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画人物中用色技巧

水墨画人物中用色技巧
水墨画人物中用色技巧

水墨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更多时候,水墨画被视为中国传统绘画,也就是国画的代表,因此要学好国画,掌握水墨画技巧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来介绍一下国画水墨画人物中的用色。

国画水墨画人物中的用色

中国画颜料主要是天然颜料,有石色、水色之分。石色,即矿物质粉状颜料,用时需调入胶水。石色稳定性好,覆盖力很强,千年不变色,且沉着厚重,漂亮而不火气,如石青、石绿、朱砂、赭石等等。初学者可先用铅管装的石色,效果虽差些,但还比较方便。水色,是从植物中提取的颜料,稳定性能较差,但易与水调和,并较易与墨协调,如花青、藤黄、胭脂等等。

人物画的用色要与水墨配合好。水墨画要以水墨为主,颜色为辅,过分用色反而会失去水墨画的特色。用色不与笔性配合就像水彩画,水彩讲笔触,中国画讲笔味,即:书法金石味。黄胄的人物画用色大胆,

泼墨的沉着与色彩的艳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色衬墨,墨托色,响亮而协调。他不但吸收了西洋画用色的调子,而且大胆采用了民间色彩的处理办法,仍不失中国水墨画的风韵。上石色时,要用水色打底,没有底色,石色易浮于表面。

在用朱砂前,先用胭脂做底子,方显精神。但在朱砂旁边,要有大面积的黑与白的呼应,黑、白、红在一起是最有分量的色彩配置。当红色与淡墨色在—起时,则要很慎重,水要经常换,笔要洗净。

另外,上石色时,要等底色八成干时再上。如果太湿,石色易渗到画面背后,干了以后色彩很灰,不精神;如果等底色干透再上石色,则显得枯燥,没有水气,所以,上石色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以底色潮湿状为最好时机。

国画水墨画人物中的用色

用石青时,要有花青做底色,这样很沉着又很亮。小面积用时,可与淋漓的水墨形成对比,尤其是在墨渍有些乱时。用石色刻画精致而具体的服饰,会很好看。

用石绿,须用赭石做底,也可把石绿调进赭石,效果非常舒服。在小孩、妇女的脸部经常可以用到,画眼窝、鼻底等凹进去的地方,或在脸的透视状态下转过去的部分,适当调进一些石绿,会增强脸部的冷暖对比。总之,在石绿旁边最好有些赭石做陪衬,才更加漂亮。

赭石是水墨人物画中的主要色,可以根据不同人的肤色适当地加进一些花青、石绿、胭脂或墨,但基本上还是赭石调子,只是有冷暖、浓淡之别。选用赭石颜料,最好用赭石膏,先用开水泡一下即可使用。铅管装的赭石色,颗粒太粗,易沉淀,用在脸上着色时要多加小心。

花青在水墨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原色之一。铅管装的花青质量不好,颜色不正。,可用盒装的花青膏,随用随泡,不要一下子泡得太多,花青容易腐臭,影响效果。花青与很多颜色都能协调:与赭石可调成茶色,与胭脂可调成紫色,再加进白粉,又可成为藕荷色;花青色与藤黄在—起,又成为绿色。没有花青,几乎很多用色的问题无法解决。

白色最好用蛤粉,它与石色、水色都能调和,不易变色,而且有覆盖力,与淡墨在一起对比显得非常高雅。但白色与白纸不同,白纸是空间,有深度,而白粉厚于画面,往前跳,要利用好这一特性。

因为白色有覆盖力,在墨用得不精到、渗化的墨迹对形体的形状产生副作用时,上一些白粉,能起到弥补的作用。用白色,最忌四周同时出现死墨,这样显得枯燥。因此,在白色旁边的墨色应有浓淡变化,同时还要考虑到白色与空白的呼应。用大面积白色时(不带有改错性质),可以从反面上色,这样既不破坏前面的笔触,又可使画面丰富。

在各种颜色中,最难用的是朱磦、洋红。这些颜色太飘,不沉着,很难与墨协调,用时必须多加小心。黄色虽漂亮,但用时也要慎重,因为这种颜色太跳,尽量不要单独使用,司根据对象调入一些其他颜色,使其老涩些,这样效果会好些。

总之,用色尽量少用纯色,应调和使用。石色要衬底,水色要调和,同时,要与墨配合好。

国画常用颜料配色表

国画常用顏料配色表 原文地址:国画常用顏料配色表作者:中华诗书画博客 草绿: 70%花青30%藤黄调配而成,画工笔花卉的叶子最常用的色彩之一 汁绿: 80%藤黄15%花青5%朱膘调和成的嫩绿色,常用来作为反叶的底色和嫩叶的底色,丝瓜、黄瓜的用色,根据需要适当的浅墨 老绿: 草绿中微加墨或微加点胭脂,常用来罩染处于暗部的叶子色彩,薄薄的老绿也可用来渲染反叶. 老赭:朱膘墨调和而成,接近熟褐色.常用来提染枝干或提染叶面被虫咬蚀的部分. 檀香色: 约70%藤黄20%朱膘10%三绿调配而成.加大量水以后常用来刷背景,也可作为嫩芽和托叶的底色. 米黄: 约70%藤黄30%赭石,主要用来刷背景,在重彩画的绘制中打一层米黄底色容易取得色彩和谐. 三绿: 石绿白色而得,白色加的越多则就变成四绿,五绿等,三青,四青等色彩也是同理. 胭脂水:胭脂色大量水调和而成.主要用来复勒线条,曙红水,花青水等说法同理. 豆绿[牡丹]: 藤黄少许酞青蓝(三绿) 葡萄紫:花青曙红或花青胭脂 墨红色: 曙红稍许墨 赭绿色: 赭石草绿 古铜色: 朱膘墨少许藤黄少许曙红 汁绿色: 草绿藤黄少许朱膘 灰绿色:三绿少许墨 芽绿色: 汁绿藤黄 米黄色: 藤黄朱膘少许墨 桔黄色: 藤黄朱膘。畫黄瓜花、丝瓜花、枇杷果、葫芦等用色。 墨青色: 花青墨 藏青蓝: 酞青蓝墨少许石青 绛红色: 胭脂朱膘少许墨 紫色: 曙红少许酞青蓝。畫葡萄、紫薇花、紫藤用色。 墨绿色: 草绿少许墨 老绿色: 草绿少许胭脂 翠绿色: 酞青蓝藤黄少许翡翠绿 褐色: 赭石墨 檀香色: 藤黄朱膘少许三绿 蓝灰色: 花青白粉少许三青 豆沙色: 胭脂朱膘少许花青 土红色: 朱膘少许胭脂 青绿色: 草绿少许酞青蓝 四绿色: 三绿白粉 胭脂水: 胭脂大量水 青灰色: 花青少许墨白色 蓝色: 酞青蓝三青 朱红色: 朱膘曙红 紫青色: 胭脂少许酞青蓝 粉黄色: 藤黄白色 绿色:草绿翡翠绿

