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介与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

论新媒介与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出版于4年的《童年的消逝》一书,是对于已经失去其媒介统治地位的印刷文明的一阙怀旧的挽歌。该书的出版曾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人们对于正在逐渐弱化的童年读写能力的忧虑。在这本书里,波兹曼批判了当代视像媒体正在塑造的“娱乐型”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电视、电脑、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已经进一步成为私人和公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构成了当代童年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今,人们更关心的不再是如何唤回或保存印刷时代的问题,而是如何在新媒介环境下创造新的童年文化的问题。可以说,当代儿童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与新媒介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使我们在谈论当代的儿童文学现象时,不能不关注到新媒介在其间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新媒介”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它的对立面是传统媒介。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一切媒介形态最早出现时,都可以被称为新媒介。不过在当代,人们所说的“新媒介”有着特定的内涵。狭义的新媒介特指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包括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而将较早出现的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视听媒介划为传统媒介的范畴。对儿童文学来说,包括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等在内的现代媒介环境共同构成了对传统印刷媒介环境的冲击,进而影响到儿童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的各个层面,使之呈现出与印刷时代完全不同的景观;而且今天的电视、电影等也在与数字、网络媒介的结合中,不断衍生出新的媒介形态。因此,我们选用广义上的新媒介概念来探讨新媒介与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关系。

一、新媒介环境下的儿童生存状况

媒介首先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途径。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斯拉姆把媒介定义为“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1)麦克卢汉将“媒介”界定为“人的延伸”,同时也认为“人”是“媒介的延伸”。也就是说,媒介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工具性,还在于它参与塑造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及其生活方式。当代新媒介的发明和发展,正在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新媒介的特征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个层面。在技术基础的层面上,新媒介是以现代电子和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在信息传输的层面上,新媒介能够实现一种即时性的迅捷传播;在信息呈现的层面上,新媒介具有声像整合的特点;在信息发送-接受的层面上,新媒介在某些方面为其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具有互动性的交流平台。新媒介是信息科技与媒介产品的结合,它的出现既在宏观上改变着人类所处的整体媒介环境,也在微观上影响着每一个体的日常生活。今天,对于许多少年儿童来说,新媒介也已经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部分。

新媒介的出现改变着当代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2007年,一份针对上海市534名三至五年级小学生展开的媒介调查报告显示,具有互动功能的新媒介正在成为儿童(尤其是都市儿童)闲暇生活的重要选项之一。调查问卷中包括这样一个问题:“今天一大早,小明背着书包出门上学了,一会儿却又神色慌张地跑回来,说有一件东西一定得拿,你觉得他回来拿什么?”被调查的小学生中,有46.8%选择了手机,其次为动漫书(17.4%)和游戏机(13.1%)。(2)课余和周末时间看电视、上网、发短信,玩游戏,已经成为一部分儿童必需的生活内容,而这一群体的数量还在增加。与此同时,新媒介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师生关系。各种建立在影像和电子技术基础之上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小学课堂上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有的还借助网络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从总体上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范围内的各种新媒介构成了当代儿童生活的一个基本的环境要素,也成为了

当代儿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时带来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从积极方面看,新媒介大大丰富了儿童的学习生活和闲暇生活,激发了儿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也有助于在实践中提升儿童的媒介知识和媒介素养。从消极方面看,新媒介导致了儿童过多地沉溺于虚拟的视像或网络世界,脱离现实生活,而且不再有能力获得理性、有序、思辨的思维品质;儿童与电脑的亲近还导致了另一个常见的现象,那就是“许多孩子跟电脑的熟悉程度超过了他们跟父母的熟悉程度。”(3)

在有关新媒介与儿童生存、发展之关系的各种研究中,上述两种对待新媒介的态度同时存在着。在西方媒介研究界,尼尔·波兹曼是对新媒介持否定态度的代表性学者。他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措辞激烈地批判了电视等新媒介对儿童乃至整个社会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他认为,以新媒介为代表的“娱乐业时代”造就了“片断”、“无聊”、“琐碎”和“散乱”的思维方式。然而对新媒介在儿童文化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持积极态度的学者则认为,儿童能够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理解各种媒介,从而变被动为主动,既掌握对于媒介的识别和批判能力,也具备科学地使用媒介的能力。著有《童年之死——在电子媒体时代成长的儿童》一书的英国学者大卫·帕金翰,就是持这一观点的代表学者之一。

应该说,上述两种观点及其论述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寻找新媒介在当代儿童生活和个体发展中的恰当位置。有关新媒介与儿童发展之关系的探讨,近年来一直在热烈地持续着。但与此同时,新媒介在当代社会迅猛发展的现实,也使许多学者开始放下争论,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和试验,寻找新媒介可能提供给儿童生活、儿童教育以及儿童发展的有利契机。所有这些,都会不可避免地对以儿童读者为接受对象的儿童文学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新媒介环境下的儿童文学

由于在新媒介之前,儿童纸质阅读在儿童的学习和闲暇生活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儿童研究界有关新媒介的探讨,焦点之一就是新媒介对于传统儿童阅读行为的影响。美国艺术与视觉教育研究者菲力普·耶那文认为,儿童过久地暴露在影像媒介前,会逐渐发展出一种“从图像中发现意义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视觉识读能力”。(4)萨丽·梅纳德等研究者认为,“新技术催生了新一代,这一代人习惯了日常生活中除了印刷媒介外,还有其他各种可供体验的媒介。这些年轻人通常被称为‘电视一代’。……人们对于‘电视一代’的忧虑在于,对于图像的专注和视觉识读能力的增强影响了儿童的注意广度和他们的阅读兴趣。”(5) 众所周知,对于创作者与接受者相分离的文学作品来说,媒介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媒介并不只是一种中介,它还会影响传播内容本身。不同媒介方式与它们所传播的信息内容一起,塑造着我们对于文学的感知和理解。例如,按照波兹曼的说法,纸质印刷媒介在培养成熟的个体方面拥有新媒介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参与塑造了“理性”、“有序”、“成熟”的思维与行为品质,而象征着新媒介的图象语言则使注意力无法得到集中,也扼制了理性思考的深度。在新媒介与纸质媒介的关系上,很多人与波兹曼持着同样的观点,他们认为新媒介的出现对文字阅读构成了一种威胁和损害。首先,它占用了许多原本属于文字阅读的时间。2004年,美国在线出版商协会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8至34岁的人,46%喜欢浏览互联网,35%喜欢看电视,只有“7%的人喜欢看书……3%的人喜欢看报纸,1%的人喜欢看杂志”。同样的趋势也出现在中国。2006年由中国出版科研所主持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六年来中国的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 年首次调查发现国民的阅读率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而2005年为48.7%,首次低于50%,比2003年下降了3个百分点,比2001年下降了5.5个百分点,比1999年则下降了11.7个百分点。”(6)同时,如耶那文所说,新媒介也在重新塑造人们的感知器官,使之更习惯于接受视像的刺激。此外,新媒介所带来的信息爆炸也导致了一种“浅阅读”方式的产生。这是一种“放弃深度,追求速度、广度、利益度”

