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心脏标志物应用指南简介

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心脏标志物应用指南简介
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心脏标志物应用指南简介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心脏标志物应用指南简介

作者:李志艳, 徐国宾, 夏铁安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北京,100034

刊名:

中国实验诊断学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LABORATORY DIAGNOSIS

年,卷(期):2007,11(2)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5条)

1.AHB Wu.FS Apple.WB Gibler National Academy of Clinical Biochemistry standards of laboratory practice: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cardiac marker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1999

2.Braunwald E.Antman EM.Beasley JW ACC/AHA 2002 guideline update for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nd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ummary article: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Committee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2002

3.Bertrand ME.Simoons ML.Fox KA Manage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without persistent ST segment elevation;recommendations of the Task Forc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2000

4.Richards AM The natriuretic peptides in heart failure 2004

5.Apple FS.Quist HE.Doyle PJ Plasma 99th percentile reference limits for cardiac troponin and creatine kinase MB mass for use with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2003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ef16267515.html,/Periodical_zgsyzdx200702054.aspx

下载时间:2011年4月1日

各种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各种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为方便大家学习记忆肿瘤标志物的参考意义现总结归纳如下:甲胎蛋白(AFP):60%~70%原发性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可升高,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特别是有乙肝、肝硬化的患者应定期监测。 癌胚抗原(CEA):胃肠道肿瘤,特别是肠癌,癌胚抗原会升高。癌胚抗原对手术后监测有重要意义,肠癌患者经过治疗癌胚抗原可下降或恢复正常,如果手术后癌胚抗原持续升高,就要考虑复发转移的可能,所以应定期监测。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65岁以上老年男性特别要注意,前列腺癌与前列腺肥大症状相似,两者都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夜尿增多等表现,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务必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以排除是否患有前列腺癌。 糖类抗原19-9(CA19-9):对于诊断胰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高敏性为91.7%,特异性为85% 糖类抗原125(CA-125):80%~90%女性卵巢癌患者糖类抗原125可升高。但也有不少非卵巢癌的恶性肿瘤可升高,如胰腺癌、肝癌、胃肠癌、乳腺癌。 化验患者血液或体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可在肿瘤普查中早期发现肿瘤,并观察肿瘤治疗的疗效以及判断患者预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

1)甲胎蛋白(AFP)为原发性肝癌、睾丸癌、卵巢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2)癌胚抗原(CEA)为消化系统肿瘤、肺癌、乳腺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3)糖类抗原125(CA125)为卵巢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4)糖类抗原153(CA153)为乳腺癌等肿瘤的标忐物; 5)糖类抗原19-9(CA19-9)为消化系统肿瘤的标志物; 6)糖类抗原724(CA724)为胃癌、卵巢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7)糖类抗原242(CA242)为消化系统肿瘤的标志物; 8)糖类抗原50(CA50)为消化系统肿瘤、乳癌、肺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9) CYFRA21-1(cy211)为非小细胞肺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1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为小细胞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肿瘤的标志物; 1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1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为胚胎细胞癌、滋养层肿瘤(绒癌、葡萄胎)等肿瘤的标志物: 13)甲状腺球蛋白(TG)为甲状腺癌的标志物 14)铁蛋白 (SF)为消化系统肿蜜、肝癌、乳腺、肺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15)B2微球蛋白(B2MG)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肺癌、甲状腺癌、鼻咽等患者体液中升高; 16)鱗状细胞抗原(SCC)为宫颈瘟、肺鳞癌、食管癌等肿瘤标志物。目前临床上检测的肿瘤标志物绝大多数不仅存在于恶性肿瘤中,也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甚至正常组织中。因此,肿瘤标志物有动态

心脏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心脏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1954年,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作为首个心脏标志物被应用于临床。半个世纪以来,医学工作者陆续发现许多心脏生物标志物,其中部分心脏标志物已以临床实践中逐步得到应用,心脏标志物为临床提供了方便、非创伤性的诊断检验依据。 目前临床应用的心脏标志物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主要反映心肌组织损伤的标志物;第二类上是了解心脏功能的标志物;第三是作为心血管炎症疾病的标志物。 一、反映心肌组织损伤的标志物 临床实践中已陆续发现多种反遇心肌组织损伤的标志物,包括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的标志,包括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的标志物如缺血修饰白蛋白;髓过氧化物酶;CD40配体等;心肌缺血坏死早期暨发病6h内的标志物,如肌红蛋白;脂 肪酸结合蛋白;糖原磷酸化酶BB同工酶等;心肌组织损伤坏死的确定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等。而AST、乳酸脱氢酶(LD)及其同工酶和β-羟丁酸脱氢酶等因灵敏度和特异性都相对较差,在心肌损伤的诊断检测中已不再应用或逐步停用。 近10年的临床初中证明,心肌肌钙蛋白(cTn)是目前临床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已成为心肌组织损伤(如心肌梗死)最重要的诊断论据。在不能使用cTn

