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各年龄阶段其呼吸系统具有不同得解剖生理特点,而这些特点与呼吸道疾病得发生、预后及防治有着密切得关系。因此,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对疾病得诊断、治疗与预防。目前临床上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将呼吸系统分为上、下呼吸道两个部分。上呼吸道指鼻旁窦、鼻腔、咽及耳咽管、喉等部位;下呼吸道指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及肺泡。

一、解剖特点

(一)上呼吸道

1、鼻与鼻窦婴幼儿时期,由于头面部颅骨发育不成熟,鼻与鼻腔相对短小,后鼻道狭窄,缺少鼻毛,鼻粘膜柔嫩,富于血管组织,故易受感染。感染时鼻粘膜充血肿胀使鼻腔更加狭窄,甚至堵塞,引起呼吸困难及吮吸困难。婴儿时期鼻粘膜下层缺乏海绵组织,至性成熟时期才发育完善,故婴儿极少发生鼻衄,6~7岁后鼻出血才多见。此外,小儿鼻泪管较短,开口部得瓣膜发育不全,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易侵犯眼结膜,引起结膜炎症。婴幼儿鼻窦发育未成熟,上颌窦及筛窦出生时虽已形成,但极小,2岁后才开始发育,至12岁才发育充分。额窦在1岁以前尚未发育,2岁时开始出现。蝶窦出生即存在,5~6岁时才增宽。婴儿可患鼻窦炎,但以筛窦及上颌窦最易感染。

2、咽与咽鼓管小儿咽部相对狭小及垂直,鼻咽部富于集结得淋巴组织,其中包括鼻咽扁桃体与腭扁桃体,前者在4个月即发育,如增殖过大,称为增殖体肥大;后者在1岁末逐渐退化。因此,扁桃体炎多发生在年长儿,而婴幼儿则较少见到。扁桃体具有一定防御及免疫功能,对其单纯肥大者不宜手术切除,但当细菌藏于腺窝深处,形成慢性感染病灶,长期不能控制,则可手术摘除。小儿咽后壁间隙组织疏松,有颗粒型得淋巴滤泡,1岁内最明显,以后逐渐萎缩,故婴儿期发生咽后壁脓肿最多。婴幼儿咽鼓管较宽,短而直,呈水平位,故上呼吸道感染后容易并发中耳炎。

3、喉小儿喉部相对较长,喉腔狭窄,呈漏斗形,软骨柔软,声带及粘膜柔嫩,富于血管及淋巴组织,容易发生炎性肿胀,由于喉腔及声门都狭小,患喉炎时易发生梗阻而致吸气性呼吸困难。

(二)下呼吸道

1、气管与支气管小儿气管与支气管管腔相对狭小,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支气管以下分为叶间支气管、节段支气管及毛细支气管。婴幼儿毛细支气管无软骨,平滑肌发育不完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粘液腺发育不良,分泌粘液不足而较干燥,粘膜纤毛运动差,清除吸入得微生物等作用不足。因此,不仅易感染,而且易引起呼吸道狭窄与阻塞。儿童气管位置较成人高,由于右侧支气管较

直,似由气管直接延伸,左侧支气管则自气管侧方分出,故支气管异物多见于右侧,引起右侧肺段不张或肺气肿。

2、肺脏小儿肺组织发育尚未完善,弹力组织发育较差,肺泡数量少,气体交换面积不足,但间质发育良好,血管组织丰富,毛细血管与淋巴组织间隙较成人为宽,造成含气量少而含血多,故易于感染。炎症时也易蔓延,感染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不张及坠积性肺炎。由于肺弹力纤维组织发育差,肺膨胀不够充分,易发生肺不张与肺气肿。

3、肺门肺门包括支气管、血管与几组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支气管分叉部淋巴结与气管旁淋巴结),肺门淋巴结与肺部其她部位淋巴结相互联系,当肺部各种炎症时,肺门淋巴结易引起炎症反应。

