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机车发展史

蒸汽机车发展史
蒸汽机车发展史

蒸汽机车发展史

时代需要蒸汽机车

到1800年,骤然提高的效率使工作迫切需要运进大量原料,同时将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的市场上去。用蒸汽动力取代力量和耐受性差得多的马匹来用于运输车辆,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渴望。一位美国蒸汽机制造者奥利弗·伊文思预言:“总有一天,人们可以利用蒸汽机旅行,由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如鸟类飞行一样快速。旅客清晨自华盛顿出发,可以在巴尔的摩吃早餐,在费城吃午餐,而同一天在纽约吃晚餐。”

世界上第一辆蒸汽动力车

1763年,法国陆军的技术军官古诺所在的兵工厂生产一种炮身由生铁铸成的大炮,这种大炮需要几匹强壮的马才能拉动。古诺希望将蒸汽动力用于拉大炮,并且向陆军部提出了制造一台样机的建议。他的建议很快得到了法国陆军大臣前瓦兹尔公爵的支持,并拨给他2万英磅试制费用。经过6个努力,1769年,古诺制成了他设想中的蒸汽动力车。

蒸汽动力车车身是很重的木制框架,前面支撑着一个大锅炉,后面是两个汽缸,锅炉产生的蒸汽送进汽缸,锅炉产生的蒸汽送进汽缸,推动着装在里面的活塞上下运动,再通过曲拐把活塞的运动传给装在车框架下面的前轮,操纵前轮转动前进。

古诺的蒸汽机车的命运

古诺架着他的蒸汽动力车真的走起来了!不过它的速度每小时才4000米,比马车慢得多。而且,蒸汽动力车走了大约15分钟后就得停下来,因为锅炉里的蒸汽已经跑完了,古诺必须下车给锅炉添水加煤,等到锅炉里重新喷出蒸汽以后才能继续行走。

经过反复改进,这台蒸汽动力车上已经可以乘坐4个人,速度也提高到每小时9000米。陆军部下令古诺再制更大型一些蒸汽动力车,要求达到载重4580千克的标准。可是,那辆蒸汽动力车试时由于操纵不灵活,车辆撞到兵工厂的墙上,墙撞塌了,车也撞坏了。尽管如此,1771年,一台更大型的蒸汽动力车经过改进,已经达到可以牵引4-5吨重物的水平。但这辆车造成后,法国政府对此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

尽管如此,古诺的蒸汽动力车试验却是自车轮发明以来,有关陆地运输的最大事件。在此之前,车轮只是一种被动性装置,用以减少车辆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只有古诺的机器是将蒸汽机的动力通过齿轮传到车轮本身,使车轮变成实际推动车辆运行的工具。这是今日所有火车、汽车行驶时的基本原理。车轮有史以来第一次可以藉人力或者畜力以外的动力向任何方向行驶,而且车轮的基本作用也已经完全被改变了。

德里维斯克制造了一台蒸汽机车

英国的理查德·德里维斯克是一位矿场经理的儿子,生于1771年。19岁,德里维斯克当上了矿场的工程师,便开始研究改进瓦特的固定动力蒸汽机。德里维斯克将锅炉制作成管状,每一根铜管的直径为2米,这种管形锅炉使得蒸汽的压力大大增加,可以得到比瓦特蒸汽机大得多的动力,而且比较安全。1801年,他利用自己制造的这种高压蒸汽机制成了他的第一台正式的蒸汽机车,不过它只是在普通路面上行走。同年12月28日,在一群友人陪同下,德里维斯克架着机车向小山上行驶,但机器发生了故障。据一位目击者说:“车子被推进路旁一间小屋,全体同行赴旅馆休息,用烤鹅和酒来安慰伤心。随后他们可能已将蒸汽机车的事完全忘光,以致锅炉水烧干、铁板都烧红了,蒸汽机车及房屋等能烧的部分都全部被烧毁。”

一次打赌使蒸汽机车爬上钢轨

当时,出了了由马拉着装的铁轮的煤车,在铁制的路面上运煤,以防止车轮陷入地面,同时减少摩擦阻力,提高运载量和速度。

德里维斯克认为,这样的铁路马车,完全可以用蒸汽力来代替马力。1804年,一位铁器制造商和德里维斯克的朋友打赌说,蒸汽机车就是造出来了,也决不可能拉着10吨铁跑完煤矿大约15.5千米长铁制的轨道。于是德里维斯克就为他的朋友造出了一台真正在铁轨上行走的货运蒸汽机车。

1804年2月22日,德里维斯克报告说:“昨天我们坐蒸汽机车出发,机车一共带了10吨铁、5辆车、70个人……和厂主打赌500多币的人也和我们一同坐完全程,他最后承认自己赌输了。”

德里维斯克制造了第一台载客火车

尽管德里维斯克的货运蒸汽机运行取得了成功,但缺点是蒸汽机车和它牵引的货物太沉重了,生铁铸成的铁轨发生了断裂的事故。于是矿山的主人拒绝了德里维斯克的蒸汽机车,还是决定用老办法马拉货车来运矿石。

1808年,天才的德里维斯克在伦敦建造了一条圆形的轨道,他用自己的制造的蒸汽机车牵引一列满载乘客的车厢在轨道上作了运行表演。这个表演被称作“看谁能赶上我”,进场观看表演的人需缴费1先令。好奇的青年人还爬到机车后面的车厢里去坐坐。这可以说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列真正的载客火车,也是伦敦第一辆无马牵引的载客车。但当时人们并没有立即意识到它的重要价值。德里维斯克十分失望,他写道:“我以为这些试验足以向大众显示,这辆车可以普遍使用;虽然它甚有前途,但终于仍被埋没,这使我再也没有勇气去做任何实验了。”

用齿轮解决车轮和铁轨的关系问题

人们发现德里维斯克蒸汽机车失败的原因在于机车车轮无法在铁轨上稳定运行,于是许多人开始设计一种新的车轮和轨道。一位名叫约翰·布伦金索普的工程师制造了一台齿轮轨道式蒸汽机车,滚动的铁车轮上带有齿牙,行驶机车时,轮的齿牙与轨的齿牙相吻合,行驶起来就不致于打滑了。1812年,这种带齿轮的蒸汽机车试车成功。

由于齿牙只设计在铁轨的一侧,使得机车行走时缺乏稳定感,所以如果要使机车行车稳定,有齿的铁轨应该安装在铁轨的中央。可是马拉车作为运输煤炭的补

助方式不能完全舍弃,铁轨因而仍要留给马拉车行走,这样上述问题依然难以解决。结果,布伦金索普设计的带齿的蒸汽机车,以每小时6000米的速度,牵引20吨重的煤车,在那个煤矿上运行了好几年。

给机车装上两条腿

还有一位名叫布兰顿的工程师在蒸汽机车的后面装上两条像马腿那样的腿,交替着支撑在地面上以防止机车在行驶时打滑。这种机车于1813年试行。不幸的是,这两条腿不仅使机车速度放慢,而且还引起了机车的强烈振动。

既不用齿轮也不用腿的机车

几乎同时,工程师海德雷也制成了一辆机车“巴芬比利”号,汽缸安装在接近车轮的地方。从此以后,蒸汽火车头的汽缸大致上都是装在这个位置。它既不采用有齿的铁轮和有齿的铁轨,也不装上像马腿那样的脚,只是采用铁制的车轮在铁轨上安全行驶。这种蒸汽机车的试行证明,只要在车轮与铁轨之间有足够的摩擦力,就可以保证蒸汽机车的行驶。这台蒸汽机在怀拉姆煤矿连续使用了将近50年。

斯蒂芬森也学着造机车

乔治·斯蒂芬森1781年生于英国一个矿工的家庭,直到18岁还是一个文盲。他不顾人们的嘲笑,和七八岁的孩子坐在一个课堂里,从认字母开始学起。19岁时,他为自己已能够写出自己的名字而欣喜不已。

到1810年,斯蒂芬森开始着手制造蒸汽机。1814年7月25日,斯蒂芬森自己动手制作的第一台机车开始运行,取名“布鲁克”号。这台机车有两个汽缸、一只2.5米长的锅炉,有凸缘的车轮防止打滑,而铁轨是平缘的。它可以拉着8节矿车,载重30吨,以每小时6.4千米的速度前进。

火车的名字从此叫响

“布鲁克”号机车在斯蒂芬森家门口的煤矿里的轨道上行驶,机手是斯蒂芬森的弟弟詹姆斯,给蒸汽机车的锅炉生火的是詹姆斯的妻子。第一次运行时,煤矿上居民看到蒸汽机车行驶起来时,烟囱直往外喷火,就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火车”。“火车” 这个名字在今天已经流传到全世界,而蒸汽机车被叫作“火车头”,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在以后的10年中,斯蒂芬森造了12辆与“布鲁克”号相似的火车头。虽然在设计上没有突破前人的成就,但斯蒂芬森还是自信地预言:“我深信一条可以使用我的蒸汽火车头的铁路,效果远较运河为佳。我敢打赌,我的蒸汽机车在一条长长的良好铁路上,每天可以运载着40-60吨货物行驶100千米路程。”

