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制造业回流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美国国制造业回流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美国国制造业回流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美国国制造业回流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现今社会,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制造业水平。美国作为世界经济霸主在经历“去工业化”过程后,由于制造业转移和金融投机过度,导致产业日趋空心化,大量工厂倒闭,国内经济衰退,贸易赤字急剧上升。为应对市场萧条、失业率攀升等问题,近年来美国大力推进“再工业化”战略,部分海外制造业迁回本土发展。

一般而言,制造业回流是指跨国公司将过去在海外投资及生产的制造业转移回国的现象,主要包括海外工厂搬迁回国内以及通过本土建厂取代海外生产等情况。2011年,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了一份关于《美国制造回归——为何制造业将返回美国》的报告,指出危机后美国正在向“低成本生产制造国家”转变,且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行业也将逐步回流美国。据其推测,截至2020年,从中国返回美国的制造业岗位将会高达60多万个。201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供应链管理专家大卫·辛奇—利维对108家总部在美国的跨国公司调查显示,约有33%的受访企业考虑回国发展,其中14%的企业明确表示会将部分制造业转移回国内[1]。2011年起,美国耳机生产商SleekAudio、ATM制造商安迅公司(NCR)、佳顿公司、福特公司等已纷纷将生产制造业务迁回美国。与此同时,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也表示会在2012年将Mac生产线全部迁回美国本土。这些都预示着“美国制造”将再度崛起。

1 美国制造业回流原因

1.1 政策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后,为重振美国制造业,美国政府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制造业发展、回归。2009年,奥巴马政府颁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描绘了重振制造业的构想蓝图。2010年,又出台《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创造美国就业及结束外

移法案》等政策,为促进制造业回归作足准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支持,采取税收减免方式降低制造业税收负担。如暂时取消或削减制造业原材料的进口关税,对回流企业给予20%的税收抵扣,为从海外回迁就业职位的企业提供两年工资税减免,出台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等。二是严格把控政府采购,推行本土生产。美国的政府采购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拥有较完善的制度和程序流程。早在1993年,美国国会就颁布了“购买美国货”的条款,从制度上确定了美国产品优先的地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为刺激本国经济,再次强调购买美国货,并在条款上增加了美国产品6%的权重优势。此外,美国政府还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如10万美元以下的政府采购合同要优先考虑中小企业,并给予适当价格优惠等[2]。

1.2 政治压力

正如彭银[3]所言,尽管制造业转移到中国是世界市场和国际分工的选择,但美国制造业回流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影响。2012年,美国总统竞选中,奥巴马大打中国牌,其竞争对手罗姆尼因在从商期间将业务外包给中国而最终落败。可以说,在此次竞选中,奥巴马推行的以再工业化振兴美国制造业的政策为其赢得了众多民众支持。“再工业化”推行后,民众对制造业回归的呼声越来越高,不少美国大型企业都面临着为本国创造就业机会以降低失业率的政治压力。以苹果公司为例,2011年,奥巴马在硅谷宴请各大科技公司CEO时就暗示乔布斯要其回国生产。2012年11月,刚刚继任的奥巴马又在白宫举行“内包美国就业机会”的圆桌会议,强调在外美企应回国发展。此外,《创造美国就业及结束外移法案》、《就业回国法案》等政策的出台也给海外企业产生了颇大压力。如终止为向海外转移工厂的生产企业提供补贴,禁止为企业因迁移营业机构出国而产生的成本减税等,这些举措均刺激了海外企业回流。2012年,据《华尔街日报》透露,政坛和市场两方面要求企业回国

生产的情绪强烈,辛奇—利维在调查中也发现约有1/5的美国企业把“要求增加美国就业的压力”作为他们回岸的因素之一[4]。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9月,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苹果公司无限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部件等发起了“337调查”。这是否为美国政府释放的一种不满信号?而苹果公司决定在2013年将Mac生产线迁回美国又是否是一种为了缓解政治压力而采取的暂时性措施?这些需要未来进一步证明。

1.3 海外制造成本上升

企业制造外包的海外成本主要包括加工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交通运输成本、原材料成本等,其中劳动力成本占较大比重。过去美国将产业大量转移至中国,主要是看重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这一优势。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工资呈现持续上涨趋势,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2013年5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8 752元,与2011年的24 556元相比,增加了4 196元,同比增长17.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4.0%。其中,东部增长17.8%、西部增长17.7%、中部增长14.9%、东北增长14.3%[5]。金融危机后,美国由于其高失业率,工资上涨幅度一直较低,而中国则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递增。根据美国波士顿公司的研究报告,由于中国的生产率增长幅度低于工资增长速度,预计到2015年,北美市场的大部分商品在美国部分地区生产也将具有更高的效益。此外,土地、原料、能源等价格不断攀升也进一步弱化了中国对美国企业来华建厂的吸引力,成为美企回流的原因之一。

1.4 本土比较优势渐显

尽管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于美国,但其劳动生产率水平却只相当于美国的1/12。这意

味着将部分产业从中国迁回美国,不但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库存损失等支出,在本国更高生产率的情况下,其毛利率还能得到提高。以美国耳机生产商Sleek Audio为例。2009年,由于Sleek Audio东莞工厂生产的货品中有一万件产品出现焊接不牢固问题,导致其亏损数百万元。随后,2011年Sleek Audio迁回美国佛罗里达州。为保持售价不变,美企通过重新设计,使得所需零部件倍减,通过提高生产质量,使得残次品大幅下降,人工成本增量随之抵消[6]。杨明强[7]在分析美资制造业回流时也指出,美国充裕的人力资本为其企业回国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此外,随着市场发展趋势的变化,消费需求更趋细化,回归本土生产有利于提高企业市场敏感性,更能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并根据客户反馈及时调整生产。另据美国埃森哲咨询公司调查,约有3/5的受访企业表示正在考虑回国生产,以便更好地匹配供应地和需求地。

1.5 生产方式变革

2012年4月21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文章,指出继机器化代替手工纺织和大规模生产两次工业革命后,第三次工业革命正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以机器人代替劳动者,改变现有的人工生产方式,向机器数控制造方向发展,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尽管近20年间美国采取了“去工业化”措施,但并不影响其在科技方面的世界领先地位。现今,制造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从传统常规技术向数控、低耗、清洁生产等先进制造技术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被机器操作、人工控制取代。美国拥有诸多世界先进技术知识产权,在自动化生产普及、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3D打印技术等迅速发展时期,将企业从国外迁回本土有利于制造技术的有效使用和提高。另外,这种新型的生产方式也使企业摆脱了劳动力资源不足带来的困扰。将先进生产技术引入制造环节,会大大降低企业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以苹果公司为例,其自动化技术

已被运用于部分MacBook的制造中,所以未来苹果将生产业务迁回美国后,生产制造环节不需要太多人力资本。

2 美国制造业回流对中国的影响

当前,从中国回流的企业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成本导向型中小型零部件制造企业,另一类则是高端制造业。回流的行业涉及家电、机械、金属制品、电脑、电子设备、塑料、橡胶制品、电器设备和汽车制造业等。自2011年以来,已有多家企业搬回美国,如英特尔、福特等世界500强公司均在回流名单中。这些美企的撤离给中国造成颇多影响。

