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陶瓷简史

宜兴陶瓷简史
宜兴陶瓷简史

宜兴陶瓷简史

宜兴陶瓷公司

编者按:日前,从宜兴市档案局获得一九七八年版《宜兴陶瓷简史》,觉得甚有价值,故我们分期刊出,供大家参考。

前言

为了认真总结宜兴陶瓷生产发展的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古代制陶技术的优秀传统,为高速度发展我国现代陶瓷工业服务。我们根据中国硅酸盐学会关于组织编写《中国陶瓷发展史》一书的意见,经江苏省轻工业局同志,决定编写《宜兴陶瓷简史》这本书。

本书的编写工作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开始的。在编写过程中,努力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以唯物史观批判唯心史观,突击劳动人民创造历史和推动生产发展的作用。在编写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了工人、教师、干部三结合写书的方向。编写小组深入厂、矿、街边、农村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并在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历史系的指导下,发动群众开展了古代窑址的普查工作,掌握了大量第一性资料,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完成了编写任务。

本书编写小组的成员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扬辰亚老师,宜兴陶瓷公司蒋蕃、刘勉之、李壮大、吴永某、陈知冰等同志。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六十多名师生开门办学期间写成第一稿的基础上,由杨振亚、贺盘发、李壮大三位同志执笔,反复修改而成。最后,经南京大学历史系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蒋赞初同志校阅。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南京、上海、苏州、常州、扬州、镇江等地文博部门的大力协助,为本书提供了有关宜兴陶瓷史料。科学测定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宜兴陶瓷研究所的大力协同。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我们的政治水平还不同,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文物的科学检验很不全面,书中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热忱地希望读者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修改。

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

一九七八年三月

第一章宜兴陶瓷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宜兴的历史地理概况及陶瓷的起源

一宜兴的历史沿革和地理环境

宜兴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区之一。它位于江苏南部,东濒波光滟滟的太湖与苏州相望;南与浙、皖两省交界,地势险要;西邻溧阳,北临武进、金坛两县。境内山峦起伏、河湖纵横,山水秀丽,土地肥沃,堪称美庶江南的鱼米之乡。

“全县三分之二的土地是平原,由长江泥沙淤积而成,属太湖平原的一部分。”在河湖两岸冲积平原上,“既可发展农业,还有渔捞舟楫之利。山区则盛产陶土和竹木薪炭,更为发展制陶业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宜兴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已经有了从事农业和制陶业

的原始居民。”宜兴古属扬州。最早的名字叫荆溪,

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灭吴,荆溪又改属越国。战国时,楚威王大败越兵,越国臣服于楚,荆溪也就成为楚地。秦统一

阳羡”之称。三国时代,孙吴在江东建立了政权,阳羡属吴。早在秦汉时即有故城,吴赤乌六年(公元243年),改筑城垣,晋永兴(公元304~306年)时,又移置今南门外。西晋末年改为义兴郡,封给当时江南大族周玘(音纪,前将军周处的儿子),以奖励他维护西晋腐朽王朝的“功绩”。六朝时期,义兴先后属扬州和南徐州。隋唐以后,则统属于常州

府(路)。唐高祖武德二年至七年,曾别名“鹅州”。

分为荆溪、宜兴二县。辛亥革命以后,又合并为宜兴县(引自《重刊宜兴县旧志》卷一:“沿革”)。

县境西南重岭叠障,东部和北部地势平坦;中部低洼,东北两部河流交错,而汇集于太湖。全县丘陵面积约六百余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五点五。山势一般海拔二、三百公尺,高峰在五百公尺以上。高山多为石英岩构成,低丘则多为石灰岩层。因此,有些山中极易形成岩溶洞。所以,宜兴的善卷、张公两洞,以其洞景奇绝而著称江南。横亘在县境西南部的铜官山、章山、国山等山脉,是天目山的支脉。铜官山一名“君山”,其中以香炉峰(又名鹅头峰)为主峰,海拔五百二十七公尺,其间盛产白泥、甲泥等多种陶土原料。龙池山脉北与铜官山相接,东迄兰山(太湖滨),其间多产白泥。太华山海拔五百零五公尺,东起太湖、南至庙基山。以上为宜兴县境内的三条主要山脉。此外,还有鼎山、蜀山,在县城东南约十余公里。蜀山,古称“独山”,北宋时苏轼(东坡)曾寓居独山,因其一峰屹立,水环其麓“以似蜀中风景改名此山”为“蜀山”。鼎蜀镇,因主要包括鼎山、蜀山还有汤渡等地而得名。黄龙山,紧靠鼎山北侧,蕴藏丰富的陶土资源。青龙山,在鼎山西北端,与黄龙山相毗连,盛产石灰石,是陶瓷、水泥及建材工业的重要原料。南山,位于鼎蜀镇以南,相距仅三公里,海拔一百八十余公尺。均山(一名“军山”),在南山西侧,海拔近九十公尺。石灰山在鼎山以西约三公里。还有西洋渚,位于张渚镇以西,源出于太华山脉,距县城西南约四十余公里。

宜兴的水运交通亦极方便,东境百里有七十四溪之水,汇汇流太湖而入江海。西溪一名西■(■即湖泊),在县西关外,凡广德、溧阳、金坛及本县西南诸山之水,总汇于此,流贯城中入东溪(一名“东■”)而汇入太湖。境内河渠近百条,其中与陶瓷发展有密切关系的有荆溪、武宜运河、蠡河等三条干线。荆溪河西由溧阳入境,自西向东横贯宜兴全境,并与由南而北的大小河流交纵,上通芜湖,东流太湖。蠡河是沟通鼎蜀镇南北水运的一条大河。它与东西流向的荆溪河交叉,北通运河和长江。因此,鼎蜀镇的陶瓷器多由蠡河运出,可达许多省市和广大农村,尽管解放以来修筑了许多条公路,可是陶瓷产品的输出,还是多靠水上交通。

二得天独厚的陶瓷资源

宜兴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还有丰富的陶土资源。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经有关地质部门的多次普查勘探,现已基本上摸清了宜兴地区陶土资源的分布的状况。宜兴地区陶土蕴藏量极为丰富,仅在大潮山、兰山、南山、黄龙山等地,即达“千亿吨以上”,这是宜兴陶业代代相传,不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还发现了藏量较大、质量较好的茗岭瓷土矿,“为今后发展细瓷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主要的陶土资源有以下几种:

一、白泥:产于兰山、大潮山“白泥场”一带,其蕴藏量约在二百多万吨,颜色有灰白、桃红、象牙色等数种,泥呈多层状及块状。地质构造为上泥盆统五群下部。主要矿物为水云母、绢云母及石英碎屑等,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结合力,烧成范围较宽。是制作砂锅等白货产品的主要原料。

二、嫩泥:也称黄泥,产于川埠西山、红庙、赵庄等地。蕴藏量较为丰富,具有极佳的可塑性,《阳羡名陶录》里说,它可掺和一切色土,是宜兴日用陶器的主要原料。在明代,蜀山陶近也有产“黄黑两土”的记述。地质构造为二迭纪龙潭组上段及下段,为含铝土质粉砂岩、泥岩。

三、甲泥:主要产于黄龙山、张渚、杨店、林场、均山、东山、黄泥场、涧众、涧坞一带,矿源从南山一直延伸到长兴县父子岭、董塘一带,有本山甲泥、西山甲泥、东山甲泥之别。所谓甲泥,即夹于地层之下,深埋于山腹,受自然压力后,一般呈坚硬的块状,好象“铁甲”而得名。甲泥种类很多,有粗细软硬的分别,因甲泥有不变形而赋于坯体强度的特点,明代就用它混和白泥、嫩泥制成大器。其中紫泥、青泥及东山紫泥是紫砂工艺品、宜均陶、花盆、火■、瓶鼎等的主要原料。地质构造为上泥盆统五通群上部之地层,主要矿物以水云母为主,并含少量高岭石、铁质、石英及云母碎屑。

四、紫砂泥:驰名中外的紫砂器,其泥料唯宜兴所产独佳。紫砂泥深埋于岩石层下,紧夹在甲泥之中,因此,紫砂泥又有“岩中岩”和“泥中泥”之称。

五、天青泥:产于黄龙山,矿藏中又有一种梨皮泥,烧后呈冻梨色;一种淡红色泥,烧后呈松花色;一种浅黄泥,烧后呈碧绿色;一种叫密口泥,烧后呈赭色。该泥坚致而耐火,是烧制高级紫砂器的重要原料。

