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的连接:哈尔滨文化中心湿地公园 土人设计

漂浮的连接:哈尔滨文化中心湿地公园 土人设计
漂浮的连接:哈尔滨文化中心湿地公园 土人设计

(http://www.gooood.hk/get-project)

来自土人设计(https://www.360docs.net/doc/ee7894559.html,/home/index.html)对gooood 的分享。更多关于他们:Turenscape on gooood (http://www.gooood.hk/office/turenscape)

Appreciation towards Turenscape (https://www.360docs.net/doc/ee7894559.html,/home/index.html) for providing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

简介 Project Statement

2016-09-21

漂浮的连接:哈尔滨文化中心湿地公园 / 土人设计从“荒野”到湿地,亲近自然而不破坏自然的城市公园设计。

为了管理雨洪径流及净化自来水厂的尾水,哈尔滨市江北区修建了一片城市湿地,并引入亲水休闲设施,包括大部分修建在水面之上的人行栈道和休憩场所。同时还引入牲口维护绿地,不仅能够创造畜牧产品,还能降低湿地的维护成本,原本“荒野”的自然景观也因此变成一处难得的城市公园,自然而不乏可进入性,一年四季都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使用,同时为建设水弹性城市做出重要贡献。

An urban wetland was created as a solution to manage storm-water runoff and tail water from water supply plant. A network of water adaptive recreational uses were introduced, including pedestrian paths and resting places, which are largely detached from the ground. Cattle were also introduced to create an agricultural husbandry that is productive while creating a low maintenance solution to make the otherwise “messy” nature into a cherished urban park that is intensively used by urban residents year round.

(/image/416448)

△在建成湿地公园之后,这张北部全景照片包含了背景中新的城市开发。木板路和桥梁体系与地面和水岸分开,漂浮在恢复了原始形态的湿地之上。

A northern panorama of the wetland park with new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background: The network of boardwalks and bridges detached from the ground and water edges, floats above and runs through native communities, allowing intimate connection with nature without interrupting its processes.

挑战与目标 Challenges and Objectives

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地处松花江下游,洪泛时有发生。项目场地在江北新区,当地刚刚修建了一条500年一遇的防洪堤,将原属于江滩的200公顷湿地与主河道切离。由于水源被截断,湿地生境恶化。与此同时,湿地以北的城市建设迅速发展,造成严重的雨洪问题,被污染的雨水排入河道,导致松花江的水质下降。除此之外,新建的自来水厂每天向松花江排放了1500立方米的废水。凡此种种问题,很令当地政府头痛。同时,随着人口规模急剧扩大和城市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公共绿地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

Harbin is one of the major Chinese cities in northeast area of the country. The city is subject to flooding due to its location at the lower reach of the Songhuajiang River. An existing 500-year flood control wall along the riverbank cuts off a 200-hectare (494-acre) wetland from the main river. The wetland habitat was deteriorating due to the lack of water supply. Meanwhile, the rapid urban development north of the site caused severe storm-water inundation while the discharge of the contaminated storm water caused 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river to decline. In addition, tail water from a newly built water supply plant dumps 1,500 cubic meters (53,000 ft3) of contaminated wastewater into the Songhuajiang River. The sum of these development and pollution inputs created worrisome problems for the local community. At the same time, public space is fervently desired due to the dramatic increase of urban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image/416445)

△旧场地的照片反映出这块场地的恶劣环境。一道修成不久的防洪墙把场地与主河道分隔开。来自一座自来水工厂的城市雨水径流和尾水引起了河流污染。受到损害的生态系统和环境污染对湿地公园的设计形成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灵感。

The aerial photographs along with photos of the pre-exiting site reveal the deteriorating condition of the site due to its isolation from the main river resulting from the recent flood wall. Urban storm water runoff and tail water from a water supply plant caused pollution to harm the river. The degraded ecosystem and pollution challenged and inspired the design of the wetland park.

设计师提出将这片退化中的湿地改造为雨洪及自来水尾水的净化区,以改善原生的湿地生境,同时能作为城市公园,满足日益增长的市民户外游憩需求。研究发现,场地在旱季和

雨季的水位高差变化竟达2米,因此寻求将公共空间与弹性湿地景观相结合便成为项目成功

与否的关键。此外,如何管理如此大面积的城市公共空间也是一个难题。因为用不了多久,修复后的水生和湿生植被将滋生繁衍,市民也将很难在一年四季内都能进入这片湿地。

The initi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e was to turn the isolated wetland into a major park as well as a storm water and wastewater remediation area that would enhance native wetland habitat. But thorny issues emerged as the result of further study. The landscape architect discovered that the seasonal change of the water table is as much as 2 meters (6 feet) between dry and wet seasons, which thwarts the intention to combine public spaces with a resilient wetland landscape. In addition, such a large public space would be difficult to manage since the restored native vegetation would soon become too messy and wild to allow access and used by the people year round.

(/image/416442)

△场地地图及设计理念:这是一座具有适应性木板小路和人行天桥的水弹性公园。道路和桥梁与随季节而发生变化的地面和湿地边缘相隔离。园中设计了生态沼泽以缓和雨水径流。

Site Map and Design Concept: A water resilient park with adaptive elevated boardwalks,pedestrian bridges and platforms, which are detached from the seasonally changing wetland edges. Designed bio-swales remediate storm water runoff.

设计的目标在于构建水弹性湿地公园,使之成为生态基础设施的有机组成部分,并用于净化雨洪和自来水厂排放的废弃尾水。在这一过程中,湿地重现生机。此外,景观设计师认为,有限的设计干预措施是实现项目目标的最佳手段,在恢复自然和发挥其雨洪管理即生态水净化的同时,实现一个低维护的城市绿地。

The design objective was to fashion a water resilient wetland park, which functions as an integral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that remediates storm water and waste tail water from the water plant. In the process, the waste water could rejuvenate the wetland habitat. Furthermore, the landscape architect determined that limited design interventions would best serve the project objectives and transform the wetland into an accessible public space.

A final challenge was establishing a low maintenance program for the park.

(/image/416451)

△高架模板路和桥与水岸相分离,供市民游赏。它们组合成了景观,并在不同季节提供欣赏美丽而脆弱的水景观的路径。

Urban residents enjoy platforms built into the elevated boardwalks and bridges above the water edge. They organize the landscape and provide access to the beauty of the fragile aquatic landscape in every season.

