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第三章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第三章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第三章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煤田划分为井田

煤田的范围相当广阔。大的煤田面积可达数千平力公里,储量可达数百亿吨。对于这样大的煤田,如果用一个矿井来开采,无论从技术上、经济上和安全上都是不合理的。因此,在开发一个煤田时,应将煤田划分成若干较小的部分,由若干个矿井进行开采。划归一个矿井开采的那部分煤田称为井田。有时煤田不很大,也可不划分井田。

由于行政或经济上的原因,往往将邻近几个井田划归为一个行政机构管理,而将这邻近的井田合并起来称为矿区。

在煤田划分为井田时,以矿区总体规划为依据,要保证各井田有合理的尺寸和境界,使煤田各部分都能得到合理的开发。

一、划分的原则

1井田范围、储量、煤层赋存及开采条件要与矿井生产能力相适应

对一个生产能力较大的矿井,尤其是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大型矿井,应要求井田有足够的储量和合理的服务年限。生产能力较小的矿井,储量可少些。矿井生产能力还要与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装备条件相适应,并要为矿井发展留有余地。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根据当前技术水平划定井田范围,可能满足不了矿井长远发展的要求。因此,井田范围应适当划得大些。或在井田范围外留备用区,暂不建井,以适应矿井将来发展的需要。对于煤层总厚度较大、开采条件好、为加快矿井建设和节约初期投资而建设的中小型矿井,更应如此。

2保证井田有合理的尺寸

一般情况下,为便于合理安排井下生产,井田走向长度应大于倾斜长度。如井田走向长度过短。则难以保证矿井各个开采水平有足够的储量和合理的服务年限,造成矿井生产接替紧张;或者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开采水平有足够的服务年限,使阶段(水平)高度加大,将给矿井生产带来困难。井田走向长度过长,又会给矿井通风、井下运输带来困难。因此,在矿井生产能力一定的情况下,井田走向长度过长或过短,都将降低矿井的经济效益。

我国煤矿生产实践表明,井田走向长度应达到:小型矿井不小于1.5km;中型矿井不小于4.0km;大型杯井不小于7.0km;特大型矿井可达10.0-15-0km。

3充分利用自然等条件划分井田

例如,利用大断层作为井田边界,或在河流、国家铁路、城镇等下面进行开采存在问题较多或不够经济、须留设安全煤柱时,可以此作为井田边界,这样.既降低了煤柱损失,又减少了开采技术上的困难。如图3-1所示。

在煤层倾角变化很大处,可以此作为井田边界。便于相邻矿井采用不同的采煤方法和采掘机械,简化生产管理。其他如大的褶曲构造也可作为井田边界。

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如地表为沟谷、丘陵、山岭的地区。划定的井田范围和边界要便于选择合理的井筒位置及布置工业场地。对于煤层煤质、牌号变化较大的地区。如果需要,也可考虑依不同煤质、牌号按区域划分井田。

4合理规划矿井开采范围,处理好相邻矿井之间的关系

划分井田边界时,通常把煤层倾角不大、沿倾斜延展很宽的煤田分成浅部和深部两部分。一般应先浅后深,先易后难,分别开发建井,以节约初期投资,同时也能避免浅、深部矿井形成复杂的压茬关系,给开采带来困难。浅部矿井井型及范围可比深部矿井小。如煤层赋存

浅、层间距大,上下煤层(组)开采无采动影响,为加速矿区建设,也可在煤田浅部分煤组同时建井,然后再在深部集中建井。

当需加大开发强度,必须在浅、深部同时建井或浅部已有矿井开发需在深部另建新井时,应考虑给浅部矿井的发展留有余地,不使浅部矿井过早地报废。

二、井田境界的划分方法

井田境界的划分方法有垂直划分、水平划分、按煤组划分及按自然条件形状划分几种。

(一)垂直划分

相邻矿井以某一垂直面为界,沿境界线各留井田边界煤桂,称为垂直划分。井田沿走向两端,一般采用沿倾斜线、勘探线或平行勘探线垂直面划分,如图3-2所示。近水平煤层井田不论是沿走向还是沿倾向,都采用垂直划分法,如图3-3所示。

(二)水平划分

以一定标高的水平面为界,即以一定标高的煤层底板等高线为界,并沿该煤层底板等高线留置边界煤柱,这种方法称为水平划分。图3-2中,为田上部及下部边界就是分别以-250m 和-650m等高线为界。这种方法多用于划分倾斜和急斜煤层以及倾角较大的缓斜煤层井田的上下部边界。

(三)按煤组划分

按煤层(组)间距的大小来划分矿界,即把煤层间距较小的相邻煤层划归一个矿开采,把煤层间距较大的煤层(组)划归另一个矿开采。这种方法一般用于煤层或煤组间距较大、煤层赋存浅的矿区。如图3-4所示,A矿与B矿按煤组划分矿界并且同时建井。

应当指出,无论用何种方法划分井田境界,都应力求做到井田境界整齐,避免犬牙交错,造成开采上的困难。

第二节矿井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一、矿井生产能力

矿井生产能力系指矿井一年内能生产煤炭的数量。又称矿井年产量或井型。由于煤矿的特殊性.其井巷工程和设备必须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为规划、设计、制造和管理提供便利。我国目前按设计生产能力将煤矿矿井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每种类型又分若干个等级。除规定的标准井型外.在矿井设计中不得出现中间井型。目前我国井型系列如下: 大型矿井1.2、1.5、1.8、2.4、3.0、4.0、5.0、6.0及以上Mt/a

中型矿井0.45、0.6、0.9Mt/a

小型矿井0.3及以下Mt/a

近年来。随着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煤矿井型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出现了Mt/a甚至10Mt/a以上的矿井。

矿井生产能力是确定矿井其他许多技术和经济参数的重要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矿井的整体面貌和特征。

矿井生产能力大小各有利弊。大型矿井生产集中,机械化程度高,因此劳动生产率高,成本低、产量大、服务年限长,产量均衡稳定,是国民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的骨于。但大型矿井装备复杂。初期工程量大、建井周期长,占用投资多。小型矿井装备简单,施工技术要求较低,初期工程量小,投资少,见煤快。但小型矿井产量小,服务年限短,生产不稳定。劳动于产率低。

矿井生产能力要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国家对煤炭的需求状况及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等,并结合国家有关技术政策综合分析,认真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一般地,井田储量丰富、煤层赋存条件好、煤层生产能力大时应建大型矿井。对煤层埋藏深、地面地

形复杂而不利于建大型矿井,或当煤层埋藏较浅、储量不太丰富,或煤层赋存不太稳定、地质构造复杂时,宜布置工业场地的矿井,为了充分发挥井筒和地面工业场地的投资效果,也宜建小型矿井。

二、矿井服务年限

煤矿企业和其他企业不同,它的工作对象是埋藏在井田范围内地下有限的煤炭资源一旦其井田内储量开采殆尽。矿井也就随之报废。所以,一个矿井有一个从投产到报废的开采年限,称为矿井的服务年限。

矿井设计服务年限、矿井生产能力和矿井储量之间的关系如下:

/()k T Z AK

式中: T ------矿井设计服务年限,a ;A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t/a ;

k Z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K -----储量备用系数。

设立储量备用系数是为了避免因地质条件和煤层赋存特征变化,使得矿井储量减少而影响矿井的服务年限。储量备用系数应视井田内地质条件而定,一般为1.3--1.5,地质条,件简单时取小值,地质条件复杂时取大值。

矿井储量一定时,其服务年限和生产能力应相适应,有一个合理的匹配关系。煤矿开采需要开掘大量的井巷工程。这些井巷工程都是不可回收工程。煤矿开采还需耍大量大型的专用设备,投资巨大。在确定矿井服务年限时。应考虑能够充分发挥井巷工程、地面建筑物和构造物、技术装备的能力,使投资效果达到最佳。

如果矿井生产能力大而服务年限过短,会造成井巷工程、地面建筑物以及技术装备使用期过短。经济上不合理;同时也会造成新老矿井之间频繁接替,不能稳定、均衡地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煤炭资源。如果矿井生产能力小而服务年限太长。会造成井巷工程和技术装备使用期过长,效率降低,维护维修费增加;同时,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和充分利用已探明的煤炭资源;为此,我国《煤炭工业设计规范》规定了新建矿井及其第一水平的设计服务年限不宜小于表3-1的规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不断出现,使矿井的开采技术和装备条件不断改善,再加上国民经济对煤炭的需求和能源结构的变化,矿井井型和服务年限之间的合理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第三节 井田再划分

煤田划分成井田后,可以布置一套完全独立的生产系统。但这套生产系统仍不可能把整个井田内的煤一下子全采出来,还需要分步、分块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采。这就需要把井田进一步划分成若干宜于开采的较小部分,对每一个较小部分还可以根据情况再进一步划分为更小的区域,直到能满足开采工艺要求为止。这个工作叫井田再划分。

