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T -_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T -_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T -_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T 80-1996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for food poisoning of Staphlococcus aureus

【标准状态】现行

【全文语种】中文简体

【发布日期】1997/1/11

【实施日期】1997/9/1

【修订日期】1997/1/11

【中国标准分类号】暂无

【国际标准分类号】暂无

关联标准

【代替标准】暂无

【被代替标准】暂无

【引用标准】GB 4789.10-1994,GB 14938-1994

适用范围&文摘

暂无

食物中毒培训试题及答案

食物中毒培训试卷 一、单选题 1.引起组胺中毒的鱼类是() A、河豚鱼 B、青皮红肉鱼海产鱼 C、红肉鱼 D、内陆湖泊鱼 2.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是由()引起 A、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食物 B、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污 染的食物C、化脓性球菌污染的食物D、金黄色葡萄球菌在 肠道内大量繁殖 3.肉毒梭菌毒素食物中毒是由()引起 A、肉毒梭菌 B、肉毒杆菌 C、肉毒梭菌产生的外毒素D肉毒 梭菌产生的内毒素 4.引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最常见的食物是() A、米饭、米粉 B、水果 C、蛋类D腐败肉类 5.属于有毒动植物中毒的是() A、毒中毒 B、化学性食物中毒 C、砷污染食品而引起的中毒D 细菌性食物中毒 6.常见的食物中毒是() A、毒中毒 B、化学性食物中毒 C、砷污染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 D细菌性中毒 7.食物中毒与其他急性疾病最本质的区别是() A、潜伏期短 B、很多人同时发病 C、急性肠道症状为主D病 人曾进食同一批某种食物 8.引起肉毒梭菌中毒最多见的食品是()

A、肉制品 B、鱼制品 C、自制发酵食品 D、罐头食品 9.摄入大量亚硝酸钠,可是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输 氧能力,引起() A、营养不良 B、肠源性青紫症 C、腹泻 D、腐败变质 10 .有机磷农药中毒具有()毒性. A、肾脏 B、神经 C、内分泌 D、血液 E、肝脏 二、判断题 1.食物中毒就是食源性疾病() 2.安全食品是指完全没有风险的食品() 3.食物烧煮过程中只要中心温度达到65度就可保证食品安全卫生 () 4.正确的餐具清洗消毒顺序是:刮、洗、过清、消毒、保洁() 三、简答题 食物中毒的分类? 一、单选题:1、b 2、b 3、c 4、a 5、a 6、d 7、d 8、c9、b 10、b 二、判断题:1、错2、错3、错4、错 三、简答题:1、细菌性食物中毒 2、真菌及其毒素性食物中毒 3、动物性食物中毒 4、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 5、化学性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相关知识

食物中毒相关知识2 我省地处亚热带气候,细菌易于繁殖,因而食物易腐败变质;我省有毒动植物也相当丰富,食物中毒常年可见,夏秋季更多,是我省的常见病、多发病。食物中毒防治工作很重要,因为会发生大批病例且危及生命;会造成很大政治影响而惊动政府(例如发生在大节日、大型重要会议期间,或发生在托幼机构与学校中);会降低国家、政府和单位的声誉;会造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严重损失。现把食物中毒防治的有关知识作简要介绍。 一、食物中毒的定义与发生原因 1. 食物中毒的定义 一般认为,凡是由于食用各种“有毒食物”所引起的、以急性过程为主的疾病,称为食物中毒。食物中毒的定义目前虽无一致意见,但它一般有下列共同特点:潜伏期短,来势急,短时间内可有大量病人同时发病;所有病人都有类似的临床表现且多有急性胃肠炎症状;患者在一段时间内都食用过同样的食物;发病范围一般局限在食用该种有毒食物的人群中;一旦停止食用这种有毒食物,发病立即停止;人与人之间一般不直接传染;发病曲线呈现突然上升、迅速下降的趋势,一般无传染病流行时的余波。 国家标准中的食物中毒定义是:“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因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个别人吃了某些食品(如鱼、虾或牛奶等)而发生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如伤寒等)和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等),则不属于食物中毒的范围,也不能把这些食品认为是中毒食品。 正常情况下,一般食物不具有毒性。食物产生毒性并引起食物中毒,多由于下列原因所致:① 致病性微生物污染食物并大量繁殖,以致食物中有大量活菌(例如沙门氏菌),或有大量毒素(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肠毒素);② 有毒化学物质混入食品,并达到能引起急性中毒的剂量;③ 食品本身在一定条件下含有有毒成分(例如河豚鱼含河豚毒素);④ 食品贮存过程不当而产生毒素(例如马铃薯发芽产生龙葵素)等。此外,某些外形与食物相似,但本身含有有毒成分的物质被误食,也可引起中毒(例如毒蕈中毒等)。 国外Bean 氏的定义:“The occurrence of two or more cases of a similar illness resulting from the ingestion of a common food” 。意为“由于摄入了普通食物,导致 2 例以上症状类似的病例者,即为食物中毒”。 Benenson 氏的定义:“Food-borne intoxication or food poisoning are generic terms applied to illnesses acquired through consumption of contaminated food or water” 。意为“由于摄入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疾病的总称,称为食物中毒”。 2.食物中毒的常见发生原因 ① 原料污染或变质;② 加工不当;③ 生熟交叉污染;④ 熟食品储存不当; ⑤ 误用有毒(含毒)原料;⑥ 加工人员污染;⑦ 食用方法不当;⑧ 食用容器不洁;⑨ 其他;⑩ 不明。 二、中毒食品与食物中毒的分类 1.中毒食品

