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摘要: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部、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特定穴在十四经腧穴中的数量上占有相当比例,其主治规律强,运用广泛,在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特定穴、五输穴、临床应用、疼痛

正文:

特定穴在临床上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表里经的原穴配合使用即原络配穴。郗穴,临床上郗穴用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郗穴多治血证,阳经郗穴多治急性疼痛。背俞,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病症。募穴,主治性能与背俞穴有共同之处,募穴可单独使用,也可与背俞穴配合使用,即谓之“俞募配穴”,同时俞募二穴也可相互诊察病证,作为协助诊断的一种方法。所谓“审募而察俞,察俞而诊募”,就是这个道理。

五输穴,是十二经的井、荣、输、经、合等穴,是人体经络之气出入之所。五输穴在临床上的应用由来已久,如根据四季的气候变化,有春夏取井荣,秋冬取经合之说根据五输穴的主病,有井穴主治心下满,荣穴主治身热,输穴主治体重节痛,经穴主治喘咳寒热,合穴主治逆气而泄之说。根据五脏五输与五行的关系,而有本经子母补泻法和异经子母补泻法。正如古经记载,《难经·六十八难》:“井主心下满,荣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3],《难经。七十四难》:“春刺井,夏刺荣,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荣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也可根据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理论,按五输穴五行属性以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进行选穴,虚证选用母穴,实证选用子穴。这就是临床上所称的补母泻子法,如肺属金,虚则取太渊(土),实则取尺泽(水)等。

将五输穴配五行理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理论,针刺补泻理论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结合起来,认为通过中医的辨证分型,根据五输穴的五行属性来选择性地使用五输穴,应能有效地提高临床效果。验之临床,确有良效。以下以疼痛为例来说明这种治疗方法。

疼痛是针灸科临床最常见的病症,首先要根据疼痛的部位来辨别是属于何经的病变,如小腿外侧疼痛是足少阳胆经的病变,小腿后侧疼痛是足太阳膀肤经的病变。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是哪一经的病变,就选取哪一经的五输穴来治疗。其次,要根据疼痛的性质来辨别疾病的性质,如疼痛伴有灼热感

为热性疼痛,在五行的性质来说属火,疼痛伴有发凉的感觉为寒性疼痛,在五行的性质来说属水。再次,根据五行理论来确定治疗穴位和治疗手法,如小腿外侧疼痛伴有灼热感应取足少阳胆经的侠溪穴(属水)和阳辅穴(属火),侠溪穴针刺用补法,阳辅穴用泻法。这实际也是“泻南补北法”(即泻火补水法,又称滋阴降火法)在针灸临床的应用。如小腿外侧疼痛且伴有发凉怕冷的感觉,还是取以上两个穴位,只是补泻手法相反,即侠溪穴针刺用泻法,阳辅穴用补法,即补火泻水。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大多分布在四肢腕踝关节附近。原穴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记载了五脏原穴及肓之原穴、膏之原穴,即肺原太渊、心包原大陵、肝原太冲、肾原太溪、脾原太白、肓之原脖月央、膏之原鸠尾。其它脏腑的原穴在《灵枢·本输》和《针灸甲乙经》中补齐。原穴能反应脏腑的功能活动及其病理变化,据此,就能诊断相关脏腑的病变。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说:“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1]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时,其相应的原穴处往往会有明显的压痛,甚至出现结节等病理改变。如胁痛、黄疸等肝病时,太冲穴处可有明显压痛;泄泻、水肿等脾脏病变时,太白穴处也能触及压痛等。治疗五脏病变时,也多取其原穴,施以一定的补泻手法,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灵枢·九针十二原》也认为:“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1]。

背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因其都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背腰部的第一侧线上,因而又称之为背俞穴。《灵枢·背腧》中首先记载了五脏俞穴的名称和位置,其它脏腑的背俞穴,在《脉经》、《针灸甲乙经》中补齐。与原穴一样,背俞穴也能反应相关脏腑的功能活动及其病理变化。脏腑发生病变时,在其背俞穴上也可见压痛、硬结等病理改变。阴阳学说中,脏腑分阴阳,则藏精气而不泄的脏属阴;胸背分阴阳,则背为阳,胸为阴。“阴病行阳”及“阴病治阳”的经旨,治疗脏病时,多取其背俞穴。如真心痛等心病时可取心俞穴治之;腰痛、小便不利等肾病时,可取肾俞穴治疗等等。

募穴是脏腑经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因大多数募穴分布于腹部,故也称之为腹募穴的。募穴始见于《素问·奇病论》,但其名称和位置则是在《脉经》、《针灸甲乙经》中明确的。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动为主,故属阳。按照“阳病治阴”的治疗原则,六腑的病变,多取位于胸腹部的募穴,以从阴引阳,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治疗目的。

下合穴,又称六腑下合穴,是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上的六个腧穴,即指“胃合于三里(足三里穴),大肠合于巨虚上廉(上巨虚穴),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下巨虚穴),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4]。六腑发生病变时,可在相应的下合穴处出现压痛等反应,甚至

有的下合穴的病理反应,早于临床症状而出现。如:胃脘痛时,在足三里穴可见压痛;胆囊炎、胆结石的患者,在胆绞痛发作前,有的可表现有阳陵泉穴周围的疼痛或压痛;肠痈,即阑尾炎患者,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即在阑尾炎发作前,可见上巨虚穴处的疼痛或压痛。临床也常取下合穴,以治疗六腑的病变,即《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所说的“合治内腑”。如针灸同道耳熟能详的“肚腹三里留”,便是取胃的下合穴治疗胃脘痛的。

