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建筑作品集01

王澍建筑作品集01
王澍建筑作品集01

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建筑作品集https://www.360docs.net/doc/ee2054997.html, 2012年03月02日07:42 中奢网

垂直宅院,2002-2007, 中国,杭州

瓷屋,2003-2006, 中国,金华

宁波博物馆,2003-2008, 中国,宁波

宁波博物馆,2003-2008, 中国,宁波

1997年他和他同为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共同创建了“业余建筑工作室”,目前已经发展为近10个人的团队,并成为中国建筑界一个响亮的名字。工作室的名字一部分反应了他们对中国专业建筑学现状的思考,对于这个行业所面对的城市拆迁和乡村的过度建设的反思。最代表他的思想和工作特质的作品是宁波博物馆,这是他2004年在一场国际竞标中赢得的项目。

宁波美术馆,2001-2005, 中国,宁

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馆,2010, 中国,上海

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馆,2010, 中国,上海

瓦园,2006, 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意大利,威尼斯

文正学院图书馆,1999-2000, 中国,苏州

五散房,2003-2006, 中国,宁波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2002-2004, 中国,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2002-2004, 中国,杭州

建筑师王澍 简介

王澍:但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就在观察,哪些东西逐渐的又开始回来了。而且回来之后所有的东西和原来的东西其实都不一样了。他不可能完全一样的回来。但是我们如果讲语言的话,他是完全一样的。我就意识到这里面包含着一种建筑学。年老百姓都知道,他一旦掌握了这种语言,他反复的建造都能建造出类似的语言感觉的东西出来。凭什么建筑师就掌握不了这种语言。建筑学校永远培养不出掌握得了这种语言的建筑师呢。 旁白:王澍的妻子陆文宇也是一名建筑师。1997年他们曾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业余建筑工作室。在王澍那段漫长的隐居生活中,来着妻子内心的理解和生活上的支持,也成为王澍可以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2010年他们夫妻二人,一起荣获了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所以在这次获得普利茨克建筑奖后,王澍的第一反应除了高兴之外,居然是为什么获奖的不是我和妻子。 杨澜:你说自己的妻子是你的人生导师,这是为了拍马屁吗? 王澍:这个发自内心,基本状态就是当我过于哲学的时候,她总是非常的生活。这个对我影响特别大。 王澍:でも、そのあと、なくなったものはだんだん戻ってきました。実は、戻ってきたものはその前のものとは違いがあります。それがそのまま戻ったわけではない。しかし、そこにある文法はまったく同じです。その変わらなかった文法が建築学なのではないかと気付きました。素人でも一度この文法を習得すると、何回でもちゃんとしたものを造れるのに、なぜ建築家はそれをなかなか身につけられないのか、どうして建築学院ではそのような文法がちゃんと身についたような人材を育成できないのか、と、私はよく考えています。 旁白:王澍の妻、陸文宇さんも建築家です。1997年、彼らは友人と一緒に個人の「建築事務所」を設立しました。出世前の長い間、妻の理解や応援があったからこそ、王澍は自分の考えを貫いて頑張り続きられました。2010年、夫婦でドイツシェリング建築実践大賞を受賞しました。それもあって、今度プリツカー賞を受賞した時、王澍は心に浮かんだのは喜びではなく、なぜ一人だけ受賞したのか、どうして妻と二人ではないのかという疑問だそうです。 杨澜:王さんは、奥さんが水先案内人と言ったことがあるでしょう?お世辞ですか? 王澍:いいえ、心からの感謝です。私たち二人は、いつも私が哲学的に考えすぎるとき、彼女がちゃんと現実を見ているのです。これは私にとってとても大きいです。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 一. 材料方面 以旧材料纪念过去,同时又采用现代形式 1.【砖瓦】回收,循环,利用,象征城市的变迁 1.1“这几年,大量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大量砖瓦废料,2000年开始,我们就有重点地回收旧料、循环利用。中国民间早就有对材料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传统。”王澍说。 王澍和许江设计完成的《瓦园》(800平方米),在一片建筑中,以花园的形态出现。他们在地面上用6万片旧青瓦搭出了屋顶,游览者要踏上竹桥走入瓦园中,就像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上。6万片旧城拆迁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王澍团队和3名来自浙江乡村的泥工、瓦工和竹工花了半个多月时间,几乎在全手工的状态下造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建筑。

1.2在2010年的世博会上,王澍设计的宁波滕头馆,是一栋由回收旧砖瓦做成的建筑。为了表达他的生态理念,王澍用“瓦爿墙”(用青砖碎瓦甚至破碎的缸片垒加起来的墙壁)来装饰滕头馆的三面墙体。“瓦爿墙”是用回收的50多万块旧砖瓦做的,这些旧砖瓦都是从宁波的象山、鄞州、奉化等地的大小村落收集来的,其中的元宝砖、龙骨砖、屋脊砖都有着超过百年的沧桑。 1.3王澎对瓦片的情结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2004年,王澍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为了发挥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他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

1.4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你仔细看看,可以发现如果是直壁,采用的是浙东地区的『瓦爿墙』,如果是斜壁,采用的则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墙。」戴宗品道出了细微处的奥秘。 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有其传统根基,历史上,以慈城地区为代表的瓦爿墙随处可见,是宁波地域乡土建造的特有形式。宁波博物馆的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旧物。其中,青砖的数量最多,它们的「出生」年代也多为明清至民国时期不等,甚至有部分是汉晋时代的古砖。不少青砖上,还镌有「福寿」等铭文;龙骨砖是传统建筑中用来压脊的较大的砖,带拱,与青砖拼砌,形成错落。龙骨砖与零碎的瓦片和缸片一起,都成为了外墙的「装饰图案」。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我们大概测算了一下,每平方米需要100块左右的旧砖旧瓦,整个博物馆的瓦爿墙的面积是1.3万平方米左右,也就是说,宁波博物馆所用的旧砖瓦在百万块以上。」宁波博物馆在全 国建筑界是第一个如此大规模运用废旧材料。

