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笔记 精制整合版

中国音乐史笔记 精制整合版
中国音乐史笔记 精制整合版

1、劳动起源说—[奥]瓦勒谢克 [德]布赫尔“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站在这种观点基础上的学者则认为,“音乐起源于劳动”。

2、模仿说—古希腊哲学家德漠克利特,英国教育家克维斯特认为,人类从自然的音响中得到了灵感,继而模仿这些音响创作了音乐。

3、异性求爱说——[英生物学家达尔文是这种观点的代表。在观察鸟类时他看见雄性向雌性求爱时往往发出悦耳的声音,由此联想到人类音乐的起源,即认为其起源为男性向女性求爱时表达的美妙歌声。

4、巫术说——[英]爱德华 泰勒 法国音乐家孔百流,我国学者王国维起源于巫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也舞降神。”

5、游戏说——[德]席勒

6、信号说——[德]斯顿普夫

7、太一说——[中]《吕氏春秋 仲夏记》有载 8、潜意识说—— [瑞士]荣格

9、情感表达说——[中

]《诗序》 [法]卢梭法国思想家卢梭,英哲学家斯宾塞认为人在兴奋激动时所产生的抑扬语调即为歌曲。

诗、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内容包括:狩猎:一首远古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

肉”表现原始人们用竹做弓,发射石弹狩猎的内容。 与自然斗争——部落战争——宗教——

《咸池》——尧帝

《韶》(箫韶、九歌、九辩)——舜帝

《大濩》《桑林》——商代乐舞,歌颂商汤伐桀 《大武》周代乐舞,歌颂武王伐纣,是一部武舞

,埙,角,籥,龢,言 贾湖骨笛:1987年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的20余支骨笛,用猛禽的翅膀骨制成,其中一支骨笛可测音,有七个音孔,吹出完整七声,碳十四测定,距今8000年,比河姆渡骨笛时间早,但比后者复杂完善。 打击乐器:鼓,磬,钟

第二章 周代的音乐

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 6个据说

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代表性乐舞,是颂扬先秦不同 时期创业首领或帝王的文治武功,用途主要是为了祭祀天 地山川祖宗,特点是规模宏大诗歌舞一体,声调平缓,表 现一种庄严和中庸的情绪,具有严肃静穆之感。

《云门》黄帝,《咸池》尧帝,《韶》舜帝 《大夏》——夏代乐舞,歌颂治水英雄:禹 《大伙》——商代乐舞,歌颂商汤伐桀

《大武》——周代乐舞,歌颂武王伐纣,是一部武舞 “六代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最高典范

视学及其他重要的典礼之中。

4雅乐:周代的一种宫廷音乐主要用于祭祀与各种典礼活动。 5房中乐:是统治者用于后宫的一种燕乐,其娱乐性较高。 6四夷之乐:用于祭祀或宴礼等,

其中有羽舞(手持野鸡毛而舞);皇舞(持鸟毛而舞);茆(mao )舞(执牦牛尾而舞);干舞(执盾牌而舞);另外还有长袖舞等。

、《傩。指驱逐瘟疫的迎神赛会)》这些音乐(乐舞或歌舞)的使用时,都十分强调等级的尊严以及宗教性的神圣,有严格的限制,包括场合、乐器的排列、舞者的人数,不能超越等级。只是到了东周才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 郑卫之音—是周代郑、卫、宋、魏、秦等十

五国的民谣,这些民谣 的歌辞现保存在《诗经》的国风之中 郑卫之音——是周代黄河流域一代郑、卫、宋、齐等十五国地民谣。 这些民谣的歌辞现保存在《诗经》国风之中。

士大夫常贬义地以郑卫之音来作为北方民歌的代表 南音——是周代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民歌, 九歌——是楚国南部民间祭祀的大型歌舞曲。

成相——是一种劳动歌曲的名称,也被认为是说唱音乐的远祖。 的音乐教育机构,职责是:对周朝乐舞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上第一种乐器分类法: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金类:钟、镈、铃、铙等 石类:磬 土类:埙、缶等 革类:鼓等 丝类:琴、瑟、筝、筑等

木类:柷。敔 匏类:笙、竽等

竹类:籥、篪、箫、笛等 年,湖北随州出土。我国十二乐体

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

长为计算基础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由此求 得五声、七声音阶和十二律。

12儒家美学思想,“主张为

政为德”。音乐思想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之上,而仁又体现在礼 与乐的关系上“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强调音乐要体现仁的精神。他认为音乐有巨大的社会作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他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他的音乐审美态度是“中庸”与“平和”他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他重视乐教“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强调“仁

言不仁声之入人深也”强调统治者应用音乐“与民同乐”

: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第一篇完整音乐专论夫乐者乐

儒家音乐思想集大成——《乐记》《乐记》关于音乐的

来源,它提出了“物动心感”的说法;音乐与政治息息相关,人的思想受到社会不同因素的影响,就会产生不同的音乐。

——与儒家完全对立,非乐思想,但并非人为音乐 不好听,他的观点是反对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却忽视音乐对 社会和人类所具有的很多功能。

——老子:主张“大音希声”

庄子:主张“清净无为”,没有绝对地否定音乐,而把音乐分 成“天籁”“地籁”“人籁”崇尚天籁,反对主观作用的人籁音乐。

第三章 秦汉三国的音乐

112年西汉政府设立的音乐机构 任务:采集各地民谣进行加工,并创作新乐演唱演奏。 领导人:协律都尉——李延年

汉代乐府的设立促使音乐蓬勃发展,乐府的建立主观上为了 适应统治者宫廷享年之需,但客观上对民间音乐的保存有很 大作用,并促进了我国各地音乐的发展。而且,这种音乐机 构的形式对后世产生影响,汉以后各朝代仍沿袭它,设有乐 府或类似乐府的音乐机构。

2汉代鼓吹(四类):鼓吹、横吹、短箫铙歌、箫鼓

汉代以来,在我国传统音乐中,有一类以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为主的演奏形式和乐种——“鼓吹乐”。

这是以打击乐器和管乐器排箫、横笛、笳、角等分奏的音乐,有时也伴有歌唱。

注意:“乐种”只有在器乐里面才出现这个词,不包括什么舞蹈,歌曲之类的,就单说乐器。

鼓吹乐被宫廷采用后,便用于军队,仪仗和宫廷的宴乐之中。由于乐队编制和运用的场合不同,所以使用的乐器和对其称呼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1)黄门鼓吹:由天子近侍掌握,主要列于殿廷,备食举乐,用以宴飨君臣。

(2)骑吹:天子专用卤簿音乐。

(3)横吹:军队马上所奏的乐歌,主要乐器是鼓与角。(因用横笛作为主奏乐器而的名。横吹的乐器)一般由鼓角、横笛等组成,有时还加用筚礪和排箫。

(4)短萧铙歌:军队凯旋十所奏的乐歌,主要乐器为排萧、铙。

,后世或称为古琴,是我国重要的古代乐器,古琴在

周代就被广泛使用,在汉代,它逐渐形成了七弦十三徽的形制。 古琴是中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弹弦乐器,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涵丰富以及影响浩瀚、 内深远而为世人所珍视。四大名琴:号钟,绕梁,绿绮,焦尾 琴曲又分为琴曲和琴歌两类,琴曲为独奏曲,而琴歌为边弹边唱得形式。

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琴人,如:伯牙(春秋琴家)成连(春秋琴家)、钟仪(春秋琴家)、雍门周(战国琴家);另外在史籍中记载有许多著名宫廷琴家,如:师旷、师涓、师曹、师襄、师乙等,他们都是技艺高超的音乐家(乐师)。 周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琴曲,《高山》、《流水》等 除上述提到伯牙的《高山》《流水》及孔子弦歌三百的《诗经之外,著名的琴曲还有《雉朝飞》、

《阳春》、《白雪》等。

形式:1

原始的民歌,只是清唱,无伴奏即所谓徒歌。 2在徒歌形式上加以帮腔,称但歌。3在徒歌基础上 在进一步加上乐器伴奏,并有演唱者手拿乐器而歌这才 称为相和歌。常用调式: 平调、清调、瑟调

主要美学观点:1、“和声无象”“音声无常” 认为“声”不 表现一定感情(无象),他与感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无常) 2、“音声有自然之和”“声”都是和谐的,具有“和”的特 征,这“和”的特性来自天地自然,为音乐自身所具有, 不会因人的哀乐、爱憎而有所改变。