设计方案:一个功能性湿地、弹性的公园和景观牧场 Design Strategies

能够净化雨洪的湿地:湿地公园四周将修建一系列生态洼地,南部文化中心及北部城区产生的雨洪径流将汇集于此并得到净化。这一湿地系统在雨季日均可处理2万立方米的水量,在雨洪流入湿地中心地带之前,生态洼地能够降低水流中的泥沙含量、拦截营养物及重金属。除此之外,附近自来水厂排放的1500立方米的尾水也将首先进入这片湿地进行净化,

以免污染河道。

A working wetland for storm water remediation: A series of bio-swales were designed for the periphery of the wetland park to catch and filter the storm water runoff from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center at the south and city at the north. Each day during the raining season, up to 20,000 cubic meters (706,000 ft3) of storm water on average will drain into the wetland filtration system. The bio-swales will reduce the sediment, suspended solids and heavy metals in the storm water before it flows into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wetland. In addition, 1,500 cubic meters (53,000 ft3) of tail water from the nearby water supply plant is retained and treated in the wetland to avoid polluting the river.

(/image/416453)

△一系列生态洼地和池塘作为吸收开发区雨水的缓冲带

A series of bio-swales and ponds are designed as buffers to remediate the storm water runoff from the development area.

漂浮的连接与水弹性公园:通过配置适应性植被,使水岸绿化能应对旱季和雨季高达2米的水位差。水位线以上的植被采用放任自然的管理,较高的地带则在配置的乡土树丛(Betula platyphylla和Fraxinus mandschurica)之间种植人工草甸。在生态洼地的修建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工程量,将开挖和回填过程结合在一起,同时尽量避免坡地整理的土方工程,以最大限度保留原有的树木和地被。每年的水位波动使水域边缘出现泥泞、脏乱、难以靠近的地带,要想将湿地建设成为市民终年可以前往活动的公共空间,显然需要处理这个难题。设计师想出来的办法是建立离岸木栈道,使人行空间与地面和湿地边缘脱离。最终建成了6公里的栈道系统,连接13个休憩平台。此外,还利用当地透水的火山沙,在高地上铺出生态友好的人行道,与湿地上的栈道一起,形成一个连续的步行网络,穿梭于树丛和草地之间,极大丰富了游客的体验。

Floating connection and water resilient park:Adaptive vegetation was designed to accommodate the two-meter annual fluctuation of the water table. In the low land, vegetation was left to respond to the process of natural succession. On the higher land, stretches of semi-natural meadow were sewn between the planted native tree groves (Betula platyphylla and Fraxinus mandschurica). Except for the minimum cut-and-fill earthwork necessary to create bio-swales, little grading was planned so that all of the existing trees and ground cover could be preserved. The annual fluctuation of the water table creates an inaccessible muddy and messy water edge, and poses a huge challenge to making the wetland into a public space that would be accessible year round. The design solution was a network of boardwalk (and bridges) detached from the ground and wetland edge. Altogether 6 kilometers (3.7 miles) of boardwalk and bridges were built, linking 13 platforms and pavilions. In addition, an eco-friendly network of pedestrian paths (using permeable volcanic sand from this region) is built on the raised ribbons of land that penetrate the groves and meadows, providing a rich experience for visitors.

(/image/416449)

△漂浮的联接:茂盛的植物吸引了各类野生动物,漂浮于湿地之上的步行道和桥梁网络,使游客在不打扰动物活动的情况下与自然亲密接触(图片中游客在观赏鸟和钓鱼)。Floating Connection: The flourishing regenerated wetland attracts diverse wildlife while the floating board walks and platforms allowing visitors to have an intimate contact with nature without interrupting its processes (visitors watching birds and fishing at the

background of the image).

(/image/416450)

△在人行天桥上行走是一种愉快的体验,行人能够与自然产生亲密的联系。夏日盛开的荷花吸引大量游人,步行桥的设计使他们可以近距离观赏。

Walking on the pedestrian bridges provides a pleasant experience that allows intimate contact with the nature. The blossoming wild lotus flowers in the summer attract thousands of visitors, which are otherwise invisible and untouchable due to their remote

siting in the deep marsh.

(/image/416452)

△木板道和桥梁与地面和湿地的边缘相分离,因此对场地内的自然环境只有最低程度的影响,否则它们可能显得杂乱。这些文化性构筑物创造了一种不干扰自然过程和形态的新形式。

Floating above the ground and the wetland edge, the boardwalks and bridges are minimum interventions that enframe nature, which might otherwise be viewed as messy. These cultural artifacts create a new form without disrupting the natural processes and

patterns.

(/image/416455)

△设计师战略性地将13个平台和亭子沿着6千米长的木板路和天桥进行安置。这些休闲空间提供了观赏湿地公园和城市的绝佳角度。

Thirteen platforms and pavilions are strategically located along the six kilometers of boardwalks and bridges. These resting places provide great views of the wetland park and

the city.

(/image/416460)

△步行道使用了当地出产的渗透性火山砂,形成了一个生态友好的网络。道路建造在高地上,穿行于树林和草地之中。它们为参观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验。

An eco-friendly network of pedestrian paths (using the permeable volcanic lava sand from this region) is built on the high ground that penetrates the groves and meadows. They create a rich experience for visitors.

畜牧景观与低维护需求:大多数时候,公园受自然过程控制,而非人工管理,因此湿地和地面植被很容易疯长,从而形成杂乱、难以进入的自然景观。设计师提出将牲口引入较高的地带进行放牧,以抑制植物疯长,这样一来,湿地景观就能得到低成本的维护,公园也可全天候对游客开放,同时具有生产功能,而且能够丰富游客的景观体验。

Husbandry landscape and low maintenance:Since the park is largely under the control of natural, rather than human, processes, it is likely to become overgrown with

seasonal wetland vegetation and ground cover, forming a wild and messy naturalized

landscape. Cattle were introduced to maintain low vegetation on the high land zone so that the landscape will be accessible and usable as a park. A second benefit is the production of food and an enriched landscape experience for the city dwellers that have long been separated from agriculture.

(/image/416454)

△在树林和湿地边缘之间设计了乡土物种构成的草地设计,由生命力旺盛的花卉组成。每年的花季,当人们在密集树丛围绕的高地与花丛相遇时,都能产生惊艳的效果。

Native meadows were designed between the forest groves and the wetland edge. These are composed of self-seeding flowers create annual surprises when they are encountered within the enclosing densely forested uplands.

(/image/416456)

△游憩系统是完全无障碍的,使各种身体条件的人都能够接触自然。

The integrated pedestrian network of walking and resting facilities are detached from natural habitats and are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llowing people of all abilities to have intimate touch with the marshy nature.