目前,我国常见的井田再划分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井田划分为阶段

在井田范围内,沿煤层倾斜方向,按一定标高将井田划分成若干长条,每一个叫阶段,如图3-5所示。

阶段大小由阶段走向长和阶段斜长来表示,阶段走向长与该阶段处井田走向长一致。阶段斜长由阶段垂高和该阶段处煤层倾角决定。阶段垂高是指阶段上、下边界之间的垂直高度,等于阶段上、下边界面标高之差。

一般用水平面作为阶段上、下边界,称作水平。水平位置用标高来表示。如+50m 水平、

一150m水平等。

为了逐段开采,需要在阶段的某个界面水平布置井底车场、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等主要开拓巷道。布置有井底车场和主要运输大巷,并担负该水平开采范围内的主要运输和提升任务的水平叫开采水平。

一个开采水平可以只为一个阶段服务,也可以为该水平上、下2个阶段服务,所以一个矿井的开采水平数目和阶段数目不一定相等。

一个井田可以用一个开采水平采完,也可能用几个开采水平才能采完,这要视井田煤层赋存条件和井田尺寸大小而定。前者叫单水平开拓,后者叫多水平开拓。图3-5所示井田划分为3个阶段,由于一个开采水平最多能为2个阶段服务,所以该矿至少需要2个开采水平,为多水平开拓。

一个井田划分成几个阶段取决于每个阶段的垂高。阶段垂高直接影响矿井基建工程量、初期投资、建井工期及生产技术和经济合理性,是矿井开拓中的重要问题。阶段垂高的确定取决于煤层赋存特征、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根据找国的开采技术条件现状,合理的阶段垂高范围是:①缓倾斜、倾斜煤层,150-250m;②急倾斜煤层,100-150m。

通常,矿井只以一个阶段(或开采水平)保证矿井年产量。为了保证矿井稳定、均衡生产,避免水平接替紧张,要求矿井第一水平应有足够的服务年限。

二、井田划分为盘区

当井田内煤层倾角很小、接近水平时,由于煤层沿倾斜方向高差很小,没有必要再按标高划分阶段,这时可沿煤层主要延展方向布置主要大巷,将井田分为两翼,然后以大巷为轴将两翼分成若干适宜开采的块段,每个块段叫一个盘区。每个盘区通过盘区石门与主要大巷相连构成相对独立的牛产系统,如图3-6所示。

当大巷沿煤层走向布置时、上山部分斜长应稍大于下山部分斜长。一般情况下,上山部分斜长不宜超过1500m,下山部分斜长不宜超过1000m。

三、井田分区域划分

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和煤层埋深的增加,矿井开采强度越来越大,出现了许多特大型、巨大型矿井,国外已出现了年产量超过干万吨的矿井。这些矿井井田范围广阔,可达上百平方公里,煤层沿走向长可达数寸公里,势必会造成井下运输距离、通风线路、管线敷设过长,给生产和管理带来困难。为此,有的矿井采用了分区域开采的办法,就是将整个井田划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相当于一个小井田,进一步划分成阶段、盘区等。每个区域开凿辅助提升井和风井为本区域服务。在井田中央开凿集中提升井为整个井田服务,如图3-7所示。

采用区域划分。各分区域既可同时建井、缩短建井工期,又可各区域分期建井、分期投产、减少初期投资、采用集中主提升、分区域辅助提升和通风的模式.既可以采用大型提升设备、降低运营费,又可以大大降低辅助生产环节费用。

井田分区域划分适合井田范围大、储量丰富、生产能力大的矿井。通风困难的大型矿井尤其适宜采用此法。

四、阶段内再划分

井田划分为阶段是我国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井田再划分方式。井田划分为阶段后,仍需进一步划分成适合开采的更小单元。根据煤层赋存特征和开采技术条件。阶段再划分可有以下几种形式。

1分区式

将阶段沿谋层走向划分成若干块段,每个块段叫一个采区。如图3-8所示。

采区斜长等于阶段斜长。采区走向长度根据开采技术条件和采煤方法确定。

每个采区都有独立的运输和通风系统.由采区上(下)山道与卞要运输巷、回风巷相连。

由于采区倾斜长度等丁阶段倾斜长度,可达数百米甚至上下米,还需将采区沿倾斜方向

划分成若干条带,每个条带倾斜宽度用来布置个采煤工作血一条带走向长度与采区走向长度相等这些条带叫区段。

在区段上部沿煤层走向开掘煤层巷道做回风、运料用,称为区段回风平巷。在区段下部沿煤层走同掘煤层平巷做进风、运煤用,叫区段运输平巷。区段回风平巷和区段运输平巷分别通过采区车场和溜煤眼与采区上(下)山相连。区段回风平巷和运输平巷掘至采区边界后。沿煤层倾斜方向开掘开切眼。将两者贯通后即可装备工作面开采。开采工作沿煤层走向推进。

一般地。上一个区段的运输平巷和下一个区段的回风平巷之间要留一定宽度的区段谋住,这样,区段宽度(倾斜长度)等于采煤丁作面长度、区段运输和回风平巷宽度以及区段煤柱宽度之和。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沿空留巷、沿空送巷等无煤柱护巷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时,区段宽度就等于工作面长度再加上两条或一条区段平巷宽度。

在采区内要开掘沿倾斜方向的巷道,将阶段主运输平巷和回风平巷沟通,构成生产系统。进而为整个采区服务。这种倾斜巷道叫采区上(下)山;担负运煤任务的上(下)山叫运输上(下)山,担负运送材料、设备任务的上(下)山叫轨道上(下)山。采区上(下)山可以沿煤层布置,也可以沿煤层底(或顶)板岩石布置。

采区上(下)山可以布置在采区沿走向中央,也可以布置在采区沿走向边界,如图3-9所示。前者在采区上〔下)山两侧均可布置工作面回采,称为双翼采区;后者只能在采区上(下)山的一侧布置工作面回采,称为单翼采区。

阶段内划分为采区,各个采区有相对独立的生产系统,可以在同一阶段内同时布置多个采区升采。在一个采区内,又可以几个工作面同时开采。因此,它布置灵活,对地质条件的变化适应性强,便干调控和管理,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多的阶段内划分方法。

一个矿井由几个采区同采来保证矿井生产能力,要由采区生产能力来确定。一般地,大型矿井为2-4个.小型矿井为1-2个。

2分带式布置

该划分方式是将整个阶段沿走向方向划分成若干倾斜长条,沿走向宽度用来布置一个采煤工作面,工作面沿煤层倾斜方向推进。这种划分方式叫分带式布置,其采煤方法称为倾斜长壁采煤法。条带沿倾斜长度等于阶段斜长,如图3-10所示。

每个条带在沿走向两侧开掘煤层斜巷,分别担负条带的运煤、运料和通风任务,并与阶段运输巷和回风巷相连。

分带式布置省去了采区上(下)山及其生产环节,系统简单,运输环节少井巷工程量小,建井工期短,煤柱损失小。但分带式布置斜巷掘进量大,特别是下山掘进时,如果煤层倾角较大和涌水量大,则掘进困难,效率低。此外,分带式布置辅助运输复杂,工作面沿倾斜方向推进对采煤机械稳定性要求高。

根据日前的实际经验,分带式布置对煤层平缓(倾角小于12。-15。)、煤厚不大(薄及中厚煤层)和地质构造简单的井田适应性较好。

3分段式

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将整个阶段看作一个采区。沿走向方向不再划分,而是沿倾斜方向划分为若干区段。每个分段(相当于采区内的区段)斜长用来布置一个工作面,走向长等于阶段走向长。整个阶段布置一套阶段上(下)山,其他回采巷道同区段巷道布置完全一样,如图3-11所示。

由于整个阶段作为一个采区,可大大减少准备工作量;工作自走向长度大,减少了工作面搬家次数并且大大简化了生产系统;但对地质条件变化的适应性较差。根据以上分析,分段式布置适合于井田走向较短、煤层埋藏稳定、倾斜构造少的矿井。

4整阶段布置

当井田走向、倾斜尺寸都较小时,可直接将井田沿倾斜方向划分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

宽度用来布置一个回采工作面。这样,整个井田就相当于一个采区,其巷道布置方式与采区相同。这种布置方式生产系统简单、工程量小、投资省,但只适用于井田范围小、地质条件简单的矿井。目前许多乡镇小煤矿都采用此种布置方式。

第四节井田内的开采顺序

井田内可采煤层有上卜之分,同一煤层有深有浅,特别是井田进一步划分后,形成许多的开采单元。要使矿井生产安全、合理、经济,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开采。

一、煤层沿倾斜的开采顺序

由于煤层在地下大多为倾斜赋存,对同层煤一般都是由上而下(由浅人深)地逐步开采,这种开采顺序叫煤层的下行开采顺序。反之,称为煤层的上行开采顺序。下行开采顺序可以减少初期建井工程量和初期投资,建井快、出煤早。当煤层倾角较大时,采用下行开采顺序可以避免开采煤层下部时由于采空区顶板移动对煤层上部的破坏。在开采近水平煤层时,上、下行开采顺序判别不大、均可采用。

