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实验任务

自控实验任务
自控实验任务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时段: 成绩: 工学院自动化系

实验一 典型环节的MATLAB 仿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 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 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比例环节的传递函数为 K R K R R R Z Z s G 200,1002)(211 212==-=-=- = 其对应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 图形如图1-3所示。 三、实验内容 按下列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建立相应的SIMULINK 仿真模型,观察并记录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 ① 比例环节1)(1=s G 和2)(1=s G ; ② 惯性环节11)(1+= s s G 和1 5.01 )(2+=s s G ③ 积分环节s s G 1)(1= ④ 微分环节s s G =)(1 ⑤ 比例+微分环节(PD )2)(1+=s s G 和1)(2+=s s G ⑥ 比例+积分环节(PI )s s G 11)(1+=和s s G 211)(2+=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1-3 比例环节的模拟电路及SIMULINK 图形

①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s G 和2)(1=s G ② 仿真模型及波形图11)(1+= s s G 和1 5.01)(2+=s s G 11)(1+= s s G 1 5.01 )(2+=s s G ③ 积分环节s s G 1)(1= ④ 微分环节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2016.03.11)

《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书 郑州轻工业学院 2016.02.20

目录 前言 (3) 实验01 顺序表的基本操作 (7) 实验02 单链表的基本操作 (19) 实验03 栈的基本操作 (32) 实验04 队列的基本操作 (35) 实验05 二叉树的基本操作 (38) 实验06 哈夫曼编码 (40) 实验07 图的两种存储和遍历 (42) 实验08 最小生成树、拓扑排序和最短路径 (46) 实验09 二叉排序树的基本操作 (48) 实验10 哈希表的生成 (50) 实验11 常用的内部排序算法 (52) 附:实验报告模板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程,是编译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其它系统程序和大型应用程序开发的重要基础,也是很多高校考研专业课之一。它主要介绍线性结构、树型结构、图状结构三种逻辑结构的特点和在计算机内的存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典型算法及其时、空效率分析。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数据的逻辑关系以及这种逻辑关系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存储和运算,培养学生能够设计有效表达和简化算法的数据结构,从而提高其程序设计能力。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各种数据结构的特点、存储表示和典型算法的设计思想及程序实现,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数据表达和存储方案,设计出简洁、高效、实用的算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软件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也是进行复杂程序设计的训练过程,通过算法设计和上机实践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据抽象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学习这门课程,习题和实验是两个关键环节。学生理解算法,上机实验是最佳的途径之一。因此,实验环节的好坏是学生能否学好《数据结构》的关键。为了更好地配合学生实验,特编写实验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本课程实验主要是为了原理和应用的结合,通过实验一方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据结构的概念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池州学院 机械与电子工程系

目录 实验一、典型线性环节的模拟 (1) 实验二、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5) 实验三、根轨迹实验 (7) 实验四、频率特性实验 (10) 实验五、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实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六、控制系统设计与校正计算机仿真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七、采样控制系统实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八、典型非线性环节模拟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九、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十、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实验一、典型线性环节的模拟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典型线性环节的模拟方法。 2、研究电阻、电容参数对典型线性环节阶跃响应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1、XMN-2型实验箱; 2、LZ2系列函数记录仪; 3、万用表。 三、实验内容: 1、比例环节: r(t) 方块图模拟电路 图中: i f P R R K= 分别求取R i=1M,R f=510K,(K P=0.5); R i=1M,R f=1M,(K P=1); R i=510K,R f=1M,(K P=2); 时的阶跃响应曲线。 2、积分环节: r(t) 方块图模拟电路图中:T i=R i C f 分别求取R i=1M,C f=1μ,(T i=1s); R i=1M,C f=4.7μ,(T i=4.7s););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LL(1)文法 do while 三地址输出 报告加代码

学号: 课程设计 题目编译原理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2 年月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 题目: DO-WHILE循环语句的翻译程序设计(LL(1)法、输出三地址表示)初始条件: 理论:学完编译课程,掌握一种计算机高级语言的使用。 实践:计算机实验室提供计算机及软件环境。如果自己有计算机可以在其上进行设计。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写出符合给定的语法分析方法的文法及属性文法。 (2)完成题目要求的中间代码三地址表示的描述。 (3)写出给定的语法分析方法的思想,完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程序设计。 (4)编制好分析程序后,设计若干用例,上机测试并通过所设计的分析程序。 (5)设计报告格式按附件要求书写。课程设计报告书正文的内容应包括: 1 系统描述(问题域描述); 2 文法及属性文法的描述; 3 语法分析方法描述及语法分析表设计; 4 按给定的题目给出中间代码形式的描述及中间代码序列的结构设计; 5 编译系统的概要设计; 6 详细的算法描述(流程图或伪代码); 7 软件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 8 研制报告(研制过程,本设计的评价、特点、不足、收获与体会等); 9 参考文献(按公开发表的规范书写)。 时间安排: 设计安排一周:周1、周2:完成系统分析及设计。 周3、周4:完成程序调试及测试。 周5: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设计验收安排:设计周的星期五第1节课开始到实验室进行上机验收。 设计报告书收取时间:设计周的次周星期一上午10点。 指导教师签名: 2011年 12月 23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2011年 12月 23日