火车遭到敌视的反对

但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火车是一种先进的和可以改变未来的交通工具,敌视斯蒂芬森和他的蒸汽机车的人仍然不少。因此,不只一处的铁路桥梁或新建轨道在深夜中神秘地遭受破坏。有一家水上运输公司甚至用炮火轰击斯蒂芬森的测量队。对此,只有不断用实力来证实火车的这种无与伦比的能量才能使顽固的英国人转过脑筋来。

机会终于来了。由斯蒂芬森负责主持修建的利物浦-彻斯特铁路是一条全世界都给予极大关注的英国铁路。斯蒂芬森和他的儿子打算以这条铁路证明蒸汽火车头是英国的最佳交通工具,而且证明它完全适用于铁轨。1829年4月,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委员会宣布即将举行一次竞赛,以决定最佳的机动车辆。试验要求每种机车牵引一列满载石子的车辆在长3000米的路上来回运行20次,车上的载重量则为机车的3倍。优胜的机车设计者可获得500镑奖金。

火车彻底征服了人们

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刻,人们从此不再用一种敌意的眼光盯着这个钢铁怪物了。斯蒂芬森驾驶他的“火箭”号在这条铁路上来回行驶。任何有足够勇气的人都可坐上去体会过去的四轮马车永远无法给予的最高速度。其中一位女演员范妮·甘波儿,她完全被那火车头迷住了。在机车上她坐在斯蒂芬森的身旁,事后她兴奋地描述说:“机车以全速前进,那种感觉真是难以想像。它跑得非常平稳,……我站起来,除去软帽,尽情吸入迎面吹来的空气,……强风使用我的眼睛睁不开来。……当我阖上眼睛时,我感觉自己仿佛正在飞行,心中的喜悦和惊奇实在不是言语所能形容的;虽然如此惊奇,但我有绝对的安全感,并无丝毫恐惧。” 三星期后,斯蒂芬森父子制成“行星”号,其锅炉共有129根铜管,可以极快地产生蒸汽以推动车轮飞速前进。人们不再对使用蒸汽火车头的铁路优点产生丝毫怀疑,阴雨和泥泞的路面也不再对这种靠铁路行驶的火车构成任何障碍。

火车迅速改变了英国

最受欢迎的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在1830年最后4个月中共运载7万人次旅客,1831年的运输总收入达50万英镑。到1832年,英国已经拥有了24条商用铁路,最兴旺的一万吨货物。在新路线上运载客货的火车头,多数为斯蒂芬森工程公司所建造,而且主要是“火箭”型或“行星”型。火车头装有高压锅炉,内部有精巧的汽管结构网和一对卧式汽缸,这种构造成未来火车头的标准模式。这些坚实的火车头可牵引12辆载客或载货车厢,以每小时33千米的速度行驶。到1833年,英国开采购的每一块煤,在运往市场途中总有一部分路程要依靠火车。到1836年,已有总长超过724千米的铁路将英国各主要工业地区连成一体。火车和铁路已经真正成为正处于工业革命中的英国的一条“经济动脉”。

火车进入了年轻的美国

19世纪初,美国人首先对火车发生兴趣。在英国的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运行1年的时间中,美国的机车厂已经建造了6辆新火车头。其中一辆“戴维·克林顿”号,已有7.35千瓦的功率。这些早期火车还很完备,跑起来时烟囱的火星像下雨一样落在游客身上,旅行时旅客们总是在车厢中忙作一团,互相用手去拍溅在大衣上的火星。尽管如此,火车对好奇的美国人来说仍然充满了吸引力,它的速度、便捷和平稳大大超过了四轮马车。每当火车开动,小孩和成人都跑到火车

站睁大眼睛观看。戴着鸭舌帽、穿着斜纹粗布服装的操纵火车节气阀的火车司机,在整整一个世纪中成为美国民众所热爱的火车的美好象征。

1832年,仅在1年时间中,美国就建造了17条全新的铁路并获得执照启用。不久又有6家火车头制造厂出现。这些工厂所造的火车头十分优良,并且很快就输出火车头供给英国铁路部门。英美之间也由此形成了竞争的局面。

火车打不动中国清朝政府

1863年,火车已经成为英国、美国和其他欧美国国家的主要交通大动脉,但此时中国人尚不知火车是什么样子。这一年,上海的英美侨商建议清朝政府在上海与苏州之间修筑一条铁路;第二年,英国人斯蒂芬森还天真地为中国拟了一个《中国铁路计划》,想在中国建造四大干线,形成一个铁路网络。但没有被接受。1865年,一个名叫杜兰德的商人,在北京宣武门外修了一条约1000米长的小铁路,试跑一种小型的火车,目的是用它作为推广建造铁路的广告,使清朝政府看到实物后可以接受在中国建造铁路和行驶火车的要求。清朝官员认为这种怪物使人害怕,下令限期拆除。杜兰德只好拆除了铁路,并离开了中国。

令人着迷的火车司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火车司机成为成千上万男孩子心目中的偶像,他们强壮,脸上抹着煤黑-笑时露出一口白牙,一双大手非常有力,同时又和霭可亲。孩子们都梦想长大后驾驶着一列冒着白烟、响着汽笛的铁马穿过平原和大河去旅行,而车上坐着他们好朋友和家人。一个真正的火车司机驾驶一列火车在火车刚出现时非常忙碌。他一会儿要给锅炉加煤,一会儿要往锅炉里添水,一会儿又要跳下来修理车轮,因为那时的火车经常要出毛病。

火车司机是最有技术的人

为了使机车起动,司机需要操纵两个主要控制装置:一个为节气阀,用以调节蒸汽的使用量;另一为控制杆,用以调节蒸汽冲力推动活塞的时间。火车开始起动时,司机将控制杆推向前方,让蒸汽在活塞很长、缓慢、强有力的整个冲程中进入汽缸,使停止中的列车可以启动。列车启动后,司机便将节气阀全部打开以供应汽缸所需的大量蒸汽进入汽缸两端的时间。一个优秀的司机能够合理地控制蒸汽使用量,这样行驶150千米路程可以节省燃料的5%甚至10%,而速度则可以达到每小时181千米。尽管20世纪初的最先进的机车也只能将热能的7%转变为有效功,无法与后来出现的效率高达25%的新型柴油电气机车相比,但仅凭这速度就已足够征服世界的了。

蒸汽机车挺烦人的

蒸汽机车以其强劲的动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居于铁路的主宰地位。它行驶安全可靠,但需要非常多的照顾与给养。一辆货运机车每行驶50千米左右即需加煤,因此沿线需堆积像山丘一般的煤炭。蒸汽机车经过住宅区时产生的极大噪音及尘垢,在较长的山洞内行驶时产生的煤灰和碍眼的煤烟,都令人心烦。即使最精巧的客动机也需要每行驶400千米即进入车房清理灰渣、更换机车乘务员。最繁忙线路上的机车,也只有不到1/4的时间可以真正用来载客运货,其余的时间都让那些费用浩大的保养工作占用光了。

第一次行驶的“布瑞海尔号”

史蒂芬孙听了哈德里的说明。回来之后就马上着手蒸汽机车的改造了。

“对!看派彭比里号的情况,铁轨和车轮之间需要有使机车能够行驶的足够的摩擦力。”

懂得这个道理后,史蒂芬孙开始研制车轮和铁轨上即使没有锯齿也能行驶的机车。由于辛勤的努力,不久就制造出了一台蒸汽机车,机车的名字叫“布瑞海尔号”。这是1814年的夏天。

布瑞海尔号的第一次运行是7月25日,试运行的时候,布瑞海尔号牵引着运载重达30吨的煤的货车以6.5千米的时速行驶着。6.5千米的时速比当时的马车速度都慢。但因为挂上了机车,史蒂芬孙和史密斯别提有多高兴啦。

“从现在开始进行改造。”

史蒂芬孙为了制造性能好的机车,在改造上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听到史蒂芬孙的机车行驶成功的矿主也都从各地跑来,“给我制造一台。”“我也要一台。”

这样,史蒂芬孙先后制造了四台“布瑞海尔号”机车。此后,史蒂芬孙不再想做司机,而只想热衷于蒸汽机的制造了。但立即停止煤矿工程师的工作,就无法生存,因此史蒂芬孙只能一边勤奋地做工程师工作,一边研制蒸汽机车。

世界上第一列火车

1814年,斯蒂芬森设计制造的蒸汽机车“半统靴号”通过试车成功。这台机车重6.5吨,可牵引30吨货车,轨距1423毫米,是世界第一辆实用的蒸汽机车。

不久,斯蒂芬木又设计制造出“旅行”号蒸汽机车,在1825年9月27日的世界第一条铁路——达林顿铁路正式通车的庆典中,斯蒂芬森亲自驾驶“旅行”号蒸汽机车,以20公里的时速,牵引48吨重的车厢驶完全程,从而开创了铁路运输史的新纪元。

“旅行”号在铁路上服役20多年后,光荣“退休”了,被陈列在世界第一条铁路的起点站达林顿车站的站台上。在那里,人们不仅可看到世界第一列火车的机车和车厢,还可以见到世界第一条标准铁路的风采。

