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团队组合与创新

知识管理-团队组合与创新
知识管理-团队组合与创新

第五章團隊組合與創新

黃家齊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系

學習目標

本章在介紹團隊組合(team composition)與創新間的關聯性。

單元綱要

一、團隊組合的多元化(diversity)

(一)多元化的趨勢

(二)多元化的不同觀點

二、團隊組合多元化的相關理論

(一)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fication theory)或社會類化理論(social categorization theory)

(二)資訊與決策理論(inform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theory)

(三)認知過程理論(cognitive processing theory)

三、團隊多元化類型與創新

(一)社會屬性多元化

(二)資訊多元化

(三)價值觀多元化

(四)認知風格多元化

(五)人格多元化

由於團隊的工作方式日趨普遍,團隊遂逐漸成為組織設計的主流。團隊成員的組合方式對於團隊過程與績效的影響更是近年來的熱門研究主題,而由於團隊又常被視為是組織中知識創造的基本單位,因此團隊組合(team composition)與創新間的關聯性就成為一個亟需探討的課題,本章中亦將就此主題進行討論。

壹、團隊組合的多元化(diversity)

一、多元化的趨勢

多元化可視之為不同認同團體的員工所帶來,對工作的不同見解與作法(Thomas & Ely, 1996)。有幾個趨勢對於團隊組合的多元化有明顯的影響效果。首先是不同種族以及女性進入職場的趨勢,此趨勢在國外尤其明顯,許多企業為了符合法令的規範,或是企業本身的需要,雇用不同種族或女性員工進入公司,使得傳統上以白人及男性為主的員工組成漸趨多元化。

其次則是由於團隊成為組織及工作設計的主流,團隊的盛行除了一方面反映團隊能夠滿足員工在組織中的社會性需求之外,一個團隊設計的重要理由即是由於所執行任務本身的需要,即必須藉由團隊的組成以納入具備不同知識、技能以及功能背景的成員,團隊任務方能達成,例如新產品研發團隊,不僅常需要各種技術專長之研發人員,以進行不同技術的整合之外,還常納入行銷研究、業務、生產等不同專長之員工,以求在產品設計之初即能夠考慮到技術層面外的消費者需求,而後續生產、行銷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問題亦能在產品設計時即納入考量。再者如組織中的各種問題解決或專案團隊,往往為了能集思廣異或凝聚共識,亦需納入不同功能部門的人員進行討論。

再者,企業進行全球化擴張的結果,經營的領域進入不同的國家地區,聘用不同國家地區員工的結果,不僅使得組織內員工的種族組成多元化,不同地區存在的文化差異性,亦使得企業內存在了文化的多元性。

最後,環境變遷的速度加快,社會文化本身日趨多元化,不同世代間次文化的價值觀差異越趨明顯,也因此,組織中不同年齡或不同世代的員工間自然產生了價值觀以及工作態度的多元化。

二、多元化的不同觀點

不同的組織在面對組織或團隊組合多元化議題時的處理觀念可區分為三種,分別是「歧視與公平(discrimination-and-fairness)觀點」、「取得與合法化(access-and-legitimacy)觀點」以及「整合與學習(integration-and-learning)觀點」(Ely, & Thomas, 2001 ; Thomas & Ely, 1996)。

持歧視與公平觀點的組織較注重在法令的要求、平等的就業機會、公平的

待遇等議題上,所以會特別注意雇用過程的公平性,以及組織中的有色人種或婦女是否能夠受到公平的對待,也可能會為此些員工訂定特別的生涯發展規劃。但這種觀點下組織的基本假設即是員工均是相同的,或認為應將員工均視為相同。這些組織大多屬於較為官僚化的結構,高層的權力集中,也要求員工擁有一致的行為與信念,因此在此種點下,組織雖然在人口統計的分布上多元化,為避免影響組織的工作或文化,並不鼓勵員工表現彼此間的差異化觀點,或以多元化的方式工作。

取得與合法性觀點的組織則是接受並且標榜差異,此類公司往往由於在特定的環境下運作,面對日趨明顯的顧客或勞動市場的多元化,組織為了取得必需的勞動力,或為了建立組織合法性,有效接近各族群的消費者,因此刻意讓組織中的人口分布趨向多元化,以便充份的利用市場商機。但此種觀點的組織往往僅是在利用不同文化差異的員工以接近利基市場,但並未試圖真正對此些差異進行分析,以求瞭解對於工作所可能造成的影響。

最後則是持整合與學習觀點的組織,此類型的組織一般擁有較為平等、非官僚化的結構以及開放的組織文化,將員工所具備的不同技能、經驗及觀點等視為組織有價值的潛在資源,管理階層了解多元化的工作團隊能促成不同的思考模式與工作方式,並且重視多元化的意見與想法,而且亦能認知到不同思考模式的出現能夠為組織帶來學習與變革。而Ely與Thomas(2001)亦發現,只有抱持整合與學習觀點的組織,才能夠由多元化獲得持久的利益。

事實上對於多元化影響的爭論呈現兩極化。許多學者認為人們較喜歡與同類型的人互動,因此多元化對於組織成員間的互動是不利的,而所引發的人際衝突對於團隊的最終績效或創新成果則有負面影響。部份學者則提出「多元化的價值假說」(value-in-diversity hypothesis)(Cox, Lobel & Mcleod, 1991),認為多元化所帶來的多種觀點在團隊中相互激盪,將對於創新產生相當正面的影響效果。

而檢視過去文獻發現,相關學者針對團隊多元化引發創新的研究,亦可發現不同的結論。Stasser與Titus(1985)發現多元化團隊的成員,大多都不善於利用團隊多元化所產生的潛在效果。Dumaine(1994)也發現在功能多元化的團隊,經理人對於無法有效的結合團隊內之時間與資源的需求而產生挫折感。反之,亦有研究指出多元化的團隊產出較佳的成果,如Schwenk與Valacich(1994)發現異質性團隊將會產生任務衝突,最終發展較好的決策,其成果更勝於同質性的團隊。

貳、團隊組合多元化的相關理論

一、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fication theory)或社會類化理論(social

categorization theory)

有關於群體組成與群體運作的關係中,社會認同理論(Hogg & Terry, 2000 ; Turner, 1982)或社會類化理論(Tajfel, 1981 ; Turner, 1987)扮演了重要角色。此些理論主張個人希望能夠維持高度的自尊,而此常是藉由與他人進行社會比較的過程而達成,在進行社會比較時,人們將根據彼此間某些共同或相異的特徵,而將自己與他人作歸類,次即自我類化(self categorization)的過程。透過自我類化的過程,個人得以依其社會認同而將自己定位為某些群體的一份子,同時亦區分何者為圈內人(in-group),何者為圈外人(out-group)(Tajfel & Turner, 1986),而個人亦將傾向於將圈內人與圈外人間的差異極大化。

自我類化的過程也將造成「去個人化」(depersonalization)的結果,個人的自我觀念將淡化,個人不再僅是單一個體,而成為群體的一個部份。此種自我觀念的轉變亦將影響許多團隊過程,如規範內行為、群體優越感、正向的群體態度與凝聚力、合作與互助、同理心、集體行動、共享規範以及相互影響等(Hogg & Terry, 2000)。

許多研究主張,當不同社會認同的個人組成一個團隊時,成員將透過自我類化的過程將彼此區分為不同的社會群體,團體將因此區分為各個次群體。Byrne(1971)的同類相吸理論(similarity-attraction theory)主張由於相同社會認同群体的成員在特質上彼此相近,因此彼此容易相互吸引並建立好感,成員間易形成較強之凝聚力,溝通亦較為順暢。成員對於各自所認同的群體內成員的評價亦將明顯優於其他群體成員,並認為群體內的成員較其他群體更為優秀,此則容易引發不同社會認同群體彼此間的敵意與衝突(Tsui et al., 1992)。