的情况时,也可以使用CK-MB质量(CK-MB mass)检测。 cnT检测在急性冠状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用途主要有:协助或确定诊断;危险性分类;估计病理情;治疗指导.在考虑心肌梗死(MI)诊断时,心脏标志物检测结果的评价应结合临床表现(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电图(ECG)检查的结果。cTn或CK-MB mass的检测值高于参考范围上限值的ACS 病人存在心肌损伤,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或ECG检测结果,可以考虑诊断为MI。属高危险性,这些病人应尽快得到有效治疗,以减少危险性。 cTn的临床应用正在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约90%的实验室已开展cTn的检测,3年中增加了2倍,CAP 的2002年心肌标志物室间质评中,开展cTn检测的实验室数超过了3500,比1999年增加了123%,我国的许多医院检验部门也开展了cTn检测。 临床现今应用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 I)或心肌肌钙蛋白T(cTn T)的检测方法对心肌特异性都已达到100%。由此外周血中出现任何一种可检测到的cTn必然是心肌细胞受损伤的结果。 cTn可以用高度敏感的免疫化学发光法作定量检测,也可用固定相免疫析法作快速定量检测,但固相免疫层析法的检测灵敏度相对稍差,检测范围相对较窄。 检测cTn I或cTn T在了解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相同,

精选-肿瘤标志物12项及临床意义

(1) AFP:甲胎蛋白: (2)CEA:癌胚抗原 (3)CA199:糖类抗原199 (4)CA125:癌抗原125 (5)CA153:肿瘤抗原153 (6)CA50:癌抗原50 (7)CA242:糖类抗原242 (8)β2—MG:β2—微球蛋白 (9)Fe Pro:血清铁蛋白: (10)NSE: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11)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12)TNF:肿瘤坏死因子 AFP: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英文缩写AFP。正常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约两周后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但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却又恢复了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而且随着病情恶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急剧增加,甲胎蛋白就成了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特异性临床指标。 检测甲胎蛋白的方法有好几种,放射免疫法测得的甲胎蛋白大于500微克/升、且持续4周者,或甲胎蛋白在200~500微克/升、持续8周者,在排除其它引起甲胎蛋白增高的因素如急、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胚胎瘤、消化道癌症后,需再结合定位检查,如B超、CT、磁共振(MRI)和肝血管造影等即可作出诊断。不过,正常怀孕的妇女、少数肝炎和肝硬化、生殖腺恶性肿瘤等情况下甲胎蛋白也会升高,但升高的幅度不如肝癌那样高。肝硬化病人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多在25~200微克/升之间,一般在2个月内随病情的好转而下降,多数不会超过2个月;同时伴有转氨酶升高,当转氨酶下降后甲胎蛋白也随之下降,血清甲胎蛋白浓度常与转氨酶呈平行关系。如果甲胎蛋白浓度在 500 微克/升以上,虽有转氨酶升高,但肝癌的可能性大,转氨酶下降或稳定,而甲胎蛋白上升,也应高度怀疑肝癌。 甲胎蛋白在肝癌出现症状之前的8个月就已经升高,此时大多数肝癌病人仍无明显症状,肿瘤也较小,这部分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预后可得到明显改善,故肝硬化、慢性肝炎病人、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应半年检测一次。 CEA:癌胚抗原 CEA最初发现于结肠癌和胎儿肠组织中,故名癌胚抗原。CEA升高常见于大肠癌、胰腺癌、胃癌、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等。但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非特异性结肠炎等疾病,15%~53%的病人血清CEA也会升高,所以CEA不是恶性肿瘤的特异性标志,在诊断上只有辅助价值。此外,血清CEA水平与大肠癌的分期有明确关系,越晚期的病变,CEA浓度越高。 97%的健康成人血清CEA浓度在2.5ng/mI以下。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一、酶学标志物 (一)肌酸激酶(CK) 1.概述: 人体三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大量CK;CK在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大量存在,常用于这些疾病的诊断。 2.参考值:采用连续监测法。 男:80~200U/L 女:60~140U/L 3.临床意义: (1)当发生AMI时,CK活性在3~8h升高,血中半寿期约为15h,峰值在10~36h之间,3~4d后回复至正常水平。AMI时CK升高一般为参考值的数倍,但很少超过30倍。 (2)若AMI后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出现再灌注,则 CK活性成倍增加,达峰时间提前。如在发病4h内CK即达峰值,提示冠状动脉再通的能力为40%~60%。 (3)施行心律转复、心导管和无并发症的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会引起CK值的升高。 (4)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后都将导致CK活性的增高,且增高的幅度与肌肉的损伤范围的大小以及手术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心肌炎时CK可轻度增高。 (5)生理性增高:运动后12~20h达到峰值,并维持36~48h。 (6)各种肌肉损伤(如挫伤、手术、肌肉注射、癫痫发作)和疾病(如多

