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侧脑梗塞的表现

左侧脑梗塞的表现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左侧脑梗塞的表现

导语:很多病人在一觉醒来后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脑梗塞可以发生在

很多病人在一觉醒来后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脑梗塞可以发生在脑的任何部位,由于左侧颈总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故发病部位以左侧大脑中动脉的供血区较多,其主干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所以又可成为左侧脑梗塞。那么,左侧脑梗塞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患者发病前多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或大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

一般发病无明显诱因,也很少有前驱症状,急性起病,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之内达高峰,多为完全性卒中,偶尔病情在数小时内逐渐进展,症状加重,可能是脑栓塞后有逆行性的血栓形成;

3根据栓塞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完全相同:

大脑中动脉的栓塞最常见,主干闭塞时引起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优势半球主干栓塞可有失语、失写、失读。如梗死面积大时,病情严重者可引起颅内压增高、昏迷、脑疝、甚至死亡;大脑中动脉深穿支或豆纹动脉栓塞可引起病灶对侧偏瘫,一般无感觉障碍或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损,可有失语。大脑中动脉各皮质支栓塞可引起病灶对侧偏瘫,以面部和上肢为重,优势半球可引起运动型失语、感觉性失语、失读、失写、失用;非优势半球可引起对侧偏身忽略症等体象障碍。少数半球栓塞可出现局灶性癫痫。

大脑前动脉栓塞时可产生病灶对侧下肢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对侧中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和临床表现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和临床表现 一、前循环脑梗塞 1、颈内动脉: 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和体征。 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TIA到大面积梗塞,从对侧轻单瘫、轻偏瘫,同向偏盲到失语、失认、完全性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即表现为不同类型的大脑中动脉综合症 2、大脑中动脉 完全MCA综合症(MCA近端主干闭塞):深部MCA综合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浅部MCA综合症——对策同向偏盲和向对侧注视障碍,在优势半球可有完全性失语。 按OCSP*分型,完全性MCA综合症就是完全前循环综合症(TACS):(1)、脑损害对侧的偏瘫,(2)、对侧的同向偏盲,(3)、新的高级皮质功能障碍(言语困难,空间定向力障碍。一般均有意识障碍,常使神经系统检查无法准确进行。 深部MCA综合症(单至数条MCA中央支闭塞):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如果从皮质吻合支来的血流很有效,也可以只表现中央支闭塞症状即整个对侧偏瘫(头面,上肢、下肢)和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而没有皮质功能缺损症状。 浅部MCA综合症:上部皮质支闭塞可出现中枢性面瘫及舌瘫,上肢重于下肢的偏瘫,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下部皮质支闭塞可有感觉性失语,头和双眼转向病灶侧。(藿称对策注视麻痹),对侧同向偏盲或上相限盲,或空间忽视。 3、大脑前动脉 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瘫。可有小便难控制。通常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由于前交通动脉的侧支循环的代偿,症状表现常不完全。 偶见双大脑前动脉由一条主干发出,当其闭塞时可引起两侧大脑半球内侧面梗塞,表现为双下肢瘫、尿失禁、强握等原始反射及精神症状。 4、脉络膜前动脉 闭塞常引起三偏症状群,特点为偏身感觉障碍重于偏瘫,而对侧同向偏盲又重于偏身感觉障碍,有的尚有感觉过度、丘脑手、患肢水肿等。 二、后循环脑梗塞(POCI) 1、椎基底动脉 梗塞灶在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颞顶枕交界处。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常引起广泛的桥脑梗塞,可突发眩晕、呕吐、共济失调,迅速出现昏迷、面部与四肢瘫痪,去脑强直、眼球固定、瞳孔缩小、高热、甚至呼吸及循环衰竭死亡。 椎基底动脉体征的共同特点是下列之一 (1)交叉性瘫痪:同侧脑神经瘫(单或多)伴对侧运动和/或感觉功能缺失; (2)双侧运动和/或感觉的功能缺失。 (3)眼的协同功能障碍(水平或纵向), (4)小脑功能缺失不伴同侧长束征 (5)孤立的偏盲或同侧盲。 较常见的综合症有: 中脑腹侧综合征(大脑脚综合症,Weber综合征) 供应中脑的基底动脉穿通支闭塞引起,表现为病侧动眼神经麻痹(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向内、上、下活动受限),对侧椎体束受损(对侧中枢性偏瘫) 脑桥上外侧综合征:

脑梗塞的影像学征象

致密动脉征 【英文】The dense artery sign 【又名】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The 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hyperdense MCA sign;The 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hyperattenuating MCA sign ;HMCA sign ;HMCA) 【表现】CT平扫征象,表现为与对侧相比大脑中动脉的第1到2段密度增加或大脑其他动脉的密度增加。 【解释】致密动脉征是大脑动脉(常见于大脑中动脉)阻塞导致脑梗塞的间接征象。高密度的成分代表大脑动脉腔内的血块、血栓或栓子。流动血液的CT值大约是40 Hu,与血红蛋白浓度线性相关,栓塞时血栓内血浆浓缩,血栓的CT 值大约是80 Hu,呈现高密度。 【讨论】 致密动脉征,文献认为系血栓所致,其密度(77-89Hu)介于正常血管( 35- 60HU )与钙化斑(114-321Hu)之间,常见于心源性脑梗塞。大脑中动脉第一段(M1)位于侧裂内,动脉阻塞的机会也较多,从而卒中后显示此征的机会较多,目前已有较多学者进行研究,故又称此征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实际上大脑内的动脉均可发生栓塞而导致脑梗塞,因此,称“致密动脉征”更为恰当。 CT常为急性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在梗塞后的先头几个小时,CT常表现正常。当早期缺血性梗塞的影像改变出现时,一开始常为隐蔽的并随时间而明显,熟悉一些急性梗塞的影像征象有助于识别其病因。

在一些研究中,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有脑梗塞的病人,约22.6% -61%出现HMCA 征。血管造影提示,HMCA征最可能的原因是血栓栓塞。 大脑中动脉阻塞的早期征象包括HMCA征,豆状核征、岛带消失征、低密度灶、占位征及皮质征,这些征象在梗塞后6小时可变得明显,HMCA征从理论上讲可在血管阻塞时就能在CT图像上看见,早于急性脑卒中的其他改变。另外,HMCA征是一过性的,大多数有急性脑梗塞症状及HMCA征的病人,MCA 征在几天内或通过溶栓治疗后消失,证实了血凝块的移动性。其它CT征象均为不同程度的局部脑水肿所致。有作者发现脑梗塞后30min既可显示硬膜外压增高,提示有脑水肿,缺血性脑水肿在不同解剖部位和水肿及缺血坏死的不同程度分别引起不同的表现。豆状核征在6h内组出现频率最高,脑岛带征及皮质征在6-12h组出现最多,低密度灶在12-24h组出现率最高。 当见到HMCA征时,要注意并不总是代表血管阻塞,比如在红细胞压积水平高时,因为血液的CT值增加或者血管壁钙化(常与糖尿病及高血压相关)会出现假阳性。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比双侧更可靠。 Krings等最近研究认为,35.4%的大脑后动脉梗塞出现“大脑后动脉高密度征”(The hyperdens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sign,HPCA),环池内常见,特异性为95.4%,丘脑常被影响,当大脑后动脉高密度征存在,预示梗塞范围相对较大。本征象有助于大脑后动脉梗塞的诊断。 总之,虽然有假阳性,在已出现脑梗塞症状的病人,致密动脉征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当同时并有其他早期脑梗塞的早期征象时,致密动脉征征可靠性更高。 附图CT平扫示“大脑后动脉高密度征”

(推荐)脑梗塞的个案护理

脑梗塞的个案护理 病人概况 ●病人,60岁,男,患者4天前中午睡醒后出现右侧肢体乏力,右 手不灵活,尚能行走,伴头晕,无视物旋转,无头痛,恶心、呕吐,无饮水呛咳,无肢体麻木,神智清,无四肢抽搐,当时未予重视。3天后,患者症状加重,故到医院就诊,查头颅CT“未见出血”,查头颅MRI示“左侧侧脑室旁基底节区新洋梗塞灶”,拟“脑梗塞”收住入院。体查:右上肢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0级,血压:170/80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是脑梗塞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指颅脑内外供应组织 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变,形成血栓,使血管闭塞,造成脑局部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软化,并出现相应神经症状和体征。 病因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狭窄, 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

脂血症,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先兆症状 ●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 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等短暂脑缺氧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临床表现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 ●3、“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 症状 ●1、血栓形成者,多见于有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的中老年患者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较少的有严重意识障碍和颅内高压等全脑症状,主要是局灶性 脑功能缺失的征象,依据受累血管部位不同而异。