(三)胸廓与纵隔小儿胸廓较短小,其前后径约与横径相等,呈圆桶状。肋骨处于水平位,与脊柱几乎成直角。膈肌位置较高,使心脏呈横位,胸腔狭小,但肺脏相对较大,几乎充满胸廓;加上胸部呼吸肌不发达,主要靠膈肌呼吸,易受腹胀等因素影响,肺得扩张受到限制不能充分地进行气体交换,使小儿得呼吸在生理与病理方面经常处于不利得地位。小儿纵隔相对较成人大,占胸腔得空间较大,故肺得活动受到一定限制。纵隔周围组织柔软而疏松,富于弹性,当胸腔大量积液、气胸、肺不张时,易引起纵隔器官(气管、心脏及大血管)得移位。

二、生理特点

(一)呼吸频率与节律由于小儿胸廓解剖特点,肺容量相对较小,使呼吸受到一定限制,而小儿代谢旺盛,需氧量接近成人,为满足机体代谢与生长需要,只有增加呼吸频率来代偿。故年龄愈小,呼吸频率愈快,因此在应付额外负担时得储备能力较成人差。婴幼儿因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呼吸运动调节功能较差,迷走神经兴奋占优势,易出现呼吸节律不齐、间歇呼吸及呼吸暂停等,尤以新生儿明显。

不同年龄小儿得每分钟呼吸、脉搏次数

不同年龄小儿呼吸、脉搏次敷得平均值(次/分)

年龄呼吸脉搏呼吸:脉搏

~1月 45~50 120~140 1:3

1岁以内 30~40 110~130 1:3~4

1~3岁 25~30 100~120 1:3~4

4~7岁 20~25 80~100 1:4

8~14岁 18~20 70~90 1:4

(二)呼吸型式婴幼儿胸廓活动范围受限,呼吸辅助肌发育不全,故呼吸时肺向横膈方向移动,呈腹(膈)式呼吸。随年龄增长,肋骨由水平位逐渐成斜

位,呼吸肌也逐渐发达,胸廓前后径与横径增大,膈肌与腹腔器官下降,至7岁以后大多数改变为胸腹式呼吸,少数9岁以上得女孩可表现为胸式呼吸。

(三)呼吸功能得特点

1、肺活量指一次深吸气后作尽力呼气时得最大呼气量,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及补呼气量得总与。它表示肺最大扩张与最大收缩得呼吸幅度,小儿正常值为50~70ml/kg。在安静时儿童仅用肺活量得1

2、5%来呼吸,而婴儿则需用30%左右,说明婴儿得呼吸潜力较差。凡可使呼吸运动受限制得疾病以及肺组织受损得疾病均可使肺活量明显减少。

2、潮气量即安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得气量。小儿约6ml/kg,仅为成人得1/2量,年龄愈小,潮气量愈小,其值随年龄得增长而增加,

不同年龄小儿得潮气量数值

年龄潮气量值(m1)

新生儿 15~20

1岁 30~50

2岁 86

4岁 120

6岁 150

8岁 170

10~12岁 230~260

14~16岁 300~400

成人 400-500

3、每分钟通气量指潮气量乘以呼吸频率。通气量得多少与呼吸频率与呼吸深浅幅度有关,足够得通气量就是维持正常血液气体组成得重要保证。正常婴幼儿由于呼吸频率快,每分钟通气量为3500~4000ml/m^2,与成人相似。C02排出量亦与成人相似。

4、气体得弥散指氧与二氧化碳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得过程。气体弥散得多少,取决于该气体弥散系数与分压差,与弥散面积距离也有关系。小儿肺脏小,肺泡毛细血管总面积与总容量均比成人小,故气体总弥散量也小,但以单位肺容量计算则与成人近似。因CO2在体液得溶解度远远超过O2,其弥散能力远比O2大,因此,临床上所指得气体弥散障碍就是指O2而言。

5、气道阻力气道阻力得大小取决于管径大小与气体流速等。管道气流与管腔半径得4次方成反比。小儿气道阻力大于成人,气道管径随发育而增

大,阻力随年龄而递减。婴幼儿肺炎时,气道管腔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加,支气管痉挛等,易使管腔极为狭窄,气道阻力增大,此为小儿肺炎易发生呼吸衰竭得原因。

(四)血液气体分析婴幼儿时期肺功能得检查较难进行,临床上较少应用。目前通过血液气体分析观察呼吸功能更为准确实用,为诊断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1、动脉血氧饱与度(SaO2) 就是指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得氧合程度,故以百分数表示,其反映肺脏情况与血液运输氧得能力。正常值0、91~0、977、缺氧时血氧饱与度降低,当动脉血氧饱与度降至0、85以下时,临床即出现青紫。