2.1 分流外商直接投资

从2012年1月开始,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连续13个月增幅都处于负值状态,其中2013年1月更是同比下降了7.27%。根据商务部外资司的资料,自2009年起,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开始走下坡路。2011年,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 497家,同比下降5.01%,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9.95亿美元,同比下降26.07%,降幅较大。从2013年上半年数据来看,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541家,同比下降22.49%[8]。从时间上看,2009年美国首次提出重振制造业,而2011年美国在华企业开始逐渐退出中国市场。2011年,回迁美国的企业包括耳机生产商Sleek Audio、重型工业设备制造商卡特比勒、ATM机器生产商NCR、玩具生产商Wham-O、发光二极体生产商Seesmart LED等。这些产业的回迁不仅将就业岗位带回了美国,也将原本的对华投资转向了美国。如福特汽车公司计划在2015年投资1 600亿美元用于本土制造,增创12 000个就业岗位。再如英特尔、IBM等5家半导体制造巨头,准备在未来5年斥资44亿美元在美国纽约州开发先进芯片技术。

2.2 阻碍产业转型升级

美国自动化生产的普及为重振制造业和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可以这样认为,从中国回流的美国制造业不是简单的产业回归,而是升级后的产业回归。以新一轮工业革命为契机,美国大力推行“再工业化”,致力于发展高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并积极向新能源、新兴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这一举措使其在技术领域占据了优势地位。而中国的代工企业有90%属于贴牌生产,自身缺乏技术含量,多依附于海外企业的技术支持,往往通过对国外技术的吸收和创新进行产业升级。美国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的回流,使中国代工企业失去了这种技术依托,原来的代工升级模式遭到破坏,凭借承接国外产业获取先进技术的可能性随之降低。另外,美国制造业回流使中国大量劳动力剩余,为了降低失业率,这些剩余劳动力不得不被分转到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其它行业。

2.3 影响中国长期对美出口

美企回迁美国,短期内对中国的出口影响尚不明显,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其促进制造业发展和扶持中小企业政策的逐步完善与落实,美国制造商与中国同行业的竞争将会加大,届时,中国对美出口难度也会进一步加大。其一,美国制造业回流提高了本土的产品产量,某些部分可能会从进口变成出口,减少对外需求。其二,相比中国企业而言,美国制造商更加贴近本国市场,更能了解美国民众的消费需求。美国制造产品的增加会对中国产品产生挤出效应。其三,危机后,美国政府大力倡导低碳消费和购买美国货。随着这些理念的推行和美国人消费观念的改变,中国制造产品打入美国市场的阻碍也会越来越大。其四,美国利用其在WTO等国际组织中的优势地位对中国产业进行控制,加大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难度。出口倍增计划的实施使美国制造产品强势回归国际市场,这不仅减少了中国的出口额,还动摇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地位。

2.4 可能强化对美依附性

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调整及生产外包模式的发展,过去一段时间全球价值链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西方发达国家开始重振制造业,致使原有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改变。美国在再工业化过程中积极鼓励制造业回国,使部分原本在中国生产的企业撤资回迁。由于美国企业不会在所有制造环节都具备优势,因而跨国公司搬回美国本土的产业必然是最具竞争优势的部分,通常是高端、精密、具有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这些产业的回迁有利于美国在产品生产最核心环节上具有垄断优势,形成“美国领导,中国依附”模式。中国制造业本身缺乏高新技术,对外依存度较大。在此情况下,一旦美国占据全球价值链的制高点并形成垄断,其对全球价值链纵向控制的能力就会变得更强,对中国配套产业的危害也会更大。一方面,美国会因此具有更强的控制和定价能力;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要想取得发展就必须依靠美国技术支持,这会使中国对美国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长此以往,必将损害中国经济发展。

3 应对措施

当前,中国仍处于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初级阶段,加工贸易占出口总额近半数,制造业整体水平不高,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而美国制造业回流加大了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阻碍,长此以往会使中国面临“上端压迫,下部追击”的双重阻碍,即高端制造业受制于欧美国家,低端制造业遭受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威胁。为此,中国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应对。

3.1 提升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是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的基础,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成本、投资环境、市场的地理分布、运输成本及政府政策等方面。正如杨明强[9]所言,当前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落后

于生产成本的上涨。为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成为增强中国区位优势的关键。

(1)不断加强软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良好的软环境有利于降低商务成本、聚集生产要素并提高经济效益。当前,中国软环境建设明显不足,行政效率低下、官员腐败、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十分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商对华投资。软环境建设不到位,经济发展将举步维艰。因此,中国应首先着力加强法制环境、服务环境及信用环境等的建设和维护。重点把握如下3个方面:一是加快体制改革,精简机构,简化审批流程,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二是优化政策制度,建立健全各类招商引资制度,切实落实优惠政策,维持市场秩序;三是强化监督制约,加大政府行政透明度,提高社会舆论监督力。

(2)继续提升硬环境建设。良好的硬环境是吸引外商来华投资的物质要求。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交通、物流等较为发达,过去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随着沿海地区劳动力工资的快速增长,中西部地区低成本优势逐渐显露。然而,中国中西部地区偏远落后,缺乏健全的物流服务体系,并不受国外投资商的亲睐。为此,中国应加快协调区域发展,重点改善中西部投资环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如提高公路、水路、网络覆盖面,完善供应链,推动供应链本地化,建设先进的物流体系,提升产业配套能力等。中西部区域政府还应积极开辟新开发试验区,引导产业集群化发展,构建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

(3)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现今国际竞争的实质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流水线上的蓝领工人,也离不开研发环节的高素质白领。在中国制造产业中农民工占据大多数,该群体知识匮乏,素质偏低,难以胜任精细化生产工作且劳动生产率不高。与此相比,美国则具有大量专业性人力资本,在带动生产率方面占据了先天优势。要促进制造业发展升级,中国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和获取。如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职工技能培训,提高职工专业素质,鼓励留学人才回国,吸引海外技术人才来华发展等。随着全球经济一体

化发展,贸易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深受贸易摩擦影响。为此,中国应积极开发、培养专门从事国际贸易的高级专业性人才,提高应对贸易壁垒、贸易摩擦的能力,维护中国的国际贸易利益。

3.2 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振兴中国经济的助推剂。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工业革命,中国应顺应发展趋势,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1)加大科研投入。自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的研发投入一直占GDP总额的2.5%左右,即使受金融危机影响,在财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研发投入也未曾减少。虽然中国R&D经费投入与GDP之比已从2006年的1.39%升高到2011年的1.84%,但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的研发投入金额约占全球1/3,是中国的2.5倍,足见中国研发投入的不足。加大研发投入,不仅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实现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提升抢占全球产业链制高点的可能性。