水墨人物国画的着色方法

水墨人物国画的着色方法 中国画颜料主要是天然颜料,有石色、水色之分。石色,即矿物质粉状颜料,用时需调入胶水。石色稳定性好,覆盖力很强,千年不变色,且沉着厚重,漂亮而不火气,如石青、石绿、朱砂、赭石等等。初学者可先用铅管装的石色,效果虽差些,但还比较方便。水色,是从植物中提取的颜料,稳定性能较差,但易与水调和,并较易与墨协调,如花青、藤黄、胭脂等等。 人物国画的用色要与水墨配合好。水墨画要以水墨为主,颜色为辅,过分用色反而会失去水墨国画的特色。 在用色方面,前辈有不少能手,如任伯年、黄胄等。任伯年作画用色很多,但与笔配合得很好,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用色不与笔性配合就像水彩画,水彩讲笔触,中国国画讲笔味,即:书法金石味,这一点任伯年可称楷模。黄胄的人物国画用色大胆,泼墨的沉着与色彩的艳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色衬墨,墨托色,响亮而协调。他不但吸收了西洋油画用色的调子,而且大胆采用了民间色彩的处理办法,仍不失中国水墨画的风韵。上石色时,要用水色打底,没有底色,石色易浮于表面。 花青在水墨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原色之一。铅管装的花青质量不好,颜色不正。,可用盒装的花青膏,随用随泡,不要一下子泡得太多,花青容易腐臭,影响效果。花青与很多颜色都能协调:与赭石可调成茶色,与胭脂可调成紫色,再加进白粉,又可成为藕荷色;花青色与藤黄在—起,又成为绿色。没有花青,几乎很多用色的问题无法解决。 步骤/方法 用石青时,要有花青做底色,这样很沉着又很亮。小面积用时,可与淋漓的水墨形成对比,尤其是在墨渍有些乱时。用石色刻画精致而具体的服饰,会很好看。 用石绿,须用赭石做底,也可把石绿调进赭石,效果非常舒服。在小孩、妇女的脸部经常可以用到,画眼窝、鼻底等凹进去的地方,或在脸的透视状态下转过去的部分,适当调进一些石绿,会增强脸部的冷暖对比。总之,在石绿旁边最好有些赭石做陪衬,才更加漂亮。 上石色时,要等底色八成干时再上。如果太湿,石色易渗到画面背后,干了以后色彩很灰,不精神;如果等底色干透再上石色,则显得枯燥,没有水气,所以,上石色一定要把握好时间,以底色潮湿状为最好时机。 在用朱砂前,先用胭脂做底子,方显精神。但在朱砂旁边,要有大面积的黑与白的呼应,黑、白、红在一起是最有分量的色彩配置。当红色与淡墨色在—起时,则要很慎重,水要经常换,笔要洗净。

浅谈中国画笔墨技法

众所周知,自古而今,“笔墨”对于中国画而言,那就是核心。是根,是本。 一、“笔墨”的本质 知道了笔墨是中国画的根和本,至于“笔墨”是什么或者什么是“笔墨”等等一系列可能提出的问题,想来这种概念性的提问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在这里,需要大家真正清楚明了的,即如何去理解“笔墨”的内涵和形式以及技法等等一些实质性的东西也许更加重要。毕竟,形式、内涵和技法,乃一切艺术之必须。想来在这里先读几段前人关于“笔墨”的论述比较有益: 1、“所谓笔墨者,言以笔之气势,貌物之体势,方得谓画。 故当伸纸洒墨,吾腕中若具有天地生物光景,洋洋洒洒,其出也无滞,其成也无心,随手点拂而物态毕呈,满眼机关而取携自便。心手笔墨之间,灵机妙绪凑而发也。文湖州所谓急而取之,少纵即逝者……墨滓笔痕托心腕之灵气以出,则气之在是亦势之在是也。

当代著名学者林木在其《笔墨与笔墨精神》一文中对这段话的理解是:这段极富中国传统哲理意味又颇具当代完形心理学性质的笔墨观念,对笔墨的强烈的表现性作了一种深刻的概括。笔墨实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文化氛围中,个人的情绪气质与对自然的某种深刻的感悟相融相洽时的一种抽象的形式表现。 同样,清人恽南田说:“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才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沈宗骞也说:“笔墨之道本乎性情”,“笔墨本通灵之具”……显然,所有这些话语的脱口,无一不在说明笔墨在运行过程中对画家情绪、修养、气质等等主观精神世界存在表现性。信然,如果我们承认中国画笔墨的存在和运用具有表现性的话,那么,笔墨作为中国画之根本,想必它本身就是一个人性化的东西,至于它是形式的、内涵的、技巧的,看来已经不太重要了。真正重要的,应是画家在创作挥洒之时千万记住笔墨的“用笔千古不易”和“笔墨当随时代”二者那既辩证又统一的关系。 2、笔墨的形式与内涵。 我们知道,形式与内涵二者并不相同,但二者又相互依存。换句话说,即它们当中任何一方脱离了另一方都无法存在。因为,艺术就是运用某种有限的、看得见的形式去传递着那无限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内涵,是故,人们才会说“内涵需要形式去传递”。至于画家们要将全

颜料调色表

颜料调色表熟褐色=柠檬黄+纯黑色+玫瑰红 粉玫瑰红=纯白色+玫瑰红 朱红色=柠檬黄+玫瑰红 暗红色=玫瑰红+纯黑色 紫红色=纯紫色+玫瑰红 褚石红=玫瑰红+柠檬黄+纯黑色 粉蓝色=纯白色+天蓝色 蓝绿色=草绿色+天蓝色 灰蓝色=天蓝色+纯黑色 浅灰蓝=天蓝色+纯黑色+纯紫色 粉绿色=纯白色+草绿色 黄绿色=柠檬黄+草绿色 墨绿色=草绿色+纯黑色 粉紫色=纯白色+纯紫色 啡色=玫瑰红+纯黑色 粉柠檬黄=柠檬黄+纯白色 藤黄色=柠檬黄+玫瑰红 桔黄色=柠檬黄+玫瑰红 土黄色=柠檬黄+纯黑色+玫瑰红 手绘装颜料调色表

