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上数学

(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上数学
(北师大版)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上数学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本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二级标题为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增加了教师把握教材的难度,教学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教材的钻研,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同时,教学时要以小标题的形式阐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如果按照教纲的要求,整册教学课时为71课时,每节新课教学的内容比较多,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调整课时的按排(实际教学时间在120课时左右)。在调整课时按排时,要特别注意第一课时的练习设计。

3、由于教材较重视以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说的训练,通过学生的说,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4、教材的练习量不足,教学时教师要重视练习的设计,通过加强练习,让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不断提高口算速度。

5、教材均以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教材所提供的情景或其他素材不一定适合农村儿童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进行取舍。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实际上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次创新。一年级上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拿到的第一本数学书,使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有一个好的开始。教材开篇是编者大朋友与读者小朋友关于什么是“数学”的一段平等交谈,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的对话,提出了本册教材的主题“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刚入学的孩子对数学有亲切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材料,作为新学期师生谈话的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数学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一、主要教学内容

数与代数: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第二单元比较;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七单元加减法(二)空间与图形: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六单元认识物体

统计与概率:第四单元分类;第九单元统计

二、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

1、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二级标题为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如,可爱的校园,捆小棒,搭积木等。其目的想体现通过组织数学活动来学习数学,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3、通过实际操作和游戏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4、安排的小栏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学习良好的情感体验。

从教学内容来看,知识面拓展了;计算与其它内容穿插安排,学习内容多样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计算在学习其它内容时也可以得到练习,有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形式多样,趣味性强。

三、本册教材的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数与代数

1、20以内的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第七单元第一课“捆小棒”,重点是对位值概念的理解,这对后面数与计算的学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计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验数的意义,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对数的理解力。

第一单元第一课“可爱的校园”(第2页),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用“数”去进行计数,去发现隐含在校园中的数――从1到10的10个数――相对应的事物,并进行描述和交流,体会数具有表示物体个数的含义和作用。

第二课“快乐的家园”(第4页),丰富对1的认识:它既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也可以表示很小的东西;还要进一步体验1个萝卜与1筐萝卜在数量意义上的区别,从而理解用1也可以表示很多的同类事物。而运动衣上的数有助于克服对数的认识的片面性,懂得在一些场合数表示的是事物的顺序或代号。数具有表示顺序的这一层含义,还不断通过后面的练习,如数一数、填一填列

车上车厢的序号,从0出发的一笔画“小熊举重”等加强体验。

第四课“小猫钓鱼”(第8页),结合童话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0”在不同情境中的不同的意义。本单元教材始终还贯串着从0到10这11个数的数数、认数、读数、写数等基本活动,这些活动从形式到内容不拘一格,富有情趣,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习得技能,还会不厌其烦,而生发对数学良好的情感体验。在这些练习题的设计上,注意渗透集合与对应的数学思想,也关注学生计数(顺着数、倒着数、跳着数)技能与数感的发展。

第二单元“比较”(第12页)。教学时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经历比较的过程,体验比较的方法。第一课“动物乐园”(第12页),从情境图中把同一类的动物排队,与其它动物相比较,比较动物谁多谁少有两种策略,一是基于“数数”,二是进行“配对”;前者学生有一定经验,后者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配对”活动的过程,体验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是重要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产生“怎样表示两个数大小关系”的学习动机,并掌握用抽象的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方法。单元后续的“高矮”“轻重”两课,经历的是对实际的量的比较活动,从中获得直观、具体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解决同一类问题有多种方法。如从“高矮”一课的主题情境图中,凭肉眼观察可以说出盲人高、小孩矮,但搀扶盲人过路的两个小孩谁高谁矮,光靠肉眼无法判断,不容易直接观察,需要讨论正确的比高矮的方法。又如“轻重”一课,用手掂一掂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难分出轻重时,就需要用天平称一称,看天平向哪边沉那边的东西就比较重。教材所提供的比较高矮、轻重的方法,都切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自己能想到的;所设计的习题中,有些不能靠直观就能得出答案的,就需要借助想像、思维和推理的力量。教学时应注意:1、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比较活动。2、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获得一个比较的结果。3、在比较观察中,要组织学生交流,倾听,反思等活动。

第七单元第一课“捆小棒”(第68页),结合“捆小棒”(数10根小棒,把它们捆成1捆)的活动,认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十。进而摆一捆加几根的小棒表示比10大的数,再介绍计数器并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同一个数。实际上计数器表示数的方法是摆小棒表示数的方法的简化和抽象:计数器上的“十

位”与“捆”对应,“个位”与“根”对应。这次抽象形成了极为重要的位值概念。有了这一概念,人类才解决了用有限的数字表示无穷的数的问题。

对于刚入学的孩子,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赋予新的内容,如要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勇于表达,乐于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新课程的教学形式,有时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从入学起,就要有计划地培养,可以先采用2人合作的学习形式,到后半学期,再逐步扩大为3~4人一组,建议异质分组为好(不同情况的孩子搭配),要有组长,可以轮流担任,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布置活动要明确,分工要合理,指导要具体,评价要及时,逐步培养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

