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波全章教案

机械波全章教案
机械波全章教案

12.1 波的形成和传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机械波及其形成条件.

2.通过分析讨论理解机械波的概念,实质和特点,以及与机械振动的关系.

3.通过比较对机械波进行分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波的模型的建立,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对波的模型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机械波形成时某个质点与介质中群体质点的关系,体会个别和整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

机械波的形成、特点和分类.

教学难点

1.对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质点在各自平衡位置的振动情况和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形成波的理解.

2.关于机械振动与横波的关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

讲解归纳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柔软的长绳一根(大约2米长);绳波和纵波挂图、螺旋弹簧纵波演示器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波的形成和传播.

2.知道横波和纵波,理解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3.理解机械波传播振动形式和振动能量.

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什么是机械振动和简谐运动?

[教师]向平静的水中投入一块小石子会看到什么现象?

[演示]绳子的一端固定,手拉另一端水平拉直,上下抖动,观察现象.

[教师]刚才我们提到的水面上波浪的传播与绳子中产生的波形就是机械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波的形成条件

[教师]平静的水中如果不投石子,同时也不给水施加任何振动,水面上会不会形成水波?

1

[学生]不会.

[教师]如果手拿绳子的一端不抖动,保持静止,那么,绳子上各处有没有振动?有没有绳波?

[教师]可见要产生水波,就必须给水施加振动,要产生绳波,就必须手拿绳子的一端进行上下振动,这就是物理上讲的振源也叫做波源,这是产生波的一个条件.

[板书]能够产生振动的物体或质点叫做波源.

[教师]如果有波源而没有水或绳子作为媒介物,能否产生水波或绳波?

[教师]物理上把水、绳子等媒介物叫做介质,可见介质也是产生波的一个条件.

[板书]介质就是传播机械振动的媒介物.

[教师]通过刚才的分析,你认为产生波的条件是什么?

(二)机械波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教师]产生波的条件是波源和介质,那么波源处发生的振动为什么能向各个方向传播呢?[学生阅读课本第3页有关内容]:

[师生活动]解释介质中波源处的振动为什么会向各个方向传播.

这是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可以把介质看作由大量的质点构成的物质,相邻质点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当介质中某一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它相邻的质点振动,这些质点的振动又会带动各自周围的质点发生振动,这样,振动就会在介质中逐渐传播开来.

[模拟波的产生过程]

设想把介质分成许多小单元,每一小单元可以看作质点,质点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质点1在外力的作用下首先振动起来之后,带动质点2振动,不过质点2开始振动的时刻比质点1要迟一些,这样依次带动下去,后一个质点总比前一个迟一些开始振动,于是振动逐渐传播开来.

[总结并板书]

机械波形成的原因是由于介质本身内部各质点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即由介质内部的力学性质决定的.

机械波就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三)机械波的实质和特点.

[教师]漂浮在水面上的树叶随着水的上下波动会不会向外迁移?

[演示一]在一条绳子上的任意一点系上一圈红布或者用红墨水涂上一圈,以使学生能明显观察到红色标志.

手拿绳子一端上下抖动,提示学生观察有红色标志的点如何运动?会不会向绳的另一端移动?

[演示二]

有一条绳子上不同的点(最好等距离)标记上4到5个红色点,手拿绳子一端上下振动,提示学生观察红色点振动的先后顺序如何?

[总结并板书]

机械波的特点:

a:介质中各质点只在各自平衡位置附近做机械振动,并不沿波的方向发生迁移.

2

b:沿波的传播方向,介质中各质点依次开始振动,距离波源愈近,愈先开始振动.

[教师]根据机械波的概念和传播特点:既然沿波的传播方向各个质点在其平衡位置附近依次振动,又不迁移,那么机械波传播的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得到机械波传播的是机械振动的形式.

[教师]前面我们知道,机械振动是具有能量的,那么机械波是不是也把波源的能量通过介质的质点的机械振动依次传播出去?

[总结并板书]

机械波的实质是:

a:传播振动的一种形式.

b: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即依靠介质中各个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而使各相邻质点依次做机械振动来传递波源的能量.

(四)机械波的分类:

[演示一]抖动绳子的一端,在绳子中形成的波.

[演示二]用螺旋弹簧波演示器进行演示:

先让金属球沿着弹簧的方向左右振动,观察现象.

[学生]看到弹簧上各部分发生周期性的压缩与拉伸,一会儿变密,一会儿变疏,疏密不均的状态在弹簧上自左向右传播.

[教师]弹簧波也是一种机械波,它是一种疏密相间的波,波源是振动的金属球,介质是弹簧.

绳波与弹簧波的产生和传播

提示学生观察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之间的关系.

[学生]

绳子中形成的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互相垂直.

弹簧中产生的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总结并板书]

机械波的分类:

1.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其中凸起部分的最高点叫波峰,凹下部分的最低点叫波谷.

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其中质点分布较稀的部分叫疏部,质点分布较密的部分叫密部.

(五)课堂讨论

1.机械波能离开介质向外传播吗?

2.日常生活中,发现球掉入池塘中,能否通过往池塘丢入石块,借助石块激起的水波把球冲到岸边呢?

三、小结

四、作业

3

12.2 波的图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波的图象的意义,知道波的图象的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物理量,知道什么是简谐波.

2.能在简谐波的图象中指出波长和质点振动的振幅.

3.已知某一时刻某简谐波的图象和波的传播方向,能画出一下时刻的波的图象,并能指出图象中各个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

二、能力目标

1.能在简谐波的图象中找到波长和质点振动的振幅.

2.学会根据质点振动方向判定波的传播方向,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判定质点的振动方向.

3.学会根据某一时刻某简谐波的图象与波的传播方向,画出下一时刻的波的图象.

三、德育目标

通过波的图象的教学,使学生对机械波的认识能从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认识过渡.

教学重点

1.理解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

2.理解波的图象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波的图象物理意义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波的图象中两坐标轴的物理意义.

2.知道横波图象描述的是在同一时刻介质中的各质点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情况.

3.能够从横波的图象和波动的方向判断波上的各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

4.在知道波的传播方向和波速后,能够由某一时刻波的图象画出任一时刻波的图象.

5.知道什么叫简谐波,它的图象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

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①出示思考题:什么是机械波?产生机械波的条件是什么?

机械波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机械波的传播特点是什么?

机械波分为哪二种?各有什么特点?

②模拟一列横波形成后某一时刻各个质点的情况:

③教师讲解:由图可以看出,在机械波形成以后,同一时刻各个质点的位移是有区别的.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同一种形象的方法来描绘这一不同呢?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波的图象.

二、新课教学

(1)波的图象的建立:

①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a:波的图象中横坐标轴和纵坐标轴的物理意义如何?

4

b:在坐标轴意义确定的情况下,如何描绘得到波的图象?

②学生阅读后,回答上述问题:

③教师讲解并展示:

a:用横坐标x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个质点的平衡位置.

纵坐标y表示某一时刻各个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b:在坐标轴意义确定的情况下,规定横波中位移的方向向上时为正值.位移的方向向下时为负值,在xOy坐标平面上,画出各个质点的平衡位置x与各个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y的各个点(x,y),并把这些点连成曲线,就得到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

c:分步描绘波的图象.

(2)图象的特点:

①横波的图象特点:

a.展示绳子中形成的横波及作出的横波的图象.

b.学生比较后得到:

横波的图象的形状和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某时刻的分布形成相似.

c.教师总结:

波形中的波峰也就是图象中的位移正向最大值,波谷即为图象中位移负向最大值.波形中通过平衡位置的质点在图象中也恰处于平衡位置.

②教师讲解图象的物理意义.

波的图象是振动在介质中传播过程中某一时刻的一幅“照片”,即表示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偏离各自平衡位置的位移.

教师比喻: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与下列例子中的情况相似:

下课后,同学们都将偏离自己的座位,此时,我们用照相机给全体同学照一张像,通过照片即可得到在同一时刻各位同学的活动情况.

板书:波的图象表示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在同一时刻偏离各自平衡位置的情况 .