玫红色+黄色=大红(朱红、桔黄、藤黄) 朱红色+黑色少量=啡色 天蓝色+黄色=草绿、嫩绿 天蓝色+黑色+紫=浅蓝紫 草绿色+少量黑色=墨绿 天蓝色+黑色=浅灰蓝 天蓝色+草绿色=蓝绿 白色+红色+黑色少量=禇石红 天蓝色+黑色(少量)=墨蓝 白色+黄色+黑色=熟褐 玫红色+黑色(少量)=暗红 红色+黄+白=人物的皮肤颜色 玫红色+白色=粉玫红 蓝色+白色=粉蓝 黄色+白色=米黄 说明:颜料中任何一种颜色加入白色都会使之变为粉色变淡颜色。 颜料与颜料之间可以任意调配使用,若要稀释时只要加少许清水即可 基本调色技术以下各点供参考: 1、真正的调色不在调色板上,而应在画布上。即使在调色板上取用几种颜色也是简单地调合,在画面才是最后的综合。如果在画板上调得过分均匀,色感必单调死板。请大家看我的画笔:调一笔灰色,左侧沾点紫色右侧沾点中绿并不调和它们,而边画边把三色揉在一起,就产生了偏紫绿色之灰色,细看这

一笔颜色既有色彩倾向、色感又浓又活,一点不死板单调。当然,这种技巧要有很熟的经验,手的轻重、颜色的多少厚薄,以及画布上的其他颜色,加之手的感觉和笔法等才产生出一笔生动的色彩。 2、颜色种类不必太多,十多种即可,它们是:白、柠檬黄、中黄、土黄、生赭、橘黄、朱红、西洋红、深红、淡紫红、土红、熟褐、纷绿、橄榄绿、翠绿、湖蓝、群青、黑。 3、画暗部需要画亮一点暖一点,就可试调生赭,不够再用土黄,再不够可用中黄,依次类推。切记乱用白色,一用白色就不透明,颜色发粉。 4、白、土黄、土红、熟褐、橄榄绿、翠绿、群青、黑,是油画的常用色,它们也不易变色。 5、熟褐、深红、翠绿是暗部用色的三个宝。 6、土黄、土红是亮部的基本常用色。 7、柠檬黄是风景中高光、逆光、亮部很可贵的颜色,色感较冷。 8、橄榄绿、中绿对画树而言起万能的作用,如书暗部——橄榄绿加熟褐,偏冷可加群青;树亮部——中绿加土黄、柠檬黄,夕阳或秋叶可再加橘黄。 9、头像暗部——土红加象牙黑(北欧学派,较透明),土红加翠绿(东欧学派)。如果用朱红加中绿也可产生相当不错的暗部色彩。 10、粉绿、淡紫红是脸部和人体中间过渡面的调合色。 11、画很白的女人体,白、土黄、土红、粉绿、中绿是基本色,有时需要朱红。 12、室内头像高光——白加象牙黑,少量土黄。 13、要学会运用象牙黑。同白色一样重要。黑色不要用黑色画,一定要调色彩。 14、颜色粉,往往问题产生在暗部,暗部不透明,画粉了,整个画面就粉气。

中国画用色方法

中国画用色方法 着色方法 着色 着色得火候就是在用笔墨完成基本造型以后,清代画家 沈宗春曾说:"盖画以骨干为主,骨干只须从笔墨写出,笔墨有神,则未设色之前,天然有一种应得之色……"。但着色也不可忽视,染得辅助作用很大,染可以把笔与墨没有连贯得气势连贯起来。人物手面通过染而显现出男女肌肤得颜色,以及年龄得老少,清代沈宗春《芥舟学画输分析"人之颜色,由少及老,随时而易,婴孩之时,肌嫩理细色泽晶莹,当略现粉光。…要如花朵初放之色,盛年之际,气足血旺骨骼隆起,……要有光华发越之象…··若中年以后,气就衰而欲敛,色显润而带苍。"至于风景, 花草,树木通过染增加了生气与湿润感。中国画得着色方法很多,但有个大体得原则:第一步要求墨不欺笔;第二步要求色不欺墨。色就是笔墨得辅助与丰富,即使工笔重彩,也不要掩去了勾勒得用笔,或者用色超出了墨得深度,致使笔墨处不被淹没。 随类赋彩 赋彩就是对照各种不同得对象,着不同得色彩。美术就就是通过形状,色彩、空间三个造型手段来完成得,着色就是其中一个手段一为什么说着色要随类呢?这里说明了中国画得 一大特点,西洋画必须根据光得关系,除画出色彩不同得变化外,还要画出环境关系得影响色,例如一件白衬衣上受到外光

得反射,呈现黄、绿、储色,就都要画到,认为这样才有衬衣得真实感,所以强调得不就是物象本身得颜色而就是光色得作用。谢赫所提出得"随类赋彩"就是根据物体得固有色彩得类别去描绘就时以了。国画得颜色,一般要求典雅、·沉着、大方,即使重彩画,也要使人感到并不火气。因为国画大量使用得就是单色得矿物色或单色得植物色,用色一般讲求浑融调与。在论及原色与间色得关系上,荆浩《画说。提出"红问黄,秋时坠,红门绿,花簇簇,青间紫,不如死,粉笼黄,胜增光"。请邹一挂到。山画谱》'请紫不宜并列,黄白莫可肩随,大红大青偶然一二,深绿浅绿正反异形"。都就是前人得用色观念。 中国画着色可分为三种不同着色得路子;一种路子就是 匈线,重彩着色,十世纪以前基本就是这个路子;另一个路子就是用水墨淡彩得办法,使"墨韵既足,然后敷色",这就就是以大部分墨色浓淡得变化当作颜色使用,达到"墨中有色,色中有罗'得晕化效果,这就是十二世纪以后国画着色得一大变化;近代得画家为了开拓探索更为广阔得路子,又逐渐使用户泼彩与 淡彩,重彩并用得青色方法,使中国画得色彩表现力加强了。 以色貌色 前已提到中国画以固有色为主,来体现国画色调上得单纯、高雅、明朗、洁净等富有装饰性得美感。以色貌色就是指用颜料把对象得基本色画得逼真。物体在美术上得反映就是靠得形、色、质、空间感这几个要素,一幅国画当然要求把