当煤层顶板涌水量较大时,为了避免上区段采空区涌水给下区段生产造成影响,有时在区段间采用上行开采顺序,这样可以利用下部区段采空区疏泄上部区段的顶板水,以减轻顶板水的影响。

一般地,不论是整个井田,还是阶段内、采空区内。对同一煤层都应首先考虑使用下行开采顺序。

二、煤层沿走向的开采顺序

煤层沿走向的开采顺序有前进式和后退式。在井田范围内,以井筒为基准,由井筒向边界依次推进的叫前进式,反之叫后退式。如图3-12所示。

在采区内,工作面由上(下)山向边界推进的叫区内前进式,反之为区

内后退式。后退式开采可以通过巷道进一步摸清整个开采范围内地质条件和煤层赋存特征的变化情况,有利于开采准备,而且开采和掘进之间相互干扰小,巷道维护条件好。后退式开采的主要缺点是初期工程量大.建井工期长,巷道维护时间长投产慢;前进式开采与后退式相反。

三、连续式开采的概念

当阶段内采用分区式或分带式布置时,无论采用前进式或后退式的开采顺序,工作面在阶段走向方向的推进总是间断的或跳跃的。而采用分段和整阶段布置时,工作面都是在阶段走向方向不停顿地连续推进,称为连续式开采。

连续式开采具有开采的准备工作量少、工作面可以连续推进较长的距离。搬家次数少等特点。对装备复杂的机械化工作面的优点更为突出。但由于工作面连续推进,要求井田内没有或很少有地质变动,尤其是没有倾向断层。才能取得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它一般适用于煤层埋藏稳定、井田内无大的倾向断层的矿井,或走向较短的小型矿井。

第五节巷道分类

实际生产中。常按巷道的空间特征和用途来分类。巷道按幸间特征分为垂直巷道、水平巷道、倾斜巷道几种:

1垂直巷道

(1)立井有出口直接通到地面的垂直巷道叫立井.又叫竖井,如图3-13中的1。立井是进人煤体的一种方式,一般位于井田中部。立井按用途分有位于井田中央担负提煤任务的

主立并;有担负全矿人员、材料、设备等辅助提升任务的副立井;还有用来担负矿井通风的风井。

(2)暗立井没有出口直接通到地面的垂直巷道。通常装有提升设备。如图3-13中的4。一般用来连接上、下两个水平,担负由下水平向上水平提升的任务。暗立井也有主暗立井和副暗立井。

(3)溜井用来从上部向下部溜放煤炭的乘直巷道.如图3-13中的5。

2水二巷道

(1)平硐有出口直接通到地面的水平巷道,是进人煤体的方式之一。如图3-13中的3。平硐按所担负的任务不同分为主平硐和副平硐。

(2)平巷没有出口直接通到地面,沿岩层走向开掘的水平巷道。开在岩石中的平巷叫岩石平巷,开在煤层中的平巷叫煤层煤巷。按用途平巷分运输平巷、行人平巷、进风或回风平巷等;按服务范围平巷分阶段(水平)平巷、分段平巷和区段平巷等。

(3)石门没有出口直接通到地面,与岩层走向垂直或斜交的水平岩石巷道,如图3-13中的6。按用途分石门有运输石门、进风石门、回风石门等。按服务范围分石门有阶段石门、采区石门等。

(4)煤门与煤层走向垂直或斜交的煤层平巷。煤门长度决定于煤层厚度和倾角,一般地,只有在厚煤层中才掘煤门。

3倾料巷道

(1)斜井有出口直接通到地面的倾斜巷道,也是进入煤体的方式之一,如图3-13中的2。斜井按用途分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井;斜井按所在岩层层位分有岩石斜井和煤层斜井;斜井按空间特征分有顺层斜井、穿层斜井、反斜井和伪斜井。

(2)暗斜井。没有出口直接通到地面,用来联系上、下两个水平并担负提升任务的斜巷。暗斜井也有主暗斜井和副斜井之分。

(3)上山没有出口直接通到地面,位于开采水平之上,连接阶段运输平巷和回风平巷的倾斜巷道。按用途分,上山有运煤的运输上山、运送材料和设备的轨道上山;按服务范围上山分阶段上山和采区上山。

(4)下山下山与上山相对应,只是下山位丁开采水平以下,其作用与上山相同。

除以上介绍的以外,斜巷还有行人斜巷、联络斜巷、溜煤斜巷、溜煤眼、管子道等。

矿井巷道按其在生产中的重要性还可以分为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回采巷道3种,各种巷道位置关系如图3-13所示。

开拓巷道:为全矿井、一个开采水平或阶段服务的巷道,如井筒、井底车场、阶段(或水平)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等。

准备巷道:为整个采区服务的巷道,如采区上(下)山、采区上下车场、采区石门等。

回采巷道:为丁作面采煤直接服务的巷道,如区段上下平巷和开切眼等。

第六节开拓方式的概念及分类

在一定的井田地质、开采技术条件下,矿井开拓巷道可有多种布置方式,开拓巷道的布置方式通称为开拓方式。合理的开拓方式,一般要在技术可行的多种开拓方式中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后,才能确定。

一、井田开拓方式分类

井田开拓方式种类很多,一般可按下列特征分类。

(一)按井筒形式

按井筒形式可分为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综合开拓。

(二)按开采水平数目

按开采水平数目可分为单水平开拓(井田内只设1个开采水平)、多水平开拓(井田内设2个及2个以上开采水平)。

(三)按开采准备方式

按开采准备方式可分为上山式、上下山式及混合式。

上山式开采:开采水平只开采上山阶段,阶段内一般采用采区式准备。

上下山式开采:开采水平分别开采上山阶段及下山阶段,阶段内采用采区式准备或带区式准备,近水平煤层,开采水平分别开采井田上山部分及下山部分,采用盘区式或带区式准备。

上山及上下山混合式开采是上述方式的结合应用。

(四)按开采水平大巷布置方式

分煤层大巷:在每个煤层设大巷。

集中大巷:在煤层群集中设置大巷,通过采区石门与各煤层联系。

分组集中大巷:对煤层群分组,每个分组设集中大巷。

我国常用的开拓方式及其分类如图3-14所示。

因此,立井开拓方式可有立井单水平上、下山式;立井多水平上、下山式;立井多水平上山式;立井多水平上山式及上、下山相结合的方式,如图3-7所示。

二、确定井田开拓方式的原则

在一定的矿山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下,根据矿区总体设计的原则规定,井田开拓要正确解决下列问题

(1)确定井筒的形式、数目及其祝置,合理选择井筒及工业场地的位置。

(2)合理地确定开采水平数目和位置。

(3)布置大巷及井底车场。

(4)确定矿井开采程序,做好开采水平的接替。

(5)进行矿并开拓延深、深部开拓及技术改造,

上述问题解决得是否正确,关系到整个矿井生产的长远利益,关系到矿井的基本建设工程量、初期投资和建设速度,从而影响矿井经济效益。矿井开拓方案一经实施,再发现不合理而改动,那将耽误时间,浪费巨大投资。因此,确定开拓问题,需根据国家政策,综合考虑地质、开采技术等诸多条件,经全面比较后才能确定合理的方案。

在解决开拓问题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煤炭土业的技术政策,为早出煤、出好煤、高产高效创造条件。在保证生产可靠和安全的条件下减少开拓工程量;尤其是初期建设工程量。节约基建投资,加快矿井建设。

(2)合理集中开拓部署、简化生产系统,避免生产分散,做到合理集中生产。

(3)合理开发国家资源,减少煤炭损失。

(4)必须贯彻执行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要建立完善的通风、运输、供电系统,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减少巷道维护量,使主要巷道保持良好状态。

(5)要适应当前国家的技术水平和设备供应情况。并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发展采煤机械化、综合机械化、自动化创造条件。

(6)根据用户需要。应照顾到不同煤质、煤种的煤层分别开采,以及其他有益矿物的综合开采。

第4章 矿井开拓与开采(已完)

第四章井田开拓与开采 第一节井田开拓 一、井田开拓方式及井口位置 (一) 影响井田开拓的主要因素 本井田地质构造简单,大体为一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煤层倾角0~3°,未发现断层;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无老窑开采及采空区,对开采无影响。影响井田开拓方式、井口位置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煤层赋存特点、凿井工程地质条件、铁路接轨点位置、水源和电源情况、井下开拓部署、工业场地压煤量、技术装备水平和地质勘探程度等。 1. 地形地貌 本井田内地形总体上为东南高、西北低,海拔标高+1302.5~+1278.5m,地形变化不大,地势平缓。井田具风积沙漠~半沙漠地貌特征,半流动和半固定的新月形沙丘及沙丘链遍布全井田,耕地有限,因此,从地形地貌上看,对井口位置和开拓方式的选择影响不大。 2. 地质构造 本区构造形态为一向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小于2°。区内断层不发育,无岩浆岩侵入体,故井田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近水平,无煤层露头,同一煤层井田内高差小于120m,从构造上看,对井口位置和开拓方式的选择影响亦不明显。 3. 煤层赋存特点 井田主要可采煤层3-1煤、4-1煤全区发育,赋存深度一般600~700m左右,赋存稳定,厚度变化小,主采煤层之上仅有一中厚2-2中煤层,2-2中煤层大部可采,仅在井田西南部不可采。4-1煤下部还有4-2中、5-1、5-2、6-2上、6-2中五个煤层,井田范围内均大部可采。除3-1煤和4-1煤为厚~中厚煤层(平均厚度4.75m和3.75m)外,其余煤层均为薄煤层或中厚煤层(平均厚度1.80~2.60m)各煤层倾角平缓(0~3°),

