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的 “新增长理论”:一个批判性的回顾

新古典的 “新增长理论”:一个批判性的回顾
新古典的 “新增长理论”:一个批判性的回顾

2005年中国经济学年会征文(初稿)

研究领域: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新古典的 "新增长理论":一个批判性的回顾

黄伟力(暨南大学 510632)

内容提要:在过去的20年里,经济增长理论一直是经济学中研究活动最为密集的领域。本文旨在对代表性的增长模型进行深入的讨论。新增长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机制来模拟知识的产生如何导致长期的经济增长,进而,以不同的方法重新讲述了资本积累之于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新增长理论的主要缺陷是,新增长模型的发展大多建立在概念不甚清晰的基础之上。同时,由于没有恰当地考虑到总需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供给导向的新增长模型仍然不能够有效地解释新的增长事实。

关键词:内生经济增长外生经济增长知识外部性总需求

一、导言

在过去的20年里,经济增长理论一直是经济学中研究活动最为密集的领域1。对增长理论密集研究的结果甚至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重心由对商业周期的短期波动的研究转到了长期经济增长。这种趋势也体现在一些流行的、具有代表性的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内容编排上。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增长理论在教科书里所占据的仅仅是边缘位置,而如今却已占据了核心地位。有些研究生层次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甚至将三分之一的篇幅分配给经济增长理论,并且有多本专门的教科书集中讨论经济增长理论。三个方面的因素促成了经济增长理论在宏观经济学领域中地位的上升。

首先,为什么一些国家富裕而一些国家贫穷?例如,在2000年,美国的人均GDP按1995年的不变价计算是32500美元,而生活水平在许多其他的国家却低得多:墨西哥是9000美元,中国是4000美元,印度是2500美元,而尼日利亚是1000美元,不到美国人均GDP的三十分之一2。为什么一些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增长得非常快而一些国家在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内增长得非常缓慢?例如,OECD国家的人均年增长率由1820年到1900年的1.2个百分点上升到1900年到1990年的2.0个百分点;而非OECD国家的人均年增长率仅由1820年到1900年的0.4个百分点略微上升到1900年到1990年的0.6个百分点3。新古典增长理论所预言的收入水平的趋同并不存在。这些是经济学中最重要和难以回答的问题。正如Lucas(1988:5)所说的那样:"在这类问题中所涉及的人类福利是如此惊人:一旦你开始思考这类问题,就很难再思考任何其他问题。"至少从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斯密(1776)的《国富论》开始,经济增长问题就是经济学的两大核心问题之一,另一个是在给定的竞争性资源使用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源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并且市场的范围决定分工的水平。古典经济学家,如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其主要关心的便是经济增长问题,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对经济增长的前景显然没有斯密乐观。土地的边际报酬递减或者人口再生产的速度超过食品生产的速度将阻碍经济的进步4。

其次,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理论方面,增长理论家们越来越对新古典模型对长期经济增长所做出的解释感到不满,尤其是对该模型中导致人均收入增长的技术进步被简单地假定为外生的。实际上,新古典增长理论没有对长期增长做出解释。因此,在80年代初期,在增长经济学家中间经过一段少有的"古典情景"之后,许多人意识到在经济增长领域的研究获得巨大回报的可能性,以及在经济增长研究领域中变化的可能性5。在1982年,Solow写

道: "我相信有迹象显示(增长理论)正在按计划的方式活跃起来,至少以其熟悉的形式。任何这些日子在经济理论界工作的人都从骨子里知道经济增长理论对于有追求的理论家而言是一个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一个好的想法可以改变任何学科。"

最后,从经验方面,东亚国家的增长奇迹和南撒哈拉非洲国家增长灾难的并存,以及自1970年开始的发达国家生产率增长速度的放缓都要求有合理与恰当的解释。新古典增长理论所预言的富国和穷国之间的人均收入水平的趋同违背了经验事实,新古典增长理论对经验事实似乎缺乏足够的解释力。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距离在明显地扩大。

正如本文题目所示,文章旨在评判性地评估新古典的新增长模型。它们有哪些主要的成就、不足以及可能的未来研究方向?由于增长文献极为浩瀚,因此对于文献的任何评价都必定是部分的和不完备的,本文亦不例外。在文章的标题中,新增长模型被定义为新古典的。这并非是由于新增长理论两个主要人物Romer 和Lucas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缘故,而是大多数新增长模型以新古典的方法论为特征。首先,新增长模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移动均衡分析。在这个方面,新增长理论是运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的首要例子,其将经济描述为一个移动均衡的过程(Rosen,1997)。其次,新增长模型关注的是,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在充分已知的或设定的禀赋、技术和偏好的条件下的均衡的确定。均衡通常是代表性代理人最优化行为的结果并且所有代理人的行为在均衡中相互协调。最后,新增长模型利用以全知全能的计划者的最优化的结果所代表的帕累托最优作为评价各种经济均衡的福利特征的标准。上述三个特征将新增长模型和建立在演化经济学或经济增长的历史研究的增长模型区别开来。

笔者认为,新增长理论通过对技术的本质及其产生机制的探索以及将各种市场的不完美性引入增长模型,对经济增长过程提供了许多深刻的见解。由于微观经济的不完美必然导致的总量水平上的次优的结果,这样制度和政策对长期增长而言就显得非常重要,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是有利的。然而,由于没有恰当地考虑到总需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供给导向的新增长模型仍然不能够有效地解释新的增长事实,比如东亚奇迹。本文的思路为:第二部分简单地描述老的外生的增长模型,例如Harrod-Domar模型和Solow 模型;第三部分集中阐述新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和贡献及其在理论和政策方面的不足;第四部分讨论总需求对充分理解经济增长过程的重要意义,其中特别强调了市场范围和劳动分工之间的关系。最后是一个简短的结论。

第二部分外生增长模型

1.简介

通过追溯经济变量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处理的,就能够方便地识别新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正如Hammond & Rodriguez-Clare (1995: ) 辨称:" 经济科学的进步采取的形式是解释先前无法解释的因素。也就是,早期在经济模型中被当作外生的变量变成内生变量。内生变量的值至少在原则上在经济模型内部被决定。" 经济增长理论的进步完全符合这一描述。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通常追溯到试图将凯恩斯理论长期化和动态化的Harrod-Domar (1939, 1946)模型。该模型明确指出, 假定资本产出比固定不变, 经济增长率g等于储蓄率s与增量的资本产出比 v之间的比率, 即g=s/v。在Harrod-Domar (1939, 1946)模型中, 不变的资本产出比意味着有一个外生的、不变的技术进步率, 如果外生的人口增长率为, 任何持续的均衡必然要求。如果, 则劳动力短缺严重从而限制资本的有效利用;相反, 如果, 则失业率上升, 资本利用率过度。由于模型中确保经济均衡增长的四个参数均为外生决定, 例如储蓄率由储蓄倾向决定, 是不变的资本产出比,表示技术水平, 是人口, 代表创新的倾向; 因此, 模型中没有内生的机制确保经济处于均衡的增长路径之上, 按照Harrod-Domar模型演进的

经济将交替处于劳动严重短缺和失业率不断上升的状态之中, 均衡增长只能是 "刃锋"。显然, 模型的预测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长期经验不一致。尽管, 经济学的教科书通常将Harrod 模型和Domar 模型作为同样的增长模型来处理, 事实上两个模型在建模思路上存有根本的差异。在Harrod 模型中, 投资是主动的因素, 储蓄是被动的因素, 储蓄对于投资的变化通过国民收入做出反应, 其本质上是以投资需求驱动的增长模型 (Davidson, 2002)。而Domar 模型的本意是研究美国的短期经济衰退与投资之间的关系, 其中资本产出比固定只是研究短期问题的便利的假设, 用于研究长期增长是错误的(Domar, 1957)。本质上,Harrod 模型强调经济中的需求面,而Domar模型是供给导向的增长模型(Davidson,2002)。但是,随后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几乎完全忽视了总需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

2.新古典增长模型

Solow (1956)模型和Swan(1956)模型都是建立在总量生产函数之上,其一般形式为:(1)

其中,产出(Y)取决于资本(K)、劳动力(L)和技术水平(A)。新古典模型的主要假设为:储蓄是产出的一个固定份额;劳动力等于人口,并以外生的速度n 增长;技术水平A 以不变的、外生的增长速度g增长,并且对每一个国家而言技术是公共产品;资本和劳动完全替代,这一假设内生化了资本和劳动比例固定的外生给定的假设,从而确保经济以充分就业均衡增长,以及市场连续出清。另外两个重要的假设是:对资本和劳动等所有要素的规模报酬不变以及对单个投入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同时满足稻田(Inada)条件:

(2)

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动态方程为:

(3)

其中:小写字母是资本和有效劳动之比;是不变的资本折旧率;是生产率的增长率或技术进步率。在稳态时,(4)

即,(5)

新古典增长模型对Harrod-Domar模型中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固定技术系数的无效与不现实的假设进行了修正,并且将生产给定产出的投入要素之间的可灵活替代性引入增长模型。投入要素之间的灵活替代性、对可在生产的要素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以及外生的不变的技术进步的结合,共同得出一系列可反驳的命题或预测,并成为日后经验上检验各类新古典的旧的和新的增长模型的标准。由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一些预测对新、旧新古典的增长模型之间的有关趋同的争论非常重要。因此,值得将这些著名的预测陈述如下:

(1)在长期中,经济达到一个与初始条件无关的稳定状态。对于两个具有相同的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折旧率的经济,无论初始条件如何,都将达到相同的稳定状态。对于两个具有不同的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折旧率的经济,它们将达到具有不同的稳态的人均收入水平的稳定状态,但是具有同样的长期的人均收入增长率。

(2)稳态时的人均收入增长率仅取决于技术进步率,与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无关。