食物中毒应急预案75388

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及依据 1、目的 为有效控制、及时预防和减少食源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员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损害,指导和规范食物中毒事件现场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员工生命安全风险,提高后期的抢救成功率,特制定本演练方案。 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规定。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1、组织机构 成立食物中毒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救援组、后勤组、调查组、善后组。 组长: 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救援组组长: 组员: 后勤组组长:

组员: 调查组组长: 组员: 善后组长: 组员: 2、职责 (1)组长职责 ①全面负责食物中毒应急救援预案的审批; ②组建应急救援队伍; ③领导督促小组成员做好食物中毒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求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④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信号; ⑤组织指挥求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 ⑥向上级汇报和向友邻单位通报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求援请求;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求援经验教训。 (2)副组长职责 ①协助组长负责应急求援的具体指挥工作。 ②负责危险源的确定及食物中毒潜在危险性的评估,发生重大事故时,协助组长做好事故报警、情况通报及事故处置工作。 (3)办公室主任职责 ①控制现场秩序,配合主管领导做好事故的评价及传递、上报等信息处理工作;

②做好事故现场拍照、收集证据工作; ③根据领导指示、决策,做好上传下达,协调有关工作事宜。(4)救援小组职责 ①负责治安保卫疏散工作; ②必要时代表救援组对外发布有关信息。 ③负责现场医疗救护指挥及受伤人员分类抢救和护送转院工作。(5)后勤小组职责 ①负责事故处理措施相关计划资金的落实,并收集、核算、计划、控制成本费用,降低资源消耗,对救援活动提供资金保障; ②编制处理事故的所需物资及费用报表,并对物资采购进行监督管理。 ③负责救援物资的供应和运输工作。 (6)调查小组职责 ①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发生事故时负责技术处理措施及督促措施落实情况; ②收集各种现场证据供进行事故分析使用; ③通过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7)善后小组职责 ①负责对食物中毒人员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事故严重则对中毒人员给予必要的经济赔偿; ②清理现场恢复正常生产秩序,安抚其他员工的情绪。 三、食物中毒事故识别

细菌性食物中毒

二、复习题 ㈠名词解释 1. 毒素型食物中毒(toxinic food poisoning) 2. 感染型食物中毒(infectious food poisoning) 3. 神经型食物中毒(clostridium botulinum food poisoning) ㈡填空题 1. 常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的细菌有:,,, ,。 2. 胃肠型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有:,,, 。 3. 神经型食物中毒是因进食含有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临床上以神经系统症状如为主要表现。 ㈢选择题 1. A1型题 ⑴胃肠型食物中毒的主要治疗措施为: A.及早使用抗菌药物B.洗胃、灌肠 C.及早应用多价抗毒血清D.及时按消化道隔离病人 E.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补充液体 ⑵下列能引起血性腹泻的细菌为: A.侵袭性大肠杆菌、变形杆菌B.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D.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E.产毒性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 ⑶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的最常见细菌为: A.变形杆菌B.大肠杆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D.沙门氏菌 E.副溶血弧菌 ⑷能引起过敏症状的病原菌是: A.沙门氏菌B.变形杆菌