3、“声音以平和为体”平和而无哀乐应该是音乐的本质特性。

4、“躁静着,声之功”音乐只能引起人的躁静之应,而不能 唤起相应的感情。

5、“声”能使人“欢放而欲惬”音乐能以其丰富的音调吸 引人们,使人们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欢欣愉悦。

6、“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 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此句是《声无哀乐论》的主旨: 音乐只有善恶之分与哀乐无关;哀乐是内心固有的,受感

染便表现出来,与声音无关。

发展和继续。清商乐所用调式:平调、清调、瑟调

,是流行于汉代宫廷和达官贵戚家中

的杂技、歌舞以各种民间武术的总称。

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5民族音乐融合:1战事频繁。2和亲。3经商。4佛教东来 曲项琵琶:曲项,音箱作梨形,四弦。约在350年前后,通过印度传入我国北方。

五弦琵琶:比曲项琵琶小且窄些,音箱作梨形五弦,经印度传入我国。 筚篥:木质管子,上有九个指控,管子上口插一芦哨。约在384年随龟兹乐传入中原。

方响:出现于北周,有16块定音的铁片分两行排列在木架上,用小槌敲击。

7《碣石调 幽兰》现存最早古琴曲文字谱,相传梁代丘明传谱。 81荀勖“笛律”。2何承天“十二等差率”也叫“新律”

3钱乐之、沈重“三百六十律”

第五章

1太常寺管辖

由乐师

鼓吹署是唐代太常寺属的礼乐机构,主管鼓吹乐,参与祭祀 宫廷管辖——

教坊是唐宋元明时管理教习音乐,领导艺人的宫廷俗乐机构。唐高宗

时署内教坊与宫中。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禁城外分别设左右教坊两处,并在东京洛阳另设外教坊两处,均由宫廷委派内监担任教坊使,自此教坊不再隶属太常,由宫廷高层直接管理。

唐玄宗常亲自教正,宫廷梨园艺人多被称为“黄帝梨园弟子”。宫外另有分属两京太常寺的梨园,长安太常寺下属有“梨园别教院”,洛阳太常寺有“梨园新院”,人数都及千人,都是培养和选拔音乐人才的七层机构。

燕乐包括——初期: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

唐玄宗时期:立部伎和坐部伎

唐代道曲相结合,并纳入宫廷得到集中发展,而成为当时最 重要的歌舞俗乐,专在梨园中演出。法曲的音乐来自民间,

与相合歌清商曲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受一些西域音乐影响, 音乐清雅,常用乐器钹、钟、磬、幢箫、琵琶等伴奏。

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的进一 步发展。代表作《霓裳羽衣曲》

词配曲的音乐

曲子创作形式——1、填词

2、自度曲

。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说唱音乐正式形成。 变文是佛教寺院为宣传教义而设立的一种说唱音乐,它用说 与唱的形式,将佛教经文或教义讲唱出来。它是用散文的说 和韵文的唱相间的叙事体裁,它的唱文通常是七言四句,也

有五言或四言的。按其听众不同分为僧讲和俗讲。僧讲是有 德行的僧人对僧众讲唱佛经教义,俗讲的听众是老百姓,以 劝人向善为目的。

曲,其说话部分或用散文,或用四六文体。一般认为我国的说唱音乐正式形成在隋唐时期,与“说话:并存

8音乐专著:1《乐书要录》2崔令钦《教坊记》

3南卓《羯鼓录》

3段安节《乐府杂录》

燕乐二十八调是隋、唐、五代、辽、宋间燕乐所用宫调。因长期应用于宫廷燕乐及民间俗乐,对宋、元以来的词曲、戏曲、说唱以及器乐等俗乐具有影响,故亦称“俗乐二十八调”。二十八调在传统上按七宫、七商、七角、七羽分类,其“四调”系统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认为隋唐燕乐是四均(四种调高),每均七调(七种调式)

;第二种认为隋唐燕乐和宋以后燕乐是七均(七种调高),每均四调(四种调式)。由于有有关理论今已散失,隋唐时的二十八调的确切音位及其理论系统,迄今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隋代初年,万宝常最早提出八十四调的理论,隋代郑泽,唐代祖孝孙。张文收都是这种理论在音乐上付诸实践的人物。我国古代宫调理论之一。其以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构成七种调式,共得八十四调。

越出本宫音阶的范围侵犯另一宫,即本宫,音阶内某音换用另一种音阶的音。亦即异宫相犯的“旋宫”,在本宫音阶不变的条件下,改用音阶中另一音作为主音(调首),构成另一种调式,从而侵犯或改变原调的主音,形成同宫异调。 陶真:又作淘真。中国宋代民间流行的一种说唱伎艺。元、明、清三代在民间传唱。宋氏说唱,以鼓伴奏,到明则改为琵琶,多为盲人演唱,在江浙一带流行。清代的陶真,又名闻书调,“闻”乃“文”之讹,“闻书”即文书,至今宁波仍名四国文书。可知陶真在清代已与弹词合流。

货郎儿:中国宋、元时期“叫声”发展而成的 一种歌曲和说唱艺术。叫声,乃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之声而成也(见《武林旧事》)。

鼓子词:中国古代说唱艺术。因歌唱时有鼓伴奏而得名。早期的鼓子词是一种同一词反复歌唱的艺术歌曲形式,如北宋欧阳修《六一调》有《十二月鼓子词?渔家傲》12首。南宋也有一些同样性质的作品,它们都不是叙述故事的。今存北宋赵令峙(赵德麟)《侯鲭录》卷五收录自著的《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是一篇说唱故事的鼓子词。内容是叙述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

唱赚:唱赚是宋代说唱的一种,他是在北宋缠令,缠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缠令和缠达都是套曲形式的曲艺。单结构略有不同。前者是有引子和尾声的小型套曲;后者是没有尾声,且引子后只有两个曲牌交替演唱。

张五牛是宋代唱赚的创始者。其在缠令、缠达的基础上,吸收了慢曲、曲破、嘌唱,叫声等唱腔,创造了唱赚这一新的曲体。它的曲体结构对宋、金的诸宫调和元杂剧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唱赚的曲词,只在《事林广记》保存下《园林使语》一篇。)

以唱为主。歌唱部分是用多种宫调的若干不同曲调组成,故称为“诸

宫调”,亦称“诸般宫调”。这一曲种形式北宋神宋(1068-1085)年间,首创诸宫调的是译州人孔三传。

诸宫调曲调来自唐、宋词调,唐宋大曲,宋代唱赚的缠令以及当时流行的其他俗曲。

诸宫调所用的伴奏乐器,宋时主要用鼓、板、笛;金、元时,有加用弦乐器和其它打击乐器,后来时期,清人又称诸宫调为“撮弹词”或“弹词唱”。

宋代的诸宫调作品,今已失散,只能从史料记载中知道一些作品的明目或说唱的内容,如南宋民间艺人张五牛作的《双渐苏卿诸宫调》等。金、元是的诸宫调作品今存的也只有少数几种,其中《西厢记诸宫调》是唯一完整的一部,作者为进代时人董解元,故又称《董解元西厢记》通称《西厢记》,是中国古代优秀说唱作品之一,对元杂剧《西厢记》的创造影响很大。

《西厢记诸宫调》音乐丰富,共用了正宫、道宫、黄钟宫、大石调等14个不同的宫调,150个左右基本曲调。这些曲牌的乐谱约有三分一还保存在《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调》中。

诸宫调虽然产生于北方,随着宋朝南渡,也到了南方,遂有南北诸宫调之分。据研究者的意见,男诸宫调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北诸宫调则是琵琶和筝。上面提到的《董解元西厢记》就是北诸宫调,所以又称为《弦索西厢》。

治的好坏,决定人民喜怒哀怨的感情,而人民感情又决定了民间音

乐的欢乐和悲伤。承认音乐有教化作用和一定的思想内容,但不赞

成复古派那般强调恢复古代乐器和古代音乐,不同意人心动乱是由

于今乐今器所引起的。认为音乐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政治的得失

是决定人民思想为喜悦或哀怨的根本原因。在对待少数民族音乐与

汉族音乐融合的问题上,他持反对态度。可以说,他的一些观点继

承了儒家的音乐思想,另一部分是他对唐代音乐状况提出自己看法。

种基本类型:小令与套曲。所谓小令是指单只曲子,但也包括“带过曲”与“重曲小令”。套曲则由引子,数支小令,尾声联合而成。“套曲”之定制一般有三个特征:一是全套必须押韵相同;二是有尾声;三是同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只曲组合而成。套曲以其较长能的篇幅表达相对复杂之内容,获抒情,或叙事,或抒情叙事兼而有之。