结论Conclusion

通过这些景观设计策略,原先持续恶化的湿地生境和无人问津的城市边缘地带,已成功改造成一个具有功能的湿地公园,可用于调节雨涝、净化城市地表径流以及自来水厂排放的尾水。建成的适应性水弹性公园里,利用最小限度的干预措施修建了木板道和休憩场所,轻轻地触摸大地,亲近自然而不破坏自然,满足了市民休闲游憩需求的同时让自然修生养

息。

By these landscape strategies, the former deteriorated wetland habitat and a neglected peri-urban site has been successfully transformed into a working wetland that remediates urban storm water runoff and waste tail water from the water supply plant. An adaptive water resilient park was created through the minimum intervention of a network of boardwalk and resting places, which enable people to be close to nature but without disturbing nature. Thus, the recreational use of a park for people is fulfilled, and the nature can recuperate.

(/image/416457)

△十三个平台均抬离地面,以便将对乡土生物的影响降至最低。为了与周边景观相呼应,每一个平台都经过精心设计,在繁茂的植被中创造出令人惊喜的对照。这便是使用最小干预手段让杂乱的自然更可观。

Each of the thirteen resting platforms are detached of the ground to impose minimum impact on the native habitat. Each of them is uniquely designed in response to the local setting, and creates a contrasting surprise in the overgrown landscape. It is a minimum strategy to order and enframe the messy nature

(/image/416459)

△在新建好的公园中生长着繁茂簇新的植物,为孩子们的玩耍创造了更美丽的空间。Children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play and interact with the newly regenerated lush vegetation via the newly created park network.

(/image/416458)

△简约式的设计元素如树林、草地和当地火山砂铺就的步道,有效地将公园转变为怡人又可容纳丰富体验的场所,而非通常所见开放式的公园。

Minimalist design elements such as including tree groves, meadows and colored accesses (pave with local lava sand) effectively transformed the otherwise open and generic landscape into pleasant spaces and places accommodating various recreational activities.项目地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规模:118公顷

设计时间:2011年7月

建成时间:2013年7月

设计单位:土人设计(Turenscape)

委托方:哈尔滨松北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Project Location: Harbin C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Project Size: 118 hectares

Date of Design: July, 2011

所有工作 ?(/category/jobs)Date of Completion: July 2013

Architect: Turenscape

Client: Songbei Investment Development Ptd Ltd, Harbin City

MORE: 土人设计(https://www.360docs.net/doc/ee7894559.html,/home/index.html)Turenscape

(https://www.360docs.net/doc/ee7894559.html,/home/index.html)更多关于他们:Turenscape on gooood

(http://www.gooood.hk/office/turenscape)

(http://www.gooood.hk/8-day-class-from-july-11th-indexing-three-dimensional-data-analysis-and-visualization.htm)

提交新工作(/job-service-info)最新工作(上海)麟和建筑工作室(ATELIER L+)- 项目建筑师 / 建筑师 / 室内设计师 / 景观设计师(http://www.gooood.hk/job-atelier.htm)

(北京)思锐建筑事务所(Serie )- 项目建筑师 / 助理建筑师 / 项目景观设计师 / 室内设计师 / 建筑实习生(http://www.gooood.hk/job-serie.htm)

(广州)赫姆斯米勒 - 建筑师助理 / 主创建筑设计师 / 室内设计师 / 实习生(http://www.gooood.hk/job-holmes-miller-china.htm)

(北京)MAD 建筑事务所 - 高级建筑师 / 中级建筑师 / 初级建筑师 /渲染师 / 室内设计师 / BD Manager / Senior PR Strategist / 项目档案管理员 / 建筑设计实习生 / 公关媒体实习生

(北京)gooood -编辑 / 商务拓展(http://www.gooood.hk/gooood-job.htm)

(北京)海归设计联盟 RDUZOOM - 资深建筑师 / 建筑师 / 实习生(http://www.gooood.hk/job-rduzoom.htm)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 所谓湿地,是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因此,湿地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滩涂等,还包括部分河流、湖泊、鱼塘、水库和稻田。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总而言之,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类与湿地相互依存的关系,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通过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旨在认证、保护并促进合理使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湿地系统。相应于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许多国家也积极投入到对各类广义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的行动中,包括在规划人类居住区时更多地考虑体现其自然环境的意义。文章将以城市湿地环境为对象,结合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对湿地的景观设计与生态意义的结合作一次尝试的探讨。 1.为什么要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江苏]国家级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自然之吻.宁鹭碧滩 -------一个对话自然的大课堂 Nanjing Yuzui Wetland Park Landscape Design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2013年12月

1 方案回顾 3深化要点4 分区深化设计 5 专项设计6技术经济指标 ?总体定位 ?功能分区 ? 定位的内涵植入? 湿地水域的实施论证? 交通的系统梳理? 竖向的因地制宜? 植栽的多样变化?设施的合理布局?生态专项?种植专项?入口专项?小品专项?大堤专项?建筑专项?白鹭塔专项?铺装专项?云天鹭影——广场区 ?曲水长汀——湿地区 ?柳岸芳综——自行车公园 0 目录 2理念提升 ?设计构思 ?设计定位 ?设计理念

方案回顾 PLAN REVIEW 照片?总体定位 ?功能分区

四大定位: ?湿地示范—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全国重点湿地生态典范 ?鸟类栖息—成为多种鸟类的生物栖息地,生境的多样体系 ?城市绿洲—城市和自然的交汇点,CBD的绿色客厅 ?科普基地—为人们提供亲身了解自然生态系统,水净化系统的展示体验

鱼嘴广场湿地区自行车公园 鱼嘴广场湿地区自行车公园

1、按照展现大江湿地风貌的要求,结合南京市风道设计对植物种类进行研究,形成符合植物生长和鸟类栖息的生地系统,同时加强对湿地教育和科普功能的考虑; 2、通过新技术和合理设计优化,对水体进行保护、净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湿地水环境; 3、对公园交通可达性需要在深化设计中作进一步研究,按照市滨江风光带建设的统一要求,对过街通道和绿道等做好规划布局。 4、在后期设计中对公园交通、停车、铺装等系统做深入研究测算,形成完整的公园规划设计指标体系; 5、可结合航道标志塔有关技术要求,对景观标志塔位置、高度、功能进一步优化,将航标功能整合进景观标志塔; 6、对公园内的建筑小品进行深化设计,增强可实施性。 7、结合公园游客设计容量,充分考虑服务配套设施的布局和数量。03 专家意见回顾总结:分别从功能设计、生态设计深化、交通规划以及专项设计四大方面进行具体深化。专项深化交通规划的深化生态设计的深化功能设计的深化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述 某某县位于江西中部偏东,抚州地区南部。地处东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东接南城,南丰县,南接乐安,崇仁县。西毗宁都县,北靠临川市。地理位置的气候风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景观水景的设置和各类大中型灌木,乔木,地被的种植。 “某某湿地公园”位于某某县城新区某某头两侧,南靠滨江大道,北临某某河,规划总面积: 33万余平米;其中,陆地河滩面积约206亩,约14万余平米;规划区域内某某河水域面积约:19万余平米。 二、项目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 2、国家《公园设计规范》 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4、政府对该项目的批文批示, 5、建设方提供的水文地质和地形图等基础资料; 6、建设主管单位的指导意见