《车站信号自动控制》实验指导书

前言 计算机联锁系统采用了最新计算机技术、总线技术、网络技术,实现了一套性能可靠、具有故障安全性、功能完善、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的车站联锁系统。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计算机联锁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熟悉计算机联锁的使用和 维护,使计算机联锁更加安全可靠地运行,充分发挥其效能。 目 录 前言 实验一 (联锁设计实验1)进路选择实验.......................................... 4 实验二 (联锁设计实验1)进路解锁实验.......................................... 7 实验三 (系统认识实验)进路模拟行车实验 (9) 实验四 (接口电路实验)进路故障模拟及处理实验.............................. 11 实验五 车站联锁维修实验............................................................... 13 参考文献 (15)

前言 车站信号自动控制(联锁)系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信号基础设备,必须保证工作可靠,并符合“故障-安全”原则。实现车站联锁的基本功能,完成列车进路建立、锁闭、解锁、道岔控制、信号机控制,完成轨道电路和信号设备状态的监督。通过车站联锁实验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联锁系统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熟悉车站联锁系统的使用和维修,使联锁系统更加安全可靠地运行,充分发挥其效能。

实验1 进路选择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车站联锁车务仿真培训系统,熟悉系统的操作。 2.通过办理进路过程过程,验证各种进路的选路处理过程。 二、实验设备及工作原理 1.实验设备: ⑴PC机E8000 1台 ⑵瘦客户机T5740W 20台 ⑶服务器E8100 2台 ⑷交换机ProCurve 1台 ⑸集群软件Pink E8000 1套 ⑹车站联锁车务仿真培训系统1套 2. 车站联锁车务仿真培训系统的体系结构,如下图1-1所示。 教师机调度集中机 学员机1 学员 机2 学员 机m 学员 机n ··········· 扩展功能 以太网图1-1 车站联锁车务仿真培训系统体系结构图 三、工作原理 本系统把联锁上位机操作平台,底层联锁逻辑和模拟现场设备的状态及变化过程集合到一台计算机上构成学员机,在一台计算机上实现了联锁系统的所有功能。同时结合教学及培训的特点,设置了一台教师机来完成学员操作过程的记录、回放并设置设备故障及行车命令以供考核学员的处理作业的能力。 四、车站站场图 实验用车站站场图,如下图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原理 实验项目:典型环节的时域相应 实验地点:自动控制实验室 实验日期:2017 年 3 月22 日 指导教师:乔学工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时域特性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TDN-ACC+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各典型环节模拟电路的构成方法。

2.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理想阶跃相应曲线和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比差异,分析原因。 3.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 PC 机一台,TD-ACC+(或TD-ACS)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及内容 下面列出各典型环节的方框图、传递函数、模拟电路图、阶跃响应,实验前应熟悉了解。 1.比例环节 (P) (1)方框图 (2)传递函数: K S Ui S Uo =) () ( (3)阶跃响应:) 0()(≥=t K t U O 其中 01/R R K = (4)模拟电路图: (5) 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对照曲线: ① 取R0 = 200K ;R1 = 100K 。 ② 取R0 = 200K ;R1 = 200K 。

2.积分环节 (I) (1)方框图 (2)传递函数: TS S Ui S Uo 1 )()(= (3)阶跃响应: ) 0(1)(≥= t t T t Uo 其中 C R T 0= (4)模拟电路图 (5) 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 ① 取R0 = 200K ;C = 1uF 。 ② 取R0 = 200K ;C = 2uF 。

1 Uo 0t Ui(t) Uo(t) 理想阶跃响应曲线 0.4s 1 Uo 0t Ui(t) Uo(t) 实测阶跃响应曲线 0.4s 10V 无穷 3.比例积分环节 (PI) (1)方框图: (2)传递函数: (3)阶跃响应: (4)模拟电路图: (5)理想与实际阶跃响应曲线对照: ①取 R0 = R1 = 200K;C = 1uF。 理想阶跃响应曲线实测阶跃响应曲线 ②取 R0=R1=200K;C=2uF。 K 1 + U i(S)+ U o(S) + Uo 10V U o(t) 2 U i(t ) 0 0 .2s t Uo 无穷 U o(t) 2 U i(t ) 0 0 .2s t