(3)由波的图象可获取的信息:

①出示一幅波的图象.

②学生讨论后总结可得到的信息:

a:可以直接看出在该时刻沿传播方向上各个质点的位移:方法是:找到图线上各点的纵坐标,则该纵坐标的值表示的是各点在该时刻的位移.

b:可以看出在波的传播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幅A.

方法是:波动图线上纵坐标最大值的绝对值就是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幅A.

c:教师讲解如何判断沿传播方向上各质点在该时刻的运动方向.

方法一:特殊点法:

1)展示一幅波的图象.

2)实物判定的步骤.

第一步:根据波的传播方向,确定波源方位;

5

6

第二步:在要判定的质点P 靠近波源一方附近(不超过

4

)图象上找另一点P ′;第三步:若P ′在P 上方,则P 向上运动,若P ′在P 下方,则P 向下运动.

3)逐步分解展示判断过程.

如上图所示,波沿x 轴正向传播,则波源在左方,则在N 点附近靠近波源一方附近找一点M ,由于M 点在N 点上方,故N 点向上运动.

方法二:微平移法.

作出经微小时间Δt (Δt <

4

T

)后的波形,就知道了各质点经过Δt 到达的位置,则运动方向就知道了.

已知一列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象、波的传播方向、波速如何画出一段时间Δt 后的波的图象:

将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沿波的传播方向移动一段距离Δx =v ·Δt ,就得到t +Δt 时刻的波形图象.

讨论:若要画出t -Δt 时刻的波形图象.应如何去做? 什么是简谐波 1)什么是简谐波?

2)简谐波的波形图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波形? 3)简谐波的波源振动有什么特点?

4)对于简谐波而言,各个质点振动的周期和振幅有什么关系? 1)简谐波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波.它是由做简谐运动的波源引起的.

2)简谐波的波形图线是正弦曲线或余弦曲线,之所以出现上述两种曲线是由于所选计时起点的不同而产生的.如果以平衡位置开始计时,则得到的是正弦曲线;如果以物体振动到最大位移处开始计时,则得到的是余弦曲线.

3)简谐波的波源做的是简谐振动.

4)对于简谐波而言,各个质点振动的振幅都相同,各质点振动的周期都与波源振动的周期相同. 三、小结 四、作业

12.3 波长频率和波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

2.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能够在波的图象中找到波长.

2.学会运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波的多解性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知道解决问题时要全面分析. 教学重点

1.知道在波的图象中求波长.

2.理解波长、频率和波速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学会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和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

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求解波的多解问题.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讲解、练习、电教法.

教学过程

首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波长、频率的含义.

2.知道如何由质点的振动情况,波的传播情况确定波长.

3.掌握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式,并能应用解答有关问题.

4.知道波速由介质本身决定.

一、引入

1.出示思考题:

①什么叫质点振动的周期?

②什么是质点振动的频率?

③机械波形成时,波源处质点的振动为什么会引起后边的质点振动?

二、新课教学

(一)波长:

展示下列过程:

7

8

注意:在制作时,把1和13做成相同颜色的,例如红色,把7做成另一种颜色的,为了能够使学生正确理解波长的概念,制作时,可多展示一些质点,例如可展示到形成二个或三个完整波形的所有质点.

下边我们以形成两个完整波形的质点进行说明: 1.分别观察质点1的起振方向如何?

2.当质点1振动

41T ,2T ,43T ,T ,45T ,23T ,4

7

T ,2T 时,质点1的振动形式传到了哪些质点? 3.仔细观察质点1和质点13、质点25的振动状态(包括速度的方向及位移),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讨论总结,得到: 1.中质点1的起振方向向上; 2.经过

41T ,质点的振动形式传到了质点4,经2

T 传到了质点7,经43

T 传到了质点10,经T 传到了质点13;

3.质点1、13、25的速度方向及相对各自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 [教师讲解]

在波的传播过程中,有一些质点,在振动中的任何时刻,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和方向都是相等的.

[板书]在波动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长.

通常用λ来表示波长.

如图所示:

1.ah、hm、cj、gl、bi间的距离为多大?

2.am间距离是一个波长吗?

3.bd间距离是一个波长吗?

[师生总结]

1.相距一个(或整数)个波长的质点的振动位移有什么关系?它们的振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有什么关系?

→相距一个(或整数个)波长的两个质点的振动位移在任何时刻都相等,而且振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也相同,也就是说:相距一个(或整数个)波长的两个质点在任何时刻振动状态都相同.

2.对于横波,相邻的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之间的距离和波长之间有什么关系.

→对于横波,相邻的两个波峰或相邻的两个波谷之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3.对于纵波,相邻的两个密部中央或相邻的两个疏部中央之间的距离与波长之间有什么关系.

→对于纵波,相邻的两个密部中央或相邻的两个疏部中央之间的距离等于一个波长.

[关于波长的强化训练]

下图所示是一列简谐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A、C、E、G、I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同的

B.质点B、F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等的

C.质点D、H的平衡位置间的距离是一个波长

9

10

D.质点A 、I 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同的,它们的平衡位置间的距离是一个波长. (二)频率

在波动中,各个质点的周期和频率有什么关系?与波源的周期和频率有什么关系? 在课本图10—5中,质点1产生的振动,经过多长时间传到质点13? 质点1与质点13之间的距离与波长有什么关系? [推理归纳]

由上述思考题,我们可以得到:

1.波的周期和频率也就是波源的周期和频率、波源做一次全振动,在介质中正好形成一个完整的波形,所以波的频率反映了每秒内形成完全波的个数.

2.在一个周期的时间内,振动在介质中传播一个波长.

3.在n 个周期的时间内,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n 个波长. [分析]

由于在n 个周期的时间内, 振动在介质内传播的距离等于n 个波长.

所以波的传播速度为:T

nT n v λλ==

. (三)波速

1.教师:振动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叫做波速.

2.总结波速的求解公式:

3.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波的频率与什么有关? ②波速与什么有关?

③波速与质点的振动速度有什么不同? 4.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①波的频率仅由波源决定,与介质无关.

②波速仅由介质性质决定,与波的频率、质点的振幅无关. ③波速与质点振动速度的区别.

波速是振动形式匀速传播出去的速度,始终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介质中大小保持不变; 质点振动速度是质点在平衡位置附近做振动的速度,大小、方向均随时间改变.

三、小结 四、作业

11

12.4 波的反射和折射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波传播到两种介质交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2.知道波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波的频率、波速和波长都与入射波相同. 3.知道波发生折射是由于波在不同的介质中速度不同.知道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

重点:波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难点:对波面和波线概念的理解. 三 教学过程: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我们通过波速、周期等物理量描述了机械波,波作为一种运动的形式既具有一般运动所具有的普遍性,又具有区别于其他运动形式的特殊性.波的反射和折射、波的衍射、波的干涉这些现象是波动形式的共同特性,也是学好以后知识的基础. (一)波的反射

【演示】在水波槽的装置中,把一根金属丝固定在振动片上,当金属片振动时,金属丝周期性的触动水面,形成波源,在水面上从波源发出一列圆形波. 将实验现象用仪在屏幕上,可观察到: (1)水面上形成一列圆形波

(2)画面上的圆形是朝各个方向传播的波峰波谷. 1.波面和波线

(1)波面:同一时刻,介质中处于波峰或波谷的质点所构成的面叫做波面. (2)波线:用来表示波的传播方向的跟各个波面垂直的线叫做波线.如图所示.

惠更斯原理: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做发射子波的波源,其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在波前进方向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面。

2.波的反射:波遇到障碍物会返回来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反射.

【演示】观察反射现象.在水波槽中放一块长木板,会看到从波源发出的圆形波,遇到长木板后有一列圆形波从长木板反射回来. 3.反射规律 (1)入射角(i )和反射角(

):入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

角i 叫做入射角.反射波的波线与平面法线的夹角 叫做反射角.如图所示。

(2)反射规律

①反射定律:入射线、法线、反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线与反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②反射波的波长、频率、波速都跟入射波相同. 4.波遇到两种介质界面时,总存在反射. (二)波的折射

【演示】在水槽的一部分底面上放一块厚玻璃板,使槽分为深水区和浅水

区两个区域,(水波在这两个区域中传播速度不同,因而可以把这两个区域看做是不同的介质),让水波从深水区射到两个区域分界面上,并用仪将演示现象到屏幕上.同学们可以看到波由深水区进入浅水区继续传播,但是改变了传播方向.