王澍: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 王 澍 在这里,不说"建筑",只说"房子"。房子即是业余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就是只做建筑所能做的事情的建筑; 业余的建筑正在开始,但却是不知道什么正在开始的起点; 业余的建筑试图把建筑师原以为可以彻底控制、实际既是武断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建造活动,通常是修修补补、琐碎的活动留给房子的使用者。这当然不是关于完美建筑的概念,因为强调一种建筑观是业余的,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自由比准则有更高的价值,并且乐于见到由于对信用扫地的权威的质疑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混乱; 业余的建筑试图卸去由于种种外在因素所加负在建筑本身之上的重量,它意识到人和建筑都依赖于社会的准则,但它试图保有运用建筑的手段从这个社会暂时退出的权利,运用建筑捍卫自由; 业余的建筑是反象征的建筑,因为它除了建筑本身之外,没有额外的所指之物,建筑师只是提供了一个假定的形式,一种各类事件可能爆发的条件,但并未决定它; 业余的建筑是反系统的,对它来说,不可能有一部预定的建筑词典; 业余的建筑是矛盾的,而且必然是局部的,甚至琐碎,就像生活本身一样矛盾和琐碎,但它却把一种无前提的建筑语言、实验的语言全部吸附过去; 业余的建筑是克制的建筑,不夸张的,不过分的,因为它和专业建筑所制造的关于什么是建筑的图像总是不能重合,不能对证,以致于可能普通到让你完全忽略;业余的建筑不是艺术的建筑,它并不需要借助包括艺术在内的任何外在的力量来界定自己; 业余的建筑不是反艺术的建筑,但它总是提醒着建筑师,一切非建筑的艺术话语都不仅在于它们可能有启示建筑的力量,而是当它们一旦进入建筑语言,就都改变了性质; 业余的建筑是无限接近自发性秩序的建筑,这就是为什么在它的视野之中,自发的建造,违章的建造,临时的拼接有着和专业建筑平等的地位,我把这一切都称之为过去的现在,或者说现在的传统; 业余的建筑不是离开这个世界围绕着巨大建筑的中心图像的建筑,而是粉碎中心的建筑,它常常以小建筑的形式出现,如同现实中一堆粗糙的碎片,这并非意味着它只是一门关于小建筑的建造活动,而是它总是试图把20世纪象征性的巨型结构瓦解为非结构的结构,重建为小建筑的矛盾的混合,它依赖身体和建筑的接触,而不是视网膜的狂妄,它关注的是随时爆发的事件,而不是预先制定的宏大叙事或者是完成之后的事后解释; 业余的建筑不关注统一的场景,但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它能够分裂某些陈词滥调,专业建筑师很少思考他们的设计活动如何缺乏针对性,一个设计只是一个专业业务,除了习惯的理解秩序,他们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不知道; 业余的建筑只是不重要的建筑,专业建筑学的问题之一就是把建筑看得太重要,建筑因被寄予了太多的欲望而获得了不恰当的权势; 业余的建筑是恰当使用技术、耐心推敲构造的建筑,它追求的不是技术时代象征性的表现、无针对性的技术滥用,而是试图使建筑以恰当的、有节制的、在技术上可被理解的形式呈现出来。事实上,它试图在建造的技术上留下某些可以继续建造的余地,它的理想的使用者是那类有兴趣继续建造的使用者。它不是已经完成,而总是继续完成,总是既旧又新的。正是在这种营造的意义上我们永远实验着中国建筑的传统,否则我们很难理解现代建筑从崭新迅速衰旧,而身边的明清建筑已经存在二三百年之久,继续建造就是继续生活; 业余的建筑只构筑生活中最基本的东西,它的形式上的不确定就像它的功能一样的不确定,填充它、使用它、继续实验它,是建筑师移交给使用者的一份赠礼; 业余的建筑甚至只是一个细节,小小不言,但它是一切既定准则的起爆器。它总是处在未完成状态,"营造"把过程引入了从前的结构范例,这对专业建筑学赖以为基础的自发建造、模型语言、理论元语言和项目语言之间的一切区别,将予以一种爆炸性的致使打击。对它来说,造型是将要的;