国画的花鸟画基本画法

国画的花鸟画基本画法 花卉的观察学习画花卉,除了要多观赏及临摹古今名画以外,还要对实际的花卉深入的观赏与写生,了解花的枯荣及霜晴雨露中的情态,兹从花朵叶与枝干等各部位简述其结构与生态. ( 一 ) 花朵:花朵经常是画面的主题,一般花朵包括花瓣花蕊花托花萼梗等几部份,花瓣有单瓣与重瓣 ( 复瓣 ) 之分,花形有离瓣合瓣之别,牡丹蔷薇花等是离瓣的重瓣,梨花木棉花等是离瓣的单瓣,牵牛花百合花等是合瓣的单瓣,大部分的花卉都具有单瓣与重瓣的不同品种,譬如桃花芙蓉花水仙木槿梅花等,花蕊有长短多寡的区别,雌雄同株的花,大蕊小蕊都在一起,雌雄异株者仅有小蕊,或仅有大蕊,有的花蕊较明显,有的较隐密,都需仔细的观察,花萼亦因花的种类而异,如梅杏桃等五小瓣聚在一起,李梨垂丝海棠等五枚小瓣生长在一长柄上,玫瑰月季等萼尖长,山茶萼像鱼鳞等。 ( 二 ) 叶:单叶植物从枝或茎长叶时,叶序有对生互生轮生丛生等,复叶植物有的成羽状掌状鸟足状,有的是二重复叶,形式更为复杂,必先了解其生长的规律,才不致在繁杂中发生错误,叶有叶柄与叶脉,形状有尖圆长短等不同的大小比例。 ( 三 ) 茎枝:可分为木本草本藤本蔓本等,木本枝干挺硬,有些相当粗状,草本的茎大都较嫩,有的变成右旋或左旋的蔓延,有的还长有须状的攀缘茎。 花卉的写生 各种花卉在早晨或上午比较清新,生气勃勃,是写生的好时间,写生是为创作收集素材,如果是为了工笔画的需要,就必须作细致的描写,有时我们在画面上需要多朵花聚在一起,写生收集素材的时候,就要有正面的、反面的、侧面的、斜面的;有完整的花朵,也有被枝叶遮住一部分的花朵,既有小花蕾,也要有将绽的大花蕾。叶子也是如此,除了成叶外也要有嫩叶及嫩芽,并注意阴阳向背,大小穿插。枝干也要有主干、支干之分,以及在在画面上的姿态和疏密。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在针对目的写生收集素材时,首先要注意到的问题。 虽然花鸟画不像山水画常有移动视点的表现法,通常视角比较稳定,但我们观察时可运用移动视点的方法,选取最美角度写生,并注意花、枝、叶的大小比例。画花朵可从花蕊花瓣入手,通常先画最完整、最前面的一瓣,再四外扩展,花瓣太复杂的可进行概括,要注意其造型美。画叶也是如此,除了注意叶序、结构之外,也要注意仰、垂、向背与疏密、前後叶的变化,最後画枝干,大干还要画出皮纹,如梅花的大干要苍老、皮纹要斜皴,小干要挺拔有力,桃干皮要横皴,松干皮要鳞皴,紫薇花干皮较光滑等不同种类的枝干特点。 花卉的写生,宜从折枝花卉开始,折取花叶易於入画的一枝,插於花瓶中详细观察,花蕊被遮盖的也可拨开,研究细部结构。对於简单的折枝熟悉後,可以选取整株花的一角来尝试或全株花的写生,由於枝叶复杂,须选择适当的角度,并做大幅度的删减或调整。总之花卉的写生并不是画植物的插图或说明图,需主观的取舍与美化,并强调意趣的表现。 鸟类的观察 禽鸟在中国画中又称为「翎毛」,可区分为水禽与山禽两大类,依其生活习性,又可分为涉禽、游禽、猛禽、攀禽、鸣禽、雉禽等类,各类的特微与习性如下: (一)涉禽:栖於浅水中捕食鱼虾,它的嘴、颈、脚都很长。例如鹤、鹳、鹭鸶等。 (二)游禽:喜欢在水中游泳,嘴扁平,脚短,趾间有蹼,多捕食鱼虾和小虫。例如海鸥、野鸭、

中国画颜料的使用技巧

中国画颜料的使用技巧 传统的中国画颜料,它一般分成矿物颜料与植物颜料两大类,从使用历史上讲,应先有矿物、后有植物,就象用墨先有松烟、后有油烟。远古时的岩画上留下的鲜艳色泽,据化验后,发现是用了矿物颜料(如朱砂),矿物颜料的显著特点是不易退色、色彩鲜艳,看过张大千晚年泼彩画的大多有此印象,大面积的石青、石绿、朱砂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植物颜料主要是从树木花卉中提炼出来的。

主要色彩有以下几种 一、矿物颜料 1、朱砂 2、朱膘(朱砂中提炼、最上面的一层) 3、银朱 4、石黄 5、雄黄(又称雄精) 6、石青(分头、二、三、四青) 7、石绿(分头、二、三、四绿) 8、赭石(分深赭、浅赭) 9、蛤粉(贝壳磨制、虽非矿物但归在此类) 10、铅粉(易变黑,常用钛白粉代替) 11、泥金 12、泥银

二、植物颜料 1、花青 2、藤黄(有毒) 3、胭脂 4、洋红(进口,胭脂虫中提取,虽非植物但归于此类)

三、化工颜料(不同于盒装软管的,也为块状) 1、曙红 2、深红 3、大红 4、铬黄 5、天蓝 第一、二类为纯天然制作,除洋红外(它最初从墨西哥引进),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国画颜料。三类为现代的化工合成颜 料,用起来尚可。

我们现在用得最多的当数上海马利实业画材有限公司生产的“马利牌”中国画颜料,使用方便、但易退色。 一般来说一类为粉状,用时须加明胶,二、三类直接在水中浸泡一会就可,使用比较方便 上色的薄厚问题: 传统认为颜色应薄上,但是要表现出厚重的感觉,往往一遍遍用较薄的颜色反复上色,最终形成一种多层叠加的厚重效果。薄上色法可以说最好是把握在用绢画时,手放于绢面之上抚摸画面不觉有色的粗糙感,而还能清晰地感觉到绢丝的经纬。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古画上,都有着细腻而厚重的色

最基本的国画常识

最基本的国画常识(图文解说) 中国画的概念 中国画:简称“国画”,在本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都市独特体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在题材上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卉)画动物画等之分。在技法上又可引为工笔画和写意画两种,各有蹊径,互有特色。在人物画方面,从晚周至汉、魏、六朝逐渐成熟。山水、花鸟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料。到五代、两宋、流派繁多,为高度发展阶段。元化水墨画盛行。明、清和近代,大体录袭前规。在各个时期中,都出现了不少革新造性的画家。在世界美术领导或中国画具有鲜明的民族形式和独特风格。在描绘物象上,主动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另外中国画,还有着独特的装裱形式,起到衬托画体的作用。

宗教画:取材于宗教之教义,故事和传说且服务于宗教宣传的绘画。如道教中表现神仙的画像,佛教中表现佛本生故事的绘画,中国道教题材的绘画早在魏晋时代就有专门关于神仙和传说中故事场面及神仙形象的绘画。佛教绘画兴盛于中古时代的印度,后流传入中国(随佛教流传)后,逐渐被中国古代画家用中国绘画的形式描绘而形成了中国特色佛教绘画。 院体画

院体画:我国唐代已设徐诏、供奉等。五代时,西蜀、南唐设置画院。宋代设翰林图画院,选优秀画家,为皇室宫廷服务。历代画院里所画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大都是要求用笔没色,整细致、富丽堂皇,构图严谨,色彩灿烂,有的有较强的装饰性,称之为院体画。 民间画