络穴是络脉从经脉别出处的一个重要腧穴,因十二络脉都走向相表里的经脉,以加强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因而有“一络通二经”之说,治疗脏腑病变,也常用原、络相配。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篇中,详细记载原、络穴的配伍及其主治病症,指出取所病之脏腑的原穴(主),配相表里经脉的络穴,治疗该脏腑的病症。如“少阴心痛并干嗌,渴欲饮兮为臂厥,生病目黄口亦干,胁臂疼兮掌发热,若人欲治勿差求,专在医人心审察,惊悸呕血及怔忡,神门、支正何堪缺。可刺手少阴心经原,复刺手太阳小肠络”[2]等。俞、募穴既可单用又可配伍应用,以治疗相关脏腑病症。因俞、募穴一在前一在后,所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又叫前后配穴法,也即《灵枢·官针》篇所言之“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1]的偶刺法

郗穴是指经脉气血曲折汇聚的孔隙,对本经脏腑的急性病证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用于相应脏腑经络的急性病证。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选用循行于疼痛部位之经脉郗穴,采用针刺疼痛部位循行经脉之对侧的郗穴之刺法,并配合运动刺法,而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特定穴作为临床常用之腧穴,具有治疗范围广泛、疗效显著、取穴方便的特点,因此,在临床广为应用。特定穴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也是不断地发展,其主治范围较《难经》时期丰富了很多。因此,临床应在掌握其规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葛霭春.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1,49.

[2]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166.

[3]元·窦汉卿.针经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144.

[4]明·李木延医学医学入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9.86.

十二原穴的临床应用

十二原穴的临床应用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阳经则另有专穴。 动力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原理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原输穴相配治疗本经疾病;原合穴相配,治疗脏腑间相关疾病等。 应用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脏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当脏腑发生病变时,会在原穴表现出来,根据原穴部位出现的异常变化,可以推测判断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盈亏的变化。临床取用原穴能使三焦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主要用来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 "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在临床上,原穴有祛邪和扶正补虚的功能。取用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从而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临床主要用来治疗五脏的病变。 原穴在具体应用时,还可与其他腧穴相配伍。常用的配伍方法有脏、腑原穴相配,原、络相配,原、俞相配,原、合相配等。具体如下:

针灸治疗学复习题__总论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第五章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一、填空题 1.五输穴中,阴经经脉的合穴五行属,阳经经脉的荥穴五行属。 2.手少阳三焦经的五输穴按金、木、火、水、土的排列次序,分别是五输的、、、,相应穴位是、、、、穴。 3.《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取之井,取之荥,取之输,取之经,,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4.据《难经·六十八难》的记载,五输穴中,井主,荥主,输主,经主,合主。 5.子母补泻法的应用原则是虚则,实则。 6.按五输穴本经子母补泻法,咳喘气急、喉中痰鸣应取穴,针用法;喘息气短、自汗乏力、脉弱无力应取穴,针用法。 7.按五输穴本经子母补泻法,胃实证应泻穴,因为此穴系本经的,五行属;胃的虚证应补穴,因为此穴系本经的,五行。 8.按五输穴异经补母泻子法,肝实证应泻穴,肝虚证应补穴。 9.五输穴子母补泻时,若遇到井穴补泻,可以采用、之法。 10.《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五脏之有疾也,”;又说:“五脏之有疾也,” 11.十六大络中,除了十二经脉各有个络穴外,还有脉之络,脉之络,以及和。 12.原络配穴法又称,是配穴的代表。如肺经先病,大肠经后病,取肺经原穴,配大肠经络穴。 13.任脉上的6个募穴从上到下依次是、、、、、。 14.俞募配穴法是。为配穴法的代表。例如呼吸系统病症以配。 15.十六郄穴是十二经的郄穴加之郄、之郄、之郄、之郄。 16.根据郄穴的治疗作用,急性胃痛取,肺病咳血取,心绞痛取,胆绞痛取。 17.八会穴中,气会,血会、筋会、脉会。 18.根据八会穴的主治作用,脏病应取,腑病应取,气病应取,血病应取,筋病应取,脉病应取。 19.下合穴中,大肠下合于三焦下合于。 20.八脉交会穴中,内关通脉,配通脉的穴主治病症。 21.偏头痛、耳鸣、胸胁痛等症用八脉交会穴,应首选通脉的穴和通脉的穴。 22.列缺配照海属配穴法,又是配穴法,主治病症。 23.后溪配申脉属配穴法,又是、配穴法,主治病症。 24.特定穴中,脾经原穴是,胃经络穴是,肾的募穴是,心包经郄穴是,大肠下合穴是,髓会。 25.既是募穴,又是八会穴的是、、。 26.足少阳胆经原穴是,络穴是,郄穴是,合穴是,八脉交会穴是。 27.手少阴心经络穴是,足少阳经郄穴是,足少阴经合穴是,阴维脉郄穴是,与带脉相通的八脉交会穴是。 28.手太阴肺经太渊穴的特定穴性质为:既是,又是,还是。 29.在特定穴中,急性病一般选用穴,六腑病一般选用穴,气病取,表里经合病则首选穴。 30.关元因是的募穴,又是任脉与足三阴经的,故可用于治疗胃肠、脾、肝、肾的病变。 31.手太阴肺经的络穴是,与奇经八脉的脉相通,配与阴跻脉相通的穴,主治病症。 32.治疗大肠病症,八会穴可取穴,下合穴宜用穴,俞募配穴应取、穴。