(3)稳态时的人均收入水平与储蓄率正相关,与人口增长率负相关。

(4)在稳态时,所有变量以相同的速度增长,因此资本存量产出以相同的速度增长,从而资本产出比不变。

(5)在稳态时,资本的边际产品不变并以外生的技术进步率增长。

(6)储蓄率的增加仅在转移动态时表现出增长效应,在长期中只有水平效应。

尽管新古典增长模型时简单化的和程式化的,但对于Kaldor(1963)6提出的经济增长的程式化事实解释非常成功。由于当时大型的数据集的缺乏,对新古典增长模型的进一步检

验被推迟到Summers-Heston(1988,1991)的跨国数据集出现后才得以完成。

在Solow模型中,储蓄率是外生给定的,储蓄规则是行为主义的,并非从代理人的最优化决策中推导出来。Cass(1965)和 Koopmans (1965)通过将拉姆齐(Ramsey)问题引入Solow模型,使储蓄率内生化。这个模型后来被称为Ramsey-Cass-Koopmans 模型,是新增长模型的标准的分析框架,尽管拉姆齐认为最优消费和储蓄问题是对经济的规范描述,而不应作为经济增长的实证理论。如果模型中的效用函数为:

(6)

并且代表性的消费者最大化其偏好,

(7)

根据最大化原理,人均消费的最优增长率要求:

(8)

其中,和分别代表利率和时间偏好率。显然,内生化储蓄率并没有解决技术进步的外生性问题。

三、内生增长理论

1.内生增长理论的核心思想

新增长理论之所以被称之为内生的。其根本原因是新增长理论通过拓宽资本的范围或探索技术的本质及其决定因素从而将长期增长率内生化。简单地讲,内生增长是源自经济系统内部的增长。通过上述方式,新增长理论创造了一个框架,其中制度和政策对增长率有长期的影响。Romer(1995)声称,老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和新的具有不变的指数增长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主要区别取决于在以下方程式中的空白处所填的内容:

(9)

外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在空白处所填的对所有国家而言是属于公共产品的、外生的、以不变的指数增长的技术进步。

虽然各种内生增长模型对于在空白处所填的内容存在较大的分歧,但几乎所有的内生增长模型都可归为三类。第一类模型在空白处填的是资本品或资本向量,其取决于易于受有关政策影响的经济代理人的储蓄或投资决策。Romer(1986)的模型是首创。属于这类的模型还包括Jones & Manuelli(1990) 、King & Rebeleo (1990), Barro (1990)、Rebeleo (1990)以及 Rebeleo & Stockey (1995) 等模型。第二类模型在空白处填的是通过教育和在职培训所获得的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的投资数量由代理人在工作和学习之间的最优时间配置决策决定。Lucas (1988)的模型是这类模型的代表。第三类模型在空白处填的是知识进步,知识进步以中间投入品数量的增加或现存产品的质量升级来表示并且取决于研发努力的投入。代表性的模型包括Romer (1990a,1990b,1994)、 Grossman & Helpman (1991)、River-batiz &Romer (1994)、 Aghion & Howitt (1992) 、Young (1993,1998)、和Jones (1995)等模型。在外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政策制定者对长期增长率没有影响,长期增长率由外生给定的技术进步率或人口增长率决定;相反,在内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长期增长率由模型中的基本参数决定并能被政策制定者所操控。前两类内生增长模型通常求助于某种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的正的外部性以获得递增的规模报酬,从而使长期增长成为可能。第三类内生增长模型强调在生产中作为投入要素的知识或技术的非竞争性的本质。从本质上讲,无论是外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抑或是内生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知识是所有增长模型中长期增长的最终源泉,尽管知识的概念不清晰且难以度量。在这个方面,理论的进步先于概念的澄清。各种新增长模型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各种不同的机制来模拟知识的产生如何导致长期的经济增长。但是,我(仍然值得)怀疑建立在不清晰的概念基础上的理论到底能前进多远。

2.外部性、递增报酬与完全竞争

在某种程度上,前两类内生增长模型可被简化为AK 模型(Rebeleo,1991),并且共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可积累的投入要素的无界的递减报酬不再成立,即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稻田条件不再成立。原则上,任何使资本的边际报酬或实际利率超过时间贴现率的政策都具有增长效应,因此政府的干预是有益的。我们可用一个Cobb-Douglas 生产函数来分析新的和旧的增长理论的主要差异。

(10)

在新古典的技术条件下,即,资本的边际产品为:

(11)

即,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当,资本的边际产品为:

(12)

是一个常数。在AK 模型中,基本的动态方程为:

(13)

因此,在稳定状态,人均资本和人均收入的增长率相等,为:

(14)

只要,即使在没有外生的技术进步的情况下,模型也表现出长期的增长。在此模型中,储蓄率的增长具有永久性的和增长的效果。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具有更高的储蓄率的经济将有更高的增长率和水入水平,人均收入水平的趋同现象将不会出现。但是长期增长非常关键地取决于产出对资本的线性假设,以使每单位资本的平均储蓄,,不低于某个特定的水平,。

Romer (1986)的模型时典型的AK模型,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的缺乏源于投资的正的外部性。Romer 从Arrow(1962)的干中学模型中获得启发。在Romer (1986)的模型中,经济由众多的同质的个人和企业构成,代表性企业,,不仅从企业自身的物质资本投资中获益,也从其他企业的投资中获益;也即是企业投资存在正的外部性。用外部性来解释经济增长的模型通常假设代表性企业的生产函数为:

(15)

其中:代表性企业,,的产出、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分别为、、和,是经济中平均资本存量水平。设,则Romer 模型转换为一个AK模型。Romer (1986)指出,知识或技术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进行投资时带来的副产品。不同于普通的商品、知识或技术具有溢出效应。其不但有助于提高进行投资的企业的生产率,也有助于提升其他企业的生产率。但进行投资的企业并没有考虑到外部效应,单个企业投资的私人报酬将小于社会报酬;因此,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实际的投资少于社会最优的投资,竞争均衡的增长率也将低于社会最优的增长率,从而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

遵循芝加哥学派的人力资本传统,同时采用Uzawa(1965)的研究思路,Lucas (1988) 利用人力资本的外部性解释长期的经济增长。实际上,Lucas (1988) 模型也是AK模型的一个变种。Lucas 假设生产函数的形式为:

(16)

其中:分别表示产出、资本和劳动,且。变量定义为工作人口的比例,为Lucas 所称的人力资本存量。此生产函数用人均项可表示为:

(17)

此处,为方便起见,时间的下标被省略。人力资本的积累函数为:

(18)

此处,是使持续增长成为可能的关键线性假设7。

假设储蓄率是外生给定,Lucas考虑的是储蓄率最优化的版本,但结果是一样的;资本积累的基本动态方程为:

(19)

在稳态均衡时,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必然以相同的速度增长。如果将定义为,则。既然在模型中稳态均衡要求人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比例固定,因此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组合定义为一个广义的资本,,则,从而Lucas 模型也简化为AK 模型。但是在这里资本的边际产品与工作和人力资本投资的配置决策相关联,进而内生化长期增长。

在上述简单地提到的三个模型中,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值得讨论。

首先,上述三个模型在一个重要的方面既修正了又偏离了标准的新古典的资本理论:在技术的设定上,三个模型所依赖的或者是生产集中固定投入要素的缺乏,或者是重要的非凸性。然而重要的并非是技术设定上的非凸性,因为它既不是对于永续增长必要的报酬递增的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真正使内生增长理论不同的却是:假设资本的边际生产率递增或不变(Solow, 1991)。只要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不为负,即使存在固定的生产要素的约束,对可再生的投入要素资本的规模报酬不变本身即成为持续的长期增长的引擎。

第二,资本的规模报酬不变必然要扩展传统的资本概念。因此,资本不仅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其他可积累的投入要素,例如知识或体现在人力资本中的技能(Sala-I-Martin,1990)。但测量物质资本特别困难,加上人力资本使测量的难度更大。人力资本增长模型的创始者Lucas 意识到测量人力资本存量的困难,他观察到 '毕竟我们无法直接测量一个社会的人力资本的数量或其增长率,如同衡量新教徒的伦理观对社会的影响一样(p.35) '。Mankiw(1995)辨称,人力资本的积累也并非无界,人生苦短,故而人力资本的报酬迟早也会递减。因此有必要区分无限可积累的投入要素,如无形的、纯粹的知识存量,即科学和技术发现的总和与体现在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上的知识和技能。无疑,经济增长模型要能成功地解释增长现实,必须将知识和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然而,我们清楚地知道知识存量是多么难以测量,更不用说测量知识的进步了。

第三,跨时优化的代表性代理人模型在内生增长模型中被广泛地使用,其目的是给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提供微观基础。但两个剑桥的"资本争论"表明,传统教科书的微观经济学自身就缺乏微观基础(Samulson,2001)。当代的增长理论家只是假装这个事实不存在。一些重要的问题和洞见常常消失于复杂的动态优化机制里。不管怎样,总和并非各组成部分的简单加总;宏观经济现象如经济增长,应通过对相关经济变量的宏观结构关系的分析来着手,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合成谬误。建立在代表性代理人跨期优化框架上的宏观经济模型已经走得过头了,以至于与经济实践的相关性大为减弱。

第四,外部性是一个难以琢磨的概念且其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也难以衡量。至今没有坚实的证据证明外部性的重要。Lucas(1988)建议用城市土地的租金表示人力资本外部性的程度,这或许是一可行的选择。

最后,所有的内生增长模型是供给导向的增长模型,假定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市场连续出清和需求被动地适应供给的变化。在现实的市场活动中,供给通常受到需求的约束。需求对创新的激励作用也被内生增长文献所忽视。尽管,AK模型形式上与Harrod 模型类似,其中最优的储蓄率是一个常数;但与Harrod 模型不同的是,AK模型中的储蓄率是由社会计划者或家庭的最大化行为所内生决定。而且AK模型遵循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认为投资由储蓄所引致;相反,凯恩斯主义的模型认为,储蓄由投资所决定,投资由外在的因素如企业家的利润预期所决定。需求与投资的关系将在第4节详细探讨。