编译原理实验指导书2010

《编译原理》课程实验指导书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编译原理/Compiler Principles 实验总学时数: 8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承担实验室: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系中心实验室、计算机技术系中心实验室 一、实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 上机实习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综合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自学和练习相辅相成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通常,实习题中的问题比平时的练习题要复杂,也更接近实际。编译原理这门课程安排的2次上机实验都属于一种设计类型的实验,每个实验的训练重点在于基本的编译技术和方法,而不强调面面俱到;实验的目的是旨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编制算法的能力和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要求学生在上机前应认真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熟悉机器的操作系统和语言的集成环境,独立完成算法设计和程序代码的编写;上机时应随带有关的编译原理教材或参考书;要学会程序调试与纠错。 每次实验后要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实验题目、班级、学号、姓名、完成日期; (2)简要的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3)详细的算法描述; (4)源程序清单; (5)给出软件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结果; (6)实验的评价、收获与体会。 开发工具: (1)DOS环境下使用Turbo C; (2)Windows环境下使用Visual C++ 。 考核: 实验成绩占编译原理课程结业成绩的10%。 三、单项实验的内容和要求: 要求每个实验保证每个学生一台微机。 实验一(4学时):单词的词法分析程序设计。 (一)目的与要求 1.目的 通过设计、编制、调试一个具体的词法分析程序,加深对词法分析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在对程序设计语言源程序进行扫描过程中将其分解为各类单词的词法分析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仿真实验报告

实验一 MATLAB 及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一、实验目的 学习利用MATLAB 进行控制系统时域分析,包括典型响应、判断系统稳定性和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 二、预习要点 1、 系统的典型响应有哪些? 2、 如何判断系统稳定性? 3、 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有哪些? 三、实验方法 (一) 四种典型响应 1、 阶跃响应: 阶跃响应常用格式: 1、)(sys step ;其中sys 可以为连续系统,也可为离散系统。 2、),(Tn sys step ;表示时间范围0---Tn 。 3、),(T sys step ;表示时间范围向量T 指定。 4、),(T sys step Y =;可详细了解某段时间的输入、输出情况。 2、 脉冲响应: 脉冲函数在数学上的精确定义:0 ,0)(1)(0 ?==?∞ t x f dx x f 其拉氏变换为:) ()()()(1)(s G s f s G s Y s f === 所以脉冲响应即为传函的反拉氏变换。 脉冲响应函数常用格式: ① )(sys impulse ; ② ); ,();,(T sys impulse Tn sys impulse ③ ),(T sys impulse Y = (二) 分析系统稳定性 有以下三种方法: 1、 利用pzmap 绘制连续系统的零极点图; 2、 利用tf2zp 求出系统零极点; 3、 利用roots 求分母多项式的根来确定系统的极点 (三) 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 Matlab 提供了求取连续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函数step 、单位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零输入响应函数initial 以及任意输入下的仿真函数lsim.

《编译原理》实验指导书-2015

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编译原理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词法分析器设计 【实验目的】 1.熟悉词法分析的基本原理,词法分析的过程以及词法分析中要注意的问题。 2.复习高级语言,进一步加强用高级语言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完成词法分析程序,了解词法分析的过程。 【实验内容】 用C语言编写一个PL/0词法分析器,为语法语义分析提供单词,使之能把输入的字符串形式的源程序分割成一个个单词符号传递给语法语义分析,并把分析结果(基本字,运算符,标识符,常数以及界符)输出。 【实验要求】 1.要求绘出词法分析过程的流程图。 2.根据词法分析的目的以及内容,确定完成分析过程所需模块。 3.写出每个模块的源代码,并给出注释。 4.整理程序清单及所得结果。 【说明】 运行成功以后,检查程序,并将运行结果截图打印粘贴到实验报告上。 辅助库函数scanerLib设计以及使用说明: 下面内容给出了一个辅助库函数的接口说明以及具体实现。 接口设计 //字符类 class Token { TokenType type; String str; Int line; } //词法分析结果输出操作类 class TokenWriter { ArrayList tokens; //用来记录所识别出来的token TokenWriter(); //构造函数指定输入文件名,创建文件输出流 V oid Add(Token); //将词法分析器中分析得到的Token添加到tokens中 WriteXML(); //将tokens写出到目标文件.xml中 } //词法分析操作词法分析生成文件接口<暂时不需要对该类的操作;下一步做语法分析的时候使用> class TokenReader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2017-2018-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 王娜编写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自动化系 2017年11月 实验一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Matlab 操作环境和基本方法,如数据表示、绘图等命令; 2、掌握控制信号的拉氏变换与反变换laplace 和ilaplace ,控制系统生成模型的常用函数命令sys=tf(num,den),会绘制单位阶跃、脉冲响应曲线; 3、会构造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会利用matlab 函数求取系统闭环特征根; 4、会分析控制系统中n ζω, 对系统阶跃、脉冲响应的影响。 [实验内容及步骤] 1、矩阵运算 a) 构建矩阵:A=[1 2;3 4]; B=[5 5;7 8]; 解: >> A=[1 2;3 4] A = 1 2 3 4 >>B=[5 5;7 8] B = 5 5 7 8 b) 已知A=[1.2 3 5 0.9;5 1.7 5 6;3 9 0 1;1 2 3 4] ,求矩阵A 的特征值、特征多项式和特征向量. 解:>> A=[1.2 3 5 0.9;5 1.7 5 6;3 9 0 1;1 2 3 4]; >> [V ,D]=eig(A) V = 0.4181 -0.4579 - 0.3096i -0.4579 + 0.3096i -0.6044 0.6211 -0.1757 + 0.2740i -0.1757 - 0.2740i 0.0504 0.5524 0.7474 0.7474 -0.2826 0.3665 -0.1592 - 0.0675i -0.1592 + 0.0675i 0.7432 D = 13.0527 0 0 0 0 -4.1671 + 1.9663i 0 0 0 0 -4.1671 - 1.9663i 0 0 0 0 2.1815 >> p=poly(A) p = -6.9000 -77.2600 -86.1300 604.5500 2. 基本绘图命令 a) 绘制余弦曲线y=cos(x),x ∈[0,2π] 解:>> x=linspace(0,2*pi); >> y=cos(x); >> plot(x,y)