适合长壁机械化开采。 4. 凿井工程地质条件 井田浅部全部被第四系全新统风积沙及沉积砂土地层覆盖,厚度在27.13~135.50m,平均95.26m,南厚北薄,靠近井田储量中心范围内厚度在120m左右,厚度差不明显,新生界地层主要由风积沙、粉细砂、砂粘土、粘砂土组成,下部上更新统砂层富水性较强,上部风积沙层含水相对较弱。因此,从工程地质条件上看,井筒需采用特殊凿井法施工,适合立井开拓,井口位置宜选择在中部或西部。 5. 接轨点位置及外部道路 目前,根据鄂尔多斯市南部铁路公司规划,本矿区内新恩铁路在本井田东北部通过,本矿井接轨点确定在母杜柴登井田东北部大牛地站,因此,从接轨点位置及外部道路上看,井口位置宜选择在井田中部、西部或北部。 6. 水源及电源情况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呼吉尔特矿区总体规划》,矿区内各矿井的生活用水根据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和矿区开发建设规划,统筹建设水源地和输配水管网,位于井田西侧的哈头才当水源地为矿区集中水源地。 母杜柴登井田的供电电源可引自井田北部的图克110kV变电站和葫芦素220kV变电站。 因此,从水源和电源上看,井口位置宜选择在井田西部、中部或北部。 7. 技术装备水平 近年来,我国煤矿矿井技术装备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大型多绳摩擦轮提升机与电控装备,大容量立井提升箕斗及提升罐笼等不断创新,为建设特大型立井提供了提升的保证;长距离、大功率带式输送机、多功能无轨胶轮车等连续化、自动化运输设备及工作面高产高效的综放、大采高综采、连续采煤机等现代采掘设备逐渐改变了矿井的生产面貌。因此,从技术装备水平上看,采用立井开拓是可行的。 8. 地质勘查程度 本井田已经完成煤炭勘探工作,可以满足本阶段设计要求。储量级别较高(331)

第三章 拓开采

第三章井田开拓 第一节开拓方式及井口位置 一、项目设计、施工概况 1、本项目前期设计概况 贵州五轮山煤业有限公司五轮山煤矿为在建矿井,于2003年底开工建设。贵州五轮山煤业有限公司由兖矿贵州能化有限公司(占有五轮山煤矿50%的股权)、贵州能发电力燃料开发有限公司(占有五轮山煤矿30%的股权)、贵州水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占有五轮山煤矿20%的股权)三家股东共同出资组建。 本矿井《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均由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2004年1月—4月完成并通过审查;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2004年12月—2005年6月完成《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以上设计首采面均布置在6-3煤层中,《安全专篇》审查会中领导及专家提出首采6-3煤层不利于安全生产,因此,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根据专家意见,通过与业主协商对安全专篇煤层开采顺序进行调整,即遵循从上至下的开采顺序,先开采3煤,然后依次为5-2、5-3、6-3、8煤层……,于2005年7月通过贵州工业大学采矿工程科技咨询服务公司评审,修改后的专篇于同年10月提交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待审。 2006年3月26日,矿井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在揭穿5-1煤层施工过程中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导致安全条件发生改变,2006年底—2007年4月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根据煤与瓦斯突出鉴定报告重新编制了《初步设计(修改)》和《安全专篇(修改)》,并报送相关部门审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以文件《关于贵州省五轮山煤业有限公司五轮山矿井一期工程安全设施设计的批复》(煤安监函【2007】45号)批复了本矿井安全设施设计。2008年5月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根据审查通过的安全设施设计对初步设计(修改)再次做了调整,并通过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评审,贵州省发展和

01-地下开采基本知识

矿床开采理论与实践 一.名词解释 1 .矿石:地壳中能提取国民经济所必须的矿物产品的集合体。 2. 矿体:在现代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以工业规模开采的矿石聚集体。 3. 矿床:一个或数个矿体及其周围的岩石和地层、构造等整个含矿地段。 4. 废石:在矿体周围的岩石(围岩)以及夹在矿体中的岩石(夹石),不含有用成分或含量过少,当前不宜作为矿石开采的集合体 5. 矿石品位:指矿石中有用成分的含量。常用百分数或g/t、g/m3表示 6.矿石损失率:指在开采过程中损失的工业储量与原工业储量之比率。 7.矿石贫化率:采出矿石品位比原矿石品位降低的百分率。 8.矿石回收率:指采出的纯矿石量与工业储量之比率。 9.废石混入率:混入采出矿石中的废石量与采出矿石量之比率,用百分数(%)表示 二.填空题 1.金属矿床按矿体形状分类⑴层状矿床⑵脉状矿床⑶块状矿床 按矿体倾角分类⑴水平和微倾斜矿床 ⑵缓倾斜矿床 ⑶倾斜矿床。 ⑷急倾斜矿床。 按矿体厚度分类⑴极薄矿体。 ⑵薄矿体 ⑶中厚矿体 ⑷厚矿体 ⑸极厚矿体 三.问答题 1对矿床开采影响较大的矿石和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有哪些?它们对矿床开采有哪些影响? ⒈)硬度※硬度影响凿岩设备和破碎方法的选择,也影响劳动生产率、材料消耗和采矿成本。 ⒉)坚固性※坚固性影响凿岩速度、炸药消耗量和地压管理。 ⒊)稳固性※矿岩稳固性影响到井巷的维护、采矿方法及地压管理方法的选择。 ⒋)结块性※矿石的结块性对矿石的运输和采矿方法选择有影响。 ⒌)氧化性※矿石的氧化会降低选矿回收率 ⒍)自燃性※矿石的自燃,会使井下温度上升,并可能引发地下火灾,对矿井通风、爆破方法和采矿方法的选择有特殊的要求。 ⒎)含水性※矿岩含水性对放矿、运输,箕斗提升及矿仓贮存和采矿、巷道支护等带来困难。 ⒏)碎胀性※矿岩碎胀性对矿岩运输提升有影响。 2.划分矿石和废石的原则有哪些? 原则:国家的社会制度及所规定的技术经济政策,矿床的埋藏条件,采矿和矿石的加工技术水平,地区的技术经济条件等 金属矿床的特点:⒈)矿床赋存条件不稳定; ⒉)矿石品位变化大; ⒊)地质构造复杂;

第三章 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第三章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煤田划分为井田 煤田的范围相当广阔。大的煤田面积可达数千平方公里,储量可达数百亿吨。对于这样大的煤田,如果用一个矿井来开采,无论从技术上,经济上和安全上都是不合理的。因此,在开发一个煤田时,应将煤田划分成若干较小的部分。由若干个矿井进行开采。划归一个矿井开采的那部分煤田称为井田。有时煤田不很大,也可不划分井田。 由于行政或经济上的原因,往往将邻近几个井田划归为一个行政机构管理,而将这邻近的井田和起来称为矿区。 在煤田划分为井田时,以矿区总体规划为依据,要保证各井田有合理的尺寸和境界,使煤田各部分都能得到合理的开发。 一、划分的原则 1.井田范围、储量、煤层赋存及开采条件要与矿井生产能力相适应 对一个生产能力较大的矿井,尤其是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大型矿井,应要求井田有足够的储量和合理的服务年限。生产能力较小的矿井,储量可少些。矿井生产能力还要与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装备条件相适应,并要为矿井发展留有余地。随着开采技术的发展,根据当前技术水平划定井田范围,可能满足不了矿井长远发展的要求。因此,井田范围应适当划得大些,或在井田范围外留一备用区,暂不建井,以适应矿井将来发展的需要。对于煤层总厚度较大,开采条件好,为加快矿井建设和节约初期投资而建设的中小型矿井,更应如此。 2.保证井田有合理的尺寸 一般情况下,为便于合理安排井下生产,井田走向长度应大于倾斜长度。如井田走向长度过短,则难以保证矿井各个开采水平有足够的储量和合理的服务年限,造成矿井生产接替紧张;或者在这种情况下为保证开采水平有足够的服务年限使阶段(水平)高度加大,将给矿井生产带来困难。井田走向长度过长,又会给矿井通风、井下运输带来困难。因此,在矿井生产能力一定的情况下,井田走向长度过长或过短,都将降低矿井的经济效益。 我国煤矿生产实践表明,井田走向长度应达到:小型矿井不小于1 .5 km;中型矿井不小于4.0 km;大型矿井不小于7.0 km;特大型矿井可达10.0~15.0 km。 3.充分利用自然等条件划分井田 例如,利用大断层作为井田边界,或在河流、国家铁路、城镇等下面进行开采存在问题较多或不够经济,须留设安全煤柱时,可以此作为井田边界。这样,既降低了煤柱损失,又减少了开采技术上的困难。见图3—1。 图3—1 井田境界划分示意图 在煤层倾角变化很大处,可以其作为井田边界,便于相邻矿井采用不同的采煤方法和采掘机械,简化生产管理。其他如大的褶曲构造也可作为井田边界。 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如地表为沟谷、丘陵、山岭的地区,划定的井田范围和边界要便于选择合理的井筒位置及布置工业场地。对于煤层煤质、牌号变化较大的地区,如果需要,也可考虑依不同煤质、牌号按区域划分井田。 4.合理规划矿井开采范围,处理好相邻矿井之间的关系 划分井田边界时,通常把煤层倾角不大,沿倾斜延展很宽的煤田,分成浅部和深部两部

