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先生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

胡希恕先生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
胡希恕先生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

倪海厦博士讲伤寒六经辨证,金匮要略8

倪海厦博士讲伤寒六经辨证,金匮要略8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现在我们进入哦,第七篇,专门讲肺,这一段这一章节呢包括了肺脓疡啊、肺气肿啊,这个肺痿缩啊,甚而至于肺癌啊,肺炎啊,统统在这里面,那包括我们如何去治疗它,怎么去分辨,怎么去辩证,处方怎么下手哦,统统在这一篇里面,统统会提到哦。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哦,首先呢看,哦,什么叫做肺痿,就是萎缩掉了哦,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所以肺痿之病呢从哪里得到呢,他(张仲景)回答了,哦,有的肺痿呢从汗流太多,津液伤到,或者是呕吐,吐太多津液伤到,或者是消渴,哦,就是喝了水还是口渴,不能止渴,小便太多都是失掉津液,或者从大便难大便干燥,大肠的大便干燥,大肠和肺是表里的,所以你如果大肠干的话,肺也跟津液也伤掉了,或者呢会被快药下利,就是你有,本来有便秘,哦,攻坚的药攻下去以后太快

了,津液,还是伤到津液,反正总而言之就是重亡阴液,肺里面的津液没有了,哦,所以叫做肺痿,所以你随时要保持肺里面要有津液,哦,这个这是中医的观念,那你如何去看脉呢,寸口,寸口脉就是阳脉,就是胸腔的脉,胸阳的脉,非常的数,数是代表很热,其人有咳嗽,口中含有浊唾涎沫者,这就是肺痿的病,所以肺痿的病呢,吐出来的痰呢是浓痰,比较浓痰,这个不会很稀,比较黄浊,哦,这是肺里面太热造成这样子,哦。 那这个痿证的来源呢,经方和温病派呢不太一样,如果说有一个病人呢,原来只是咳嗽,可是呢碰到温病派,温病派很喜欢说阴虚,对不对,你把咳嗽当阴虚来治,开了滋阴的药一下去以后,造成肺痿,哦,所以肺痿是可以制造出来的,所以你哪天这个人生乏味,你觉得这个太无聊了,咳嗽找个温病去来看看,到头来就会变成肺痿,哦,那就是这种情形,所以滋阴的药不要用它。 嗯,等一下哦。这里少掉一段对不对,哦,前面讲过。 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这个肺痿之病呢?哦口中呢就是有燥咳,不断的一直咳嗽,胸腔隐隐作痛,这个隐隐痛很重要,临床上你在看病人有肺癌的时候,癌症出现的时候,我们定义为阴实,肺是阴嘛,里面有实,这个时候他的痛呢是刺痛,非常的刺痛,而且这

蔡长福讲解六经辨证录音(二)各家经方

蔡长福讲解六经辨证录音(二)各家经方 蔡长福讲解六经辨证录音(二) 自从蔡长福先生从民间逐渐接触到中医圈子以来,网上既有赞叹的言论,也有怀疑的言论。我从去年春天开始多次跟随蔡老师学习,学习期间每日朝夕相处,常常探讨医学至深夜,也每日侍诊于左右,亲眼观察蔡老师之临床疗效。时间越久,越来越感觉到蔡长福老师,是一位对六经辨证有深刻理解,能够熟练应用仲景理法方药治疗疾病的一位不可多得的明 眼老师。但是人永远不会成为传说中的神,也有一些患者疗效不好,这是事实。哪一个现当代著名的医家能保证自己的患者永远疗效都很好呢?但是这些医家仍然有可学之处,也是事实。 凡是长期呆在蔡老师身边学习的人,都有和我类似感受。网络上言论混杂,并且不容易一一明辨。人与人相处,大概还是要看缘分。欢迎各位想探讨张仲景学术思想的人,亲自来马鞍山这里当面讨论,当面分析诊疗思路。我认为多数人必然受益匪浅。 最近蔡长福老师想把自己的一生的思想,做一些概括性的报告,奉献给各位。今天上午蔡长福先生就开始以《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为载体,结合实际医案,讲解了蔡老师对于六经辨证的个人理解。以后再有录音,还会继续