(2)加快改革,创新环境。当前,中国创新环境存在诸多不足,制度、市场、政策等的不健全致使很多企业不愿开展自主创新。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中国有研发投入的企业仅占11.5%,R&D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0.71:1。此外,中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都较低。有专家指出,尽管最近几年中国科技经费投入量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且国家专利和科技成果项目逐年增多,但其中只有20%左右的成果被转化并运用于生产,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只有6%,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相比差距还很大[10]。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科研成果供需双方缺乏有效对接及相关政策体系不够完善。在中国众多科技成果当中,企业所占比例很少,约80%科技成果源于政府科技计划。而高校科研

多重研究、轻应用,致使科研成果缺乏市场价值,难以被企业利用。要想提高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加快改革当前的创新环境,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模式,完善研发成果的社会化评价体系,并做好相应的科技成果保护工作。

(3)加强相互协作。单纯依靠个体企业加大研发、追求创新难以真正有效提高国家科技水平。总结过去的经验,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创新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历最初依靠跨国公司技术投入,再到参与研发过程,最后升级为自主研发这3个阶段。只有最终实现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才能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转移。要想取得技术进步,中国企业应加强与跨国公司的研发合作,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消化吸收逐步提升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虽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只是局部的、低水平的技术,但相较于封闭体系下的自主研发,仍有不少益处。此外,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间也应增进合作,利用协作创新降低投资风险、提高研发效率。更深层次的,还可以采取国际间合作方式,通过研发实践、研发交流、承接研发外包等方式进一步加快研发能力提升。

(4)多样化创新方式。欧美的“再工业化”是一种制造业高层次的螺旋式回归,制造业朝着先进、清洁、节能方向发展,其中包括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当前,由于设备、技术和人才的限制,中国在新能源开发、先进技术研发等方面仍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彼此差距较大。创新不应局限于技术,更应向多样化发展,比如领域创新、企业创新等。为此,中国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制造商通过多方创新促进自主研发,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诸如企业可以创新营销方式,扩大销售量,抢占市场份额;创新企业文化,营造优良环境,培育新一代人才;创新管理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创新生产工艺,将艺术和科技有机结合,推动产品升级;创新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提高产品效能等。通过创新文化、艺术、商业等反向推动科技创新,从而实现自主创新。

3.3 保持国际市场,激发国内需求

2010年波士顿咨询集团曾预计,未来5年内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中30%左右将重新回到美国生产,包括电子产品、金属制品、机械制造、家电等[11]。如果未来这些市场萎缩,那么势必会给中国经济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弱化美国制造业回流对中国产品市场的影响。

一方面,应强化品质管理,建立系统化的品质管理体系。面对高生产率、高附加值、高质量的美国制造产业,中国企业应加大产品品质管理力度,建立从原材料、生产到储存、售后等全方位的系统化品质管理流程,塑造高品质的产品口碑,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政府应建立相应品质管理服务平台,扶持企业群体合作。此外,还要加强对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渠道等的开发与维护,提升中国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适当调整产业政策。中国的制造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这些都成为无法与美国制造业相比的劣势。现今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消费群体,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购买美国制造的产品,但对类似产品又十分渴望,这就为中国制造企业提供了商业契机。只要企业能够生产出功能相近、质量有一定保障且价格实惠的产品,那么其市场前景会相当可观。为此,中国应适当调整产业政策,在加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鼓励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传统产业向精细化发展,通过做精做细、保质保量来吸引顾客眼球。除了以上方面,中国政府还应在扩大内需上付出更多努力,如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农村人口占据中国人口总数的一半左右,但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仅占城镇居民的1/3。这意味着中国农村市场潜力巨大。这块市场的开发有利于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降低美国制造业回流带来的影响。因此,政府应积极扩大国内市场,具体可以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建设以及优化消费环境、转变消费结构等方式加以推进。

热点02 美国制造业回归 热点追踪 美国当地时间2016年12月7日(周六),特朗普在其推特上表示,“我的政府将推行两条最简单的原则:买美国货,雇美国人。”这一宣言再次证明了特朗普“重回美国”的执政方针。“回归”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 2017年1月25日,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立即在美国与墨西哥边境建造约2000英里的隔离墙,希望以此遏制移民和提高国家安全。之后白宫发言人斯派塞称,特朗普已正式提出对墨西哥进口商品征收20%关税,用以负担边境墙建设费用。 2017年2月23日,特朗普在白宫会见二十多名制造业企业高管时再次重申,将努力把数百万的就业机会带回美国。 考向预测 以此为背景,高考题可能会考查美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发展制造业的优势和劣势,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我国重要产业园区的发展等;还可能考查边境移民的影响因素以及移民对移入区和移出区的影响等。 考向示例 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本国企业尽可能在国内建厂,承诺将税收从目前的26%降至10%—15%,要求通用和福特两大汽车制造商不能在墨西哥建新工厂,并对在境外生产且将产品返销回美国的制造企业征收高额“边境税”。据此完成1—3题。学优高考网 1.特朗普要求美国企业回本国建厂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工业化B.提高城市化 C.增加税收D.增加就业 2.美国两大汽车制造商计划在墨西哥建新工厂的主要原因是墨西哥 A.市场广阔B.资源丰富 C.劳动力成本低D.交通便利 3.美国政府征收高额“边境税”后产生的影响是 A.福特汽车转移到加拿大建厂B.通用汽车全球化加强 C.导致墨西哥汽车出口量减少D.美国汽车进口量会增加 【答案】1.D 2.C 3.C

工资水平是指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内劳动者平均收入的高低程度。不同地区之间的工资水平差距想必也是很多人都很关注的话题。据调查显示,中国和美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差距竟达9倍。 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是一个只有70多万人口的中型城市。今年春天,一件事情让整个城市沸腾了。 美国通用电气在该市开设工厂,首批招聘1000名工人,虽然工人起薪每小时13美元,低于以往标准,但消息传出,简历蜂拥而至,公司共收到1.6万份简历。美国媒体纷纷惊呼:“倦鸟归巢”了。 倦鸟归巢 今年,路易斯维尔市终于迎来了制造业的春天。美国通用电气在当地开设了一家新工厂,这与通用在当地开设第一家工厂,相隔了50年。这一次,工厂主要生产冰箱底部冷冻室和热水器。而底部冷冻室的生产线原本设于墨西哥。 就在上月底,通用电气再次宣布,今年夏天将在该工厂底部冷冻室生产线上新增380多个工人。 这还只是通用电气在路易斯维尔市到2014年投资8亿美元计划的一部分。对此,当地政府欢欣鼓舞,不但州长亲自出席开业典礼,路易斯维尔市政府更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对他们的进展,我们实在高兴得不能再高兴了。”市长格瑞格。费舍尔(Greg Fischer)说。 市长可不是说说而已,对于增加当地就业,通用电气获得了肯塔基州和路易斯维尔市总共3700万美元的奖励。另外,公司还获得了联邦减税2480万美元。 公司新闻发言人金姆。弗尔蒙告诉记者,迁回生产线是为了便于人力资源的整合。 “我们的策略是围绕制冷产品建立精英中心。为了达到这点,我们需要把制造运作搬到同一个地方。在那里,工程师、业界设计师和其他对总体创新、质量和制造运作负责的人都在一起,从而保证高质量和成本竞争力。” 另外,对于美国的大型公司而言,在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下,高举“美国制造”已经成了市场公关的必要手段。谷歌在相关新闻发布会上提到,新推出的无线家庭媒体播放器Nexus Q完全在美国设计和制造,它的定价是299美元,远高于苹果或Roku等竞争对手。 和它相似的,惠尔浦(Whirlpool)也在美国田纳西州的克里弗兰开设了新

