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1200度超高温粘接胶水

耐1200度超高温粘接胶水
耐1200度超高温粘接胶水

聚力牌JL-767超高温粘接胶

聚力牌JL-767C超高温粘接胶是双组分,硅铝酸盐胶粘剂,耐温1210℃。不绝缘,导热。

一、用途

聚力牌JL-767C超高温粘接胶可做导热胶及耐磨涂层,耐高温铸件凹陷填补和修复。固化物有韧性,可加工。适用于不锈钢,钢材的耐热粘接及金属器件精加工表面的粘接和修复。

二、特性

1、固化前特性

A组分外观白色粉末或略带浅灰色粉末

基料化学成份石英、耐热树脂等

细度(200目),% 98.5 ≥95.0

B组分外观无色胶体溶液

基料化学成份硅酸盐加成物

密度(20℃),g/ cm3 1.40 1.38~1.40

2、混合特性

外观棕色胶泥状

混合重量比 2.0:1 1.5~2.5:1

混合体积比: 2.5g:1ml 2~3g:1ml

适用期(min)30

3、固化后特性

典型值范围

胶块结构致密,无裂纹

硬度有韧性,可加工

套接压缩强度(MPa)(钢-钢)32 ≥30

电性能不绝缘、导热

工作温度(℃)-60~1210

耐介质性能耐油、耐酸碱,不耐沸水

线膨胀系数与铜及不锈钢相近(17.8×10-6/℃)

固化条件室温12h~24h→80℃×2h→150℃×2h,缓慢冷却

三、使用说明

1、将粘接面粗化处理,并除锈、油和脂。接头设计以套接最好。

2、调胶:将聚力牌JL-767C超高温粘接胶按比例调匀,以调成均匀可流动的糊状物为宜。

3、涂(灌)胶固化:将聚力牌JL-767C超高温粘接胶涂(灌)于待粘接(密封)面,装配后稍加接触压力让其固化。若需强度不高和不需要耐介质性能,可让其

在室温下自行固化。否则按固化条件固化。

四、注意事项

上述反应为放热反应,配胶时应注意:

1、调胶量越多,固化反应速度越快。

2、环境温度越高,固化反应速度越快。

3、每次调胶量不宜过多,最好在散热器皿(如铜片)上调胶。

4、要想达到最佳性能,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比例配制。

5、聚力牌JL-767C超高温粘接胶完全固化后方可达到最佳物理机械性能。

五、缩短固化时间方法:

1、提高环境温度。

2、提高待修工件温度。

3、涂敷聚力牌JL-767C超高温粘接胶后用红外灯、碘钨灯等热源加热,但热源应距修复层400mm以外(环境温度不得高于100℃),不可用火焰直接加热。

六、包装规格:

500g/套,1套/盒,10套/箱。

A组分250g/套,B组分250g/套。

七、贮存条件及保质期:

在8-28℃阴凉干燥处贮存。贮存期为2年。

常用胶水基本知识教程文件

常用胶水基本知识

缺氧胶的定义 缺氧胶(又叫厌氧胶或者螺丝固定胶水)在低密度聚乙烯瓶子内由于与氧(空气)充分接触而使胶液保持稳定,当用于金属间隙(如螺纹、平面法兰、圆形零件套装等配合间隙)与氧(空气)隔绝时,因金属离子的催化诱导作用而形成自由基,自由基引发聚合物链的形成,最终固化成为具有优良密封与锁固特性的固体高聚物,即热固性塑料,工作温度-55℃至+150℃,耐老化性能通常优于钢材。缺氧胶又名厌氧胶、绝氧胶、螺丝胶、机械胶,英文名:anaerobic adhesive. 厌氧胶的特点和应用 (1)大多数为单体型,黏度变化范围广,品种多,便于选择。

(2)不需称量、混合、配胶,使用极其方便,容易实现自动化作业。 (3)室温固化,速度快,强度高、节省能源、收缩率小、密封性好。固化后可拆卸。 (4)性能优异,耐热、耐压、耐低温、耐药品、耐冲击、减震、防腐、防雾等性能良好。 (5)胶缝外溢胶不固化,易于清除。 (6)无溶剂,毒性低,危害小,无污染。 (7)用途广泛,密封,锁紧、固持、粘接、堵漏等均可使用。 (8)储存稳定,胶液储存期一般为三年。 厌氧胶因其具有独特的厌氧胶固化特性,可应用于锁紧、密封、固持、粘接、堵漏等方面。厌氧胶已成为机械行业不可缺少的液体工具。在航空航天、军工、汽车、机械、电子、电气等行业有着很广泛的应用。 (1)锁紧防松。金属螺钉受冲击震动作用很容易产生松动或脱机,传统的机械锁固方法都不够理想,而化学锁固方法廉价有效。如果将螺钉兔上厌氧胶后进行装配,固化后在螺纹间隙中形成强韧塑性胶膜,使螺钉锁紧不会松动。现在已经有预涂型(B-204)厌氧胶,预先涂在螺钉上,放置待用(有效期四年),只要将螺钉拧入旋紧,即可达到预期的防松效果。

《胶粘剂》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BDDC 6-10 BCCDA 11-15 ACBBB 16-20 CDBAD 21-25 BBDDB-30 BDDCA 31-35 CDCBA 36-40 DADCB 41-45DDBBC 46-50DDCCC 51-55BCADC 56-60CDACB 二、填空题 1.胶粘剂的组成:胶料、固化剂、增塑剂和增韧剂、稀释剂、偶联剂及填料 2.胶粘剂按固化形式分类:冷却冷凝型、溶剂挥发型、化学反应型 3.要形成良好的胶接,首先胶粘剂要润湿被交接材料的表面,再通过扩撒作用,形成胶结键。 4.热塑性酚醛树脂合成的条件:酸性介质中、酚必须过量 5.热熔胶中增黏剂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热熔胶的熔融温度、提高胶结面的湿润性和初黏性。 增黏剂的使用要求:与聚合物有良好的相容性、对被胶结物有良好的黏附性和热稳定性。 6.耐老化性能最好的PF(酚醛树脂),耐老化性能最差的是UF(脲醛树脂) 7.聚氨酯胶粘剂分子链上有异氰酸酯基和聚氨基甲酸酯,因而具有高度的极性和活泼性,能 胶结多种材料。 8.酚醛树脂最长用的碱性催化剂是氢氧化钠,除了氢氧化钠还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氢氧 化钾、氨水等。 9.脲醛树脂的合成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进行加成反应,第二阶 段是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缩聚反应。 10.判断胶粘剂湿润性指标有:接触角、铺展系数、胶结功 11.降低热熔胶的熔融温度可加入:增粘剂、蜡类及增塑剂成分。 12.氯丁橡胶胶粘剂常用的硫化剂有:氧化锌和氧化镁

