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战争观后感范文

石油战争观后感范文
石油战争观后感范文

石油战争观后感范文

《石油战争》观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名字叫《石油战争》的书,有了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一下。《石油战争》是由德国人威廉·恩道尔写的。他从抢夺石油控制权的角度分析了近代以来英国和美国的国际战略,仔细剖析了英美两国利用世界大战,军事干预和金融霸权逐渐控制了世界石油制高点的过程,分析问题角度新颖,史料丰富,虽然论据运用不免有牵强之嫌,但总的来讲,是一本分析国际关系的十分优秀的书。

自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内燃机的发明拉开了东西方的差距,19世纪70年代之前煤炭成了这种差距的推动力,而19世纪70年代以后,石油,不错,是石油,彻 * 底改变了世界格局。

19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只在煤油照明领域应用石油,那时美国标准石油公司产量位于世界第一的位置,其他国家包括那时大英帝国都还没有给与石油足够的重视,现在的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和各个国家石油公司都还没有成立。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石油的巨大用途,石油可以让货轮以几倍于煤的速度达到最大马力,这用于战争中时,当一个煤动力军舰和一个油动力军舰相遇时,煤动力军舰都还没有准备好,油动力军舰已经把它击沉了。这种论断来之于英国的一个海军大臣。意识到这之后,英国开始重视石油。

而世界石油储油最丰富的地区莫过于中东,而当时中东地区在奥匈帝国的管辖之内,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根本的原因。那我们就谈谈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末,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控制了世界上的三大支柱:金融货币,原材料,海上贸易。英国的先令是和今天的美元具有同等 * 力。由于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海上贸易航线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而随着德意志的统一和经济政策的刺激,德国开始迅猛发展,钢铁,煤炭等产量逐渐的超越英国,并逐渐建立自己强大的海军舰队。英国的 * 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正如今天的美国感受到的于中国的压力一样,英国一直在找机会打压德国,但是英国的国内经济出现了问题,一些大银行家在控制下的英国已经很难控制住德国的发展了。

德国为了不受英帝国的控制,获得自己的石油供应,和奥匈帝国进行合作,准备修一条通往巴格达的铁路,英国人百般阻挠,甚至不惜降低身份和法国、 * 合作,共同阻止这条铁路的修建。但是最后还是让德国人达成了目标,英国如果想继续保持其地位,必须遏制德国的发展,于是策划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一名塞尔维亚青年刺杀了奥匈帝国大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一战后,英国真正控制中东的石油。战时,英国在中东屯兵百万,理由是为了保障俄国的后方给养。战后,顺理成章的控制了中东的大部分土地。在战后的分赃会(巴黎和会)上,各列强你争我夺,各有斩获。但大多没有像英国那样,目的明确地控制石油产区。早在1916年11月,英国强迫卡塔尔接受

奴役性的条约,把卡塔尔变为其“保护国”。 1920年国际联盟的圣勒摩会议规定,英国获得对 * 外约旦和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法国则获得对叙利亚、黎巴嫩的委任统治权。 1925年英国还宣布塞浦路斯为它的直辖殖民地。此时海湾地区的科威特和阿拉伯诸酋长国已先后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到1937年,西亚和北非(埃及)的石油总产量为15655000吨,其中英国占76.9%,美国占13.1%,法国占6.2%,荷兰占3.8%。由此奠定了英美七大石油寡头(“七姊妹”)控制石油格局的基础。后来,因为美国在金融和军事上的霸权,逐渐扩大自己的石油版图,但英国两大石油公司(英荷壳牌,英国石油)始终在石油俱乐部的核心成员里。

纵观现代美国的战略,西亚和中东始终是其战略重点。但因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各产油国逐渐将油田收归国有,英美的石油控制权有所削弱,但他们的“七姊妹”始终控制着石油的销售。而且当局始终把石油放在重点战略位置,不惜动用武力干预石油产区的政治格局,以维持自己的控制权。在 * 战争爆发前,中国,法国和 * 都和* 政府签署了石油开采协议,但美英的军事入侵推翻了 * 政府,致使中法俄计划泡汤。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石油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控制了石油,谁

就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占领了制高点,中国从一个贫油国到自给自足,

但随着改革开发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要求飞速增长,现在我

国已经成为了石油进口大国,中国正在通过各个渠道获得能源供应,

努力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但是,作为一个石油人,要具备更加深刻的认识,随着技术的提高,能源供应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页岩气、可燃冰等能源探明储量准年增加,谁掌握了新能源的开发技术,谁就是未来世界的主宰。以后的战争再不是单纯的石油战争了,应该是能源战争了。