Forum 中国产业对外转移特征、趋势及对策 ———基于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的视角 李志鹏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利用贸易和投资等形式在空间上实现移动的现象。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依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展望未来,通过"走出去"实现对外产业转移又是实现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自主性提升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过度对外产业转移带来的种种风险。深入研究当前产业对外投资的特征和节奏,对于把握中国产业对外转移情况和提出相关应对建议有重要意义。 3.16%;到2011年增至70.41亿 美元,占全行业比重升至9.43%,超过2007年的历史最高水平(8.02%)。再以中国在大湄公河区域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的生产型投资实体数目为例,2010年三地新注册中资企业74家,2011年增至86家,2012年更是迅速增长到142家。从投资主体数量来看,制造业企业成为对外投资的主力军。2011年中国境内对外投资主体有42.7%分布在制造业,一些制造业企业成长为初步具备国际经营能力的知名企业,成为支撑中国“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 (二)对外产业转移行业分布广泛,但企业数和资本集聚领域相对集中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中国有4300家制造业企业在海外开办了5700余家境外机构,领域主要集中于纺织鞋帽行业(800余家)、通信计算机设备行业(400余家)、专用设备制造(290余家)、交通运输设备(230余家),以及机械和器材制造行业(220余家)五大领域,上述五大行业占 全部制造业“走出去”企业数的 45.3%。截至2011年底,中国制 造业对外投资存量主要集中在通信计算机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制造业,以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等资本密集型行业,排名前三位的行业的对外投资占全部制造业资本向外转移的39.8%。 (三)制造业产业转移企业数量众多,但单位转移金额普遍较小,行业差距较大,真正实现生产经营的企业只是其中一部分 2011年,中国共有5749家 制造业企业参与对外投资,占中国境内投资者行业构成比例的 42.7%,平均每家境外企业累计 投资金额631.49万美元,与制造

大变局:经济危机和中美关系 ——杯葛、印钞、制造业回流 一、危机之下,美国因何不采取2008年方案,与中国对抗:2008年危机解决方案让美国损失了大部东亚霸权和部分美元主权 本次经济危机美国增发的货币首先用于给美国诸多企业的违约贷款续贷,其次给居民直接发消费券和支票。从危机释放角度,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实质上是以牺牲美元信誉为代价,暂时稳定美股和短期的债务逾期,并未解决长期问题,后患无穷。为什么美国没有采取已经证明有效的2008年方案?因为美国统治阶级认为,采用该方案损失和后患更大。 2008年危机解决方案是中美联手:美国超发货币拯救美国金融市场,中国则用自己的生产力给美国的超发货币赋能,用中国的新增需求重启世界经济,救美国救世界。这次危机之前,美国通过减息加息操作推动美元潮汐,收割其他经济体:减息时其他经济体美元资金充裕、投资积极、资产升值、市场繁荣、经济发展,加息时美元回流其他国家流动性锐减、投资消极、资产贬值、市场萎缩、经济停滞进入危机后,美国资本以救世主的姿态入场抄底“救市”。但2008年,美国的次级房贷飙升让美联储加息反噬自身,量化宽松资金首先拯救的是美国金融市场,国外资产抄底战绩平平。相反,中国通过生产力赋能美国超发货币得到了大量的顺差美元,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充足的外汇储备完成了制造业产能扩张和上下游产业的布局。可以说,2008年的经济危机美国是以让渡东亚霸权和部分美元主权的代价暂时获得喘息之机:美国东亚则霸权从2010年开始,就已仅仅存在于纸面和媒体的宣传,最高时近四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则让中国在独立的银行体系基础上获得了影响美元发行和流动的能力。 二、美国本次危机的行为逻辑:零和思维主导下的不甘和自救 沿用第一部分逻辑,继续采用2008方案无疑会让美国进一步丧失美元主权,去化制造业,加速霸权旁落。因此美国朝野共识一定是尽快主导或切割美元与中国生产力之间的锚定关系。美国如继续采取2008年的危机应对方案,诚然会以较快的速度让经济危机得到缓解,同时也能保障美元的信用。但由于美国实体经济其实一直没有走出危机【08年至今,美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金融市场提振,GDP增长4万亿美元,股市市值增长则是GDP的数倍】。而本次危机增发的美元规模是2008年QE规模的数倍,如将增发美元与中国生产力链接,可预见的后果必然是中国进一步承接美国的生产力,并获得巨量的顺差美元。2008年危机之后,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最高时超过4万亿美元。这次危机如采取同样模式,中国很有可能获得数倍于2008年的顺差美元外储。在中美生产力差距进一步增大的的同时让中国获得如此规模的顺差美元储备,相当于让中国成为美联储大股东,获得调控或直接干预美联储货币政策的能力。美国在金融领域的一切先发优势和创新手段都会在这个规模的第三方顺差美元面前失去意义,贸易战中国也会不战而胜。这是美国统治集团不能接受的。 于此同时,我们也能透过本次危机美国救市方案及其后果看到美国实际国力的断崖式衰退。2008年背靠中国生产力赋能,美国首轮QE总额6000亿【1000亿美元购买直接债务,50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美元,这次美国救市首轮就是2.3万亿【数据可能略有差异】,还不包括前期降息操作。而在实际效果上,增发的巨量美元仅在数字上让美国的金融数据不是那么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一个初步设计》概述 1、提出背景 一个多世纪以来,制造业一直是美国经济繁荣的基石。2011年, 美国制造业增加值高达1.8万亿美元,占GDP勺12.2%; 1.3万亿美元的制成品出口海外,占美国货物出口总额的86% 2013年1月,为 促进美国制造业复兴,美国总统执行办公室(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 nt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Natio nal Scie nee and Tech no logy Cou ncil )和高端制造业国家项目办公室(Adva need Manu facturi ng Natio nal Program Office )联合发布《国家制造业 创新网络:一个初步设计》(Natio nal Network of Manu facturi ng Inn ovation : A Prelim in ary Desig n )。建立全国制造业创新网络是奥巴马政府的一大创新之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面对以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数字化制造等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严峻挑战。当前,培育发展高端制造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也成为我国能否在新的工业革命浪潮中占领先机的关键所在。基于此,笔者有针对性地对NNM计划做 了编译和整理,以期为推动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有效政策借鉴。 美国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NNM)提出背景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制造业经历了明显衰退。1979年至2010 年间,美国制造业工作岗位从1.94亿个降低到1.15亿个,降幅为 40.7%,其中,2000年至2010年尤为明显,共有5900万份制造领域的工作消失,降幅为33.8%。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过去13年,每季度平均有占制造业总数3.5%的工厂关闭,而仅有2.6%的工厂新开。事实似乎表明,美国企业在本土保留核心研发、将规模制造外包或外迁的模式,或难以符合新一轮技术革命的特征:电子与通讯产业可模块化与可复制化的特点,加快了知识的溢出效应,由美国公司巨资开发的技术很容易被海外公司获得,并抢先开发为可商业推广的产品;制造业大规模外迁还造成本地产业链断裂,进而损坏产生创新的基础结构,不少企业的研发部门也随之迁往他国。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00年美国的高端科技产品尚有50亿美元的贸易盈余,到了 2011年则逆转为高达990亿美元的赤字,占总体贸易赤字的17%在半导体记忆存储装置、锂电池、平面显示器、机器人、太阳能电池、高端照明、氧化物陶瓷等领域,美国曾经是技术的发明者,现在却落后于其他国家。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美国制造业衰落呢?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PCAST的研究表明,导致美国高科技制造业衰落的因素,并不在于劳动力价格一一德国的工资比美国高30% 至40%但德国制造业却一直蓬勃发展,而在于美国在将发明和发现转化成“美国制造”的产品和流程上逐渐失去立足点,即使美国仍然引领着世界基础研究、科学发现和创造精神。过去美国有贝尔实验室、施乐帕克研究中心以及IBM实验室等等,它们负责构想下一个有影响

