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习题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习题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习题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习题及答案

经济学院包亚钧

导论

一、简述题

1、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1)西方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资源稀缺性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的。主要涉及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如何相互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遵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特定生产方式之下的社会生产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行为的结果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社会人,并形成了整体主义分析方法。

2、简述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坚持直观现实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是指:当理论与实践相冲突时,让理论服从现实。直观现实式的研究并不是不要理论,而是从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验现有的理论。

(2)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含义:即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注意中国国情,在解答我国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先进的分析方法。

(3)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即学术思想来源、学术队伍学术观点的开放性。

(4)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首先重视实证分析方法,其次重视计量分析方法,最后重视经济观点的正确。

二、论述题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地基本脉络。P18

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特指我们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那个阶段。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2.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4.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三个代表:

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简述题:

1、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P23-24

一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和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三是尽快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四是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对全部生产实行有计划的调节。

五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及意义。P28-29

(1)含义:特指我们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那个阶段。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2)意义:一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二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3、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P29-30

(1)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2)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从量上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中占优势;从质上,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对经济发展地导向作用上。现阶段,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发挥其对国民经济发展地导向作用。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依靠大型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的经营优势。通过国有资本的经营优势来支配其他非国有经济。原则: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是初级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创造了就业机会,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同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较强,特别是在竞争性领域,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

(4)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多种所有制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优势,同时也具有各自的劣势和局限性。因此,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合理配置各种所有制形式,使它们在功能上相互补充。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以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为基本前提;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应该是平等和竞争的关系。这种相互竞争,有利于提高各种所有制经济的效率,促进技术的进步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三、论述题:

1、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共同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的经济制度。

(2)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一个社会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上层建筑乃至整个社会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其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应考虑到生产力落后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条件。

(3)初级阶段,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存在,公有制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

(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实现直接与市场机制联系在一起,并且必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各种分配制度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

(5)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因为,一是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是内生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二是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起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三是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阐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P25-28

(1)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不发达确定的,是其他理论的基础。

(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所有制关系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一是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目的。它揭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确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标准。

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阐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区别以及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而实现共同富裕是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是联系的。

(3)关于经济改革的理论。一是改革的性质是一场新的革命,既不是对传统经济体制的修补,也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而是要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实现中国经济及社会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二是在评判改革成效的标准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新体制,要使市场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主义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两者是可以兼容的。由此,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政策: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二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三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应该而且可以多样化;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五是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发挥两个积极性;六是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等等。

(5)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理论

收入分配取决于生产条件的分配。公有制经济主要通行劳动标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通行所有权标准。

劳动标准与所有权标准相结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6)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一是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二是在引进和借鉴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三是有效运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

(7)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意义: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本质目标、基本内涵、总体思路、模式选择和根本动力。

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市场: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2、市场机制: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和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3、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或调节经济运行的经济。

4、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5、渐进式改革: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按渐进方式进行的市场化改革。

二、简述题:

1、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其运行特点。P31

2、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P32

(1)资源配置遵循产权规则界定和保护产权。

(2)经济主体独立自主的分散决策。

(3)契约自由和体现消费者主权,生产要素流动和生产规模、结构由市场需求决定。

(4)市场价格与竞争机制调控经济运行过程。

3、简述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P35

(1)特点: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按渐进方式进行从上到下的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

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2)渐进式改革成功的原因:一是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二是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来判断改革的成效。三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四是经济体制改革向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包括政府职能的转变、推行政治民主化。

三、论述题

1、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P33

(1)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被正式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2)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1984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商品经济。

(3)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要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模式。

(4)第四阶段:1992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大党的十六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P34-35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有制基础。一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二是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三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特点:一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二是按劳分配原则需要通过市场交易关系才能实现。三是按劳分配的实现过程和实现形式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

这就是说,我们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就是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3、试述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35-38

1.重构充满活力的微观基础。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塑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各类市场及市场要素总和而成的有机整体,大体上可以分为一般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市场体系又是市场主体活动的空间领域,一个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必要前提条件。

3.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国家应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国民经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

4.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功能作用的结果,会增大社会成员生存和生活的风险。社会保障体系犹如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减振器和稳定器,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

第三章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与实践

一、名词解释:

1、华盛顿共识: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新自由主义的政策宣言)。

北京共识:以中国改革经验为基础的原理,包含了三个重要的原理:一是创新价值;

二是努力建造一个有利于持续、均衡与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三是自主发展理论。

2、等级规则:是指首先构建一个层层隶属的金字塔形的等级构架,再界定每一个行为人在

这个等级构架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进一步界定与这个等级位置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权力。

3、产权规则:是指一个人资源配置权力的大小与其拥有的资产数量正相关,即拥有的资产

越多,所拥有的资源配置权力就越大。

4、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即由权力中心推进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5、宪法秩序:用以界定国家的产权和控制的基本结构,包括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

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它为集体选择确立了原则,从而是制定规则的规则。

6、“诺思悖论”: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

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

7、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

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

8、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个人或一群人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为确立预期能导致自身

利益最大化的利益安排和权力界定而自发组织实施制度创新。

二、简述题:

1、比较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差异。P40

(1)激进式改革:通过全面推进私有化,在短期内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主要内容:一是在政治上实行民主化即多党制;二是在经济上全盘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三是在经济政策上采用休克疗法。

(2)渐进式改革:在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按渐进方式进行。

主要特点:一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二是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三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2、简述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的特征。P42

(1)政府主体是决定制度变迁方向、速度、次序、方式的主导力量。

(2)权力中心凭借行政命令、法律规范及利益刺激,自上而下地规划、组织和实施制度创新。

(3)政府主体与微观主体在具体制度创新中存在利益摩擦。

(4)为控制风险权力中心为制度创新设置了严格的进入堡垒。

(5)统一观念,即建立和推行一套可为下级政府和人民群众接受的意识形态。

3、试分析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诺思悖论”。P43

所谓“诺思悖论”,是指一个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有效率产权制度依赖于国家对产权进行有效率的界定与保护,但受双重目标的驱动,国家在界定与保护产权过程中受交易费用和竞争的双重约束,会对不同的利益集团采取歧视性的政策,从而会容忍低效率产权结构的长期存在。

三、论述题;

1.阐述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方式与路径。P40

我国没有从先验的理论出发,而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选择了一条自上而下的渐进式改革道路,逐渐从一个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1)我国是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一开始表现为放权让利式的改革,逐渐过渡到价格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进而导致政治体制的变革。

(2)增量改革。即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在等级规则作用较小的边际上,选择具有帕累托改进意义的利益调整方式进行体制变革,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3)三是先试点、后推广,即先在局部范围内取得改革经验,然后再在全局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2、阐述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地方政府在我国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功能。P44

(1)特征:一是随着放权让利改革战略和“分灶吃饭”财政体制的实施,拥有较大资源配置权的地方政府成为同时最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政治组织。