陈财政

xx/9/22

内容仅供参考

耳朵里的战争读后感_读后感

耳朵里的战争读后感 清晨,我发现妈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开窗通风。便好奇地问妈妈,妈妈没有作声,只是用手指向窗外。我顺势望去,窗外灰蒙蒙一片。近在咫尺的高楼却看不清有几层,不远处的天池大桥也“消失”了。“这是怎么啦?”我疑惑地问。妈妈依旧没有说话,轻轻打开了窗子。瞬间,一股浓烈的烟味涌入了我的鼻腔,呛得我连连后退,迅速捂住了口鼻。此刻,我才体会到了杨歌当时的感受。 杨歌是谁?他是杨鹏笔下,《耳朵里的战争》中的主人公。出自其中一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杨歌自出生,就被封死在房间内从未离开,每天能做的,只是向窗外张望。外面有他向往的大自然。一天,他趴在窗台向外张望,看见一个男孩和女孩在雪地里欢乐的玩耍,羡慕不已。过了一会儿,他突然看见男孩儿倒在地上昏迷不醒,杨歌心急如焚,他砸破窗子,要去救他。刹那间,黑色的气体“呼呼”地从大窟窿里灌了进来,呛得杨歌咳嗽不已,不能呼吸。妈妈及时赶到,重新封闭好房间,救了他。事情过后,妈妈告诉他:其实,玻璃是经过处理的,杨歌看到的是二十年前的景象,他们居住的地球,空气已被污染至不能呼吸了。那个昏迷的男孩是杨歌的舅舅,在那场彩色的雪后,不幸染病去世,而那个女孩就是杨歌的妈妈,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把自己密封在特殊的房间里。今早的我真切地体会到了杨歌的处境,感同身受。因为此刻我的家园,也被雾霾笼罩了。 雾霾是什么?顾名思义,就是雾和霾。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

酸等颗粒物组成的气溶系统造成视觉障碍的叫霾。雾霾可以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等造成危害。事实上,每80个PM2。5微粒可以堵死一个肺泡,一年就可堵死3000万个肺泡,3年堵死三分之一个肺。可悲的是肺泡就只有3亿个,是不可再生的。呼吸是人类的本能,是生命之根本,空气质量的好与坏,严重威胁了,我们的身心健康。苍穹之下,呼吸之痛,那是一种怎样的可悲与无助!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必须制定一些措施,比如:发展绿色交通,净化汽车尾气,控制土壤扬尘与工业排放。植树造林,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还要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加大典型示范活动的建立。保护净化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不要让杨歌的故事演变成现实。 《耳朵里的战争》在我看来是一本充满爱的书,每一个小故事都体现了不同的爱。《耳朵出逃》告诉我们要爱自己;《棋王》告诉我们要爱家人;《耳朵里的战争》告诉我们要爱和平;《风筝划过天空》告诉我们要爱环境;《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告诉我们要爱地球。那就让我们以爱的名义出发,从点滴做起,用爱去温暖别人,用心去保护地球。

石油战争读后感

《石油战争》读后感 A CENTURY OF WAR,一个世纪的战争,这是我所阅读的《石油战争》这本书的英文书名,作者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当然我也是在看了这本书之后才认识他的。本书全面阐述了构成世界霸权的基础力量,揭示了石油、美元轮动席卷全球财富的秘密,描绘了世界地缘政治斗争的生动场景。这是一本关于战争、经济、石油(资源)与政治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可以说是残酷的世界。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地缘政治学,地缘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地理学中创立较早、影响较大的核心理论,也是世界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地缘政治学”一词最早由瑞典政治地理学家哲伦(1864—1922)在所著《论国家》(1917)一书中提出。他将地缘政治学定义为“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简单的说就是将地理与政治相结合,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式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本以为该书应该是全篇向读者揭示石油资源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但是即使我粗略阅读至本书三分之一处仍没有发现有过多的介绍石油资源以及其重要性,大部分都是对上世纪初英帝国战略的描述,石油只是其中一个重要资源,可以这么说,仅用石油资源战略来理解一个大国乃至世界的政治格局是不正确的,较为牵强的。但是另一方面,就如书中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一段话令人深思:即“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住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住了货币,你就控制住了世界。” 现代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包括石油资源的。石油主要是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

石油危机

三次石油危机历史及影响 从1973年到1990年间,世界发生了三次石油危机,其中一次是反向石油危机。 70年代的世界石油工业是在大动荡、大改组中发展的,不再是30~40年代和50~60年代那样“高速发展”和“直线上升”。以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各国为主的第三世界主要产油国经过连续十年的顽强斗争逐步摧毁了在西方世界石油界里存在了70多年的旧租让制。在这一基础上,第三世界产油国还取得了对西方世界原油价格的决定权。 70年代初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各国刚一开始进行要求提高标价、改变分成比例、增加收入和收回油权,英国想联合其他国家对产油国采取强硬的镇压措施。但当时美政府深陷侵越战争,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等对中东和非洲的石油依赖严重。因此,他们没能阻止产油国收回油权行动的向前发展。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或称“欧佩克”,OPEC)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这次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组成了国际能源机构,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这个机构要求成员国必须保持相当于前一年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 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随着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第三次石油危机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原油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 这几次石油危机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对处于上升循环末期、即将盛极而衰的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历史上的几次石油价格大幅攀升都是因为欧佩克供给骤减,促使市场陷入供需失调的危机中。 石油危机也曾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1990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1973年增长了40%。另一方面刺激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增长,提高生产率。欧佩克的份额已经从原来的80%逐步降低到目前的40%左右。但是由于产品的推陈出新、替代能源的发现往往需要相当长时间,因此高油价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风险。