采煤概论教学内容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本校是原煤炭工业部部属高校,在划归地方后,学校提出目标定位是:坚持“育人为本,崇尚学术”的办学理念,大力实施“质量兴校,特色强校”战略,“经过不懈努力,把学校建成多学科协调发展,地矿学科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在能源科学和工程技术方面特色鲜明,优势明显,若干理学和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取得突破,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成为省内一流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重要的煤炭科学技术研发基地和安全生产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地方、服务行业、服务社会”;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勤奋实干、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近年来,随着学校内涵建设和学校声望的提高,学校生源情况越来越好,2006年第一志愿上线率达到120%以上。 《采煤概论》是体现我校矿业特色和优势的主要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了解采矿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在煤矿生产建设中的位置,建立了采矿与其它非采矿专业的桥梁,尽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如何与采矿有机的结合,如何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采矿工程中,以建立起具有采矿特色的相关专业体系。通过在相关专业开设《采煤概论》课程,使学生建立了矿井地质、矿山测量、矿山机械、矿山电工、矿业经济、矿山管理、矿山环境保护、矿山通信、计算机在煤矿中的应用等具有明确矿业特色的知识体系。可见,通过开设《采煤概论》课程,有力的支持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支持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采煤概论》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及其先修课程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计划。 (1)36学时教学安排

【采矿课件】04开拓参数车场延深

第四章井田开拓巷道布置 (第十八章内容) 本章为井田开拓部分的重点,第二章是基本概念,第三章是开拓方式,而如何确定有关参数及方案,如§2.3中开拓方式所解决的问题中,井筒位置,水平标高的确定,水平大巷的布置,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4.1 井筒位置的确定(书上§18.3) 位置的确定不能从一方面考虑,从开拓布局的整体考虑,如水平的位置,大巷的类型等,它们相互影响。 合理的井筒位置应考虑地面情况,井下地质以及生产情况。 一、对地面布置工业广场有利 每个矿井,都有地面生产系统,行政管理系统,需占有一定的面积的土地。 1、场地足够。布置地面生产系统及其工业建筑、行政管理系统。如主付井(绞车房)、洗(选)煤厂、煤仓(场),装车站,办公楼,宿舍,食堂,浴池等。(一般情况下,工业广场的面积为:大型井0.8 ~1.1公顷/10万吨,中型井 1.3 ~1.8公顷/10万吨,小型井 2.0 ~2.5公顷/10万吨)。 2、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及重要文化古籍和园林,要避免村庄搬迁及河流改道; 3、有较好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避开滑坡,崩岩,溶洞,流沙等地段。森林地区应与林地有足够的防火距离。 4、避免井筒和工业广场遭受水灾。井口位置高于最高洪水位,工业广场不受洪水威胁。(解释最高洪水位的意义) 5、便于矿井的供水,供电,运输,便于排污,排矸的处理。不影响居民生活。 6、充分利用地形,使地面生产系统合理,尽可能少平整土地。 对于平硐开拓,主要考虑地面,若地面无太大的限制,则可考虑井下。 二、对井下开采有利 应使井巷工程量,运输量,维护量,通风效果上达到较佳水平,使工业广场压煤量达到合理。 1、走向的位置:在储量中心。此时,运输量最小,通风费用最低,水平

井田开拓

4 井田开拓 4.1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井田开拓是指在井田范围内,为了采煤,从地面向地下开拓一系列巷道进入煤体,建立矿井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和动力供应等生产系统。这些用于开拓的井下巷道的形式、数量、位置及其相互联系和配合称为开拓方式。合理的开拓方式,需要对技术可行的几种开拓方式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才能确定。 井田开拓主要研究如何布置开拓巷道等问题,具体有下列几个问题需认真研究。 1)确定井筒的形式、数目和配置,合理选择井筒及工业场地的位置; 2)合理确定开采水平的数目和位置; 3)布置大巷及井底车场; 4)确定矿井开采程序,做好开采水平的接替; 5)进行矿井开拓延深、深部开拓及技术改造; 6)合理确定矿井通风、运输及供电系统。 确定开拓问题,需根据国家政策,综合考虑地质、开采技术等诸多条件,经全面比较后才能确定合理的方案。在解决开拓问题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煤炭工业的技术政策,为早出煤、出好煤高产高效创造条件。在保证生产可靠和安全的条件下减少开拓工程量;尤其是初期建设工程量,节约基建投资,加快矿井建设。 2)合理集中开拓部署,简化生产系统,避免生产分散,做到合理集中生产。 3)合理开发国家资源,减少煤炭损失。 4)必须贯彻执行煤矿安全生产的有关规定。要建立完善的通风、运输、供电系统,创造良好的生产条件,减少巷道维护量,使主要巷道经常保持良好状态。 5)要适应当前国家的技术水平和设备供应情况,并为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发展采煤机械化、综掘机械化、自动化创造条件。 6)根据用户需要,应照顾到不同煤质、煤种的煤层分别开采,以及其它有益矿物的综合开采。 4.1.1确定井筒形式、数目、位置及坐标 1)井筒形式的确定 井筒形式有三种:平硐、斜井、立井。一般情况下,平硐最简单,斜井次之,立井最复杂。 平硐开拓受地形迹埋藏条件限制,只有在地形条件合适,煤层赋存较高的山岭、丘陵或沟谷地区,且便于布置工业场地和引进铁路,上山部分储量大致能满足同类井型水平服务年限要求。 斜井开拓与立井开拓相比:井筒施工工艺、施工设备与工序比较简单,掘进速度快,井筒施工单价低,初期投资少;地面工业建筑、井筒装备、井底车场及硐室都比立井简单,井筒延伸施工方便,对生产干扰少,不易受底板含水层的威胁;主提升胶带化有相当大的提升能力,可满足特大型矿井主提升的需要;斜井井筒可作为安全出口,井下一旦发生透水事故等,人员可迅速从井筒撤离。缺点是:斜井井筒长辅助提升能力少,提升深度有限;通风路线长、阻力大、管线长度大;斜井井筒通过富含水层、流沙层施工技术复杂。 立井开拓不受煤层倾角、厚度、深度、瓦斯及水文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在采深相同的的条件下,立井井筒短,提升速度快,提升能力大,对辅助提升特别有利,井筒断面大,可满足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需风量的要求,且阻力小,对深井开拓极为有利;当表土

采矿专业基本知识考试题库完整

专业基本知识考试题库 一、填空题 1、矿井巷道按其所处空间位置和形状,可分为垂直巷道、水平巷道和倾斜巷道。 2、根据巷道服务范围及其用途,矿井巷道可分为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和回采巷道三类。 3、我国现阶段合理的井田走向长度一般为:小型矿井不小于1500m;中型矿井不小于4000m;大型矿井不小于7000m。 4、阶段内的划分方式有采区式、分段式和带区式三种。 5、国家对采区采出率的规定是:薄煤层不低于85%,中厚煤层不低于80%,厚煤层不低于75%。 6、国家对采煤工作面采出率的规定是:薄煤层不低于97%,中厚煤层不低于95%,厚煤层不低于93%。 7、根据生产能力的大小,我国把矿井划分为大、中、小三类。 8、井田开拓方式按井硐形式可分为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和综合开拓四类。 9、按平硐与煤层走向的相对位置不同,平硐分为走向平硐、垂直平硐和斜交平硐。 10、井底车场运输线路包括存车线、调车线和绕道线路等。 11、井底车场常用的调车方式有:顶推调车法、甩车调车法和专用设备调车法。 12、按照矿车在井底车场内的运行特点,井底车场可分为环形式和折返式。 13、按照井底车场存车线与主要运输巷道的位置关系,环形式车场可分为卧式、立式和斜式。 14、按列车从井底车场两端或一端进出车,折返式车场可分为梭式车场和尽头式车场。 15、煤矿井下运输大巷的运输方式有:轨道运输和带式输送机运输。 16、轨道运输大巷的轨距一般有600mm和900mm两种。 17、运输大巷的方向应与煤层走向大体一致,为便于运输和排水,其坡度一般为3‰~5‰。 18、运输大巷的布置方式有分层运输大巷、集中运输大巷和分组集中运输大巷。 19、井田开拓方式是井硐形式、水平数目和阶段内的布置方式的总称。 20、在现生产的采区内,采煤工作面结束前 10~15 天,完成接替工作面的巷道掘进及设备安装工程;在现开采水平内,每个采区减产前 1~1.5 个月,必须完成接替采区和接替工作面的掘进工程和设备安装工程。 21、采煤方法是指采煤系统与采煤工艺的综合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相互配合。 22、影响采煤方法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地质因素、技术发展及装备水平、矿井管理水平和矿井经济效益。 23、影响采煤方法选择的地质因素有:煤层倾角、煤层厚度、煤层特征及顶底板稳定性、煤层地质构造、煤层含水性、煤层瓦斯含量和煤层自然发火倾向性等。

