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中药方

急性白血病中药方
急性白血病中药方

1. 急性白血病中药方-解毒白虎汤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6g 生石膏15g 知母银花连翘各10g 白花蛇舌草15g 黄药子蚤休鱼腥草各10g 玄参15g 苦参紫草藿香佩兰各8g 半夏6g 水牛角粉(先煎) 生地各15g 甘草6g 每日1 剂水煎2 次早晚分服7 日为1 疗程

清热解毒泻火凉血化瘀消斑方中生石膏知母清气分热盛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配银花

连翘白花蛇舌草大青叶鱼腥草等大量苦寒之品以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紫草玄参加强清热凉血之功效苦参藿香佩兰半夏清热燥湿临床研究表明本方对急性白血病合并霉菌感染有较好的疗效对西药抗菌药物的治疗亦有协同作用但本方药物大苦大寒不可过用以防伤正或损伤胃气

2. 急性白血病中药方-益气补血扶正汤

黄芪15g 人参10g 阿胶10g 鸡血藤15g 生地15g 茯苓15g 丹参10g 补骨脂10g 菟丝子10g 鹿茸3g 女贞子15g 麦冬10g 每日1剂2 月为1 疗程

益气补血扶正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通过增强红细胞生长素等造血因子的活性间接地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枸杞子麦冬阿胶生地可补血滋阴有促进白细胞回升作用并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黄芪丹参鸡血藤菟丝子可益气活血生血补气升阳均可提高CFu~EBFu~E 的产生率补骨脂鹿茸可补肾阳益精血提高CFu~GM 的产生率实验还表明本方对小儿白血病化疗时骨髓抑制有较好的作用

3. 急性白血病中药方-三藤抗白汤

鸡血藤15g 黑血藤15g 白粉藤15g 徐长卿10g 千斤拔15g 乳香6g 芦根10g 茯苓10g 葛根10g 生地10g 黄精10g 女贞子15g 白花蛇舌草15g 每日1 剂2 月为1 疗程补血益气活血解毒方中鸡血藤黑血藤千斤拔黄精乳香女贞子补血益气活血消肿茯苓葛根徐长卿生地生津止渴健脾化湿白粉藤白花蛇舌草散结解毒临床研究表明本方有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及刺激正常造血功能恢复等作用从而提高白血病患者血红蛋白减轻肿瘤细胞浸润症状和体征促进食欲增强体质对提高缓解率延长缓解期及生存期均较对照组好在预防感染减少脱发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且未发现有任何毒性反应

4. 急性白血病中药方-加味当归芦荟汤

当归8g 芦荟8g 青黛8g 黄芩10g 黄柏10g 玄参15g 生牡蛎15g 水红花子6g 赤芍9g 夏枯草15g 桔核10g 荔枝核10g 每日1 剂2~3 月为1 疗程

清热解毒逐瘀散结方中青黛黄芩黄柏清热解毒当归养血活血配以水红花子芦荟赤芍以增强活血化瘀生牡蛎夏枯草橘核荔枝核化痰散结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活血化瘀药可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通透性和软化结缔组织在白血病患者血液中纤维蛋白脂质血小板异常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时活血化瘀药可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减弱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粘滞度使白血病细胞不易在血液中停滞着床和种植这样可以减少白血病细胞的组织浸润药理研究表明芦荟对同源肿瘤如甲基胆蒽所致纤维肉瘤和P388 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小鼠有抑制作用可提高小鼠血浆凝血素水平增加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

