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_戴利及其生态经济理论评述

赫尔曼_戴利及其生态经济理论评述
赫尔曼_戴利及其生态经济理论评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2020年整理).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它包括以下内容: (1)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又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整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态经济学复习要点的整理

生态经济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共20分) 1. 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和解决生态经济问题、探究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2.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系统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人类的经济活动要受到生态系统的容量的限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所构成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两个系统彼此时应,那么就能达到生态经济平衡的结果,如果两个系统彼此冲突,那么就可能出现生态经济失衡的状态;人类社会有可能通过认识生态经济系统,是自身的经济活动水平保持一个适当的“度”,以实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3. 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 4.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5. 生态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则为指导,遵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规律,运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林业综合集约经营,以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提高林业的综合生产力,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同步发挥,生态经济效益最高的生态经济型林业。 6. 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方式,高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工业模式。 7. 生态需求:所谓的生态需要,就是人类为了获得包括维持可持续生存和满足发展需要等方面内容在内的最大福利而产生的对生态产品的需要。 8.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用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9.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10. 生态价值:是指哲学上“价值一般”的特殊体现,包括人类主体在对生态环境客体满足其需要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判断、人类在处理与生态环境主客体关系上的伦理判断,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独立于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系统功能判断。 11. 生态产品:所谓生态产品,就是有利于(至少无害于)生态环境和身心健康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0*4'=40) 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 4.需求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 7.外部性:指经济当事人的经济活动对非交易方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 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10.政策失效: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

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 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 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19.供给:厂商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二.简答题(6*6=36) 1.市场失灵是由什么引起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是否一定需要政府干预?答:①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②不一定。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但是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即制定计划、执行成本和所有由于政府干预而对其它经济部门所造成的成本) 2.需求和需求量有何区别?它们是如何变动的?假设经济人收入减少或增加时,需求曲线如何变动?

西方经济学家对消费经济学的理论综述

试论西方经济学家对消费经济学的理论综述 摘要:纵观学界,消费结构始终是一大研究热点,尤其是在国际经济环境充斥不稳定因素而国内经济增长正处于转型时的关键阶段,消费结构研究则具有更强的实用价值。国内外学者的消费结构研究有助于提高我们对这类经济问题的全面认识,也拓宽了研究这个问题的视野,为保障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一命题的研究具有新鲜的生命力。 关键词:西方;消费;经济学;研究 消费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十二世纪三十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在消费经济学说中,生产与消费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总体。作为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整体,“生产与消费”一直都被经济学家们研究与讨论。学术界对于消费结构研究的定义有所不统一,但其中有代表性的言论是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在消费时所使用的消费类型之间的比例关系。在许多的学术定义中,则过多的是将消费结构看做是一种比例关系的变化与函数关系,对于其中内涵的阐述则较少。 对于西方经济学家而言,分析消费结构,对于了解消费者行为,研究产业结构及其变化,以及研究社会消费水平、社会消费趋势和经济发展趋势都是很有帮助的。他们认为,对消费结构的研究是当代西方消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消费结构的分析方面则大多是从家庭消费结构、恩格尔定律、影响消费结构变化的因素等方面