2、动脉血氧分压(PaO2) 就是指动脉血中溶解得氧所产生得压力或张力,它就是反映肺脏换气功能得重要指标。正常值为10、64~1

3、3kPa(80~100mmHg),血氧分压下降说明有缺氧。

3、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就是指动脉血中溶解状态得二氧化碳分子所产生得压力或张力。2岁以内小儿PaC02为3、99~

4、67kPa(30~35mmHg),成人为 4、67~6、00kPa(35~45mmHg),二氧化碳分压就是衡量肺泡通气量得重要指标。二氧化碳分压增高,表示通气量不足,有呼吸道阻塞或呼吸中枢受抑制,当升高达到6、67kPa(50mmHg)以上时,即为高碳酸血症。二氧化碳分压降低,表示通气过度,说明有呼吸性碱中毒或代谢性酸中毒得代偿。

4、动脉血pH值就是指动脉血中氢离子浓度得负对数,表示血液得酸碱度。正常值为7、35~7、4

5、pH值高于正常值提示碱中毒,低于正常值提示酸中毒。若肺通气功能障碍引起二氧化碳潴留与缺氧所致得严重酸中毒,pH值下降至7、2以下,可干扰细胞代谢与心脏功能。

三、免疫特点

小儿机体免疫机能尚未健全,IgA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血清中无IgA,生后3个月开始逐渐合成,1岁以后逐渐增加,12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分泌型IgA就是呼吸道粘膜抵抗感染得重要因素,但新生儿及婴幼儿呼吸道粘膜分泌型IgA水平较低,尤其就是那些不能从母乳得到分泌型IgA得人工喂养儿更低,加之其她免疫球蛋白如IgG,IgM在生后5-6个月时亦不足,此外,乳铁蛋白、溶菌酶、干扰素、补体等数量不足,肺泡巨噬细胞功能不足,故婴幼儿期易患呼吸道感染。

第一节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第一节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其临床意 义 第四章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 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RespiRatoryInfection)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高,据统计,急性呼吸道感染约占儿科门诊患儿60%以上,肺炎占住院患儿1/3以上,且病情严重,死亡率高。我国12省市小儿死亡原因的回顾调查表明:5岁以内死亡原因中以肺炎占首位,严重威胁小儿生命及健康成长。因此,积极地防治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儿科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一节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一、呼吸道解剖及生理功能特点 临床上以喉部环状软骨下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包括鼻、鼻窦、鼻泪管、鼻咽部、咽部、耳咽管、喉。下呼吸道指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肺,此外尚包括肺门、纵膈、胸膜、胸廓等。 (一)上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解剖特点:

1.鼻:婴幼儿时期头面部发育不足,鼻道相对短小、狭窄,初生儿几乎无下鼻道。此后随着面部、颅骨及上颌骨的发育,鼻道逐渐加宽增长,直至4岁左右才开始形成。婴儿期缺少鼻毛,鼻粘膜柔嫩,极易于感染。粘膜富于血管组织,感染时粘膜充血肿胀可使鼻腔更加狭窄,甚至闭引起呼吸困难。粘膜下层缺乏海棉组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育,至青春发育期达高峰。因此婴儿很少发生鼻衄,6-7岁后鼻衄较为多见。 2.鼻窦:婴幼儿鼻窦不发达,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育。蝶窦生后即存在,3-5岁后方有生理功能。上颌窦2岁时出现,至12岁后才充分发育。额窦的炎症在6岁以后方可见到。婴幼儿期虽易患呼吸道感染,但不易发生鼻窦炎。 3.鼻咽部及咽部:由软腭分隔,在婴儿期相对狭窄、垂直,且富于集结的淋巴组织,包括鼻咽部扁桃体、舌及腭扁桃体,围绕咽部呈环状排列,这些淋巴组织肿胀时可引起气道部分阻塞。腭扁桃体为的集结淋巴组织,早期腺体及血管组织均不发达,至1岁末随着全身淋巴组织的发育而逐渐增大,4-10岁时发育达峰,至14-15岁时又逐渐退化。故扁桃体炎是在1岁以内婴儿少见,多发生在学龄儿童。扁桃体具有生产、供应和贮存抗原反应前驱细胞的作用,有一定防御、免疫功能,对单纯性扁桃体肥大者主张勿须手术摘除,如果腺窝处有细菌隐伏形成慢性感染病灶,不易控制者,可考虑手术。 咽后壁间隙组织疏松,当其处淋巴组织感染后可发生咽后壁脓肿,临床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 4.耳咽管:婴儿的耳咽管宽直且短,呈水平位,上呼吸道感染时易患中耳炎。