二是地方政府经济实力的提高所引起的谈判力量的变化导致了重建新的政治、经济合约的努力。

三是当利益独立化的地方政府成为沟通权力中心的制度供给意愿与微观主体的制度创新需求的中介环节时,从而使权力中心的垄断租金最大化与保护有效率的产权结构之间达成一致,化解“诺思悖论”

(2)主要功能:一是地方政府成为中间扩散型制度变迁方式中的“第一行动集团”。由于财政包干体制使GDP成为了衡量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非常重要指标,导致地方政府官员具有政治家和企业家的双重功能。

作为权利中心的行政代理人按照等级规则行为,但是他们透过谋求经济上的发展来达到政治家的目的,即职务升迁。

作为企业家,他们具有在制度非均衡条件下敏锐发现潜在制度收益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政治上冒风险的能力去率先捕捉潜在制度收益,并通过较其他地方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来获得更好的政治升迁机会。

二是非平衡改革战略下的潜在制度收益与地方政府对制度创新进入权的竞争。地方政府主要通过五个途径竞争可获得垄断租金的制度创新进入权;P45

3、分析我国的渐进式改革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P48

(1)存在主要问题:一是政治企业家行为的模糊化导致腐败现象日益严重。

二是地方政府官员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地方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下降(资源、环境、社会问题严重)。

三是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竞争加剧导致地方封锁产生“诸侯经济”现象。

四是“先试点、后推广”的改革方式导致不同阶层、不同地区收入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2)化解冲突和减少负效应的路径: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二是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三是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第四章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

一、名词解释

1.产权: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产权就是对物品或劳务根据一定的目的加以利用或处置

以从中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

2.所有权:是指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

3.占有权能:是指行为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4.使用权能: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的性质,依其用途而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使用权是直接于所有物之上行使的权利,因而使用权的存在首先以占有物为前提。

5.收益权能:是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6.处分权能:处分权是指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可能性,反映的是人在变更财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7.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都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8.自然人企业制度:主要包括独资企业和合伙制企业两种形式。

9.法人企业制度:即公司制。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10.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公司。11.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

12.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两部分。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包括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的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通讯、水利等设施。

13.竞争性国有企业:是指那些国家投资建成的、基本不存在进入和退出障碍、同一产业部门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

二、简述题:

1、为什么马克思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P49

(1)马克思是从两层含义上来论述所有制范畴的,一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一

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前者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用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体现出来的;后者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它表示占用主体对占用的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用方式,经济上的占用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

(2)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为否定

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一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3)在实际生活中,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所有制关系的变动必然要反映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中来,使所有权的法律制度和所有权关系相互适应,而所有权制度的变化又反过来为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创造一定的条件。

2、什么是产权?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什么?p52,53

(1)产权: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产权就是对物品或劳务根据一定的目的加以利用或处置以从中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

(2)明确产权关系:即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

3、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P55

(1)所有权主体的非人格化资本行为与要求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经营国有资产之间的冲突。(2)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与要求企业产权具有可交易性之间的冲突。

4、为什么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P53

产权明晰化一是有利于明确交易界区;二是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三是有利于稳定交易者的收益预期;四是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五是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5、法人资产制度有那些主要特征?P60

(1)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2)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3)股票自由让渡。(4)界定经营者与公司之间的关系。(5)合理有效的所有权约束。(6)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7)必要的外部约束。一是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的有效竞争对公司经营者经营行为的约束;二是完善法律体系,优化法律对公司经营者行为的约束。

三、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P49-51

(1)马克思是从两层含义上来论述所有制范畴的,一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一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前者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用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体现出来的;后者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它表示占用主体对占用的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用方式,经济上的占用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

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一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在实际生活中,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所有制关系的变动必然要反映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中来,使所有权的法律制度和所有权关系相互适应,而所有权制度的变化又反过来为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创造一定的条件。

(2)所有权的权能包括: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所有权各项权能都统一于所有权,即受所有权的制约。

(3)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所有权的诸项权能进一步分离,表现为:一是资本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二是资本职能与管理、监督职能的分离。

2、为什么必须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P52

(1)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尽快改变国有企业低效率状况,就必须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关系,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2)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都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3)产权制度的最主要功能在于它能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体讲:产权明晰化一是有利于明确交易界区;二是有利于规范交易行为;三是有利于稳定交易者的收益预期;四是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五是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3、试论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P55-59

由于国有企业提供产品的性质及所处行业的差别,我们大体上可把国有企业分为竞争性企业和非竞争性企业。非竞争性国有企业又可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和从事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垄断性企业两大类。根据国有企业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改革战略。

(1)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宜选择国有国营模式。

(2)垄断性国有企业宜选择国有国控模式。

(3)竞争性大中型国有企业宜进行股份制改造。

(4)国有小企业宜完全放开。

4、阐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P60-62

为了在以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实现产权关系的明晰化,我们主张选择国有资产的四层授权经营模式,以完成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使之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第一层授权经营要解决的问题是,构造出政企分开的制度性条件,使代理国家行使竞争性国有企业所有权的主体行为资本化。即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为目标,并建立起能有效监控所有权的行为主体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法人资产制度的建立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二层授权经营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批竞争性的控股公司,实现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相分离。即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委托人拥有国有股的收益权,控股公司作为代理人拥有国有股的控股权,从而在保持国家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前提下,实现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的经营职能相分离,使国有股权事实上分散化,为企业产权独立化创造条件。

第三层授权经营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司产权独立化。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分离后,国有股事实上具有可转让性,同时引入多元化持股主体,其中包括非国有持股主体。

第四层授权经营的目的在于,通过委托人为代理人设置最优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资产的营运效率。

第五章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

一、名词解释

1.企业治理结构:P64

2.道德风险: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为。P64

3.刺激一致性约束:P65

4.参与约束:P65

5.代理成本:P66

6.企业所有权: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合称。P68

7.内部人控制:P69

8.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P69

9.企业共同治理:决策的共同参与、监督的相互制约。核心:经济的民主化,模式(机制):董事会和监事会。P71

10.相机治理机制:不存在事前的法律规定,企业所有权分配的支配权的让渡就必须依靠产权主体的自愿谈判来完成的制度。P72

二、简述题

1.什么是代理问题?简述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P64、65

代理问题: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函数不完全一致,代理人又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因此,代理人就有可能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从事有可能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活动,从而出现代理问题。

2.简述体制转轨中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

(1)企业治理结构意为公司权力机关的设置、运行及权力机关之间的法权关系。

(2)解决两权分离条件下的代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出路就是要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一是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实现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对称分布,以形成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二是目的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以保证企业的决策效率。

(3)企业治理结构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治理结构的创新,其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自我约束、相互制衡的机制。二是外部治理结构的创新,相机治理程序的核心是通过市场对企业的治理来保护所有者的权益。

附;简述股份公司的特征。

答: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在股票市场上自由转让的公司。股份公司具有以下特征:

1.股份公司是法人。

2.股份公司是典型的资合公司。

3.股份公司的股东不能少于法律规定的数目。

4.股份公司的资本总额平分为金额相等的股份,每一股上体现的权力与义务关系是相等的。5.公司资本的调整要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进行。