发性肌炎、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甲状腺功能减低出现黏液性水肿)时,CK极度升高。 (7)在急性脑外伤、恶性肿瘤时CK也可增高。 (8)长期卧床,CK可有下降。 4.注意事项: (1)AMI诊断时注意CK-MB与CK的时效性。24h CK测定意义最大,如小于参考值上限,可排除AMI。 (2)血清、血浆、脑脊液以及羊水等均可作为CK分析的标本。常用的抗凝剂为肝素。 (3)CK测定过程中,主要的干扰物质是腺苷酸激酶(AK)以及肌激酶,它们在红细胞中含量尤为丰富,可导致结果偏高,故标本应避免溶血。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 1.概述: CK-BB(CK1):主要存于脑组织 CK-MB(CK2):主要存于心肌 CK-MM(CK3):主要存于骨骼肌组织 此外在线粒体中还存在一种同工酶(CK-MiMi)。 CK-MB含量随心肌不同部位而不同:前壁>后壁,右心室>左心室。 2.参考值: CK-MB活性:10~24U/L,cutoff limit(诊断限):>25U/L (免疫抑制-酶动力学法)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2017年《临床化学》练习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2017 第九章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一、A1 1、下列对肌钙蛋白评价错误的是 A、能区带CK-MB成为检出心肌损伤的首选指标 B、用于诊断近期发生的再梗死效果最好 C、敏感性高于CK D、特异性高于CK E、可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 2、一般作为观察溶栓效果的指标是 A、ALT B、AST C、HBD D、LD E、CK-MB 3、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酶升高达峰值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 A、蛋白质所带的电荷 B、细胞内钙的浓度 C、细胞的能量释放 D、酶的分子大小 E、细胞膜上磷脂的含量 4、目前被公认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确诊指标为 A、cTn B、Mb C、AST D、CK E、CK-MB 5、下列组合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酶学诊断指标的是 A、CK、LD、CK-M B、AMS、ALT B、AMS、ALT、AST、LD、CK C、L D、CK、ALT、HBD、CK-MB D、CK、LD、CK-MB、AST、HBD E、AST、ALT、GGT、ALP、CK 6、在心肌标志物中,半衰期最短的是 A、cTn B、CRP C、Ck-MB D、Mb E、AST

7、细算LD1/LD2的比值,对于提高下列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帮助的是 A、肺癌 B、溶血性黄疸 C、心肌梗死 D、肾炎 E、肝炎 8、当发生AMI时,血液中CK达峰值的时间为 A、6~9小时 B、10~36小时 C、36~48小时 D、49~72小时 E、73~96小时 9、急性心肌梗死时,下列在血液中出现最早的是 A、AST B、cTn C、LD D、Mb E、CK-MB 10、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血液中下列酶达峰值增高幅度最大的是 A、AST B、CK-MB C、LD D、LD1/LD2 E、cTnT 11、关于心脏标志物应用原则,下列哪项说法不正确 A、心脏肌钙蛋白(cTnT或cTnI)取代CK-MB成为检出心肌损伤的首选标准 B、临床检验中应同时检测cTnT和CK-MB质量,确保诊断无误 C、如果患者已有典型的可确诊急性心肌梗死的ECG变化,应立即进行治疗 D、对发病6小时后的就诊患者,不必测Mb,只需测定cTn E、肌钙蛋白比CK-MB出现更早 12、下列哪项组合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酶学诊断指标 A、AMS,ALT,AST,LD,CK B、CK,LD,CK-MB,AST,HBD C、CK,LD,CK-MB,AMS,ALT D、AST,ALT,GGT,ALP,CK E、LD,CK,ALT,HBD,CK-MB 13、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CK-MB占CK的百分比为 A、约20%

心脏标志物

目前临床应用的心脏标志物大致可分为三类: 心脏组织损伤的标志物;心脏功能的标志物;心血管炎症疾病的标志物 一、心脏组织损伤的标志物及应用 (一)标志物 1、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的标志物,如缺血修饰白蛋白、髓过氧化物酶、CD40配体等; 2、心肌缺血坏死早期暨发病6h内的标志物,如肌红蛋白、脂肪酸结合蛋白、糖原磷酸化酶BB同工酶等; 3、心肌组织损伤坏死的确定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等。 4、AST、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和β-羟丁酸脱氢酶等因灵敏度和特异性都相对较差,在心肌损伤的诊断检测中已逐步停用。 (二)应用: 1、心肌肌钙蛋白(cTn)是目前临床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已成为心肌组织损伤(如心肌梗死)最重要的诊断依据。在不能使用cTn的情况时,也可以使用CK -MB质量(CK-MB mass)检测。 2、cTn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中的临床用途主要有:协助或确定诊断;危险性分类;估计病情;治疗指导。 3、在考虑AMI诊断时,心肌标志物检测结果的评价应结合临床表现(病史、体格检查)和心电图(ECG)检查的结果。cTn或CK-MB mass的检测值高于参考范围上限值的ACS 病人存在心肌损伤,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或ECG检测结果,可以考虑诊断为MI,属高危险性。 4、临床较常用的主要是BNP和NT-proBNP的检测分析。 一般认为,NT-proBNP半衰期相对较长,浓度相对较稳定,含量相对较高(比BNP约高16~20倍),检测相对较容易,是较理想的预测标志物;BNP半衰期相对较短,在了解病人即刻情况时较有价值。 免疫分析方法的不同使检测特异性有所不同,应努力避免如同cTn一样的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检测结果不一致性问题。 二、心脏功能的标志物及应用 (一)标志物 1、A型心钠肽( ANP);B型心钠肽(BNP);CNP 两者分别主要由心房和心室分泌。刺激ANP和BNP释放的主要因素是心肌张力的增加。ANP的分泌释放调节主要在心房储存水平,新合成的很少;BNP的合成、分泌释放调节主要在基因表达水平。 2、ANP和BNP分别与相应的无生物活性的氨基端部分(NT-proANP或 NT-proBNP)以等摩尔同时分泌人血循环。ANP或BNP在外周血中的生物半衰期分别比相应的NT-proANP 或NT-proBNP短,在外周血中的浓度也分别比相应的NT-proANP或NT-proBNP低。(二)应用 心脏利钠肽的主要临床用途: (1)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如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心源性还是肺源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诊断;高血压心肌肥厚的诊断等。 (2)评价心脏功能:ANP、NT-proANP或BNP、NT-proBNP浓度与心衰程度相关,是判定心衰及其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 (3)心血管疾病预后估计和危险性分类:如心衰的预后评价,预测再次患病率和死亡率;急性心肌损伤后的预后评价,预测再次率和死亡率、估计心肌缺血的损伤范围、ACS危险