1.波的折射: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波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的现象叫做波的折射.

2.折射规律:

(1)折射角(r):折射波的波线与两介质界面法线的夹角r叫做折射角.如图所示.

①折射定律:入射线、法线、折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线与折射线分居

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波在第一种介质中的速度跟波

在第二种介质中的速度之比

可见:当时,折射角折向法线

当时,折射角折离法线

当垂直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属折射中的特例.

②在波的折射中,波的频率不改变,波速和波长都发生改变.

3.波发生折射的原因:是波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

巩固练习:课本第38页

小结:略

作业:

12

12.5波的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

2.知道波发生衍射的条件.

3.知道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从实验现象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衍射现象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从现象中发现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波的衍射现象.

2.波能够产生明显衍射的条件.

教学难点

产生明显衍射条件的教学.

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法、电教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水波槽、两块挡板、两块有小孔的木板、实物仪、水波的衍射照片.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波的衍射现象和衍射的定义.

2.理解发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3.认识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

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一、引入

[放录像]

在水塘里,微风激起的水波遇到露出水面的小石、芦苇等细小的障碍物,会绕过它们继续传播,好像它们并不存在.

[教师]

在水波的传播过程中,遇到小石、芦苇等障碍物时,为什么会绕过它们继续传播呢?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这种现象.

板书:波的衍射

二、新课教学

(一)波的衍射

[演示实验]

在实物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

13

1.使振动片开始振动,观察产生的水波.

2.在波源的前方放一个障碍物(例如一块木板),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波源的前方放一个小的障碍物(如一段细铁丝),观察水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学生操作]

[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并板书:

1.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2.衍射有的时候不明显(例如刚才的现象二),有的时候很明显(例如刚才的现象三).

[演示实验]

1.在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

2.让振动片振动,观察水面形成的波.

3.在水槽内放两块挡板,当中留一窄缝,观察水波通过窄缝后怎样传播.

4.改变挡板间窄缝的宽度,观察水波的传播情况有什么变化?

[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现象可知:当波通过小孔时,也能产生衍射现象,且孔越小,衍射现象越明显. 板书:

波的传播过程中,波偏离直线传播的方向而绕到障碍物或小孔的“阴影”区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二)产生波的衍射的条件

教师做进一步讲解说明:

1.衍射是波特有的现象,一切波都会产生衍射现象.

2.衍射现象总是存在的,只有明显与不明显的差异.

3.障碍物或孔的尺寸大小,并不是决定衍射能否发生的条件,仅是使衍射现象明显表现的条件.

4.一般情况下,波长较大的波容易产生显著的衍射现象.

5.波传到小孔(或障碍物时),小孔或障碍物仿佛是一个新的波源,由它发出与原来同频率的波(称为子波)在孔或障碍物后传播,于是就出现了偏离直线传播方向的衍射现象.

6.当孔的尺寸远小于波长时尽管衍射十分突出,但由于能量的减弱,衍射现象不容易观察到.

(三)强化训练

[出示课堂讨论题]

将一只小瓶立于水槽中,在槽中激发水波若想在瓶子后面看到水波绕进的衍射现象,激发水波的振子振动频率大些好还是小些好?为什么?

三、小结

四、作业

14

12.6 波的干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3.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特有的现象.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波的叠加原理,使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教学重点

波的叠加原理和波的干涉现象.

教学难点

波的干涉中加强点和减弱点的位移和振幅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训练法.

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波具有独立传播的特性和两波叠加的位移规律.

2.知道波的干涉现象,知道干涉是波的特性之一.

3.理解波的干涉原理.

4.知道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

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一、引入

[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波的衍射?

2.产生明显的衍射的条件是什么?

波的衍射研究的是一个波源发出波的情况,那么两列或两列以上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二、新课教学

(一)波的叠加原理

[设问]把两块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中,就有两列波在水面上传播,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都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呢?

[演示]

取一根长绳,两位同学在这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叙述现象]

现象一:抖动一下后,看到有两个凸起状态在绳上相向传播.

15

16

现象二: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的形状和传播的情形跟相遇前一样. [教师总结]

两列波相遇后,每列波都像相遇前一样,保持各自原来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这是波的独立传播特性.

[模拟绳波相遇前和相遇后的波形]

[教师]

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两列波在相遇前后,它们都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彼此都没有受到影响,那么在两列波相遇的区域里情况又如何呢?

[模拟绳波相遇区的情况]

[教师总结]

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个质点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其振动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当两列波在同一直线上振动时,这两种位移的矢量和简化为代数和,这叫做波的叠加原理.

[强化训练]

两列振动方向相同和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幅如何变化?振动加强还是减弱? 学生讨论后得到:

两列振动方向相同的波叠加,振动加强,振幅增大. 两列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动减弱,振幅减小. (二)波的干涉 [实物演示]

把两根金属丝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当振动片振动时,两根金属丝周期性地触动水面,形成两个波源,观察在两列波相遇重叠的区域里出现的现象.

[教师说明]

由于这两列波是由同一个振动片引起的,所以这两个波源的振动频率和振动步调相同. [学生叙述现象]

在振动的水面上,出现了一条条从两个波源中间伸展出来的相对平静的区域和激烈振动的区域,这两种区域在水面上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且相互隔开.

[用展示课本水波的干涉图样及波的干涉的示意图] [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结合课本图10~30进行分析: 对于图中的a 点:

17

设波源S 1、S 2在质点a 引起的振幅分别为A 1和A 2,以图中a 点波峰与波峰相遇时刻计时波源S 1、S 2引起a 质点的振动图象如下图甲、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时,质点A 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对于a

点,在t =0时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谷相遇,也就是说:在a 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幅都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即a 点始终是振动加强点.

说明的几个问题:

1.从波源S 1、S 2发出的两列波传到振动加强的点a 振动步调是一致的,引起质点a 的振动方向是一致的,振幅为A =A 1+A

2.

2.振动加强的质点a 并不是始终处于波峰或波谷,它仍然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只是振幅最大,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

那么,振动减弱的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以波源S 1、S 2分别将波峰、波谷传给减弱点(例如b 点)时刻开始计时,波源S 1、S 2分别引起质点b 振动的图象如图甲、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后,质点b 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

在b 点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峰相遇,在这一点两列波引起的合振动始终是减弱的,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说明的几个问题:

1.从波源S 1、S 2发出的两列波传到b 点时引起b 点的振动方向相反,振幅为A =|A 1-A 2|.

2.振动减弱的质点b 并不是一定不振动,只是振幅最小,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 [强化训练]

18

1.如图所示,沿一条直线相向传播的两列波的振幅和波长均相等,当它们相遇时可能出现的波形是下图中的哪个?

如图所2.示是两列波发生干涉的图样,图中a 、b 、c 、d 、e 各点的振动情况如何?

参考答案

1.当两列波的前半个波(或后半个波)相遇时,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在前半个波(或后半个波)重叠的区域里所有的质点振动的合位移为零,而两列波的后半个波(或前半个波)的波形保持不变,所以选项 B 正确.当两列波完全相遇时(即重叠在一起),由波的叠加原理可知,所有质点振动的位移均等于每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使得所有的质点,振动的位移加倍,所以选项C 也是正确的.

所以本题应选B 、C

2.解:a 是振动减弱点;b 、c 是振动加强点,d 处在振动加强区上,因此也是振动加强点,只好在此时刻它恰好处在平衡位置上;e 点既不在振动加强区上,也不在振动减弱区上,因此它的振幅既不是最大,也不是零.

(三)产生波的干涉的条件 [对比演示实验] 实验一:

在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用同一振动片带动两个振针振动,观察产生的现象. 实验二:

在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用二个振针分别激起两列水波,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叙述现象]

现象一:看到了稳定的干涉图样(实验一)

现象二:实验二中,得到的干涉图样是不稳定的.