读后感之《新能源材料》

读后感之《新能源材料》 读了《新能源材料》一书后,我对新能源这一词汇的概念变得更加清晰了,该书主要从太阳能,氢能,核能,风能,新型能源材料与化学电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原来新能源并不只是我原来认为的那般。下面来简要谈谈我的所获所感。 如今,我们人类已经消耗了地球的大量的能源,现在的人们正面临着能源短缺的危机问题。新的能源代替日渐枯竭的现有的能源呢显得尤为重要,发展新能源经济是当今世界的历史潮流和必然选择。培育新能源经济,当前应把重点放在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上,要以太阳能产业作为新能源经济发展的龙头,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技术成熟、市场竞争力强的新能源,尽快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积极推进技术基本成熟、开发潜力大的生物质能利用、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为更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培育壮大新能源经济奠定扎实的基础。培育新能源经济的线路图要围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产业链发展,最终形成光伏产业多晶硅提纯、单晶硅拉制、多晶硅铸锭、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封装、光伏技术系统应用的完整产业链,以及太阳能、风能互补,太阳能、生物质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模式。 利用新能源材料,发展新能源经济可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支撑。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新能源发展又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些条件为发展新能源经济提供了支撑,这就必须要培育新能源经济的总体思路。众所周知,曾支撑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主的石化能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除其储藏量不断减少外,更严重的是科学研究发现,石化能源在使用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后,人为地导致了全球变暖,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社会发展动力来源的广泛关注和思考。不少国家的能源战略都有一个明显的政策导向——鼓励开发新能源,这既是国际市场上石油等传统能源产品价格高昂压力所致,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新能源开发有可能成为未来最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成为最有创造就业和财富能力的新经济支柱。目前,全球投向新能源,特别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资金数量激增。有一种共识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只有在新能源技术革命中走在前面,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尤其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呈现不断下滑严重

关于战争的读后感

篇一:关于战争的读后感前一段时间读了各地方台热播陈彤的《马文的战争》,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很久没有一口气而且这么短时间地读完一本书了,我觉得读得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故事本身有多新奇,吸引我的是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现的情感内容。我想先说说小说的语言风格:首先,语言很有个性,喜欢用长句子,用大量的排比式的修饰语,这种像滔滔江水一样的文字倾泻而下迫使人一口气读完,很有阅读快感。我觉得小说能畅销的一个原因也许就和这样的语言风格有关系吧,因为这是一个生活工作都充满快节奏感的时代,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感受的是一种紧张感,而小说的语言特点也无形中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里暗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种生活。我本身是个说话做事比较讲究速度的人,这样的语言风格很适合我的性格,我喜欢。比如:杨欣说:“以前吧,特敬佩那种能受得住熬得过去直守得云开见日直熬到深山见太阳的那类女人。”马文有一句:您也是一个受过教育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的妇女,怎么就能把自己当成一老妈子自觉自愿地把伺候人当天职当使命当乐此不疲的伟大事业来干?其次,语言的丰富联想性,不论是人物对话语言还是叙事语言都给人一种丰富的联想性,寓言、古诗都被拿来发挥作用,让人物活起来,让故事生动起来,让语言诙谐起来。比如:宋明有了点小权利后送给马文一张健身卡,马文不要,宋明说生命在于运动。马文立刻接上了,说了句:瞎掰,生命在于静止。你看那些老乌龟,爬得巨慢巨慢的,人家活多长?你再看豹子,跑得飞快飞快的,能蹦跶几年?离婚后,马文偷看杨欣的手机,杨欣很生气,马文抬起脸说:要么你这人不知好歹呢?我这不是帮你认清你目前的形式和首要任务吗?你的首要任务不是消极地等待李义抬大轿来娶你,守株待兔连兔子都等不来……就是碰巧能来一只,也是瞎模糊眼,一头撞在树上把自己撞晕过去的那种笨兔子,智商不太高、视力还不太好的那种……这种寓言故事的运用,能让人物的论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它的说服力甚至能抵得上千言万语的说教性的理论,让人感觉有种事实胜于雄辩的痛快。有时甚至是歪理,但这种传统故事的运用,却能让你无形中滋长一种同感。再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执手相看泪眼”,难道看的是老婆的泪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难道约的是孝敬公婆生儿育女的黄脸婆?“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那是为谁翻?他们也就是写悼亡诗的时候,才能想得起老婆,而且这个老婆还得早死,要是命长,连这待遇也没有。古诗文在我们国家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只要受过教育的人都对古诗文耳熟能详,特别是一些有名的古诗更是妇孺皆知。在文中能运用一些古诗,不但能给文章增彩,而且能达到现在语言不能达到的效果。以上用的三句古诗都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被作者拿来用在这里形容夫妻关系,我觉得很有力度。用古诗中出现的情况说明夫妻关系,说明这种情况由来已久,让人信服。而且引用古诗,还能免除很多啰嗦性的说教语言。古诗用在现代文学中可以起到以一当十当百的作用。再次,人物语言具有强烈的幽默感,这方面故事中马文的语言是一典型。我总觉得每个人都是油腔滑调的,但又不是单纯的“油、滑”,这种“油、滑”透着一种智慧的诙谐,诙谐得让人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感觉很轻松。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上面的例子也能可见一斑。其他例子就不多列举。谈过语言风格后,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对小说表现的主题的理解和看法。我觉得在表现夫妻感情上,作者想告诉我们很多,可以是见仁见智吧,但我从小说中得到一点:生活是如此的琐碎,我们走进围城不容易,要好好珍惜眼前人,在外面转了一圈后发现,还是原配好啊。马文的战争是围绕着女人的战争,更是马文的生活中杨欣无处不在的战争,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处处体现着作者的犀利,作者总能戳到人的痛处,总能一下子戳到事情的关键处。但在这种犀利的语言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婚姻的痛楚和幸福的真相。”其实马文辛辛苦苦“战争”了一大圈儿,还是没有摆脱杨欣的阴影,两个人十一年的