2017年美国“制造业回归”专题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节美国“制造业回归”旨在加强工业竞争优势、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 (6) 一、“制造业回归”是特朗普政府关键的政策目标 (6) 1、调整就业结构 (8) 2、优化贸易结构 (10) 3、加强制造业竞争优势 (12) 二、实现“制造业回归”的有利宏观条件 (14) 第二节工业机器人是美国“制造业回归”战略的灵魂 (20) 一、工业机器人能降低生产成本 (20) 二、工业机器人能提升生产效率 (26) 三、美国机器人销量未来4年复合增速有望达20% (33) 第三节美的集团:智能制造迎春风 (46) 第四节潍柴动力:收购北美物流自动化龙头德马泰克 (52)

图表目录 图表1:奥巴马政府振兴制造业的相关政策 (6) 图表2:特朗普拿下了众多传统制造业集中州 (7) 图表3:铁锈地带的人均GDP显著低于全国人均GDP (7) 图表4:近20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增速持续低于全行业增加值的增速 (8) 图表5:美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对GDP占比仅12%,而中国为30%、德国为23%、欧盟为16% (9) 图表6:美国服务业就业人数逐年上升,而制造业就业人数逐年走低 (9) 图表7: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仅占总劳动力的8% (10) 图表8: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对应庞大的资本账户顺差 (11) 图表9:美国外债占GDP的比例已升至98% (11) 图表10:美国平均关税60年来逐步降至约1.5%,而特朗普政府的重要政策之一是提高关税 (12) 图表11:中国对美贸易的逆差在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中占比已升至约70% (12) 图表12:人均制造业增加值:美国>日本>韩国>中国 (13) 图表13:制造业增加值总量:中国>欧洲>美国 (13) 图表14:全球各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中国(29%)>欧盟(25%)>美国(20%).14图表15:美国制造业PMI领先攀升至上一轮景气高点 (15) 图表16:美国登记失业率已降至危机前的景气低点 (15) 图表17: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工业、消费均趋势向上 (16) 图表18:美国2017年2月PPI增速创4年新高 (16) 图表19:美国GDP增速和联邦基金利率高度正相关 (17) 图表20:美国从2015年12月起进入新一轮加息通道 (17) 图表21:近十年美国产业资本整体净流出,但制造业的产业资本保持净流入 (18) 图表22:对比左图,1992-1995、2004-2006两轮加息通道缓解了产业资本净流出 (18) 图表23:2014年起的美元走强,但经常账户逆差保持稳定,美元未来走强尚有较大空间 (19) 图表24:2014年美国劳动力成本占制造业总成本的15%~40% (20) 图表25:美国制造业工人小时工资约为中国的六倍 (21) 图表26:老龄化导致美国的劳动参与率逐步下降 (21) 图表27:美国社会养老压力较大 (21) 图表28:假设美国制造业工人工资每年上涨2.36% (22) 图表29:假设美国制造业工人平均每周工作约40小时,机器人每周工时可超84小时 (23) 图表30:美国制造业工人的每年雇佣成本约为工业机器人的3倍 (24) 图表31:美国制造业工人的每小时雇佣成本约为工业机器人的5倍 (24) 图表32:工业机器人的年使用成本=机器人设备+系统集成+电费+管理费 (25) 图表33:近10年来美国工人的生产效率提升得越来越慢,必须追加自动化装备以提高效率 (26) 图表34:后工业化发达国家的工人生产效率提升的速度都越来越慢 (26) 图表35:美国制造业总工时下降的同时制造业总产值上升,得益于自动化程度提升27图表36:同理,工资逐年提升,企业单位产值的劳工成本却几乎没变 (27)