二、資訊與決策理論(informa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theory)

根據資訊與決策理論之觀點,群體的組成將會影響資訊的處理與決策的進

行(Gruenfeld et al., 1996)。而資訊與決策理論更進一步主張儘管群體過程可能因此受到負面影響,但群體成員的差異性愈大,將可由多元化所帶來的技能、能力、資訊與知識的多樣化,而對績效產生正面影響(Tziner & Eden, 1985),而人口統計屬性或認知的多元化即有可能為團隊帶來不同的經驗與知識,尤其當團隊的任務特性是強調創新時,團隊組合多元化所帶來的優勢將更能夠發揮。

Williams與O’Reilly(1998)則認為團隊多元化之所以能產生對績效正向影響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異質的團隊似乎較能夠產出多元的想法和觀點,對於問題解決方面亦能提供助益;其次則是異質團隊較易產生緊張與衝突,而這些衝突能致使團隊對問題有較完善的分析,最後產生較好的決策和績效。

三、認知過程理論(cognitive processing theory)

認知過程理論將個人的認知過程區分為兩類,分別為自發性過程(automatic processing)以及活躍性過程(active processing) (Bargh, 1982 ; Louis & Sutton, 1991)。認知過程理論的核心概念即是基模(Schema)。所謂的基模就是一種認知架構,用以協助行動者組織他的世界並提供所獲得資訊的意義與結構(Mitchel & Beach, 1990)。

情境的線索(cue)喚起腦海中的特定基模。自發性過程即是指無意識的自動運用某些基模以引導行為。此種過程讓個體能夠迅速的處理大量資訊,但此種過程往往由於個體希望將環境中的線索與腦中熟悉架構相配合,導致忽略重要的環境線索,如此將導致個體選擇性的知覺外界環境中的資訊。相對的,活躍性過程發生在個體無法將情境配合上已知的熟悉基模時,在此種過程中,個體積極的注意環境中的新資訊,以調整現存基模或產生新基模。Louis與Sutton(1991)以及Austin(1997)均認為,當面對例行性的任務情境時,以自發性過程迅速的處理問題是較有效率的方式,但當面對需要創造性思考的情境時,活躍性過程的效能是優於自發性過程的。

因此當我們強調知識分享與創造性活動時,活躍性過程的認知模式愈顯其重要性。Austin(1997)指出,當群體的異質性提高時,成員間意見與觀點的歧異將很容易引發許多「意料外的事件」(“surprise” event)。成員間背景不同所造成的認知基模差異,將使得各人對情境的解釋與反應不同,成員將較難預期他人

的可能反應。認知過程理論主張,當預期中的團體反應與實際產生落差時,此些意料外的事件將可能促使成員將認知過程轉變為活躍性過程模式,誘發成員對於新資訊的注意,進而進行知識的分享與創造。Hayes與Allinson(1998)亦認為聚集不同認知風格的成員,將可能因此種多元化而導致綜效。

肆、團隊多元化類型與創新

團隊可藉由各種不同的特性組合讓團隊達成多元化的狀態,而參考過去研究之區分(如Jehn, Northcraft & Neale, 1999 ; Pelled, Eisenhardt & Xin, 1999),約略可將團隊多元化區分為五種類型,分別為「社會屬性多元化」(social category diversity)、「資訊多元化」(information diversity)、「價值觀多元化」(value diversity)以及「認知風格多元化」(cognitive style diversity)以及「人格多元化」(personality diversity)等,如圖1所示。而各種類型的多元化對於團隊創新的影響亦不盡相同。

一、社會屬性多元化

社會屬性多元化與資訊多元化是屬於人口統計屬性的多元化。其中社會屬性多元化是與工作相關性較低而易識別性較高的人口統計屬性變項,包括年齡、性別以及種族(ethnicity)等,此些變項的共通點是可滲透性很低,與生俱來且不易改變的特質,因此成員很難從一個社會類別轉移至另一個社會類別。

人格多元化

圖1 團隊多元化分類模式

根據社會類化理論或是社會認同理論,因為社會屬性的可識別性及可觀察性較高,因此諸如年齡、性別以及種族等人口統計屬性往往容易成為群體成員進行自我歸類的標準。所以一般而言,大多認為社會屬性多元化的團隊,團隊內部的互動將不如社會屬性同質的團隊,團隊成員間較難進行順暢的溝通,人際間的情緒性衝突亦將提高,團隊的凝聚力亦將隨之降低,因此許多學者主張由於社會屬性多元化對於團隊的過程有負面影響,因此應是不利於團隊創新成果的。但這樣的看法卻也不必然成立,在Jehn et al.(1999)的實證研究中即發現,社會屬性多元化與團隊士氣間反而呈現正向關係。Chatman與Flynn(2001)的研究則指出,團隊社會屬性的異質性的確使得團隊的合作規範較為缺乏,並進而影響團隊的工作成果,且當團隊剛組成時,社會屬性的多元化的確可能導致團隊內較缺乏合作規範,但若團隊成員間若能進行較為頻繁的互動,隨著團隊組成時間的拉長,團隊合作規範將能夠有顯著的提昇。而在黃家齊與蔡達人(民90)針對研究發展團隊的研究分析結果亦發現,社會屬性的多元化對於團隊的創新績效是有正面影響的。

事實上,由過去研究結果看來,各社會屬性變項的影響是有所差異的。在年齡組成的實證研究方面,Zenger與Lawrence(1989)的研究證據顯示,團隊年齡的相似,成員亦能在計畫之外的場合,產生交談的行為;反之,團隊成員的年齡差異大,則與溝通的頻率呈現負相關。此外,針對知識創造與創新績效方面,以年齡為多元化要素的研究大多顯示,兩者之間並無直接的關聯性(如Bantel & Jackson, 1989 ; O’Reilly, Snyder, & Boothe, 1993)。

其次,在性別多元化方面,依社會認同理論的主張,相同的性別會產生較大的吸引力,也會產生較良善的互動。如Alagna, Reddy與Collins(1982)的研究發現,相較於全部男性的團隊,性別混合的團隊較容易產生衝突以及人際關係的緊張狀態。然而在其他的實證研究中,只有少數的證據顯示性別會對團隊的過程與績效有所影響(Williams & O’Reilly, 1998)。而性別組合的多元化對於創新影響的研究結果亦不明顯,但在Cady與Valentine(1999)針對一家高科技公司的研究發現,性別組合的多元化對於創新的品質雖無顯著影響,但對於創新的數量則有負

面影響。

種族及民族因素亦為外顯的人口統計變數,根據社會認同理論,人們大半會與相似的族群合作,而對相異的族群則產生排斥。然而證諸過往研究結果卻顯示種族或民族多元化蘊含著豐富的優點,對產出也會有正面的影響(Williams & O’Reilly, 1998)。如McLeod, Lobel與Cox(1996)針對135位研究所與大學部學生操作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任務,發現種族多元化對於團隊成員間的吸引力的確略有負面影響,但創新的品質卻明顯的較種族同質的團隊為佳。但Cady與Valentine(1999)針對實際公司的實證研究發現雖略有不同,但同樣肯定種族多元化對於創新的助益,在他們的研究中,種族組合的多元化對於創新的品質並無顯著影響,但對於創新的數量則有正面影響。而就台灣而言,並無種族問題,但台灣在早年也有省籍情結存在,黃家齊與蔡達人(民90)對研發團隊的研究就發現有趣的結果,省籍的多元化與創新績效間亦是存在正相關的。