王澍作品思想分析

王澍建筑思想分析及对中国城市化的思考 建筑学专业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刹那间各式各样的高楼大厦在各大城市拔地而起,传统建筑风貌正逐步消失,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的城市化、中国的建筑应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思考。本文将通过对王澍关于城市复兴和传统建筑现代复兴思想的分析,结合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问题,探讨中国城市化该如何更好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中国城市化、传统建筑、未来、王澍、城市复兴 一、王澍的建筑思想 2012年,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这是中国本土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个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建筑奖项。王澍的获奖引起了相当大的社会关注,这是因为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到一个阶段,传统建筑社区生活方式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对现代建筑简单的复制和模仿,不仅建筑师连普通的居民也要发出提问,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正如评审辞中指出:“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中国及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的。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而独特而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王澍基于本土建筑的思想和将旧材料与新技术成功结合的作品将对中国今后的建筑和城市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王澍是一个对建筑有着独立思考的人。他一向都特立独行,在读大学时就被看作是异类,大二时就宣称没有老师可以再教他了。上个世纪80年代,当大家都热衷于现代主义建筑时,他曾写过论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批判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界的状态,从各个建筑界大师,一直批到自己的导师齐康;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死屋手记》影射了东大建筑系以及整个中国的建筑学状况,当时有人给他传话,如果不改论文就可能没有学位,但他就是一个字都不改;他的博士论文《虚构城市》阐述了他对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的思考,但时至今日,不少他在同济的师兄弟和老师都说看不懂。“看不懂”,也是很多人对王澍建筑作品的评价。由最初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到后来作为获奖代表作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以及他参与的住宅项目“钱江时代”,争议从未平息,但他从不受外界评价的影响或左右,坚定地抵制市场压力,保持独立的价值观,坚持建筑世界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走基于本土文化又具有普适价值的当代建筑之路。 王澍的建筑观念是:就地取材,旧料回收,循环建造(图1)。他认为建筑就是景观,景观不仅体现在对自然地理的适应、调整、敏感对话,甚至将真实的自然也变为生活场所建造的一种元素,根据对“自然

王澍 一个建筑师的理想与现实

王澍:一个建筑师的理想与现实 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这里是杭州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叫做钱江时代,他的设计师给他的名字叫做垂直的院宅,而当地人给他的名字叫做钱塘江边的那几栋怪房子,这个小区在开盘的时候销售的状况并不好,因为设计师独特的理念还有它不一样的长相,它的设计师名字叫王澍,最近刚刚得了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由于这样的一个奖项,使得人们对于王澍和他设计的这一堆古怪的房子刮目相看。 导语:这里是杭州的一个普通住宅小区,叫做钱江时代,它的设计师给它起的名字叫做垂直的院宅,而当地人给了它一个更加有趣的名字,叫钱塘江边的那几栋怪房子,这个小区在刚刚开盘的时候卖得并不好,因为设计师独特的理念,还有它不一样的长相。它的设计师名字叫王澍,最近刚刚得了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由于这样的一个奖项,使得人们对于王澍和他设计的这一堆古怪的房子刮目相看。 人物介绍:王澍,49岁,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 【解说1】2012年2月28日,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普利兹克建筑奖每年度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的建筑师,被誉为全球建筑界“诺贝尔奖”。在历届获奖者中,有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者丹麦设计师约翰·伍重,鸟巢的设计者瑞士设计师皮尔·德·梅隆,以及卢浮宫金字塔的设计者美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等等。作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王澍引来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记者:您好像一直走过来是比较,用别人给您的评价是比较狂妄,比较清高的,但既然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去参加一系列的国际的评奖? 王澍:我从来没参加过评奖,我觉得比较高兴的是我从来不参加中国国内的评奖,那才叫评奖,每次评的时候会要求你提交资料,层层地让你填东西,完了之后有人要审你,评奖。国外的奖都很简单,都是某一天某人给我电话,说你拿这个奖,事先我不知道任何事情。 记者:就是说按照我们的逻辑,你没有参评。 王澍:从来没有。 记者:人家就给你。 王澍:到现在为止我从来没有参评过任何奖。 记者:你这次得奖是用什么得的这个奖? 王澍:两块吧我觉得,一块儿可能是大家讲的代表作,当然他们有国外的评委那种角度,他们会认为我的这么大面积的整体设计在全世界都罕见的项目,剩下我做的宁波的博物馆,在公众的心目当中用大量的旧的回收材料来建造,既包含了对历史的讨论,也包含了对这种生态或者可持续发展的讨论,这是代表作。另外一个就是他们讲给我的是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动摇不妥协,保持高质量的设计。 【解说2】在此之前,王澍的名字并不被人们所熟知,那么他是何许人物,为什么一位青年设计师能够走上最高荣誉的领奖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杭州市首先找到了王澍设计过的唯一一个商业住宅项目“钱江时代”,开始了对他的采访。 【钱江时代小区动态采访】 记者:咱们上几层?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

解读本土建筑师王澍的建筑观 摘要:王澍作为本土建筑师,一直坚持中国传统营造的文化观,在他十多年的从业生涯中,扎根于研究中国民间的传统营造技术,在建筑与环境之间试图营造出带有中国文人气质的建筑内涵,他对于建筑如何适应于环境以及营造所传达的空间感受有他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关键词:王澍,文化观,环境观,技术观,教育观 Abstract: as a local architect wang shu, insis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is more than ten years working career, rooted in the Chinese folk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between buildings and environment with Chinese try to build their quality building connotation about him, how to adapt to the build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and create convey sense of space has his unique cultural values. Keywords: wang shu, culture, view of environment, technology view, education 一.背景 二. 2012年对于王澍来说无疑是丰收的一年,他获得了2012年度建筑普利策奖,这也是继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之后第二位中国建筑师能够获此殊荣。这不仅是中国建筑师经过半个多世纪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今天,经济文化大繁荣的体现,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给中国的建筑师带来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从积极的角度去看,王澍也是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王澍1963年出生于新疆一个艺术家庭,不能不说王澍的成长和他的家庭背景有着一定的关系,父亲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母亲是一名老师兼图书管理员,从小王澍就饱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较早的接触了一些西方的哲学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这也为他的文人气质打下了厚实的基础,王澍也自诩自己首先是一个文人,其次是一个带有艺术气息的建筑艺术家。 王澍曾先后毕业于中国两所著名的建筑系院校,分别为东南大学建筑系和同济大学建筑系,取得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从一般意义上说可以顺利成章的成为一名具有现代主义思想的建筑师,但对于王澍来说却没有这样选择自己的从业方向,不同于国内的大多数崇尚现代技术和西方思潮影响的建筑师们,王澍选择了一条根植于传统文化,着眼于中国本土特色的建筑营造哲学,潜心研究中国地域特色的建筑营造手法,在中国这样一个浮躁的大兴土木的时代背景下坚持着自

