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热处理 习题解答

钢的热处理 习题解答
钢的热处理 习题解答

第二章钢的加热转变

2.奥氏体晶核优先在什么地方形成?为什么?

答:奥氏体晶核优先在α/Fe3C界面上形成

原因:①能量起伏条件易满足(相界面能的增加减少,也是应变能的增加减少)

②结构起伏条件易满足

③成分起伏条件易满足

6.钢的等温及连续加热TTA图是怎样测定的,图中的各条曲线代表什么?

答:等温TTA图

将小试样迅速加热到Ac1以上的不同温度,并在各温度下保持不同时间后迅速淬冷,然后通过金相法测定奥氏体的转变量与时间的关系,将不同温度下奥氏体等温形成的进程综合表示在一个图中,即为钢的等温TTA图。

四条曲线由左向右依次表示:奥氏体转化开始线,奥氏体转变完成线,碳化物完全溶解线,奥氏体中碳浓度梯度消失线。

连续加热TTA图

将小试样采用不同加热速度加热到不同温度后迅速淬冷,然后观察其显微组织,配合膨胀试验结果确定奥氏体形成的进程并综合表示在一个图中,即为钢的连续加热TTA图。

Acc 加热时Fe3CⅡ→A 终了温度

Ac3 加热时α→A 终了温度

Ac1 加热时P→A 开始温度

13.怎样表示温度、时间、加热速度对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影响?

答:奥氏体晶粒度级别随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变化的情况可以表示在等温TTA图中加热速度对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可以表示在连续加热时的TTA图中

随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晶粒度越大

加热速度越快I↑由于时间短,A晶粒来不及长大可获得细小的起始晶粒度

补充

2.阐述加热转变A的形成机理,并能画出A等温形成动力学图(共析钢)

答:形成条件ΔG=Ga-Gp<0

形成过程

形核:对于球化体,A优先在与晶界相连的α/Fe3C界面形核

对于片状P, A优先在P团的界面上形核

长大:1 )Fe原子自扩散完成晶格改组

2 )C原子扩散促使A晶格向α、Fe3C相两侧推移并长大

Fe3C残留与溶解:A/F界面的迁移速度> A/Fe3C界面的迁移速度,当P中F完全消

失,Fe3C残留Fe3C→A

A均匀化:刚形成A中,C浓度不均匀。C扩散,使A均匀化。

A等温形成动力学图(共析钢)见课本P22 图2-16

3.用Fe-Fe3C相图说明受C在A中扩散所控制的A晶核的长大。

答:①T1温度,A晶核在F/Fe3C界面形成,A晶核中C分布不均匀

②A中C发生扩散左侧升为C1,右侧降为C2

③由相图知T1温度下,A/F, A/Fe3C两相共存保持平衡,分别保持

④为恢复平衡,左侧F变成A消耗C原子,使界面浓度降为;右侧,A溶解提供

C原子,使界面浓度升为。

相界面的平衡破坏又建立又破坏又建立…A长大

Fe-Fe3C相图见课本P18 图2-10

4.生产上细化奥氏体晶粒的方法

答:1 )利用AlN颗粒细化A晶粒

2 )利用过渡族金属的碳化物(TiC、NbC)细化晶粒

3 )快速加热,利用T和t对A晶粒长大的影响来细化晶粒。

第三章珠光体转变与钢的退火和正火

4.为什么说珠光体转变是以扩散为基础并受扩散所控制?

答:因为珠光体转变是由含0.77%C的奥氏体分解为碳含量很高(6.69%)的渗碳体和碳含量很低(0.0218%)的铁素体,转变中同时完成了原子扩散和点阵重构两个过程。

5.什么是珠光体的纵向长大和横向长大?为什么说珠光体的纵向长大受碳原子在奥氏体中的扩散所控制?

答:珠光体长大的基本方式是沿着片得长轴方向长大,称为纵向长大。同时还可以进行横向形核,纵向长大,称为横向长大。

因为当P晶核在A晶界形成,A、F、Fe3C三相共存,过冷A中存在碳浓度不均匀。C 原子扩散破坏该浓度下的相界面碳浓度平衡,为了恢复平衡,与F相接的A形成F排出C 使碳浓度升为C1,与Fe3C相接A形成Fe3C消耗C使碳浓度降为C2,如此反复,使P晶核纵向长入A晶内。

16.试用Hultgren外推法说明伪共析体的形成条件。

答:Hultgren外推法认为相图上各条相界(即相区交界线)的延长线仍具有物理意义。GS 线的延长线SG’是奥氏体对铁素体的饱和线,ES线的延长线SE’仍可看作是奥氏体对渗碳体的饱和线。奥氏体只有当快冷到Ar1以下、SE’线以左或Ar1以下、SG’线以右范围内时,才能有先共析相析出。

如果将奥氏体快冷到SE’线和SG’线以下的影线区时,则会因同时对铁素体和渗碳体所过饱和而直接进行珠光体转变。这种非共析成分的奥氏体不经过先共析转变而直接进行珠光体转变得到的珠光体,在显微组织上也是由片层状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但两个相的相对含量以及片层相对厚度都不同于共析成分的珠光体,这种珠光体又称为伪共析体。

17.说明先共析相的不同形态及其形成条件。

答:1 ) 网状F、块状F

先共析F靠非共格界面迁移完成,当转变温度较高,奥氏体较易变形,δe不是主要阻力,δs是主要阻力,如果原A含C量高,网状F;如果原A含碳量低,块状F

2 )状F

先共析F靠A共格界面迁移完成,当转变温度较低,A不易变形,δe是主要阻力,F核通过共格界面迁移形成片状F

3 )网状Fe3C

碳含量靠近共析成分,奥氏体晶粒较粗大、冷却速度较慢

补充

1.共析钢片状珠光体的形成机理

答:1 )形核①A晶界

②A晶内

2 )长大以Fe3C为领先相当P晶核在A晶界形成,A、F、Fe3C三相共存,过冷

中存在碳浓度不均匀

C1不等于C2 C原子扩散破坏该浓度下的相界面浓度平衡,为恢复平衡,

与F相接的A形成F派出C使碳浓度升为C1,与Fe3C相接的A生成Fe3C,

消耗C使碳浓度降为C2,如此反复,P晶核纵向长入A晶内。

2.共析钢粒状珠光体的形成机理

答:1.直接球化机制

不均匀的A或未溶的渗碳体

2.间接球化机制

A→片状P→粒状P 从能量上讲片状P自发的转化为粒状P

3.珠光体的TTT图为什么会出现“鼻子”

答:因为该曲线表明,在转变开始前需要一段孕育期,随转变温度从高到低变化时,孕育期先缩短,转变加速;随后,孕育期又增长,转变过程也减慢。故曲线的形状呈字母“C”形,在C曲线的拐弯处,通称为“鼻子”。

第四章马氏体转变

1.试说明钢中马氏体的晶体结构,马氏体的正方度取决于什么?为何会出现反常正方度?答:马氏体的晶体结构和正方度取决于其碳含量

马氏体是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具有体心立方或体心正方点阵。马氏体碳含量越高,其点阵中被充填的碳原子数量越多,则正方度便越大。

C原子在三个亚点阵上分布的几率相等(C原子无序分布,马氏体点阵应为体心立方结构)。但马氏体为体心正方结构,碳原子在三个亚点阵上分布几率必然不相等。C原子优先占据第三亚点阵而呈有序分布。80%第三亚点阵(C原子为无序分布)+20%第一、第二亚点阵,C原子在马氏体中是部分有序的。异常低正方度是马氏体在第一或第二亚点阵的碳原子增加的结果

2.马氏体转变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1 )马氏体转变产生表现浮凸,是不变平面应变,且切变共格。

2 )马氏体转变时母相与马氏体之间存在位相关系。

3 )马氏体转变的非恒温性与不完全性。

4 )马氏体转变具有无扩散性。

5 )马氏体转变的可逆性

3马氏体转变的切变模型主要有哪些?试说明它们的基本原理。按K-S关系和西山关系,马氏体与母相奥氏体间在取向关系上有何差别?是作图说明。

答:1 )Bain模型

奥氏体点阵只要通过适当变形(沿Z’轴压缩,沿X’,Y’轴膨胀),调整一下轴比,使之达到与其碳含量相应的轴比值时,即可由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

2 )K-S模型

转变不靠原子的扩散,而是靠同孪生变形相似的、由母相中的许多原子对其相邻晶面作协同的、有规律的、小于一个原子间距(近程)的迁移,即切变过程来实现。

两次切变①沿(111)A [-211]切变15度15分②沿(1-21)A [1-10]切变10度32分

3 )G-T模型

两次切变:第一次切变沿﹛259﹜r进行的均匀切变造成表面浮凸,得到一种过渡点阵(复杂点阵)第二次切变在(112)α’[11-1] α’方向发生不均匀切变(微观切变)最终得到马氏体点阵

4 )K-N-V模型

面心立方全位错可分解为滑移型的不全位错,其间形成的堆垛层错区域可作为六方点阵相的平面核胚。层错存在部位的堆垛次序与密排六方的堆垛次序相同可作为ε相的核胚,与相邻面扩展和点阵调整可使六方点阵马氏体形核。

西山关系与K-S关系相比,两者的晶面平行关系相同,但晶向平行关系却相差5度16分图见课本P80 图4-7

4.简述钢中板条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的形貌特征、晶体学特点、亚结构以及其机械性能的差异。

答:板条状马氏体:由束、块、板条等组织单元构成,亚结构为高密度的位错,晶体学取向关系符合K-S关系,惯习面为(111)r 有较高的强度、硬度,韧性好

片状马氏体:相邻马氏体片一般互不平行,而是呈一定的交角排列,空间形态呈双凸透镜片状,亚结构为孪晶,晶体学取向关系符合K-S或西山关系,惯习面为﹛225﹜r或{259}r 有高强度、高硬度,但韧性差

%C﹤0.3% 板条状

0.3~1.0%C 板条状+片状马氏体混合组成

〉1.0%C 片状马氏体

5.影响Ms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1 )化学成分

2 )应力和塑性形变

3 )奥氏体化条件

4 )先马氏体的组织转变

5 )磁场

6.Md点物理意义是什么?应力诱发马氏体转变在什么条件下发生?在Md点以上对奥氏体进行塑性变形对随后冷却时的马氏体转变有何影响?