3.知识、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

使用外部性解释报酬递增和永续增长的好处在于,在微观层面能保留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同时,与宏观总量层面存在的规模报酬递增相容。竞争均衡的存在取决于非常限制性的假设,并且竞争均衡与社会帕内托最优相比较是次优的,从而需要政府的干预。

考虑到通过投资的正的外部性产生报酬递增机制的不足,Romer(1987,1990)将Dixit-Stiglitz(1977)最优消费品种类模型引入增长理论,其目的是给Young(1928)的生

产的专业化引致报酬递增的著名论断添加一些代数结构(Solow,1991)。在Romer的模型里,知识或技术进步采取的形式是中间资本品的种类的增加。模型假定经济中存在三个部门:研发部门负责新的资本品'图纸'的设计,研发部门的投入是人力资本且研发部门的市场结构是竞争性的;中间产品部门从研发部门购买新的资本品"图纸"的设计,在市场上垄断销售资本品,由于企业需要固定成本购买"图纸",因而中间产品市场是垄断竞争的,研发部门的激励来自中间产品部门支付的固定成本;最终产品部门使用资本品和劳动生产最终的产出,市场结构是竞争性的。以下我们使用Jones(1998)的方法说明这一研究思路。

假设最终产品部门的生产函数为:

(20)

其中,为最终产出,是资本投入,是用中间资本品种类代表的知识,人口以增长,为在最终产品部门工作的人口。

进一步假设储蓄率固定,最终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则以下的动态方程必然成立:

(21)

其中,小写字母代表人均变量。如果用表示在最终产品部门工作的人口比例,则

(22)

(23)

内生和外生增长模型的区别在于知识或技术是研发部门众多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的产出。为使模型封闭,新知识的流量设定为:

(24)

在Romer 1990 的文章中,假设,则。因此该模型预测越多的人力资本投入到研发部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也越快,这被称为增长的规模效应;显然,早期内生增长模型的预测与事实不符(Jones,1995)。由此,Jones(1995,1998)假设,如果,则表示正的外部性;反之,则代表负的外部性。在稳态时,所有变量,,,分别为人均收入、人均资本和生产率的增长率均以相同的速度增长。因此,稳态的增长率为:

(25)

一方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却有点让人失望的结果,因为长期的增长取决于外生给定的人口增长率。另一方面,只要用模型解来解释经济增长,一些变量必须被当作外生的变量,不可能构建一个完备的模型来完美地解释经济增长。任何增长模型只不过是世界或个别国家的增长过程的某些方面的近似,这使模型的选择在解释特定经济现象时成为关键。另一需要强调的观点是,如果人口被理解为市场规模或需求,则上述模型的结果只是说,长期增长间接地取决于需求。

实际上,内生增长模型的这个研究思路的主要贡献是,进一步澄清作为生产过程投入要素的知识或技术的本质。我们可从内生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Paul Romer 的思想发展脉络中轻易地发现这点。在Romer1986年的文章《递增报酬和长期增长》中,经济增长是由知识积累所驱动的,而知识积累又是物质资本投资的结果。在其1990年的论文《内生的技术变迁》中,知识是由专业化的研发部门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所生产。知识的积累不再是投资的副产品,而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的有目的行为的结果。在其1994年的论文中,Romer指出,知识或技术的主要物理特性是"非竞争性",即人们可同时使用同样的技术,一个人的使用确定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非排他性"的概念与"非竞争性"不同,一件产品的排他与否由社会的制度因素决定,而一件产品的竞争与否由其物理特性决定。例如,软件是非竞争性的产品,但却是部分排他的,因软件产品受到专利法和版权法的保护。相反,公海里的鱼是竞争性的产品,但却是非排他的。当具有非竞争性的技术作为投入要素进入生产过程时,将产生递增报酬的效应,即:

(26)

其中,Y、K、L、T分别代表产出、资本、劳动和技术且。

通过此途径,知识积累成为长期增长的最终源泉,投资于知识导致边际产品的报酬递增。其根本原因在于知识投资具有"天然的外部性",知识无法得到完美的专利保护或保密。Romer 观察到:"对增长重要的不是与具有很多人口的经济一体化,而是与具有大量人力资本的经济一体化"(Romer,1990,95页)。这类内生增长模型的主要政策含义是政府应该补贴研发和教育。但是由于报酬递增引致的多重均衡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使得内生增长理论家在推荐具体的政策建议时变得极为谨慎。

然而,像人力资本的概念一样,知识的概念也远不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内生增长理论家在谈到,"知识的存量"、"思想的存量"时,很少考虑到这些概念背后隐含的假设。如果知识是同质的并可用基数来表示,"知识存量"的加总和度量就不是一个大问题8。但如果知识是异质的,则需要恰当的权重来测量"知识的存量",然而大部分知识商品的市场并不存在,因此无法得到用以加总和测量"知识存量"的有关权重。Arrow(1962)在其"干中学"的著名论文里早就意识到"知识的数量这样难以测量的变量"。因此,Arrow并没有将"知识的数量"作为其分析经济增长的核心支柱,而是使用了与知识的积累正相关的总投资作为分析的核心。但是,大多数新增长理论家忽视了这个重要的观点。

这类内生增长模型的主要的缺陷可能是,假设知识的创造或发现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的有目的的行动的结果。Samuelson(2002)认为这个假设并不是有效的和现实的。其理由有三:其一,自人类社会以来,发明家和创新者的活动并不是受市场无形的手所支配,从而达到最优的努力和活动密集度;其二,不能从经济理论本身推出最优的专利制度或理想的、暂时的半垄断体系;其三,科学发明本身也可能与规模报酬递减相联系9。众所周知,科学发现或知识的创造是社会性的活动,是嵌入在整个社会结构之中的,经济动机只是社会实践层面的一个维度。比如,许多古代的伟大发明反映的只是古代社会的巨大收入不平等和人类纯粹的好奇心,而与经济的动机没有关联。进一步而言,随意的观察可以发现,这个假设只不过是众多出现在新增长文献中有关技术、研究活动的本质、人力资本的形成和使用、市场结构、家庭结构和跨时偏好的特殊的假设之一(Solow,1991)。建立在特殊假设基础上的模型的应用范围是有限的。

四、需求和经济增长

主流的供给导向的新增长理论,既无法解释在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资本家对市场的无止境的追求,也无法帮助理解现实中企业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新经济增长理论对历史与经验事实的解释乏力, 源于其对需求或市场因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的忽略。需求的扩张和市场范围的扩大激励企业家通过技术创新,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以获得市场规模扩大带来的好处,而技术创新通常以物质资本的投资为载体,因此,投资和资本积累是需求的扩张和市场规模扩大的结果而非原因。本节旨在从Allyn Young(1928) 的著名命题--劳动分工大体上取决于劳动分工出发,充分地探讨需求在解释长期增长中的作用。这样做的理由在于近来的新增长理论从Young的思想中获得灵感,却又忽视了Young定理中实际的需求在利用劳动分工带来的报酬递增的好处中所显示出的重要性。

尽管根据增长核算, 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 但是增长核算不同于因果关系。比如, Blomstrom, Lipsey & Zejan (1996) 地研究认为,产出增长是投资增长的Granger 原因。这意味着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结果或表现而不是原因。 Carrol & Weil (1994) 的研究也表明, 因果性倾向于由产出增长到储蓄而不是相反。即使将人力资本的作用考虑进去, 相关的结论亦不会改变。例如, Blis & Klenow (2000) 的经验研究说明, 因果方向是经济增长导致人力资本的增长, 而不是人力资本导致经济增长。

经验上的这些反常现象可以很容易地在Young的劳动分工、报酬递增和市场范围框架中

得到解释。Young的理论是对市场范围决定劳动分工的斯密定理及马歇尔的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理论的进一步的发展。尽管内生增长理论家们经常将其理论渊源上溯到Allyn Young (1928)的论文<<报酬递增和经济进步>>,与内生增长理论的供给导向的增长观不同, Young 认为, 需求导向的以累积因果关系为特征的增长至少与供给导向的增长同等重要。

首先,Young认为,亚当·斯密提出的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范围的原理是在全部经济学文献中最有阐述力并富有成果的基本原理之一。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或总需求的制约,随着人口和市场的增长,出现了劳动分工的新机会,从中可以获取新的效益。18世纪的工业革命越来越普遍地被人们认为不是工业技术某种感悟所带来的突然变动,而是与产业组织的优先变化和市场扩大有关的一系列有序的变化的结果。Young指出,无论是在工业是商业的仆从的中世纪和现代时期早期,抑或是工业资本主义兴起以来,开拓市场都是一项最重要的任务。所谓工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市场,从前生产的是能销售的东西,而现在不得不出售的是生产的东西,这是错误的。

其次,报酬递增取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现代形式的劳动分工的主要经济,是以迂回或间接方式使用劳动所取得的经济。迂回的生产方式是一方面以资本积累和生产的专业化为特征的, 另一方面以更多的新产品和新产业的出现为特征。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的后果是实际的交易需求的增长和市场的扩大, 这类似于萨伊意义上的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 但Young 所谓的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是由新产品和新产业的出现带来的。经验告诉我们,产品或产业面临不同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都会经历一个典型的S 形曲线,即需求先迅速增加后逐渐减缓。如果没有新产品和新产业的出现以及劳动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增长就会受到需求的制约(Aoki和Yoshikawa,1999)。