小儿呼吸道的特点及护理

小儿呼吸道 一.小儿呼吸的生理特点: 人体的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组成,以喉下部的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上呼吸道感染是指鼻、咽和喉部的感染,而下呼吸道感染则被称作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组成小儿呼吸道的各器官分别有以下特点: (一)上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解剖特点: 1.鼻:婴幼儿时期头面部发育不足,鼻道相对短小、狭窄,初生儿几乎无下鼻道。此后随着面部、颅骨及上颌骨的发育,鼻道逐渐加宽增长,直至4岁左右才开始形成。婴儿期缺少鼻毛,鼻粘膜柔嫩,极易于感染。粘膜富于血管组织,感染时粘膜充血肿胀可使鼻腔更加狭窄,甚至闭引起呼吸困难。粘膜下层缺乏海棉组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育,至青春发育期达高峰。因此婴儿很少发生鼻衄,6-7岁后鼻衄较为多见。 2.鼻窦:婴幼儿鼻窦不发达,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育。蝶窦生后即存在,3-5岁后方有生理功能。上颌窦2岁时出现,至12岁后才充分发育。额窦的炎症在6岁以后方可见到。婴幼儿期虽易患呼吸道感染,但不易发生鼻窦炎。 3.鼻咽部及咽部:由软腭分隔,在婴儿期相对狭窄、垂直,且富于集结的淋巴组织,包括鼻咽部扁桃体、舌及腭扁桃体,围绕咽部呈环状排列,这些淋巴组织肿胀时可引起气道部分阻塞。腭扁桃体为最大的集结淋巴组织,早期腺体及血管组织均不发达,至1岁末随着全身淋巴组织的发育而逐渐增大,4-10岁时发育达最高峰,至14-15岁时又逐渐退化。故扁桃体炎是在1岁以内婴儿少见,多发生在学龄儿童。扁桃体具有生产、供应和贮存抗原反应前驱细胞的作用,有一定防御、免疫功能,对单纯性扁桃体肥大者主张勿须手术摘除,如果腺窝处有细菌隐伏形成慢性感染病灶,不易控制者,可考虑手术。 咽后壁间隙组织疏松,当其处淋巴组织感染后可发生咽后壁脓肿,临床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 4.耳咽管:婴儿的耳咽管宽直且短,呈水平位,上呼吸道感染时易患中耳炎。 5.鼻泪管:在婴幼儿期比较短,开口于眼的内眦部,瓣膜发育不全,婴幼儿患上呼吸道感染时易侵及眼结合膜,引起眼结合膜炎。 6.喉、小儿喉部相对地较成人长,为漏斗形,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易发生炎性肿胀。由于喉腔及声门部较狭小,轻度炎症或水肿时,容易发生呼吸困难。

呼吸系统应用解剖和生理.

呼吸系统应用解剖和生理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科陆慰萱 ”呼吸系统临床解剖和生理功能P A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道和肺组成。主要功能是呼吸,即 吸入。2和呼出CO?,使人体能在自然环境中生存。 A呼吸道以环状软骨为界分为上、下呼吸道。 A上呼吸道由鼻、鼻窦、咽、喉组成,除输送气体夕卜,还有加温、湿化和过滤空气的作用。 A传道气道(conducting a i rway ):鼻、咽、气管、支气管、段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呼吸区(respiratory zones ):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