[教师总结]

如果互相叠加的两列波波源频率相同,振动情况相同,则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

说明:

1.干涉现象中那些总是振动加强的点或振动减弱的点是建立在两个波源产生的频率相同的前提条件下.

2.如果两列频率不同的波相叠加,得到的图样是不稳定的;而波的干涉是指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叠加图样.

3.如果两列波频率相同,但振幅相差很大将不会有明显的干涉现象,因为振动加强区和振动减弱区都在振动,振幅差别不大.

[强化训练]

关于两列波的稳定干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

B.发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它们的频率一定相同

C.在振动减弱的区域,各质点都处于波谷

D.在振动加强的区域,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

参考答案 B、D.

[题后总结]

1.不论是振动加强点还是振动减弱点,位移仍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

2.一切波都能够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反之能够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必定是波.

三、小结

[出示小结思考题]

1.什么是波的独立性?

2.什么是波的叠加原理?

3.什么是波的干涉?

4.产生稳定干涉的条件是什么?

四、作业

19

12.6多普勒效应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在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1.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2.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知道它是在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现象.

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教学难点

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教学方法

讲练法、阅读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多普勒效应.

2.知道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区别.

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一些应用.

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一、引入

火车在进站和出站时拉响汽笛的过程.

同是汽笛发声,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现象.

[板书]多普勒效应

二、新课教学

(一)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

[教师讲]

波源的频率等于单位时间内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

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观察者在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

如果波源和观察者相对于介质是静止的,则波的频率就是波源振动的频率,观察者所接收到的频率就是波源的振动频率,但是如果波源或观察者相对于介质运动时,则观察者所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的振动频率不同,这一效应是多普勒在1842年首先发现的,所以称为多普勒效应.

(二)多普勒效应的理解

20

大学物理机械波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3147:一平面简谐波沿Ox 正方向传播,波动表达式为 (SI),该波在t = 0.5 s 时刻的波形图是 [ B ] 2.3407:横波以波速u 沿x 轴负方向传播。t 时刻波形曲线如图。则该时刻 (A) A 点振动速度大于零 (B) B 点静止不动 (C) C 点向下运动 (D) D 点振动速度小于零 [ ] 3.3411:若一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式中A 、B 、C 为正值常量,则: (A) 波速为C (B) 周期为1/B (C) 波长为 2π /C (D) 角频率为2π /B [ ] 4.3413:下列函数f (x 。 t )可表示弹性介质中的一维波动,式中A 、a 和b 是正的常量。其中哪个函数表示沿x 轴负向传播的行波? (A) (B) (C) (D) [ ] 5.3479:在简谐波传播过程中,沿传播方向相距为(λ 为波长)的两点的振 动速度必定 ] 2)42(2cos[10.0π +-π=x t y ) cos(Cx Bt A y -=)cos(),(bt ax A t x f +=)cos(),(bt ax A t x f -=bt ax A t x f cos cos ),(?=bt ax A t x f sin sin ),(?=λ 21 x u A y B C D O x (m) O 2 0.1 0 y (m) ( A ) x (m) O 2 0.1 0 y (m) ( B ) x (m) O 2 - 0.1 0 y (m) ( C ) x (m) O 2 y (m) ( D ) - 0.1 0

(A) 大小相同,而方向相反 (B) 大小和方向均相同 (C) 大小不同,方向相同 (D) 大小不同,而方向相反 [ ] 6.3483:一简谐横波沿Ox 轴传播。若Ox 轴上P 1和P 2两点相距λ /8(其中λ 为该波的波长),则在波的传播过程中,这两点振动速度的 (A) 方向总是相同 (B) 方向总是相反 (C) 方向有时相同,有时相反 (D) 大小总是不相等 [ ] 7.3841:把一根十分长的绳子拉成水平,用手握其一端。维持拉力恒定,使绳端在垂直于绳子的方向上作简谐振动,则 (A) 振动频率越高,波长越长 (B) 振动频率越低,波长越长 (C) 振动频率越高,波速越大 (D) 振动频率越低,波速越大 [ ] 8.3847:图为沿x 轴负方向传播的平面简谐波在t = 0时刻的波形。若波的表达式以余弦函数表示,则O 点处质点振动的初相为: (A) 0 (B) (C) (D) [ ] 9.5193:一横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若t 时刻波形曲线如图所示,则在t + T /4时刻x 轴上的1、2、3三点的振动位移分别是: (A) A ,0,-A (B) -A ,0,A (C) 0,A ,0 (D) 0,-A ,0. [ ] 10.5513:频率为 100 Hz ,传播速度为300 m/s 的平面简谐波,波线上距离小 于波长的两点振动的相位差为,则此两点相距 (A) 2.86 m (B) 2.19 m (C) 0.5 m (D) 0.25 m [ ] 11.3068:已知一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a 、b 为正值常量),则 (A) 波的频率为a (B) 波的传播速度为 b/a (C) 波长为 π / b (D) 波的周期为2π / a [ ] 12.3071:一平面简谐波以速度u 沿x 轴正方向传播,在t = t '时波形曲线如图所示。则坐标原点O 的振动方程为 (A) (B) π21ππ 23π 31)cos(bx at A y -=]2)(cos[π+'-=t t b u a y ] 2)(2cos[π -'-π=t t b u a y x u a b y O 5193图 x y O u 3847图

《机械波》实用教案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一、波的形成和传播 1、波的形成-------------------------------------------------------------------------------------->分解传播过程 (1)波的形成过程:(图演示)波源的振动带动周围质点做受迫振动。 (2)波的形成条件:波源+介质 2、波的传播 (1)各质点振动的T、f、A与波源相同,起振时状态相同; (2)离开波源越远,起振越慢开始,相位落后越多(下表);----------------------->相位即“弧度” 时刻P0P1P2P3P4 00———— T/8π/40——— T/4π/2π/40—— 3T/83π/4π/2π/40— T/2π3π/4π/2π/40 (3)机械波传递波源的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不传播质点; ①. 每个质点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②. 波形向传播方向“平移” (4)起振时间相差T的整数倍的质点,运动状态总相同。

3、波的分类 (1)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①. 特征:波形具有波峰和波谷相间 ②. 实例:绳波,水波 (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雨波的传播方向相同 ①. 特征:波形具有密部和疏部相间 ②. 实例:声波,弹簧波动 <练习> 1.下列关于振动和波的关系,正确的是() A、有机械波必有机械振动 B、有机械振动必有波 C、离波源越远的质点振动周期越长 D、波源停止振动时,介质中的波动立即停止 2.下列关于机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相邻的质点要互相做功 B、纵波的质点可以随波迁移 C、振源开始时怎样振动,其它质点开始时就怎样振动 D、波中各质点的振动频率是相同的 3.如图所示,是一列沿绳子向右传播的横波,除去第1点,在途中速度最大的点是第()点,加速度最大的点是第()点。 4.一列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经过0.25s途中P点第一次到达波峰,此后在经过0.75s,P点的位移和速度可能是() A、位移是2cm,速度为零 B、位移是零,速度方向沿+y方向 C、位移是-2cm,速度为零 D、位移是零,速度方向沿-y方向 5.如图为波沿一条固定的绳子向右刚传播到B点时的情形,由图可判别A点刚开始振动时的振动方向是() A、向左 B、向右 C、向上 D、向下 答案:A;ACD;3,5;BD;D;

