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k高程精度

rtk高程精度
rtk高程精度

刚果(金)SICOMINES矿区控制测量中RTK高程精度的探讨

摘要:随着GPS-RTK在工程测量中大范围的普及应用,由于RTK高程测量精度的不确定性,结合实际工程中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针对影响RTK高程测量精度的各种因素,提出了提高RTK高程精度的具体措施。得出了在小测区范围内RTK高程测量的精度能满足图根高程的结论。

关键词:GPS-RTK,高程精度,粗差

1.引言

在测绘工作中,GPS-RTK以其定位精度高、效率快、不要求点位相互通视、自动化程度高、误差累积小、测绘成果统一、操作简单、全天候等优点,在测绘各个领域被广泛运用。

RTK系统包括三部分即基准站、移动站和软件系统。基准站由双频GPS接收机、GPS天线、发送电台及天线、电源等组成,移动站由双频GPS接收机、GPS天线、接收电台及天线、手薄、电源、对中杆等组成,软件系统由支持实时动态差分的软件系统(如WindowsCE)及工程测量应用软件组成。

它通过在基准站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视的GPS卫星进行连续观测,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移动观测站。在移动站上,GPS接收机在接收GPS卫星信号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然后根据相对定位原理,实时地计算并显示移动站的三维坐标及精度

在实际工程测量中,RTK所采集的为WGS-84坐标,其平面坐标经过差分处理,修正值改正后其相对精度较高是毋庸置疑的,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高程精度在由大地高向正常高转换中,由于方法不同和高程异常的不确定性,导致高程精度存在不确定性,故需对影响RTK高程精度的因素进行一定的分析研究.以确定RTK拟合高程的可行性。

2.RTK高程拟合原理

地面点沿椭球法线到参考椭球面的距离称为大地高,用H表示。地面点沿铅垂线方向到似大地水准面的距离叫做正常高.用h表示。似大地水准面与椭球面之间的距离称为高程异常。用ξ表示.其关系式如下:ξ=H-h

因此要将GPS测得的大地高转换为正常高就需要精确获取该异常差值。

图1大地高正常高高程异常关系图

三者中已知任何两个即可求得第三个.由于GPS—RTK技术一般用于局部区域测量,在一定范围内高程异常虽然不为常数,但可以认为在此范围内变化平缓。通过采集一定数量已知控制点的近似大地高,经数学函数拟合.求得能反映GPS—RTK网控制范围内高程异常变化的函数,通过内插求得测区中其它各未知点的高程异常。常用的拟合方法有直线拟合、二次曲面拟合以及多面函数拟合等等.当测区起伏不大,比较平坦时,对应的高程异常面一般可用平面或二次曲面拟合.但若某区域的似大地水准面较复杂,可以采用二次曲面等较为简单的函数对移去后的曲面进行拟合,然后再将移去的EGM96高恢复,可望得到较好的拟合结果[1].

3.工程实例

SICOMINES铜钴矿区位于刚果(金)南部科尔韦兹市西偏南,该地区为热带草原边缘得带,平均海拔1430米。测绘工作区面积为11平方公里,测区范围内分布有两个大型采坑,采坑内积水,多个大型渣山,测区北部为灌木丛区,中部分布大片量尾沙区。适逢雨季结束,开始旱季,植被茂盛,杂草丛生,灌木、杂草均达到2米,通视条件不理想。

测区首级控制采用GPS静态观测布设,精度达到D级,各点高程采用四等水准测量数据。四等水准网最弱高程中误差为±0.6cm。测区范围内图根点大部分采用等外水准测量。

测量采用中海达ZHDV8RTK系统,基准站架设在地势相对较高、视野开阔、交通方便且安全的地方。为了得到较好的高程精度,三个校正点均匀分布在测区范围内,应用RTK测量D级GPS控制点和经水准测量的图根控制点的高程。数据统计如下表:

表1RTK高程与水准高程比较

由表1中数据计算得出平均误差为21mm,中误差为32mm。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较差最大的为62mm,较差最小的为4mm,根据《工程测量规范》规定,最后一次加密的高程控制点(图根高程控制),对邻近基本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h/10(h为测图等高距).结果表明,RTK高程精度满足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对图根控制高程精度的要求。RTK测量的高程可以代替五等水准高程

4.影响RTK高程精度的因素及采取的措施

4.1影响RTK高程精度的因素

(1)接收机公有误差:GPS卫星,卫星信号的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如:卫星钟误差、星历误差、电离层误差、对流层误差等。

(2)接收机自身观测误差:通道延迟、天线相位中心变化、接收机内部噪声等。

(3)校正点得精度及选择校正点得分布。如果校正点坐标精度低,流动站测得三维坐标将带有系统偏差,校正点分布是否均匀会影响到函数拟合面是否合理。

(4)外界观测环境的影响。作业时周围是否存在树木,房屋等障碍物影响观测精度,高压电塔等影响信号质量。

4.2为提高RTK高程精度应采取的措施

(1)与卫星、接收机有关误差,应合理选择设置基准站,限制移动站作业半径,远离大型电磁干扰源和大面积信号反射面等。作业前根据星历预报编制观测计划,选择最佳卫星分布,保证卫星与接收机之间具有较强的图形强