补充。 希望有缘者,珍惜。 广州中医药 大学徐风瑞 写于蔡长福 门诊老店2013年8月14日伤寒论清晰录音第二部分 点击下面链接即可:2013-8-14日葛根汤医案一2013-8-14日葛根汤医案二2013-8-14日葛根汤医案三既往发布第一部分: 点击下面链接即可:2013年8月12日蔡长福讲解伤寒论清晰录音(1)2013年8月12日蔡长福讲解伤寒论清晰录音(2)2013年8月12日蔡长福讲解伤寒论清晰录音(3)第一部分录音里面,蔡老师对于现代医学关于肝炎的“甲、乙、丙、丁”的命名,理解很可能有误。敬请各位谅解。

蔡长福老师六经辩证之

蔡长福老师六经辩证之—太阴、阳明篇(一) ——弟子李鹏整理蔡长福老师济南经方会议讲话 大家好,今天我讲一下乳腺病的由来,乳腺病是怎么造成的。我们今天从太阴篇开始讲起,(把太阴篇的歌子放上来)人为什么要生病?人后天之本就是它(太阴),生死也是它,你体质好坏也是它,你有没有能力也是它,你工作的好坏也是它。 我们每一个医生,先不讲给别人看病,最起码你把你自己要了解,你不懂脏腑就不是个纯正的医生,你不懂经络,学一辈子你也走不上大道。我们学中医首先了解脏腑,首先了解自身。我们医生自古来都是这样讲:医生是患者的父母。可是当初我遇到一个病人连卷带骂,直接手指着脸骂我,那是我说错了一句话,其实也不算说错:我们医生心都是好的,都是善良的,前人讲“医生是患者的父母”。他说:你讲的屁话!我问:你为什么这样说?他说:我换了几十个医生,我房子都卖了,我的病还瞧不好,我看你们这个称呼要改一改了。我说:怎么改法呢?他说:讲不好讲。我说:你讲就是了。他说:应该说“患者是你们医生的父母”。我的妈呀,这句话讲的我脸一红,我半天没有回答他。我说:你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为什么这样说?你们医生吃的穿的,住的洋楼,奔驰宝马,不都是患者给你们的吗?有几个看好病的?我换了几十个医生,房子也卖了到现在也没看好病。你们还是我们患者的父母吗?你们吃的、穿的、小洋楼、奔驰、宝马、老婆孩子旅游玩都是患者的钱呐! 我让这个病人讲的半天没有言语回答他。哎!想想就是这样,有的人到处求医无门,听这个医院搞,找这个专家看,找这个博士,找那个权威,上下都找,民间的医生也找,找了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一个好医生没有找到,最后倾家荡产死路一条。很多病人结果都是这样的,其实病人让治,不是不让我们治,有的求医十年二十年没遇到一个好医生,终于这个病人死了。如果是暴病死了还有情可原,马上得病就死了,那就不怪我们医生了,换一个医生还这样,换一家医院还这样,跑到北京权威医院、上海权威医院,终于这个病人钱花光了人死了,现在是普遍现象,不仅仅是哪一个地方。 为什么会这样?不能说我们同道的不下功夫,你们下的功夫也很大,你们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课,晚上有时间还要背方剂、背条文,下功夫可大了,但是在临床上见了病就昏了,治不好,为什么?因为你的方向路线是错误的。怎么这样说呢?其实治病是非常简单的,并不复杂,是你自己搞复杂了。人就是两个病:表里、寒热。不是表就是里,不是寒就是热。《伤寒论》张仲景写的什么?就是衣食保暖。《伤寒论》深,深不可测;浅,浅就在皮毛。我今天谈皮毛两个字,何谓皮毛?就是着凉感冒,就这么简单。人身上外边三层、里边三层,第一层太阳,二一层阳明,三一层少阳。三阳过后就到了太阴,三阴太阴是第一阴,少阴第二阴,厥阴第三阴,合在一起就是三阴三阳。人身上就这么多部件,三阴三阳与外感都有关。太阳病第一证桂枝汤、麻黄汤不就是治着凉的吗?二一证葛根汤、白虎汤;三证小柴胡、大柴胡。我们把三个问题搞清楚了,你就能见病知源,你不会治错病的。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张仲景在系统地总结与继承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的同时还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完成了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辨证论治的专书——《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理解《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时我们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教材书上对于六经的定义是: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由于六经之每一经又分为手足二经,因而总领十二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笔者认为六经的概念可以更广泛。六经包含六经之气之意,六经脏腑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本。如阳明胃土属于燥土,土含湿气,当胃显燥气时,临床上就是胃阴受损,脾与胃为表里经脉脏腑,脾显湿气时,临床上就是脾失健运,脾生湿。由此当我们再进行六经辨证时,就可以联系各个脏腑所属经气分析病症,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义伤寒为一切热病的总称,理解“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对六经概念的明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全面的地掌握六经辩证。在掌握六经辩证之前我们要明确,脏腑,气血津液是其物质基础,经络是其络属联系,气化是功能活动,气化反应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现象。气化离开了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映不出其功能活动。所以六经辩证的实质是把脏腑气血津液、经络、气化三者有机结合,再综合病因属性,病势进退,缓急等,从宏观着眼,对外感疾病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综合分析,论证疾病的方法与体系。在学习六经辩证时除了联系脏腑经络辨证,还要联系八纲辨证。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六经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因为外感病是在外邪的作用下正邪交争的临床反映,正邪斗争的消长盛衰,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关系着疾病的病位与证候性质,所以六经辨证的具体运用,无不贯穿着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六经辩证的内容包含于八纲辨证之下。 对于六经辨证的更好地理解与剖析有助于我们对《伤寒论》的学习,继承和发扬《伤寒论》的精华,使之为中医药发展再作贡献,为临床疾病的治疗作贡献。