6.股份公司的股份可以自由让渡,但不能退股。

第六章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分配制度

一、名词解释

1、按劳分配:

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它一方面反映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反映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和与此相联系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即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取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

按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即劳动所有者获工资,资本所有者获利息,土地所有者获地租。

2.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国民收入分解成不同经济主体收入的过程。

3.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

二、简述题

1.论述按劳分配的实质和意义。

答:(1)实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2)因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一方面,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人们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处于平等地位,任何人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的垄断、占有,获得特殊的经济利益,劳动成为他们获得社会产品的惟一依据;

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社会分工,劳动还主要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脑力与体力、简单与复杂等不同劳动之间存在着差别,劳动能力还是一种个人的“ 天赋”的权利。

因此,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在做了必要的各项社会扣除后,还必须以各自付出的劳动量为基础分配个人消费品。

(3)意义:一是它用劳动代替了资本,使劳动成为了占有社会产品和获得收益的惟一依据。它体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中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上的平等关系,从而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是它用劳动的尺度代替了需要的尺度,承认个人能力和与此相关的利益差别是个人天然的权利,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者具有的“经济人”身份,从而为社会主义经济的有效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是按劳分配中体现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与商品等价交换具有形式上的一致性,反映了劳动者之间经济利益以及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差别。按劳分配关系的存在构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商品交换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

四是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按劳分配要求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企业之间具有明确的利益边界和产权边界,要求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为公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明晰化和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2.简述收入分配中平等与效率的关系。

答:(1)对于收入分配中的平等,可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初次分配过程中的平等,它反映的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二是再分配过程中的平等,它反映了再分配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关系。

(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平等的实质是承认不同的劳动者所具有的不同的天赋和不同的工作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产品占有上的差别,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这种平等还与劳动者个人竞争机会和自由选择的平等相联系。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中,市场竞争的结果必然会扩大收入差距,导致两极分化。因而政府对于收入再分配过程的干预是必要的,这已经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的一个基本职能。但是,收入分配过分均等又会影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降低经济效率。

(4)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程度上发展生产力,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社会主义经济既可以通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实现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又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把再分配中的平等与效率统一起来。

三、论述题

1.试述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按劳分配原则。

答:(1)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按劳分配。在这种分配制度中,生产资料及其积累归社会占有,个人消费品以劳动为尺度进行分配。

(2)实质: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的特点或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实现形式: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劳动交换首先表现为商品交换,企业投入的劳动量必须表现为价值。当然,企业劳动只有符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要求时才能得承认,才能形成价值。

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按劳分配尺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脑力和体力的支出,而且包括管理和经营等特殊的劳动形态。

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因此按劳分配的实现必须以企业为中介,通过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个人三个主体之间的分配关系来实现。

因此,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不仅有利于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4)按劳分配的实质是要求消灭剥削,反对平均主义;承认能力和贡献上的差别及其对个人收入的影响。

2.试述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也就是说,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条件下,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2)按劳分配和以按劳分配为分配方式的主体,是由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所决定的。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的体现和条件。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作为市场主体,在市场中要按照价值规律、供求规律,施行平等竞争,实行优胜劣汰,优化配置。因此,必须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它能够更好地体现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3)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还与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必然要求各种分配形式并存。随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各种分配方式组合起来的分配方式必然成为新的分配方式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的共生关系,因而不同分配方式之间也存在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的共生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表现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种结合反映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它表示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制度的并存。二是它表示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要借助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得以实现。

(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种分配方式之间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原则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过程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而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按要素分配的关系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在公有制经济的按劳分配过程之中。

第七章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增长:一般是指更多的产出,它通常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

增长速度来表示。

2.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3.经济发展:它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如经济结构的变化、一个社会的平等化状况、就业状况、教育水平等。

4.平衡增长战略:又称为“大推进”战略,它是通过实施全面增长的投资计划,使各种工业同时有所发展,互为需求,各个部门的投资都有利可图,从而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5.非平衡增长战略:是将经济发展过程(以工业化为核心)看作是不同部门先后不同的成长,并相互联系着彼此施加压力和推力的结构演化过程。

6.制度:是指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

7.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9.宪法程序:是确立生产、交换和分配的一整套政治、社会和法律的基本规则。

8.制度安排:是在宪法秩序下约束特定行为模式和关系、界定交换条件的一系列具体的操作规则。

9.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

10.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是以科技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成败的经济。

二、简述题

1.简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答: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选择了一种以强调数量增长和以外延方式为主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1)它是一种以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的赶超型发展模式。

(2)它是一种借助政府的行政力量实施的发展模式。

(3)它是一种经济结构倾斜型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实质上是以农业、轻工业等产业部门的缓慢发展为代价的。

(4)它是一种粗放型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显著特征是追求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方式,通过大量的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来不断增加产品数量。

(5)它是一种封闭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1.简述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机理

答:当把制度作为决定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变量时,经济增长则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的结果。具体来说,制度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影响经济增长的。

(1)产权。有效率的产权应是竞争性的或排他性的,这将有助于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及避免产生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

(2)国家。由国家来界定和保护产权可以降低交易费用。国家通过界定产权及时获得一切关于破坏产权行为的信息,并对破坏产权行为进行有效的制裁,保护产权主体在交易过程中应得的利益。

(3)意识形态。成功的意识形态其基本目标在于给予各种集团以活力,使它们能对简单的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成本和收益采取相反的行为,从而节约交易费用。

3.简述“分三步走”的台阶式发展战略

答:(1)邓小平在总结以往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即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20世纪走两步,达到稳饱和小康,21世纪用30年到50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这一战略主要包含以下要点:首先,战略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其次,提出了“ 分三部走”的战略步骤;最后,实施“ 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

三、论述题

1.为什么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赖经济体制的转换?

答:(1)所谓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转向主要通过提高投入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

(2)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标志在相当大程度上是由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评价和度量的,而技术创新又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体制创新。

(3)体制因素之所以可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是因为体制的变化具有改变收入分配、又改变经济中使用资源效率的潜在可能性。

(4)体制的这种功能又是与体制可以影响人类的选择行为有关:一是体制实际上为每一个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人设置了一整套正式的(如宪法、成文法、自愿性契约等)和非正式(如习惯等)行为规则,这就为每一个追求最大化利益的行为人规定了约束条件。

二是体制创新可以通过塑造出新的激励机制,激发行为人参与交易活动和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三是当行为的伦理道德规范有助于克服经济活动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或搭便车行为时,它就能以较低的代价换取较快的经济增长。

四是体制因素会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

2。试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

答:(1)经济发展目标的转换。由不计代价、追求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作为发展目标,转变为在保持适度经济增长的条件下,从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出发,协调供求结构,促使总量增长与结构转变相同步的发展目标。

(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3)经济发展重心的转换。由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转变为注重经济效益的增长,使效益与速度相统一。

(4)经济发展战略的转换。由以重工业为重心的超前发展战略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使重工业转移到为农业、轻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服务的轨道上来,尤其是应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5)经济发展步骤的转换。由急于求成、不分阶段的发展转变为目标选择明确、分阶段实施的发展,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避免经济波动过大、过频。