民间画:在中国画中指除专业画家、文人画家等之外的专以绘画为生存手段而迎合一般市井习俗而从事绘画的街头艺人所作的种种画作。其作品倾向艳丽甜俗细腻,不同于专业画家、文人画家,所作的画作较为讲究诗意,画境等文化内涵。而为一般文化层次的平民喜爱。民间画又称匠人画,比起院体画缺乏严格的技巧训练;比起文人画,缺乏文学和理论修养。但是,它有些又趋于朴实、热烈某些优点也是文人画与院体画所不及的,也有时为文人画和院体画所吸收。 动物画 动物画:在中国画中以动物形象作为艺术语言,以表达人的希望,幻想和各种感情的一种绘画,描绘的题材很广泛,凡动物均可入画,但主要对象为人们常见的家禽,家畜和动物园中的各种动物。动物画不要求维妙维肖,允许夸张与变形,但要有个性,要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生活美的联想 扇面画

论浅论中国画之墨色美

论浅论中国画之墨色美 中国画是一门融汇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注重精神的注入,着意抒情写意的艺术。中国画的形式美凸显了中国画的艺术精华。广义地来看,形式美就是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特征。狭义来说,形式美是指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色、形、声)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如整齐、比例、均衡、反复、节奏、多样性的统一等)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通常我们所说的形式美,主要是指后者,即相对抽象的形式美。中国画的形式美就本文而言是指中国画运用特有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如毛笔、墨、宣纸等,运用表现技法形成了一整套的用笔用墨规律,通过对形象的概括,笔墨的描绘,意境的渲染,创造出独具特色中国画的形式美。在艺术发展多元化的今天,从形式美的角度对中国画进行审美具有现实的意义。 从深层次的看,构成画面形式的基本因素是点、线、面和色的黑、白、灰因处理手段不同所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性味。而笔墨是传统中国画的主要造型和表现手段。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勾勒、皴擦、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关于中国画的笔墨理念的发展。从古代文人画到现代出现的商品画,都在讨论笔墨的问题。第一感觉冲击力给观众以最直接的审美感受,中国画的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它的核心原则归结为天人合一的特点。中国传统画中笔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套形式美的规律,他指导着中国画的创作和发展,成为民族绘画的精粹。创新艺术才能保持其本质的精魂,故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那么如何看待我们中国传统绘画在笔墨上的遗产,如何正确吸收现代在与中西文化碰撞之下的有益成分和发展中国的笔墨形式之美,这就值得去深入思考探索的问题。本文就笔墨这方面来进行论证。 中国绘画特别是中国写意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有比较显著的特点:对自然美的表现力。正因如此,中国写意画作品创作命题是永远的形式美。 人们生活在形式美的的汪洋大海中,从日常生活用品及装饰品,其选择角度主要是形式和形式美。小是不起眼睛的东西,大到衣、食、住、行,人们都有这种选择的经历。在艺术欣赏方面,园林建筑、音乐、书法等门类的形式美欣赏,已经近乎必然。惟独对绘画这个最具有强的形式美的艺术门类,却往往站在具象的角度进行挑剔和品评。栩栩如生很像已成为庸俗评论的习惯。这和绘画的原始功能物状写实的影响分不开的,但不管怎么样,撇开形式美来论中国绘画,很不妥当。构成画面的形式美的基本因素是作为形的点、线、面和作为色的黑白灰。而中国画偏偏具备这些特点,具备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也叫水墨画。画中国画要用笔墨,鉴赏中国画要论笔墨的形式美展开来论的。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造型手段和表现手段。国画大师石涛认为,笔墨的功能:一是行天地万物;二是从于心。即主张再现与表现统一。石涛的笔墨论,除了讲究以上功能之外,在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方面,主张笔墨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和谐统一。形式主义,自然主义与他的相对论是相对立的。 一、笔墨的概念及关系 笔墨是构成绘画色彩形象的技法手段的总称。通常把产生线条的方式及其结构如皴,擦、勾、染、点,叫做用笔,把墨色的色相如焦、浓、淡、重、清或含水多少不同而引起的枯湿效果叫用墨。 笔墨是构成中国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绘画的意境,构图都最终靠笔墨来完成,笔墨具有材料学和色彩学形象的双重内涵,因此,对笔墨的研究必然成为探讨中国画的一个重要问题。笔法和墨法在理论上是可以分开的,但是,墨随笔出,笔法必兼用墨法,笔中有墨,墨中有笔,所以二者关系是相互依存,难以分开的。李可染说实际说来,笔和墨是难以分开的,用墨好多由于用笔好,不善于用笔而善用墨的很少见。笔墨中国画充分运用毛笔的

常用颜色调色法+颜色调配表

常用颜色调色法 1 粉红―――红(原色)%白(原色)% 2 粉红―――红(原色)4%白(原色)96% 3 粉红―――大红(原色)5%白(原色)95% 4 紫红色――红(原色)%黑(原色)%蓝(原色)% 5 紫红色――紫红(原色)85%大红(原色)15% 6 粉红色――红(原色)87%黑(原色)%蓝(原色)% 7 樱桃红色―大红(原色)75%紫红(原色)25% 8 橙色――柠檬黄52%大红(原色)48% 9 玫瑰红――大红(原色)30%白(原色)46%紫红(原色)24% 10 枣红――红(原色)%黑(原色)%蓝(原色)% 11 枣红――红(原色)%黑(原色)%黄(原色)% 12 铁红――红(原色)%黑(原色)%黄(原色)% 13 桔红――红(原色)8%黄(原色)92% 14肉红色――白(原色)%黄(原色)4%红(原色)% 15肉色――白(原色)80%桔黄(原色)17%蓝(原色)3.% 16 棕色――中黄(原色)25%紫红(原色)%铁红(原色)50%黑(原色)% 17 紫棕色――中黄(原色)%紫红(原色)3%铁红(原色)80%黑(原色)% 18 深棕色――中黄(原色)20%紫红(原色)10%铁红(原色)60%黑(原色)10% 19 深棕色――红(原色)%黑(原色)% 20 淡棕色――红(原色)%黑(原色)%黄(原色)% 21 淡棕色――红(原色)20%黑(原色)%黄(原色)% 22 淡棕色――铁黄(原色)50%铁红(原色)25%中黄(原色)25% 23 淡赭色――红(原色)%白(原色)%黄(原色)%黑(原色)%