马车与火车赛跑

1830年8月28日,美国的巴尔的摩港人欢马叫,万头攒动,这里正在举行世界上第一次马车与火车的赛跑。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奇怪的比赛呢?原来当地有个名叫彼得·库伯的大地主,制造了一辆新的机车,决心要与本地的马车大老板斯托克登的一匹非常出色的“灰马”比个高低。

比赛开始了,由于火车起动慢,马车领先了400米。当机车达到每小时24公里的速度正常运行,眼看“灰马”的主人就要认输时,机车鼓风机的皮带去从滑轮上

脱落下来了,顿时速度变慢了,结果“灰马”从后面追了上来,赢得了这场比赛的胜利。

尽管如此,人们通过比赛还是看到了机车牵引的滑力和前景,真正的胜利者应该是库柏。

电力机车出现了

1834年,美国的达文波特制造了用电池驱动的电动机模型。把这种电动机模型装在玩具车上,在轨道模型上行走获得了成功。1835年,荷兰的斯特拉廷和贝克尔两人试制以电池供电的二轴小型铁路车辆。1838年,德国人雅可比在俄国发明了电动机。1842年,英国苏格兰的载维森改进了雅可以的电动机,以电池为电源并利用此电动机制造了电动机车,同时在铁路上试动行获得了成功。1866年,德国的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1879年,西门子利用这台发电机制成了电力机车,能运载20名乘客,时速12千米。同年在柏林贸易展览会上,西门子驾驶这辆小型电力机车,拖着乘坐18人的3辆车,进行了表演。该机车电源由外部150伏直流发电机供应,通过两轨道中间绝缘的第三轨向机车输电。这是电力机车首次成功的试验。

电力机车很好用的

1890年,伦敦首先用电力机车在5.6千米长的一段地下铁道上索引车辆。1903年,德国三相交流电力机创造了每小时210.2千米的高速纪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试验单相交流电路,证明经济效果较好。美国用2.5万伏50赫兹的单相交流电进行远距离输电,其成本比直流线路低2/3,因而被广泛使用,迎来了电力机车大发展的时期。

1955年西方国家共有电力机车约9000台,占所有机车总数的5%;1976年,达到17760台,占机车总数的14.2%。除美国和英国以发展电力机车为主,而且其运输量已超过柴油机车的运输量。电力机车向大功率、高速、耐用方面发展,客运电力机车的速度已从每小时节160千米增加到200千米,1981年法国制造的电力机车创造了380千米/小时的世界纪录。

利用电力移动的车

1829年,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火箭号”在英国的机车比赛大会上获得胜利之后,欧洲和美国也紧接着铺设了铁路,并有许多蒸汽机车开始行驶。

当时,美国的代番包特研究了利用电气的力量使汽车行驶的方法。1834年代番包特制造了利用电池移动的电动机的模型,并把它安装在玩具车上在模型铁轨上行驶,结果成功了。1838年,德国的亚考地制造了电动机,并把它安装在小游艇上在水上行驶。

利用电动机移动的模型车和小游艇的制造,促使各地的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将模型变为实物,并使其行驶于铁轨之上。

1840,英国苏格兰的代伊比德申改良亚考比的电动机,制造了安装整流子的电动机,并把它安装在了电力机车上。代伊比德申的电力机车试运行于爱丁堡和格拉斯哥之间的铁路,并且非常成功。

但由于当时强力发电机尚未制造出来,电动机基本上是利用电池的力量转动的。虽说是电池,其实不过是蓄电池,所以既大又重,电力也非常有限。

机车运载人或物体行驶时需要大的电动机,因此也需要较大的电力。利用电池的力量是很难转动机车的。不仅如此,电池的价钱也非常高。

所以人们虽知道电力机车能够行驶,但并没有实际利用它。代伊比德申之后,英国和美国也制造了许多电力机车的模型,但都没有实用化。

与此相反,蒸汽机车的发展非常快。牵引着沉重的货物,货车跑得非常快。因此人们已经不再想深入思考电力机车的问题了。

行驶于高速度时代的电力机车

利用架空线,市内电车就要在车体内拉出长铁棍与架空线相接,用于吸收电力。接在架空线上的铁棍称作有轨电车杆,有轨电车杆式电车最早亮相是在1883年芝加哥博览会上。发明有轨电车杆的人是比利时的胡安·代普尔。

同时,美国的丕尼也制造出了用电动机和有轨电车杆代替汽油发动机的不用在铁轨上行驶的无轨电车。

此后,市内电车和有轨电车在美国的大都市非常发达。又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煤价上涨了,所以美国和欧洲纷纷推进了用电力机车代替蒸汽机车行驶的计划。

同时,由于电动机和制动机等性能的不断提高,使得机车速度越来越快,新的运行记录纷纷产生。

1955年3月,法国国立铁路的直流式机车CC7107型以331千米的时速行驶,从而创造了世界记录。然而,在此次的试运行中,从架空线中吸收电流的机关-导电弓架由于被热量所烧毁,从而引起了对导电弓架的争议。

就在CC7107型创造了速度新纪录的第二天,另一机车BB9004型也驶出了331千米的时速。

后来出现的与CC7107型相同形状的CC7100型机车被称作“米斯特莱尔”,并用于特快列车的机车。

韩国的电力机车和电车

韩国的电力机车和电车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韩国的第一条电气铁路建于庆园线上的福溪和高山之间,全长53.9千米。这条电气铁路于1937年开工,1941年竣工。此后,又决定在中央线上的制添和风奇之间铺设一条长60千米的电气铁路。作为第一期工程,1943年从丹阳到风奇之间的23千米长的铁路竣工了,并计划于1945年投入运行。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计划延期了。1950年6月25日由于战争又使得电气铁路设施全部遭到破坏,柴油机车的进入也使电力机车没有运行。

现在,各国都在城市之间和和工农业生产基地之间铺设了铁路,许多大在市区内还铺设了地铁,为方便市民的交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电车在汉城市内的第一次出现是1899年阴历的4月8日,此前汉城市内的交通工具只有人力车。

最早的电车路线是以东大门为起点,到达西大门和由东大门到达青梁里的较短路线。最初的电车长约8.7米,宽约2.4,可乘49人。当时共制造了9辆电车,包括一般用8辆和皇室用贵宾车1辆。

电车开通之初,汉城市内的人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人们争先恐后地去乘电车,其中有因为出门而乘坐的人,但也有很多出于好奇心而专门乘坐的人。

电车轰轰烈烈地行驶了几十天之后就出事故了。当年5月26日,由东大门驶往西大门的电车在钟路3街轧死了一个5岁的儿童。由于儿童被轧死,愤怒的人们就往电车上浇油,把这辆电车烧掉了。

事件发生之后,韩国的电车不得不暂时停止。日帝时代中期,电车路线被重新整修,同时进口了大型电车,运行非常活跃。

此后很长时间,电车代替了平民的步行而往来于汉城和釜山之间。但随着交通工具逐渐增多,人们也觉得电车速度慢,同时它妨碍其他汽车运行,所以1968年11月30日电车最终在汉城消失了。

内燃机车比电力机车更好

由电厂供电的电力机车可以获得较高的速度和牵引力,但问题是无论由高架线供电还是用第三轨供电,对于几千甚至几万千米的远距离铁路线来说,费用太大了;而且这种供电方式既不安全,也容易受外界自然条件影响,一旦供电线路中断,铁路运输就会中断。所以,人们想像中的电力机车实际是具备电力机车的优良性能,而又不需再去修筑第三条轨道、架空线或中央发电厂的那种靠自身供电的机车。活塞式内燃机出现后,这个问题便很容易地得到了解决。

20世纪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试用一台英国制造的140马力汽油机组装了一辆汽油机车。这辆汽油机车用内燃机带动发电机,再通过发电机带动电动机,从而推动机车前进。这是世界上第一辆铁路内燃机车。

柴油内燃机车出现了

紧接着德国人鲁道夫·狄塞尔发明了柴油机。由于柴油机的经济性能比汽油机好,使这项技术在铁路上得到了广泛的采用。

1925年,美国新泽西州的中央铁路使用了美国铁路史上的第一辆300马力的小型柴油机电力机车。很快,这种机车的功率越来越大,出现了3500甚至7500马力的大型机车,可以牵引超过5000吨的货物,由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行驶到华盛顿州的韦纳奇,长达2591千米,无需更换机车,能以高达145千米的时速行驶。柴油机电气机车只要很少量的燃油便可以将1吨货物移到1.5千米。

内燃机车成了铁路的主人

内燃机车的效率和清洁性大大超过了笨重的蒸汽机车,于是人们迅速用内燃机车取代蒸汽机车用于铁路运输。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石油价格低廉,大大地促进了内燃机车的发展。美、英、加等国的铁路都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了内燃机车化。今天,全美国99%的铁路货运和客运都使用了柴油机电气机车,其余的则直接使用电力车,已没有蒸汽机车了。