2、加减法的处理

(1)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含义。教材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第三单元第一课“有几枝铅笔” (第22页),教材呈现的数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算式―解释和应用”为主线;情境也逐步复杂、开放,从一幅情境图列出一个算式到能列出多个算式;赋予同一个算式的意义也愈加丰富,如2+3=5还表示2个桃子与3个桃子合起来是5个桃子,2个女孩与3个男孩合起来是5个小孩,2把椅子与3把椅子合起来是5把椅子等等。本节教材穷尽了所有5以内的加法算式。第二课“有几辆车”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两数相加所得结果与这两数的顺序无关”的初步体验;并提供5以内加法算式的应用与复习的机会。又如第26页“摘果子”的情境图中,有5个果子,摘下2个,还剩下3个。这个过程可以用减法表示,5-2=3,使学生体会到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可以用减法计算。但不要求学生叙述这些程式化的语言。第三课“摘果子”(第26页)“做一做”的第1题,要让学生经历用画图的方式描述减法算式意义的过程,这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交流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第十课“乘车”的情境,为学生理解3个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提供了较好的现实背景,要让学生自己从中抽象列出连加或连减的算式,并初步经历与认识连加连减运算的一般顺序。

第七单元第二课“搭积木”(第70页),为学生提供学习“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与“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独立地解读“搭积木”的两幅图,从中分别列出算式:13+2=15,16-2=14;再让他们用“摆小棒”的方式检验所列的算式是否正确。用“摆小棒”检验上述的数量关系时,应强调凡是十根小棒就要捆成一捆(逢“十”进“一”),用“捆”和“根”为计数单位来表示算式中的两位数;形成这种带着位值意识摆小棒表示数的技能,是学生后面能够自主探索20以内加、减法的各种算法的必要基础。

10以内的数的组成和分解虽然不再被作为10以内的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它仍是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的有效手段。事实上,10以内的数的合成分解与10以内的加减法只存在描述数量关系的形式上的差异,并无本质的区别。因此,教材不但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而且还创设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或游戏活动,不断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第三单元第四课“小猫吃鱼” (第28页)的“练一练”中,创设“5只小鸡跑向两处觅食”的情境,问“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就是讨论5的组成和分解的问题,同时也是解释和拓展5的加法和减法(数学模型)的应用的过程。本单元第七课“可爱的企鹅”、第八课“分苹果”,都创设了类似的情境分别讨论8,9和10的组成与分解;从第五课至第八课,还把进一步体验有关数的组成与分解及其无意识记忆寓于练习或游戏活动之中,其用心也是为了逐步达到熟练1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目的。

(2)通过操作活动,掌握计算方法。例如教材中的摆一摆桃子图,做一做划掉圆圈,就是通过操作活动,计算出得数。

(3)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保证基本计算技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这里要值得一提的是数的组成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数的组成就是把两部分数合起来,如3和2组成5,也就是3和2合起来是5,也就是3加2等于5,同一种含义,不同的说法。它们之间不是因果关系。因此教材把数的“分”和“合”作为加减法练习的形式之一。而不要求学生去背诵每个数的组成与分解。

计算要形成基本技能,必须要经过一定的练习,根据儿童的特点,要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练习,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材练习加减法的形式是多样的,除了一般的式题计算外,还有富有童趣的练习形式。例如,第39页第6题,小动物找家,要想让小动物找到家,就要正确进行计算,在学生喜欢的情境中进

行计算,会提高计算效率。另外在活动中练习加减法,如第33页数学游戏:“我出1”,“我出5”;“我出3”,“我出4”。实际上就是练习6和7数的组成。又如“凑成9”,“分苹果”就是练习9和10的“分”和“合”。

(3)加减法学习内容的编排有分有合,从第三单元的第四课“小猫钓鱼”

就开始加减混编了,从篇幅看,混编的占六成。加减法提早混编的好处有三:一是从一个问题情境既能提出加法问题,也能提出减法问题,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如,小女孩套圈游戏的情境(第28页),可以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二是有助于学生体会加法与减法存在某种关系,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相同的数量关系。三是从心理学角度看,加减混编后学习内容更富有变化和挑战,不至于因为内容单一而枯燥乏味。希望这样的编排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同时让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就能够逐步体验数学知识是具有相互联系的整体。

(4)计算和应用结合起来。根据《课标》的精神,应用题不独立设章节,那么是不是不重视知识的应用呢?不是的,教材非常重视知识的应用,首先,教材的呈现形式是: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两头都体现了知识的应用,这样彻底打破了应用题的类型和套用公式。例如,第23页家庭情境图,图中信息很丰富,可以提出很多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列出加法算式。又如第29页,这幅小朋友聚会图,“差几个杯子?”“差几把勺子?”利用生活经验,小朋友的人数比杯子数多1,差1个杯子,5-4=1,小朋友的人数比勺子数多2,差2把勺子,5-3=2不必转化成相同单位。再如,第42页“在操场上”,按照传统的说法,是求差应用题,过去讲这类应用题,讲得很复杂。实际上,学生在生活中是经常遇到这类问题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操作,来加以解决,学生在学习“比较”这一单元时,研究了“比多少”,知道“8比2多”,“2比8少”,现在就是要解决“8比2多几”的问题,可以通过学具操作,一一对应后,多出来的部分就是要解答的问题,8比2多6用算式表示就是8-2=6。

学生在看图列式时,列出不同算式怎么办?例如,第38页第4题,从图中看出:船上一共有6人,船棚外有2人,船棚内有几人?学生列出6-2=4,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有的学生列出4+2=6,6-4=2,但是他知道船棚内有4人,应该算他是对的,但在一年级我们不要求学生写答句,因此要求学生在4