二、資訊多元化

第二種類型是在人口統計屬性中屬於工作相關性較高而易識別性較低的資訊多元化,包括年資、職級、功能背景以及教育背景等特性,此類多元化特性通常代表的是經驗、觀點、技能與知識的多元化,因此此類型多元化與任務的執行與決策是較為密切相關的,而且此些變項與社會屬性多元化變項相較,是較難識別與觀察的,同時此些變項的可滲透性亦較高,成員較容易在不同群體間移動,並不固定歸屬於特定群體,例如員工可能在不同功能部門間進行輪調,也可能昇遷至另一個職級。

在年資多元化方面,Zenger與Lawrence(1989)的研究結果發現團隊年資的同質性,有助於團隊成員之間的技術性溝通。O’Reilly, Snyder與Boothe(1993)研究24個高階經營團隊,發現年資多元化較低的團隊較能夠開放的討論。而雖然如O’Reilly, Williams與Barsade(1997)以及Smith et al.(1994)等研究發現年資多元化與績效有負相關。但相對的,卻亦有許多的研究顯示年資多元化對績效的正面影響(如Ancona & Caldwell, 1992 ; Keck & Tushman, 1993 ; Murray, 1989)。

在職級多元化方面,研究發現對於知識分享則呈現負相關(黃家齊與蔡達人,民90),顯示在職級差異較大的團隊中,高階成員可能較不願考慮低階成員

的意見,且低階成員即便擁有關鍵資訊,也會考慮高階成員的接受度,而不願充分表達個人所擁有的意見(Schneider & Cook, 1995)。此顯示團隊成員間地位與權力的差距是不利於知識分享及創新進行的。

在團隊成員之功能與教育背景多元化的研究方面,Eisenhardt, Kahwajy與Bourgeois(1997)針對12個高階團隊的研究,發現背景多元化的團隊可以產生健康的意見衝突,而健康的意見衝突本身即是一種溝通創新的過程。Glick, Miller 與Huber(1993)針對高階經營團隊的研究中,發現職能多元化對團隊成員的溝通頻率產生正向影響。Jehn et al.(1999)的研究也發現,資訊多元化將會透過任務衝突的中介效果,對績效有正向影響。Ancona與Caldwell(1992)的研究中則發現,儘管在功能背景方面的異質性對於研究發展團隊的內部過程有負面影響,但此種功能背景的多元化對於團隊的創新成效卻是有正面影響的。Bantel與Jackson(1989)針對銀行的研究發現,由不同功能背景的人員組成管理團隊的銀行,較同質管理團隊的銀行有較高的創新程度。

整體而言,除職級的多元化之外,資訊多元化對於團隊的互動雖然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但資訊多元化所帶來的知識、技能及觀點的差異,將可能讓團隊帶來更多元的思考角度,進而引發建設性的任務衝突,而對創新產生正向影響。

三、價值觀多元化

第三種類型的多元化則是價值觀多元化,指的是團隊成員對於團隊的目標、任務以及使命的認知所存在的差異(Jehn et al., 1999)。價值觀多元化的觀念其實與策略研究之學者們研究高階管理團隊時,所提出的多項觀念均有共通之處,如Miller, Burke與Glick(1998)的認知多元化(cognitive diversity)觀念(指的是團隊成員在信念與偏好方面的差異),以及Kilduff, Angelmar與Mehra(2000)之「解讀模糊性」(interpretive ambiguity)觀念(指的是團隊成員對於績效成因的歸因缺乏一致性)。

團隊成員間價值觀的多元化與同質性扮演了兩種角色。首先,價值觀的多元化將直接影響團隊成員間的互動,當成員間的價值觀差異過大時,容易引發成員間的人際或情緒性衝突,此對於團隊过程的負面影響,將進一步影響團隊的績效成果(Jehn et al., 1999)。黃家齊與蔡達人(民90)的研究中亦發現研發團隊成員

間價值觀的歧異將對於團隊的知識創造及創新績效均有負面影響。但是在Rodriguez(1998)針對研究生團隊的研究中,針對團隊成員以Rokeach價值觀量表(Rokeach Value Survey)測量團隊成員的價值觀,卻發現價值觀較為歧異的團隊,團隊成員不僅滿足感較高,而團隊成果獲得的創造性及效能評價亦均較高。

價值觀多元化扮演的另一種角色即是與其他多元化類型間可能的交互作用效果。Jehn et al.(1999)的研究指出,當團隊內價值觀的歧異性愈高時,將愈可能激化社會屬性多元化對於團隊績效的負向影響。黃家齊與蔡達人(民90)之研究顯示價值觀多元化較低時,社會屬性多元化對創新績效的正向影響效果是較易發揮的。Chatman, Polzer, Barsade與Neale(1998)針對258位MBA的研究中亦發現,當團隊擁有傾向集體主義之價值觀時,人口統計屬性多元化對於團隊社會整合、衝突、生產力以及創造力等之正面影響較可能有效發揮。也就是說團隊成員在人口統計屬性多元化的同時,若能讓團隊成員間培養出較為一致的或合作的價值觀作為整合機制,是能夠有效協調成員間的歧異觀點,提高成員間的意見衝突能夠對團隊成果產生的建設性作用。

四、認知風格多元化

第四種類型則是認知風格多元化。認知風格指的是個人間在偏好的組織與處理資訊與經驗的方式的一致性差異(Messick, 1976)。如Kirton的「A-I理論」主張個人的認知風格差異主要可用「適應-創新」連續構面(adaption-innovation)加以區分,而以KAI量表(Kirton Adaptation-Innovation Inventory)量測個人的認知風格差異。適應者(adaptor)在問題解決時,表現出高度的典範內一致性(within-paradigm consistency),相對的創新者(innovator)則表現出高度的跨典範一致性(consistency across paradigms)。但此種認知風格的差異並不代表創造力水準的差別,而是代表創造力的表現方式有所不同(Kirton, 1976, 1978 ; Mudd, 1996)。或是如Allison與Hayes所建構之CSI(Cognitive Style Index)量表,用以衡量「直覺-分析」(intuition-analysis)構面。直覺是右腦導向的特徵,指的是基於感覺的立即判斷以及整體觀點的採用,分析則是左腦導向的特徵,指的是基於心智推理的判斷以以及對於細節的專注(Allinson & Hayes, 1996 ; Sadler-Smith, Allinson & Hayes, 2000)。Hayes與Allinson(1998)認為聚集不同認知風格的成員,將可能因

此種多元化而導致綜效。

另一個可能影響團隊創新結果的認知風格概念,則是黃家齊與王思峰等人所提出的所提出的「知識轉換能力」(knowledge conversion abilities)概念(王思峰,黃家齊,鄭俐敏,民91;黃家齊與王思峰,民90)。此知識轉換能力概念乃是由Nonaka等學者之知識螺旋理論(knowledge spiral theory)(Nonaka & Takeuchi, 1995)發展而來,他們認為知識螺旋理論中共同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結合(combination)以及內化(internalization)等四種知識轉換類型,可被視為個人可能具備的四種知識轉換能力,在此種觀點下,四種知識轉換過程將可能藉由團隊內個人的知識轉換能力而完成,而能夠促進團隊創新。他們並發展了知識轉換能力以衡量個人之四項知識轉換能力(參見表1),並經由實證研究並發現,團隊內成員若具備此四種知識轉換能力,對於團隊學習、知識分享、知識創造均有正面影響效果(王思峰等,民91;黃家齊與王思峰,民90)。

