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愚公移山导学案(第24课时)答案

课题:22.愚公移山

班级:八()班姓名: _____________ 小组: __________ 价: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体会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3、体会众人对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态度。

【重难点】

体会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导学流程】

1、新课导入

2、体会文中不同人物对愚公移山的不同态度。

3、把握愚公移山的前因后果。

一、基础感知

1、新课导入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着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2、文中人物(包括天神)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同的。找出相关语句,简析他们的态度。

从上表可知:本文对愚公移山这一行为本身着墨极少,大部分内容都是各种人对愚公移山表现出的

态度以及愚公的回应。这样更有助于突出愚公移山这一事件的寓意以及愚公的形象。

二、深入学习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

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

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③移山的人又老又少:“年且九十”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始龀,跳往助之”;

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3、愚公这一壮举是否得到家人或邻里的赞同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得到了家人和邻里的赞同,从“杂然相许”中可以看出。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重难点】

1、理解人物形象。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导学流程】

1、文本探究。

2、人物赏析。

3、主旨探究。

【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

1?阅读第一二两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

明确: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以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2)写一个孀妻遗男的参与移山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有两个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二是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2?阅读第三段,探究下面的问题:

(1)智叟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智叟的观点是“甚矣,汝之不惠”;他的根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2)愚公的观点是什么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愚公的观点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他的根据是“子子孙孙无穷

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明确: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世

界。

(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讲真话, 提问题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语气较轻,“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

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

3?阅读第四段,探究下面的问题:(1)故事用神话做结尾,是不是封建迷信

明确: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本

明确: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要抓住“命” “感” “惧”三个词思考,“命”是谁“命”是“帝”。“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断。由此可以得出:两座山的搬走,根本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最后一段既是写了事情的结果,同时也是着力写了愚公精神的伟大,具有神话色彩,符合寓言文体的特

文就是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这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方式,表达了古代劳动人

民的美好愿望。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

(2)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给谁搬走的

点。

(二)人物赏析

1.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物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愚公也是如此。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

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

“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2?你觉得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见卓识的令人尊敬的智者。

(三)主旨探究

1、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

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呢

明确: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远大的目标和发展变化的眼光。

【拓展提升】

1、就这则寓言本身而言,有人说,移山不合算,移屋合算些,怎样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明确: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这个说

法是不合理的。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毛泽东同志曾引用这篇寓言作过类比,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面对两座大山怎么办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而且并不是“移屋”。试问中

国人民要回避的这两座大山,能搬到哪儿去呢这和本文说的是一样的道理,更何况,“移屋”的问题连智叟也不曾提过。

2、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明确: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延续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崇阳县众望初中语文学科限时练2017年12月12日编制人:李成华课时:1课时(总

第66课时)

课题:22?愚公移山(限时练)

班级:八()班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 _______________ 得分:

【甲】《愚公移山》(节选)《列子》

【乙】小儿不畏虎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注释: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惩山北之塞()(2)固不可彻()

(3)甚矣,汝之不惠.()(4)虎亦寻卒去()不久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文:

老虎看了孩子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3.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括号内分别打“V”或“X”(4分)

A、甲文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对移山持否定态度。()X

B、乙文中“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面对凶猛的老虎,妇人急

中生智,跳到水里躲起来,其反映之敏捷,动作之迅速令人令人称赞。()X

C、甲乙两文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V

D甲文中的“遗男”和乙文中的“二小儿”均阅世不多,天真可爱。()V

4.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 谈。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

(4分)

提示:人生有时会面对如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或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 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能就一篇文章谈感想即可得满分)

5、如何理解《愚公移山》一文的神话结尾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道理(6 分)明确:

(1)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2)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译文

有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小孩安置在沙滩上,而自己去河边洗衣服。老虎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忙地潜入水里来躲避老虎,两个小孩还是像刚才一样在沙滩上玩耍。老虎仔细地盯着他们看了很久,甚至用头来触碰他们,希望让其中一个能够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终还是不知道害怕,会儿,老虎终于离开了。估

计老虎吃人,总是先用其威风施加在别人身上;可是对于不害怕的人, 它的威风也就没有施展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