北萨哈林油田租让始末

北萨哈林油田租让始末 王绍章、田步伟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长春130012) 摘要:北萨哈林石油租让,是苏联运用其石油资源服务于本国内政外交需要的典型案例。当处于守势时,苏维埃俄国可以将油田暂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实力开始恢复后,苏联转而加强对石油开发进程的调控并最终从日本手中收回北萨哈林租让权。 关键词:苏联;日本;北萨哈林;租让制;石油 中图分类号:F451. 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10)02-0081-03 收稿日期: 2010-03-05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08ZZ024) 作者简介:王绍章(1969-),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俄国史研究;田步伟(1985-),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生。 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实行租让制,萨哈林岛(1)资源开发备受注目,特别是北萨哈林石油资源。 一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新生苏维埃俄国(1922年后是苏联)百废待兴。列宁适时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租让制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列宁看来,租让“是国家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资本家负责安排或改进生产(如采伐和

浮运木材,开采煤炭、石油和矿石等等),把所得的一部分产品交给国家,另一部分作为利润归自己所有”[1]。在此背景下,石油日益成为苏俄实现其内外政策的重要手段。 十月革命后到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能源政策是优先发展煤炭生产。但是,一战即将结束时,鉴于石油这种新燃料对未来军事安全所发挥的重大战略性作用,所有大国都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苏俄政府成立后,立即着手整顿石油工业、发掘内部潜力应对国内出现的燃料危机。1918年6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关于石油企业的国有化》法令,宣布石油开采、石油加工、石油贸易、钻探和运输的企业及其全部动产和不动产为国有财产。法令还宣布,石油和石油产品的贸易由国家垄断,由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燃料局的石油总委员会负责国有化工作[2]96。1919年11月,在给各级党组织的信中,俄共(布)中央指出燃料危机的破坏性危险,呼吁“无论如何要消灭燃料危机慌,否则既不能解决粮食任务,也不能解决军事任务和全国经济任务”[2]162。在此进程中,非常临时机关(包括贫农委员会、革命委员会等)在向乌拉尔斯克、阿斯特拉罕等地调运石油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1920年5月,托洛茨基曾就动用海军从巴库向阿斯特拉罕运送石油请示列宁、斯维尔德洛夫等人[4]。应当指出,苏俄为解决燃料短缺不仅动用了石油资源,还动用了木柴、煤炭、泥煤等资源。 苏俄石油工业的发展需要引进资金和技术。“恢复时期发生燃料恐慌,当时国家无力使所有企业都开工,这引起某些私人资本以租让和租赁形式流入燃料开采工业。”到1926年7月15日,石油开采租让的工业合同有3个[5]。应该说,苏俄石油租让是有政治、经济双重属性的。列宁曾经说过:“我们无法在没有国外设备和技术援助的情况下单靠自身力量恢复衰败的经济。”为得到这些援助,他愿意向“最强大的帝国主义辛迪加”提供广泛的特许权。他首先提到的两个例子就是石油,租让“巴库的1/4和格罗兹尼的1/4”的石油开采权。与沙俄时代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摘抄赏析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摘抄赏析1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宏伟巨著,它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是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 作品中的各色人物刻画精准细腻,景物如临眼前,虽是19世纪的作品,但流传至今,却没有任何隔阂感,其中流露出来对人性的悲悯情怀,穿越时空背景,仍旧撼动人心。以保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华西里四大贵族家庭在战争与和平年代里的生活为情节线索,生动地展现了1805年至1820年间,俄奥联军同法军在奥斯特里茨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拿破仑军队溃退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歌颂了俄国人同仇敌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伟大胜利。 场面壮观,结构清晰,具有强烈时代感。体会最深的是,这部小说人物形象十分鲜明、富有个性。如安得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定,有较强的社会活动本事;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本事,更侧重于道德梦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则是个情感丰富,生机勃勃,热爱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气质的女人。他们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而以库拉金为代表的宫廷贵族的贪婪、虚伪和堕落

的个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画出来,并进行了无情的鞭笞。 我认为,以托尔斯泰的眼界之高、目光之远,他未必会把人类的所谓政治放在眼里。从根本上讲,托尔斯泰所关心的,应当是更广阔的精神与永恒。《战争与和平》里面,托尔斯泰曾不止一次地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大脑来探讨这个问题,探讨的最终结果,他没有告诉我们,这也正是其客观之处。他似乎期望我们去独立思考,并找出答案来。然而,人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我的观点与见解,所以,凡是读过《战争与和平》的人,都在心里构造了一部属于自我的《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给了我许多东西,包括宇宙万物运行的道理、人生的启发以及心灵上的慰籍。一向以来,我都很喜欢皮埃尔这个人物,并在精神上把他当作一个知心朋友来对待。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享受却又没有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精神世界里以至于显得魂不守舍,这些特点都让我感到亲切。娜塔莎很可爱,可是略显轻浮了些,所以一经阿纳托里诱惑便放弃了对安德烈的感情。 经历了战火洗礼后的娜塔莎沉稳多了,成熟多了,但同时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泼与欢乐。安德烈则是另一种性格,他冷峻、聪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那种宽容气度,所以常常后悔。安德烈的死很可惜,但除此以外,我们找不到一个更好的结局来安排他,毕竟在临死时他彻悟了。 《战争与和平》里面有很多精彩的片段,值得我们咀嚼回味,如罗斯托夫一家因战乱迁出莫斯科时娜塔莎与皮埃尔告别的场景。娜塔莎从