24 栗色――红(原色)72%蓝(原色)14%黄(原色11%黑(原色)3% 25 栗壳色――红(原色)%蓝(原色)14%黄(原色)%黑(原色)3% 26 赭石色――红(原色)%白(原色)%黄(原色)%黑(原色)% 27 咖啡色――红(原色)62%黑(原色)8%黄(原色)30% 28 淡紫色――红(原色)%白(原色)%蓝(原色)% 29 淡紫色――红(原色)%蓝(原色)%白(原色)% 30 深紫色――红(原色)%蓝(原色)% 31 蛋青色――白(原色)%蓝(原色)%黄(原色)%黑(原色)% 32 乳白色――白(原色)%黄(原色)% 33 奶油色――白(原色)97%黄(原色)3% 34 奶油色――红(原色)%黄(原色)%白(原色)% 35 奶油色――红(原色)1%白(原色)95%黄(原色)4% 36 奶油色――白(原色)85%柠檬黄(原色)5%铁黄(原色)10% 37 象牙色――白(原色)75%铁黄(原色)25% 38 浅驼色――红(原色)%白(原色)70%黄(原色)%黑(原色)% 39 米色――白(原色)86%黑(原色)4%中黄(原色)5%大红(原色)5% 40 桔黄色――红(原色)80%黑(原色)2%黄(原色)18% 41 乳黄色――白(原色)96%黄(原色)4%红少许 42 乳黄色――白(原色)%蓝(原色)% 43 军黄色――黄(原色)73%蓝(原色)4%红(原色)20%黑(原色)3% 44 军黄色――中黄(原色)75%黑(原色)15%铁红(原色)10% 45 淡黄色――柠檬黄(原色)90%中黄(原色)10% 46 中黄色――中黄色(原色)100%

中国画技法课程题库

中国画技法课程题库 一、写意人物试题库之一 1.教学课题:理解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基础理论,掌握传统写意人物画的表现技法。 质量要求:方法正确,真切体现原作的笔墨造型精神。 数量要求:2幅作业,四尺三开以上。 评分标准:能正确地把握传统写意人物画的基本方法,比较准确地体现范作的笔墨造型艺术精神。 2.教学课题:如何在写生中正确运用传统写意人物画方法。 质量要求:造型生动,构图完整,具有一定的笔墨表现力。 数量要求:2幅作业,均为四尺整张。 评分标准:能发挥传统写意人物画的艺术特性,有一定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 3.教学课题:较好把握写意人物画语言的艺术精神,在实践中较好地运用传统写意人物画 技法。 质量要求:笔墨表现较为生动、整体效果好。 数量要求:2幅,尺寸均为四尺整张。 评分标准:能较为生动地表现客观对象,笔墨表现效果较好,体现出对传统理论和技法的正确认识。 4.教学课题:写意人物画写生与创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质量要求:造型生动、画面完整,有一定的表现力和创作性。 数量要求:写生1幅/4学时,创作1幅/12学时,尺寸均为四尺整张。 评分标准:人物造型生动,画面完整,笔墨具有表现性和一定的创作性,能体现对课程要求的深入认识和切实把握。 二、写意人物试题库之二 1. 教学课题:写意人物的基本方法、临摹传统经典作品 质量要求:充分体现原画的特征风貌 数量要求:四尺对开或全张1—2幅 评分标准:根据对传统方法内涵的理解,临摹制作完整程度和对技法的把握综合评分。 2. 教学课题:写意人物画全身像写生 质量要求:线条随意而到位,笔墨处理恰当。 数量要求:四尺整一幅 评分标准:按照写生作业的整体效果,包括造型的准确到位、笔墨处理的熟练程度,及学习态度综合评分。 3. 教学课题:在写生的基础上进行写意人物的创作练习 质量要求:有一定的创作构思,画面完整。 数量要求:四尺×2或四尺1-2幅 评分标准:根据创作的画面效果综合评分。 4. 教学课题:写意人物创作练习 质量要求:构图完整,形象生动,笔墨协调。 数量要求:四尺两幅或六尺一幅。 评分标准:根据写意人物画创作作品的构思、构图及人物形象的表现,同时参照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进展快慢综合评分。 三、写意人物试题库之三

23浅谈国画中笔墨的起源与演化

浅谈国画中笔墨的起源与演化 薛美玲王伟 【摘要】中国画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尽管用笔墨作画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几千年前,但把这种作画的技法升华到得较为独立的精神表现方式,却经历了几千年几乎整个古代史。笔墨作为中华传统绘画系统的有机构成部分,既是绘画造型的手段,又是精神表现的载体,同时,随着历史的演进,笔墨的精神表现越发增强。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与思考,是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 【关键词】笔墨传统文化精神笔墨当随现代 黄宾虹曾说:“画中有三昧,舍笔墨无由参悟。”没有笔墨,就无由谈论中国画。笔墨的运用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画的重要问题之一,可见笔墨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墨并不同于西方的黑色,古人说墨分五色,即浓、淡、干、湿、焦,其实,就是因为水的成分不同而可以辨别枯湿浓淡,这样看,墨其实就是一个变数;另外一个变数是毛笔;有了墨、毛笔这两个变数,又有了宣纸这样一个定数,就有了笔与笔、墨与墨、纸与纸之间的多重关系,这些关系为我们提供了表现自然,体察万物的宏大天地。有了这样一个基点,笔墨的表现力就可以推向极致。 一.历史演进中的笔墨 任何一种民族的绘画,都有它自己独特的民族特征。一种非常明显,让人一望而知的区别存在。但其中的内涵却很难让人明确。 在新时器彩陶文化的大量陶器中,已经可以看到用笔墨绘制的彩陶纹饰了。据考在半坡文化就发现了用捆绑在木棍上的兽皮做成的原始的毛笔,而彩陶纹饰的毛笔的笔路,即粗旷的线条则是十分明显的。青铜时代据文献考证有壁画,想必是用笔画的开始,战国时期有帛画。帛画的用线也开始讲究,但是他们更注重的是复原死者生活原状,其注意的也决不是在线条上。至于“墨”,汉代以前大多用矿物颜色。如黛、石墨也有用墨漆者。但到汉代,已开始用松烟墨,尽管墨已经在用了,但肯定是当黑色勾线用,没有后世墨的文化意义和审美意义,至少在文献上没有记载,而在绘画中的作用也难以发现。笔墨真正提升到自觉和精炼的程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从这个时期一些画家涉及用墨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重视的程度和成就也是处于初级阶段,线描程式出创,皴法没有,墨法也没出现,尚处于实线状态,而笔墨理论是难以置信

