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常规

体外循环常规
体外循环常规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心外科体外循环室

2005年6月

一、制定体外循环常规的意义

制定体外循环常规是为了规范体外循环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原则。

二、体外循环工作职责

(一)体外循环的安全性是心脏手术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保证体外循环的顺利进行是体外循环工作的基本职责,体外循环灌注师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工作中一丝不苟,转流中坚守岗位。

(二)根据不同手术的要求,选择最合适的体外循环方法。控制最佳的体温,维持足够的血流量,保证满意的组织灌注量,保持通畅的静脉引流,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三)充分利用各种监测手段,严密注视体外循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维持酸碱平衡,维持电解质的稳定。采取有效的器官保护措施,尽量减少体外循环对病人的影响,使各项生理指标接近正常范围。

(四)保证氧合器足够的气体交换,体证体外循环机的正常和安全运转,避免出现体外循环的意外或事故。配合手术医师、手术步骤,与麻醉医师合作,共同努力使病人安全度过手术关。

三、术前准备

(一)明确术前诊断,手术名称。

(二)详细了解手术过程的基本步骤。

(三)制订体外循环具体实施方案。

四、术前需检查的内容

(一)详细了解病情资料:患者姓名、年龄、体重、身高、体表面积、住院号、病史、手术史、外伤史、过敏史。

(二)检查项目包括:

1、影象学检查:心脏X线照片、心脏B超、心血管造影。

2、心电图检查。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心功能、肝肾功能、凝血机制、生化与电解质、输血前检查。

五、体外循环液体、药物的准备

1、乳酸林格式液,血定安

2、20%甘露醇,5%NaHCO3

3、25%MgSO

4、10%KC1、白蛋白、抑肽酶、地塞米松(或甲基强的松龙)、肝素、甲磺酸酚妥拉明(立其丁)、硝酸甘油等。

六、血液稀释的应用

(一)血液稀释程度的标准

轻度稀释:HCT>0.30

中度稀释:HCT0.25~0.30

高度稀释:HCT0.20~0.25

重度稀释:HCT0.10~0.20

极度稀释:HCT<0.10

Hb与HCT的比例大约为1:3,浅低温一般选用轻度稀释,中度低温一般选用中度稀释,深低温一般选用高度稀释,重度与极度稀释一般不选用。

(二)进行血液稀释的基本要素

1、病人的体重

2、血容量

3、术前HCT(Hb)

4、预计转流时间的长短

5、降温的程度

(三)决定血液稀释的程度

常用的血液稀释计算公式:

1、晶体总量=预充晶体量+碳酸氢钠量+甘露醇量+回收停搏液中的晶体量。

2、预充胶体量=预充的人工和天然胶体总量+血浆量+库血量×(1-库血HCT)。

3、胶体总量=预充胶体量+患者血容量×(1-HCT)。

4、预充总量=晶体总量+预充胶体量+库血HCT×库血量

5、转中预计HCT=(转前HCT×血容量+库血HCT×库血量)/(血容量+预充总量)

6、转中预计Hb=(转前Hb×血容量+库血Hb×库血量)/(血容量+预充总量)

7、转中晶胶比=晶体总量/胶体总量。

8、预计库血量=[预计HCT×(血容量+预充总量)-转前HCT×血容量] / 库血HCT。

注:我们一般认为库血Hb为10g,库血HCT为40%

3、血容量的估计方法

体重≤10kg,80ml/kg;体重>10kg,75ml/kg;体重>50kg,70ml/kg。

七、预充液的配置

(一)预充液总量=氧合器(鼓泡肺:变温氧合部分+储血部分,膜肺:静脉储血器+氧合器)容量+ 动脉微栓过滤器容量+ 血泵(泵管或离心泵头)容量+ 循环管道的容量

(二)不同规格氧合器的预充液总量

大号氧合器(大号鼓泡和大号膜肺):≥1300ml

中号氧合器(中号鼓泡):1100ml

小号氧合器(小号鼓泡和小号膜肺):800~900ml

Terumo小膜肺:600ml

Polystein小膜肺:500ml

(三)预充液成分的组成

1、预充液由胶体液、晶体液、血制品、各类药物组成。

2、预充液中晶体与胶体的比例

转流初期总体晶体/胶体比例为0.2~0.4:1,

3、常规预充液成分及用量

20%Mannitol:0.5g/kg

5%NaHCO3:3~5mmol/kg,10ml~100ml血

10%Kcl:1~1.5mmol/kg

25%MgSO4:体重×0.3ml,转流前加一半,开放前加一半

Heparine:4mg/100ml血,1mg/100ml晶体

八、体外循环方法的选择

1、常温体外循环:鼻咽温35~37℃

2、浅低温体外循环:鼻咽温32~35℃

3、中低温体外循环:鼻咽温26~31℃

4、深低温体外循环:鼻咽温20~25℃

5、超深低温体外循环:鼻咽温15~20℃

常温体外循环

(一)适应症

用于少数简单心脏畸形矫正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手术可在短时间内完成。

(二)方法

1、体外循环中保持体温正常(因预充液的温度较低,体外循环转机后体温会下降,若要保持正常体温,需有复温装置)。

2、高流量灌注(成人流量>2.4L/min/m2,儿童流量>3.2L/min/m2)。

3、轻度血液稀释,血色素±10g%。

浅低温体外循环

(一)适应症

用于病情不重、心内畸形不太复杂、心功能较好者,手术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如轻症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单瓣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

(二)方法

1、体外循环中鼻咽温降至32℃。

2、较高流量灌注(成人流量2.0~2.4L/min/m2,儿童流量2.8~3.2L/min/m2)。

3、中度血液稀释,血色素8~9g%。

4、心肌保护方法从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含血或晶体含钾停跳液,每间隔30分钟灌注一次;心表及心腔内冰盐水浸泡。阻断升主动脉期间要求心电图始终呈直线,心脏无电活动。

中低温体外循环

(一)适应症

用于病情严重、心内畸形复杂、心功能差者,如重症单瓣置换术、双瓣置换术、二次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部分大血管手术等。

(二)方法

1、体外循环中鼻咽温降至26~28℃,肛温降至28℃。

2、中等灌注流量(成人流量1.6~2.0L/min/m2,儿童流量2.4~2.8L/min/m2)。

3、中度血液稀释,血色素±8g%。

4、心肌保护方法同上。

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

(一)适应症

用于病情严重、心内畸形复杂、侧枝循环丰富、心内手术时有大量回血者,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大的动脉导管未闭直视缝合术、部分大血管手术等。目的是减少心内回血,减少血液有形成分的破坏,防止气栓的发生,同时避免重要脏器的缺血。

(二)方法

1、为使体表和内脏降温均匀,麻醉诱导后可用变温毯进行体表降温(体温不宜过低,以免引起室颤),体外循环中鼻咽温降至±20℃,肛温降至±25℃。

2、低流量灌注(流量<30ml/kg),必要时可进行微流量灌注(流量5~10ml/kg),此时目的不是进行脏器灌注,而是防止气栓进入动脉系统。

3、中度或中深度血液稀释,血色素±7g%,心脏复苏阶段采用加库血、滤水、利尿等方法,将血色素提高至8~10g%。

4、在手术操作中尽量缩短低流量时间。

5、心肌保护方法同上。

深低温停循环体外循环

(一)适应症

用于婴幼儿心脏直视手术,使术中心内无血无插管,便于手术操作,缩短体外循环时间;用于成人部分大血管手术和少数操作非常困难的手术,可以保证无血的手术视野。

(二)方法

1、一般是升主动脉、右房单根静脉插管。

2、体外循环鼻咽温降至±15℃,肛温降至±20℃。

3、停止循环时,先停止主动脉灌注,术者挤压患者腹部,静脉放血至氧合器内,阻断腔静脉,拔除右房插管,进行心内手术;开放氧合器自体循环,避免血栓形成;恢复循环时,先开放升主动脉,缓慢灌注血流,再开放静脉引流,逐渐提高灌注流量。

4、中深度血液稀释,血色素6~7g%,复温后应用利尿、加库血、滤水等方法提高血色素至8~10g%。

5、心肌保护方法基本同上。

我院体外循环方法的选择

1、简单手术包括ASD、VSD、PS、单纯MVR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

2、较复杂的手术如A VR、DVR、F4、大血管转位等采用中、深低温的方法。

九、氧合器的应用

(一)氧合器的类型和规格

1、鼓泡式氧合器(鼓泡肺):大号、中号、小号

2、膜式氧合器(膜肺):成人型(大号)、儿童型(小号)、婴儿型

(二)氧合器的选择原则

1、选择自己熟悉的氧合器;

2、参照氧合器使用说明书选择氧合器;

3、根据病人体重、预计的最大灌注流量选择相适应规格和型号的氧合器;

4、根据手术的复杂性,转流时间的长短,手术的需要,病人的经济条件选择氧合器的类型;