中国的蒸汽机车

中国的蒸汽机车 总体来讲,蒸汽机车制造技术是国际性的,没有那个具体国家的机车技术能完全独立于世界机车技术体系之外,尤其中国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更不可能独立创造出一套机车技术。从1880年代以后,国际先进机车技术主导着中国机车技术及其制造业的发展。 20世纪初,发达国家生产的蒸汽机车有较大改进,锅炉压力高达14-19公斤/厘米,进入高压型,热效率进一步提高。1930年代出现了时速达200公里左右的机车。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英、法、苏、日等发达国家大规模采用内燃和电力机车,他们的蒸汽机车技术几乎停止了发展。从1950年代初起,美、英、法、苏、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停止生产蒸汽机车。1960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期,美、英、法、苏、日等发达国家的干线铁路相继停止使用蒸汽机车。第三世界国家印度1971年停产蒸汽机车。 从1876年以后,在中国铁路上使用了美、英、法、苏、日、比利时、苏联、捷克等许多国家的蒸汽机车,最适合中国铁路使用的机车是美国机车。 一、1949年前的蒸汽机车设计制造 1881年,英国人金达在中国唐山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火箭”号,开创了中国蒸汽机车制造业的先河。 1900年前后中国唐山等工厂开始组装蒸汽机车和单台小批生产蒸汽机车,1914年以后,生产批量逐渐增大。1900年—1940年代,中国的唐山、四方等机车修理厂除修机车外,也组装部分蒸汽机车,其零部件购自英、美、德等国。同时,这些机车修理工厂还制造少数蒸汽机车,都是仿制英、美等国的机车,从国外购买关键零部件,自己制造一些普通零部件,组装而成。这个时期的蒸汽机车技术完全是从英、美、德等国家引进的。 1933年,国民政府铁道部路政司技正应尚才主持设计“联盟”型蒸汽机车,由于中国关内各厂没有生产这种机车的能力,1934年,委托英国沃尔冈工厂生产,1936年生产出24台机车。应尚才早年留学美国,大学毕业后,在美国的数家机械制造工厂工作,1924年回国,在铁路工厂工作。结合中国粤汉铁路的实际状况,采用美、英等国技术,设计制造出了性能优越的“联盟”型蒸汽机车。 1907年开始,满铁大连厂除修车外,还组装部分蒸汽机车,其机车零部件购自美国。1914年开始,到1920年代,大连厂仿制美国的蒸汽机车密卡杜系列货运机车和太平洋系列客运机车。在仿制的基础上,1918年开始批量设计制造改进后的密卡杜系列货运机车和太平洋系列客运机车。1927—1945年间,以东北地区大连厂为代表的中国蒸汽机车制造业已非常发达。1927年以后,大连厂自行研制出太平洋5型(PF5)客运蒸汽机车,在老太平洋型(PF)客运蒸汽机车的基础上,改造完成了太平洋6型(PF6)客运蒸汽机车;1930年代初,自行研制出密卡杜4型(MK4) 大功率蒸汽机车,机车锅炉蒸汽压力17公斤/厘米2,是中国制造的蒸汽机车中蒸汽压力最高的。1934年,大连厂自行研制出太平洋7型(PF7) 流线型客运蒸汽机车功率2,180马力,最高速度130公里/小时,是中国制造的蒸汽机车中速度最高的。1935年,自行出太平洋8型(PF8)客运蒸汽机车。1937年以后,大连厂开发制造出了功率2750马力(2021千瓦)的德卡保型(DP)机车;密卡杜KO型货运机车;太平洋Ha型客运机车和密卡杜9型(MK9)特殊复水式机车等蒸汽机车。这些机车的性能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这些机车

火车的发展历程

火车的发展历程 梁政 我们进行远距离旅行,往往会乘坐火车,车上有座位、床铺、餐桌、洗手间等,简直就是一座流动的旅馆。坐在平稳的车厢里遥望车外的青山绿水、田园景色,令人心旷神怡。除此之外,火车还担负着运送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物资的重任,真不愧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从火车的发明到现在已走过了207年,这个对推动世界工业化革命发挥了巨大作用的火车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回顾这一段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历史吧。 火车和所有其他的发明一样,都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问世的。18世纪初,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急需一种比马车装得多、跑得快的新型车辆。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种机器比马的力气可大多了,它一问世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那时,一些具有改革创新激情的人萌发了将蒸汽机装在车上,以代替人力或者畜力来拖动车辆。这个设想首先在军事上得到了应用。那时,欧洲各国的军队为了满足作战需要,把大炮的口径和射程做得越来越大。这就导致了炮的重量不断增加,用人推马拉的办法很难保证大炮能及时跟随部队转战。法国一位名叫居尼奥的炮兵军官,针对这一问题研制成了用蒸汽机推动的“蒸汽车”来拉炮,从而开辟了以机器为动力的现代车辆发展的道路,也为火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这种将蒸汽机装在车子上的机械车是怎样推动车辆行驶的呢我 们从它的外形上可以看到,蒸汽机有一个大锅炉,装在车架的前端。在锅炉下面烧着煤火,用来将锅炉里面的水加热成蒸汽。由锅炉上的一根管子将蒸汽引入车子前轮上方的汽缸里,蒸汽的力气很大,便推着汽缸里的活塞向前移动,而活塞通过连杆和曲轴与前轮连在一起,于是随着曲轴的转动,车轮就跟着转起来,这就是蒸汽机车行走的基本原理。 此后不久,这种冒着黑烟、喘着粗气的车子先后在英国和德国出现了。英国人于1804年制成了蒸汽机车。不过,它的模样和先前不大一样了:有的将锅炉移到车子的中间,并罩上罩子,两头还装上几排座位;有的把锅炉移到车后部,而在前面坐人的地方装了一个车厢,等等。这种蒸汽车已经颇有点近代车的气派了。但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当时这种蒸汽机车是在公路上行驶的,因为那时世界上还没有铁路。 世界上第一台行驶于轨道上的蒸汽机车是“新城堡号”蒸汽机车。它是由英国一位出身贫寒、到处漂泊的发明家理查德·特里维西克设计制造的。1804年2月29日,这台机车(自重5吨)首次在南威尔士的麦瑟尔提德维尔到阿巴台之间的轨道上作运行试验,车速为每小时8公里,只能牵引十几吨重,比马车好不了多少。但它却开辟了世界铁路史上第一台蒸汽机车的光辉行程。 图1 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新城堡号”

中国蒸汽机车型号介绍

中国蒸汽机车型号介绍 2009年08月03日星期一 13:42 中国蒸汽机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是几代人智慧的结晶。中国的蒸汽机车型号有:胜利、解放、上游、建设、前进、和平、反帝、跃进、工建、蓉建、人民、注汽、星火、红旗等。下面介绍几种常用车型。 上游型: 又称为上游型工矿用小型蒸汽机车,1960年唐山机车厂在MA6型机车的基础上改造并设计制造出第一台上游型蒸汽机车,代号SY。全长21643mm,整备重量140t,构造速度80km/h,模数牵引力204千牛,轴式1-4-1. 前进型: 是中国第一种自己设计的干线货运机车。1956年9月由大连机车厂试制成功,各项指标均达到蒸汽机车的先进水平。机车全长26063mm,构造速度80km/h,模数牵引力324千牛,轴式1-5-1,原称和平型(代号HP),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反帝型(代号FD),后定名为前进型,现用代号QJ。它先后由大连、长春、牡丹江、沈阳、唐山、大同等机车厂小批量生产。1964年大同机车厂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改造,使机车的最大轮周功率达到2190千瓦,机车全长也增加到29180mm。1988年停产,共制造4708台。

建设型:

1956年大连机车厂对解放型机车进行现代化改造,设计了建设型干线货运机车,现用代号JS.机车全长23389mm,构造速度85km/h,模数牵引力250千牛,轴式1-4-1.1957年试制出第一台,1988年停产,共制造1921台。 解放型:

四方机车厂首先选择仿造旧机型中数量最多、功率最大、性能较好的MA型干线货运机车,1952年7月新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出厂,命名为解放型,现用代号JF。全长21906mm,构造速度80km/h,模数牵引力236千牛,轴式1-4-1.四方、大连、齐齐哈尔等机车厂先后批量生产。1960年停止生产,共制造455台。 胜利型: 是四方机车厂于1956年制成的客运机车,编号从601开始,到1959年停产为止共计生产151台,投入运营后使长途直达旅客列车扩大了编组,客车数量由9辆增至13辆,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轴式2-3-1.