度。

(2)提高大地高的测量精度及校正点高程精度,大地高测定的精度是影响GPS一RTK高程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这可以从提高起算点精度,缩短基线距离,采用双频机,精确量取仪器高和流动站高[2],严格对中整平。采用水准精度高的校正点作为参数系统的起算点,减少起算点误差与接收机测量的大地高匹配以减少残差,调高参数的相吻合性,获取最终启动参数。

(3)校正点分布要合理、均匀。根据测区的不同情况校正点最好成几何图形均匀分布于测区范围内,高程要联测几何水准[3]。对含有不同趋势地区的大测区,可采用分区选取的办法,避免从一端向另一端无限制的外推。以获得与函数拟合面的最佳相似,减少内插产生的异常残差。在测量工作中校正点个数必须保证在3个以上,已知点越多精度越高。

(4)测量用RTK选用高精度,性能稳定且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小的仪器。RTK观测的采样间隔为1s,每次测量的历元数不小于10个,单次观测的平面收敛精度应小于2cm,高程收敛精度应小于3cm,因此要求RTK测定的点必须是固定解状态下测定。作业过程中,有效卫星个数应不少于5个,PDOP值不应大于6。

(5)在野外观测中,由于地形条件和天空卫星分布情况,致使GDOP值较大,而GDOP值较大时容易出现粗差,而RTK作业可靠性只有95%-99%,因此RTK作业不可避免出现粗差,剔除粗差方法为:一、增加多余观测值,多次进行初始化观测,比较观测值剔除粗差。二、在测图时用全站仪检较,检查是否存在粗差。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GPS-RTK进行高程测量的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在严格控制各项误差,采取诸多控制措施,选用合理作业方法,从根源处进行质量控制,高程精度能够满足图根高程所需。因此,在小范围测区内(辐射距离不宜过长,应小于2KM),采用多点校正的RTK测量,省时、省力,高程精度可靠。随着GP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RTK将在多方面取代传统测量,尤其在应用RTK与全站仪的相配合的作业中,在解决GPS信号盲区的同时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数据成果。

参考资料

[1]成伟.GPS高程拟合的若干问题研究[J].地质测绘,20(5):4—5.

[2]崔玉柱,邓增兵。HD5800RTK山区高程测量精度介析[J]。煤。2007(9);60,69。

[3]潘观平.RTK测量校正点布设对高程拟合精度影响[J]。江淮水利科技,2009(2);34-35。

水准高程测量试题及答案

高程测量测试题 部门: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水准测量中设A为后视点,B为前视点,并测得后视点读数为 1.124m,前视读数为1.428m,则B 点比A点( B )。 A. 高 B. 低 C. 等高 D. 无法判断 2.视准轴是连接物镜光心与( C )的连线。 A. 目镜光心 B. 调焦透镜光心 C. 十字丝分划板中心 D. 光学对中器光心 3.水准测量中,A,B分别为前、后视点,后视读数为1.235m,前视读数为1.450m,则h BA=( A )。 A.-0.215m B. 0.215m C. 0.140m D. -0.140m 4.水准测量中,A、B分别为后、前视点,H A=2 5.000m,后视读数为1.426m,前视读数为1.150m,则仪器的视线高程为( D )。 A. 24.724m B. 26.150m C. 25.276m D. 26.426m 5.在下列型号的水准仪中,精度最高的是( A )。 A. DS05 B. DS1 C. DS3 D. DS10 6. 转动物镜对光螺旋的目的是( B )。 A. 看清十字丝 B. 使目标成像清晰 C. 整平水准管 D. 对中 7. 视差产生的原因是( A )。 A. 目标成像与十字丝分划板平面不重合 B. 目标成像与目镜平面不重合 C. 目标成像与调焦透镜平面不重合 D. 目标成像与观测者视界面不重合 8. 某附合水准测量路线,已知水准点A,B高程HA=18.552m,HB=25.436m。实测高差总和为6.870m,则该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合差为( B )mm。 B. -14 C. 12 D. -12 9. 水准仪的使用中双手调节脚螺旋,使圆水准气泡居中,气泡移动方向与( B )运动的方向一致。 A.右手大拇指 B.左手大拇指 C.以上都不对 10. 右图塔尺读数应为( A )m A.1.534m B.1.554m C.1.538m D. 1.544m 11. 高程测量的基本原理是: 利用水准仪提供的( B ),测量两点间高差, 从而由已知点高程推算出未知点高程。 A.相对视线 B.水平视线 C. 相对高程 D. 大地水准面 12. 右图塔尺读数应为( A )m A.0.437m B.0.432m C.0.442m D. 0.447m 13. 要进行水准仪精确整平,需调节什么螺旋( C ) A 目镜调焦螺旋 B 物镜调焦螺旋

高程测量的精度研究.