C.副溶血弧菌D.大肠杆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 ⑸关于侵袭性细菌性食物中毒,下列哪项是错的? A.潜伏期较毒素引起者长B.可有发热 C.腹部绞痛D.粘液脓血便 E.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 ⑹下列哪项不是胃肠型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A.病人均有传染性B.潜伏期短,起病急 C.常集体发病D.有共同进食可疑食物史 E. 夏秋季多发 ⑺神经型食物中毒治疗措施中最重要的是: A.洗胃B.清洁灌肠 C.吸氧D.应用多价抗毒血清 E.使用大剂量青霉素 ⑻关于神经型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中毒剂量越大,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 B.患者神志不清,感觉正常,无发热 C.突然起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D.有眼肌、咽肌瘫痪,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 E.婴儿患者首发症状常为便秘 ⑼关于肉毒毒素,下列哪项不正确? A.是一种由肉毒杆菌产生的外毒素 B.为嗜神经毒素 C.主要由上消化道吸收,胃酸及消化酶可将其破坏 D.主要作用于颅神经核、外周神经等 E.可导致肌肉收缩运动障碍,发生软瘫 2. A2 广东某制衣厂部分工人傍晚后相继出现发热、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大便为黄色水样便,部分病人大便中有粘液脓血。该厂工人中午均在厂食堂就餐。 ⑽最可能的诊断为:

(完整word版)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General principles of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technical management of food poisoning)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 本标准适用于食物中毒。 2引用标准 GB 4789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 GB 5009 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 3术语 3.1食物中毒 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3.2中毒食品 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并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 3.2.1细菌性中毒食品:指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 3.2.2真菌性中毒食品:指被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 3.2.3动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二种: a.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做食品; b.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如鲐鱼等)。 3.2.4植物性中毒食品,主要有三种: a.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做食品(如桐油、大麻油等); b.在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做食品(如木薯、苦杏仁等); c.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成分的可食的植物性食品(如发芽马铃等)。 3.2.5化学性中毒食品,主要有四种: a.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 b.指误为食品、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

c.添加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食品,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d.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如油脂酸败)。 4诊断标准总则 4.1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中毒的特有表现为依据,实验室诊断是为了确定中毒的病因而进行的。 4.1.1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4.1.2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亦较短。 4.1.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4.1.4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4.1.5食物中毒的确定应尽可能有实验室诊断资料,由于采样不及时或已用药或其他技术、学术上的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验室诊断资料时,可判定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必要时可由三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 4.2细菌性和真菌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 食入细菌性或真菌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细菌性食物中毒或真菌性食物中毒,其诊断标准总则主要依据包括: 4.2.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4.2.2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 4.2.3实验室诊断资料,对中毒食品或与中毒食品有关的物品或病人的标本进行检验的资料。 4.3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 食入动物性或植物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动物性或植物性食物中毒,其诊断标准总则主要依据包括: 4.3.1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4.3.2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 4.3.3形态学鉴定资料; 4.3.4必要时应有实验室诊断资料,对中毒食品进行检验的资料; 4.3.5有条件时,可有简易动物毒性试验或急性毒性试验资料。 4.4化学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 食入化学性中毒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即为化学性食物中毒,其诊断标准总则主要依据包括:

如何判断食物中毒及紧急处理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如何判断食物中毒及紧急处理方法 导语:人们饮食稍不注意,就会引发食物中毒症状。那么如何判断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怎么办?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预防治疗? 夏秋之交,气温依然很高,人们大量饮水,胃酸浓度被冲稀,人体第一道天然屏障遭受破坏,细菌进入肠道,由于胆汁偏碱,杀菌力较弱。同时,细菌生长繁殖能力比较旺盛,食物易腐坏变质。 如何判断是否食物中毒 判断食物中毒主要有四条标准:短时间内大量出现相同症状的病人;有共同的进食史;不吃这种食物不发病;停止供应该种食物后中毒症状不再出现。食物中毒一般在用餐后4~10小时发病,高峰期出现在用餐后6小时左右。食物中毒后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腹部不适,中毒者首先会感觉到腹胀,一些患者还会腹痛,个别的还会发生急性腹泻。与腹部不适伴发的还有恶心,随后会发生呕吐的情况。食物中毒一般可分为细菌性(如大肠杆菌)、化学性(如农药)、动植物性(如河豚、扁豆、豆角)和真菌性(如毒蘑菇)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既有个人中毒,也有群体中毒。其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往往伴有发烧。吐泻严重的还能发生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昏迷等症状。 发生食物中毒如何处理 一旦有人出现上吐、下泻、腹痛等食物中毒症状,首先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同时,立即拨打120呼救。在急救车到来之前,可以采取以下自救措施: 催吐对中毒不久而无明显呕吐者,可用手指、筷子等刺激其舌根部的方法催吐,或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并反复自行催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经大量温水催吐后,呕吐物已为较澄清液体时,可适量饮用牛奶以保护胃黏膜。如在呕吐物中发现血性液体,则提示可能出现