再次,Young指出,通过观察个别产业和个别企业的规模变化效应,是弄不清楚报酬递增机制的,因为,产业的不断分工和专业化是报酬递增得以实现过程中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必须把产业经营看作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对于Young而言, 建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假设基础上的供求的边际均衡分析无法解释规模递增和经济增长问题, 也就是说通过对投入要素的边际贡献的衡量来解释经济增长在理论上是不恰当的, 投入要素的增加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最后,Young强调,劳动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对于Young 而言, 由于市场规模是可扩展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将斯密定理发展为分工一般地取决于分工, 就决不是同义反复。 "这意味着不断战胜走向经济均衡的力量的反作用力,在现代经济体制的结构中,比我们通常理解的更广泛和更根深蒂固。不仅来自外部的新的或偶然的因素,而且作为产品生产方式永久特征的因素也不断地进行变化。在生产组织上的每一重要进步,不论它是基于狭义或技术意义上的一个新发明,还是涉及科学进步在产业上的新应用,都改变了产业活动的条件,并对产业结构的其他方面发生反应,而这些反应进一步发生的作用又永无止境。因此,变化是累积的,以累进的方式自我繁殖。"10 简言之, 增长带来增长, 经济增长本身是自我永续的而不是自我限制的。对于单个产商来说, 市场规模的扩大激励产商降低成本, 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厂商的边际要素供给成本上升,同时边际的要素报酬递减, 但是各个厂商共同扩大生产规模的结果是市场的总体规模得以扩大, 整体经济的规模报酬递增得以实现, 这又成为进一步劳动分工和经济增长的基础。这一累积过程的实现取决于市场的有效竞争和生产要素自由地、不受阻碍地由边际生产效率低的产商或产业向边际生产效率高的产商或产业流动。

根据上述对Young 定理的论述,其逻辑思路是市场范围的扩大促进劳动分工的深化,劳动分工的深化导致规模报酬递增,而规模报酬递增反过来进一步扩大了市场的范围。这一过程的关键环节是,市场范围的扩大激励企业通过投资于技术创新、专业化的机器设备和中间投入要素使劳动分工和规模报酬递增得以实现。显然, Young 的分析为我们理解经济增长与

投资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提供一个可供检验的假设。如果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市场的总需求或规模, 则按照Young的理论, 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具有协整的关系并且从因果意义上讲, 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从长期均衡角度看将导致投资的增长, 而不是投资导致经济增长。我们利用中国1978到2002年的实际固定资本形成和实际的GDP的数据检验了二者之间的Granger 因果关系,结果发现因果关系是从实际GDP到实际固定资本投资11。这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市场范围和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内生增长理论所蕴涵的报酬递增本身就说明了,在增长过程中解决需求问题的重要性。

其它一些属于凯恩斯传统的,强调总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模型包括:Kaldor (1956);Robinson(1956);Pasinetti(1962)和Thirlwall(1979,2002)等。这些模型的影响力正在增强。但在这些模型中,所强调的是名义的需求而非Young强调的实际需求。无论如何,如果在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史中,没有需求的位置的话,增长理论思想史就必然是不完整和不公正的。

五、结束语

本文对代表性的增长模型进行了讨论。本文认为,新增长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用不同的方法重新讲述了资本积累之于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新增长理论的主要缺陷是,新增长理论的发展大多建立在概念不甚清晰的基础之上,同时,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考虑的不够充分。

至于本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我们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需求和经济增长、微观基础、人力资本以及制度。在以货币作为中介的生产性经济中,无论是短期抑或是长期,需求极少自动地等于供给。需求是技术创新的最终激励因素,需求主导供给。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需求的约束作用)更为普遍。因此,构建有效结合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的增长模型,对于解释长期增长极为重要,而且模型考虑收入和收入分配就变得不可避免。

新增长理论利用市场的不完全和不完备来解释经济增长。但是,究竟什么样的不完全与不完备对经济增长更为关键,事实上并不清楚。不完全和不完备与需求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没有人力资本的配合,经济发展就无法继续。但经验研究所揭示的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弱的相关性,说明理解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多么困难和复杂。人力资本和知识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新增长理论证明,制度对长期增长非常重要。但是制度为什么重要?什么样的制度重要?怎样用制度变迁和技术变迁的交互作用来解释长期的经济增长?这些都是理论上和实践上非常重要的问题,也将是增长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菲利普·阿吉翁,彼特·霍维特,2004:《内生增长理论》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巴罗和萨拉伊马丁,2000:<<经济增长>>, 中译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布兰查德和费希尔,1998 : <<宏观经济学(高级教程)>>, 经济科学出版社。

小罗伯特·E·卢卡斯,2003:《经济发展讲座》中译本,2003,江苏人民出版社。

戴维·罗默,1999:《高级宏观经济学》中译本,商务印书馆。

雅克布·A·弗兰克尔,阿萨夫·雷兹恩,阮志华,2005:《世界宏观经济学:全球一体化下的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

Abramovitz, M.(1986), ' Catching Up, Forging Ahead, and Falling Behind',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XLVI 2, 385-406.

Aghion, P. AND Howitt, P. (1992), 'A Model of 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Econometra 60, 323-51.

Aghion, P. AND Howitt, P. (1998),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MIT Press, Boston.

Amsterdam; 235-308.

Arrow, K.(1962), 'The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Learning by Do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xxix, 155-73.

Barro, R. and Lee,J (1996), ' International Measures of Schooling Years and Schooling Qua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6,218-23.

Barro, R. and Sala-I-Martin, X. (1995), Economic Growth, McGraw-Hill, New York.

Barro, R. J.(1991), ' 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6, 407-43.

Barro, R. J.(2001), 'Human Capital and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1, 12-7.

Barro, R.J. (1999), 'Inequality, Growth, and Investment', NBER Working Paper 7038, NBER, Boston.

Becker, G.S., Murphy, K.-M and Tamura, R. (1990), ' Human Capital, Ferti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S12-37.

Bils, M., and Klenow, P.J. (2000),' Does Schooling Cause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0, 1160-83.

Blanchard, Jean Olivier and Fisher, Stanley (1989), Lectures on Macroeconomics,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Blomstrom, M., Lipsey, R. and Zejan, M. (1996),' Is Fixed Investment the Key to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1, 269-76.

Boltho, A. and Tonoiolo, G.(1999),' The Assessment: The Twentieth- Century Achievements, Failures, Lessons',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15,1-18.

Brock,W. and Durlauf, S. (2000),' Growth Economics and Reality', NBER Working Paper 8041, NBER, Boston.

Capolupo,R.(1998), ' Convergence in Recent Growth Theories: A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25, 496-537.

Crafts, N.(1996),'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6, 197-201.

Curries,L.(1981),' Allyn You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rowth Theory',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8.1 52-61.

Curries,L.(1997),' Implications of a Endogenous Theory of Growth in Allyn Young's Macroeconomic Concept of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29, 419-43.

De-long, J. B. and Summers, L-H.(1991),' Equipment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6,445-502.

Durlauf, S. and Quah D. (1999), 'The New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in Taylor J. and Woodford M.(eds) 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 North Holland, Fisher, S. (1993), 'The Role of Macroeconomic Factors in Growth' ,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32, 485-512.

Galor, O. and Weil, D.-N. (1996), 'The Gender Gap, Fertility, and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6,374-87.

Grossman, G. and Helpman, E. (1991),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MIT Press, Cambridge, MA.

Hall, R. and Jones, C. (1999),' Why Do Some Countries Produce So Much More Output per Worker than Other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4, 83-116.

Helpman, E. (1998)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 and Economic Growth. MIT Press, Cambridge, MA.

Jones, C. (1995), 'R & D Based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3, 759-84.

Jones, C. (2001), 'Was 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evitable? Economic Growth Over the Very Long-Run', Advances in Macroeconomics,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ee3752619.html,/bejm/advances/vol1/iss2/art1.

Jones, C.-I. (1999), 'Growth: With or Without Scale Effects?'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 139-44.

Jones, L. and Manuelli, R. (1990), 'A Convex Model of Equilibrium Growth: Theory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1008-38.

King, R. and Levine, R. (1993a),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 717-37.

King, R. and Levine, R. (1993b), 'Fina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32, 513-42.

Knack, S. and Keefer, P. (1995),'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Knack, S. and Keefer, P. (1997), 'Does Social Capital Have an Economic Payoff?

A Cross-Country Investigation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2,1251-88.

Kremer, M. (1993), 'Population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One Million B.C. to 1990',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 681-716.

Krugman, P. (1994),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Foreign Affairs 73, 62-78.

Levine, R. and Renelt, D. (1992), 'A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Cross-Country Growth Regress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 942-63.

Lucas, R. (1990), 'Why Doesn't Capital Flow from Rich Countries to Poor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0, 92-6.

Lucas, R. E. (1988),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2, 3-42.

Mankiw, N.(1995), ' The Growth of Nations',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 275-326.

Mankiw, N., Romer, D. and Weil, D. (1992), '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7, 407-37.

Murphy, K., Schleifer, A. and Vishny, W. (1989),'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Big Pu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7, 1003-26.

Murphy, K.-M., Shleifer, A. and Vishny, R.-W. (1991),'The Allocation of Talent: Implications for Growth',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6, 503-30.

Olson, M. (1982)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 Economic Growth, Stagnation, Social Rigiditi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Pack, H. (1994),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Intellectual Appeal and Empirical Shortcomings' ,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8, 55-72.

Performance: Cross-Country Tests Using Alternative Institutional Measures', Economics and Politics 7, 207-27.

Pritchett, L. (1997), 'Divergence, Big Tim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1, 3-17.

Quah, D. (1996), 'Twin Peaks:Growth and Convergence in Models of Distributional Dynamics, Economic Journal 106, 1045-55.

Ray, Debraj.(1998), Development Econom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ew Jersey.

Rogers, M. (2003),' A Survey of Economic Growth', The Economic Record79, 212-235.

Romer, P. (1986), '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1002-37.

Romer, P. (1990), '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 71-102.

Romer, P. (1994), 'The Origins of Endogenous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8, 55-72.

Rosenstein-Rodan, P. (1943), 'Problems of Industrialis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 , Economic Journal 53, 202-11.

Rostow, W. (1971),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Ruttan, V.-W. (2001) Technology,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 Induced Innovation Perspecti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Sachs, J. and Warner, A. (1995a), '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 5398, NBER, Boston.

Sala-i-Martin, X. (1990),' Lecture Notes on Economic Growth(2):Five Prototype Models of Endogenous Growth', NBER Working Paper 3564, NBER, Boston.

Sala-i-Martin, X. (1997), ' I Just Ran Two Million Regress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87, 178-83.