抗日战争观后感

抗日战争观后感 第一篇 201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难卓绝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70年前,中华民族用热泪与热血的奔流,结束苦难而悲壮的历史;70年前,八年的抗战,中华民族用钢铁与烈火的交迸,铸就坚毅别屈的脊梁。 关于如今处于和平阶段的我们,关于正在纪念抗战胜利的我们,千万别要不记得70年前的那段耻辱!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70年前,一名中国记者登陆刚刚投落的日本进行采访,把他在日本的见闻和感觉都记录了下来,告诫中国人:所谓的投落在日本人看来只只是是暂时休战而已。警钟长鸣,70年后的今天重读旧文,相信读者心有戚焉…… 从1937年到1945年,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中国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铭记烈士的鲜血,反思国家民族的以后。经过纪念,增强爱国之情和民族凝结力,使中华民族别再受外敌欺辱,我们做得到! 今天,我们缅怀历史,听抗战老兵说述抗战的故事,做到前事别忘,后事之师;痛定思痛,奋勇前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 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经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别能不记得战争,别能不记得死亡与毁灭,更别能不记得战争中的英雄们! 经过了一年又一年的浴血奋战,1945年8月,日本终于宣布无条件投落。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别再是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了,中国人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我们中国取得了这样伟大的成就,跟那些抗日英雄是分别开的!假如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如今美好的日子,就没有如今强大的新中国。在这8年的抗日战争中,不管是在淞沪会战、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依然在百团大战中,是无数的战士们抛颅头,洒热血,他们是抗战中最伟大的英雄!是他们向世界昭示:中国人民别可侮!中华民族别可欺!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别知哪儿去了这首唱歌二小放牛郎的叙事民歌传唱了不少年,里面的抗日战争小英雄王二小是我们千千万万的儿童心目中的英雄;董成瑞的名字永垂别朽,他舍身炸碉堡的英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狼牙山五壮士,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

石油对人们的重要性

一石油能源的重要性 人们通常所说的能源危机,实际上就是指石油能源危机,具体来说就是燃料油品危机。车辆、轮船、飞机没有油,导致交通瘫痪;锅炉、加热炉没有油,导致工厂停工。燃料油品对多数人来讲是须臾不可缺少的。石油不仅是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通的商品,而且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因此,石油的安全供应不仅关系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通常,石油的安全供应也总是与国际政治斗争、全球战略利益争夺、甚至社会意识形态、人权、民族宗教冲突和矛盾交织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和美国等国家都储备了9o天以上的油品消费量,确保一旦因战争或其他原因无法从国外得到足够的石油时,仍能维持一定时间的正常燃料供应。当然,这也是汲取两次中东石油危机教训的结果。 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达到380 Mt左右,而国内可提供的石油资源童为190Mt左右,因此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增长到约50%。专家甚至预言,由于中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要全部依靠进口,到2020年前后,我国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300Mt.成为世界第一大油品进口国。 但是,与此同时也不能不看到,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不仅会受到与供应安全链紧密相关的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和军事事态发展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大国的竞争和挤压。因此,对石油安全的关注正在成为影响我国外交政策和战略方针的重要因素。我国政府正在调整原油进口的渠道,拓宽其来源,并且有计划的增加石油储备。总之,我国对中东石油依赖度的增大,使我国的石油安全受到威胁,同时也考验了我国处理世界事务的能力。 如果一个国家的石油资源有30%摸在别人手里,就等于自己的安危搽在别人的手里。目前,我国已是排在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接近了石油安全警戒点,必须高度重视。面对石油资源的严峻挑战,我国正在紧抓“开源、节流、规避风险”这三个环节,认真贯彻“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加强勘探,合理开发,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并积极开发替代能源。 二液体燃料的炼制方法 不同性质的原油采用相同方法生产的产品,其性质会有很大不同;而同一原油采用不同加工方法生产同一种油品,这些油品性质也可能出现很大差别。 从石油中可以得到数百种产品,按用途不同可分为四大类: ①燃料:约占全部石油产品的90%以上,主要用作各类发动机、锅炉、炊具的燃料及照明灯用油。如汽油、喷气燃料、柴油、煤油和重油等。 ②润滑油和润滑脂:约为石油产品总量的5%左右,但品种极多,性质差别很大。主要用于润滑机械,减少摩擦和磨损。 ③蜡、沥青和石油焦。 ④石油化工产品,主要作有机合成工业的原料或中间体。 所谓石油炼制,就是为了解决原油性质与油品使用要求之间的矛盾,应用各种物理或化学加工方法,把原油加工成符合各种质量标准的石油产品。 1.原油的预处理 油田采出的原油虽经过初步脱水处理,仍含有一定量的盐和水,进炼油厂的原油一般含盐量50mg/L左右,含水量0.5%-1.0%,这些盐和水必须在原油炼制之前,进一步将其脱除。因为原油含水在加工过程中必然增加燃料动力消耗,严重时会引起蒸馏塔超压或出现冲塔现象;原油的盐大部分是氯化钠,其余是氯化钙、氯化镁,受热后易腐蚀设备,并容易结成盐垢堵塞管路,而且原油中的盐在蒸馏时大都残留在重馏分油或渣油中,影响二次加工过程及其产品质量。为此,一般要求预处理后原油含盐小于3mg/L,含水小于0.2%。 2.原油的常压蒸馏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800字