9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一、酶学标志物 (一)肌酸激酶(CK ) 1.概述: 人体三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大量CK ;CK 在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大量存在,常用于这些疾病的诊断。 2.参考值:采用连续监测法。 男:80~200U/L 女:60~140U/L 3.临床意义: (1)当发生AMI 时,CK 活性在3~8h 升高,血中半寿期约为15h ,峰值在10~36h 之间,3~4d 后回复至正常水平。AMI 时CK 升高一般为参考值的数倍,但很少超过30倍。 (2)若AMI 后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出现再灌注,则CK 活性成倍增加,达峰时间提前。如在发病4h 内CK 即达峰值,提示冠状动脉再通的能力为40%~60%。 (3)施行心律转复、心导管和无并发症的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会引起CK 值的升高。 (4)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后都将导致CK 活性的增高,且增高的幅度与肌肉的损伤范围的大小以及手术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心肌 炎时CK 可轻度增高。 (5)生理性增高:运动后12~20h 达到峰值,并维持36~48h 。 (6)各种肌肉损伤(如挫伤、手术、肌肉注射、癫痫发作)和疾病(如多发性肌炎、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甲状腺功能减低出现黏液性水肿)时,CK 极度升高。 (7)在急性脑外伤、恶性肿瘤时CK 也可增高。 (8)长期卧床,CK 可有下降。 4.注意事项: (1)AMI 诊断时注意CK-MB 与CK 的时效性。24h CK 测定意义最大,如小于参考值上限,可排除AMI 。 (2)血清、血浆、脑脊液以及羊水等均可作为CK 分析的标本。常用的抗凝剂为肝素。 (3)CK 测定过程中,主要的干扰物质是腺苷酸激酶(AK )以及肌激酶,它们在红细胞中含量尤为丰富,可导致结果偏高,故标本应避免溶血。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 1.概述: 此外在线粒体中还存在一种同工酶(CK-MiMi )。 CK-MB 含量随心肌不同部位而不同:前壁>后壁,右心室>左心 分子量(kD ) 医学决定水平 胸痛 后升高时间(h ) 达峰时间(h ) 恢复 时间 (h ) 增 倍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一、酶学标志物 (一)肌酸激酶(CK) 1.概述: 人体三种肌肉组织(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中都含有大量CK;CK在骨骼肌、心肌、脑组织大量存在,常用于这些疾病的诊断。 2.参考值:采用连续监测法。 男:80~200U/L 女:60~140U/L 3.临床意义: (1)当发生AMI时,CK活性在3~8h升高,血中半寿期约为15h,峰值在10~36h之间,3~4d后回复至正常水平。AMI时CK升高一般为参考值的数倍,但很少超过30倍。 (2)若AMI后及时进行溶栓治疗出现再灌注,则 CK 活性成倍增加,达峰时间提前。如在发病4h内CK即达峰值,提示冠状动脉再通的能力为40%~60%。 (3)施行心律转复、心导管和无并发症的冠状动脉成形术等均会引起CK值的升高。 (4)心脏手术和非心脏手术后都将导致CK活性的

增高,且增高的幅度与肌肉的损伤范围的大小以及手术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心肌炎时CK可轻度增高。 (5)生理性增高:运动后12~20h达到峰值,并维持36~48h。 (6)各种肌肉损伤(如挫伤、手术、肌肉注射、癫痫发作)和疾病(如多发性肌炎、肌炎、横纹肌溶解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甲状腺功能减低出现黏液性水肿)时,CK极度升高。 (7)在急性脑外伤、恶性肿瘤时CK也可增高。 (8)长期卧床,CK可有下降。 4.注意事项: (1)AMI诊断时注意CK-MB与CK的时效性。24h CK 测定意义最大,如小于参考值上限,可排除AMI。 (2)血清、血浆、脑脊液以及羊水等均可作为CK 分析的标本。常用的抗凝剂为肝素。 (3)CK测定过程中,主要的干扰物质是腺苷酸激酶(AK)以及肌激酶,它们在红细胞中含量尤为丰富,可导致结果偏高,故标本应避免溶血。 (二)肌酸激酶同工酶: 1.概述: CK-BB(CK1):主要存于脑组织

2020年各种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课件)