蔡长福经方治疗癌症

蔡长福经方治疗癌症 蔡长福老师根据自己临床实际经验,创作了乳腺疾病辨治歌诀,这部分歌诀并不能涵盖所有乳腺疾病的治疗办法,但是可以给予医生治疗思路的启发: 乳腺疾病医辨证,辨清表里再用方 寒胀怕冷不出汗,麻附细辛逍遥方? 热胀痛疼臂难举,麻黄汤加逍遥方? 乳核疼痛病人怕,药用柴胡桂姜方 解说: 乳腺疾病医辨证,辨清表里再用方寒胀怕冷不出汗,麻附细辛逍遥方蔡长福老师认为治疗乳腺疾病要彻底坚持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原则,不能受“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乳腺囊肿”等病名干扰。而是要从整体脉证去治疗。?

比如乳腺疾病病人如果出现乳房寒冷,病人怕冷,不出汗的症状,可以考虑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逍遥散治疗。蔡老师二十多年前在安徽鹤山县遇到一个32岁女病人,在菜市场卖卤菜,医院检查出乳腺癌,要求其尽快手术,患者家属已经准备好钱,准备第二天手术。蔡老师正巧在菜市场遇见患者,诊察到患者乳房肿胀、四肢无力、胸闷气短、心烦急躁、胸腹胀、背部胀、大便不通,怕冷、无汗、诊脉细弦。因而想到此是伤寒直中少阴,治疗要太阳少阴同治,于是就告诉患者可以先吃一副中药再决定是否手术。蔡老师给患者开了一剂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逍遥散加川芎。患者服用后得小汗一夜,大便遂通畅,乳房肿胀疼痛消失,身体其余不适症状也几乎全部消失。病人身体好转后,最终未去手术,虽然不能确诊癌细胞是否消失,但是病人痛苦得到了极大缓解。? 热胀痛疼臂难举,麻黄汤加逍遥方? 病人如果出现乳房热、胀、疼痛,手臂难以上举,可以考虑使用麻黄汤加逍遥散。蔡老师遇到这样患者较多。多年前蔡老师在鹤丘县,遇到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女病人,乳房发红疼痛一周,浑身痛,无汗,脉弦紧有力,脸色红润,蔡老师使用麻黄汤加石膏合并逍遥散。服用一剂后几乎全部不适