的“快餐式”阅读,(7)它与文学作品的诸多审美特性正好背道而驰。凡此种种,都对儿童文学领域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新媒介与儿童文学的关系同样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段里,人们对于电视等新媒介在童年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怀着不信任的态度,并担心平面化的视像媒介会把孩子们带离文学阅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图书界以某种怀疑的眼光打量着电视。许多人认为,电视是对于读写和文学的真正威胁,看电视的儿童将不再读书。(8)早期的调查研究也表明,“阅读较之电视更有益于儿童想象力的发展”。(9)有研究者认为,与口头和书面的文学故事相比,以电视为代表的视像媒介所呈现的故事“常常是由一群受雇于以营利为目的的私有大企业的专家们在一个相当短的时间内紧张而焦虑地虚构出来的。……它们利用惊悚、刺激、笑话以及令人目眩的色彩、动作和声音展示作为主要工具,个中角色也只是为了借助尽可能异类和不寻常的举动来吸引观众。”(10)当时儿童文学领域内对于新媒介的许多批评都是针对电视、电影等视像媒介而发的。比如美国当代心理学家詹姆斯·希尔曼(James Hillman)就曾对文学文本和媒介文本做出明确的区分。他说,“我们得区分清楚通过阅读所展开的向着想象力讲述的文本和通过电视所上演的文本。尽管电视也尝试改进自身以适应儿童,但它仍然是一种‘媒介’;也就是说,它是站在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一个中介;它导致了想象的消极。通过电视屏幕、透视缩短和二维方式所达到的画面呈现将文本压缩成为一件打包的物品(不同于生动的戏剧)。文本既然已经被电影制作者所想象完成,便不再能像阅读时那样激起观者的丰富想象。事实上,观者通常不得不约束自己的想象以求‘跟上画面’”。(11)著有《魔法的用途》一书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甚至反对文学文本中出现插图:“图画远离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滋养这一过程,因为插图使孩子的想象力离开他本人对于故事的体验。插图故事夺去了本属于个人意义的许多内涵”。(12)这一说法当然也可以被挪用到对于视像媒介的批判上。

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部分肯定新媒介对儿童文学的积极意义的言论。这些讨论大多围绕着两个话题展开。一是通过视像媒介呈现给儿童的“文学故事”仍然可能实现原印刷文本的文学质量;不少儿童视像媒介的制作人都希望努力证明这一点。二是通过大众化的视像媒介,可以使一部书架上的儿童文学作品被更多的儿童读者所分享。看得出,在早期有关新媒介与儿童文学关系的讨论中,还隐含着纸质印刷媒介优于视像媒介的保守观念。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儿童文学界就开始了关于新媒介与儿童文学的集中探讨。在1981年的美国儿童文学学会会刊《儿童文学》杂志上,曾组织了一个名为“儿童文学与媒介”的专栏,其中所收录的四篇论文均围绕儿童文学与电影、电视媒介的关系展开了探讨。在1982年的美国《儿童文学学会季刊》上,由儿童文学学者佩里·诺德曼组织的“为儿童的商业文化:童书的一种语境”专栏,其中大部分探讨也是围绕儿童文学与电影、电视等新媒介的关系展开的。这两次探讨并不以学术性见长,但具有浓郁的当下气息,其中既包括对于新媒介积极意义的肯定,也出现了不少批评的声音。

但无论公众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儿童文学与新媒介的结合实践就已经开始了。在那个时代,这种结合主要是影视媒介有意识地发掘和利用儿童文学资源。以沃特·迪斯尼为代表的一批动画电影制作者为这种资源借取和媒介转换树立了一种典范。从1937年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的放映开始,迪斯尼动画一直走在儿童文学经典的改编道路上,以至于“只要提起著名的经典童话,不论是《白雪公主》、《睡美人》还是《灰姑娘》,今天的孩子和成人们都会想到沃特·迪斯尼”。(13)尽管迪斯尼电影的意识形态内容一直是评论界批判的对象,但它在商业和动画艺术方面所取得的双重成功,仍然是不可否认的。而这一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与它所取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经典性联系在一起。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媒介技术和媒介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但电视、电影等大众视

像媒介日益壮大,包括手机、互联网在内的新兴媒介也迅速获得了大众化的普及。这一时期的文学传播开始主动和更多地寻求与大众传媒的结合。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在当代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儿童文学与新媒介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双向的。一部畅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可能被迅速转换为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介形态的产品,反之亦然。文化产业链的存在甚至促使一部分作者在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时,就开始考虑它的媒介转换可能。

三、新媒介对儿童文学发展的意义

新媒介的潮流在今天已经显得蔚为壮观。在儿童文化领域,人们也不再经常谈论如何限制儿童与新媒介的接触频度,而是更多地探讨新媒介在儿童生存和发展中正在、应当以及可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包括“媒介教育”、“媒介素养”在内的一系列新的概念被提了出来,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探讨。人们对于新媒介与儿童文学的关系有了更成熟的认识,开始放弃最初的成见,转而思考新媒介为儿童文学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新的契机。

新媒介对于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 新媒介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

新媒介既是信息传递的媒介,同时也构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现象。随着儿童与新媒介关系的日益密切,儿童文学作家在描写儿童生活的同时,也越来越看重对与之相连的新媒介环境的表现。从近十年的儿童文学创作来看,电视、电脑、网络、手机等新媒介的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儿童文学的文字世界里。新媒介的出现给作品增添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增加了特定的美学内涵,有时甚至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力量。例如张之路的长篇小说《有老鼠牌铅笔吗》,其中大部分情节就是围绕着“我”误闯电视剧组并参与电视片拍摄的各种事件展开的。在今天的许多儿童小说创作中,电脑网络已经成为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网络所构建的虚拟人际关系及其与现实人际关系之间的互动,也成为许多儿童小说致力于表现的内容。

在20世纪后期至今的不少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新媒介的呈现也成为作家借以批判和反思现代文明的一种途径。比如英国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的代表作之一《玛蒂尔达》,就多次以“看电视”的场景来表现玛蒂尔达的父母和哥哥的贪婪、自私,并以此隐喻物欲社会里人性的扭曲。在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中,作家也曾以类似的笔法来描绘哈利姨妈一家。在新兴的网络题材儿童文学作品中,既有对于儿童青少年网络沉迷现象的批判,也有对于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道德隐忧的思考。由于儿童文学是从童年的角度来呈现对于现代文明的批判,这种批判就显得尤其有力和发人深省。它让我们看到童年在畸形的文明重负下所受的戕害,看到童年的无奈,也看到深藏在童年身上的希望和力量。所有这些都给当代的儿童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纵深度。

此外,新媒介的某些特殊形式也给了传统的儿童文学创作以启示。对于纸质的儿童文学创作来说,它始终要受限于文字和叙事在纸页上和纸页间的排列秩序。例如,传统的叙事文学作品总是只有一个确定的情节过程,包括结局。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部分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开始尝试创作情节和结局具有多种可能的不确定性的儿童文学作品,比如有作家尝试创作的“少年自我历险小说”和“魔方童话”,就是一种具有类似电脑和网络的“超链接”功能特征的文体。它会“在情节发展的关节点上设置不同的可能性,让读者自己选择(或帮人物选择),不同的选择引出不同的故事、结果,读一本书就像读了许多本书,看一个故事就像看了许多故事一样”。(14)对于儿童文学作品来说,这种文体上的尝试具有一定的冒险性,因为它打破了叙事作品传统的情节链,让一个文本承载起多重情节可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情节的碎片化,容易使文本的意义趋向虚无。

(二) 新媒介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

北京时间2007年7月21日零时,世界各地的无数哈利·波特迷守候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门口,等待着“哈利·波特”系列第七部、也是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市销售的开始。21日当天,仅美国在24小时里就售出了830万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平均每小时售出30万册、每秒钟售出5000余册。这一巨额的快速销售在整个美国出版史上都是空前的。这个时候谁还想得到,1997年,当罗琳写出“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起印数只有5000册,并且连续两年都只是“卖得一般的儿童读物”。

尽管“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不是导致该系列童书畅销的最初和最重要的原因,但不能否认,在“哈利·波特”系列图书走向畅销神话的过程中,推出于2001年、2002年、2004年、2005和2007年的五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以及相关的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一部“哈利·波特”系列的传播史,让人们看到了儿童文学能够带给视像媒介的巨大利益,也看到了儿童文学作品借助电影所能够获得的巨大的影响力。且不论这种影响中包含了多少商业性的成分,至少它把儿童文学阅读的日渐消散的魅力,重新汇聚入了当下的童年生活中。其后的“魔戒”、“纳尼亚”等系列电影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这则有关儿童文学与新媒介的当代神话。与此同时,其他许多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在借新媒介的力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对此,儿童文学界普遍关心的一个话题是,媒介转换后的儿童文学还能保留它原来的文学性吗?