的下面画一条横线,或做一个大家约定的标记,说明他知道船棚里有4人即可。

(5)提倡算法多样化。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中,教材体现了提倡算法多样化,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算法与交流各自算法的时间和空间。 20

以内进位加法,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因此一般采用凑十法,至于拆小补大,还是拆大补小,这要看具体题目,例如,第七单元第三课“有几瓶牛奶”(第72页)中的,9+5=?,可以把5分成1和4,9+1=10,10+4=14,也可以把9分成5和4,5+5=10,10+4=14;如果学生想到10+5=15,推出9+5=14也是可以的;第四课“有几棵树”、第五课“买铅笔”(第78页)退位减法,教材呈现了4种方法,对初学者来说,都是可以的,通过交流和反思,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等等,实际问题都是施展算法多样化的精彩实例。前两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后两节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上述4节教材的编写仍然坚持把学习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相结合,而算法多样化是针对这些问题所列出的算式而言的。

例如,需要列出算式9+5=?并掌握它的某种算法,才能获得“有几瓶牛奶”的问题的答案。计算9+5=?有的算法比较直观,有的算法比较抽象。学生通过数数得出结果14是允许的,但如果不去探究别的算法,他们的运算技能就得不到发展。而发展学生的运算技能必须让他们亲身经历各种算法的抽象过程:先拿出9根小棒与5根小棒,再摆这些小棒,要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们有几根。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摆法,每一种摆法都揭示了某种算理(或策略),都能够用抽象的算式描述它的算法过程。学生一旦悟出“摆法”―“算法”―“算式”之间的联系,才可能独立地探究、发现教材没有呈现的其他算法。在这个基础上,“有几棵树”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探究、体验8+6=?的算法多样化,并交流他们各自算法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教材还提供了基于应用前面已经发现的数学规律的算法:9+6=15,推出8+6=14,既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应用价值,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推理,又开拓了算法多样化的途径。

教学时应注意:(1)通过形式多样经常的有效的练习由“逐一计数逐步过渡到按群计数”,形成基本计算技能。(2)逐一计数是1个1个往上加或1

个1个往下减,这是最朴素的计算方法,但不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过渡到按群计数。在学习计算的单元要练习,在学习其它内容时,

也可以进行计算练习,通过经常有效的练习,使全体学生逐步达到基本要求。

关于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的编写意图与上述进位加法类似,不同在于有了前面学习的经验,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例如,学生要求独立解读“买铅笔”的问题情境,独立列出算式,并探究其算法,学习用数学语言或文字(口头或书面)描述各自的算法,在小组中进行充分地交流。“飞行表演”除了练习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法外,还应用了集合与对应的思想提供减法算法的思路(事实上这一思想在教材第5页的练习中已经开始渗透),即在较大的集合(与被减数对应)中找出与另一个集合(与减数对应)一一对应的子集,这时较大集合的余集就对应着所得的差。应该让学生体验这样的数学思考过程,那么,学生面对类似第81页第2题时,就可能会用更简捷的算法算出谁多和多几只。

提倡算法多样化其目的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算法多样化是思考策略的多样化,群体的多样化。因此算法不是越多越好,通过交流对算法进行分析、归类、反思,在此基础上,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选择适合他的方法。

加减法的应用在一年级上册都是用图画呈现的,引导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根据加减法的含义正确列式解答。由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就可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一般来说,要从这幅图的整体观察,列出算式。例如,第23页第2题,同学们打乒乓球这幅图:学生列出4+1=5或3+2=5都是可以的。但有的同学从这幅图的一部分来考虑,左边有2个小朋友打乒乓球,右边有2个小朋友打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打乒乓球?列出算式2+2=4也是允许的。我们要处理好提倡和允许(尊重)之间的关系。不必让所有学生都要列出这个算式。

对口算速度的要求不要“一刀切”,允许一些学生逐步达到要求,平时给予适当关注,发现他们的进步,给予鼓励,树立信心。

第八单元认识钟表: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学习认识钟表。认识几时、几时半,几时刚过,快到几时。第90页“小明的一天”代表了小学生一天学习和生活的作息时间。儿童对钟表的认识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要联系生活实际,多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交流,认识钟表,并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

教师一是要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顺序,通过组织“玩一玩”,使学生具体感受物体的形状,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有初步体验的基础上,再抽象出立体图形,介绍名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

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是建立空间观念的一项基本内容,确定位置与顺序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会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词语进行描述。第五单元就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

第一课“前后”(第56页),首先,要注意用前、后等词语描述物体的顺序与描述物体的位置两者之间的区别。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这个答案不惟一,不仅仅有一个松鼠,还有兔子、乌龟和蜗牛都在鹿的后面。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如果你坐在第三排,那么你的前面有两个同学。所以,如果只说5号车在2号车的后面,不能确定5号车的位置,同时还要指出5号车在3号车的前面,那么5号车的位置才被惟一确定。其次,第57页第3题,汽车从公园出发,下一站是哪一站?如果不明确行车的方向,还不能确定下一站的位置;明确了车是往动物园方向开的,所以下一站一定是太平路,不是火车站。