一阶二阶自控原理实验报告

成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学院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级120311 学号12031019 学生姓名毕森森 指导教师 自动控制与测试教学实验中心

实验一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 实验时间2014.10.28 实验编号29 同组同学无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2. 学习在电子模拟机上建立典型环节系统模型的方法。 3. 学习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建立一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时间常数T时的跃响应曲线,并测定其过渡过程时间TS。 2. 建立二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阻尼比ζ时的跃响应曲线,并测定其超调量σ%及过渡过程时间TS。 三、实验原理 1.一阶系统:系统传递函数为: 模拟运算电路如图1- 1所示: 图 1- 1 由图 1-1得 在实验当中始终取R 2= R 1 ,则K=1,T= R 2 C,取时间常数T分别为: 0.25、 0.5、1。 2.二阶系统: 其传递函数为: 令=1弧度/秒,则系统结构如图1-2所示: 图1-2 根据结构图,建立的二阶系统模拟线路如图1-3所示:

图1-3 取R 2C 1=1 ,R 3C 2 =1,则及ζ取不同的值ζ=0.25 , ζ=0.5 , ζ=1 四、实验设备 HHMN-1电子模拟机一台、PC 机一台、数字式万用表一块 五、实验步骤 1. 确定已断开电子模拟机的电源,按照实验说明书的条件和要求,根据计算的电阻电容值,搭接模拟线路; 2. 将系统输入端 与D/A1相连,将系统输出端 与A/D1相; 3. 检查线路正确后,模拟机可通电; 4. 双击桌面的“自控原理实验”图标后进入实验软件系统。 5. 在系统菜单中选择“项目”——“典型环节实验”;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阶跃信号幅值选1伏,单击按钮“硬件参数设置”,弹出“典型环节参数设置”对话框,采用默认值即可。 6. 单击“确定”,进行实验。完成后检查实验结果,填表记录实验数据,抓图记录实验曲线。 六、实验结果 1、一阶系统。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LL(1)分析过程模拟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书 软件学院学院软件工程专业07-1班 一、课程设计(论文)题目LL(1)分析过程模拟 二、课程设计(论文)工作自 2010 年 6 月 22日起至 2010 年 6月 28 日止。 三、课程设计(论文) 地点: 四、课程设计(论文)内容要求: 1.本课程设计的目的 (1)使学生掌握LL(1)模块的基本工作原理; (2)培养学生基本掌握LL(1)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使学生掌握LL(1)的调试; (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2.课程设计的任务及要求 1)基本要求: (1)分析LL(1)模块的工作原理; (2)提出程序的设计方案; (3)对所设计程序进行调试。 2)创新要求: 在基本要求达到后,可进行创新设计,如改算法效率。 3)课程设计论文编写要求 (1)要按照书稿的规格打印誊写课程设计论文 (2)论文包括目录、绪论、正文、小结、参考文献、附录等 (3)课程设计论文装订按学校的统一要求完成 4)答辩与评分标准: (1)完成原理分析:20分; (2)完成设计过程(含翻译):40分; (3)完成调试:20分;