表1 知識轉換能力量表

內化能力

在我聽到一個新想法或理論時,習慣將它跟自己之前的一些經驗作比較,

以幫助理解其意義。

我會藉由問對方「我覺得你講的東西是這樣,對不對?」來幫助自己了解

對方在說的東西。

我會利用將自己的觀點說給別人聽以確認自己的理解是否不夠深入。

當我說完一件事之後,會問對方「需不需要我再重複一遍?」來幫助對方

確實了解我所說的東西。

外化能力

別人不了解意思時,我常能以具體例證或實體的東西加以說明。

我常能將不成形的想法轉換為一些具體的觀點。

我能將專業的語言轉換成較簡單的口語敘述,以助團體的溝通。

當我在表達較抽象的觀念時,擅長用比喻的方法。

當我在表達較抽象的觀念時,習慣會舉實例加以說明。

我會鼓勵對方繼續說出他的想法,來幫助他說清楚或想清楚他想表達的東西。

共同化能力

在團隊討論中,我會主動提出經驗與別人分享。

在我的工作團隊中,我會和我的團隊成員分享生活或工作經驗。

在團體討論時,我習慣進一步探詢別人的資訊、意見或想法。

在討論問題時,我會先提出一些概念、想法或點子。

我常鼓勵他人發表各自的想法。

結合能力

和別人討論過程中,我常扮演歸納整理的角色,以助大家討論。

遇到問題時,我常把曾經經歷類似的事件套用到目前的問題。

我經歷一個事件後,有把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做一個歸納整理的習慣。

在討論時,我常會在腦海中整理歸納大家的想法。

我常會收集新資訊,並將新資訊與舊有知識結合來激發新觀念。

我習慣將含混的事整理出架構。

資料來源:黃家齊與王思峰(民90)、王思峰,黃家齊與鄭俐敏(民91)

五、人格多元化

討論團隊人格特質組合的構面大別有三類。第一個構面是組成團隊之成員在特定人格特質上的平均水準或是比例分布;其次則是團隊成員間人格特質的異質性或多元化程度。最後一個構面則團隊成員人格特質的極端值,亦即把焦點放在團隊中擁有最高或最低特定人格特質的團隊成員。而近年來較常被用以進行團隊人格特質組合研究的人格特質分類架構即是五大人格特質(Big Five):神經質(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經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宜人性(agreeableness)以及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

在Neuman, Wagner與Christiansen(1999)的研究中發現,團隊成員在嚴謹性、宜人性以經驗開放性各特質之平均水準與團隊績效呈正相關;而相對的,團隊成員在外向性以及情緒穩定性(即神經質)則最好有較大的多元化,團隊績效方得以提昇。Barrick, Stewart, Neubert與Mount(1998)的研究中則發現團隊成員在嚴謹性、宜人性、外向性以及情緒穩定性的平均水準愈高,則團隊績效表現愈佳。Barry與Stewart(1997)的研究則顯示外向性人格成員的比例與任務導向及團隊績效均呈倒U型曲線關係,亦即外向性人格成員比例適中時,對較有利於團隊績效發揮。

Kichuk與Wiesner(1997)針對研發團隊的研究則顯示在外向性及宜人性方面較高,以及神經質較低的團隊,研發工作的績效表現較佳。而在許雅婷(民91)針對63個研發團隊的研究中,則發現外向性及宜人性平均水準較高,以及神經

質平均水準較低的團隊,成員間知識分享的程度較高,而團隊成員在宜人性人格的異質程度亦對於知識分享及團隊創新績效均有顯著正向影響。該研究中同時亦發現團隊成員人格特質的極端值對於知識分享及團隊創新績效亦有所影響。

由此些研究結果看來,團隊人格特質組合對於團隊創新的影響似乎尚無定論,但人格特質是一個重要的團隊組合構面則應無疑問。

伍、結語

由以上對於各團隊組合多元化構面的探討可發現,社會屬性多元化、資訊多元化、價值觀多元化以及認知風格多元化以及人格多元化對於團隊過程及團隊創新的影響各有不同,正如Milliken與Martin(1996)所言,多元化猶如「雙面刃」,一方面有機會提高創造力,另一方面亦可能對團隊互動產生負面影響,而使團隊成員失去對於團隊的認同感,故團隊多元化帶來創新機會的同時,也同時帶來了巨大挑戰。如何藉由團隊成員的甄選與訓練,以組成一個具備高度創新效能的團隊成員組合,對於企業組織而言,應是不容忽略的課題。

回顧練習

一、隊組合多元化的相關理論有哪些?試述之

二、隊多元化類型有哪些?其分別與創新的關係為何?

問題探討

一、假設今天你要自行創業,請問你對於團隊成員組成的考量為何?你的創業團隊是屬於本章團隊多元類型的哪一種類型?為什麼會如此的安排與考量?

小組活動

一、「知識轉換能力」分享活動:根據本章所學得的關於「團隊組合與創新」內涵和小組成員進行知識轉換能力(包括內化能力、外化能力、共同化能力及綜合能力)之分享,並將之紀錄。

创新与知识管理

创新与知识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核心概念。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有力源泉,尤其是在高速变化的动态市场和高度竞争的行业中,创新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同时,在物质型经济向信息知识型经济的深刻转变过程中,知识的传播、创新和应用成为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知识在最终产品和劳动的价值增值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组织效率更多建立在知识整合的弹性能力上。企业创新与知识管理结合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必然路径。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知识管理被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尝试,并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管理战略和日常管理职能。这表明现代管理学已经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国外,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应用已经比较成熟。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创新已成为社会的核心概念,人们也不断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溶入创新变革之中。最重要的进步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创新本质上是一个过程。相应的对创新定义转变为:创新是将发明商品化的过程;是组织变革的过程;是有目的地引入和应用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具有反复性、迭代性的复杂过程;是在隐性知识作用下,包含一定反复性的线性的过程。透过定义,可看出创新不是简单的知识发现或知识创造,而是将企业资源整合的复杂过程,源自机遇发现或知识创造,经过技术开发、市场匹配、生产开发、市场开发得以实现,并通过评估反馈进入下一个更高层次创新的周期性过程。 把企业的商业创新分为选择新技术、商业匹配、创新实施和顾客价值评估四个阶段。相应于这四个阶段,创新过程中有四种能力,即选择能力、匹配能力、执行能力和评估能力,他们会影响到企业的动态创新能力。其中,各个阶段能力的高低都会影响到下一个阶段的能力,同时各阶段的反馈,又促使企业进一步提高前阶段的能力。选择、匹配、执行和评估能力的高低和各能力间的协调最终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能力。 随着人类在生产等活动中投入的智力不断增加,由智力活动创造的价值不断提升,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对知识的理解不同,对知识管理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知识管理,就是为了提高组织的适应性、生存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通过确定、捕获、收集、组织、标引、存储、集成、检索、共享组织的知识资产,是对组织的知识资产及

新媒体时代的知识管理和创新

新媒体时代的知识管理和创新(附照片) 字号 欢迎发表评论2012年04月30日06:55来源:文汇报作者:唐玮婕知识管理 纠错|收藏|订阅将本文转发至: 本报记者唐玮婕 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概念或许并不算新鲜。对于不少成功的企业来说,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自身的应变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招必备的“杀手锏”。 然而,数字时代的到来似乎正悄然改变着一切。微博、社交网络、维基百科……越来越多新媒体、新技术破茧而出,不仅仅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也在给知识的创造与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本期“文汇-复旦管理学家圆桌谈”聚焦新媒体时代下的知识管理,探讨在扑面而来的信息浪潮冲击下,个人如何挑选和应用,企业又该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利用所拥有的知识为自身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 知识管理应时代而生 问:知识管理这个概念兴起于何时?大概分为哪些研究方向? 张成洪:所谓知识管理,其实是对组织中各种有用知识的系统化管理。组织中的有用知识不仅包括以纸质或电子媒介为载体、可以用书面形式表述的显性知识,也包括存在于员工个人的大脑之中、很难用书面形式表述的隐性知识,系统化管理是通过对知识的创造、获取、组织、存储、传播、共享、服务、利用等全过程的管理,形成永不间断的知识创新、累积与利用的良性循环系统,促进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相互转换与共同提升。知识管理一般包括几个方面的工作: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等。