“鼻腔:容积约20ml,三个鼻甲表面积达160cm 2, 形状不规则,黏 膜下丰富的毛细血管和黏液分泌, 起加温、湿化和过滤功能。达咽部气体相对湿度 80%以上。其内气体形成湍流,使异物沉落,大 于15um 颗粒可被清除。 ?咽:是气体进入下呼吸道门户,也是食物必经之 路。正常咽功能 可保证食物及口腔分泌物不流入 呼吸道。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咽部分泌 物易流入气管内,成为院内获得性肺炎的重要原 因。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应用呼吸机患者由于丧失 上述功能,极易 肺部感染。 其总面积比上一级至少妃20%左右。从气管到末 梢,通常分为23级。 按功能分: / 传道气道(0?16级)和呼吸区(17?23级) / 胸外气道和中心气道(胸内气道和肺外部分 主支气管,其组织硬韧,有软骨支撑,管径 受呼吸影响 小) / 大气道和小气道(吸气状态下管径小于2血者, 包括部分小支气 管和细支气管)。 ?占解剖死腔的50%,呼吸道阻力的45%。 自气管向下逐渐分支,通常一分为二,每分一支,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各年龄阶段其呼吸系统具有不同的解剖生理特点,而这些特点与呼吸道疾病的发生、预后及防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目前临床上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将呼吸系统分为上、下呼吸道两个部分。上呼吸道指鼻旁窦、鼻腔、咽及耳咽管、喉等部位;下呼吸道指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及肺泡。 一、解剖特点 (一)上呼吸道 1.鼻和鼻窦婴幼儿时期,由于头面部颅骨发育不成熟,鼻和鼻腔相对短小,后鼻道狭窄,缺少鼻毛,鼻粘膜柔嫩,富于血管组织,故易受感染。感染时鼻粘膜充血肿胀使鼻腔更加狭窄,甚至堵塞,引起呼吸困难及吮吸困难。婴儿时期鼻粘膜下层缺乏海绵组织,至性成熟时期才发育完善,故婴儿极少发生鼻衄,6~7岁后鼻出血才多见。此外,小儿鼻泪管较短,开口部的瓣膜发育不全,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易侵犯眼结膜,引起结膜炎症。婴幼儿鼻窦发育未成熟,上颌窦及筛窦出生时虽已形成,但极小,2岁后才开始发育,至12岁才发育充分。额窦在1岁以前尚未发育,2岁时开始出现。蝶窦出生即存在,5~6岁时才增宽。婴儿可患鼻窦炎,但以筛窦及上颌窦最易感染。 2.咽和咽鼓管小儿咽部相对狭小及垂直,鼻咽部富于集结的淋巴组织,其中包括鼻咽扁桃体和腭扁桃体,前者在4个月即发育,如增殖过大,称为增殖体肥大;后者在1岁末逐渐退化。因此,扁桃体炎多发生在年长儿,而婴幼儿则较少见到。扁桃体具有一定防御及免疫功能,对其单纯肥大者不宜手术切除,但当细菌藏于腺窝深处,形成慢性感染病灶,长期不能控制,则可手术摘除。小儿咽后壁间隙组织疏松,有颗粒型的淋巴滤泡,1岁内最明显,以后逐渐萎缩,故婴儿期发生咽后壁脓肿最多。婴幼儿咽鼓管较宽,短而直,呈水平位,故上呼吸道感染后容易并发中耳炎。 3.喉小儿喉部相对较长,喉腔狭窄,呈漏斗形,软骨柔软,声带及粘膜柔嫩,富于血管及淋巴组织,容易发生炎性肿胀,由于喉腔及声门都狭小,患喉炎时易发生梗阻而致吸气性呼吸困难。 (二)下呼吸道 1.气管和支气管小儿气管和支气管管腔相对狭小,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支气管以下分为叶间支气管、节段支气管及毛细支气管。婴幼儿毛细支气管无软骨,平滑肌发育不完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粘液腺发育不良,分泌粘液不足而较干燥,粘膜纤毛运动差,清除吸入的微生物等作用不足。因此,不仅易感染,而且易引起呼吸道狭窄与阻塞。儿童气管位置较成人高,由于右侧