5、手术简单,转流时间短选择鼓泡肺;手术复杂,转流时间长,10公斤以下婴幼儿、病人经济条件许可选择膜肺、膜肺应逐渐取代鼓泡肺。

十、血泵的应用

(一)滚压泵

1、TERUMO SARNS 7400、9000型,System I

2、STOCKERT III型

3、泵管材料:硅橡胶管与聚氨已烯管

4、泵管规格:国产(内径)6mm、8mm、10mm、12mm。进口(内径)1/4、3/8、1/2。

5、泵管规格的选择与灌注流量相关,流量大用内径大的泵管,成人用12mm,儿童用10mm,婴儿6mm泵管。

(二)离心泵

1、离心泵类型:Medtronic BIO Medicus

2、离心泵头规格:大、小,成人、儿童

(三)血泵类型的选择原则

1、常规心脏手术使用滚压泵、特殊需要使用离心泵;

2、转流时间短,使用滚压泵;转流时间长、需长时间辅助、估计脱机困难,使用离心泵;

3、左心辅助、肝移植静脉转流、ECMO使用离心泵;

4、经济条件好,尽可能使用离心泵。

十一、转流管道

本院只使用自行设计组装的套装管道:根据年龄、体重及所使用的氧合器来决定如何组装管道。

十二、各类插管的应用

(一)体重与主动脉与腔静脉插管的关系选择

(二)主动脉插管的选择:根据手术者的习惯,选择弯头或直头插管。

(三)腔静脉插管的选择:选用带钢丝的插管,小儿备直角(弯头)插管。(四)其他插管的选择

1、左房引流管:带管芯,成人或小儿型

2、左心尖(左室)引流管:成人(带管芯)、小儿(无管芯)

3、心外吸引管:根据手术者习惯选择硬管或软管

4、主动脉根部灌注针:成人用Y形管针,小儿可用特制针头

5、冠状A灌注管(针):专用灌注管(针)

6、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管:CABG或主动脉瓣手术备用

7、股静脉、股动脉插管:根据转流需要选择。

体重(kg)主A插管(F)上腔V插管(F)下腔V插管(F)

<10 8~12 16~20 18~22

10~15 12~16 18~22 20~24

15~20 14~18 20~24 22~26

20~30 16~20 22~26 26~30

30~40 18~22 26~30 30~32

40~50 20~24 30~32 32~34

>50 22~26 32~34 34~36

十三、体外循环装机常规

(一)物品设备

1、体外循环机、变温水箱、ACT测定仪、电源插座、治疗车、氧合器支架、氧气、压缩空气等。

2、套装转流客道、心肌灌注系统、储血器、氧合器、主动脉插管、腔静脉插管、左心(心内)插管、右心(心外)插管、停跳液灌注针、停跳液灌注用冰。

3、袋装预充液、各类预充药物、停跳液灌注用冰。

4、特殊物品:离心泵、超滤器(血液浓缩器、改良超滤器)、多头灌注管、冠状动脉灌注针、逆行灌注管、直角静脉插管等。

(二)装机与预充排气操作程序

1、接电源。

2、接气源(氧气、压缩空气)。

3、装氧合器支架。

4、检查氧合器、储血器、循环管道、停跳液灌注系统、各类插管等一次性物品的消毒日期是否过期,如过期必须更换。

5、检查以上一次性物品的外包装是否完好,外包装破损必须更换。

6、打开一次性物品外包装后检查氧合器、储血器的外壳(包括接头)及内部有无异常,如有破损、脱落或裂缝应即时更换。

7、将氧合器、储血器固定于各自支架上。

8、打开套装循环管道,无菌下取出台上用管包(内有动脉灌注管、静脉引流管、左心、右心吸引管、接头)交洗手护士。打开台下用管包检查管道是否已连接好,如需增加或减少管道接头(如接血注晶体跳液引流管),应在无菌下操作。备用管道、接头、消毒剪刀应避免污染,以备急用。

9、连接氧合器、储血器、动脉微栓过滤器之间的所有管道,注意检查泵管有无破损。将鼓泡肺动脉血出口管(膜肺则是静脉储血器出口管)钳夹,腔静脉搏血入口管、左心重力引流管钳夹。

10、打开停跳液灌注系统外包装,取出台下包,将管道连接并固定好(如用4:1血液晶体停跳液灌注则须与氧合器动脉血出口管连接)。无菌下将台上包交给洗手护士。

11、连接变温水箱与氧合器变温器之间的循环水管,检查水箱是否已加够水,开启水箱行水循环,并观察氧合器、变温器有无渗漏或堵塞等异常情况,如有异常必须更换。

12、氧合器内加入预充液(R-L),开放管道钳夹,开始循环排气,鼓泡肺从氧气管中加入1~2L/min氧气,观察鼓泡肺氧合室氧气发泡板发泡情况。正常情

况下气泡应密集、均匀、细小,如发现异常,应及时更换氧合器。膜肺则按说明书要求操作。

13、膜肺在预充排气时,应分别将自身循环排气管、采血注药循环管、血液晶体停跳液引出管排所后关闭,再行动脉微栓过滤器排气。

14、排气完成后测试动脉灌注泵管挤压松紧度,按要求调整至合适位置。

15、取出循环系统中多余的液体,按计划加入白蛋白、血液(必要时)、血浆制品、血定安及其他预充药物。通过自身循环将液体混合并加温至35℃。

16、停跳液灌注系统的排气按单纯晶体和血液晶体停跳液的不同管道进行排气,并连接压力装置。使用鼓泡肺时,停跳液管道的排气可独立进行;使用膜肺时,血液晶体停跳液管道的排气则要与膜肺自身循环同时进行。

17、调整机器显示的泵管内径与使用的动脉泵管内径一致。设定停跳液灌注方法,压力调零。

18、患者开胸后,将台上管分别与台下管连接(动脉灌注管、上下腔静脉引流管、左心、右心吸引管、停跳液注管),并转流排气,钳夹上下腔静脉引流管。随时准备开始体外循环。

十四、心肌保护常规

(一)心肌保护的概念

心肌保护包括围术期的心肌保护和体外循环期间的心肌保护。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肌保护是多方面的,简单概括为“慎于术前,严于术中,善于术后”。术前心肌保护工作主要为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肌能量贮备;术中主要是降低心肌氧耗,减轻或预防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术后保证冠状动脉血供,控制心脏前后负荷,促进心肌顺应性的恢复。这其中关键是升主动脉阻断后的心肌保护。

(二)体外循环期间的心肌保护

体外循环期间的心肌保护包括左心保护、右心保护、心脏停跳保护、血压的维持和药物的保护。

(三)心脏停跳心肌保护的基本方法

1、灌注方法包括顺行灌注、逆行灌注与直接灌注

2、停跳液类型包括冷晶体、冷血、温血停跳液。

(四)心脏停跳液的配制

1、冷血停跳液。血:晶体=4:1,晶体具体配方为:

K浓度为24mmol/l:乳酸林格液452ml,10%KCl 37.5ml,肝素2.5ml(4mg/ml),5%NaHCO37.5ml;

K浓度为20mmol/l:乳酸林格液460ml,10%KCl 30ml,肝素2.5ml(4mg/ml),5%NaHCO37.5ml;

K浓度为18mmol/l:乳酸林格液464ml,10%KCl 26ml,肝素2.5ml(4mg/ml),5%NaHCO37.5ml。

2、冷晶体停跳液。K浓度为20mmol/l。

复方乳酸钠475ml,50%葡萄糖10ml,10%KCl6ml,肝素2.5ml(4mg/ml),5%NaHCO37.5ml。

3、利多卡因高钾温血停跳液。利多卡因浓度为1g/L,钾浓度为36mmol/l。

100ml停跳液:2%利多卡因5ml,10%KCl2.4ml,5%NaHCO312ml,机器动脉血80ml。

4、温血停跳液。血:晶体=4:1,晶体配方为:

全量,500ml内含复方乳酸钠400ml,10%KCl25.5ml,谷氨酸钠20ml,门冬氨酸钾镁52.5ml,5%NaHCO37.5ml;

半量,500ml内含复方乳酸钠400ml,10%KCl10ml,谷氨酸钠20ml,门冬氨酸钾镁52.5ml,5%NaHCO37.5ml。

(五)停跳液灌注方法选择

1、泵灌方法的选择

(1)单泵灌注法:单泵头、双管(含血停跳液)

(2)双泵灌注法:双泵头、双管(含管停跳液、电脑腔制血晶比例)