六、绿泥:一名团山泥,产于黄龙山,又叫本山绿泥。矿土呈鸭蛋青色,表面光润如脂。该泥夹于紫砂泥和甲泥之间,又叫夹脂,烧后呈米黄色。

七、红泥:矿土呈橙黄色,埋于嫩泥矿之底层,亦称“石黄泥”。产于川埠公社的西山和赵庄山,古称“未触风日的石骨”,因其含铁量之多寡不等,烧后变“■砂色”、“■砂紫”和“海棠红”等色。

宜兴的山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陶土原料,而且还有茂密的松、竹和茅草,烧料资源亦极丰富。因此,从古代直至文化大革命前,宜兴陶瓷的主要燃料多采用县境所产的山柴山草。

三宜兴陶器的起源

陶器的创造和诞生,是人类在同自然界斗争中所取得的一项光辉成果。革命导师恩格斯曾经指出,人类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是“从学会制陶术开始。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用于这个目的。”(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72年版第23页)

制陶业又是人类最早的一项手工业生产活动。陶器的使用使人类得以便于熟食谷物,增进人类生理机能,并可汲水,储存水、食物、农产品以及种子等等。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因此,可以说,是原始人类向自然界作斗争过程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发明创造。

近年来,在宜兴境内已多处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一般都在近水的台地上。从古代人类给我们遗留下来的石器和陶片堆积来看,说明居住在这些台地上的原始氏族公社的先民们,已广泛用石■、石斧、石凿、石刀等简陋的石器工具从事着农业生产,同时已掌握了烧造各类粗砂质的和细泥质的制陶技术。包括各种炊煮器和盛贮食、谷物和汲水、盛水的容器。陶器已成为当时人们必不可少的重要生活用具了。

宜兴归径公社夏姜大队的骆驼墩,是大汉岭下一个俨如复盘形的大台地。在台地的斜坡上散布着不少夹沙红陶残器。出土的大量陶片,主要有泥质红陶缸、夹砂红陶鼎,有鋬釜和牛鼻式耳■、陶豆、陶钵等器,遗址西面约二百米处的唐南村附近也有与之完全相同的陶器碎片发现。在古代,这里与骆驼墩当同属一处遗址。因其主要特点均与太湖及钱塘江流域的“马家浜文化类型”相一致。距今约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因此,“宜兴陶瓷业的起源不晚于五千年前。”

据归径骆驼墩文化遗址所采集(粗砂红陶鼎足)的理化测定数据:氧化铝含量较低,为14.92%,氧化铁含量较高,为6.56%;氧化钾、钠合计2.64%,坯体的吸水率为15.91%;气孔率为29.61%。由此推测,当时的生产工艺较为简单。原料多采自地表的红假土之类易熔粘土,经淘去杂质,或掺和适量沙粒,调练后,用手捏制成型。所以吸水率和气孔率较高,烧成温度在摄氏1000度以下,当时的窑炉至今已难以发现。但据我国西安半坡、华泉县护村等地的炉窑。“构造一般都很简单,在地面上挖了个坑作火膛,上面设置直径约一米左右的窑■,周围用草拌泥筑成园顶窑室。”此种窑炉,由于封闭不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在燃烧过程中得以充分氧化,所以成品绝大部分呈红色或红褐色。

当时器物的纹饰较简单,常见的有绳纹或手捺的凹纹,少数陶坯表面有红色的陶衣。

较骆驼墩稍晚的是洑东公社的涧众文化遗址。遗址已被破坏,仅余200-300平方米,台地上暴露许多泥质红陶和夹砂红陶的碎片。石器有石斧、石■和石刀

等,陶器的器形已较骆驼墩的多样化,有鼎、缸、豆、■等,装饰除加陶衣外,还有刻划文和弦文等。涧众遗址所处的时代,已是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距今大约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其上层还有以几何印文陶为主的青铜时代文化。和涧众遗址相似的还有张泽公社山林大队山中生产队的张泽前巷咀文化遗址,张泽寿山栎山园文化遗址以及湖氵父公社画溪西岸的遗址。

元帆遗址,位于周墅公社立新大队东元帆村北(北距丁蜀镇约二公里),即在近年新开的分洪河南岸,凤凰河与南深河的交汇处。遗址范围较大,长达40余米,已为新开河道时破坏,河水浅时,在河岸尚能找到文化层的原来堆积,暴露出来的遗物数量众多,河岸南面的条地周围俯拾皆是。这是一处内容比较丰富的文化遗址。根据出土遗物分析,可能有早、中、晚期的区别,如陶器中的腰■釜、鸡冠形■或牛鼻式耳的缸,应是“马家浜类型”文化的特征,镂孔白衣黑陶豆和花瓣形圈足灰陶■等,应是“崧泽类型”文化的特征;鱼鳍形鼎足、丁字形鼎足和三角形石刀等,则有良渚文化的特征。

元帆遗址晚期出土的陶片,经理化测定,原料中氧化铝(Al2O3)的含量较高,约18~20%,氧化铁(Fe2O3)含量有高有低,约在2.5~5%之间,坯胎吸水率约为16~27%,气孔率约29~55%。胎质较疏松,机械强度不高,其烧成温度仅为摄氏千度左右。

从宜兴地区原始社会陶器的诞生和发展,也可以看出,陶器的出现和原始农业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反映了当时人类生产、生活的一般规律。当人类处于采集和狩猎生活的时期,他们的活动总离不开山林和湖泊。当人类从采集、狩猎向以定居和从事农业生产过渡的时候,他们便可以远离山林,到近水的、土质松软而肥沃的台地上来了。农业上收获的谷物逐渐成了他们可靠的也是主要的食物。为了煮食和贮存谷物、汲水、盛水等都需要陶器,因而陶器在他们的生活当中的地位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所以,陶器的烧制也就不断地得到发展和提高,制陶手工业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成了专门的手工业了。从元帆遗址上晚期的各种陶器来看,应该说它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并有专门制陶的窑场烧制的。这时期的交换也应该说已经较为发达。交换的发达又推动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这对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转变起着迅速的催化作用。这些事实说明,远在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晚期阶段,宜兴地区的劳动祖先就已能烧

制出如此精美的陶器,从而以无可争辩的事实有力地批判了本地区久已谬传的“范蠡创陶说”。两千四百多年前作为越国“谋士”的范蠡,他是否到过宜兴,并无确证,创始宜兴鼎蜀镇的制陶业更为上述的历史事实所否定。

革命导师列宁说:“历史科学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便不能再把社会发展史归结为帝王将相底行动,……而是首先应当研究物质资料生产者底历史,劳动群众底历史,各国人民的历史。”(列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马列主义的唯物史观是我们批判唯心主义史观的“范蠡创陶说”的锐利思想武器。历史反动统治阶级为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竭力鼓吹“上智下愚”、“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把创造宜兴陶瓷的功绩归于帝王将相式的人物——范蠡,这完全是欺人之谈,毫无历史依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范蠡助越灭吴以后,带着珠宝乘船从海上齐国(今山东省)改姓易名,自谓鸱夷子皮。在那儿经商致富,最后住在山东定陶,自称陶朱公。这说明他和宜兴制陶毫无关系,更谈不上是宜兴陶瓷的祖师爷了。光绪八年撰修《宜兴荆溪县志》的编者,对于范蠡创陶的传说,也是持否定的态度的。他在“定讹篇”里写道:“范蠡,旧志遗址补遗谓范蠡功成泛湖,尝居以此。按蠡墅及蠡庄皆近蠡河而得名。若泛舟五湖,仍居于此,一则吴已属越,近而易求,外传何云莫知终极乎?然今东乡业陶者,且因此祠范大夫,不知陶朱公之陶,古为邑名……”,又在“施塘河”条下,也加按语说:“北为北施塘,南为南施塘,盖因施姓居此而得名。俗作施荡,谓范蠡载西施游荡于此,附会鄙谬!”可是,那些地主资本家却把范蠡吹捧为宜兴的“陶祖”,其目的就是要愚弄广大陶瓷工人,妄想永远维护他们压迫剥削陶瓷工人的地位,而象范蠡那样发财致富。近年来,随着对宜兴部分地区考古普查的深入,大量地下资源的出土,生动地证明早在五千多年前,即比范蠡生活的年代要早两千多年,宜兴一带的人类祖先早就学会了制陶技术,到了与范蠡相当的春秋末年,就能烧造出精美的原始青瓷和几何印纹硬陶来了。因此,把创造宜兴陶瓷的功劳归于范蠡,这不但不符合历史事实,而且把宜兴陶器的创造发明后拖了两千多年。无可争辩的事实告诉我们,劳动人民是创造宜兴陶瓷的真正主人。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今天,我们一定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把以往被地主、资产阶级颠倒了的历史重新颠倒过来,还以历史的本来面目。