7、对现场初步踏勘后收集的资料 三、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1、人性化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是位于某某新城区内,其建设目地之一是为了提高和改善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因此不仅需要注意物质性的硬环境,还需注意精神文化的软环境。不但应具有景观环境,而且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温馨的感情色彩,使之成为市民放松身心,融合自然,享受生活的场所。充分利用环境的心里学,行为学和人体学等原理,从人的角度上寻求行为上的舒适,视觉上的美感和心灵上的愉悦。 2、和谐共存和持续发展的原则 把自然、人、社会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让生态服务功能和历史文化信息继续随着某某河流淌,使市民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并富有文化精神的环境中。 3、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特点,因势利导地引导某某县湿地公园的建设,合理组织游憩空间,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资源条件合理进行绿化环境建设。 4、自然生态的原则 滨江绿化带在景观要素与设计构思中,其生态功能是第一位的,它对于城区内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次设计

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4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公司于2013年开始准备该项目,在项目设计中,基于上述理论及需要注意的问题,遵循了生态性、自然性、主题性的理念和原则,对于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制定了如下设计规划。 4.1建设条件及发展趋势分析 鹰潭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信江中下游,因“涟漪旋其中,雄鹰舞其上”而得名,地理位置优越,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是赣北经济、文化、旅游、交通中心,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鹰潭西湖湿地公园位于主城区西部,东至白露河,南至浙赣铁路线,西至西湖路东侧,北至老206国道,规划面积约100.8hmzo 本着“扬优成势、以特取胜”的发展理念,鹰潭市把新型城镇化的主攻方向放在城市扩容上,力求构建“一体两翼、一江两岸、四区合一”的大框架城市发展格局。设计时明确提出,在鹰潭西湖湿地公园规划中必须契合总体规划布局,分析周边用地性质,抓住城市大环境景观轴线,掌握游人、居住者视线范围,通过预测周边人流量以及使用率来合理设置地标性景观、集散性景观、生态教育景观以及运动休闲廊道、绿道景观等。 4.2生态理念在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在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力求以湿地保护为基础,景观以水为主题,与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交相辉映,运用最新生态建设理念,建设生态廊道,突出建筑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使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游憩观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始终秉承将“城回信江”理念融合到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融人滨水生态风光、江南文化风貌,成为城市生态绿肺,带动旅游发展,引领绿色环保理念,宣传健康运动生活,塑造休闲阳光环境。 4.2.1生态建设规划。城市的发展建设已经使原有的大片湿地退化萎缩, 如何确保湿地由退化到健康的转变,同时使其长足可持续发展,是保护湿地、发挥其长久生态功能的意义所在。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依据现状生境评价中的分级分类型评定结果和生态水网布局规划,制定天然湿地核心区的生境修复战略。确定需修复的典型生境的位置、类型(含:原水域生境、新增水域生境、间歇性生境、苇地生境)及重要的水系廊道。在具体生境的修复过程中采用动植物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植被多样性恢复,大量栽植乡土树种,针叶、阔叶、落叶、常绿搭配,组合成景观高低错落、层次明显的森林景观;利用现有水系和乡土植物构建陆地生态廊道系统和水体生态廊道系统,即绿网和蓝网,从而形成水陆交融的生态网络结构,同时又与园外水体生态系统相联系。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建设规划中,必须实行保护优先,恢复先行,建立湿地与城市之间良性、有序的发展模式,恢复场地记忆,保护原生态湿地风貌,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 4.2.2设计理念—“莺飞庆天,鱼跃于渊”。鹰在天空飞翔,鱼在水中腾跃。设计结合该理念,我们以“莺飞鱼跃”为主题谓万物各得其所,构成独特的结构,旨在建设集功能性、生态性、景观性于一体的湿地核心区域。 4.2.3湿地公园景观之水体设计及水生态处理。本次设计一的垂点之一是 采用水生植物组件配置多级水生植物串联池,经沉淀池预处理的水依次流过香蒲.葑草、菖蒲、芦苇净化池,形成有一定化层次的白净生态系统,有利于植物生长期和净化功能的节性交替互补。香蒲、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根系发达,

生态湿地公园-方案设计-初步设计

生态园湿地公园 方 案 设 计

1.总论 (1) 1.1项目概况 (1) 1.2编制依据 (1) 1.3编制原则与编制范围 (1) 1.3.1编制原则 (1) 1.3.2编制范围 (2) 1.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 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 2.处理规模与目标 (4) 2.1处理规模 (4) 2.2进出水设计指标 (5) 3.方案选择论证 (6) 3.1工艺方案选择原则 (6) 3.2处理工艺简述 (7) 3.2.1水解酸化池 (7) 3.2.2接触氧化池 (8) 3.2.3辐流沉淀池 (9) 3.2.4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 (9) 3.2.5污泥浓缩与机械脱水 (15) 3.2.6快渗基本原理简述 (16) 3.3工艺方案比选 (16) 3.3.1.方案一论述 (16) 3.3.2方案二论述 (17) 3.3.3方案三论述 (18) 3.3.4污水处理方案比较 (19) 3.4污泥处理方案 (21) 3.4.1污泥处理方案比较 (21) 3.4.2污泥处置方式 (22) 3.5选定方案设计 (22) 3.5.1工艺流程 (22) 3.5.2工艺设计参数 (23) 3.5.3主要构筑物 (26) 3.5.4各处理工艺单元的去除率 (27) 4.总平面与景观设计 (28) 4.1总平面布置 (28) 4.2景观设计 (28) 4.2.1设计依据 (28) 4.2.2设计原则 (28) 4.2.3设计目标 (30) 4.2.4设计理念 (30) 4.2.5景观设计构思 (30) 4.2.6种植设计 (31) 4.2.7道路设计 (32) 4.2.8服务设施设计 (33)