可以确定的是,传播方式的改变必将同时带来传播内容的改变。对于以不同媒介呈现的同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媒介方式的变化所导致的并不只是作品信息传送途径的改变,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信息内容本身的改变。“媒介不只是文学的外在物质传输渠道,而且是文学本身的重要构成维度之一;它不仅具体地实现文学意义信息的物质传输,而且给予文学的意义及其修辞效果以微妙而又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不同媒介的选择会影响文学文本的意义走向”。(15)电影、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代表着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印刷媒介的传播方式,通过这些新媒介所呈现的文学作品的内容往往更强调视觉上的效果,而且视像媒介和电子媒介本身的叙事方式,也有别于纸质媒介。以2007年推出的迪斯尼动画《宝葫芦的秘密》和张天翼的原作相比较,前者不但对原作的主要角色性格和情节进行了新的阐释,也对原有情节做出了一部分新的增删,以适应电视和电影画面的表现需要;同时,原作在语言方面的特色则不复存在了。近年来甚至出现了一些仅保留故事的部分角色或情节框架、内容上则完全背离原作的儿童文学影视改编行为。这使得关于儿童文学由纸质媒介向新媒介转换的讨论常常陷入两难:一方面,新媒介的确有助于加强儿童文学的生命力,扩大儿童文字作品的影响面,使之得以在视像世界里重新找回在阅读世界中丢失的那部分儿童受众;但另一方面,媒介转换所带来的信息损耗和扭曲,又使这种转换的可信度遭到了怀疑。或许,这就是当代儿童文学在新媒介环境下的某种宿命。

不过从电子和网络媒介的角度看,儿童文学作品同样可以不改变文字形态而进入新媒介。它既可以被制作成光碟或电子书,也可以直接输入电脑或传上网页。这样,儿童文学作品所失去的仅仅是纸质的媒介形态,其本身的文字构成并未发生变化,所有构成作品的文字则仍然得以保留。目前,已经有不少儿童文学研究者关注到了电子童书的功能。有研究者指出,“阅读兴趣的下降和电脑兴趣的提升使得对于那些在传统印刷媒介面前反应迟钝、同时也不喜好阅读的孩子来说,电子环境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而这部分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事实上,今天,电子环境正在教学方法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强调”。(16)与持续走低的纸质媒介阅读率相比,“近年来我国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调查显示,上网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3年的1 8.3%,再到2005年的27.8%,七年间增长了6.5 倍, 每年平均增长率为40%。”(17)既然儿童对于纸质阅读的兴趣在普遍下降,对于电子环境的适应力和喜好则在不断加强,那么通过把儿童文学作品转换成电子形态(比如电子书)再提供给儿

童,是否会因此重新唤回他们对文学的兴趣,进而成为一种迂回地挽救日渐式微的儿童阅读的方式呢?(18)另外,通过利用电子媒介的“超链接”功能,儿童文学作品也能够突破纸质媒介的束缚,获得故事叙述上的解放。比如一则故事可以通过不同的超链接,安排不同的情节发展可能。读者只需点击相应的超链接键,便可以进入他所想要选取的那个情节和结局中。如果可以的话,这种“情节发展可能”能够延伸到无限多的层面。

(三) 新媒介加强了儿童参与儿童文学创作与接受的主动性

波兹曼写作《童年的消逝》一书时,儿童和青少年所接触的新媒介的主要构成还是电视。从许多方面看,电视都倾向于使其接受者养成被动、孤立、缺乏思考能力的习惯。但随着电视时代向网络时代的迈进,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以其强大的互动功能,既激发着使用者积极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也在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手机和网络使个体的生活世界具有了无限的扩散可能,也促使使用者投身到这种关系的拓展中。因此,生活在网络时代的儿童和青少年在使用上述新媒介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养成主动、自信、善于交流和自我表达、重视参与等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积极品质。对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和接受来说,这类具有强烈交互特征的新媒介能够使原本处于被动位置的儿童积极参与到作品的阅读乃至亲身创作行为中。

我们知道,传统的文学创作、发表受到写作要求、报刊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具有小众和精英的性质。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写作空间的出现,改写了这种传统的写作观念。博客为个人提供了一个自由、私密,同时又具有公共、开放性质的空间。在个人博客上,人们可以将自己的任何形态的文字或图片作品张贴上去,既是自娱,也可以供他人一起分享。这一个人化的自由空间目前已经成为一部分儿童和青少年闲暇时间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孩子们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各种见解与感想,也可以上传各类文学练笔,其中包括一部分儿童文学作品。这种现象对儿童文学的创作生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传统儿童文学创作中,写作者(成人)与接受者(儿童)之间存在着身份上的隔离,正是这一点导致了儿童文学有别于其他文学门类的许多基本特征。儿童作者参与儿童文学创作的现象是对于上述儿童文学创作格局的一个有意义的补充。实事求是地讲,这种参与很难改变儿童文学作家群的总体面貌,但这一现象本身却能够为儿童文学界提供启示。通过考察成人作者与儿童作者的儿童文学创作差别,我们对于儿童文学的文体和审美特征,或许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近十年来较受关注的少年和青少年写作现象,也与新媒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与此同时,发表在博客、网页上的那部分代表儿童意愿、情感和想法的文字,尽管不属于儿童文学创作,却能够为儿童文学作家提供真实、鲜活、当下的儿童生活与儿童思想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它们会间接地影响成人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尤其重要的是,博客如同一个虚拟的卧室,它为儿童和童年文化提供了一个与成人文化的监督和压制力量相“协商”和“抵抗”(19)的空间。“童年”和“童年文化”的概念是在与相应的“成年”和“成年文化”的分离、对立中逐渐产生的,在现实生活中,儿童个体和群体也受到来自成人社会的种种压抑,因此,“儿童”与“成人”、“童年”与“成年”之间总是倾向于表现出一种天然的疏离和对立的状态。这使得“儿童”和“童年”意象本身具有了某种反抗的哲学意涵。浪漫主义传统以降,童年所具有的这种哲学意味就常常被用来揭示、批判成人和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对于儿童文学创作来说,理解这种与童年文化有关的压抑和反抗,并在作品中努力表现童年哲学和童年命运的这一况味,能够增加儿童文学作品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厚度。

此外,数字新媒介也加强了儿童读者在儿童文学作品接受中的主动性。数字媒介区别与此前的大众视像媒介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信息的获取者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发现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这就大大增强了受众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的可选择性和主体性。在儿童文学接受中,这一主动性同时表现为对于儿童文学文本的主动选择和主动评论。

儿童读者可以通过从互联网上获取相关的作品讯息甚至作品文本本身,继而选择是否进行阅读;读完一部作品后,也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评论,或者和作者进行对话交流。近年来,很多儿童文学作家都在个人的网站或博客上开辟了与儿童读者进行即时或留言交流的空间,许多小读者在这里表达他们真实的阅读感受,并就作品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等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些直接来自儿童的阅读反应,为作家们的创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有时还会影响到一部连载作品的情节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新媒介使作为接受者的儿童得以更直接、更迅速、更有效地介入到儿童文学的创作过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儿童阅读兴趣的发展和阅读能动性的提高。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儿童媒介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从积极而非消极方面从事儿童与媒介的关系研究。对于儿童文学界来说,也有必要首先公允地认识、理解新媒介带来的弊与利,继而探讨如何将新媒介与儿童文学的关系、新媒介与纸质阅读的关系,尽可能导向一个互惠的良性格局。

早在1978年,美国动画制作师吉恩·迪奇就曾这样描绘影视大潮背景下儿童阅读守护人的责任:“我们无力阻止视听大潮,但我们可以寄希望于引导这一潮流,从而使电信时代的媒介将孩子们领回书本中去,而不是远离书本。”(22)今天,这样的提醒对我们来说,仍然是富有意义的。

注释:

(1)威尔伯·斯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

(2)参见上海《新闻晨报》,2007年12月9日。

(3)(5)(18)萨丽·梅纳德、克里夫·麦克纳特、梅勒妮·凯蒂:《电子媒介中的儿童经典》,《狮子与独角兽》(美国)1999年第2期。

(4)菲力普·耶那文:《关于视觉识读能力的思考》,见詹姆斯·弗鲁德、雪莉·布莱斯·海斯、黛安·莱普编:《藉由传播与视觉艺术进行识读教育的研究手册》,劳伦斯-艾尔伯姆联合出版社,2005年版。

