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

一、法律知识

考情综述:

法律试题涉及的范围虽然极其广泛,但重点较为突出,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诉

讼以及合同的成立、违约责任、买卖合同等历年来都是重点考查对象。并且多以案例的形

式出现,侧重对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考查,难度较大。

重点章节: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公务员法、民法

重点知识举例:

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公共行政权力,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从事行政管理活动,作出影

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在

行政诉讼中通常能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一般认为,在我国,行政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

组织又称为“被授权的组织”。

1.行政机关。行政机关是指具有法人资格,能够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权,并承担由此

而产生的法律责任的行政单位。行政机关不同于行政机构,行政机构则是指行政机关内部

的或者派出的、一般对外不能以自己名义发布决定和命令的单位,其行为的对外法律后果

归属于其所属的行政机关。

2.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是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授予行使

行政权力的组织。

提示:

由于法律试题多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加强理解,切忌

死记硬背。另外,适当的做题必不可少,尤其是历年真题。在做题时一定要勤于动手,真

正下笔去做,避免眼高手低。对做错的题目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考情综述:

对哲学基本原理的考查是基础。这一部分主要考核哲学基本原理的定义、作用、内涵等。有些题目已经不再是单纯地直接考查考生对哲学原理的记忆能力,而是结合国内时政

热点来考查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重点章节:

唯物辩证法、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重点知识举例:

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及其相互关系

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与事物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规模、大小、程度等方面的外在规定性。量和事物是不

可分离的,但量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事物的度都有其

关节点。所谓关节点指的是事物度的上限和下限的两个极限。任何事物的度,都有两个关

节点,要把握事物的度,必须找到它的关节点。

2量变、质变和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上的增

减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同时,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①量变中渗透质变,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

质变。②质变中渗透量变,这是指质变过程中包含着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提示:

对基本哲学原理的理解力求透彻,达到能运用哲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切现象的目的。学习过程中尽可能的联系实际,找寻“生活中的哲学”。

三、毛泽东思想概论

考情综述:

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部分内容,基础理论知识是考查的重点。同时毛泽东个人的著名作

品也是常考点。

重点章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重点知识举例:

群众路线

1.群众路线是我党根本的工作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2.党的群众路线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上的。

3.群众路线的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4.有无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毛泽东。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江泽民。

提示: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最好能形成一条以时间为轴的线索,以此带动所有基础知识的记忆。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情综述:

此部分内容多与其它部分内容相结合进行考查。此部分内容往往作为背景知识出现,频率较高。

重点章节:

坚持和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重点知识举例: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依据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2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3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收入分配结构。1从根本上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在分配制度上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

展,也是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原因。“的人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常识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常识总结 一、“二十四节气”考点汇总 1、产生原因 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一年有十二个月,每隔15天一个节气,一年一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2、历史进程 二十四节气起源黄河流域,开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基本定型,最后完成于西汉。就现有文献来看,完整意义上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汉代道家经典《淮南子》中。就历法而言,西汉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最早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通过审议,把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3、二十四节气内容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5、节气内涵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雨水:降水量逐渐增多了。惊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春分: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 清明: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 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没有成熟,相当乳熟后期,叫小满。 芒种:“芒种”“忙着种”,正是散播播种的时候。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长。 小暑: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大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立秋:秋天开始之意。 处暑:处暑的“处”是指“出”,“夏天暑热正式终止”。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知识 17、法律的法定公布形式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上全文公布。法律 一般是以公布之日起生效。 18、司法的基本要求:真确,合法,及时,公正,合理等内容。19、 司法原则:独立行使职权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公 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专门机关工作和贯彻群众路线相结合的 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 20、法律监督体系包括国家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 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和社会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社会舆 论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 21、法律解释的分类:从解释的主体上分类,可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 式解释。从外延上分类,可分为扩充解释,限制解释,字面解释,方法上 分类,可分为文法解释、逻辑解释、历史解释、系统解释。国家机关不同,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22、法律解释的原则:合法性解释原则、合理性原则、法制统一原则,历史与现实相统一原则。 23、产生法律责任的原因:犯罪行为、一般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法 律规定作为的法律责任。 24、法律责任的功能:惩罚功能、救济功能、预防功能。 25、法律责任的分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违宪责任。 26、法律责任规则的原则:责任法定原则、公正原则、效益原则。27、法