八髎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及保健方法

八髎穴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及保健方法 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针刺镇痛机理:抑制疼痛神经信号,通过神经介质发挥镇痛作用。针刺八髎穴通过镇痛作用使腰背部的骶棘肌、腰大肌、髂腰肌等保护性肌紧张得以缓解。 八髎五行属水,擅长调节全身的水液,疏通气血。凡是妇科病,都跟气血水液有关。因而,八髎能通调所有的妇科病。命门、肾俞、志室在腰部横向同一条线上。搓八髎是治疗妇科男科之要穴。 口诀云:大趾连通肝脾经,疏肝健脾强腰身。小趾归属膀胱经,泌尿疾病可医治。第四趾节通胆经,便秘胁痛奉效奇。 中医有句:“脚为肾之根”,《儒门事亲》曰:“肾主两足”。俗语云:“脚为树根身为干,泉水滋润树茂盛”。 通过这种方法治腰疼效果极好。我是用手背来回上下揉搓,抹点橄榄油,搓的面积尽量扩大到整个后腰部,从命门、肾俞、志室开始,一直到八髎,甚至长强。腰为肾之府,摩击肾府,又名“擦精门”。 命门、肾俞、志室此三穴为肾精和元气聚集之地,按摩搓揉此处,可以补充元气,滋养肾精。从而令女人身体强壮,气血充足。命门五行属火,女人要想身体好,永远不显老,就需要命门之火不停燃烧,使肾水保持温暖畅通。 肾俞是肾的直接代言人,跟肾一样,五行也属水。另外,凡是妇科病、肾系统疾病,在肾俞处都有压痛点。 志室是藏肾精的宫殿,五行属土。肾水没有土的藏纳,便会泛滥成灾,女人身体的毛病也会一发不可收拾。 当你揉搓一段时间后,会发现热力从后腰部源源不断地往腹部的神阙和关元渗透。我在上个月的时候,只要运动十来分钟身上就会发热,现在天气变冷,发热的时间要长一些,每天做个一两次可以驱寒保暖。 最好的按摩时间: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时间推算,酉时17:00——19:00时是肾经气血流注和开穴时辰,此时推拿效果最好。根据子午流注推拿可提高推拿之临床疗效。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肾经负责协调阴阳两种基础生命能量,和心、肝、脾、

十二井原穴简明记法

一手太阴肺经 (井穴)少商: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在拇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太渊: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侧凹陷中 简便取穴:在大多角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二手阳明大肠经 (井穴)商阳: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食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之间,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简便取穴:第一、二掌骨相交处和虎口之间 三足阳明胃经 (井穴)厉兑:在足趾,第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在足二趾外侧爪甲角根部 (原穴)冲阳:在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与中间锲状骨关节处,可触及足背动脉简便取穴:解溪穴下约寸,有动脉跳动的地方 四足太阴脾经 (井穴)隐白:在足趾,大趾末节内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足大趾内侧爪甲角根部 (原穴)太白:在趾区,第1跖趾关节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简便取穴: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后,在赤白肉际上 五手少阴心经 (井穴)少冲:在手小指的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在小指桡侧爪甲角的根部

(原穴)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简便取穴:豌豆骨的桡侧,掌后第一横纹上。 六手太阳小肠经 (井穴)少泽:在手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寸 简便取穴:小指爪甲角的尺侧根部。 (原穴)腕骨:在腕部,第5掌骨底与钩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简便取穴:在三角骨的前面 七足太阳膀胱经 (井穴)至阴:在足趾,小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寸 简便取穴:在小趾外侧爪甲角根部 (原穴)京骨:在跖区,第五跖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简便取穴:足外侧,第五跖骨粗隆前下缘 八手少阴肾经 (井穴)涌泉: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 简便取穴:足底前1/3,中间取之 (原穴)太溪: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简便取穴:内踝尖与跟腱之间 九手厥阴心包经 (井穴)中冲:在手指,中指末端最高点 简便取穴:在中指尖端。 (原穴)大陵: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掌后第一横纹上 十手少阳三焦经

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十二原穴) 原穴是脏腑的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原穴定义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 源流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近代

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 《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旧经则另有专穴。 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 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①五脏及膏肓的十二个原穴。即肺之原太渊,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肾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冲,左右和一;膏之原鸠尾;肓之原脖胦(气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脏六腑的疾病。(出《灵枢·九针十二原》) ②五脏、心包及六腑的原穴,见《难经·六十六难》。参见原穴条。 又十二原(穴) 原即原穴。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原穴,其意有二。 ⑴指分布在人体手腕与足踝之间及以下、胸、脐等处的

特定穴及十二经脉中起止穴的记忆技巧

特定穴及十二经脉中起止穴的记忆技巧 在考试中,针灸学部分的十二经脉起止穴及特定穴常是重要的考点,可以说在每年的考试中都是必考的。下面就把特定穴的相关记忆歌诀及十二经脉中起止穴的记忆技巧分享给 大家,希望通过去记忆这些歌诀能帮助大家很好的在考试中去回答这一部分内容的知识点。 十二经脉起止穴记忆技巧:(每条经脉后边对应的标紫色的句子就是其记忆的歌诀)。 (手太阴肺经) ---肺起中府止少商(11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大肠商阳至迎香(20穴)起于商阳,止于迎香。 (足阳明胃经) --- 胃起承泣终厉兑(45穴)起于承泣,止于历兑。 (足太阴脾经) --- 脾起隐白大包乡(21穴)起于隐白,止于大包。 (手少阴心经) ---心起极泉少冲行(9穴)起于极泉,止于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小肠少泽至听宫(19穴)起于少泽,止于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膀胱睛明至阴止(67穴)起于睛明,止于至阴。 (足少阴肾经) ---肾起涌泉兪府停(27穴)起于涌泉,止于俞府。 (手厥阴心包经)--- 心包天池至中冲(9穴)起于天池,止于中冲。 (手少阳三焦经)---三焦关冲丝竹空(23穴)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 --- 胆瞳子髎足窍阴(44穴)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 (足厥阴肝经) --- 肝起大敦止期门(14穴)起于大墩,止于期门。 特定穴穴歌: 《五输穴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 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十二原穴歌》 肺渊包陵心神门,大肠合谷焦阳池,