食物中毒分类

食物中毒分类 按病原物质分类可分为: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是指人们摄入含有细菌或细菌毒素的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食物被细菌污染。据我国近五年食物中毒统计资料表明,细菌性食物中毒占食物中毒总数的50%左右,而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中肉类及熟肉制品居首位,其次有变质禽肉、病死畜肉以及鱼、奶、剩饭等。 食物被细菌污染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禽畜在宰杀前就是病禽、病畜; 2、刀具、砧板及用具不洁,生熟交叉感染; 3、卫生状况差,蚊蝇滋生; 4、食品从业人员带菌污染食物。 并不是人吃了细菌污染的食物就马上会发生食物中毒,细菌污染了食物并在食物上大量繁殖达到可致病的数量或繁殖产生致病的毒素,人吃了这种食物才会发生食物中毒。因此,发生食物中毒的另一主要原因就是贮存方式不当或在较高温度下存放较长时间。食品中的水分及营养条件使致病菌大量繁殖,如果食前彻底加热,杀死病原菌的话,也不会发生食物中毒。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那么,最后一个重要原因为食前未充分加热,未充分煮熟。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与不同区域人群的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美国多食肉、蛋和糕点,葡萄球菌食物中毒最多;日本喜食生鱼片,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最多;我国食用畜禽肉、禽蛋类较多,多年来一直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居首位。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始作俑者有沙门茵、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肉毒杆菌、肝炎病毒等。这些细菌、病毒可直接生长在食物当中,也可经过食品操作人员的手或容器,污染其他食物。当人们食用这些被污染过的食物,有害菌所产生的毒素就可引起中毒。每至夏天,各种微生物生长繁殖旺盛,食品中的细菌数量较多,加速了其腐败变质;加之人们贪凉,常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食物,所以夏季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 二、真菌毒素中毒 真菌在谷物或其他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人和动物食人这种毒性物质发生的中毒,称为真菌性食物中毒。中毒发生主要通过被真菌污染的食品,用一般的烹调方法加热处理不能破坏食品中的真菌毒素。真菌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因此中毒往往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三、动物性食物中毒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葡萄球菌在空气、土壤、水、粪便、污水及食物中广泛存在,主要来源于动物及人的鼻腔、咽喉、皮肤、头发及化脓性病灶。葡萄球菌可产生多种毒素(A、B、C、D、E 型)和酶类。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是能产生肠毒素的葡萄球菌,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力最强。此菌耐热性不强,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pH 为7.4,大约5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可在实验室条件下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的肠毒素耐热性强,一般烹调温度不能将其破坏,218~248℃油温下经30 分钟才能被破坏。 (一)流行病学特点 1.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其他季节亦可发生。 2.中毒食品主要为乳及乳制品、、蛋及蛋制品、各类熟肉制品,其次为含有乳制品的冷冻食品,个别也有含淀粉类食品。 3.中毒原因主要是被葡萄球菌污染后的食品在较高温度下保存时间过长,如在25~30℃环境中放置5~10 小时,就能产生足以引起食物中毒的葡萄球菌肠毒素。 (二)发病机制 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食物中毒的机制目前尚未全部阐明。有研究认为,葡萄球菌肠毒素对小肠粘膜细胞无直接破坏作用,而以完整的分子经消化道吸收入血,到达中枢神经后刺激呕吐中枢致病。 (三)中毒表现 1.起病急,潜伏期短,一般在2~3 小时,多在4 小时内,最短1 小时,最长不超过10 小时。 2.中毒表现为典型的胃肠道症状,表现为恶心、剧烈而频繁地呕吐(严重者可呈喷射状,呕吐物中常有胆汁、粘液和血)、腹痛、腹泻(水样便)等。 3.年龄越小对本葡萄球菌肠毒素的敏感性越强,因此儿童发病较多,病情较成人严重。 4.病程较短,一般在1—2 天痊愈,很少死亡。 (四)预防措施