(4)回答问题:20分。 5)参考文献: (1)张素琴,吕映芝,蒋维杜,戴桂兰.编译原理(第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丁振凡.《Java语言实用教程》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6)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内容天数地点 构思及收集资料2图书馆 编程与调试4实验室 撰写论文1图书馆、实验室 学生签名: 2009 年6 月22 日 课程设计(论文)评审意见 (1)完成原理分析(20分):优()、良()、中()、一般()、差();(2)设计分析(20分):优()、良()、中()、一般()、差();(3)完成调试(20分):优()、良()、中()、一般()、差();(4)翻译能力(20分):优()、良()、中()、一般()、差();(5)回答问题(20分):优()、良()、中()、一般()、差();(6)格式规范性及考勤是否降等级:是()、否() 评阅人:职称: 年月日

北航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完整版)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一、二阶系统的电子模拟及时域响应的动态测试 二、实验目的 1、了解一、二阶系统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 2、学习在电子模拟机上建立典型环节系统模型的方法 3、学习阶跃响应的测试方法 三、实验内容 1、建立一阶系统的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在不同时间常数T时的响应曲线,测定过渡过程时间T s 2、建立二阶系统电子模型,观测并记录不同阻尼比的响应曲线,并测定超调量及过渡过程时间T s 四、实验原理及实验数据 一阶系统 系统传递函数: 由电路图可得,取则K=1,T分别取:0.25, 0.5, 1 T 0.25 0.50 1.00 R2 0.25MΩ0.5M Ω1MΩ C 1μ1μ1μ T S 实测0.7930 1.5160 3.1050 T S 理论0.7473 1.4962 2.9927 阶跃响应曲线图1.1 图1.2 图1.3 误差计算与分析 (1)当T=0.25时,误差==6.12%; (2)当T=0.5时,误差==1.32%; (3)当T=1时,误差==3.58% 误差分析:由于T决定响应参数,而,在实验中R、C的取值上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另外,导线的连接上也存在一些误差以及干扰,使实验结果与理论值之间存在一定误差。但是本实验误差在较小范围内,响应曲线也反映了预期要求,所以本实验基本得到了预期结果。 实验结果说明 由本实验结果可看出,一阶系统阶跃响应是单调上升的指数曲线,特征有T确定,T越小,过度过程进行得越快,系统的快速性越好。 二阶系统 图1.1 图1.2 图1.3

系统传递函数: 令 二阶系统模拟线路 0.25 0.50 1.00 R4 210.5 C2 111 实测45.8% 16.9% 0.6% 理论44.5% 16.3% 0% T S实测13.9860 5.4895 4.8480 T S理论14.0065 5.3066 4.8243 阶跃响应曲线图2.1 图2.2 图2.3 注:T s理论根据matlab命令[os,ts,tr]=stepspecs(time,output,output(end),5)得出,否则误差较大。 误差计算及分析 1)当ξ=0.25时,超调量的相对误差= 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 2)当ξ=0.5时,超调量的相对误差==3.7% 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3.4% 4)当ξ=1时,超调量的绝对误差= 调节时间的相对误差==3.46% 误差分析:由于本试验中,用的参量比较多,有R1,R2,R3,R4;C1,C2;在它们的取值的实际调节中不免出现一些误差,误差再累加,导致最终结果出现了比较大的误差,另外,此实验用的导线要多一点,干扰和导线的传到误差也给实验结果造成了一定误差。但是在观察响应曲线方面,这些误差并不影响,这些曲线仍旧体现了它们本身应具有的特点,通过比较它们完全能够了解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与系统参数之间的关系,不影响预期的效果。 实验结果说明 由本实验可以看出,当ωn一定时,超调量随着ξ的增加而减小,直到ξ达到某个值时没有了超调;而调节时间随ξ的增大,先减小,直到ξ达到某个值后又增大了。 经理论计算可知,当ξ=0.707时,调节时间最短,而此时的超调量也小于5%,此时的ξ为最佳阻尼比。此实验的ξ分布在0.707两侧,体现了超调量和调节时间随ξ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图2.2 图2.1 图2.3