高程测量的精度研究

摘要 由于其高效方便,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了现在地形测量、变形监测、低等级高程控制测量的首选。近年来在理论和技术高速发展的带动下在平面测量精度和高程测量精度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硬件方面,扼流圈天线使得的多路径效应得到了有效的消除;理论方面,各种对流层、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的提出及其应用,以及许多研究表明有效的消除误差理论的应用,使得的诸多与卫星及接收机之间的误差得到了很好的改正,所以在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测量精度也进一步提高。由于测量的大地高应用于实际时需要经过高程转换为正常高,中间转换过程中需要解算高程异常,一系列的计算使得在高程控制测量方面误差偏大,影响了高程控制测量在许多方面的应用。本文在双频观测的基础上,通过解算原始的观测数据,建立一种区域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取代现在最常用的克罗布歇模型来消除电离层对测量的影响,更好的消除电离层延迟的影响,以提高的解算数据的精度。 本文在阐述高程系统和高程测量原理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并总结了影响测高的各种因素及大地高的测定精度;其次对现有的高程转换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结合工程算例,深入探讨了各种拟合模型的适合范围及精度情况;同时针对高程测量中几何方法转换的不足,本文研究了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转换高程的新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证明了该方法转换高程的可行性与可靠,对神经网络模型转换高程的BP网络结构中隐层单元数量的确定、隐含层数的确定、学习速率的选择、初始权值的选择、训练样本对网络泛化能力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为避免应用单一模型进行高程拟合方法的局限性,在吸收和学习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不同的拟合模型进行迭加,提高高程异常的逼近精度和可靠性。 关键词:1、三角高程;2、测量精度;3、井下三角;4、GPS高程测量

GPS高程测量的精度分析

GPS高程测量的精度分析 介绍了GPS在市政工程高程测量中的应用,并揭示了造成实践应用不广泛的主要原因—测量精度。进而从GPS卫星、卫星信号的传播过程和地面接收设备以及地面高程的转化四个方面分析了GPS高程测量的精度问题。 标签:市政工程高程测量GPS信号接收机测量精度 一、引言 在工程测量中,高程测量的精度问题一直被测绘学界的工作者们广泛关注。水准测量的精度较高,但是测量工作量太大、测量速度较慢。相较于水准测量而言,GPS测量高程在效率上有很大的提高。理论与试验研究表明,如果在测量时加上一些特定的措施,GPS的高程测量精度可以达到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近年来,随着RTK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多基站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在各城市的相继建立,高程测量方法得到了有效扩展,作业效率大大提高,但由于高程异常变化复杂,所以,GPS高程的精度普遍不高,分析影响GPS测量精度的影响因素,提高GPS的测量精度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GPS高程测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与卫星相关的因素。卫星是GPS测量的信息发出点,卫星的分布、数量、稳定性对GPS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精确度影响很大。 (1)卫星的个数及稳定程度。在解算整周模糊度时,至少需要有5颗公共卫星。星数越多,解算模糊度的速度越快、越可靠。当周围高层建筑物密集且有大树时,公共卫星数如果少于5颗,就很难得到固定解。当降低卫星的截止高度角时,公共卫星数将增加,但将使采集的数据含有较低的信噪比,使GPS接收机解算模糊度的时间延长,且观测精度较差,很难满足要求;当周围只是一侧或部分遮挡,此时的卫星个数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卫星正好在遮挡物的一侧,此时,可能导致卫星数少于5颗,或者卫星数时而增加,时而减少。这样就会造成测回间的数据精度不稳定;当周围较空矿时,一般都能达5颗或者5颗以上,且卫星个数固定,此时采集的数据精度也比较稳定,但不排除个例。 (2)卫星分布情况。卫星分布用PDOP值(位置精度强弱度,为玮度、经度和高程等误差平方和的平方根)来衡量。PDOP值越小,说明卫星的分布越好,定位精度越高。一般规定,PDOP值应小于6。 2.与卫星信号传播相关的因素。卫星信号要经由大气空间传播到GPS数据接收器上来,在传播过程中,信号可能受到大气层的影响而发生波动,这就会对GPS接收到的数据造成影响,进而影响解算结果,影响测量的精度。 (1)对流层延迟。对流层延迟是指电磁波信号通过高度在50km以下的未

谈全站仪的高程测量精度

谈全站仪的高程测量精度 本人在从事工程技术管理的工作中,经常听到有测量工程师抱怨说某某全站仪不好用,测高程测不准。于是我问他:测距离准不准?得到回答是,测距离没问题!于是我就奇怪了,为什么测距离准,测高程不准呢?全站仪工作时测得夹角a和距离L,如下图: s H L a H=L*sina S=L*cosa 既然S准确,相应的H也应该准确,因为他们的计算变量都是一样的。但经过本人实际操作,全站仪测高程精度确实比较差。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同样的参数,计算出来的结果一个精确,另一个却不精确呢?进过详细分析,本人发现其实并不是仪器的问题,而是误差给大家带来的麻烦:

90sinx cosx Y Y1 Y2 上图是正弦曲线和余弦曲线示意图,我们可以发现在全站仪镜头水平x=0°—竖直x=90°期间y值的变化,当我们在接近0°附近测量时f(x)=cosx相对于g(x)=sinx对x的增量来说不敏感,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仪器测量a角时,一个增量Δa引起的S的变化比H的变化小的多,而实际操作中,各位测量工程师也会发现,由于仪器的构造限制,很少有机会在测量的时候使全站仪仰俯超过45°,而真正当仰俯角超过45°,(例如在近距离测量盖梁或者墩顶高程)时,全站仪的高程测量精度并不比水平坐标的测量精度低。例如:sin10.1-sin10=0.00171855,cos10.1-cos10=-0.0003045,这表明在角度误差0.1°的情况下,瞄准接近100米的目标,高程会差17cm,而距离只差3cm,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抱怨全站仪测高程不精确的原因。 当然测量高程精度不准还与另外一些因素有关,如:1、仪器高不能准确测得,2、镜杆高度由于标杆底的磨损产生偏差,3、对站标时习惯性只左右对中,不上下对中等。这些原因都可能使全站仪的高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2008-10-10 23:27:42) 标签:教育 三、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 (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

RTK测高试验与精度分析

马永来宋海松弓增喜(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郑州450004) 摘要:RTK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为了解RTK技术的应用情况,在小浪底库区及花园口大堤做了RTK测高试验,并对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 明:RTK测高精度能够达到仪器标称精度,数据可靠;若选择VDOP<4、可用卫星为5颗以上的情况下进行观测,可提高观测精度;RTK测量高差通过布尔莎模型转化后,仍为大地高高差,经高程拟合消除高程异常后,所得正常高可以达到五等水准测量要求。 关键词:精度实时动态测量RTK快速静态测量高程拟合 GPS即全球定位系统,80年代主要是基于载波相位差分的静态测量,要得到可靠的解向量,通常需要观测一二个小时l至更长时间、随着GPS应用技术的发展,义出现了GPS快速定位技术(快速静态、动态、伪静态)、当基线长度小于15 km时,GPS快速定位技术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具有。·短、平、快,,的优点、然而,观测时需要对己知数据点进行各种各样的初始化,对卫星凡何条件及卫星跟踪都有较高要求,而巨只能通过事后数据处理得到测量结果、为缩短观测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在小范围测量中,义逐渐提出了一种新技术实时动态测量RTK(Real Time Kine matic技术)。 1.RTK技木简介 RTK技术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一般中基准站、移动站、数据通讯链3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是:基准站接收机~调制器~发射电台~转发器~接收电台~解调器~移动站接收机、基准站和移动站同时接收GPS卫星定位信息、通过差分数据链,移动站接收基准站发送的GPS数据,结合自月采集的GPS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在Is内以厘米级的精度给出移动站的点位信息、通过OTF(Oil The Fly)实时处理算法,移动站在动态环境下可进行初始化处理,无需在己知点上进行初始化、RTK测量必须有伪距和相位观测值(最好带双频P码,有利于实时快速解求模糊度)。 2.RTK测高试验与精度 2.1试验基本情况 RTK测量和解算是在WGS84坐标系中进行的,实时给出的高程为大地高、我国采用的高程为丁常高,在实际应用时还需将大地高转换为丁常高、因此,RTK的应用范围,RTK技术确定丁常高的精度和可靠性,以及将大地高转换为丁常高时采用的方法等都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小浪底库区进行了RTK实地测量、为了解平原地区倩况,又在郑州郊区黄河花园口大堤选驭部分试验点,试验点高程范围为98 856-314053 m,移动站至基准站间距离为0-1049 km、试验点均经快速静态布网测量,井经过平差,得到了WGS84大地坐标和大地高成果、试验之前对所有试验点进行了四、五等水准测量、RTK试验所用仪器为Trimble4000SSE(OTF)、仪器实时动态(RTK)标称精度:水平10 mm+ZD。10‘,垂直20 mm+ZD。10‘;快速静态标称精度:水平10 mm+D。10‘,垂直10 mm+ZD。10‘、D表示测量基线的距离。