2、停跳液配方K浓度的选择

根据年龄、体重选择:成人选择K浓度为24mmol/l;儿童选择K浓度为20mmol/l;体重小于10kg的婴幼儿选择K浓度为18mmol/l。

3、停跳液灌注量的控制

(1)根据心脏大小及病人一般情况决定,一般首量:15~20ml/kg;维持:5~10ml/kg/次

(2)逆行灌注:5~10ml/kg。维持量:250~350ml/次。

4、停跳液灌注间隔时间的控制

阻断后行首次灌注,而后每隔30min灌一次,直至开放。灌注停跳液时要与手术医师配合。

5、停跳液灌注压力的控制

停跳液灌注系统泵后管连接压力监测

(1)顺行灌注

主动脉根部:<200mmHg、冠状动脉搏:<80mmHg

(2)逆行灌注

冠状静脉窦:<40 mmHg

6、停跳液温度的控制:冷血停跳液温度控制在4~7℃,我院采用冰罐盘管降温。

十五、超滤和改良超滤常规

(一)超滤和改良超滤应用原则

1、转流中无尿或尿量少(利尿无效)

2、转流中血液稀释过度,HCT或Hb过低

3、高钾高钠病人

4、婴幼儿体外循环

5、以减少炎性介质为目的

6、转流时间过长

(二)超滤技术的使用方法

1、超滤时机:转流中

2、超滤器连接位置:循环管道动脉端(动脉微栓过滤器顶端排气客)

3、超滤流量;100~500ml/min

4、超滤负压:

(1)不需负压

(2)利用体外循环机一个血泵产生负压

(3)利用手术室负压吸引瓶

(4)负压:<150mmHg

(三)改良超滤技术的使用方法

1、超滤时机:停机后即刻、10~20min内

2、超滤器连接位置:动脉微栓过滤器顶端排气管与腔静脉引流管之间

3、超滤流量:100~300ml/min

4、超滤负压:需用负压,条件同上。

十六、体外循环监测常规

(一)心电监测

1、转流前——基础心电图

2、转机后——维持基础心电图

3、阻断后——直线无波形

4、开放后——恢复心跳波形

5、复跳后——恢复基础心电图、无心律失常、无缺血

(二)血压(MAP)监测

体外循环中的MAP的维持:成人:50~80mmHg,小儿:40~60 mmHg

(三)中心静脉搏压(CVP)监测

1、转流前、停机后:反映血容量、右心功能

2、转流中、阻断后:反映静脉引流情况

3、阻断期间CVP的维持:10cmH2O以下或负值

(四)泵压监测

滚压泵泵压一般不超过200mmHg,超过250mmHg要检查主动脉泵管有无扭曲、有无被压,并及时向手术医师反映,检查主动脉插管的方向。

(五)鼻咽温、肛温、血温、水温

1、肛温:婴幼儿、深低温时使用;

2、水温:复温时水温比血温≤10℃,水温38~40℃;

3、停机时:鼻咽温36.5~37℃。

(六)血气监测

1、血气测定时间:麻醉后,转流15、60、120、180min……根据转流中的具体情况以决定。

2、血标本:动脉或静脉血

3、监测内容:

pH、PCO2、PO2、SO2、BE、Hb、TCO2、HCO3、K、Na、Ca、Cl

4、动脉血气、电解质正常值

Ph 7.35~7.45 BE ±3

PCO235~45mmHg SO299~100%

PO2100~200mmHg TCO223~31mmol/L

HCO322~29mmol/L

K 3.5~5.5 mmol/L

Na 136~145 mmol/L

Ca 96~108 mmol/L

补钾的计算公式:

所需10%KCl量=0.3×体重×(预纠正钾浓度-实际的钾浓度)÷1.34

加NaHCO3的计算公式:

所需5%NaHCO3量=体重×BE/4(负值)÷0.6

(七)SAT/HCT监测

体外循环中连续监测SAT/HCT

1、AT/HCT测定仪(CDI100、Medtronic)

2、AT/HCT接头分1/2、3/8、1/4英寸三种

规格,根据相应规格管道选择。

3、连接位置:A端:主动脉灌注管;V端:腔静脉回流管

4、动脉血正常值:95~100%

5、静脉血正常值:>70%

(八)尿与尿量监测

1、尿的性质

正常:清、微黄,异常:淡红色、血色素尿

2、尿量:

一般要求转流中尿量>1ml/lkg/h。

(九)时间监测

体外循环中需监测的具估时差是;

转流开始与停机时间、阻断与开放主动脉时间、降复温时间、停跳液灌注时间、停跳液灌注间隔时间、心脏复跳时间、辅助循环时间

(十)氧合器血平面监测

最低血平面监测:防止氧合器排空

最高血平面监测:防止血液溢出氧合器

(十一)ACT(激活凝血时间)监测

1、意义;监测肝素的抗凝效果

2、ACT测定仪:Medtronic ACT II型

3、ACT正常值:80~120秒;体外循环中:>480秒;(使用抑肽酶后:>750秒)

4、ACT监测时间

(1)麻醉后(基础值)、肝素化后5min、转机后每30~40分钟检测一次;

(2)如ACT<480 秒,追加肝素30~50mg/次,再测,直至>480秒

(3)鱼精蛋白中和后10min,如>150秒,追加鱼精蛋折20~30mg/次,再测

(十二)血流量灌注常规

1、体外循环灌注流量的区分

成人

ml/kg/min L/min/m2

高流量灌注>80 >2.4

中流量灌注50~80 1.8~2.4

低流量灌注<50 <1.8

高流量对不同年龄组的患者有所区别,婴幼儿可达到 3.5 L/min/m2,或150~200ml/kg/min。

2、体外循环的灌注流量是根据正常心脏输出量的低限以及以下的具体情况而定:

(1)流量必须在氧合器规定的范围内。

(2)根据体重、体表面积计算流量,以体表面积计算较准确,尤其是儿童

与婴幼儿。

(3)不同体温可采用不同流量:

常温、浅低温采用高流量,中低温采用中流量,深低温采用低流量、微量或暂停循环

3、调整灌注流量的根据和指标

(1)血流动力学:MAP、CVP的变化

(2)静脉血氧饱和度:>90%、<70%

(3)尿量:无尿或尿少

(4)手术要求:减流量

(5)综合指标:血平面、静脉回流量、左右心吸引量、超滤等

十七、停止转流的基本条件

(一)心脏复跳后辅助循环时间相当于阻断循环时间的1/4;

(二)心电图显示基本正常,若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动过缓,已放置临时心脏起搏器;

(三)心肌收缩有力:MAP60~80mmHg;

(四)心脏充盈:CVP5~15cmH2O;

(五)鼻咽温:36.5~37℃,肛温:35~36℃。末梢温暖;

(六)HCT:>25%,Hb:>8g/dl;

(七)尿量:2ml/kg/h以上;

(八)血气、电解质:在正常范围;

(九)外科畸形矫正满意。

十八、体外循环记录常规

记录单内容。记录单记录病人术前常规资料、手术实施情况,体外循环资料:体外循环机型、氧合器、超滤器类型及规格、预充液成分与用量、体外循环的变化和用药、停跳液的灌注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病、死亡记录。

十九、机余血的处理

1、停机后,机余血可根据患者的MAP、CVP、心脏充盈情况少量多次从动脉直接输入;

2、病人鱼精蛋白中和后,可将机余血收集到无菌的输液袋或输液瓶内;

3、回收后的机余血从静脉输入体内,并在输注守程中适法从静脉补充鱼精蛋白(5mg/100ml);

4、回收的机余血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出手术室前)输完,以免回ICU后增加胸腔引流量;

5、转流中已出现明显血尿,或使用鼓泡肺转流时间过长者,停机后补足血

容量后,机余血可丢弃。

二十、体外循环意外与故障的预防

体外循环中由于机械原因、产品质量问题或技术操作失误或导致体外循环危机或意外的发生,应以预防为主,尽量避免事情的发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1、体外循环的机械性故障

(1)电源中断常见原因:

停电、保险丝烧断、电源插头脱落,被人为断开,机内无蓄电池或失灵。

(2)动脉泵故障至停泵常见原因;

泵管挤压过紧、压力过高(机器保护作用,自动停泵),泵管内异物,机器设置错误。

2、体外循环的产品质量问题

(1)氧合器氧合性能不良,氧合器或变温器接口漏血、漏品或脱落,氧合器祛泡不良。

(2)过滤器漏血或堵塞。

(3)泵管破裂。

3、体外循环的技术操作失误

(1)气体进入动脉:氧合器血平面排空

(2)气体进入心脏:左心吸引泵反装

(3)体外循环血液凝固:未加肝素

(4)氧合器氧合不良:未加氧、接错管道、气源,气体调节失误

(5)泵管破裂、管道崩脱、泵管挤压过紧,管道连接不紧或管内压力过高、手术者操作错误:接错管、钳错管。

心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目录 第一章心血管外科手术麻醉操作常规 (1) 一、标准心脏手术室配置 (1) 二、体外循环 (3) 三、抗凝及血制品 (5) 四、术毕往ICU病房的转运 (7) 第二章体外循环操作常规 (8) 一、体外循环操作管理常规(总则) (8) 二、冠心病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17) 三、瓣膜病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21) 四、小儿体外循环管理 (24) 五、大血管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31) 第三章开胸、体外循环的建立、关胸操作常规 (35) 第四章二次开胸操作常规 (37) 第五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操作常规 (39) 一、术前准备 (39) 二、乳内动脉游离 (41) 三、大隐静脉游离 (42) 四、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 (44)