第二课“上下”(第58页),用上、下来描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时,学生一般不会搞错。但用上、下描述三个物体间的相对位置时,也有与上述类似的问题要引起注意,第59页第5题,就涉及确定3个女孩上、下的相对位置,这个问题对学生有挑战性,需要结合简单的数学推理。学生早已具有眼前、背后、头上、脚下的空间经验,学习“前后”“上下”有一定的认知基础,而人体是左右对称的,所以识别左右比较难。第三课“左右”(第60页),先结合人的行为习惯中不对称的动作来识记“左”和“右”,进一步再体会:两人如果面向同一方向,他们所看到的左右的位置与顺序是一致的;如果面对着面,他们看到的左右的位置与顺序是相反的。第四课“教室”,结合现实的生活空间,如在教室里、家里,综合运用前面三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物品的位置与顺序的描述活动,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

认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也是建立空间观念的基本内容。第六单元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第一课“物体分类”(第64页),可以选择很多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而教材只呈现按大小和形状的标准分,因为它们都是几何研究的对象;把物体按形状分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物体形状的抽象过程。这一课主要的任务是直观辨别物体的四种形状及其名称。要注意物体、几何体(长方体等)和立体图形三者的联系和区别。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是对物体的形状进行抽象而建立的数学模型,所以不能说“课本是长方体”,应该说“课本的形状是长方体”;立体图形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示三维物体或几何体的一种常见的直观的方式,但不是惟一的方式。本课为了直观地辨别物体的形状,除了分类活动外,还通过由实物或模型说出它的形状、由形状说出生活中是这种形状的实物的练习活动,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动手搭出你喜欢的东西”,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可以得到自由发挥,并能感受复杂物体的形状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联系。

第二课“你说我摆” (第66页),是为五、六两个单元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发展空间观念设计的。这个数学活动,对“说”的和“摆”的都有一定的要求:说的一方要清晰、有条理地描述眼前几个几何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以培养学生表达和倾听的能力;摆的一方则要根据听到的信息,一边在头脑里建构空间图形的表象,一边用相应几何体的模型把它摆出来,为了避免面对面操作左右正好相反的干扰,可以组织相邻或前后两个同学为一组进行活动。双方还要就摆的与说的是否一致,进行交流和评价。在这个游戏活动中,双方要交换说与摆的角色,进行合作,体验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乐趣。第67页第4题,能够看懂立体图形中有几个正方体,是需要空间想像力的,对一年级学生有一定难度。正是因此,这道看似简单的练习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三)分类与统计

分类的经验不仅是进行统计活动的必要基础,数学概念的学习本质上也是一种分类的行为,所以认识物体始于对物体分类。本册教材把分类归到统计的领域。不论是第四单元“分类”,还是第九单元“统计”,都要重视对过程的经历和体验,通过活动,体验分类方法。积累分类和统计活动的经验。

第四单元第一课“整理房间”(第52页),从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做的事情――整理房间,体验什么是分类以及分类的必要性。本课练习的分类对象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并且给定了分类标准;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对照答案,进行讨论交流,体验分类结果在相同的分类标准下是一致的。

第二课“整理书包”(第54页),这也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体现了分类标准可以多样化,可以按课本和练习本进行分类,把数学书和语文书放在一起,数学本和语文本放在一起;也可以按学科进行分类,把数学书和数学本放在一起,把语文书和语文本放在一起。本课要让每一个学生亲自动手重新整理一遍自己的书包,然后交流各自分类的方法,再跟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学会整理书包。本课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再互相对照各自分类的结果,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是多样的。

第九单元“统计”教学,一是要借助有趣、现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二是要引导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

第94页“最喜欢的水果”(第94页),一(1)班要举行元旦晚会,需准备一些水果,小明调查了全班每个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这就体现了统计的必要性。然后每个同学选一种自己最喜欢吃的水果,用图片表示,进行分类排队(班额人数多的可以分小组进行,再在全班进行归总),就形成一幅象形统计图,使学生初步经历统计的过程,然后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问题。每种水果各有几个,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得出全班最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数最多,联欢会上就可以买这种水果。

统计“最喜欢的水果”这项活动包括调查、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以及分析数据做出决策的过程。其中每个环节该如何进行,可以让学生共同出主意、想办法,然后选择简单易行的办法加以实施和体验。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是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必要手段,也是比较和分析数据的信息资源,但无论是统计图还是统计表都不是统计的目的,目的是做出相应的预测或决策,解决面临的问题。所以,统计活动的重心不应该放在如何制作统计图表上,可以事先为学生准备统计图表让学生填补完整,着重对填补完整的统计图表进行分析、解释和应用。这样才能体会统计活动的意义和必要性。

(四)本册教材的教学建议

1、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数学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数学接受能力。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的教学应有实际背景,利用学生的经验,使用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通过探索和考查数学概念得出含义,使学生有机会讨论他们的想法。学生一般要经历从“动作把握”到“图形把握”,

再到“符号把握”等智力发展的三个阶段。如,对10以内的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把握;通过“数数”比较动物乐园中各种动物的多少,是动作把握;进而通过有序地排列两种动物的头像,从而用眼就能进行“配对”比较,看出谁多谁少、多多少或少多少,这是图形把握,它是对动作把握的概括;对图形把握的进一步概括就是符号把握,即形成数学语言,用抽象符号表示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并运用它进行数学思考与交流。所以,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结合具体情境对材料(学具)的直观操作尤为重要,但是不能为直观而直观,直观只是手段,抽象才是目的。