Sala-i-Martin, X. (2002), '15 Years of New Growth Economics: What Have We Learnt?'. Columbia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New York, Discussion Paper 0102-47.

Samuelson, P.(2001),' Sparks and Grit from the Anvil of Growth', in Frontier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 Future in Perspectives, edited by Meier and Stiglitz, J.,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ndilands, R.J. (2000), ' Perspectives on Allyn Young in Theories of Endogenous Growth',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23, 309-28.

Setterfield, M.(2003),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Theory of Long-Run Growth: introduction toa symposium on demand-led growth', 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 15,23-32.

Solow, R. (1957),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39, 311-20.

Solow, R. (1991), ' Growth Theory', in A Guide to Modern Economics, edited by Greenaway, G., Bleaney,M., & Stewart, Ian., 251-273, Routledge Press.

Solow, R. (1994), ' Perspectives on Growth Theor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8, 45-54.

Summers, R. and Heston A. (1991), 'The Penn World Table (Mark 5): An Expanded Set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1950-88'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6, 327-68.

Temple, J. (1999), 'The New Growth Evidence' of,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7, 112-56.

Yang, Xiaokai & Borland, J.,' A Microeconomic Mechanism for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9,460-482.

Young, A. (1991), ' Learning by Doing and the Dynamic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6, 369-405.

Young, A. (1995), 'The Tyranny of Numbers: Confronting the Statistical Realities of the East Asian Growth Experi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0, 641-80 Young, Allyn A.(1928), '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 Economic Journal, 38, 527-42.

The Neo-classical "New Growth Theory": A Critical Review

Abstract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economic growth theory has been the most intensively researched area of economics. This paper has considered some representative growth models. The main contribution achieved by various endogenous growth models is that various mechanisms are proposed to model how knowledge is generated to produce long run economic growth, which further retells how important capital accumulation is to long term economic growth in different ways. The main deficiency is its development on unclear concepts. At the same time, mainstream supply oriented new growth models cannot explain new growth facts due to inadequate consideration of the role of demand in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 endogenous growth exogenous growth knowledge externality

aggregate demand

1 Solow(1991)将新增长理论的起始时间从Romer1983年的博士论文和Lucas1985年的马歇尔演讲算起。

2 此处所有的数据都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并取自Angeletos(2003)。

3 此处的数据来源是Boltho&Toniolo(1999).

4由于他们对经济前景的悲观的态度,古典的政治经济学被卡莱尔称之为悲观的科学。无疑,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低估了技术进步对固定的生产要素如土地的边际报酬递减的抵消作用。

5由于理性预期的原因,政策的无效性使得对宏观经济波动的研究变得乏味和没有意义,这或许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导致许多杰出的宏观经济学家将研究重点转向了长期的经济增长。

6 Kaldor 提出的一系列与长期增长有关的程式化事实包括:(1)人均产出随时间增长,增长率没有下降的趋势;(2)人均物质资本随时间增长;(3)物质资本的报酬基本保持稳定;(4)资本产出比基本稳定;(5)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基本稳定;(6)在不同国家之间人均劳动生产率存在大的差别。

7 Barro & Sala-I-Martin 指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长期增长经验表明人均收入的增长为正并无趋势。因此一个成功的增长模型应具有稳定状态,而线性假设使稳定状态成为可能。例如,在AK模型、Romer 模型、Lucas 模型和生育率模型(Jones,1998)均有线性假设。显然,将有关的模型应用于发展中经济时,应特别注意这个假设。

8 有关新增长理论中的知识的度量问题的详细讨论参见Ian Steedman(2001)。

9 Jones(1995,1998,2003)也考虑了这个可能性。如果容易的发明被先发现,更困难的发明被后发现,则会出现科学发明活动的规模报酬递减现象。

10 本处的译文参见《劳动分工、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贾根良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 具体的检验程序是:首先,用ADF检验实际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的GDP对数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两者均是一阶差分平稳的时间序列。然后,考察实际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的GDP 对数的时间序列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接着,利用扩充的Granger因果检验和误差纠正模型,估计计量方程:和,其中,分别是实际的GDP和实际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对数的一阶差分,和分别是方程和方程的残差。估计的结果是,系数等于-0.49,符号正确并且统计上是显著的,系数等于0.021,符号错误并且统计上是不显著的。这意味着,在长期中,实际产出Granger导致投资的增长,而在短期中,两者的因果关系不存在。

??

??

??

??

1

第11章 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讲义版)

第十一章 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3) 本次授课框架: 总结波动理论,引出增长理论。 增长方程推导及对增长因素的讨论(包括索洛剩余) (1) 增长方程推导(总量形式),假设条件 (2) 人均形式生产函数 (3) 总量与人均量之间的关系 索洛稳态方程推导过程 (1) 索洛稳态定义 (2) 根据均衡条件的推导 (3) 稳态条件的存在性讨论(生产函数假设,INADA 条件) (4) 储蓄线和投资持平线(补偿线)相互关系的讨论解释稳态调整路径 比较静态分析 (1) 储蓄率增加情况 (2) 人口增长率增加情况 总结“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关键结论(影响总量、人均增长率的因素(结合储蓄率)与各国收入趋同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评价 一、增长方程推导 假设生产函数: N N N K AF N N K AF N K K N K AF K N K AF K A A Y Y N K AF Y ???*+???* +?=?=),(),(),(),() ,( 假设 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收益不变1。根据欧拉定理: 1 对规模收益不变(Constant Return of Scale ,简称CRS )的理解。第一,经济规模足够大,以至于来自专业化分工的收益(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 )已不存在。当资本和劳动增加一倍时,只能重复原有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方式,使产出翻倍而不能带来更多;第二,强调资本和劳动对产出的重要性,其他因素如自然资源的相对次要地位。本章的一道作业题也表明这种假设的合理性,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阻碍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逾越的。

总量表达式2 N N K K A A Y Y N K AF N N K AF N N K AF K N K AF K ?-+?+?=?-=??*=??* )1(1),(),() ,() ,(θθθθ 总量与人均量的关系 N N k k K K N N y y Y Y ?+?=??+?=? 人均量表达式 k k A A y y ?+?=?θ 索洛发现:技术进步、劳动供给增加和资本积累按此顺序是GDP 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而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是人均GDP 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大部分历史中,两个重要的要素,当推资本积累3(实物与人力)与技术进步。我们对增长理论的研究重点集中于这两个因素。 索洛剩余 产出增长中不能通过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来解释的部分,可以理解为技术进步(A A ?)带来的增长。A 4有时也被称作“全要素生产率”(TFP ),这是一个比“技术进步”更为中性的术语。实证研究表明: 技术进步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大约为80%左右。由于产出和劳动、资 本投入可以直接观察到,而A 却不能,经济学家测量“索洛剩余” A 利用:])1[(K K N N Y Y A A ?+?--?=?θθ 二、稳态分析 2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资本的收入份额θ是0.25,劳动的收入份额θ-1是0.75。这意味着,资本年增长率如果为3个百分点,导致产出增长率还不到1个百分点。 3 如果将资本进一步细化为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H ),生产函数将转化为:),,(N H K AF Y =。曼昆、罗默等一篇颇有影响的文章指出,生产函数中实物资本K 、非熟练劳动力N 和人力资本H 的要素份额各占1/3。 4 A 被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的说法,只是针对),(N K AF Y =这种生产函数形式的,这种技术进步 类型在历史上也被称作“hicks-neutral ”(希克斯中性);如果生产函数形式为),(AN K F Y =,这是的技术进步被称作劳动增广型(labor-augmenting )技术进步或“harrod-neutral ”(哈罗德中性)。如果采用这种生产函数形式,也可以推导出类似的增长方程以及索洛稳态方程。

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新经济增长理论力求以一种与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相当不同的思路来解释各国经济增长率的差异,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开拓新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路,因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当中。当今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工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恰好为它们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开拓新的道路。 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点严重问题 (一)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 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急剧拉大,三农问题日趋严重、社会不稳定因素在增多加大。至今仍有2500万农村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中,吃不饱、穿不暖。按联合国设定的日均1美元的贫困线基准,中国目前的贫困人口则达2亿多。据世界银行测算,2001~2003年间,中国10%的最富裕人口的收入增加了16%,而1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却降低了2.4%,这一差距于今更大。按官方统计,20012年,中国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0.474,业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城乡人均收入的差距为3.10:1,这一差距已超过国际公认的严重程度。若按专家学者的测算,中国的基尼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数据都远远超过官方的统计。 (二)社会保障体系薄弱,消费水平下降 中国社会保障薄弱,国内储蓄过高,导致消费下降,也严重影响扩大内需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增长,虽然迅速而成效显著,但却未能在其发展过程中相应配套地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应与经济改革和增长同步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不仅严重滞后,而且在农村和贫困人口中甚至欠缺。由此而造成人们普遍感到经济上无保障和社会安全网的缺失,因而不得不压缩开支、节制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这导致中国家庭储蓄率高达30%,而且总体消费水平20年来一直在下降。据官方统计,政府和公众总体消费从20世纪80年代占GDP 的62%,下降到2012年的43%;公众消费占GDP的比例已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33%。这一比例大大低于亚洲国家50%~60%的水平。 (三)投资过度,污染严重 中国经济连续保持8%左右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投资持续不断地高涨和进出口贸易的连年高速增长。从理论上来说,长此下去,过热过快的投资增长必将造成生产力过剩和通货紧缩,而出口贸易的过速持续增势必将造成贸易摩擦和经济的不平衡。中国现在已经面临这种严峻的问题,必须加以有力的调控。中国一直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实施紧缩政策,但成效不大,第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另外,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过度投资是以能源、资源的高耗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换取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到了必须彻底改变的时候了。中国中东部大地的水系、土壤、空气大都被严重污染,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一直未得到有效治理。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本思想 纵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过程, 从哈罗德多马模式到现在, 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哈罗德模式是第一个发展阶段, 索洛模式和丹尼森模式是第二个发展阶段, 舒尔茨模式是第三个发展阶段, 目前出现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第四个发展阶段。新增长理论强调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所引起的递增收益对经济增长重要作用,它不仅对发达国家, 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借鉴意义。 (一) 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