最新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分析体系汇编

中医临床家胡希恕先生的六经辨证分析体系 摘要:胡希恕为我国近代著名经方家,其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极其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对其六经辨证体系进行系统分析。 关键词:胡希恕;六经辨证 【中图分类号】R 249. 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087-01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受其重要思想影响,运用于临床,深感执简驭繁,疗效卓越。现就胡希恕先生六经辨证体系进行分析。 1.胡希恕生平简介 胡希恕出生于1898年,中学时代开始学习中医,1952年开始教授《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自己编纂教材,并著《伤寒论释义》《金匮要略释义》等,并通过对中外中医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提出《伤寒论》中的六经不是《内经》经络的概念,而是一种辩证体系(六经辨证)是六大病证总纲。后来的八纲是在此基础上总结的,但失去了六经辨证的灵魂。胡希恕先后培养了近千人学生,有效弥补了该阶段中医学教学空白,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由弟子将其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并整理成册,编成《伤寒论传真》《金匮要略传真》《经方传真》等。 2.胡希恕对于《伤寒论》的认知 胡希恕对于《伤寒论》认识与阐述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其分别为: 2.1 《伤寒论》与《伊尹汤液经》 胡希恕经过对古代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确定《伤寒论》取法于《伊尹汤液经》,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曾记载:“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经》以为汤液”。而宋刻《伤寒论》中也曾记载:“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古典文献均说明,《伤寒论》主要取法于《伊尹汤液经》,属于神农本草经一脉,为经方医学一派,与医经学派《黄帝内经》不同,其理论与辩证用药均自成体系。 2.2 三阳篇与三阴篇 胡希恕通过对《伤寒论》进行研究发现,三阳篇、三阴篇中半表半里虽在太阳阳明或太阴少阴后论述,但该种顺序并非为传变次序,而是论述上的安排和需要,即先讲表证、再讲里证、除去表里所余者属于半表半里证,而实际上疾病是按照由表传半表半里、由半表半里传里的顺序发展的。这样在伤寒最后阶段并非厥阴,厥阴实质上为伤寒的枢纽和转归。 2.3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太阳病证治 一、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 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三、治则方药 1.太阳经证治法 (1)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3)温病:为内热津伤,《伤寒论》未出方治,个人意见:当以辛凉轻透为主,可用银翘散。 2.太阳腑证治法 (1)蓄水:系膀胱气化不行而致水气停蓄,五苓散(茯苓、猪苓、桂枝、泽泻、白术)具有化气利水的功能,故为蓄水证主方。 (2)蓄血:系瘀血不行,热结下焦,应攻瘀逐血,可根据轻重缓急,选用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六经辨证

《伤寒论》之六经辨证 摘要:《伤寒论》一书,以六经为纲,八法为纬,辩证论治为法,贡献给了人类社会。自汉季问世以来,至今一千七百余年,被医者奉为经典,而用之不衰,其使用价值备受医家重视。时至当代,医学科学在飞速前进,而《伤寒论》之辩证论治体系,却仍不失为临床中治疗疾病的最好方法,六经辨证既重视证的变化,又重视人的本质。这正是我中华医学独具一格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继承和发扬这一学术,正是中医学生所承担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一是《伤寒论》的医学源流,张仲景从哪些著作,哪些医家中获得的医学知识,又收到了当时社会的哪些影响。二是《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理论,张仲景在撰写《伤寒论》以及平时行医过程中都体现了阴阳变化的思想,我们应当怎样去理解。三是六经辨证的原理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字:《伤寒论》;六经辨证;三阴三阳;张仲景;辨证论治 一、《伤寒论》的医学源流 1.《伤寒论》的几种重要学术渊源 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除此之外,仲景还借鉴了哪些著作呢? (1)《汤液经》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又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而《伊尹汤液》在三国之末齐梁之前已经遗失,据《针灸甲乙经》推测,皇甫谧亲见并阅读《伊尹汤液》,而且还曾亲见“大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他对比二者,得出结论:《伤寒论杂病论》是仲景在《伊尹汤液》一书基础上“论广”而成。张仲景正是在《伊尹汤液》一书进行研究和条理化,并结合自己的治疗经验并补充一些内容,撰成此书。 (2)《黄帝内经》 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言:“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一般认为,仲景

蔡长福老师讲稿[试题]