2、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为了避免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就必须用心培养学生的交流技能。交流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输入,所以交谈、倾听、阅读、书写是基本的交流技能;此外对数学而言,交流还应具有描述的技能。描述是所有水平上进行数学概念交流的一种重要方法;描述包括把一个问题或一个概念转化成一种新的形式,把图表或实物模型转化成为符号或语言。例如,教材中大量以图形或图文形式呈现的问题情境,都要转化为语言来描述,它包括问题的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这种描述是帮助学生审视或提炼问题的必要手段。

第34页“跳绳”,如果学生从这个情境中只问“跳绳的共有几个人?”这还不是一个问题的完整描述,因为没有指出已知条件。“有3个穿黄衣服的小朋友与5个穿其他颜色衣服的小朋友一起跳绳,跳绳的共有几个人?”这样的描述才构成一个问题。学会像这样描述问题,才能从同一个“跳绳”情境中提出关于8的所有的加法问题来。前面说到用“摆小棒”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的每一种算法策略,都可以用相应的算式表示它的算法过程,也是进行数学描述很典型的例子。

3、紧扣数学活动的目的设计安排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每一个数学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而活动本身又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过程。因此,要紧扣活动的目的来设计安排活动的程序和步骤,使活动既有序又有效。例如,“跳绳”是学习8的加法的数学活动,其目的是经历由“跳绳”的问题情境抽象出所有8的加法算式,并掌握8的加法。为此,可按如下程序组织教学活动:①组织学生观察情境提出加法问题,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必要时老师可提出其中的一个问题作示范);②在进行活

动①的同时,老师逐一把8的所有算式有序地板书在黑板上,组织学生观察这一列算式,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桌两人可以互相讨论);③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老师进行点评小结;④思考回答:如果4+4=8,那么2+6=?为什么?学生会用第一个数学等式,求出另一个是非常有趣的,可以体验上述规律的应用价值。老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当是具有思考性的,避免提那些无需思索就能轻易回答的问题。像“你从…跳绳?的情境图中看到了什么?”这类问题谁都能说上几句,甚至没完没了地竞答,学生是主动参与了,但却偏离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宗旨,也浪费了课堂许多宝贵的时间。

4、做练习、写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巩固知识、习得技能的必要环节

如果一堂课看不到有一段时间学生聚精会神地做练习,那么就可能对这堂课掌握“双基”的效果感到不安。教材中的练习题要安排在课内做的,但一般不要采取集体作业的方式,要给学生独立读题、审题、思考与解答的机会;这个环节也是教师能走下讲台,观察学生学习过程和差异,进行个别指导,获得反馈信息的良机;在这个过程中,不要随意去打断学生的思维,学生练习的快慢不可能一致,不要采取一题一评的反馈方式把练习时间搞得支离破碎,影响学生自主作业的进程;要给做得快的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们有事做;对全班练习的反馈,最好的方法是揭示来自学生的不同的思路、方法或答案,引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判断、选择,去识别优劣和正误,不能只关注结果的对或错。对口算的练习,从第三单元的教学伊始,就应该化整为零、常抓不懈,只是要善于变化练习的形式,不让学生疲而生厌;事实上教材也提供了把口算练习结合在游戏之中的很多素材和范例,要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五)本册教材的评价建议

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要结合学习数学的过程评价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了数学概念和它们的意义或解释,他们才能理解数学、有意义地“做数学”。例如,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发展对数的意义的理解,不仅包含对基数和序数的概念的体验,也包含对数的关系的丰富认识,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或描述同一个数,比如说数6,能说出它比5多1,它比7少1,它等于4+2,它包含3

个2(两个两个地数,数3次得6)或者2个3(三个三个地数,数2次得6)等等。又如,用于记数的位值概念也是从数数的经验中发展和抽象出来的。数

数目大于10根的小棒,可以一根一根地数,也可以分成十根十根的一组,再十根十根地,接着一根一根地数;要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和体验才能建立起初步的位值概念。对位值概念的理解是学生数概念理解力发展的一个关键步骤。一年级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与具体材料的操作结合在一起的,应鼓励他们应用这些材料表达他们的概念知识。所以评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而非纸笔的考试。

学生对加减运算意义的理解也是属于概念理解的范畴,但对它应结合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进行评价。学习第三单元时,学生初次获得对加减法的感性认识,同时由于教材的加、减法混编,使他们一时还辨认不清“减法”的情形所对应的意义,表现在学生解决被称为减法的问题时,往往列出加法的算式,或者虽然列出的是减法算式但结果却不写在等号的右边。例如,“有9只企鹅,其中一群有4只,躲在冰山背后的另一群有几只?”有的学生列式是9-4=5,有的是9-5=4,甚至有的列4+5=9。如果学生能够对算式中表示答案的数,做个记号,那么后面两种列式也是对的;事实上上述3个算式表示的是同一个数量关系。到了学习第七单元,学生初步理解位值概念,对加减法有了进一步体验后,才能形成加、减法的概念,弄清楚两者所对应的意义与算式。所以对学生加减法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的评价,应注意过程的阶段性与评价的恰当时机。至于对20以内的口算技能的评价,更要靠平时观察,关注学生个体什么时候摆脱了用手指计数的依赖,则学生的口算技能以及抽象思维才有了质的发展;相应的口算练习应有效地促进这一发展。