全站仪高程控制测量精度与误差分析

全站仪高程控制测量精度与误差分析 【摘要】水准测量操作简单,数据量相对较小,容易计算与处理,而且精度高。但是,由于位置差异,在一些特殊的地理位置采用全站仪进行高程控制测量更能提高效率。例如在一些山区、丘陵地带,应用几何水准测量效率就很会很低,在应用全站仪进行高程测量的时候,采用什么方法来进行数据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提高计算精度与工作效率,更有利于设计最佳方案进行测量工作,那么我们将采用几种方法进行精度与误差分析比较。精度与误差也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经过实践操作证明,使用全站仪进行山地水准测量能够达到三、四等要求。因此,采用全站仪进行高程控制测量能够达到精度要求,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关键词】全站仪;高程;精度分析;误差分析 1.引言 随着测绘专业的不断发展,全站仪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以其操作简捷,电脑计算,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被广大测绘人员所青睐。目前,人们对全站仪的研究也是越来越深入,希望能够将它应用到更多的工作中,而在山地高程控制测量中,使用水准仪的传统方式进行测量虽然精度高,但是工作量大,耗时长,效率太低;而采用三角高程控制测量虽不受地形限制,但是它受地球曲率、棱镜高和仪器高的因素的影响,精度与水准测量相比过低,误差相对较大。那么,使用全站仪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这就可以摆脱传统的水准测量方式,减少了数据量,降低了工作难度,不受地区地形限制,影响测量精度因素较少。我们通过实践与研究,对全站仪高程测量精度与误差进行了分析。 2.全站仪高程测量原理与精度分析 (1)基本原理 全站仪高程测量的基本原理是把全站仪当作水准仪来使用,使棱镜高相同,达到抵消仪器高和棱镜高的目的,从而不必量取棱镜高和仪器高,这样既能在地形复杂地区进行快速的高程传递,又能确保足够的高程测量精度。如果在较短的距离内不考虑两差对高差测量的影响,那么观测计算得到的A,B两点高差只受垂直角测量和距离测量精度的影响。如果两点间高差较大或距离较远,仅安置一次仪器不能测出其高差时,就可以在两点间安置多次仪器,加设多个转点,然后再分段设站观测。图1中各符号所含意义如下:SCA为后视斜距;SCB为前视斜距;DCA为后视平距;DCB为前视平距;iA为后视点棱镜的高度;iB为前视点棱镜的高度;VC为全站仪的高度;hAC为后点A至测站点C的高差;hCB为测站点C至前点B的高差;h1为后视棱镜中心至全站仪横轴的高差;h2为全站仪横轴至前视棱镜中心的高差;hAB为后视点A至前视点B的地面高差;A1为全站仪观测后视棱镜中心点的竖直角(俯角或仰角);A2为全站仪对前视棱镜中心点的竖直角(俯角或仰角)。原理图如下:

工程现场水准测量步骤(四等)

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

(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 观测记录参看书本表7-11。 ①视距的计算与检核 后视距(9)=[(1)—(2)]X100m 前视距(10)=[(4)—(5)]Xl00m 三等≯75m,四等≯l00m 前、后视距差(11)=(9)—(10) 三等≯3m,四等≯5m 前、后视距差累积(12)=本站(11)+上站(12) 三等≯6m,四等≯l0rn ②水准尺读数的检核

全站仪测量精度分析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毕 业 论 文 专业班级:工程测量6班 姓名:刘亚鹏 学号:200853103671 题目:全站仪测量精度分析 指导教师:张朝玉

摘要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GPS与全站仪的普及越来越广,而测距精度已大大提高。三角高程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已受到广大测绘工作者的青睐。全站仪测距精度高,使用十分方便,可以同时测定角度、距离和高差,具有精度高、速度快、使用十分方便、作业效率高的特点,特别是在许多用水准测量方法十分困难的地区,用电子测距三角测量方法能很方便地进行高程测量。通过实地地段分析和测量并且进行了计算,通过EXCEL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应用数学方法的辅助分析,比较出其测量方法的精度。 [关键词] 全站仪三角高程对向观测法水准式观测法精度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PS Total Station and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wide, and the location accuracy has been greatly enhanced. 1.30 elevation measurement as a measurement of height control an effective tool, has been mapping the broad masses of workers of all ages. Total Station range of high precision, easy to use, while in perspective, distance and height difference, with high precision, speed, the use of a convenient, efficient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especially the standard of measurement used in many ways very difficult , The electronic location triangulation method can be easily measured for height. Through field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and lots were calculated by measuring EXCEL software to collate data analysis, applied mathematical methods of supporting analysis, to compare the accuracy of its measurement methods. [Keywords] Total Station Trigonometric Leveling Method Reciprocal trigonometric levelling Standard trigonometric levelling Accuracy

GPS高程测量误差分析

GPS高程测量的制约因素 3.1 高程基准面的制约因素 3.1.1 大地水准面模型方面的限制 利用GPS求得的是地面点在WGS一84坐标系中的大地高,而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测量法式(草案)》规定,我国高程采用正常高。要想使GPS高程在工程实际中得到应用,必须实现GPS大地高向我国正在使用的正常高的转化。 由上面GPS的测量原理可知,为了得到正常高H,,我们要知道高程异常值爹。对于长距离,GPS测量也能非常有效地得到大地高,但会遇到大地水准面和高程基准面方面的问题。由于大地水准面按经典的说法是:设想一个静止的海水面向陆地延伸而形成一个封闭的曲面,其中通过平均海水面的那个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但是,随着现代大地测量的发展、测量精度的提高和多方面的需要,再把它说成与平均海水面重合就不能认为是严格的了。因此,我国的黄海高程基准实际上是近似高程系统。 这样的一个大地水准面模型,其相对精度是很低的,从而也制约了GPS高程测量的精度。 3.1.2 高程基准方面的制约因素 由于我国高程基准面比较多,有大连高程基准、大沽高程基准、废黄河基准、吴淞基准、1956年黄海高程基准等等,每一个高程基准都由一高程原点推算,有时一个点的高程值由一个或几个高程基准面来决定。