第二节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宜兴陶瓷

一商周时期的陶器

据文献记载,在商代,苏南地区仍是荆蛮之地,它和先进的中原地区,和商政权尚无直接的联系。西周初年,周灭商,统治了中原,其势力日益强大,并向江南地区发展。传说当时周王族的太伯、仲雍从老家陕西来到了江南。一九五四年江苏镇江烟墩山发现一组铜器,其中属于西周成康时代的宜侯矢簋,它的铭文内容反映了周初分封诸侯的情况。矢初封于关中地区为虞侯,后改封于宜。有人认为宜侯就是与周王室同姓的吴国的祖先。不过,西周初年,苏南地区虽然被周人征服,可是他们只能在被征服的地区建立统治的据点,广大地区仍然保留着本地区原来的文化。在苏南地区,已经发现的多处属于青铜器时代的“湖熟文化”遗址,就是证明。可见,江南地区奴隶制的发展较中原地区迟缓。

在宜兴地区“湖熟文化”(相当商周时期的文化)的遗址相当广泛。一般都分布在近水的高地上,如善卷公社的五洞桥、东■南岸张泽公社的前港咀和寿山村、洑东公社涧众浜北面的破窑墩和湖氵父公社画溪河西岸的遗址,以及洑东公社元帆遗址的上层部分等,在这些遗址的遗物中,既有它们共同点,也存在着差异。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是磨制较精的石器工具,五洞桥遗址还发现有石戈、铜箭头等武器。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仍占主要地位,但灰陶和几何印纹陶的数量也占相当的比重,同时也发现了火侯较高的褐陶,在它们堆积的陶器残片中,经过比较,可以发现在器形和纹饰上各有差异。邻近丁蜀镇的涧众、元帆等处遗址,主要器形有鼎和鬲等器,纹饰也已多样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宜兴地区的古代制陶业,到了商周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它比以前有了许多新特点。首先在形制上,是轮制和手工制作相结合,一般大件粗质的夹砂红陶鼎等仍然是手制、黑陶、灰陶等多为轮制。这是当时一种新兴的制陶技术。其次是器形上更加多样化,除了鼎、鬲等炊煮器外,又出现多种盛贮器皿,它们的形制较为规整。第三,陶器的纹饰也比以前精细。虽然仍保留有一些简单粗糙的堆文和刻划文,又出现了雕刻、镂孔等新的纹饰,说明陶器的装饰技术已有明显的进步。第四,陶窑也在不断改进。窑炉的封窑技术已有提高,因此,不仅提高了烧成温度(约在1000℃以上),而且烧成的气氛也出现了部分的还原气氛。从而能烧制出比较坚致的灰陶了。

以上事实说明,陶器的烧制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烧制陶器长期积累的经验,致使这个时期在烧制陶器的工艺技术上已达到了成熟阶段。

二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出现

苏南地区经过商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快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达。这些现象从这个时期的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发展上可以窥见一斑。

在宜兴地区特别是那些“湖熟文化”分布的一些地区,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的残片几乎到处可以看到。但是,也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特点,就是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的残片分布虽然很广泛,可是,它却不象“湖熟文化”时期的陶片那样集中,那样丰富。而且在一般遗址中则较少,多散见于山区丘陵及河边台地的古墓中。据这次普查,在丁蜀镇附近的西关墩,川埠公社塘头及转山头,■东白泥场周墓墩;还有汤渡到湖氵父附近的画溪河沿岸以及张渚横山九古墩等多处古墓中均有这类几何印纹陶和原始青瓷同时发现。几何印纹硬陶的胎质,约含3~5%的氧化铁(Fe2O3),故烧成后一般均呈紫褐色,也有少量紫红色。造型多为平底罐状器,并有较大的瓮、缸之类,它们都无系敛口,也有小型的■和箩等。纹饰有方格纹、回纹、■纹、菱形纹、水波纹、麻布纹等。它们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100℃左右。

与几何印纹硬陶一起出土的还有原始青瓷器(有人称为青釉器),灰陶和红陶等。原始青瓷早在商代的奴隶们就已开始生产,专供奴隶主贵族使用。宜兴地区出土的这类产品,器形多为■、缸、盂之类。内外均敷有一层薄薄的青黄色釉,釉层极薄,约0.05毫米以下,釉色偏黄,光泽欠佳,少数釉厚处微有绿色。器底无釉,器底和器壁内一般多有圆心圆圈,亦叫内弦纹。大型的缸类外部压有羽状纹,这种纹饰目前还在浙江较少发现。小型器皿多为素面,罐肩有小系而无孔,纯属装饰,有的盂肩上常堆有“∽”形的装饰等。这种器物的碎片在高地上较多,而完整的则出土于墓葬之中。大的墓葬中有时会有数组出现,而每一个墓葬中也不一样,从数量上看有多有少,从质量上看有好有差,从器物上看,有的是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一起出土,也有的是原始青瓷同泥质红陶或灰陶一起出土。这种现象不仅说明它们在时间上有早有迟,而且反映在墓主人等级上也有高有低。这些不同的墓葬已清楚地表明,这个时期人们已处在一个有阶级的社会—

—奴隶社会。

这种原始青瓷制作精致,胎质坚致,然而不太实用。器物上有无孔的系状物,当纯属装饰用。钵、盂等器,虽然内外施釉,而底和壁上却有同心圆圈的旋纹,致使器内不光滑。这类器物除在墓葬中发现外,在一般的遗址中很少见到。可能它们是主要作随葬用的明器,在苏南地区广泛发现。这些又多在西周初至春秋战国时的墓葬中发现,所以它们延续的时间较长。从本省镇江烟墩山的西周墓中发现的原始青瓷器、一九七四年在本省溧水西周墓中出土的几何印纹陶可知,它们早可到西周初年,迟可至战国时期。到秦汉就不多见了。因此,可以说它们是奴隶制社会的产物。

原始青瓷的胎质坚致,断面灰白,黄灰诸色。胎中氧化铁(Fe2O3)含量一般较低,为1.8~2.5%,泥质似亦已经过淘洗处理,烧结情况较为良好。胎质吸水率较好的仅为0.58%,已接近现代瓷水平。较差的达5%左右,烧成湿度一般为摄氏1140度左右,有的已高达1200度以上。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大多采用陶轮拉坯,形制规整,美观大方。大型缸则来用手工拍打成型,坯外压制各种纹饰。(理化测定数据见表一)从这个时期烧制的产品来看,反映在工艺技术上已有显著的进步,当时的窑炉,在提高窑温,以及控制气氛上都在不断改进。充分显示了当时制陶手工业奴隶们的高度智慧和创造能力。

目前在宜兴地区虽未发现烧造这类器物的窑址,但通过建国后多年来的考古调查,证明浙江的萧山和绍兴等地是烧造这类硬陶和原始青瓷的中心之一。而我们江苏南部,“宜兴及其毗邻的无锡、武进、溧阳、溧水、句容以至金坛、丹徒、丹阳一带,也大量出土有这类硬陶和原始青瓷,其工艺水平和器形、装饰虽大体上与浙江发现的相似,但在胎釉上却有所区别,说明不是同一地点烧造。”所以,有人曾推测,宜兴或者“就是‘印纹硬陶’的故乡。”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宜兴陶瓷研究所理化测试结果,丁蜀镇附近出土的原始青瓷的化学组成与同地汉代窑址所出的釉陶基本一致。特别是原始青瓷釉中含有较高的五氧化二磷,而丁蜀镇附近的南山,六朝青瓷窑和宜兴涧众唐代龙窑所出土的青瓷器釉中亦有相近的含量,这也说明其釉料亦同属一个系统。此外,丁蜀镇附近所出几何印纹硬陶胎的化学组成除含铝量略低,含铁量较高和钾钠含量较低外,其余成分也与同地汉代釉陶胎大体相近。虽然烧造这类原始青瓷需要较高的原料条件和

技术条件,而当时的宜兴恰好已经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宜兴地区很可能是当时南方原始青瓷和几何印纹硬陶的主要产区之一”。当然,具体的窑址,尚待进一步的发现。

第三节秦汉时期宜兴陶器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印纹陶的发展

秦汉时期先后四百余年,由于战国时期长期的兼并战争,人民惨遭动乱之苦,最后由秦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中央集团国家。封建制度经过秦汉前后几百年得到了逐步的巩固和发展。由于奴隶的解放,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加之铁器的广泛使用,使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进一步发展了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宜兴陶瓷业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近年,古窑址普查的结果表明,在丁蜀镇及其附近,汉代的窑场已发现多处,共“达十六座之多。”如在丁蜀镇附近的就有西关墩窑和茅庵山两处。大部分汉窑则分布在延绵4公里的南山北麓。由西向东看,有狮子墩窑、龙丫窑、馒西窑、馒东窑、马臀窑、新塘边窑、牌坊下窑、顺庆寺窑以及东瓦窑、一号窑、东瓦窑二号窑等九坐。此外,离南山东北不远的涧众风水涧台地,也有三坐汉代残窑。距丁蜀镇以北约五公里处的石码头村附近,还有目前宜兴地区保存较完整的汉末窑床。丁蜀镇一带窑址之多,分布地点的集中,说明至迟在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宜兴的制陶业已有了相当的发展。