答:产生应变诱发马氏体的最高限温度称为Md点

在Ms点以上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塑性形变会促使奥氏体在形变温度下发生马氏体转变,即应力诱发马氏体转变。

在Md点以上对奥氏体进行塑性形变,少量的塑性形变能促进随后冷却时的马氏体转变,而超过一定限度的塑性形变则起着相反的作用,甚至使奥氏体完全稳定化。

9.影响钢中马氏体强韧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钢中马氏体的强度主要取决于M的含碳量。随碳含量的增加强度、硬度增加,当碳含

量大于0.6%时,强度、硬度接近最大值。韧性主要取决于M的亚结构。板条M韧性优于片状M。

10.何谓热弹性马氏体、伪弹性和形状记忆效应?

答:马氏体片可随温度降低而长大,随温度升高而缩小。具有这种特性的马氏体称为热弹性马氏体。

外加应力的改变引起M片的消长,外力增加,马氏体片长大;外力减小,马氏体片缩小。伴随材料宏观形状而改变称由应力诱发的M定向转变而引起的弹性现象叫伪弹性。

将某些金属材料在马氏体状态下进行塑性变形后加热至某一特定温度以上能自动回复原来形状的效应,称为形状记忆效应。

补充

1.简述形变诱发马氏体的原因。

答:马氏体的比容大,转变时要产生体积膨胀,因而拉应力状态必然会促进马氏体形成,从而表现为使Ms点升高,而多向压应力则会阻止马氏体形成。

2.为什么板条M韧性优于片状马氏体

答:M的韧性主要取决于M的亚结构

片状M韧性差:①亚结构是孪晶滑移系统少,变形以孪生方式进行,位错不易运动,

易造成应力集中形成显微裂纹。

②片状M含C量高,点阵中C原子多,造成点阵不对称,畸变程度

大,对韧性破坏大。

③片状M内部有显微裂纹

板条M韧性好:①位错亚结构变形以滑移方式进行,不易诱发裂纹

②含C量低,点阵不对称,畸变小,对韧性损害小

③板条单元平行排列,不互相冲撞,无显微裂纹。

3.钢中马氏体具有高强度、高硬度的本质原因。

答:①间隙固溶体强化

过饱和C引起强烈的固溶强化,C原子间隙固溶在α—Fe的扁八面体中心,

不仅使点阵发生膨胀还使点阵发生不对称畸变,在点阵内造成强烈的应力场,阻碍位错运动,使M强度、硬度显著提高。

②M中亚结构引起的强化%C <0.3 板条M 主要靠C钉扎位错引起强化

%C>0.3 出现片状M 孪晶量增加,孪晶界阻碍位错运动

产生附加强化。

%C>0.8 硬度不再增加

③时效强化

过饱和固溶体本身存在一个分解趋势,M是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C原子有自发从M中脱溶出来的趋势。

④相变强化

M相变造成晶体内产生大量的微观缺陷使M强化

⑤形变强化

由于M相变产生塑性变形产生加工硬化使M强化

4.形状记忆合金具备的条件

答: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称为形状记忆合金,而形状记忆效应是马氏体转变的热弹性行为及伪弹性行为引起的,所以形状记忆合金应具备:

①热弹性马氏体

②亚结构为孪晶或层错

③母相序化

第五章贝氏体转变

1.试简述贝氏体组织的分类、形貌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答:无碳贝氏体形貌特征从A晶界生长的板条状F,BF中%C接近平衡含C量

形成条件低、中碳钢及低合金钢,B形成温度最上部略小于P温度上贝氏体形貌特征(光镜)呈韧条状

(电镜)一束大致平行自A的晶界长入A晶内的F条,条间有

碳化物

形成条件低、中、高C钢,一般在350度以上

粒状贝氏体形貌特征条状亚单元组成的板条状F,在其中有呈一定方向分布的富碳A 形成条件低碳、低合金钢,稍高于典型上贝氏体形成温度反常贝氏体形貌特征在先共析Fe3C条间生长的束状贝氏体

形成条件过共析钢,上贝氏体温度

下贝氏体形貌特征A中%C低呈板条状

A中%C高呈透镜状

形成条件贝氏体转变的低温度(<350度)

2.试比较贝氏体转变与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的异同

答:一、转变温度

珠光体转变A1—550度

贝氏体转变550度—Ms

马氏体转变Ms—Mf

二、转变产物

珠光体转变F、Fe3C层片状的机械混合物

马氏体转变M单相组织

贝氏体转变F与Fe3C非层片状混合物

三、转变动力学

珠光体转变需孕育期可以等温形成、

贝氏体转变需孕育期可以等温形成、

马氏体转变不需孕育期不可等温形成、

四、都具有转变不完全性

五、扩散性

珠光体转变扩散型相变Fe、C扩散

贝氏体转变半扩散型相变C扩散

马氏体转变无扩散型相变

六、晶体学特征

表面浮凸M N型浮凸

B ΛV型浮凸

5.试简述几种主要的贝氏体的转变机理

答:B转变的切变机制:受C的扩散所控制的切变过程,C成分的A被过冷至高于Ms点的

某一温度下

①降低系统的自由能,A中C发生再分解形成贫C区A和富C区A

②贫C区A%C < C1,t >其Ms,进入Ms线以左发生A→M 即BF

③BF过饱和的(C1>>C平均)要排碳(或排入A或α相内部以crd析出),排碳过程

决定了B转变过程(B形态、温度)

无碳贝氏体形成温度高初形成的F过饱和度小

上贝氏体形成温度较低,C在A中扩散困难

下贝氏体形成温度更低,初形成的BF中%C高,由板条状→透镜状

C原子难以在A扩散,也难以在F中长距离扩散

B转变的台阶机制

台阶+相间析出机制

相间析出是指先共析F/A界面的析出,相间析出条件:一定的ΔT

台阶:A/F界面上有许多台阶,是窄面侧向推移的结果

BF长大,多余的碳原子向A纵深方向排出,排碳充分得到无crd贝氏体,排碳不

充分得到下贝氏体,排碳介于两者之间得到上贝氏体

补充

1.为什么下贝氏体的强韧性优于上贝氏体

答:强度主要为细晶强化和沉淀强化,次要为位错强化和固溶强化

B形成温下降,晶核尺寸下降,第二相粒子密度上升,位错P上升,BF的含C

量上升,故强度提高

上贝氏体F与crd非层片状混合物上贝氏体的crd分布BF条间,crd颗粒粗大,

强化弱

下贝氏体crd颗粒与BF宽度相差很大,即crd量多细小,强化强韧性B韧性由BF条(片)的大小和碳化物形态、分布决定

1 )BF条(片)

上贝氏体或条状的BF {111}A BF条间位向差小,小角度晶界

下贝氏体﹛110}A 片间位相差,空间位向数目多于上贝氏

体,BF片间大角度晶界

当裂纹扩展,小角度晶界对裂纹扩展阻力小,大角度晶界对裂纹扩展阻力大,

故下贝氏体韧性好

2 )crd

上贝氏体的crd分布在条界,crd颗粒粗大,在密度小而尺寸大的情况下,

位错运动在界面上产生塞积,塞积位错越多易产生裂纹,即裂纹容易在大颗

粒crd界面上形核、扩展

下贝氏体,crd小且密度高,塞积在每个crd上的位错少,裂纹不易形核,

并且即使形核了,在扩展过程中易受阻碍,故不利于裂纹形核、扩展,故下

贝氏体韧性优于上贝氏体

第8章回火转变与钢的回火

补充

1.为什么钢淬火后要及时回火?