城市湿地公园的作用与设计理念

浅谈城市湿地公园的作用与设计理念 摘要:我国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近年来被人们所重视,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绿地系统多样化与湿地保护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模式。将城市湿地公园打造为低碳游憩场所,在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增加人们的参与意识。本文将探讨城市湿地公园的作用并提出设计理念。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作用;设计理念 abstract: our country wetland protection and reasonable use in recent years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wetland park, is the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diversity and protection of the wetland is combined with a novel mode. to build the city wetland park as a low carbon city wetland park recreation sit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to increase people’s awareness of participation.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role of city wetland park and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idea. key words: city wetland park; function; design concept 中图分类号:[tu985.12+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1.引言 湿地作为地球三大(还有森林及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湿地总面积位

湿地公园无线监控系统方案

湿地公园无线监控系统方案 需求分析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目前在国内外,尚未有人给湿地国际公园确切的定义按照一般文献资料上的理解,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现在的湿地公园加强了人文景观和与之相匹配的旅游设施,各地尽力开发本地资源。现在的湿地公园已经成了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湿地公园划分为保护重点区、保护控制区和保护缓冲区,公园周边重要地段划定为保护缓冲区。? 保护重点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经营性设施。? 保护控制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和景观的生产经营性设施。规划允许建设的项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已经建成的项目,其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保护缓冲区内建设的项目不得损害湿地公园的环境质量;已建成并造成损害的,应当限期治理。湿地公园内不得设立开发区、度假区,不得出让土地,严禁出租转让湿地资源;严禁举办与湿地公园保护方向不一致的各种活动。湿地公园缓冲区内禁止改变地貌和破坏环境、景观的活动。禁止新建居民点或者其他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 湿地公园内及周边区域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任意存储固体废弃物,对农用薄膜和渔网等不可降解的废弃物,使用者应当采取回收利用等措施。湖湿地内航行的船舶,应当配置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污设备,不得排放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及固体垃圾;驶经湿地公园外围区域的,排放污水应当符合船舶污染物排放标准。游览性船舶以电瓶船、手划船为主,并在规定的线路行驶,制定合理的环境容量,控制船舶承载力和船舶数量。 为了更好的保护国家湿地公园里面的生态平衡和不杯破坏,我们用无线视频监控来实现对湿地公园的保护,发现有及时阻止。 运营方案 无线监控设备安装 湿地公园包含了多样湿地的环境,自然聚集了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野生和人工栽培 的植物、野生鸟类、鱼类等。保护频繁灭绝的植物、鸟类。 无线监控系统安装 为了保护盖湿地公园的自然环境以及游客的人生及财产安全,该湿地公园管理者决定要 安装一套安防监控系统。根据当地的实际环境,由于监控范围较广、传输距离较远,采用传 统的有线视频监控系统并不是实际,因此决定采用无线视频监控系统。 无线监控系统基础结构图 无线视频监控拓扑图 1系统组成 湿地公园视频监控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 硬件系统主要由前端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和监控中心建设组成。 软件系统由视频监控平台软件系统 2前端视频监控系统 前端视频监控系统由视频图像采集设备、无线局域网传输设备、防雷和接地基础建设等 组成。

黄河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黄河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自然形态和景观要素的应用往往是城市特色的所在,我们对黄河湿地景观的规划正是将原有的自然形态和景观要素作为湿地的特色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整个规划设计在恢复、利用、保护这些景观要素的基础上,以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为出发点,进一步打造新的"自然林区" 形生态景观区。 一、项目定位、设计指导思想 该项目的基本定位:"休闲、旅游、文化",本设计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自然优先原则为出发点,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生态旅游、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黄河景观湿地具有主题性、自然性、生态性等特点。 设计指导思想 1、整体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在保护中分阶段开发的原则; 3、恢复沙枣林区,尽可能扩大红柳林片区的原则; 4、强调生态注重湿地景观区域原始的生态功能,体现河流景观、地质地貌生态群落的多样性,做到保护与开发、整治与利用的有机结合。 5、突显黄河景观湿地万亩红柳的特色景观,以独特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相结合,营造湿地景观区的深厚文化内涵。 6、突出主题,以保护自然景观、生态旅游为核心,兼有文化旅游等多功能,创造一个富有个性、生态系统完整、旅游功能完善的景观湿地区。 二、景观规划内容 我们将黄河景观湿地定位于"生命之岛,一个自然自己自由的原生态栖息场所"。岛是一个原生态场所,拥有自成体系的生态平衡系统和生物链,拥有繁茂的自然植被和特色的地貌文化,是黄河景观湿地设计的主题。 黄河景观湿地总体布局从设计构思出发,拓展了传统天然合一的理念,挖掘地方特色,展现"岛、水、树林"的主题,以自然景色为景观湿地的主调,将原有的山体地形、水系、树林加以保护、改造、整合、通过不同的手法展现"岛、水、树林"的概念,将整个环境融入到黄河的大背景中,表达出对"岛、水、树林"的追求,设计中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岛与水的融合,创造出了富于趣味的空间;利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以不同高差的观赏点和多条观景视线轴的设置,依据疏密有致的原则布置景观,使整个湿地景观的流线更富趣味。 1、功能结构 根据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周边环境及对外交通等情况,规划提出兴建“一个黄河码头,两个滨河广场,三条景观轴,六个新区入口广场”的功能结构。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摘要:随着《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颁布,“海绵城市”成为城市湿地景观设计的基础。建设好城市中的湿地景观,不仅能够维持城市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也推进了海绵城市的建设。通过对城市中的湿地进行景观设计,可以有效解决城市雨季的雨洪问题。基于此,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指南,探讨如何对城市中的湿地进行景观设计。 关键词:海绵城市;城市湿地;景观设计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中的路面建设亦随之发展扩大,路面的建设材料大多是沥青、混凝土等防水材料,导致城市中的雨水不能通过地面渗透到地下,又因为城市中的建设管理跟不上发展需要,防洪泄水系统不健全,导致雨季时,城市面临暴雨不能及时的通过管道排出,从而发生城市内涝。2014 年国务院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了海绵理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未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决策,因此,运用海绵理论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是现阶段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1“海绵城市”的理论概述 海绵城市的表面意思是指希望城市能如同海绵一样,很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具有良好的吸收和恢复能力。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对下雨时的水进行吸收、储存,然后雨后加以利用释放,