王澍 设计的开始

王澍--《设计的开始》 央视国际2003年08月22日16:35 内容提要: 建筑师王澍认为建筑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女人,在他的书中《设计的开始》,建筑和写作是两条平行但并不相互解释的线索,节目将把王澍的设计作品––––上海顶层画 廊和苏州大学图书馆,穿插在访谈中。 演播室: 主持人(李潘): 大家好,欢迎光临《读书时间》,我们今天的话题,是围绕这样一套丛书来展开的,《贝森文库》建筑界丛书。这套书总共是五册,他们分别是王澍的《设计的开始》、刘加昆的《此时此地》、张永合的《平常建筑》、崔凯的《工程报告》、还有汤华的《营造乌托邦》。这五位作者都是中国优秀的青年建筑师,不仅仅是对于建筑的技术层面的解释,更多关注的是,建筑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在这套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五位优秀的青年建筑师,他们新锐的活力、大胆的观念和非常独特的心灵的体验,今天我们就特别来到了杭州的西子湖畔,和这本书《设计的开始》的作者王澍聊天。王澍你好。 嘉宾(王澍): 你好 主持人(李潘):

很高兴在杭州,跟您聊天,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背后这个就是您的作品是吗? 嘉宾(王澍): 是。 主持人(李潘): 什么样一个作品? 嘉宾(王澍): 一个以雕塑的名义做的建筑。 主持人(李潘): 怎么解释?叫什么名字? 嘉宾(王澍): 一分为二。 主持人(李潘): 一分为二。 嘉宾(王澍): 就是把这个青砖做了两个东西,把它分开了,中间一条道路,应该这么说,这个雕塑展做了两届,每一届我都是做总的布置,给雕塑家们安排地方,都让他们先挑,挑剩下那地给我。这次挑剩这地就这一个,大家都说这地特好,但都觉得特别难做,我觉得其实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地难地,什么地都好做,按中国的说法就叫顺其自然,顺着走。我记得我一开始做的图,是做的八种不同的砖砌的,连续的几种是一道墙,我想了大概两个月,突然想明白了,要想使一个东西有活力或者说它有生命,它只需要在两个之间,出现一个差点,一切东西的变化就从此开始了,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两片。 主持人(李潘): 两片什么样的两片? 嘉宾(王澍):

浅析王澍的建筑思想

浅析王澍的建筑思想 当代中国建筑行业中涌现了许多年轻有为的中青年建筑师,而最让人感兴趣的莫过于王澍。好的建筑作品必然会与背后的建筑思想挂钩,而王澍正是现在为数不多的能够横跨业界与学界,并且能谈得上有思想而不仅仅是捕捉潮流的建筑师。然而,建筑思想又与建筑师本人的生活经历、所受教育、思维方式等因素有关。而王澍,他的身份是多变的——建筑师、文人、学者、教师。所以解读王澍的作品,不妨先解读一下王澍除建筑师之外的各种身份,然后再一窥他的建筑思想。 一、情趣盎然的“传统”文人 王澍对弟子常说的一句话是“在作为一个建筑师之前,我首先是一个文人”。通观王澍的文章,字里行间里流露出一种浓烈的儒气与书卷味。王澍的这种文人情结,影响了他的为人气质与做事方法。赏山水画、品龙井茶、携妻游园是他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种颇有传统文人气息的生活方式使得王澍成为当下离中国传统最近的建筑师之一,所以他对园林的关注,也就表现出了不同于其他专业人士的视角:用略带感性的笔调记录。他让学生走进花圃中,或站或坐,然后调侃说“这就是竹林七贤”。在此,文人墨客的意味由生。王澍深知园林的博大精深在于“人的到场”——他曾不下百次地游历苏州园林,熟到可以默背的地步——可以认为,王澍是在有意识地摆脱对现代主义彩响下的宏大叙事性,不再过多纠缠于书本杂

志上的平面图像,而深入现象之中,用“识悟”的方式感知对象。 如此看来,王澍最关心的这个“到场”的场所就是诗意长驻的空间——园林。王澍的妻子问他“为什么在你造的房子里总有一种气氛,让人说不清楚”,而王澍的答案是“那个人类观察者隐匿在建筑看似客观的砖石梁柱间”。所以王澍的作品中往往会带有一“到场”的视角,而对此的表现又似乎是充满文人气的,并具有园林式的路径体验。于是,王澍设计的宁波美术馆就是充分表现出了这一特点。 二、求真务实的“边缘”学者 对比王澍的传统文人形象,他对建筑理论的反叛似乎众所周知,一如他的工作室之名——“业余建筑工作室”。在“反学院的建筑师”一文中,诸位建筑师与王澍的言论里,可以看出,他其实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学院派学者,与其说他反学院,不如说他在行为上打上了“边缘”的烙印。 他的知识背景中有相当一部分建立在形而上学的思考之中,属于哲学读得偏多的学者之一。他的论文特点就是以文字为主,较少出现图片,行文相当理论化,例如《当空间开始出现》一文。然而这一非常学院派气质和特点却没有将王澍桎梏住,他反而极其注重分析与理性之外的事情------体验与营造,这点倒是体现了西学的质疑精神。在面对“建筑是什么”这样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时,王澍答到“说到底,建筑就是造房子”,这个答案是出乎意料的,因为不少学院派学者对此大书特书,最终给出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而