(本科)采矿工程毕业设计指导书

毕业设计指导书 采矿教研室 山东科技大学

目录 第一章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 (2) 第二章矿井境界及储量 (3) 第三章矿井年产量及服务年限 (4) 第四章井田开拓 (5) 第五章首采区巷道布置 (18) 第六章采煤工艺设计 (27) 第七章开采顺序及采区、采煤工作面的配置 (31) 第八章矿井通风与安全技术措施 (33) 第十章技术经济指标 (49)

第一章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 第一节矿区概述 矿区的地理位置(附地理位置图)及行政隶属关系。矿区地形地貌,矿区内有关的主要企业单位。电源、水源及建筑材料的来源。矿区内贸易中心、火车站及其他主要场地的位置。矿区的气候特点;气温、风向、风速,雨期及降雨量,冻结期及冻结深度等,综述矿区的开发条件。 第二节井田及其附近的地质特征 井田的地层层位关系、地质构造、含煤系及地层特征以井田地层柱状图说明,煤田的成因及生成年代、煤层的总数及可采层数,表土层及风化带的深度。 井田中的地质变动,最主要的破坏及其形式——断层、褶曲、火成岩侵入等,区域变质及侵入等,区域变质及侵入变质的程度,它们的分布及位置。 水文情况:井田范围内的河流,流量及洪水位,流沙层,含水层的厚度及分布,含水系数及渗透系数,溶洞水的静储量及水力联系,断层的透水性质及水力联系。 第三节煤层及煤质特征 井田的煤层及其埋藏条件:走向、倾向、倾角,可采层的厚度及层间距。各煤层的性质,顶底板岩石的性质。

煤层的瓦斯性,自燃及煤尘爆炸性,含水性。 煤的牌号,工业分析及工业用途。 第四节井田的勘探程度及对对勘探的要求。 矿井概况及井田地质特征是矿井设计基础资料。编写本章说明书时,应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广泛收集、弄清资料的基础上,扣紧指导教师下达的设计题目,按课程设计大纲的要求进行。 本章应附图附表: 1、交通位置图(说明书插图,比例1∶500,000); 2、井田综合柱状图(说明书插图):该图可据“矿井综合柱状图”进行简化后编制,但简化后的“综合柱状图”地质年代、地层单位要连续,对开采有重要影响的地层不能省略,如煤层的顶板、底板、含水层等; 3、煤层特征表; 4、主要地质构造特征表; 第二章矿井境界及储量 第一节井田境界 井田境界应根据地质构造、储量、水文、煤层赋存情况、开采技术条件、开拓方式及地貌、地物等因素,进行技术分析后确定。一般以下列情况为界: 1、以大断层、褶曲和煤层露头、老窑采空区为界; 2、以山谷、河流、铁路、较大的城镇或建筑物的保护煤柱为界; 3、以相邻矿井井田境界煤柱为界; 4、人为划分井田时:煤层倾角较小,特别是近水平煤层时,用一垂直面来划分井田境界;在倾斜或急倾斜煤层中,沿煤层倾斜方向,常以主采煤层底板等高线为准的水平面划分井田。 说明书中应明确说明确定的井田范围、井田走向、倾向的最大、最小及平均尺寸,井田的面积(km2)。并把确定的井田范围标注在主采煤层(或指导教师指定的煤层)的底板等高线图和剖面图上。 第三节井田储量 一、矿井工业储量 矿井工业储量是勘探(精查)地质报告提供的“能利用储量”中的A、B、C三级储量之和,其中高级储

实验一 井田开拓方式实验(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井田开拓方式实验 实验学时:2 实验类型:验证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掌握各种井田开拓方式,掌握巷道名称、位置、巷道间的联系及布置方式,建立起空间概念;了解各种井底车场的布置方式;能够根据模型绘制开拓巷道布置平面图和剖面图。 二、实验内容 立井、斜井、平硐以及综合开拓开拓方式,各种井底车场形式。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采用剖视方法表现井下开拓巷道布置的空间关系,通过模型展示各种井底车场的概念。 由老师解说,学生观摩。 四、实验组织运行要求 根据本实验的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形式。 五、实验条件 各种井田开拓方式的模型和各种井底车场的模型。 六、实验步骤 1.观看模型,听指导教师讲述; 2.自己对每个模型进行观察和描述,建立起空间概念。 七、思考题 1、立井开拓方式的特点,主要生产系统的运行路线? 2、斜井开拓方式的优缺点和适应条件。 3、井底车场的组成?并说明调车过程。 八、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实验预习、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三部分: 1、实验预习

在实验前每位同学都需要对本次实验进行认真的预习,并写好预习报告,在预习报告中要写出实验目的、要求,需要用到的仪器设备、物品资料以及简要的实验步骤,形成一个操作提纲。 2、实验记录 学生开始实验时,应该将记录本放在近旁,将实验中所做的每一步操作和观察到的现象如实地记录下来。 3、实验报告 主要内容包括对实验中的现象、实验的关键点等进行整理、解释、分析总结,回答思考题。学生选择一种开拓方式的模型,绘制平面图和剖面图,并说明各个生产系统,包括运煤、运料、提矸、通风、排水等;选择一种井底车场模型,绘制调车线路图,并说明调车方式。 九、其它说明 学生要遵守实验室管理的相关规定,服从实验员指挥,注意实验安全。

第五章 井田开拓中几个主要问题

第五章井田开拓中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节井硐位置及数目的确定 井硐,是矿井最重要的井巷工程。它是矿井由地下通向地面的出口,是煤炭、材料、设备、人员、风、电的必经之路,是整个矿井生产系统的咽喉。井硐往往是矿井建设中影响初期投资和建成井工期的关键性控制工程。此外,井硐的位置和数目还对矿井生产系统的技术合理性,矿井生产经营的经济合理性以及资源回收率等都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地,一个矿井至少应有一主一副两个井硐,主井担负煤炭提升,副井担负辅助提升任务。 井硐的主要作用是联系井上和井下,在井上,由于要布置地面工业场地,井口位置要受地表因素影响,井硐在开凿过程中掘进的难易程度和维护性的好坏,受井下地质因素的影响。另外,井硐落底位置与矿井生产经营的技术经济合理性有关,所以井硐位置还受矿井技术经济合理性的约束。 所谓井硐位置,主要是指两个方面,一是井口和井底沿井口走向和倾斜方向的位置;二是井硐本身所通过的岩层层位。 根据以上分析,选择井硐位置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论证和比较。 一、地面因素的影响 1)能充分利用地形,使地面生产系统和工业场地布置合理,尽可能减少地面工业场地的土石方工程量。 2)地面工业场地应尽可能少占或不占良田,特别是不要占用高效农田。 3)井口标高应高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并具有良好的泄、排洪条件,免受洪水危胁。 4)井口所在地工程地质条件要好,要避免滑坡、崩坍、地表沉陷的影响。 5)距林区较近时,应给井口留有足够的防火距离,免受森林火灾的影响。 6)要充分考虑各种人为因素。特别是地方煤矿和乡镇、个体煤矿,要充分注意地面场地、交通等引发的各种矛盾,如井口占地的归属、矸石排放方式等。 二、地下因素 1)井硐穿过的岩层应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尽可能避免穿越流沙层、强含水层和地质破坏剧烈带等不利于井硐掘进和维护的地带。 2)井硐落底位置应能保证各水平井底车场巷道和硐室处于坚硬、完整的岩层中,保持井底车场良好的维护条件。 3)井硐应避免老窑采区及其垮落岩层的影响。 4)井硐应尽可能布置在薄煤带或不受采动影响的井田边界之外,以减少工业场地煤柱损失。 5)井硐位置应保证井硐延深时,不受底板强含水层水患威胁。 三、技术经济因素 1)井硐落底位置应尽可能使井下运输、提升等生产环节简单。 2)井硐落底位置应尽可能使开拓工程量小,建井快,出煤早。 3)井硐落底位置应尽可能降低煤炭运输费等运营费用并使矿井生产易于管理。 井硐落底位置在以上原则下,应优先考虑有利于第一开采水平,并兼顾其它水平。在条件许可时,井筒落底最好靠近第一水平运输大巷。 井硐落底沿井田走向的合理位置,一般在井田储量沿走向分布的中央,这样可以形成比较