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800字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 代表作品。下面是的战争与和平读书笔记800字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战争与和平》中已显现出现代主义的一些特征。一个重大事 件(如:战争)看似是精心安排并依从于人的意志而发展,这是事物的 表层;内层的世界,是由不确定的、偶然的、多元的等因素综合有机 作用后发展到如今的状况,这种状况或许暗合人的意志,于是人们用各种理性理论观点阐释计划方案的科学完美性;或许异于人的意志, 于是人们把计划方案的科学与否归因于个人的歪曲不遵从既定的路 线图。 在第一部第四节,以蜜蜂为例,表征了对某特定对象理解的多 元性,从每个个体出发而理解的意义都不相同,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统一含义。正如作品中所言:“人类在揭示这些目的的智慧发展得越高,最终目的的不可理解也就越加明显。” 整部小说,书中以博尔孔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以及库拉 金四大家族的际遇兴衰投射到战争与和平的大背影中,其中主要以安德烈博尔孔斯基、皮埃尔别祖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夫的人性变化为主要脉络。人性或灵魂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在复杂多样的形态不断运动变化着。这种变化源于外在环境以及内心活动双重因素的化合。 如果从因果论来分析四大家族命运,博尔孔斯基老公爵脾气很 臭以及个人修养的不足,从而致使儿子和儿媳妇双双早逝,当然难能可贵的是儿子死前灵魂得到净化归于宁静;老公爵的女儿玛利亚是这

个家庭最幸福的一位,天随人愿地嫁给了罗斯托夫。皮埃尔别祖霍夫是一位从内心放低身段,鄙视贵族虚伪社会的贵族。他的灵魂一直在忏悔、反思、净化,他的亲赴前线、被俘等遭遇,使他的心灵更加纯洁。因此,他如愿以偿地保有了战后的家业并娶上了娜塔莎。罗斯托夫老伯爵为人行善,有同情心又有点软弱,虽然待他病逝后,家产尽失且欠下重债,但其儿子尼古拉罗斯托夫重操家业,娶了家资丰厚的玛利亚公爵小姐。这个家族中尼古拉和娜塔莎都幸福美满,老伯爵夫人也安享晚年,但让我遗憾的是彼佳罗斯托夫的早逝,痛心于他那年轻的生命和执着勇敢精神的殒灭。尼古拉享有了彼佳的善果,虚伪而投机参军的尼古拉从未真正意义上为了卫国战争奉献自己,而彼佳做到了,但事与愿违。最厌恶库拉金家族,瓦西里库拉金势利、虚伪、自私自利,所以他的这个因让他后代吃了这个果——阿纳托利被截肢,另一儿子战死,海伦不守妇道,终而早逝。 最后皮埃尔与娜塔莎、尼古拉与玛利亚分别成立幸福美满的婚 姻家庭。安德烈的儿子尼古卡尼,作者以该视角来评价皮埃尔和尼古拉二者,前者善良聪明又思想,后者与之相比就相形见绌。 人物角色中,男主角皮埃尔和女主角索尼娅为我最爱。前者是 一个一直走在灵魂救赎道路上的良心者,他所追求的内心宁静自由以及灵魂洗礼净化救赎是我所尊爱,也暗合了我的追求,我原谅他在爱情上对海伦的失责,那是时势所迫而又左右助推的结果,无自我主张的皮埃尔被绑架上一段众人所认为的婚姻,因此他的不成熟使他为这段不能幸福的婚姻买单。人性方面,他善良、正义、有责任心、同情

《货币战争》读后感作文

《货币战争》读后感作文 《货币战争》读后感作文 昨天晚上到12点,终于全部看完了货币战争。感想很多。 第一、纸黄金和实物黄金投资并不是想象中的同等性质的黄金投资。纸黄金,是由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总设计师凯恩斯提出,即SPECIALDRAWINGRIGHTS.本质是“人为的规定某种纸币永不贬值,等同于黄金,但永远不能兑换成黄金”。因此,说到底,纸黄金仍然只是一种纸币,是一种债务货币,不属于诚实货币。如果宋鸿兵预言的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暴发,那么所有的纸币都不可靠。 第二、有人可能会问,宋提出了中国元的概念,设想中国元可自由兑换成黄金或白银,将是世界上最为坚挺和强势的货币,成为后美元时代世界各国首选的储备货币。而我们目前购买的纸黄金是以人民币计价的,将来不会有成为废纸的危险吧?这就是我感想的第二点,即,人民币纸币与中国元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宋鸿兵提出的中国元,前提是中国拥有足够多的黄金和白银储备,但要满足这一前提谈何容易!而现

实中的人民币纸币,介于债务货币与非债务货币之间,存在着债务货币的成份,但其属性更接近于金银货币,具有法币的基本属性,必须依靠政府的强制力才能保证货币价值。所以,如果中国这个初中生在泰森这个世界级选手面前战败,(我个人认为可能性极大,还是那句话,中国历史上历来不缺汉奸和买办,我已经彻底死心,只相信实力。)则中国将必然重蹈日本等相关国家的覆辄,先是大幅度通胀,人民币将成为一堆废纸。那时无论纸黄金的价格变得多么的高,个人认为也是毫无价值的,毕竟,你不能兑换成黄金实物,手里拿着的仍然只是纸币人民币的废纸而已。所以,只有持有实物黄金才是王道。如果大家玩过网络游戏,一定会有切身体会。我以前玩盛大的网游,后来玩魔兽。游戏中的虚拟货币是不断贬值的,唯一值得相信的,只有点卡。拥有点券,无论多长时间你不玩游戏,重返之时,仍然是保值的。其他的再值钱的道具,过一段时间也都会贬值的。呵呵 第三、战争不可避免,无论是军事层面上的`,还是金融层面上的。我在昨天早上看到第147页的时候,就到旁边附注:台海一战不可避免。斯蒂格利茨讲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四服良药,即国际银行家对危机中的第三世界国家采取四步走的战略,第一步私有化,第二步资本市场自由化,第三步市场定价,第四步缩减贫困策略――自由贸易。社会动荡,是非常好的手段,资金会象受惊的鸟儿四散奔逃,留下一片