编译原理实验指导书

编译原理 实 验 指 导 书 作者:莫礼平 2011年3月

实验一简单词法分析程序设计 一、实验目的 了解词法分析程序的基本构造原理,掌握词法分析程序的手工构造方法。 二、实验内容 1、了解编译程序的词法分析过程。 2、根据PASCAL语言的说明语句形式,用手工方法构造一个对说明语句进行词法分析的程序。该程序能对从键盘输入或从文件读入的形如: “const count=10,sum=81.5,char1=’f’,string1=”hj”, max=169;” 的常量说明串进行处理,分析常量说明串中各常量名、常量类型及常量值,并统计各种类型常量个数。 三、实验要求 1、输入的常量说明串,要求最后以分号作结束标志; 2、根据输入串或读入的文本文件中第一个单词是否为“const”判断输入串或文本文件是否为常量说明内容; 3、识别输入串或打开的文本文件中的常量名。常量名必须是标识符,定义为字母开头,后跟若干个字母,数字或下划线; 4、根据各常量名紧跟等号“=”后面的内容判断常量的类型。其中:字符型常量定 义为放在单引号内的一个字符;字符串常量定义为放在双引号内所有内容;整型常量定 义为带或不带+、- 号,不以0开头的若干数字的组合;实型常量定义为带或不带+、- 号, 不以0开头的若干数字加上小数点再后跟若干数字的组合; 5、统计并输出串或文件中包含的各种类型的常量个数; 6、以二元组(类型,值)的形式输出各常量的类型和值; 7、根据常量说明串置于高级语言源程序中时可能出现的错误情况,模仿高级语言编 译器对不同错误情况做出相应处理。 四、运行结果 1、输入如下正确的常量说明串: const count=10,sum=81.5,char1=‘f’,max=169,str1=“h*54 2..4S!AAsj”, char2=‘@’,str2=“aa!+h”; 输出: count(integer,10) sum(float,81.5) char1(char, ‘f’) max(integer,169) str1(string,“h*54 2..4S!AAsj”) char2(char, ‘@’) str2(string,“aa!+h”) int_num=2; char_num=2; string_num=2; float_num=1. 2、输入类似如下的保留字const错误的常量说明串: Aconstt count=10,sum=81.5,char1=‘f’; 输出类似下面的错误提示信息:

自控理论实验指导书

自动控制理论 实验指导书 信息工程学院 2005年10月

第一部分 实验要求 1.实验前做好预习。 2.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实验仪器,用毕恢复原状。 3.接线完成后,由指导教师检查后方可通电。 4.实验完成后,由指导教师检查实验记录、验收仪器后,方可离开。 5.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实验目的; 2) 实验线路; 3) 实验内容; 4) 实验结果(测得的数据、波形等); 5)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第二部分 实验 实验一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 一、 实验目的 1.学习二阶系统阶跃响应曲线的实验测试方法; 2.研究二阶系统的两个参数n ωξ,对暂态性能指标的影响。 二、 实验设备 1.XMN-2型模拟仪。 2.超低频示波器。 3.万用表。 三、 实验内容 典型二阶系统的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二阶系统框图 其闭环传递函数为: 2 222)() (n n n s s s X s Y ωξωω++= 用图2所示电路可模拟二阶系统。其中4个运算放大器分别构成如下环节:

)(t x 图2 用运算放大器构建的二阶系统 . , )(;1)(; ,1)()(6921i f op op op op R R K K s G s G RC T Ts s G s G =-=-==-== 上式中op1、op2、op6、op9分别和模拟仪的运放单元相对应。无阻尼自然振荡角频率、阻尼比与时间常数T 、比例系数K 满足下列关系: 2 );/(1 K s rad T n = = ξω 1. 无阻尼自然振荡角频率n ω保持不变,改变阻尼比ξ,输入单位阶跃信号 V t t x )(1)(=,观察和记录响应曲线)(t y 和最大超调量p M 、调整时间s t 的变化。 1)取K R C M R f 40,0.1,1===μ,使s T K 1,4.0==,可得2.0,1==ξωn 。 2)令K R f 80=,其他参数不变,此时s T K 1,8.0==,4.0,1==ξωn 。 3)令K R f 200=,其他参数不变,此时s T K 1,2==,1,1==ξωn 。 2. 阻尼比ξ保持不变,改变无阻尼自然振荡角频率n ω,输入单位阶跃信号 V t t x )(1)(=,观察和记录响应曲线)(t y 和最大超调量p M 、调整时间s t 的变化(与 上述第一组参数下的结果比较)。 取K R C M R f 40,47.0,1===μ,使s T K 47.0,4.0==,可得12.2=n ω, 2.0=ξ。 3.将以上四组测量结果列表给出,并和最大超调量p M 、调整时间s t 的理论值相比较。 四、 思考题 1.推导图2所示电路的闭环传递函数,并确定n ω、ξ和i f R R C R ,,,的关系。 2.该电路的输出的稳态值是否等于阶跃输入信号的幅值?为什么?