达到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遵循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将自然存在的和人工建设相结合,在保障城市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城市最大限度的储水,再将雨水进行释放,从而维护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避免了城市在暴雨时出现洪涝灾害。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城市对雨水资源的利用,而且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 2基于“海绵城市”理论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 2.1设计原则 2.1.1生态平衡的原则。城市湿地景观设计时应以生态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城市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中的路面建设亦随之发展扩大,路面的建设材料大多是沥青、混凝土等防水材料,导致城市中的雨水不能通过地面渗透到地下,又因为城市中的建设管理跟不上发展需要,防洪泄水系统不健全,导致雨季时,城市面临暴雨不能及时的通过管道排出,从而发生城市内涝。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提出了海绵理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未解决城市生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决策,因此,运用海绵理论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是现阶段城市生态平衡为基础,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合理地对城市的湿地进行开发和景观设计,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2.1.2具备防洪功能的原则。城市湿地建设除了为人们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等功能,还应该具备一定的防洪储水的能力,是城市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结构。雨季来临时,城市湿地能够具有吸水储水的功能,作为城市的储水基地,为整个城市在雨季建立一道安全防线。2.1.3与城市相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 摘要: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的营造,既要考虑到湿地的保护,又要满足城市公园功能上的要求,包括游憩、观赏和教育等。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时,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应根据原有植被现状,结合该场地的历史、文化内涵,发现、选择该公园内最具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作为重点来营建,营造出一个具有该地区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本文从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出发,结合树木学、花卉学、生态学相关理论,从植物选择、整体和局部景观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植物景观营造的要点。 一湿地及湿地公园 (一)城市湿地公园的定义及其分类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适度开发,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适度的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 根据原有的场地状况,城市湿地公园大致可以分为天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两类。前者是指利用原有的天然湿地所开辟的城市湿地公园,如荣成桑沟湾国家湿地公园;后者是指人工开挖兴建的城市湿地公园,如北京的翠湖国家湿地公园。人工湿地主题公园设计主要是以自然湿地为蓝本,采用人工挖填的方式创造一个湿地来进行公园建设。人工湿地公园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得公园内的湿地景观更加接近自然,因此它的规划方式与自然湿地当然不同。人工湿地公园的面积较小,功能比较单一,主要满足的是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和净化污水的功能。 按其功能分,城市湿地公园可分为生产型湿地(养鱼塘、稻田、沟渠等)、水利型湿地(水库、水坝)、生态保护型湿地(自然保护区中野生湿地部分)、环保型湿地(污水处理区)、游憩型湿地(生态展示型、仿生型湿地)。 (二)城市湿地公园与传统意义上的公园的区别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规划(《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2005)。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城市湿地公园应纳入绿地系统规划的范畴,与其它绿地类型共同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湿地公园不是简单的湿地+公园,它包含了湿地和公园的特性。首先,城市湿地公园的选址一般是在基底条件较好的区域(即当地本来就保留有部分自然湿地)。其次,由于城市湿地公园处于城市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许多人为干扰(即其地域范围内有部分湿地已遭破坏,因而需要进行修复),此时便可参考和借鉴人工湿地营造的方法和理论。另外,在城市湿地公园范围内,虽然主要以体现湿地景观为主,水域或水陆交界地占很大比例,但仍有一部分陆上区域,该区域的植物景观营建是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湿地的定义及分类 湿地的中英文原意是“过度湿润的土地”。《拉姆萨湿地保护公约》1982年3月12日修正后对湿地定义的文字表述是:“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是融合自然、园林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的绿色空间,具有生态、景观、游憩、科普教育和文化等多种功能。湿地的类别有很多,其中《湿地公约》的分类方法较为常用,它将湿地分为两大类: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一)

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一) 内容摘要所谓湿地,是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因此,湿地不仅仅是…… 所谓湿地,是指不问其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因此,湿地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滩涂等,还包括部分河流、湖泊、鱼塘、水库和稻田。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总而言之,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人类与湿地相互依存的关系,1971年2月2日在伊朗的拉姆萨通过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旨在认证、保护并促进合理使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湿地系统。相应于对湿地重要性认识的提高,许多国家也积极投入到对各类广义湿地的保护和恢复的行动中,包括在规划人类居住区时更多地考虑体现其自然环境的意义。文章将以城市湿地环境为对象,

结合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对湿地的景观设计与生态意义的结合作一次尝试的探讨。 1.为什么要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 湿地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湿地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们了解湿地的生态重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此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2.如何对城市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 2.1保持湿地的(系统)完整性 湿地系统,与其他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特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组成生态系统。在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 调查研究原有环境是进行湿地景观设计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1.1项目提要 (1) 1.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2) 1.3主要建设指标 (3) 第二章基本情况 (6) 2.1自然地理条件 (6) 2.2社会经济条件 (8) 2.3历史沿革 (10) 2.4湿地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10) 第三章湿地资源 (12) 3.1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12) 3.2湿地生物多样性 (13) 3.3湿地景观与文化资源 (15) 3.4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18) 第四章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9) 4.1湿地公园的资源条件 (19) 4.2湿地公园的资源利用条件 (20) 4.3建设湿地公园的管理条件 (21) 4.4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第五章总体布局 (24) 5.1湿地公园范围 (24) 5.2湿地公园性质定位 (24) 5.3规划指导思想 (24) 5.4规划原则 (25) 5.5规划依据 (25) 5.6规划期限 (27) 5.7规划总目标与分期目标 (27) 5.8功能分区 (29) 5.9公园分区建设目标与发展 (29)

第六章保护规划 (32) 6.1 规划原则 (32) 6.2水系和水质保护规划 (33) 6.3水岸保护规划 (34) 6.4栖息地(生境)保护规划 (34) 6.5 湿地文化保护规划 (34) 6.6 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规划 (35) 第七章恢复规划 (38) 7.1 规划原则 (38) 7.2 栖息地恢复规划 (38) 第八章科普宣教规划 (40) 8.1科普宣教设施 (40) 8.2解说标识系统 (42) 8.3标识系统 (43) 第九章科研监测规划 (44) 9.1科研规划 (44) 9.2监测规划 (44) 第十章合理利用规划 (48) 10.1规划原则 (48) 10.2资源利用方式 (48) 10.3环境容量及游客容量预测 (49) 10.4客源市场及游客规模分析 (50) 10.5旅游项目规划 (52) 10.6游览线路规划 (52) 10.7旅游设施规划 (53) 第十一章防御灾害规划 (56) 11.1有害生物防治规划 (56) 11.2洪涝防治规划 (57) 11.3防火规划 (58) 11.4应急救援安全规划 (59)