食物中毒的调查

食物中毒的调查 食物中毒调查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调查确定食物中毒的类型和中毒原因;为中毒后病人处理、食品处理和现场处理提供科学依据;总结经验教训,以利于加强食物中毒的预防。 (一)食物中毒类型调查 首先要确定疾病的发生是否是食物中毒,如果是食物中毒,就要确定属于何种类型的食物中毒,为此,要进行三方面的工作,即流行病雪调查、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的核心问题是了解发病与进食的关系。要调查发病者在发病前24~48 小时所进食的食物以及在同一场所进食而未发病者的进食食物,以初步确定可疑的有毒食品,并调查发病人数、发病时间及病程变化等情况,同时还要进行食品卫生质量、食堂厨房卫生状况等卫生学调查。临床诊断要特别注意病人发病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潜伏期对于判断中毒类型是重要的线索和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虽有某些共同之处,但也有一定的特点,如亚硝酸盐中毒时的青紫症,肉毒中毒特有的如眼睑下垂、吞咽困难等神经症状,砷中毒时咽喉烧灼感和米泔水样便等。 实验室诊断是验证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结果的有效手段,为此要及时采集现场的可疑食品、餐具炊具涂拭样品及病人呕吐物、排泄物和血尿样品,并尽快地准确地进行实验室检验,提出检验报告。采样过程中要注意样品应具有批量代表性,如液态食品要经搅拌均匀后取样,散堆样品应分层定点采集后混匀,大包装样品按比例采样后混匀,小包装样品按生产日期或批号采样等。注意样品采集要有足够数量,如熟肉制品、冷荤制品等固体食品采样500g,流质、半流质食品采样300~600g,病人呕吐物或排泄物10~15g,尿液50~lOOml、血液5ml 等,如只有残余食物或生物样品,亦应尽量多采集。要注意样品的代表性和可信性,为此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在采样后至送检前不得发生污染或变质,对用于微生物检验的样品和易腐坏食品应低温保存运送,于 4 小时内送至化验室检验。实验室检验虽很重要,但不是确定食物中毒的惟一依据,因食物中毒的发生有时环节多,较为复杂,尤其是可疑食物常被有意或无意销毁,或餐具已被消毒等,故检验结果阴性,不能完全排除是食物中毒,要综合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季节。这是由于气温高,适合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另一方面人体肠道的防御机能下降,易感性增强。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其中毒食物多为动物性食品。 临床上分为胃肠型与神经型。临床主要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排水样便,可带少量粘液,重者可休克。本病全国各地均有流行,集体发病,及时治疗疗效佳。病死者多为病情重,伴有脱水、休克而未及时入院治疗者。因此及时诊断治疗是关键。 菌痢的临床表现 1.起病急,腹痛、呕吐、腹泻,便次每日数次至20-30次不等,多呈水样便、血水便(副溶血弧菌),可带少量粘液。 2.部分畏寒、发热、乏力。 3.重者脱水、酸中毒、休克。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4小时内曾进食可疑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同食者于短期内同时或先后发病,于1-2天内达高峰,多在夏秋季发生。 2.临床特点:发病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便次每日数次至20-30次不等,多呈水样便,可带少量粘液,偶带脓血。 3.实验检查:取可疑食物及吐泄物培养,生长同一种病原菌,如: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杆菌、腊样杆菌等,或获得葡萄球菌肠毒素。