事实上,在所有的知识中,显性知识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而80%甚至以上的,都是隐形知识。因此,企业管理知识一般会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强调的是编码化策略,也就是尽可能地把知识显性化,并进行知识编码后保存起来,在整个组织范围内共享;另一种则把焦点放在隐性知识上,更多强调营造知识分享的氛围,通过人际交流,把隐藏在人们大脑中的知识传递出来。 徐笑君:知识管理这个概念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在1959年首次提出。 他预见到社会经济形态将要发生质的跃变由工业经济迈步向知识性经济。在这个经济转型过程中,企业员工主体将从操作工人转变为知识工作者。德鲁克认为,20世纪管理学的重要命题是如何提高操作工人的劳动生产率,而到了21世纪,管理学的焦点转移到了知识工作者身上。于是,知识管理应运而生。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内涵得以迅速扩展,逐渐形成多个学派。 首先是狭义知识管理学派,主要研究如何有效管理组织内部与外部的知识,如何定义知识,如何存储、转移、共享知识,其目的就是通过知识的创造和利用来提升组织的竞争力。简单来说,狭义知识管理学派有两个关注的重点,一是静态的知识,包括组织的记忆、知识库;二是动态的知识管理,比如如何创造、共享、传递等。 第二个是组织学习学派,更关注“如何学习”,研究各种学习的方法。譬如,探究个人、团队、组织学习方法的差异性,或者知识应用型学习和知识创造型学习之间的区别。 第三是学习型组织学派,研究通过营造何种氛围或机制搭建出一个学习型组织。最有名的研究成果之一,当属由彼得·圣吉撰写的《第五项修炼》。眼下众多企业从组织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出发,学习型组织建设工作已成为一大热点。有数据显示,全球排名前100的企业中,40%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改造过;美国排名前25位的公司中,更有80%建立了学习型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

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部 专业:技术经济及管理 班级:2010年硕士5班 学号及姓名:2010209450 曹刚 学号及姓名:2010209458 李如萍 学号及姓名:2010209463 孙营营 学号及姓名:2010209468 温文 学号及姓名:2010209471 张丽媛 提交日期:2010年11月11日

目录 一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3) 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综述 (5) (一)不同领域中知识管理研究问题分布 (6) (二)知识管理的定义 (6) (三)知识管理的目标、内容和过程 (11) (四)知识管理模型 (11) 1 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KBM) (12) 2 基于知识管理工具的管理模型(KTBM) (17) 3 基于组织绩效的管理模型(OPKM) (22) 三关于技术创新活动中知识管理内容的综述 (25) 四关于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研究综述 (29) (一)国外研究状况 (29) (二)国内研究状况 (30) 参考文献 (34)

一关于技术创新的研究综述 技术创新理论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Joseph A.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就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结合,并将其引入生产体系。创新一般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1)制造新的产品:制造出尚未为消费者所知晓的新产品;(2)采用新的生产方法:采用在该产业部门实际上尚未知晓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国家和那些特定的产业部门尚未进入过的市场;(4)获得新的供应商: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5)形成新的组织形式:创造或者打破原有垄断的新组织形式。 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M·Mansfield)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一种新产品或工艺首次引进市场或被社会使用。曼斯菲尔德对技术创新的定义常为后来学者认可并采用,曼斯菲尔德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产品创新。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即 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U.S.A)在报告《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

工商管理企业文化论文:浅谈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创新及知识管理

工商管理企业文化论文:浅谈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 创新及知识管理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价值理念;创新文化:学习文化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效用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人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信息、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它们的交流与分享是提高人的创新力的关键。优秀的企业文化恰恰能够实现三者的内在统一,它构成了企业创新能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从企业管理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理论,是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到行为科学、以及现代管理的一场新的管理革命,是当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被人们广泛地称为是企业经营成功之道,目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效用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突出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在企业内建立起一种企业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以这种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以企业精神为核心形成系列管理行为和活动。魏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得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所奉行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 二、企业文化的特征 哈佛商学院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就是:企

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不远的将来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企业兴衰、企业发展当然是由多种因素所形成的。但企业文化肯定对企业兴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总结企业文化大体包含四个特征: 1.以人为本。人是企业的主体。企业文化则主要研究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在员工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因此,企业文化必须从员工的角度出发来协调企业的内部关系,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来沟通企业的外部关系。如果企业文化脱离了“以人为本”这个中心原则,那么它也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终将被企业抛弃。 2.以文化人。企业文化不同于泰罗制、不同于行为科学、不同于理性主义管理、不同于过去的行政型企业管理,关键在于它能够“以文化人”,运用文化的特点和规律于管理之中。通过文化来改造人,使人能够产生创造性、自觉性,从而对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产生强烈的认同感,然后发挥其积极性并作用在工作岗位上。这是一个作用的积累。 3.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这个词来源于费孝通老先生的著作。文化自觉主要指企业家用文化的视点去查找企业问题根源的自觉性。大部分企业家在分析企业不景气的原因时,往往强调资金问题、体制问题、包袱过于沉重的问题等。不可否认,这些问题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但这些都只是现象,它们并不是决定因素。真正的决定因素是文化,是企业家管理行为背后的文化,是员工的生产经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和实践述评

●储节旺,方千平(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国内外知识共享理论和实践述评 3 摘 要: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评析了知识共享的内涵、类型、过程、模式、实践。对知识共享内涵的认识有信息技术、沟通、组织学习、市场、系统等角度;对知识共享的类型的认识有共享的主体、共享的知识类型等角度;对知识共享的过程的认识有交流、知识主体等角度;知识共享的模式包括SEC I 模式、行动—结果的模式、基于信息传递的模式、正式和非正式的模式。对知识共享的实践主要总结了一些著名公司的做法和成绩。 关键词:知识共享;知识管理;知识共享模式;理论研究 Abstract:Knowledge sharing is the i m portant link in the knowledge manage ment chain .This paper revie ws the meaning,type,p r ocess,model and p ractice of knowledge sharing .The meaning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 2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I T,communicati on,organizati on learning,market and syste m.The type of knowl 2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the main body and the type of knowledge sharing .The p r ocess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communicati on and the main body of knowledge .The 2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fr om the pers pectives of SEC I,acti on -result,inf or mati on -based deliv 2ery and for mal and inf or mal type .The p ractice of knowledge sharing is su mmarized in s ome famous cor porati ons ’method of work and their achieve ments . Keywords:knowledge sharing;knowledge manage ment;model of knowledge sharing;theoretical study 3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发展与学科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06CT Q009)及安徽大学人才建设计划项目“企业应对危机的知识管理问题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地开发利用知识,实现知识的价值,其前提与基础是知识的获取与积累,其核心是知识的交流与学习,其追求的目标是知识的吸收与创造,从而最终达到充分利用知识获得效益、获得先机、获得竞争优势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前提是知识的存在,包括知识的质与量。而如何拥有足够质与量的知识在于知识的积累与共享,因为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智慧都是相对有限的,而一个组织团体的知识是相对无限的,如何使一个组织的所有成员交流共享知识是知识管理达到最佳状态的关键。知识共享是发挥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基点,是知识管理的优势所在。因此,知识共享的理论研究和实施运营都显得十分必要。 保罗?S ?迈耶斯于1997年详细介绍了适合于知识共享的组织系统的设计方案[1]。自此以后,专家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对知识共享展开研究,研究领域从企业不断扩 大到政府、教育等社会组织。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的重点。从笔者掌握的知识共享研究的相关文献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知识共享的定义类型、过程、模式等方面。 1 知识共享的定义 由于知识内涵的开放性和知识分类的复杂性,专家学者们对知识共享的内涵理解也很难形成一致的看法,但他们还是从不同的视角对知识共享的内涵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 111 观点简述 1)信息技术角度。Ne well 及Musen 从信息技术的角 度来理解知识共享,认为必须厘清知识库中符号和知识之间存在的差异。知识库本身并不足以用来捕捉知识,而是赋予知识库意义的解释过程。因此,对知识共享而言必须包括理性判断与推理机制,才能赋予知识库生命[2]。 2)信息沟通角度。Hendriks 和Botkin 等人认为知识 共享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的过程。 3)组织学习角度。Senge 认为,知识共享不仅仅是一 方将信息传给另一方,还包含愿意帮助另一方了解信息的内涵并从中学习,进而转化为另一方的信息内容,并发展