答:将淬火钢加热到A1以下保温后冷却的一种工艺称为回火。回火是调整钢制零件的性能以满足使用要求的有效手段

及时回火可以①消除淬火应力

②稳定组织和尺寸

③调整组织获得所需组织及性能

所以钢淬火后要及时回火

2.简述碳钢淬火后随回火温度升高发生的转变

低温回火发生什么转变得到什么组织,具有什么性能特点,生产上有什么应用?

转变:a、马氏体中碳原子的偏聚(室温—100度)

片状马氏体,C原子的孪晶面(112)或(100)晶面偏聚形成高C区

板条马氏体,C原子的位错,条界偏聚形成高C区

b、马氏体的分解(100—300度)

片状马氏体分解(高碳钢)

①随回火温度升高,M中含碳量降低,表明C扩散出来形成crd

②回火T < 125度出现两个马氏体正方度(双相分解)

③回火T >120度出现一个马氏体正方度(单相分解)

板条马氏体分解(低碳钢)

回火T <200度不析出crd C原子偏聚在位错或条界

回火T >200度直接单相分解或析出稳定碳化物

组织:M→α+ crd

性能变化:片状M:α’(过饱和)→α’ +ε—FexC C从M中扩撒出来,点阵畸变减小,残余应力降低,塑性、韧性增强

板条M 在200度以下回火,钢的硬度、塑性、韧性基本不变

应用:片状M 应用于工、模、量具等

板条M 应用于尺寸较小的结构件

中温回火发生什么转变得到什么组织,具有什么性能特点,生产上有什么应用

转变:碳化物转变(250—400度)

1.高碳片状M

A→α’ +ε—FexC (低温回火)

回火T >250度ε—FexC→χ—Fe5C2

回火T 提高(300—350度)χ—Fe5C2→Θ—Fe3C

2.低碳板条M

由C偏聚直接析出Θ—Fe3C

性能变化:①硬度②弹性极限③韧性见课本P209-210页笔记

应用:①淬火+中温回火制造弹簧典型处理工艺

②利用淬火+中温回火代替某些重要调质

高温回火发生什么转变得到什么组织,具有什么性能特点,生产上有什么应用

转变:碳化物集聚长大与α相状态变化(450—700度)

1.α相状态变化

M由于切变有孪晶、位错等大量缺陷,回火时随T增加,位错、孪晶缺陷逐渐消失,产生回复。

T >600度α相再结晶,板条、片状形态消除α成为等轴晶

2. 碳化物集聚长大

小颗粒碳化物消失

大颗粒碳化物球化

T回→S回(α+ Fe3C)

性能变化:M三种强化趋于消失,渗碳体球化并弥散分布在基体中起强化;与片状Fe3C相比对基体割裂作用小,α相再结晶应力基本消除,使得塑性、韧性好,良好的综

合机械性能。

应用:结构件如:传动轴、机床主轴、小齿轮等

一般中碳钢调质处理

3.合金元素对淬火钢回火转变的影响

答:一、合金元素对M、A’分解及α相状态影响

在150度以下Me对回火过程影响不大

在150度以上Me显著推迟M的中后期分解,显著推迟A’分解,推迟crd集聚长大,推迟α相回复再结晶

二、Me对碳化物类型变化的影响

Crd形成元素在低温回火crd中有Me Me%是A中该元素的平均含量

较高温回火(Fe,Me)3C 合金渗碳体

>500度回火各种合金碳化物

随回火T升高,合金碳化物粗化,硬度下降。当高温回火时会发生二次硬化

4.第Ⅰ、Ⅱ类回火脆性的特点及预防。

答:第Ⅰ类回火脆性(250—350度)

特点:①发生在较低温区又称为低温回火脆

②不可逆图见课本P218 笔记

③原始组织是淬火态又称为马氏体回火脆性

④一般工程用钢都回火脆

⑤与回火后的冷却速度无关

⑥断口、沿晶也有穿晶

预防第Ⅰ类回火脆措施

①尽力避免在回火(Ⅰ)脆区用火

②细化A晶粒总对韧性有好处

③合金化时增加Si、Cr使Ⅰ类回火脆温区上移,更易避开它

④精炼合金,减少有害元素S、P、As、Pb、Sb

⑤加Mo、W、V、T减轻Ⅰ类回火脆性

⑥用下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取代淬火+低温回火

第Ⅱ类回火脆性(450—650度)又称为高温回火脆性

特点:①可逆图见课本P219 笔记

②与钢成分有关

③与回火后的冷却速度有关(慢冷产生,快冷抑制或减轻)

④原始态不限于淬火态

⑤在脆性区长时间保温,无论快冷或慢冷都得到脆化,又称为等温回火脆

⑥断口:沿晶断口(沿晶A晶界)

防止第Ⅱ类回火脆性措施

①细化A晶粒总对韧性有好处

②精炼合金,减少有害元素S、P、As、Pb、Sb

③加Mo、W、V、T减轻Ⅰ类回火脆性

④用下贝氏体等温淬火工艺取代淬火+低温回火

⑤高温回火后快速冷却

名词解释篇

第一章金属固态相变概论

金属热处理:将固态金属通过特定的加热和冷却方法,使之获得工程技术上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过程的总称。

平衡转变:固态金属在缓慢加热或冷却时发生的能获得符合相图所示平衡组织的相变称为平衡转变。

同素异构转变:纯金属在温度和压力变化时,由某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

多形性转变:在固溶体中发生的由一种晶体结构转变为另一种晶体结构的过程。

平衡脱溶沉淀:A-B二元合金当成分为K的合金被加热到t1温度时,β相将全部溶入α相中而成为单一的固溶体。若自t1温度缓慢冷却,当冷至固溶度曲线MN以下温度时,β相又将逐渐析出,这一过程称为平衡脱溶沉淀。

共析转变:合金在冷却时由一个固相同时分解为两个不同的固相的转变称为共析转变。

调幅分解:某些合金在高温下为均匀的单一固溶体,待冷却至某一温度范围时,将分解成为两种与原固溶体的结构相同,而成分却明显不同的微区的转变。

有序化转变:固溶体中,各组元原子的相对位置从无序到有序(指长程有序)的转变过程称为有序化转变。

不平衡转变:固态金属在快速加热或冷却时,由于平衡转变受到抑制,可能发生某些不平衡转变而得到在相图上不能反映的不平衡组织。

伪共析转变:以钢为例,当奥氏体以较快冷速被过冷到GS和ES的延长线以下温度时,将从奥氏体中同时析出铁素体和渗碳体。这一转变过程和转变产物的组成相与钢中共析转变相同,但其组成相的相对量并非定值,而是依奥氏体的碳含量而变,故称为伪共析转变。

马氏体转变:以钢为例,若进一步提高冷速,使奥氏体来不及进行伪共析转变而被过冷到更低温度,由于在低温下铁和碳原子都难于扩散,这是奥氏体便以一种特殊的机理,即无需借助于原子扩散的方式将γ点阵改组为α点阵,这种相变称为马氏体转变。

块状转变:对于纯铁或低碳钢,在一定的冷速下γ相或奥氏体可以转变为与之具有相同成分而形貌呈块状的α相,称为块状转变。

贝氏体转变:以钢为例,当奥氏体被过冷至珠光体转变和马氏体转变之间的温度范围时,由于铁原子已难于扩散,而碳原子尚具有一定的扩散能力,故出现一种不同于马氏体转变的独

特的不平衡转变,称为贝氏体转变。

贝氏体:贝氏体转变产物,其组成相是α相和碳化物,但α相的碳含量和形态,以及碳化物的形态和分布等均与珠光体的不同,称为贝氏体。

马氏体:马氏体转变产物,其成分与母相奥氏体的相同。

不平衡脱溶沉淀:若合金K自t1温度采取快冷,则β相来不及析出,待冷到室温时便得到一过饱和固溶体α’。如在室温或低于MN线的温度下,溶质原子尚具有一定扩散能力,则在上述温度停留期间,过饱和固溶体α’便会自发的发生分解,从中逐渐析出新相,但这种新相在析出的初级阶段,在成分和结构上均与平衡沉淀相有所不同,这种相变称为不平衡脱溶沉淀。

共格界面:当界面上的原子所占位置恰好是两相点阵的共有位置时,两相在界面上的原子可以一对一地相互匹配。这种界面叫做共格界面。

半共格界面:界面上两相原子变为部分地保持匹配,故称为半共格界面。

非共格界面:当两相界面处的原子排列差异很大,即错配度很大时,其原子间的匹配关系便不再维持。这种界面称为非共格界面。

惯习面:在很多情况下,固态相变时新相与母相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取向关系,而且新相往往又是在母相一定的晶面族上形成,这种晶面称为惯习面,它通常以母相的晶面指数来表示。共格应变能:固态相变时新相与母相界面上的原子由于要强制性地实行匹配,以建立共格或半共格联系,在界面附近区域内将产生应变能,也称为共格应变能。