2、重视对学生初步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评价,首先应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一个完整的问题结构必须包含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如果只问“参加跳绳游戏的人有几个?”还不构成一个可解的问题,因为它少了已知条件。所以,评价时要注意培养、完善学生口头描述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基础。其次,要注意评价学生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发展水平。例如,第40页练一练第1题:“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学生做这一道题时有三种表现:①盲目无序地一边数一边凑“十”;②估测数目,再数一数加以检验;③数出每盘的数目并用数注明,问题就变成把能凑成10的两个数连起来。事实上,

这是思维与策略发展的三种不同水平的表现。这样的评价不但要结合过程,而且具有个性,更有助于教师针对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个别化的帮助。

3、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对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观察来收集有关的信息,像他们参与班级讨论中,试图解决问题中,独立或小组学习中,无时不在显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能看出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兴趣,是否乐于探究,是否有毅力,是否有好奇心,谁敢于质疑?谁喜欢问“如果……将如何呢”这样的问题?谁喜欢问什么种类的问题?以及对数学作用与价值的认识,等等。观察是评价的最原始的方法,但不是惟一的方法,从学生的口头表达、书面作业、实践作业以及师生课外的交谈中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情感与态度不能进行量化评价,要对学生个体的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作比较客观的描述性评价,更需要通过平时的教学过程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行动的表现。

四、本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二级标题为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增加了教师把握教材的难度,教学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教材的钻研,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同时,教学时要以小标题的形式阐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如果按照教纲的要求,整册教学课时为71课时,每节新课教学的内容比较多,教学时,可以结合实际,调整课时的按排(实际教学时间在120课时左右)。在调整课时按排时,要特别注意第一课时的练习设计。

3、由于教材较重视以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说的训练,通过学生的说,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4、教材的练习量不足,教学时教师要重视练习的设计,通过加强练习,让学生熟练地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不断提高口算速度。

5、教材均以活动方式或情境呈现,教材所提供的情景或其他素材不一定适合农村儿童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进行取舍。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总复习 教案

本单元是对本学期教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主要包括四个小板块: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图形与几何。学习的主要内容:2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加减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能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给物体进行分类;确定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几何体;认识钟表上的整时和半时;等等。 本年级的学生是一年级儿童,为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复习的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组织复习时,要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需求,尽可能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练习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在复习时考虑到学生个性的差异,安排不同层次的练习,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 把握复习内容的难度,不要人为地提高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 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复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数的认识1课时 2数的运算1课时 3常见的量图形与几何1课时 数的认识。

1. 使学生理解数“1”的含义,掌握古人计数的方法,理解“同一个数字所占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2. 使学生学会比较数的大小,体会对应的思想。 3. 使学生领悟基数(表示几个)和序数(表示第几)的含义。 重点:理解数“1”的含义,掌握古人计数的方法,理解“同一个数字所占的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难点:在比较两类物体的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培养初步的对应思想和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关系的能力。 课件。 师:时间过得真快啊!这本书的新内容我们就学完了,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复习,这节课我们主要复习“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节课要进行的教学内容,避免复习时杂乱无章,尽量做到目标明确、有条不紊。 师:先想一想,在“数的认识”这一小板块,我们学过哪些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 ?数大小的比较。 师:对,看图中有几只小鸡?几只小鸭?你知道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情境图)生1:有4只小鸡,有6只小鸭,我知道了小鸡比小鸭少,4<6。 生2:有4只小鸡,有6只小鸭,我知道了小鸭比小鸡多,6>4。 师:说得很好,我们可以说6比4大,也可以说4比6小,在比较数的大小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对着比,也可以数出来之后根据数的顺序再比。我们还学了什么呢? ?学了同一个数,既可以表示几个,又可以表示第几。 师:是啊,看图(课件出示),有几只小动物?小猫排在第几? 生:有7个小动物,小猫排第7。 师:这两句话中的“7”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7只”表示的是一共有7只小动物,是较多的,“第7”表示的是这7只中的一只。 师:解释得很好,理解得很透彻啊!想想我们还学什么呢? ?学了古人计数的方法,跟计数器有点相似。 师:说具体点,可以举例子。别人也可以补充。

北师大版数学《精打细算》教案说课讲解

北师大版数学《精打细算》教案

《精打细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下第五单元小数除法:《精打细算》.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属于本册教材第五单元小数除法的内容,属于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教材创设了比较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自然引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同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本节课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能力目标:利用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与交流的情感品质。 【教学重难点】体会除法的意义,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出示甲、乙两商店的牛奶销售情境,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甲商店8盒牛奶11.20元,乙商店买4盒赠一盒,也就是5盒7.20元。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们看到两个商店牛奶的品牌一样,很容易会提出:“去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呢?”这一问题。【设计意图:这里以情境图出示,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数学信息、并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会想到:可以先分别求出两个商店每盒牛奶多少元,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甲商店每盒牛奶的单价是:11.2÷8;乙商店每盒牛奶的单价是:7.2÷5。这两道题都是小数除法,怎样计算呢?这是一个新问题,同学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你学过的知识,自己先想办法,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最后全班汇报。学生的算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_教学反思(全)