湿地公园设计方法

精心整理1.总论 1.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生态园湿地公园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内容:湿地公园 1.2 (1) (2) (3) (4) (5) (6) 1.3 1.3.1 优化处理工艺方案对其投资和运行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必须从整体优化的角度考虑,结合当地的客观条件、河水性质及处理水的用途及相应水质要求,进行多方案比选,提出最佳的处理方案,遵守如下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 (2)工程设计注重本工程实际运行的灵活性和抗冲击性,提高其对水质水量变化的适

应性; (3)作为环保工程,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噪音、臭气、固体废弃物等; (4)确保工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运行费用,选择性能优良的处理设备; (5)选择先进、成熟、节能的处理工艺; (6) (7) (8) 1.3.2 (1) (2) (3) (4) (5) 1.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下沙湿地公园的建设是生态园自身发展的需要 东莞生态园现状是东莞的涝区,遇特大暴雨防洪压力大,且园区内水系污染严重,水系的现状与生态园的开发建设存在的巨大的矛盾,可以说“水’’是制约生态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水”必须要治,将生态园丰富的水系利用好,形成具有特

色的水系,改善园区的生态环境,使“水“成为促进生态园快速发展的因素。燕岭湿地15万吨尾水深度处理后排入南畲朗排洪区西北端,补水口流至东部,流程约8公里长,沿程难免会有一定的面源污染,同时枯水期排洪渠需补水量大,为了保证南畲朗排渠南段水体的水质及排洪渠的水位要求,需从东引河引水,但东引河水水质较差,无法满足排洪渠水体功能。下沙湿地公园的垂直流湿地主要作用是处理引入的东引河水,经集中强化处理后出水作为南畲朗渠景观用水补充,保证水系水位, (2) (3) 度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示范计划(项目)。实现东莞市污水“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建设东莞市“第三代新城”的需要,对东莞市各镇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具有示范和指导意义。通过湿地公园建设可以改善生态园及周边镇区生态环境,进而提升全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东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思考

城市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8-08-13T09:33:36.4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作者:沈业豪洪锋[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不断城市化,土地利用率也随之被关注,那么城市园林更能体现了它的价值了,城市湿地作为城市园林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湿地设计的思考,并探讨了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以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为主要景观构成要素,通过不同的植物选择和不同的植物景观构建模式来进行城市湿地植物景观的设计。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430000 摘要:随着我国不断城市化,土地利用率也随之被关注,那么城市园林更能体现了它的价值了,城市湿地作为城市园林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对湿地设计的思考,并探讨了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以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为主要景观构成要素,通过不同的植物选择和不同的植物景观构建模式来进行城市湿地植物景观的设计。 关键词:湿地公园园林设计概念 1、对湿地的思考 “湿地”,作为一类特殊的生态环境的研究,始于本世纪70年代初。《湿地公约》认为,湿地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国际生物学计划》中认为,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或生态交错带。中国对湿地的定义是,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湿地公园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是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根据目前国内外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湿地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 “城市湿地”,受城市化的影响,其往往与城市接触地带分布不均匀,呈斑块状,斑块之间的连接度下降,但是其核心区湿地面积较大,生境较为完整,物种也较为丰富多样;就气候状况而言,它更能影响城市区域的水热状况,调节城市气候的能力更强。 “城市湿地”以人为干扰为主,其治理方式主要是以政府行政指令为主,城市居民协同参与维护“城市边缘湿地与城市接触部分受城市生产,活动干扰较大,生态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性波动较大,其核心区的生物生境较完整,类似于自然湿地”因此在治理过程中一方面要由政府治理为主,动员全社会来关心,支持湿地保护,另一方面又必须由专家指导进行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育。 2、设计理念及原则 2.1设计理念 弹性发展原则湿地不仅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应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以综合整治为前提,无论是开发还是建设都要在湿地弹性恢复范围之内,给湿地留有后续发展的空间 2.2设计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湿地是水的载体,水又是湿地之源,水资源的有效保护与管理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湿地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设计。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在保持湿地生态安全水平这个总原则下进行,不违背湿地的循环规律,不进行毁坏性的景观建设 3、湿地保护开发案例分析 如香港湿地公园:环境保护实践与可持续发展两者相结合的首个范例 3.1背景介绍: 香港湿地公园位于天水围新市镇东北隅,接近香港与深圳的边境,占地61万平方米。这座公园是环境保护实践和可持续发展两者相结合的首个范例。它充分发挥了自然保育、旅游、教育和市民休闲娱乐这些截然不同并可能相悖的多种功能,因此在香港或整个亚洲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块土地将称为生态缓解区,以补偿因天水围的都市发展而失去的湿地,并且成为缓冲地带,分隔天水围与后海湾拉姆萨尔公约湿地和东北面的米埔沼泽区。 香港利用发展新的旅游景点和设施以确保香港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以香港丰富的湿地自然遗产包括重要的野生动物保护地,将其定位为旅游设施多样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以现有的生态缓解区规划为基础,创造一个以湿地保护为主题的大众旅游、教育和社区场所。 3.2项目概况: 香港湿地公园位于后海湾南岸,尖鼻咀半岛东南方,天水围新市镇北部,毗邻米埔内后海湾拉姆萨尔湿地。这个区域内有农业活动,包括渔塘、蚝场及其它耕作农地。每年有超过l2万只季候鸟在这里过冬或作迁飞时的中途休息站。香港湿地公园拥有如此丰富的生态资源及农村特式,为湿地公园作为一个生态旅游景点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亦充分利用这些优点,丰富访客的体验。 3.3规划设计内容: 湿地公园占地约60公顷,主要由天水围生态缓解区所建造的人工湿地所构成。公园大致分为两部分:(1)访客中心。湿地公园的访客中心位于公园入口处,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其中包括5个以湿地功能和价值为主题的展览廊:湿地知多少、湿地世界、观景廊、人类文化、湿地挑战;一个可容纳200人次的放映室;课室及资源中心;餐厅;礼品店及儿童游戏区。 (2)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占地约60公顷,由不同的再造生境构成,包括淡水沼泽、储水湖、芦苇床、草地、矮树林、树林、红树林以及人工泥滩。访客设施集中在保护区北部连接访客中心的地方,不同的教育径,探索中心及观鸟屋为访客及学生提供认识湿地的机会。 3.4规划设计理念: 香港湿地公园的宗旨是加强市民对东亚湿地及其它地区湿地的认识和了解,并争取市民支持和参与湿地护理工作。香港湿地公园亦将为香港市民及海外游客提供一个世界级的生态旅游景点。服务市民、游客及对野生生物和生态学有专门兴趣的人士。展示香港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并强调必须予以保护。主要目的通过提供一个有别于一般观光地方的景点,以扩展游客在香港的旅游体验。同时切合本港居民的康乐活动需求。提供可与米埔沼泽自然护理区相辅相成的设施。提供教育机会和加强市民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 4、城市湿地植物景观设计分析