铁道部新表试验任务委托单

沪昆客专 试验任务委托单 委托单位 委托编号 样品名称 送样编号 产地厂名 试样数量 规格种类 代表数量 取样地点 样品描述 取样日期 工程名称 施工部位 检验标准 试验项目 试样验收意见 收样日期 取样人 取样见证人 委托人 委托单位负责人 住址及邮编 联系电话 收样人 预计报告发出日期 表号:铁建试通管02 批准文号:铁建设函 [2009]27号

试验任务委托单 委托单位中铁十三局沪昆客专江西段站前工程HKJX-4标南昌制梁场委托编号样品名称赣江砂 送样编号 产地厂名 试样数量 规格种类中砂 代表数量 取样地点施工现场 样品描述 取样日期 工程名称 施工部位预制箱梁 检验标准 试验项目1、筛分2、吸水率3、细度模数4、含泥量5、泥块含量6、坚固性7、云母含量8、轻物质含量9、有机物含量10、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11、Cl-含量12、碱活性 试样验收意见 收样日期 取样人取样见证人 委托人委托单位负责人住址及邮编联系电话 收样人预计报告发出日期表号:铁建试通管02 批准文号:铁建设函[2009]27号

委托单位中铁十三局沪昆客专江西段站前工程HKJX-4标南昌制梁场委托编号样品名称碎石 送样编号 产地厂名 试样数量 规格种类5-10mm 代表数量 取样地点施工现场 样品描述 取样日期 工程名称 施工部位预制箱梁 检验标准 试验项目1、颗粒级配2、吸水率3、紧密空隙率4、坚固性5、针片状颗粒含量6、含泥量7、泥块含量8、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9、碱活性10、Cl-含量 试样验收意见 收样日期 取样人取样见证人 委托人委托单位负责人住址及邮编联系电话 收样人预计报告发出日期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词法分析

目录 一、实验题目 (2) 二、实验目的 (2) 三、实验要求 (3) 四、实验步骤 (3) 基本设计思路 (3) 流程框图 (4) 算法设计 (5) 函数相关说明 (5) 输入与输出 (7) 程序运行结果 (8) 五、实验方案设计实现 (8) 六、实验程序亮点描述 (9) 七、实验程序使用说明 (9) 八、实验心得体会 (9) 九、源程序清单........................................................................................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实验题目 设计、编制、调试一个识别一简单语言单词的词法分析程序。程序能够识别基本字、标识符、无符号整数、浮点数、运算符和界符)。单词符号及种别表如下: 二、实验目的 设计、编制并调试一个词法分析程序,加深对词法分析原理的理解。

三、实验要求 词法分析程序需具备词法分析的功能: 输入:所给文法的源程序字符串。(字符串以“#”号结束) 输出:二元组(syn,token或sum)构成的序列。 其中:syn为单词种别码; token为存放的单词自身字符串; sum为整型常数。 例如:对源程序begin x:=9: if x>9 then x:=2*x+1/3; end #的源文件,经过词法分析后输出如下序列: (1,begin)(10,x)(18,:=)(11,9)(26,;)(2,if)…… 四、实验步骤 基本设计思路 ?基本字作为一类特殊的标识符来处理:识别出标识符,差基本字表,给出相应种别码。 基本字表置初值:char *rwtab[6]={"begin","if","then","while","do","end"};(字符指针的数组) ?识别无符号整数是将数字串转换为无符号整数。我们在getchar()的时候是把数字当做字符从外部输出读取的。将数字串345#转换为整数: (3*10+4)*10+5=345送到sum中 ?程序主要由2个函数组成,主函数main()和扫描子函数scanner()。扫描程序每次读取1个独立意义的单词符号,并判断单词类型。主程序做相应处理后做控制台输出。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

前言 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自动控制、电子电气技术等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可以处理时变、非线性以及多输入、多输出等复杂的控制系统等问题。本套EL-AT-III型自动控制实验系统克服了以前做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时,连线复杂,连接不稳定的缺点,通过对单元电路的灵活组合,可构造出各种型式和阶次的模拟环节和控制系统。可以使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系统电路和系统特性的研究上。 本系统采用DA/AD卡通过USB口和计算机连接实现信号源信号的输出和系统响应信号的采集,采集后的信号通过计算机显示屏显示,省去了外接信号源和示波器测量相应信号的麻烦。EL-AT-III型自动控制实验系统支持自动控制理论课的所有实验,通过这套仪器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学习和掌握系统模拟电路的构成和测试技术,提高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水平。 本书分为三章,第一章为EL-AT-III型实验箱硬件资源,主要介绍实验箱的硬件组成和系统单元电路。第二章为系统集成操作软件,主要介绍系统软件的安装,操作以及计算机和实验箱的通讯设置。第三章为实验系统部分,主要介绍各个实验的电路组成,原理和实验步骤。另外,在附录部分由部分实验的说明和参考结果。

目录 第一章硬件资源 (2) 第二章软件安装及使用 (5) 第三章实验系统部分 (11) 实验一典型环节及其阶跃响应 (12) 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 (17) 实验三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21) 实验四系统频率特性测量 (24) 实验五连续系统串联校正 (30) 实验六数字PID控制 (35) 实验七采样实验 (38)