律责任的免除:时效免责、不诉及和协议免责、自首立功免责、因履行不 能而免责。 28、法律制裁的分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违宪责任。 29、国家的性质即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结构形式有单一制和复合制,我国实行单一制。 30、我过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 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31、政权组织 形式有称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作用与国体。 32、我国的国家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 共和国主席、颁布令的发布日期,会议通过日期,生效(施行)日期不一 致时,要分别写明。 33、通告的特点:写作内容广泛、遵守性质突出、发布方式独特34、转发:一般是上级、同级或不相隶属机关。35、批转:下级机关。 36、通报属于普发性下行文其特点是:教育性、时效性。37、意见的 种类:指导性意见、建议性意见、规划性意见、评估性意见。 38、意见的特点:行文方向的单一性、作用的多样性、效率的灵活性。 39、请示的特点:请示具有强制回复特征、请示只能事前行文。40、 报告:呈阅性、可一文多事、可事前事中事后、不需要直接回复。 41、请示:呈批性、一文一事、事前、必须批复。 42、函的特点:灵活简便、使用频率高、具有法定的效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要点

第一部分:宪法1、概述:宪法特征: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内容具有根本性、宏观性、全面性的特点);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 第一部分:宪法 1、概述: 宪法特征: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内容具有根本性、宏观性、全面性的特点);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他法律合宪性、个人和组织行为准则); 制定修改和解释监督程序更复杂; 具有突出的政治特性。 宪法的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人大代表提议,三分之二人大代表通过 2、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临时宪法:1949年9月29日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发展:1954第一部,1975第二部,1978第三部,1982现行宪法 3、分类 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大部分成文 刚性和柔性:是否具有严格的制定修改机关和程序 钦定、协定和民定:制定机关;大部分为民定 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英国(不成文宪法);最早颁布成文宪法的国家:美国1787宪法;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法国1791宪法;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1918苏俄宪法 4、宪法的保障和监督 保障内容:法律法规和法律性文件的合宪性; 人们行为的合宪性 监督制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5、国体和政体 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6、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和复合制(我国是单一制) (1)普通的地方制度:各级地方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本机人大产生;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原则:在中央领带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 (2)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治乡不属于自治地方) (3)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不享有外交和防务权,人大对其基本法有修改权) 7、基本经济制度和政党制度 经济制度:共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基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共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政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基本方针。不属于国家机构) 8、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权利的特征:法定性、目的性、相对性和可放弃性 义务的特征:法定性,强制性、利他性、不可放弃性 9、国家机构(阅读) 中央国家机关:(1)人大及(修宪、监宪、组织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决定国家大事、罢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其常委会(正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和适当少数民族代表;解释监督宪法、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是行使立法权的机关); (2)主席(和副主席由人大选举、年满45岁);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哲学部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 2、划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思维与存在或精神与物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3、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思维与存在就是否具有统一性。 4、维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就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5、辩证法主张事物就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全面的且承认矛盾。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就是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且否认矛盾:根本区别就是就是否承认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6、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就是哲学的认识基础;哲学给具体科学活动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就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7、为马克思注意哲学的产生奠定的三大自然科学基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细胞学说。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辩证法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的本质特征就是她的实践性,就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系

与相互转化的原理。命题的提出人时毛泽东。 11、马克思主的两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2、物质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就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她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3、相对静止就是衡量物质运动的尺度。 14、时间具有一维性,空间具有三维性。 15、规律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可重复性。 16、发扎您信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否定的实质就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 17、质就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她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即数量,度就是质与量的统一。 18、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普遍的: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不同的事物发展具有不同的曲折性;事物的房展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19、对立统一规律就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 20、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与同一性就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内因第一位,外因第二位。内因就是发展的根据,外因就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1、事物的性质主要地位就是有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 22、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历史性。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1.行政赔偿是指行政主体违法实施行政行为,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时,由国家承担的一种赔偿责任。 2.行政补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因合法的行政行为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失,由国家依法予以补偿的制度。 3.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典型形式是公司制,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制度。 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4.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通过自身的活动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必要的资料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5.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人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的需要,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6.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优化经济结构。主要包括: (1)采取适当的政策进行宏观调控。通过采用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为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和政策支持; (3)对区域经济发展给予协调、指导和财政支持,促使东、中、西部地区在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协调发展;