(6)经济发展手段的转换。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组织资源、推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经济手段促进经济增长,形成市场导向型的经济发展和运行机制,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2.试论科教兴国的战略。

答:(1)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是以科技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成败的经济。

(2)新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表明若要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唯有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人力资本或知识积累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显著变量。

(3)国际间的激烈竞争表现为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和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竞争。因此,一是必须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是发展教育要在普及的基础上发展重点。四是振兴教育,教师是关键。五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附◆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战略(或经济发展模式)?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争取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

(2)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

(3)优化产业结构。

(4)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5)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简述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间关系

答:(1)在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国度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来推动。但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技术进步就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2)技术进步实际上就是通过各种途径改变从投入到产出的全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改变投入因素的性能、质量及其组合比例,改变生产工艺流程,改变产品的具体特点及其功能,改变生产过程的组织方式等,从而改变资源消耗强度,使更少的投入得到更多的产出。

(3)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可以在原有生产要素供应量不变的条件下,改变生产可能性边界,从而提高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并且,技术进步还可以改变生产要素使用的收益递减倾向,增大潜在产出量。

第八章社会主义对外关系

一、名词解释

1.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把对外经济推进到一个新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

2.对外贸易:一国对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它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包括进口和出口。在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其对外开放形式的基础。

3.外商间接投资:即利用国际信贷,包括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出口信贷和国际债券等。

4.外商直接投资:即海外投资者向东道国直接投资办企业,包括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5.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开放度的评估与衡量指标。

6.进口替代战略:出发点是国内发展主导说,指强调以本国的制成品替代进口的制成品,即通常说的国产化。其主要对象是在国内有较大市场的产品,国家通过建立贸易壁垒,对生产这些产品的国内厂商进行保护。

7.出口替代战略:出发点是出口主导说,它强调出口的扩大能刺激并主导国内经济的发展;主张国家要改变为了进口替代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推行鼓励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关税和汇率政策。

二、简述题

1.如何正确处理扩大对外开放与坚持自力更生之间的关系?

答:(1)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扩大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方针和基本国策。

(2):在我们这样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注意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立足点问题。要把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二是引进技术问题。必须把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引进、重复建设。三是利用外资问题。要利用外国资金,但同时要重视自己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争取时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得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又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的能力。

(4)独立自主不是闭关锁国,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要把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2.简述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答:(1)经济特区。(2)沿海港口开放城市。(3)沿海经济开发区。(4)沿江、沿边开放地带及内陆省市开发区。

3.在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中如何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答:(1)扩大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提高其知识、技术密集度。

(2)在市场选择上,国家要通过技术引进和高科技投入等途径有重点地培植一批技术含量高、出口前途好的产业部门,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3)对外资进入我国要逐步提高其技术含量的壁垒,鼓励高技术产业进入我国。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答:(1)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把对外经济推进到一个新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

(2)原因:一是实行对外开放上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三是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试论我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答:(1)培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涉及到对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两种战略的选择。

进口替代战略的出发点是国内发展主导说,它强调以本国的制成品替代进口的制成品,即通常所说的国产化。

出口替代或出口导向战略的出发点是出口主导说,它强调出口的扩大能刺激并主导国内经济的发展。

(2)上述两种战略对发展中国家都有可取之处,但也各有缺陷。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应把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战略结合起来,立足点上培植优势产业。第一,实行进口替代的产业部门一般应是关键的幼稚产业部门,并对保护期限有明确规定,促使其发展成熟,具

备出口替代的能力。第二,通过利用外资,同外商合资、合作或独资发展现代制造业部门,有效地实现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的结合。第三,国家应选准战略产业,并加以强有力的扶持和保护措施,实行战略贸易政策。

附:一、为什么说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答:1.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开放的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就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上的资源,必然要扩展到世界市场,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得益处。

2.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因此要通过对外开放,在同世界各国特别上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交往和接触中,将其成熟的经验为我所用

3.现代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市场经济体系,各国经济都程度不同地纳入到这个体系之中,不可能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

4.我国已正式加入WTO,对外开放的程度将更加深化,我国经济将在更高水平上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

二、如何正确处理利用外资与发展民族工业之间的关系?

答:1.外国直接投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进入,对我国民族工业的直接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外商直接投资的跨国企业正在以资金和技术优势垄断某些国内市场;外商逐渐用自己的品牌占有了原来由我国名牌拥有的市场份额。

2.然而,同时也必须看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体制转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外商直接投资给我国民族工业创造了竞争环境,把国际竞争带入国内,使民族工业经受竞争的考验,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学会参与国际竞争,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

3.从国际经验看,落后国家在对外开放的同时,选择一些本国具有一定技术能力和产业基础的企业,给予必要的扶持政策及适度的保护政策等,促使它们尽快成长起来,形成一批以本国为主的世界级大企业,是在开放过程中增强本国经济实力的必然要求。

三、对外开放有哪几种基本形式?

答:1.对外贸易。2。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3。引进技术和技术进口。4.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5.发展国际旅游业。

四、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的合理目标是怎样设定的?

答:对外开放度合理目标的设定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众多的复杂因素。从经济角度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战略。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尽可能消除进出口限制,支持出口产品生产,因而要求较高的开放度。

2.经济承受能力。要在民族工业发展、国际收支状况和国际储备水平可以承受许可范围内设定开放度目标。

3.经济稳定的控制目标。既要防范外来的金融风险,又要考虑到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稳定目标。

4.国际社会的期望值。

第九章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政府职能与政府调节

一、名词解释

1.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2.财政收入政策:即通过增税或减税及税种的选择调节投资和消费需求,实现收入和资金的再分配。

3.财政支出政策:即通过政府预算支出的增减及财政赤字的增减影响总需求。

4.财政补贴政策:即在结构失衡或出现供给“瓶颈”时,提供各种形式的财政补贴,以保护特定的产业及地区经济。

5.金融手段: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影响投资等经济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手段。

6.政府调控经济:是指调控主体运用调控手段,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作用于调控对象,以达到预期的调控目标。

7.行政管制手段:是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政策手段。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证制度等。

8.经济法制手段:是指国家依靠法律的强制力量来规范经济活动、保障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手段。

二、简述题

1.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功能。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在以下方面发挥程度不同的作用:(1)提供公共服务。(2)维护市场秩序。(3)直接参与某种经济活动。(4)财政功能。(5)进行制度创新。(6)影响收入分配。(7)政府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影响。(8)国家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9)必要的行政控制。

2.简述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

答:(1)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可归纳为经济稳定化、资源配置高效化和分配公平化,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效率、增长、稳定。二是经济福利。三是分配公正。

(2)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派生性目标,或者说是实现基本目标的条件,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二是物价稳定。三是充分就业。四是产业结构高级化。五是国际收支平衡。

3.简述经济政策目标可能冲突的区域。

答:(1)在经济政策目标系统中某些目标之间存在交替关系,即一种目标的实现对另一种目标的实现起排斥作用;另外还有互补转向冲突。

(2)这种因政策工具的运用引起的冲突主要发生在以下区域:一是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二是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之间的交替关系;三是平等与效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四是国内均衡与国际均衡之间的交替关系

三、论述题

1.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度政府干预?