人体解剖学呼吸系统复习题附答案

呼吸系统复习题一、名词解释: 1、上呼吸道——鼻、咽、喉2、声门裂——左右两侧声襞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3、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凹陷处称肺门4、肺根——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将肺连于纵膈,称肺根5、肋膈隐窝——胸膜隐窝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形成的半环形称肋膈隐窝6、纵隔——是两侧纵膈胸膜之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7、胸膜腔——脏壁两层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形成潜在性的密闭腔隙8、气管杈——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称气管杈9、肺韧带——在肺根下方,脏、壁胸膜移行的双层胸膜称肺韧带,连与肺与纵膈之间,呈额状位,有固定肺的作用10、支气管树——左右主支气管入肺喉后反复分支,呈树枝状,称支气管树11、下呼吸道——气管、各级支气管12、鼻旁窦——由骨性鼻旁窦内衬黏膜而成,共四对,均开口于鼻腔,对发音有共鸣作用。二、填空题: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前者的功能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后者的功能是—气体交换的场所---。2、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和-喉---。3、下呼吸道包括气管及其各级支气管。4、呼吸道的起始部分是-鼻-,包括—外鼻、鼻腔、-鼻旁窦三部分。5、鼻腔外侧壁由上到下的三个突出结构是—上鼻甲--、-中鼻甲---、-下鼻甲--;在上鼻甲的后上方与鼻腔顶壁间有一凹陷称—蝶筛隐窝,-筛窦后群-开口于此;下鼻道的前端有-鼻泪管---的开口。6、鼻腔粘膜嗅部位于-上鼻甲内侧面及其对应的鼻中隔黏膜-。7、鼻旁窦包括-四对,其中

窦腔最大且易患慢性炎症的是-上颌窦。额骨、蝶骨、上颌骨、筛骨8、喉腔被—前庭裂和-声门裂---分为三部分,从上到下依次是-喉前庭、--喉中间腔和—喉下腔-。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是—声门裂-。9、喉的软骨主要有-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及一对-杓状软骨-。10、--喉下腔粘膜下组织较疏松,炎症时易引起水肿,尤其时幼儿喉腔较小,常因水肿引起喉阻塞,造成呼吸困难。11、连于喉与肺之间的管道是-气管--与-支气管--。前者上端在第六颈椎体下缘平接喉的环状软骨,向下经-胸廓上口入胸腔,于-气管-平面分叉。12、左主支气管细长,走行较倾斜;右主支气管略---粗短,走行方向-较陡直,异物易坠入-右主支气管。 13、肺的上端较圆钝,称-肺尖-,可高出锁骨内侧1/3约2~3厘米。左肺前缘的下部有-左肺心切迹--。14、肺内侧面中央有一凹陷称肺门,它是主支气管、肺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进出肺的部位,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相连一起并由胸膜包绕成束,总称-肺根。15、肺下界在锁骨中线上平-第六肋,在腋中线上平-第八肋-。16、右肺被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左肺被自后上斜向前下的斜裂分为上、下两叶。 17、壁胸膜依其所在的部位可分肋胸膜-、-膈胸膜、-纵膈胸膜和胸膜顶-四部分。胸膜顶纵膈胸膜与肋胸膜。相互移行并包绕-胸膜腔-的部分。 18、纵隔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膈;两侧界为-纵膈胸膜。19、胸膜下界在锁骨中线上

小儿呼吸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第八章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第1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复习提问】 1.按病程将腹泻分型?急性、慢性、迁延性 2.判断小儿轻重型腹泻的区别?有无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衡 【案例】 患儿,男,2岁,因发热、流涕,2天来就诊.2天前“受凉”,出现发热、体温在38℃~39℃左右,鼻塞、流涕,用“小儿感冒冲剂”治疗1天,效果尚不明显,食欲欠佳,大便次数较前增多,1年前曾有“高热惊厥”史1次。查体:体温38.5℃,精神欠佳,咽部充血明显,心肺腹检查无异常体征。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均正常。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思考:1.该患者患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最主要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具备对高热患者进行物理降温的能力、对发生惊厥患者给予氧气吸入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上呼吸道感染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病情评估的能力,具备对发生并发症患者配合抢救的能力、能够指导合理饮食;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备为愈后患者制定健康指导方案的能力。 【新课讲解】 一、概念 上感,“感冒”。小儿最常见疾病。病原体主要侵犯鼻、咽扁桃体、及喉部引起的炎症。急性鼻炎、鼻窦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等。冬春季多见小先生:我来说一说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的病因 二、病因 (一)病毒感染>90% 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可继发细菌感染,如溶血性链球菌等(二)诱发因素 1.防御机能低:解剖生理和免疫特点,营养不良等 2.环境因素:通风不良,室内空气污染 3.护理不当:受寒