(4)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下,采取鼓励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出口,吸引外资,支持本国企业跨国投资经营。 7.所谓“两点论”,是指人们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矛盾时,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反对只抓一个方面、否定矛盾存在的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辩证法所谓的重点论,是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研究任何一种矛盾时,着重地把握它的主要方面,反对不分主次、平均看待的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事物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使矛盾发展中存在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没有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就无所谓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重点”。辩证法的重点论是以同时承认两点论为前提的,两点论中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 8. 表见代理是指行为人虽无代理权,但由于本人的行为,造成了足以使善意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表象,而与善意第三人进行的、由本人承担法律后果的代理行为。 9.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这一地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在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是指定普通法律的依据,是一切公民、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的最高行为准则;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10.行文规则的基本内容:(1)根据机关之间的隶属关系的职权范围准确行文; (2)选择适宜的行文方式,一般不得越级行文;(3)正确选择主送机关与抄送机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总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总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领域广泛,考生需要进行重点的汇总,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总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总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6、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

综合公共基础知识重点以及精髓大全

1. 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2. 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的批准行为。 3. 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可以分为两类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4. 在诉讼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5. 书写公文中的成文日期应使用汉字。 6. 规定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 7. 以上请示事项当否,请即批复。 8. 命令不属于规定性文件,属于规定性文件的有规定、条例、办法。 9. 由机关领导对发文稿批注核准发出的意见并签署姓名及日期的活动,是发文处理中的签发。 10. 一切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 11. “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2. 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13.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15. “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段话强调的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6. 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7. 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8.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标志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强调解放思想

20. 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新的论述,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 21. 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生产力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3.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一般不宜采取松的货币政策 24.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资源的交易和分配的场所 25.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资产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26. 社会主义经济在资源的配置方面,最为有效的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险。 28.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 29.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30. 我国政府职能的实施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 31. 国家公务员享有的权利提出申诉和控告 32. 公务员若对降职处理不服,申请复议或申诉必须在接到降职决定之日起30 日之内 33. 对公务员的物质奖励不包括奖章,包括奖金、奖品、工资晋级 34. 按国家公务员领导职务序列,行政领导者可分为 10 个职务等次名称和相对应的13 个级别。 35. 现代行政领导个体素质要求全面具备德、才、学、识、体。 36. 一般监督和专门监督构成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 37. 集体决策已成为科学决策理论中的一项基本原则。 38. 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解决的一般性问题的决策是程序性决策 39. 立法监督的最基本形式是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40. 情报信息系统是行政决策组织中的“神经系统”。