(6)(17)参见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我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又有重要变化——2006 年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有六大发现》,《出版发行研究》2006年第5期。

(7)李玲:《新媒介传播中的浅阅读现象》,《电影评介》2007年第7期

(8)安娜·赫姆:《童书与媒介——帕特里克·哈代系列讲座之一》,《讯号: 童书研究方法》(英国)1997年第1期。

(9) 杰罗姆·L·辛格、多萝茜·G·辛格:《电视和阅读对于想象力的发展》,《儿童文学》(美国)1981年总第9卷。

(10)盖瑞·格兰兹伯格:《作为故事讲述者的电视:一种传统的衰落》,《儿童文学学会季刊》(美国)1982年第1期。

(11)詹姆斯·希尔曼:《孩子,孩子!》,《儿童文学》(美国)1980年总第8卷。

(12)吉尔·梅:《如何出售炸圈饼:媒介与儿童文学》,《语言艺术》(美国)1979年,第4期。

(13)杰克·齐普斯:《作为神话的童话/作为童话的神话》,赵霞译,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版。

(14)吴其南:《转型期少儿文学思潮史》,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第210页。

(15)王一川:《论媒介在文学中的作用》,《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16)刘楚美玲(音):《互动电脑书籍的读者反应:审视非传统阅读环境下的文学反应》,《阅读研究与指导》(美国)1995年第3期。

(19)安吉拉·麦克罗宾、珍妮·盖博:《女童与亚文化》,肯·盖尔德. 莎拉·汤姆顿主编:《亚文化读者》,路德雷奇出版社,1997年版。

(20)(21)史蒂文·约翰逊:《坏事变好事——大众文化让我们变得更聪明》,里弗黑德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第133页。

(22)吉恩·戴奇:《在西蒙斯学院的讲座》,《儿童文学》(美国)1981年,总第9卷。

儿童文学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浅谈新时期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期…

儿童文学课题研究论文(五篇) 内容提要: 1、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 2、浅谈新时期现代儿童文学的发生期 3、幼儿文学课程教学改革 4、儿童文学与幼儿教师人文素质培养 5、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 全文总字数:22237 字 篇一: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 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 一、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现状分析 当下的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效果不理想,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过于注重教材中语文知识的教学,以致学生不了解教材中都有哪些课文属于儿童文学,而且教师自己不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使学生知识面比较窄,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儿童文学读物或作品不适合小学生阅读,甚至文字枯燥无味,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而这样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注意力分散,不认真学习儿童文学作品,给儿童文学教学增加了难度;三是教师在讲解儿童文学故事时往往一带而过,不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死板,使儿童文学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而且这样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课堂氛围非常沉闷。

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策略 (一)推荐适合的儿童文学图书 儿童文学读物类型多样,不同的儿童文学读物内容和风格都不一样。教师在明确这一点后,应更加注重分析不同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更多的儿童文学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力,展示适合学生阅读的儿童文学图书。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他们熟悉和感兴趣的儿童文学图书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让学生对儿童文学产生兴趣。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先深入讲解课本中的儿童文学作品,然后延伸到课外儿童文学书,并带领学生详细分析不同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性格、运用的修辞手法等,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种儿童文学作品的寓意、风格,这样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教师推荐适合的儿童文学作品给学生,并深入解读它们,可以引导学生爱上儿童文学,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他们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 (二)深入讲解儿童文学作品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为了增强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以多种方式讲解这些作品,比如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解,让小学生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对儿童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当学生有了兴趣后,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

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儿童文学作为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当代儿童文学也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点和趋势。本文将对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与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多元化的题材和样式 当代儿童文学在题材和样式上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点。与过去以烂俗、教育性较强的传统儿童文学相比,当代儿童文学更加关注儿童的内心世界和个体差异。作品的题材和样式也相对更为丰富多样,包括故事类、科幻类、奇幻类、探险类等。这种变化使得当代儿童文学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儿童的需求,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 二、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感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当代儿童文学呈现出了更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感。与传统图书相比,如今的儿童文学作品更加注重与读者的互动,通过游戏、解谜等方式,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其中。此外,电子书、VR技术等新媒体的应用也为当代儿童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得儿童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增强了他们的阅读体验和乐趣。 三、注重人生价值与问题探索 感受世界以及体味人生是儿童文学所关注的核心主题之一。当代儿童文学强调人生价值观的传递和问题探索,对儿童的成长与思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设置更加复杂,涉及到的话题也更加广泛和深入,包括友情、家庭关系、人生选择等。这种关注人生问题的趋势使得当代儿童文学能够帮助儿童认识自我,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并在面对困惑和挫折时提供积极的引导和思考。 四、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尽管当代儿童文学在发展与创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市场化的倾向使得一些儿童文学作品过分商业化和肤浅化,缺乏真正的文学价值。其次,儿童阅读的选择面越来越广,儿童对于阅读的需求和兴趣也在发生变化,这就对儿童文学的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后,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有效传播和推广儿童文学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结 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与现状呈现出了多元化的题材和样式、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感、注重人生价值与问题探索等特点。然而,也面临着市场化、选择面广以及新媒体传播等方面的挑战和问题。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当代儿童文学能够继续注重儿童的内心需求和成长,推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儿童的阅读乐趣和心灵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论新媒介与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出版于4年的《童年的消逝》一书,是对于已经失去其媒介统治地位的印刷文明的一阙怀旧的挽歌。该书的出版曾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人们对于正在逐渐弱化的童年读写能力的忧虑。在这本书里,波兹曼批判了当代视像媒体正在塑造的“娱乐型”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电视、电脑、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已经进一步成为私人和公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构成了当代童年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今,人们更关心的不再是如何唤回或保存印刷时代的问题,而是如何在新媒介环境下创造新的童年文化的问题。可以说,当代儿童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与新媒介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使我们在谈论当代的儿童文学现象时,不能不关注到新媒介在其间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新媒介”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它的对立面是传统媒介。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一切媒介形态最早出现时,都可以被称为新媒介。不过在当代,人们所说的“新媒介”有着特定的内涵。狭义的新媒介特指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包括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而将较早出现的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视听媒介划为传统媒介的范畴。对儿童文学来说,包括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等在内的现代媒介环境共同构成了对传统印刷媒介环境的冲击,进而影响到儿童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的各个层面,使之呈现出与印刷时代完全不同的景观;而且今天的电视、电影等也在与数字、网络媒介的结合中,不断衍生出新的媒介形态。因此,我们选用广义上的新媒介概念来探讨新媒介与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关系。 一、新媒介环境下的儿童生存状况 媒介首先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途径。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斯拉姆把媒介定义为“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1)麦克卢汉将“媒介”界定为“人的延伸”,同时也认为“人”是“媒介的延伸”。也就是说,媒介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工具性,还在于它参与塑造和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及其生活方式。当代新媒介的发明和发展,正在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新媒介的特征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四个层面。在技术基础的层面上,新媒介是以现代电子和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在信息传输的层面上,新媒介能够实现一种即时性的迅捷传播;在信息呈现的层面上,新媒介具有声像整合的特点;在信息发送-接受的层面上,新媒介在某些方面为其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具有互动性的交流平台。新媒介是信息科技与媒介产品的结合,它的出现既在宏观上改变着人类所处的整体媒介环境,也在微观上影响着每一个体的日常生活。今天,对于许多少年儿童来说,新媒介也已经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部分。 新媒介的出现改变着当代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2007年,一份针对上海市534名三至五年级小学生展开的媒介调查报告显示,具有互动功能的新媒介正在成为儿童(尤其是都市儿童)闲暇生活的重要选项之一。调查问卷中包括这样一个问题:“今天一大早,小明背着书包出门上学了,一会儿却又神色慌张地跑回来,说有一件东西一定得拿,你觉得他回来拿什么?”被调查的小学生中,有46.8%选择了手机,其次为动漫书(17.4%)和游戏机(13.1%)。(2)课余和周末时间看电视、上网、发短信,玩游戏,已经成为一部分儿童必需的生活内容,而这一群体的数量还在增加。与此同时,新媒介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师生关系。各种建立在影像和电子技术基础之上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小学课堂上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有的还借助网络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从总体上看,存在于学