药方

1:九层塔 4两

2:乌骨鸡 1只

3:黑芝麻油 4两

4:黑枣 4两

5:黄酒 2瓶

装入陶瓷罐(砂锅)中,再将陶瓷罐(砂锅)放入大锅中,用6-8斤粗盐将陶瓷罐(砂锅)埋住,用大火烧2-3小时。

可增加骨髓

218例急性白血病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

【全科临床论著】 218例急性白血病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 赵皓,余晾,吕合作,郑宏波,项平 【摘 要】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AL)免疫表型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 M)对218例初诊急性 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分型。结果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均表达两种以上髓系抗原,其中部分伴有淋系抗原 (C D7)表达。急性淋系白血病(ALL)患者均表达淋系抗原,部分表达一种或两种髓系抗原。14例混合型白血病同时表 达两种以上淋系和髓系抗原标志。4例慢粒急淋变既表达髓系抗原又表达淋系抗原。结论 FC M免疫分型是在细胞形 态学和细胞化学染色基础上对急性白血病诊断与分型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流式细胞术 【中图分类号】 R733.7 R446.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24152(2010)1021239202 Ana lysis of Imm unophenotype in218Ca ses w ith Acute L eukem i a by Flow Cyto m etry ZHAO Hao,YU L iang,LV He2zuo, et al.Central L aboratory,the First A ffiliated Hospital of B engbu M edical College,B engbu233004,A nhui,China 【Abstract】O bjecti ve To exp l ore the acute Leukem ia i m munophenotype and its diagnosis value.M ethods A ssay the i m mune phenotype in218patients with acute leuke m ia by fl ow cyt ometer.Results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 oid leukem ia(AML)ex2 p ressed more than t w o kinds of myel oid antigens;part of the m exp ressed ly mphatic antigens(CD7).The patients with acute ly m2 phoblastic leuke m ia(ALL)exp ressed ly mphatic antigens;part of them exp ressed one or t w o kinds of myel oid antigens.Fourteen patients with m ixed acute leuke m ia(MAL)showed t w o kinds or more ly mphoid and myel oid antigens.Four patients with chr onic granular differentiated t o acute ly mphatic leukem ia not only exp ressed myel oid antigens but als o exp ressed ly mphatic antigens. Conclusi on The i m munophenotype by fl ow cyt ometry is the i m portant supp lementary t o acute leuke m ia diagnosis and typ ing in mor phol ogy and cyt oche m ical dyeing foundati on. 【Key words】 Acute leuke m ia;I m munophenotype;Fl ow cyt ometry 白血病细胞是一种高度异源性、异质性并具有一定增殖活力的恶性细胞。传统的F AB(法国、美国和英国形态学标准)分型是在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化学染色基础上进行的,对急性白血病诊断与分型有其局限性。流式细胞术(Fl ow cyt ometry,M)是根据白血病细胞表面和胞内的特异性抗原,采用单克隆抗体对白血病细胞的来源和分化阶段进行更精细的检测和判断,从而弥补F AB分型的不足,对确定诊断、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采用FC M对218例A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1 临床资料 218例患者为我院2008年10月-2010年2月血液科住院患者,年龄10~79岁,男性132例,女性86例。112 研究方法 1.2.1 取材 E DT A2K2抗凝骨髓或血液标本1m l。 1.2.2 仪器与试剂 F 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购自BD公司。单克隆抗体:F I T C标记的CD2、C D33、HLA2DR、C D15、CD10,PE 标记的CD7、C D13、C D34、C D11b、C D19,Per CP标记的CD45, APC标记的CD5、CD14、CD20、C D45,同型对照I gG1/I gG2a以及混合抗体CD3/M P O/CD79a,透膜剂F I X&PER M及溶血素,以上试剂均购自BD公司,鞘液为自配的P BS缓冲液。 1.2.3 试验方法 表面标志染色:在各试管中分别加入E D2 T A2K2抗凝骨髓或血液50μl,按表1中的抗体组合分别加入相应的抗体或同型对照(F I TC、PE及PercP标记的抗体为30μl, APC标记的抗体为5μl)室温避光孵育15m in,分别加1000μl 溶血素,室温避光孵育10m in,离心去上清,P BS洗涤细胞一次,去上清,加入0.5m l P BS重悬细胞,上机检测。胞内标志染色:先用CD452APC同上进行表面染色、溶血、洗涤,然后加200μl 作者单位:233004安徽省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 通讯作者:赵皓,电子信箱:icecool1980@https://www.360docs.net/doc/ee7007995.html, 固定液室温固定细胞15m in,P BS洗涤细胞一次,去上清,加200μl透膜液及胞内染色抗体或同型对照30μl,室温避光孵育10m in,离心去上清,P BS洗涤细胞一次,去上清,加入0.5m l P BS重悬细胞,上机检测。检测结果采用Cell Q uest软件进行分析:首先,在FSC/SSC散点图中,根据细胞大小和颗粒度进行设门选中有核细胞群体;然后,在C D45/SS C散点图中,根据CD45表达强度和颗粒度,对有核细胞进行设门,选中幼稚细胞群体;最后,再对幼稚细胞群体进行分析,确定各种标志的阳性率。判断阳性的标准为:胞内染色标志CD3/M P O/CD79a>10%,其他表面标志>20%。 表1 AL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抗体组合 抗体A1A2A3A4A5A6B1B2 F I TC I gG1CD2CD33DR CD15CD10I gG1CD3 PE I gG2a CD7CD13CD34CD11b CD19I gG2a MP O Per Cp CD45CD45CD45CD45CD45CD45-CD79a APC I gG1CD5--CD14CD20CD45CD45 2 结果 119例经临床确诊的AML各种抗原表达的阳性率依次为M P O(95.80%)、C D13(90.76%)、C D33(81.51%)、HLA2DR (73.95%)、CD34(54.62%)、CD15(30.25%)、C D11b (22.69%)、CD14(10.92%),其中有19例AML患者伴有淋系抗原C D7的表达。 经临床确诊为ALL的83例患者中,经FC M免疫分型,有21例为T系ALL,各种抗原表达的阳性率依次为CD3 (100.00%)、C D7(100.00%)、CD2(90.48%)、CD5(85.71%)、HLA2DR(61.90%)、C D34(42.86%),其中有4例患者伴有CD13等髓系抗原的表达;有62例为B系ALL,各种抗原表达的阳性率依次为CD79a(100.00%)、CD19(93.55%)、CD20 (82.26%)、C D10(69.35%)、HLA2DR(83.87%)、CD34 (69.35%),其中有5例患者伴有CD13等髓系抗原的表达。

白血病的分类及分型

白血病分类和分型 保定第七医院肿瘤科穆铁军 时间:年月日时分 地点:肿瘤科医办室 参加人员: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疾病。其特征为一种或几种血细胞成分的自发性、进行性异常增殖,具有质和量改变的异常白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器官的广泛浸润,导致正常血细胞进行性减少,临床以贫血、出血、发热、白血病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 白血病的治疗是根据不同类型选择不同治疗方案,故今日讲解白血病的分类分型。 分类 一、按自然病程及细胞的成熟度分类 (一)急性白血病起病急、病情重、自然病程一般在六个月以内。骨髓及外周血中主要为异常的原始细胞和早期幼稚细胞。 (二)慢性白血病起病缓、发展慢,病程一般一年以上,骨髓和外周血以较成熟的细胞占多数。 二、按细胞类型分类 分为淋巴细胞型、粒细胞型、单核细胞型及一些少见类型,如红白血病、巨核细胞型、浆细胞型、嗜酸细胞型、嗜硷细胞型白血病等。 三、按外周白细胞的多少分类 (一)白细胞增多性外周血中白细胞明显增多,并有较多幼稚细胞出现。 (二)白细胞不增多性外周血中白细胞不增多或甚至低于正常。血片中没有或较难找到幼稚细胞。 分型 一、急性白血病分型 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两大类,结果如下: ①ANLL分为8个亚型:急性髓性白血病微分化型(M0)、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早幼粒细胞型(M3)、粒-单核细胞型(M4)、单核细胞型(M5)、红白血病(M6)、巨核细胞型(M7); ②ALL分为三个亚型:FAB分型:L1、L2和L3型。