答:(1)政府干预既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教训,关键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政府干预方式以及怎样把政府干预控制在必要的限度内。适度的政府干预不仅有利于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而且能够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在以下方面发挥程度不同的作用:一是提供公共服务。二是维护市场秩序。三是直接参与某种经济活动。四是财政功能。五是进行制度创

新。六是影响收入分配。七是政府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影响。八是国家运用财政、货币等政策,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九是必要的行政控制。

2.试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政策手段选择。

答:(1)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

(2)经济政策手段的构成:其一,财政手段。一是财政收入政策;二是财政支出政策;三是财政补贴政策。其二,金融手段。金融的调节工具有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其三,行政管理手段。其四,经济法制手段。其五,制度约束。

(3)政策目标约束下的政策手段选择和组合

(4)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标准。

(5)政府在进行经济政策选择时,应该注意七点。

附:试述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答: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市场的功能性缺陷。一是外部性的存在;二是公共产品的存在。

2.市场不完善导致的“市场失灵”。一是垄断现象的存在;二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导致市场效率损失;三是价格具有刚性;四是分配的不均等也会使市场失灵。

3.制度原因导致市场机制的扭曲。一是产权边界不清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主体;二是在频繁的行政干预条件下,市场信号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三是我国地区之间的分割难以形成统一的全国市场。

因以上种种原因造成市场失灵必然要求政府干预。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考试试卷 班级:学号:姓名: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得分 1.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划分、确认、界定、保护和行驶财产权利的一系列规则,是制度化的财产权利关系。 2.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增加的趋势。 3.委托代理问题 由于经济不断发展引起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厂商内部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产生目标差异,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于是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4.市场失灵 所谓的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如垄断势力的存在、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巨大外部性的存在、缺乏知识和信息等)导致市场经济作用被削弱的现象。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不能实现其在理论上的作用。从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角度说,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因素。 5.货币政策 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实现货币均衡,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它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政策最终目标、中介指标、操作指

标和政策工具。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得分 1.请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总结,通过对现实的批判,提出了一套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构想:一,大工业生产的无限扩大和生产力高度增长的物质基础;二,废除私有制,建立“财产共有”的生产资料全社会公有制;三,废除商品经济,生产由社会根据公共利益实行有计划的管理;四,建立无产阶级民主制度,消灭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五,与传统的所有制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思想文化;六,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无产阶级将首先西欧、北美几个具备实现社会主义条件的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然后带动东欧和亚、非、拉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 2、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有一个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3、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特征。即: 第一,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这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社会生产将有计划地进行,不存在商品生产、货币和市场。 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第四、已经消灭了阶级,国家将逐步自行消亡。 4、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 2.简述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并简要说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政策手段的构成。 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是基本目标的派生性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主要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国际收支平衡。 经济政策手段是国家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政策工具和实施政策的方法两个方面。具体包括: (1)财政政策手段。核心是通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调节供求关系,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主要包括:①财政收入政策,②财政支出政策,③财政补贴政策。 (2)货币政策手段。核心是中央银行通过金融系统和金融市场,调节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供应和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活动,进而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主要有: 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②中央银行再贴现率,③公开市场业务。 (3)行政管制手段。它是国家行政管理部凭借政权的威力,通过发布命令、指示等形式来干预经济生活的手段。它主要包括信用管制、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工资管制和投资许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期末考试温习题库一

2012学年度下学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期末考试 复习题库(一) 一、单项选择题: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我国目前最大的实际是( A )。 A. 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 C.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 D. 商品经济不发达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C )。 A. 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B.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3. 市场经济是( B )。 A. 一种基本经济制度 B. 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C. 一种资本组织形式 D. 一种生产经营方式 4. 法人治理结构是指( B )。 A. 以企业法人作为企业资产控制主体的一项法律制度 B. 企业内部权力机构的设置、运行以及权力之间的联系机制 C. 明确企业出资者应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承担有限财产责任的一项法律制度 D. 企业的出资者委托经营者从事经济活动的契约关系 5.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一般地,出资人对企业的债务承担( A )。 A. 有限责任 B. 无限责任 C. 连带责任 D. 介于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之间的责任

6. 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担当公司权力机构的是( B )。 A. 职工代表大会 B. 股东(大)会 C. 董事会 D. 监事会 7. 解决公共物品生产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是( C )。 A. 政府调控市场信息 B. 明晰产权 C. 政府生产公共物品 D. 政府有效地控制市场结构 8. 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就是以市场为基础,通过( B )来调节资源的分配。 A. 经济杠杆 B. 市场机制 C. 行政手段 D. 计划机制 9. 市场机制通过( D )信号向微观经济主体传递信息。 A. 供求 B. 市场 C. 竞争 D. 价格 10.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关键是( C )。 A.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B. 计划形成价格的机制 C. 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D.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 11. 个人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以后还要进行再分配,其必要性在于( C )。 A. 初次分配不公,导致贫富差距悬殊 B. 国家要从中分配一部分作为公共国有资产 C. 在微观分配领域,主要建立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基础上的分配方式,很难实现社会所追求的公平目标,甚至可能引起两极分化,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D. 政府管理国家财政的必要手段之一 12.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可以使生产要素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但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以( B )为前提。 A.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B. 承认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和产权清晰 C. 机会平等 D. 劳动具有谋生性质

宏观经济学及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这是因为(C) A.任何两个边际量相加总是等于1。 B.MP曲线C和MPS曲线都是直线。 C.国民收入的每一元不是用于消费就是用于储蓄。 D.经济中的投资水平不变。 2.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c)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3.在凯恩斯的两部门经济模型中,如果边际消费倾向值0.8, 那么自发性支出的乘数值必是(c)。 A .1 .6 B. 2.5 C. 5 D.4。 4.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厂商投资增加将引起(B)。 A.国民收入增加,但消费水平不变。 B.国民收入增加,同时消费水平提高。 C.国民收入增加,但消费水平下降。 D.国民收入增加,储蓄水平下降。 5.消费函数的斜率等于(C)。 A.平均消费倾向。

B.平均储蓄倾向。 C.边际消费倾向。 D.边际储蓄倾向 6.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0.8(Y-T),那么政府支出乘数是(D)。 A.0.8 B.1.253 C.4 D.5 7. 如果消费函数为C=100+0.8(Y-T),并且税收和政府支出同时增加一元,则均衡的收入水平将( C )。 A.保持不变。 B.增加3元。 C.增加1元。 D.下降4元。 8.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意味着当前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将使意愿的消费支出( A )。 A.增加,但幅度小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幅度。 B.有所下降,这是由于收入的增加会增加储蓄。 C.增加,其幅度等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幅度。 D.保持不变,这是由于边际储蓄倾向同样小于1。 9.投资乘数等于(A)。 A.收入变化除以投资变化。 B.投资变化除以收入变化。 C.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