13.脲醛树脂胶合制品释放的甲醛主要来自:游离甲醛释放和固化后树脂分解产生的甲醛 14.环氧树脂胶的特性是:胶结强、机械强度高、收缩性小、稳定性好 15.胶结工艺过程主要包括:胶头设计、选胶或配胶、表面处理、涂胶、固化、质量检测。 16.机械加固是最普通最常见最有效的强化措施,包括嵌波浪键、金属扣、钢板加固。 17.胶结接头在外力作用下胶层所受到的力可归纳为:正拉、剥离、不均匀扯离、剪切。 18.环氧树脂又被称为万能胶 19.用于制备丙烯酸压敏胶的单体可分为三类:黏附成分(主单体)、内聚成分(共聚单体)、 改性成分(功能单体) 作用:主单体:增加润湿性和黏附性;内聚单体:提高内聚性能;功能单体:促进反应速度和提高聚合稳定性。 20.聚氨酯的化学基础是:异氰酸酯基和羟基化合物的反应。 21.聚氨酯的湿固化是利用:异氰酸酯基和水的反应 22.天然淀粉含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而糯米只含有支链淀粉,易溶于冷水。 23.无机胶粘剂按化学成分可分为:硅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硼酸盐及氧化物 24.脲醛树脂的主要缺陷是:游离甲醛释放、耐水性、耐老化性能差。 25.白乳胶是以乙酸乙烯酯作为单体常用过硫酸铵作为引发剂通过乳液聚合合成的热塑性胶 粘剂,但其耐水性、耐热性较差。 26.氯丁橡胶胶粘剂是橡胶胶粘剂中产量最大、使用最广泛的胶粘剂。 27.热熔胶的增粘树脂主要类别有:松香及其衍生物、石油树脂、萜烯树脂及其改性树脂。 28.200g E-50 EP树脂固化需要加入乙二胺固化剂15.025g M=60.10 乙二胺活泼氢4个活泼氢当量 60.10/4=15.025 100g E-50 需要乙二胺固化剂的量为:15.025x0.5=7.5125g

常见的胶黏剂及其粘结机理

一、胶黏剂的定义: 通过界面的黏附和内聚等作用, 能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制件或材料连接在一起的天然的 或合成的、有机的或无机的一类物质,统称为胶黏剂,又叫黏合剂,习惯上简称为胶。简而言之,胶黏剂就是通过黏合作用,能使被黏物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二、胶黏剂的分类: 胶黏剂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应用方法可分为热固型、热熔型、室温固化型、压敏型等;按应用对象分为结构型、非构型或特种胶;按形态可分为水溶型、水乳型、 溶剂型以及各种固态型等;从胶黏剂的应用领域来分,则胶黏剂主要分为土木建筑、纸张与植物、汽车、飞机和船舶、电子和电气以及医疗卫生用胶黏剂等种类。所以用途不同的胶黏剂的作用机理也是大不一样的,下面就各种材料:木材、玻璃、金属、纸张和塑料的粘结机理做以简单的介绍。 三、六大胶粘理论 聚合物之间,聚合物与非金属或金属之间,金属与金属和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胶接等都存在聚合物基料与不同材料之间界面胶接问题。粘接是不同材料界面间接触后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界面层的作用是胶粘科学中研究的基本问题。诸如被粘物与粘料的界面张力、表面自由能、官能基团性质、界面间反应等都影响胶接。胶接是综合性强,影响因素复杂的一类技术,而现有的胶接理论都是从某一方面出发来阐述其原理,所以至今全面唯一的理论是没有的。

1、吸附理论: 人们把固体对胶黏剂的吸附看成是胶接主要原因的理论,称为胶接的吸附理论。理论认为: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粘接体系的分子作用力,即范德化引力和氢键力。胶粘与被粘物表面的粘接力与吸附力具有某种相同的性质。胶黏剂分子与被粘物表面分子的作用过程有两个过程: 第一阶段是液体胶黏剂分子借助于布朗运动向被粘物表面扩散,使两界面的极性基团或链节相互靠近,在此过程中,升温、施加接触压力和降低胶黏剂粘度等都有利 于布朗运动的加强。第二阶段是吸附力的产生。当胶黏剂与被粘物分子间的距离达到10-5Å时,界面分子之间便产生相互吸引力,使分子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到处于最大稳定状态。胶黏剂的极性太高,有时候会严重妨碍湿润过程的进行而降低粘接力。分子间作用力是提供粘接力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其他因素也能起主导作用。 2、化学键形成理论: 化学键理论认为胶黏剂与被粘物分子之间除相互作用力外,有时还有化学键产生,例如硫化橡胶与镀铜金属的胶接界面、偶联剂对胶接的作用、异氰酸酯对金属与橡胶的胶接界面等的研究,均证明有化学键的生成。化学键的强度比范德化作用力高得多;化学键形成不仅可以提高粘附强度,还可以克服脱附使胶接接头破坏的弊病。但化学键的形成并不普通,要形成化学键必须满足一定的量子化`件,所以不可能做到使胶黏剂与被粘物之间的接触点都形成化学键。况且,单位粘附界面上化学键数要比分子间作用的数目少得多,因此粘附强度来自分子间的作用力是不可忽视的。 3、弱界层理论:

胶水的种类及性能

1.什么叫胶水: 胶水就是能够粘接二个物体的物质。胶水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涂在二个物体之间才能发挥粘接作用。 2.胶水的粘度(cps): 胶水的粘度用布氏粘度计测出,单位是"cps厘泊"。胶水的粘度的读数一般在300~30000cps之间。在水溶性的粘合剂中,固体含量并不决定胶的粘度,而在于胶水的配方内的增塑剂、增粘剂等等,影响胶水的粘度值。一般情况下周围的环境温度越高"粘度↓","温度↓粘度↑"。水在27℃时的粘度为"1"。 3.胶水的流动性(流变性): 利用低及高转动力以测其粘度值然后取其比率。一般胶水的流动性为1.5~3较好。胶水的粘度同它的流变性有很大的关系。对胶水"搅动↑稀度↓"。尤其是水溶性胶水,越搅越稀。胶水的涂布特性跟流变性的关系:小于1最难涂布;0~1.5浊流现象;1.5~3良好的涂布性(流变性也最好);大于3过稀; 4.最低成膜温度(MFT): 在某个温度下,粘合剂里的水份全部挥发后,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临界状态下它的成膜温度。这时,干涸的胶层很脆且不具有内聚力。 5.成膜速度: 从涂胶到在两个基材中形成胶膜的有效结合时间。它受以下因素影响; ☆粘合剂内的水份散发时间(时间短成膜快) ☆高基材孔积率(孔积率大有效结合时间快)。 ☆粘合剂的涂布量(量大,结合时间慢)。 ☆粘合剂的配方、固含、等等都会影响成膜速度。 6.胶的养生期: 胶水在两个基材中形成膜后,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形成了结合力。在这段时间内,最低的结合力形成的时间是最重要的。在最低结合力形成后,我们就可以做其它的工作了,它不会影响胶水最终用品的表现。随着时间的增加,在一段时间后胶的结合力的形成是最完全的,结合力是平稳的,这就是最高结合力。由最低结合力到最高结合力的时间就是胶水的养生期。一般胶水的最低结合力是24小时。养生期1-7天。使用中的环境温度、不同的粘接材料都将影响胶水的养生期7.胶水的防水等级: 胶水的防水等级分为四级,地板用胶水的防水等级应在3级以上。 1级:一般的防水; 2级:室内弱防水; 3级:室内强防水; 4级:室外的防水。 FDA标准:指"国际亲近人体无公害"标准。 8.胶水的耐溶剂性: 用"丙酮"(油漆中的主要成分)测试胶水对丙酮的反映。涂油漆后,油漆中溶剂对胶膜的溶胀率。越大胶水的质量就越差。质量差的胶水在有"丙酮"存在的高温环境下,半个小时左右胶水的胶膜就会慢慢变黑,胶膜的内聚力下降。 9.胶膜的颜色对胶的粘结力有没有影响? 胶水的胶膜是透明的或是乳白的,这都是很正常的它不会影响胶水的粘结力(发黑、乳白发胀对胶水的粘结力有影响)。一般情况下,在加了阻水的填充剂后的胶水,其胶膜的透明度较差,但它不会影响胶水的效力。 10.水溶性胶水的粘接原理:

常见胶粘剂及其作用原理

胶粘剂 胶接(粘合、粘接、胶结、胶粘)是指同质或异质物体表面用胶粘剂连接在一起的技术,具有应力分布连续,重量轻,或密封,多数工艺温度低等特点。胶接特别适用于不同材质、不同厚度、超薄规格和复杂构件的连接。胶接近代发展最快,应用行业极广,并对高新科学技术进步和人民日常生活改善有重大影响。因此,研究、开发和生产各类胶粘剂十分重要。 胶粘剂的分类 胶粘剂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应用方法可分为热固型、热熔型、室温固化型、压敏型等;按应用对象分为结构型、非构型或特种胶;接形态可分为水溶型、水乳型、溶剂型以及各种固态型等。合成化学工作者常喜欢将胶粘剂按粘料的化学成分来分类 热塑性纤维素酯、烯类聚合物(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过氯乙烯、聚异丁烯等)、聚酯、聚醚、聚酰胺、聚丙烯酸酯、a-氰基丙烯酸酯、聚乙烯醇缩醛、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类 热固性环氧树脂、酚醛树脂、脲醛树脂、三聚氰-甲醛树脂、有机硅树脂、呋喃树脂、不饱和聚酯、丙烯酸树脂、聚酰亚胺、聚苯并咪唑、酚醛-聚乙烯醇缩醛、酚醛-聚酰胺、酚醛-环氧树脂、环氧-聚酰胺等类 合成橡胶型氯丁橡胶、丁苯橡胶、丁基橡胶、丁钠橡胶、异戊橡胶、聚硫橡胶、聚氨酯橡胶、氯磺化聚乙烯弹性体、硅橡胶等类 橡胶树脂剂酚醛-丁腈胶、酚醛-氯丁胶、酚醛-聚氨酯胶、环氧-丁腈胶、环氧-聚硫胶等类 胶粘理论 聚合物之间,聚合物与非金属或金属之间,金属与金属和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胶接等都存在聚合物基料与不同材料之间界面胶接问题。粘接是不同材料界面间接触后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界面层的作用是胶粘科学中研究的基本问题。诸如被粘物与粘料的界面张力、表面自由能、官能基团性质、界面间反应等都影响胶接。胶接是综合性强,影响因素复杂的一类技术,而现有的胶接理论都是从某一方面出发来阐述其原理,所以至今全面唯一的理论是没有的。 吸附理论 人们把固体对胶粘剂的吸附看成是胶接主要原因的理论,称为胶接的吸附理论。理论认为: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粘接体系的分子作用力,即范德化引力和氢键力。胶粘与被粘物表面的粘接力与吸附力具有某种相同的性质。胶粘剂分子与被粘物表面分子的作用过程有两个过程:第一阶段是液体胶粘剂分子借助于布朗运动向被粘物表面扩散,使两界面的极性基团或链节相互靠近,在此过程中,升温、施加接触压力和降低胶粘剂粘度等都有利于布朗运动的加强。第二阶段是吸附力的产生。当胶粘剂与被粘物分子间的距离达到10-5Å时,界

胶粘剂粘接原理(终审稿)

胶粘剂粘接原理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粘接原理 1、机械理论机械理论认为,胶粘剂必须渗入被粘物表面的空隙内,并排除其界面上吸附的空气,才能产生粘接作用。在粘接如泡沫塑料的多孔被粘物时,机械嵌定是重要因素。胶粘剂粘接经表面打磨的致密材料效果要比表面光滑的致密材料好,这是因为(1)机械镶嵌;(2)形成清洁表面;(3)生成反应性表面;(4)表面积增加。由于打磨确使表面变得比较粗糙,可以认为表面层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从而提高了粘接强度。 2、吸附理论吸附理论认为,粘接是由两材料间分子接触和界面力产生所引起的。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氢键力和范德华力。胶粘剂与被粘物连续接触的过程叫润湿,要使胶粘剂润湿固体表面,胶粘剂的表面张力应小于固体的临界表面张 力,胶粘剂浸入固体表面的凹陷与空隙就形成良好润湿(γ SV =γ SL +γ LV cosθ。γ SV , γ SL ,γ LV 各代表了固气接触,固液接触和液气接触。θ为0o表示完全浸润)。如果 胶粘剂在表面的凹处被架空,便减少了胶粘剂与被粘物的实际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 接头的粘接强度。 许多合成胶粘剂都容易润湿金属被粘物,而多数固体被粘物的表面张力都小于胶粘剂的表面张力。实际上获得良好润湿的条件是胶粘剂比被粘物的表面张力低 (即γ SV 要大),这就是环氧树脂胶粘剂对金属粘接极好的原因,而对于未经处理的聚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和氟塑料很难粘接。 通过润湿使胶粘剂与被粘物紧密接触,主要是靠分子间作用力产生永久的粘接。在粘附力和内聚力中所包含的化学键有四种类型: 1)离子键 2)共价键 3)金属键