蔡长福老师讲稿[试题] 蔡长福老师讲稿 2012年10月15日夜,蔡长福老师为我们上了深情一课,由于地方音太重,拍成视频后由温兴韬女儿温织曦翻译成下文,以广其传。愿天下多明医。在此借花献佛啦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要我说天下就两个病:“一寒一热”,别把中医看复杂了,当医生一定不能小题大做,舍近求远。伤寒论写的是什么,写的就是衣食保暖,就这么简单,它可深奥。深,深不可测,浅,浅在皮毛,~什么叫皮毛,吃一顿饭,好身体的人没事,空调开着,身体差的人吃一顿饭回家,第二天就难受,这是什么,受了风寒~我们的身体就是与风寒抗衡,体质好的不生病,体质不好的非生病。 我们谈谈六经,何为六经,~我们读伤寒的人,要知道一个六,二个六,三个六,四个六,五个六,六个六。六病,六经,六方,六证,六脉,六法。何为六病,六病和六经,同行的争了不少年,有的人说没有六经,我认为其实不然,我们不能欺师灭祖,不能藐视前人。六经不是仲景提出来,也不是后世人提出来的。这是黄帝内经上面的。大家看我的六经辩证图谱上,太阳病,脉弱浮,这是仲景的,看岐伯与仲景的对话,那是内经的,六经病变里面的。医生不讲家族,学术不讲门派,别看那老师有威风,权威高,他讲错的东西,我们也能承认吗,那不行。学术是对后一代的教育,我们要说错了不得了啊。六经和六病,经病同源,一回事,没有六经,也没有六病。是草有本,是花有因,我们的孩儿是父母所生,这就是源头啊。长江滚滚向东流,它的源头在西方。没有六经哪来的六病。没有树根哪来的树头。我们不能为了学术的这点东西在这争论,没有意思。六病是绝对有,是写在岐

首页-中华中医药学会-日程安排

附件1. 2016中国长白山健康养生产业论坛暨第二届长白山健康养生文化节 日程安排 一、2016中国长白山健康养生产业论坛 (一)8月27日08:30-12:00 开幕式及论坛主旨演讲、高端访谈 【主旨演讲】 1.《健康福祉与产业升级》——王之虹(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春中医药大学原校长) 2.《中医养生让生命之树长青》——吴大真(中医养生专家、北京同济医院院长中国中医药报社原社长、大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高端访谈】访谈嘉宾: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待定) 2.温长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中国健康管理产学研联盟指导专家) 3.谷晓红(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4.赵立冬(北京养生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会长、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评定标准起草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规划策划专家)

5.修涞贵(修正药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会长,中国十大企业首席文化官(CCO)) (二)8月27日14:00-17:00分论坛 分论坛一:2016中国长白山健康养生企业CEO论坛 1.《华大夫网络医院在健康养生领域的探索》——张国梁(北京超思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CEO) 2.《如何让你的企业和产品与众不同,形成核心竞争力》——文诚毅(中山文智达道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CEO、国家一级培训师) 3.《大健康背景下,中医药健康养生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王君济(吉林省润身中医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岐轩医学体系第二代传承人,长白山国医研修院院长) 4.《中医技术的标准化应用——子午流注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卢政委(北京中电利德科技有限公司CEO) 5.《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黄明安(湖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分论坛二:2016中国长白山医养结合院长论坛 1.《基层医院推进医养结合的实践与体会》——孔庆民(兖州市中医医院院长) 2.《医养结合的瓶颈问题、对策的战略思考与实践》——吕玉波(广东省中医院原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3.《探索以中医为主的医养结合新模式》——刘洪宇(天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条经脉