中国铁路现役机车

东风4B货运型 绰号:西瓜 娘家:机车厂 目前状况:国铁路货运的绝对主力。东风4B系列生产了三四千台。而且过去六七十年代生产的老东风4基本型,也都翻新成了BF4-B,不过翻新的一般被称为:假西瓜。 技术参数: 用途:干线客、货运 轨距:1435mm 限界:GB146.1-83(车限1A、1B) 传动方式:交-直流电传动 轴式:Co-Co 轮径:1050mm 轴重:23±3%t 整备重量:138±3%t 通过最小曲线半径:145m 最大运用速度:120km/h 持续速度:28.5km/h 起动牵引力:327kN 持续牵引力:243kN 柴油机型号:16V240ZJB 柴油机装车功率:2430kW 主发电机型号:TQFR-3000 硅整流装置型号:GTF4800/770 牵引电动机型号:ZQDR-410 车钩型式:改进下开式三号车钩或TB1595-85下开式

转向架轴距:1800×2mm 机车外形尺寸:21100×3309×4755mm 东风4B客运型 绰号:桔子 娘家:机车厂 柴油机装车功率:2430kW 状况:昔日客运主力,但是随着铁路提速,已经力不从心,一部分转到山区对速度要求不高的地区继续服役,其余的改变了齿轮传动比,刷上绿色图装,改成了“西瓜”去拉货车。 也有老东风翻新的假桔子。

资阳出产的DF4B货运 绰号:武警 娘家:资阳机车厂 状况:产量较少,除了涂装,和西瓜没什么区别。

型号:东风4D 绰号:花老虎 娘家:机车厂 功率:2940KW 涂装识别:DF4D-0****,为提速型客运机车,构造速度145KM/H涂装:枣红和白 DF4D-3****,为准高速型客运机车,构造速度170KM/H,涂装:枣红和白 状况:无数“花老虎”拉着特快列车和快速列车飞驰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外,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地快,跑地块…… 技术参数: 用途:干线客、货运 轨距:1435mm 限界:GB146.1-83(车限 1A、1B) 传动方式:交-直流电传动

地面运输系统

第八章地面运输 第一节概况 一、既有交通条件 枣泉矿井位于灵武矿区南部,银川市东南约70km,灵武市东约50km处。包(头)兰(州)铁路由矿区西部约70km处南北通过,灵武铁路支线在大坝车站与包兰铁路相连,通往矿区古窑子车站,该站为矿区铁路的集配站,羊场湾煤矿与灵武煤矿铁路专用线均在此接轨。灵武铁路支线长70km、羊场湾铁路专用线长10.5km。 相邻既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见表8-1-1。 银(川)青(岛)高速公路紧靠矿区黎家新庄中心区通过。国道307线沿矿区北部经古窑子东西向穿过;矿区内部主干公路主要包括黎家新庄中心区至古窑子辅助企业区的二级公路、辅助企业区至羊场湾煤矿的三级公路(二级公路路基,三级路面)等,已形成矿区内部和矿区与外部联系的公路运输系统,交通十分便利。 交通图位置见图1-1-1。 二、可行性研究及审查意见 铁路专用线由羊场湾站接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设计有三个方案:东线:沿井田东部边缘至井口,线路长11.31km(不含羊场湾站正线铺轨0.92km,下同)。 中线:沿井田中部背轴部至井口,线路长10.39km。 西线:沿井田西部边缘至井口,线路长15.12km。

相邻既有铁路主要技术标准表 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 1、同意中线方案; 2、平曲线弯道最小半径400m,宜改为600m; 3、同意采用快速装车方式; 4、矿区铁路牵引机车从2004年起将逐步把前进型蒸汽机车改为东风4型内燃机车。因而,本专用线设计宜按内燃机车考虑。 三、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线路沿线多为低丘台地地貌景观,个别为低山,沿线分布有较多固定、半固定和移动沙丘。 2、气象环境 具有关资料,该区属半干旱沙漠大陆性季风气候,昼夜温差大,降水量稀少,季风从当年10月至来年5月,长达7个月,多集中于春秋两季,风向多为北或西北,风力最大可达8级,一般为4~5级,风速最大为20.7m/s,平均风速为3.1 m/s;年平均气温为8.8℃,年最高气温为41.4℃,年最低气温为-28℃;降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年最大降水量为352.4mm,年最小降水量仅为80.1mm,而年最大蒸发两高达2303.3mm,年平均蒸发量1682.8mm。最大冻土深1.09m,每年11月下旬开始冰冻,来年3月解冻。 3、水文地质条件 线路沿线在勘探期间未见地表水系,勘探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 4、地层岩性 沿线绝大部分为薄层风层沙(粉沙)所覆盖,沙丘呈移动,半移动状态。一般层厚在1.5m左右。在低山洼地粉沙下面为黄土状粉土,一为褐黄色,稍湿,中密,夹钙质结核及细沙,大虫孔及微细孔发育,具湿陷性,层厚一般为2~5m,局部深达10m左右。工业场地内大部分地段,第四系薄层覆盖物下为强风化泥岩或中—微风化砂岩。 CK1+000~CK3+200段为强风化泥岩,灰绿色,已风化成土状,以后段以中—微风化砂岩为主,棕红色,节理发育。 在河谷发育地段:CK5+800~CK6+300段和CK8+000~CK8+800段为Q4卵石层,灰白色,青灰色,干、稍密—中密,呈亚圆状,分选性差,主要成分为灰岩、石英砂岩。厚度1~5.0m,其下为中—微风化砂岩。

铁路丛书国产蒸汽机车

蒸汽机车 一、简介 蒸汽机车是利用蒸汽机,把燃料(一般用煤)的热能变成机械能,而使机车运行的一种火车机车。它主要由锅炉、蒸汽机、车架走行部和煤水车四大部分组成。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 二、分类 (1)按工作性质的分类为:客运机车、货运机车、调车机车三种 (2)按轴式排列分:即将机车的导轴、动轴和从轴的数量用三个阿拉伯数字依次来表示。 我国主型蒸汽机车轴式排列为: 1-5-1(前进型) 1-4-1(建设型;解放型) 2-3-1(人民型、胜利型) 1-3-1(跃进型) 0-4-0(蓉建型、星火型、森林小火车) 前进型又分为四轴煤水车和六轴煤水车两种。 客运机车 是适用于牵引旅客列车的机车。 对客运机车的要求是,能高速运行,通过曲线时运行平稳。因此,这种机车的动轮直径较大,并在动轮前方设有二轴导轮转向架。 货运机车 是专门用于牵引货物列车的机车。 对货物列车的主要要求是,能够以普通的速度牵引较重的列车。因此,这种机车一般动轮较多,动轮直径比客运机车的小,汽缸直径较大,具有较大的牵引力和粘着重量。为了使机车易于安全通过曲线,一般均装有单轴导轮转向架。 调车机车 是专门用于编组站或调车场进行列车编组、解体作业的机车。 对调车机车的要求是,便于通过道岔及半径较小的曲线以及有足够的牵引力,司机室的设置须便于撩望。因此,这种机车的车身较短,动轮直径较小。我国没有专门类型的蒸汽调车机车,一般是使用旧型货运机车来代替。 三、相关资料 在十九世纪最先出现的机车是以蒸汽推动的。到二次大战结束时,蒸汽机车仍是最常见的机车。 第一部蒸汽机车是由英国人史蒂芬孙(George Stephenson,1781--1848)制造的,1814年,他研制的第一辆蒸汽机车“布拉策号”试运行成功。1825年9月27日,史蒂芬孙亲自驾驶他同别人合作设计制造的“旅行者号”蒸汽机车在新铺设的铁路上试

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

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 蒸汽机车是蒸汽机在交通工具上运用的最好范例。我们都知道,蒸汽机是靠蒸汽的膨胀作用来作功的,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也不例外。当司炉把煤填入炉膛时,煤在燃烧过程中,它蕴藏的化学能就转换成热能,把机车锅炉中的水加热、汽化,形成400℃以上的过热蒸汽,再进入蒸汽机膨胀作功,推动汽机活塞往复运动,活塞通过连杆、摇杆,将往复直线运动变为轮转圆周运动,带动机车动轮旋转,从而牵引列车 前进。 从这个工作过程可以看出,蒸汽机车必须具备锅炉、汽机和走行三个基本部分。 锅炉是燃料(一般是煤)燃烧将水加热使之蒸发为蒸汽,并贮存蒸汽的设备。它由火箱、锅胴和烟箱所组成。火箱位于锅炉的后部,是煤燃烧的地方,在内外火箱之间容纳着水和高压蒸汽。锅炉的中间部分是锅胴,内部横装大大小小的烟管,烟管外面贮存锅水。这样,烟管既能排出火箱内的燃气又能增加加热面积。燃气在烟管通过时,将热传给锅水或蒸汽,提高了锅炉的蒸发率。锅炉的前部是烟箱,它利用通风装置将燃气排出,并使空气由炉床下部进入火箱,达到诱导通风的目的。锅炉还安装有汽表、水表、安全阀、注水器等附属装置。 汽机是将蒸汽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设备。它由汽室、汽缸、传动机构和配汽机构所组成。汽室与汽缸是两个相叠的圆筒,在机车的前端两侧各有一组。上部的汽室与下部的汽缸组合,通过进汽、排汽推动活塞往复运动。配汽机构是使汽阀按一定的规律进汽和排汽。传动机构则是通过活塞杆、十字头、摇杆、连杆等,把活塞的往复运动变成动轮的圆周运动。 蒸汽机车的走行部分包括轮对、轴箱和弹簧装置等部件。轮对分导轮、动轮、从轮三种。安装在机车前转向架上的小轮对叫导向轮对,机车前进时,它在前面引导,使机车顺利通过曲线。机车中部能产生牵引力的大轮对叫动轮。机车后转向架上的小轮对叫从轮,除了担负一部分重量外,当机车倒行时还能起导轮作用。轴箱和车辆的滑动轴承轴箱相类似,主要起润滑作用,防止车轴在高速运行时过热。弹簧装置的作用主要是缓和运行时的振动,减轻车轮对线路的冲击,另外还能把车架上部的重量平均分配给各个轮对。 蒸汽机车除了这三大部分外,还有将这三部分组成整体的车架,以及用来供应机车用煤用水的煤水车等。