美国4家著名制造企业转型 20世纪90年代后期,制造业企业面临着成本压力上升、盈利下降、节能环保要求提高等诸多压力,制造业企业依靠市场份额领先已无法保证利润来源,价值增长的潜力已转移到下游服务和融资活动中,于是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制造企业转型的一致行动,其间造就了不少跨国企业,其中四家美国大型制造企业成功完成转型。 一、Caterpillar公司向制造服务转型,提升抗行业周期性风险能力 Caterpillar公司成立于1925年,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矿山机械、柴油机、天然气发动机和工业气体涡轮制造企业。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Caterpillar一直遭遇日本企业的竞争,全球市场份额及营收不断下滑,直至90年代中期,Caterpillar组织变革,并开始布局全球业务链,使服务业务成为重要一链,才挽回颓势,重新屹立在业界。 Caterpillar公司所属的工程机械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向制造服务转型使Caterpillar公司有效地平滑这种周期性,减少制造业整体需求逐步放缓的负面影响。首先,Caterpillar进行组织构架的调整,重新建立了13个利润中心和4个服务中心。将金融服务独立出来成立金融服务子公司,物流服务拓展到为第三方服务提供商。通过这些调整,Caterpillar公司开始布局全球业务链;然后是业务中心调整,重点发展其三个边际利润率较高的服务业务,即金融服务、物流和再制造部门。到2009年,公司的服务性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39%,而服务性的营业利润更加稳定,在正常年份能达到公司营业利润的50%左右,当经济疲软的时候,如2009年更是占到了90%,部分抵御了产品的周期性影响。 Caterpillar公司向制造服务化转型过程中,一些措施非常有特色。 1、“让代理商成为伙伴”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f18047702.html, 美国制造业回流战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作者:刘冰洋赵钰琳任新平 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15期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美国企业陆续从中国撤资。美企回流主要是基于对成本因素的考量,中美企业之间在税收、能源、人工、土地和融资成本上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本文从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原因切入主题,分析美国制造业回流对于中国制造业的重大影响,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为我国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中国制造业能够做大做强。 一、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前世今生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加之美国的工业转型,新兴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崛起,包括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竞争,美国制造业的地位和影响受到了挑战。因此美国采取“去工业化战略”,开始考虑以成本进行国际区域间再布局,实施“外包”政策,将一些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制造业环节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新兴经济体,将研发、营销或者高端环节留在本土,实现本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而在21世纪的初期,美国的“产业空心化”趋势越来越严重,高端制造业在整个工业产值及国民经济中占据很大一部分,但是美国本土整体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却逐年下降,制造业增长速度无法跟上美国经济的整体增速,就业人数也随之不断下降。这使得美国的经济发展必须依靠金融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这样的虚拟经济。 国际金融危机后,为重振美国制造业,美国政府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制造业发展、回归。并且随着企业制造外包的海外成本的不断提高,尽管目前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于美国,但其劳动生产率水平却只相当于美国的1/12。这意味着将部分产业从中国迁回美国,不但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库存损失等支出,在本国更高生产率的情况下,其毛利率还能得到提高。同时随着美国本土各项优惠政策,使得美国本土优势逐渐显现,较低的税收成本、能源成本、土地及融资成本,再加上更高的生产效率,诱使着大量的美国企业回流。 在特朗普政府期间,加强了制造业回流的政策力度。主要通过税率的降低、整改相关部门和能源价格的改变等入手,促进本国的制造业发展,增加本国相关公司的实力与凝聚力;加上可能实行的关税壁垒,届时美国制造业将享有较高的税收优惠,对主要市场在北美的制造企业很有吸引力。再叠加对贸易协定的重新谈判,增强对本国制造业出口的贸易保护,吸引资金回流美国制造业。特朗普想将美国发展到世界巅峰,将本国的公司和职员都变成世界领先水平。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给企业更低的税负、支持制造业发展、促进能源发展”,特朗普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吸引制造业和跨国公司回流。 二、美国制造业回流对中国经济影响分析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浅谈美国制造业回流 制造业回流意指跨国公司将制造业投资和生产能力从海外向国内转移的一种现象,它既包括把海外的工厂迁移回国,也包括在国内建设工厂,取代在海外建厂或采购的计划。总体而言,美国试图通过制造业回流,扭转制造业就业和产出比重持续降低、大量投资转向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问题,改变美国企业开发新产品、但绝大部分零部件和组装等制造环节不在国内的分工体系。 美国制造业回流与其再工业化战略如影随形。再工业化是美国重新重视和发展工业,改造提升现有工业和发展新工业的战略举措。它和美国制造业回流一样,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发展中国家崛起和世界经济格局变化采取的一个重要应对战略。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随着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中国、印度制造业的崛起,美国经历了一个去工业化过程,劳动力迅速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转移,汽车、钢铁、消费类电子等以往具有优势的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 1980年至2010年间,美国总就业人数增加了3609万人,制造业就业人数却减少了877万人。这次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失业率一度超过10%,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是主要原因。2010年,美国总就业人数为12982万人,制造业就业人数仅为1152万人。 经过这次危机,美国国内主张发展制造业、改变经济过分依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的呼声不断高涨,政府已经重新将制造业视为解决就业和经济问题的措施。复兴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向高增加值转换、提高其竞争力重新成为美国的政策议题。 美国各界普遍认为,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是经济活力的源泉,在国家长期繁荣中起关键作用。制造业创造高技能工作岗位,通过出口和吸引投资为国家带来财富,通过技术扩散促进其他产业发展。 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是制约美国制造业回流的一个主要因素。今后一个时期,资本、技术和商品的跨国流动将更容易,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人口和劳动力跨国流动障碍不大可能发生根本变化。虽然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随着人均收入提高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但发达国家很难在工资成本上取得竞争优势。 再工业化和重新振兴制造业客观上要求美国采取能够促进国内制造业发展的政策,缩小外国竞争者的成本优势,以使美国对制造业更具有吸引力。美国政府已经和正在采取的降低本国制造业成本的措施包括:降低美国制造业的税收负担,并使暂时性减税措施永久化,以提高美国制造业吸引资本和投资的能力;改革医疗保险,降低医疗保险成本;减少管制和司法诉讼成本;实施节能计划,降低能源成本;鼓励创新投资,促进技术扩散,降低开发新技术的风险,确保美国企业致力于设计和生产技术含量高且为世界客户所需要的产品。 在降低人力成本方面,美国采取了削弱工会权利、限制工会活动,加强教育、培训和减少使用人力的措施。联邦政府重视支持基本教育和职业教育,强调职业培训需要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使学生无需长时间再培训就可以胜任制造业岗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齐鲁先锋山东干部在线学习 世界经济转型调整趋势及战略应对研究(下)试卷 1、2009年,美国在《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中明确了政府在支持制造业发展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 正确 错误 2、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以绿色、低碳、健康为主题,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是由新能源、生物、纳米等领域的群体性科学技术突破引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 正确 错误 3、欧美再工业化对中国的影响是使中国可能产生“产业空洞化”的风险。 正确 错误 4、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战略。 正确 错误 5、本讲认为,TTIP的广度和深度不会超过自贸区。 正确 错误 6、金融危机后,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去虚拟化、再工业化;去过度消费、再出口;去泡沫化,再创新”。 正确 错误 7、面对发达国家进口需求减弱和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既要着力扩大内需市场,又要压缩过剩生产能力和争取新兴产业市场空间,调整压力明显加大。 正确 错误 8、美欧自贸谈判工作组明确指出,未来美欧自贸协定必须成为“21世纪自由贸易协定的标杆”,在各重点领域的标准必须高于双方目前正在谈判或已签署的其他自由贸易协定。

正确 错误 9、推进两大经济体的法规和标准体系的统一,不属于美欧自贸协定包含的内容。 正确 错误 10、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设想由()提出。 美国趋势学家里夫金 欧盟 美国 IBM公司 1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以()为主题。 信息技术 新能源纳米 绿色低碳健康 高科技 12、TPP具有()性质。 同一性 排他性 相容性 统一性 13、()在TPP谈判中提出“纺纱前沿”原产地规则。 日本 英国 法国

美国 14、“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简称()。 FTA TTIP TISA TPP 15、“清洁能源革命”战略由()提出。 美国趋势学家里夫金 欧盟 美国 IBM公司 16、金融危机后,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大幅增加研发和基础设施投资,通过政府扶持重振实体经济和发展新兴产业,并大力扩大出口,即()。 去虚拟化、再工业化 去过度消费、再出口 去泡沫化,再创新 以上都是 17、 2009年,美国明确了政府在支持()发展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 制造业 工业 农业 商业 18、TPP关注贸易规则统一,增加了战略合作内容,包括()。 知识产权保护 劳工标准