矿大成教采煤方法复习题及答案

矿大成教采煤方法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井田开拓基本知识 1、井田:在矿区内,划归一个矿井开采的那一部分煤田。 2、石门:与煤层走向垂直或者斜交的水平岩石巷道。 3、简述矿井巷道按其作用和服务范围分为哪几类?说明各类巷道的含义并各举例说明。 开拓巷道:为全矿井或一个开采水平服务的巷道。 准备巷道:为采区、一个以上区段服务的运输、通风巷道。 回风巷道:形成采煤工作面及为其服务的巷道。 4、阶段:在井田范围内,沿着煤层的倾斜方向,按一定标高把煤层划分为若干个平行与走向的长条部分,每个长条部分具有独立的生产系统。 5、开采水平(简称水平):将设有井底车场、阶段运输大巷并且担负全阶段运输任务的水平。 6、采区:在阶段范围内,沿走向把阶段划分为若干个具有独立生产系统的块矿。 7、区段:在采区范围内,沿煤层倾斜方向将采区划分为若干个长条部分。 8、带区:在阶段内煤层走向划分为若干个具有独立生产系统。 9、盘区:沿煤层的延展方向布置大巷,在大巷两侧划分成为具有独立生产系统的块段。 10、简述煤层按倾角如何分类?近水平煤层、缓倾斜煤层、倾斜煤层、急倾斜煤层。 11、简述煤层按厚度如何分类? 薄煤层、中厚煤层、厚煤层。 12、采区采出率:13、我国对不同厚度的煤层的采出率有何要求?采区采出率:薄煤层不低于85%,中厚煤层不低于80%,厚煤层不低于75%,水力采煤不低于70%;采煤工作面采出率:薄煤层不低于97%,中厚煤层不低于95%,厚煤层不低于93%。 第二章井田开拓方式 1、何谓井田开拓?井田开拓方式按井筒形式不同分为哪几大类?由地表进入煤层为开采水平服务所进行的井巷布置和开掘工程。立井开拓、斜井开拓、平硐开拓和综合开拓。 2、井田开拓方式:开拓巷道在井田内的总体布置方式。 3、矿井开拓主要研究和解决哪些基本问题? 1)确定井筒(硐)形式、数目、位置及配置 2)确定阶段数目、开采水平数目、位置 3)确定大巷数目、位置及井底车场形式 4)确定矿井开采程序,做好水平的接替 5)开拓延深、技术改造 6)确定通风、运输和供电 4、斜井不同的提升方式,对倾角有何要求? 提升方式井筒倾角a 串车≯25 ° 箕斗 25 °~35 ° 普通胶带机≯17 ° 大倾角胶带机≯25 ° 无极绳≯10° 6、简述平硐开拓的优点和缺点及适用条件? 平硐的优点: (1)煤由平硐直接外运,运输环节少,设备少,系统简单,费用低; (2)地面工业广场建筑和设施简单;

-井田开拓方式

第二章 井田开拓方式 2.1 井田开拓概念 2.1.1 井田开拓方式的概念 井田开拓:由地表进入煤层为开采水平服务所进行的井巷布置和采掘工程称为井田开拓。 矿井开拓方式:矿井井筒形式、开采水平数目及阶段内的布置方式的总称。 2.1.2 井田开拓方式的分类 (1)按井筒(井筒 :由地面通达矿体的巷道)形式分:立、斜、平、综、分区域; (2)按水平数的多少分:单水平、多水平; (3)按开采准备方式分:上山式、下山式、上下山式、混合式; (4)按开采水平大巷的布置方式分:分煤层大巷、集中大巷、分组集中。 如立井单水平上下山(采区)式、立井多水平上下山(采区)式、立井多水平上山(采区)式、立井多水平上山及上下山混合(采区)式,绘出关系图形如下图2.1。 图 2.1 开拓方式分类关系图 2.1.3 确定井田开拓方式的原则 合理确定矿井生产能力,井田范围,进行井田内的划分,确定井田开拓方式,井筒数目及位置;选择主要运输大巷布置方式及井底车场形式; 确定井筒延伸方式及井田开采顺序。其确定开拓方式的基本原则为: (1)多出煤、早出煤、出好煤、建设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矿井,集中,简单; (2)按《规程》完善通风条件,良好生产条件; 开拓方 立 井 斜 井 平 硐 综 合 单水多水平 上下山 上 山 上下山 混 合 分层大集中大分组集中大

(3)减少煤柱损失,减少巷道维护量,提高矿井采出率; (4)减少工程量,降低投资,减少建工工期‘新技术机械化。 2.2 斜井开拓 斜井开拓时,根据井田再划分方式和阶段内布置形式可组合成多种开拓方式。如:“斜井单水平分区式”、“斜井单水平分带式”、“斜井多水平分区式”、“斜井多水平分段式”等。本节仅举例介绍我国目前常用的几种斜井开拓方式。 2.2.1 片盘斜井开拓 片盘斜井开拓是斜井开拓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它是将整个井田沿倾斜方向划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倾斜宽度可以布置一个采煤工作面。在井田沿走向中央由地面向下开凿斜井井筒,并以井筒为中心由上而下逐阶段开采。图2.2为一片盘斜井的示例。井田沿倾斜方向划分为四个阶段。阶段内按整个阶段布置,即每一阶段斜宽布置一个工作面。 图2.2 片盘斜井开拓 1—主井;2—副井;3—片盘车场;4--阶段运输平巷;5—辅巷;6—阶段回风平巷;7--采煤工作面; 8—联络眼

井田开拓的概念

第二章井田开拓的基本概念 (书上第十六章) §2. 1 矿井储量生产能力服务年限 一、矿井储量 1、地质储量:在井田范围内所包含有的煤层的所有计算出的 煤炭储量,包括平衡表内和平衡表外储量 1)、平衡表内储量:在目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所要求的煤层质量指标(灰分、发热量等)达到可以利用的、其指标符合要求且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能够采出的储量(A+B+C+D)。 2)、平衡表外储量:目前尚难利用将来可能会利用,目前技术条件不能够采出而将来能够采出的储量。 2、工业储量Z g:经过勘探,其煤层厚度和质量均合乎开采要 求,而地质构造又比较清楚的平衡表内储量。A+B+C(+0.5D)。 (说明A、B、C、D各级别的意义) 1、矿井设计储量:在矿井设计中,由工业储量减去永久煤柱 的损失量。 Z s=(Z g-P1) Z s:矿井设计储量;Z g:工业储量 P1:永久煤柱的损失量,包括井田境界煤柱、断层煤柱、铁路、公路、河流、城镇、重要建筑等需要保护的煤柱; 4、矿井设计可采煤量 Z k=(Z s-P2) ·C Z k:矿井设计可采煤量; P2:包括工业广场煤柱、井筒保护煤柱、水平大巷保护煤柱、阶段分界煤柱、主要上下山保护煤柱,可以定义为暂时煤柱。 C:矿井设计的采区回采率,分为三类: 厚煤层≥75%,中厚煤层≥80%,薄煤层≥85%。 5、各类储量之间的关系 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矿井设计储量(矿井可采储量) 工业储量永久煤柱损失设计损失量 能利用储量 (A+B+C) 矿井地质储量 (A+B+C+D) 远景储量(D) 暂不能利用储量

二、矿井生产能力 井型大小的确定,在划分时就需考虑储量,尺寸。 1、储量:指工业储量。 大型井,投资多,应有较长的生产期(服务年限),储量应大。下表是在一般情况下,矿井和第一开采水平的最低服务年限。(服务年限的计算,后面会讲到) 2、开采能力:矿井生产条件能保证的原煤生产能力。主要是采区的生产能力与同时生产的采区数。 同采采区数与井型有关。600万及以上,6~7个以上;400~500万,4~6个;240、300万,3~4个;150、180万,2~3个;120万及以下,1~2个。 3、生产环节能力 提升、运输、通风、排水、供电、井底车场通过能力等等。各环节能力,一般按设计能力进行设计,如果设备特殊,可能成为限制矿井生产能力的因素。 4、安全生产条件:主要是指瓦斯、通风、水文地质等因素。这四个因素储量是基础,开采能力是关键,各环节能力应配套,安全生产条件必须保证。 三、矿井服务年限 1、计算公式: K A Z T k ?= T :矿井服务年限,年; A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万t/a 或 Mt/a ; K :储量备用系数,取 1.3~1.5。 2、储量备用系数的意义: 考虑两个方面原因: 1)、由于在地质勘探过程中,很多地质构造不能完全控制,包括断层、褶皱、岩浆岩侵入带、陷落柱等,加大了煤柱的损失量; 2)、由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市场需要煤炭,煤炭的需求量增加,而在矿井设计中,各个生产环节均有富裕能力,当实际地质条件与精查地质报告所提供的资料相差不大是,实际的矿井生产能力会提高,从而使实际的产量A 增加;