近年来又根据细胞的免疫学特点,ALL根据免疫表型不同可分为B-细胞和T-细胞两大类。2000WHO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为三种亚型:(1)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遗传学亚型):t(9;22)(q34;ql1),BCR/ABL;t(4;llq23),(MLL重排);t(1;19)(q23;p13);(E2A/PBX1);t(12;21)(p12;q22),(ETV/CBFα)。(2)前体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3)Burkitt细胞白血病。FAB分型中的急淋形态学亚型分型方法,因可重复性较差,现已基本放弃,不再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L1、L2、L3。骨髓中幼稚细胞>25%时诊断采用ALL的名称,幼稚细胞≤25%称为母细胞淋巴瘤。我们这里介绍白血病的类型分类分型,主要是因为白血病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往往是根据病的类型而不同的。 二、慢性白血病分型 可分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单核细胞;红血病。 三、特殊类型白血病, 可分为:慢粒急变;低增生性;淋巴肉瘤;组织细胞肉瘤;浆细胞;多毛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巨核细胞;未分化型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治疗现况与未来

急性白血病治疗现况与未来 肖志坚 0.引言 联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AL)已有40余年,现今5年无病生存率(DFS)急性髓系白血病(A ML)为30%~40%,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80%,成人ALL约40%,现代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SCT)以使一部分AL得以治愈已成为可能。 1.支持治疗 支持治疗是AL现代化疗和SCT的基础和重要保证。 1.1 血制品的预防性输注为了减少血制品输注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应采用成分输血。一般血红蛋白≤80g/L或患者有明显贫血症状时应输注红细胞,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一般以血小板≤10×1 09/L,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例外,APL患者在凝血异常纠正前应维持血小板计数在50×109/L以上,一般不主张进行白细胞输注。对有可能进行SCT的患者应将巨细胞病毒(CMV)筛查作为常规,接受氟达拉宾或SCT患者血制品输注应常规在输注前照射。 1.2 高白细胞的处理当白细胞计数>100×109/L时称高白细胞性AL。这些患者可采用白细胞单采术去除白细胞,但高白细胞性APL则不宜采用。 1.3 肿瘤溶解综合征的预防白细胞计数>100×109/L的AL患者易出现以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高磷血症和低钾血症为特征的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ATLS),其基本预防措施是水化和口服别嘌呤醇,密切监测血尿酸和电解质。 1.4 感染的防治患者个人卫生和病房的环境卫生非常重要,现并不推荐常规进行细菌、真菌和病毒的预防性给药。尽管G-CSF可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和住院的时间,但也并不推荐作为常规使用。治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期发热患者必须给与经验性抗生素,并进行可疑感染灶的病源菌培养并据此结果改用针对性治疗。 2.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诱导缓解治疗[1-3] 迄今AML的标准诱导治疗仍是柔红霉素(DNR,45~60mg/m2/d,第1~3天)+阿糖胞苷(Ara-C,100mg/m2/d, 静脉持续滴注,第1~7天)即所谓的“DA3+7”方案,该方案年龄<60岁的A ML患者完全缓解(CR)率为60%~70%。为了进一步提高CR率,探讨了各种不同的诱导治疗方案:①用其他蒽环类药物如4-去甲氧柔红霉素(IDA) 3d)取代DA方案中的DNR组成IA或MA 方案,大系列随机系列结果发现CR率、DFS和总生存率(OS)IA和MA方案并不优于DA方案; ②将DA方案中的Ara-C从标准剂量改为大剂量,尽管大剂量Ara-C可使患者的DSF显著延长,但由于使用该方案后复发患者第二次完全缓解(CR2)率明显减低从而使患者的OS并未得到显著改善;③在DA方案的基础上加用第三种药物,如足叶乙甙(Etoposide,VP16)?3d)或蒽醌类衍生物米托蒽醌(MTZ,12mg/m2.d-1?(12mg/m2.d-1 7d),澳大利亚白血病研究组的结果表明加用VP16后DFS好于DA,但MRC AML10系列结果则并未得到证实;?(75mg/m2.d-1 ④采用所谓的“双诱导治疗”,即不管骨髓增生情况如何均在第一次诱导治疗结束后第14天给与第2个诱导治疗,但仅预后差的那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可望得到改善。总体来说以上各种研究结果表明其他方案并不优于标准的DA方案。 3.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诱导缓解后治疗[1-3] 当AML达CR后为了清除微小残留病减少复发必须进行诱导缓解后治疗。诱导缓解治疗策略包括强化巩固治疗、大剂量化疗、放/化疗联合自身(Auto-)/异基因(Allo-)SCT,或小剂量维持治疗。缓解后巩固治疗的合适剂量、方案和疗程数仍不确定。异基因SCT比化疗或自体SCT可显著减低复发率已得到了肯定,但OS并未得到显著改善,此外患者获CR后在接受Allo-SCT前是否需要进行巩固治疗以进一步提高疗效、Auto-SCT在AML治疗中的地位及那些患者适合进行A uto-SCT等诸多问题尚待回答。现在主要根据患者染色体核型来制定诱导缓解后治疗策略:①预