三、临床表现 (一)一般类型上感 (二)特殊类型上感:1.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好发于夏秋季表现:急起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 体检:咽充血,咽腭弓、腭垂、软腭有疱疹 病程:1周左右 2.咽-结合膜热病原体:腺病毒,多发于春夏季,可流行特征性表现:发热、咽炎、 结合膜炎病程1-2周 上感并发症:婴幼儿多见,中耳炎 3.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一般 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是一种传染病四、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病毒感染者白细胞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二)咽拭子培养 (三)胸部X线 五、治疗原则 以支持疗法及对症处理为主,积极控制感染,针对性用药,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饮食护理及生活护理,防治并发症。 六、护理诊断 (一)舒适改变与咽痛、鼻塞有关 (二)体温过高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 (三)潜在并发症惊厥、中耳炎、肾炎或风湿热 七、护理措施 (一)促进舒适 1.室内空气:通风,室温,湿度 2.保证休息 3.保证呼吸道通畅 4.改善不适:鼻部、咽部、口腔护理 (二)降低体温 1.物理降温 2.退热药物 3.保证水分摄入,补充营养 (三)观察病情 1.警惕高热惊厥 2.预防并发症 (四)健康教育 八、健康指导(图片)

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

模块三 任务1-1 呼吸系统解剖生理 【案例】 患者周先生,75岁,因咳嗽、咳痰25年余,胸闷气急半月,双下肢水肿10d入院。患者入院2周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胸闷、气急,呈进行性加重,短程步行即气急,10d前出现双下肢水肿,外院治疗后水肿消退明显,但仍有气急,咳少量白粘痰。患者有慢性支气管 炎病史25年,吸烟50年,20支/d。 初步诊断: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思考: 1.对于患者的咳嗽、咳痰症状应进行哪些对症护理?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具备正确使用呼吸机的能力。具备正确为患者吸痰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症状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具备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病情评估的能力,具备对合并咳嗽、咯血、 胸痛患者病情观察的能力,正确指导患者用药的能力,具备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制定健康指导 方案的能力。 【新课讲解】 一、概述(图片)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其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呼吸道是传送气体的通道, 包括鼻、咽、喉、气管及各级支气管。鼻、咽、喉称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管为下呼吸 道。肺由肺实质及肺间质组成,为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系统疾病属常见病,病因复杂,包 括感染、理化因素、大脑皮质功能失调、营养缺乏、代谢紊乱、吸收障碍、肿瘤、自身免疫、 遗传及医源性因素等。多呈慢性病程。 呼吸系统疾病(不包括肺癌)在农村死亡率病因中占首位(24.26%),在城市中占第四位(14.08%)。呼吸系统疾病的现状:(一)呼吸系统感染疾病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 病(二)肺结核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三)肺癌等患病率及死亡率增加(四)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增加(五)间质性肺病有渐增趋势。 二、呼吸系统常见症状的护理 (一)咳嗽与咳痰 1.概念 咳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借咳嗽反射可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和异物。 引起咳嗽、咳痰常见的病因有: (1)感染因素:以病毒和细菌感染常见,如:肺炎、肺结核、支气管炎、胸膜炎等。