十二经络及原穴、络穴、输穴

原穴12、络穴15个要记牢原络配穴法 一、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在人体的腕、踝关节处各有一个原穴,又称:十二原。 阴经的原穴,就是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另有穴位。 原,根源。先天之气与遗传之气,为原气。导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关元穴),是人体活动的原动力,也是十二经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人身的十二经脉与三百六十五穴,接受五脏之气的灌溉与滋润,五脏的原穴乃五脏的原气集中与汇聚之处,所以各经的原穴,对各经的脏腑乃具有重要作用。 选穴时选用原穴,可以激发原气,调动体内的正气以抗御病邪,从而调整脏腑经络的虚实病变。如:咳嗽取肺之原穴太渊、心痛心悸取心包之原穴大陵,都有很好的效果。人体某一脏腑发生病变,邪气首先在其所属本经上流溢,当邪气不断增多,本经容纳不下时,邪气就会通过络穴流向与本经相表里的经脉。 1、太渊穴为肺经腧穴。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该穴位处手内横纹凹陷地,动脉搏动处(中医在此把脉)。功能为止咳化痰,扶正祛邪,通调血脉。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呼吸系统疾病:扁桃体炎,肺炎。 冲阳穴,针灸穴位名,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在趾长伸肌腱外侧;有足背动、静脉及足背静脉网;当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第二支本干处,深层为腓深神经。冲阳。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功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主治: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牙痛等。 2、太白穴:脾经上的原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脚气,痔漏等。指压太白穴可治疗湿疹。 公孙:脾经的络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即太白穴的下一个穴位。主治呕吐,胃痛腹痛,泄泻痢疾。配中脘穴、内关穴治胃酸过多、胃痛。 3、腕骨穴:简便取穴法:沿后溪穴赤白肉际向上推,有高骨挡住,凹陷中即是。主治:头痛,项强,耳鸣耳聋,目翳,肩臂疼痛麻木,腕痛,指挛,胁痛,热病汗不出,口腔炎,黄疸,消渴,糖尿病,瘛疭,惊风,疟疾。 支正:小肠经络穴,位于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主治头痛,目眩,热病,癫狂,项强,肘臂酸痛。 4、京骨:膀胱经之原穴。位置在足外侧,第5跖(zhi)骨粗隆下缘赤白肉际处。取法:正坐垂足着地或俯卧位,在足跗外侧,第五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际处取穴。功用:清热止痉,明目舒筋。主治: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5、大陵:心包经的输穴和原穴,位于手掌的太渊和神门之间,腕掌横纹的中点处。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证,胸胁痛,腕关节疼痛,喜笑悲恐。 6、阳池(三焦经原穴):在腕背横纹中,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腕痛;消渴、疟疾;女性手脚冰凉。 7、丘墟:胆经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丘墟据历代针灸文献记载,丘墟穴主治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等。 光明穴:胆经的络穴,光明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编辑本段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编辑本段主治疾病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 8、偏历:大肠经络穴,两手虎口交叉,当中指尽处是穴。主治:鼻衄,耳聋,耳鸣,目赤,齿痛,咽

原穴

原穴 一、原穴是脏腑的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穴(阴经五脏之原穴,即五输穴中的输穴,所谓“阴经之输并于原”(《类经图翼》) 。《难经·六十二难》指出:“三焦行诸阳,故置一输名曰原。”意思是说,三焦散布原气运行于外部,阳经的脉气较阴经盛长,且阴经原穴与输穴两者功能相似,故于阴经原穴与腧穴同穴。阳经的原穴不像阴经那样“输”和“原”同是一穴,六阳经皆有出井、溜荥、注腧、过原、行经、入合,然阴经则无“所过为原”之文,是因阳经经气较长,较盛,在“输”穴之后,另立一原穴,提示阳经原穴是原气所过之处,阳经也就有了“六输”,六腑原穴为六腑原气所过,对六腑虚实的反应不如五脏原穴。在五输穴之中,输、经穴的阳气最盛,是脉气盛大之处,故阴经的原穴与输穴相合,而阳经的原穴则位于五输之输、经穴之间, 其意即是以阳气最盛之处为原穴。五脏与六腑原穴虽位置不同,但都位于阳气盛大之处。五脏原穴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本脏病症,六腑原穴则多用以主治外经病【体表肢节的病证称为外经病】)原穴在临床上,可以治疗各自所属脏、腑病变,也可以根据原穴的反应变化,推测脏腑功能的盛衰。【针灸原穴, 可以和内调外, 宣上导下, 通达一身之元气, 调节脏腑的各种机能, 使阴阳平衡】二、一般认为,阴经原穴主要用于诊治本脏病证,阳经原穴主要用于诊疗外经病证。 1、五脏原穴诊断和治疗本脏病证 《灵枢·九针十二原》总结了五脏原穴具有诊断和治疗五脏病证的