2020年各种肿瘤标志物及其临 床意义(课件) 各种肿瘤标志物及其临床意义 为方便大家学习记忆肿瘤标志物的参考意义现总结归纳如 下: 甲胎蛋白(AFP):60%~70%原发性肝癌患者甲胎蛋白可升高,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特别是有乙肝、肝硬化的患者应定期监测。 癌胚抗原(CEA):胃肠道肿瘤,特别是肠癌,癌胚抗原会升高。癌胚抗原对手术后监测有重要意义,肠癌患者经过治疗癌胚抗原可下降或恢复正常,如果手术后癌胚抗原持续升高,就要考虑复发转移的可能,所以应定期监测.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65岁以上老年男性特别要注意,前列腺癌与前列腺肥大症状相似,两者都有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夜尿增多等表现,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务必检测前列腺特异抗原,以排除是否患有前列腺癌. 糖类抗原19-9(CA19-9):对于诊断胰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高敏性为91。7%,特异性为85% 糖类抗原125(CA-125):80%~90%女性卵巢癌患者糖类抗原125可升高。但也有不少非卵巢癌的恶性肿瘤可升

高,如胰腺癌、肝癌、胃肠癌、乳腺癌。 化验患者血液或体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可在肿瘤普查中早期发现肿瘤,并观察肿瘤治疗的疗效以及判断患者预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 1)甲胎蛋白(AFP)为原发性肝癌、睾丸癌、卵巢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2)癌胚抗原(CEA)为消化系统肿瘤、肺癌、乳腺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3)糖类抗原125(CA125)为卵巢癌等肿瘤的标志物;4)糖类抗原153(CA153)为乳腺癌等肿瘤的标忐物; 5)糖类抗原19—9(CA19-9)为消化系统肿瘤的标志物;6)糖类抗原724(CA724)为胃癌、卵巢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7)糖类抗原242(CA242)为消化系统肿瘤的标志物; 8)糖类抗原50(CA50)为消化系统肿瘤、乳癌、肺癌等肿瘤的标志物; 9) CYFRA21-1(cy211)为非小细胞肺癌等肿瘤的标志物;1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为小细胞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肿瘤的标志物; 1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前列腺癌的肿瘤标志物; 1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为胚胎细胞癌、滋养层肿瘤(绒癌、葡萄胎)等肿瘤的标志物:

心脏疾病的生化标志物

心脏疾病的生化标志物 ●健康成人的每分钟心跳为60-100次。搏出血液为3.6-6L/min。 ●心脏的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是由心脏的传导系统所控制,这种活动能用心电图的方式进 行记录下来,其实质就是记录离子在心肌流入和流出所致的极化和去极化的过程,这种离子活动和心肌活动相一致又称为:心脏电生理。 ●病理过程分:冠状动脉硬化和狭窄:最常见的,危害最大的心脏疾病。 ◆心肌疾病:心肌炎,心肌病 ◆心力衰竭:又称心衰,又称心脏功能不全,右心衰常是长期左心衰的结果 ?80%的急性心肌梗死死于心衰和心源性休克。 ●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学说:很多 ●与生化有关的冠心病危险因素: ◆血脂:高胆固醇促进动脉硬化,我们国家将冠心病血脂常规检测为: TC,TG,HDL-C. ◆炎症:产物促进动脉硬化的过程。慢性炎症导致平滑肌增生,监测指标为:CRP。 ◆凝血因子:易成血栓,危险因素: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7,血浆纤溶酶 原激活抑制剂-1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系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其基础病变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少数为其他病变如急性冠状动脉栓塞等。急性心梗为冠心病严重类型。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这些情况是:

1.管腔内血栓形成,粥样斑块破溃,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 2.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降低,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 3.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冠状动脉供血明显不足。 心肌梗死往往在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脂肪后,晨6时至12时或用力大便时发生。 这与餐后血脂增高,血粘度增高,易于发生血栓,上午冠状动脉张力高,易使冠状动脉痉挛,用力大便时心脏负荷增加等有关。心梗后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衰,进一步而心肌坏死范围扩大。 检查 1.心电图特征性改变有Q波心梗的心电图特点。 (1)坏死区出现病理Q波,在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导联出现。 (2)损伤区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在面向坏死区周围心肌损伤区导联出现。 (3)缺血区T波倒置,在面向损伤区周围心肌缺血区导联出现。 (4)背向心梗区R波增高,ST段压低和T波直立并增高。 ( 5 )心电图可表现为正常心电图或大致正常心电图。 2.心肌酶谱CPK、GOT,LDH升高,最早(6小时内)增高为CPK,34d恢复正常。增高时间最长者为LDH,持续1~2周。其中CPK的同工酶CPK MB和LDH的同工酶LDH1的诊断特异性最高。 3.血象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血沉加快,血清肌凝蛋白轻链增高。 心力衰竭的生物化学改变 B钠尿肽 临床意义:由心房分泌的28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叫心钠肽,来自脑和心室的32个氨基酸多肽,叫脑钠肽,它主要是促进尿和尿钠的排泄和血管扩张。心衰时,两者明显增多。 高血压病的生物化学改变 ●分类: 原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占总的高血压的5%。 ●盐类与高血压:有密切关系。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和高血压 使小动脉平滑肌收缩,外周阻力增加,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刺激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增加。 ●肾上腺素能兴奋神经和增高血压。所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定期检测二十四小 时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电解质有利于了解病情和治疗检 测及药物的选择。 ?继发性高血压: 肾性高血压