国画配色表

国画配色表 1.草绿: 70%花青+30%藤黄调配而成,画工笔花卉的叶子最常用的色彩之一 2.汁绿: 80%藤黄+15%花青+5%朱膘调和成的嫩绿色,常用来作为反叶的底色和嫩叶的底色. 3.老绿: 草绿中微加墨或微加点胭脂,常用来罩染处于暗部的叶子色彩,薄薄的老绿也可用来渲染反叶. 4.檀香色: 约70%藤黄+20%朱膘+10%三绿调配而成.加大量水以后常用来刷背景,也可作为嫩芽和托叶的底色. 5.米黄: 约70%藤黄+30%赭石,主要用来刷背景,在重彩画的绘制中打一层米黄底色容易取得色彩和谐. 6.三绿: 石绿+白色而得,白色加的越多则就变成四绿,五绿等,三青,四青等色彩也是同理. 7.老赭:朱膘+墨调和而成,接近熟褐色.常用来提染枝干或提染叶面被虫咬蚀的部分. 8.胭脂水:胭脂色+大量水调和而成.主要用来复勒线条,曙红水,花青水等说法同理. 豆绿: 三绿+藤黄+少许酞青蓝 墨红色: 曙红+稍许墨 赭绿色: 赭石+草绿 古铜色: 朱膘+墨+少许藤黄+少许曙红 汁绿色: 草绿+藤黄+少许朱膘 灰绿色:三绿+少许墨 芽绿色: 汁绿+藤黄 米黄色: 藤黄+朱膘+少许墨 桔黄色: 藤黄+朱膘 墨青色: 花青+墨 藏青蓝: 酞青蓝+墨+少许石青 绛红色: 胭脂+朱膘+少许墨 紫色: 曙红+少许酞青蓝 墨绿色: 草绿+少许墨 老绿色: 草绿+少许胭脂 翠绿色: 酞青蓝+藤黄+少许翡翠绿 褐色: 赭石+墨 檀香色: 藤黄+朱膘+少许三绿 蓝灰色: 花青+白粉+少许三青 豆沙色: 胭脂+朱膘+少许花青 土红色: 朱膘+少许胭脂 青绿色: 草绿+少许酞青蓝 四绿色: 三绿+白粉 胭脂水: 胭脂+大量水 青灰色: 花青+少许墨+白色 蓝色: 酞青蓝+三青 朱红色: 朱膘+曙红 紫青色: 胭脂+少许酞青蓝 粉黄色: 藤黄+白色 ============== 加入秦巴春筱补充的几条:

浅谈中国画在现代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f11017449.html, 浅谈中国画在现代的发展 作者:徐芳艳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0年第06期 摘要: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国画中的水墨语言与素描有一定联第的,因为绘画部分中西都基于对形体的描绘,但在最初的绘画中都是用线对轮廓的刻画,以后才由于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产生了不同的风貌,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也出现了注意透视、解剖的立体造型方法,当时被视为异类。 关键词:素描教学;中国画;艺术性;绘画语言 中图分类号:J2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17-01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也是中国画学习的基础。但是在现在的国画教学过程中,以及学习的具体实践中发觉很难从现在的素描教学的影响中走出来。这也许是由于我们对于素描的局限认识。从字面上理解素描就是对对象的一种朴素的描绘,换句话说就是一种单色画。 那么从这层意义上讲我们见过的很多中国画特别是水墨画作品都属于此种范畴。但是在实际的分类中却大相径庭。 一、素描教学的误区 (一)我国的素描教学引进了俄罗斯19世纪以后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但这个教学体系绝对不等于传统。打开文艺复兴前后期的欧洲素描来看德国素描结构严谨、笔法细致、线条准确有力,形象生动传神,人物刻画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要求结构准确,整体感强,有体积感、色彩感、厚重感、虚实 空间感强,讲究透视,解剖关系的准确。但是绘画是一种精神产物,不是简单的准确和深刻。它的艺术性要远远高于科学性。 (三) 素描概念的不合理理化。在高校素描课程设置中有石膏(几何形、挂面像、圆雕)、人物(头像、半身、全身)、风景、静物等都称为素描。 二、素描与国画之间的关系 素描是从绘画技法上区分的绘画科目,中国画是从绘画与语言及文化差异上区分的画种,是针对于西方绘画而言的。中西绘画都有素描,只不过中国画中称为“白描”。原本是绘画的一种粉本。宋代画家李公麟把白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扫去粉黛,淡毫清墨,”“不施丹青而

工笔国画颜料调配方法

工笔国画颜料颜色调配方法 一:国画颜料的分类 1.矿物颜料:不易褪色、色彩鲜明(遮盖力强,不易分染); (1)朱砂; (2)朱膘(朱砂中提取最上面一层,比朱砂更细致); (3)银朱; (4)石黄; (5)雄黄; (6)石青(分头青、二青、三青、四青,其中头青颜色最重); (7)石绿(分头绿、二绿、三绿、四绿); (8)蛤粉(贝壳磨成粉,白色); (9)赭石(比较粗糙,基本上不用); (10)铅粉(白色,容易被氧化变灰变暗); (11)泥金; (12)泥银; (13)钛白(白色,通常用,比较细致); 2.植物颜料(水色):由树木花卉中提取,透明度高,易于分染; (1)花青(市场上成品基本上不用,颜色过浓,我们可以用汰青蓝+墨调配代替); (2)藤黄(有毒); (3)胭脂; (4)洋红; 3. 化工颜料 (1)曙红; (2)深红; (3)大红; (4)铬黄; (5)天蓝; 二、调和色的调配方法: 1. 绿色系列: (1)稚绿色= 藤黄+ 少量汰青蓝+ 少许朱膘 ●偏暖黄绿色(通常用于嫩叶或反叶打底色) (2)黄绿(草绿)= 藤黄+ 少量汰青蓝(或三绿) ●用于白色花头分染 (3)翠绿= 藤黄+ 汰青蓝+ 微量翡翠绿 ●用于叶子罩色 (4)青绿= 稚绿色+ 少许三绿 ●用于正叶打底色 (5)淡仓绿= 藤黄+ 汰青蓝+ 微量墨 ●用于背景色的背景物打底色(如浮萍、水草等) (6)老绿= 花青色(汰青蓝+少许墨)+ 少许藤黄

(7)草绿= 花青色(汰青蓝+少许墨)+ 多些藤黄 (8)橄榄绿= 稚绿色+ 汰青蓝+ 少许墨 (9)灰绿蓝= 稚绿色+ 汰青蓝+ 少许墨+ 石青色(蓝)(10)头绿= 三绿+ 翡翠绿 (11)四绿= 三绿+ 白粉 (12)灰绿= 三绿+ 朱膘+ 白粉 ●画粉绿色叶子的反叶底色(荷叶反叶、梗茎)(13)石绿草绿= 汰青蓝+ 藤黄+ 朱膘 ●介于正叶和反叶之间,作配景色(比如浮萍等) 2.青色系列: (1)头青= 湖蓝+ 少许汰青蓝+ 少许墨 (2)墨青色= 汰青蓝+ 墨+ 一点点朱膘 (3)二青(头青)= 三青+ 汰青蓝 ●二青+ 墨可用于翠鸟底色 (4)花青色= 汰青蓝+ 墨(另外还可以加入少许朱膘) 3.藤黄系列: (1)粉黄= 藤黄+ 钛白粉 ●用于嫩莲蓬、花蕊点蕊 (2)桔黄= 藤黄+ 朱膘 ●涂鸟眼底色 (3)赭黄= 藤黄+ 朱膘+ 墨 4.其他系列: (1)赭墨= 朱膘+ 墨 (2)赭灰色= 朱膘+ 三绿+ 少许墨 (3)赭石= 藤黄+ 墨+ 曙红 ●非常细致的颜色,水色,可用于分染 (4)粉蓝色= 钛白粉+ 少许汰青蓝 (5)桔红色= 朱膘+ 少许藤黄 (6)素红色= 曙红+ 朱膘+ 墨+ 藤黄 (7)墨红= 曙红+ 墨 (8)紫色= 曙红+ 汰青蓝