如果这些高程面的海洋测量或水准测量有误,都将会使高程基准面的基准偏离真实的重力模型,都会影响GPS高程转换的精度。 3.2 GPS高程测f方面的制约因素 3.2.1 相位整周模糊度解算对GPS高程的制约 相位整周模糊度解算是否可靠,直接影响三维坐标的精度。在控制测量中,无论采用快速静态或实时动态测量技术,都必须精确解算得到相位整周数,然而相位整周数模糊度的解算常常会出现解算错误的可能性,从而会影响高程测量的精度。 3.2.2 多路径效应的制约因素 所谓多路径效应是指测站附近反射物反射来自卫星的信号与卫星直接发射的信号同时被接收机接受,这两种信号产生相互影响,使其观测值偏离其真值,产生多路径误差。多路径效应的影响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并能对三维坐标产生分米级影响。 3.2.3 电离层延迟对高程刚量的影响 电离层对GPS测量的影响主要有:电离层群延(绝对测距误差);电离层载波相位超前(相对测距误差);电离层多普勒频移(距速误差);振幅闪烁信号衰减;磁暴、太阳耀斑等,这些电离层的变化都会延迟GPS信号的传播路线。从而影响GPS的高程测量的精度。 3.2.4 星历和参考坐标对高程的制约 卫星的星历是描述卫星运行轨道的信息,精确的轨道信息是GPS 定位的基础。另外,为测定某点的高程就必须获得该地区的一个理想的用WGS一84参考位置。卫星星历质量的好坏及用WGS一84参考位

三角高程测量原理、误差分析及应用(精)

三角高程测量 1 三角高程测量的基本原理 三角高程测量是通过观测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和天顶距(或高度角)求定两点间的高差的方法。它观测方法简单,不受地形条件限制,是测定大地控制点高程的基本方法。目前,由于水准测量方法的发展,它已经退居次要位置,但在山区和丘陵地带依然被广泛采用。 在三角高程测量中,我们需要使用全站仪或者经纬仪测量出两点之间的距离(水平距离或者斜距和高度角,以及测量时的仪器高和棱镜高,然后根据三角高程测量的公式推算出待测点的高程。 由图中各个观测量的表示方法,AB两点间高差的公式为: h=S0tanα+i1-i2 ①

但是,在实际的三角高程测量中,地球曲率、大气折光等因素对测量结果精度的影响非常大,必须纳入考虑分析的范围。因而,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主要分为:单向观测法,对向观测法,以及中间观测法。 1.1 单向观测法 单向观测法是最基本最简单的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它直接在已知点对待测点进行观测,然后在①式的基础上加上大气折光和地球曲率的改正,就得到待测点的高程。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是大气折光和地球曲率的改正不便计算,因而精度相对较低。 1.2 对向观测法 对向观测法是目前使用比较多的一种方法。对向观测法同样要在A点设站进行观测,不同的是在此同时,还在B点设站,在A架设棱镜进行对向观测。从而就可以得到两个观测量: 直觇: hAB= S往tanα往+i往-v往+c往+r往② 反觇:

hBA= S返tanα返+i返-v返+c返+r返③ S——A、B间的水平距离; α——观测时的高度角; i——仪器高; v——棱镜高; c——地球曲率改正; r——大气折光改正。 然后对两次观测所得高差的结果取平均值,就可以得到A、B两点之间的高差值。由于是在同时进行的对向观测,而观测时的路径也是一样的,因而,可以认为在观测过程中,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对往返两次观测的影响相同。所以在对向观测法中可以将它们消除掉。 h=0.5(h AB- h BA =0.5[( S往tanα往+i往-v往+c往+r往-( S返tanα返+i返-v返+c返+r返] =0.5(S往tanα往-S返tanα返+i往-i返+v返-v往④

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及四等水准测量启记录计算步骤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8—91