上海高一物理机械波的产生和描述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4)三者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波动图像: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在________________相对平衡位置的________。当波源作简谐运动时,它在介质中形成简谐波,其波动图像为正弦或余弦曲线. (1)由波的图像可获取的信息 ①从图像可以直接读出振幅(注意单位). ②从图像可以直接读出波长(注意单位). > ③可求任一点在该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包括大小和方向) ④可以确定各质点振动的加速度方向(加速度总是指向平衡位置) ⑤在波速方向已知(或已知波源方位)时可确定各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 (2)波动图像与振动图像的比较: 振动图象波动图象研究对象一个振动质点沿波传播方向所有的质点 一个质点的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某时刻所有质点的空间分布规律@ 研究内容 图象 物理意义表示一质点在各时刻的位移表示某时刻各质点的位移 随时间推移,图象沿传播方向平移图象变化, 随时间推移图象延续,但已有形状不 变 一个完整曲线占横坐标距离表示一个周期表示一个波长 例3、一列简谐波在x轴上传播,其波形图如图7-32-4所示,其中实线,虚线分别表示t1=0,t2=时的波形,求⑴这列波的波速 ⑵若波速为280m/s,其传播方向如何此时质点P从图中位置运动至波谷位置 的最短时间是多少 :

练习2、如图7-32-5所示,甲为某一波在t=时的图象,乙为对应该波动的P质点的振动图象。 ⑴说出两图中AA’的意义 ⑵说出甲图中OA’B图线的意义 ⑶求该波速v= ⑷在甲图中画出再经时的波形图。 % ⑸求再经过时P质点的路程s和位移。 练习题: 1.在波的传播过程中,下列有关介质中质点的振动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在介质中做自由振动 B.质点在介质中做受迫振动 · C.各质点的振动规律都相同 D.各质点的振动速度都相同 2.下列关于横波与纵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振源上下振动形成的波是横波 B.振源左右振动形成的波是纵波 C.振源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形成的是横波 D.在固体中传播的波一定是横波 3.传播一列简谐波的介质中各点具有相同的( )

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 第二章 机械波单元复习教案 教科版选修3-4.doc.doc

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第二章机械波单元复习教案教科版选修 3-4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波是振动传播的形式和能量传播的形式。能区别横波和纵波。能用图像描述横波。理解波速、波长和频率(周期)的关系。 2.了解惠更斯原理,能用来分析波的反射和折射。 3.通过实验,认识波的干涉现象、衍射现象。 4.通过实验感受多普勒效应。解释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列举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波速、波长和频率(周期)的关系。波的图像。 难点:认识波的干涉现象、衍射现象。 设计思想 本章是上一章“机械振动”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机械振动只讨论物体的运动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而波动讨论的是振动在空间介质中的传播。本章着重介绍有关波的共性的知识,如波的形成与传播、波长、频率、波速、波传播的规律、波的图像、波的反射和折射、波的干涉、衍射、多普勒效应等。 教学资源《机械波复习》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课堂学习】 学习活动一:理解基本概念 问题1:什么是机械波?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机械波的分类? 问题2: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问题3:波的图象特点、意义、应用? 问题4:波的干涉、衍射现象? 问题5:什么是多普勒效应? 学习活动二:掌握基本规律 问题1: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关系?() 问题2: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的振动方向关系确定方法? 问题3:波的叠加原理? 问题4:波的独立传播原理? 学习活动三:熟悉基本题型 问题1:波动图像的分析 【例题】一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某时刻其波形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波形图可知该波的波长 B 由波形图可知该波的周期 C 经1/4周期后质元P运动到Q点 D 经1/4周期后质元R的速度变为零 解析:由波的图象的物理意义,可直接得出波长为4cm ,A项正确;波传递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并不发生质点的迁移,质点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振动,C错误,D正确;波长、

高中物理《机械波》知识梳理

《机械波》知识梳理 【波动形成和传播】 机械波: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叫机械波,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要有做机械振动的物体作为波源,二是要有能够传播机械振动的介质。 横波和纵波: 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叫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叫纵波。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纵波,但气体和液体不能传播横波,声波在空气中是纵波。 【波的图像】 横波的图象 用横坐标x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y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简谐波的图象是正弦曲线,也叫正弦波 简谐波的波形曲线与质点的振动图象都是正弦曲线,但他们的意义是不同的。波形曲线表示介质中的“各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移,振动图象则表示介质中“某个质点”在“各个时刻”的位移。 【波长频率与波速】 波长: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振动在一个周期内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波长。 频率f: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在任何介质中频率保持不变。 波速v:单位时间内振动向外传播的距离。波速的大小由介质决定。 【波的反射和折射】 惠更斯原理: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作发射子波的波源,而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在波前进方向的包络面便是新的波面。 波的反射:波遇到障碍物会返回来继续传播 反射规律:入射线、法线、反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线与反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波的折射: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波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的现象叫做波的折射. 折射规律:折射定律:入射线、法线、折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线与折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波在第一种介质中的速度跟波在第二种介质中的速度之比: 【波的衍射】 波绕过障碍物或小孔继续传播的现象。产生显著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与波长相差不多。 【波的干涉】 干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使某些区域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区域相互间隔的现象。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相差恒定。 【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他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在1842年发现的。 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①现代医学上使用的胎心检测器、血流测定仪等有许多都是根据这种原理制成。 ②根据汽笛声判断火车的运动方向和快慢,以炮弹飞行的尖叫声判断炮弹的飞行方向等。 1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章《机械波》是在《机械振动》的基础上讲述波的基本知识。波是一种比较重要而普遍的运动形式,是后续电磁波、光波的基础。《波的形成与传播》一节是《机械波》的第一节,学好这一节的内容对后续课程波的描述、波的图象、波的各种特性至关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波是一种比较抽象的运动形式,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本节教材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能力及联系实际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它需要学生能想象出多个质点同时又不同步的运动从整体上形成波的(空间传播)情景。 教学重点:横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的规律。 教学难点:质点振动和波传播的关系。 教学疑点:波传播的是什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波的形成与传播。知道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2)知道横波和纵波,知道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3)知道机械波,理解机械波传播振动形式,传递能量和信息。 2、能力目标: (1)通过波动模型的建立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想象能力。 (2)根据对机械波模型的分析判断,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从波的形成过程中,体会个体与整体的关系,明确个体动作要服从整体动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2)通过观察波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美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体验大自然各种波动的自然美感。 三、教学方法设计: 本节课采用实验观察法。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及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化的动态情景并提出相关系列问题。要求学生观察、研究和总结得出结论并能回答相关问题以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渗透问题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现代教学理念(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首先让学生观看四个事先拍成录相的演示实验现象课件(水波、随风飘的旗、绳波和电磁波等四种波动情景),让学生观看后对波有个初步印象。并提出两个问题以引入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 (1)波是如何形成的?

高中物理《机械波》典型题(精品含答案)

《机械波》典型题 1.(多选)某同学漂浮在海面上,虽然水面波正平稳地以1.8 m/s 的速率向着海滩传播,但他并不向海滩靠近.该同学发现从第1个波峰到第10个波峰通过身下的时间间隔为15 s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面波是一种机械波 B .该水面波的频率为6 Hz C .该水面波的波长为3 m D .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能量不会传递出去 E .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振动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2.(多选)一振动周期为T 、振幅为A 、位于x =0点的波源从平衡位置沿y 轴正向开始做简谐运动.该波源产生的一维简谐横波沿x 轴正向传播,波速为v ,传播过程中无能量损失.一段时间后,该振动传播至某质点P ,关于质点P 振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振幅一定为A B .周期一定为T C .速度的最大值一定为v D .开始振动的方向沿y 轴向上或向下取决于它离波源的距离 E .若P 点与波源距离s =v T ,则质点P 的位移与波源的相同 3.(多选)一列简谐横波从左向右以v =2 m/s 的速度传播,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质点再经过一个周期将传播到D 点 B .B 点正在向上运动 C .B 点再经过18T 回到平衡位置

D.该波的周期T=0.05 s E.C点再经过3 4T将到达波峰的位置 4.(多选)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2 s时的波形图,图乙为媒质中平衡位置在x=1.5 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象,P是平衡位置为x=2 m的质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波速为0.5 m/s B.波的传播方向向右 C.0~2 s时间内,P运动的路程为8 cm D.0~2 s时间内,P向y轴正方向运动 E.当t=7 s时,P恰好回到平衡位置 5.(多选)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在x=12 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线如图甲所示,在x=18 m处的质点的振动图线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波的周期为12 s B.x=12 m处的质点在平衡位置向上振动时,x=18 m处的质点在波峰 C.在0~4 s内x=12 m处和x=18 m处的质点通过的路程均为6 cm D.该波的波长可能为8 m E.该波的传播速度可能为2 m/s 6.(多选)从O点发出的甲、乙两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某时刻两列波分别形成的波形如图所示,P点在甲波最大位移处,Q点在乙波最大位移处,