西安交大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西安交通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日期2014 年12月22 日专业班号交报告日期 2014 年 12月27日姓名学号 实验五直流电机转速控制系统设计 一、实验设备 1.硬件平台——NI ELVIS 2.软件工具——LabVIEW 二、实验任务 1.使用NI ELVIS可变电源提供的电源能力,驱动直流马达旋转,并通过改变电压改变 其运行速度; 2.通过光电开关测量马达转速; 3.通过编程将可变电源所控制的马达和转速计整合在一起,基于计算机实现一个转速自 动控制系统。 三、实验步骤 任务一:通过可变电源控制马达旋转 任务二:通过光电开关测量马达转速 任务三:通过程序自动调整电源电压,从而逼近设定转速

编程思路:PID控制器输入SP为期望转速输出,PV为实际测量得到的电机转速,MV为PID输出控制电压。其中SP由前面板输入;PV通过光电开关测量马达转速得到;将PID 的输出控制电压接到“可变电源控制马达旋转”模块的电压输入控制端,控制可变电源产生所需的直流电机控制电压。通过不断地检测马达转速与期望值对比产生偏差,通过PID控制器产生控制信号,达到直流电机转速的负反馈控制。 PID参数:比例增益:0.0023 积分时间:0.010 微分时间:0.006 采样率和待读取采样:采样率:500kS/s 待读取采样:500 启动死区:电机刚上电时,速度为0,脉冲周期测量为0,脉冲频率测量为无限大。通过设定转速的“虚拟下限”解决。本实验电机转速最大为600r/min。故可将其上限值设为600r/min,超过上限时,转速的虚拟下限设为200r/min。 改进:利用LabVIEW中的移位寄存器对转速测量值取滑动平均。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解析

自动控制理论实验指导书 目录 实验一典型环节与典型系统的模拟 (1) 实验二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特性 (6) 实验三自动控制系统稳定性实验 (10) 实验四线性系统动态特性的研究 (12) 实验五自动控制系统静态误差实验 (13) 实验六控制系统的品质及校正装置的应用(设计性) (15) 实验七控制系统频率特性仿真研究 (17) 实验八非线性系统运动特性的研究 (18) 实验九非线性系统的计算机仿真 (20) 附录 KJ82-3型自动控制系统模拟机可做模拟运算电路举例 (21)

实验一 典型环节与典型系统的模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典型环节阶跃响应曲线,定性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特性的影响; 2.观测不同阶数线性系统对阶跃输入信号的瞬态响应,了解参数变化对它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 1.KJ82-3型自动控制系统模拟机一台 2.Tektronix TDS 1002数字存储示波器一台 3.万用表一块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 1.实验步骤: (1)开启电源前先将所有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状态,拔去不用的导线。 (2)闭合电源后检查供电是否正常。分别将各运算放大器调零,并用示波器观察调整好方波信号。 (3)断开电源后按图接好线,由信号源引出方波信号接到各环节输入端。 (4)闭合电源,调节有关旋钮,观察阶跃响应波形,并利用表1.1-1.6记录之。 2.实验内容: (1)比例调节器 U s c A 1 100K 50K W 表1.1 (2 U s c A 1 100K C

改变C 时保护输入信号不变 表1.2 sc U A 1 100K 50K R C 表1.3 U s c K 5K 1μ0K 50A 5 R 0 10 表1.4

2018年自控原理实验报告 修改-范文模板 (1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自控原理实验报告修改 实验报告 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专业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 一、实验目的 1.熟悉MATLAB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 按下列各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建立相应的SIMULINK仿真模型,观察并记录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 ① 比例环节{ EMBED Equation.3 |G1(s)?1和; ② 惯性环节和 ③ 积分环节 ④ 微分环节 ⑤ 比例+微分环节(PD)和 ⑥ 比例+积分环节(PI)和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实验过程

① 比例环节 相应的SIMULINK仿真模型及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如图所示。相应的SIMULINK仿真模型及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如图所示。 分析知: 1、比例环节是一条平行于实轴的直线。 2、比例系数越大,越远离实轴。 ② 惯性环节 相应的SIMULINK仿真模型及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如图所示。 相应的SIMULINK仿真模型及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如图所示。 分析知: 惯性环节s因子系数越小,系统越快速趋于稳定。 ③ 积分环节 相应的SIMULINK仿真模型及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如图所示。 ④ 微分环节 相应的SIMULINK仿真模型及其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如图所示。 分析知: 积分环节先趋于稳定,后开始开始不稳定。 微分环节开始稳定中间突变而后又趋于稳定。 ⑤ 比例+微分环节(P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