急性白血病分型

急性白血病分型 一、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 1、微小分化急性髓系白血病(M0型)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较轻,原始细胞大于30%,可达90%以上,核圆形,核仁明显。胞质小,嗜碱性,无颗粒,无Auer小体。 2、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可增生减低,骨髓中I型加II型原始粒细胞大于90%(NEC),可见小原粒细胞(胞体小,与淋巴细胞相似,胞似圆形,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较正常原粒细胞密集,核仁1-2个,有伪足)。 3、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原粒I型II型大于30%-90%,单核细胞小于20%,早幼以下各阶段大于10%,约50%病例的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 分两个亚型: M2a:骨髓中原粒I型+II型>30%-90%,单核细胞<20%,早幼以下各阶段>1%。 M2b:骨髓中粒系统明显增生,异常的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增多,以异常的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常>30%,这类中幼粒细胞有核仁1-2个,核浆发育不平衡。有的晚幼粒亦见有核仁。有核凹陷处常有淡染区,胞浆可见空泡。(亚急粒) 4.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或异常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30%,胞体呈椭圆形,核可偏向一边,大小不一,另一端为大小不等的异常颗粒,胞浆可见束状Auer小体,也可逸出胞体之外。 5.急性粒-单核细胞型白血病(M4)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粒、单核两系同时增生,红系、巨核系受抑制。根据原始粒和单核细胞的比例、形态不同以及嗜酸细胞的数量,分为下例四个亚型: M4a:以原始及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幼单核细胞>20%。 M4b:以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粒和早幼粒<20%。 M4c:原始细胞具有粒细胞系和单核细胞系共同的形态特征者>30%。 4EO:除上述特征外,骨髓中嗜酸细胞>5%一30%,外周血嗜酸细胞不一定增高。 6.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 骨髓增生极度或明显活跃,原单幼单细胞大于30%,白血病细胞形态特点:体积小,不规则,质多有伪胞质,有空泡和被吞噬的细胞。 7.急性红白血病(M 6)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增生为主,原红、早幼红多见,常有中幼红细胞阶段缺如的红血病裂孔现象,且有形态学异常。后期发展为急性髓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检查方法有哪些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检查方法有哪些 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年恶性肿瘤中,白血病已列足首位,死亡率较高。而长期存活率也不容乐观,例如白血病中的急性淋巴细胞瘤,其成人2年生存率国外先进水平才30%-50%,国内不足30%,疗效差的甚至不到10%。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方法介绍 1、症状和体征 (1)发热:发热大多数是由感染所致。 (2)出血:早期可有皮肤粘膜出血;继而内脏出血或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贫血:进行性加重。 (4)白血病细胞的浸润表现:淋巴结、肝、脾肿大,胸骨压痛。亦可表现其他部位浸润,如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或心包积液,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等。 2、血细胞计数及分类:大部分患者均有贫血,多为中重度;白细胞计数可高可低,血涂片可见不同数量的白血病细胞;血小板计数大多数小于正常。 3、骨髓检查:形态学,活检(必要时)。 4、免疫分型 5、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必要时) 6、有条件时行分子生物学检测 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特点,诊断一般不难。由于白血病类型不同,治疗方案及预后亦不尽相同,因此诊断成立后,应进一步分型。此外,还应与下列疾病作鉴别。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该病的RAEB及RAEB-T型除病态造血外,外周血中有原始和幼稚细胞,全血细胞减少和染色体异常,易与白血病相混淆。但骨髓中原始细胞不到30%。 2、某些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异常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现异形淋巴细胞,但形态与原始细胞不同,血清中嗜异性抗体效价逐步上升,病程短,可自愈。百日咳、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风疹等病毒感染时,血象中淋巴细胞增多,但淋巴细胞形态正常,病程良性,多可自愈。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5

---------------------------------------------------------------最新资料推荐------------------------------------------------------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4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分型 4 ㈩病理形态学骨髓病理活检可较全面地了解骨髓造血的情况,可弥补骨髓穿刺局限性的不足,尤其是对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增生减低,骨髓脂肪化、纤维化或合并骨髓坏死等情况下更适合做病理检查。 骨髓活检病理检查已作为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急性白血病的分型 1975~1976 年,法国、美国、英国的 7 位血液学者在伦敦、巴黎先后观察了大量的血及骨髓标本,讨论并制订了急性白血病分型方案,称为 FAB分型。 他们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淋巴细胞型和非淋巴细胞型(髓细胞白血病),前者可分为 L1、L2、L3,后者可分为 M1~M6。 后又经多次修改及补充,1985 年又将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划为M7,1991 年又提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0)。 FAB 分型方法已被国外广泛采用。 我国在 1978 年南宁的全国血液学会议上提出了关于白血病分型的建议,同年 12 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华内科学会会议上又进行了修改。 1986年 9 月在天津会议上又对 ANLL 的分型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补充,以使国内的诊断标准尽可能地与国外的 FAB 分型相吻合。 目前,急性白血病的 FAB 分型还在不断补充、修改、完善。 分型新的发展会对急性白血病的治疗、预后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1 / 20

有更大的推动。 ⒈按白血病细胞系可分为淋巴细胞型及非淋巴细胞型(髓细胞型)。 ⒉急性白血病的亚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分 L1、L2、L3 3 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可分为 8 个亚型: 即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0)、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M2a、M2b)、急性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a、M3b)、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a、M4b、M4c、M4E0)、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a、M5b)、急性红白血病(M6)、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 ⒊特殊类型的白血病低增生性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浆细胞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组织嗜碱细胞白血病、成人 T 细胞白血病等、急性白血病未分化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 ⒋急性白血病各亚型的具体标准⑴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各亚型的特点: 见表 81-5。 表 81-5 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各亚型细胞特征项目细胞大小核染色质核形核仁 L1 小细胞为主较粗,结构一致规则偶有凹陷或折叠不见或小而不清楚 L2 L3 大细胞为主,可大小不一大细胞为主,大小一致较疏松,结构不一致