散曲金元时在北方流行,故散曲又称北曲。大约在北宋出现“南北合套”形式,即以同宫调的南曲与北曲相同,以获得音乐上的对比的表演形式。

戏曲艺术。宋杂剧的出现是中国戏曲渐趋成熟的标志。它是继承了唐参军戏。歌舞戏的传统,又广泛地吸收了民间说唱,杂耍,武艺和唐宋大曲而形成一种新的歌舞与故事表演初步结合的艺术。因为当时还常与杂技、乐舞同时演出,故以杂剧称之。

演出形式分为三段:一、艳段,为开场的小曲。二、正杂剧,为正式完整的戏曲。三、后散段,临时加演或不演。宋杂剧已初步形成角色体制并有乐器伴奏。从现存文物中就可以看出来宋杂剧不同角色行当的不同服装和道具。

第六章宋金元的音乐

1

丰富的艺术形式——五大类:

1、歌曲方面:小唱、嘌唱、唱赚等乐种

2、歌舞方面:舞旋、舞剑、舞判等节目

3、说唱方面:鼓子词、诸宫调等曲种

4、戏剧方面:傀儡、影戏、杂剧、南戏等剧种

5、器乐方面:大乐、细乐、小乐器、独奏等乐种

曲形式宋代我国戏曲确立,元代元杂剧的出现形成了我

国戏曲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

的基础之上吸收唱诸宫调等曲艺形式发展起来的更为完

善与成熟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的戏曲形式。南戏有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曲戏文等名称。南戏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音乐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杂剧。

南戏运用南方曲调、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定。乐器以鼓板为主。温州南戏形成后,在东南远海各地传播,由于各地方俗唱的不同,有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南曲声腔,如海盐腔,余姚腔,戈阳腔,昆山腔。南戏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演唱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各种上场的角色都可以唱,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这种演唱的方式比杂剧一人演唱的形式要合理的多,更有利于表达复杂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

元代末年,随着杂剧的衰微,南溪获得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比较繁盛的局面。被誉为“曲祖”(魏良辅《曲律》)的《琵琶行》和荆刘拜杀(《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四大南戏大都产生在这个时候。南明《琵琶行》把南戏创作提供到艺术上不佳成熟,能成为雅俗共赏的新阶段,在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所体现的南戏的发展变化。

所谓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的是《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

是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唱赚、诸宫调等曲艺形

成发展起来的更为完善与成熟的戏曲艺术,因它专门采用北方音

乐,所以又称“北曲”,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体制,它的结构以

“折”为单位。

间艺术成就,于金、元间逐渐形成一种新型戏剧。因采用北方音乐,

故亦成为“北曲”。

元杂剧通常分为四折(有时分为五折),有时因剧情需要,还可在第一折之前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个内似序幕或过场性质的“楔子”(鞋子以说白为主,通常通常只有一两支歌曲)杂剧多为一本演一个故事,也有因故事情节繁杂,而增加本数的(如《西厢记》杂剧由五本构成;《西游记》多达六本。

元杂剧音乐,每折剧都由宫调相同的若干曲牌组成一个有引子和尾声的套曲形成,四折用四个不同的宫调的套曲。大多数第一折用仙吕宫《占降唇》套曲,第四折有双调《新水令》套曲,第二、三折稍自由。 元杂剧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以取了质的变化。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杂剧拥有众多著名作家与表演家,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朱帘秀等,产生了象《窦娥冤》、《拜月亭》、《西厢记》等优秀作品,在我国戏曲发展过程中掀起了第一个高潮

“宋词”,或“小唱”,在音乐上被称之为“词调”,成为 宋代歌曲的主要形式。

风格:婉约派(柳咏) 豪放派(苏轼)

《白石道人歌曲》为南宋词人姜夔编撰,为词调歌曲集。 4弓弦乐器产生宋代出现马尾胡琴,前身是奚琴。

5明代古琴艺术: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大量琴谱得到刊刻流

传,明代朱权主持撰辑了《神奇秘谱》,于1425年 刊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

6郭沔与《潇湘水云》:郭沔字楚望,淅江永嘉人,我国南宋 末年的古琴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古琴浙派创始 人之一。《潇湘水云》是其代表作。最早刊印于明代朱权 编撰《神奇秘谱》。

4琵琶曲《海青拿天鹅》 又叫《海青》,是反映我国北方少数 民族人民进行狩猎生活的琵琶套曲,也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琵琶 套曲中最早的一首。约产生在宋末元初之间六、宫廷音乐

北宋初年(960),宫廷延续唐的制度而设立教坊。其共分四部:大曲部,法曲部,龟兹部鼓笛部

云韶部:是有宦官构成得乐部。开宝四年,80

名宦官建立乐队,任务是节日期间为皇帝奏乐,除演奏大曲外,也表演傀儡戏,

队。其任务是为皇帝出行时在马上的仪仗队中演奏“大曲鼓笛曲龟兹

曲“等,人数最多时有400多人,绍兴三十年被解散。

隶属于禁军骑兵,由皇帝亲信卫兵长于音乐者组成的乐队,

用于皇帝出行,停宿,与仪仗时演奏音乐,所用乐器较少,只有银字筚篥,小笛,小笙等。

宋元时,雅乐是宫廷较为重视的音乐形式。此时的雅乐主要在祭祀仪式中;其次用于朝会或其他诸如上皇帝皇太后尊号、册立皇后、皇太子等等。 雅乐的内容可分三类:一、天地自然神话,并与统治者建立联系;二、瑞曲,以祥瑞之事预示太平盛世;三、传说远古歌曲,如所谓的《诗经》的音乐。

在雅乐使用的音阶、音域、标准音高、宫调的运用上,追求神秘主义的附会。。这一切都显示宋代雅乐受神秘主义的严重支配。

宋代雅乐在乐器的使用中除了使用钟、磬、箫、笙、埙、箎、柷等传统乐器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制的乐器,但这些乐器多不是出于音乐本身,而是从示形式主义出发。

宋元雅乐大体仿古制,设宫县、登歌两个乐队,和文、武两个舞队。舞队编制亦本“八佾”之说。

统治者强调“雅正之音可治心”,认为雅乐须具有中正平和的性质,音调上也要求仿古。

金在攻汴京时,获取北宋雅乐的乐工等资料,于大定十一年(1171

)设立雅乐制度,基本是承袭宋代雅乐而行事。 律吕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人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为学长于天文、地理、乐律、历数、兵阵之说,精识博闻,著有《大学说》、《太衍阳说》、《律吕本源》、《律吕新书》、《燕乐原辩》、《八正图解》、《脉书》等十七部著作,这些著作分别收录于《宋史》、《四库全书》、《续编四库全书》、《朱子全书》或其它专类书,殊为可惜者,其中有的著作因时代久远而湮没无稽。

蔡元定所创立十八律理论是宋代律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按照传统的三分损益法算出十二律为正律,再继续算出六律作为变律而构成的一种律制。十八律在理论上合理地解决了三分损益各种音阶转调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但由于乐器制造的因素,仍未运用于音乐实践。

7音乐论著:1沈括《梦溪笔谈》2陈旸《乐书》是我国第一 部音乐百科式的著作3王灼《碧鸡漫志》4朱长文《琴史》我 国最早一部琴史专著5

芝庵《唱论》我国最早一部论述声乐诸 问题的著作

七言诗赞为主,伴奏乐器主要是琵琶或三弦。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四明南词,长沙弹词,桂林弹词,绍兴平湖调等,曲

调,唱腔各自不同,均用当地方言说唱,弹词吸收了吴歌曲调,缠绵婉转。弹词著名的唱本有《再生缘》《珍珠塔》《三关姻缘》

《倭袍传》《玉蜻蜓》《义妖传》等。

故此主要流派有子弟书,梨铧大鼓(也称梨花大鼓)

。京韵大鼓,乐亭大鼓,西河大鼓,安徽大鼓,湖北大鼓,梅花大鼓等。

起来的一种曲牌性的曲艺。牌子曲有小曲与大曲之分。小曲为一般民间小调,通常只用作套曲中的曲牌,而不作单独演唱之曲目,大曲除结构长大外,音调通常比较婉转,拖腔也比较多,可以单独用来演唱一段故事,或以他为主构成