脑梗死相关知识汇集

脑梗死相关知识汇集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脑梗死相关知识汇集 又名缺血性,是一种由于内发生血栓、栓塞或其他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脑梗死包括常见的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简称脑血栓)和脑栓塞。此外还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名一过性脑缺血,也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范畴,但末到脑梗死的地步。把这类疾病叫作,但中风也包括在内。中医认为“风性善行而数变”。本病“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故名“中风”。本病可因情志不调,心肝气郁,化火生痰;或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素体肥胖,多湿生痰,酒食不节,多食肥腻辛辣,因痰生热,故中风多为风、痰、火、淤可致,或以标实为主,或标实本虚。 脑梗死临床表现 梗死的部位和梗死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显示初期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的,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 脑梗死诊断要点 (1)脑梗死:老年人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应考虑本病。贵州学习|网收集整理但本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TIA发作史,多于安静时起病,起病较缓,脑CT示脑内低密度灶。与本患者不符,考虑可基本除外。 (2)脑栓塞:多见于青壮年,常有器质性心脏病,起病急骤,多正常,脑CT示脑内低密度影,与本病不符,考虑可基本除外。 (3)脑淀粉样病:多发生于55岁以上,最常见出血部位为皮质及皮质下或脑叶等区域,大脑半球深部结构一般不受累,考虑本例可能性很小。

脑梗塞护理

脑梗塞护理 脑梗塞是由于脑供血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软化,形成梗塞灶的脑血管疾病。 病因: ①脑动脉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因素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而导致局灶脑梗塞,称为脑血栓形成; ②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如颅外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血栓碎片,或心脏的附壁血栓脱落的碎片,心脏瓣膜的赘生物脱落,进入脑循环,导致某一脑血管阻塞而形成局灶脑梗塞,称为脑栓塞。 脑梗塞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 先兆症状: 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临床表现: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临床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

脑梗塞的症状

脑梗塞的症状 (一) 脑梗塞的先兆症状 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二) 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 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 (三)脑梗塞的救护措施: 脑梗塞应尽早及时地治疗,虽然不及脑出血凶险,但是病人大多年老体弱,诸多慢性病缠身,在治疗上有许多谨慎用药的情况,加之梗塞区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还会发生许多合并症,所以脑梗塞的死亡率也是比较高的,而且残废率高于脑出血。 治疗原则主要是改善脑循环,防治脑水肿,治疗合并症。 适当地活动可以起到改善脑循环的作用,但有神志不清的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改善脑部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以图缩小梗塞面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维脑路通、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等药,每日1~2次,静滴液量250~500毫升,连用7~10天。有头痛、恶心、呕吐或意识障碍者,可用20%甘露醇

脑梗塞简介

脑梗塞简介 定义:脑梗塞(脑梗、缺血性脑卒中)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与其关系密切的疾病有: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各种原因的脱水、各种动脉炎、休克、血压下降过快过大等。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脑梗死作为一种突发性脑部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坏死程度因血栓部位及大小不同而有差别。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发病较急,多无前驱症状,局灶性神经体征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并且多表现完全性卒中,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障碍,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可发生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和昏迷,少见痫性发作;椎-基底动脉系统栓塞常发生昏迷,个别病例局灶性体征稳定或一度好转后又出现加重提示梗死再发或继发出血等。 引申:与机体动脉血压中儿茶酚胺和纤维蛋白原活性等生理性昼夜变化有关 发病一年内为恢复期也是最重要时期此期间多数患者改善效果最佳 许多病人有家族遗传史多见于45-70岁中老年人少见于儿童和少年 病因: 1、非栓塞性 1)动脉硬化症。在动脉血管壁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形成血栓。 2)动脉炎。脑动脉炎症性改变多可使血管壁发生改变,管腔狭窄而形成血栓。 3)高血压。可引起动脉壁的透明变性,动脉内膜破裂,使血小板易于附着和集聚而形成血栓。 4)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等易发生血栓。 5)机械压迫。脑血管的外面受附近肿瘤等因素的压迫,可以出现血管闭塞的改变。 2、栓塞性 栓塞性的脑梗塞的病因常是血流带进颅内的固体、液体、或气体栓子将某一支脑血管堵塞。其病因很多,主要为心源性与非心源性两类: 1)心源性。急性或亚急性心内膜炎,一般发生在心脏病的基础上。病变的内膜上由于炎症结成赘生物,脱落后随血循入颅发生脑栓塞。诸如风心病、心肌梗塞、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肿瘤、心脏手术等都易造成栓子脱落。尤其这些心脏病,出现房颤时更易将栓子脱落,均可造成脑栓塞。 2)非心源性。气栓塞、长骨骨折时的脂肪栓塞、肺静脉栓塞、脑静脉栓塞都是非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有的查不到栓子的来源称为来源不明的脑梗塞。 症状 1.主要临床症状