五、常规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 (46) 六、室壁瘤切除手术 (48) 七、自手术室转运至ICU途中处理 (50) 八、ICU中处理 (50) 九、ICU转运至普通病房的处理 (56) 十、出院计划 (57) 第六章瓣膜手术操作常规 (57) 一、二尖瓣替换手术 (57) 二、主动脉瓣替换手术 (59) 三、联合瓣膜替换手术 (60) 四、二尖瓣直视成形手术 (62) 五、三尖瓣直视成形手术 (63) 六、三尖瓣替换手术 (64) 七、瓣膜替换联合冠脉搭桥手术 (65) 第七章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操作常规 (66) 一、室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66) 二、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68) 三、动脉导管结扎手术 (69) 四、法洛氏四联症根治手术 (70)

五、右室流出道疏通手术 (72) 六、主动脉缩窄成形手术 (73) 八、三尖瓣下移畸形矫治手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部分型房室隔缺损修补手术 (76) 十、完全型房室隔缺损修补手术 (76) 第八章大血管疾病手术操作常规 (77) 一、腋动脉插管 (77) 二、升主动脉替换手术 (79) 三、Bentall手术 (80) 四、Betall+半弓替换手术 (82) 五、改良全主动脉弓置换+Bentall+象鼻手术 (85) 六、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David I型)手术 (87) 第九章全机器人及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操作常规 (89) 一、全机器人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 (89) 二、全机器人乳内动脉游离 (91) 三、全机器人冠脉搭桥手术 (93) 四、全机器人内乳动脉游离+MIDCAB (94) 五、全机器人二尖瓣成形手术 (95) 第十章心脏移植手术操作常规 (98)

各种心内科常用操作诊疗常规

临时心脏起搏术 一、适应症 (1)病窦伴有阿-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 (2)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分支阻滞伴有阿-斯综合征或类似发作 (3)尖端扭转室速药物治疗无效 (4)药物中毒(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物),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等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 二、方法 (一)术前准备 (1)药物:消毒用碘酒,利多卡因 (2)穿刺针、静脉穿刺鞘、双极临时起搏导管、临时起搏器、胸穿包、换药碗、一次性镊子、针筒(1)、纱布(4)、肝素盐水、贴膜(2) (3)心电监护、除颤仪、氧气、气管插管 (4)向患者说明手术的过程,注意配合的事项 (5)向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签写手术同意书 (二)手术方法 (1)监护室中无x光透视下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如患者情况特殊可护送至导管室中行起搏器植入术。 (2)穿刺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3)沿留置静脉鞘将起搏电极送到右室心尖部、流出道、三尖瓣下。 (4)测起搏阈值小于1mv,起搏电压大于起搏阈值的3倍。 (5)术后穿刺处缝1针,并以消毒贴膜固定起搏导管。 (三)术后处理 (1)常规心电图(12导联) (2)床边胸片(后前位) (3)患者患肢制动,平卧位最佳,如患者不能坚持,可予左侧卧位。 (4)如需要选择适当抗生素。

(四)注意事项 (1)注意生命体征变化(测P,R,BP QH,测体温Q4H) (2)注意心影大小 (3)注意局部有无出血和血肿 (4)注意起搏和感知功能 (5)注意起搏电极的位置 (6)如入锁骨下动脉拔出针头或钢丝并局部加压,勿入扩张管,应由胸外科医师手术室处理。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监护室) 一、适应症 1 病窦伴有阿-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 2 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分支阻滞伴有阿-斯综合征或类似发作 3 心动过缓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引起如头昏、黑矇、心力衰竭和晕厥等症状 4 有症状的II度以上A VB,不论阻滞部位和类型。 5 无症状的II度以上A VB,但心室率小于40次/分,或证实心脏停搏大于3秒。 6 由高度A VB诱发的快速异位性心律失常而需要药物治疗者。 7 颈动脉过敏:明确反复晕厥或轻压颈动脉窦引起大于3秒心脏停搏。 8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通过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二、术前准备 (1)排除药物性,可逆性原因引起的上述心律失常 (2)术前常规检查三大常规,PT,APTT,血肝肾功能,胸片,心电图,心超,血糖(3)如病情允许常规停用抗血小板药物5-7天,术前至少停用华法令3天。 (4)向患者说明手术的过程,术中配合的事项 (5)由手术医生向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签写手术同意书,并选择相应的永久起搏器型号 (6)家属付款并将付款但交到监护室

第一章 体外循环的历史

第一章体外循环简史 引言 体外循环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心脏外科手术的历史。从人类不断的探索、发现,到外科手术频繁的医疗事故的发生以及所有与之相关的工作人员为之付出的辛劳汗水,这些都是心脏外科进展的镜子。最初的心脏缝合被视作危险、凶暴甚至是亵渎神灵的行为,在今天已经成为了常规的方法。无疑这些领域的先驱们的勇气和决定更促进了体外循环的发展。 关于心肺分流术的历史和心脏外科的发展的介绍已经有很多,推荐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应该了解心脏外科的“界标”。本书后续章节将会详细的介绍心肺分流术的历史背景及该领域的细节问题。因此,本章节将简单的介绍一些在心肺分流术发展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主要资料。 一、第一台体外循环机 John Heysham 和Gibbon(1903-1973)很好的定义了心肺分流术的定义。Gibbon教授出身于医生世家,在哈佛医学院跟随Churchill教授工作。1930年,一例行胆囊切除术后的女患者发生了肺血栓栓塞并发症。Churchill教授对其实施了肺栓塞摘除术,但在当时的美国还没有行肺栓塞摘除术后存活的报道。Gibbon 教授负责该病人的后续治疗,也由此萌生了心肺分流术的念头。 在漫长的夜里,Gibbon教授无助的看着与病魔斗争的病人的血液逐渐变暗且血管逐渐扩张,Gibbon教授想到能否将病人的血液移走使其与氧混合并将二氧化碳排出,然后再将富含氧的红色血液回输到患者的动脉,以此来挽救患者的生命。设想能否绕过栓塞的血管在体外建立一个旁路来执行部分的心肺功能。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接下来的20年,Gibbon教授与其妻子一起开始潜心设计机械性泵氧器。1949年IBM实验室设计了第一代心肺分流机,这种心肺机应用到小狗的心肺旁路仅有10%的死亡率,1951年开发了临床心肺机。1953年,历史上首次借助心肺分流术成功的缝合了房间隔缺损。 然而,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很快因为Gibbon教授后续治疗的四例病人的死亡而停顿。他开始重新审视这项技术并对自己的手术能力产生怀疑,由此暂停了这个项目。Kirklin教授使用改进的二代心肺机对8例心内缺陷的患者进行治疗,

上海体外循环专业质量控制检查标准2016修订版

上海市体外循环专业质量控制检查标准 (2016修订版) 一、人员和资质(10分) (一)每台手术应至少有一名具有体外循环专业技术合格证书的灌注师作为主 灌人员全程操作(2分); (二)每台手术应配备辅助人员协助主灌人员进行操作(2分); (三)具有中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合格证书的人员数量和心肺机的比例(2 分),>1.3:1为满分,每减少0.1扣1分; (四)体外循环专业人员(含无合格证书但协助体外循环专业的人员)和心肺 机的比例(2分),>2:1为满分,每减少0.1扣1分; (五)体外循环专业人员和年手术数量的比例<1:250(2分),每增加10%扣1 分; 二、规章制度(20分) (一)具有体外循环操作常规(5分),至少包括温度、流量、心肌保护、神经 系统保护、改良超滤(儿童)等必须的技术操作方案,根据常规的完整 程度酌情扣分,没有常规为0分; (二)耗材选择(5分) a)按照体重(儿童)等标准制定相应耗材(氧合器、插管等)选择规 定(2分); b)严格按照标准选择耗材(3分); (三)记录单形式(5分),采用统一质控记录单,采用自行设计的记录单扣2

(四)制定紧急情况(如停电、心肺机、氧合器失灵等)下的应急预案,并对 灌注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5分); 三、设施设备(30分) (一)手术室(10分) a)需要在心肺转流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手术室面积应不低于40平 方米(3分); b)手术室的空调系统能够独立调节温度于20-25摄氏度,并保持湿度 于40-60%(3分); c)手术室中应在合适的位置安装监护仪,可保证灌注人员随时观察患 者的生命体征(4分); (二)心肺机(10分) a)应配备质量可靠的人工心肺机,每台心肺机应有专门的台账;完备 可用的心肺机及辅助设备(4分),每台心肺机(儿童不少于5个泵, 成人不少于4个泵)需包括平面报警,压力报警(2个),静脉氧饱 和度,空氧混合装置,升降温水箱和水毯或空气加热装置,(每缺1 项扣1分); b)仪器的保养和维护,定期(每半年)进行心肺机维修保养并有记录 或台账(5分); c)保持心肺机的日常清洁维护(1分); (三)变温系统(5分) a)变温水箱的数量不低于实际使用的心肺机数量;每半年由专业人员