全面解读肿瘤标志物这一篇就够了

全面解读肿瘤标志物这一篇就够了 张先生今年36岁,2天前单位体检发现“肿瘤指标”甲胎蛋白(AFP)升高,上网一查,甲胎蛋白升高提示得了肝癌,身体一贯健康的张先生,开始觉得头晕乏力,精神紧张,寝食难安,肝区隐隐作痛,赶来门诊就诊。 那么问题来了: 什么是肿瘤指标是抽血化验到癌细胞的意思吗为什么要查 肿瘤指标 什么是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s,TM) 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的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合成、释放或者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这些物质在血液、体液及组织中可检测到,达到一定的水平时能提示某些肿瘤的存在。 肿瘤标志物高与查到癌细胞是两回事,也不一定是代表患有肿瘤! 血清肿瘤标志物分类:为什么要查肿瘤标记物 我们知道,早期诊断是治愈肿瘤的关键;而有些肿瘤标记物的升高往往早于临床症状的出现,因此肿瘤标记物有助于早期发现肿瘤迹象,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提高疗效。 比如,我们国家70年代以后在上海等地,通过对大量人群的甲胎蛋白普查,曾检出不少肝癌特别是小肝癌患者,使很

多病人得到了及时手术切除的机会。 肿瘤标记物还能用于以下方面: 出现肿瘤症状或可疑肿物后的鉴别诊断肿瘤生物特点和疾病阶段的判断肿瘤治疗后的疗效观察和判断预后提示肿瘤的复发、转移 肿瘤指标升高是不是肯定就有肿瘤了 答案是不一定。 肿瘤标志物不仅存在于恶性肿瘤中,也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甚至正常组织中; 肿瘤的诊断不能单独依靠肿瘤标志物的检查,需要由临床检查、影像检查、内镜检查或手术探查等综合判断,而病理诊断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 肿瘤标记物筛查结果判读 肿瘤标记物检查阴性: 患相关恶性肿瘤的概率相对较低;如有家族史、癌前病变或有症状,仍需定期复查,结合其他检查; 肿瘤标记物检查阳性: 检测可能有假阳性或患良性疾病;优先考虑复检,复检仍阳性者进一步检查; 指标轻度升高,不要轻下结论,持续观察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如进行性升高,患恶性肿瘤的概率比较高; 中重度升高或多项指标持续升高,提示肿瘤发生的可能性很

NACB2007生化标志物指南解读

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发布2007年心脏生化标志物应用指南 1998年美国临床生化科学院(NACB)提出了心肌损伤标志物在冠心病诊治中的应用准则和建议,并在诊断和预后判断心肌梗死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临床应用的深入,2004年NACB起草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心力衰竭生化标志物的实验室医学实践指南,对原来的准则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在原有建议力度分级[Ⅰ、Ⅱ(Ⅱa,Ⅱb)和Ⅲ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证据水平分为A、B、C三级,对以下问题进行了阐述:ACS生化标志物的分析问题、ACS生化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心力衰竭和血流动力学应激的生化标志物的临床应用、心力衰竭生化标志物的分析问题、床边检测(point-of-care)和管理问题、心脏标志物和其他病因学。今年4月NACB在Circulation杂志(Circulation. 2007, 115:e356)及Clinical Chemistry杂志上公布了新的ACS生化标志物检测的应用指南。该指南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NACB和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关于心肌损伤实验医学标准化的指南:ACS生化标志物的分析问题;(2)NACB实验医学实践指南:ACS生化标志物的临床特征和应用。本文将主要介绍ACS生化标志物的临床应用部分。 ACS的定义和病理生理 ACS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所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由于其缺血并发症、心原性死亡的发生率较高,因此有必要进行快速识别和有效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很多医师在早期评价与ACS特征相符但又不能确诊的患者,常采用“可疑ACS”或“不能除外ACS”。 ACS患者依据12导联心电图表现分为ST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两类。后者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抬高心肌梗死(NSTEMI)。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抬高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相似,区别在于是否因严重缺血导致了心肌细胞不可逆的坏死,以致血液中检测到相应的坏死标志物。 应当认识到,ACS是多种病因参与的复杂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基础上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侵蚀,使粥瘤中的高度促凝物质暴露于血液循环的血小板和凝血蛋白,最终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多数患者的冠状动脉是部分堵塞或一过性堵塞,没有心电图ST段的抬高。另外约30%的患者是完全堵塞,造成STEMI。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是大多数患者的核心治疗。STEMI需要立即进行再灌注治疗。而对于NSTEMI患者溶栓治疗有害无益。 ACS最常见的病因:(1)斑块破裂,急性血栓形成;(2)进行性的机械阻塞;(3)炎症;(4)继发性不稳定性心绞痛(比如严重的贫血或高血压);(5)动力性阻塞(血管收缩)。这些因素很少单独起作用,但常常以某一病因为主,如能找到主要的病因进行针对治疗,可能效果更佳。反映不同病理生理机制的生化标志物正在不断涌现。 病理学特点不同的ACS患者发生死亡及再发缺血事件的发生率是不同的。因此,有效的危险分层、针对性的治疗是ACS处理的关键。快速的诊断并采取治疗,能够减少心肌损伤,因此也是处理的核心。对非外伤性胸痛患者初始评估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1)判断患者的症状与ACS相关的可能性;(2)评价再发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和再发缺血的风险。