脑梗塞的急救方法

脑梗塞的急救方法 脑梗塞的急救方法 1.病人去枕或低枕平卧,头侧向一边,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将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造成窒息。切忌用毛巾等物堵住口腔,妨碍呼吸。 2.摔倒在地的病人,可就近移至宽敞通风的地方便于急救。上半身稍垫高一些,保持安静,检查有无外伤,出血可给予包扎。 3.尽量不要移动病人的头部和上身,如须移动。应由一人托住头部,与身体保持水平的位置。 4.拨打“120”电话呼救,请急救人员前来急救。 5.吸氧,血压显著升高但神志清醒可口服降血压药物。 6.守候在病人身旁,一旦发现呕吐物阻塞呼吸道,采取用手掏取等措施使呼吸道畅通,呼吸停止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7.脑梗塞应送医院进行ct检查,区分脑中风的类型,针对病因进一步治疗。 8.病情稳定后,在严密监护下送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搬运病人时尽量保持平稳。 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1.主要临床症状 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

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常见的症状有: (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脑梗死部位临床分类 (1)腔隙性梗死脑梗死的梗死面积小于1.5毫米,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没有定位体征。 (2)中等面积梗死以基底核区侧脑室体旁丘脑、双侧额叶、颞叶区发病多见。表现为:突发性头痛、眩晕、频繁恶心、呕吐、神志清醒,偏身瘫痪或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失语等。 (3)大面积梗死患者起病急骤,表现危重,可以有偏盲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甚至四肢瘫、脑疝、昏迷等。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区别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区别 令狐采学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统称为脑梗塞。两者症状相似,常易混淆,但两者病因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的区别: (1)脑血栓形成多发生在中年以后,起病缓慢,常于数十小时或数日内病情达到高峰。一般在发病前有先兆症状。而脑栓塞多见40岁以下的青壮年,起病急骤,数秒钟至2~3分钟,症状便全部出现,且多无前躯症状。 (2)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血管自身的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而产生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一系列中枢神经症状。而脑栓塞则是由于脑血管被血流中所带来的固体、气体、液体等栓子阻塞而引起,发病在脑内,病根却在脑外。 (3)脑血栓形成常在安静和睡眠状态下发病,醒来后发现自己不能随意活动或失语。脑栓塞发病前常有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病史,突然发病。 (4)脑血栓形成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等病史。脑栓塞既往病史多种多样,但主要见于心脏病、术后、外伤等。 (5)脑血栓形成以半身不遂和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多无意识障碍或头痛、呕吐等。脑栓塞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失语、偏瘫等临床表现。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靠诊断方法,是脑血管造影,它可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但脑血管造影有使病情加重的危险,一定要慎重,不可盲目检查。

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区别: 脑出血和脑梗塞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需及早明确诊断。在没有条件进行CT或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下,可按以下几条鉴别: (1)脑出血病人多有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病史,而脑梗塞病人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心脏病史。 (2)脑出血多在情绪激动或用力的情况下发病,脑梗塞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 (3)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常在数小时内达高峰,发病前多无先兆。而脑梗塞进展缓慢,常在1~2天后逐渐加重,发病前常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4)脑出血病人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血压亦高,意识障碍重。脑梗塞发病时血压多较正常,亦无头痛、呕吐等症状,神志清醒。 (5)脑出血病人腰穿脑脊液压力高,多为血性,而脑梗塞病人脑脊液压力不高,清晰无血。 (6)脑出血病人中枢性呼吸障碍多见,瞳孔常不对称,或双瞳孔缩小,眼球同向偏视、浮动。脑梗塞病人中枢性呼吸障碍少见,瞳孔两侧对称,眼球少见偏视、浮动。 当然,个别轻度脑出血病人临床症状轻,与脑梗塞相似,两者难以鉴别。而大面积脑梗塞病人,出现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时,也酷似脑出血,临床上不好区分。要力争尽早做CT 扫描检查。脑出血的CT表现为高密度阴影,而脑梗塞表现为低密度阴影,两者截然不同。大面积脑梗塞与脑出血的鉴别大面积脑梗塞是由脑动脉主干阻塞所致,CT呈现大片状低密度阴影,多为脑叶或跨脑叶分布,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临床上除表现脑梗塞的一般症状外,还伴有意识障碍及颅内压增高。大面积脑梗塞意识障碍和颅内压增高症状较突出