套取形式。

其演唱方式,以一人独唱较多,亦有数人合唱或递唱的,常用乐器有琵琶,筝,弦子,月琴。笙,笛,鼓,板等。

清代乾隆左右,牌子曲进一步发展,形式不同流派,,如“扬州清曲”,“湖南丝弦,四川清音,“单弦牌子曲,“榆林小曲,“广西文”等,此时气派运用越来越丰富,并在结构上普遍采取“夹牌子套曲”形式。

家思想。明清时期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交流,有陕北道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四川竹琴等。

道情多以唱为主,一说为辅,也有只说不唱的,唱腔各不相同,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不同表演形式,

用打击乐器堂鼓,怀鼓伴奏。有说有唱,一般以唱为主均用当地方言。曲调因地而异,有坐唱,站唱,等表演形式,共同的风格是优美抒情,主要流派有山东琴书,四川扬琴,云南扬琴。翼城琴书,北京琴书等。,四川扬琴,云南扬琴,北京琴书等。

唱形式的曲种。大都只用一两个基本曲调反复演唱,或者虽有一定数量的曲调,但具体作品中仍然只用个别曲调反复演唱,而不联用各种曲牌。前者广西零零落。浙江莲花落,河北太平年,山东的四平调,后者天津时调。伴奏多用三弦琵琶四胡,

走唱:指一些带有歌舞色彩的流动的说唱形式,如安徽凤阳花鼓,湖北三棒鼓。四川的盘子,车灯等,伴奏乐器多用打击乐器。

韵律的诗题故事的一些曲种,如快板,山东快书,四川金钱板等。明清的说唱达到历史最高峰,品种多样。结构上城市人口流动性,导致说唱从农村多位长篇巨制的,渐渐转为中篇或短篇的说唱,明清以后,说唱渐衰,

第七章明清的音乐

1明清小曲:明清时期还没有“民歌”名称,被叫做“时

调”“小令”“杂曲”等。有乐器伴奏,在音调上,南

方小曲教妩媚、流畅、优美,北方小曲则相对高亢简朴。

2胡琴类拉弦乐器,在唐代为奚琴,宋代为嵇琴,最初都

用竹片拉弦;宋代开始有马尾胡琴,元代的胡琴都用马尾

3唢呐类:明代开始有唢呐的记载,主要用于军乐,

后民间广为流传

4琵琶:1明代:河南张雄,凤阳高朝玉,曹州安廷振,

赵州何七2清代华秋苹、李芳园

5《十面埋伏》描写楚汉相争的琵琶古曲,共分十三段1列营2吹打3点将4排阵5走队6埋伏7鸡鸣山小战8九

里山大战9项王败阵10乌江自刎11众军奏凯12诸将争

功13得胜回营6《霸王卸甲》又称《卸甲》。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萍琵琶谱》,描写楚汉相争之“垓下之战”的琵琶套曲,但它却侧重描

写了楚霸王项羽的失败。全曲共分十段。

7《渔樵问答》古琴曲,曲谱最早见于《杏庄太音续谱》

重复贯穿于全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8《渔舟唱晚》古琴曲,标题引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名句。全曲共三段

9明清时期器乐合奏种类风格多样,形成较大规模乐种:长

安古乐、福建南音、十番锣鼓、潮州音乐、山西八大套等

,“安史之乱”期间随宫廷乐师的流亡而流入民间。至今已流传

1300多年,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

民间器乐乐种之一,被誉为“古代的交响乐”,是中国非

物质文化遗产首批保护项目。

,“南乐”、“南管”、

“弦管”,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为主的合奏曲选集,共收乐曲13部,主要乐曲有《十六板》

《将军令》《月儿高》《海青》《阳关三叠》

13《谿山琴况》是明末清初著名琴家徐上瀛编写的一部比较全面而系统论述古琴表演艺术的音乐美学著作。虽然《琴况》

是仿照司徒空“二十四诗品”而提出的“琴学”审美著作,

但在总结我国琴学理论方面却独树一帜。提出“和”的理论:

弦与指和指与音和音与意和

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谿山琴况》是与《乐记》、《声无哀

乐论》并驾齐驱的音乐美学著作。

14《乐府传声》是徐大椿著,清代重要戏曲声乐论著。

全书》、《嘉量算经》、《律吕正论》、《律吕质疑辨惑》等

朱载堉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二平均律的人,比欧洲要早一百多年

16《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汉代相如楚调但曲之一,所述

为战国时期聂政刺韩王之事。

17 《酒狂》阮籍所作。此曲的传谱最早见于朱权的《神奇秘谱》。

阮籍弹奏此曲以吟情咏性,并抒其内心之惆怅。

1《梅花曲》《玉妃引》早在唐代就

在民间广为留传。相传《梅花三弄》原是笛曲。

原诗,各派琴谱均以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抒写离情别绪。20《潇湘水云》是南宋浙派琴家郭沔创作。

21《离骚》系唐代琴家陈康士根据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离骚》辞意而作。

表现屈原一心要在楚国实行政治革命,但理想又得不到实现的苦闷。22《敦煌曲谱》是1900年一位姓王的道士在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经发现的。记录了25首唐代乐曲的敦煌曲谱,是迄今世上仅存的一套唐代曲谱,后被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买下带往法国,现珍藏在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资料word资料13页

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 1986-1987年先后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计18支,距今约8000年历史,骨笛比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只有两三个按孔的骨哨先进,距今约7000年,音乐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国外关于音乐起源的学说:a达尔文(英)异性求爱说b克罗威斯特模仿自然说c瓦勒谢克(奥)布赫(西德)劳动起源说d卢梭(法)史宾塞(英)语言抑扬说e修顿普佛(德)信号说f孔百流(法)巫术起源说 我国的记载1.作为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2.为表达感情和娱乐3.产生过程曾模仿大自然音响与鸟类鸣声,4.起源于劳动生产。 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氏部落的乐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八阙:《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了葛氏部落的乐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至极》 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逐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至极》 第二章周代音乐 1、雅乐:周代恭听音乐的一种,后历代沿袭使用。雅乐分大雅和小雅。大雅是大典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军相见礼中。小雅接近民歌,有些是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小雅用于诸侯的大射、典礼及士大夫乡饮酒礼等仪式中。 2、颂乐:周代宫廷音乐的一种。也是大典的乐歌,内容接近大雅,用乐场合为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军相见礼中。 3、周代的小舞:小舞为周代规模较小的舞蹈,其中有羽舞(手持野鸡毛而舞);皇舞(持鸟毛而舞);茆(mao)舞(执牦牛尾而舞);干舞(执盾牌而舞);另外还有长袖舞等。 4、四夷之乐:乃是周代宫廷音乐重要类型。周代的统治地区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四夷则指秦、楚、吴、越、巴、蜀以及北方地区,上述地区的音乐被收集在宫廷进行表演,其多称为四夷之乐,并设鞮(di)鞻(lou)氏掌管。四夷之乐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简史复习资料 古代史(远古夏商) 1、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 感情说 劳动说 信号说 摹仿自然说 异性求爱说 语言扬抑说 巫术起源说 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 (周秦时期) 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关于乐队的使用: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 (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 (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 (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 (5)商汤时的《大濩huo》; (6)周朝当代的《大武》。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 (2)石类乐器:磬、排箫 (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 (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 (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 无柱:琴 (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 (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笙、竽、巢 (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 7、曾侯乙墓乐器 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

音乐史笔记修订稿

音乐史笔记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中国音乐史笔记 中国古代史(一) 一.远古时期: 1.音乐形式:歌、舞、乐合而为一(基本因素是节奏),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关(古歌、古乐舞)。 ①《弹歌》——狩猎。 ②《八阙》——农牧。 ③《蜡辞》——祭歌。 ④《云门》——黄帝拜神乐舞(图腾)。 ⑤《咸池》——尧崇天乐舞(星座)。 ⑥《萧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2.乐器:①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最古老的乐器,是我国音乐文化9000年可考的依据。20支,距今9000年。音孔不一,五、六、七、八。七音笛居多,保存完整。 ②骨哨,陶埙(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孔)、龠。

③鼓——山西陶寺鼍鼓,永登土鼓,商代双鸟饕餮纹铜鼓。 二.夏商时期。 1.音乐发展:与远古乐舞性质不同,有阶级烙印。 ①《大夏》:歌颂夏禹治水。 ②《大濩》:歌颂商汤伐桀。 ③巫乐:求雨,驱鬼逐疫,出征。 2.乐器: 磬——石制。虎纹大石磬。山西陶寺夏磬。 编磬——故宫商代编磬,三枚一组。“永启”、“夭余”、“永余”。埙——商代,五孔。 钟——陶钟。商代青铜钟。 编钟——河南安阳商代编钟,三个一组。 编铙——殷墟,五件一组。 三.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鼎盛)