公共基础知识常考内容

公共基础知识常考内容 1、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共行政的本质体现,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政府职 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管制体制和机 构改革的关键;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政 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3、政府的基本职能 (2)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 监管。市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才能够有效运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也称为“法制经济”。 (4)社会职能,主要包括: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提高人口素质,实行 计划生育。 4、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 在动力。要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要按 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工。 (3)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举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可以间接、宏观地 对市场进行调控;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使政府的机构设置和组 织运作更加合理有效。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行政职能转 变的因素。如何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克服传统行政文化不良因素 所带来的惰性和惯性,是政府职能能否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因素。 5、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政府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指政府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还给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政府自己的职能收回,防止政府职能的“缺位”。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在横向部 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要在管理运行上按封闭原则进行分类。 6、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政企分开 (1)政企分开的主要内容:政府与企业社会职能的分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行政职能的分开。 政府不应直接管理企业,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随意截留企业的权利,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作为过渡性措施,要保留部分专业部门,主要职能为制定行业规划和引导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7、国家机构的组成 国家机构由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军事机关组成。政府机关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机构的行政权力与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权力、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享有的司法权力,分工不同,相互合作,共同构成国家权力系统。 8、群众组织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常见考点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常见考点 一、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是领导者从事领导工作的行为模式。领导方式尽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模式化,但是,这种模式化一般都是相对的,不能把它们绝对化、简单化。了解和认识领导方式, 并且善于随着时代的变化转变领导方式,是实现领导目标、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条件。 一领导方式的类型 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因领导工作情况不同、时空条件不同等因素,会有不同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集权式、分权式与均权式。按领导权力的控制和运用方式可以分为集权式、分权式 和均权式的领导方式。 集权式领导方式是一切权力集中于领导集团或个人,偏重于运用集权形式推行工作, 而不注意授权。集权式只在特定环境下使用才有效。 分权式领导方式是指领导者决定目标、政策、任务的方向,对下属完成任务的行为活 动不加干预,下属有一定的自主决定权。 均权式领导方式则是领导者掌握一些重大权力,同时适当分权给下属,使下属在其职 能范围内有一定的自主权。其特点是保持权力平衡,不偏于集权,也不偏于分权。 2.强制命令式、自由放任式与教育激励式。按领导指挥模式可以分为强制命令式、自 由放任式与教育激励式的领导方式。 强制命令式的领导方式,注重正式组织结构、组织规章及纪律的作用,通过组织系统,采取命令方式实施领导。用这种方式,领导效率较高,但下属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易发挥。 自由放任式的领导方式,不注意权力和规章制度、纪律的作用,对下属采取自由放任 的态度,这种方式容易出现混乱和失控的状况。 教育激励式的领导方式,注重思想教育和激励工作,运用灌输、对话、启发、商讨等 说服教育的方法和各种激励手段,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使下属心悦诚服地领会和接受领导 的意图,自觉地为实现特定领导目标而努力。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领导方式。 3.重人式、重事式与人事并重式。按领导活动的侧重点可以分为重人式、重事式与人 事并重式的领导方式。 重人式领导方式致力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工作环境,以人为中心进行领导 活动。

公共基础知识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共基础知识常考知识点汇总公共基础知识常考知识点汇总1 1.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2.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的批准行为。 3.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可以分为两类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4.在诉讼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5.书写公文中的成文日期应使用汉字。 6.规定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 7.以上请示事项当否,请即批复。 8.命令不属于规定性文件,属于规定性文件的有规定、条例、办法。 9.由机关领导对发文稿批注核准发出的意见并签署姓名及日期的活动,是发文处理中的签发。 10.一切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 11. “静者,XXX也”的观点是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2.活动的主体是物质 13.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否认是辩证的否认。

16.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7.社会进步的内在按照是社会基本矛盾活动 18.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XXX完成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标志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XXX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强调整放思想 20.把社会主义低级阶段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新的论述,成为XXX理论的重要基础。 21.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体例,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度宏观调控下对生产力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3.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应时,一般不宜采纳松的货币政策 24.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资源的交易和分配的场所 25.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资产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26.社会主义经济在资源的配置方面,最为有效的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险。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是指在各个领域都有一定应用和普及程度的知识,它是 人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基石。在现代社会,掌握公共基础知识不仅有助于 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升,也对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对公 共基础知识的几个重点进行总结。 一、科学与技术知识 科学与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掌握科学与技术知识可帮助 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在科学方面,了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 文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是必要的。在技术方面,了解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重要领域的知识,有助于应对现代社会的技术挑战。 二、人文社会知识 人文社会知识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认知的集合体。了解哲学、宗教、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助于培养人 们的人文素养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此外,还需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 文化、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三、地理知识 地理知识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是了解地球和人类社会 空间格局的基础。掌握地球形态、地理区划、自然资源分布等基本概念和 原理,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和利用。同时,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 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口特征,对于加强国际交流和拓展国际视野也 很重要。

四、法律与法治知识 法律与法治知识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保障。了解宪法、法律和法律的适用原则,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法律程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此外,从事法律职业的人还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法律实务能力。 五、经济与金融知识 经济与金融知识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解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和概念,掌握货币、市场、供求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和参与经济活动。此外,了解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投资理财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个人理财规划和风险管理。 六、环境与健康知识 环境与健康知识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理和措施,可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同时,了解公共卫生、健康科学和健康饮食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个人健康管理和预防疾病。 综上所述,公共基础知识涵盖了科学与技术、人文社会、地理、法律与法治、经济与金融、环境与健康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提升综合素质,促进个人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履行。