机械波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和机械波的传播特点(规律); 2.掌握描述波的物理量——波速、周期、波长; 3.正确区分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并能运用两个图象解决有关问题 4.知道波的特性:波的叠加、干涉、衍射;了解多普勒效应 教学重点:机械波的传播特点,机械波的三大关系(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空间距离和时间的关系;波形图、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波的图象及相关应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机械波 2.机械波的分类 机械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 (1)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叫横波,如:绳上波、水面波等。 (2)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叫纵波,如:弹簧上的疏密波、声波等。 分类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关系形状举例 横波垂直凹凸相间;有波峰、波谷绳波等 纵波在同一条直线上疏密相间;有密部、疏部弹簧波、声波等 说明:地震波既有横波,也有纵波。 3.机械波的传播 (1)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机械波的传播是匀速的。波速、波长和频率之间满足公式:v=λf。 (2)介质质点的运动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的简谐运动,是变加速运动,介质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3)机械波转播的是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4.机械波的传播特点(规律): 5.机械波的反射、折射、干涉、衍射 一切波都能发生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特别是干涉、衍射,是波特有的性质。 干涉区域内某点是振动最强点还是振动最弱点的充要条件: 根据以上分析,在稳定的干涉区域内,振动加强点始终加强;振动减弱点始终减弱。 至于“波峰和波峰叠加得到振动加强点”,“波谷和波谷叠加也得到振动加强点”,“波峰和波谷叠加得到振动减弱点”这些都只是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 点评:描述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是振幅,而振幅不是位移。每个质点在振动过程中的位移是在不断改变的,但振幅是保持不变的,所以振动最强的点无论处于波峰还是波谷,振动始终是最强的。 点评:关于波的干涉,要正确理解稳定的干涉图样是表示加强区和减弱区的相对稳定,但加强区和减弱区还是在做振动,加强区里两列波分别引起质点分振动的方向是相同的,减弱区里两列波分别引起质点分振动的方向是相反的,发生变化的是振幅增大和减少的区别,而且波形图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在前进。 (2)衍射。 ①波绕过障碍物的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②能够发生明显的衍射现象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跟波长相差不多。

大学物理机械波知识点总结

大学物理机械波知识点总结 【篇一:大学物理机械波知识点总结】 高考物理机械波知识点整理归纳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称为机械波(mechanical wave)。机械波和电磁波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机械波由机械振动产生,电磁 波由电磁振荡产生;机械波的传播需要特定的介质,在不同介质中的 传播速度也不同,在真空中根本不能传播,而电磁波(例如光波)可以 在真空中传播;机械波可以是横波和纵波,但电磁波只能是横波;机械 波和电磁波的许多物理性质,如:折射、反射等是一致的,描述它 们的物理量也是相同的。常见的机械波有:水波、声波、地震波。 机械振动产生机械波,机械波的传递一定要有介质,有机械振动但不 一定有机械波产生。 形成条件 波源 波源也称振源,指能够维持振动的传播,不间断的输入能量,并能 发出波的物体或物体所在的初始位置。波源即是机械波形成的必要 条件,也是电磁波形成的必要条件。 波源可以认为是第一个开始振动的质点,波源开始振动后,介质中 的其他质点就以波源的频率做受迫振动,波源的频率等于波的频率。介质 广义的介质可以是包含一种物质的另一种物质。在机械波中,介质 特指机械波借以传播的物质。仅有波源而没有介质时,机械波不会 产生,例如,真空中的闹钟无法发出声音。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 速率是由介质本身的固有性质决定的。在不同介质中,波速是不同的。

下表给出了0℃时,声波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数据取自《普通高 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4)》(2005年)[1]。单位v/m s^- 1 传播方式和特点 质点的运动 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每一个质点都只做上下(左右)的简谐振动,即,质点本身并不随着机械波的传播而前进,也就是说,机械波的一质 点运动是沿一水平直线进行的。例如:人的声带不会随着声波的传 播而离开口腔。简谐振动做等幅震动,理想状态下可看作做能量守恒 的运动.阻尼振动为能量逐渐损失的运动. 为了说明机械波在传播时质点运动的特点,现已绳波(右下图)为例进 行介绍,其他形式的机械波同理[1]。 绳波是一种简单的横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拿起一根绳子的一端 进行一次抖动,就可以看见一个波形在绳子上传播,如果连续不断 地进行周期性上下抖动,就形成了绳波[1]。 把绳分成许多小部分,每一小部分都看成一个质点,相邻两个质点间,有弹力的相互作用。第一个质点在外力作用下振动后,就会带 动第二个质点振动,只是质点二的振动比前者落后。这样,前一个 质点的振动带动后一个质点的振动,依次带动下去,振动也就发生 区域向远处的传播,从而形成了绳波。如果在绳子上任取一点系上 红布条,我们还可以发现,红布条只是在上下振动,并没有随波前 进[1]。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介质中的每个质点,在波传播时,都只做简 谐振动(可以是上下,也可以是左右),机械波可以看成是一种运动形 式的传播,质点本身不会沿着波的传播方向移动。

物理机械波知识点总结

物理机械波知识点总结 导读:高中物理选修3-4机械波重要知识点 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波长、波速和频率(周期)的关系 ⑴波长λ: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振动在一个周期内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波长。 ⑵频率f: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在任何介质中频率保持不变。 ⑶波速v:单位时间内振动向外传播的距离。波速的大小由介质决定。 波的干涉和衍射 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小孔继续传播的现象。产生显著衍射的条件是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与波长相差不多。 干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使某些区域振动减弱,并且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区域相互间隔的现象。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相差恒定。 稳定的干涉现象中,振动加强区和减弱区的空间位置是不变的,加强区的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和,减弱区振幅等于两列波振幅之差。 判断加强与减弱区域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画峰谷波形图,峰峰或谷谷相遇增强,峰谷相遇减弱。二是相干波源振动相同时,某点到二波源程波差是波长整数倍时振动增强,是半波长奇数倍时振动减弱。干涉和衍射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高中物理选修3-4重要知识点 相对论的时空观 经典物理学的时空观(牛顿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脱离物质而存在的,是绝对的,空间与时间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相对论的时空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相对时空观):空间和时间都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 相对论的时空观更具有普遍性,但是经典物理学作为相对论的特例,在宏观低速运动时仍将发挥作用。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时长尺短) 1.同时的相对性:指两个事件,在一个惯性系中观察是同时的,但在另外一个惯性系中观察却不再是同时的。 2.长度的相对性:指相对于观察者运动的物体,在其运动方向的长度,总是小于物体静止时的长度。而在垂直于运动方向上,其长度保持不变。 高中物理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知识点 1.简谐运动 (1)定义:物体在跟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大小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的作用下的振动,叫做简谐运动. (2)简谐运动的特征:回复力F=-kx,加速度a=-kx/m,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总指向平衡位置. 简谐运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在平衡位置时,速度最大,加速度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相结合的综合应用(教案)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相结合的综合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简谐运动与简谐波,掌握简谐运动与简谐波的特征及描述方法。 2、知道简谐运动与简谐波相结合的综合题的题型,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 一、核心知识 1、研究对象:简谐运动、简谐波 2、简谐运动与简谐波的对比 学生活动:学生先讨论课前独立填写的学案中的下表中红色内容(2分钟),然后 学生活动:①学生先小组讨论学案上按要求完成的内容(每一类问题2分钟),然后展示要难点问题,提请全班讨论解决。②第三类题型讨论完后,总结合归纳解题基本方法。 老师活动:①老师对重点突破共同难点问题,突破方法是通过提前预设的PPT进行分析。②对学生归纳的解题方法进行提炼和深化。③强调解题规范。 1、已知波的传播和波上质点振动的部分信息,分析问题 【例1】(2016年全国Ⅲ卷,34(1))(5分)由波源S形成的简谐横波在均匀介质中向左、右传播。波源振动的频率为20 Hz,波速为16 m/s。已知介质中P、Q两质点位于波源S的两侧,且P、Q和S的平衡位置在一条直线上,P、Q的平衡位置到S的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分别为m、m,P、Q开始震动后,下列判断