1.周代礼乐制度实质——等级制度。(可作填空或名词解释,如:判县。) a.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 ①乐队——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周代礼乐制度体现在舞队、乐队规模与排列的严格规定。天子的乐队为四面排列,称宫县。) ②舞队——天子-八佾;诸侯六佾;依次递减。 b.典礼仪式,祭祀,宴飨的步骤。 2.乐舞: ①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宴享,儒家雅乐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大卷; 尧——大咸; 舜——箫韶(九韶);孔子“尽美以,尽善也”。尽善尽美的由来。夏——大夏;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

一、中国古代乐律学 1.三分损益法 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 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 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 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5.何承天的“新律” 何承天,南朝宋时郯(今山东郯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其方法是:先以黄钟本律之数(9寸)减去由仲吕所生黄钟2之数(8.8788寸),得差数为0.1212,再将此差数平分为十二等份。即 0.1212÷12=0.0101,然后将此数依次递加在林钟以下各律上,即得“新律”各音之数。 何承天的这种“新律”,不但完全解决了古律仲吕还生不能得黄钟本律的问题,而且还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己接近十二平均律,是乐律史上一大贡献。 6.蔡元定“十八律”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建阳人,南宋律学刮虱理学家。在《律吕新书》中提出了十八律的理论。其十八律是以古代“三分损益法”十二律为基础,而于黄钟、太簇、姑洗、林钟、南吕、应钟六律后,各增加一个比本律高一“古代音差”的变律而成。各变律亦系用“三分损益法”从仲吕继续推舞誓卜次而得。蔡元定增加六个可选择的变律,就頁可比较妥当地解决旋宫的问题,但增加律数仍不够理想。 7.朱载堉及十二平均律 朱载堉,字伯勒,安徽凤阳人。毕生写下了大量关于乐律学、音乐史及数学、历学等方面著作,并编订了供实际应用的《乐舞全谱》,改编创作了《豆叶黄》《金字经》等歌舞作品。他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最初发表于《律历融通》(书前有1581年序言)。而在1584年定稿的《律学新说》一书,称它为“新法密率”,随后又在另一著作《律吕精义》(约1596)中详细阐述这种“新法密率”的计算方法,并列出了全部的计算结果。 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与现代计算的十二平均律的频率完全相同,只是前后次序正好颠倒,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计算。 二、中国古代主要的记谱法 1.声曲折 是汉代出现的记录歌或诗歌演唱所用的一种弯弯曲曲的、表示声音高低的一种记谱法。

音乐史考研笔记

贾胡古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对河南舞阳县贾胡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代七音孔八音孔的骨笛。这批骨笛经过同位素碳14测定和树轮校正,考古学家认定这批骨笛距今大约8000年的历史。贾胡骨笛是目前中国所见年代最为久远的乐器,贾胡骨笛的发现使世界音乐史界对我国史前艺术有了新的认识。 大夏:大禹时期的乐舞,以歌颂大禹治水为主要内容,全曲共九段,以编管乐器为伴奏乐器,演出时演员头戴皮帽,下身穿白裙,赤着上身表演。 雅乐:雅乐是周代统治者用以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时所使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真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西周雅乐有着非常严格的制度,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乐舞,不同等级享有不同规模的乐队和舞队。西周的雅乐对于维护周王朝的统治秩序以及对音乐文化的传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相和歌: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起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初是没有乐器伴奏的民间歌谣称为徒歌,继而发展称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有乐器伴奏偶的“丝竹更相合,执节者歌”的相合歌。 燕乐大曲:唐代的大型歌舞,由乐器,声乐,舞蹈综合形成。典型的歌舞大曲一般散序,中序,破三个部分。其中散序节奏较为自由,一般由器乐演奏,没有歌词;中序是主体,以歌唱为主,有乐器伴奏,节奏稳定,音乐缓慢抒情;破一般以舞蹈无主,速度较快,音乐热烈欢腾,音乐与前段形成对比。 诸宫调:一种包含多种宫调的大型说唱乐,由北宋活动与汴梁的山西艺人孔三人所创造。其演出形式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多用来演唱长篇故事,伴奏乐器鼓,笛,琵琶。 牧童短笛: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乐曲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优美质朴的民歌风旋律,流美的复调和东方色彩的对位和声等。创造了中国式的田园诗情和意境。这首钢琴独奏曲对其后的中国钢琴音乐和多声部声乐创作有着重要的启迪。 简单论述 乐记:乐记是儒家的音乐美学论著,集中阐述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原有23篇现存11篇。是一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著作。它以艺术实践为依据,总结音乐的原理及艺术规律。特别在音乐的本原,音乐与民情,音乐与政治等方面有突出的见解。 内容:A.乐记对音乐本质的见解有相当的深度,它肯定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又是声音的艺术,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属于“他律论”B从音乐美学角度来看它属于情感美学,它强调音乐反应社会风气和政治状况,强调了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关系。符合当时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C乐记认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其哲学主张把音乐看做是宇宙万物谐和规律的体现,并将音乐与道德法律政治等同看待。对音乐在国家上层建筑中的作用给予高度的评价。D乐记还十分的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指出音乐必须接受伦理道德的制约。乐记对音乐美感的认识也有相当的深度。E它反复强调认为音乐产生愉悦的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而且要运用音乐美感来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 意义:乐记总结了礼乐制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同时阐述了音乐的本质,音乐与治学和政治的关系,音乐伦理教育和美感作用,它反映了先秦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反映封建社会音乐美学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声无哀乐论:是一篇音乐美学著作。全文用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对话的形式写成的。首先提出了生无哀乐论的基本观点,音乐是客观实体,哀乐只是情感的表现,两者没有直接关系。从而否定了音乐能够表现人的哀乐情感,不承认音乐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其次,以音乐的本质“和”即“美”,但是这种美是没有内容的抽象的东西,不能给人以明确的印象和某种具体的感受。另外,肯定了一般人在音乐生活中的地位,提出了“劳动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动”的理论。与王者功成作乐的统治阶级垄断的音乐理论相抵抗,大胆的反对了两汉以来把音乐

中国音乐史整合笔记

上学期 一、六代乐舞:歌颂帝王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云门大卷》《大咸》《韶》《大夏》《大濩》 《武》 乐舞特点:(曲调篇幅短小,结构较为现整,常有很少歌词加入感叹词,节奏突出但旋律性不强,是氏族成员集体创作。音乐尚无阶段性,音乐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传授物质生产知识。组织生产活动,主要的音乐形式有乐舞和原始歌曲,诗,歌融合的乐舞形式居主要地位) 二、贾湖骨笛:(河南舞阳县,可奏出完整的七音音阶。) “巫”出现的意义:(它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艺术家和领导者表明了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对音乐组织的利用那个、国家设领导人负责音乐活动的历史由此开始。) 雅乐——指郊庙祭祀、朝会典礼时演奏的音乐。 雅乐的性质:音乐有助于推广德行的教化,亦即向被统治阶级灌输封建论理,道德观念的作用,雅乐体系还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想过(通过)礼乐制度来显示对人民的威慑力量。 周公制礼作乐,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现:乐队 王宫县,诸侯轩县,大夫判县,大特县 世界上出现最早的,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演机构——周王朝的音乐领导,机构是“大司乐”。 八音分类方法: 金——钟,石——磬,土——缶,革——鼓,丝——琵琶、湖、木——梆子,匏——笙,竹——笛子 意义:1、第一次乐器分类法。 2、器乐艺术发展成熟的标志。 3、音乐文化较高层次的反映。 曾侯乙编钟出土的意义。 1、青铜铸造工艺和高律科学达到一定高度,体现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音乐才能 2、用实物驳倒 “中国音乐就是五声音阶的说法”,3、宣告在公元前五世纪,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令现代人震惊,符合近代音乐音响学,乐律理论的一整套乐器4、音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标志当时高度发展水平。 三分损益法:又叫五度相生法,是我国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求律的方法,是按振动体长度计算的。 十二律:将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叫十二律。 蕤林夷难无应仲故夹太大黄 宾钟则吕射钟启洗钟簇吕钟(十二律) 从右至左,相邻的两个为“半音”,隔开一个的两个为“全音”。 鼓吹乐定义:是以击乐器和吹乐器的演奏为主的一种音乐。 分类:鼓吹、横吹、短箫钝歌、箫吹、 相和歌定义:是对原始民歌和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歌曲艺术后经加工后形成的艺术形式的总称。 相和歌分类:徙歌(无伴奏),但歌(三种乐器)相和歌(乐器舞蹈) 相和大曲:对两汉魏晋时北方的民间音乐作艺术的加工后形成的舞(歌舞)大曲的总称。 琴:古琴《广陵散》汉末出现。又叫《广陵止息》。“嵇康”《聂政棘韩》 京房六十律:京房变律的生律法是自十二正律中的最后一律“仲吕”起,继续采用三损益法产生第十三律“执始”,用同一方法产生各律至第六十律“南事”止,借其中第五十四律“色育”