宏观经济学习题集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试题库 第一单元 一、单项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价格决定理论; B、工资决定理论; C、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汇率决定理论。 2、表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量指标是()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内生产总值; C、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D、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3、GNP核算中的劳务包括() A、工人劳动; B、农民劳动; C、工程师劳动; D、保险业服务。 4、实际GDP等于() A、价格水平除以名义GDP; B、名义GDP除以价格水平; C、名义GDP乘以价格水平; D、价格水平乘以潜在GDP。 5、从国民生产总值减下列项目成为国民生产净值()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6、从国民生产净值减下列项目在为国民收入() A、折旧; B、原材料支出; C、直接税; D、间接税。 二、判断题 1、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 2、今年建成并出售的房屋和去年建成而在今年出售的房屋都应计入今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 3、同样的服装,在生产中作为工作服就是中间产品,而在日常生活中穿就是最终产品。 () 4、国民生产总值一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5、居民购房支出属于个人消费支出。() 6、从理论上讲,按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所计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一致的。() 7、所谓净出口是指出口减进口。() 8、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计算,GNP等于消费+投资+税收。() 三、简答题 1、比较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2、比较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3、为什么住房建筑支出作为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4、假定A为B提供服务应得报酬400美元,B为A提供服务应得报酬300美元,AB商定相 互抵消300美元,结果A只收B100美元。应如何计入GNP? 第一单元答案: 一、C、A、D、B、A、D; 二、错、错、对、错、错、对、对、错; 三、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在于计算时所用的价格不同。前者用不变价格,后者用当年价格。两者之间的差别反映了通货膨胀程度。 2、国民生产总值用人口总数除所得出的数值就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前者可以反映一国的综合国力,后者可以反映一国的富裕程度。 3、由于能长期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房的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题目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 名词解释 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 然要经历的 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这一科学 判断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表明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另一方面报名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不 发达的阶段。 ② “三个有利于”标准: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 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 集体经济: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一种社会主义 经济组织。 ④ 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所有制经济。 二、简述题 1、 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P23-P24 2、 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及意义。 P28 3、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处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P29-P30 答题要点:①基本经济制度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统一于建设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 制可以在竞争中发挥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③我国多种所有制都有其各自的特点。 三、论述题 1、 阐述中古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2、 论述社会主义处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题要点:①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原因一国情: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质和量的保证 p29③混合所有制P30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市场是指交换的场所、渠道和纽带。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 3、市场机制:市场经济是指在市场交易关系中形成的以价格、供求、竞争三位一体的互动关系为基 础的经济运行和调节的一套有机系统。 4、增量改革:在不率先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在边际上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 5、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地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 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二、简述题 1、简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及运行特点 2、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P32 一、名词解释 1、“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 : “华盛顿共识”是指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位于华盛顿的三大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政 府,根据 20 世纪 80 年代拉美国家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的经验提出来并形成的一系列政 策主张 . 它的核心内容是私有产权条件下的资本与市场的全面开放。 。。。 P30 P25-28 。。P28②公有 P31 3、简述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并阐述渐进式改革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 三、论述题 我国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主要阶段 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P34 试述应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P35 第三章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渐进过渡 P35&40 1、 2、 3、 P33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指南第五章

第五章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 一、名词解释 24 1、企业治理结构:是一种契约制度,它通过一定的治理手段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 以使企业内的不同利益主体形成有效地自我约束和相互制衡机制。 2、道德风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作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3、刺激一致性约束:为了使委托人的期望收益最大化,最优化的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必须满 足两个最基本的约束条件:一个是所谓的刺激一__________致性约束。由于代理人是合同的接受者,机制 所提供的刺激必须要能诱使代理人自愿地选择根据他们所属类型而设定的合同。 4、参与约束:(接3)另一个约束条件是个人理性约束(或称为参与约束)。这种约束是对代 理人的行为提出一种理性化假设。它要求代理人接受合同所得到的效用不少于其保留效用,做 到了接受这个合同比拒绝合同在经济上更合算,这就保证了代理人参与机制设计博弈的利益动 机。 5、代理成本: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的效用函数不完全一 致,代理制的引入必然会诱发一定的代理成本,它包括:1.向代理人支付薪金、奖金等费用; 2.代理人为追求非货币物品而导致的成本上升和利润减少; 3.由代理人的决策与使委托人利润 最大化的最佳决策之间存在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效率的损失。 6、企业所有权:作为企业治理结构客体的企业所有权首先表现为剩余索取权。剩余索取权与 控股权合称为企业所有权。 7、内部人控制:就是指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逐渐掌握了大部分控制权,并且 这种控制权的获得往往是通过与职工“合谋”完成的。内部人控制不符合我国实 际。 8、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通过政企关系的市场化和契约化来 实现权责利的再分配,政府赋予经营者很大的经营权,并监控经营者的行为,从而形成了有别 于内部人控制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 9、企业共同治理:贯彻了“合作逻辑”的治理结构就是“共同治理”机制,它 强调决策的共同参 与与监督的相互制约。具体地说,就是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

宏观经济学习题(含答案)