作用,指出“五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藏之害矣。”“五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本源,通过三焦,温养脏腑经络,留于原穴,是本经代表穴,故阴经原穴具有诊断和治疗本脏病证的作用,如临床上常在原穴上找反应点,以此作为诊断内脏疾病的依据,又以原穴作为主要治疗穴治疗内脏疾病。如咳嗽、气喘可取用肺经原穴太渊;肠鸣、泄泻可取用脾经原穴太白等;黄疸、胁痛用肝经原穴太冲;遗精、阳痿、小便频数可取用肾经原穴太溪;惊悸、怔忡用心经原穴神门。 2、六腑原穴主治外经病 阳经的原穴是原气经过之处,对六腑虚实的诊断治疗作用不如阴经原穴,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六腑原穴多以治外经病为主,如热病无汗、头痛项强、臂痛用小肠经原穴腕骨;头面五官、寒热、痛、痹可用大肠经原穴合谷;耳聋、寒热、疟疾及经脉病可用三焦经原穴阳池;癫狂、寒热、经脉病可用膀胱经京骨;寒热、汗、经脉病可取胃经原穴冲阳;目赤肿痛、疟疾、疝、经脉病可取胆经原穴丘墟。至于六腑的病症,在《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指出:“合治内腑”(这里的合是指下合穴[为什么不是五腧穴的合穴呢?]) 。还迚一步阐述“大肠病者??取巨虚上廉??膀胱病者??取委中央。胆病者??取阳陵泉。”因此,临床上六腑病症多用下合穴主治。】 例1: 方某某, 女, 50岁, 心烦失眠2年余。伴手足心热, 心悸,时有耳鸣, 腰背酸痛, 健忘。查: 神疲乏力, 舌尖红、苔薄白而干,脉细数。 此为阴虚火旺, 心肾不交。治宜交通心肾, 滋阴降火。取穴以右侧神门、内关, 左侧太溪、太冲, 双侧涌泉、安眠、百会等穴。各穴手法行平补平泻, 留针20~ 30分钟, 每天1次, 5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每晚可以安睡8小时, 经巩固治疗1个疗程后,未复发。

合谷穴

合谷穴百科名片 虎口,容谷,合骨,含口。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重要又好用的穴位。为什么叫合谷穴呢?就是因为他的位置在大母指和食指的虎口间,拇指食指像两座山,虎口似一山谷,合谷穴在其中故名。目录简介定位在人体的位置及取穴方法合谷穴与相关穴位配伍主治症状临床应用举例针刺中极合谷穴治疗尿潴留应大力推广按摩合谷穴治病感冒头面疾病的要穴---合谷穴合谷穴可以治疗“头疼并面肿”按合谷穴能护齿大蒜贴敷合谷穴治扁桃体炎合谷穴治黑眼圈按摩合谷穴治疗神经性头痛按压合谷穴可止牙痛、头疼312经络锻炼法简介 合谷穴 合谷经穴名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位于手背虎口处,于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陷中。主治齿痛.手腕及臂部疼痛.口眼歪斜.感冒发热等症。 孕妇慎用(娠妇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 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主脉浮于表,伤寒大渴,发热恶寒,头痛脊强,耳聋,下齿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口噤不开,偏正头疼,偏风,风疹,腰脊内痛。 刺法: 1.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肩、面部; 2.透劳宫或后溪时,出现手掌酸麻并向指端放散。 3.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腕侧,以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而引起出血。本穴提插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及血管引起血肿。孕妇禁针。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定位 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 在人体的位置及取穴方法 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合谷穴 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 【解剖位置】 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一骨间背侧肌中,深层有拇收肌横头;有手背静脉网,为头静脉的起部,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取穴】 确定此穴时应让患者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人体的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侧。(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再介绍一种简易找法:将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位于骨头延长角的交点即是此穴。(详见此手部穴位图相关图示) 简易取穴法:拇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取穴 或拇指、食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拇指下压处取穴 合谷穴与相关穴位配伍 配太阳穴治头痛;配太冲穴治目赤肿痛;配迎香穴治鼻疾;配少商穴治咽喉肿痛;配三阴交穴治经闭,滞产;配地仓穴颊车穴治眼歪斜。 【穴义】大肠经经气在此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 【名解】(1)合谷。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

八髎穴

八髎的体表定位: 1. 先确定次髎--即S2骶后孔:在髂后上棘内下方1.3--1.5CM,正中线旁开2CM。孔径0.8CM,刺入深度2cm。可用银质针导热。 2. 再定上髎-----即S1骶后孔:在次髎上2cm、正中线旁开2.5cm 左右。孔径1cm,针刺深度2.5cm。 3. 依次定中髎---即s3骶后孔:在次髎下2cm,正中线旁开1.5cm 左右。孔径0.6cm,针刺深度1.5cm。 4. 最后定下髎---即s4骶后孔:在中髎下1.5cm,正中线旁开1cm 左右。孔径0.5cm,针刺深度1cm。 八髎就是八个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这是一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这个区域的皮肉,应该是很松软,能捏起来的,如果不松软,说明经络肌肤之间有粘连,这种粘连,正是体内尤其是胞宫有毛病的外在表现,而妇科的一切疾病,都与胞宫紧密相连。在八髎区域进行提捏、推拿、按揉、拔罐或艾灸,正是从外而内调理胞宫。冲脉、任脉和督脉也都起于胞宫。督脉主一身阳气,任脉主一身之血,冲脉则为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要靠他们支配,所以,八髎乃支配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会聚之处,是调节人一身的气血的总开关,务必畅达无阻。胞宫健康了,妇科问题没有了,困扰女性的很多杂病,比如失眠、便秘、爱生气、急躁、慵懒等,都会自然消失。 〔取穴法〕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