体外循环实施流程

体外循环实施流程 第一节转机前准备 一.体外循环手术前期的物品准备 1、体外循环机的准备 (1)滚压泵的准备:检查滚压泵的运转情况。 (2)电源系统:检查电源连接线、插座等是否牢靠、稳固,供电是否正常。 (3)变温水箱的准备工作: A.检查水箱水量; B.变温水箱的电路; C.检查水箱的工作状态; D.检查温度指示系统; E.连接出入水口,检查水压及流速。 (4)变温毯、电热毯的准备情况,工作是否正常。 (5)温度探头的准备,是否工作正常。 (6)气源设备的准备:氧气气源、空气气源的准备,管道是否通畅,压力是否正常,气体流量表是否灵敏及准确可靠。 (7)ACT监测仪: A.工作状态是否正常,音频报警和计时器是否正常工作,试管井是否旋转; B.试管是否充足及过期; 2、体外循环中消耗品的准备 1、氧合器 (1)选择氧合器类型 (2)根据患者的体重及氧合器本身性能选择氧合器型号; (3)试水,检查是否有渗漏; 2、插管与管道的准备 (1)动、静脉插管,与手术医生核实插管部位及具体型号的插管; (2)心内吸引管; (3)心外吸引管; (4)循环管道的准备; 3、动脉微栓过滤器的准备:据术中最高流量选择相应型号; 4、其他物品:回流室及超滤器的准备; 3、药品准备:详见体外循环巡回组流程; 二.CPB前准备工作 1、预充排气 A.膜式氧合器的预充排气及注意事项: ●预充前进行水循环试验,观察变温器有无漏水; ●安装完毕后检查各接口连接是否正确、牢固,必要时扎带加固,连接氧气管到氧合器的 入气口,开放膜式氧合器的排气孔; ●大流量排净体外循环管道及心肌停跳液灌注管道内气体,排净后停泵,钳夹动、静脉管 路; ●调整泵的松紧度,排净多余液体,并考虑是否加入胶体或血液,内走血式膜式氧合器在 灌注前应维持循环回流的自身循环; ●预充液、血内加入适量肝素,防止凝血。

体外循环的基本概念

体外循环是指用一种特殊装置暂时代替人的心脏和肺脏工作,进行血液循环及气体交换的技术。这一装置分称为人工心和人工肺,亦统称人工心肺、人工心肺装置或体外循环装置。体外循环时,静脉血经上、下腔静脉引入人工肺进行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氧合后的血液又经人工心保持一定压力泵入体内动脉系统,从而既保证了手术时安静,清晰的手术野,又保证了心脏以外其他重要脏器的供血,是心脏大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保证措施,1953年Gibbon 首例应用于临床。体外循环基本装置:包括血泵、氧合器、变温器、贮血室和滤过器五部分。血泵,即人工心,是代替心脏排出血液,供应全身血循环的装置。根据排血方式分为无搏动泵和搏动泵两种。目前仍以无搏动泵应用较广泛,射出血液为平流,以滚压式泵为主,靠调节泵头转动挤压泵管排出血液。搏动泵排出血液为搏动性可分为与心脏同步和非同步两种。氧合器:即人工肺。代替肺脏使静脉血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目前使用的有三种类型:①血膜式,血液散布在平面上形成血液薄膜,与氧气接触并进行气体交换,转碟式为其代表,可重复使用,但费时费力,目前国内已极少应用;②鼓泡式,血液被氧气(或氧与二氧合碳混合气)吹散过程中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形成的气泡用硅类除泡剂消除,根据形态有筒式和袋式,是目前应用最广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研制并生产的西京-87型氧合器,其主要部件性能达国际水平,为国内各医院欢迎;③膜式,用高分子渗透膜制成,血液和气体通过半透膜进行气体交换,血、气互相不直接接触,血液有形成分破坏少,其外形有平膜式和中空纤维式。变温器:是调节体外循环中血液温度的装置,可作单独部件存在,但多与氧合器组成一体。变温器的水温与血温差应小于10~15℃,水温最高不得超过42℃。贮血室:是一容器,内含滤过网和去泡装置,用作贮存预充液,心内回血等。滤过器:滤过体外循环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气泡、血小板凝块、纤维素,脂肪粒,硅油栓以及病人体内脱落的微小组织块等,不同部位应用滤过器的网眼各异。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一般采用纵劈胸骨入路,纵行切开心包显露心脏,从心内注射肝素2~3mg/kg,经检测血液不凝后,顺序插升主动脉灌注管和下腔静脉,上腔静脉引流管,分别与已预充好的人工心肺机相应管道连接,即可开始外循环转流。体外循环预充,现在常规采用血液稀释法,预充液应考虑渗透压、电解质含量和血液稀释度三方面。血液稀释程度,各家掌握不一,血红蛋白5~10g%之间,血球压积10~30%不等。预充用的晶体液通常有乳酸林格氏液,生理盐水,50%葡萄糖液等,胶体液可选用ACD血、血浆,白蛋白等,还需加入钾、镁、碳酸氢钠以及抗菌素等。体外循环方法,根据手术需要,可分为①常温体外循环,用于心内操作简单,时间短者。要求体外循环氧合性能好,能满足高流量灌注需要;②浅低温体外循环:采用体外循环血流降温,心内操作期间鼻咽温维持在28℃左右。心内操作即将结束时开始血液复温,鼻咽温至35~36℃时停止复温;③深低温微流量体外循环:多在心功能差,心内畸形复杂,侧技循环丰富的患者应用。鼻咽温降至20℃左右,心内操作关键步骤可将灌注流量降低,最低可达5~10ml/kg/分。既保持手术野清晰又防止空气进入体循环发生气栓。微量灌注实际上对机体是停止循环,要尽量缩短时间;④深低温停循环,主要用于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和成人主动脉瘤手术。术中将体温降至20℃以下,停止血液循环,可提供良好的手术野,但需具备良好条件和熟练的灌注技术。心内手术期间,为了便于精细操作,获得无血手术野,必须将升主动脉钳闭,阻断冠状动脉血液循环,这就使心肌处于缺血缺氧状态。早期手术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心肌缺血坏死。为此,多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心肌保护的研究,以期在获得无血手术野的同时,又能使心肌得到妥善保护,术后恢复良好功能,目前应用最广的是全身中度低温,心脏局部深低温,主动脉内灌注冷停跳液法,全身温度维持在28℃左右。心肌温度维持在15~20℃,其方法是升主动脉阻闭后,由主动脉根部灌注配好的4℃冷停跳液,使心肌迅速停止活动,减少能量消耗,并每20分钟灌注一次,同时心包内以冰泥包裹,或4℃生理盐水循环灌注。因心内膜温度偏高,必要时行心腔内降温。心内操作结束后,心脏复苏,停止体外循环,待循环稳定后,拔除心内插管,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体外循环护理常规及健康指导

体外循环护理常规及健康指导 体外循环亦称心肺转流,是利用特殊的人工装置将静脉血引出进行体外氧合,再经血泵输回体内动脉系统的生命支持技术。其特殊装置为人工心及人工肺,统称人工心肺装置或体外循环装置。 【护理常规】 1.术前 (1)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确测量身高、体重,做好记录。 (2)保证休息、防止受凉。适当活动,根据病情给予吸氧指导。 (3)指导饮食:高热量、高蛋白质、易消化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 (4)做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思想顾虑。 (5)有针对性进行术后护理配合指导,如训练咳嗽、深呼吸、床上使用便器排便等,利于术后配合。 (6)应用利尿药的患者注意观察尿量及电解质的变化,告知患者术后控制饮水的重要性,维护心功能。 (7)手术日晨准备:测量生命体征,更换清洁病员服,取下活动性义齿、眼镜、首饰等物品,贵重物品交其家属保管,女患者不化妆、不涂抹指甲油,再次检查患者腕带佩戴情况,按手术需要将病历、术中用药、X线片等带入手术室,与手术室人员进行核对交接。 2. 术后