罗默增长模型

保罗·罗默在1986年《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型》中提出了自己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知识和技术研发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罗默的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90年代引入人力资本后的内生增长模型。在模型中,他将社会生产划分为研究部门,中间品生产部门和最终生产部门。罗默的模型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突出了研究与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其实际价值,这与事实相符。但是其存在的主要缺陷是没有研究初始的人力资本状况和对人力资本总量的不变的假定。 罗默模型的主要内容 以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是在新古典主义关于外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罗默内生增长模型的特点是:从技术内生化开始, 始终强调以创意或知识品为基础来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机制.根据罗默 的内生增长思想,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重要的是具备一种使新设计或创意能产生和使用的机制,这就要求政府政策的制定必须重视 教育发展和科技投入、激励和保护创新。 罗默的模型中,除了列入资本和劳动这两个生产要素以外,还有另外两个要素,它们是:人力资本、技术水平。模型中所列入的劳动是指非熟练劳动,而人力资本则指熟练劳动,人力资本用正式教育和在职培训等受教育时间长度来表示,这样,就把知识或教育水平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考虑进去了。 关于模型中所列入的技术水平这个要素,罗默认为它体现于物质产品之上,如新的设备、新的原材料等,它们表示技术创新的成果。换言之,知识的进步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的熟练程度,它在模型中用人力资本来表示;另一方面是体现于新设备、新原材料等物质产品之上的技术先进性,它在模型中用技术水平表示出来。 编辑本段罗默模型的发展 罗默于1990年给出了第二个模型,其中假设有四种投入: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经济中有三种类型的部门:研究部门、中间产品部门、最终产品部门: 1.最终产品Y是劳动力X、物资资本L和用于最终产品生产的人力资本H的函数; 2.中间产品的生产指对资本品的生产; 3.研究部门的投入是人力资本H和已有的知识存量,产出是新技术。 编辑本段罗默模型的合理性 罗默模型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王峰杰 【摘要】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使用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宏观经济能够自动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由于均衡增长率正好等于劳动增长率,在经济均衡增长时,人均产量将保持不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储蓄率与降低人口增长率等,增加人均产量。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广化资本深化人均产量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假设: 第一,撇开政府与国际部门,为两部门经济。 第二,仅仅使用劳动与投入两种要素生产产品,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则总量生产函数为:Q=F(L,K)(1) 其中,Q表示总产量,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 第三,各种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即随着劳动与资本投入的增加,它们的边际产量(、)递减。 第四,规模报酬不变,即: (2) 令k表示资本—劳动比率,即k=KL,可得: Q=L?f(k),或QL=f(k)(3)

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不同,该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劳动比率(k)可以变动,因为人均产量(QL)就是人均资本量(k)的函数。 第五,每一时期的劳动(用L表示)按固定比率n增长,即: (4) 第六,不存在资本折旧,则投资(用I表示)会增加资本存量,即: (5) 第七,储蓄函数采取长期的形式,即S=s(Y)。其中,S表示储蓄,s表示储蓄率,即s=SY,Y表示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等同于Q。 第八,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在两部门经济中,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就是投资等于储蓄,即: I=S(6) 从上述假定条件,可以推导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9)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基本方程。该方程表示,从长期来看,储 蓄必然等于投资。一个社会由人均储蓄sf(k)转化而来的新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 部分(nk)是为新增加的每个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量,称为“资本广化”;另一部分(dkdt)则用来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即为每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品,称为“资本深化”。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在两部门经济中,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费(C)以后,剩下的便是储蓄,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所增加的资本存量,分成两部分,用于两种用途:一部分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另一部分用于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 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人均储蓄量等于“资本广化量”,“资本深化量”等于零,即: sf(k)=nk(10)

新经济增长理论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内涵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在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了经济增长的可能前景,它全力解决经济增长根本原因这个问题。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经济体系内部力量作用的产物。它重视对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专业化、边干边学、开放经济等问题的研究。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新”是区别于新古典增长理论而言,将经济增长源泉完全内生化,因此,这一理论又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二、新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 20世纪40年代以来,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根据凯恩斯收入决定论的思想,将凯恩斯理论动态化和长期化,推演出“哈罗德-多马”模型。这个模型突出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它假定资本-产出比不变,则经济增长决定于储蓄率,即资本积累率,从而为经济增长找到了一种似乎合理的持久动力和源泉。该模型的重大作用是指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匮乏从而阻碍经济增长这一要害,也指明了只要资本持续形成,经济便会持续增长。但这一模型存在不少缺陷,受到后来很多经济学家的批评:资本-产出比不变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资本和劳动的不可替代性。其次,该模型过分强调“资本积累”作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却忽略了技术进步的作用,且具有“刀锋”性质,即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因此不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正统模型。 由于它的不足,后由索罗、斯旺等经济学家从理论和实证方面,不断修改前人的经济模型,20世纪50年代掀起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大潮。新古典增长理论指出了经济增长不仅在于劳务和资本,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等。然而,新古典增长理论无法解释经济长期增长问题,它以收益递减为前提,而长期增长必然以收益递增为前提,虽然引入了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本身是外生决定的、不确定的资源,难以对经济长期增长作出合理而有说服力的解释。并且由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要素报酬递减和规模收益不变,这意味着市场信息充分,产品同质,不存在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等问题。但是这种过于理想的市场环境却不能带来理想的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各地区工资率和资本-产出比率会趋同,政府和政策变化等对产出和消费却没有长期影响,且在现实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经济差距在不断拉大。 在此基础上,罗默、卢卡斯等人建立在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假设上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罗默的知识积累增长模型把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新要素引入生产函数中,认为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提高经济增长率即努力增加研究与开发部门的资源投入以提高知识积累率。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增长模型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答案整理

发展经济学复习题答案整理

1、发展中国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①收入水平低下;②生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③技术进步缓慢,生产率水平低下; ④人口增长率高,赡养负担重;⑤失业问题严重,尤其是隐蔽性失业显著;⑥农业所占比重大,二元经济显著;⑦生态环境恶化;⑧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⑨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2、发展经济学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产生的 历史背景是什么? 答:发展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二战后两种制度竞赛、国际机构的成立、发达国家经济的繁荣等。 3、发展经济学的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每 个阶段的发展经济学分别有什么特点?答:三个阶段:①形成与繁荣时期,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特点有:强调物质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等少数几个问题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具有反新古典主义的倾向、强调内向发展战略、受结构主义的影响、

热衷建立宏大的理论体系;②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特点有:关注贫困和不平等问题,重新确定发展目标、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重新强调和论证了市场价格机制的作用、强调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国别研究;③新制度主义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特点有:影响发展的制度因素受到重视和强调、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应用、新增长理论的兴起、生态环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关注社会资本的作用。(预测为A卷的论述题) 4、试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两个概念之间 的关系。 答:经济增长是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是指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济多方面的变化。经济发展除了经济增长之外,它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如投入结构的变化,产出结构的变化和产品构成的变化与质量的改进,分配状况的改善和贫困的下降,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王峰杰 【摘要】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使用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宏观经济能够自动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由于均衡增长率正好等于劳动增长率,在经济均衡增长时,人均产量将保持不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储蓄率与降低人口增长率等,增加人均产量。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广化资本深化人均产量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假设: 第一,撇开政府与国际部门,为两部门经济。 第二,仅仅使用劳动与投入两种要素生产产品,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则总量生产函数为:Q=F(L,K)(1) 其中,Q表示总产量,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 第三,各种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即随着劳动与资本投入的增加,它们的边际产量(MP L、MP K)递减。 第四,规模报酬不变,即: (2) 令k表示资本—劳动比率,即k=KL,可得: Q=L?f(k),或QL=f(k)(3)

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不同,该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劳动比率(k)可以变动,因为人均产量(QL)就是人均资本量(k)的函数。 第五,每一时期的劳动(用L表示)按固定比率n增长,即: (4) L t=L 0e nt 第六,不存在资本折旧,则投资(用I表示)会增加资本存量,即: (5) 第七,储蓄函数采取长期的形式,即S=s(Y)。其中,S表示储蓄,s表示储蓄率,即s=SY,Y表示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等同于Q。 第八,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在两部门经济中,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就是投资等于储蓄,即: I=S(6) 从上述假定条件,可以推导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9)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基本方程。该方程表示,从长期来看,储蓄必然等于投资。一个社会由人均储蓄sf(k)转化而来的新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nk)是为新增加的每个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量,称为“资本广化”;另一部分(dkdt)则用来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即为每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品,称为“资本深化”。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在两部门经济中,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费(C)以后,剩下的便是储蓄,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所增加的资本存量,分成两部分,用于两种用途:一部分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另一部分用于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 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人均储蓄量等于“资本广化量”,“资本深化量”等于零,即: sf(k)=nk(10)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就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般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的共性实质。它代表的是一国潜在的GDP或国民产出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中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无庸置疑,没有谁不希望经济增长,但是,用什么方法实现经济增长,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一些经济学家强调投资的重要性,还有一些人则提倡提高劳工素质。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经济增长中各种决定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提出了种种经济增长理论。诞生于20世纪早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近年来新的经济现象的不断出现,新古典增长理论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于是,新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将对这两种经济增长理论进行简要的比较。 ◎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是人均实际GDP的增长是由于技术变革引起人均资本增加的储蓄和投资水平的观点。如果技术进步停止,增长就结束。 一、代表人物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的经济学家、MIT的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以及英国的经济学家斯旺(Swan)。早在1956年,他们就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型。但是剑桥大学的弗兰克·拉姆(Frank Ramsey)在上世纪20年代就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理论后来,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又进一步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研究。美国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等在他们的经济增长理论中也提出了与索洛基本相同的观点。 二、假定条件 索落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以下假设: (1)萨伊定理:供给可以创造自身的需求。 (2)I=S,即储蓄永远等于投资。 (3)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利息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力。 由以上假定条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上不会出现失业和通货膨胀。