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论证。其中,很多观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威廉?配第的消费思想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一向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的源头,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时代中,资本积累的时代特征导致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思想便是主张资本的大量积累,注重商业的发展。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思想当中自然也秉承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他主张在消费上“少消费多积累”,重商主义观念较为突出,主张消费过多会使人们变得懒惰。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个人消费只不过为了劳动力再生产的需要,只要能使食物消费维持工人的最低限度的生活,那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就可以持续进行了。这是一种典型的资产阶级消费观。他把资金的支出按照是否有利于生产的程度分为五个等级:大吃大喝、购买衣料、家具、建筑房屋、改良土地、开矿和捕鱼、经营从国外运回金银的事业。他主张用赋税改变消费和积累之间的比例关系。较为提倡政府充分利用赋税的作用调节消费与积累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威廉?配第对各种消费支出的认识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初期资产阶级“一切为了积累”的时代特征。 二、亚当?斯密的消费观 主张对消费的节制,主张将资本的积累放在首位是亚当?斯密的消费观念。与威廉?配第所不同的是,亚当?斯密首次提到:生产的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应当说是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原理为主导,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从最广泛的范围研究生态和经济的结合,从整体上去研究生态系统和生产力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简言之,生态经济就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它要求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依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遵循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所强调的就是要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要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既有紧密联系,又各有特点。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就是生态经济,就是运用生态经济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也可称是一种绿色经济,“点绿成金”的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利用—绿色工业(产品)—资源再生”的闭环式物质流动,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循环经济所指的“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包括再生资源;所指的“能源”不仅是一般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而且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注重推进资源、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以便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生态经济强调的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强调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物质循环应用,强调的是循环和生态效率,资源被多次重复利用,并注重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相一致的,都是要使经济活动生态化,都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物质循环不仅是自然作用过程,而且是经济社会过程,实质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也就是自然过程和经济过程相互作用的生态经济发展过程。确切地说,生态经济原理体现着循环经济的要求,正是构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物质循环是生态经济的基本功能 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和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的产物。由传统经济向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转变,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客观的物质世界,是处在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之中,物质循环是推行一种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相适应的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经济的基本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是处于不断的转换中。循环经济则要求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优化环境,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生态经济原则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形式上。 循环经济在发展理念上就是要改变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同时又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战略。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推行的主要理念是: 第一,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都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实现区域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的系统优化配置。 第二,新的经济观。就是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规律来指导生产活动。经济活动要在生态可承受范围内进行,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循环经济是用先进生产技术、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和共生链接技术以及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各章重点

第一章 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本质 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 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 ?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 ACDEF: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适用于发达国家、 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 :不可持续发展曲线。经济发展一环境恶化;退化 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 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E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7.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 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护 将不可能是有效的。 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这 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岀分析等,是环境保护的 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弟一早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 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置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西方经济学界几种流行的消费理论

答:消费理论是经济学中,在研究简单的国民收入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理论,即:在货币市场上利率和产品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决定原理。主要认为,在不考虑货币市场条件下,国民收入可以通过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来进行调节,并实现均衡。通常在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时,常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来完成。而社会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考虑货币市场情况下,消费需求主要受国民收入影响。 1、西方经济学界几种流行的消费理论: 1)凯恩思的绝对收入理论,其主要理论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居民现期的、绝对的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也就是边际消费倾向且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 2)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其主要观点为:消费并非取决于现期的绝对收入,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3)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其主要观点为:人们是根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收入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比例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根据他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他的消费支出,居民消费主要受制于该家庭在其整个生命期间内所获得的总收入。 4)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一个人的收入可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正常的收入,暂时性收入是不稳定的、意外的收入。消费者的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函数。以上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