(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园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艾灸疗法帮你消除黑眼圈 1、水分:定位:脐上1寸。主治:可以帮助恢复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有利用于收腹去脂,同时可消除水肿和小便不利。 2、脾腧:可增强肌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使新陈代谢的机能旺盛,促进血液循环的加快和造血机能的提高。同时对腹胀、便血、哎吐、水肿等有效。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各旁开1.5寸。 3、三阴交:可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对内分泌失调而出现的各种症状,均有平衡作用,是女性的常用穴,对月经不调、带下、不孕、遗精、阳痿等有效。定位:在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后缘。 4、肾腧: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主治:内分泌失调而造成的身体过于肥胖或过于消瘦,肌肉松弛,四肢不温或月经不调。腰痛、遗尿,遗精,白带,水肿、耳鸣等。操作:用艾灸仪或艾绒作用在以上穴位上,艾灸时间:15-30分钟/次,每天或隔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 艾灸丰胸的配方和穴位定位功效 1、关元;定位:脐下3寸。腹中线上。主治:有强壮和保健的作用,可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更可调节女性内分泌平衡,治疗月经不调、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 2、肝腧: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经验取穴:在隔腧穴直下的两个棘突距离既是。主治:皮肤色素沉积及血液循环障碍,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讲义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三单元 腧穴的分类 一、十四经穴 指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主治病证,是腧穴的主要组成部分。 经穴的数量:清代《针灸逢源》载经穴361个。2006年把经外奇穴印堂归入督脉,经穴总数达362个。 二、经外奇穴 是指未归属于十四经穴范围,但有固定名称和位置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奇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一,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如百劳穴治瘰疬、四缝穴治小儿疳积等。 奇穴的分布: 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不在(如胆囊阑尾) 有的奇穴是多穴组合,如十宣、八邪、八风、华佗夹脊等; 有些名为奇穴,但实即经穴,如四花就是胆俞、膈俞四穴。 三、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而是按压痛点取穴。这类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多位于病变附近,也可在与病变距离较远处。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最新国家标准规定的经穴数目是 A.361 B.362 C.360 D.365 E.359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2006年把经外奇穴印堂归入督脉,经穴总数达362个。 注:清《针灸逢源》列出361个穴位(运动服品牌),2006年把本为经外奇穴的印堂穴归到 督脉,这样十四经穴位总数为362。 有关奇穴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是经验效穴 B.分布都不在十四经的循行路线上 C.对特定病证有特殊疗效 D. 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E.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阑尾穴在足三里下二寸,胆囊穴在阳陵泉下二寸,都分布在其经络上。 第四单元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腧穴的主治特点:

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和临床引用优势

针灸临床研究论文 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 和临床应用优势 学生:杨鹏燕 学号:20131557 班级:硕士九班

八髎穴的针刺关键技术和临床应用优势 摘要:笔者在查阅中国知网及中国生物文献医学数据库中近五年关于八髎穴的文章,发现八髎穴在治疗膀胱功能失调、生殖系统疾病、肠道功能障碍及运动系统疾病上有很好的疗效。同时在其针刺技术上也有了进一步的论述。 关键词:八髎穴;针刺方法;临床应用 八髎穴位于腰骶部,分别对应八个骶后孔,从上到下,分别是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这八个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具有强腰壮肾、调补冲任、调经理气、行血散瘀的功效,在治疗盆底病症上应用普遍。但其针刺上的困难影响了临床疗效及应用发展,因此掌握八髎穴的针刺技术对开发针灸技术和临床医生及病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1八髎穴的临床应用 1.1膀胱功能障碍 1.1.1尿失禁 喻巍[1]等人用电针八髎穴配合补肾固本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治疗组28例采用针刺双足运感区、气海、中极、关元,电针八髎穴的方法,对照组28例常规针刺取穴。连续治疗4周后,采用针刺双足运感区、气海、中极、关元,电针八髎穴的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中风后尿失禁症状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达92.9%,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说明电针八髎穴配合补肾固本法针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症状。陈小云[2]等也观察了电针刺激八髎穴治疗脑卒中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他们取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住院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电针刺激八髎穴,对照组口服缩泉丸,以治疗前后尿失禁程度、临床症状评分及尿动力学检测指标,进行组间与组内疗效的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尿失禁程度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动力学检查结果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明显改善膀胱初感容量、膀胱最大容量和膀胱残余容量。结论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可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马力[3]等临床观察了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脊髓源性尿失禁30例,以口服酒石酸托特罗定片作为对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尿失禁临床症状评分、膀胱残余尿量B超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电针八髎穴结合温灸治疗脊髓源性尿失禁疗效较口服西药为优。王伟[4]等选择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针刺八髎穴,对照组一般治疗基础上注射弥可保。结果显示针刺八髎穴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良好的效果,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表明针刺八髎穴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治愈率高,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徐海荣[5]用RCT的研究方法评价针刺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系统及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的疗效,结果显示电针次髎、中髎、会阳治疗中风后急迫性尿失禁(病程1月以上)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显著减少患者的尿失禁量和失禁次数,改善尿失禁相关症状,其疗效可持续6月和1年,明显优于目前的一线治疗措施。远期疗效好,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杨美伦[6]等温针八髎穴佐治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探讨温针八髎穴治疗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的疗效及护理。将98例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温针八髎穴治疗。结果治疗组56例中,显效39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42例中,显效24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1.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4.70,P〈0.05)。结论表明温针八髎穴佐治前列腺癌术后尿失禁疗效显著。 1.1.2尿潴留 张兆蓬[7]等用电针八髎穴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脑中风后尿潴留,他们将80例中风后