胶水知识

胶粘剂各项参数详解(逐项增加中)! 特开此贴对胶粘剂各项参数进行解析,了解的朋友可跟贴详解。各项参数我会查证相关资料一一道来,如果错漏请各位专家指正,或者你需要了解哪项参数也可在此提出,希望借此让大家对胶粘剂有更全面的认识! 暂时以SMT贴片红胶的各项参数开始解释: 化学类型一般指此种胶水的主体成分,有环氧树脂、硅树脂、聚胺酯、聚丙烯酸等等,而且像环氧树脂等又分了很多种。有时有些胶水是介于几种之间的混合体。对于使用者来讲不需要过多了解这些,对于生产厂商来说也许是很重要的! 例如SMT贴片红胶的化学类型一般写成:环氧树脂; 当然好像也有聚丙烯酸类的SMT贴片红胶。 外观,顾名思义就是胶水的外在表观,一般会说明其颜色以及状态等; 例如SMT贴片红胶外观一般写成:红色膏状物; 还有很多其它的胶水的外观写成:黄色液体、灰色膏状物、黑色浆糊状等等; 外观一般采取目测的方法,故同样的胶水不同厂家给出的外观描述可能略有差异的! 比重,又称为密度,等于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密度=质量/体积ρ=m/V; 由于质量单位有多种,加之体积的单位也有多种,所以密度的单位也有多种表示方法。当然最常见的是克/立方厘米,也就是克/毫升;或者是千克/立方分米,也就是千克/升。 例如SMT贴片红胶密度一般为: 1.17@25°C, 也就是1.17克/毫升。 另由于不同物质的密度随温度和压力等外界因素的不同会有差异,有些差异甚至十分明显,所以一般而言密度是指在25°C,一个标准大气压的条件下测得的。 比重与密度的物理概念不同,但俩者在数值上是相同的,所反映的物料性质也是一样的,物料的比重越大,其密度也越大,故比重又叫做相对密度 粘度:粘度对胶粘剂来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参数,它与胶粘剂的可操作性密切相关。但是由于不同的物质分属不同体系,另测试粘度的仪器有许多种,加之测试粘度的方法和原理也较多,所以此数据在不同条件下所得结果可比性不强。关于粘度的一些知识如下: 复制内容到剪贴板

粘胶剂的基本理论

东莞星宇材料粘胶剂的基本理论 聚合物之间,聚合物与非金属或金属之间,金属与金属和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胶接等都存在聚合物基料与不同材料之间界面胶接问题。粘接是不同材料界面间接触后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界面层的作用是胶粘科学中研究的基本问题。诸如被粘物与粘料的界面张力、表面自由能、官能基团性质、界面间反应等都影响胶接。胶接是综合性强,影响因素复杂的一类技术,而现有的胶接理论都是从某一方面出发来阐述其原理,所以至今全面唯一的理论是没有的。 一、吸附理论 人们把固体对胶粘剂的吸附看成是胶接主要原因的理论,称为胶接的吸附理论。理论认为: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粘接体系的分子作用力,即范德化引力和氢键力。胶粘与被粘物表面的粘接力与吸附力具有某种相同的性质。胶粘剂分子与被粘物表面分子的作用过程有两个过程:第一阶段是液体胶粘剂分子借助于布朗运动向被粘物表面扩散,使两界面的极性基团或链节相互靠近,在此过程中,升温、施加接触压力和降低胶粘剂粘度等都有利于布朗运动的加强。第二阶段是吸附力的产生。当胶粘剂与被粘物分子间的距离达到10-5?时,界面分子之间便产生相互吸引力,使分子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到处于最大稳定状态。 根据计算,由于范德华力的作用,当两个理想的平面相距为10?时,它们之间的引力强度可达10-1000MPa;当距离为3-4?时,可达100-1000MPa。这个数值远远超过现代最好的结构胶粘剂所能达到的强度。因此,有人认为只要当两个物体接触很好时,即胶粘剂对粘接界面充分润湿,达到理想状态的情况下,仅色散力的作用,就足以产生很高的胶接强度。可是实际胶接强度与理论计算相差很大,这是因为固体的力学强度是一种力学性质,而不是分子性质,其大小取决于材料的每一个局部性质,而不等于分子作用力的总和。计算值是假定两个理想平面紧密接触,并保证界面层上各对分子间的作用同时遭到破坏时,也就不可能有保证各对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同时发生。 胶粘剂的极性太高,有时候会严重妨碍湿润过程的进行而降低粘接力。分子间作用力是提供粘接力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其他因素也能起主导作用。 二、化学键形成理论 化学键理论认为胶粘剂与被粘物分子之间除相互作用力外,有时还有化学键产生,例如硫化橡胶与镀铜金属的胶接界面、偶联剂对胶接的作用、异氰酸酯对金属与橡胶的胶接界面等的研究,均证明有化学键的生成。化学键的强度比范德化作用力高得多;化学键形成不仅可以提高粘附强度,还可以克服脱附使胶接接头破坏的弊病。但化学键的形成并不普通,要形成化学键必须满足一定的量子化`件,所以不可能做到使胶粘剂与被粘物之间的接触点都形成化学键。况且,单位粘附界面上化学键数要比分子间作用的数目少得多,因此粘附强度来自分子间的作用力是不可忽视的。 三、弱界层理论

聚氨酯黏合剂原理及其应用

过去的一节课,我们讲粘合剂,着重讲了粘合工艺和原理、代表性粘合剂,侯兴旺刘红良等同学也给出了对导电粘合剂的浅显理解。但是我没有讲应用的问题,请同学们逆向思考:粘合剂的使用是为了粘合两种材料,假设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粘合剂松开了,或者你想重新加工粘合两种材料,这样就需要除去或者洗脱掉原有的粘合剂,请至少列举一种粘合剂的应用以及其对应的后处理方法、并指出原理是什么。