蒸汽机车司机安全操作规程(新版)

蒸汽机车司机安全操作规程 (新版) The safety operation procedure is a very detailed operation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in the form of work flow, and each action is described in words.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981

蒸汽机车司机安全操作规程(新版) 1.乘务人员必须熟知"准轨铁路规程"、"技术操作规程"、"维护保养"等规程。必须持有本岗操作证方能上岗。 2.作业前,必须认真点检,确保下列主要部件作用良好,符合要求: 2.1机械部、走行部、风泵与制动、撤砂、给油装置、发电机(包括头灯和信号标志)、汽笛和各种监督计量仪表; 2.2车钩、轮对; 2.3扶手、车梯、脚蹬等完整、牢固; 2.4锅炉及其给水装置、安全阀、易熔塞等; 3.机车运行中,乘务人员必须做到: 3.1不得离开机车; 3.2准确掌握速度,认真瞭望,确认信号,执行呼唤应答制,严

禁臆测行车; 3.3遇有信号中断或显示不明时,立即停车; 3.4在指定地点清炉、放汽、放水; 3.5严禁其它人员搭乘; 3.6值乘人员探头瞭望时,必须注意侵限情况。 4.上水砂时: 4.1对好停车位置,上水柜时,站稳、抓牢,冬季注意防滑。 4.2接送水管时,稳接、稳送,防止摔倒。 4.3上砂时,渡板放牢,脚站稳,严禁动车鸣笛。 5.投放软水剂时: 5.1接药桶时,稳接稳送,防止药桶掉下伤人。 5.2投药时,接近水面,慢慢倒入,禁止猛倒猛冲。 5.3禁止用上水管冲洗药桶,以防药水溅入眼中。 6.冲放炉灰时: 6.1在规定地点放灰; 6.2要带手套检查软管,夏季更应加强防烫措施;

我我国电力机车的详细的型号和历史

我我国电力机车的详细的型号和历史 韶山型电力机车的雏形,是6Y1型电力机车。它的问世,要追溯到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6年,铁道部制定了《铁路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牵引动力的技术改造,由蒸汽机车向电力机车、内燃机车转型的步骤和计划。根据这一规划,针对中国电气化铁路的修建和投入运营,1958年,湘潭电机厂和铁道部株洲田心机车厂联合研制的第一台大功率6Y1型电力机车问世。在这以后的10年里,铁道部根据当时的装备情况,确定了“内燃、电力并举,以内燃为主”的方针,一度曾推迟了电力机车的发展。从1958年到1965年,株洲厂先后试制了5台电力机车,直到1968年,6Y1型电力机车才算基本定型,这就是韶山型电力机车第一代产品的原形。该机车几经技术改造,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形成韶山型系列电力机车的成熟技术和批量投入生产打下了基础。 “文革”时期投产,以“韶山”命名 1968年,6Y1型电力机车基本定型,株洲电力机车厂报请铁道部,请求对该电力机车投入批量生产。1968年正值文革期间,接到株洲电力机车厂报告,4 月27日,4月27日,铁道部军管会做出决定,批准株洲电力机车厂生产的6Y1型电力机车,并决定以毛泽东的诞生地韶山的名字,命名我国自行研制的电力机车。6Y1型机车正式更名为“韶山1型”,用以表达全国铁路职工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建设人民铁路的决心,这一命名的决定,不仅给中国自己研制的电力机车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打下了历史的痕迹,而且在当时也给予了全路机车车辆工业系统的职工以极大的鼓舞。在以后的岁月中,毛泽东的手书“韶山”二字曾作为韶山系列电力机车的车名标识广泛应用,镶嵌于火车头之上。《火车向着韶山跑》的歌声也一时传遍祖国大地。20世纪70年代后期,“文革”结束,中国进入改革开发的伟大历史进程,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我国电力机车的研制呈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在最近的二十几年里,韶山系列从韶山3型迅速发展到韶山8型、韶山9型,不同的车型具有不同的运输功能优势,成为中国电气化客货运输的主力车型。 经历半个世纪,形成品牌系列 生产“韶山”型电力机车的株洲电力机车厂,始建于1936年,不久将迎来她70岁的华诞。今天的株洲电力机车厂已成为我国轨道电力牵引交通设备的主要研制生产基地和城轨交通设备国产化试点企业。年产六轴干线电力机车260台,产值超过20亿元,享有中国“电力机车之都”的美誉。“韶山”系列电力机车从1958年研制成功第一台,到1978年全面转产投入批量生产以来,生产出“韶山(SS)”1型、3型、4型、6型、8型、9型等多种车型,加之蓝箭、奥星等电力机车,累计产量已达3400台,占全国拥有量的70%。新一代“韶山”9

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

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 蒸汽机车&内燃机车人民型蒸汽机车人民型蒸汽机车,现用代号RM。机车全长23252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110公里。模数牵引力177千牛,轴式2-3-1。1958年起由四方工厂试制生产,1966年停止生产,共制造258台。上游型蒸汽机车上游型蒸汽机车又称为上游型工矿用小型蒸汽机车。1960年在唐山诞生,代号SY。机车全长21519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80公里,模数牵引力204千牛,轴式1—4—1。前进型蒸汽机车前进型蒸汽机车是中国第一种自主设计的 干线货运机车。1956年9月诞生于大连,当时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蒸汽机车的先进水平。机车全长26063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80公里,模数牵引力324千牛,轴式1—5—1。原称和平型(代号HP),后定名为前进型,现用代号QJ。1988年停止生产,共制造4708台。建设型蒸汽机车1956年,大连机车车辆厂对解放型蒸汽机车改进设计,于1957年7月试制成功,机车出厂时,毛泽东主席曾亲自登乘。经改进后的蒸汽机车命名为“建设型”,车型代号JS,并于同年9月投入批量生产,成为中国铁路干线货运用主型机车。胜利型蒸汽机车国产胜利型蒸汽机车是四方厂于1956年制成的客运机车,于1959年停产,期间共计生产了151台。国产胜利型干线客运蒸汽机车投人运用后,使长途直达旅客列车扩

大了编组,客车数量由9辆增至13辆,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平型蒸汽机车代号HP的和平型蒸汽机车,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功率蒸汽机车。轴式为1-5-1,机车与煤水车全长26023毫米(联挂4轴煤水车),机车空重119.29吨,轮周功率2191.8千瓦,构造时速80公里每小时。反帝型蒸汽机车1961年,前苏联无偿援助我国的反帝型蒸汽货运机车,车名由苏联语“佛得”音译而来,诞生于捷尔仁斯基机车制造厂,经由满州里入境配属给武汉江岸机务段。该机车的最大特点是五动轮、汽缸直径大、牵引力大,适合干线运行。工建型蒸汽机车工建型蒸汽机车又称工建型工矿及调车用蒸汽机车,多用于调车,由大连机车厂设计,太原、成都机车厂于1958年开始生产,1961年停产,共制造122台。机车全长9735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35公里,模数牵引力144千牛,轴式0—3—0。跃进型蒸汽机车1958年济南机车厂在PR2(ㄆㄌ2)型机车的基础上改进设计并制造,命名为跃进型,代号YJ。1961年停产,唐山、牡丹江、武昌、济南等工厂共制造202台。机车全长18326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60公里,模数牵引力137千牛,轴式1—3—1。星火型蒸汽机车星火型蒸汽机车由大同工厂1960年设计,长春工厂试制成功,代号XH。1961年停产,长春、牡丹江工厂共制造48台。机车全长13480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25公里,模数牵引力75千牛,轴式0—4—0。“巨龙”号电传动

中国蒸汽机车发展史

中国蒸汽机车图册 作者:王燕超 中国火车发展史

目录 简介 (3) 发展历程 (4)