六经辨证的理论定义: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 中医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病的 辨证分析,据感邪时间长短、病邪轻重、正气强弱等情况,将外感病大致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揭示了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 病机变化及传变规律。六经辨证也可用于外感兼内伤以及内伤杂病的辨证。 六经辨证为汉代张仲景所创立,论述见于他所撰著的《伤寒论》。该辨证 方法是在《内经》中《素问·热论》关于外感疾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经脉病机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临床特点,加以命名并发展而来的。它把疾病过程分为阴 阳两类,即三阳和三阴。三阳病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病证即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厥阴病证。凡邪盛正气未衰,多属三阳病证,治疗当以祛邪 为主;凡正气虚衰,多属三阴病证,治疗当以扶正为主。六经病证中,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即少阳为邪气由阳入阴之枢),太阴、少阴、厥阴统 属于里。不仅如此,六经病证又是经络、脏腑病机变化的反映,其中太阳、阳明、少阳病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太阴、少阴、厥阴病证则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所以说 六经病证实际上基本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临床上当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HTK〗八纲辨证运用。但由于六经辨证的重点,在于分析外感病邪侵袭人 体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其传变规律,因此与也针对内伤杂病的脏腑辨证尚有不同。 太阳病证 太阳主一身之表,统摄营卫,而人体卫气具有抗 御病邪侵袭的功能。外邪始袭人体,则正邪相争于表,导致营卫失调,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表证,治当解表。但由于患者体质有强弱不同,病 邪性质和感邪轻重有所差异,故太阳病证尚须进一步辨别是太阳中风(表虚),还是太阳伤寒(表实),主要凭据恶风或恶寒,脉浮缓或浮紧,尤其是有汗或无汗加 以区别。表虚证有汗,主要是由于患者伤于风邪,卫表受伤,腠理疏松,卫不护营,营阴外泄而汗出,治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代表方为桂枝汤。表实证无汗则因 外感寒邪,卫气被遏,腠理闭密,毛窍收敛而致,多兼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表现,当用麻黄汤以散寒解表、宣肺平喘。 阳明病证 阳明是正邪斗 争的极期,主要反映胃肠病变。多由太阳病治疗失误,邪热内传入里,伤津化燥而燥结成实所致,或因燥热之邪直犯阳明而成。根据证候特点的不同,阳明病证有阳 明经证和腑证之分。阳明经证系邪热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以大汗出,大热,大渴而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治宜清热生津,方如白虎汤。若 阳明里热与燥屎相结便成阳明腑证,既可见身热,汗出连绵,日晡(下午3~5时)潮热,舌苔黄燥或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等里热炽盛表现,又可有腹满疼痛拒 按,便秘等腑气不通之象,甚则燥热之邪挟浊气上攻心神而见烦躁,谵语,或神志不清,治宜清热攻下,可选用不同的承气汤。 少阳病证 多由太阳 病发展而来,亦有初起即为少阳病证者。此时邪气尚存而正气已伤,邪正多相持于表里之间。如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正邪分争便寒热交替出现,所谓“寒热往 来”。因而少阳病的特点是既非发热与恶寒并见、全身疼痛之表征,亦非发热不恶寒、大便燥结之里证,而多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 食,脉弦等少阳经气不利、胆气犯胃、气机不畅之症。故治法不若太阳病解表可愈和阳明病“清”、“下”可痊,而须和解少阳,即一面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刘渡舟 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二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一、阴阳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 太阳病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 阳明病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 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 少阳病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由上述可见, 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

六经传变: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 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 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阳明病 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 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 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 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 进入内脏了。 少阳病 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 怕冷怕风。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 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 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疾病由阳转阴,先进入的就是足太阴, 足太阴就是进入脾脏,其实脾脏包含了西医所讲的胰脏,胰脏调节血醣, 影响体重。脾主少腹,大腹翩翩, 就是太阴寒湿太重,脾主肌肉, 营养骨节, 四肢; 脾脏管饮食, 胰脏管味觉。吃东西有没有味道是胰脏在管,脾脏管饥饿。如果脾弱不能治水,身体就会沉重,肚子胀, 四肢胀, 胃口不好。平时不贪凉饮冷就会有一个好的太阴系统(营养系统),人就不容易生病。

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

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李亚平 《素问·热论篇》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自此以后,凡言外感热病,皆以“伤寒”名之。《内经》、《难经》以伤寒概括六淫疾患,这是广义的伤寒,是外感病的总称。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经晋代王叔和编次为《伤寒》、《金匮》,前者主论外感病,后者主述内伤病。这个伤寒,也是用以总括所有外感病。因此,一般认为,王叔和取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书中主要讲述外感病证治的内容编辑成册,名之“伤寒论”,这是比较恰当的。 《伤寒论》的内容很丰富,共计398条和113方。它的主要篇章的编次也很具特色,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篇,这也引起了后人的无尽想象和发挥。目前,我们倾向于把这“六经”认为是一种辨证的方法体系,称之为“六经辨证”。如果说,六经辨证是仲景学说的精髓,那是绝对不过分的。当然,所谓六经辨证,其实是张仲景所建立的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临床诊疗理论体系的一个载体。 关于六经辨证的内涵,是我们应该掌握并加以应用的。其义深奥,越读越觉得深不可测。为方便掌握,我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将其基本内容加以归纳,以备日后仔细研读。 一、太阳病 太阳病篇主要论述太阳表寒虚实证治,它以恶寒、发热、头项背腰强痛、脉浮为主症。无汗而喘、脉紧者,属太阳经表寒实证,宜用麻黄汤以峻汗逐邪,开表宣肺;汗出而脉缓虚弱者,属太阳经表寒虚证,宜用桂枝汤,以缓汗养正,调和营卫。这是太阳经证。 若太阳表寒由经入腑,以致膀胱气化被阻,水蓄不行,而见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等症者,宜用五苓散,以通阳化气利水。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