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31例骨髓穿刺结果分析

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31例骨髓穿刺结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4-07-25T09:31:52.8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23期供稿作者:张伍 [导读]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而老年急性白血病(AL)的发病率也有逐年上升趋势[1]。 张伍(湖南省益阳市中心医院湖南益阳 41300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的临床与骨髓细胞增生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初治的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31例进行临床分析与骨髓穿刺报告结果分析。结果:(1)骨髓增生极度活跃者6例(占19.35%);骨髓增生明显活跃者8例(占25.81%);骨 髓增生活跃者9例(占29.03%);骨髓增生减低者8例(占25.81%)。(2)POX染色阳性者(1+~2+)19例(61.29%);PAS染色阳性者(1+~2+)6例(19.35%);(α—NAE、α—NBH)染色阳性者(1+~2+)15例(48.39%)。(3)外周血:WBC>100×109/Ll1例(35.48%),WBC(4.0~IO0)X109/Ll3例(41.94%),WBC<4Xl09/L7例(35.48%);Hb≥60g/L21例(67.74%),Hb<60g/L10例(32.26%);PLT≥50x109/L/L20例(64.52%),PLT<50×109/Ll1例(35.48%)。生化指标:ALT升高6例(19.35%),LDH升高8例(25.81%),血清白蛋白降低7例(22.58%),血尿素氮升高9例(29.03%),血清铁蛋白升高6例(19.35%),血钙降低8例(25.81%)。(4)化疗过程中骨髓象有完全缓解者10 例,CR为32.25%;部分缓解者15例,CR为48.39%;未见明显缓解者6例,CR为19.35%;死亡3例。骨髓增生极度活跃者在化疗中完全缓解者2例,CR为33.33%(2/6);部分缓解者4例,PR为66.67%(4/6)。骨髓增生明显活跃者化疗中完全缓解者4例,CR为50.00%(4/8);部分缓解者2例,PR为25.00%(2/8);未缓解者2例。骨髓增生活跃者化疗中完全缓解者2例,CR为22.22%(2/9);未见缓解 者7例(占77.78%);增生减低者化疗中没有完全缓解者。平均CR为25.81%。结论: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增生情况与化疗缓解情况有关。 【关键词】白血病急性老年人骨髓 【中图分类号】R5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051-02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益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而老年急性白血病(AL)的发病率也有逐年上升趋势[1]。为探讨老年AL的诊治特点,现将我院31例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报告进行了回顾性初步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组31例,均为初诊病例,均符合老年AL诊断标准[2],其中男27例,女14例,年龄61~83岁(中位年龄69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10例(L1 3例、L2 7例)占32.26%,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 19例(Ml 2例、M2a 3例、M2b3例、M4b 4例、M5a 4例、M5b 3例),占61.29%;继发性白血病2例(L2 1例、M4a 1例) 占6.45%,均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变而来。临床表现:多数患者早期表现不典型,以乏力、食欲减退等为主,贫血25例(占80.65%),发热19例(占61.29%),出血14例(占45.16%),淋巴结肿大10例(占32.26%),脾肿大13例(占41.94%),肝肿大8例(占25.81%),双下肢水肿3例(占9.68%),胸骨压痛23例(占74.19%) 等。基础疾病;高血压病l3例,糖尿病7例,慢性阻塞性肺病6例,冠心病7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3例,胆石症4例,消化性溃疡2例,乙型肝炎6例,前列腺肥大5例,双肺感染l1例。部分病例患2种或2种以上基础疾病。 1.2 检测方法 1.2.1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 骨髓涂片经过瑞氏一姬母萨染色后,在低倍(10×10倍)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细胞增生情况,在油镜(10×100倍)下根据骨髓细胞特点分类计 数200个有核细胞,计数百分比。 1.2.2骨髓细胞特殊化学染色法 将骨髓涂片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过氧化物酶(POX)染色,过碘酸一雪夫染色(PAS),α一丁酸萘酚酯酶(α—NBE)染色和a一醋酸萘酚酯 酶(α—NAE)染色,根据特异性细胞着色强度,判断结果。 1.2.3同一个体前后对比 与患者化疗过程中送检的骨髓涂片对比,比较骨髓细胞增生程度和原、幼稚细胞的百分比,判断缓解程度和治疗效果。 1.3判断标准 本研究骨髓报告均按照FAB分型得之,疗效判断标准按照文献[3]。以一疗程后的二次骨髓象分析得之。 2 结果 2.1骨髓增生度 骨髓增生极度活跃者6例(占19.35%);骨髓增生明显活跃者8例(占25.81%);骨髓增生活跃者9例(占29.03%);骨髓增生减低者8 例(占25.81%)。 2.2染色情况 POX染色阳性者(1+~2+)19例(61.29%); PAS 染色阳性者(1+~2+)6例(19.35%); (α—NAE、α—NBH)染色阳性者(1+~2+)15例(48.39%)。 2.3 其它检查 外周血:WBC>100×109/L l1例(35.48%),WBC (4.0~IO0)X 109/L l3例(41.94%),WBC <4 Xl09/L 7例(35.48%);Hb≥60g/L 21例(67.74%),Hb <60g/L 10例(32.26%);PLT≥50 x109/L/L 20例(64.52%),PLT <50×109/L l1例(35.48%)。生化指标:ALT升高6例(19.35%),LDH升高8例(25.81%),血清白蛋白降低7例(22.58%),血尿素氮升高9例(29.03%),血清铁蛋白升高6例(19.35%),血钙降低8例(25.81%)。 2.4治疗效果 化疗过程中骨髓象有完全缓解者10例,CR为32.25%;部分缓解者15例,CR为48.39%;未见明显缓解者6例,CR为19.35%;死亡3 例。骨髓增生极度活跃者在化疗中完全缓解者2例,CR为33.33%(2/6);部分缓解者4例,PR为66.67%(4/6)。骨髓增生明显活跃者化疗中完全缓解者4例,CR为50.00%(4/8);部分缓解者2例,PR为25.00%(2/8);未缓解者2例。骨髓增生活跃者化疗中完全缓解者2例,CR为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分析及临床意义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分析及临床 意义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免疫表型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对113例AML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髓系抗原表达阳性率依次为CD13>CD33>CD15>CD14,AML患者CD34阳性表达率为35.40%。113例患者中有28例(24.78%)伴有淋系抗原表达,以CD7多见,表达阳性率为71.43%,其次CD19表达阳性率为35.71%。Ly+AML与Ly-AML相比较,两者在个别形态学亚型、临床体征及CD34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异常染色体核型检出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CD+34组CR率(69.23%)较其阴性组(78.05%)低,但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Ly+AML组CR 率为52.94%(9/17),低于Ly-AML组78%(39/50),其中,CD+7组CR率(41.67%)与其阴性组(80%)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ML 患者高表达CD13、CD33,部分患者同时表达髓系、淋系抗原;CD34及CD7阳性与治疗反应显著相关。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免疫表型骨髓细胞 随着系列单克隆抗体的应用,白血病细胞免疫分型的广泛开展,使白