公共基础知识的重点模块

公共基础知识的重点模块 一、数学模块 在公共基础知识中,数学模块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涵盖了许多重要的内容,如算术、代数、几何、概率与统计等。在这些内容中,我们需要掌握基本的运算法则和计算方法,理解数学中的符号和公式,并能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算术中,我们学习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运算方法。了解了这些运算法则后,我们可以使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 代数是数学中的重要分支,它涉及到未知数和方程式的推导与求解。在代数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代数运算,如整式的加减乘除、分式的化简与运算等。此外,还需要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以及利用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几何是研究空间形状和位置关系的学科。在几何学中,我们需要学习点、线、面的基本概念,以及常见几何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此外,还需要掌握计算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图形的面积和周长的方法。 概率与统计是数学中与概率和数据处理相关的分支。在概率学中,我们需要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够计算事件的概率。在统计

学中,我们需要学习如何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这对于我们了解各种现象和问题的规律非常重要。 二、物理模块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和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在公共基础知识中,物理模块包括了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内容。 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力的学科。在力学中,我们需要了解力的定义和性质,掌握牛顿运动定律,以及能够应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热学是研究热能和温度的学科。在热学中,我们需要了解热量的传递方式和规律,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以及能够解决与热能和温度相关的问题。 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性质的学科。在光学中,我们需要了解光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基本现象和规律,以及能够应用光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电磁学是研究电荷和电磁场的学科。在电磁学中,我们需要了解电荷的性质和电场的产生规律,掌握电路中的基本元件和电路图的使用方法,以及能够解决与电磁学相关的问题。 三、化学模块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之间的关系

最新《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法理 ●法的概念: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由国家制定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综合 ●法的特征:1、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2、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3、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4、规定权利和义务 ●法的本质: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法的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 法的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法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法律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无存在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 ●法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 ●法对微观经济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节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哦的各种纠纷,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 ●法与政治的关系:法受政治制约(政治关系发展、整体改革、政治活动的内容),法服务于政治(调节阶级间、阶级内关系,维护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打击制裁违法犯罪,调整公共事务关系,维护公共秩序) ●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相同点(内容实质方面联系):阶级本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经济基础、社会目标等 区别:意志属性、规范形式、调整范围(不尽同)、实施方式、稳定性程序化程度 ●法与党的政策相互作用: 一、法的制定:1、政策是立法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2、发将政策转为形式合理效力普遍的行为规范 二.发的实施:1、政策变法,使正统,又反之约束政治活动 2、法的实施借助政策作用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民主是法制产生的依据、力量源泉,决定了法制的性质和内容 ●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法律规范的形式上的来源和其外在表现形式 ●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和地方政府)。 ●宪法:根本大法,最高法律效力 ●法律: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全国范围内生效;规范性法律文件 ●行政法规: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为宪法、法律 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凡具有规范性的也属于发的渊源 ●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政府所在市、国批的较大市),适用本地方。 ●规章:1、部门规章:指由国务院各部委+中银+审计署+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依据为:宪法、法律、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 2、地方规章:政府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市、经济特区所在市、国的较大市)依据: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区域内生效 ●特别行政区法: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由全国人大以法律规定。 ●国际条约:与民法规定不同的,适用国际条约,但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规定是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效力低于法律。 ●广义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律关系三要素(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客体(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物、精神产品、人身、行为)、内容(权利义务) ●权利能力:能够才加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主体能力; 行为能力:法律关系的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行为能力必须以权利能力为前提,无权利能力就无法谈行为能力。 ●法人的权利能力:生于成立,终于解体 公民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自然人有权利能力,未必有行为能力,根据年龄和精神状况,分为:完全、限制、无行为能力人

公共基础知识常考必考知识点

公共基础知识常考必考知识点公共基础知识是各种考试中经常被考察的内容之一。作为考生,掌 握公共基础知识的必考知识点是提高考试成绩的关键。本文将介绍一 些常考的公共基础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政治常识 1. 党的基本路线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依据和总纲领,其 核心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 我国实行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政治制度。 3.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 5.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二、经济常识 1.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共同富裕。 2.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经济运行中的总需求、总供给和结构,来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 4. 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高。