浅谈中医六经辩证思想

浅谈中医六经辩证思想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对于病人复杂的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证候),这是‘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确定治疗方法,这是‘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一大特色,它是由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先创立并应用于临床。兹结合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学习,对张仲景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初探如下: 1创立以阴阳为纲六经分证辨证论治的外感热病诊疗体系《伤寒论》在古典医籍中,以辨证论治著称,辨证论治的精神贯穿于全书的始终。张仲景倡导的辨证论治原理,主要是通过对“伤寒病”的证治来体现的。《伤寒杂病论·序》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里的《平脉辨证》是一部医书,已失佚。说明汉代以前就有了辨证的学说,并为伤寒六经辨证奠定了基础。伤寒,是泛指由外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属于《内经》“热病”范畴。《素问·热论篇》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及“人之伤于寒者,则为病热”的说法,即认为热病的原因是伤于寒邪,张仲景就把这类疾病统称为“伤寒”。 《灵枢经》记载有杂病一篇主要论述因经气厥逆所引起病证,各种心痛及喉痹、疟疾、膝痛、呃逆、大小便不通等。因论述范围广、病种多,故称之杂病。而张仲景把伤寒、温病以外的多种疾病(以内科病证为主),以及各种疑难杂病,总为“杂病”与:“伤寒”合为《伤寒杂病论》但《伤寒杂病论》历经传抄失真失散,伤寒部分经晋太医令王叔和收集、整理、编次,形成《伤寒论》一书,当时杂病部分失传。 《伤寒杂病论》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被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发现于翰林院书库,书简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 无论伤寒还是杂病,贯穿整本书的便是“六经辩证”思想 所谓“六经辩证”,为张仲景最早提出,他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六经即太阳、阳明、邵阳、太阴、少阴、厥阴、又分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六经辨证将外感疾病中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个类型,并以此解释疾病部位、证候性质、邪正盛衰、传变规律,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手足三阴三阳经脉及其络属脏腑是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在六经辨证中,六种类型病证关系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传变的。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入里,由阳入阴,正气渐衰的过程。六经病证的传变,往往与正气的盛衰,邪气的强弱,治疗护理当否,以及疾病种类等因素有关。 用以命名经脉解释其生理功能,并指导刺灸之法。人体有手足三阴三阳12条正经。虽然三阴三阳有过许多不同的说法和解释,但12正经的命名却从未有人提出过质疑。古人有学医不知十二经脉,开口动手便错的说法,由此可以得出中医的三阴三阳理论始于经脉学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用来说明经脉的生理病理指导治疗。 阴阳的消长与复胜:消长是一定范围的变化,复胜是剧烈的转化,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伤寒病的各种构成要素以及人体经络脏腑,气血营卫,津液,表里内外均可用阴阳来分析,三阴三阳是阴阳的扩展和补充,用以解释定位程度位置等等的不同。 阶段与病理时相:有学者将六经辨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来分析。伤寒病的发展转归不同时间,出现不同的病理时相。如发热、炎症、微循环障碍、水电解质紊乱、休克、毒血症、

蔡长福老师讲稿

蔡长福老师讲稿 2012年10月15日夜,蔡长福老师为我们上了深情一课,由于地方音太重,拍成视频后由温兴韬女儿温织曦翻译成下文,以广其传。愿天下多明医。在此借花献佛啦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要我说天下就两个病:“一寒一热”,别把中医看复杂了,当医生一定不能小题大做,舍近求远。伤寒论写的是什么,写的就是衣食保暖,就这么简单,它可深奥。深,深不可测,浅,浅在皮毛,~什么叫皮毛,吃一顿饭,好身体的人没事,空调开着,身体差的人吃一顿饭回家,第二天就难受,这是什么,受了风寒~我们的身体就是与风寒抗衡,体质好的不生病,体质不好的非生病。 我们谈谈六经,何为六经,~我们读伤寒的人,要知道一个六,二个六,三个六,四个六,五个六,六个六。六病,六经,六方,六证,六脉,六法。何为六病,六病和六经,同行的争了不少年,有的人说没有六经,我认为其实不然,我们不能欺师灭祖,不能藐视前人。六经不是仲景提出来,也不是后世人提出来的。这是黄帝内经上面的。大家看我的六经辩证图谱上,太阳病,脉弱浮,这是仲景的,看岐伯与仲景的对话,那是内经的,六经病变里面的。医生不讲家族,学术不讲门派,别看那老师有威风,权威高,他讲错的东西,我们也能承认吗,那不行。学术是对后一代的教育,我们要说错了不得了啊。六经和六病,经病同源,一回事,没有六经,也没有六病。是草有本,是花有因,我们的孩儿是父母所生,这就是源头啊。长江滚滚向东流,它的源头在西方。没有六经哪来的六病。没有树根哪来的树头。我们不能为了学术的这点东西在这争论,没有意思。六病是绝对有,是写在岐