采矿考点

第1章煤矿地质知识 一、地质作用 1.内力地质作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等。 2.外力地质作用 风化和剥蚀、搬运和沉积、固结成岩 二、地壳的物质组成 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繁多,按照生成原因,可以将岩石划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别。 地壳的发展历史简称地史 煤的形成 煤层的形成受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及古构造等条件的控制。 煤系是指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 煤层赋存状态 1)煤层的厚度 薄煤层煤层厚度从最小可采厚度至 1.3m 中厚煤层煤层厚度1.3m至3.5m 厚煤层煤层厚度3.5m以上 3)煤层的倾角 缓斜煤层8°~25°(8°以下称为近水平煤层) 倾斜煤层25°~45° 急斜煤层45°~90° 产状要素有走向、倾向和倾角,如图1-1所示。 煤田地质勘探工作划分为煤田普查、矿区详查和井田精查三个阶段依次进行。

第二章煤矿地质图 一、等高线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相同的若干点联接而成的曲线, 等高线具有下列特点: (1)等高线是连续的闭合曲线,如果不在图内闭合,就一定要在图外闭合。所有等高线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相交或重合。 (2)等高线上任一点向相邻等高线可以作 很多线段,投影到水平面后,其中最短的一条线段称为最大倾斜线。等高线与最大倾斜线成直交。 (3)等高线稠密表示陡坡,等高线稀疏表示缓坡,等高线间距均匀表示坡度一致 煤层层面有上下之分,上层面是煤层与顶板的交面,下层面是煤层与底板的交面。煤层上层面等高线图叫做煤层顶板等高线图,煤层下层面等高线图又称为煤层底板等高线图。 煤层褶曲表现为煤层底板等高线发生弯曲,若等高线凸出方向,是标高升高方向则褶曲为向斜,若等高线凸出方向是标高降低方向,褶曲为背斜,如图2-12所示。 2.断层 在煤层等高线图上,断层是用断层面与煤层层面的交线的水平投影来表示,一般叫做断层交线或交面线。 上盘交面线用符号—·—表示,下盘交面线用符号—×—表示。一般情况下,正断层表现为等高线中断缺失,中断缺失部分为无煤带,逆断层表现为煤层等高线重叠, 一、地质地形图 地质地形图实际上是地形图和地质图重叠绘制在一起的地质图件,以统一的图例及简短的文字来说明井田内煤层层数、煤层厚度,层间距离、标志层特征,煤层顶底板岩性及含水层等主要内容的地质图件。 以上讲的是煤矿地质图,常用的矿图一般还包括采矿工程图。 第三章井田开拓的基本问题 1.煤田 在地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含碳物质沉积形成的基本连续的大面积含煤地带称为煤田开发煤田形成的社会区域,成为矿区。 3.井田 划归给一个矿井开采的那一部分煤田称为井田

采矿学基本知识word版

第一篇井田开拓 第一章井田开拓基本知识矿井生产概况 一、基本概念 1. 煤田 在地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含碳物质沉积形成的基本连续的大面积含煤地带称为煤田。(山西八大煤田) (煤的形成与形成有价值煤田的条件----录像)

山西煤田分布: 六大煤田名称(面积,单位:104km2):大同(0.19)、宁武(0.38)、河东(1.6)、西山(0.18)、沁水(4)、霍西(0.68)。 其中大同、宁武两个煤田,都兼有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的煤系,因此它们成为“双纪’’煤田。 还有几个“煤产地”,浑源煤产地(0.041)、繁峙煤产地、五台煤产地(0.0049)、垣曲煤产地、平陆煤产地。 山西省有119个县,其中94个县有煤炭资源,91个县有煤矿。 2. 矿区和矿区开发开发煤田形成的社会区域,称为矿区。 矿区根据储量、赋存条件、煤炭市场需求量和投资环境等情况,确定矿区规模、划分井田,规划井田开采方式,规划矿井或露天矿建顺序,确定矿区附属企业的类别、数目和生产规模,建设过程等,总称为矿区开发。 3. 井田在矿区内,划归给一个矿井开采的那一部分煤田。 (沁源县煤矿分布图) 二、矿井巷道 为了进行矿井开采,在地下开掘的井筒、巷道和硐室的总称。(一)按空间位置和形状可分为: (p.6) 1. 垂直巷道-立井、暗立井、溜井 2.倾斜巷道-斜井、暗斜井、上山、下山、开切眼 (p.7) 3.水平巷道-平硐、石门、煤门、平巷、开切眼 (p.7)(二)按服务范围及其用途可分为 1.开拓巷道: 为全矿井或一个开采水平服务的巷道。例如运输大巷、回风大巷、井底车场,主井,副井,回风井,主石门,采区回风石门,采取运输石门,回风石门。

煤矿开采方法习题集

《煤矿开采方法》习题集 第一章井田开拓基本知识 一、概念 1、煤田 2、矿区 3、矿区开发 4、井田 5、立井 6、暗立井 7、斜井 8、暗斜井 9、上山 10、下山 11、平硐 12、石门 13、煤门 14、平巷 15、开拓巷道 16、准备巷道 17、回采巷道 18、矿井生产系统 19、阶段 20、水平 21、开采水平 22、采区式划分 23、分段式划分 24、带区式划分 25、矿井储量 26、矿井生产能力 27、矿井服务年限 二、问答 1、绘图并说明矿井主要巷道及主要生产系统。 2、煤田划分为井田主要考虑哪些主要因素? 3、试述井田境界的划分方法。 4、矿井开拓、准备及回采的含义及作用是什么? 5、井田内的划分方法? 6、如何合理确定开采水平垂高? 7、上下山开采的基本特点及应用。 8、如何合理确定矿井的生产能力? 9、如何进行阶段内的再划分。

10、如何确定矿井的生产能力? 11、确定矿井服务年限为何要考虑储量备用系数? 12、试述矿井生产能力、服务年限与储量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井田开拓方式 一、概念 1、井田开拓 2、斜井开拓 3、立井开拓 4、平硐开拓 5、片盘斜井 6、斜井单水平采区式开拓 7、斜井盘区式开拓 8、立井单水平带区式开拓 9、立井单水平采区式开拓 10、走向平硐 11、垂直或斜交平硐 12、阶梯平硐 13、综合开拓 14、多井筒分区域开拓 二、问答 1、立井开拓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立井开拓方式有哪些类型? 3、斜井开拓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4、片盘斜井开拓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5、斜井开拓方式的井筒布置有几种?其适用条件如何? 6、平硐开拓有几种方式,说明其布置特点及适用条件? 7、综合开拓有哪些类型与应用? 8、综合开拓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9、综合开拓应注意什么问题? 10、分区域开拓的基本特征及其适用性? 11、分区域开拓有哪些类型? 12、确定井田开拓方式的原则。 13、如何选择井筒的形式? 第三章井底车场 一、概念 1、井底车场 2、存车线 3、调车线 4、绕道线 5、顶车调车法 6、甩车调车法 7、专用设备调车法 二、问答 1、简要说明井底车场的用途及特点。

第三章 井田开拓

第三章井田开拓 第一节概述 编写前应明确编制本节的目的和内容: 1、矿区内生产矿井的开拓方式概述及评价:通过在毕业实习期间对矿区各现有生产矿井的地质特征和开拓方式的了解,分析阐明现有矿井所采用的开拓及准备方式的正确性,从而扩大设计者的思路,为设计者正确确定井田开拓方式提供生产实践依据。 2、影响设计矿井开拓的主要因素分析:在了解井田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认识影响设计矿井开拓方式的主要因素,为正确确定开拓方式打下基础。 第二节井田开拓 井田开拓方式是矿井设计的核心。它是以第一、第二章为基础,以后续的四、五、六章为依辅,内容涉及面宽,可变因素多,政策法律性强,设计时必须注意: 1、树立全局观点:在考虑井田开拓问题的同时,要考虑矿井其它生产环节与之相适应,如矿井提升、运输、通风、支护方式、排水等。 2、在矿井设计的诸多矛盾中,设计时要抓主要矛盾。为了使主要矛盾得到解决,对次要矛盾或矛盾方面可预先分析确定。 确定井田开拓方式时,对以下几方面内容可先进行初算: (1)为了正确确定井筒位置、长度、倾角,必须先确定井底车场的型式和有关线路尺寸; (2)为确定井筒、大巷、井底车场等主要开拓巷道断面,必须初步确定提升、运输设备的类型、型号和规格尺寸; (3)为确定矿井通风方式、风井位置及验算各主要巷道的风速,须根据矿井瓦斯等级和其它条件,初步确定全矿及采区所需风量。 上述计算内容和计算步骤可列入有关章节说明书中。利用方案比较法进行本节设计的步骤如下: 熟悉井田地质特征及确定矿井Z K·T·A。 ↓ 对井田开拓中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初步确定有关参数方式。 井田开拓中主要问题有:井田内划分,井筒(硐)形式,数目、位置、开采水平数目和设置、煤层群分组、运输大巷及总回风巷布置,井底车场形式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