血病得到正确的诊断和分型,而免疫标记结合FAB(法、美、英三国学者制定)形态学分型[1],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各亚型的鉴别及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AL)的发现、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大意义。本文对11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免疫分型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02—2007年间的住院初治AML患者113例,男58例,女55例,年龄14~76岁,中位年龄39岁。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分型而确诊。FAB分型:M04例,M114例,M230例,M318例,M49例,M528例,M65例,CML急变5例。 1.2 免疫表型分析受检者抽取骨髓或外周血经肝素抗凝,采用活细胞三色免疫荧光法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型号为FACS Calibur,美国Becton-Dickinson公司生产),通过二维点图分析抗原表达情况;所用单克隆抗体均为美国BD公司产品。B淋巴细胞系单抗:CD10、CD19、CD20;T淋巴细胞系单抗:CD3、CD5、CD7;髓系单抗:CD13、CD14、CD15、CD33;造血干/祖细胞单抗:CD34。结果判定用Cell Quest 软件分析,CD45/SSC设计中的白血病细胞群表面标记检测阳性率≥20%判断为阳性。 1.3 细胞遗传学检查染色体标本采自治疗前骨髓,用直接培养法和24h短期培养法,按常规制备染色体并进行R显带染色分析20~30个中期分裂相,根据《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制(ISCN)》(1995)

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首选方法

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首选方法 文章目录*一、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方法1. 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首选方法2. 治疗急性白血病有哪些方法3. 治疗急性白血病要注意什么*二、急性白血病如何护理*三、急性白血病吃什么好 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方法 1、治疗急性白血病的首选方法 1.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淋) 诱导缓解。常用长春新碱+强的松(VP)方案,它是治疗急淋最基本的方案,主要用于初治儿童患者,如效果不好或为成人患者,则需在VP方案的基础上加用左旋门冬酰胺酶、巯基嘌呤、柔红霉素、阿霉素或环磷酰胺等。 缓解后治疗。完全缓解后,交替使用不同方案巩固治疗2~3个疗程;继以6-巯基嘌呤50~100毫克/日、氨甲蝶呤20毫克/周,口服;强化治疗用原诱导方案每3个月1次,持续3年,第四年改为每4个月1次,第五年停止治疗。 1.2、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简称急非淋) 多使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三类杉酯碱、长春新碱、强的松等。 患者住进洁净室(消毒过的病房)。注意口腔、鼻腔、皮肤的清洁卫生。食物、食具需灭菌处理。口服不吸收的抗生素,如新霉素、庆大霉素、多粘菌素,以及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积极

治疗感染。 急性白血病如何治疗急性白血病有什么治疗方法急性白血病的病因是什么(2)如为血小板减少所致,可输入血小板,维持血小板在30×10 /升(3万/微升)以上。针对不同病因,还可选用安络血、止血定、维生素K、止血环酸等。 2、治疗急性白血病有哪些方法 2.1、化疗 化疗的药物很多,可根据不同型的白血病确定不同的化疗方案,目前已制定的国际标准化疗方案,如VDLP、VDCP、EA方案、DA方案、HA方案等,都可使白血病完全缓解。 2.2、支持治疗 在治疗白血病中占同等重要地位,主要是纠正贫血,防治感染,预防和控制出血,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必需的营养物质供给等。 2.3、骨髓移植 可采用自体骨髓移植和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 2.4、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是近些年开展治疗白血病的新方法,利用自体或异体外周血干细胞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白血病目的。 3、治疗急性白血病要注意什么 3.1、定期服药,不可擅自停药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专家共识