三次石油危机的影响

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 第一次石油危机: 影响: (1)第一次石油危机是減少石油供應和提高油价的雙重產物。(2)经济:A.第一次石油危机,對于世界石油工業是一個大轉折點,沉重打击了当时过于依赖石油的世界经济。突破了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对国际石油产销的控制,沉重打击了美国在世界石油领域的霸权地位。 B原油价格暴涨引起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所有工业国家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 C石油斗争大大加强了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实力。 (3)政治:A第一次石油危机具有异常強烈的政治色彩。在政治上分化了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关系,孤立和打击了美国和以色列。许多西欧国家为了获得中东的石油供应,都对美国支持以色列犹太复国主义的政策,采取拒绝合作的态度。 B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给予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以沉重的打击,大长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志气.极大地鼓舞了第三世界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保护民族经济权益的斗争,它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第二次石油危机: 影响:(1)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的经济衰退,致使尚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造成的经济危机中恢复元气的世界经济再一次陷入大规模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对其他工业化国家也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影响,导致全球经济陷入恶性通货膨胀之中,失业人数上升,国际收支恶化。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2)通过第一、第二次石油危机,资本主义不公正的石油体系逐渐打破,欧佩克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达到巅峰。 (3)过高的油价一方面引起了石油需求量的下降,价格的上涨,有助于促进能源节约和新能源的开发。各个国家努力发展新技术开发新能源和开展节能措施,并开始了逐步建立了战略石油储备。70年代中后期起,各西方发达国家和石油公司大力开展了在非欧佩克地区的勘探和开采石油的活动。另一方面促使非欧佩克产油国原油供应量的增加。 第三次石油危机: 影响: (1)总体来说,这次危机中高油价持续时间并不长,与前两次石油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但使1991上半年欧美旅游生意相应减少。 (2)第三次石油危机促使西方改变经济战略,调整经济结构 (3)第三次石油危机改变了世界形势,地缘政治影响力会出现新的

美国难逃霸极必衰的历史规律

美国难逃霸极必衰的历史规律 2015年08月10日 09:00:00 来源:《红旗文稿》2015/15 作者:彭光谦 霸极必衰。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 在世界5000年的文明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风云一时的帝国。如亚述帝国、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古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拜占庭帝国、法兰西帝国、大英帝国等等。他们或者因为掌握了当时相对先进的生产力,或者引进了相对先进的文化,或者直接凭借相对优势的军事力量进行武力征伐,迅速建立起威震四方的霸权统治。但是这些帝国一旦登上霸权宝座,便加速走向自己的反面,或者全面腐化,或者扩张无度,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后都如一闪而过的流星消失在茫茫夜空之中,成为历史的过客。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考察后认为,这些帝国衰落的共同特点,都在于“对外的过度扩张和社会内部扭曲的扩大”。帝国的衰落,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 当今世界唯一尚存的超级强权美国也不例外。在度过它的黄金岁月后,美国霸权同样摆脱不了沿着这条盛极而衰的历史轨迹无可挽回地衰落的历史宿命。 一 美国独立建国不过两百多年,之所以一夜之间成为北美暴发户,进而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共主,的确是有一些特殊条件的。 一是上帝的恩赐,给了北美移民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广阔无垠的沃土,充足和煦的阳光,四季丰沛的雨水,上帝如此慷慨的眷顾奠定了美国发展丰厚的物质基础。 二是优越的地缘环境。美国东西有两洋,南北无强敌。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大天然护城河构成保护美国安全的有效屏障,使美国远离欧洲旧大陆列强的纷扰。美国独立后,除了1812—1814年第二次独立战争中英军占领华盛顿火烧白宫,几乎没有受到过外部军事力量的冲击。两次世界大战虽然惨烈,但都是在美国本土之外打的。当欧洲国家相互厮杀打得鼻青脸肿、两败俱伤的时候,美国作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却大发了战争横财。

战争读后感

战争读后感 战争电影读后感(一) 我看了《成成烽火》这部电影后有许多感想。 太原城,晋祠旁,有我成成读书郎,明德明理耀长夜……每当我听到着首《青春热血铸辉煌》我就想起来我看过的系列电影《成成烽火》。 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献礼影片,电影《成成烽火》真实反映了游击第四支队坚持敌后抗战八年这一历史故事。该剧共十部,讲述了成成中学师生投笔从戎、共赴国难的全过程。 山西太原成成中学成立于1924年,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名校,全校师生以“明德明理、成己成人”为校训。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中共山西省工委三大机关进驻成成中学,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朱德、彭真、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成成中学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抗日战争的前线指挥部。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成成中学的四百余名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投笔从戎,共赴国难。整建制地组成抗日游击队,转战晋西北,进军大青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华章。 《成成烽火》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之下,我们不应该放弃理想,而是应该争取实现理想的机会,最重要的,我们要极力保护好自己的

祖国,信仰共-产主义,并且誓死不做亡国奴! 战争电影读后感(二)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看了一部抗日战争的电影,电影的题目叫《铁道游击队》。电影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群农民在队长刘洪和政委的带领下,与日本鬼子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他们不怕牺牲,不畏任凭艰难险阻,终于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 游击队员们非常勇敢,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爬上正在飞驰的火车,拿走敌人的枪-支-弹-药;面对那么多凶残的敌人,他们毫不畏惧,坚决与敌人搏斗;被捕的游击队员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宁死不屈,不向敌人透露一点游击队的秘密。 游击队员们在险恶的环境下,从不害怕,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用歌声来激励自己:“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看了这部电影,我懂得了今天美好的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用我们的双手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战争电影读后感(三) 机智、活泼、聪明、顽皮……这是我在看完《小兵张嘎》后对张嘎的印象。虽然我并不能完全体会到当时这种在抗日战争情况下的感觉,但是我仍然被这部影片所深深吸引了。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嘎与他的奶奶相依为命,在一次日寇的扫荡