汉代南山窑群中的代表性产品为釉陶器,但也烧灰陶和红陶。器形以壶、缸、瓮三种产品为主。常见的壶有盘口壶、长颈壶等;缸有双系敛口弦纹缸、双领双系弦纹缸(即今之“泡菜缸”)等;瓮类产品则有双系敛口瓮、直肩瓮等。各类陶器瓮的纹饰较几何印纹陶简单,其纹饰有:方格纹、窗格纹、蕉叶纹、弦文、水波纹等。弦纹、水波纹是在陶轮上旋制的。方格纹、窗格纹、蕉叶纹则仍是压印上去的。其成型方法均用陶轮拉坯而成,所以整个陶器显得匀称规整、浑朴大方。少数大件瓮缸类制品也出现了手工打片成型法。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当时制陶工匠们的成型技术已经相当熟练,这就表明烧制陶器已成为一项专门的手工业了。

从部分汉陶的理化测试来看,坯胎中的氧化铝含量在17~20%,较西周

——春秋战国时的几何印纹陶(约15%左右)有了提高,三氧化二铁含量有的较低(~2.5%),有的仍较高(~5%)。总的来看,当时陶工们对陶土的选用及处理,已较前代进步,但仍不够精细。如还不很注意选土练泥,泥料多采用自地表层土,加之烧成不当,所以许多陶坯烧成后,坯体中间常夹有大鼓泡及分层现象,器壁表面常出现较多的斑点(铁质)和熔洞。所以,废品堆中由于鼓泡造成的残破率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工匠们为了提高窑腔的温度和陶器的成品率,在窑炉和窑具方面都有了改进。有的陶窑没有发现窑砖,窑墙用黄土筑成,窑墙内壁有明显的通风凹槽,如青龙山南麓的西獾墩窑址及马臀汉窑等。但这个时期的大部分窑炉则全部用窑砖砌成。如石码头汉窑。这坐窑址虽然已被挖去了五分之三,但在残留的部分,仍能表现整个陶窑的基本结构。这坐陶窑是一个圆形直焰窑。外面堆土,形似瓶体,底径约二米左右,窑墙残高二点三四米,估计窑高近三米。窑底以下为—火道。炉膛在窑的东侧,位于窑底以下,炉门似朝东。此窑没有发现烟囱,故窑顶开口为一自然排烟孔。

宜兴丁蜀镇附近汉窑使用的窑具,通常有直筒形、喇叭形窑具和较短的盆形窑具三种。直筒形窑具最为普遍,窑具的尺寸大小不一,高度有达34厘米的,筒径7~28厘米不等。这类窑具,作为装烧产品时的支垫,以利改善制品的烧成质量,减少因窑内上下温差过大而致上部生烧和下部过烧的缺陷。盆形窑具的口径约14~36厘米,因其较为稳定,不致发生倒窑事故。

汉陶胎质的吸水率约为5~9%,气孔率为11~18%,烧成温度在摄氏1100度以上,部分釉陶的烧成温度已达1240℃左右。釉陶和灰陶的出现,说明“当时的陶工们已开始掌握一定的还原气氛。”但从釉面呈黄绿色偏黄这点来看,烧成气氛又很不稳定。总之,从窑炉的构造,各类窑具的使用、釉陶的出现,还原气氛的掌握等方面,反映了汉代宜兴陶工们制陶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二釉陶的普遍烧制

到了东汉,宜兴地区的釉陶生产已相当普遍。在十六处汉窑中,就有西獾墩窑、狮子墩窑、龙丫窑、馒西窑、馒东窑、马臀窑、新塘边窑、东瓦窑一号窑、东瓦窑二号窑,还有风水涧窑等十多处窑址,均有釉陶发现。尤以馒西窑、馒东

窑、新塘边窑、东瓦窑一号窑等处汉窑的釉陶生产,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较好。一般有缸、壶类产品,里外施釉。馒西窑已在泡坛等器施以黄绿釉;馒东窑则在六件瓮的外部施以黄绿釉。釉色一般呈黄绿色,暗绿偏黄,也有少量浅棕色。釉层较薄,约有0.1毫米以下。这个时期的釉陶、坯陶结合情况一般都较差,釉层易于剥落,也有少数窑址生产的釉陶,釉面光泽较佳,坯釉结合情况良好,至今釉面仅有微裂纹,仍不至于釉层剥落。

当时,不仅掌握了釉药的配制,釉中氧化铁、钛含量控制在3%以下,而且比较熟练地掌握了施釉技术和烧制工艺。釉的呈色已有青绿色,说明已能掌握一定的还原烧成技术。烧成温度高的已达1220℃左右。釉的成分亦是典型的石灰釉。釉中氧化钙的含量约在20%左右。

宜兴地区东汉釉陶的普遍烧制,为后来宜兴青瓷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对于促进由陶到瓷的过渡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这种釉陶就是后来宜兴青瓷的前身。其理由是:一、在每个六朝青瓷窑旁均有汉釉陶和几何印纹陶窑发现,它们同在一处并存。二、在形制上也能找到共同点。如青瓷双领缸与印纹陶双领缸和釉陶缸,形状完全一致。青瓷盘口壶也可以说就是陶和釉陶的盘口壶发展而来的。三、在纹饰上,早期青瓷壶、缸等器肩上的水波纹和当时的印纹陶器和釉陶器上的水波纹极其相似。其不同的是:陶器和釉陶器肩上的三道弦纹是凸起的阳纹,而青瓷肩上的三道弦纹则是凹下的阴纹。看来,这是制瓷工匠们在实践中的有意改进。由于早期青瓷的釉层较薄,坯釉结合较差,凸弦纹上的釉层不但容易脱落,而且致使釉面不光滑,凹弦纹施釉后,不但不失其原来的美观,而且避免了以上的缺点。四、在大型窑具方面也相同。印纹陶窑上使用的筒形、钵形窑具和青瓷窑上使用的这类窑具也极其一致。