(完整版)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摘要】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使用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宏观经济能够自动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由于均衡增长率正好等于劳动增长率,在经济均衡增长时,人均产量将保持不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储蓄率与降低人口增长率等,增加人均产量。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广化资本深化人均产量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假设: 第一,撇开政府与国际部门,为两部门经济。 第二,仅仅使用劳动与投入两种要素生产产品,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则总量生产函数为:Q=F(L,K)(1) 其中,Q表示总产量,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 第三,各种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即随着劳动与资本投入的增加,它们的边际产量(MP L、MP K)递减。 第四,规模报酬不变,即: 令k表示资本—劳动比率,即k=KL,可得: Q=L?f(k),或QL=f(k)(3) 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不同,该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劳动比率(k)可以变动,因为人均产量(QL)就是人均资本量(k)的函数。 第五,每一时期的劳动(用L表示)按固定比率n增长,即: L t=L0e nt(4) 第六,不存在资本折旧,则投资(用I表示)会增加资本存量,即: 第七,储蓄函数采取长期的形式,即S=s(Y)。其中,S表示储蓄,s表示储蓄率,即s=SY,Y表示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等同于Q。 第八,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在两部门经济中,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就是投资等于储蓄,即: I=S(6) 从上述假定条件,可以推导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9)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基本方程。该方程表示,从长期来看,储蓄必然等于投资。一个社会由人均储蓄sf(k)转化而来的新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nk)是为新增加的每个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量,称为“资本广化”;另一部分(dkdt)则用来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即为每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品,称为“资本深化”。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在两部门经济中,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费(C)以后,剩下的便是储蓄,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所增加的资本存量,分成两部分,用于两种用途:一部分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另一部分用于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 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人均储蓄量等于“资本广化量”,“资本深化量”等于零,即:sf(k)=nk(10) 在经济均衡增长时,收入、投资与资本均按劳动增长率或自然增长率n增长: (1)收入按n增长 当经济均衡增长时,由于QL=f(k),故人均资本量(k)不变,人均产量(f(k))也不变。但劳动力始终按固定比率n增长,为了保证人均产量不变,产量也必须按n增长。

人民大学2008经济学模拟试题(12套)

人民大学2008经济学模拟试题 试题一(经济学专业) 1?简单凯恩斯模型基本观点剖析?(20分) 2?理性预期学派是怎样否定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的?这种否定意味着什么?(20分) 3?叙述并评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20分) 4?说明并评论西方通货膨胀理论关于通货膨胀类型?起因及其影响的观点?(20分) 5?“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的劳动供给函数和凯恩斯模型中的劳动供给函数的比较?(20分) 试题二(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专业) 1?名词解释(20分) (1)边际学派(2)三位一体公式 (3)威克塞尔(4)政府失灵(5)货币价格工资刚性2?简答题(30分) (1)简述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并对其配置资源的效率作出评价? (2)简要说明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其对策? (3)简述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及其手段? 3?论述题(50分) (1)评述边际效用价值论? (2)试析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论? 试题三(西方经济学专业) 1?名词解释(20分) (1)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及其原因(2)交易契约线(3)乘数和加速数(4)效率工资假说 2?试从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短期均衡分析中,推导出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并进一步说明你对该供给曲线的理解?(15分) 3?试述帕累托最优与一般均衡之间的关系?(15分) 4?已知某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成本曲线是STC(Q)=0.04Q3-0.8Q2+10Q+5 试求最小的平均可变成本值?(10分) 5?货币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如图(略)所示,Y*代替潜在产量水平?请说明经济的调整过程,并在图上标明均衡点?(10分) 6?简述消费者在生命周期假说的基本内容,并说明它是如何解释库兹涅茨之谜的?(10分) 7?凯恩斯认为,一旦工人的劳动供给取决于货币工资而非真实工资,那么古典学派的基本结论便不再成立?请解释其中的原因?(10分) 8?卢卡斯供给曲线是什么?它有什么政策涵义?(10分) 试题四(世界经济专业) 1?名词解释(15分) (1)免费乘车者问题(2)看不见的手 (3)经济租金(4)菲利普斯曲线(5)理性预期

1.评述新古典增长理论。

1.评述新古典增长理论 答:(1)新古典增长理论放弃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关于资本和劳动不可替代的假设。模型的假设前提大致是:①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②储蓄函数为S =sY ,s 是作为参数的储蓄,且0社会的人均储蓄量在用于为新增人口n 配备人均资本所需要的资本量nk 后仍有余额,则意 味着每个人都可以继续增加人均资本量,即K >0。 这表明,人均资本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从而缩小储 蓄与新增人口配备资本的需要量之间的差距。相反, 如果()sf K nK <,意味着现在的储蓄不够为新增人 口配备资本,从而人均资本倾向于下降。因此,当K =0时,经济实现稳定增长。在稳定增长状态下,人均产量保持不变,因而经济将会以人口增长率增长。新古典增长模型图形如图8—l 。 从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可以以人口增长率实现稳定增长。 此外,模型也包含着促进人均收入增加的政策含义。事实上,实现人均产出量增加有三 种途径:一是提高总产量,即提高技术水平;二是提高储蓄率;三是降低人口出生率。这对图8—1 新古典增长模型

经济学名词解释-新增长理论与模型

经济学名词解释:新增长理论与模型 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用来预测国家和地区的工业系统或大企业的生产和分析发展生产的途径的一种经济数学模型,简称生产函数。它的基本的形式为: 式中Y是工业总产值,At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单位是万人或人),K是投入的资本,一般指固定资产净值(单位是亿元或万元,但必须与劳动力数的单位相对应,如劳动力用万人作单位,固定资产净值就用亿元作单位),α 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μ≤1。从这个模型看出,决定工业系统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投入的劳动力数、固定资产和综合技术水平(包括经营管理水平、劳动力素质、引进先进技术等)。根据α 和β的组合情况,它有三种类型:①α+β>1, 称为递增报酬型,表明按现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有利的。②α+β<1, 称为递减报酬型,表明按现有技术用扩大生产规模来增加产出是得不偿失的。③α+β=1, 称为不变报酬型,表明生产效率并不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只有提高技术水平,才会提高经济效益。 2、新经济增长理论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罗默(Paul Romer)和卢卡斯(Robert Lucas)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的出现,。经济增长理论在经过20余年的沉寂之后再次焕发生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水平,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统称为“人力资本”。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1990年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他在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的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生技术进步上。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是:(1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2)大部分技术进步是出于市场激励而导致的有意识行为的结果;(3 )知识商品可反复使用,无需追加成本,成本只是生产开发本身的成本。 新增长理论模型中的生产函数是一个产出量和资本、劳动、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进步相关的函数形式,即Y=F(K,L,H,t) 其中,Y是总产出,K、L和H分别是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和人力资本(无形资本)存量,t表示时间。 对此有影响的模型有阿罗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以及罗默提出的收益递增增长模型。在阿罗的模型中,只是将技术进步的一部分内生化了。在这一模型中,产出不仅仅是有形要素的投入,而且也是学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体现为:资本的贡献要大于传统的贡献,因为增加的资本不仅通过其对生产的直接贡献来提高产量,而且通过其间接推动新思想的发展来提高产量。但在这一模型中技术仍然是外生的,它随着内生的资本存量的变化而变化。在罗默等人提出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充分的重视了知识的作用,将技术进步完全的内生化。他们认为,增长的原动力是知识积累,资本的积

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再到新经济增长理论。 1、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由古典经济学家斯密和李嘉图所创立的经济增长理论称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被归纳为三要素,即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由于土地是固定的,而劳动力和资本是相对可变的,因而对经济增长的解释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和资本两要素上,也就是说,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取决于劳动力投入和资本投入。 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哈罗德、多玛、索罗和斯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其中哈罗德多——玛模型在当时成为经典的经济增长模型,在哈罗德——多玛模型中,资本——产出比被假定为不变,因而储蓄率即资本的积累率就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惟一因素。但是按哈罗德所提的有保证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和实际增长率三者却很难吻合。多玛虽没有提到这三种增长率,但他的前提已暗含着这三种增长率的一致,所以如果一旦实际增长率悖离了有保证增长率,随后就会出现累积性的经济紧张或扩张。随后索罗、斯旺等人指出了其理论的缺陷,并分别提出了技术进步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揭示了技术进步以及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3、战后经济增长理论的新发展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虽然意识到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影响,但是只把它看作外生变量,对索洛技术进步“余数”是如何发生的,并未作出解释。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围绕如何把“索洛余数”内生化这条主线,以罗默、卢卡斯、杨小凯和诺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分别从技术变化、人力资本积累、制度变迁、分工演进的角度,提出了新的经济增长模型,使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和方向发生了转移,因此被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也是经济增长的结果,二者是循环互动、相互作用的。知识积累有四种方式,即物化为技术的知识积累,存在于劳动者的知识(人力资本)积累,随着劳动分工演进而积累的知识,以及蕴含于制度变迁的知识积累。这四种知识积累方式是有机联系的,技术进依赖于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依赖于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又依赖于制度变迁。这样,经济增长就是一个以知识积累为基础,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分工演进和制度变迁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社会过程。这是经济学家所共同接受的基本理论模型。确切地说,新经济增长理论是由一些持有相同或类似观点的经济学家所提出的不同增长模型组成的一个松散集合体。

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现实经济的启示(精)