《快乐的小鸭》 对于情境创设中带来问题,已经很熟悉并能很快找到有用的信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孩子们圈一圈或者分成几和几计算的正确率低。可能是孩子们对加减法的关系还没有真正地理解。所以接下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退位练习,希望孩子们在练中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水平。为后面的退位减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会啦》 画图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单纯的语言表达比较抽象,如果能经常画图,慢慢地让学生形成看到题目,能在头脑中出现图,有助于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也可以用减法计算,进一步丰富对减法意义的认识。 《跳伞表演》 情境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富有趣味性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注重情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开课时,以精彩的飞行表演入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结尾时,变“书本中”的作业为“情境中”的作业,使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探究 《美丽的田园》 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素材,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从中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中,我除了让学生观察书本中的图,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问题、质疑,解决问题,还利用现有的饿素材对学生进行环保

教育,让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学生还得到了数学知识以外的环保教育,让学生的德、智、体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做个减法表》, 本课设计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二是发现减法表中的规律:横着看,每一行减号前面的数相同,减去的数一个比一个大1,从左到右,得数一个比一个少1;竖着看,每一竖行,从上到下,减号前面的数每次都增加1,减号后面的数也是每次都加1,得数都相同;斜着看,都是十几减同一个数,从左到右,减号前面的数一个比一个少1,得数也一个比一个少1。 《看一看(一)》 本课教学注重发挥教具的作用,让学生自己操作观察,取得直观的感性认识,通过动手操作使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数学也不再那么空洞。我将数学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抽象知识获得了相当清晰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后获得的体验是无比深刻的。 小学一年级学生,特别对新事物感到很好奇。本课运用很多的玩具促进他们学习,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的玩具中学习数学,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观察的过程中体验到观察多样性。同时,这节课抓住教材的难点让学生思考,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看一看(二)》 抽象的立体图形前,大胆想像,正确辨认所搭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看一看(二)》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实际上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次创新。一年级上册教材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拿到的第一本数学书,使孩子们的数学学习有一 有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形式多样,趣味性强。 三、本册教材的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数与代数 1、20以内的数的认识

20以内的数的认识分三个阶段来安排:第一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第二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的大小。这两个单元对后继的数的认识有迁移作用;第七单元第一课“捆小棒”,重点是对位值概念的理解,这对后面数与计算的学习有着关键性的作用。这部分教材编写的突出特点是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计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从中体 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配对”活动的过程,体验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是重要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才可能进一步产生“怎样表示两个数大小关系”的学习动机,并掌握用抽象的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方法。单元后续的“高矮”“轻重”两课,经历的是对实际的量的比较活动,从中获得直观、具体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解决同一类问题有多种方法。如从“高矮”一课的主

题情境图中,凭肉眼观察可以说出盲人高、小孩矮,但搀扶盲人过路的两个小孩谁高谁矮,光靠肉眼无法判断,不容易直接观察,需要讨论正确的比高矮的方法。又如“轻重”一课,用手掂一掂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难分出轻重时,就需要用天平称一称,看天平向哪边沉那边的东西就比较重。教材所提供的比较高矮、轻重的方法,都切合儿童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自己能想到的;所设计的习 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含义。教材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直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把学习加减计算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经历从问题情境抽象出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第三单元第一课“有几枝铅笔” (第22页),教材呈现的数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算式―解释和应用”为主线;情境也逐步复杂、开放,从一幅情境图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左右教学设计

《左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左右》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2、通过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重点:能确定物体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左右的相对性,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学具准备:投影仪、文具、文具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体验自身的左与右 小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来到数学课堂。 (播放《解放路小学校歌》)好听吗喜欢听的请举手,同学们你们看看自己举得是哪只手想想哪只手是左手,哪只手是右手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两个新朋友:左、右。 1、认识右 现在请你伸出右手,能说一说,你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2、认识左 下面请伸出你的左手,说一说你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同学们,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在我们身上还有这样的一对好朋友呢。就像左耳朵、右耳朵,左眼、右眼,还有左腿、右腿(师边说边摸)。 3、位置不同时的左右 左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咱们坐在同桌的两位同学也是好朋友,请同桌两位同学伸出你们的右手,相互握个手吧,同学们看一看你们是不是都伸的右手(教师板书:站的位置不同,左右也不同)请同学们看一看图片,这些同学是不是都是靠右走的 二、理解左边、右边 1、从左数、从右数 下面你能根据我们学到的新知识告诉我,从左数橡皮是第()个,从右数橡皮是第()个。(学生先独立做,再集体订正)怎么样,只要你认真、细心,小朋友们都是最棒的。 2、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下面老师要提的这个问题可是有难度的,请看,尺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有一位同学说了,尺子的左边有橡皮,尺子的右边有文具盒,你们同意吗乐乐有不同意见,听听乐乐怎么说吧。 乐乐的方法很好,你们会了吗 三、闯关练习 本来今天老师想请熊大和熊二来我们的课堂上做客,可是光头强

北师大版数学手拉手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手拉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八册P48~49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不小数乘法里同样适用,培养学生比较、类推的能力。 3、使学生能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类推到小数乘法中,并能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地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地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希望工程”吗?谁知道“希望工程”是干什么的?你们知道吗!每人每天节约

1元钱,1年节约的钱就能资助一名西部失学儿童重新返回校园学习一年的学费呢。 我刚看到这组数据的时候,心底为之一颤,只要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就会有许多和你们同龄的孩子受益。因此,老师计划我们班也将参与一次援助失学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生成新知。 1、请同学们看老师的计划(贴计划),在老师的计划中还隐藏着一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题,教师适时板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2、请同学们估算一下一共要花多少钱? 生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方法。 师:老师发现我这个计划做的有点不切合实际,钱太多了,我修改一下,加上个小数点,这回请同学们再来估算一下,现在一共要花多少钱? 3、生估算,说明估算的方法。 总结:小数估算的方法与整数估算的方法相似,也可以采用四舍五入法。