目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401) 2 引用标准 (401) 3 水准网的布设 (401) 4 选点与埋石 (402) 5 仪器的技术要求 (403) 6 水准观测 (404) 7 跨河水准测量 (407) 8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 (409) 9 外业成果的记录整理 (410) 附录A 选点埋石资料绘制格式与标石造埋说明 (412) A1 水准路线图的绘制 (412) A2 水准点之记的绘制 (413) A3 水准网结点接测图的绘制 (414) A4 水准标志图 (415) A5 水准标志类型图及造埋说明 (415) A6 水准标石材料用量表及混凝土施工要求 (417) A7 水准点的外部整饰 (418) A8 水准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 (421) 附录B 仪器检验方法 (423) B1 标尺的检视 (423) B2 水准标尺上圆水准器的检校 (423) B3 水准标尺分划面弯曲差的测定 (423) B4 一对标尺零点不等差及基、辅分划读数差的测定 (423) B5 一对水准标尺名义米长的测定 (425) B6 水准标尺分米分划误差的测定 (427) B7 水准仪的检视 (429) B8 水准仪上概略水准器的检校 (429) B9 水准仪的十字丝检校 (429) B10 水准仪视距常数的测定 (430) B11 水准仪调焦透镜运行误差的测定 (431) B12 气泡式水准仪交叉误差的检校 (433) B13 水准仪i角检校 (434) B14 水准仪测站高差观测中误差和竖轴误差的测定 (435) B15 经纬仪垂直度盘测微器行差的测定 (437) B16 经纬仪一测回垂直角观测中误差的测定 (438) 附录C 跨河水准测量觇板制作与跨河水准测量记录 (441) C1 跨河水准测量觇板的制作 (441) C2 跨河水准测量记录 (441) 附录D 观测手簿格式与高差表编算 (443) D1 水准测量手簿和高程导线测量记录格式 (443) D2 外业高差改正数计算 (450) D3 外业高差与概略高程表 (452)

三、四等水准测量顺序

三、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 2一般布设成闭合环 3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 5km,山岭重丘区可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 (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 并记为(4)、(5)、(6)。 (3) ( 黑一黑一红一红)”, 对于 红一黑一红) 2 ①视距的计算与检核 后视距 (9)=[(1)—(2)]X100m 前视距 (10)=[(4)—(5)]Xl00m 三等≯75m,四等≯l00m 前、后视距差 (11)=(9)—(10) 三等≯3m,四等≯5m

前、后视距差累积 (12)=本站(11)+上站(12) 三等≯6m,四等≯l0rn ②水准尺读数的检核 同一根水准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 前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 13)=(6) 后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 ≯ ( ③ ±0.100] 或5mm 高差的平均值(18)= [(15)+(16)±0.100]/2 在测站上,当后尺红面起点为4.687m,前尺红面起点为4.787m 时,取十0.100,反之,取—0.100。 3、每页计算校核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2008-10-10 23:27:42) 标签:教育 三、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 in g)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 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 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 —1. 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 (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 (5 )、(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 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 观测记录参看书本表7-11 。

水准仪测量高程的方法和步骤

水准仪测量高程的方法和步骤 内容:理解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掌握 DS3 型微倾式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构造特点、水准尺和尺垫;掌握水准仪的使用及检校方法;掌握水准测量的外业实施(观测、记录和检核)及内业数据处理(高差闭合差的调整)方法;了解水准测量的注意事项、精密水准仪和电子水准仪的构造及操作方法。 重点:水准测量原理;水准测量的外业实施及内业数据处理。 难点: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2.1 高程测量(Height Measurement )的概念 测量地面上各点高程的工作 , 称为高程测量。高程测量根据所使用的仪器和施测方法的不同,分为: (1)水准测量 (leveling) (2)三角高程测量 (trigonometric leveling) (3)气压高程测量 (air pressure leveling) (4)GPS 测量 (GPS leveling) §2.2 水准测量原理 一、基本原理 水准测量的原理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测量两点间高差,从而由已知点高程推算出未知点高程。

a ——后视读数 A ——后视点 b ——前视读数 B ——前视点 1、A 、 B 两点间高差: 2、测得两点间高差后,若已知 A 点高程,则可得B点的高程: 。 3、视线高程: 4、转点 TP(turning point) 的概念:当地面上两点的距离较远,或两点的高差太大,放置一次仪器不能测定其高差时,就需增设若干个临时传递高程的立尺点,称为转点。 二、连续水准测量 如图所示,在实际水准测量中, A 、 B 两点间高差较大或相距较远,安置一次水准仪不能测定两点之间的高差。此时有必要沿 A 、 B 的水准路线增设若干个必要的临时立尺点,即转点(用作传递高程)。根据水准测量的原理依次连续地在两个立尺中间安置水准仪来测定相邻各点间高差,求和得到 A 、 B 两点间的高差值,有: h 1 = a 1 - b 1 h 2 = a 2 - b 2 …… 则:h AB = h 1 + h 2 +…… + h n = Σ h = Σ a -Σ b