十二原穴

十二原穴 十二原穴歌诀 肺原太渊肾太溪,心包大陵太白脾,心原神门肝太冲,小肠腕骨焦阳池,膀胱京骨冲阳胃,大肠合谷胆丘墟原穴概述 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腧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合为十二原穴。阴经的原穴即本经五输穴的输穴,阳经则于输穴之外另有原书籍穴。3原穴定义原,含本原、真元之义。原气来源于脐下肾间,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原气通过三焦输布于全身脏腑、十二经脉,其在四肢部驻留的部位就是原穴,由此可见原穴在人体的重要性4关于源流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难经·六十六难》阐述原穴的意义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上焦、中焦、下焦),经历于五脏六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穴)也。”这是指原穴关系到原气,原气来自“脐下肾间”,通过三焦散布于四肢,当其驻留的部位就称原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一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在矣。”近代对经络的研究,也常以原穴作为本经的代表穴。《灵枢·九针十原》所说的十二原,是指两

侧阴经(五脏)的原穴再加上腹部“膏之原”(原称“膈之原”)鸠尾和“肓之原”气海(脖映)。至《难经》以后,才列举十二经的全部原穴。其中阴经的原穴与五腧穴中的“输”穴相同,旧经则另有专穴。5原穴与病理 动力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穴位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谷;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

原穴的临床应用

原穴的临床应用 黄玉建 (南宁市中医院,广西南宁 530012) 关键词:原穴;诊断;治疗;预后 中图分类号:R2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7486(2005)0120036202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所属的原穴,故名“十二原”。《灵枢?九针十二原》[1]曰:“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故原穴反映脏腑及十二经脉的病变。因此,据原穴的反应变化,不但可推断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状态,而且也能诊断脏腑经络病变,进而对疾病的预后转归也有指导意义。由此可见,原穴在临床上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原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111 定性及定位 通过望诊、按诊来判定疾病的性质和部位。望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望原穴区域有无出现红晕、苍白、青紫等色泽变化;二望原穴有无瘀斑、丘疹、凹陷等形态异常反映,以诊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如:太渊见点状红赤或伴有丘疹,乃为肺热咳嗽等。按诊:用指腹按压原穴测知异常感觉和形态变化。如:按压穴区出现胀痛、灼热、针刺、触电样感觉等,一般有急性或炎性病变,酸麻感多属慢性病,麻木则为顽固性疾病,形态异常如条索状、结节状等一般多属慢性病。 112 判断病人的性格 中医讲七情太过致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会导致人产生各种疾病,进而影响人格。反之,人格对疾病也产生影响,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灵枢?通天》[1]都论述这方面内容。我们认为原穴是可以反映人体精气的盛衰,脏腑机能的强弱,再配合其它穴位,就能大致判断病人的性格。如:太冲穴凹陷,喜按,有酸痛感,说明此人肝气不足,魄力欠佳,同时肝俞、气海均有明显压痛,按之快然,由此可断定此人谨慎有余,胆量不足,易患肝阴不足之病症。 总之,通过望诊,按诊,结合病人的主诉和其它诊法,可为辨证施治提供一个可靠、直观的依据。 2 原穴在治疗上的运用 211 治疗脏腑病症 临床上常把原穴作为主治脏腑病症的主要穴位之一。如:肺脏有疾,取太渊针刺;肝脏病变,取太冲治之,每获良效。 212 原穴与络穴配合应用 十二经脉各有一个原穴与络 穴,它们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络穴是由络脉别生部位,主治表里两经有关病症。临床上,它们可以相互配合应用,提高治疗效果。原穴与络穴配合应用有4种方法:第一,本经的原穴与络穴相配;第二,本经的原穴与表里经的络穴相配;第三,嫩经的原穴与同名经络穴相配;第四,取本经的原穴与对应两经相配。如:肺经有病,按第一种方法,取太渊与列缺相配;按第二种方法,取太渊与偏历相配;按第三种方法,取太渊与公孙相配;按第四种方法,取太渊与飞扬相配。临床上如能灵活运用,效若桴鼓。 213 按时辰取原穴 根据经脉气血流注时间规律来选穴位施治,也能取得较好效果,因此,按时辰取原穴有3种方法:第一,按一日中各脏腑经脉气血盛衰开阖的时辰取其原穴,治疗本脏腑经脉病症。如:上午卯(5—7)时,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所主,此时取合谷穴治之,余仿此。第二,按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即在原穴开穴时间,配以相表里的络穴,效果也很好。如:乙日戊寅时,取胆经的丘墟,配以表里经肝经之络穴蠡沟,丙日已丑时,取肝经的太冲,配以表里经络穴光明,余仿此。第三,子午相化开穴法。它是根据子午相冲化合六气的规律,对人体脏器纳支配合相生关系,开其相冲而相生的经络穴位,即子午相冲胆生心,丑未相冲肝生小肠,寅申相冲肺生膀胱,卯酉相冲大肠生肾,辰戌相冲心包生胃,巳亥相冲三焦生脾,如:子时用胆经的丘墟穴,可同时针刺心经的神门。 3 原穴在预后转归的运用 如何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呢?在现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可有许多理化检查结果来帮助判断。但是,临床上,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来判断,而这种方法在传统中医是常用的,即对原穴的诊察,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论述:其一,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它能诊察十二经脉气血的盛衰,推断脏腑功能的强弱,故《难经?六十六难》[2]说“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其二,原穴的部位,大都位于四肢腕踝关节附近,阴经的原穴多有动脉,通过对原穴的脉诊,不但能指导诊断、治疗,而且也能为疾病的预后转归提供一个重要的客观指标,因此,《灵枢?九针十二原》[1]说“凡将用针者,必先诊脉”。如:长期卧床不起的病人,若太 ? 6 3 ?Journal of Guang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2005,Vol181No11

