉桂、桂皮、茶叶等已经通过中美贸易开始直接运抵美国。 19世纪初叶,欧洲医学家应用针灸术于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并出版了一些有关著作。随后中国的针灸术也通过欧洲的医学文献传入美国。公元1820年后,美国医学杂志开始选载欧洲应用针刺术的经验和学术报告记录,引起了美国医学界的兴趣。公元1825年著名化学家、医生Franklin B Bache从法文翻译出版了Morand 的《针刺术研究报告》一书,并在临床上试用于治疗。然而针刺术在19世纪对美国医学界并无多少影响。 中医药作为一门学科,比较系统地传入美国,是从19世纪4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批华人的移居而出现的。公无1848年1月美国西部发现黄金后,赴美华人逐渐增多。其中有不少中医药从业者。在早期抵美的中医药人员中,有姓氏可查的名医如广东顺德县籍的黎普泰,以其医术精湛而名噪一时,每日门诊量数以百计,以及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费度尔镇有亲自经营“陈记生草药店”的余风庄。此外还有公元1866年在美国爱达荷州波义西市行医并取得“合格药师”证书的卓亚方。公元1887年随父到俄勒冈州的约翰德市购买下金华春草药店经营中药,并有“神医”之誉的伍于念等。在旧金山等华人集居地区,未出现较现代化的西医西药以前,用中草药治病也非常普遍。 由于中医在美一直未取得合法地位,加上近代西方现代医学发展,各国传统医学出现低谷趋势,美国出现对中医的排斥态度,中医被美国人视为“巫医”不科学而遭到否定。故中医药虽然传入美国已有100多年历史,但并没有真正被美国公众所接受,长期以来中医药的使用者,几乎只限于旅美的华人。 真正改变中医药在美国的处境,并使之得到发展,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以后,中美关系恢复正常化,在美国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尼克松的随行私人医生塔卡(Walter R. Thach),在华时参观了针麻手术,一名美国记者还亲身体验了针刺感受。塔卡回国后介绍他的见闻,他说:“我看到的东西很少,但已足够使我相信其中有重要的东西存在,这是我们应当重视的,并在临床上应用它。”此后美国一些著名医学刊物和其他报刊上经常登有介绍中医、针灸的文章和报道。1972年6月闷热的一天,法院执行官的车停在美国曼哈顿东郊的一座褐色沙石建筑的前面,他们是来给纽约市针灸中心的非法行医者下传标的。当天在中心执业的6名针灸师之一的大卫.洪说:“一名护士引我从后门溜了出去。我到一楼时,发现那里有很多人,前门已经被封销了。”那时美国很多官员和医生视针灸为巫术,只有为数不多的针灸师蛰伏于唐人街。如今全美的针灸师已经超过一万人,每年

试谈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

论中医药国际化营销战略 10级市场营销试本三班组 摘要:中医药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随着“回归自然”潮流的盛行和人类健康事业的需求,以及国际天然药物巨大的市场前景,中医药己受到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和关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延伸和扩大,为中国中医药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然而药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由于文化差异和医疗水平的不同,各国对中药有不同的认识,并且制定了差别很大的传统药物管理规范。因此中医药要打入国际市场,必须在对国际市场环境的充分研究基础上,细分市场,并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制定灵活的产品和包装等营销策略。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化国际营销市场细分战略 正文: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独特的重要

卫生资源,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优势。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使医学面临着一系列尚未解决的困难,如人类身心疾病增加,现代疾病不断出现,老年人的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逐步增多等,导致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加之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以及生化药品研制成本巨大,医药费用昂贵等现实问题的存在,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更为自然的传统医药领域,把防病治病和健康需求的目光转向了天然药物,更瞄向了具有悠久临床历史的中草药。 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已与70多个国家与地区政府卫生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医药已传播到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外现已有中医、针灸机构5万余所,中医师两万余人、针灸师10万余人。随着中医药在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医药作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正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全球现主要有四个中药市场:东南亚及华裔市场、日韩市场、西方市场、非洲及阿拉伯市场。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庞大市场,也是我国中医药出口的主战场。 1,关于中医药的历史 首先是中药优势的分析。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有众多的经典名方可供开发利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神农百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名著相继问世;晋唐时期,在阐述医学理论方面,王叔和《脉经》完成了对切脉诊断疾病的理论解释,在研究养生方面,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