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 国家水准测量依精度不同分为一、二、三、四等。一、二等水准测量是国家高程控制的全面基础,三、四等水准测量直接为地形测图和各种工程建设提供所必须的高程控制。精度低于四等的水准测量称为等外水准测量。本节阐述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布设形式、技术要求、选点埋石、外业施测和内业计算等有关内容。 一、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 由水准原点或任一已知高程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所经过的路线称为水准路线。水准路线每隔一定的距离需要埋设一个固定点,称为水准点。水准测量的目的就是以已知高程点为起算点,沿选定的水准路线逐站测定各水准点的高程。根据已知水准点的情况和测量工作的实际需要,水准路线可以布设成以下三种形式。 (1) 附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进行水准测量,最后附合到另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上。 (2) 闭合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一条环形路线进行水准测量,测定沿线上水准点的高程,最后又回到该水准点。 (3) 支水准路线:从一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出发,沿一条水准路线测定沿线上其他水准点的高程,最后不与任一已知高程点连测。为了提高成果的精度及其可靠性,规范规定支水准路线必须进行往返观测或单程双转点观测,且应限制支水准路线的长度。 (4)水准网 二、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各等水准测量对所使用的仪器类型、水准路线长度、不符值或闭合差的限差等都有相应的规定,其中四等及等外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表4-27所列。 三、水准路线选线和水准标石埋设 (1)收集资料 在确定水准路线布设形式之前,首先要收集已有的水准测量资料,包括水准路线图、水准点“点之记”、成果表、技术总结等。而且还应到实地调查,确定已知成果可否利用。 (2)图上初步选线 在测区已有的地形图上设计拟定的水准路线。水准路线应尽量选设在地势平坦、土质坚实、施测方便的道路附近,尽量避免通过水滩、沙土、易塌陷易受雨水冲刷的地区。选线的同时还应考虑水准点的埋设位置。最后绘制一份水准路线布设图,图上按一定比例绘出水准路线、水准点的位置,注明水准路线的等级、水准点的编号。 (3)实地选线 在图上设计的基础上到实地选线。根据实地的具体情况,如沿线的实际坡度、土质特征来修改图上的设计路线,确定最有利的水准路线。同时选定水准标石埋设的确切地点。水准点应尽量埋设在土质坚实、便于保存、使用方便之处。墙脚水准点一定要选设在永久性的建筑物或构筑物上。水准点的密度应满足测量任务的需要,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 (4)埋设标志 水准点位置确定之后,按规范规定埋设水准标石(如图4-2)。水准标石的中

水准测量习题参考答案

习题二 一、填空题 1、水准测量直接求待定点高程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高差法,计算公式为AB A B AB h H H b a h +=-=,,该方法适用于根据一个已知点确定单个点高程的情形;另一种是视线高法,其计算公式为 b H H a H H i B A i -=+=,,该方法适用于根据一个已知点确定多个前视点高程的情形。 2、写出水准仪上四条轴线的定义: A 、视准轴 望远镜物镜光心与十学丝交点的连线。 B 、水准管轴 过水准管零点圆弧的切线。 C 、圆水准器轴 过圆水准器零点的球面法线。 D 、竖轴 水准仪旋转轴的中心线。 3、水准管的分划值τ″是指 水准管2㎜圆弧所对应的圆珠笔心角,分划值τ″愈小,水准管的灵敏度愈 高。 4、水准测量中,调节圆水准气泡居中的目的是使仪器竖轴处于铅垂位置;调节管水准气泡居中的目的是 使视准轴处于水平位置。 5、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有 闭合水准路线、 附合水准路线和 支水准路线。 6、水准测量测站检核方法有 两次仪高法和 双面尺法。 7、 水准测量中,转点的作用是 传递高程。 8、水准尺的零点差,可采用 每测段测偶数站予以消除。 9、DS3微倾式水准仪中,数字3的含义是指 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数的中误差。 10、设A 点为后视点,B 点为前视点,若后视读数为1.358m ,前视读数为2.077m ,则A 、B 两点高差为 -0.719m , 因为 高差为负,所以 A 点高;若A 点高程为63.360m ,则水平视线高为 64.718m ,B 点的高程为 62.641m 。 11、将水准仪圆水准器气泡居中后,再旋转仪器180°, 若气泡偏离中心,表明 圆水准器轴不平行于竖轴。 二、问答题 1、试简述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 答:水准测的原理:利用水准仪的水平视线,在已知高程点(A )和未知高程点(B )上立水准尺并读取读 数,测定两面三刀点间的高差,从而由已知点高程推算未知点高程。如图: AB A B AB h H H b a h +=-=,

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及四等水准测量启记录计算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及四等水准测量启记录计算步骤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 12898—91

目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40 1 2 引用标准…………………………………………………………………………… 40 1 3 水准网的布设……………………………………………………………………… 40 1 4 选点与埋石………………………………………………………………………… 40 2 5 仪器的技术要求…………………………………………………………………… 40 3 6 水准观测…………………………………………………………………………… 40 4 7 跨河水准测量.................................................................................407 8 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409 9 外业成果的记录整理........................................................................410 附录A 选点埋石资料绘制格式与标石造埋说明 (412) A1 水准路线图的绘制…………………………………………………… (412) A2 水准点之记的绘制…………………………………………………… (413) A3 水准网结点接测图的绘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