比容应变能差Es:由于新相和母相的比容往往不同,故新相形成时体积变化将受到周围母相的约束而产生弹性应变能,称为比容应变能差Es。

比容:单位质量的体积。

过渡相:也称中间亚稳相,是指成分或结构,或者成分和结构二者都处于新相与母相之间的一种亚稳状态的相。

核胚:形核过程往往是先在母相基体的某些微小区域内形成新相所必需的成分与结构,称为核胚。

新相晶核:核胚的尺寸超过某一临界尺寸,便能稳定存在并自发长大,即成为新相晶核。均匀形核:若晶核在母相基体中无择优地任意均匀分布,称为均匀形核。

非均匀形核:若晶核在母相基体中某些区域择优地不均匀分布,则称为非均匀形核。

协同型长大(位移式长大):如马氏体转变,其晶核的长大是通过半共格界面上靠母相一侧的原子以切变的方式来完成的,其特点是大量的原子有规则地沿某一方向作小于一个原子间距的迁移,并保持各原子间原有的相邻关系。由于该相变中原子的迁移都小于一个原子间距,故又称为无扩散型相变。

台阶式长大:位错的滑移运动可使台阶发生侧向迁移,从而造成界面沿其法向推进。这种晶核长大方式称为台阶式长大。

扩散型相变:非共格界面的迁移通过界面扩散进行的,而不论相变时新相与母相的成分是否相同,因此这种相变又称为扩散型相变。

第二章钢的加热转变

珠光体类组织:各种片层状得铁素体和渗碳体混合组织。

残留渗碳体:由于γ/α界面向铁素体的迁移远比γ/Fe3C界面向Fe3C的迁移来得快,因此当铁素体已完全转变为奥氏体后仍然有一部分渗碳体没有溶解,这部分渗碳体又称为残留渗碳体或统称为残留碳化物。

晶粒度:晶粒大小的量度。

实际晶粒度:热处理后获得实际A晶粒大小。

起始晶粒度:A形成刚刚结束,其晶粒边界刚刚互相抵触在一起时的晶粒大小。

本质晶粒度:930摄氏度加减10摄氏度加热,保温3-8h测得的A晶粒大小。

细晶粒钢:用铝脱氧的钢,含有适当量和适当尺寸的AIN颗粒时,在一定温度一下晶粒不易长大,称为细晶粒钢。

粗晶粒钢:用硅脱氧的钢,不含有能抑制晶粒长大的第二相颗粒,晶粒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长大,称为粗晶粒钢。

形核率N:单位时间在单位体积内形成的晶核数目。

组织遗传:过热后的钢再次正常加热后,奥氏体仍保留着原来的粗大晶粒,甚至原来的取向和晶界,这种现象称为组织遗传。

相遗传:母相中的晶体缺陷和不均匀性被新相继承下来。这种遗传称为相遗传。

第三章珠光体转变与钢的退火和正火

过冷奥氏体转变图:用来表示在不同冷却条件下过冷奥氏体转变过程的起止时间和各种类型组织转变所处的温度范围的一种图形。

过冷奥氏体转变图(IT或TTT图):如果奥氏体转变在恒温下进行,则有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图,又称IT或TTT图。

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CT或CCT图):如果奥氏体转变在连续冷却过程中进行,则有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图,又称CT或CCT图。

孕育期:转变开始前所经历的等温时间。

珠光体团:在珠光体转变初期,由于形核率较小,可以明显看到珠光体长大成球团状,称为珠光体团。

珠光体领域:每一个球团由一些小区域组成,在这些小区域中,铁素体和渗碳体片大体上维持相同的取向。这种小区域称为珠光体领域。

先共析转变:钢在发生珠光体转变前,会有先共析铁素体或先共析渗碳体的析出,当未转变奥氏体的成分改变到共析成分时,才会发生珠光体转变。珠光体转变前得这种析出,称为先共析转变。

钢的表面热处理,钢的化学热处理简介,热处理技术发展简介教案

金属工艺学电子教案(13) 【课题编号】 13-5.4 【课题名称】 钢的表面热处理,钢的化学热处理简介,热处理技术发展简介。 【教材版本】 郁兆昌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金属工艺学(工程技术类).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 了解表面热处理的目的、种类、特点、应用;化学热处理概念、过程、种类与应用。了解热处理技术发展简况,开阔思路。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反复练习,初步学会在零件加工工艺编制中安排感应淬火、渗碳、氮化和相应的热处理工序。 三、素质目标 了解表面热处理、化学热处理的目的、种类、特点与应用,学会选用高频淬火、渗碳和氮化工序。了解热处理技术发展简况,开阔思路,树立创新意识。 四、教学要求 一般了解钢的表面热处理、化学热处理及热处理新技术。 【教学重点】 感应淬火、气体渗碳、气体渗氮。 【难点分析】 感应淬火原理。 【分析学生】 1.具有学习的知识基础。 2.具有学习的能力基础。 3.钢的表面热处理、化学热处理是钢的整体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的补充和完善,相互配合,全面达到零件多种多样的使用性能要求。虽不是重点,也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努力掌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讲练法,演示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资源】 1.郁兆昌,潘展,高楷模研编制作.金属工艺学网络课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郁兆昌主编。金属工艺学教学参考书(辅助学光盘)。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 【教学安排】 2学时(90分钟) 教学步骤:讲授主要内容、讲授中穿插练习与设问,穿插讨论,最后进行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15分钟) 1.简述 淬火方法分类、特点与应用。 2.讲评作业批改情况; 1.提问: 题5-7;5-14。 二、导入新课 钢的表面热处理、化学热处理主要解决零件的表面强化问题。与零件的整体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相配合,以满足零件多种使用性能和不同的强化需要。介绍热处理技术发展,能使我们开阔眼界,培养创新意识。 三、新课教学(70分钟) 1.钢的表面热处理(20分钟) 教师讲授感应淬火原理、种类、组织、性能、特点及应用;讲授火焰淬火基本概念、特点及应用。 演示网络课程中感应加热基本原理、感应器结构与种类、火焰淬火方法等视频。 学生课堂练习:题5-16;5-19。教师巡回指导、设问、提问,学生回答、讨论; 教师讲评。 2.钢的化学热处理(35分钟) 教师讲授钢的渗碳、气体渗碳;钢的渗氮,气体氮化;钢的其他化学热处理。 演示化学热处理过程、气体渗碳工艺过程、离子氮化过程等视频。 学生课堂练习:题5-21;5-17;5-18。教师巡回指导;设问、提问;学生回答、讨论;教师讲评。 3、热处理技术发展简介(15分钟) 教师讲述热处理技术发展趋势,介绍真空热处理等具体热处理新技术。 演示网络课程真空热处理、激光热处理,机器人在高频淬火中应用等照片和视频。 四、小结( 5分钟) 简要叙述感应淬火、气体渗碳、气体渗氮的目的、特点与应用。 五、作业布置

碳钢的热处理操作实验

实验五碳钢的热处理操作、组织观察及硬度测定 实验学时:4 实验类型:综合 实验要求:必修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碳钢的热处理工艺操作; 2. 研究碳钢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回火温度对钢性能的影响; 3. 观察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变化; 4. 了解硬度计的原理、初步掌握洛氏硬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 1.按表1中的热处理工艺进行操作,并对热处理后的各样品进行硬度测定,将硬度值填入表1中。 表1 各种热处理工艺 注:保温时间可按1分钟/每毫秒直径计算;回火保温时间均为30分钟,然后取出空冷。

实验五碳钢的热处理操作、组织观察及硬度测定 2. 观察下列表2热处理后的金相试样,并画出组织示意图。 表2 热处理后的金相试样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一)钢的热处理工艺: 钢的热处理基本工艺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进行热处理时,加热是第一道工序,目的是为了得到奥氏体,因为钢的最终组织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都是由奥氏体转变来的。二是保温、目的使奥氏体均匀化。三是冷却,是改变组织和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正确选择三个基本因素是热处理成功的基本保证。 1.加热温度的选择 C相图确定。对亚共析钢,其加热温度为; (1)退火加热温度:根据Fe-Fe 3 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至A +(20~30)℃(球化退火),目的是得到球状渗碳体, C1 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 +(30~50)℃;过共析钢加热(2)正火加热温度:一般亚共析钢加热至A C3 至+(30~50)℃,即加热到奥氏体单相区。 +(30~50)℃,淬火后的组织(3)淬火加热温度:一般亚共析钢加热至A C3 ),则淬火组织中将出现铁为均匀细小的马氏体。如果加热温度不足(如低于A C3