王澍代表作品衰变的穹顶

王澍代表作品衰变的穹顶 2010年8月29日,王澍作为首个以个人身份参加最核心的专题展的建筑师,凭借作品“衰变的穹顶”(Decay of Dome)获得了该届展览的特别荣誉奖。而此前,中国建筑师参加的都是非核心的国家馆展示或外围展,上一次获得核心展大奖还是8年前,中国与亚洲多国建筑师合作的项目。 简洁小木条理念打动老外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是当今世界建筑界最重要的展事,王澍获得特别荣誉奖,是中国力量继8年前“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获双年展“建筑推动大奖”后,第二次获得专业大奖。当年,王澍也参与了“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但该作品是由亚洲建筑师合作完成的。作为纯“中国造”的建筑师,此次他获得个人大奖,暗示了中国建筑师力量的崛起。 对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的很多建筑师可能并不在意。他们不关注甚至不太了解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因为他们“喜欢跟自己玩”。在很多并不需要特殊创意也能生存得不错的建筑师看来,重要的是眼前和市场。不过,至少现在有人愿意走出这个封闭圈子,跑出去和国际友人“玩”,并且玩出了名堂,赢得了喝彩,他就是王澍。

“衰变的穹顶”为什么能获得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评委会的青睐?乍看“穹顶”,会觉得这是个简单得有些简陋的作品。由上百根细小木条搭成的“穹顶”,亦中亦西,兼具中国东方文化旨趣和西方宗教建筑特点的建筑。“建筑成本”也就值五六千元。“穹顶”完成的效率也令人称奇,在威尼斯,王澍和3名助手花了3天就建成了。 评委会对作品的评语是:作品针对中国快速现代化的现状,特别有价值。因为它可以快速搭建与拆卸,轻盈简洁,对建筑环境零负担,用料环保,富有美感。 似中似西不可思议的失重 “这个作品看似简单,可解读的意思至少有四五层。”王澍说:“作品搭建方式吸取中国传统建造方式,形式特点则采用西方穹顶结构。类似于十字架的构件,在似像非像之间,形成中西文化交融的美感。从选材上,这又是一种生态建造,是用边角小料搭构的,每个材料都很细,很小,很便宜,很普通,也很智慧。这个建筑还运用了杠杆体系和力学原理,是‘失去重心的建筑。’” 失去重心这一点,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它意味着建筑随时可能坍塌。王澍解释道:“作品最重要的是思考的质量。这种实验性的做法,表面看有很理性的结构,实际上在寻求一种突破,因为建筑的底部不足以支撑上面的力量,所以框架采用变形处理。没有垮,却似乎寓意着传统文化的崩溃。这既是对失去秩序的探讨,也是对作品英文名中Decay(衰变)蕴含的历史意义的思索。我觉得这种实验和探讨很重要。” “衰变的穹顶”(Decay of Dome)的另一个要素Dome(穹顶),在西方是最普通的建筑形式,尤其是教堂,几乎都有一个这样的穹顶,巧合的是本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主海报上选用的是罗马万神殿,那也是一个穹顶式建筑。王澍自己也笑言真是巧。他还表示,“虽然形式借用了西方,但搭建方法上却渗透了很多中国建筑的手法。”因此,与其说这是一种巧合,不如说这是王澍对中西建筑文化融合的成功尝试。 建筑不真,哪来善和美? 王澍说这几年他一直在进行一种研究,即用生态化的方式替换混凝土式的重体系建造。他说,“混凝土式的重体系建造是一种对资源极具破坏性的建造方式,我要用边角小料,用更生态和环保的方式去做建筑。”

《读书时间》访谈王澍--《设计的开始》

《读书时间》访谈王澍--《设计的开始》 央视国际2003年08月22日16:35 内容提要: 建筑师王澍认为建筑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女人,在他的书中《设计的开始》,建筑和写作是两条平行但并不相互解释的线索,节目将把王澍的设计作品––––上海顶层画廊和苏州大学图书馆,穿插在访谈中。 演播室: 主持人(李潘): 大家好,欢迎光临《读书时间》,我们今天的话题,是围绕这样一套丛书来展开的,《贝森文库》建筑界丛书。这套书总共是五册,他们分别是王澍的《设计的开始》、刘家琨的《此时此地》、张永合的《平常建筑》、崔恺的《工程报告》、还有汤华的《营造乌托邦》。这五位作者都是中国优秀的青年建筑师,不仅仅是对于建筑的技术层面的解释,更多关注的是,建筑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在这套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五位优秀的青年建筑师,他们新锐的活力、大胆的观念和非常独特的心灵的体验,今天我们就特别来到了杭州的西子湖畔,和这本书《设计的开始》的作者王澍聊天。王澍你好。 嘉宾(王澍): 你好 主持人(李潘):

很高兴在杭州,跟您聊天,我们现在在这个地方,背后这个就是您的作品是吗? 嘉宾(王澍): 是。 主持人(李潘): 什么样一个作品? 嘉宾(王澍): 一个以雕塑的名义做的建筑。 主持人(李潘): 怎么解释?叫什么名字? 嘉宾(王澍): 一分为二。 主持人(李潘): 一分为二。 嘉宾(王澍): 就是把这个青砖做了两个东西,把它分开了,中间一条道路,应该这么说,这个雕塑展做了两届,每一届我都是做总的布置,给雕塑家们安排地方,都让他们先挑,挑剩下那地给我。这次挑剩这地就这一个,大家都说这地特好,但都觉得特别难做,我觉得其实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地难地,什么地都好做,按中国的说法就叫顺其自然,顺着走。我记得我一开始做的图,是做的八种不同的砖砌的,连续的几种是一道墙,我想了大概两个月,突然想明白了,要想使一个东西有活力或者说它有生命,它只需要在两个之间,出现一个差点,一切东西的变化就从此开始了,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两片。 主持人(李潘): 两片什么样的两片? 嘉宾(王澍):