从以分析,我们认为青瓷是由汉代的印纹陶特别是由釉陶发展而来的。东汉釉陶就是六朝青瓷的前身。

1986年版宜兴陶瓷紫砂厂工艺师

?●1986年版宜兴陶瓷紫砂厂工艺师、助理工艺师、技术员名录:任淦庭|吴云根|王寅春|裴石民|朱可心|昊瑁渊|范正根|范泽林|潘春芳|许四海|范盘冲|顾景舟|蒋蓉|潘春芳|李昌鸿|沈巨华|吕尧臣|汪 ... ?话题页中间左侧广告 ? ●1986年版宜兴陶瓷紫砂厂工艺师、助理工艺师、技术员名录: 任淦庭|吴云根|王寅春|裴石民|朱可心|昊瑁渊|范正根|范泽林|潘春芳|许四海|范盘冲|顾景舟|蒋蓉|潘春芳|李昌鸿|沈巨华|吕尧臣|汪寅仙|何道洪|李碧芳|徐汉棠|许成权|徐秀棠|高海庚|储立之|王石耕|鲍志强|谭泉海|许四海|范盘冲|鲍仲梅|施秀春|周桂珍|顾绍培|范洪泉|何挺初|曹婉芬|谢曼伦|葛明仙|张红华|高丽君|高洪英|束凤英|周尊严|沈汉生|毛国强|咸仲英|吴同芬|丁洪顺|丁益民|丁亚平|王铭东|丁菊芬|丁凤仙|王已国|王黎明|王婉华|王定娟|王凤仙|王亚芳|王爱萍|王淑萍|王东萍|王烘芬|王建南|王小龙|丁武平|王秀芳|王惠中|王晓健|王洁|王亚琴|牛惠芬|宋宝娟|吕俊杰|江建祥|吴呛祥|吴亚亦|王秀英|史玉琴|史志民|朱秀华|束旦生|朱复|江敏|毛映红|毛玉仙|毛梅红|茶与收藏以茶会友朱文平|任悉俭|任永芳|任惠萍|任苗英|吕美萍|江建华|吴小华|李萍|何吗|吴奇敏|吴丽萍|吴纯耿|吴士娟|吴亮萍|李慧芳|李正华|李杏仙|李忻仙|李美金|李旦悌|李洪新|何敏|何燕萍|余建新|季益顺|邵沛华|周洁萍|周定华|邵玉芳|邵全娣|邵顺娣|邵敏芬|邵正芳|李霓|邵陆大|邵惠萍|周正华|周顺仙|周六妹|周惠芳|李园林周志勋|周道生|周琴悌|周亚芹|周贤君|周洪娟|周飒英|汪惠芳|易志仙|杜爱萍|李林芳|何玉琴|金银凤|周宁华|周志华|筒郇军|沈小莉|沈惠芳|咸晴|徐茹|胡永成|胡洪芬|胡小红|奎爱莲|施小马|夏俊伟|夏国强|倪顺生|殷惠娟|徐维明|徐玉芳|徐萍|徐徐|徐兰君|徐雪娟|徐元明|徐新妹|徐美萍|黄秉英|徐志清|徐志琴|徐锡华|徐雪春|徐蓉芳|徐达明|徐华大|徐荣芳|徐富珍|徐玲艳|徐志倩|高建芳|高湘君|高建华|高振宇|高小宇|高祥娟|孙小洪|孙止倩|孙志倩|曹亚麟|曹燕萍|曹亚萍|曹亚芬|陆奇南|陆巧英|陆虹伟|张志强|张丽娟|张国华|张顺芳|张静|张毅|张玉芳|张艳春|许淑华|许惠珍|许珍珠|范永良|范国歆|范早大|范其华|范建华|范亚钧|范颖|陆君|范宜娟|范公美|范顺仙|范川芬|范亚琴|崔国琴|崔碧玉|梅宝玉|黄丽萍|黄丽明|童孟大|黄伟|程辉|乔国福|冯杏华|恽益华|恽贤君|杨爱萍|杨红芳|杨义富|庄玉林|赵洪生|赵盘根|茶与收藏以茶会友赵志琴|华健|李英|赵佩芳|廖西氿|华小其|刘伟大|刘凤英|刘建平|刘建军|刘锡芬|刘国亚|刘秀娣|刘国霞|婉华|庚娣|刘洪仙|刘小青|翟荷芬|郭丽萍|叶伟亚|叶云娥|乐云琳|万若君|谈跃伟|谈碧云|谈玉琴|苏明|萼圃|谈菊惠|谈杏娟|谈凤珍|鲁新华|鲁新强|鲁文琴|潘持平|潘淑萍|潘内芬|潘兰奇|潘夕娟|陈岩|陈光|陈凤妹|陈国良|陈玉芬|陈玉妹|陈志华|陈顺仙|陈菊华|陈小仙|陈才芳|陈世华|陈志芳|陈瑞芳|臧志红|葛陶中|鲍正兰|鲍峰岩|鲍利安|鲍雯君|鲍小芬|鲍玉兰|鲍兰芬|鲍红华|邹玉芳|蒋义华|蒋彦|蒋建明|蒋惠娟|蒋顺英|蒋坤仙|蒋淑希|蒋义平|蒋凤英|谢顺君|谢秀琴|魏紫云|蔡国萍|蔡玉琴|钱红妹|储集泉|谭晓君|顾顺娣|阚秀华|周才军|于玲妹|老安顺|任蕙芬|张淑芳|潘介芬|冯勤芳|蔡耀娟|沈萍|许蓝芬|胡瑞华|沈菊芬|高忠娟|张淑芬|乐玉华|刘夕芬|陈丰春|杨年芳|潘燕萍 ●1989年版增加名录: 江宏大|周志宣|陆奈男|韩顺英|蒋旭明|刘政|王芳|刘祥娟|王定芳|王竞芳|王婉如|王生娣|王建芳|周秀蒂|周卫芬|周映芳|周红芳|周顺君|周亚仙|茶与收藏以

中国陶瓷史网课

以下关于考古学的定义错误的是()。 窗体顶端 ·A、考古学主要研究远古时期的自然遗迹·B、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历史和文化的科学·C、考古学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创造并遗留下的物质遗存 ·D、考古学主要侧重点不是自然景观 我的答案:A 窗体底端 2 现代意义的考古学诞生于() 窗体顶端 ·A、意大利文艺复兴 ·B、《史记》的写就 ·C、戈登威利的《美洲考古学史》的发表·D、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 我的答案:D 窗体底端 3 考古学包含两个维度,分别是()和()窗体顶端 ·A、物质和文化

·B、自然和社会 ·C、历史和文化 ·D、科技和社会 我的答案:C 窗体底端 4 文化和历史的主要区别在于() 窗体顶端 ·A、文化是现在的,历史是过去发生的·B、文化是动态的,历史是静态的 ·C、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后者要更强 ·D、历史是被曲解的 我的答案:B 窗体底端 5 考古学研究的是社会上层生活和文化 窗体顶端 我的答案:× 窗体底端 6 考古学很早就出现了,例如《春秋》可以看做为史学书

窗体顶端 我的答案:√ 窗体底端 1 断面所在位置一般在()窗体顶端 ·A、道路旁 ·B、山脚下 ·C、农田 ·D、河沟边缘 我的答案:D 窗体底端 2 地层学背后隐藏的是()窗体顶端 ·A、时间的思维 ·B、神创论 ·C、模式化的思维·D、头脑风暴式的思维我的答案:A 窗体底端 3

以下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中,关于时间要素的是() 窗体顶端 ·A、考古地层学 ·B、考古类型学 ·C、文化因素分析法 ·D、文化理论 我的答案:A 窗体底端 4 考古学的进步是与自然科学分隔开的 窗体顶端 我的答案:× 窗体底端 5 手铲是考古学家经常使用的一个工具,可以帮助判断地层 窗体顶端 我的答案:√ 窗体底端 1 下列跟考古有关的词汇中,反应平行关系的

陶瓷在中国发展史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文化 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当时又称为「秘色窑」,皆属於青瓷的制造。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 后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浅析明清两代陶瓷艺术的特点

浅析明清两代陶瓷艺术的特点 摘要:明、清两代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由于两代政治局限。社会环境、审美情趣的不同,也带来了各自陶瓷文化的迥然不同。本文试从明、清两代陶瓷造型、釉色和陶瓷装饰等方面浅析其艺术特点的差异。 关键词:明清两代、陶瓷文化、陶瓷造型、釉色、陶瓷装饰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THE ART CHARACTERISTIC OF CERAMIC BETWEEN MING AND QING DYNASTY Abstract: Ming and Qing dynasty are very important periods in China history. Due to the difference of political situation, social environment and aesthetic view, their ceramic culture is different.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ir difference of art characteristic by the shape of ceramic/ the color of glaze and the decoration of ceramic. Key words: Ming and Qing dynasty ceramic culture shape of ceramic color of glaze decoration of ceramic 1序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史前新石器时代就有了陶器。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明清两代在政治、经济上所达到新的高峰,带来了艺术文化的极大繁荣,其间陶瓷艺术在两代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但是由于明清两代政治局势、社会环境、审美情趣的不同,也带来了陶瓷艺术特点上的差异。 2一花独放——明代陶瓷艺术特点 明王朝继元而立,结束了历时几百年的异族统治,举国上下为之振奋,带来了经济上的又一个繁荣时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艺术的前进,陶瓷艺术作品也得到了充分的改进。经由元代过渡后,到了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一统天下、以一花独放的的形式取代先前百花齐放的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 ①景德镇有丰实优良的原料和方便的水路交通。②宋室南渡时不少北方瓷业工人逃到此方,元时将俘获的工匠又集中于此,致使制瓷技术力量更加集中,

中国的陶艺历史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开始了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由于其他条件的种种影响,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和质地的感觉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再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这个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境界,器体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 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 商周时期的制陶工艺没有显著的进步,艺术性也没有多少发展,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

宜兴陶瓷简史

宜兴陶瓷简史 宜兴陶瓷公司 编者按:日前,从宜兴市档案局获得一九七八年版《宜兴陶瓷简史》,觉得甚有价值,故我们分期刊出,供大家参考。 前言 为了认真总结宜兴陶瓷生产发展的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古代制陶技术的优秀传统,为高速度发展我国现代陶瓷工业服务。我们根据中国硅酸盐学会关于组织编写《中国陶瓷发展史》一书的意见,经江苏省轻工业局同志,决定编写《宜兴陶瓷简史》这本书。 本书的编写工作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开始的。在编写过程中,努力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以唯物史观批判唯心史观,突击劳动人民创造历史和推动生产发展的作用。在编写过程中,自始至终坚持了工人、教师、干部三结合写书的方向。编写小组深入厂、矿、街边、农村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并在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历史系的指导下,发动群众开展了古代窑址的普查工作,掌握了大量第一性资料,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完成了编写任务。 本书编写小组的成员是:南京大学历史系扬辰亚老师,宜兴陶瓷公司蒋蕃、刘勉之、李壮大、吴永某、陈知冰等同志。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六十多名师生开门办学期间写成第一稿的基础上,由杨振亚、贺盘发、李壮大三位同志执笔,反复修改而成。最后,经南京大学历史系古代史教研室主任蒋赞初同志校阅。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南京、上海、苏州、常州、扬州、镇江等地文博部门的大力协助,为本书提供了有关宜兴陶瓷史料。科学测定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和宜兴陶瓷研究所的大力协同。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我们的政治水平还不同,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文物的科学检验很不全面,书中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热忱地希望读者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修改。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最全版)