论新经济增长理论及其对现实经济的启示 内容摘要:新经济增长理论突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单纯论述劳动与资本的局限性,突出智力投资,强调知识外溢、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有意识的劳动分工以及研究和开发,直至将政府作用内生化,从全新的角度论述了经济增长的根源,是增长理论的重大创新。关键词:新经济增长理论,知识专业化人力资本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掀起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热潮,其提出背景主要是针对新古典理论所无法解释的现实问题:各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问题。根据经济学家麦迪逊对1700年以来几个经济领先国家人均GDP增长率的统计,荷兰(1700-1785年)为-0.07%、英国(1785-1820年)为1.4%、美国(1890-1979年)为2.3%,经济增长率的长期数据表明:人均产出的增长是递增而非递减的。而在新古典增长理论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的前提下,资本的边际产品增长率是趋于下降的。也就是说,随着一国资本存量的增加,其产品的增长率必然收敛于一个稳定值,从而出现零增长。不同国家人均收入存在的巨大差异问题。按照新古典增长理论,从长期的发展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增长率是可以与发达国家趋同的。而根据以下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埃塞俄比亚的人均GDP仅为106美元,中国和美国的人均GDP分别为758美元和32078美元,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仍有不断拉大的趋势。面对这一事实,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新经济增长理论综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和卢卡斯为首的一批经济学家摒弃了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核心假设,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思想,被称为新经济增长理论。罗默的经济增长理论(罗默模型)认为生产要素应包括四个方面:资本、非技术劳动、人力资本(按接受教育的年限来衡量)和新思想(按点子和专利权的数量来衡量)。四个要素中以特殊的知识即新思想最为重要,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罗默认为,一般知识可产生外在经济效应,使全社会都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知识产生内在效应,使个别厂商获得垄断利润,而垄断利润又能使个别厂商有能力研究开发新产品。产出中的内在和外在效应表明,作为经济增长中的一个独立的知识积累过程,从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来看,不仅它本身收益是递增的,而且可以带动劳动和资本投入的收益递增,给厂商和全社会带来递增收益,从而知识积累使总产出的规模收益产生递增,为长期稳定增长提供保证。由此,罗默得出知识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新源泉。罗默将社会各部门划分为消费品生产部门和研究与开发部门即知识积累部门。由于知识积累对经济的增长作用越来越超过物质的积累而处于支配地位,研究和开发即R&D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罗默指出,由于各国间的贸易可以使知识在世界范围内加速积累,从而提高全世界的总产出水平,特别是相对于后进国家来说,可以产生赶超效应。卢卡斯的经济增长理论(卢卡斯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引入索洛模型,视其为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的另一种增长动力形式,将人力资本积累作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并使之内生化、具体化为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认为只有这种特殊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才是增长的真正源泉。他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通过脱离生产的正规和非正规学校教育,使经济活动中每个人的智力和技能得以提高,从而提高职工的劳动生产率,这类似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观点;通过生产中的边干边学(即不脱离生产岗位,不通过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实际训练和经验积累也能够增加人力资本,这类似于阿罗

发展经济学复习整理完整版

一、库兹涅茨总结的现代经济增长的六大特点:1、最明显的特征 是发达国家的人均产量增长速度和人口增长速度很高;2、生 产率快速增长;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4、与经济结构密切相 关;5、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发达国 家在19世纪末开始走向世界,瓜分世界;6、现代经济增长尽 管有扩散到全世界的倾向,但实际的扩散却是有限的,只局限 于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范围内。 二、发展中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摆脱发达资本主 义工业国的殖民统治,取得政治独立的所有新兴民族国家(第 三世界、落后国家、欠发达国家) 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1、低下的生活水平{低下的生活水平; 悬殊的收入差距;大范围的贫困;恶劣的卫生保健状况;低下 的教育水平}2、低下的生产率水平3、人口高速增长和沉重的 赡养负担4、高水平的事业与低度就业5、对农业生产的严重 依赖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7、不发达的市场经济。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发展 =增长+………省略号可以解释为摆脱贫困、共同富裕、实现公 平等等。即增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增长就不能有发展, 但有了增长不一定有发展。 五、衡量发展的指标:必须要掌握、、 六、在2000年9月全球189个国家共同制定了千年发展目标。 七、发展经济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门学科。亚当斯密、

熊彼特、马尔萨斯、大卫李嘉图……熊彼特的经济学思想—— 创新:包括采用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 个新市场;控制活掠取了新的原材料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 工业的新的组织,例如造成一种垄断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创新 的主题是企业家。 八、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思想:经济增长表现为国民财富的增长; 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是分工;资本的用途对国民财富的增长速度 有重要影响。 九、当代发展理论基本内容分为三个流派;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 激进主义。 十、发展经济学形成有三部奠基之作;《东南欧工业化问题》、《世 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工业化》 十一、发展经济学形成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基本论点,强调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 计划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唯资本论、唯工业化论、唯计划 化论。第二个阶段核心观点:强调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国际贸易的作用;重新估价了市场;改变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 的观点。 十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经济增长,需要先实现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 直接因素是指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间接因素是指影响资源投入数量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各种因素。

第11章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讲义版)

第十一章新古典增长理论——索洛模型(3) 本次授课框架: 总结波动理论,引出增长理论。 增长方程推导及对增长因素的讨论(包括索洛剩余) 增长方程推导(总量形式),假设条件 人均形式生产函数 总量与人均量之间的关系 索洛稳态方程推导过程 索洛稳态定义 根据均衡条件的推导 稳态条件的存在性讨论(生产函数假设,INADA条件) 储蓄线和投资持平线(补偿线)相互关系的讨论解释稳态调整路径 比较静态分析 储蓄率增加情况 人口增长率增加情况 总结“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关键结论(影响总量、人均增长率的因素(结合储蓄率)与各国收入趋同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评价 一、增长方程推导 假设生产函数: 假设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完全竞争,规模收益不变。根据欧拉定理: 总量表达式 总量与人均量的关系 人均量表达式 索洛发现:技术进步、劳动供给增加和资本积累按此顺序是GDP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而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是人均GDP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大部分历史中,两个重要的要素,当推资本积累(实物与人力)与技术进步。我们对增长理论的研究重点集中于这两个因素。 索洛剩余产出增长中不能通过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来解释的部分,可以理解为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有时也被称作“全要素生产率”(TFP),这是一个比“技术进步”更为中性的术语。实证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在产出增长中的贡献大约为80%左右。由于产出和劳动、资本投入可以直接观察到,而却不能,经济学家测量“索洛剩余”利用: 二、稳态分析 当时,按照前面推导出的增长方程(不停地迭代下去),产量增长率会怎样变化例如,是否会有这样一个稳态点,在这一点上人均产量和人均资本都变得固定如果有这样的稳态点,在这一点上,又具有什麽特征(稳态特征) 现在考虑这个稳态点所具备的状态特性。已知人口以速度n增长,为使人均资本保持不变,即经济达到上述定义的稳态,则资本必须和人口以相同速度增长。即: 关键的稳态特征是三个变量N、K、Y以相同速度n增长,人均资本水平k固定。 下一个问题是:那个固定的人均资本水平k为多少利用波动理论中的供需平衡条件求出k。

经济增长理论脉络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被西方世界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 是在现代经济发展理论兴起以前,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经济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发展思想,通过其用12年心血才完成的《国富论》得到了系统的反映:自由贸易与细密的劳动分工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对垄断的保护和征收关税对经济发展不利;利己主义较利他主义更能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经济发展:亚当·斯密指出:“唯有为了利润的缘故,人们才会将其拥有的资本用来支持一个产业,而且他们总是会努力促使所支持的产业,能够生产出最大的价值。……然而事实上,个人并不是自愿要增进公共利益,而且个人本身也不知道自己增进了多少公共利益。……他原先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并以此种态度去指导产业,使其生产价值达到最大。如同许多其它的例子,基于利己之心,个人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最后增进了全社会的福利,而这并非其本来的希望。即使这非个人当初所希望,但结果往往并不使社会变得更糟。在个人只顾自己追求利益下,最后所增进的社会利益往往比个人存心去增进社会福利的结果还来得大。我不明白政府干预贸易到底有什么好处……。”在亚当·斯密以前,有关经济学科的著述几乎都是从政府的角度去看待经济活动,研究政府能够做什么,以及应该敞什么。亚当·斯密则强调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认为市场机制能自然而合理地分配劳动和资源,政府越小越好,政府管得越少越好。 (二)大卫·李嘉图(D.Ricardo)的经济发展观。众所周知,马尔萨斯认为,人口 与生活资料之间呈非比例增长趋势,即人口趋向于按几何级数增长④,而产量则趋向于按算术级数增长。因此从长期来看,人口的增长最终将导致人们只能维持一种温饱的收入水平。马尔萨斯的这一理论使他被一些人称为“人类的逆子”,但至少从生态角度来看,其理论具有一定的道理,因而得到了生态学家的赞同。大卫·李嘉图在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时,便吸收了马尔萨斯的上述思想。虽然土地不包括所有的自然资源,但大卫,李嘉图还是明确把农业土地放在了最为重要的位置。他的一整套理论也都是围绕农业土地而展开的。在他看来,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加,无论是对现有农业土地的进一步密集利用,还是对农业生产向次等土地上的不断扩展,报酬递减现象都将会出现。 假使农业生产的报酬既定,人口也呈几何级数增长,并且缺乏技术进步,这时,经济将会进入一种均衡状态:人口数量和总产量水平之间将维持一种比例关系,即人均收入等于人类的生存水平。尽管这种稳定状态或长期均衡能够通过技术进步去打破,但李嘉图仍然认为,技术进步的作用仅仅是暂时性的。总之,在李嘉图的发展理念中,经济发展即生产的增长,而生产的增长主要看经济剩余的多少。生产剩余多,用到再生产上的资源就越多,生产能力扩大就快,生产增长得也快。 二、哈罗德一多玛经济增长模型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和1936年凯思斯《货币与财富通论》的出版,使经济学研究的注意力转向了短期收入决定理论。由于凯恩斯的分析假定了整个经济的资本存量和技术水平为不变,从而无法进行长期收入决定理论即增长理论或增长模型的讨论。最先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思想,研究经济增长模型的可能要算R.F,哈罗德(R.F.Harrod)和E.多玛(E.Domar)。R.F、哈罗德和E.多玛的研究在本质上可以说是与凯思斯理论相通的,他们的研究结果常常合称为哈罗德一多玛经济增长模型,其表述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