钢的热处理部分习题

第三章钢的热处理 一、填空(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 1.合金是一种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通过熔炼或其他方法结合而成的具有___________的物质。 2.钢铁材料就是以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主要元素组成的合金,通称为铁碳合金。3.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有五种,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铁碳合金的基本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奥氏体强度、硬度虽不高,但具有良好的___________,尤其具有良好的___________性能。 6.渗碳体的性能特点是___________高、___________高,___________几乎为零,___________极大。 8.分别填写下列铁碳合金组织的符号:奥氏体___________,铁素体___________,渗碳体___________,珠光体___________,高温莱氏体___________,低温莱氏体___________。9.含碳量___________的铁碳合金称为钢。根据室温组织不同,钢又分为三类:___________钢,其室温组织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钢,其室温组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钢,其室温组织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0.共析钢冷却到S点时,会发生共析转变,从奥氏体中同时析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混合物,称为___________。 11.莱氏体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混合物。当温度低于727℃时,莱氏体中的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所以室温下的莱氏体是由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组成,又称为___________。 12.含碳量大于___________的铁碳合金称为白口铸铁。根据室温组织不同,分为___________白口铸铁、___________白口铸铁和___________白口铸铁。 13.钢的热处理是将固态的金属或合金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以获得所需要的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工艺方法。 15.常用的退火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6.球化退火是将钢加热到___________以上20~30℃,保温一定时间,以___________的速度随炉冷却,以得到___________组织的工艺方法。 17.去应力退火主要用于消除锻造、铸造等加工中产生的___________,防止零件在使用过程中___________。 18.从切削加工考虑,低碳钢选用___________较为合适,高碳钢则选用___________。19.工厂里常用的淬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20.亚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为___________以上30~50℃,加热后得到___________组织,快速冷却后得到___________组织;过共析钢的淬火加热温度为___________以上30~50℃,加热后得到___________组织,快速冷却后得到___________组织。 21.常用的淬火冷却介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22.常见的淬火缺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23.淬透性是指淬火冷却时获得___________的能力,主要取决于钢的___________;淬硬性指的是淬火后能达到的___________,主要取决于钢的___________。 24.淬火时理想的冷却方式是工件在___________快速冷却,在___________缓慢冷却。25.淬火钢回火时,___________决定钢的组织和性能。回火方法通常分为___________、

(完整word版)2017热处理工艺复习题

2017热处理工艺复习题 一、 填空题 1.钢的热处理工艺由 加热 、 保温 、 冷却 三个阶段所组成。 2.热处理工艺基本参数: 加热温度、气氛、冷却方法、热源 。 3.钢完全退火的正常温度范围是 Ac3以上20~30℃ ,它只适应于亚共析 钢。 4.球化退火的主要目的是 ,它主要适用于 钢。 5.钢的正常淬火温度范围,对亚共析钢是 ,对过共析钢 是 。 6.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 S 点越 ,转变 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 。 7.改变钢整体组织的热处理工艺有 、 、 、 四种。 8.淬火钢进行回火的目的是 ,回火温度越高,钢 的强度与硬度越 。 9.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包括 、 、 等三个阶段。 10.欲消除过共析钢中大量的网状渗碳体应采用 ,欲消除铸件中枝晶 偏析应采用 。 11.低碳钢为了便于切削,常预先进行 处理;高碳钢为了便于 切削,常预先进行 处理; 12.感应加热表面淬火,按电流频率的不同,可分为 、 、和 三种。而且感应加热电流频率越高,淬硬层越 。 13.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马氏体的硬度主要取决于————————————,钢的 表层淬火,只能改变表层的————————————,而化学热处理既能改变表层的————————————,又能 改变表层的————————————。 14.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后,获得一定深度的淬透层的能力,称为钢的淬透性。淬透层通 常以 的深度来表示。 15. 中温回火主要用于处理__ ____零件,回火后得到 组织。

16.45钢正火后渗碳体呈状,调质处理后渗碳体 呈状。 17.形变热处理是将塑性变形的强化与热处理时 的强化结合,使成型工艺与获得最终性能统一起来的一种综合工艺。 二、单选题 1.电阻炉空载功率小,说明炉子热损失: A)小;B)大;C)厉害;D)可忽略不计。 2.检测氮碳共渗零件的硬度时应选用:A)洛式硬度计;B)维氏硬度计;C)布氏硬度计; D)肖氏硬度计。 3.可控气氛炉渗碳时排出的废气:A)必须燃烧后排放;B)不燃烧直接排放;C)通入水中排 放; D)通入碱水中排放。 4.在生产中,用来消除过共析钢中的网状渗碳体最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是:A)完全退火; B)正火;C)不完全退火;D)回火。 5.气体渗氮的主要缺点是:A)周期太长;B)劳动强度大;C)硬度低;D)渗层浅。 6.镗床主轴通常采用38CrMoA1钢进行:A)氮碳共渗;B)渗碳;C)渗氮;D)渗硫。 7.确定碳钢淬火加热温度的基本依据是:A)Fe-Fe C相图;B)“C”曲线;C)“CCT”曲线; 3 D)淬透性曲线图。 8.为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38CrMoAl钢制造的氮化件预先热处理应采用:A)退火;B) 正火;C)调质;D)渗碳。 9.高速钢淬火冷却时,常常在580~600℃停留10~15分钟,然后在空气中冷却,这种操作 方法叫做:A)双介质淬火;B)等温淬火;C)分级淬火;D)亚温淬火。 10.某零件调质处理以后其硬度偏低,补救的措施是:A)重新淬火后,选用低一点的温度回火; B)再一次回火,回火温度降低一点;C)重新淬火后,选用高一点的温度回火;D)再一次回火,回火温度提高一点。 11.钢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淬硬层深度,主要取决于:A)钢的含碳量;B)冷却介质的冷却能 力;C)感应电流频率;D)感应电流电压。 12.为增加T12钢的强韧性,希望控制淬火马氏体的含碳量,减少孪晶马氏体的相对量及获得

钢的热处理习题

1. 在生产中,用来消除过共析钢中的网状渗碳体最常用的热处理工艺是B □ A)完全退火□ B)正火 □ C)不完全退火□ D)回火 2. 对于T8钢的预备热处理应采用C 口A)完全退火口B)扩散退火口C)球化退火口D)正火 3、45钢经下列处理后所得组织中,最接近于平衡组织的是:(D) A.750℃保温10h后空冷 B.750℃保温10h后炉冷 C.800℃保温10h后炉冷 D.800℃保温10h后空冷 4、45钢正火组织中最有可能的是B A.铁素体+珠光体 B.珠光体 C.珠光体+少量渗碳体 D.铁素体+少量渗碳体 5、某钢的A C3为780℃,如在820℃保温并随炉冷却。此工艺最有可能属于A A.完全退火 B.不完全退火 C.扩散退火 D.球化退火 6、亚共析钢的正火温度一般为(C)

A.Acl+30-50°C B.Accm+30-50°C C.Ac3+30-50°C D.Ar3+30-50℃ 7、如果过共析钢中存在严重的网状渗碳体,球化退火前进行(A)预先热处理 A.正火 B.完全退火 C.调质处理 D.淬火 8、低碳钢为便于削切加工,常进行(A) A.完全退火 B.正火 C.球化退火 D.不完全退火 9、某钢的A C3为780℃,如在950℃保温并随炉冷却。此工艺最有可能属于(A) A.完全退火 B.不完全退火 C.扩散退火 D.球化退火

10、某碳素钢的AC3为780℃,如在750℃保温并随炉冷却。此工艺最有可能属于( D ) A.完全退火 C.扩散退火 D.球化退火 11、为了改善60钢的切削加工性能,一般应采用(A )。 A.完全退火 B.球化退火 C.正火 D.回火 12.下列碳钢的退火工艺中加热温度最高的退火工艺是?A A.扩散退火 B.完全退火 C.不完全退火 D.再结晶退火 13.下列碳钢的退火工艺中加热温度最低的工艺是?D A.扩散退火 B.完全退火 C.不完全退火 D.再结晶退火 14.亚共析钢很多时候采用不完全退火工艺,下列对不完全退火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不完全退火温度选取在为Ac1和Ac3之间; B.基本上不改变先共析铁素体原来的形态及分布; C.珠光体的片间距有所减小;

钢的热处理综合实验精选.

实验二钢的热处理综合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全面熟悉钢的热处理综合实验过程; 2. 掌握常用材料热处理工艺规范的制定; 3. 了解热处理的操作方法; 4.研究热处理对钢的性能的影响; 5.认识碳钢经各种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进一步了解碳钢经热处理后,在组织和性能上有什么改变。 二、实验设备和材料 设备:箱式电炉和控温仪表、洛氏硬度机、台式金相显散镜、预磨机、抛光机 材料:45、T10 钢样、45 钢、T10、T12、20 钢热处理过试样一套、各号金相砂纸、金刚石研磨膏、水、油。 三、实验内容 ⑴制定出材料的热处理工艺规范。 ⑵分组进行热处理操作。 ⑶测定热处理后样品的硬度值。 ⑷金相显微试样的制备。 ⑸观察各种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组织,绘出组织示意图。 ⑹将测得的硬度值与应得到的显微组织一起填入实验报告。 四、概述 (一)设计、制定热处理工艺规范 钢的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步骤来改变其内部组织,而获得所需性能的一种热加工工艺,它的基本过程包括:将钢加热到选定温度,在该温度下保持一段时间,然后用选定的速度冷却。 1.加热温度的选择 ⑴淬火加热温度 根据 Fe—Fe3C 相图来确定:对亚共析钢,合适的淬火加热温度为AC +30~ 50℃,淬火后的组织为均匀细小的马氏体。如果加热温度不足(低于AC ).则淬