1.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 2.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3.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4.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5.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6.蜡样牙孢杆菌食物中毒 7.韦氏梭菌食物中毒 8.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食物中毒 9.空肠弯曲菌食物中毒 10.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11.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 类型及症状 细菌性食物中毒,一般可分为毒素(肠毒素)型、感染(细菌侵入)型和混合型三类。 食品中污染了病原菌后,这些细菌在食物中繁殖并产生毒素,因食用这种食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毒素型食物中毒;病源菌污染食物后,在食物中大量繁殖,人体摄入这种含有大量活菌的食物后引起消化道感染而造成的中毒称为感染型食物中毒;由毒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发表时间:2018-01-21T14:06:33.71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3期作者:杨囡张俊君王丽娟王莹莹陈斌 [导读] 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及流行病学调查,这是一起由荷叶饼夹肉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陕西省咸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咸阳 712000 摘要:目的为了及时追查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查清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来源,为临床用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根据GB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10-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4789.30-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检验》和GB4789.14-2014《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蜡样芽孢杆菌检验》[1]的方法和有关的参考资料,对可疑食品进行致病性肠道杆菌、球菌检验。结果经培养鉴定,从食品荷叶饼夹肉及2名患者呕吐物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并进行了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3株致病菌产肠毒素检测均为阳性。结论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及流行病学调查,这是一起由荷叶饼夹肉受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食物中毒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此,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数中引起急性胃肠炎的蛋白质肠毒素,由其导致的食物中毒多见于春夏季节,且中毒食品种类繁多[2-5],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是个世界性卫生问题,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在美国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占整个细菌性食物中毒的33%,加拿大占45%,而在我国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25%[6]。 2017年2月16日渭城区某幼儿园两个班级学生饭后出现不适,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随后我实验室接到渭城区疾控中心送来学校餐厅食物留样及中心医院留取的病人呕吐物,经过数天培养与最后的生化鉴定,从患者呕吐物及食品荷叶饼夹肉中检出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并进行了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证实该菌产生了肠毒素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样品来源 现场采取餐厅食物留样:荷叶饼夹肉1份,约70g,南瓜粥1份,约110g患者呕吐物2份,患者肛拭子1份。 1.2检验项目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将可疑样品根据GB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10-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4789.30-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检验》和GB4789.14-2014《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蜡样芽孢杆菌检验》的方法进行增菌分离鉴定。同时将食品样品的增菌液及患者的咽拭子、肛拭子标本按要求处理后提取核酸,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 1.3培养基及试剂 缓冲蛋白胨水(BPW)、沙门显色平板、7.5%氯化钠肉汤、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平板、单核增生李斯特菌显色平板、磷酸盐缓冲液、蜡样芽孢杆菌平板(MYP)、血平板均采用青岛海博生物有限公司;Baird-Parker(BP)平板、LB增菌液、营养琼脂均采用北京路桥生物有限公司;VITEK2阳性杆菌鉴定卡、VITEK2阴性鉴定卡、VITEK2芽孢鉴定卡均采用法国梅里埃生物有限公司;金黄色葡萄球菌荧光定量PCR试剂盒采用江苏硕世生物有限公司;ELISA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试剂盒采用德国拜发生物分析系统有限公司。 1.4检测方法 (1)增菌:①将食品荷叶饼夹肉、南瓜粥按比例称取样品分别进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及蜡样芽孢杆菌增菌培养,将样品充分混匀,除单增菌外(单核增生李斯特菌30℃培养24小时),其它增菌液置于37℃培养24小时。②将2份呕吐物及1份肛拭子接种血平板、营养琼脂平板。 (2)分离培养:将上述增菌液分别取一接种环接种于相应的分离培养基(沙门显色平板、单增显色平板、MYP平板、金葡显色平板、BP平板、血平板)作平板划线,经37℃培养24小时后观察各平板上菌落,同时将剩余增菌液及患者咽拭子、肛拭子进行处理,用手工法提取核酸进行PCR分子生物学实验。 (3)各平板菌落生长形态:①食品荷叶饼夹肉及南瓜粥:沙门氏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蜡样芽孢杆菌分离平板均无可疑菌落生长,食品南瓜粥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平板也无可疑菌落生长,故排除该菌污染食物的可能性。②食品荷叶饼夹肉:金黄色葡萄球菌显色平板上可见蓝绿色中等大小光滑湿润菌落;BP平板上可见灰黑色光滑湿润,周围有一混浊带边缘透明的小圆形菌落;血平板:圆形,菌落较大,乳黄色光滑湿润,周围有完全透明溶血圈。③呕吐物及肛拭子:2份呕吐物:血平板:圆形,菌落较大,乳黄色光滑湿润,周围有完全透明溶血圈;营养琼脂平板:乳黄色中等大小,光滑湿润的圆形菌落;1份肛拭子:血平板及营养琼脂平板均无可疑菌落生长。 (4)鉴定试验:将可疑的菌进行革兰染色、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试验。 食品荷叶饼夹肉及2份呕吐物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试验 ①生化试验见表1 ②分子生物学试验:对荷叶饼夹肉的增菌液及2份呕吐物样品进行处理,用手工法提取核酸,进行了荧光定量PCR的检测,在PCR结果中也显示出食品荷叶饼夹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果为阳性,2份呕吐物样品结果也为阳性。 ③肠毒素检测试验: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人的治病因子主要为肠毒素,所以我实验室对分离出的金葡菌株是否产肠毒进行了检测,我们分别采用了PCR方法和ELISA方法对5种金葡菌肠毒素进行了检测,结果见表2和表3。