一、聚氨酯黏合剂的应用 1、汽车用聚氨酯胶粘剂新型汽车结构中引入大量的轻质金属、复合材料和塑料,造成汽车用胶粘剂和密封胶持续增长。在汽车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聚氨酯胶粘剂主要有装配挡风玻璃用单组分程固化聚氨酯密封胶、粘接玻璃约维增强塑料和片状模塑复合村料的结构胶粘剂、内装件用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及水性聚氯酯胶等。此外,茎车内饰件也是胶粘剂用量增长的一个领域。汽车上应用广泛的水性聚氨酯胶粘剂是指聚氨酯溶于水或分散于水中而形成的胶粘剂。大多数水性聚氨酯是线性热塑性聚氨酯,由于其涂膜没有交联,分子质量较低,因而耐水性、耐溶剂性、胶膜强度等性能还较差,必须对其进行改性,以提高其性能。聚酯和丙烯酸的杂和分散体与脲二酮和异氰脱脲酸酯配合制备的汽车修补清漆,不需要高速搅拌设备,容易混合在一起且具有良好的粘附性能。 2、木材用聚氨酯胶粘剂随着世界性森林资源急剧减少和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小木材拼大板就要求胶粘剂粘接强度和耐久耐候等性能优于木材本身。胶粘剂用量的多少,已成为衡量木材工业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志。过去人们用的木村胶粘剂多为以甲醛为主要原料的脖醛树脂,酚醛树脂和三聚氰氨甲醛树脂,但由于游离的甲醛存在,产品使用期间会逐淋向周围散发甲醛气体,造成环境污染。木村加工行业已开始将目光投向新型的环保胶粘剂聚氯酯胶,以期减少对环境的行染。木工行业使用的单组分湿气固化聚氨酯胶粘剂是液态的,在室温下使用。通常其粘接强度高、柔韧性和耐水性好,并能和许多非木基材(如纺织纤维、金属、塑料、橡胶筑)粘接。单组分聚氨酯胶粘剂在测试中所表现出的干、返强度均要好于酚醛胶粘剂。粘接前,在粘接基材表面涂布羟甲基间苯二酚(HMR)偶合剂可以提高粘接强度。HMR可以加强所有热固型木村胶粘剂的粘接强度,当木村表面预涂HMR偶合剂时,单组分聚氨酯胶粘剂的强度和耐久性可以满足大部分严格的测试要求。 3、鞋用聚氨酯胶粘剂我国是一个制鞋大国,鞋用胶粘剂的发展经历三代后,随着全球性环保意识的提高,以及石油危机的加剧,促使第四代环保无溶剂型和水基型载用粘胶剂的出现。近年来,水性聚氨酯的制备工艺己日趋成熟。对于一些低极性鞋材如SBS等材质的粘接, 聚氨酯胶粘剂的剥高强度达不到要求。通过添加增粘树脂等进行改性,可开发出具有结晶度高、结晶速度快、内聚强度大和剥离强度较理想的聚氨酯鞋用胶粘剂。 4包装用聚氨酯胶粘剂软包装又称软罐头,以其轻质方便、保鲜期长、卫生、易贮存运输、易拆开、垃圾量少及货架效应良好等独特的综合性能,现己超过硬包装如塑料、玻璃瓶和罐等。聚氨酯胶粘剂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可将不同性质的薄膜材料粘接在一起得到耐寒、耐泊、耐药品、透明、耐磨等各种性能的软包装用复合薄膜。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中, 聚氨酯胶粘剂已经成为软包装用复合薄膜加工的主要胶粘剂。在国内胶粘剂市场中,包装用复合薄膜制造业中, 聚氨酯胶粘剂用量仅次于制鞋业而居第二位。用于包装的聚氨酯胶粘剂品种繁多,如水基聚氨酯胶粘剂、热熔型聚氨酯胶粘剂、溶剂型聚氨酯胶粘剂以及无溶剂型聚氨酯胶粘剂等。其中常用的聚氨酯热熔胶又可分为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热熔胶与反应型热熔胶两类。热塑性热熔胶的主要缺点是粘度较高,故对涂布表观质量的影响较大。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粘剂是在传统热熔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胶粘剂,它不仅有传统热熔胶初粘性好和后固化性能优的特点,又具有聚氮酯的组成结构多变和性能调节范围大的优点,对多种基材具有优良的粘接性能。另外,在包装用水

胶粘剂粘接原理

粘接原理 1、机械理论认为,胶粘剂必须渗入被粘物表面的空隙内,并排除其界面上吸附的空气,才能产生粘接作用。在粘接如泡沫塑料的多孔被粘物时,机械嵌定是重要因素。胶粘剂粘接经表面打磨的致密材料效果要比表面光滑的致密材料好,这是因为 (1)机械镶嵌; (2)形成清洁表面; (3)生成反应性表面; (4)表面积增加。由于打磨确使表面变得比较粗糙,可以认为表面层物理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从而提高了粘接强度。 2、吸附理论认为,粘接是由两材料间分子接触和界面力产生所引起的。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分子间作用力包括氢键力和范德华力。胶粘剂与被粘物连续接触的过程叫润湿,要使胶粘剂润湿固体表面,胶粘剂的表面张力应小于固体的临界表面张力,胶粘剂浸入固体表面的凹陷与空隙就形成良好润湿(γ SV=γ SL+γ LVcosθ。γ SV,γ SL,γ LV各代表了固气接触,固液接触和液气接触。θ为0o表示完全浸润)。如果胶粘剂在表面的凹处被架空,便减少了胶粘剂与被粘物的实际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接头的粘接强度。 许多合成胶粘剂都容易润湿金属被粘物,而多数固体被粘物的表面张力都小于胶粘剂的表面张力。实际上获得良好润湿的条件是胶粘剂比被粘物的表面张力低(即γ氟塑料很难粘接。

通过润湿使胶粘剂与被粘物紧密接触,主要是靠分子间作用力产生永久的粘接。在粘附力和内聚力中所包含的化学键有四种类型: 1)离子键 2)共价键 3)金属键 4)xx力 3、扩散理论认为,粘接是通过胶粘剂与被粘物界面上分子扩散产生的。当胶粘剂和被粘物都是具有能够运动的长链大分子聚合物时,扩散理论基本是适用的。热塑性塑料的溶剂粘接和热焊接可以认为是分子扩散的结果。 4、静电理论由于在胶粘剂与被粘物界面上形成双电层而产生了静电引力,即相互分离的阻力。当胶粘剂从被粘物上剥离时有明显的电荷存在,则是对该理论有力的证实。 5、弱边界层理论认为,当粘接破坏被认为是界面破坏时,实际上往往是内聚破坏或弱边界层破坏。弱边界层来自胶粘剂、被粘物、环境,或三者之间任意组合。如果杂质集中在粘接界面附近,并与被粘物结合不牢,在胶粘剂和被粘物内部都可出现弱边界层。 当发生破坏时,尽管多数发生在胶粘剂和被粘物界面,但实际上是弱边界层的破坏。,这就SV要大)是环氧树脂胶粘剂对金属粘接极好的原因,而对于未经处理的聚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和聚乙烯与金属氧化物的粘接便是弱边界层效应的实例,聚乙烯含有强度低的含氧杂质或低分子物,使其界面存在弱边界层所承受的破坏应力很少。如果采用表面处理方法除去低分子物或含氧杂质,则粘接强度获得很大的提高,事实业已证明,界面上确存在弱边界层,,致使粘接强度降低。 粘接原理 目前已提出的粘接理论主要有:

粘接的基本原理

概述 1. 胶粘剂的发展 2. 胶粘剂的优缺点 3. 粘接力的产生范德华力 A. 物质分子间作用力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 B. 化学键力浸润和扩展 C. 界面静电引力吸附作用与吸附理论 D. 粘接的三大理论静电作用和静力理论 扩散作用和扩散理论 4. 影响粘接强度的因素 A. 物理因素 B. 化学因素 5. 表面处理对铝合金粘接性的影响

概述 一、概述 1. 古时代,人类就知道利用粘液为自己造福,如糯米糊加上填料造建宝塔和密封棺椁。到秦朝修建万里长城就是以糯米糊为基料的胶粘剂将砖叠而成,再如骨胶就动物骨经石灰处理和水浸后得到了骨胶,用作填缝隙及木器,弓箭和铠甲的胶粘剂,还在骨胶里加木烟灰制成墨。中国人很早就用血朊、松香、树汁制成各种胶粘剂。 善于航海的腓尼基人得力于胶粘剂才造出经受风暴的航海船只,古埃及的金字塔,法老墓和木乃伊,如果没胶粘剂是不可能将这些文物保存不到今天的。 到17世纪,人们才开始建立工厂,专门生产胶粘剂,这些胶粘剂主要是采用骨胶,酪元,血朊,淀粉糊和大豆蛋白来制造,这些胶粘剂主要用于木制品,印刷,裱糊装潢。而且也用于早期的航空工业,布和胶制机翼这些胶粘剂都是亲水的,就出现了耐水性,耐霉菌性差,不宜在湿热条件下使用。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寻找耐水,耐霉菌的胶粘剂,化学合成的酚酪树脂成功地替代酪朊,成为航空工业的主要胶粘剂。18世纪至20世纪的100年间又相继出现了天然乳胶胶粘剂,烟片配制的胶粘剂,20世纪30年代又出现了现代橡胶,纤维素类和醇酸树脂类胶粘剂。 受二次世界大战的刺激,酚醛树脂胶粘剂很快就发展了许多改性品种,如缩醛-酚醛、氯丁-酚醛、丁腈-酚醛、间苯二酚中醛树脂,糠醇树脂。其中缩醛-酚醛树脂的牌号Redux 粘剂用于占斗机主翼,在飞行中被粘金属因疲劳易断裂时粘接部位仍完好。1944年英国大黄锋型歼击机使用合成胶粘剂。60年代中期包括鬼怪式、三叉、海盗B58。这说明粘接结构件能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这个时期内出现许多新胶粘剂,如环氧树脂、多异氰酸酯、聚醋酸乙烯、三聚氰胺、甲醛和氯化橡胶等为基料的胶粘剂,特别是性能优异的环氧树脂类胶粘剂,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胶粘剂有更大的发展,战后40年间,聚氨酯,丙烯酸酯类,聚烯烃弹性体,含硅、氟、钛其他元素的胶粘剂,聚苯醚、聚苯硫醚都有很大的发展。现代生活中,胶粘剂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医学上,人体骨骼,牙齿修补;以如在服装行业中衣服和粘接和衣服防护;还在食品,建筑行业,地铁的防震和防水,地面各车轫的密封等。我们可设想世上如果没有胶粘剂,现代的飞机,飞船和人造卫星不知要推迟多久才能升空。 所以人类的现代文明是离不开胶粘剂和粘接。

胶粘剂107胶水的制备

胶粘剂107胶水的制备 (缩合) 学习目标及要求 ?知识目标: 1、能够掌握缩合反应的类型,反应原理,参加反应的特征官能团。 2、能够掌握缩合反应特点,反应进行时控制条件,溶剂介质,催化剂的类型与使用。 3、能够通过阅读说明书,实验手册掌握合成装置的工作原理,操作或使用要点。 4、能够掌握原料,中间物,产品,缩合副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知识,以及相应的处理手段和原理。 ?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项目任务,选择原料,并详细记录原料的物性参数。 2、能够根据小试条件要求选用合成实验装置与辅助设备、仪器。(主要有反应釜,搅拌装置,冷凝设备,量具,电、水浴或油浴加热装置,冰浴或制冷装置,常减压和真空蒸馏装置)。详细记录设备规格、材质、适用范围与指标。 3、能够根据修订后的试验方案进行合成实验,控制合成条件最终制备出产品。 4、能够学会运用相关仪器(如黏度计、色度仪、SEM等)对产品进行性能表征(如粘度、色度、粒度等)。 5、能够处理小试过程中的危险和异常情况。 工作任务: 胶粘剂107胶水制备任务书

8.1 认识107胶水 8.1.1产品性能 中文化学名称:聚乙烯醇缩甲醛胶粘剂 俗称:107胶 结构式: 物化性质: 1、外观:无色或浅黄色透明液体 2、固体含量(%):≧8.0 3、黏度(Pa.s):1.0(23±2℃) 4、游离甲醛(%):≦0.5 5、pH值:7~8 6、低温稳定性(0℃,24h):呈流动状态 8.1.2主要用途 107胶学名为聚乙烯醇缩甲醛胶粘剂,是以水为介质的溶液或乳液形成的胶粘剂。聚乙烯醇缩甲醛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高软化温度(140~150℃)、高耐磨性及良好的粘接性、卓越的电性能,是生产高韧性、可挠性、耐热性、耐磨性及高介电强度漆包线的重要材料。 8.1.2.1在胶粘剂方面的应用 聚乙烯醇缩甲醛与酚醛树脂相组合的胶粘剂,是第一种合成树脂胶粘剂用于金属的结构胶粘剂。众多商品结构胶粘剂是以聚乙烯醇缩醛和热固性树脂,例如酚醛、环氧、环氧一酚醛等为基础组成的。 8.1.2.2在涂饰材料中的应用 聚乙烯醇缩甲醛在涂料领域中的应用占有重要的位置。缩醛分子中的羟基提供了活性点,它可与热固性树脂发生化学反应。多数与其他树脂相配合的涂膜可在空气中干燥,室温施工。 8.1.3合成原理及工艺 8.1.3.1反应原理 主反应: CH 2 CH OH CH 2 CH OH CH 2 CH OH CH 2 +HC O H HCl 加热