(1)术后体位:术后给予平卧位,待循环稳定后给予床头抬高30°~45°。 (2)呼吸机辅助通气,妥善固定气管插管,防止气管插管脱出或移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并发症。拔除气管插管后,常规吸氧5L/min,应用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喉头水肿,降低痰液的黏稠度,预防和控制呼吸道感染,指导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排痰。 (3)病情观察:对血压、心率、心律、呼吸、尿量、神志等进行严密监测和记录,预防及积极处理患者心率过快、过慢及频发异位心律的发生,维持血压在术前血压的20mmHg范围内。 (4)伤口护理: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切口疼痛影响患者呼吸的深度和幅度,不利于术后肺部扩张,及时进行疼痛评估和对疼痛干预,利于患者休息和康复。 (5)管路护理:保持心包、纵隔引流管通畅,按时挤压引流管。每小时记录引流量,色、性质的变化。引流液短时间内增多,应用止血药物处理后不见效果,引流液大于4ml/(h·kg),连续2h 以上,应考虑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密切注意有无心脏压塞征象,一旦确定立即做好开胸止血的准备。 (6)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①电解质紊乱:体外循环中,常可见有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血清钾下降等,可采用体外转流过程中高灌注量和避免术中低血压和血容量改变;遵医嘱给予碳酸氢钠及氯化钾静脉滴入;静脉输注氯化钾注意掌握时间、浓度,观察尿量变化,及时根据血清钾离子

小儿体外循环常用公式和配方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小儿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常规(草案)一、术前准备工作 每周五例会和外科医师就病例的手术方法和步骤,体外循环要求,体外循环模式进行商榷,制订手术方案。 1、认真随访病人,查看病例,包括年龄、体重、身高及核对各项化验指标。 2、如有手术禁忌(新近有外伤史、肝肾功能和凝血异常等)应及时与手术组医师联系。 3、申请血球、血浆等血制品并开具申请单。 4、根据病儿病情特点及家庭经济情况,选择合适的灌注泵、氧合器、插管管道、回收过滤装置等消耗品以及所需的特殊用品。 5、制定合理的预充和用药计划。 6、选择适当的灌注方式、温度及流量方式。 二、常用公式和配方 1、体表面积(s)= 身高(cm)×体重(kg) 3600 2、血容量 体重(kg)血容量(ml/kg) ≤10 85 ≤20 80 ≤30 75 ≤40 70 >40 65 3、预充液公式 (1)晶体总量=预充晶体量+碳酸氢钠量+甘露醇量+回收停搏液中的晶体量。 (2)预充胶体量=预充的人工和天然胶体总量+血浆量+库血量×(1-库血HCT)。 (3)胶体总量=预充胶体量+患者血容量×(1-HCT)。 (4)预充总量=晶体总量+预充胶体量+库血。 (5)转中预计HCT=(转前HCT×血容量+库血HCT×库血量)/(血容量+预充总量)(6)转中晶胶化=晶体总量/胶体总量。 预计HCT×(预充总量+病人血容量)—病人血容量×HCT 库血用量(ml)= 0.6(库血压积)

胶体量(ml )= 4、插管、管道、氧合器、动脉微栓滤器的选择 (1)、主动脉插管 体重(kg ) 管经(Fr ) <4 8(弹簧) 5-10 10-12 10-15 12-14 15-20 14-16 >20 16 18 (2)、腔静脉插管 体重(kg ) 上腔静脉(Fr ) 下腔静脉(Fr ) <4 12 14 <5 14 16 5-10 16 18 10-15 18 20 15-20 20 22 >20 22 24 20-30 24 26 >30 26 28 (3)、体外配套管备件 A 型: 台上管道:3/8 3.2m 一端红、一头兰×1 1/4 2.5m 二端红、黄兰各×1 台下管道: 3/8 泵管 2.2m ×1 3/8 1m ×2 1/4 0.6m ×1 B 型: 台上管道: 3/8 2.2m 兰 1/4 1m 红×1 1/4 2.5m 二端红、黄、兰各×1 台下管道: 1/4 泵管 2.2m ×1 病人血容量×(1—HCT ) 2 —预充量 ×0.7

体外循环发展史

体外循环发展史 一、体外循环的定义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ECC)是指通过特殊装置将回心血液引流至体外,经氧合后再输回人体,从而临时完全或部分代替心、肺功能的一种专业技术,也称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体外循环技术使常规条件下难以进行的心内畸形、高难大动脉疾病纠治手术得以开展,开创了心、血管外科学的新纪元,其也成为心脏、血管疾病外科治疗的必备技术。 二、体外循环的发展简史 (一)组织灌注 1812年,Le Gallois死亡动物的组织器官以血灌注后出现短暂生命恢复现象。建立体外模型,以保证器官的存活。 19世纪中叶,Brown-Sequard 以血液灌注死刑犯尸体,尸僵消失。 1929年,Brukhonenko和Tchetchuline以血灌注断头犬的头或全身,头及其它组织器官功能能维持数小时。 血液灌注的意义:向组织器官提供氧气及其他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废物,保持生命内环境的稳定。 研究证明:保持含氧血液的灌注能维持组织器官的功能。 (二)医疗要求呼唤体外循环技术的诞生 先天性心脏畸形、大血管等疾病治疗的需要 1930年10月,美国波士顿麻省总院外科,一女病人行胆囊切除术后两周出现肺大块栓塞死亡,促动其监护医师、刚毕业的Gibbon产生设想:如果将此病人的静脉血氧合变成动脉血后再输入其动脉内,也许能救活此病人。 1953年5月,Gibbon用其自制的体外循环装置为一18岁患有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女孩cecelia bavolek 成功进行了世界首例于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房缺修补术。(三)进行体外循环三个基本条件: ①足够的血流动力(人工心或血泵) ②充分的血液气体交换(人工肺) ③满意的血液抗凝 (四)三个基本条件的实现 1.血泵: 注射器、活塞泵、隔膜泵、螺旋推进泵、指压泵、单滚压泵、多滚压泵、锥面 滚压泵、离心泵、涡流泵、重力皮囊滚压泵等。目前临床体外循环中最常用的 为滚压泵和离心泵,其具有足够的驱动力、精确控制流量、使用方便等特点。 转子 泵离心泵 2.人工肺(氧合器):

各种心内科常用操作诊疗常规

临时心脏起搏术 、适应症 1)病窦伴有阿-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 2)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分支阻滞伴有阿-斯综合征或类似发作 3)尖端扭转室速药物治疗无效 4)药物中毒(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物),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等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 二、方法 一)术前准备 药物:消毒用碘酒,利多卡因穿刺针、静脉穿刺鞘、双极临时起搏导管、临时 起搏器、胸穿包、换药碗、一次性镊子、针筒(1)、纱布(4)、肝素盐 水、贴膜(2) 心电监护、除颤仪、氧气、气管插管向患者说明手术的过程,注意配合的事项 向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签写手术同意书 二)手术方法 监护室中无x 光透视下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如患者情况特殊可护送至导管室中行起搏器植入术。 穿刺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沿留置静脉鞘将起搏电极送到右室心尖部、流出道、三尖瓣下。 测起搏阈值小于1mv,起搏电压大于起搏阈值的3倍。

5)术后穿刺处缝1 针,并以消毒贴膜固定起搏导管。 三)术后处理 常规心电图(12 导联)床边胸片(后前位)患者患肢制动,平卧位最佳,如患者 不能坚持,可予左侧卧位。 如需要选择适当抗生素。 四)注意事项 注意生命体征变化(测P,R,BP QH,测体温Q4H) 2) 注意心影大小 注意局部有无出血和血肿注意起搏和感知功能注意起搏电极的位置如入锁骨下 动脉拔出针头或钢丝并局部加压,勿入扩张管,应由胸外科医师手术室处理。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监护室) 、适应症 病窦伴有阿-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 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分支阻滞伴有阿-斯综合征或类似发作 心动过缓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引起如头昏、黑蒙、心力衰竭和晕厥等症状 有症状的II度以上AVB不论阻滞部位和类型。 无症状的II度以上AVB但心室率小于40次/分,或证实心脏停搏大于3秒。 由高度AVB诱发的快速异位性心律失常而需要药物治疗者。

体外循环建立撤除及注意事项

体外循环建立、撤出及注意事项 [术前准备] 1.消除一切感染病灶。 2.纠正营养不良、贫血以及肝、肾和其他脏器功能障碍。 3.纠正心力衰竭,或使病人处于可能的最佳状态。 4.术前48小时停用毛地黄类药及利尿药。 5.术前1周用普通饮食,以利调整电解质平衡,如病人长期服用利尿药,则术前1周将口服氯化钾适量增加,以利克服体内钾的不足。 6.术前3日开始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手术当日术前用药时,给一个剂量抗生素。 7.重症病人术前1周起静脉点滴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溶液(GIK),以保护心肌。 8.术前应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消除顾虑,增强医患合作。让病人了解手术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以利病人主动配合。 [手术步骤] 1.切口胸骨正中切口是标准的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切口,它显露好,适合任何部位的心脏手术。切口起自胸骨切迹稍下,达剑突下约5cm。 2.锯开胸骨沿正中用电刀切开胸骨骨膜,分离胸骨切迹达胸骨后;然后解剖剑突及分离胸骨后间隙。切除剑突后,用风(电)动锯沿中线将胸骨纵行锯开。骨膜用电凝止血,胸骨用骨蜡止血。 3.切开心包纵行正中切开心包,上达升主动脉反折部,下达膈肌,切口下段向两侧各切一侧口以利显露。之后将心包切缘缝合于双侧胸骨外的软组织,用撑开器撑开胸骨,显露心脏[图1-1~3]。 4.心外探查探查主动脉、肺动脉、左右心房、左右心室、上下腔静脉和肺静脉的大小、张力以及是否有震颤,还要检查是否存在左上腔静脉及其他心外可以发现的畸形。 5.建立体外循环 ⑴腔静脉套带:先将主动脉和肺动脉间的间隙分开,行升主动脉套带,牵拉升主动脉上的带向左,显露上腔静脉内侧,用直角钳沿上腔静脉内侧绕过其后套带。用同样方法用下腔套带钳绕下腔静脉套带备用。 ⑵动脉插管:在升主动脉的远端,用7号线作两个同心荷包缝合,均不穿透血管,缝于主动脉的外膜,荷包线的开口左右各一。将荷包线套入止血器,以备插管时