火组织中将出现铁素体,造成淬火后硬度不足。对过共析钢和共析钢,合适的淬火加热温度为ACl+30—50℃。淬火后的组织为隐晶马氏体与粒状二次渗碳体,组织中的粒状二次渗碳体可以明显提高钢的硬度和耐磨性。过高的淬火加热温度(高于ACCM),会使淬火后得到粗大马氏体和较多的残余奥氏体组织.使材料的耐磨性下降,脆性增加,这是因为共析钢含碳量高,加热到ACCM 以上时,碳化物全部溶解,使奥氏体晶粒易于长大,淬火后的马氏体粗大。同时,奥氏体内的含碳量越高,则淬火后的马试体量越少,残余奥氏体量越多。 ⑵回火温度 将淬火后的钢重新加热到AC1 一下某个温度,在该温度下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在空气或油中冷却,这一操作过程叫回火。回火的目的地是消除淬火时产生的能应力,降低钢的脆性,提高钢的韧性。按加热温度不同,回火可分为三类。见图3-4。 图1-2 回火种类示意图图1-3在共析钢C曲线上估计 连续冷却 速度的影响图中: a-低温回火。主要用于高碳钢和高碳合金钢,回火后保持高硬度和高耐磨性,内应力和脆性降低。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硬度约为 HRC58~64。一般用于切削工具量具滚动轴承及渗碳和氰化。 b -中温回火。主要用于 0.5~0.7 ﹪C 的碳钢和合金钢,回火后内应力基本消除,有一定的韧性和较高的弹性于屈服强度。回火后的组织为回火屈氏体,硬度约为 HRc35~45.一般用于各种弹簧及热锻模。 c-高温回火。主要用于0.3~0.5 ﹪C 的碳钢和合金钢,回火后既有较高

第五章钢热处理

第五章钢的热处理 本章重点: 热处理工艺主要介绍钢的普通常见的热处理方法, 1.退火 2.正火 3.淬火 4.回火。 难点:各种热处理方法的区别和应用 §5.3 钢的退火和正火 退火和正火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热处理工艺。在机械零件和工、模具的制造加工过程中,退火和正火往往是不可缺少的先行工序,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机械零件及工、模具的毛坯退火或正火后,可以消除或减轻铸件、锻件及焊接件的内应力与成分、组织的不均匀性,从而改善钢件的机械性能和工艺性能,为切削加工及最终热处理(淬火)作好组织、性能准备。一些对性能要求不高的机械零件或工程构件,退火和正火亦可作为最终热处理。 一. 退火目的及工艺 退火是钢加热到适当的温度,经过一定时间保温后缓慢冷却,以达到改善组织、提高加工性能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其主要目的是减轻钢的化学成分及组织的不均匀性,细化晶粒,降低硬度,消除内应力,以及为淬火作好组织准备。 退火工艺种类很多,常用的有完全退火、等温退火、球化退火、扩散退火、去应力退火及再结晶退火等。不同退火工艺的加热温度范围如图5.25所示,它们有的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有的加热到临界点以下。对于加热温度在临界点以上的退火工艺,其质量主要取决于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速度及等温温度等。对于加热温度在临界点以下的退火工艺,其质量主要取决于加热温度的均匀性。 1. 完全退火 完全退火是将亚共析钢加热到A C3以上20~30℃,保温一定时间后随炉缓慢冷却至500℃左右出炉空冷,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一种热处理工艺。它主要用于亚共析钢,其主要目的是细化晶粒、均匀组织、消除内应力、降低硬度和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 低碳钢和过共析钢不宜采用完全退火。低碳钢完全退火后硬度偏低,不利于切削加工。过共析钢完全退火,加热温度在A cm以上,会有网状二次渗碳体沿奥氏体晶界析出,造成钢的脆化。

【材料课件】实验九碳钢热处理基本组织观察

实验九碳钢热处理基本组织观察 目的 1.认识碳钢经不同方式热处理后的典型显微组织特征; 2.了解热处理工艺对组织的影响。 一、相关知识 1.TTT曲线 2.碳钢的退火和正火 碳钢的退火组织也就是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以前的实验已经观察过。 亚共析钢的正火组织形式上很象退火组织,这是的珠光体层片较细,整体为灰黑色,理论上讲,铁素体的含量应比平衡状态略少,相差并不明显。 过共析钢一般进行球化退火,得到球化珠光体,正火仅用于消除二次渗碳体网,得到颗粒状的碳化物和细片状珠光体,紧接着进行球化退火。 3.碳钢的等温淬火组织 上贝氏体:在500-350℃的等温转变组织,铁素体片在原奥氏体晶界向内发展,成羽毛状,片间间断分布碳化物。为了清楚看到这种组织,在生成部分上贝氏体后立即快速冷却,其它部分是马氏体。 上贝氏体:在320-250℃的等温转变组织,铁素体片在原奥氏体晶内成透镜状,或象竹叶状。片内部有非常细小分布碳化物,整体浸蚀后为暗灰色。为了清楚看到这种组织,在生成部分贝氏体后立即快速冷却,其它部分是马氏体。 4.碳钢的淬火组织 小试样奥氏体化后水冷,可以全部淬透,得到马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 低碳马氏体(板条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板条马氏体为一束束相互平行的细长条状,在一个奥氏体晶粒内可有几束不同取向的马氏体群。

高碳马氏体(针状马氏体):在光学显微镜下,片状马氏体呈针状或竹业状,片间互不平行呈一定角度,其立体形态为双凸透镜状。针的粗细决定于奥氏体晶粒的大小,通常其针细小,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清,称为隐针马氏体。T10正常加热温度为760℃,若过热(温度820℃,为能了解其形态),就可看到其针状的形貌。 5.碳钢的回火组织 回火马氏体:形状同淬火态,但内部有碳化物,浸蚀后的颜色变暗。 回火曲氏体:原马氏体形态不可见,弥散的Fe3C析出,组织一般为灰暗色。 回火索氏体:在铁素体的基体上分布小颗粒状的渗碳体。 6.低碳钢渗碳后炉冷组织 920℃渗碳后,表层的含碳量接近Acm线,逐渐降低,到心部为原始的低碳(或纯铁),炉冷后得到平衡组织,从表到里,经过过共析(珠光体+网状渗碳体)、共析(珠光体)、亚共析(铁素体+珠光体)的逐渐过渡。实用材料往往可直接淬火,或渗碳后空冷正火,表层部分的渗碳体为颗粒状。 二、实验内容 ①.观察45钢的正火组织,铁素体+索氏体。 ②.观察等温淬火组织,认识上、下贝氏体形貌特征。 ③.观察淬火组织认识马氏体形态:20钢得到的板条马氏体,由45钢得到的混合马氏 体,T10钢过热淬火得到的粗大马氏体针。 ④.正常淬火回火组织:T10钢正常淬火回火的组织为未溶颗粒状碳化物+回火隐针马 氏体。 ⑤.调质:中碳钢淬火后高温回火得到的回火索氏体。 ⑥.渗碳后炉冷组织:从组织了解渗碳后碳含量的大致分布。 三、实验报告要求 画出5个以上观察到的组织示意图,注明材料、热处理过程、所得到的组织。

第六章 钢的热处理参考答案

第六章钢的热处理 习题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答: 1、奥氏体:碳在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 过冷奥氏体:处于临界点A1以下的不稳定的将要发生分解的奥氏体称为过冷奥氏体。 残余奥氏体:M转变结束后剩余的奥氏体。 2、珠光体:铁素体和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 索氏体:在650~600℃温度范围内形成层片较细的珠光体。 屈氏体:在600~550℃温度范围内形成片层极细的珠光体。 贝氏体:过饱和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混合物。 马氏体:碳在α-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3、临界冷却速度V K:淬火时获得全部马氏体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 4、退火:将工件加热到临界点以上或在临界点以下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以十分缓慢的冷却速度(炉冷、坑冷、灰冷)进行冷却的一种操作。 正火:将工件加热到A c3或A ccm以上30~80℃,保温后从炉中取出在空气中冷却。 淬火:将钢件加热到Ac3或Ac1以上30~50℃,保温一定时间,然后快速冷却(一般为油冷或水冷),从而得马氏体的一种操作。 回火:将淬火钢重新加热到A1点以下的某一温度,保温一定时间后,冷却到室温的一种操作。 冷处理:把冷到室温的淬火钢继续放到深冷剂中冷却,以减少残余奥氏体的操作。 时效处理:为使二次淬火层的组织稳定,在110~150℃经过6~36小时的人工时效处理,以使组织稳定。 5、调质处理:淬火后再进行的高温回火或淬火加高温回火 6、淬透性:钢在淬火后获得淬硬层深度大小的能力。 淬硬性:钢在淬火后获得马氏体的最高硬度。 7、回火马氏体:过饱和的α固溶体(铁素体)和与其晶格相联系的ε碳化物组成的混合物。 回火索氏体:在F基体上有粒状均匀分布的渗碳体。 回火屈氏体:F和细小的碳化物所组成的混合物。 8、第一类回火脆性:淬火钢在250℃~400℃间回火时出现的回火脆性。 第二类回火脆性:淬火钢在450℃~650℃间回火时出现的回火脆性。 10、表面淬火:采用快速加热的方法,将工件表层A化后,淬硬到一定深度,而心部仍保持未淬火状态的一种局部淬火法。