心脏标志物即时检测(POCT)专家共识

心脏标志物即时检测(POCT)专家共识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者:刘梅颜 一、前言 心血管医学是二十一世纪医学发展最为迅猛的学科之一,预防医学、循证医学和介入治疗技术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们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观念和手段不断更新。我们已经认识到,只有对心血管患者进行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才能最大程度防止致残、致死后果,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心血管检验是整个心血管领域中的“瓶颈”学科,因为只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正确诊断疾病,才能及时有效的将先进的治疗手段用于临床,使患者受益。近年来,对于心血管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日益深入,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和证据,逐步明确了它们的临床适应征和新的研究领域,推动了它们的临床应用。生物标志物的监测可直接影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危险分层、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判断。 2000年以来,美国AACC会议上开始列入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内容,每年展会产品也日见增多,2006年的欧洲MEDICA也增加了POCT的技术报告和现场演示报告。POCT成为全球医疗器械及医学诊断产业中增长率最高的产品。其中,心脏病实时检验成为了所有的POCT检测中发展最快的部分。统计报告显示全球POCT诊断产品销量在2000年还只有1.22亿欧元,2007年预计将突破25亿欧元。目前,国内心血管疾病的POCT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国外引进的和国产的POCT检测仪器和试剂也顺应心血管的诊疗技术在迅速发展,如15分钟检测心力衰竭的BNP或心肌梗死的Myo、CK-MBmass、cTn-I。 为了科学、合理应用心脏标志物,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曾于2006年制定了“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时心脏标志物临床检测应用建议(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Cardiac Marker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and Heart Failure)”。遵循循证医学的概念和模式,根据欧美学术机构公布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为了临床能够更好、更及时地对心血管疾病做出诊断,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协会起草这份专家共识,希望通过交流、网上互动、编辑处理和面对面会谈各种方式,充分征求意见。 二、即时检验--POCT的概念及技术 随着“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检验学科发展的理念与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时检验--POCT(point of care testing)的新概念,就是其中之一。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循证医学,尤其是循证实验医学的发展,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提供了客观、科学的依据。这标志着世界医学历史性的进步--从依靠问诊、物理诊断和凭经验推断的传统医学模式发展为同时结合客观的形态、功能和物质变化来确立诊断的实验医学新模式。检验医学作为实验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及信息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现已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即自动化和简单化。POCT就是检验医学“两极”发展的新趋势的产物。 对于自动化仪器来说,自动化是指为了消除人工操作误差,提高工作效率并能降低人员费用,实验室逐渐用自动机器取代人工操作。从50年代的火焰光度计、自动血球计数仪、多通道的化学分析仪到70年代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90年代的自动免疫分析仪,流式细胞仪进入临床实验室;现在进入了第三代的发展--自动实验室系统,将几种自动设备连接起来形成模块式的工作主台(modularity workcell),将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全部串联成全实验室自动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TLA)。各类自动化仪器的相续问世并得到应用和普及,极大地拓宽了临床检验的范围,促进了细胞生物学的临床应用,模块组合式生化仪大大提高了临床化学的工作效率;应用荧光偏振技术、化学发光技术及磁性微球免疫化学技术的各类仪器,使免疫化学检验进入新水平,并逐步替代放射分析技术。每个检验工作者都感受到了这种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而每个检验科主任都参与了实施检验现代化的巨大工程。然而,传统的检验实现自动化以后,虽然在质量和速度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步骤复杂,耗时耗力,仍难于解决传统检验的弱点--时效性欠佳,即既要做到短时间反馈(short turnaround time,STAT),又要做到与用复杂技术,大型设备的传统方法测定的结果相一致。 于是,POCT--即时检验的技术应运而生。POCT实验技术仪器小型化,操作简单化,结

急性胰腺炎的生化标志物

急性胰腺炎的生化标志物 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有胆石症、酗酒、医源性因素等。80鳩上的急性胰腺炎患者, 病情较轻无并发症,但近20%勺患者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早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其次是胰腺实质细胞损伤释放的细胞因子,而胰腺的急 性水肿和坏死所致的继发感染则是后期并发症,国外的病死率仍高达10%那么尽快对疑似 患者明确诊断就显得十分重要,生化标志物的测定在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诊断、预后的判断起到重要作用。 明确诊断 急性胰腺炎表现为严重的、持续性上腹部疼痛,并向背部放射及伴有恶心、呕吐,出现典型表现常需做较多的鉴别诊断和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为急性胰腺炎。从胰腺腺泡分泌的 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可作为急性胰腺炎的生化标志物来测定,血清淀粉酶是临床实 践中最常用的标志物。 血清淀粉酶升高超过正常上限值的3倍,即支持急性胰腺炎的诊断,该酶活性在起病后 12h内快速上升,在3?5天内降至正常。脂肪酶与血清淀粉酶相比,血清脂肪酶活性升高能持续8?14天。胰蛋白酶原有两种主要的同工酶,即胰蛋白酶原-1和胰蛋白酶原-2。急 性胰腺炎时,血中和尿中胰蛋白酶原-2在几小时内上升至较高水平,然后在3日内缓慢下降。尿胰蛋白酶原-2快速测定法(检测标准50卩g/L )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血清淀粉酶的界限值为300IU/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5強口91%尿淀粉 酶的界限值为2000IU/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3唏口88%尿胰蛋白酶原-2是鉴别急 性胰腺炎的最好标志物。 判断预后 重症急性胰腺炎可由临床标准来划分,由于炎症可波及胰周组织,甚至扩散到远处器官,以及伴有相应并发症。因此,早期预测急性胰腺炎的病变严重程度是一个重要目标,目的是为了鉴别出重型急性胰腺炎,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胰腺休息疗法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早期