是影响国民经济均衡的重要因素,收入是影响消费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收入具有多种形式,不同的收入形式对消费的影响有所侧重。 2、我国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采取合理的消费政策,为此,必须借鉴西方经济学者对消费理论。 1)依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可以通过理顺收入分配机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因为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函数关系,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比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由此,对国民经济中的消费扩大贡献比高收入者更大。同理,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相对比较高,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现金购买能力。 2)依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应加快建立社会保障新制度,树立消费者信心,引导消费者的支出预期。因为人们是依据其预期寿命来安排消费与储蓄的比例,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则消费的比例会越高,从而刺激现期的消费,反之则减少,我国的国企改革、医疗改革和住房改革加剧了我国这几年的储蓄额增加,消费减少,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依据以上的理论,还可以采取鼓励性的消费政策,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增加消费品的品种,刺激消费;加大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七章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租增长极限论可持续发展 二、问答 1. 自然资源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2. 增长极限论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3. 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基本原则? 4. 结合实际谈谈中国为什么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指处于自然状态或没有被加工过状态的有经济价值的物质。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水平的自然因素和条件”。也就是说,只有能够为人类所利用并带来经济价值和增加社会福利的部分自然环境要素才构成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与其他经济资源一样,相对于人类的要求来说总是稀缺的。 自然资源租:“租”(rent)在资源经济学中常表现为资源价格与边际或平均开采成本的差。在不同的经济学文献中,它常被冠以其他名称,如“资源净价格”,“边际利润”,“资源使用者成本”等。 增长极限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鲍尔丁(K.E.Boulding)是较早探讨经济发展中生态问题的经济学家。他在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一种科学——生态经济学》论文,指出了经济发展中生态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发展资源支撑问题的广泛关注。1968年在意大利成立了由30位知名学者组成的专门探讨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机构——“罗马俱乐部”。197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雷斯特(J.W.Foreste)教授出版了《世界动态学》一书。在该书中他运用“体系动态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关于经济发展的动态分析模型。他的分析结果表明,人类经济发展会由于资源的枯竭而陷于停顿。麻省理工学院的另一位教授麦多斯(D.L.Meadows)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从事对人类长远发展面临的资源供给问题的研究。麦多斯于1972年发表了他们研究成果《增长的极限》一书。这本书是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情况研究计划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该书提出了著名的“增长极限论”,认为在以往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只要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的正反馈回路继续产生更多的人和更高的人均资源需求,这系统就被推向它的极限——耗尽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 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可持续发展是作为对以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和面临的人口、能源、资源等一系列难题的反应而提出来的。 二、问答

消费经济学(简答)

23.宏观消费与微观消费的关系; 答:首先,微观问题是宏观消费问题的基础。其次,宏观消费问题是微观消费问题的目的; 28.消费者行为包含的层次有: ①消费者的资源初次分配选择 ②消费者的资源再分配选择 ③消费者的资源消费--购买选择; 消费者行为的特征: ①效用最大化原则、②习惯性、③不可逆性、④示范性、⑤复杂性; 19.需求价格弹性的五种类型及含义;①弹性系数大于1.,弹性充足有弹性、 ②需求弹性等于1,企业变动价格不会引起收益的变化、③弹性系数小于1,弹性不足缺乏弹性、④弹性系数无穷大,完全弹性或无限弹性、⑤弹性系数为0,完全无弹性状态; 简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答:它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某一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增量趋于递减,在某一数量上,再增加商品几乎不会使消费者的满足进步增加; 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 ①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决策 ②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③市场发育程度对消费决策的影响; 27.简述从众行为的产生及其程度的影响因素;

①个人与群体的关系、②群体意见的一致性、③群体的人数 28.一个发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市场对消费者行为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着消费者的收入状况、在劳动力市场上,失业与就业是共生现象; 29.简答文化环境对消费者的影响; ①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从而影响消费观念 ②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风俗和消费习惯 ③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和方式不同,因而消费方式也有所不同; 6.简述生命周期储蓄的关键思想; 答:生命周期储蓄的关键思想是消费计划的制定通过在高收入时期储蓄而在低收入时期负储蓄,以实现均匀的消费跨时期配置; 7.简述遗产动机对储蓄的影响; ①遗产动机越大,人们在有能力的工作年间进行的储蓄越多 ②反之越小 11.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答:早在19世纪末,德国开始实行,并制定了有关法令。其后在欧美乃至全世界广泛实行。 15.简答资本市场对储蓄的影响: ①若存、贷款利率相同,那么资本市场不会对储蓄产生太大影响; ②当存、贷款利率相差很大时,人们很少储蓄; ③当存、贷款利率相差很小时,人们倾向于减少储蓄,增加消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本质 就其本质规定性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它的形成过程正是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是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在经济理论上拨乱反正,在准确理解《资本论》等经典著作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随着改革发展实践的不断推进,我们党更加重视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指导和解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同时积极用中国的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第二,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索过程就是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不断趋向科学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大上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邓小平同志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在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形成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更加系统而科学的认识。 就其特殊规定性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又是中国的,因而被称为“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是我们党坚持的一贯原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法宝。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