新媒介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1500字

新媒介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 尽管儿童是一个自人类诞生伊始就一直存在的群体,但对于儿童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和个体、群体需要的认识,在东西方都是晚近以来的事情。在人们认识到“儿童”和“童年”的特殊性之前,并没有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这也使儿童文学成为一种在历史上较为年轻的文学作品,在人们明确意识到了儿童作为一个文学接受群体的特殊性后,儿童文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和淘汰,以传统印刷术为主的儿童图画书虽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独特审美风貌的儿童文学门类,但依旧追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介的产生令儿童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一份针对乡村46名四年级小学生展开的熟悉童话故事的调查报告显示,听过、看过或知道童话故事的小学生占76%。 那么在对不熟悉童话故事的小学生中的调查中显示,70%的人是因为家长不给他们买故事书,20%的人对童话故事不感兴趣,10%的人没有能力买故事书。由此处可以看出,在乡村中经济、文化、科技的差异,使儿童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异常艰辛,从人们对以纸质书为主的儿童文学所花费的金钱和行动上显得尤为不重视。如果人们知晓儿童文学在新媒介上的便利性,就会将儿童文学普及下去,通过手机、电视、电脑、电影等,让孩子体会童话故事的美妙之处,从而也体现了新媒介在促进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性。 调查报告显示,在阅读儿童文学的小学生当中,80%是通过新媒介阅读的,10%是通过别人告知的,还有10%是通过阅读纸质书本知道的。而通过新媒介了解儿童文学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手机和电脑阅读和观看的,小部分是通过电视和电影了解的。 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儿童文学与新媒介的结合实践就已经开始了,以沃特·迪斯尼为代表的一批动画电影制作者为这种资源借取和媒介转换树立了一种典范。从1937年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的放映开始,迪斯尼动画一直走在儿童文学经典的改编道路上,以至于“只要提起著名的经典童话,不论是《白雪公主》、《睡美人》还是《灰姑娘》,今天的孩子和成人们都会想到沃特·迪斯尼。” 电影作为发展儿童文学的重要途径其地位不容置疑,但近年来,手机成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使用工具,而手机的多功能化,也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家长使用手机上网,而孩子也使用家长的手机阅读童话故事甚至观看童话电影和电视剧,这就使儿童文学不断地传播到孩子的身边。手机比电影更有利的地方在于手机观看的便利性和广泛性,从一份关于调查中国小学生经常看哪国的动画可发现,70%的学生更喜欢看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20%的学生经常看日本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动画电影,10%的学生经常看中国的童话故事。 众所周知,中国和日本的关系紧张,导致两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利,文化无法顺利地传播。毋庸置疑,日本动画导演宫崎骏的成就是任何人无法比拟的,因为国家间的矛盾而使优秀的儿童文学无法传播,而手机的便利性解决了这一难题,现今网络上的资源如滔滔大海,连绵不绝,日本动画电影也随之传播进来,调查报告中20%观看日本动画的学生,无一例外都是通过手机观看的,通过观看这些动画,能令孩子们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环境与心境,也加强了儿童参与儿童文学创作与接受的主动性。 随着新媒介技术和媒介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但电视、电影等大众视像媒介日益壮大,包括手机、互联网在内的新兴媒介也迅速获得了大众化的普及,一部畅销的儿童文学产品有可能被迅速转换为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介形态的产品,这能使儿童文学在新的传播载体得到更进一步地发展,不断地成熟。

网络媒体时代儿童文学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网络媒体时代儿童文学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 析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儿童文学所栖居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样化态势逐步加强,从而导致儿童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思想主题日趋模糊,文学创作迎合潮流,语言表达网络化,阅读质量难以掌控等问题不胜枚举。在此背景下,寻求儿童文学体制的创新、法律的完善、标准的制定,以及关注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地位等,对于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网络媒体儿童文学文学创作读者 从1994年互联网以外来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开始,网络媒体就凭借自身的独特传播优势迅速地确立了自己在媒体市场的地位。网络媒体不仅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也对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21世纪,儿童文学创作者在坚持儿童本位的前提下,越来越关注传播载体对作品内容带来的辅助性作用。 一、网络媒体时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新形态 1.儿童文学创作主体的多样性。传统媒体对儿童文学的创作者有较高的门槛要求,各大期刊、出版社都会对作者的投稿严格把关,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儿童文学作品的质量,但也同样限制了儿童文学创作者的数量。而在日渐普及的网络媒体时代,更多的创作者会选择一些审核门槛相对较低的网络及自媒体平台,如文学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这些新型传播途径凭借其审核门槛低的特点吸引了大量的儿童文学爱好者进行创作,进而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新生代儿童文学创作者,极大丰富了我国儿童文学的创作类型。 2.儿童文学作品内容的多样性。网络媒体具有周期短,更新快的特点,为了适应媒体大环境的需要,很多创作者会选择较为新颖的文学体裁进行创作,以期出奇制胜。为了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领域读者对儿童文学的需求,创作者会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写作偏好创作不同风格的作品。这使得儿童文学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地扩大,为我国儿童文学事业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网络媒体时代儿童文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主题模糊,缺乏导向性作用。网络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作品质量难以把控,文学市场

新型媒体背景下的儿童读物研究

新型媒体背景下的儿童读物研究 一、背景介绍 随着新型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中,儿 童也逐渐成为互联网的用户群体之一。然而,互联网中充斥着大 量的信息和内容,很多都不太适合儿童的年龄和认知水平,儿童 读物也更多是针对传统媒体时代的出版形式,因此,在新型媒体 背景下,如何研究儿童读物的出版形式和内容,以及如何提高儿 童的阅读兴趣和素养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儿童读物的出版形式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电子图书已成为一种非常流 行的出版形式,儿童读物也不例外。电子图书采用的是数字技术,能够实现多媒体和交互式的显示效果,可以很好地满足儿童对于 丰富阅读内容和互动体验的需求。此外,还可以结合虚拟现实和 增强现实技术,使阅读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而传统的纸质书籍仍然是许多家长和老师给孩子们阅读的首选,因为纸质书籍具有无需电力和网络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阅 读习惯,同时也有利于让孩子们远离电子产品对身体的危害。 三、儿童读物的内容

儿童读物应该以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状态为前提,不仅要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还需要传递正能量和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培养儿童的情感、认知和社会能力。 在内容方面,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性别和兴趣爱好来灵活编写。例如,对于儿童文学类读物,可以依据儿童的动物喜好设置主人公,为故事新增动物人物。 此外,在新型媒体时代中,还可以结合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形式来创新出有趣的儿童读物内容。比如,可以将动画、游戏和音乐等元素与读物结合起来,打造出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读物。 四、提高儿童阅读兴趣和素养 阅读习惯的养成始于儿童时期,而兴趣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如何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和素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为了提高儿童的阅读兴趣,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丰富阅读内容,提供趣味性的内容。 2.建立阅读环境,让孩子在愉快的环境中阅读。 3.与儿童互动,与儿童共读,帮助儿童理解和享受阅读。 为了提高儿童的阅读素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培养阅读理解和情感认知能力。

童年的消逝与现代文化的危机——新媒介环境下当代童年文化问题的再反思

童年的消逝与现代文化的危机——新媒介环境下当代童 年文化问题的再反思 童年的消逝与现代文化的危机——新媒介环境下当代童年文化问题的再反思 引言: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不仅决定了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为社会的未来奠定了基础。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新媒介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童年的内容和经历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本文将从童年的消逝、现代文化的危机以及新媒介环境下的童年文化问题等方面展开讨论,通过再次反思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童年文化。 一、童年的消逝 童年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充满奇迹的时期。然而,在当代社会中,童年正逐渐消失。首先,孩子们面临来自学业、考试和各种培训班的巨大压力,不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和探索。其次,家庭结构的变化和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使得孩子们缺乏关怀、缺乏安全感,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原本应有的快乐与幸福。再者,现代社会的虚拟化和物质化,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电子产品和娱乐,失去了与自然、与人际交往的机会,进而丧失了童年的体验和乐趣。 二、现代文化的危机 现代文化独特的特点在于新媒介环境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新媒介的存在,让信息传播更加迅速,激发了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但同时也给童年文化带来了风险和挑战。首先,新媒介的普及使得传统媒体的衰落,大量优质的童书、童歌、童话等文化产品被边缘化,让孩子们失去了品味经典、接触优秀文