一.简介 火车(train),人类的交通工具。1804年,由英国的矿山技师德里维斯克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时速为5至6公里。因为当时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所以人们都叫它“火车”,于是一直沿用至今。1840年2月22日由康瓦耳的工程师查理?特里维西克所设计的世界上第一列真正在轨上行。1879年,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研制了第一台电力机车。 火车早在1804年,一个名叫德里维斯克的英国矿山技师,首先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这是一台单一汽缸蒸汽机,能牵引5节车厢,它的时速为5至6公里。这台机车没有设计驾驶室,机车行驶时,驾驶员跟在车旁边走边驾驶。因为当时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所以人们都叫它“火车”引,于是一直沿用至今。火车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机械交通工具,早期称为蒸汽机车,也叫列车。有独立的轨道行驶。铁路列车按载荷物,可分为运货的货车和载客的客车;亦有两者一起的客货车。在1781年,火车先驱乔治.斯蒂芬森出生在一个英国矿工家庭。直到18岁,他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他不顾别人的嘲笑,和七八岁的孩子一起坐在课堂里学习。1810年,他开始制造蒸汽机车。1817年,当斯蒂芬森决定他主持修建从利物浦到曼彻斯特的铁路线上完全用蒸汽机车承担运输任务。但是,保守的铁路拥有者却对蒸汽机车的能力表示怀疑。他们提出,在铁路边上固定的牵引机,用拖缆来牵引火车。斯蒂芬森为了让人们充分相信火车的性能,制造出了性能良好的“火箭号”机车。这种机车的卓越表现终于让怀疑者改变了态度,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条完全靠蒸汽机运输的铁路线。最早使用燃煤蒸汽动力的燃煤蒸汽机车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必须在铁路沿线设置加煤、水的设施,还要在运营中耗用大量时间为机车添加煤和水。这些都很不经济。在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转向研究电力和燃煤蒸汽机车。 1924年,德、美、法等国成功研制了柴油内燃机车,并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使用。1941年,瑞士研制成功新型的燃油汽轮机车,以柴油为燃料。且结构简单、震动小、运行性能好,因而,在工业国家普遍采用。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都大力发展高速列车,例如法国巴黎至里昂的高速列车,时速到达260公里;日本东京至大阪的高速列车时这也达到200公里以上。人们对这样的高速列车仍不满足。法国、日本等国率先开发了磁悬浮列车。我国也在上海修建了世界第一条商用磁悬浮列车线,由地铁龙阳路站到浦东机场。这种列车悬浮于轨道之上,时速可达400-500公里。

KF1型蒸汽机车的传奇故事

KF1型蒸汽机车的传奇故事 我对KF1型蒸汽机车引起特别的关注和兴趣,开始于2001年3月1日召开的一次大型画册《中国蒸汽机车世纪集影》的审稿会,85岁高龄的机车车辆制造工艺专家邹孝标老先生也到会了,他的发言有点像课堂上讲课,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机车图形,说道:“我今天要讲讲KF1型机车!”讲了一个多小时,还兴犹未尽,为给别的专家留出发言时间,才勉强打住。他讲得很专业,我对很多内容似懂非懂,但有两句话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句是:“KF1,在中国铁路的蒸汽机车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应当成为这本画册的主角!”另一句是:“KF1是最漂亮的,它是蒸汽机车中的…时装模特?。”我同时产生了希望进一步了解这种机车的愿望,画册出版后,仍然做了一些收集它的资料的工作。 京广线株韶段的修筑,催生了KF1型机车 KF1型蒸汽机车的诞生,与京广铁路株(洲)韶(关)段的修筑密切相关。 京广和京九两条南北大干线,全长都达2300多公里,但京九线的修建,体现了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全线“三年铺通,一年配套”,开工第五年(1997年5月)就从北京开出了第一列到九龙的特快列车。京广线的修建则是旧中国铁路艰难地蹒跚前行的缩影,从1897年它的北段京汉路开工(当时叫卢汉路),到1915年建成广州到韶关段,前后用了18年,还剩下株洲到韶关的456公里没有修通。总嚷嚷着要修通这条南北大动脉,但困难重重,一是没有资金;二是株韶段要经过湖南与广东交界、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分水岭的南岭山脉,地形复杂,工程艰巨。英国人早就想修通它,做过几次测量,都因展线过多、升高太大、隧道太多(70多座)而未能定案。现在修筑株韶段铁路所以成为一件特别紧迫之事,是因为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东北,1932年12月8日又在上海挑起战端,面对日本不断扩大的侵略,国民党政府不能不有所准备。1933年7月,终于与英国签订了借用“中英庚款”契约,即借用英国未来几年内即将退还的庚款,拨作基金,发行公债,款项才有了着落,工程得以全面铺开。订约时规定4年建成,因为要应对日寇随时发动的侵略战争,工程加速推进,提前于1936年4月铺通,在郴州以南

KF1型蒸汽机车的传奇故事 (2000字)

kf1型蒸汽机车的传奇故事 我对kf1型蒸汽机车引起特别的关注和兴趣,开始于2001年3月1日召开的一次大型画册《中国蒸汽机车世纪集影》的审稿会,85岁高龄的机车车辆制造工艺专家邹孝标老先生也到会了,他的发言有点像课堂上讲课,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机车图形,说道:“我今天要讲讲kf1型机车!”讲了一个多小时,还兴犹未尽,为给别的专家留出发言时间,才勉强打住。他讲得很专业,我对很多内容似懂非懂,但有两句话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一句是:“kf1,在中国铁路的蒸汽机车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应当成为这本画册的主角!”另一句是:“kf1是最漂亮的,它是蒸汽机车中的?时装模特?。”我同时产生了希望进一步了解这种机车的愿望,画册出版后,仍然做了一些收集它的资料的工作。 京广线株韶段的修筑,催生了kf1型机车 kf1型蒸汽机车的诞生,与京广铁路株(洲)韶(关)段的修筑密切相关。 京广和京九两条南北大干线,全长都达2300多公里,但京九线的修建,体现了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全线“三年铺通,一年配套”,开工第五年(1997年5月)就从北京开出了第一列到九龙的特快列车。京广线的修建则是旧中国铁路艰难地蹒跚前行的缩影,从1897年它的北段京汉路开工(当时叫卢汉路),到1915年建成广州到韶关段,前后用了18年,还剩下株洲到韶关的456公里没有修通。总嚷嚷着要修通这条南北大动脉,但困难重重,一是没有资金;二是株韶段要经过湖南与广东交界、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分水岭的南岭山脉,地形复杂,工程艰巨。英国人早就想修通它,做过几次测量,都因展线过多、升高太大、隧道太多(70多座)而未能定案。现在修筑株韶段铁路所以成为一件特别紧迫之事,是因为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我国东北,1932年12月8日

蒸汽机车构造原理

蒸汽机车构造原理 汽机车构造及检修(走行部及煤水车) 蒸汽机车 蒸汽机车(steam locomotive)以蒸汽机产生功力,并遇过摇杆和连杆装置驱动车轮的机车。 蒸汽机车(steam locomotive)以蒸汽机产生功力,并遇过摇杆和连杆装置驱动车轮的机车。蒸汽机车外形如图1所示。</P> 图1 蒸汽机车 发展概况1804年,英国人R·特里维塞克创造了蒸汽机车。1829年,由G·斯蒂芬森主持设计制造的“火箭号&#8221;机车奠定了现代蒸汽机车的基本形式。后来在构造和效率方面逐步进行了改进,不断向大功率和高速度发展,20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发展的高峰。</P> 瓦特发明蒸汽机后,给铁路牵引动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8世纪初期的20年,是蒸汽机车的研制和试验阶段。1804年英国人R·特里维塞克造出了第一台供试验用的蒸汔机车,

机车有两对动轮,由齿轮传动。机车上装有一个人飞轮,借助于旋转惯性力,保持汽缸活塞的往复运动,机车重4. 5t,时速8 km。1814年英国发明家G·斯蒂芬森和他的儿子R·斯蒂芬森设计制造出的另一种机车,被认为是首次成功的蒸汽机车。1829年由G·斯蒂芬森和他的儿子R·斯蒂芬森共同设计建造了“火箭”号蒸汽机车。这是第一台初具有现代蒸汽机车具现代蒸汽机车基本构造特征的蒸汽机车(图2) </P> 图2 “火箭”号蒸汽机车</P> 1831年后,美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先后开始制造蒸汽机车,动轮由两对或三对发展至四、五、六对。1832年开始使用二轴引导转向架,大型机车还在动轮后面装有教小的从轮。1884年瑞士人A·马利特发明了关节式机车,这种机车牵引力大,能够顺利通过曲线,四年以后即制成投产运用。1875~1900年,设计制造人员广泛地应用蒸汽两次膨胀原理,创造了复胀式机车,提高了机车热效率、1900~1920年,开始采用蒸汽过热和给水加热等装置,使机车的热效率、牵引力和功率又有提高。</P> 1920年以后,各国主要致力于蒸汽机车技术性能的改进,如增大锅炉压力和提高过热温度等,以达到不断提高机车热效率的目的,但是蒸汽机车热效率仍然较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部分已经被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所代替。20世纪六