艺术硕士考研笔记音乐史图文稿

艺术硕士考研笔记音乐 史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中国音乐史 1.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相传为我国东汉流传的一首着名古琴曲。其曲谱最早见于明朱权《神奇秘谱》,共有四十五段,分为六大部分,即开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从每段的小标题判断,《广陵散》的表现内容和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情节相符,具有怫郁慷慨、戈矛纵横的斗争精神。六部分中正声是全曲的主体部分,主题音调充分展现,音乐由低沉忧郁发展到豪迈激昂,采用了拨剌、撮音、泛音等演奏手法,描写聂政由怨恨到愤慨的思想变化过程。开指、小序、大序诸部分是正声的酝酿准备阶段,在音乐上出现了两个主题音调的雏形,旋律哀婉低叹,表现了对聂政悲惨遭遇的同情。乱声、后序是正声的发展延续,音乐进一步展开,拨剌等各种手法的运用造成了热烈辉煌的效果,表现对聂政不屈精神的歌颂。 2. 阳关三叠:唐代歌曲,又称《阳关曲》或《渭城曲》,歌词选自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西》。全诗只有四句,但离愁别绪、真挚情意尽在其中。该曲宋时已失传,目前所传唱的乐谱是根据清末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整理而成,歌曲共分三大部分,后有尾声。歌词形式有较大变化,只在每段的段首用王维的原词,后面加入三段不同的歌词。音乐缓慢优美,凄凉缠绵,运用了八度大跳、转调等手法,将乐曲推向高潮,听后令人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3. 海青拿天鹅:琵琶曲,又称《海青拿鹤》等,产生于元代,是现今所知流传最早的琵琶曲。全曲共有十八段,充分展示了琵琶的各种演奏技巧,其音乐有数次情绪的变化,分别描写了海青出现前的欢乐宁静,海青与天鹅的紧张搏斗,海青得胜返回后重新恢复的和平场景。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讲课讲稿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 名词解释: 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吕氏春秋?古乐》有记载,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信仰。 2.朱襄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中记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皆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这记载远古朱襄氏部落以音乐来求雨的事情。 3.韶乐:舜帝时的一部宗教性乐舞。韶乐集身于诗、乐、曲、舞为一体,韶乐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 4.贾湖骨笛:198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了20余支骨笛,是用猛禽的翅膀骨制成,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吹奏乐器。贾湖骨笛的出土,是我国音乐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音乐文化有九千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证。从已发掘的实物看,其形制固定,制作十分规范,实质较好,表现力极强,多数音域可达两个八度以上。 5.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6.八音:在周代出现八音的名称,是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个类别。这种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7.郑卫之音:是我国周代郑国和卫国一带的民间歌舞。原是商民族聚居的地区。是保留了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可以说,它是商族音乐的遗声。 8.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管子·地员篇》中有详细记载。 9.百戏: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角觝、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常有歌手、鼓、钟、罄等为之伴奏。10.李延年:是汉代协律都尉,他善于歌唱和创作,很受汉武帝的赏识,他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的“新声十八解”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行创作的最早记录。 11.京房六十律:西汉乐律学家京房创制了“六十律”理论,此理论是在用三分损益法产生了十二律之后,继续往下相生直至六十律。京房想通过六十律来解决十二律旋宫音律均等问题。 12.吴歌:又称吴声歌,它是东晋始采自江南一带的民歌,风格抒情细腻。从歌词的内容、伴奏形式看,吴歌应是一种独唱性质的抒情曲。如《子夜歌》、《上声歌》等。 13.清商乐:清商乐又称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它是北方和南方民间音乐的融合,但主要是南方音乐,包括江南吴歌、荆楚西声。 14.西曲:西曲大约是在南朝时期流传在今江陵一带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如《莫愁乐》、《那呵滩》等,有一部分为文人所作 15.《碣石调·幽兰》: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文字谱,它由六朝两代丘明传谱,原谱是唐人手抄的卷子,也是迄今我国最古老的曲谱。曲名前冠以调名,应该是以碣石调表现《幽兰》的内容,此曲的曲调清丽委婉,节奏缓慢悠扬,主要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概。

《中国古代音乐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音乐史》读后感 纵览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发展,从古代到近现代,由于前辈们的不断开垦与探索,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成果和经验,迄今已发展成为音乐学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的开端可以说是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其中的《古乐篇》记载了远古至周代先民的音乐活动。西汉时,司马迁《史记?乐书》建立了官修史书的“乐志”体例,不仅记载了本朝的音乐,也记载了前朝的音乐。到了唐代,杜佑的《通典?乐》开创了通史性质的音乐史学著作。同时,私家音乐史学著作不断出现,如南朝陈代释智匠的《古今乐录》,北宋陈肠的《乐书》,北宋朱长文的《琴史》,清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全面记述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的著作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重要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著作有:叶伯和的《中国音乐史》(1922),郑瑾文《中国音乐史》(1929),王光祈《中国音乐史》(1931),田边尚雄《中国音乐史》(1937),杨荫浏《中国音乐史纲》(1952),李纯一《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一分册)(1956),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史》(1964),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册)(1981),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1983),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1989),刘

再生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1989),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1994),李纯一《先秦音乐史》(1994)等。 以上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在以往有关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学习中所用的教材大多采用通史的体例, 这本书也不例外。此书作者为郑祖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5月出版。 郑祖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1998)《华夏旧乐新证――郑祖襄音乐文集》(2005)《华夏旧乐新探――郑祖襄音乐文论集》(2008)等。此外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要有《姜白石歌曲研究》《“徽”字与徽位》《一部仍具学术价值的“旧著”――谈杨荫浏先生的》《“开皇乐议”中的是是非非及其他》《伶州鸠答周景王“问律”之疑和信》《试述中国音乐起源的多民族、多地域现象》《唐宋“雅、清、燕”三乐辨析》《相和歌文字的标点及释义》《嗟嗟涂上士,何用自保持?――阮籍评析》《“南九宫”之疑――兼述与南曲谱相关的诸问题》等,并兼任《音乐研究》编委,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 这部著作在秉承了音乐史学通史体例的同时,又具有一 些独特新颖的特点。 一、秉承传统体例,按朝代分章编写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读书笔记

《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读后笔记 赵昭 狄德罗说过——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思想停止了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学生来到学校为的是学习知识,而知识是学无止境的,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要学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繁琐。现在的小学生看到的见到的事物也是越来越多,想要从老师这里获取的知识也不在局限在课本上了,学生要学习,老师更要进步。 读一本好书,什么样的书才所是好书呢?对学生有用的书就是好书。现在的学生对于课本上的歌曲都显得没有兴趣,而对于听不清楚歌词,节奏悠长的流行歌曲却听几遍就会。中国的民族音乐是怎样发展的,古代人们耳中听到的音乐是什么样的呢?带着这个好奇我找到了一本好书——《中国民族音乐概论》 这本书共有两册,一册为《中国民族音乐概论——文字部分》和《中国民族音乐概论——谱例部分》,基本内容是围绕中国民族音乐的五大类别即: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等而展开,详细介绍了其历史发展脉络,体裁分类形式,音乐风格特征,以及代表人物,代表作品,风格流派等方面的内容和知识。 同时,这本书兼顾汉族与少数世族的歌种、舞种、曲种、剧种、乐种的音乐形态做了细致分析,并附以完整的谱例对其代表性的优秀曲目进行介绍;对宗教音乐中的佛教音乐、道教音乐也做了一般性叙述。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对这本书的阅读,对于我国音乐史的发展也有了肤浅的理解。中华古乐,源远流长。史实为证中华文明是古乐的发源地之一,不仅承载了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也埋藏整个人类文明的巨大宝藏,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皆蔚为大观。历史蹉跎,许多曾经广为流传的乐章已成残曲败谱,甚至于成了千古绝唱,更有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古代乐器到如今却已埋骨黄沙,永久的失传了。诸多怀古之辈,一直不停的追寻着民族古乐的芳踪,却也只能触其冰山一角。古中国的文化历史有固有局限,音乐的传承方法单一,音乐的载体转瞬即逝,乐谱符号也与现今的通用七音不同。 西周至春秋战国这段时期,民间攻于笙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这类古琴大家和家喻户晓数千年的《高山》和《流水》。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齐出,百家争鸣,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也发展得相当繁荣,儒家、墨家、道家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思想,更有人将那时的宫廷贵族乐和民间乐喻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唐朝是整个华夏文明的杰出代表,在这盛世天朝下自是一幅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而此时外来文化的传入也囊括了音乐。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古代部分: 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 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籥》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主要伴奏乐器为籥,籥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 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 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 二,周秦时期的音乐: 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音乐教育: 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 乐德:“中、和、祗、庸、孝、友”;