化作品的机会。其次,大量的网络游戏、电视节目、手机应用等虚拟媒介,对孩子们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让他们陷入游戏沉迷、注意力分散等问题中,无法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再者,新媒介带来的社交网络,虽然提供了与其他人交流的平台,但也给孩子们增加了社交焦虑、隐私泄露等问题,使他们远离真实的社交环境,无法建立真正的友谊和人际关系。 三、新媒介环境下的童年文化问题 在新媒介环境下,童年文化面临着多重问题。首先,商业化导向的儿童产品逐渐泛滥,市场上大量充斥着低质低俗的童年产品,给孩子们带来不良影响。其次,因为新媒介的普及,孩子们往往过早接触成人的信息和艺术品,缺乏对适龄内容的鉴别能力,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扰。再者,虚拟世界的诱惑使得孩子们远离自然、远离现实生活,对于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环境缺乏关注和照顾。 四、解决方案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童年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健康的童年教育体制。学校应该减负,让孩子有 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玩耍、探索和体验。家庭应该注重关爱、培养孩子的情感和认知能力,提供一个温暖、安全的成长环境。 2. 重视传统文化和经典作品。应该鼓励孩子们阅读优秀 的童书、欣赏经典的童歌和童话,并且教育他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培养品味。 3. 加强媒介教育。学校和家庭应该帮助孩子们正确使用 新媒介,理解信息的真实性和质量,培养他们正确使用新媒介的能力。 4. 建立丰富的自然环境和体验活动。组织孩子们去户外

新时期下儿童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新时期下儿童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飞速发展,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新时期下儿童文学的创新侧重于从丰富的文化基础、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和数字化的阅读体验三个方面提高儿童文学的质量和影响力。 一、多文化融合推动儿童文学创新 儿童文学作为一个文学体裁,与文化密不可分。因为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往往受到家庭与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儿童文学作为向儿童传递知识和价值观念的媒介,理所当然地受到文化的影响。 随着国际交流和互相了解的加深,多元文化在儿童文学中得到了更好的展现。不同文化的故事、传说、神话通过儿童文学的形式呈现给儿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比如,中国民间故事《白蛇传》被改编成日本动漫《白蛇缘起》等,这种国际化的创新促进了儿童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有利于构建一个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世界。 二、数字化阅读引领儿童文学转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字技术的普及,数字化阅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字化阅读的优势在于可以

给儿童带来更加互动化和场景化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可以增强阅 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数字化阅读的创新也反映在儿童文学作品上。比如,现在有许 多儿童绘本App可以让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互动体验,如填 涂绘本人物等。这类应用的出现使儿童对阅读的兴趣被进一步激发,从而加强了儿童文学作品的创新和发展。 三、现代教育需求倡导儿童文学的收敛与深入 现代社会教育的主题,在于提升儿童的综合素质,让孩子们在 游戏中成长并获得感性与认知上的提高。因此,现代教育需要一 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儿童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正是这种形式 之一。 在儿童文学中,应该注重挖掘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和生活中的 真实场景,引导他们去直接参与儿童文学的创作和故事演绎过程、甚至是角色扮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孩子的独立思考和想 象力,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一个稳定的基础。 总之,新时期下,儿童文学的创新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需要 基于多元文化、数字技术、现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进 行综合思考和发展。只有理智地把握这些变化,并在儿童文学的 实践中逐渐创新,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广泛的认可。

新媒介对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意义

新媒介对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意义 媒介的潮流在今天已经显得蔚为壮观。在儿童文化领域,人们也不再经常谈论如何限制儿童与新媒介的接触频度,而是更多地探讨新媒介在儿童生存和发展中正在、应当以及可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包括“媒介教育”、“媒介素养”在内的一系列新的概念被提了出来,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探讨。人们对于新媒介与儿童文学的关系有了更成熟的认识,开始放弃最初的成见,转而思考新媒介为儿童文学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新的契机。 新媒介对于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新媒介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 随着儿童与新媒介关系的日益密切,儿童文学作家在描写儿童生活的同时,也越来越看重对与之相连的新媒介环境的表现。从近十年的儿童文学创作来看,电视、电脑、网络、手机等新媒介的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儿童文学的文字世界里。新媒介的出现给作品增添了浓郁的时代气息,增加了特定的美学内涵,有时甚至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20世纪后期至今的不少儿童文学作品中,对新媒介的呈现也成为作家借以批判和反思现代文明的一种途径。比如英国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的代表作之一《玛蒂尔达》,就多次以“看电视”的场景来表现玛蒂尔达的父母和哥哥的贪婪、自私,并以此隐喻物欲社会里人性的扭曲。由于儿童文学是从童年的角度来呈现对于现代文明的批判,这种批判就显得尤其有力和发人深省。它让我们看到童年在畸形的文明重负下所受的戕害,看到童年的无奈,也看到深藏在童年身上的希望和力量。所有这些都给当代的儿童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纵深度。 此外,新媒介的某些特殊形式也给了传统儿童文学创作以启示。对于纸质的儿童文学创作来说,它始终要受限于文字和叙事在纸页上和纸页间的排列秩序。例如,传统的叙事文学作品总是只有一个确定的情节过程,包括结局。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部分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开始尝试创作情节和结局具有多种可能的不确定性的儿童文学作品,比如有作家尝试创作的“少年自我历险小说”和“魔方童话”,就是一种具有类似电脑和网络的“超链接”功能特征的文体。它打破了叙事作品传统的情节链,让一个文本承载起多重情节可能,拥有了多样的结局,不同的结局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能够引发读者的比较和思考。 二、新媒介为儿童文学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 北京时间2007年7月21日零时,世界各地的无数“哈迷”守候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门口,等待着“哈利·波特”系列第七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市销售的开始。21日当天,仅美国在24小时里就售出了830万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平均每小时售出30万册、每秒钟售出5000余册。这一巨额的快速销售在整个美国出版史上都是空前的。这时候谁还想得到,1997年,当罗琳写出“哈利·波特”系列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起印数只有5000册,并且连续两年都只是“卖得一般的儿童读物”。 尽管“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不是导致该系列童书畅销的最初和最重要的原因,但不能否认,在“哈利·波特”系列图书走向畅销神话的过程中,五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以及相关的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哈利·波特”系列的传播史,让人们看到了儿童文学能够带给视像媒介的巨大利益,也看到了儿童文学作品借助电影所能够获得的巨大的影响力。且不论这种影响中包含了多少商业性的成分,至少它把儿童文学阅读的日渐消散的魅力,重新汇聚入了当下的童年生活中。其后的“魔戒”、“纳尼亚”等系列电影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这则有关儿童文学与新媒介的当代神话。与此同时,其它许多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在借新媒介的力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比如迪斯尼动画《宝葫芦的秘密》。 对此,儿童文学界普遍关心的一个话题是,媒介转换后的儿童文学还能保留它原来的文学性吗?