小儿肺发育解剖生理特点-201205

小儿呼吸系统的发育、解剖和生理特点 第一节呼吸系统的发育 一、呼吸系统进化的特点 在呼吸系统发育中,包含了分化和形态发生、适应大气环境下呼吸、肺生长和呼吸功能的成熟三个主要阶段。前两阶段是在出生前和出生后不久完成的。第三阶段取决于出生后机体发育和全身代谢和脏器功能需要。在这些阶段出现各种原因导致发育的障碍,可以解释多种疾病的发生原因和转归。先天性发育障碍相关的病因,可以导致严重且不可逆转的病变,而后天性损害,则可能得到代偿,并随肺和呼吸系统发育而逐渐恢复。 (一) 出生前的肺组织形态发生 出生前的肺结构发育特点见表1-1。肺支气管发育早在胚胎第4周已经开始,至第7周时已经形成支气管芽和由血管丛演变的原始肺循环血管。支气管分支受特定间充质基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控制,并受到视黄酸调节。在第6-7周时如果气管发育出现障碍,会发生气管狭窄、食管-气管瘘等先天性病变。胸膜、平滑肌、软骨和其它间质结缔组织作为肺和气道的支持物,均从间充质分化发育而来,在16周时可以识别出。假腺样期也是横膈膜的发育期,如果横膈膜结构没有完全融合,形成横膈疝,造成腹腔脏器进入胸腔,并导致同一侧(多为左侧)肺组织发育障碍和发育低下。 表1-1 出生前肺结构发育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胚胎期假腺样期导管期囊泡期肺泡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胎龄(周) 4-7 7-16 16-26 26-36 36-4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道分支+ ++ +++ +++ +++ 粘液腺+ + ++ ++ 软骨+ + ++ ++ 肺泡+ ++ +++ 上皮细胞低柱状立方状扁平糖原+ +++ + 板层小体+ ++ +++ 表面活性物质磷脂+ ++ +++ 磷脂酰甘油+ ++ SP-A + +++ SP-B + ++ +++ SP-C + ++ +++ 肺泡毛细血管+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肺泡的发育水平是胎儿出生后能否适应生存的关键。在假腺样期如果肺泡分化发育障碍,会导致导管期肺发育低下(pulmonary hypoplasia),其特点为近足月或足月儿肺重量占体重1%以下,肺泡数量显著减少,上皮细胞呈立方状,肺泡隔增宽。一般此种组织学特点多见于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新生儿肺,尤其在胎龄小于28周,出生体重低于1000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肺表面活性物质是肺成熟最重要的生物标志。在导管期和囊泡期相当与胎儿24-26周时由于支气管分支已经达到20级以上,伴随肺泡结构出现,同时有丰富毛细血管在肺泡

小儿肺发育解剖生理特点

. 小儿呼吸系统的发育、解剖和生理特点 第一节呼吸系统的发育 一、呼吸系统进化的特点 在呼吸系统发育中,包含了分化和形态发生、适应大气环境下呼吸、肺生长和呼吸功能的成熟三个主要阶段。前两阶段是在出生前和出生后不久完成的。第三阶段取决于出生后机体发育和全身代谢和脏器功能需要。在这些阶段出现各种原因导致发育的障碍,可以解释多种疾病的发生原因和转归。先天性发育障碍相关的病因,可以导致严重且不可逆转的病变,而后天性损害,则可能得到代偿,并随肺和呼吸系统发育而逐渐恢复。 (一) 出生前的肺组织形态发生 出生前的肺结构发育特点见表1-1。肺支气管发育早在胚胎第4周已经开始,至第7周时已经形成支气管芽和由血管丛演变的原始肺循环血管。支气管分支受特定间充质基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控制,并受到视黄酸调节。在第6-7周时如果气管发育出现障碍,会发生气管狭窄、食管-气管瘘等先天性病变。胸膜、平滑肌、软骨和其它间质结缔组织作为肺和气道的支持物,均从间充质分化发育而来,在16周时可以识别出。假腺样期也是横膈膜的发育期,如果横膈膜结构没有完全融合,形成横膈疝,造成腹腔脏器进入胸腔,并导致同一侧(多为左侧)肺组织发育障碍和发育低下。 表1-1 出生前肺结构发育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胚胎期假腺样期导管期囊泡期肺泡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胎龄(周) 4-7 7-16 16-26 26-36 36-4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道分支+ ++ +++ +++ +++ 粘液腺+ + ++ ++ 软骨+ + ++ ++ 肺泡+ ++ +++ 上皮细胞低柱状立方状扁平 糖原+ +++ + 板层小体+ ++ +++ 表面活性物质磷脂+ ++ +++ 磷脂酰甘油+ ++ SP-A + +++ SP-B + ++ +++ SP-C + ++ +++ 肺泡毛细血管+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肺泡的发育水平是胎儿出生后能否适应生存的关键。在假腺样期如果肺泡分化发育障碍,会导致导管期肺发育低下(pulmonary hypoplasia),其特点为近足月或足月儿肺重量占体重1%以下,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