宏观经济学部分 第十五章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就是转移支付()? A退伍军人得津贴; B 失业救济金; C 贫困家庭补贴; D 以上均不就是。 2、?作为经济财富得一种测定,GDP得基本缺点就是()。 A 它测定得就是一国国民生产得全部产品得市场价值; B 它不能测定私人产出产量; C它所用得社会成本太多; D它不能测定与存货增加相联系得生产。 3、?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计入GNP得政府支出就是指()。 A 政府购买物品得支出; B政府购买物品与劳务得支出; C政府购买物品与劳务得支出加上政府得转移支付之与; D 政府工作人员得薪金与政府转移支付。 4、?已知:消费额=6亿元,投资额=1亿元,间接税亿元,政府用语商品与劳务得支出费=1、5 亿元,出口额=2亿元,进口额=1、8亿元,则()。 A NNP=8、7亿元 B GNP=7、7亿元 C GNP=8、7亿元 D NNP=5亿元 5所谓净出口就是指()。 A出口减进口; B 进口减出口; C 出口加出口; D GNP减进口。 6在三部门经济中,如果用支出法来衡量,GNP等于(). A 消费+投资; B消费+投资+政府支出; C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D 消费+投资+净出口。 7、计入国民生产总值得有(). A 家庭主妇得劳务折合成得收入; B 出售股票得收入; C 拍卖毕加索作品得收入; D 为她人提供服务所得收入。 8、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净值之间得差别就是()。 A 直接税; B 折旧; C 间接税; D 净出口. 9、按最终使用者类型,将最终产品与劳务得市场价值加总起来计算GDP得方法就是(). A 支出法; B 收入法; C 生产法;D增加值法。 10、用收入法计算得GDP等于(). A 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 B工资+利息+地租+利润+间接税; C 工资+利息+中间产品+间接税+利润。 11、下列哪一项不就是公司间接税()。 A 销售税; B 公司所得税; C 货物税;D公司财产税。 1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项有影响. A GDP B NDP CNI D PI。 三、名词解释 1、政府购买支出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习题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习题及答案 经济学院包亚钧 导论 一、简述题 1、简单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1)西方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资源稀缺性前提下,研究一个社会是如何配置稀缺资源的.主要涉及人们如何作出决策、如何相互交易和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等问题。遵循的是个体主义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特定生产方式之下的社会生产关系.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人行为的结果是由社会力量所决定的.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是社会人,并形成了整体主义分析方法. 2、简述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1)坚持直观现实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是指:当理论与实践相冲突时,让理论服从现实。直观现实式的研究并不是不要理论,而是从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深入剖析来检验现有的理论。 (2)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实现经济学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实际上包含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双重含义:即在吸收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注意中国国情,在解答我国实践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时,注意吸收西方经济学中反映市场经济一般运行规律的理论与先进的分析方法。 (3)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经济学具有开放性。即学术思想来源、学术队伍学术观点的开放性. (4)直观现实的经济学分析方法要求,首先重视实证分析方法,其次重视计量分析方法,最后重视经济观点的正确. 二、论述题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地基本脉络。P18 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特指我们这样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那个阶段.第一,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不发达阶段。 2.三个有利于标准: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4.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2020年整理).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它包括以下内容: (1)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整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答案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试题1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2、经济发展: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 3、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竞争所实现的资源配置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或指市场机制不能实现某些合意的社会经济目标。 4、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市场化改革,强调利用已有的组织资源推进改革,在基本不触动既得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行增量改革。 5、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是包括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二、简述题(每题7分,共35分) 1、简述“分三步走”的台阶式经济发展战略:(1)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2)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3)第三步是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一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2、简述怎样正确发挥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主导作用:(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既有其量的规定,也有其质的规定。从量上来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一般体现在公有资产要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从质上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应体现在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对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上。(2)现阶段,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保持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3)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国家经济的主导作用。(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既要充分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又要充分体现市场机制的要求。 3、简述我国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特点是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利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2)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经济结构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初期任务的完成,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就逐渐显露出来。 (3)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导致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和职工都缺乏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4)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济体制,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4、简述按劳分配的实质和意义:(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关系和社会主义阶段劳动的社会性质。(2)在市场型的按劳分配中,一方面,消灭了阶级剥削,消灭了靠生产资料的私人垄断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私有制分配关系,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另一方面,找到了现实可行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体现了按劳分配本质的劳动计量方式,不仅有利于按劳分配的实现,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5、简述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具体是:(1)1979年至1980年,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起步和试点阶段;

宏观经济学习题册+本科+参考答案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单项选择题 概念中最终产品包括() A.有形产品B.无形产品C.自我服务品D.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 2.用收入方法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表示为()。 A.GDP=C+I+T B.GDP=C+I+S C.GDP=C+S+T D.GDP=C+I+G 和NI之间的差额是() A.公司利润B.工资C.间接税D.利息 4.用出售最终商品和劳务获得的收入来测算GDP的方法是()。 A.部门加总法B.增值法C.支出法D.收入法 5.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不包括()。 A.研究社会经济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 B.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经济行为或活动及其经济变量C.研究整个社会的国民收入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D.着眼于经济政策,为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6.个人从经济活动中所获得的收入,被称为()。 A.国内生产净值B.国民收入C.个人收入D.个人可支配的收入 7.在通过国内生产净值计算个人可支配收入时,不能够() A.扣除未分配的公司利润B.加上政府转移支付 C.扣除企业的间接税D.扣除折旧 8.应计入我国2006年GDP的是() A.2005年生产而在2006年销售出去的汽车 B.2006年中国人投资于美国的厂商所生产汽车 C.2006年美国人投资于中国的厂商所生产汽车 D.某人2006年自制自用的汽车 9.国民收入是() A.国内生产总值减资本折旧B.国内生产净值减间接税 C.一个国家生产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D.个人从经济活动中获得的收入 10.在两部门经济中,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的均衡条件是() A.I=S B.I+G=S+T C.I+G+X=S+T+M D.C+I+G+(X-M)=C+S+T 11.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是指() A.国民收入B.国内生产总值C.国内生产净值D.可支配收入总和 与NDP之间的差额是() A.间接税B.折旧C.直接税D.净出口 13.经济学上的投资是指( )。 A.企业增加一笔存货B.企业购买一台计算机 C.建造一座住宅D.以上都是 和NDP之间的差额是() A.直接税B.间接税C.公司未分配利润D.折旧 15.在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表现为() A.I+G=S+T B.I=S+T C.I=S D.I+G=S 16.净出口是指() A.出口减进口B.出口加进口 C.出口加政府转移支付D.进口减出口 17.用支出法计算的GDP的公式为() A.GDP=C+I+G+(X-M) B.GDP=C+S+G+(X-M) C.GDP=C+I+T+(X-M) D.GDP=C+S+T+(M-X) 18.当政府购买的增加量与政府转移支付的减少量相等时,国民收入会()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答案)(09级)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复习思考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哪些主要内容?确立这一基本制度的依据是什么?(P51)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主要内容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这一基本这读的依据是: 第一,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二,我国是社会主交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三,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四,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经济方面有哪些新成果?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以下新成果: 一、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 二、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三、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四、经济快速发展,GDP持续快速增长。198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是7100亿元,到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3万亿元,即使扣除价格上涨因素,也增长了几十倍之多。我国的经济发展之快,被国际舆论视为奇迹。 五、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改善,城乡消费迅速增加。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六、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巨大的改善,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全球的亮点区域,与发达国家无本质区别。 七、投资建设硕果累累,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 3、市场经济是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市场机制有哪些缺陷?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优化资源配置,在手段上是以市场为基础,辅以宏观调控手段的使用;在目标上是实现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实施上,从多个角度入手,即企业、产业、宏观经济调控、完善市场。市场和宏观调控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依靠两种手段来优化资源的配置,即发挥市场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作用。 市场机制存在以下缺陷:一、市场垄断行为;二、市场信息不完全;三、收入分配不公平;四、宏观总量失衡; 五、不完全市场;六、外部效应;七、公共产品。 资源优化配置指的是能够带来高效率的资源使用,其着眼点在于"优化",它既包括企业内部的人、财、物、科技、信息等资源的使用和安排的优化,也包括社会范围内人、财、物等资源配置的优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主要靠的是市场途径,由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发性的特点和优点,它能够自发地实现对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优胜劣汰的选择,促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实现内部的优化配置,调节社会资源向优化配置的企业集中,进而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企业内部,部门或地区资源的合理使用,则主要是由市场途径来实现的。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促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500)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特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符合现阶段国情的经济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自身又是一个制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这一理论包括以下一些重要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完整的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又好又快”、“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第三,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五,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第六,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除了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政府职能和政府调节的理论等也都是很重要的。不过,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最为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它们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还很不够。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不是凝固不变的,是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宏观经济学练习题及答案