知识管理与创新以公务福利为例

知识管理与创新 —以公务福利为例 蔡祈贤摘要 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知识始终是一不可或缺的要素,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独领风骚,俨然代表一种财富与竞争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迎应知识爆增、全球化与信息革命的冲击,知识需要妥适的管理,经由良善的管理策略,使各种有用的知识能有系统的选取、储存、分享,而其终极目的,则在便利的运用与创新。因此,知识管理与创新是新世纪组织最重要的竞争源泉。住福会于93 年5月成立知识社群,在团队的合作努力下,已建构完成公务福利知识管理系统,内含1743 个知识对象,形成一个丰富且便捷运用的知识平台。同时再经由持续的建置更新与鼓舞同仁点阅应用,一年来已创新多项福利措施,计有低率的优惠贷款、多元的协助服务、优利的住宅辅购、生动的文康活动、活力的休闲旅游等。对提升公务同仁的福利服务与增益福祉,帮助甚大,此系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之原则,使公教员工享受更多、更精致福利的有效作为。壹、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kno wledge )系指人类透过认知或思考过程,而获得一切有用的有形或无形的事物。千百年来,人类文明不断进化,知识亦不停的积累。挽近以来由于科学的发明创造、信息技术的进步,知识的增长更为快速。根据学者的研究,当前人类总知识,每二至三年即增加一倍;每天有6千至7 千篇科学论文发表,平均每日出版13,000 本书。 管理大师于1993 年出版「后资本主义社会」( Post-capitalist Society ), 主张在资本主义之后的知识社会,资本不再是主导经济发展的力量,知识的运用与制造,才是经济成长的原动力。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知识管理系统:目标与策略

知识管理:目标与策略 摘要:知识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内容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本文旨在界定知识经济的概念,探讨知识管理的目标,比较分析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之异同,以促进我国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关键词:管理;组织;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组织而言,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

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知识管理为组织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

项目管理中的创新知识管理

项目管理中的创新知识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金钱,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收益极为重要。从知识到效益,需要依赖于项目,在项目管理中进行有效的创新知识管理,是把知识转化为财富的重要手段,本文立足于当前,着眼于未来,对项目管理中的创新知识管理问题进行主要分析。 一、知识管理概述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迅速,知识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甚至已经开始成为生产要素,需要专门地对知识进行组织管理,这主要表现在知识的传播速度变快、在产品和服务中知识的运用越来越高、各个企业越来越注重知识保护等各个方面。所谓知识管理,即把现有的知识交给会使用它的人才,然后分配到最恰当的地方,创造最大的效益。知识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二、项目管理中的知识分类 知识从深度来看,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显性知识是写在书本上、文字化、而且可以通过正规系统的语言来传播的知识,也叫言传性知识,例如,技术理论、文件、专利等;隐性知识则是通过人的积累,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获得独特的知识,它具有只存有于特定的场合和个人的思想中,无法进行正常的传播等特点,是一种相对隐藏的知识,也叫意会性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可以进行相互转化,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显性知识是通过对隐性知识的深化总结,上升为理论而来,在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时,其自身也得到深化,持续修正。多年以来,人们在日常中对显性知识的关注超过了隐性知识,其实在日常工作中不仅需要显性知识来宏观指导我们的工作,还要用到隐性知识,在一些细微的方面给我们特别的灵感,使我们的工作更加完善。 知识从本体论来分类,可以分为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两类。人是知识产生的基本,知识的产生来自于人对经验的深化和总结,没有人,知

知识管理论文

论知识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正向作用 S.X.Y 【摘要】21世纪,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产生了许多新的经济特征,为企业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而知识管理开始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成为最富有发展前途的一种管理范式,企业管理理论也开始朝着知识管理理论阶段演变。知识管理对企业发展的一系列影响也正逐渐为世人所熟知,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组织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企业管理迚行必要的讲解,主要阐述知识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正向作用,最后谈谈如何有效地实施“知识管理”。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经济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引言 知识不仅仅是企业的资产,而且还代表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资源,成为21世纪企业生存、发展、竞争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将越来越依赖对知识的积累、开发和有效利用;越来越注重企业内部成员知识的塑造和外部“知识型”人才的交流、合作和联合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需要有新的理念、实施新的管理模式。 近几年来,知识管理——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念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幵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不

仅依赖于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源禀赋,而且依赖于企业的知识管理。 事、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实质 1.知识管理与智力资本 知识管理与智力资本的区分经常是模糊的, 难以区分的。知识管理被认为是智力资本的一个内在部分,知识管理是关于公司控制的智力资本的管理,智力资本的研究有两条路线:战略和测度。智力资本战略研究的重点就是知识的创造和使用以及知识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智力资本测度研究则侧重于无形资产的价值度量;知识管理可以看作是对智力资本的提升。尔布雷斯1969 年提出智力资本不仅是静态资本, 还是有效利用知识的过程, 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另外,Brooking,Roos等不止一项研究暗示,知识管理的核心领域就是智力资本和对智力资本的管理。 2.知识管理的发展 知识管理的发展还是战略理论中的企业知识基础论的产物。企业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的竞争力建立在企业拥有的特殊资源、资产和技巧基础上,对这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能够带来竞争优势。在企业的众多资源中,知识被认为是能够提供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惟一资源,企业应该首先关注知识及由知识发展而来的能力。企业被认为是一个整合知识的机构,获取和创造知识不是企业的仸务,那是个体的作用,知识存在于个人,企业只需要通过对专业化知识生产者的协调和合作机制的结构性安排来整合这些个体拥有的知识。而个人知识管理则是个人应该执行的一个过程的集合,它包括收集、分类、存储、查询和检索在他/她日常活动中的知识。 3. 知识管理研究的核心内容及复杂性