建筑师王澍与他的文村

建筑师王澍与他的文村 建筑师王澍说,自己正在挑战建筑界最难的领域:农居房。 当然,“最难”两个字是王澍自己加的。在全国范围内,每一天都出产着各种类型的农居设计图,每一天都涌现出各种风格的乡村民居,但他在富阳洞桥镇文村设计建造的14幢农居房,从规划到落地,整整花了3年。 这是王澍主持设计的第一片农居群落。从2012年开始,他和同是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一趟趟地奔向这个名不见经传 的小村庄,用灰、黄、白的三色基调,以夯土墙、抹泥墙、杭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呈现他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 今年,我省提出在2017年底前,完成4000个中心村村庄设计、100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建成一大批“浙派民居”建筑群落。屡获国际建筑大奖殊荣的王澍坦言,为村民设计农居并获得他们认可并不容易,因为这是在新型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寻回乡村传统和意义的过程。 王澍在文村的3年,为将来的乡村规划探出了怎样的路径?等等,我来想办法 11月中旬,在富阳召开的全省推进村庄规划暨农工作房设计落地现场会上,洞桥文村无疑是个最受瞩目的焦点。两三

百位来自省和各市县区的领导、专家、设计师都好奇地来到这里,不仅因为它是省住建厅和中国美院推出的省级“美丽宜居村庄”试点项目,他们更想看看王澍究竟在村里“折腾”出了什么名堂。 王澍带着来访者穿梭在文村,对他们不无深情地絮叨:“城市里的建筑文化传承几乎没有希望了,仅剩的一点种子就在乡村,我希望它还能发芽。”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举着相机,拍王澍,拍王澍设计的民居,拍王澍现场讲解他的作品。 在许多人的眼中,王澍代表了中国建筑的最高水平,但更多人忘记了一个场景——2012年,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后,大家都关心中国第一位获得“建筑界最高奖项”的建筑师接下去要做什么,王澍说,未来要把主要精力投放在乡村。 此话并非是王澍一时的心血来潮。早在2002年,王澍就和妻子陆文宇决定要对浙江的乡村做初步的调研,作为建筑师,城市化的大潮让他们企图转身回望被时间淹没但却不能被忘记的东西,2010年,两人在中国美院的学生们也加入了调研的队伍,浙江农村几乎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十多年对浙江乡村的观察和理解,让王澍这位出生于新疆的西北汉子有惊喜有遗憾:“浙江的古村落里,有一大批代表很高建筑水平的江南民居,但城市的建造风气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乡村,大家向往高楼洋房,这些民居也难逃被拆的命运。”王澍说,“老房子就是活着的历史,历史都没了,还有什么

王澍作品中的传统文人色彩和建筑机理

王澍作品中的传统文人色彩和建筑机理 2010551048 王晨曦摘要:建筑的色彩和机理代表了一个建筑的精神,从欧洲的古典主义到柯布西耶引领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的色彩和机理发扬了这种建筑理论的精神。现在,流行于世界的几种风格中,有解构主义的欧美风格,有白色暧昧的日本建筑,然而有一种建筑突然出现在大家的眼中。人们认为这种建筑是不合时宜,是不可理解的。他的建筑中带着中国文人儒雅朴实的气息和色彩,他让中国建筑屹立在世界人们的讨论之中,这就是王澍和他的传统文人色彩中的建筑。他利用最传统的材料创造出的生于自然的建筑,让人深思。 关键词:王澍材料机理文人思想自然 这样的校园,在中国很特别;这样的建筑,在世界上很罕见。 像座迷宫,没有大门,也找不到出口,初来乍到的人会迷惑。 骑山地车,沿着回廊,居然可以一直冲到楼顶观光。 山行水转,农田、树林、溪流和鱼塘在校园景观之中很自如地起伏舒展。 从各地拆房现场收集来的700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穿插在屋顶与墙面,一股沧桑的历史感扑面而来。 这是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园,正是这所“特别”的建筑,使它的设计者——王澍,夺得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普利兹克奖,他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建筑师。鼎鼎大名的华裔建筑师贝聿铭1983年曾获此殊荣。 王澍的建筑语言是充满诗意的,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体悟。王澍的作品并不多,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运用了中国传统造园术的精髓。由山走到水,四个散落的小房子和主体建筑相比,尺度悬殊,但在这里,水中那座亭子般的房子,是图书馆的“诗歌与哲学”阅览室。王澍想表达的是一个中国文人看待世界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澍的建筑是不合时宜的:非标准化、没有速度、不追求效益。 面对当下中国城市大规模拆迁重建,王澍有意识地循环利用建筑材料,有效地控制造价并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数百万块不同拆迁现场捡回来的砖块重新聚合在一起的建筑物,它最重要的意义是提示人们去思考“我们是不是拆得太快了,是不是只顾拆除而忘了它们是怎么建造起来的”,“我们是不是要想一下怎么合理利用这些工艺,发挥它在建筑学上的价值。因此,争议我不在乎。” 曾以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而饱受争议的贝聿铭曾说:“批评是需要历史、需要时间的,要过几十年再看。今天做了,明天就说不好,这样的评价我觉得没有价值。” 如今,王澍说:“好的建筑就像植物长在上面,自然而充满生命力,有的建筑照片上好看,实地看会失望,有的建筑照片上看平淡无奇,实地看会很震撼,我的建筑应属于后者。”