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IMPACTED框架中的P是指环境污染。 A:对 B:错 答案: 错 2、广义的生态文明,是从横向的文明结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的。 A:对 B:错 答案: 错 3、狭义的生态文明,其核心特征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人、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和谐” 。 A:对 B:错 答案: 错 4、狭义的生态文明,是继“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全新的文明形态。 A:对 B:错 答案: 错 5、有关IMPACTED框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M表示经济活动与自然条件的时空匹配 B:C代表消费

C:T代表技术 D:E代表效率,即单位GDP的资源消耗或环境影响 答案: M表示经济活动与自然条件的时空匹配 ,C代表消费 ,E代表效率,即单位GDP的资源消耗或环境影响 6、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基调依次为:A: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B:改造自然、依赖自然、征服自然 C: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依赖自然 D:依赖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答案: 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7、生态经济矛盾全面激化的文明阶段是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生态文明 答案: 工业文明 8、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植被与土地的破坏的文明阶段是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生态文明

答案: 农业文明 9、从横向的文明结构视角看,当代文明可以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等五个侧面。 A:对 B:错 答案: 错 10、基于IPAT方程,要控制CO2排放量,在T这个因子上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控制人口 B:控制经济增长 C: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 D: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 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调整产业结构 第一章 1、导致复活节岛的文明衰落的原因,最准确的说法是: A:人口过多 B:造神运动 C:部族争斗 D:人口和经济超越了资源承载力 答案: 人口和经济超越了资源承载力 2、环境承载力也称环境容量,指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排放污染物的阈值。 A:对 B:错 答案: 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总结版