知识管理案例之一Marconi的知识共享

知识管理案例之一——Marconi的知识共享 https://www.360docs.net/doc/ef17068247.html,./ewkArticles/Category111/Article14375.htm 来源:.cio. 翻译特约撰稿人:王晨 2003-6-6 投稿 Marconi进入了一场并购狂潮,在3年的时间内先后收购了10家通信公司,随之而来的便是严峻的挑战:这个30亿美元通信设备的生产巨头如何保证它的技术支持人员了解最新收购的技术并在中向客户快速而准确的提供答案呢?Marconi如何培养熟悉公司所有产品的新人员? Marconi的技术支持人员(遍布全球14个呼叫中心的500个工程师)每个月要回复大约10,000个有关公司产品的问题。在并购之前,技术支持人员依赖于公司的外部网(Extranet)TacticsOnline,他们和客户在那里可以查询最近的问题和文本文档。当新的技术支持人员和产品加入公司以后,Marconi希望用一个更加全面的知识管理系统来补充。而新加盟公司的工程师却不愿将他们一直支持的产品的知识共享。“他们觉得他们的知识就象一X安全的毯子,确保他们不会失去工作”,负责管理服务技术与研发的主管DaveBreit说,“进行并购之后,最为重要的就是避免知识囤积,而要使它们共享”。 与此同时,Marconi还想通过把更多的产品和系统信息呈现给客户以及缩短客户的长度来提高客户服务部门的效率。“我们希望在提供客户自助服务的Web页和增加技术支持人员之间进行平衡”,Breit说,“我们还希望能够为我们的一线工程师(直接与客户打交道的)更加迅速的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得他们能够更快的解决客户的问题”。 建立知识管理的基础 当Marconi1998年春开始评估知识管理技术时,在技术支持人员中共享知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了。技术支持人员已经习惯了在3到4人的团队中工作,以作战室的方式集合起来解决客户的技术问题。而且一年前,Marconi已经开始将技术支持人员季度奖的一部分与他们提交给TacticsOnline的知识多少、他们参与指导培训其他技术支持人员的情况进行挂钩。“每位技术服务人员需要教授两次培训课,写10条FAQ,才能获得全奖”,Breit说,“当新公司加入以后,新的技术支持人员将实行同样的奖金计划,这个办法使我们建立了一个相当开放的知识共享的环境”。 为了增强TacticsOnline,Marconi从ServiceWareTechnologies那里选择了软件,部分是因为他们的技术很容易与公司的排障客户关系管理系统(RemedyCRMSystem)集成,技术支持人员用这个系统来记录客户请求,跟踪客户交流。另外,Breit指出,Marconi希望它的技术支持人员能够利用已有的产品信息的Oracle数据库。 Breit的部门花了六个月的时间实施新系统并培训技术支持人员。这个被称为知识库(KnowledgeBase)的系统可以与公司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相连接,由强大的Oracle数据库所支持。Marconi客户与产品集成的观点为技术服务人员提供了全面的交流历史纪录。例如,技术服务人员可以将制造者加入数据库,立即接过上一位技术服务人员与客户进行交流。 在第一线 TacticsOnline补足了这个新系统。“知识库中的数据是关于我们不同产品线的特定的排障技巧和线索”,知识管理系统的管理员ZehraDemiral说,“而TacticsOnline更多的则是客户进入我

【经营管理】渠道创新与知识管理

【经营管理】渠道创新与知识管理 越来越多的大众消费品制造商终于发觉, 仅靠产品的物理特性来保持竞争优势是越来越难了。一方面是由于学习方法的进步, 使得同行对相关技术的仿照越来越快,产品的差异性越来越小; 另一方面是成功的产品创新扩大了市场需求, 刺激潜在的竞争者迅速加入。往往是有了发明未必就能领先,或者领先了却是为他人做嫁衣,如发明VCD的万燕。新经济的市场游戏规则是主流化, 即大规模的生产促进低成本的市场扩张, 并迅速成为市场主导(50%以上的占有率)。在中国大陆, 格兰士是实践主流化的表表者。新经济的另一个游戏规则是以价值链增值为主导, 即厂商共赢才是真赢。这方面格力是真正的市场英雄, 以不足同行1%的人力资源投入, 维系市场份额第一的分销网络, 同时无不良应收帐款。上下通吃只是愚蠢的反动, 创维曾经在广东全省为了直截了当操纵零售终端,开了300多家专卖店,现在一家不剩全倒闭了。然而还有业界大佬, 要把直营店开到全球去,无视自然法则, 重蹈覆辙是难以幸免的了。 从财务的角度, 生产规模越大,固定费用分摊越薄。但随着产销量的扩大, 组织治理成本也会越来越大。一方面,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 市场份额的提高所发生的边际成本一旦超过边际收入, 则沦为不经济; 另一方面, 企业的本质是要降低内部交易费用。庞大的组织机构和复杂的游戏规则都可能降低运作效率。可见,关键是要改进治理技术。渠道创新作为知识治理实践其目的是改进营销治理, 是以理念创新为指导, 以组织创新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工具的系统工程。 分销渠道是产业价值链的下游, 是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差不多条件。传统的渠道功能以物流通路和蓄水调剂为主。但作为一个产业, 分销商有自身的生存守则和进展目标。现代营销理念是通过满足他人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作为现代文明的准则适应任何行业和个人。分销商的立身之本是服务好下家或最终消费者而不是听命于某 一个供应商。从另一方面来说, 客户是衣食父母, 而多数消费品生产厂家的客户正是经销商。沃尔玛的理念家喻户晓: 顾客永久是对的。可多数企业的营销老总会说客户永久是奸商。由此可见, 渠道创新必须理念创新先。随着分销业的成熟和壮大, 那些从打算经济体制带着霸气过来的厂家会逐步明白得如何样尊重他们。 需求是最好的大学, 所有的创新差不多上来自于市场的压力。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过来的百年老店“宝洁”之因此现在还焕发青春,在中国大陆所向无敌,制胜的利器确实是“助销”。其差不多理念确实是帮客户赚钱创导双赢,具体表现为“经销商确实是办事处”:一切销售治理工作以经销商为中心; 一切下级分销网络拓展、终端铺货、堆头和货架陈设等工作必须借助经销商的力量; 运作机制为“渠道运作综合治理体系”:一样都市选择一家经销商作为独家总经销, 由厂方派驻一位销售代表。负责全面开发和治理该区域市场, 其核心职责是关心经销商治理下属销售队伍。一旦摆正了厂家与分销商的平等位置, 确立了帮客户赚钱的经营理念, 企业的营销团队就有了明确的组织目标。组织能否有效运作关键在于以总目标为中心的资源整合。传统的组织架构是建立在权力分配的基础上, 以经理人管经理人, 层层负责。具有革命性的组织创新起源于德鲁克创导的目标治理。从全然上讲,目标治理把经理人的工作由操纵下属变成与下属一起设定客

知识管理与创新的小抓手

知识管理与创新的小抓手 ?科研记录本 科研记录本制度就是一例。在华天公司每个科研人员都有一个由公司统一提供的本,用以记录有关科研技术活动中的每一个想法和细节,只要是头脑中想到的与技术有关的内容都要记录在上面。记录本的每一页上都有编号,如果与技术有关的内容不写到本上,让公司审计人员发现会立即被开除;如果一种想法是你在公司以外的地方想出来的,可以暂时写在别的纸上,但事后必须剪下来贴到记录本上。当这个人离职的时候,公司要收回这些记录本,审计人员还会检查是否缺页。这样万一你想带走这些东西只能复印,不会带走原件。 这样的记录本制度再加上职业人员发明条例的约束,就会形成一种威慑力:带走任何资源都是不行的。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华天公司也会花很多的钱来打官司。 ?产品定义 在华天公司,每种新产品最后都会形成一本产品定义,记录好有关这个产品的来龙去脉,定位属性和竞争分析等。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可以拿出来看它,如果这个产品是成功的,可以拿出来看成功在何处?如果这个产品失败了,也可看出问题出在哪一步?你可以随时研究和分析当时的思路。如果该产品有了改善,公司就会重新写一本,让后人知道当时是基于什么考虑做的改善等等。这样的产品定义一般只印10本左右,印之前就已经非常明确是给谁的,再加上登记记录制度,每本是谁的、在何处,非常清楚明了。 在华天总部,类似这样的制度很多,以充分保证知识不流失,同时公司的IT系统又保证了知识的充分共享。再加上华天公司的企业文化历来注重知识分享,使华天的这些知识管理活动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虽然目前还没有知识管理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的统计数字,但华天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却毋庸置疑,并已成为知识管理界津津乐道的服务客户。 一切从理顺流程开始 华天总部的知识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后端的管理,但像中国华天这样的分公司,主要是做前端的市场开拓等工作,而总部的知识管理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于是在2001年下半年,中国华天开始了销售系统的知识管理实践。 流程规范大赛 时任中国华天助理总裁的龙飞阳开始像一个企业内部顾问一样,先是协助孙振耀做好整个中国华天3~5年的战略发展规划,接着又与每一个部门一起做规划,把每个事业部的5年战略理顺。在这一过程中,龙飞阳发现公司的战略流程存在一定问题,在流程的中间经常有脱节,于是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对战略流程的规范与管理。 在这个时期,龙飞阳想起了过去经常在华天公司内部进行的TQC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这次为了理顺流程就又把这个项目弄了起来,成立了9个小组,针对公司中跨部门的问题,开始了整理流程和规范。这个项目用去了半年时间,最后还举行了大赛,这次大赛的一等奖直到现在仍然给龙飞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电话应该转给谁? 这是对公司呼叫中心的改进。华天有多个呼叫中心的电话,经常接到客户对于电话多次转接的投诉。研究发现:客户一般只能容忍两次转接,但在中国华天,3次转接电话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顾客抱怨很多。于是华天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把所有客户打来电话的可能性都找到,理清每类电话都可能牵涉到谁……把流程整理以后,龙飞阳发现了一个问题:总机人员其实根本不知道有些事该归谁管!于是又要先给他们培训,使他们知道什么方面的问题应该找谁。前台人员也是如此。后又经过各个呼叫中心间人员互相交流,彼此互相