王澍代表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代表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项目地点:杭州,转塘镇,象山,中国 用地面积:约400亩 建筑面积:约150000平方米 设计范围:总体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 设计时间:2001.4-2002.9;2004.6-2006.6 施工时间:2003.6-2007.10;2005.6-2007.9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与局部钢结构,砖砌填充墙 主要材料:竹模板混凝土,回收旧砖瓦,本地杉木,竹,钢 建筑师:王澍/陆文宇 这片校园是国立中国美术学院为它的建筑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实验加工中心、基础教学部建造的新校园,500多教师和5000多本科与研究生在这里教学、学习与生活。 2000年,学院没有选择进入中国时下流行的政府组建的大学院区,而是选址在杭州南部群山的东部边缘,尽管这里暂时会存在一些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但学院的教授、艺术家与参与选址的建筑师共同认为,依照中国的文化传统,在建筑选址时,环境中的山水甚至比建筑更加重要。

建筑师王澍在象山新校园的建造中体现了自己的思考与主张。如何在迅速丧失地域文化的中国城市重建有地域根源的场所结构,如何让中国传统与山水共存的建筑范式活用在今天的现实,如何利用大学校园的建造规模探索一种当代中国本土新的城市营造模式。 回望中国传统园林院落式的大学建筑原型,象山新校园最终呈现为一系列“面山而营”的差异性院落格局。建筑群敏感的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的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那些校园建筑因此不是孤立的设计出来,而是在“自然”与“城市”之间的思考中显现出来。在中国的建筑传统中,这样的建筑被称为“园林”。这个词无法用西语的“花园”去翻译,它特指“自然”被置入“城市”,而城市建筑因此发生某种质变,呈现为半建筑半自然的形态。如果“自然”是一端,建筑师思考的另一端就是“城市”,一系列似乎在等待某种事件突发的小场所,似乎有点散漫,甚至没有一个严格的结构,但真正的生活才可能在这里放松的发生。建筑产生了檐下、洞内、飞道、屋顶下沉院落、屋顶平台、树下、田间、河边等多样性的教学交流空间,在这里,学院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心灵的自由。

建筑师、文人、学者、教师——解读王澍及其建筑思想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建筑师、文人、学者、教师?——解读王澍及其建筑思想 作者:王斌, Wang Bin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200435 刊名: 华中建筑 英文刊名:HUAZHONG ARCHITECTURE 年,卷(期):2009,27(2) 参考文献(19条) 1.王澍走向虚构之城[期刊论文]-时代建筑 2003(05) 2.王澍造园与造人[期刊论文]-建筑师 2007(02) 3.王澍造园与造人[期刊论文]-建筑师 2007(02) 4.王澍同济记变[期刊论文]-时代建筑 2004(06) 5.王澍教育/简单 2001(增刊) 6.李东;黄居正;王澍座谈"反学院"的建筑师--他的自称、他称和对话 2006(B08) 7.王澎我们从中认出:宁波美术馆设计[期刊论文]-时代建筑 2006(05) 8.王澍走向虚构之城[期刊论文]-时代建筑 2003(05) 9.王澍造园与造人[期刊论文]-建筑师 2007(02) 10.王澍同济记变[期刊论文]-时代建筑 2004(06) 11.王澍走向虚构之城[期刊论文]-时代建筑 2003(05) 12.李东;黄居正;王澍座谈"反学院"的建筑师--他的自称、他称和对话 2006(B08) 13.王澍教育/简单 2001(增刊) 14.王澍教育/简单 2001(增刊) 15.王澍走向虚构之城[期刊论文]-时代建筑 2003(05) 16.王澎我们从中认出--宁波美术馆设计[期刊论文]-时代建筑 2006(05) 17.王澎我们从中认出--宁波美术馆设计[期刊论文]-时代建筑 2006(05) 18.王澍走向虚构之城[期刊论文]-时代建筑 2003(05) 19.王澍笔下常用一词,在此借用.识,认识体验;悟,直觉顿悟.由此可看出王澍所推崇的思维方式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ee2054997.html,/Periodical_hzjz200902010.aspx

关于王澍作品的总结

王澍建筑设计作品分析 摘要:王澍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向当代建筑语言转化的建筑师,致力于将当代艺术、人文思考、建筑学、特别是建筑的营造问题铸为一体,反思人文价值的“建筑艺术”和致力于中国本土建筑学复兴的“历史建筑与造园学”作为若干线索,以批判的地域性视角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建筑语言探索及建筑创作实践,范围涉及公共建筑、大学校园、集合住宅、造园、传统城市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及当代艺术装置展览等。 关键词:王澍建筑材料风水环境 王澍,一个60年代出生的建筑家,他的建筑活动就如其所生的年代一样矛盾而敏感。在建筑师同行里,王澍被公认是最有中国文人气的。而他也是很早就对中国的现代建筑提出尖锐看法的人之一。王澍在中国建筑师中的名气,一方面是因为他在国际上受到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另类。他是把建筑带入大学的引路人,但他又一直表现着对于庙堂规则的不屑。就是这个看起来有些狂妄的建筑师,一直以来却又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求着艺术之根。他把中国古代“造园”的手法和方式融入现代建筑。在别人看来,王澍已然是中国建筑师的一个代表,很多人把他的作品当作某种形态的哲学表现去