第二章 一、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 答:1、环境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资产。首先,环境被视为可提供多种服务的复合型资产,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其次,环境可为人类经济提供了可以通过生产过程转化为消费品的原材料以及这种转化顺利进行的能量。最后,环境还能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 2、如果对环境定义广泛,则经济系统与环境形成了一个封闭系统,没有能量和物质等的输入,没有废弃的输出,这可以从热力学第一定理和热力学第二定理解释:A、在热力学定理角度看,能量和物质不能被创造和消失;B、在热力学第二定理来看,能量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是单向转化而且不是有效率的转化,当没有新能量输入时,封闭系统将会耗竭其能量,生命也会停止。但是,我们的环境并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能量和物质能够自由地输出系统,太阳是环境或部分能量的来源,因此经济活动不会停止。 3、经济系统不可能独立于环境,而是依赖于自然环境。生长过程就受限于太阳能的可获得性和我们将其投入于有效工作的能力。 二、经济决策标准 答、1、可行性标准,采用经济分析方法,行动方案都收益和成本。如果收益超过了成本,那么这一行动方案就是人们所愿意的,可行的。另一方面,如果成本超过了收益,这一方案就不采纳。可将其形式化,预定行动方案的收益以B来表示,成本以C来表示,决策原则如下,如果B>C,就支持这一方案;反之反对。只要B与C为正的,与之等价的公式即为,如果B/C>1,就采纳,反之反对。 2、最优产出标准,就是从诸多可行性方案中选出最好的方案 A、静态的效率:在同一时点上,不同的分配方案之间做出的主要的规范经济标准,被称为静态的效率或只称为效率。在资源的分配中,如果这些资源的使用所得的净收益在某一分配方案中是最大化的,就称这项分配方案满足了静态有效标准。 B、动态的效率:当方案涉及到时间,求解最优分配的传统标准被称为动态效率。在n期内分配这些资源的所有途径中,如果跨越n个期间的一项资源分配方案能将所得到的收益的现值最大化,这项资源分配方案就满足了动态效率标准,可以采用贴现的方法,如果方案净收益贴现后的总和最大,这项方案就动态有效地。 三、等边际原理及如何运用(有点问题) 答、第一边际相等原则(即效率边际相等原则):当一项方案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净收益最大;这一标准有助于使耗费的资源最小化。 帕累托最优:如果不存在使某些人获益而同时又不使至少一个其他人收益减少的其他可行方案,那么当前的分配方案就是最优的。不满足这一定义的均是非最优的方案。非最优的方案可以重新调整以使得通过这一调整,一些人的状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人状况变得更坏。有效率的分配方案是帕累托最优的,由于通过有效率的分配,净收益被最大化, 第二等边际法则(成本效益平衡原则):当所有可能方法的边际成本相等时,将使得完成环境目标所需成本最低。 在污染控制的例子中,利用成本效果分析可以得到称不能最小的一个特定的标准及其所关联的成本。把此成本作为一个参照、当执行的政策非成本有效,我们可以估计需要再次最小水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消费经济理论及当代价值(一)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消费经济理论及当代价值(一) 摘要:马克思没有在其著作中用专门的篇幅系统论述消费问题,但关于消费的思想仍可散见于其不同的著作中。这些思想包括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消费和谐、自由时间与休闲等。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实现产业结构、进而消费结构的升级,真正实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树立消费和谐的理念,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正确引导休闲消费,发展休闲经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消费经济;消费和谐;自由时间;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的消费经济理论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虽然没有专门的章节论述消费问题,但关于消费的思想仍可散见于其不同的著作中。认真解读其消费经济思想,对当前以消费推动经济的增长,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研究消费问题的突出特点是并非仅就消费研究消费,而是把消费放在更大的经济体系中加以研究,即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作用中来揭示消费的作用。消费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再生产中的环节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使社会再生产周而复始地不断运行。马克思认为:“生产创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分配依照社会规律把它们分配;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最后,在消费中,产品脱离这种社会运动,直接变为个人需要的对象和仆役,被享受而满足个人需要。因而,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在这里,马克思全面而精辟地阐述了生产与消费的对立统一关系。 首先,生产和消费直接统一。马克思认为,“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这里的“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同时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双重消费过程。其中,主体的消费,是指劳动者的体力脑力的消费,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虽然一边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物质生产中消耗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客体的消费,是指生产资料的消费,即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被使用磨损,原材料的自然形状不再保持原状和特性被消耗掉,而变成具有新的自然形态和特性的产品。因此,生产行为本身就是它的一切要素直接的消费行为。“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是指生产资料的个人消费过程,同时也就是个人身体生长、恢复的过程,即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这种消费的生产,“正如自然界是植物的生产一样,这种消费的同时也就生产了自身的身体,使体力脑力得以恢复、保持、发展。 其次,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马克思认为,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着互相媒介的运动,即“生产媒介着消费”,“消费也媒介着生产。”所谓“生产媒介着消费”,是指生产创造出消费的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失去了对象,从而也就不会有消费。所谓“消费也媒介着生产”,是指消费为生产的产品创造了消费者这个主体。就是说,产品只有对消费者这个主体才是产品,并且只有被消费者消费,才得以最后完成。 最后,生产和消费互相创造。马克思从三个方面论述生产创造消费:一是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和消费对象。二是生产规定着消费的性质和方式。生产不仅为消费创造了材料和对象,而且由于生产也为消费提供了不同性质的产品,从而也就规定了消费的性质和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因此,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三是生产创造着消费需要和消费者。马克思从两个方面论述消费创造生产:一是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使产品得以最后完成。正如马克思所说:“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