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

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 中国儿童文学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体裁,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从古代的 童谣童歌,到现代的儿童小说和绘本,中国儿童文学已经逐渐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首先,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在题材选择上表现出了多样性。过去,儿童文学 的主题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神话故事和寓言中,如《孙悟空》和《小狐狸和小猪》等。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化,现代儿童文学开始关注更多的社会现象和儿童成长的问题。作家们开始创作关于家庭、友谊、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故事,以满足儿童读者对现实生活的认知需求。这些题材的多样性为儿童提供了更广阔的阅读选择,也促进了儿童文学的现代化发展。 其次,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在文学形式上呈现出了创新。传统的儿童文学形 式主要包括童谣、童话和寓言等,这些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儿童文学的表达方式。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媒体的发展,现代儿童文学开始涌现出更多的文学形式,如儿童小说、绘本、漫画和动画等。这些新的文学形式不仅丰富了儿童文学的表达方式,还提供了更多的媒介途径,使儿童文学能够更好地与儿童读者进行互动。 此外,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还在文学风格上展现出了多元化。过去,儿童文 学的文学风格主要以简单明了、幽默诙谐为主。然而,随着儿童文学受众的扩大和儿童阅读水平的提高,现代儿童文学开始注重文学风格的多样性和深度。作家们开始尝试更加细腻和复杂的叙事方式,以及更加真实和深刻的情感描写,使儿童文学能够更好地反映儿童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 最后,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在文学创作上体现出了更高的艺术追求。过去, 儿童文学的创作主要注重教育和启发,文学性和艺术性相对较低。然而,现代儿童文学开始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作家们开始追求更高的创作水平,注重文学语言的美感和形象的塑造,以及情节的跌宕起伏和人物的形象塑造等方面。

媒介融合时代儿童文学发展探讨

媒介融合时代儿童文学发展探讨 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儿童文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革。儿童文学的发展史上,从最初的口头传承到出版物的发行,再到电视电影作品的推出,如今,儿童文学已经走进了互联网时代,进入到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时期。 儿童文学是面对儿童的文学,其发展是以儿童为对象的,需要坚持以儿童的视角和需求出发,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创作。因此,在媒介融合时代,儿童文学的发展也必然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和启发。新媒体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为儿童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媒介融合促进了儿童文学的多元化。在传统媒介时代,儿童文学以纸介媒体为主,图书是儿童阅读的主要形式,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儿童文学融合了更多的媒介,如电子书、卡通剧、动画片等一系列新的形式,让儿童有更多的选择。这样一来,儿童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创作内容也更加多样化,有利于引起儿童的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 其次,媒介融合加强了儿童文学创作的影响力。在媒介融合时代,作品的传播极为方便快捷,一个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通过网络等媒介传遍全球,让更多的儿童受益。儿童文学也更容易融合国际化的元素,不断提升其对儿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而这些背后的作用力,正是媒介融合时代的应用。 然而,媒介融合时代给儿童文学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困境。首先,儿童文学的质量和受众面临着竞争激烈的困境。网络上涌

现了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但其中不少因未经过审核和严格筛选,令人担忧,这可能让儿童阅读的内容缺乏参照标准。其次,媒介融合时代有些儿童文学创作太以观众的标准去看待,导致创作意图得不到充分实现,且缺失了深入探索社会、描写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我们要加强儿童文学自身创作的质量。一方面,可以注重主题,探讨人性、社会问题等知识,相应的涉及到启示,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另一方面,可以加大审核和筛选的力度,对于不符合儿童需求,不符合价值观的儿童文学作品,积极鼓励创作能力和创作意志。 总之,儿童文学在媒介融合时代的发展令人瞩目。媒介融合的极大好处形成了对儿童传递和启发能力的增强,同时也带着儿童文学创作和传播的困境和质量问题。面对未来,我们应该鼓励儿童文学加强创新,挖掘更多实现创意的方式,让优质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这个媒介融合时代中获得更多的推广和普及,打造更佳的创作和阅读环境,让儿童文学在未来更好地服务于儿童的文化成长。儿童文学是为儿童而写的文学,它以儿童为主要读者群体,以满足儿童在身心、智力等方面的需求为主要创作目的,是一种专门针对儿童的特殊文学形式。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儿童文学也在逐渐向着多媒体、网络和游戏化方向发展,不断动态更新,为儿童提供更多元化和更富有吸引力的文学服务,从而更好地适应儿童的阅读需求和文化成长。 一直以来,儿童文学在国内都得到了很高的重视。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儿童文学如何创新,如何与新媒体融合,甚至如何

儿童文学的发展

儿童文学的发展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的出现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发展,儿童文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特色形式以及未来趋势三个方面探讨儿童文学的发展情况。 一、历史发展 儿童文学最初是在16世纪欧洲出现的。当时,人们开始系统地创作专门面向儿童的文学作品。这种文学形式迅速传播到全世界,成为一种与成人文学不同的文学体裁。到了19世纪,儿童文学开始发展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20世纪初,儿童文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许多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运而生。 二、特色形式 儿童文学的形式多样化,包括童话、寓言、故事、诗歌、儿童小说等等。其中,童话是最古老的儿童文学形式之一,它通过想象和幻想来传递温馨、善良、美好的价值观。儿童小说则是儿童文学的一大类别,以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情节紧凑等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此外,儿童文学的创作形式也在不断创新,例如绘本、漫画、互动故事等,运用各种不同媒介形式使儿童文学更加多元化。 三、未来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儿童文学读者的需求多样化,未来的儿童文学形式和内容也将会更为多元化。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不断普及,将

会为儿童文学的创作和传播带来更多的机遇。此外,随着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儿童文学也将从原来的单纯娱乐导向更为实用的方向,开发更多的教育、启蒙功能,以满足现代儿童的文化消费需求。 总之,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形式和内容也不断更新和完善。我们相信,随着社会和孩子们需求的不断变化,未来的儿童文学定会不断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孩子们的成长。

儿童文学与不断更迭的新媒介

儿童文学与不断更迭的新媒介 儿童文学相较于其他各种文学类别,始终不处于相等同的地位。不管相关的文学研究怎么说,在普通民众,尤其是中国民众的心里,儿童文学就是这样的地位:不能说它是不正规的文学种类,但是它的正规性绝比不上其它文学种类。我在此不讨论这种普遍现象存在的原因,我想说的是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儿童文学的存在或许很早,可是其理论成型太迟,早期理论的空缺,使得它很难赶上其它类别作品的发展速度,可是随着新媒介的涌现,它的机会来了。 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过于迅速,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的社会十年就 是一个大变样,无人知晓明天我们又会迎来怎样的社会变革。可是,人类文学的整体发展速度,是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原因在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想像,在物质资源如此丰富的现代社会,个别人一旦掌握新技术,很快就可以投入生产,迅速改变社会的一角。可是文学和科学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不重叠,甚至是有些割裂的。人们的精神世界难以高速发展进步,即使有个别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质的飞跃——我们假设他一夜之间为民间文学的 未来发展道路做了完整的规划,并打算提笔创作了——这也无法迅速量化在整个文学发展进程中。人们总说,人的精神世界无比丰富,是最最神秘的。这我并不否认。可就是因为这种神秘,这种不确定性。有关文学等门类的发展往往更像是在在山洞中寻宝,我们不知道路,也不知道目的,因为山洞很大。 那么为什么我说,儿童文学就有它的契机呢?这是因为儿童文学越是在社会整体发展迅速、新媒介层出不穷的时代,就越有受众和形式的优势。 儿童文学的受众是以儿童为主的青少年群体,青少年这一特定群体有它自身的特性。青少年是初生牛犊,敢于接受、敢于灵活。他们尚未形成对文学类型的无法转变的刻板印象,他们不仅能接受文学形式的创新,甚至能接受文学形式的颠覆。儿童文学想要发展,其题材、写作手法等一切儿童文学自有的特点都会迎来或多或少的变化。当文学中突如其来的出现“意识流”,成年受众们显然无法接受。而儿童文学的种种变化,都更容易为受众接受。因为成年人读文学作品,是一种对照检验,他们用已经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想去在文学作品中求得印证;而青少年儿童恰恰相反,他们的阅读正是为了形成其价值观、习得其方法论。这二者的方向性区别,让儿童文学可以通过甚至是颠覆性的某些变化来寻求突破,

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在当代社会的视觉转变

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在当代社会的视觉转 变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革新,大众接收信息的方式有了很大变化。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媒介将人体的感官综合运用到一起,动员了审美主体——人,对社会的参与。大众对图片、视频的依赖,对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有助于探讨文学如何在“读图时代”生存的问题。 文字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被作家们用文字记录下来,成为了文学作品。五四时期,中国儿童文学开始登上舞台。随后出现了许多为儿童文学发展而努力的优秀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如《稻草人》、《“没头脑”和“不高兴”》、《舒克与贝塔》、《淘气包马小跳》等丰富了儿童文学的内容。 随着影像、网络等新媒介的出现,人类进入到“读图时代”。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走向大众。作为其中一支,儿童文学也应时而变。这一转变明确了视觉文化的优势,对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视觉文化的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对社会环境的把握 所谓视觉文化,即以图像符号位构成元素、以视觉知觉可以 1/ 6