中国陶瓷发展史 中国就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就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就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与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就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与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就是制瓷原料必须就是富含石英与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就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就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与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就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就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与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与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就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

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与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与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就是一例。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就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

紫砂壶产地及价格

紫砂壶产地: 宜兴紫砂工艺厂陈列室(中高档紫砂壶,价格不菲) 丁山龙溪陶瓷市场(门店式散户经营,低档商品壶为主,极少数中档壶,LJ壶集散地之一)·丁山华丰陶瓷市场(低档、中档商品壶,门店式散户经营) ·丁山尹家村陶瓷市场(低档商品壶为主,紫砂杂件批发中心,家庭式集群经营) 丁山汤渡陶瓷市场(门店式散户经营,非壶类日用陶瓷比例较大) [品茗品人生·中国宜兴陶瓷商城(低档商品壶为主,假冒名人名作比较多) ·中国陶都陶瓷城(小型博物馆式集群经营) ·阳羡茗陶苑(一楼卖品部,价格不菲,中高档) ·葛盛陶庄(陶都路,商品壶居多,价格相对较高) 茶,文化,白茶,绿茶,红茶,乌龙茶,铁观音,单枞,普洱,紫砂壶,茶文,传统,摄影,音乐·江瀚艺术社(陶都路,展示和出售名人名作) ·方圆之韵(宜兴紫砂工艺厂内,品种丰富,批零兼营,有潜力的新秀不在少数,价格比专业市场稍贵) ·丁山解放西路紫砂一条街(门店式经营,商品品质良莠不齐) ·长乐陶庄卖品部(长乐陶庄内,明码标价不议价,兼游览长乐陶庄) 涌金街(宜兴善卷风景区内,低档商品壶,LJ壶集散地之一) ·淘宝实体店(高度分散,相对集中在宜兴城区和丁山,经常以知名紫砂艺人为幌子漫天要价) ·范家壶庄(品种丰富,中档为主,兼备高档,议价) 宜兴华氏紫砂坊(丁山南环路,私立陶庄,专营各式窑变效果紫砂壶和供春系列壶,议价) ·宜兴陶瓷博物馆周围作坊群(定做,出售中高档壶,品相好,价格不菲) ·富贵金砂陶庄(濒临太湖西岸,丁山八房村,礼品壶与各式茶叶罐) 江南市场(门店式经营,近两年逐步萎缩) 双桥村紫砂集市(村部周围集群而筑,有烧茶壶的窑炉可以参观,商品壶集散地 淘壶建议: 1、一定去丁蜀镇,而不是在宜兴市; 2、建议先参观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建立一个参考标准; 3、浏览中国陶都陶瓷城,了解大概的行情; 4、有选择的看看丁蜀镇街道两旁的大小紫砂工作; 5、去双桥村、尹家村、西望村村,品种齐全,价格便宜;

中国陶瓷发展史

中国陶瓷发展史 中国陶器,发明于伏羲神农之时,而瓷的名称,则始于汉代,真正成功于李唐。宋世,瓷业大盛,定、汝、官、哥、均,名垂千古。明人继之,宣德、成化之作,尤为特出。清代,则古雅浑朴,不如前人,但是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乾所制,更有出类拔萃之概. 就瓷器的功能而言,主要有以实用为主的日用瓷和以观赏为主的艺术瓷,除此尚有卫生建筑和特种工业瓷等;就瓷器的装饰工艺而言,有釉下装饰、釉上装饰、釉中装饰、高低温颜色釉装饰、色釉彩装饰和多种工艺综合运用等几大装饰类别,工艺品种和表现形式琳琅满目,各具特色。 20世纪中国瓷器艺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50年代前和50年代后两大阶段。前半葉,中国社会并未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国无宁日、经济衰败、民不聊生。尤其是日本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在这样的国运天时下,整个陶瓷事业濒临于人亡艺绝之境。然而,也有不少有志之士与爱国的陶工及匠师们结合起来,为陶瓷的发展而拼搏努力。醴陵釉下五彩能在本世纪初创制出来,不能不说是个乱世之奇。活跃于20年代后的景德镇“珠山八友”,将文人画技法和审美意识带人瓷壇,形成了一代画风,其余辉至今犹存。在制瓷技术上,先后引进和小规模地试验了煤窑窑炉设计及烧成技术,新法选矿及粉碎技术,机械练泥和成型以及吹釉技术,石膏模具使用,注浆成型技术,新彩及釉上、釉下贴 花装饰工艺等。它为后来的瓷器艺术改善了工艺条件,推广了先进技术。但整体上说,本世纪前半葉是中国瓷器艺术黯淡失色的历史时期,直到本世纪50年代,长期动荡的社会得以安定,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国家对整个工艺美术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实施了一系列较大举措:如把“散之四方”的能工巧匠重新组织起来,提高其待遇,鼓励其带徒传艺;各地陶瓷研究

从中国历史演变看古陶瓷艺术发展

从中国历史演变看古陶瓷艺术发展 在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陶瓷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的先人们因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创造了它,后又在发展创新中赋予了它实用、欣赏、收藏等多重价值。直至当今世界,它仍然是我们生活中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用具,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都在生产瓷器,究其根源,都或多可少地受到过中国制瓷工艺的影响,因此,中国被誉为“瓷国”。中国陶瓷精湛的技艺和艺术成就,也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美术家、考古学家从各方面对其进行研究,中国陶瓷已经是一门世界性的学问。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从新石器时期一直到现代,从没有间断过,几乎贯穿于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5000年中,陶瓷文化无不和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命运相连,它的规模与质量体现了封建王朝的兴盛与衰败,记载了所有时期的历史信息,伴随我们炎黄子孙从原始社会走向文明社会。我们通过对陶瓷从古到今发展变化历程的了解,可以看到一个朝代的辉煌与衰落的更替变迁,感觉到中国陶瓷史的博大精深,领略到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而且从中国的陶瓷艺术中,我们不仅是简单地看到有关中国陶瓷艺术的种类和特点,我们还能看到中国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对外贸易关系等方面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审美观念的变换等等。所以说陶瓷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 古陶瓷工艺的发展,也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它经过了五个里程碑和三个重大的技术突破,正是由于这五个里程碑和三个突破才使中国具有连绵不断,长达10000年、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陶瓷发展史并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这五个里程碑是: 第一个里程碑: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出现。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全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二个里程碑:商周时期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1200℃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烧制成功,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 第三个里程碑:汉晋时期南方青釉瓷的诞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陶瓷分家,瓷器开始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第四个里程碑是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的突破。从“南青北白”两大体系相互争艳格局的形成到唐青花的出现,从明火支烧到用匣体装烧技术革新的完成,创造了不仅在我国也是国际上领先的水平。 第五个里程碑:宋代到清末颜色釉瓷和彩绘瓷的辉煌成就。宋代五大名窑及景德镇窑的兴起,无一不是在颜色釉瓷及彩绘瓷著称于世。使我国的陶瓷艺术与成就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三大突破:1、从就地取材到过滤精制实现了原料的第一次突破(材料选取)。 2、从无窑堆烧到挖地为窑的穴烧到带有烟囱的室形窑烧,实现了窑炉的改进,烧成温度最开最初的900℃到近1400℃,实现了突破性的提高。(温度提高) 3、瓷釉的从无到有,逐步发展提高直至丰富多彩,完成了第三次突破。(釉的增加)下面,我们就沿着我国古陶瓷发展的几个里程碑的顺序,来探寻我国文化历史发展的足迹…… 新石器时代早期,随着剩余食品出现,对熟食的需求,加之原始村落的出现,人们开始迫切的需要制作一种用具来煮熟食物、储藏食物、汲水。他们就发现,

我国陶瓷发展历史(最全版)

中国陶瓷发展史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

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8、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打造千亿级陶瓷和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