乐语:“兴、道、讽、诵、言、语”; 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 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 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 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采风制度的建立为宫廷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和歌词,而且为保存先秦时期的民歌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时的乐舞。《诗经》里保存了《商颂》、《周颂》、《鲁颂》等三颂。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带有神话色彩。颂有乐章形式、有乐歌形式、也有纯器乐形式,一般速度较慢。 郑卫之音:代表民间俗乐。“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风格上与“雅乐”迥然异同。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荀子曾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成相》篇。“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成相》篇的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 乐器:八音分类法:按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诸类乐器中以打击乐器较多。 乐律:三分损益法律是一种用数学计算的生律方法。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1/3,得2/3,称“三分损一”。如加上他的1/3,得4/3,称为“三分益一”。这种取律的方法称为“三分损益法”。 三,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 汉代的官方音乐机构有“太乐”和“乐府”两署,分别隶属于“奉常”和“少府”。 相和歌作为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包含了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民谣。汉魏时期的相和歌作品数量相当丰富,大致分为“相和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以及“但曲”。如“相和引”的作品就有《箜篌引》、《商引》、《徵引》、《羽引》、《宫引》、《角引》等六曲。 汉代的歌舞以粗狂豪放的民间色彩,取代了周秦以来的宫廷歌舞的巫术风格。民间歌舞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

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 一、中国古代乐律学 1.三分损益法 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得低四度的徵音;再就徵音的弦长减去三分之一(三分损一),即得高五音的商音;把商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得低四度的羽音;就羽音弦长减去三分之一,可得角音。 2.周代“十二律吕” 十二律吕是周代律学的名称。它是用三分损益法求得的,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各律为“律”,双数各律为“吕”。 3.京房六十律 京房(前77~前37)西汉律学家,本姓李,字君明。他因为三分损益法所生十二律中仲吕不能回到黄钟律,因而继续推算下去,成为“六十律”。京房同时觉察到律管的管口校正问题,提出“竹声不可度调”的认识,并制作了十三弦的“准”。 4.荀勖笛律 西晋律学家荀勖(?~289)在乐律上的成就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荀勖运用“管口校正”制作出较精确的十二笛。每笛适吹一律。 荀勖的“管口校正”之方法为:他作的笛有六个按孔,前五后一。后面一个按孔离吹口最近,作为商音。前面五孔依次由吹孔向下排列为宫、变宫、羽、徵、变徵;六孔全按为角音。 5.何承天的“新律” 何承天,南朝宋时郯(今山东郯城县)人,武帝时(420~422)曾为尚书祠部郎,文帝时做过御史中丞:后因故免官,死于家中。他在乐律学史上,第一次别开生面地提出了“十二等差律”(即隋书称之“新律”)的理论。其方法是:先

西方音乐史重难点总结笔记

西方音乐的脉络: 古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八世纪-公元四世纪)——中世纪音乐(公元五世纪-公元十四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公元十五世纪-十七世纪)——巴洛克时期(十七-十八世纪中叶)——古典主义时期(十八世纪中叶-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时期(十九世纪初-二十世纪初)——20世纪音乐(整个二十世纪) 西方音乐的晨光 从历史资料了解到,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常以诗与乐、舞与乐或诗舞乐“三位一体”等综合 形式出现。在古希腊时期中认为,音乐的发明者与实践者是神与半神。例如:缪斯女神、阿 波罗等。(神话记载:缪斯女神是宙斯掌握艺术的九个女儿,每个人分别掌管音乐、史诗、 历史、抒情诗、悲剧等) 在古代,音乐被赋予了神的力量,认为能医治疾病,净化身体与心灵,在旧约中记载: 大卫弹竖琴医治扫罗的疾病。 古希腊的音乐不仅能从神话中找到,还从考古中发现:古希腊音乐活动主要存在于祭祀、 诗歌与悲剧中,且出现了最早的乐器和乐谱。 第一,在神的祭祀中总能看到音乐的存在。如:在古奥林匹克运动会中,人们为了表达 对居住在奥林匹克山上的天神宙斯的崇敬,便会举行祭祀仪式,并伴随载歌载舞的庆典仪式。还有在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人们为了祭奠雅典娜女神而经常举行歌舞活动。其次,与与音 乐有着密切联系的题材—诗歌,当时的人以抒情诗表达对现实矛盾的情感。在抒情诗中有一 种题材叫琴歌,它是伴随音乐的歌曲类诗体,代表诗人有:萨福,一共创造了九卷诗集,并 创建了音乐学校,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个缪斯”。 第二,在悲剧的表达过程中音乐有着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悲剧以诗、乐、舞三位一体 的形式构成,是古希腊戏剧的重要题材。它的产生与祭祀祈福有关,后来才演变成戏剧表演 的形式,多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与史诗,往往通过剧中人物的悲惨遭遇里表达命运的冲突。(悲剧通常包括开场白、进场、戏剧场面、退场四个部分,其中音乐包括合唱、独唱,并由 阿夫洛斯管和基萨拉琴伴奏。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洛斯、欧里庇德斯)第三,在考古中发现西方最早的乐器:里拉——通常用在阿波罗神的祭祀仪式中。即我 们现在所说的乐徽。 阿夫洛斯管——在祭祀酒神狄俄倪索斯的仪式中常用, 音乐狂放而粗犷,是我们现在双簧管的前身。 第四,在考古中,我们在一块墓碑上发现古希腊音乐的乐谱刻有古希腊文字,内容是反 映对去世的人的眷恋 古希腊哲学家的音乐思想对音乐功能的探索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音乐具有教化功能,这一点在我国儒家思想也有类似的阐述。孔子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体现了我国古代对礼乐的重视,也说明了音乐在 当时的社会功能。

《共和国音乐史》笔记

《共和国音乐史》笔记 1986年,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编写出版一套《当代中国丛书》,有很多卷,时间范围是1949年至1989年,这30年中国各个领域,各省、各直辖市、各个自治区都有一本,如《当代中国的西藏》、《当代中国的钢铁》、《当代中国的音乐》等。当时由李焕之(中国音协主席)主编,居其宏为编辑部主任。中共中央在编辑这套大型丛书的时候,以“不虚伪,不掩过”为其精神,实事求是。 对于音乐观念、音乐思潮的看法,众说纷纭。而有些观念几乎没人探讨过,如1956年音乐界对贺绿汀先生的《论音乐的创作于批评》这个大的事件,在居其宏《新中国音乐史》出版之前,没有人做过探讨,没人公开谈论过这个问题,包括马思聪《曲目演出讨论》、汪立三的《冼星海的交响音乐创作》、李林《资产阶级音乐思想》、钱先生的巴柏奇等在当时比较有影响的著作都没有做过相关探讨。 1989年至1992年,新潮作曲家纷纷出国,如谭盾、叶小刚、瞿小松、陈怡、许舒亚等。居其宏认为这三年音乐观念突然转变,应该单列为一个时期,为改革开放后的音乐回流时期。 学术背景与体例 《共和国音乐史》讲述了60年来的各个历史阶段,我国音乐家的音乐创作与音乐表演、音乐理论与批评、高等音乐教育等各个主要专业音乐领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主要成就和历史经验按照历史递进的顺序把它记录下来。 《新中国音乐史》两个重点:音乐创作与音乐思潮,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比重较小 《共和国音乐史》对《新中国音乐史》进行的增删和改写: 1、以音乐创作为重心、削减理论及思潮比重 2、缩编结构,增加新世纪和台港澳内容 3、对过分个人化的评价和观点做不同处理 4、删去所有图片,附列74条谱例 5、为教师增配多媒体课件 6、增设思考题