临床检验技师临床化学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练习题

2019 第九章心肌损伤的生化标志物 一、A1 1、在心肌标志物中,半衰期最短的是 A、cTn B、CRP C、Ck-MB D、Mb E、AST 2、一般作为观察溶栓效果的指标是 A、ALT B、AST C、HBD D、LD E、CK-MB 3、CK-BB除在脑组织中和平滑肌中存在外还在哪种组织中存在 A、心肌 B、骨骼肌 C、肾脏 D、肝脏 E、人胚胎中 4、下列对肌钙蛋白评价错误的是 A、能取代CK-MB成为检出心肌损伤的首选指标 B、用于诊断近期发生的再梗死效果最好 C、敏感性高于CK D、特异性高于CK E、可判断再灌注是否成功 5、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酶升高达峰值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 A、蛋白质所带的电荷 B、细胞内钙的浓度 C、细胞的能量释放 D、酶的分子大小 E、细胞膜上磷脂的含量 6、目前被公认的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确诊指标为 A、cTn B、Mb C、AST D、CK E、CK-MB 7、下列组合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酶学诊断指标的是 A、CK、LD、CK-M B、AMS、ALT

B、AMS、ALT、AST、LD、CK C、L D、CK、ALT、HBD、CK-MB D、CK、LD、CK-MB、AST、HBD E、AST、ALT、GGT、ALP、CK 8、细算LD1/LD2的比值,对于提高下列疾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帮助的是 A、肺癌 B、溶血性黄疸 C、心肌梗死 D、肾炎 E、肝炎 9、当发生AMI时,血液中CK达峰值的时间为 A、6~9小时 B、10~36小时 C、36~48小时 D、49~72小时 E、73~96小时 10、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血液中下列物质达峰值增高幅度最大的是 A、AST B、CK-MB C、LD D、LD1/LD2 E、cTnT 11、肌酸激酶(CK)在下列哪个组织器官中含量最高 A、骨骼肌 B、脑组织 C、心肌 D、红细胞 E、肝 12、下列标志物中为AMI早期标志物的是 A、AST B、LD C、肌红蛋白 D、CK-Mb E、肌钙蛋白 13、心肌肌钙蛋白由几个不同基因的亚基组成 A、2 B、3 C、4 D、5 E、6

心脏标志物介绍

心脏标志物介绍 心肌细胞损伤会导致细胞膜的完整性改变和通透性增加,使细胞内的物质进入外围血循环,这些可在血循环中检测到的物质被称为心肌损伤标志物。研究已发现多种反映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如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红蛋白和脂肪酸结合蛋白等。 心脏标志物是反映心脏疾病的生物化学指,有助于心肌损伤,特别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临床分层和预后评估。 一般在心肌损伤发病6~9 小时后血中出现、增高并持续数天,对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 心脏疾病主要包括:心肌疾病、心脏瓣膜疾病、心包疾病、冠状动脉疾病及其他心脏大血管疾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 诊断心脏疾病除了病史、症状和体征之外,需要辅助检查的支持,如心电图、化验、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CT等手段。 主要心脏标志物

一、C-反应蛋白(CRP) C反应蛋白首次发现于急性病人的血清中,能和肺炎链球菌的荚膜C-多糖起沉淀反应。1941年Abemethy和Avery证实其为血清中造成沉淀反应的一种蛋白质,称为C-反应蛋白。 CRP由肝细胞合成,由1号染色体基因编码。有187个氨基酸和1个二硫键,分子量为1.15KD,由5个相同的亚单位以非共价键聚集而成的环状对称五聚体。在它的每一边都有亲钙性结合点。在钙离子作用下,CRP可与肺炎球菌荚膜C多糖结合。分子代谢周期的半衰期只有5~7个小时。 CRP在临床上作为一个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可鉴别细菌或病毒感染,评价抗生素疗效,判断感染严重程度等,除此之外,CRP仍为早期心肌损伤的重要标志。在全血中,成人和儿童CRP正常值为:0.068-8.2mg/L,心肌损伤发生数小时内,CRP可迅速增高,并有成倍增长之势,病变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心肌梗死的一、二级预防中均具有重要意义,既可预言无症状人群中心脏事件的发生,又对ACS患者的预后具有判断价值。关于一级预防的判断值,有些国外作者建议使用PHS临床研究的结果,将判断值限定在2.2mg/L。高于此值的男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度增加三倍。关于二级预防的判断值普遍认为以3.0mg/L较为合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