第一部分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治疗 一、年龄<60岁,无前驱血液病史患者的治疗 (一)诱导治疗阶段 1.方案:建议采用标准诱导缓解方案,①含Ara-C、蒽环类药物和蒽醌类药物的方案(即DA 3+7方案);②HA(HHT)③以HA+蒽环类药物,如 HAD(DNR)、HAA(阿克拉霉素)等 (1)标准剂量:Ara-C 100-200mg/㎡·d×7d+蒽环类或蒽醌类3d,或+HHT 7(或3)d,可能需要2个疗程 (2)含中大剂量Ara-C:中:1.0-2.0g/㎡每12h1次×6次,+蒽环类和(或)蒽醌类或HHT。DNR 40-45 mg/㎡·d×3d,HHT 2.0-2.5mg/㎡·d×7d(或4mg/㎡·d×3d,米托蒽醌6-10mg/㎡·d×3d 2.诱导治疗过程中方案调整: (1)标准剂量治疗后: ①化疗后第7天查骨髓象: 如果残留白血病细胞明显(≥10%),可考虑双诱导治疗:a.标准剂量Ara-C +蒽环类;b.中剂量Ara-C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如FLAG方案:氟达拉滨+Ara-C +G-CSF);c.小剂量(如CAG:G-CSF+Ara-C+阿克拉霉素);d .也可不治疗,单纯观察(尤其在骨髓增生低下)残留白血病细胞<10%且无增生低下可选标准剂量:Ara-C+蒽环类等继续化疗(可与第一个疗程不同);还可联合蒽醌类或HHT、吖啶类、鬼臼类 残留白血病细胞<10%且骨髓增生低下可不再化疗,等随象恢复,此时可给予G-CSF,建议用量:5ug/kg/d(或300ug/d) ②骨髓恢复期:21天复查骨髓象和血常规:a.CR,进入缓解后治疗;b.幼稚细胞比例下降不足60%,按诱导失败对待;c.未CR,但幼稚细胞比例下降超过60%可重复原方案1疗程;d.增生低下,残留白血病细胞<10%时等待骨髓象和血常规恢复;≥10%考虑下一步治疗(参考双诱导或按诱导治疗失败对待)

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形态学】

急性白血病诊断标准 ANC原始+幼稚≧50% (FAB1976) ANC原始(包括Ⅰ及Ⅱ型)≧30%,若幼红≧50%,则按NEC中原始细胞的比例来鉴别M6和MDS。(FAB1985修订) 急非淋亚型标准 M1 NEC 原始≧90% POX或SBB≧3% M2 NEC原始细胞30~﹤90% ,单核细胞﹤20% ,若血象各期单核细胞﹥5000/mm3, 需作溶菌酶和细胞学以排除M4。 M2b:原始细胞常﹤30%,以有核仁而明显核浆失调者“中幼粒”﹥30% 为主。 M3 NEC之异常早幼粒≧50%,当﹤50~﹥40%时,早幼粒/原始粒在3:1以上。 粗颗粒型:特粗颗粒的早幼粒占全部早幼粒细胞≧10% 细颗粒型:特粗颗粒的早幼粒占全部早幼粒细胞﹤10% 微颗粒型:特粗颗粒的早幼粒占全部早幼粒细胞﹤10%,早幼粒常﹤40% M4 a幼单及成熟单核≧20~﹤80%,原粒~分叶核粒≧30~﹤80%,血象原幼成熟单核≧5000/mm3。 b BM符合而血象不符时,溶菌酶需大于正常3倍或细化提示20%以上的早期细胞为单核。 C BM不符合(象M2)而血象单核(+)时也需溶菌酶及/或细化证实。 符合上述a、b、c之一者均可定M4 M4E:嗜酸性细胞占NEC﹥5%。 M5 NEC原、幼、成熟单核≧80%,需作酯酶及溶菌酶。 M5a 原单≧80% , POX或SBB可以﹤3% M5b 原单﹤80% M6 ANC﹥50%为幼红, NEC中原始细胞≧30% M7 原始巨核≧30%,需作PPO染色及/或抗血小板糖蛋白单抗检测 NEC 指粒和单核,不包括红、淋巴、浆、网状等 ANC指所有BM中有核细胞。 急淋亚型标准 L1 ≧75%原幼细胞N/C增高;≧75%核仁不清晰。 L2 ≧25%原幼细胞N/C降低;≧75%核仁明显。 若有矛盾,则按一下确定:≧25%原幼细胞核型不规则;≧50%属大细胞。有两者之一者符合为L2,均不符合的为L1。 细则说明;(1)N/C上升:无胞浆或细胞一侧狭边状浆胞浆占总面积﹤10%。 N/C下降:胞浆占总面积﹥20%。 (2)核仁不清晰:与周围染色质界限不清或仅一个小核仁。 核仁明显:大,周围有染色质浓集或多个小核仁。 (3)核形不规则:肾形,或因不规则而核形被明显歪曲。 (4)大细胞:两个或两个以上小淋巴的直径。 L3 原幼细胞一致地大,核染质均一性,核规则圆,多数细胞明显有核仁,胞浆量中等,深蓝色,多数细胞有空泡。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 文章目录*一、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二、急性白血病的症状表现*三、急性白血病的危害 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方法1、化疗 化疗的药物很多,可根据不同型的白血病确定不同的化疗方案,目前已制定的国际标准化疗方案,如VDLP、VDCP、EA方案、DA方案、HA方案等,都可使白血病完全缓解。 2、支持治疗 在治疗白血病中占同等重要地位,主要是纠正贫血,防治感染,预防和控制出血,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必需的营养物质供给等。 3、骨髓移植 可采用自体骨髓移植和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 4、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 利用自体或异体外周血干细胞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白血病目的。 急性白血病的症状表现1、贫血 贫血可能对于大家来说是比较正常的一件事情,所以很多人在出现头晕乏力的现象时只是认为自己是贫血了,其实白血病的症状之一也是有贫血的。

2、出血 皮肤出血点、紫癜,牙龈出血、鼻出血、女性月经过多、眼底出血、颅内出血等。 3、感染 不管是什么疾病,只要出现的话,就要做好及时治疗的准备。因为有一些疾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好的话,就会出现败血症的现象,败血症严重的患者是很容易造成白血病的。很多白血病患者前期都是因为患上了败血症。 4、器官浸润 肝脾淋巴结肿大、睾丸肿胀、阴茎持久搏起及疼痛、牙龈肿胀等。 5、骨骼肌肉疼痛 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增高或减少,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减少。血液中出现原始或幼稚细胞。 急性白血病的危害1、出血 急性白血病病人因为白血病细胞的恶性增生,血小板有显着的下降,很容易造成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所以要知道引发急性白血病的原因,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例如输注浓缩血小板。 2、肺部疾患