cc-pyxxb工商管理企业文化论文:浅谈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创新及知识管理

cc-pyxxb工商管理企业文化论文:浅谈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创新及知识管理

、 .~ ①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工商管理企业文化论文:浅谈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 创新及知识管理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价值理念;创新文化:学习文化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效用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人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信息、知识是最重要的资源,它们的交流与分享是提高人的创新力的关键。优秀的企业文化恰恰能够实现三者的内在统一,它构成了企业创新能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从企业管理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理论,是从泰罗的科学管理到行为科学、以及现代管理的一场新的管理革命,是当代管理科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被人们广泛地称为是企业经营成功之道,目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各种效用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行为。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突出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强调在企业内建立起一种企业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以这种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以企业精神为核心形成系列管理行为和活动。魏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得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所奉行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

的决定因素是文化,是企业家管理行为背后的文化,是员工的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行为背后的文化,这才是根本问题。所以企业家要想经营好现代企业,必须具备文化自觉性,不具备这一素质,就不能成为未来的企业家。 4.文化主导。在所有的管理要素中,必须有一项是主导因素。像泰罗制以经济要素作为主导因素,行为科学把满足每一个体的需要作为主导因素,企业文化则是把文化的培育放在各要素的首位,使其成为主导因素。既然文化的培育成为企业文化的主导因素,那么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一定要花大力气去培育企业的文化。 三、企业文化中的创新文化 在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企业和发展中国家企业之间形成了一条巨大的技术鸿沟,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根据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通过技术转移(主要表现为技术模仿、扩散和技术溢出),可以缩小这种差距。Caniels(2000)指出:“知识(技术)溢出是通过信息交流而获取智力成果,并且不给知识的创造者以补偿,或给予的补偿小于智力成果的价值。知识溢出与知识扩散是不同的概念,知识扩散的含义更广,它覆盖了知识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各种方式,而知识溢出则只是其中的一种”。 当今世界,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创新变成了企业的生命源泉,生产规模或成本不再重要,而创造性和灵活性是最宝贵的资源。自然人或者法人这个经济活动主体本身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自上而

完善知识管理理论构建知识共享系统_王玉晶

完善知识管理理论构建知识共享系统 王玉晶 【摘 要】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知识管理的概念入手,指出了知识共享在知识管理中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分析了企业中进行知识共享存在的障碍与不利因素,从建立知识共享技术支撑体系、构建知识共享组织结构、营造知识共享文化、完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如何提高企业知识共享程度,加强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知识管理 知识共享 体系 Abstract:Kno wledge shar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kno wledge management.This paper obtained from the kno wledge management concept,has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ce and the special statu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knowledge manage ment,and analyzed the barrier and th e disadvantage factor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the enterprise.This article pointed out that the knowledge sharing should be established technical support system,built knowledge sharing structure,created a kno wledge sharing culture,and improved knowledge sharing incentive mechanism. Key words:kno wledge shar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当今社会,企业竞争力已不局限于仅仅依赖其规模、信息和技术,而更注重其创新和应变能力。知识管理就是在知识经济大背景下,以当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着力于知识的开发和利用、积累和创新,帮助人们共享信息,进而对扩大了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运营,最终通过集体智慧提高企业创新和应变能力的一种全新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而创新本身,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其实质就是一种新知识的创造,它要求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以及各员工之间,企业内部与外部之间进行广泛的知识交流与共享。所以知识共享一直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发挥知识的效用,实现知识价值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知识共享的前提,是走向知识共享世界的先导。理解知识共享的内涵,分析企业知识共享存在的障碍与不利因素并提出解决的方案,对完善组织中的知识共享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1 知识共享的含义 关于知识共享的概念,由于标准、角度的不同,学者对知识共享的界定也有所不同。知识共享是指个体知识、组织知识通过各种交流手段为组织中其他成员所共享。同时,通过知识创新,实现组织的知识增值。对知识共享的认识应从知识共享的对象———知识 内容,知识共享的手段———知识网络、会议及团队学习,知识共享的主体———个人、团队及组织这三个层面考虑。其中,人是知识共享的主体,文化是知识共享的背景,信息技术是知识共享的重要工具。 2 知识共享障碍因素分析 2.1 技术应用障碍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如果缺乏应有的技术支撑,将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力,最终失之于形式,流于空泛。许多企业物质技术基础薄弱,缺少有效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系统,很多员工不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知识。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难以明确的被他人观察、了解,也无法用言语表达或者只能用言语进行部分表达。因此,薄弱的技术基础不能够帮助人们跨越时间、空间和知识的数量及质量的限制,从而不能为有效地实现知识共享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2 组织结构缺陷 传统的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多,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信息衰退或信息失真现象非常严重,员工之间没有超越命令以外的直接接触和交流,无法实现面对面的互动式交流,无法突破岗位对个人的约束。多层管理结构森严,越级的知识传递几乎不可能实现;员工之间 27 RESEARCH ES I N LIBRARY SCIENCE  DOI:10.15941/https://www.360docs.net/doc/ef17068247.html, ki.issn1001-0424.2008.05.027

知识管理与创新论文

论大学生如何做好个人管理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姓名:胡慧颖 学号:201200150080

【摘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知识尤为重要,因此大学生要提高在竞争中 的个人竞争力,个人知识管理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以大学生为出发点论述了个人知识管理的重要意义并着重探讨了大学生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知识管理隐性知识显性化 【正文】 一、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定义 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是大学生个人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存储、学习、利用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大学生个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反应速度以及办事效率,同时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增强个人竞争力。 二、大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现信息爆炸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可以获得知识的渠道太多,可以获得的知识也太多。大学生除了从课堂、实验、实习中获得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从图书馆、校园网、Internet、广播电视、专题讲座、见习、实习等多种渠道轻松地获得海量的信息。置身于大量的信息中,学会个人知识管理尤为重要。 1、方便查找信息并充分利用 面对大量的信息,正确地筛选出自己所需的有效信息具有相当大的困难。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可以掌握并利用有效信息,及时发现知识漏洞,将知识充分利用,使知识达到最大利用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学习时间,快速获取大量知识。而且,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大学生应不断地获取知识,从而完善自己的个人知识体系,为步入社会和以后的生活做好准备。 2、提高个人竞争力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必须具有一定的优势,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保证稳定的竞争优势。当今社会, 知识已成为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要学会个人知识管理,查缺补漏,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知识,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动态转化, 更快、更准地应用和创新知识。使自己在获取知识、分析知识、应用与创新等方面更胜一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