国民收入核算练习题 1.某一经济生产五种产品,2000年和2002年的产量和价格如表。请计算: (1)2000年、2002年的名义GDP。 (2)如以2000年为基年,2002年的实际GDP是多少? (3)2002年比2000年价格上升了多少? 产品2000年2002年 Q P Q P A 25 1.5 30 1.6 B 50 7.5 60 8 C 40 6 50 7 D 30 5 35 5.5 E 60 2 70 2.5 2.假定GDP为5000,PDI为4100,政府赤字为200,消费为3800,贸易赤字100(单位:亿美元)。请计算:储蓄、投资、政府支出。 3.假设一国GNP为4800,总投资800,净投资300,消费3000,政府购买960,政府预算盈余30(单位:亿美元)。请计算:NNP、净出口、政府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储蓄。 4.请根据下表计算:GDP、NDP、NI、PI、PDI。(单位:亿美元) 净投资125 净出口15 储蓄25 折旧50 政府转移支付120 企业间接税75 政府购买200 社会保险金130 个人消费支出500 未分配利润100 公司所得税50 个人所得税80 5.下表为某国的统计资料,要求:(1)按收入法计算GDP;(2)按支出法计算GDP;(3)计算政府预算赤字;(4)计算储蓄额。(亿元) 工资100 利息10 租金30 利润30 消费支出90 投资支出60 出口60 进口70 所得税30 政府转移支付 5 政府购买30 6.某国企业在本国的总收益为200亿元,在外国的收益为50亿元;该国国民在本国的劳动收人为120亿元,在外国的劳动收人为10亿元;外国企业在该国的收益为80亿元,外国人在该国的劳动收人为12亿元。求该国的GNP与GDP。 国民收入决定练习题 1.假定某经济中有如下行为方程: C=100+0.6Y d,I=50,G=250,T=100。 试求:(1)均衡收入Y和可支配收入Yd;(2)消费支出C;(3)私人储蓄S P和政府储蓄S G;(4)投资乘数K I。 2.假定某经济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d,投资I=50,政府购买G=200,政府转移支付TR=62.5,税收T=250,试求: (1)均衡国民收入; (2)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 3.假定上题中的税收不是定量税T=250,而是比例税,税率t=0.25,即税收函数为T= 0.25Y,

宏观经济学习题及答案

第六单元通货膨胀与失业理论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 1.通货膨胀的含义、衡量与种类 2.通货膨胀的原因 3.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 4.失业的含义与衡量 5.失业的种类 6.失业的原因 7.失业的影响及其治理 8.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一、单项选择 1.一般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是( D )。 a.消费者物价指数; b.生产物价指数; c.GDP缩减指数; d.以上均正确。 2.可以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的情况是指( D)。 a.通货膨胀率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 b.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 c.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2%-3%水平;d.通货膨胀率处于3%—10%之间。3.通货膨胀的主要类型有( D )。 a.需求拉上型; b.成本推进型; c.结构型; d.以上均正确。 4.通货膨胀会( C )。 a.使国民收入提高到超过其平常水平; b.使国民收入下降到其平常水平以下; c.使国民收入提高或下降,主要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d.只有在经济处于潜在的产出水平时,国民收入才会增长。 5.在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有利于( A )。 a.债务人; b;债权人;

c.在职工人; d.离退休人员。 6.已知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是12000亿元,实际国民收入11800亿,边际消费倾向0.8,在增加3000亿的投资后,经济将发生( A )。 a.需求拉上通货膨胀;b.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c.结构性通货膨胀; d.需求不足的失业。 7.收入政策主要是用来治理( B )。 a.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b.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c.结构性通货膨胀; d.供求混合通货膨胀。 8.抑制通货膨胀的收入政策是指( C )。 a.收入初次分配; b.收入再分配; c.收入—价格管制; d.以上均正确。 9.失业率是指( A )。 a.失业人口占劳动力的百分比; b.失业人数占人口总数的百分比; c.失业人数占就业人数的百分比; d.以上均正确。 10.充分就业的含义是(B )。 a.人人都有工作,没有失业者; b.消灭了周期性失业的就业状态; c.消灭了自然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d.消灭了自愿失业时期就业状态。11.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下列哪一因素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C )。 a.进口增加; b.出口减少; c.政府收入不变,但支出增加; d.工资不变,但劳动生产率提高。12.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均衡时,名义货币增长率的上升会( D )。 a.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均衡水平位于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产量水平; b.使总共供给曲线右移,均衡水平位于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产量水平; c.使总需求曲线和总共供给曲线右移,均衡水平位于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产量水平; d.使总需求曲线右移和总共供给曲线左移,均衡水平位于更高的通货膨胀率而产量不变。 13.自然失业率(D )。 a.恒为零; b.是没有摩擦性失业时的失业率;

2019年高级经济师考试第一部分考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doc

第一部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特征和体制框架 1?市场经济的内涵 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的利益。 市场经济的本质涵义可以概括为:“以维护产权,促进平等和保护自由的市场制度为基础, 以自由选择、自愿交换、自愿合作为前提,以分散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为特点,以市场机制导向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形态。”依此涵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并不在于“市场”和它的“机制”与“功能”,而是与“私有”、“契约”、“独立”相对应的“产权”、“平等”、“自由” 等具有鲜明价值判断特性的行为规范性质的制度,是建立一种通向文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主张和追求。市场经济是自由的经济、平等的经济、产权明晰的文明经济,是市场交换规则普遍化的经济形态。 市场经济: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进行调节的商品经济。西方经济学界认为凡是商品经济都离不开市场交换和市场调节,任何类型的商品经济都是市场经济,即市场经济等同与商品经济。其实,市场经济只是受价值规律自发作用调节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晶经济,价值规律对它的调节作用既有自发的一面,又有被人们自觉利用的一面,所以社会主义经济中存在着市场调节,但他本身不是市场经济,而是市场调节和计划经济相结合。 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现代市场经济的含义,即政府给予更多、更大、更强干预的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早期的自由市场经济阶段,政府也有某些干预,但一般只限于较小的范闱。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已不限于维持法律和秩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介入国民经济的生产、分配和流通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即采取宏观调控的措施,成为推动与调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主耍有:(1)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控制总供求的变动,保持总供求的平衡。(2)通过建立国有企业来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基础产业的发展。(3)通过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争取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4)通过政府投资和消费,支持科学研究和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5)通过制定有利于提高本国询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的进出丨I政策和各种中长期计划,引导国民经济的比例协调和发展方向。总之,政府的干预是市场机制的补充和完善,而不是否定和代替。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仍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经济运行必须遵循市场自身的客观规律,政府的干预、调节和计划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出现了革命性变化,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各部门、各地区以及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进一步加强,计划的作用明显增大、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更加突出,人类生存的条件问题面临严峻局面。这些都要求政府和国际社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一协调,加强计划性。因此,建立现代市场经济成为必然要求。在当今世界上,现代市场经济有多种模式,如英美实行有调节的市场经济、法国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以及北欧实行的福利主义模式等。我国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现代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体制框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