【精品】脑梗塞的症状

脑梗塞的症状 (一)脑梗塞的先兆症状 脑梗塞的病人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只有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二)脑梗塞的临床表现: 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

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 (三)脑梗塞的救护措施: 脑梗塞应尽早及时地治疗,虽然不及脑出血凶险,但是病人大多年老体弱,诸多慢性病缠身,在治疗上有许多谨慎用药的情况,加之梗塞区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还会发生许多合并症,所以脑梗塞的死亡率也是比较高的,而且残废率高于脑出血。治疗原则主要是改善脑循环,防治脑水肿,治疗合并症. 1适当地活动可以起到改善脑循环的作用,但有神志不清的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 2改善脑部血循环增加脑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以图缩小梗塞面积。选用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维脑路通、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嗪等药,每日1~2次,静滴液量

脑梗死 的症状体征

脑梗死得症状体征 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岁以上得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得患者。约25%得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与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天病情达到高峰。脑梗死发病后多数患者意识清醒,少数可有程度不同得意识障碍,一般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如果大脑半球较大面积梗死、缺血、水肿,可影响间脑与脑干得功能,起病后不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死亡。如果发病后即有意识不清,要考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1、主要临床症状脑梗死得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得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得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她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她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得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得脑血管病则少见。常见得症状有:(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与(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

与吞咽困难。(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2、脑梗死部位临床分类脑梗死得梗死面积以腔隙性梗死最多,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没 有定位体征。中等面积梗死以基底核区、侧脑室体旁、丘脑、双侧额叶、颞叶区发病多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头痛、眩晕、频繁恶心呕吐、神志清楚,偏身瘫痪,或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失语等。大面积梗死患者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危重,可以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甚至四肢瘫、脑疝、昏迷等。(1)颈内动脉闭塞:颈内动脉闭塞可以没有症状。有症状得闭塞可以引起类似于大脑中动脉闭塞得表现如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减退、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产生失语。颅内或颅外颈内动脉闭塞占缺血性脑血管病得1/5。在颈内动脉动脉硬化性闭塞得病例中,近15%得病例有先兆,包括TIA与同侧视网膜动脉缺血引起得单眼盲。由于颅底动脉环得作用,使颈内动脉闭塞得症状复杂,有时颈内动脉闭塞也可不出现局灶症状,这取决于前后交通动脉、眼动脉、脑浅表动脉等侧支循环得代偿功能。也可伴有一过性失明与Horner征。(2)大脑中动脉闭塞:由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就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累及得地方,发生得临床征象取决 于累及得部位。①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发生在大脑中动脉发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区别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区别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统称为脑梗塞。两者症状相似,常易混淆,但两者病因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的区别: (1)脑血栓形成多发生在中年以后,起病缓慢,常于数十小时或数日内病情达到高峰。一般在发病前有先兆症状。而脑栓塞多见40岁以下的青壮年,起病急骤,数秒钟至2~3分钟,症状便全部出现,且多无前躯症状。 (2)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血管自身的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而产生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一系列中枢神经症状。而脑栓塞则是由于脑血管被血流中所带来的固体、气体、液体等栓子阻塞而引起,发病在脑内,病根却在脑外。 (3)脑血栓形成常在安静和睡眠状态下发病,醒来后发现自己不能随意活动或失语。脑栓塞发病前常有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病史,突然发病。 (4)脑血栓形成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等病史。脑栓塞既往病史多种多样,但主要见于心脏病、术后、外伤等。 (5)脑血栓形成以半身不遂和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多无意识障碍或头痛、呕吐等。脑栓塞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失语、偏瘫等临床表现。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靠诊断方法,是脑血管造影,它可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但脑血管造影有使病情加重的危险,一定要慎重,不可盲目检查。 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区别: 脑出血和脑梗塞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需及早明确诊断。在没有条件进行CT或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下,可按以下几条鉴别: (1)脑出血病人多有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病史,而脑梗塞病人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心脏病史。 (2)脑出血多在情绪激动或用力的情况下发病,脑梗塞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 (3)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常在数小时内达高峰,发病前多无先兆。而脑梗塞进展缓慢,常在1~2天后逐渐加重,发病前常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4)脑出血病人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血压亦高,