中国音乐史重点知识

中国音乐史重点知识 我国第一所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构是? 答:上海国力音乐专科学校, 成立于 1927年, 这所学校的建立, 标志着中国高等 教育音乐的开始。 9、“五四”时期中国文化界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主流价值判断是什么? 答:欧洲音乐中心“以西为师”和“西化” ;中国音乐“落后”和“不科学” 。 10、王光祈对中国音乐学建设的主要贡献 ? 答:王光祈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在音乐学领域中努力进行探索的理论家。 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史》、《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等。通过这些论著,他第一次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了欧洲音乐文化和理论,并促使人 们重视以科学的方法来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此外,他还在世界第一个提出了欧亚上存在的三个主要音乐体系的理论。 11、萧友梅对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贡献。 答:萧友梅是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创办者和首任校长。他在专业音乐教育的学科建设,教材,教法,音乐创作等方面做出了巨 大贡献,为中国培养了大量本土的专业音乐人才,中国的专业音乐作曲也自他而始,改变了中国历史上音乐的“集体创作”和“依曲填词”的创作传统。 12、赵元任的“中国化”音乐发展观与实践。 答:要点:第一个注意到中国语言与中国音乐之间的特殊关系, 第一个明确提出 “中国化”的中国音乐发展道路,对于其“中国化”音乐发展观的实践进行了大量的 创作实践 (如《教我如何不想她》 , 中国化的和声探索等) 。此外, 他也是中国 第一个大型合唱曲《海韵》的曲作者。 13、刘天华对中国民族乐器发展的贡献。

答:要点:1在五四及以后西化之风甚嚣张上的社会背景下,提出“改进国乐” 的主张,明确提出中国音乐的未来发展应该“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神,一方面容纳外 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 2批评了音乐的贵族化 倾向,提倡音乐为民众服务; 3通过二胡音乐的创作,表演,研究和教学,身体力行 并卓有成效地实践了自己“改进国乐”的主张。 4此外,他还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中 最早和有意识地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进行搜索和整理的先驱人物之一。 14、 1920年代工农革命歌曲与“学堂乐歌”在音乐风格方面的主要区别? 答:前者大量采用了中国民歌中的城市小调进行重新填词而成,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特征,如澎湃用海陆来民歌填词的《田崽骂田公》、《五一劳动节》等; /后者的曲调来源则主要是欧洲和日本的歌曲,故而以西洋和东洋音乐为主。 15、瞿秋白对工农革命歌曲传播和创作的贡献。 答: 要点:《国际歌》传入中国的最早介绍者和译词者 (1923年 6《新青年季 刊》 ) ; 工农革命歌曲中最早的创作歌曲之一《赤潮曲》的作者(1923年 6《新 青年季刊》 ) 。 16、 1920-30年代红色根据地革命歌曲的主要音乐风格特征。 答:与工农革命歌曲相似,主要由民歌(城市小调)曲调填词而成,具有浓郁的中国 传统音乐风格(传统民族化音乐风格) ,如《红区干部好作风》就是用江西兴国山 歌《打支山歌过横排》曲同填词而成。 17、我国第一部清唱剧体裁歌曲的曲目,创作年代,创作者背景和作者。 答:略 18、聂尔对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贡献。 答:要点:左翼音乐运动的旗手,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音乐家, 电影和 戏剧音乐的早期重要创作者之一; 《国歌》 (《义勇军进行曲》 , 1932)的曲作者。 19、冼星海对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贡献。 (重点) 答:要点:抗日救亡音乐的旗手;中国民族新音乐(中国传统 +西方风格的音乐)的 成功实践者;中国现代合唱套曲的最伟大创作者之一(《黄河大合唱》 1939年, 中国合唱套曲创作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 。

音乐笔记小结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音乐笔记小结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代音乐史 学堂乐歌 【内容】学堂乐歌的内容,大部分是反应当时中国资产阶级分子要求学习欧洲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等爱国主义思想其创作思想主要是采自日本,欧美歌曲曲调填上新词也有改曲记词的,还有一部分是创作歌曲,另外也有一部分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民歌的曲调。 【意义】学堂乐歌是近代民主主义音乐文化的开篇,它是集体歌唱这一新形势得到确立和传播;普及了简谱,接受五线谱和西方音乐知识;其乐歌体裁对其后音乐创作影响很大;“乐歌运动”影响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所以这一切都具有启蒙时期的开创意义。它直接影响了我国“五四”运动以后的音乐文化发展,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 学堂乐歌的作者——沈心工、李叔同 (【名词解释】、个人作品名称易出【选择题】。) 1、沈心工 沈心工(1870-1947),名庆鸿,笔名心工,上海人,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的作者之一。1902年赴日本学习,考察,并与曾志忞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年回国)。 1904年曾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共三集),辛亥革命后又陆续出版《重编学校唱歌集》(共六集),《民国唱歌集》(共四集)和《心工唱歌集》等。 他的乐歌通俗流畅,注意儿童歌唱特点《体操——兵操》(又《男儿志气高》)、《铁匠》、《竹马》等很受欢迎,广泛流传。 沈心工的乐歌所涉题材极其广泛,作品大多沿袭了日本乐歌的风尚,多用欧美或日本的名曲,民谣填配歌词,也有一部分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民谣的曲调。 他在进行大量的选曲填词过程中,也尝试进行了为数不多的歌曲创作,其中以《黄河》(杨度词)一曲影响较大。 2、李叔同(【名解】其作品【选择】) 李叔同(1880-1942),名文涛,又名岸,字叔同,其人多才多艺、诗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 他曾留学日本主修绘画,兼习音乐在日本曾与普孝谷创办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 1906年,他一人创办了我国第一个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仅出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

中国音乐史考试总结 名词解释: 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吕氏春秋?古乐》有记载,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首歌曲,主要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信仰。 2.朱襄氏之乐:《吕氏春秋?古乐》中记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皆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这记载远古朱襄氏部落以音乐来求雨的事情。 3.韶乐:舜帝时的一部宗教性乐舞。韶乐集身于诗、乐、曲、舞为一体,韶乐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 4.贾湖骨笛:1987年考古学家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出土了20余支骨笛,是用猛禽的翅膀骨制成,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吹奏乐器。贾湖骨笛的出土,是我国音乐考古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音乐文化有九千年文明史的最直接有力的佐证。从已发掘的实物看,其形制固定,制作十分规范,实质较好,表现力极强,多数音域可达两个八度以上。 5.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6.八音:在周代出现八音的名称,是我国古代依据制作材料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的不同,将乐器分成八个类别。这种乐器分类法名称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 7.郑卫之音:是我国周代郑国和卫国一带的民间歌舞。原是商民族聚居的地区。是保留了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可以说,它是商族音乐的遗声。 8.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弦长为计算基础来计算乐律的理论,是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管子·地员篇》中有详细记载。 9.百戏:百戏是汉代俗乐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汉代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它包括角觝、杂戏、魔术、歌舞等形式。常有歌手、鼓、钟、罄等为之伴奏。 10.李延年:是汉代协律都尉,他善于歌唱和创作,很受汉武帝的赏识,他根据西域音乐创作出的“新声十八解”是汲取西域音乐的精华进行创作的最早记录。 11.京房六十律:西汉乐律学家京房创制了“六十律”理论,此理论是在用三分损益法产生了十二律之后,继续往下相生直至六十律。京房想通过六十律来解决十二律旋宫音律均等问题。 12.吴歌:又称吴声歌,它是东晋始采自江南一带的民歌,风格抒情细腻。从歌词的内容、伴奏形式看,吴歌应是一种独唱性质的抒情曲。如《子夜歌》、《上声歌》等。 13.清商乐:清商乐又称清商曲,隋唐时简称清乐。它是北方和南方民间音乐的融合,但主要是南方音乐,包括江南吴歌、荆楚西声。 14.西曲:西曲大约是在南朝时期流传在今江陵一带的民歌,其表演形式有舞曲和倚歌。如《莫愁乐》、《那呵滩》等,有一部分为文人所作 15.《碣石调·幽兰》: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文字谱,它由六朝两代丘明传谱,原谱是唐人手抄的卷子,也是迄今我国最古老的曲谱。曲名前冠以调名,应该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