关注,而他自己却只是用古代工匠的手法去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 一、材料的应用 1.1砖瓦 1.1.1瓦园 “这几年,大量古旧建筑被拆除,出现大量砖瓦废料,2000年开始,我们就有重点地回收旧料、循环利用。中国民间早就有对材料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建造传统。” 王澍和许江设计完成的《瓦园》,在一片建筑中,以花园的形态出现。他们在地面上用6万片旧青瓦搭出了屋顶,游览者要踏上竹桥走入瓦园中,就像走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上。 (王澍瓦园杭州 2006) 1.1.2世博会宁波滕头馆

王澍介绍与设计经历

2012-3-5 09:15:27 上传 下载附件(24.47 KB) 王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最西北部的省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一个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建筑设计师,一直以来在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寻找着自己的哲学表达。从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到宁波美术馆,再到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他用古代工匠的建筑手法和生态环保的理念去诠释着自己心中的当代建筑。 他的父亲是一名音乐演奏家,业余时间喜欢从事木工。他的母亲是北京人,是一名教师和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在父母的熏陶下,王澍开始对材料、工艺和文学感兴趣。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经常需要坐长途火车往返于北京和乌鲁木齐之间,4000公里的行程长达4天4夜。这样的旅行让他有机会了解自然的广博和变化。在没有美术老师指导下,他开始在四处绘画。这些童年时代的兴趣,似乎要把他引向成为艺术家和作家的道路。 他在曾经住过的北京的院子和胡同墙壁上留下了许多涂画。即使他搬走多年后,邻居们依然保护着这些绘画,等待他回来。然而,他最终选择在杭州作为工作和生活之地。因为杭州著名的自然风景,也因为那里一直也是中国许多出色的山水画家的居住地。

他的父母认为艺术家是难以谋生的,所以要求他必须学习理工科,但他坚持要学习一个和艺术有关的理工科专业,于是最终找到了建筑学。当他谈起当年他的老师知道他的计划时的反应,他说:“他们认为我一定是疯了,当时没有几个中国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建筑学。”直到他开始学习了一段时间,王澍才发现这正是他想要学的专业。 他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就进入在杭州的浙江美术学院的研究所,做关于建筑、环境和旧建筑改造的研究工作。研究生毕业一年后,作为独立建筑师,他完成了第一个建筑设计项目,是在杭州附近一个叫海宁的小城,3600平方米的青少年活动中心,1990年建成。 从1990年到1998年,他没有接任何建筑设计项目,也不想在任何的专业部门工作。反之,他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日复一日,从早上8点到午夜,他与工匠们一起工作,一起吃饭,在建造工地上他学到了他能学到的一切。那时他从事的工作全部都是旧建筑改造,但是在城市快速发展中旧建筑不断的被拆除,他的这些小工程也都被拆除了。 上世纪80年代,当他还是学生的时候,他已经开始研究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艺术史,包括欧洲、印度、非洲和美洲,并逐渐把他的研究领域扩大到从艺术史、当代艺术、哲学、文学到人类学和电影艺术。从1990年到1998年,他有更多时间继续这些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并思考的更加深远。用王澍的话说:“我相信从一个广阔的视野开始,最终会回归到对地方状态的深思。” 1997年他和他的同为建筑师的妻子陆文宇共同创建了“业余建筑工作室”,目前已经发展为近10个人的团队,并成为中国建筑界一个响亮的名字。工作室的名字一部分反应了他们对中国建筑学专业现状的思考,对于这个行业所面对的城市拆迁和乡村的过度建设的反思。“我不能这样做,如果我们失落了真实的历史,我们就不会有真正的未来。” 最代表他的思想和工作特质的作品是宁波博物馆,这是他2004年在一场国际竞标中赢

王澍简介

2012 年 2 月 28 日,美国洛杉矶 —— 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 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 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 2012 年普利兹克 建筑奖。 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将于 2012 年 5 月 25 日在北 京举行。
在揭晓评委的决定时,普利兹克先生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 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 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 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 文化相融合。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 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 致。”
普利兹克建筑奖由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迪·普利兹克于 1979 年创立,每年度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 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卓越品质,及其通过建筑 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类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
获奖者将得到十万美元的奖金和一枚青铜奖章。 获奖者将得到十万美元的奖金和一枚青铜奖章。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在英国引用今年获奖评审辞来 说明获奖原因:“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

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 向未来的討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 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王澍 1985 年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学位, 三年后从该 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他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 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他的第一个独立设计的建筑项目是 在大约一年后开始的——为杭州附近的一个小城海宁设计一个 3600 平米的 青少年中心。这个作品于 1990 年完成。
在接下来的将近 10 年里,他没有做建筑设计工作,而是一直与工匠们在 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1997 年王澍和他的妻子陆文宇在杭州 创办了“业余建筑工作室”。对于工作室的起名,他的解释是:“对我而言, 不管我是一个工匠还是业余的,都是一样的。”他对“业余”这个词的解读 与字典中解释的定义很相近:“一个人因为兴趣而从事某项研究、运动或者 行为,而不是因为物质利益和专业因素。”在王澍的概念里,“兴趣”这个 词就意味着“对工作的热爱。
2000 年王澍完成了他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这 个作品体现了他的建筑哲学——对环境的密切关注。如何让建筑自然的存在 于“山”和“水”之间而不突出,以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是他设计这座图 书馆的沉思背景。在设计中,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此 外,四个散落的小建筑的尺度明显小于主体建筑。2004 年,王澍凭这个作品 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