灌胶机工作原理图,看懂AB双组份胶水如何实现

灌胶机工作原理图,看懂AB双组份胶水如何实现 灌胶机设备主要应用于流体控制行业,应用控制胶水来灌封产品和工件。灌胶机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压缩空气来控制出胶阀的通断开关,用泵来将胶水从储胶桶中输送到开关混合部分。 灌胶机原理简要:将AB胶以及清洗液分别倒入相对应的料桶中->通过触摸屏或者教导盒进行编程,设置好胶水比例,出胶时间,灌胶路径,是否抽真空,是否加热,是否搅拌等->保存好程序,按下启动,三轴机械手按程序开始走位灌胶->机头部份无刷电机带动胶阀下面的混合管高速旋转,混合管内的螺旋叶片对胶水进行无数次分割,实现胶水胶均匀混合->停止灌胶后,打开清洗阀门,关掉AB胶阀门,按下自动清洗,机器自动抽取清洗液,将混合管中的胶水清洗干净 灌胶设备最为核心的两个部分就是泵和阀,一个控制胶水的开关,一个控制计量和胶水的输送。双组份的胶水分开储存,分别存放在A、B两个料筒之中,为了更好的使用和满足不同的工艺要求,对储料桶进行了改造,配备了加热、搅拌、抽真空功能;结合胶水的粘度,让胶水从储料桶流入泵体,或者采取抽取的方式,将胶水按照既定的量来输送,AB两种胶水分开控制,再泵的动力作用下,输送到前段的出胶头部分,出胶头部分连接有控制

阀,该阀门有气压控制,控制胶水的通断;控制阀下端接有混合管,由混合管来使A、B 两种胶水的混合,结合胶水的实际粘度来选配混合方式,如果在胶水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流动性很差,或者比例相差很大的话,则需要配置动态搅拌,即是混合管内的螺旋杆与搅拌电机相连,实现双液灌胶机均匀搅拌操作;如果胶水流动性很好,AB胶配比的比例相差不多,或者接近的话,可以用静态混合。出胶头部分搭载在三轴的机械移动平台上,通过计算机编程控制能够自动化的实现三维空间内,不同位置的点胶操作。 市面上的灌胶机的工作原理大部分都是这种方式,针对不同粘度的胶水,以及灌胶工艺的不同,在设备的配置上也稍有不同。近些年控胶技术不断的发展成熟,控制设备的精度在不断的提升,设备所能够应用的流体控制也在不断的增加,为推动应用企业的发展改革提供了动力。 灌胶机的优势: 大恒灌胶机的使用可解决当前手工灌胶中存在的种问题如: 1.胶量不均匀,完全手工操作,配比不准,胶量不均匀,造成部分灯脚未被封住,使产品合格率降低 2.人工灌胶速度慢,产量提不起来 3.人工招聘、管理难度大 4.纯人工造成的胶水浪费大 5.手工灌胶,会造成灌胶壶等耗材浪费严重。 6.手工灌胶,操作不当弄的车间到处是胶水,车间管理难落实,客户来验厂,印象分会比较低。

丝印胶水的原理与应用技巧

丝印胶水的原理与应用技巧 很多生产商都可能面对一个问题:如何能将已丝印了油墨的组件装配于产品上呢,较传统的做法是采用螺丝或拉钉,但它在现今讲求美观及效率的工业市场上,似乎是容不下了,于是一些生产商便改用双面胶带,它撇除了螺丝钻孔带来的不便,但却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胶带损耗,尤其应用在有透窗位的部件上;于是,市场上新兴了一种丝印胶水,不但弥补了螺丝及胶带的不足之处,更能为生产商减低生产成本。以下就丝印胶水的使用技术、胶水的选择、丝网选用及胶水厚度、印刷的设计、胶水的干涸等作介绍。 (一)使用技术 使用丝印胶水的原理非常简单,跟油墨丝网印刷一样,丝印胶水透过丝网印刷技术,将胶水精确地涂在要接合的底材上,待胶水干涸后,便会产生一层像胶纸一样的不干胶膜,之后可实时接合到另一面底材,或裱上一层离形纸,以便日后使用。 (二)选择丝印胶水 现时大部分的丝印标牌或面板,都以亚克力,塑料,如聚酯、PVC、ABS、PC胶片为主。使用胶水粘贴这类丝印了的塑料,必须选择没有腐蚀性的胶水,以免破坏塑料表面或侵蚀丝印油墨,水基性的胶水是最佳选择了。水基性的胶水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不含有机溶液,不会释放有害气体,而且不燃烧,没有火灾及其它环境破坏的隐患,合符现今环保及ISO14000工业标准。在储存上也方便安全。 (三)丝网的选用及胶水厚度 丝印胶水涂胶的位置及分量大大取决于丝网的选择及图案的设计。现时一般厂商都采用聚酯或尼龙网纱,取其经济及耐水性高,亦有厂商采用不锈钢网纱,以获得较精密、均匀及稳定性高的效果。

丝印胶水干涸后的厚度及可涂布面积也按着选用的纱网类型及网目而有所分别。 一般情况下,胶水干涸后的厚度大约是湿的时候的一半。现时大多数丝印厂都选用#23至#39(每厘米)或60-100(寸)网目,但若要达致更精确及清晰的图案印刷效果,便可选用更高号数的网目。然而,高密度的网目,所印出来的胶水厚度会相对地薄。至于胶水厚度,在表面粗糙的底材会厚一些,表面光滑的底材会使胶水薄一点。总括来说,丝印胶水的厚度会受以下因素影响: 1.丝网网目 2.封网膜,浆的厚度 3.印刷图案的设计 4.胶水的固含量 5.胶水的粘结度 6.丝印的速度 7.胶刮的角度 8.胶刮的软硬度 9.底材的表面 (四)印刷图案的设计 一般印刷图案可用淹浸式(俗称大地)印刷,即是把图案丝印在底材上。如果要印的图案较复杂,又或者所印的胶水要厚一点,我们便可采用线状(俗称斑马线)或点状(俗称打格仔)印刷。 (五)丝印胶水的干涸 水基性丝印胶水的干涸是受温度增加而加快,以SP7533丝印胶水为例,如果使用#100号钢网,在室温下干涸的时间约30分钟,在50?下约15分钟,丝印商亦可利用红外线灯或用热风输送带把胶水干涸;干涸速度亦因不同底材而有偏差。

2020年常见的胶黏剂及其粘结机理

作者:非成败 作品编号:92032155GZ5702241547853215475102 时间:2020.12.13 一、胶黏剂的定义: 通过界面的黏附和内聚等作用, 能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制件或材料连接在一起的天然的 或合成的、有机的或无机的一类物质,统称为胶黏剂,又叫黏合剂,习惯上简称为胶。简而言之,胶黏剂就是通过黏合作用,能使被黏物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二、胶黏剂的分类: 胶黏剂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应用方法可分为热固型、热熔型、室温固化型、压敏型等;按应用对象分为结构型、非构型或特种胶;按形态可分为水溶型、水乳型、 溶剂型以及各种固态型等;从胶黏剂的应用领域来分,则胶黏剂主要分为土木建筑、纸张与植物、汽车、飞机和船舶、电子和电气以及医疗卫生用胶黏剂等种类。所以用途不同的胶黏剂的作用机理也是大不一样的,下面就各种材料:木材、玻璃、金属、纸张和塑料的粘结机理做以简单的介绍。 三、六大胶粘理论 聚合物之间,聚合物与非金属或金属之间,金属与金属和金属与非金属之间的胶接等都存在聚合物基料与不同材料之间界面胶接问题。粘接是不同材料界面间接触后相互