动脉穿刺置管术操作常规

直接动脉血压监测常规 (一)适应症 1?危重病人监测:各类严重休克、心肺功能衰竭等。 2?重大手术监测:如体外循环及其他心血管手术、低温麻醉、控制性降压、器官移植等。 3?术中需要反复抽取动脉血标本作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等。 (二)穿刺途径 常用桡动脉、足背动脉、股动脉,其次是尺动脉、肱动脉。由于桡动脉部位表浅,侧支循环丰富,为首选。股动脉较粗大,成功率较高,但进针点必须在腹股沟韧带以下,以免误伤髂动脉引起腹膜后血肿,足背动脉是股前动脉的延续,比较表浅易摸到,成功率也较高。肱动脉在肘窝上方,肱二头肌内侧可触及,但位置深,穿刺时易滑动,成功率低,并且侧支循环少,一旦发生血栓、栓塞,可发生前臂缺血性损伤,一般不用。 (三)桡动脉穿刺插管术 1?定位:腕部桡动脉在桡侧屈腕肌腱和桡骨下端之间纵沟中,桡骨茎突上下均可摸到搏动。 2.Allen ' s试验:用本法估计来自尺动脉掌浅弓的侧枝分流。观察手掌转红时间,正常人5?7秒,平均3秒,V7秒表示循环良好,8?15秒属可疑,>15秒血供不足。>7秒者属Allens 试验阳性,不宜选桡动脉穿刺。 3?工具: (1)20G (小儿22G、24G )静脉留置针; (2)开皮用18G普通针头; (3)肝素冲洗液(2.5?5 p/ml肝素); (4)测压装置包括三通开关,压力换能器和监测仪等。 4?穿刺方法:有直接穿刺法、穿透法。

(1)直接穿刺法:摸准动脉的部位和走向,选好进针点,在局麻下(或诱导后)用20G留置针进行动 脉穿刺。针尖指向与血流方向相反,针体与皮肤夹角根据病人胖瘦不同而 异,一般为15?30。对准动脉缓慢进针。当发现针芯有回血时,再向前推进1?2mm , 固定针芯而向前推送外套管,后撤出针芯,这时套管尾部应向外喷血,说明穿刺成功。 (2)穿透法:进针点、进针方向和角度同上。当见有回血时再向前推进0.5cm左右,后撤针芯,将 套管缓慢后退当出现喷血时停止退针,并立即将套管向前推进,送入无阻力并且喷血说明穿刺成功。 5?电子测压方法:需压力装置、冲洗控制开关、压力传感器、管道及监测仪。穿刺前需将监 测装置以无菌方法连接、排气,并要熟悉监测仪性能和操作程序,按步骤调节零点,穿刺成 功后将测压管与套管针连接,即可在屏幕上出现压力波形与数据。 6?并发症防治:血栓形成、动脉栓塞的预防方法: (1)Allen ' S试验阳性及动脉有病变者应避免桡动脉穿刺插管; (2)注意无菌操作; (3)尽量减轻动脉损伤; (4)排尽空气; (5)发现血块应抽出,不可注入! (6)末稍循环不良时应更换穿刺部位; (7)固定好导管位置,避免移动; (8)经常用肝素盐水冲洗; (9)发现血栓形成和远端肢体缺血时,必须立即拔除测压导管,必要时可手术探查取出血 块,挽救肢体。 (四)并发症及处理

体外循环手术器械护士的常规配合

体外循环手术器械护士的常规配合 一体外循环的概念人工肺将上下腔静脉或有心房的血引出流入人工肺内氧合,再经过人工泵将氧合的血液输入大动脉,以维持机体在循环阻断时的生理功能。如此血液不经自体的心肺进行氧合和组织灌注的过程,称之。 二手术配合 1 消毒皮肤,铺无菌单按普通外科常规消毒 2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胸骨骨膜:用10#小圆刀切皮肤,干纱布拭血,电刀切皮下组织,电凝止血,沿中线切开胸骨骨膜,直角钳沿胸骨后窝分离,大弯钳持花生米沿胸骨后线做钝性分离胸骨后与心包间的疏松结缔组织。 3 开胸:双头阑尾拉钩牵开剑突处,电锯锯开胸骨,电凝骨腊止血,胸腔牵开器撑开胸骨。 4 分离胸腺,切开心包:用心脏镊/心脏剪分离胸腺,电凝止血或4#丝线结扎,二把扁桃钳提起心包,心脏剪纵形剪开,取去胸腔牵开器,用9X17圆针7#丝线将心包两边分别间断悬吊于皮下组织,再用胸腔牵开器撑开胸骨,此时提醒麻醉师对病人进行全身肝素化。 5 心外探查:生理盐水给医生洗手,冲洗器吸生理盐水冲洗心包腔,然后心外探查。 6 插管:(1)插主动脉管用涤纶线缝主动脉插管荷包缝线,套入细小阻断管(尿管),蚊式钳夹线电刀或剪刀分离主动脉壁外膜,11#尖刀在主动脉壁切开小口插入主动脉管,收紧荷包线,10#丝线结扎固定二次。(2)插上腔静脉管心脏镊提起右心/心耳钳夹住/心脏剪剪开,涤纶线缝荷包,套入尿管,蚊式钳夹住,用二把扁桃钳提起心耳切口两侧,插入上腔静脉管,收紧荷包线,10#丝线结扎固定一次。(3)插下腔静脉管在右房壁上靠下腔静脉开口处,用心房钳夹住,11#尖刀切开,其余方法同插上腔管一样。三条关都插好后开始并行体外循环和血流降温。 7 游离主动脉后壁:用心脏镊/心脏剪剪开主动脉外膜并游离主动脉后壁,小蒂钳绕过主动脉后壁引出细棉线,小弯钳夹线。(帮助阻断主动脉时提起用) 8 游离上腔静脉:镊子剪刀游离好后,直角钳绕过上腔静脉引出阻断带,套入阻断管,大弯夹住带。 9 游离下腔静脉:有大蒂钳绕过下腔静脉,引出阻断带,大弯夹住带。 10缝停跳液灌注管荷包线/缝插左房引流荷包线/洗手/覆盖心脏保护巾/阻断上下腔静脉/阻断主动脉/插冷心脏停跳灌注针头/灌注停跳液/进行各种心内操作 1