第十章 急性白血病

第十章急性白血病 本章考点 1.M0的实验诊断 2.M1的实验诊断 3.M2的实验诊断 4.M3的实验诊断 5.M4的实验诊断 6.M5的实验诊断 7.M6的实验诊断 8.M7的实验诊断 一、M0的实验诊断 1.血象: 白细胞数较低,血小板可较低或正常,伴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2.骨髓: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较轻,原始细胞大于30%,红系、巨核系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减低。 3.细胞化学染色:POX及SB染色为阴性或阳性率小于3%。PAS及特异性酯酶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 4.免疫学检查:免疫细胞化学MP0阳性。免疫表型表达为髓系分化抗原CD13,CD33,CD14,CD15,CD11b中至少有一种阳性。不表达B系特异性抗原和T系特异性抗原,可表达未成熟标志CD34,TdT,HLA-DR。也有免疫细胞化学MP0阴性,但表达髓系分化抗原。 二、M1的实验诊断 1.血象:贫血显著,外周血可见幼红细胞,白细胞总数升高。血片中以原始粒细胞为主,少数患者可无或极少幼稚粒细胞出现。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少数病例可增生活跃甚至减低。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大于90%(NEC),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也减少。 3.细胞化学染色:POX染色至少有3%原粒细胞POX阳性。 4.免疫学检验:本型往往显示HLA-DR、MP0、CD34、CD33及CD13阳性,CD11b、CD15阴性。CD33阳性者CR率高,CD13阳性、CD33阴性者CR率低。 三、M2a型的实验诊断 1.血象:贫血显著,白细胞中度升高和M1相似,以原始粒细胞及早幼粒细胞为主。血小板中度到重度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极度活跃或明显活跃,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早幼粒、中幼粒和成熟粒细胞大于10%,白血病细胞内可见Auer小体,幼红细胞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此型白血病细胞的特征是形态变异及核质发育不平衡。 3.细胞化学染色 (1)P0X与SB染色:均呈阳性反应。 (2)PAS染色:原粒呈阴性反应,早幼粒细胞为弱阳性反应。 (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成熟中性粒细胞的NAP活性明显降低,甚至消失。 (4)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酯酶染色: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呈阳性反应。醋酸AS-D萘酚酯酶染色(AS-D-NAE)可呈阳性反应,但强度较弱,且不被氟化钠抑制。 (6)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验:特异性染色体重排t(6;9)约见于1%的AML,主要为本型。 4.免疫学检验:表达髓系抗原,可有原始细胞和干细胞相关抗原,CD34、HLA- DR、CD13、CD33和CD57阳性。 5.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检验:t(8;21)(q22;q22)易位是M2b的一种常见非随机染色体重排,其检出率高达90%。AML1基因重排可作为本病基因诊断的标志。 四、M3的实验诊断 1.血象: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呈轻度到中度减少,部分病例为重度减少。白细胞计数大多病例在

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AL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等征象。 【分类】 国际上常用的法美英FAB分类法将AL分为ALL及AML两大类。 AMI。共分8型。 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inimallydifferentiatedAML)骨髓原始细胞>30%,无嗜天青颗粒及Auer小体,核仁明显,光镜下髓过氧化物酶(MPO)及苏丹黑B阳性细胞<3%;在电镜下,MPO阳性;CD33或CD13等髓系标志可呈阳性,淋系抗原通常为阴性。血小板抗原阴性。 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AMLwithoutmaturation)原粒细胞(Ⅰ型+Ⅱ型,原粒细胞浆中无颗粒为Ⅰ型,出现少数颗粒为Ⅱ型)占骨髓非红系有核细胞(NEC,指不包括浆细胞、淋巴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巨噬细胞及所有红系有核细胞的骨髓有核细胞计数)的90%以上,其中至少3%以上细胞为MPO阳性。 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AMLwithmaturation)原粒细胞占骨髓NEC的30%~89%,其他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I。)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为主,此类细胞在NEC中>30%。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myelomonocyticleukemia,AMMI。)骨髓中原始细胞占NEC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占30%~80%,各阶段单核细胞>20%。 M↓4Eo(AMLwitheosinophilia)除上述M↓4型各特点外,嗜酸性粒细胞在NEC中≥5%。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monocyticleukemia,AMoL)骨髓NEC中原单核、幼单核及单核细胞≥80%。如果原单核细胞≥80%为M5a、<80%为M5b。 M↓6(红白血病,erythroleukemia,EL)骨髓中幼红细胞≥50%,NEC中原始细胞(Ⅰ型+Ⅱ型)≥30%。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acutemegakaryoblasticleukemia,AMel。)骨髓中原始巨核细胞≥30%。血小板抗原阳性,血小板过氧化酶阳性。 ALL共分3型。 L↓1: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直径≤12μm)为主。 L↓2: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直径>12μm)为主。 L↓3(Burkitt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细胞内有明显空泡,胞浆嗜碱性,染色深。 WHO髓系和淋巴肿瘤分类法(2001)将患者临床特点与形态学(morphology)和细胞化学、免疫学(immunology)、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和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结合起来,形成MICM分型。如APL的诊断,更强调染色体核型和分子学结果。在FAB分类基础上增设了有特定细胞遗传学和基因异常的AML、伴多系增生异常的AML和治疗相关的AML等三组白血病亚型。 【临床表现】 AL起病急缓不一。急者可以是突然高热,类似“感冒”,也可以是严重的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