《钢的热处理》习题与思考题参考答案

《钢的热处理》习题与思考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板条状马氏体具有高的强度、硬度及一定的塑性与韧性。 2.淬火钢低温回火后的组织是 M回(+碳化物+Ar),其目的是使钢具有高的强度和硬度;中温回火后的组织是 T回,一般用于高σ e 的结构件;高温回火后的组织是S回,用于要求足够高的强度、硬度及高的塑性、韧性的零件。 3.马氏体按其组织形态主要分为板条状马氏体和片状马氏体两种。 4.珠光体按层片间距的大小又可分为珠光体、索氏体和托氏体。 5.钢的淬透性越高,则临界冷却却速度越低;其C曲线的位置越右移。 6.钢球化退火的主要目的是降低硬度,改善切削性能和为淬火做组织准备;它主要适用于过共析(高碳钢)钢。 7.淬火钢进行回火的目的是消除内应力,稳定尺寸;改善塑性与韧性;使强度、硬度与塑性和韧性合理配合。 8.T8钢低温回火温度一般不超过 250℃,回火组织为 M回+碳化物+Ar ,其硬度大致不低于 58HRC 。(二)判断题 1.随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增高,马氏体转变后,其中片状马氏体减小,板条状马氏增多。(×) 2.马氏体是碳在a-Fe中所形成的过饱和间隙固溶体。当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体积发生收缩。(×) 3.高合金钢既具有良好的淬透性,又具有良好的淬硬性。(×) 4.低碳钢为了改善切削加工性,常用正火代替退火工艺。(√) 5.淬火、低温回火后能保证钢件有高的弹性极限和屈服强度、并有很好韧性,它常应用于处理各类弹簧。(×) 6.经加工硬化了的金属材料,为了基本恢复材料的原有性能,常进行再结晶退火处理。(√) (三)选择题 1.钢经调质处理后所获得的组织的是 B 。 A.淬火马氏体 B.回火索氏体 C.回火屈氏体 D.索氏体 2.若钢中加入合金元素能使C曲线右移,则将使淬透性 A 。 A.提高 B.降低 C.不改变 D.对小试样提高,对大试样则降代 3.为消除碳素工具钢中的网状渗碳体而进行正火,其加热温度是 A 。 A.Accm+(30~50)℃ B.Accm-(30~50)℃ C.Ac1+(30~50)℃ D.Ac1-(30~50)℃ 4.钢丝在冷拉过程中必须经 B 退火。 A.扩散退火 B.去应力退火 C.再结晶退火 D.重结晶退火 5.工件焊接后应进行 B 。A.重结晶退火 B.去应力退火 C.再结晶退火 D.扩散退火 6.某钢的淬透性为J,其含义是 C 。 A.15钢的硬度为40HRC B.40钢的硬度为15HRC C.该钢离试样末端15mm处硬度为40HRC D.该钢离试样末端40mm处硬度为15HRC (四)指出下列钢件的热处理工艺,说明获得的组织和大致的硬度: ① 45钢的小轴(要求综合机械性能好); 答:调质处理(淬火+高温回火);回火索氏体;25~35HRC。 ② 60钢簧; 答:淬火+中温回火;回火托氏体;35~45HRC。 ③ T12钢锉刀。答:淬火+低温回火;回火马氏体+渗碳体+残余奥氏体;58~62HRC。

化学成分对实验钢热处理 组织、硬度的影响论文

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生 毕业论文 题目:化学成分对实验钢热处理 组织、硬度的影响学生姓名:XXX 学号:XXXXXXXXXX 专业:金属材料工程 班级:材料20XX-1班 指导教师:XXX 教授

化学成分对实验钢热处理组织、硬度的影响 摘要 为了提高机械产品的质量及使用寿命,几乎所有重要的机械零件都需要进行热处理。合金化配合适当的热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工件的性能,使钢能够满足所需的力学、工艺及其他特殊性能。本文以化学成分不同的A3、A6两种钢为研究对象,对实验钢进行不同的热处理之后,分析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对实验钢组织和硬度的影响规律,为提高实验钢的使用性能提供实验依据。 本研究借助于金相显微镜和硬度测试仪,研究了实验钢在不同退火温度、淬火温度、回火温度下的组织和硬度,分析了化学成分、加热温度对实验钢退火组织及硬度、淬火组织及硬度、回火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研究了实验钢正火处理对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A3钢中珠光体片间距逐渐增大,A6钢中的珠光体形态由粒状向片状转变;A6钢在正火处理空冷时发生马氏体转变;A3钢的淬火组织由马氏体和托氏体组成,A6钢淬火组织由马氏体和未溶碳化物组成;A6钢中由于合金元素的作用,回火稳定性提高;在所有相同的热处理条件下,A6钢的硬度均远大于A3钢的硬度。 关键词:热处理;化学成分;组织;硬度

Effect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Hardness of the Experimental Steels after Heat Treatment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echanical products and service life, almost all the important mechanical parts are required for heat treatment. Alloying with appropriate heat treatmen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orkpiece, so that the steel can meet the required mechanical, processing and other special properties. In this paper, A3, A6 two steels of different chemical compositions are us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fter different heat treatments on the experimental steel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heat treatment processing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hardness of the experimental steels to provide the experimental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properties of the steel. In this study, by means of metallographic microscope and hardness tester, the experiment researches the hardness of the steel at different annealing temperature, quenching temperature and tempering temperature.In addition,it analyses the influence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heating temperature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hardness after annealing,quenching,tempering.The paper studied the influence on Microstructure and hardness of the experimental steel after normalizing treat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annealing temperature, the distance of the pearlite in the A3 steel increases gradually, the pearlite morphology transformed from granular to sheet; The A6 steel produces martensite transformation after normalizing air cooling; The microstructure of A3 steel after quenching consists of martensite and troostite, The microstructure of A6 steel after quenching consists of martensite and undissolved carbide; Due to the effect of the alloy elements,the tempering stability of A6 steel is improved; in all the same heat treatment conditions,the hardness of the A6 steel is far greater than the hardness of the A3 steel. Keywords: heat treatment; Chemical composition; microstructure; hardness

8章钢的热处理习题(试题学习)

8章钢的热处理 1、A 共析钢等温转变曲线上,当过冷度较小时,奥氏体将转变成_____。 A.珠光体组织B.索氏体组织C.屈氏体组织D.贝氏体组织 2、C 在等温冷却转变曲线上,过冷奥氏体在高温区的转变产物是_____。 A.F B.A C.P D.M 3、D 在等温冷却转变曲线上,过冷奥氏体在中温区的转变产物是_____。 A.珠光体B.马氏体C.索氏体D.贝氏体 4、B 在等温冷却转变曲线上,过冷奥氏体在低温区的转变产物是_____。 A.珠光体B.马氏体C.索氏体D.贝氏体 5、D 临界冷却速度V临是钢淬火时获得全部_____组织的最小冷却速度。 A.F B.P C.S D.M 6、D 共析钢加热到奥氏体化后,以不同的冷却方式冷却,可以获得_____。 A.三种组织B.四种组织C.五种组织D.六种组织 7、C 在共析钢等温冷却C曲线上,低于230℃是织 A.珠光体的转变区B.贝氏体的转变区C.马氏体的转变区D.铁素体的转变区 8、D 珠光体类型组织是指_____。A.P B.S C.T D.A+B+C 9、B 索氏体是铁素体与渗碳体的_____状的机械混合物。 A.粗片B.细片C.极细片D.蠕虫 10、C B下是_____的机械混合物。 A.F与Fe3C B.F与碳化物C.过饱和碳的铁素体与碳化物D.碳化物与残余奥氏体11、B M 是_____。A.机械混合物B.过饱和的铁素体 C.过冷奥氏体D.碳化轴与残余臭氏体 12、C 共析钢为获得强而韧的B下,热处理冷却时温度应控制在_____。 A.一50~℃以下B.230℃以下C.250℃~350℃D.350~550℃ 13、B M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强度和硬度、塑性和韧性的变化是_____。 A.提高/降低B.降低/提高C.不变/提高D.降低/不变 14、D 回火脆性是指在某些温度范围内回火时,明显下降的是_____。 A.强度B.硬度C.塑性D.韧性 15、B淬火钢出现不可逆回火脆性的温度是_____。 A.150—250℃B.250~350℃C.350—450℃D.450.650℃ 16、C 淬火钢回火时通常可调配出_____。 A.一种不同性质的组织B.二种不同性质的组织 C.三种不同性质的组织D.四种不同性质的组织 17、A 回火马氏体是_____。 A.低饱和碳的F与碳化物的机械混合物B.高饱和碳的F与碳化物的机械混合物 C.低饱和碳的F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D.高饱和碳的F与渗碳体的机械混合物18、A 回火屈氏体是_____状F与Fe3C的机械混合物。 A.细小粒B.细粒C.细片D.片 19、C 具有良好综合机械性能的组织是_____。A.M’B.T’C.S’D.A’ 20、A 具有强硬且耐磨性能的组织是_____。A.M’B.T’C.S’D.A’ 21、B 钢的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实现性能改变的工艺过程,此时钢处于_____。 A.液态B.固态C.过冷态D.饱和态 22、C 普通热处理是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来改变钢的_____。