美国“制造业回归”战略最新进展及对华经济效应分析 摘要:制造业回归是美国结合国内国际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等深刻背景下制定的战略决策,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占领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的制高点。为了实现制造业回归,美国政府制定了包括技术进步政策、投融资政策、人才培养政策、能源政策、市场拓展政策和投资环境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中国首先应加快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其次要从顶层设计加大改革力度,才能减少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美国制造业回归对中国制造业流向、出口以及产业升级等都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制造业回归;全球价值链;产业空心化;次贷危机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8)04-0066-07 一、引言 2008年秋季肇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严重打击了美国经济,美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在一定意义上诱发美国政府提出“制造业回归”的战略。综合分析美国“制造业回归”的国内及国际背景,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内产业空心化严重。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提供的数据,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从1950年的26.77%下降为2016年的11.71%,制造业空心化趋势明显。这与美国早期的“去工业化”战略有关,虽然该战略早期对促进美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 作用,但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外迁,国内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成了“无源之水”,经济结构陷入了虚拟化趋势,经济增长缺乏持久动力,最终导致美国经济下滑,引致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制造业回归”战略的直接目的就是带动更多的资本、技术及劳动力向制造业转移,从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复苏美国经济,尽快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其次,美国的失业率、收入差距及社会稳定等局势不容乐观。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数据,制造业就业占比一直呈下降趋势,1948年该比率为28.72%,到2014年变为7.09%,共下降了21.6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在加大。根据《华尔街见闻》报道,美银美林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过去三十年来,美国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其中,底层民众家庭的财富不断缩水,少数富有家庭的财富不断膨胀。到2013年为止,占人口90%的底层民众家庭所拥有的财富与占人口0.1%的最富裕家庭所占社会财富比例持平,均为23%左右。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恶化。这种两级分化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制造业的大量外迁,由此导致本土制造业就业人口持续下跌,失业率上升,中产阶级的境况开始衰落。正是在

2017年美国制造业行业回流影响分析报告 2017年6月出版

文本目录 1、美国“制造业回流”进程回顾:成效有限,未达预期 (6) 1.1、美国产业空心化是奥巴马政府倡导“制造业回流”的历史根源 (6) 1.2、奥巴马政府的美国“制造业回流”战略进程回顾 (7) 1.3、奥巴马总统任期内美国“制造业回流”效果分析 (8) 2、全球制造业的现状概览 (11) 2.1、全球制造业增速趋缓,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 (11) 2.2、全球制造业转移路径回顾:劳动力成本是核心驱动因素 (13) 2.3、制造业发展的敏感性因素分析 (14) 2.3.1、敏感性因素之一:劳动力与人口结构 (14) 2.3.2、敏感性因素之二:市场容量和收入水平 (15) 2.3.3、敏感性因素之三:自然资源(原材料与能源) (15) 2.3.4、敏感性因素之四:技术创新 (16) 2.3.5、敏感性因素之五:产业配套 (16) 2.3.6、敏感性因素之六:工业基础 (16) 2.3.7、敏感性因素之七:品牌影响 (16) 2.3.8、敏感性因素之八:汇率 (17) 3、美国制造业的前世今生 (17) 3.1、美国制造业的历史变迁 (17) 3.2、美国制造业结构:消费电子为主的中端产业是近年主要增长动力 (18) 3.3、美国制造业:显著的优势与劣势并存 (21) 3.3.1、优势之一:能源价格低廉 (21) 3.3.2、优势之二:创新环境良好 (22) 3.3.3、优势之三:信息技术强大 (22) 3.3.4、优势之四:掌控价值链 (22) 3.3.5、瓶颈:劳动力的数量、质量、成本方面难以与发展中国家抗衡 (23) 4、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与未来 (24) 4.1、中国制造业的四十年:奋起直追,后来居上 (24)

产业转移 一、选择题 制造业回流是指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投资从国外向国内转移的一种现象。近年来,美国政府将制造业回流作为振兴经济的导向,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制造业发展、回流。据此完成1~3题。 1.美国鼓励制造业回流的主要原因( ) A.满足国内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B.利用本国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C.制约本国跨国公司发展 D.恢复实体经济拉动就业 2.美国吸引制造业回流的主要优势有( ) A.土地成本低 B.能源原材料丰富 C.交通通达度好 D.科技和数控机器技术发达 3.中国制造业综合成本比较优势不断下降,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应该( ) A.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B.减少海外投资 C.推动低端制造业发展 D.立足扩大国内市场 1.D 2.D 3.A [第1题,国内制造业回流和满足国内个性化市场需求无关,A错误;美国劳动力价格高,B 错误;跨国公司往往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C错误;美国鼓励制造业回流的主要原因是恢复实体经济,拉动就业。第2题,美国土地、原料和原材料成本高,A、B错误;交通通达度好,利于原料和产品的运输,促进工业分散现象的发生,和回流无关,C错误;美国科技和数控机器技术发达,利于高端制造业发展,D正确。第3题,随着中国劳动力、原材料等成本的上升,中国制造业综合成本比较优势不断下降,今后中国应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投入发展高端制造业,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 (2019·长郡中学模拟)产业梯度系数表示某地区某一产业在整个区域中所处的位置。产业梯度系数大于1,说明该地区的这一产业在整个地区中处于高梯度,具有发展优势,反之,则没有发展优势。岳阳市是享誉中外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作为湖南省唯一的长江沿岸城市,充分发挥了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作用,根据自身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三省市(上海、浙江、江苏)具有产业转移趋势的行业。读下表,完成4~6题。 表2014年岳阳市与东部地区三省市部分产业梯度系数

美国国制造业回流的原因、影响及对策现今社会,衡量一国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制造业水平。美国作为世界经济霸主在经历“去工业化”过程后,由于制造业转移和金融投机过度,导致产业日趋空心化,大量工厂倒闭,国内经济衰退,贸易赤字急剧上升。为应对市场萧条、失业率攀升等问题,近年来美国大力推进“再工业化”战略,部分海外制造业迁回本土发展。 一般而言,制造业回流是指跨国公司将过去在海外投资及生产的制造业转移回国的现象,主要包括海外工厂搬迁回国内以及通过本土建厂取代海外生产等情况。2011年,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了一份关于《美国制造回归——为何制造业将返回美国》的报告,指出危机后美国正在向“低成本生产制造国家”转变,且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行业也将逐步回流美国。据其推测,截至2020年,从中国返回美国的制造业岗位将会高达60多万个。201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供应链管理专家大卫·辛奇—利维对108家总部在美国的跨国公司调查显示,约有33%的受访企业考虑回国发展,其中14%的企业明确表示会将部分制造业转移回国内[1]。2011年起,美国耳机生产商SleekAudio、ATM制造商安迅公司(NCR)、佳顿公司、福特公司等已纷纷将生产制造业务迁回美国。与此同时,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也表示会在2012年将Mac生产线全部迁回美国本土。这些都预示着“美国制造”将再度崛起。 1 美国制造业回流原因 1.1 政策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后,为重振美国制造业,美国政府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制造业发展、回归。2009年,奥巴马政府颁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描绘了重振制造业的构想蓝图。2010年,又出台《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创造美国就业及结束外