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 打造千亿级陶瓷和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 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于2006年7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核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涵盖高档陶瓷区、韩资集聚区、高新产业区三个部分,是特色鲜明的陶瓷主题园区、新兴产业汇集地、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围绕打造千亿级陶瓷和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的目标,陶瓷产业园区致力营造更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先后投入5.72亿元,用于园内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绿化11.6万平方米,日处理能力达2.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也已投运。园区还配套成立招商、建设、管理服务等部门,为入园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随着园区配套服务的不断完善,目前入园企业已达500多家。园区鲜明的产业集群优势,吸引了德国杜塞拉姆公司、英国工业陶瓷巨头摩根集团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先后入驻,去年园区实际到账外资近5000万美元。 在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的同时,陶瓷产业园区着力引进功能陶瓷、结构陶瓷等一批企业和项目,园区的集聚效应凸显,逐渐构架起以陶瓷和非金属材料制造产业为主、节能环保产业等多种产业配套协作的现代产业格局。由世界500强企业日本旭硝子工业陶瓷株式会社等企业投资2980万美元的高档耐火材料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后将年产水泥窑用高档耐火材料3.4万吨,预计年销售收入达2.4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由银茂控股有限公司和西门子集团下属欧司朗有限公司总投资4350万欧元,合资新建的年产2000吨稀土荧光粉项目一期工程10条生产线已投产,二期工程新增的10条生产线项目也已启动。项目全部完工后,年销售

可达20亿元。由无锡泛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投资10亿元、年产100万平方米水泥木丝板项目,明年将全面竣工达产,可望实现年销售20亿元。目前,园区内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档次日益提高,在建的6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15亿元。积极引导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加快科技创新力度,让园区的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近年来,园区组织多家企业走访中科院等科研机构,为企业和科研单位“牵线搭桥”,推动产学研合作。其中,瑞尔精机与武汉科技大学签订了全面战略协议,就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科技转化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同时,园区还投资2亿元与高校合作,建立了设计研发和检测中心,为园区企业提档升级提供平台。一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入1.2亿元致力先进建筑陶瓷的开发,利用太湖淤泥制造不燃型建筑墙体保温材料,填补了国内建筑保温无机材料的空白,该项目预计年销售收入达2亿元。宜兴电子器件总厂、吉泰电子、陶都电力等企业“抱团”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生产的功能陶瓷被广泛用于航天、航空等尖端领域,并参与了国家相关行业标准的制订,在同行业中获得了“话语权”。其中,宜兴电子器件总厂还承担完成了国家多项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和新产品研制项目,其生产的金属封装外壳在“神六”工程中配套使用。 陶瓷产业园平台的建立,为宜兴陶瓷产业进一步发展,为做大、做强、做精陶瓷产业拓展了更大的空间和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园区将在大力发展高端陶瓷产业、形成完整陶瓷产业体系的同时,着力发展机械、电子、环保、生物、新型材料等支柱产业、高科技产业,并大力发展研发中心、物流中心等现代服务业,使园区成为一流的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中国陶瓷技术发展简史

中国陶瓷技术发展简史 摘要:中国陶瓷史开端于距今10000年的新石器早期,鼎盛于唐宋时期。从实用功能主导的粗砂陶器,到现在陈列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中国各朝代精美瓷器,实际上反映了中国陶瓷工艺的不断发展,也体现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本文将以时间历程为主线,从陶瓷材料和烧制工艺的角度,简述中国陶瓷技术沿革。 关键字:中国陶瓷工艺材料烧制沿革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纵观历史,中国陶瓷技术很长时间领先于世界,以至于在英语中,“陶瓷”(china)竟成了中国的代名词。面对今天博物馆内造诣高超,精致华美的陶瓷文物,乃至身边繁多悦目的现代陶瓷制品,谁又能想象,陶瓷的发端仅仅作为剩物的容器?中国一代代陶瓷工艺者的革新和传承,造就了辉煌灿烂的陶瓷工艺史。尽管陶瓷没有列入我们津津乐道的四大发明,但陶瓷工艺确确实实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创造。除去了艺术造诣的探索,陶瓷制造工艺,也曾令世界为之惊叹。 从取材上说,新石器早期粗砂陶的材料多是先人就地采掘的土壤,而后期则是使用瓷石原料。从简单的陶土原料使用到瓷石原料发现应用,这是我国先民在陶瓷原料从自然使用到工艺应用的科学进步。从烧制工艺上说,发展则更为显著。新石器时代横穴式窑和竖穴式窑造出的原始陶器烧成温度只有700℃左右。而后经历两次重大技术

突破,第一次为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烧制工艺成熟,它从陶器的最高烧成温度1 0 0 0℃、平均烧成温度9 2 0 ℃提高到印纹硬陶的最高烧成温度1 2 0 0 ℃、平均烧成温度1 0 8 0℃。最高温度提高了约20 0 ℃之多, 实现了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第一次高温技术的突破;第二次突破是在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烧制工艺上实现的。它从原始瓷的最高烧成温度1 2 8 0℃、平均烧成温度1 1 20 ℃提高到北方白粕瓷的最高烧成温度1 3 8 0℃、平均烧成温度1 2 4 0℃ , 最高烧成温度又提高了约1的℃ , 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瓷器的最高烧成温度, 实现了第二次高温技术的突破。[1] 1 陶器技术沿革 1。1 新石器时期 最早在一万多年以前,我国的先民已经会使用陶土。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下层中与打制石器共存的粗砂红陶罐,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早期陶器。仙人洞遗址上层中发现的陶器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细砂或泥质的灰陶,器型除了罐外还有壶等等,说明我国先民在制陶上的进步,是从简单的陶土原料使用到原料加工再应用发展起来的,这是陶土原料工艺产生与应用取得的成就。 我国古代制陶工艺首先是原料的选择和加工。所需原料要选择含铁量高、粘性适度、可塑性强的粘土,一般还要在粘土中加羼和料(石英、长石、砂石粉末、草木灰、碎陶片末等),目的是增强陶土的成型性能和成品的耐热急变性能,提高成品率。

浅谈现代陶艺发展的现状

浅谈现代陶艺发展的现状 在当代艺术中,现代陶艺被定义为纯艺术行为,并日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重视。这门由中国传统陶瓷文化演变而来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和充满想象的创作过程,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和欣赏者,从而开创了现代艺术的新世界。 中国现代陶艺意识的独立和陶艺语言的形成,经历了长时间的探索、变化和发展过程。从外部表现形式上看,中国现代陶艺是在本世纪60年代末,从传统陶艺中脱离出来,但是基本上是保持传统创作特点基础上的发展与延伸。由于艺术工作者长时间受专注陶瓷艺术实用价值的经验模式和日趋狭隘的认识角度的影响,以致在很大范围上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陶艺的真正价值并没有得到实现,停步于实用领

域而不能得到实质性的起步。在随后的十几年间,陶艺在形态样式上装饰性的突破和材质、色彩、肌理上的变化,开创了一代颇为清新的唯美结构模式,然而这些与实用陶瓷形态不尽相同的但又不感觉完全陌生的作品,仍然受到“实用兼审美”观念的直接影响,其表现形式受图案语言的绘画形式所支配。 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到今天,表现出三种成熟的样式:一是在坚持传统的技艺,讲究制作精良的同时,非常注重个性与情感的表达,这一类称为传统陶艺。二是通过创新来追求新意,从器型、材料和工序上的变异,追求实验性的效果,即现代陶艺。三是趋重艺术表现性,结合多种艺术手法、风格,探索形式美的各种可能性,笔者把这类陶艺称为前卫陶艺。后两种就是我们习惯命名的现代陶艺。中国现代陶艺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个性表现,赋予现代人一种富有时代气

息的审美境界,打开了一条表现现代生活个性的艺术通道,对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现代化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面对着中国现代陶艺繁荣的表面,仍不断暴露出捉襟见肘的难堪和尴尬。同时为了保持中国陶艺特有的民族性,不得不思考中国陶艺自身发展的空间和定位,以使中国陶艺创作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在概念认识上的误区 所谓“现代陶艺”是指由陶艺家以“陶”或“瓷”为载体进行创作的、用以表现个性和情感的、具有前卫意识的陶艺。现代陶艺的真正开始和迅速形成应该从20世纪的40年代算起。毕加索自1946年起连续两年时间在瓦洛尔从事陶业,在那里他学会了拉坯、施釉和