脑梗塞的症状及九种治疗方式

脑梗塞的症状及九种治疗方式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进而因多种因素使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脑血管病。脑梗塞的主要因素: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体重超重、高脂血症、喜食肥肉,许多病人有家族史。 一、脑梗塞的分类 脑梗塞主要有非栓塞性脑梗塞及栓塞两类。 (一)非栓塞性脑梗塞的病因有: 1.动脉硬化症2.动脉炎3.高血压4.血液病5.机械压迫 (二)栓塞性脑梗塞的病因常是血流带进颅内的固体、液体、或气体栓子将某一支脑血管堵塞。其病因很多,主要为心源性与非心源性两类: 1.心源性急性或亚急性心内膜炎,一般发生在心脏病的基础上。诸如风心病、心肌梗塞、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肿瘤、心脏手术等都易造成栓子脱落。尤其这些心脏病,出现房颤时更易将栓子脱落,均可造成脑栓塞。 2.非心源性气栓塞、长骨骨折时的脂肪栓塞、肺静脉栓塞、脑静脉栓塞都是非心源性脑栓塞的原因。有的查不到栓子的来源称为来源不明的脑梗塞。 二、脑梗塞的症状 1、先兆症状 (1)、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有的病人一觉醒来,发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流口水,吃东西掉饭粒,举不动筷子,这就是发生了脑梗塞,常使人猝不及防。 (2)、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或眩晕,恶心,血压波动(可以升高或偏低)等短暂脑缺血的症状。这些先兆症状一般很轻微,持续时间短暂,常常被人忽视。 2、临床表现 根据梗塞的部位和面积大小的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三、脑梗塞的治疗方式

脑梗塞的前期症状

脑梗塞的前期症状 脑梗塞发病时基本上都是突然起病,大部分是在安静休息的时候才会发病。即使脑梗塞是突然发病,但是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细心的观察自身的病情是可以发现的。因为脑梗塞患者在发病之前会有一些前期症状。 即将发生脑梗塞的先兆征象当出现以下现象时提示近期可能发生脑梗塞,需积极治疗。值得注意的是,下面所谈的先兆症状并不是脑梗塞先兆的特异性表现,也可以在其他疾病中出现。需要中老年人及其家属注意的是:一旦发现这些先兆症状,及时去医院就诊,不可等闲视之,也不要被它们吓倒。 1、以麻木为表现的感觉障碍方面症状病人仅表现为手麻,无偏身麻木症状,手麻是这一时相的主要先兆症状。手麻症状的出现使缺血性中风在这一时相发生的可能增加14.364倍。 2、以体胖臃肿为表现的形体方面症状表现为形体肥胖。体胖臃肿(形体肥胖)使缺血性中风在这一时相发生的可能增加10.414倍。 3、以口臭为表现的胃肠道方面症状表现为病人常常口臭,说明病人胃肠道有郁热,上冲于口所致。口臭症状的出现使缺血性中风在这一时相的发生增加9.829倍。 4、以眩晕为表现的平衡障碍方面症状病人或见持续眩晕、或头晕。持续眩晕症状的出现使缺血性中风在这一时相发生的可能增加了7.398倍;头晕症状的出现使缺血性中风在这一时相发生的可能增加了5.795倍。 5、以食后困顿为表现的睡眠方面症状病人出现食后困顿,说明机体气机升降失常,神明被扰。食后困顿症状的出现使缺血性中风在这一时相的发生增加5.036倍。 6、颜面方面症状面色正常。病人面色仅见正常,而无面色晦暗,表明病人处在缺血性中风急性发病期7d以上的时段,这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发病时的面赤,以及发病初期、早期的面色晦暗有别。面色正常症状的出现使缺血性中风在这一时相发生的可能增加6.218倍。 7、以两目干涩为表现的眼部方面症状病人出现两目干涩是阴津亏虚,目失所养所致。结合病人头晕、眩晕的症状,说明是肝阴虚,致目失所养而干涩。两目干涩症状的出现使缺血性中风在这一时相发生的可能增加6.679倍。 8、以急躁为表现的情绪方面症状表现为病人常常情绪急躁,急躁可使肝气郁结,气机郁滞,以至于体内气机运行不畅,气逆上扰于脑络。急躁症状的出现使缺血性中风在这一时相发生的可能增加2.343倍 以上是脑病专家对于脑梗塞的前期症状做了一些介绍,希望可以给你带来帮助。对于脑梗塞的早期治疗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关于病情的恢复和治疗都有很大的帮助。病情的越早治疗对于效果越加明显。南京德国臭氧疗中心德国臭氧疗法在治疗脑梗塞病上具有一般药物治疗无法比拟的优势,疗效是传统药物治疗的30倍以上,德国臭氧疗法能在最短时间内溶解血栓,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恢复脑细胞功能。还可清除管壁杂质,降低血液粘性,改善血管弹性,恢复神经功能,标本兼治治疗缺血性脑梗塞及其后遗症。尤其是发病在48小时之内的病人,治后不再复发,不留后遗症,效果尤为显著。对脑梗塞恢复期及其后遗症的病人,越早采用该方法治疗恢复效果越好,治疗周期越短。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区别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区别 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上统称为脑梗塞。两者症状相似,常易混淆,但两者病因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的区别: (1)脑血栓形成多发生在中年以后,起病缓慢,常于数十小时或数日内病情达到高峰。一般在发病前有先兆症状。而脑栓塞多见40岁以下的青壮年,起病急骤,数秒钟至2~3分钟,症状便全部出现,且多无前躯症状。 (2)脑血栓形成是由于脑血管自身的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而产生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一系列中枢神经症状。而脑栓塞则是由于脑血管被血流中所带来的固体、气体、液体等栓子阻塞而引起,发病在脑内,病根却在脑外。 (3)脑血栓形成常在安静和睡眠状态下发病,醒来后发现自己不能随意活动或失语。脑栓塞发病前常有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病史,突然发病。 (4)脑血栓形成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等病史。脑栓塞既往病史多种多样,但主要见于心脏病、术后、外伤等。 (5)脑血栓形成以半身不遂和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多无意识障碍或头痛、呕吐等。脑栓塞发病后常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失语、偏瘫等临床表现。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靠诊断方法,是脑血管造影,它可以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但脑血管造影有使病情加重的危险,一定要慎重,不可盲目检查。 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区别: 脑出血和脑梗塞性质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需及早明确诊断。在没有条件进行CT或核磁共振检查的情况下,可按以下几条鉴别: (1)脑出血病人多有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病史,而脑梗塞病人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心脏病史。 (2)脑出血多在情绪激动或用力的情况下发病,脑梗塞多在安静休息