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电视、网络等的参与,造成人类被各种图片、声音、影像包围的现象,人类仅靠眼睛和耳朵就可以了解世界的变化,认识事物。这种心理使得语言的魅力逐渐被图像的精彩替代,文化的传播也必然出现新途径,它的出现为当今时代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新方法。儿童文学作品一次又一次被改编为电影、动画片搬上银幕,正是视觉文化在对文化传承上的新特点。 二、对儿童审美心理的把握 海德格尔曾在《世界图像的时代》一文中指出:“从本质上看,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副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儿童作为在影像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世界的认识早已超出书本。众多视觉符号如图片、影像充斥着他们的生活空间。而这些符号往往是简单、容易理解的,儿童作为审美主体,能够在审美过程中运用想象与联想实现自己的期待视野。儿童绘本之所以会受欢迎,主要是因为其中的图片很精致,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图片下方的文字已演变成辅助工具。 在孩子的眼里,世界可以被任意解释,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也很相似。但很多儿童幻想作品中的世界是不真实的,只能依靠想象在头脑中构建。小说《神笔马良》和《大闹天宫》属于神话传说,那里的世界变幻莫测。如果仅凭想象,难以将这种形态展现出来。而电影、电视剧通过灯光的变换、特技的运用将这些场 2/ 6

电子媒介时代的儿童文学与儿童发展

电子媒介时代的儿童文学与儿童发展 摘要: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对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对儿童文学的发展产生冲击的基础上,电子媒介也给儿童文学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生存空间。我们要积极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将电子媒介与儿童文学结合起来,以便更好的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 关键词:电子媒介;儿童文学;儿童发展 引言 大众媒体包括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提出,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儿童则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在以印刷媒体为主的时期,儿童文学主要以书面的形式出现,有一定识字能力的儿童可以自主选择儿童文学作品,没有识字能力的儿童则借助于成人帮助者对儿童进行儿童文学作品分析。而到了新的电子媒介时代,新的电子媒介使得儿童文学的创作、传播,儿童的发展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电子媒体对儿童文学形成冲击 1. 大量不适合儿童阅读的儿童文学作品充斥儿童的世界 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就提出要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要建立理想的国家首要的就是要对儿童进行教育。柏拉图提出首先要审查故事的编者,对于写作儿童故事的人要加以监督。接受他们编的好的故事,拒绝那些编的坏的故事。必须痛加谴责丑恶的假故事,不要听那些把伟大的神描写的丑陋不堪的故事。他这里所描述的“故事”就是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品。只有良好的儿童文学作品,经过优秀的传授才能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好的影响。 尼尔·波兹曼认为16世纪的阅读时代是童年的时代。阅读产生了成年,产生了儿童。而儿童文学正是印刷媒体的最具代表性的体现。印刷时代,儿童是不具备阅读能力的,儿童只有在经过学习的基础上逐渐习得字词,而逐渐具有阅读能力的。儿童是在逐渐具备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成长为成人的。印刷时代,不具备阅读能力的儿童不会接触到过多的成人世界的秘密。成人会有选择的向儿童传授儿童文学作品,那些不利于儿童发展的文学作品都被隔离于儿童的世界。阅读时代的儿童文学是单纯的,不受污染的。

论新媒介与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出版于4年的?童年的消逝?一书,是对于已经失去其媒介统治地位的印刷文明的一阙怀旧的挽歌。该书的出版曾在世界*围内引发人们对于正在逐渐弱化的童年读写能力的忧虑。在这本书里,波兹曼批判了当代视像媒体正在塑造的“娱乐型〞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电视、电脑、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介已经进一步成为私人和公众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局部,也构成了当代童年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今,人们更关心的不再是如何唤回或保存印刷时代的问题,而是如何在新媒介环境下创造新的童年文化的问题。可以说,当代儿童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与新媒介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使我们在谈论当代的儿童文学现象时,不能不关注到新媒介在其间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新媒介〞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它的对立面是传统媒介。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一切媒介形态最早出现时,都可以被称为新媒介。不过在当代,人们所说的“新媒介〞有着特定的内涵。狭义的新媒介特指基于数字技术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包括互联网、手机等新型媒介,而将较早出现的播送、电视、电影等群众视听媒介划为传统媒介的*畴。对儿童文学来说,包括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等在内的现代媒介环境共同构成了对传统印刷媒介环境的冲击,进而影响到儿童文学创作、传播和承受的各个层面,使之呈现出与印刷时代完全不同的景观;而且今天的电视、电影等也在与数字、网络媒介的结合中,不断衍生出新的媒介形态。因此,我们选用广义上的新媒介概念来探讨新媒介与当代儿童文学开展的关系。 一、新媒介环境下的儿童生存状况 媒介首先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途径。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斯拉姆把媒介定义为“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送的工具〞。(1)麦克卢汉将“媒介〞界定为“人的延伸〞,同时也认为“人〞是“媒介的延伸〞。也就是说,媒介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它的工具性,还在于它参与塑造和影响着个体的开展及其生活方式。当代新媒介的创造和开展,正在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新媒介的特征根本上可以概括为四个层面。在技术根底的层面上,新媒介是以现代电子和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在信息传输的层面上,新媒介能够实现一种即时性的迅捷传播;在信息呈现的层面上,新媒介具有声像整合的特点;在信息发送-承受的层面上,新媒介在*些方面为其使用者提供了一个具有互动性的交流平台。新媒介是信息科技与媒介产品的结合,它的出现既在宏观上改变着人类所处的整体媒介环境,也在微观上影响着每一个体的日常生活。今天,对于许多少年儿童来说,新媒介也已经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个局部。 新媒介的出现改变着当代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流方式。2007年,一份针对**市534名三至五年级小学生展开的媒介调查报告显示,具有互动功能的新媒介正在成为儿童(尤其是都市儿童)闲暇生活的重要选项之一。调查问卷中包括这样一个问题:“今天一大早,小明背着书包出门上学了,一会儿却又神色慌*地跑回来,说有一件东西一定得拿,你觉得他回来拿什么?〞被调查的小学生中,有46.8%选择了手机,其次为动漫书(17.4%)和游戏机(13.1%)。(2)课余和周末时间看电视、上网、发短信,玩游戏,已经成为一局部儿童必需的生活内容,而这一群体的数量还在增加。与此同时,新媒介也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师生关系。各种建立在影像和电子技术根底之上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中小学课堂上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有的还借助网络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从总体上看,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围内的各种新媒介构成了当代儿童生活的一个根本的环境要素,也成为了当

儿童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儿童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儿童文学是指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它以儿童为受众,通过文字、图画 等形式传递给他们知识、情感和价值观。儿童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初期,而其发展则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程。 儿童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那个没有文字的年代,人们通过口头 传统的方式将故事、神话和传说传递给下一代。这些故事中的英雄、神灵和动物都是儿童们的榜样,他们通过这些故事学习到了人类的智慧和道德准则。随着文字的出现,人们开始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并通过书籍的形式传递给儿童。这标志着儿童文学的正式诞生。 在古代,儿童文学主要以寓言故事为主。寓言是一种通过动物和其他虚构的形 象来传递道德教育的文学形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伊索寓言》。这些寓言故事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向儿童传递了一些重要的道德观念,如诚实、勤劳和友爱等。这些故事不仅给予儿童快乐的阅读体验,还培养了他们的道德品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普及,儿童文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世纪末,欧洲和美国的作家开始创作专门为儿童而写的小说和诗歌。这些作品以儿童的视角来描绘现实生活,展现了儿童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它以幽默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吸引了全球无数 儿童的喜爱。这些作品不仅给儿童带来了快乐,还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0世纪初,儿童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出版业的发展,儿童文学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如路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和J·R·R·托尔金的《霍 比特人》。这些作品以其奇幻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想象力吸引了全球无数儿童的注意力,成为儿童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