中国瓷器发展史

中国瓷器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中心之一,中国古代对世界上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明了瓷器。中国陶瓷具有长达万年连续不断的历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的发展过程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科学技术和艺术内涵。从陶瓷诞生的那天起,它就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各异的造型,多变的釉色和装饰,缤纷的彩绘和不断改进的工艺,这些人类利用水、火的作用而将泥土转变成的陶瓷器上充分表现了先民们将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创造力。 一,商、周时期原始瓷的烧制成功 中国古代的先民们从很早的时候就创造了瓷器,这不仅使先民们自身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瓷器具有优于陶器和金属器的长处。如瓷器由于有一层光洁不透水的釉层,与陶器相比,其具有清洁,坚硬的特点。又由于瓷器是将廉价的矿石材料经过热处理,得到人们需要的各种造型的器物,由于其的加工过程相对简易,与金属材料制成的器物相比,其具有廉价的优点。这是瓷器自然属性方面的优点。 同时,由于其易于塑造的形态,优美多变的釉色和丰富多彩的装饰,使其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含量。因此,瓷器从其生产伊始就既是实用器物,又是艺术品。 1. 瓷器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瓷器,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但是,认为瓷器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大家的认识还是一致的。这四个条件是:

第一,瓷器必须用瓷土作胎。瓷土是一种岩状矿石,在中国很早就使用瓷石作原料来生产瓷器了。由于中国的地域辽阔,各种瓷土(Porcelain clay)的品质各不相同,但其中最主要的成分应该是高岭土(Kaoline)。高岭土一名的由来,是由于这种原料出于距景德镇不远的高岭山,用于制瓷而得名。在长期的相延使用中,高岭土也被用来泛指瓷土,成为国际上通用的名称。中国各地瓷土的组成不同,使各地瓷器的质地和胎色千差万别,也是后来形成不同瓷系的重要原因。但无论如何,使用的原料中高岭土必定占较高的比例,这是瓷器与陶器的重要区别。 第二,瓷器必须经过12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焙烧,使胎体充分烧结,结构紧密。检验方法是,物理测定胎体的吸水率应低于1%或不吸水。高温烧制过程,是从瓷土变为瓷器的主要的化学反应过程,是瓷器有别于陶器的关键点之一。 第三,瓷器的表面应施高温烧成的玻璃质釉。在标准的高温下釉完全熔融,达到玻璃化。这样在器物表面形成了一层完全不吸水、光亮洁净的保护层,这是瓷器最大的优点之一。釉中含氧化铁的多少,烧成时窑炉内气氛的不同,导致成品瓷器呈现出白、黑、青等不同的颜色。釉中加入铜、钴等不同的元素,又可呈现出红、绿、蓝等美丽的颜色,使瓷器具有色彩多样、华美秀丽的特色。 第四,瓷器烧结后,胎体结实、坚硬,叩之发出清越的金属声。这一点实际上与制瓷原料的品质和烧结度密切相关。但它是一种易鉴定和直观的标准。

明代瓷器

明代瓷器 篇一:明代五彩瓷器的演变 明代五彩瓷器的历史演变中国彩瓷的生产,发展到明、清两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已完全可以与青花瓷器平分秋色。特别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作水平,更是如日中天,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高峰。五彩瓷器的主要着色剂为铜、铁、钴、锰等矿物元素,采用低温烧制成型。五彩为二次成型工艺,彩饰色料分釉下与釉上两种,常用颜色有红、黄、绿、紫、赭、黑等。所谓五彩并非是说五种色彩同时出现,而是多种彩色之意,但其中必须有红色方为五彩。五彩也被称为“古彩”、“硬彩”。据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释:硬彩者,彩色甚浓,釉覆其上,微微凸起。其施彩方法,是勾线后平涂填色,以水或胶水作溶剂,按纹饰需要,在已烧成的白釉瓷器上,施以多种颜色进行再度创造,在770-800℃的温度中焙烧而成。烧成后的色彩呈现玻璃质状,有坚硬质感。五彩瓷器是釉上彩中的主要品种之一。 “五彩”一词,出现于明代晚期。明代天启年间谷应泰《博物要览》记载:“宣窑五彩,深厚堆垛。”1984年在西藏萨迦寺发现了器底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五彩碗,证明五彩瓷在宣德年间烧制已比较成熟了。从宣德到成化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这三朝时局动荡,政权不稳,在制瓷工艺上毫无成就,还没有发现五彩瓷器。直到成化年间才又出现了五彩。成化年间的五彩瓷十分稀少而珍贵,传世品也

是极为罕见。到了明弘治年间,釉上五彩的烧制更加成熟。发展到嘉靖、万历时期,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开创了五彩瓷的新局面,出现了较大的罐、瓶类等。此时五彩的烧制已经达到了非常完备的境界。 明天启五彩人物纹海棠式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早期釉上五彩瓷器传世品不多见,因为当时景德镇延续元代制瓷主流,生产青花、釉里红产品。然而从所见到的为数不多的洪武釉上红彩可以判定,洪武时期的红彩瓷器已为“五彩”瓷的蓬勃发展做好了铺垫,可以说洪武釉上红彩已拉开了明代五彩瓷辉煌的序幕。特别要指出的是,用红彩描绘精细的龙纹、云纹等图案,只是明初才出现于景德镇。宣德时期红彩,是釉上红彩和五彩的开端,为后世的五彩瓷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成化时期的五彩是釉上五彩,其呈色以淡雅为主,色彩包括红、绿、黄、姹紫等,并开始使用孔雀绿彩。此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纹饰绘绘画中使用了不少黄彩,而且主要图案都是以黄彩打底色,上面再以红色渲染,使色彩更显浓艳厚实。这种彩瓷证实了明代彩瓷所谓“黄上红”的彩绘技法,开创于成化,并非始于嘉靖。 弘治一朝的釉上五彩瓷基本是成化风格的延续,所用颜色有红、绿、赭、黑、孔雀绿等,色调恬静淡雅。其中最突出的品种是刻花填彩。刻花填彩的制作方法是在胎上先刻出所需图案纹样,上透明釉时将刻好的图案留出,高温烧成后再在白釉露胎处施彩并用低温烧制而成。刻花填彩的出现,标志着釉上五彩的制作已进入成熟和发展阶段。

中国陶艺发展史

中国陶艺发展史 中国陶艺正处于发展中,从几年前各地陶吧的兴起,逐渐让人们了解了陶艺,陶艺正在走进家庭。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教育部门从素质教育出发,把陶艺列入了教学课程,这样从小就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非常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由于其他条件的种种影响,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和质地的感觉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再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这个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境界,器体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 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 商周时期的制陶工艺没有显著的进步,艺术性也没有多少发展,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土地广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别,从质地来看,中国东南海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

1、陶瓷材料分析研究与检测专家宜兴紫砂

陶瓷材料研究与检测专家谈宜兴紫砂 最近,媒体上有关“紫砂”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关注和网民的热议。就在人们对紫砂产生误解、甚至怀疑之时,6月6日下午,应人民网和宜兴网的邀请,全国陶瓷材料研究与检测方面的5位专家走进陶都——宜兴,在人民网、宜兴网共话紫砂的优劣真伪,为广大网友解疑释惑,解答非专业人员容易误解的问题,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宜兴紫砂。 这5位专家分别是: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李硕高级工程师;国家轻工业装饰材料陶瓷质量监督检测广州站站长,全国质量重点产品检验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食品包装专业委员会技术委员,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张建洪高级工程师;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院长、全国日用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殷书建研究员;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学院院长、江西省学科带头人、博士、硕导--李月明教授;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所长,江苏省新兴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技术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邱永斌高级工程师。正由于紫砂独特的功能和从事紫砂这部分技艺的高超人群,使紫砂艺术不断得到发扬光大,紫砂的产品也在不断的

发扬光大。 1、主持人:宜兴的紫砂被历代文人所推崇,有诗云:“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这一丸比珠玉还要贵的土就是紫砂泥。从这句诗中也可以充分感受到宜兴紫砂的独特性,宜兴紫砂被誉为世界陶艺百花园中一朵奇葩,是享誉中外的国之瑰宝,也是宜兴的一张城市名片。你们是陶瓷方面的专家,想必对宜兴紫砂的独特性都十分了解,那么从你们的视角,能不能先给我们谈一下对宜兴紫砂的认识呢? 邱永斌:紫砂作为宜兴紫砂陶器的一个简称,已被广泛流传。人们讲到宜兴就讲到紫砂,讲到紫砂就想到宜兴。宜兴紫砂在陶瓷的分类中,属于陶器的一个特殊品种。为什么特殊呢?这个讲起来历史悠久,要讲到几千年来宜兴的陶瓷发展历史,关于紫砂名称的由来,也是由此而引起的。这方面许多专家已做过专门的研究,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在我们以前的教科书里,对于紫砂这样的名称,我们很少见到,而是后期写进去的。在这个程度上讲,紫砂这个名称有一定区位的概念。 在这里,我想用我们现代的眼光来谈一谈宜兴的紫砂。讲到宜兴的紫砂,很容易联想到宜兴的陶土资源,同时又联想到宜兴紫砂壶泡茶的功能性,还联想出一批不同技艺的制陶人员,这就构成了宜兴紫砂的独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