蒸汽火车:中国最后一批蒸汽火车将停止运营

蒸汽火车 蒸汽火车是利用煤为动力,蒸汽机为核心的最初级最古老的火车。蒸汽火车的外观和功用与如今的各种火车相差甚远,它是世界上第一代的火车,蒸汽火车通过用煤烧水,使水变成蒸汽,从而推动活塞,使火车运行。蒸汽火车曾以无比的巨力开启过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一般蒸汽火车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 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 中文名蒸汽火车 地位第一代的火车 创始人瓦特 类型火车 动力煤为动力 发明时间1790年 目 录 1历史沿革 发明背景 中国发展 2工作原理 3组成部分 4社会影响 5词条图册 1 历史沿革 发明背景 蒸汽火车瓦特(JamesWatt,1736~1819)英国发明家、工程师。1736年1月19日生于苏格兰的一个小镇格里诺克。他从小体弱多病,由父母进行了启蒙教育。父亲是个具有多种手艺的工匠,受其影响瓦特从小就有实验的兴趣和才能。传说他小的时候,曾用布把壶嘴堵死,看到蒸汽的力量把壶盖冲开。这一现象激发了他的探索精神。后来进了格里诺克文法学校学习,因身体不好,退学在家自学,并经常随父亲到工厂学习制作机械模型、仪器的技术,进行化学和电学实验。靠着虚心求学、刻苦钻研的精神,15岁学完了《物理学原理》并获得了丰富的木工、金属冶炼和加工等工艺技术。1753年他在家钟表店学手艺。1753年又跟有名的机械师摩尔根当学徒。经过刻苦学习,努力实践,他已能制造难度较高的象限仪、罗盘、经纬仪等。1756年在格拉斯哥大学当了仪器修理员,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一方面该校具有较完善的仪器设备和先进技术,为他的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结识了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J.布莱克等著名学者,他可以经常跟他们讨论改进蒸汽机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从他们那里学到许多科学理论知识。这对他后来的发明工作影响很大。 中国最后一批蒸汽火车谢幕前的绝美影像 中国最后一批蒸汽火车谢幕前的绝美影像(15) 1764年瓦特在修理纽科门蒸汽机时,精心研究了这种热机的工作原理和耗煤量大、效率低的症结。他受J.布莱克的潜热学说启示,找到了纽科门蒸汽机耗煤量大、效率低的原因,即汽缸在使气体膨胀和用水冷凝时一热一冷,损耗大量热量。瓦特于1765年发明了把冷凝

蒸汽机车诞生200周年

蒸汽机车诞生200周年 时政背景 2013年,中国铁道路走入历史,2014年,蒸汽机车诞生200周年,蒸汽机车是利用蒸汽机,把燃料(一般用煤)的化学能变成热能,再变成机械能,而使机车运行的一种火车机车。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机车,从此开始,人类加快了进入工业时代的脚步,蒸汽机车成为这个时代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关键工具。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行驶蒸汽机车的永久性公用运输设施——英国斯托克顿——达灵顿的铁路正式通车了。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的正式开业运营,标志了近代铁路运输业的开端。铁路以其迅速、便利、经济等优点,深受人们的重视,也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马克斯·韦伯认为“就总的经济生活而不是单单就商业来说,铁路是有史以来最具有革命性的一种工具”。如今中国已进入高铁时代,铁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快捷的生活,还有生活方式的改变。

知识链接 1.联系必修二和必修三梳理蒸汽机车诞生相关知识:英国工程师斯蒂芬孙在1814年研制第一辆蒸汽机车在矿区铁路试运行,取得初步成功。1825年,他亲自设计的“旅行者号”机车在商用铁路上试车成功,昭示着铁路时代的来临。教材隐含如下信息:蒸汽机车的诞生与采矿业、工业革命关系密切;铁路大范围出现至少要在1825年之后。 2.联系必修二,深刻认识英国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业革命的意义:一方面,蒸汽机车等交通运输业革命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发展。瓦特改良蒸汽机出现后,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依赖。它在生产上的广泛运用,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工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也推动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蒸汽机车等,使得工业产品能以更快的速度流转,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蒸汽机车广泛运用后,世界铁路长度急剧增长,不仅大大拓宽了商品市场,促进了国际间人 口和资本的流动,还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 3.联系必修一和必修三,辨证地认识修筑铁路这一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方式的影响。甲午

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终稿]

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终稿] 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 蒸汽机车是蒸汽机在交通工具上运用的最好范例。我们都知道,蒸汽机是靠蒸汽的膨胀作用来作功的,蒸汽机车的工作原理也不例外。当司炉把煤填入炉膛时,煤在燃烧过程中,它蕴藏的化学能就转换成热能,把机车锅炉中的水加热、汽化,形成400?以上的过热蒸汽,再进入蒸汽机膨胀作功,推动汽机活塞往复运动,活塞通过连杆、摇杆,将往复直线运动变为轮转圆周运动,带动机车动轮旋转,从而牵引列车前进。 从这个工作过程可以看出,蒸汽机车必须具备锅炉、汽机和走行三个基本部分。

锅炉 锅炉是燃料(一般是煤)燃烧将水加热使之蒸发为蒸汽,并贮存蒸汽的设备。它由火箱、锅胴和烟箱所组成。火箱位于锅炉的后部,是煤燃烧的地方,在内外火箱之间容纳着水和高压蒸汽。锅炉的中间部分是锅胴,内部横装大大小小的烟管,烟管外面贮存锅水。这样,烟管既能排出火箱内的燃气又能增加加热面积。燃气在烟管通过时,将热传给锅水或蒸汽,提高了锅炉的蒸发率。锅炉的前部是烟箱,它利用通风装置将燃气排出,并使空气由炉床下部进入火箱,达到诱导通风的目的。锅炉还安装有汽表、水表、安全阀、注水器等附属装置。 汽机 汽机是将蒸汽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设备。它由汽室、汽缸、传动机构和配汽机构所组成。汽室与汽缸是两个相叠的圆筒,在机车的前端两侧各有一组。上部的

汽室与下部的汽缸组合,通过进汽、排汽推动活塞往复运动。配汽机构是使汽阀按一定的规律进汽和排汽。传动机构则是通过活塞杆、十字头、摇杆、连杆等,把活塞的往复运动变成动轮的圆周运动。 走行部 蒸汽机车的走行部分包括轮对、轴箱和弹簧装置等部件。轮对分导轮、动轮、从轮三种。安装在机车前转向架上的小轮对叫导向轮对,机车前进时,它在前面引导,使机车顺利通过曲线。机车中部能产生牵引力的大轮对叫动轮。机车后转向架上的小轮对叫从轮,除了担负一部分重量外,当机车倒行时还能起导轮作用。轴箱和车辆的滑动轴承轴箱相类似,主要起润滑作用,防止车轴在高速运行时过热。弹簧装置的作用主要是缓和运行时的振动,减轻车轮对线路的冲击,另外还能把车架上部的重量平均分配给各个轮对。 (注:以上摘自"铁道馆-中国科普博览"网站) 车架和走行部 机车上锅炉、汽机等设备的安装基础。车架和走行部由车架、弹簧悬挂装置、动轮、导轮、从轮、轴箱、导轮转向架、从轮转向架和牵引装置等构成。锅炉、汽机等部件固装于车架上,经弹簧悬挂装置将重量由轴箱传至车轮,由钢轨支持。动轮把机械部传来的机械能转变为机车在轨道上的走行功。 煤水车 装载煤、水、油脂和存放工具等的车辆,挂在机车司机室后面。煤水车由煤槽和水柜两部分组成。大功率机车,由于单位时间的燃煤量大,在煤水车上装有推煤机和输煤机,将煤均匀地喷投到炉床各处。 (注:以上文字摘自“百度百科-蒸汽机车”) 注释: 小词典——鞲鞴(goubei)。它特指蒸汽机车汽缸里的活塞,其他地方很少运用。在过去有关蒸汽机车的资料中是个常常出现的名词,也是老铁路员工常用的术

火车的历史之最早的蒸汽机车

火车的历史之最早的蒸汽机车 自第一台蒸汽机车问世,人类加快了进入工业时代的脚步,蒸汽机车成为这个时代文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关键工具。 一、机械天才理査德?特里维西克发明了世界上首辆可以实际运作的蒸汽机车 理査德?特里维西克1771年出生在英国康沃尔郡的一个矿主家庭,父亲是一家锡矿的总经理。他很喜欢摆弄机械,在19岁时就当上了煤矿工程师。此后,他不断改良矿井中的蒸汽机。 1797年,他制造出了可以抽出更深的地下水的蒸汽机,从此声名远播。不久之后,他的研究兴趣又从蒸汽机结构转移到蒸汽机车和蒸汽汽车上来。 1804年,他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蒸汽机车。特里维西克亲自驾驶“新城堡号”参加打赌比赛,牵引5节车厢、载满10吨货物外加70名乘客,以时速约4公里跑完全程。这次载客拉货运行,是蒸汽机车在世界上第一次实际应用。 二、“铁路机车之父”—xx·xx 乔治?斯蒂芬森1781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小矿村怀勒姆,父亲是蒸汽机房里的司炉。当时,煤矿工人的工资很低,乔治很小就在矿井中以父亲助手的身份开始工作,从司炉开始,不断晋升,17岁时就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机械师。他18岁时才参加夜校,开始学习读写和算术。21岁结婚,第二年,也就是1803年,儿子罗伯特出生。 1810年斯蒂芬森开始着手制造蒸汽机车,终于在1814年发明了他的第一辆蒸汽机车,被称为“旅行者号”,它在前进时不断从烟囱里冒出火来,因此被称为“火车”。在1816年他又制造了多辆用于基林沃思煤矿的机车。之后他又制造了几辆小型机车,并发明了矿井用安全灯。 1823年,为庆祝儿子罗伯特20岁就当上机械工程师,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专事蒸汽机车制造和铁路建设的公司一一罗伯特?斯蒂芬森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