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进一步发展,最近一次国际金融危机过后,伴随着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国内中西部地区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转移和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回流,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正在大规模进行。相对于前三次产业转移,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有自己的独特特点。面对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如何在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全面探讨了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的相关知识,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对策,从而更好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第四次全球产业转移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产业升级 一、引言 (一)产业转移的概念 产业转移的概念伴随着产业转移的实践而发展。早期关于产业转移的理论基本上还是在发达国家或者地区寻求要素比较优势的过程中将衰退型产业向外转移的层面。但是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产业转移的部门不仅仅停留在衰退型产业上面,同时也正在慢慢向扩张型产业拓展。此时,对于产业转移的定义的描述也就更加全面。陈建军认为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地区)的一种经济过程。[1]顾朝林认为产业转移既是对生产要素的空间移动的描述,也是对不同产业部门形成与演进历史的梳理。[2]魏后凯认为产业转移的实质是企业空间扩张过程,也是企业的再区位和区位调整的过程。[3]还有学者认为产业转移是企业为了组合利用各地区的资源,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的结果,其本质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产业布局的改变而导致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当然在学术界,普遍被接受的是,产业转移就是产业的空间转移或空间迁移现象。 (二)全球产业转移的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全球经历了四次大

世界经济转型调整趋势及战略应对研究(下) 旭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二O一四年三月 三、欧洲再工业化 再来看第三个欧洲再工业化。在这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欧美发达经济体曾经有一个去工业化的过程,就说它通过产业转移把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当然我们是主要的承接地之一。那么金融危机发生之后,这些发达国家都在反思,就说如果把这种工业都去掉之后,如果单单靠服务业不足以带动新的经济增长,不足以让它们自身走向复。所以这些国家都有大的动作,大幅度地增加研发和基础设施投资。通过政府扶持,重振实体经济和发展新兴产业,并且大力扩大出口。美国的奥巴马上台之后,就有一个出口翻番计划,就是在五年之让美国的出口扩大一倍。像美国过去大量的制造业,外流转移出去,它所需要的很多的产品只能靠进口来弥补。所以美国的贸易赤字常年的居高临下,屡创新高。所以美国通过这种工业化,当然再加上其他的措施来大力的扩大出口。那么特点表现这么几个,“去虚拟化再工业化,去过度消费再出口,去泡沫化再创新”。而且在这方面确实有非常大的动作。 就在2009年,就是金融危机发生第二年,美国在《振兴制造业框架》中明确了政府在支持制造业发展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这是框架性。2010年又发布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目的是帮助美国制造业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重振实体制造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那么这是2009、2010年出台的,当然这几年也有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也确确实实产生了一系列明显的效果。 我们来看看再工业化对美国的影响。首先就是制造业回流,制造业在危机之前,大量地外迁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那么这几年有个新的趋势,就是在华的这种外资企业,特别是美资企业,出现了一种回流的趋势。当然这个不是大规模的,但确实有,时不时我们能看到相关的报道。如果说我们看到报道都是个案的话,那么波士顿咨询集团做了一项调查,就说是对总部是在美国的一些制造业在华有投资,那么他对这些高管做的调研,在这些高管里边有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及政策环境分析 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地位分析中投顾问的《2016-2020 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中表示,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是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促进国民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关键环节。《中国制造2025》规划强调指出,要大力推进重点领域突破发展,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10 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提出了振兴我国制造业、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根本方向和重大战略措施。十大重点领域的核心是要在高端装备方面取得突破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兴起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这场革命将重新塑造全球产业竞争的新格局。美欧等工业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发展,纷纷制定以重

石油美元的回流、影响及政策建议 2008-3-18 近年来,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上涨,大量的财富在石油进口国和石油出口国之间转移,主要石油出口国获得了巨额石油收入,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石油出口国改变了以往比较铺张的做法,采取了多储蓄、少消费的策略,从而积累了巨额的石油收入赢余。由于国际原油市场的定价和结算绝大部分是以美元进行的,石油出口国累积的石油收入赢余就成为巨额的石油美元。 2005年以来,全球经济失衡的顺差出现了重大的转变,石油出口国取代新兴市场经济体成为贸易的最大盈余方。Michael P.Doolev等认为,石油出口国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取代了日本和欧洲成为主要的“外围国家”,通过贸易和资本两个渠道与“中心国家”美国保持着双向的流动,维系着“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石油美元的使用和流向对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市场以及世界经济格局等都将产生更大的实质性影响。由于石油美元已经成为进入亚洲新兴市场的重要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石油美元现状和趋势 石油美元(Petrodollars)广义的定义是指由出售石油而获得的美元收入。狭义的石油美元定义是指石油美元盈余(Petrodollar Surplus),即通过出售石油获得的美元收入扣除本国发展所需资金之后的盈余。除特别说明,本文主要讨论狭义石油美元。 过去五年,石油价格从2002年初的20美元/桶上涨至2007年底的近百美元/桶,导致了石油出口国贸易盈余的急剧增加。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仅2005年石油出口国的石油净出口收入就接近8000亿美元,超过了1980年石油危机时的水平(经通货膨胀调整)。石油出口国持有的石油美元从2001年的1000亿美元,剧升至2007年初的1.4万亿美元,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按2007年的油价(年平均约70美元/桶),石油美元的规模要比IMF预计的1.8万亿美元大得多(IMF假设2007年油价为60~65美元/桶)。2002-2007年主要石油出口国经常项目收支情况及石油美元盈余见表1。

第四讲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口本刊特约报告人龚新 教学目的:通过分析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以及新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让学生了解《中国制造2025》制定出台的背景、“三步走”发展规划和未来十年的重点发展领域,把握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思路及路径。深刻理解建设制造强国是一项国家战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各种力量动员起来,共同推进。 课程容:1.我国制造业的总体状况 2.《中国制造2025》制定出台的背景 3.《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容和总体思路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为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更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历史证明,每一次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实践也证明,制造业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保持国家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的重要源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需要大力发展制造业,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通过制造业创新升级铸就更加坚实的强国之基。 一、中国制造大而不强 关于中国制造目前的情况,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值得我们关注,就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当中,2010年我国再次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历史上中国曾经是制造业的第一大国,但是大约在1850年前后,中国丢掉了这个位置。经历了l60年,我们又重回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个位置,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值得骄傲

的一件事情。 我们可以通过最新统计数据来更清晰地认识我国是制造大国这一事实: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已达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超过20%,连续5年保持制造业世界第一大国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台),数量仅次于美国(130多家)。 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造业的不断追赶,尤其是近十年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增强了我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制造大国的地位坚实而牢固,但我们离制造强国还有一定差距。 目前,国外对于“制造强国”的概念和涵没有统一的描述。通过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工业发达国家进行梳理和研究,大致上可以将“制造强国”的涵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规模和效益并举。从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公认的制造强国的发展历程来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制造业规模日趋壮大,产业质量不断提高。二是国际分工中具有较高地位。当今多数制造强国中,高技术产业和服务型制造占比较高,在国际分工多处于产业链高端地位,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其拥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不论是既有的制造强国,还是具有后发优势的“潜在”强国,都要求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以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制造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发展,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现有的制造强国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拥有雄厚的产业规模。这反映了制造业发展的实力基础,表现为产业规模较大、具有成熟健全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有相当比重。二是优化的产业结构。这反映了产业间的合理结构,各产业之间和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密切联系,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基础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水平较高、拥有众多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国企业。三是良好的质量效益。这体现了制造业发展质量和国际地位,表现为制造业生产技术水平世界领先、产品质量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创造价值高、占据价值链高端环节等。四是持续的发展能力。这体现了高端化发展能力和长期发展潜力,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 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制造当前主要存在的问题,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