原穴的神奇效用

原穴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见表)。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臵,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难经》补齐。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输穴,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 (Yuan-primary point),又称“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臵一原。 【原穴】 五俞穴的一种。其中在手、足三阳经方面每经均有一个原穴(共六个)。 其位臵在腕或踝关节附近。《针灸聚英》:「所过为原。」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渠中的水流,源源不所地流过一样。而手、足三阴经则均是以本经的俞穴代替原穴(共六个,也称原穴),连同阳经的原穴,合称“十二原穴”。其名称是: 肺 -- 太渊心包 -- 大陵心 -- 神门 脾 -- 太白肝 -- 太冲肾 -- 太溪 (按:以上六穴本是六阴经的“俞”穴,均用以代替“原”穴)。 大肠 -- 合谷三焦 -- 阳池小肠 -- 腕骨 胃 -- 冲阳胆 -- 丘墟膀胱 -- 京骨

人体十二原穴

人体十二经络的原穴。原穴,在人体所有穴位中非常重要,人体的五脏六腑和三焦各有一个原穴对应着,所以人体一共有12个原穴,原穴是脏腑经络的开关,中医讲求就是气血经络的通畅,而只有经络脏腑的开关打开了,人体才会健康.如果人体健康的话,在相对应的原穴上的皮肤是完好的。如果出现了红晕、苍白、青紫等色泽变化和瘀斑、丘疹、凹陷等形态异常反映,说明相对应的脏腑有疾病的症状。如果按压的穴区出现胀痛、灼热、针刺、触电样感觉等,一般有急性或炎性病变,酸麻感多属慢性病,麻木则为顽固性疾病,形态异常如条索状、结节状等一般多属慢性病。 1、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太渊穴。点压时会感觉的酸、麻、胀、痛。轻微的酸胀是正常的,说明人体的脏腑功能还是比较协调的,如果是感觉非常胀痛或者放射痛的话,通常是肺的功能出现问题的一种表现,也可能是大肠功能出现问题的一种表现,因为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肺和大肠是相表里的,他们会相互的影响,就像我们很多慢性咽炎的人一样,他们也特别出现大便失调或者是有宿便的现象。平时有容易感冒、咳嗽、慢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容易上火、或者是便秘、拉肚子和便秘交替发作、大便干、大便粘腻不爽等,如果有这些现象的话,说明肺和大肠已经出现功能性问题了,不要小看这些问题,往往我们身体的大问题都是有这些小问题累积出来的。那就需要多疏通一下肺经和大肠经。经络畅通了,身体自然就健康。 2、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大陵穴,这个穴位关系到我们心脏的健康,心包就是包裹在心脏外面的一层膜,她是保护心脏的,很多人出现心脏的毛病都可以归纳为心包经的病。如果平时心脏跳得特别的厉害,那就是心包受邪了,先是心怦怦地跳,然后毛病就沿着心包经一直走下,越来越严重,最后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心脏病。医学上,肾可以换,但是心脏却是不可以换的。年龄到了五十岁以上的话,心脏会因为你的血管的弹性下降了而加重负担,所以上了年纪的人都特别容易出现心脏不舒服的现象,因为心主血脉麻,人体所有的血管都是心脏在管理的。 3、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有很多人在按压这个穴位出现痛甚至是放射痛,有些还感觉好像整条手臂有胀痛活动不灵的现象,如果在下午二三点又出现脸红,心跳这样的问题,实际上代表你心脏的问题开始显现了,因为脸红就是一个心火外散的现象。这个穴位会把你心脏的问题直接的反应出来。因为心和小肠是相表里的,有时候小肠的问题也会从这个穴位表现出来。 4、手太阳小肠经------腕骨穴,如果感觉按压这个穴位不舒服的话一定要注意一下平时的小肠的功能和心脏的功能,小肠在人体里面是主吸收的,我们很多人有这种现象,怎么吃都不胖,这是人体吸收不好的现象,我们一定要保证吃进去的东西要吸收,如果吸收不好的话,就会在人体形成垃圾。比如说有些人长了蝴蝶斑,这就是典型的小肠的病,就是吸收不好,垃圾没有代谢出去,慢慢地堆积,这靠美容是没有用的,这是小肠的毛病,必须要疏通经络,保证经络畅通是保证人体营养吸收的一个前提条件。所以,人不是说能够吃进去东西就可以的,一定还要保证吃进去的东西要能够吸收并被人体利用才是人体健康的保证。 5、手少阳三焦经的原穴------阳池,三焦就是人体的身体部分,分别是上焦、中焦和下焦,其中,上焦指得到是心肺,中焦是脾胃,下焦是肝肾。那么三焦就是连着心肝脾胃肾的那几个部分就是叫做三焦。可想而知我们这条三焦经原穴的重要性了,他会直接关联到我们的五脏六腑的。所以但凡这个原穴有不舒服的感觉出现的时候,都有可能反应我们的某个脏腑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