脑梗塞护理常规

神经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一、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二、一般护理 1、休息轻者卧床休息、病情危重者绝对卧床休息,对昏迷、偏瘫、精神症状、 癫痫发作者,放置床档,防止坠床和自伤。 2、心理护理给予心理疏导,安定情绪,消除顾虑,使其配合治疗。 3、 4、 5、饮食给予高蛋白、低脂肪、低糖,多维生素易消化饮食,轻度吞咽困难者给 予流质或半流质,进食宜慢以免呛咳。昏迷、吞咽困难者视病情给予鼻饲。 6、保持呼吸道通畅。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呕吐物、必 要时行气管切开。 7、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预防并发症发生。 8、注意保护感觉障碍的肢体,禁止使用热水袋。 9、尿潴留者给予保留导尿、并观察尿量、性质、颜色等。 10、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缓泻剂。 11、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定时进行肢体按摩,被动运动,鼓励尽早主动运 动,预防肌肉萎缩及肢体痉挛畸形。 三、病情观察 1、神经系统症状:对刺激的反应,说话,活动肢体的能力,控制大小便的能力。 2、生命体征:监测患者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氧、血压、瞳孔的变化。 3、注意有无抽搐、呕吐、警惕脑疝发生。 4、皮肤的完整性。 5、吞咽功能评估。 6、有无呕吐、头痛、等并发症先兆 7、用药情况及用药后反应。。 8、昏迷患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四、护理措施 1.入院介绍 2.根据病情和医嘱行等级护理。 3.卧床休息,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4.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吸痰。 5.正确及时用药。 6.指导功能锻炼。 7.预防并发症(肺部、口腔、泌尿道感染):翻身拍背两小时一次,保持皮肤清 洁,外阴冲洗,口腔护理。 8.防褥疮、防坠床、防误吸、窒息、防便秘。 五、健康教育 1、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激动,消除紧张、恐惧、忧郁等不利因素。 2、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多食水果,蔬菜,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3、生活规律,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切忌大便用力过度。 4、指导患者家属加强功能训练,如语言、肢体功能的训练等。 5、指导患者正规服药,勿擅自服药。