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滨水景观规划初探

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滨水景观规划初探 ——以登封新区商住区城市设计为例 李滢1张焕发2 (1.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南宁530011; 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城市河流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城市安全有着重要作用,以登封新区商住区城市设计滨水景观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充分利用河流的季节性水位变化,科学运用各种方法,以实现城市湿地水系的可持续设计,协调城市区域功能关系,合理规划城市用地,满足市民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生活需求。 关键字:城市湿地滨水景观系统可持续设计 河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及洪泛平原湿地①。同时,分布于城市(镇)的湿地称为城市湿地,包括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以及河口海岸湿地。城市河流湿地是城市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河道、河岸河滨绿化等区域。城市河流湿地是城市的生态廊道,为城市提供了物流、能流、信息流传递与交换的场所,对城市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安全有着不可替代的自然调控与景观作用②。 1、现状概述 登封河流众多,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为0.32公里。市域地处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分水岭,无外来过境水。夏季降雨占全年45%以上,降水集中,径流大,利用少。 2、规划设计目标 延续城市总体规划中的概念原则,通过对现状的因借改建,对环保新技术的延伸应用,对能源的合理利用,将建筑、道路、水体、绿地等有机联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新区形象。 突出亲水的理念,根据寺里河水位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在局部采用跌水、改变河道、筑坝拦截等技术手段,改善河流丰水期与枯水期的水位反差,引导人们以积极的态度与自然水系进行交流,融于自然,回归自然。 3、空间组织方法 通过垂直叠图(overlay-mapping)的技法来配置空间要素,将包含自然格局、城市交通、景观基质等多个元素彼此错置,并经由强烈对比以产生独特的空间品质——形成自然模式与城市空间形式交融的生态设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构筑登封新区滨水景观系统:

生态湿地公园施工通道施工方案

一、工程背景 位于西坝河至船房河段需新建的生态湿地公园,该区域由于表面为高压缩,低承载力的淤泥质土,具有高含水量,高孔隙比,高压缩性,低渗透性、低强度等特点。在进行工程建设中存在诸多困难,人走在上面都会出会下陷与沉降,施工机械更不能直接进场作业。为了保持湿地所特有的地质、生态环境,园区的建设不能采用传统的整体固化土体、大面积浇筑钢筋砼的办法来改变自然的地质条件,因此施工道路施工极具挑战性,它的成败将关系到整个园区建设的可行性。 二、施工通道布置 施工通道的布置既要满足施工的要求,同时又要经济省事,易于施工。该湿地公园的方案设计中有一条米宽的抬高林荫主路贯穿整个湿地公园的南北空间,将来做为主干道满足游览通行,骑车、跑步锻炼等功能。施工通道可以利用该主干道的位置来布置,利用施工车辆对其路基进行压实,既满足了施工建设的功能,又为主干道打下路基基础,节省成本,缩短工期,避免重复建设。 三、施工方法及断面 贯穿整个湿地公园南北空间的米宽的抬高林荫主路的稳定性要求较高,同时两边还需考虑林荫效果,以后肯定还需种植数量

不少的高大乔木,需要回填种植土且不遭水,所以宜采用重力式路堤的结构形式,两边充分的放坡。重力式路堤的结构可优先考虑抛填毛石,同时考虑到路堤收边的处理,故收边处考虑采用填筑钢筋石笼的方案。 施工方法:施工时先测量好路线,米的路宽,考虑到放坡填石,两边各加宽米开始抛填,主要使用挖掘机进行抛填,双桥车进行石材的运输。抛填深度后道路两边开始填筑钢筋石笼进行收边,节省毛石用量。然后再进行路心石材的填筑。根据现场具体压实与沉降的情况确定钢筋石笼及路心石材的填筑高度。钢筋石笼及路心石材填筑的高度宜按80~100cm进行分层。施工通道断面做法如下: 四、造价估算 施工通道长度暂按800米进行估算,估算造价如下:

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

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以苏州盛泽湖湿地公园为例 文章作者:邹锦;颜文涛;张旭奎来源:城市水景观 建设和水环境治 理国际研讨会 [字体:大中 小]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消耗会员点数:0添加时间:2006-3-9 3:23:16 1湿地与湿地公园 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 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 存环境之一。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在防洪护岸、 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 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湿地还孕育了丰富 的生物种类,其中包括数以万计的鱼类、鸟类、植物和浮游生物,是物种天然的基因库,可作为科普和科研基地。 除了生态与经济价值外,湿地还具有独特的景观美学价值:苍苍茫茫的芦苇丛、郁郁葱葱的各类水生植物,创造出一种闲散、野逸的自然景观(图1);芳草萋萋,鱼翔浅底,给人带来自然而宁静的美的感受。当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呆久了的人们身处湿地中,面对着那广袤无垠、生机盎然的湿地景观时,会从感官、心理、精神上都感受到轻松与愉悦。因此,近湿地作为休闲旅游、放松身心的理想之地,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湿地景观正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湿地公园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 公园是以湿地为对象的一种园林形式,是利用现代景观设计和生态学原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和恢复,艺术地再现自然生态景观。湿地公园融自然景观与园林绿色空间为一体,为社会民众提供亲近、感受、体验自然的场所,具有生态、观赏、游憩、教育和传播文化等多种功能。 2生态化的景观设计

是一个运动着而非静止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中包括了水文、生物地球化学、生态系统动态及物种适应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要建立一个具有自我组织、自我维持以及自我设计能力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就必须要尊重湿地的生态过程。因此对湿地的景观设计必须是以生态为前提的。 而景观设计是一个人为的过程,生态主义的设计不能被理解为完全顺应自然过程不加任何干涉,而是将人看做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因子,使人为的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对环境的破坏达到最小。 具体来说,生态化的景观设计就是在景观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如反映生物的区域性;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依靠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日光、自然通风和降水;选用当地的材料,特别是注重乡土植物的运用;注重材料的循环使用并利用废弃的材料以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减少维护的成本;注重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立;发挥自然的自身能动性,建立和发展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减少人工的痕迹,等等。 这些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但具体到每个设计,可能只体现了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下面,笔者将以 苏州盛泽湖湿地公园(图2)为例,谈一谈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 3湖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 3.1项目概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