中国画技法

课程名称:中国画技法:白描、工笔淡彩 课型:理论、技能 周次:3周 授课时间: 课时:6课时 地点:教室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工笔画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通过白描花卉练习,熟悉中国工笔画线条的魅力,掌握勾线的运笔特点。并通过讲授工笔花卉的着染技法,演 示工笔花卉的作画步骤,使学生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分染、罩染、勾填、反衬 等传统技法并学习一些特殊技法,能独立完成一幅作品。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传统工笔画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的特性;运用线条表现出力感和快感,运用笔墨变化表现花卉的质感;掌握分染、罩染、统染等技法的表现。 教学难点: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不强调光影,用线表现结构,用色丰富画面,“以形写神”、“以线造型”。表现白描用线的形式美感;线条与花卉形象、质感、 空间感的结合处理。 教学过程: 一、中国画概述: 1、提问:你知道哪些关于中国画的知识?说说看 2、概述: 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被一起称为东方瑰宝,它不同于西方的水彩画和油画,它是 使用中国传统的工具——笔墨纸砚,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根据画法把它 分为工笔和写意二类,每一类又可以分为山水、人物、花鸟。 工笔画:工笔画是使用中国特制的绢或熟宣,这二种材质不太吸水,再加上使用 中国特制的矿物质原料,就可以画出工笔画。(具体技法见后 面的教学内容) 写意画:写意画是用毛笔画在生宣纸上,它和书法所使用的工具和纸张 是相同的。 (通过一个小实验:不吸水的纸是熟宣,吸水的纸是生宣。绢是由丝制成,宣纸 是用一种特殊的树皮制成,所以它们具有我们普通的纸所不具有的性能。)

二、工笔画的工具和材料: 1、版面材料 工笔画所用的版面材料包括:各类纸、绢等。这是传统工笔画的版面材料。 现代工笔画还使用其他版面材料,如水彩纸、高丽纸、皮纸、麻布、树脂布、棉 布等。 绢的质地光泽细润,很适合画工细严整的工笔墨画,故延用至今。 绢为纯丝制就,呈平纹,有圆丝、扁丝两种,有生绢、熟绢之分。圆丝绢又称“原丝绢”,在古代绘画作品中常见。在这种绢上刷上一层胶矾水后就成为 熟绢。原丝绢因未加捶砸而保持原来丝的形状,故丝与丝之间略有空隙,虽矾过 但仍易漏,故目前使用者少。一般临摹古画时用,但目前也有一些画家利用这种 特性,画出别具特色的工笔画。扁丝绢是捶砸后的绢。扁丝绢有丝本色和仿旧色 两种,亦有未矾过需作者自己刷胶矾水的,矾过的绢质地稍硬挺,熟绢上色后不 会渗开,适合工笔画的细线勾勒、多层渲染等技法,尤其适宜于表现虚幻和朦胧 的效果。绢适合画淡彩法,浓淡相间法亦佳。选用绢作版面材料,应注意发挥绢 的细润有光泽的特点。绢较之纸,价格稍贵,学生可根据自己经济条件选用。 此外,在裱绢时,要注意抻平绢的横竖纹,因绢丝极易歪斜,尤其是画人物画,容易造成人物变形。 熟宣纸:生宣纸经过胶矾水刷制或浸泡就会成为熟宣纸,其性能是不渗水,故适合于画工整细腻的工笔画。它的品种较多,如清水宣、冰雪宣、书画笺、云 母笺、蝉翼宣等。这些纸有薄有厚,胶矾水也有浓有 淡,薄者适宜画淡彩,厚者适宜画重彩,其中蝉翼宣最薄,冰雪宣最厚。云母宣 有微小的云母点,一般用于画山水或花卉,另有洒金笺和各种染 色纸亦属于熟宣纸类。此外,熟宣纸还有泥金纸,目前已少见,系用真金涂制。 清末任伯年的巨幅条屏作品《群仙祝寿图》即用泥金纸绘制而成,其效果金碧辉 煌,华贵而不失雅丽。 麻纸类: 皮纸、高丽纸、各类民间手工制纸都属此类。 ①特点:纸稍厚,纤维长,略渗水。 ②高丽纸有条纹,便于做肌理,加之稍渗水,效果较丰富,故现代工笔画家 常用。高丽纸还能吸附厚重颜料,可画重彩法的工笔画,临摹壁画也很适宜。

浅谈中国画笔墨

学年论文(设计) (本科) 系(院) 美 术 学 院 专 业 美 术 学 年 级 姓 名 论文(设计)题目 浅谈中国画笔墨 指导教师 职称 成 绩 学号: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中国画的外在形式—笔墨语言 (2) (一)笔墨是画家人格的具体襄理 (2) (二)笔墨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 (3) 二、中国画的笔墨内涵 (3) (一)气质内美 (3) (二)笔墨意境 (4) 三、中国画笔墨的发展 (6) 参考文献 (7)

浅谈中国画笔墨 姓名:李姗学号:20075171039 美术学院美术学 指导教师:李小滨职称:讲师 摘要:中国画是世界画坛艺术之林中一座自成体系的艺术高峰,浓缩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哲理思考的内涵,从而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美学价值,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中国画独特的外在形式——“笔墨”呈现和完成的。中国画笔墨语言作为中国画的外在“形式”与它的内在“内容”的概念变得日益难分。就我们今天的认识而言,“笔墨”既是中国画语言的承载者,又具有其特殊的笔墨内涵,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丰富壮大。黄宾虹说:“画中三昧,舍笔墨无由参悟。”没有笔墨,就无由谈论中国画。中国画的魅力也在于笔墨之美,舍弃了这一点,就等于舍弃了中国画的命脉和灵魂。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气质;内美;发展 一、画的外在形式——笔墨语言 (一)笔墨是画家人格的具体襄理 中国画是世界画坛艺术之林中一座自成体系的艺术高峰,是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与思考,是民族精神的艺术结晶。它以笔墨语言为中心,又与中国书法同源又同道的艺术理念,充分展示作者心灵世界最真切的个性宣泄。中国画强调有笔有墨,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现代黄宾虹认为:“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笔出”。 黄宾虹主张“六法通八法,”即以书法入画,并在总结前人笔墨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圆、留、重、变”的著名五笔法。这无疑为他以后的画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在实践中提出了“浓、破、泼、淡、焦、积、宿”七墨法,着重在用墨上追求层次的变化,以表现山川的浑厚之气,达求法备气至、元气淋漓的境界。晚期将“五笔法”与“七墨法”并用,提出水法、溃墨法等技法,并创章法之真。 黄宾虹用笔用墨的“五笔法”和“七墨法”,可谓“笔精墨妙;神韵贯通”。他的山水画创作,无论是用笔还是用墨都达到了“尽其灵而足其神”之境地。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