《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练习题库(含)答案解析

《中国市场经济理论》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 据报载,在安徽小阜阳市从2003年3月份开始相继出现因食用劣质奶粉而导致婴幼儿生病甚至死亡的事件。鲜花般娇嫩的幼小生命,刚来到世间几个月就枯萎、凋谢了。罪魁祸首竟是本应为他们提供充足“养料”的奶粉。为此,国务院做出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把奶制品列为重点检查的品种之一,婴幼儿配方奶粉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正式出台并实施。从此,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营养含量指标、标签内容一目了然。自2004年4月安徽阜阳市开展伪劣奶粉专项整治以来,公安机关共立案38起,摧毁制售劣质奶粉窝点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47名。 资料来源:周立民:《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新华网合肥4月20日 阅读上述材料分析: (1)上述材料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中哪一阶段的特征。 (2)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古典市场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区别。 参考答案: (1)答:上述材料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 (2)答:现代市场经济与古典市场经济的主要区别就是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机制更为健全,法律体系更为完善。材料中市场的不良竞争,使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危害消费者利益,扰乱市场秩序。国家的监管调控,法律规定,将调控机制健全,整顿市场竞争环境。 第三章 2000年中国改革开放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的樊纲,王小鲁对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指数进行了核算,分析了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区域差异。 中国与欧盟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上的争论由来已久。2003年6月,中国首次提交市场经济地位的申请,并于同年9月提供有关经济准则的详细资料,让欧

盟当局进行评估。但后来,欧盟决定暂时不给予中国在反倾销调查中的市场经济地位。2006年9月,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中欧峰会上,欧盟再次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请阅读樊纲,王小鲁,张立文的《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2000年报告》,以及欧盟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评估的相关材料,分析以下问题:(1)如何评价中国市场化进程 (2)中国市场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有那些? (3)如何加快中国的市场化进程。 参考答案 (1)答:市场化是中国自1970 年末改革以来最显著、最持久的经济现象。由于中国原有的计划经济路径的存在, 使中国的市场化从制度变迁轨迹上体现为市场制度对计划制度的渐进替代过程。可以对中国市场化进程做出如下总体评价。第一,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在市场化的方向上持续前进,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第二,研究者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在50%以上。这表明市场机制已经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我国已经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第三,我国市场化进程是不平衡的。不同的领域和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有很大的差别。其中,一般商品交换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又以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为最低;东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快一些,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比较慢。第四,在国际比较中,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与发达经济国地区有较大的差距,在改革和经济转轨国家中居中,领先于一些发展中的大国。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改革以来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成绩得到世界的认同。第五,我国的市场化进程尚未完成。展望未来,改革意义上的市场化进程可望在2010年基本完成。实现现代化意义上的市场化,还面临着许多更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答:目前,市场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表现如下第一,产权改革滞后。产权制度改革、国有经济的战略重组问题已成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瓶颈”,阻碍着市场化的发展进程。第二,政府改革滞后。在企业、市场、分配、社保、政府这五大改革领域中,政府改革比较滞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这三个基本关系尚未理顺,政府的非适当干预仍然严重存在,妨碍着市场的

《生态经济》投稿须知

《生态经济》投稿须知 《生态经济》杂志是全球创办较早的生态经济领域研究类刊物,由云南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合办。《生态经济》杂志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ISTIC),中国核心学术期刊(RCCSE),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2013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生态经济》杂志坚持思想性、理论性、学术性、应用性相结合的办刊理念,主要设置栏目有环球视点、生态警示录、特别关注、前沿论坛、生境、绿色经济、绿色设计等。收稿范围为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利用等相关专业领域中运用新理论、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撰写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论文。一般研究性论文字数应控制在8000字以内,系统研究某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术稿件可适当增加一定篇幅。竭诚欢迎国内外学界同仁惠赐佳稿! 来稿请注意以下事项: 1. 来稿务必论点明确,文字精炼,使用规范文字,文中数据、英文字母正斜体、上下标、引文、外文名词、注释、参考文献等要素核对无误。 2. 本刊只接收电子投稿,请将文件以附件的形式发送,投稿邮箱为:econtp@16 https://www.360docs.net/doc/ee3675876.html,。 3. 本刊对来稿有修改权,如不同意修改者,请事先说明。来稿一般不退,请自留底稿。50天之内如未接到电子版录用通知者,请自行处理稿件。 4.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不同意,请勿来稿。 5. 稿件规范要求: 稿件依次包括以下内容: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作者简介、正文、参考文献。其中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部分须有英文翻译。 (1)题名应简明、确切,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全称、具体部门、省份、城市名、邮政编码。 (2)摘要是文章论点的客观陈述(不以“本文”“作者”等为主语),一般不超过300字,切忌对文章进行价值评判。关键词一般列出3~8个。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_理论评述