食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 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1)季节性本菌食物中毒的发病率较高,一般为40%~60%,全年均有发生,以6~9月发生最多。 (2)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如各种肉类(特别是病死畜肉类)、蛋类、家禽、水产类以及乳类等。由于沙门菌不分解蛋白质,不产生靛基质,因此被污染的食物常常没有可察觉到腐败现象。 (3)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4~8h,最短4h,最长72h,超过72h者不多见。以急性胃肠炎为主。先期症状为发热,体温一般在38~40oC。头疼、恶心、倦怠、全身酸痛、面色苍白;其后出现腹泻、腹痛和呕吐,严重者可有脱水症状。腹泻主要为黄绿色水样便,恶臭,间有黏液或血,一日数次至十余次。腹痛多在上腹部,伴有压痛。重症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昏迷、谵妄、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也可出现少尿、尿闭、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等循环衰竭症状,甚至休克。如救治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4)预防措施不进食被沙门菌污染的食品,如动物内脏及易被粪便污染的肉类;不要将食品在沙门菌最适生长温度下长期储存,以免细菌在适宜条件下在被污染食品中大量繁殖;加热杀死病原菌是防止感染的关键措施。沙门菌对热的抵抗力不强,加热60分钟可被杀死。为彻底杀灭肉类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沙门菌并灭活其毒素,应使肉块深部温度至少达到80oC并持续12分钟;已制成的熟食品不要存放时间过久,以免被再次污染;熟食品存放时间较,一般不要超过4个小时,并且食前须彻底加热处理。 2.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1)季节性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全年均有发生,一般以夏秋季多见。 (2)中毒食品一般以剩饭、凉糕、奶油糕点、牛奶及其制品、鱼虾与熟肉等为常见,其他食品亦有发生。 (3)临床表现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特点,是发病急、潜伏期短,一般为1~1、5h,平均3h左右。症状主要为恶心、剧烈而频繁的呕吐(喷射状呕吐)、唾液分泌增加,其呕吐次数1~10次不等,有时突出胆汁或混有血液,呕吐前多有脑后重压感,并伴有上腹部剧烈疼痛。约有80%病人发生腹泻,多为水样或粘液便,少数有血便,一般每日3~5次。体温正常或稍有微热。此外,尚有少数病人可出现血压下降、脱水症状,甚至虚脱。儿童对肠毒素比成人敏感,故发病率高,病情重。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一般病程较短,多在1~2天内恢复正常,一般预后良好。其发病率约30%,少数人可几天食欲不振。

食物中毒的分类

食物中毒的分类 根据中毒的食品,食物中毒可分为五类: 1、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入细菌性中毒食品(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通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气候炎热的季节,一般5—10月份最多,发病率较高但病死率较低。 细菌性食物中毒又分为两种类型: ①感染型:由病原菌直接作用于肠道而引起的中毒。 ②毒素型:由病原菌产生的外毒素或内毒素作用于肠道而引起的中毒。 2、真菌性食物中毒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 有一定的地区性,季节性,随真菌繁殖产毒的最适温度不同而异。发病率较高,病死率因真菌的种类不同而有所区别。 3、动物性食物中毒 食入动物性中毒食品(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作食品或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大量有毒成分的动物性食品)而引起的中毒。 4、化学性食物中毒是指食入下列食物引起的中毒: ①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 ②误为食品、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有毒有害的化学

物质; ⑧添加非食品级的或伪造的或禁止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及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 ④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季节性、地区性不明显,发病”率、病死率一般都比较高。 5、植物性食物中毒 食入植物性中毒食品(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及其加工制品当作食品,或在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作食品或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大量有毒成分的植物性食品)而引起的中毒。季节性、地区性比较明显,多散在发生,发病率较高。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处理原则 (一)确定诊断 1.查明原因:根据中毒者发病急,短时间内同时发病,发病范 围局限在食用同一种有毒食物的人等特点,找到引起中毒的食品, 并查明引起中毒的具体病原体。 2.临床症状:符合食物中毒的临床特征。 3.细菌学及血清学检查:对可疑食物、患者呕吐物及粪便进行细菌学培养,分离鉴定菌型,作血清凝集试验。

一起食物中毒案例的分析(有答案)

卫生检验综合技术-微生物检验部分课堂讨论 模块二:细菌性食物中毒案例讨论 一、一起食物中毒案例的分析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实验室检测流程及检测技术 2.熟悉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食物中毒类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处理原则 3.熟悉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的方法 4.了解食物中毒案例的分析方法 学时:11学时 课程内容: 一、事件概述 B市C镇初级中学为政府公办初级中学,共有学生1132名,22个班级,83名老师,7名食堂工作人员。其中寄宿生630名,走读生502名,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至周日放假。根据学校报告,6月5日下午17:20开始,有学生出现腹痛、腹泻、呕吐、恶心和头痛、头昏等症状,到6月6日晨检发现有80余名左右出现同类症状,因这些学生在学校有共同就餐史,且发病时间非常集中,怀疑为食物中毒。6月6日上午7:30学校向C镇卫生院报告并组织患病学生就诊。【问题1】C镇卫生院接到报告后,首先应当开展什么工作?当卫生院同天接到数例相同症状体征的病人时,应如何考虑?作何处理? 【参考答案】C镇卫生院接到报告后应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核实情况,并及时开展救治。当同一天接到数例相同症状体征的病人时,则考虑食物中毒的可能。因此,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的同时及时报告当地CDC或卫生执法监督机构。

镇卫生院接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核实,核实后于6月6日上午8:30向B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问题2】B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如果怀疑是食物中毒,应做何处理? 【参考答案】及时将事件报告给市卫生局和省疾控中心。除了及时报告之外,还应:○1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包括停止食用中毒食品;采取病人标本,以备送检;对病人的急救治疗;○2对中毒食品的控制:保护现场,封存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追回已售出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3对中毒场所采取消毒处理