大血管手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

内容摘要:作者:王加利,李佳春,高长青,丁振元,骆荩,张涛 作者:王加利,李佳春,高长青,丁振元,骆荩,张涛 【摘要】目的总结各种大血管手术中的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方法及管理经验。方法 ecc下完成各种大血管手术61例,升主动脉人造血管置换、bentall手术采用升主动脉-右房插管,中低温体外循环方法;升主及半弓置换手术采用腋动脉-右房插管,深低温停循环方法;全主动脉弓置换(象鼻术)+带膜支架植入手术采用腋动脉-右房插管,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方法。心肌保护均采用4∶1含血冷停搏液顺行+逆行方法灌注。结果升主及半弓置换10例,bentall手术33例,cabrol+半弓置换手术1例,bentall+升主及半弓置换手术9例,bentall+全弓置换(象鼻术)+带膜支架植入手术2例,升主及全弓置换+带膜支架植入术5例,david手术1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采用腋动脉插管27例。ecc时间129~414(182.3±51.9)min, 升主动脉阻断时间68~259(137.0± 35.0)min,最低鼻咽温13.8~28.0(22.8±3.5)℃,深低温停循环26例,停循环时间15~55(29.2±11.4)min,停循环时最低鼻咽温13.8~21.0(17.7±1.9) ℃,转流中尿量150~4900(1326.1±1061.2)ml,超滤量900~5000(2783.9±1246.6)ml,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11~192(27.8±32.3)h,术后24h胸腔引流量120~1850(523.2±353.1)ml。术后死亡4例,余者痊愈出院。结论针对不同的大血管手术选择不同的ecc方法并加强围术期ecc管理可以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关键词】体外循环;大血管手术;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 大血管手术的操作技术复杂,难度大,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由于动脉瘤所累及的病变部位不同,使手术方法也较多变,由此也决定了不同的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灌注方法。从2000年5月至2007年9月本院完成各种大血管手术61例,取得了满意的手术效果,现将术中ecc管理方法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61例,男性50例,女性11例,年龄26~67岁,体重48~100 kg。病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27例,升主动脉瘤24例,大动脉炎2例,马凡综合征8例,合并冠心病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超声心动图、ct或核磁共振成像确诊。急诊手术8例,其余均为择期手术。 1.2.手术方式升主及半弓置换10例,bentall手术33例,cabrol+半弓置换手术1例, bentall+升主及半弓置换手术9例,bentall+全弓置换(象鼻术)+带膜支架植入手术2例,升主及全弓置换+带膜支架植入术5例,david手术1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 1.3.麻醉及ecc方法 1.3.2 ecc设备及预充所有患者均使用膜式氧合器(safemaxi或terumo-18),连续血气监测(cdi-500,terumo),负压辅助静脉引流装置(vavd,polystan)。预充液包括:乳酸林格氏液、万汶注射液、人血白蛋白、5% nahco3及20%甘露醇注射液。 1.3.3 ecc灌注方式未累及到弓部的升主动脉瘤,采用升主动脉-右房插管建立ecc,中度低温下手术。病变部位累及弓部者,采用右侧腋动脉、右房插管建立ecc。停循环手术时间超过30 min则经腋动脉行顺行性脑灌注,流量8~10 ml(kg·min)。恢复循环后加入甲基强地松龙15 mg/kg,抑肽酶27.8 u/kg(停循环者在恢复循环后使用),甘露醇200 ml。当静脉血氧饱和度达80%以上时开始匀速复温, 同时应用超滤器滤水。心肌保护均采用4∶1含血冷停搏液顺行+逆行灌注。 1 / 2

绩效管理体外循环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措施

绩效管理体外循环的解决思路和解决措施 在我们走访的许多企业中,发现绩效考核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业务部门员工的考核目标由直线主管来下达,而员工目标的日常工作情况、完成情况则由一些职能部门来检查考核,如企管部、办公室等。而企业最终还要向职能部门经理要部门结果。这样,本来是一个由直线经理全权负责的,由计划、实施、检查、提升组成的完整绩效管理系统,现在却断成了两半截。这样,职能部门人员经常会隔三差五的到下去检查业务部门员工的目标实施情况,给员工的业绩考核表现打分,而直线主管失去了检查考核权利,他们也只管完成自己的任务就万事大吉了,对下属员工的业绩表现和改进不管不问。你检查你的,我干我的,考核与管理成了两层皮,这就形成了企业绩效管理的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坏处多多 考核本末倒置:由于职能部门员工对业务部门的具体工作不熟悉,结果他们检查的更多的是规章制度履约情况,上级交办的临时性工作完成如何等,只要按时做了,就行了,检查代替了考核。至于人员的核心职责和目标做的怎样?达标没有?效果如何?就不了了之。因为这些内容下达目标的直线主管更清楚。 这样,看得见的检查,看不见的不检查。员工迟到早退等细致末节成了考核重心。考核本末倒置,把核心职责给淡化掉了,员工履职履约情况、目标达成情况不能及时评价,业绩好坏得不到合理奖惩,更谈不上改进提升了。结果大家对考核怨声载道,越考核越混乱,企业绩效上不去,绩效考核成了一句空话。 企业内耗激增:这种人为的体外循环,造成了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很大矛盾,业务部门主管认为职能部门检查太多,给本部门找麻烦,认为自己老是在帮职能部门的忙。而职能部门也抱怨业务部门主管不配合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双方更是相互推诿指责、把问题推给对方。导致很多问题找不到责任人、久拖不决,如质量问题、缴货延期问题,员工流失问题等等,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行。 管理者成业务员:由于企业的考核汇集到了职能部门,直线主管丧失了核心的管理功能,他们也就缺乏了管理热情,责任心也慢慢消逝,时间一长就由管理者变成了一线业务员。他们对下属的行为不管理,结果不负责,听之任之。而且,由于长时间不做管理,这些主管的管理技能也就弱化了,慢慢的不会管理了。 不健康的文化形成:由于检查考核通常与奖罚挂钩,搞不好就得罪人,职能部门人员为了少树敌,也往往走中庸之道。采取人治而非法治,只要不犯原则性、方向性错误,一般员工考核都能得优,老好人成了最大受益者,整个公司形成了不思进取、缺乏责任的文化。绩效考核成了表面文章,奖优惩劣的作用无法实现。 体外循环是如何造成的?

体外循环的概况及方法

体外循环的概况及方法 北京安贞医院 一、体外循环的历史 二、体外循环灌注人员的组成及要求 三、体外循环的基本原理 四、体外循环的设备 五、体外循环的病理生理改变 六、体外循环的实施方法 体外循环的历史 1812年LaGallois 提出用泵灌动脉血维持器官生命的设想,用血灌注斩下的兔头,但血凝固了。 1821年Prevost 和Dumas制出去纤维蛋白的不凝固血 1828年Kay 用静脉血人工循环使死亡的动物肌肉恢复活动性 1848-1858年Brown-Sequard 认识到用氧合的血灌注离体动物之头,使之能保护某些神经反射 1868年Luduig和Schmidt制成可以维持恒压的灌注装置 1882年V on Schroder制成第一套鼓泡式氧合器,用空气吹入静脉血使之氧合 1885年V on Frey 和Max Gruber制成第一套人工心肺机,用倾斜旋转圆筒使血成薄膜状,氧合血液并制成螺旋形的储血槽和变温器,泵如注射器。 1809年Sacobi用手间歇挤压放在动脉端的橡皮束,以产生搏动血液。 1900年Landstiner ABO血型 1914年Jay Mc Clean发现了肝素 1915年Richands 和Drinker制成微孔过滤器,使静脉血通过微孔丝网,并用活塞驱动玻璃圆筒泵 1915年Hooper研制鼓泡式氧合器,灌注离体肾,研究搏动压与肾功能的关系,并发明了螺旋式氧合器(硬橡皮蝶片),灌注动物的头。 1926年Bronstein 制成一种氧合器,血通过二个平行的圆筒,内有许多玻璃珠,使血氧合,用活塞泵泵血 1929年Brukhonenko用生物肺氧合血,灌注截下的狗头,可以保持几小时有反应。 1934年DeBakey发明了180度转动泵 1935年Alexis Garrel和Ghales Lindberg用硼硅酸玻璃泵灌注离体器官,存活一个月,搏动灌注。 1936年两件重要事情发生(1)肝素纯化;(2)发现了ABO血型 1937年John Gibbon 心脏直视手术的创始人,他在短暂阻断肺动脉期间用螺旋式氧合器进行体外循环维持了狗的生命 1938年鱼精蛋白的应用,对凝血机制的控制有了主动权。 1950年Clank 首次应用去泡剂A,解决了鼓泡式氧合器的去泡问题。、 1951年Dogliotte第一次用右心体外循环为一纵隔肿瘤的病人作了手术。 1951年Andreasen和Watson发现奇静脉流原理,将上下腔静脉阻断,仅开放奇静脉回流90-?ml/min 这时心输出量仅为10-16 ml/min/KG,在35分钟内动物的心 和脑无功能损害。 1952年Clarence Dennis做了第一个心脏直视手术,用旋转血膜氧合器,因诊断错误死亡。 1953年John Gibbon 用垂平式氧合器和滚压泵为一个18岁女ASD病人成功的作了世界上第一例心脏直视手术 1954年Craford在体外循环下作了左心粘液瘤摘除手术。 1955年Lillehei Rewell交叉循环法 1955-1956年Lillehei Rewell发明鼓泡式螺旋氧合器 1956年Clowes首先将膜肺成功的应用于临床。

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 体外循环是指应用人工管道将人体大血管与人工心肺机连接,从静脉系统引出静脉血,并在体外氧合,再经血泵将氧合血输回动脉系统的全过程,又称心肺转流,主要应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 体外循环是将体内静脉血引至体外进行氧合,然后再输回体内,如此血液可以不经过心脏和肺而进行周身循环。心脏内因血液流动,为外科医师提供了切开心脏进行直视手术的条件,这种方法可使心内操作时间大为延长。使一些复杂的心脏畸形的手术成为可能,但是必须具备一套性能良好、安全可靠的人工心肺装置。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The technique of mechanically circulating the blood so the heart doesn't have to. The device used for ECC is called the heart-lung machine or the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ircuit. This device drains the blue blood from the patient, places oxygen in the blood, and returns (or pumps) the red blood back into the aorta for distribution to the whole body. To prevent clotting in the heart-lung circuit, strong anticoagulation with heparin is needed. 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