独闯天下读后感

《独闯天下》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读闯天下》这本罗尔德·达尔的经典名著,达尔是英国人,我喜欢他的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爱国精神。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达尔为保卫祖国不受侵犯,参加了英国皇家空军,受训成为战斗机架驶员。他不顾个人的安危,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的飞行经历。当因为飞机坠落遗留的头痛在一次向他来袭时,达尔作为伤员回到了自己的国家——英国。罗尔德·达尔的父亲以及他家里的很多人都是这个地方的人。达尔的母亲是挪威人,而达尔于一九一六年出生在英国威尔士,他终于回到了家里。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达尔是个勇敢、正直、善良的人。他对待俘虏都非常善良。每次战斗他把生死置置度外,最终打败了敌人,为祖国赢的了胜利。达尔是希望和平、不希望争中的一个人,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书中还有很多好词、佳句,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本书。

好书伴我度暑假 暑假里,我读了《独闯天下》这本罗尔德·达尔的经典名著。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达尔参加了英国皇家空军,受训成为战斗机驾驶员,一次一次冒着生命危险、历尽千辛万苦的飞行经历。最终打败了敌人,为祖国赢得了胜利。当因为飞机坠落遗留的头痛再一次向他袭来时,达尔成为受伤者,无法飞行,回到了自己的国家——英国。罗尔德·达尔的父亲以及他家里的人都是英国的人。只有达尔的母亲是挪威人,而达尔出生在英国威尔士,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达尔是个勇敢正直的人,希望和平,不希望战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独闯天下》读后感 这本书是世界奇幻文学大师罗尔德·达尔在毕业后找到工作的自传。在他成为壳牌汽油公司的一员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他参加了英国空军,成为了一名战斗机飞行员。 1938年秋天,达尔被调到非洲工作,在那里他和壳牌石油公司的另两名代表一起管理整个东非领域,同时也开始有了更多奇妙惊险的经历,比如眼镜蛇进入他朋友的房子而不得不叫捕蛇者来捕蛇,或者一只狮子抓住了一个本地妇女,而达尔关于其营救过程的纪录被登在一家非洲报纸上,这成为他第一篇公开发表的作品。 1939年,对达尔来说似乎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就要来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所有领地的英国人都要变成临时士兵,达尔参加了英国皇家空军服役,受训成为战斗机驾驶员。从此达尔的人生变得更加传奇。 1940年9月19日,罗尔德.达尔接到通知,他要单独去加入西沙漠的八十中队。这将是一次令人生畏的飞行,司令员福卡告诉了罗尔德.达尔八十中队的位置,不料,飞行中途,罗尔德.达尔的飞机撞在了一块巨砾上完全坏了,左翼的油箱爆炸了,紧接着,右翼的油箱也着了火,罗尔德.达尔的头部不幸受伤了,他的眼睛看不见一点东西,但是,他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拼了命地往外爬,一直爬出机舱,一个打滚儿栽在了下面的沙子上。他花了巨大的努力,才爬出热源,便瘫到在地,昏死过去。

战争题材读后感

战争题材读后感 战争题材电影读后感(一) 我看了《成成烽火》这部电影后有许多感想。 太原城,晋祠旁,有我成成读书郎,明德明理耀长夜……每当我听到着首《青春热血铸辉煌》我就想起来我看过的系列电影《成成烽火》。 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献礼影片,电影《成成烽火》真实反映了游击第四支队坚持敌后抗战八年这一历史故事。该剧共十部,讲述了成成中学师生投笔从戎、共赴国难的全过程。 山西太原成成中学成立于1924年,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名校,全校师生以“明德明理、成己成人”为校训。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中共山西省工委三大机关进驻成成中学,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朱德、彭真、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成成中学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抗日战争的前线指挥部。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成成中学的四百余名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投笔从戎,共赴国难。整建制地组成抗日游击队,转战晋西北,进军大青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气吞山河的爱国主义华章。 《成成烽火》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之下,我们不应该放弃理想,而是应该争取实现理想的机会,最重要的,我们要极力保护好自己的

祖国,信仰共-产主义,并且誓死不做亡国奴! 战争题材电影读后感(二)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看了一部抗日战争的电影,电影的题目叫《铁道游击队》。电影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群农民在队长刘洪和政委的带领下,与日本鬼子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他们不怕牺牲,不畏任凭艰难险阻,终于把日本鬼子赶出了中国。 游击队员们非常勇敢,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爬上正在飞驰的火车,拿走敌人的枪-支-弹-药;面对那么多凶残的敌人,他们毫不畏惧,坚决与敌人搏斗;被捕的游击队员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宁死不屈,不向敌人透露一点游击队的秘密。 游击队员们在险恶的环境下,从不害怕,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用歌声来激励自己:“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看了这部电影,我懂得了今天美好的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用我们的双手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战争题材电影读后感(三) 今天,我看完影片《举起手来》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仅因为它的内容可笑至极,更因其历史根源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影片《举起手来》讲的是八路军从日本军手中抢回金塑观音头像而展开的故事。一位迫不得已钻进装有观音头像的女大学生,一个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