5.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法律常识 1. 法律是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是社会管理的基本方式之一。 2. 法律规定了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3. 中国法律体系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 4. 法律的适用是指法律的规定适用于特定的事实情况。 5. 法律责任是指违反法律规定后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四、科技常识 1.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和实践活动。 2.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3.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社会生活,形成经济和社会效益。 4. 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是指根据资源的特点和需求,遵循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5. 科技伦理是指在科技活动中涉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 五、文化常识

2021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考100个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编(精华版)

2021年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必考100个公共基础知识重 点汇编(精华版) 1、国家不是永恒的,而是一种在人类社会发展特定阶段中才存在的历史现象。国家的形成是原始社会结束并转为阶级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2、国家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3、国家的队内职能: 1)政治统治(民主专政) 2)社会管理 4、国家的对外职能: 1)一方面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的侵袭与颠覆; 2)另一方面则要根据自己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进行国际间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二、毛泽东思想 5、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成果。 6、在土地革命前中期,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这期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7、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总结和多

方面达到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8、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得到发展,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论人们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们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9、1945年5月14日,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10、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几天智慧的结晶。 11、毛泽东思想其内容体现中以下六个方面: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为: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速记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速记 一、政治 1. 国家: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由人民组成,有自己的领土、政府和法律体系。 2. 政府:国家的行政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和执行政策、维护社会秩序。 3. 国家元首: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代表国家进行外交活动。 4. 立法机构:负责制定法律的机构,如国会、人大等。 5. 法律:由立法机构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权益。 二、经济 1. 经济体系:一国或地区的经济组织和管理体制。 2.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和创新等,是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3. 供需关系: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4. 价格机制:市场上通过供求关系形成的商品价格,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调节手段。 5. 经济增长:经济总量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6. 贸易: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买卖活动。 7. 全球化:不同国家之间在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依赖。

三、历史 1. 历史事件: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如战争、革命等。 2. 古代文明:人类历史上早期的文明,如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等。 3. 近代史:指从16世纪以来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工业革命、世界两次大战等重大事件。 4. 中国近代史: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历史,包括近代化运动、辛亥革命等重要事件。 四、地理 1. 地球:我们生活的星球,由大气层、水圈和陆地组成。 2. 大洲:地球表面上的陆地分为七大洲,包括亚洲、非洲、欧洲等。 3. 国家和首都:地球上的国家和首都有很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立政权和管理体系。 4. 地理环境:指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包括山脉、河流、气候、人口等。 5. 地理位置:指一个地方在地球上的相对位置,可以通过经纬度来确定。 五、科学 1. 科学方法:科学研究的一套规范和程序,包括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步骤。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内容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内容总结 推荐文章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汇总热度:二级c语言公共基础知识总结热度:什么是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内容热度: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热度:广东省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题库及答案热度:重点总结有利于考生复习公共基础知识和通过考试,公共基础的知识重点可是有不少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1-50】 1、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2、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的批准行为。 3、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可以分为两类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4、在诉讼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5、书写公文中的成文日期应使用汉字。 6、规定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 7、以上请示事项当否,请即批复。 8、命令不属于规定性文件,属于规定性文件的有规定、条例、办法。 9、由机关领导对发文稿批注核准发出的意见并签署姓名及日期的活动,是发文处理中的签发。 10、一切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 11、“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2、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13、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15、“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段话强调的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的原则。 16、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7、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8、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标志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强调解放思想。 20、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新的论述,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 21、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生产力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3、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一般不宜采取松的货币政策。 24、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资源的交易和分配的场所。 25、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资产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26、社会主义经济在资源的配置方面,最为有效的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险。 28、“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 29、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30、我国政府职能的实施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 31、国家公务员享有的权利提出申诉和控告。 32、公务员若对降职处理不服,申请复议或申诉必须在接到降职决定之日起30日之内。 33、对公务员的物质奖励不包括奖章,包括奖金、奖品、工资晋级。 34、按国家公务员领导职务序列,行政领导者可分为10个职务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