脑梗死相关知识汇集精选版

脑梗死相关知识汇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脑梗死相关知识汇集 又名缺血性,是一种由于内发生血栓、栓塞或其他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脑梗死包括常见的脑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简称脑血栓)和脑栓塞。此外还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又名一过性脑缺血,也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范畴,但末到脑梗死的地步。把这类疾病叫作,但中风也包括在内。中医认为“风性善行而数变”。本病“如矢石之中的,若暴风之疾速”,故名“中风”。本病可因情志不调,心肝气郁,化火生痰;或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或素体肥胖,多湿生痰,酒食不节,多食肥腻辛辣,因痰生热,故中风多为风、痰、火、淤可致,或以标实为主,或标实本虚。 脑梗死临床表现 梗死的部位和梗死面积有所不同,最容易出现的表现如下: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的意义: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 89.2%,显示初期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的,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 脑梗死诊断要点 (1)脑梗死:老年人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应考虑本病。贵州学习|网收集整理但本病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TIA发作史,多于安静时起病,起病较缓,脑CT示脑内低密度灶。与本患者不符,考虑可基本除外。 (2)脑栓塞:多见于青壮年,常有器质性心脏病,起病急骤,多正常,脑CT示脑内低密度影,与本病不符,考虑可基本除外。 (3)脑淀粉样病:多发生于55岁以上,最常见出血部位为皮质及皮质下或脑叶等区域,大脑半球深部结构一般不受累,考虑本例可能性很小。

最新脑梗塞影像征象

1 致密动脉征 2 3 4 【英文】The dense artery sign 5 【又名】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The 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6 hyperdense MCA sign;The 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The hyperattenuating 7 MCA sign ;HMCA sign ;HMCA) 8 【表现】CT平扫征象,表现为与对侧相比大脑中动脉的第1到2段密度增加或大脑其9 他动脉的密度增加。 10 【解释】致密动脉征是大脑动脉(常见于大脑中动脉)阻塞导致脑梗塞的间接征象。高11 密度的成分代表大脑动脉腔内的血块、血栓或栓子。流动血液的CT值大约是40 Hu,与血12 红蛋白浓度线性相关,栓塞时血栓内血浆浓缩,血栓的CT值大约是80 Hu,呈现高密度。 13 【讨论】 14 致密动脉征,文献认为系血栓所致,其密度(77-89Hu)介于正常血管( 35- 60HU )与钙15 化斑(114-321Hu)之间,常见于心源性脑梗塞。大脑中动脉第一段(M1)位于侧裂内,动脉16 阻塞的机会也较多,从而卒中后显示此征的机会较多,目前已有较多学者进行研究,故又17 称此征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实际上大脑内的动脉均可发生栓塞而导致脑梗塞,因18 此,称“致密动脉征”更为恰当。 19 CT常为急性脑梗塞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是,在梗塞后的先头几个小时,CT常表现正常。 20 当早期缺血性梗塞的影像改变出现时,一开始常为隐蔽的并随时间而明显,熟悉一些急性21 梗塞的影像征象有助于识别其病因。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导语: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每天除了工作就没有多余的时间享受生活,所以有的时候人们的压力承担的太大了,就会造成很多疾病的发生,现在 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每天除了工作就没有多余的时间享受生活,所以有的时候人们的压力承担的太大了,就会造成很多疾病的发生,现在脑血管疾病已经越来越年轻话了,常见的就是脑梗塞的情况,尼玛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呢? (一)主干闭塞前交通动脉以后闭塞时额叶内侧缺血,出现对侧下肢运动及感觉障碍,因旁中央小叶受累小便不易控制,对侧出现强握、摸索及吸吮反射等额叶释放症状。若前交通动脉以前大脑前动脉闭塞时,由于有对侧动脉的侧支循环代偿,不一定出现症状。如果双侧动脉起源于同一主干,易出现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出现淡漠、欣快等精神症状,双侧脑性瘫痪、二便失禁、额叶性认知功能障碍。 (二)皮质支闭塞对侧下肢远端为主的中枢性瘫痪,可伴有感觉障碍;对侧肢体短暂性共济失调、强握反射及精神症状。 (三)深穿支闭塞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上肢近端轻瘫。 (四)主干闭塞对侧同向性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主侧半球病变可有失读症。 (五)皮质支闭塞因侧支循环丰富而很少出现症状,仔细检查科发现对侧同向性偏盲或象限盲,伴黄斑回避,双侧病变可有皮质盲;顶枕动脉闭塞可见对侧偏盲,可有不定型幻觉痫性发作,主侧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命名性失语;距状动脉闭塞出现对侧偏盲或象限盲。 (六)深穿支闭塞丘脑穿通动脉闭塞产生红核丘脑综合征,如病灶侧小脑性共济失调、肢体意向性震颤、短暂的舞蹈样不自主运动、对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