人类的进步和文明,是建立在不断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的。自然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主要包括土地、矿藏、森林、水等天然禀赋。根据它们的自然生产潜力的不同,人们通常把自然资源划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的储存总量是有限的,随着人们活动的复杂化和消费需求的扩张,资源终将变得相对稀缺。而且,在生产技术既定的时期内,一个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是不可循环使用的,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现代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在相互竞争的终极目的之间配置稀缺资源,它过于关注经济增长却忽略了自然资源的作用。 一、主流经济学忽视自然资源的作用 为何有的国家发展较快,有些国家发展较慢,这是困扰经济学家们的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从亚当?斯密到索洛,到诺斯、罗默,他们都分别探讨了分工、资本、技术、制度等影响发展的基础条件。但自然资源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17世纪中叶,古典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学说中奠定了人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地位:威廉?配第关于“土地为财富之母,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 素”的论断,把劳动看作经济增长的主要 源泉,认为一国财富的规模取决于人口 数量、勤勉程度和技艺水平;亚当?斯密 从富国裕民的目的出发,提出财富不是 金银货币,而是由生产性劳动所生产出 来的有用物品,认为国民财富增长的首 要原因是生产性劳动者人数的增加及他 们之间的社会分工,资本积累只是经济 增长的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大卫?李嘉 图断然确定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 定商品的价值,这种劳动既包括体现在 生产资料的过去劳动,又包括在劳动过 程中耗费的工人的直接劳动,认为财富 的增加可通过增加劳动者和提高劳动生 产率来实现,并指出了资源的有限性对 经济增长具有约束作用。19世纪30年 代,工业革命在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已 经或即将完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也达 到了空前的规模。一些经济学者据此认 为,资本积累率决定了经济增长率,资本 较之劳动要素对增长具有更大的影响。 于是,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逐渐走上了 资本决定论的道路,其典型的表达形式 是哈罗德—多马模型。资本决定论是西 方增长理论中统治最久、影响最大的流 派,对资本的盲目崇拜导致了人类在追 求工业文明时忽视了自身的存在而寄希 望于本应作为被统治物的物质资料的解 放,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他们“把生 产的物的要素提到首位,并且同主观要 素即活的、直接的劳动相比,过高地估计 物的要素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索洛等人以新古典 经济增长模型对资本决定论提出了挑 战。该模型表明,资本—产量比率或资 本—劳动比率是可以通过市场上的价格 调节而改变的,当资本相对丰富而劳动 稀缺时,通过发展资本型技术来发展经 济,而当资本相对稀缺而劳动丰富时,则 通过劳动密集型技术来发展经济。索洛 认为: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技术 进步率、资本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长期 来看,资本增长取决于资本折旧和新投 入的资本量,随着资本存量增加,折旧额 也会增加,但比率递减,从长期看将趋于 零,人口增长虽能增加总产量,但长期内 资本增长率往往小于劳动增长率,致使 人均增长率会下降为负数。因此,一国经 济增长中的决定性因素是技术进步。后 来,丹尼森等人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索 洛模型。技术进步论是对资本决定论的 否定,也是西方增长理论的一次革命,然 而该理论未能突破外生经济增长理论的 框架,仍把技术进步视为由体系外的因 素决定的,未能提出影响技术进步的因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评述 文/马子红胡宏斌 2006?7经济论坛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