常见病六经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致病原因有二,一内因,二外因。 一内因: 疾病从内而生。内伤七情五脏伤。 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喜则伤心,怒则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忧思气结,喜则气消,怒则气上。 二外感 百病皆因风而起,风就是水火也就是寒热而引起的外感的病, 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热六气太过不及。气候的变化而人体正气不足(水火盈亏)不能适应所产生的疾病。风寒暑湿燥火进入人体所发生的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是经过六经传变。 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病 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 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伤风 所谓太阳伤风, 是伤于风, 因为吹到风而感冒,

所以叫伤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症状是汗出, 项强, 头痛, 发烧。这时候就用桂枝汤剂来治疗。 桂枝汤 桂枝10生白芍6生甘草9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素体虚弱再值伤风就会出现汗多如雨,全身乏力,头昏、心慌、肢节疼痛等症,这时就要用桂枝加附子汤来治疗。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10生白芍6生甘草9生姜3片大枣3枚(掰开)川淡附子(或黑附子)9。小儿分三至四次服用,每三小时服一次。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 还有一种就是太阳伤寒, 伤于寒症, 冬春之际,天气太冷, 或者空调风扇下工作,(空调病是也)得到感冒是因为伤于寒, 病人会全身恶寒, 怕冷, 全身没有汗, 高热, 身痛, 骨节痛,咳嗽这时候要用麻黄汤剂来治疗。

麻黄汤 麻黄10桂枝10杏仁6生甘草9 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分一至两次服用。 太阳伤寒少阴虚寒 病人会全身恶寒重, 怕冷, 全身没有汗, 低热或无热,咳嗽、身痛,小便清长,甚至大便稀溏或大便秘结,这时候要用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来治疗。 麻附辛合四逆汤加生姜 麻黄6川淡附子(或黑附子)7细辛3干姜9生甘草9生姜3片六付水煎服,小儿分三次服用.。大人加倍量分两次服用。 太阳温病、夏天泄泻、咽喉炎(喉咙痛) 太阳温病就是出汗后伤于寒,本身体内的热气通过皮肤排出体外,但是出汗后被寒所伤,汗毛孔闭塞,热气循经直攻喉咙,出现喉咙疼痛,咳嗽、全身疼痛,或陷于阳明胃肠出现泄泻,这时就用葛根汤来治疗。葛根汤 葛根6 麻黄9 桂枝12 白芍6 生甘草7 生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刘渡舟 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二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一、阴阳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 太阳病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 阳明病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 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 少阳病 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六经为病,皆有阴阳两方面的问题。于此用对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叫做二分法的思想。夫能分则能辨,由此也才能统摄六经,进而辨清表里、寒热、虚实等证。 由上述可见, 阳经之病,多发于六腑,因腑为阳,气血充盈,抗邪有力,故以各种热象为特点;

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一、太阳病证 2.太阳经证 (1)太阳中风证: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2)太阳伤寒证: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 3.太阳腑证 (1)太阳蓄水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以发热恶寒、小便不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2)太阳蓄血证: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传里,与血相结于少腹,以少腹急强或硬满,大便色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二、阳明病证 1.阳明经证 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肠中尚无燥屎内结,以高热、汗出、口渴、脉洪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大出,大渴引饮,心烦躁扰,面赤,气粗,苔黄燥,脉洪大。 2.阳明腑证 邪热内盛,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以潮热汗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甚则神错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三、少阳病证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欲呕,脉弦。 四、太阴病证

指脾阳虚弱,寒湿内生,以腹满而痛、不欲食、腹泻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或弱。 五、少阴病证 1.少阴寒化证 指心肾阳气虚衰,阴寒独盛,病性从阴化寒,以畏寒肢凉、下利清谷等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 2.少阴热化证 指心肾阴虚阳亢,病性从阳化热,以心烦不寐、舌尖红、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 六、厥阴病证 指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表现为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的证候。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