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

《食源性疾病诊断技术规范研讨会》会议材料 现有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和规范 一、传染性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强制国标) 1.霍乱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4-1995】 2.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001-1995) 3.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2-1995) 4.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 5.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1-1997) 6.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WS 271-2007 ) 7.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5-1997) 二、食物中毒(非传染病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国标推荐部标) 1.食品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1994) 2.曼陀罗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3-1996) 3.毒麦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4-1996) 4.含氰甙类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5-1996) 5.桐油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6-1996) 6.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1996) 7.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9-1996) 8.变质甘蔗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10-1996) 9.霉变谷物中呕吐毒素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T11-1996) 10.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T12-1996) 1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13-1996) 12.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0-1996) 1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1-1996) 14.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2-1996) 15.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3-1996) 16.大麻油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4-1996) 17.食源性急性有机磷农药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WS/T85-1996) 18.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6-1996) 三、其他标准 1.旋毛虫病的诊断(WS 369-2012 2012年3月2日卫生部通告) 2.囊尾蚴病的诊断(WS 379-2012 2012年6月4日卫生部通告) 四、急性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卫办应急发[2011]94号) 1.急性甲醇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2.急性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3.急性盐酸克仑特罗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4.急性致痉挛性杀鼠剂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5.急性抗凝血类杀鼠剂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6.急性氰化物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7.急性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五、重金属污染诊疗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0]171号)

四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及毒素分析

·论著·四起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及毒素分析 熊燕 刁平 龙一兵 陈智 江元山 【摘要】目的 对4起食物中毒的10株菌株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及毒素分析。方法 按照食品卫生检测标准GB4789.10-94、《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 S/T80-1996及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结果 这10株菌均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并检出葡萄球菌A型肠毒素,且其中1株同时检出葡萄球菌C型肠毒素。结论 应加强食品卫生的管理工作,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食品,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生成。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肠毒素 【中图分类号】R9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83(2005)06-0021-02 Four Food Poisoning Cases Caused by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Its Enterotoxin X ION G Yan, DI AO Ping,LON G Yi-bing,C HEN Zhi,J I A N G Y uan-shan. W uhan Center f or Diseas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Wuhan 43002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 roug h Staph ylococcal entero tox in ana ly sis to identify Staph ylococcus aureus f ro m10st rains co llected fro m fo ur foo d poiso nin g cases.Methods Acco rding to the Na tio nal Sta ndard for “Foo d Sani ta ry Inspectio n Pro cessing fo r Micro o rga nism s(GB4789.10-94)”,“Diag nostic crite ria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fo r foo d poiso ning of Staphyloco ccus a ureus”W S/T80-1996,as w ell a s“T he pr ocedur es fo r Staphy lo coccal Entero tox in Test Kit”.Results Staphy lo coccus aureus and enter oto xin A w er e po sitiv ely identified in a ll ten sa mples with one sample containing bo th enter o to xin A a nd entero tox in C. Conclusion In o rder to prev ent food co ntamina tio ns caused by Staph ylococcus aur eus and its enter o to xin,it is sug gested that the mo nito r o f fo od hygiene sho uld be streng thened. 【Key words】 Stophyloco ccus aureus;Foo d poiso ning;Entero tox in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分析广泛,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因而,食品受其污染的机会很多,由其引起的食物中毒也较常见,且多见于春季。国内最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毒的食品为乳及乳制品、蛋及蛋制品、各类熟肉制品,其次为含有乳制品的冷冻食品,个别也有含淀粉类食品。2003年武汉市发生的4起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均由含淀粉类食品(米粉、烧梅、豆浆)引起,共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并检出葡萄球菌A型肠毒素,其中1株同时检出葡萄球菌C 型肠毒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来源 2003年武汉市因分别食用米粉 作者单位:430022 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第一作者简介:熊燕(1962-),女,副主任技师,研究方向:微生物检验(两起)、烧梅、豆浆而引起的4起食物中毒所分离的10株菌株。 1.1.2 培养基 各种培养基均由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鲜配制。 1.1.3 生化试剂 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提供。 1.1.4 试剂盒 SET-RPLA试剂盒由英国OXO IDLTD提供。 1.2 方法 1.2.1 分离与鉴定 按国家标准GB4789.10-94、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 S/T80-1996方法进行检验。 1.2.2 肠毒素测定 按SET-RPLA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2 结果 2.1 分离培养 将10株菌用7.5%氯化钠肉汤增菌,37℃培养24h后分别转种血平板,置37℃培养24h。金黄色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