1.9_钢的热处理练习题

钢的热处理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整体热处理分为、、和等。 2.热处理工艺过程由、和三个阶段组成。 3.共析钢在等温转变过程中,其高温转变产物有:、和。 4.贝氏体分和两种。 5.淬火方法有:淬火、淬火、淬火和淬火等。 7.按回火温度范围可将回火分为:回火、回火和回火三种。 8.化学热处理是有、和三个基本过程组成。 9.根据渗碳时介质的物理状态不同,渗碳方法可分为渗碳、渗碳和渗碳三种。10.除外,其它的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中均使C曲线向移动,即使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淬透性。 11.淬火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大致包括,,,等四个阶段。 12.碳钢马氏体形态主要有和两种,其中以强韧性较好。 13、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s点越,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 1.钢加热时奥氏体形成是由()、()、()和()四个基本过程所组成。 2.在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产物中,珠光体与屈氏体的主要相同点是( ) ,不同点是()。 3.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上贝氏体的组织特征呈()状,而下贝氏体则呈()状。 4.与共析钢相比,非共析钢C 曲线的特征是()。 5.马氏体的显微组织形态主要有()、()两种,其中()的韧性较好。6.钢的淬透性越高,则其C 曲线的位置越(),说明临界冷却速度越()。7.钢的热处理工艺是由()、()、()三个阶段组成。一般来讲,它不改变被处理工件的(),但却改变其()。 8.利用Fe-Fe3C 相图确定钢完全退火的正常温度范围是(),它只适应于()钢。 9.球化退火的主要目的是(),它主要适用于()。10.钢的正常淬火温度范围,对亚共析钢是(),对过共析钢是() 11.当钢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时,原奥氏体中碳含量越高,则M S点越( ),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量就越()。 12.在正常淬火温度下,碳素钢中共析钢的临界冷却速度比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临界冷却速度都()。 13.钢热处理确定其加热温度的依据是(),而确定过冷奥氏体冷却转变产物的依据是()。 14.淬火钢进行回火的目的是(),回火温度越高,钢的硬度越()。15.钢在回火时的组织转变过程是由()、()、()和()四个阶段所组成。 16.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包括()、()和()三个阶段。17.索氏体和回火索氏体在形态上的区别是(),在性能上的区别是()。

钢的热处理及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观察实验报告资料

钢的热处理及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观察 实验报告 罗毅晗2014011673 一、实验目的 (1)熟悉钢的几种基本热处理操作: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2)了解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回火温度等主要因素对45钢热处理后性能(硬度)的影响。 (3)观察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二、概述 钢的热处理就是利用钢在固态范围内的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其内部组织,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物理、化学、机械和工艺性能的一种操作。热处理的基本操作有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进行热处理时,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方式是最重要的三个基本工艺因素。 三、实验内容 显微组织观察 45钢860℃气冷索氏体+铁素体

45钢860℃油冷马氏体+屈氏体 45钢860℃水冷马氏体

45钢 860℃水冷+600℃回火回火索氏体 T12钢 760℃球化退火球化体

T12钢 780℃水冷+200℃回火回火马氏体+二次渗碳体+残余奥氏体 T12钢 1100℃水冷粗大马氏体+残余奥氏体

四、实验分析 1.火温度而言,淬火温度越高,硬度越高。但是一旦达到过高温度会导致形成的马氏体,使得力学性能恶化。 2.火介质而言,硬度大小:空冷>炉冷>水冷>油冷。 3.火温度而言,回火温度越高,硬度越低。 图像: 分析原因: ①据铁碳相图,淬火温度升高,45钢(亚共析钢)中铁素体含量减少,珠光体含量提高,而珠光体硬度很高,铁素体硬度低,导致硬度提高。 ②根据C曲线,对亚共析钢的连续冷却,空冷生成F+S,炉冷生成F+P,水冷产生M,油冷产生T+M。因此,硬度大小为:空冷>炉冷>水冷>油冷。

③高温回火生成回火索氏体,中温回火生成回火屈氏体,低温回火生成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硬度大小为:回火马氏体>回火屈氏体>回火索氏体。因此,回火温度越低,生成产物硬度就越高。 五、思考题 (1)45钢的热处理时850℃水淬+550℃回火,即淬火+高温回火(调质处理)。生成物是回火索氏体。45钢广泛用于制造齿轮、轴类件、连杆、螺栓等工件。(2)回火温度越高,硬度越低。因为高温回火生成回火索氏体,中温回火生成回火屈氏体,低温回火生成回火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硬度大小为:回火马氏体>回火屈氏体>回火索氏体。因此,回火温度越低,生成产物硬度就越高。(3)用金相法观察产物。若产物中观测到大量白色晶粒状的铁素体,则是淬火加热温度不足;若产物中观测到大块黑色晶团状的屈氏体,则是冷却速度不足。 (4)45钢调制处理后生成回火索氏体,它是由粒状渗碳体和等轴形铁素体组成的混合物,在光学显微镜下观测到渗碳体小颗粒,它均匀地分布在铁素体中,性能方面,它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塑性,同时具有较高的强度,因此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广泛用于制造汽车、拖拉机、机床和其他机器上的齿轮、轴类件、连杆、螺栓等工件。 T12球化退火的产物是球化体,球化体指的是铁素体基体上分布着细小均匀的球状渗碳体。球化退火是使钢中碳化物球状化的热处理工艺。性能方面,球化体塑性好,韧性强但硬度低;但球化体经过淬火和低温回火及磨削加工后的T12钢产物硬度高,韧性较低,可制造锉刀、刮刀等刃具及量规、样套等量具。

钢的热处理课堂测试题

《钢的热处理》课堂测试题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 1、普通热处理分为、、、 2、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常用的热处理有和 3、钢淬火处理常用的冷却介质有和 4、淬火与高温回火结合的处理称为,处理后钢的性能特点是 适合类零件的热处理。 5、钢的热处理是指采用适当的方式将钢或钢制工件进行、和冷却,以获得预期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6、淬火的目的是提高钢的___、___和___,淬火后的钢件根据对其力学性能的要求,配以不同温度的___。 7、按回火温度范围不同,可将回火分为____、___和____。 8、钢表面淬火的加热方式有和,其中加热表面淬火质量稳定,适合大批量生产。 9、钢的表面热处理分为和两类 10、常用的化学热处理方法有、、。 11、为提高低碳钢的切削加工性,通常采用__ ___处理;为改善T10钢的切削加工性,通常采用_ ___处理。 二、判断题 ()1、淬火处理的目的是提高钢的硬度、强度和耐磨性。 ()2、淬硬性主要取决于钢的碳含量。 ()3、提高钢的硬度,改善钢的切削加工性能应采用正火处理。 ()4、要求高硬度、耐磨的零件,淬火后要进行低温回火。 ()5、淬透性越好的钢淬火后的硬度越高。 ()6、钢热处理的目的是提高工件的强度和硬度。 ()7、弹簧类零件使用的热处理是淬火+中温回火。

()8、钢的淬透性主要取决于钢的化学成分和冷却方式。 ()9、退火与正火相比,钢在退火后的强度、硬度高于正火。 ()10、淬火是强化钢材的重要的热处理工艺。 ()11、淬火后的钢件根据对其力学性能的要求,配以不同温度的回火。 ()12、生产中,把淬火和低温回火相结合的热处理称为调质处理,简称调质。()13、工作表面淬火后要进行低温回火处理 ()14、化学热处理改变了工作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 ()15、氮化处理后的工件不经淬火其表面就可达到很高的硬度。 ()16、表面淬火可以改变工件表层成分。 ()17、表面淬火既能改变钢的表面组织,也能改变心部组织和性能。 三、选择题 1、钢的淬硬性主要取决于钢的() A、含硫量 B、含锰量 C、含碳量 D、含硅量 2、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后,获得淬硬层深度的能力,称为() A、淬硬性 B、淬透性 C、耐磨性 3、钢的回火处理在()后进行。 A、正火 B、退火 C、淬火 4、调质处理就是()的热处理 A、淬火+低温回火 B、淬火+中温回火 C、淬火+高温回火 5、用65Mn钢做弹簧,淬火后应进行() A、低温回火 B、中温回火 C、高温回火 6、对于经过淬火热处理的刀具,如锯条,其硬度应当采用()指标表示。 A、HB B、HRC C、HV 8、为了保证弹簧性能的要求,合金弹簧钢最终要进行()。 A、淬火+低温回火 B、正火 C、淬火+中温回火 D、淬火+高温回火 9、生产中调质处理是指()。 A、淬火+低温回火 B、淬火+中温回火 C、淬火+高温回火 10、20钢为改善切削性能,常用()。 A、完全退火 B、球化退火 C、渗碳处理 D、正火 11、渗碳工件最终热处理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