正确的是_____。(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每选错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 .P 、Q 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同 B .P 、Q 两质点运动的方向始终相反 C .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时,P 、Q 两点也正好通过平衡位置 、 D .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P 在波峰 E .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下运动时,Q 在波峰 【答案】BDE 【考点】波的图像,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解析】根据题意信息可得1s 0.05s 20 T ==,16m/s v =,故波长为0.8m vT λ==,找P 点关于S 点的对称点P ',根据对称性可知P '和P 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P '、 Q 两点相距15.814.630.80.82x λλ???=-= ??? ,为半波长的整数倍,所以两点为反相点,故P '、Q 两点振动方向始终相反,即P 、Q 两点振动方向始终相反,A 错误B 正确; P 点距离S 点3194 x λ=,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上振动时,P 点在波峰,同理Q 点距离S 点1184 x λ'=,当S 恰好通过平衡位置向下振动时,Q 点在波峰,DE 正确。 巩固练习:(2016年全国Ⅱ卷,34(2)))(10分)一列简谐横波在介质中沿x 轴正向传播,波长不小于10cm .O 和A 是介质中平衡位置分别位于x =0和x=5cm 处的两个质点.t=0时开始观测,此时质点O 的位移为y =4cm ,质点A 处于波峰位置;1 s 3 t =时,质点O 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t=1s 时,质点A 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求: (ⅰ)简谐波的周期、波速和波长;(ⅱ)质点O 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式. 【答案】(i )T =4s ,v =s ,λ=30cm (ii )50.08sin(t )26y ππ=+或者10.08cos(t )23 y ππ=+ 【解析】(i )t =0s 时,A 处质点位于波峰位置 t =1s 时,A 处质点第一次回到平衡位置可知 1s 4 T =,T =4s … 1s 3 t =时,O 第一次到平衡位置,t =1s 时,A 第一次到平衡位置 可知波从O 传到A 用时2s 3 ,传播距离x =5cm 故波速7.5cm /s x v t ==,波长λ=vT =30cm (ⅱ)设0sin(t )y A ω?=+,可知2rad/s 2T ππω== 又由t =0s 时,y =4cm ;1s 3t =,y =0,代入得A =8cm ,再结合题意得056 ?π= 故50.08sin(t )26y ππ=+或者10.08cos(t )23 y ππ=+ 2、已知两个时刻的波形图和部分信息,分析问题

机械波的产生(教案)

D、机械波的产生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一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周期运动》的第D节内容,《D机械波的产生》是在学习了《C机械振动》之后,对振动的群体性现象进行的更为深入的探究。 机械波是机械运动中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属于周期性运动,广泛地涉及物理学的诸多领域。 本节课的内容重在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波的产生条件和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为下节课《E 机械波的描述》打下基础,同时也为高二电学中的电磁波等后续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的知识有:运动学相关知识、动力学相关知识、机械振动、周期运动等。 从生活中的有关机械波的例子入手,本节课逐步引导学生构建起有关机械波的理性认识,建立有关“机械波”、“机械波的传播”、“机械波的特点”等概念。 以教师的演示实验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机械波的形成条件、机械波的传播特点,分析得到有关机械波的相关知识。 本设计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化对机械波的理性认识,通过对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析与研究,知道机械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自觉联系生活,有意识地思考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本节课属于基础性课程范畴,计划安排1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南洋模范中学(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高一普通班的学生。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关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并认识了质点振动的特点和规律,但对于机械波的认识依旧停留在对日常生活现象观察的感性层面,并未形成理性层面的、较为系统的认知网络,因此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机械波的成因以及动态传播过程特征,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实验、抽象思维、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2)能绘制横波在不同时刻的波形图。 (3)知道横波。 (4)理解机械波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有关波动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提炼物理现象的特点,体会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通过演示实验来探究物理现象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生活→物理→生活”的学习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趣味性与实用性。 (2)培养学生通过辨证的观点探究物理过程及其规律。 (3)塑造学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机械波”练习题

1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马鸣风萧萧**整理制作) “机械波”练习题 1.如图所示,一列横波沿x 轴传播,t 0时刻波的图象如图中实线所示.经△t = 0.2s ,波的图象如图中虚线所示.已知其波长为2m ,则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B ) A.若波向右传播,则波的周期可能大于2s B.若波向左传播,则波的周期可能大于0.2s C.若波向左传播,则波的波速可能小于9m/s D.若波速是19m/s ,则波向右传播 2.如图所示,波源S 从平衡位置y =0开始振动,运动方向竖直向上(y 轴的正方向),振动周期T =0.01s ,产生的机械波向左、右两个方向传播,波速均为v =80m/s ,经过一段时间后,P 、Q 两点开始振动,已知距离SP =1.2m 、SQ =2.6m.若以Q 点开始振动的时刻作为计时的零点,则在下图所示的四幅振动图象中,能正确描述S 、P 、Q 三点振动情况的是(AD ) A.甲为Q 点的振动图象 B.乙为振源S 点的振动图象 C.丙为P 点的振动图象 D.丁为P 点的振动图象 3.一列横波在x 轴上传播,t s 与t +o.4s 在x 轴上-3m ~3m 左 0.2m 右 P S y x 甲 O T 2T y x 丙 O T 2T y x 乙 O T 2T y x 丁 O T 2T x /m y /m

2 的区间内的波形如图中同一条图线所示,由图可知 ①该波最大速度为10m /s ②质点振动周期的最大值为0.4s ③在t +o.2s 时,x =3m 的质点位移为零 ④若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各质点刚开始振动时的方向向上 上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如图为一列在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 =4s 时刻的波形图,若已知振源在坐标原点O 处,波速为2m /s ,则( D ) A .振源O 开始振动时的方向沿y 轴正方向 B .P 点振幅比Q 点振幅小 C .再经过△t =4s ,质点P 将向右移动8m D .再经过△t =4s ,质点Q 通过的路程是0.4m 5.振源O 起振方向沿+y 方向,从振源O 起振时开始计时,经t =0.9s ,x 轴上0至12m 范围第一次出现图示简谐波,则(BC ) A .此列波的波速约为13.3m /s B .t =0.9s 时,x 轴上6m 处的质点振动方向向下 C .波的周期一定是0.4s D .波的周期s n T 1 46 .3+= (n 可取0,1,2,3……) 6.如图所示,一简谐横波在x 轴上传播,轴上a 、b 两点相距12m .t =0时a 点为波峰,b 点为波谷;t =0.5s 时a 点为波谷,b 点为波峰,则下列判断只正确的是(B ) A .波一定沿x 轴正方向传播 B .波长可能是8m C .周期可能是0.5s D .波速一定是24m /s x /m y /cm 8 O 10 6 2 4 12 x /m y /cm -55 b x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机械波·教案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机械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明确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2)掌握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波动传播过程的特征; (3)了解机械波的种类极其传播特征; (4)掌握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包括波长、频率、波速)。 2.要重视观察演示实验,对波的产生条件及形成过程有全面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课本的插图。 3.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要重视引导和自觉培养正确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2.难点是机械波的形成过程及描述。 三、教具 1.演示绳波的形成的长绳; 2.横波、纵波演示仪; 3.描述波的形成过程的挂图。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的机械振动是描述单个质点的运动形式,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由大量质点构成的弹性媒质的整体的一种运动形式——机械波。 (二)教学过程设计 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 例子——水波:向平静的水面投一小石子或用小树枝不断地点水,会看到水面上一圈圈起伏不平的波纹逐渐向四周传播出去,形成水波。 演示——绳波:用手握住绳子的一端上下抖动,就会看到凸凹相间的波向绳的另一端传播出去,形成绳波。 以上两种波都可以叫做机械波。 (1)机械波的概念: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振源和介质。 振源——产生机械振动的物质,如在绳波中的手的不停抖动就是振源。 介质——传播振动的媒质,如绳子、水。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1)介质模型:把介质看成由无数个质点弹性连接而成,可以想象为(图1所示) (2)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由于相邻质点的力的作用,当介质中某一质点发生振动时,就会带动周围的质点振动起来,从而使振动向远处传播。例如:

《大学物理学》机械波练习题

机械波部分-1 《大学物理学》机械波部分自主学习材料(解答) 一、选择题 10-1.图(a )表示0t =时的简谐波的波形图,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图(b )为一质点的振动曲线,则图(a )中所表示的0x =处质点振动的初相位与图(b )所表示的振动的初相位分别为( C ) (A)均为2π; (B)均为 π-; (C)π 与 π-; (D)π-与π。 【提示:图(b ) 2 π- ,图(a ) 可见0x =则初相角为2 π】 10-2.机械波的表达式为0.05cos(60.06)y t x ππ=+,式中使用国际单位制,则( C ) (A)波长为5m ; (B)波速为1 10m s -?; (C)周期为 1 3秒; (D)波沿x 正方向传播。 【提示:利用2k πλ=知波长为1003λ= m ,利用u k ω=知波速为1 100u m s -=?,利用2T πω=知周期为1 3 T =秒,机械波的表达式中的“+”号知波沿x 负方向传播】 10-3.一平面简谐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角频率为ω,波速为u ,设4 T t =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 则该波的表达式为( D ) (A)cos[()]x y A t u ωπ=- +; (B)cos[()]2x y A t u π ω=--; (C)cos[()]2x y A t u π ω=+-; (D)cos[()]x y A t u ωπ=++。 【提示:可画出过一点时间的辅助波形, 可见在4 T t = 时刻,0x =处质点的振动 为由平衡位置向正方向振动,相位为2 π-, 那么回溯在0t =的时刻,相位应为π】 10-4.如图所示,波长为λ的两相干平面简谐波在P 点相遇,波在点1S 振动的初相就是1?,到P 点的距离就是1r 。波在点2S 振动的初相就是2?,到P 点的距离就是2r 。以k 代表零或正、负整数,则点P 就是干涉极大的条件为( D ) (A)21r r k π-=; O O 1 S 2 S r

(完整版)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案模板下册《机械波的运动》

沪科版高一物理教案模板下册《机械波的运动》 目标: 1.掌握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和机械波的传播特点(规律); 2.掌握描述波的物理量——波速、周期、波长; 3.正确区分振动图象和波动图象,并能运用两个图象解决有关问题4.知道波的特性:波的叠加、干涉、衍射;了解多普勒效应 教学重点:机械波的传播特点,机械波的三大关系(波长、波速、周期的关系;空间距离和时间的关系;波形图、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波的图象及相关应用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机械波 1.机械波的产生条件:波源(机械振动)传播振动的介质(相邻质点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机械波的分类 机械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 (1)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叫横波,如:绳上波、水面波等。 (2)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的叫纵波,如:弹簧上的疏密波、声波等。 分类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关系形状举例 横波垂直凹凸相间;有波峰、波谷绳波等 纵波在同一条直线上疏密相间;有密部、疏部弹簧波、声波等

说明:地震波既有横波,也有纵波。 3.机械波的传播 (1)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机械波的传播是匀速的。波速、波长和频率之间满足公式:v=λf。 (2)介质质点的运动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的简谐运动,是变加速运动,介质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3)机械波转播的是振动形式、能量和信息。 (4)机械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而传播速度由介质决定。 4.机械波的传播特点(规律): (1)前带后,后跟前,运动状态向后传。即:各质点都做受迫振动,起振方向由波源来决定;且其振动频率(周期)都等于波源的振动频率(周期),但离波源越远的质点振动越滞后。 (2)机械波传播的是波源的振动形式和波源提供的能量,而不是质

大学物理 机械波习题思考题及答案

习题8 8-1.沿一平面简谐波的波线上,有相距2.0m 的两质点A 与B ,B 点振动相位 比A 点落后 6 π ,已知振动周期为2.0s ,求波长和波速。 解:根据题意,对于A 、B 两点,m x 26 12=?=-=?,π ???, 而m 242=??= ?λλ π ?x ,m/s 12== T u λ 8-2.已知一平面波沿x 轴正向传播,距坐标原点O 为1x 处P 点的振动式为 )cos(?ω+=t A y ,波速为u ,求: (1)平面波的波动式; (2)若波沿x 轴负向传播,波动式又如何? 解:(1)设平面波的波动式为0cos[]x y A t u ω?=-+(),则P 点的振动式为: 1 0cos[]P x y A t u ω?=- +(),与题设P 点的振动式cos()P y A t ω?=+比较, 有:10x u ω??=+,∴平面波的波动式为:1 cos[()]x x y A t u ω?-=-+; (2)若波沿x 轴负向传播,同理,设平面波的波动式为: 0cos[]x y A t u ω?=++(),则P 点的振动式为: 10cos[]P x y A t u ω?=++(),与题设P 点的振动式cos()P y A t ω?=+比较, 有:10x u ω??=-+,∴平面波的波动式为:1 cos[()]x x y A t u ω?-=++。 8-3.一平面简谐波在空间传播,如图所示,已知A 点的振动规律为cos(2)y A t πν?=+,试写出: (1)该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 (2)B 点的振动表达式(B 点位于A 点右方d 处)。 解:(1)仿照上题的思路,根据题意,设以O 点为原点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0cos[2]x y A t u πν?=++(),则A 点的振动式:

高中物理机械波试题及详细解析

机械振动与机械波 1. 如图所示为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 时刻的波形图。已知该波的周期为T ,a 、b 、c 、d 为沿波传播方向上的四个质点,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 2T t + 时,质点c 的速度达到最大值 B .在2t T +时,质点d 的加速度达到最大值 C .从t 时刻起,质点a 比质点b 先回到平衡位置 D .从t 时刻起,在一个周期内,a 、b 、c 、d 四个质点所通过的路程均为一个波长 【解析】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所以质点b 比质点a 先回到平衡位置,选项C 错误;一个周期的时间里, 各质点的路程4倍的振幅,而不是一个波长,选项D 错误。【答案】B 1.图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 =0.10s 时刻的波形图,P 是平衡位置为x =1 m 处的质点,Q 是平衡位置为x =4 m 处的质点,图乙为质点Q 的振动图象,则 A .t =0.15s 时,质点Q 的加速度达到正向最大 B .t =0.15s 时,质点P 的运动方向沿y 轴正方向 C .从t =0.10s 到t =0.25s ,该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了6 m D .从t =0.10s 到t =0.25s ,质点P 通过的路程为30 cm 【 解析】由乙图中Q 点的振动图象可知t=0.15s 时Q 点在负的最大位移处,故具有正向最大加速度,故A 正确;甲图描述的是t=0.10s 时的波动图象,而根据乙图可知t=0.10s 到t=0.25s 内Q 点将向下振动,这说明在甲图中此时Q 点将向下振动,根据质点振动方向和波传播方向的关系可知,波向左传播,判定出经过四分之一周期即t=0.15s 时质点P 运动方向为Y 轴负方向,故B 错误;根据甲乙两图可知波长和周期,则波速:v= T λ =40m/s ,故从t=0.10s 到t=0.25s ,波沿x 负方向传播了6m ,而并非沿x 轴正方向传播,故C 错误;质点在一个周期内通过的路程为4个振幅长度,结合0.10s 时P 点的位置可知在t=0.10s 到t=0.25s 的四分之三周期内,质点P 通过的路程小于三个振幅即小于30cm ,故D 错误.故选A . 2.(2013·北京海淀二模,18题)—根弹性绳沿x 轴放置,左端位于坐标原点,用手握住绳的左端,当t = 0时使其开始沿y 轴做简谐运动,在t=0.25s 时,绳上形成 如图4所示的波形。关于此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y/cm y/cm x/m 10 2 4 6 8 0 t/10-2s 10 5 10 15 20 0 Q P 甲 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