作用的结果。因此,界面层的作用是胶粘科学中研究的基本问题。诸如被粘物与粘料的界面张力、表面自由能、官能基团性质、界面间反应等都影响胶接。胶接是综合性强,影响因素复杂的一类技术,而现有的胶接理论都是从某一方面出发来阐述其原理,所以至今全面唯一的理论是没有的。 1、吸附理论: 人们把固体对胶黏剂的吸附看成是胶接主要原因的理论,称为胶接的吸附理论。理论认为:粘接力的主要来源是粘接体系的分子作用力,即范德化引力和氢键力。胶粘与被粘物表面的粘接力与吸附力具有某种相同的性质。胶黏剂分子与被粘物表面分子的作用过程有两个过程: 第一阶段是液体胶黏剂分子借助于布朗运动向被粘物表面扩散,使两界面的极性基团或链节相互靠近,在此过程中,升温、施加接触压力和降低胶黏剂粘度等都有利 于布朗运动的加强。第二阶段是吸附力的产生。当胶黏剂与被粘物分子间的距离达到10-5Å时,界面分子之间便产生相互吸引力,使分子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到处于最大稳定状态。胶黏剂的极性太高,有时候会严重妨碍湿润过程的进行而降低粘接力。分子间作用力是提供粘接力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其他因素也能起主导作用。 2、化学键形成理论: 化学键理论认为胶黏剂与被粘物分子之间除相互作用力外,有时还有化学键产生,例如硫化橡胶与镀铜金属的胶接界面、偶联剂对胶接的作用、异氰酸酯对金属与橡胶的胶接界面等的研究,均证明有化学键的生成。化学键的强度比范德化作用力高得多;

聚氨酯粘接机理

聚氨酯粘接机理

————————————————————————————————作者: ————————————————————————————————日期:

聚氨酯粘接原理 一、金属、玻璃、陶瓷等的粘接 金属、玻璃等物质表面张力很高,属于高能表面,在异氰酸酯胶PU胶水固化物中含有内聚能较高的氨酯键和脲键,在一定条件下能在粘接面上聚集,形成高表面张力胶粘层。一般来说,胶水中异氰酸酯或其衍生物百分含量越高,胶粘层的表面张力越大,胶越坚韧,能与金属等基材很好地匹配,粘接强度一般较高。 含一NCO基团的异氰酸酯胶胶水对金属的粘接机理如下: 金属表面一般存在着吸附水(即使经过打磨处理的金属表面也存在微量的吸附水或金属氧化物水合物),一NCO与水反应生成的脲键与金属氧化物之间由于氢键而螯合形成酰脲—金属氧化物络合物,一NCO基团还能与金属水合物形成共价键等。 在无一NCO场合,金属表面水合物及金属原子与氨酯键及脲键之间产生范德华力和氢键,并且以TDI、MDI为基础的聚氨酯胶水含苯环,具有冗电子体系,能与金属形成配价键。金属表面成分较为复杂,与PU胶之间形成的各种化学键或次价键(如氢键)的类型也很复杂。 玻璃、石板、陶瓷等无机材料一般由Ah09、S02、CaO和Na20 等成分构成,表面也含吸附水、羟基,粘接机理大致与金属相同。 二、塑料、橡胶的粘接 橡胶的粘接一般选用多异氰酸酯胶水或橡胶类胶水改性的多异氰酸酯胶水,胶水中所含的有机溶剂能使橡胶表面溶胀,多异氰异氰酸酯胶酸酯胶水分子量较小,可渗入橡胶表层内部,与橡胶中存在的活性氢反应,形成共价键。多异氰酸酯还会与潮气反应生成脲基或缩二脲,并且在加热固化时异氰酸酯会发生自聚,形成交联结构,与橡胶分子交联网络形成聚合物交联互穿网络(IPI),因而胶粘层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用普通的异氰酸酯胶聚氨酯胶水粘接橡胶时,由于各材料基团之间的化学及物理作用,也能产生良好的粘接。 PVC、PET、FRP等塑料表面的极性基团能与胶水中的氨酯键、酯键、醚键等基团形成氢键,形成有一定粘接强度的接头。有人认为玻纤增强塑料(FRP)中含一OH基团,其中表面的一OH与PU胶水中的一NCO 反应形成化学粘接力。 非极性塑料如PE、PP,其表面很低,用极性的异氰酸酯胶聚氨酯胶水粘接时可能遇到困难,这可用多种方法对聚烯烃塑料进行表面处理加以解决。一种办法是用电晕处理,使其表面氧化,增加极性:另一种办法是在被粘的塑料表面上采用多异氰酸酯胶异氰酸酯胶水等作增粘涂层剂(底涂剂、底胶)。如熔融凹挤出薄膜在PET等塑料薄膜上进行挤出复合时,由于邢表面存在低聚合度的弱界面层,粘接强度不理想,使用底胶时,多异氰酸酯胶异氰酸酯在热的聚乙烯表面上扩散,使弱界面层强化,复合薄膜则具有非常好的剥离强度。 三、织物、木材等的粘接 织物、木材等基材由纤维组成,而纤维具有一定的吸湿率,并且常含有醚键、酯键、酰胺键等极性键,以及羧基、羟基等。水和羟基容易与PU胶水中一NCO基团反应,形成牢固的氨酯键和脲键等化学键,而纤维中的极性基团与胶中的极性基团之间形成氢键,并且异氰酸酯胶胶水分子还容易渗入纤维之间。PU对于这类材料一般能形成牢固的粘接。 异氰酸酯胶聚氨酯的粘接工艺 1.表面处理 形成良好粘接的条件之一是对基材表面进行必要的处理。 被粘物表面常常存在着油脂、灰尘等弱界面层,受其影响,建立在弱界面层上的粘接所得粘接强度不易提高。对那些与异氰酸酯胶胶水表面张力不匹配的基材表面,还必须进行化学处理。表面处理是提高粘接强度的首要步骤之一。 2.清洗脱脂 一些金属、塑料基材的表面常常易被汗、油、灰尘等污染,另外,塑料表面还有脱模剂,所以这样的塑料与胶粘层仅形成弱的粘接界面。对异氰酸酯胶聚氨酯胶水来讲,金属或塑料表面的油脂与异氰酸酯胶聚氨酯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