4、师:这几名同学估算的到底准不准呢?与正确结果究竟相差多些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在座位上用计算的方法,独立验证正确结果是多少?注意提倡算法多样化,看谁用的方法多!(生笔算) 5、指生到黑板板演算式,并说明算式的含义。 6、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四个算式,其中有两个分步,两个综合,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从运算顺序看: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相同的。 从运算过程看,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7、出示各种运算律的统计表。 三、强化练习、拓展提高。 1、把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用线连起来。 (5+8)×0.4 9×5+9×1.6 4.6×19+ 5.4×19 5×0.4+8×0.4 9×(5+1.6) (4.6+5.4) ×19 3.6×4×2.5 3.6×(4×2.5)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1 / 6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分苹果》教学反思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孩子们的状态还是挺不错的。许是放假太久了;有些知识都有些遗忘。但是发言还是挺积极的。 《分苹果》这一课的知识点不多;一个是复习旧的知识点:除法的意义;除法的计算。新的知识点是;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1、方法的多样性。2、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其中;除法竖式的书写是重点也是难点。虽然在学习的时候孩子们都听得清清楚楚;在完成作业时却还是出现一些问题。最普遍的问题是:1、相同数位不对齐。2、两排数挤在一排;很是难看。3、不用直尺画横线。4、数字写得大大小小的不匀称。5、两道题之间不空行;显得很拥挤;不美观。 出现这些问题也是意料之中的;只有不断的加强练习;及时纠 正;相信孩子们的书写越来越美观。 《分橘子》教学反思 本节课着重探究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经过平均分后还会有剩余的现象;体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数除法竖式每步的含义;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之间的 关系;进一步理解余数的含义。下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总结: 1、在操作活动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盘放4个”的分苹果活动的基础上;我组织了第二次活动“每盘放5个”;通过学生自己的操作活动;感知、加深体会有余数除法;发现可以放2盘;还余下4个;而这4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让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的情况;认识有余数除法。 2、在探究中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不断发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比较;对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个“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的探索过程;其实也是培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学会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教材还安排了分数目比较大的物品;引导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同步习题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第一课时数铅笔 一、复习 1、数数:从1数到20,一个一个地数 2、从1数到20,两个两个地数 3、从1数到20,五个五个地数 二、新课尝试 1、数数:从20数到100,一个一个地数 2、从20数到100,两个两个地数 3、从20数到100,五个五个地数 4、从20数到100,十个十个地数 知识点:十个十是100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数一数。 ★★★★★★★★★★★★★★★★★★★★★★★★★★★★★★★共()个 2、数出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五个数来。 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九九十五 3、想一想,说一说 34,36,38,(),(),() 90,80,70,60,(),(),()

一、复习 1、数数:从20数到100,一个一个地数 2、从20数到100,两个两个地数 3、从20数到100,五个五个地数 4、从20数到100,十个十个地数 二、新课尝试 1、抓一把豆子先估计,再数一数,然后把数字写下来 2、在计数器上拔出28,8在()位上,表示()个()2在()位上,表示()个() 3、在计数器上拔出100,认识百位 知识点:右边起第三位是百位 三、巩固练习 1、写出计数器上的数(书本练习1、 2、3) 2、写一写 十位上是4,个位上是7,这个数是() 十位上是8,个位上是9,这个数是() 个位上是4,十位上是7,这个数是() 百位上是1,其他数位上是0,这个数是() 3、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 位

一、复习 1、从20数到100,一个一个地数 2、十位上是8,个位上是9,这个数是() 个位上是4,十位上是7,这个数是() 个位上是6,十位上是1,这个数是() 二、新课尝试 1、看图,先数一数,再把数字写下来 ★★★★★★★★★★★★★★★★★★★★★() ★★★★★★★★★★★★★★★★★★() 2、尝试 26○31 67○49 89○90 3、小组学习:比一比下面计数器上的数(第6页) 知识点:十位上的数相同,就比个位上的数谁大的就大。三位数比两位数大。 三、巩固练习 1、按顺序填数 41,43,(),(),(),(),() 88,86,(),(),(),(),() 2、比较大小 45○54 78○67 89○89 58○91 67○49

北师大版数学《图案设计》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图案设计》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图案设计》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北师大版数学《图案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试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6页图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学具准备】 1、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个性化修改】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有何感想?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制作美丽的图案。 二、观察、分析图案:

1、课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汇报花瓣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变换过来的?通过怎样的操作得来的?) 4、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5、 6、教师小结: 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设计图案。 1、独立完成书37页练一练1题、2题。 2、小组合作设计图案。(组长汇报交流的结果。) (1)作品展示:把学生画的图案全部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全体学生下座位参观作品。 (2)学生评价:选对你印象最深的作品进行评价,比一比看谁评价得好。 五、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通过欣赏生活中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制作图案的兴趣。 通过再次欣赏花瓣图案,观察分析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交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和操作相结合,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由于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因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也没有创设这方面的练习题,我想下节数学课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应当适当加强,以更好的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 游园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认识,明确定义之后,对周长的实际计算方法的探索.本课结合具体情景游园体 验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体现算法多样性.从身边的数学 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掌握了六边形周 长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肯定评价激励学生独立去解 决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对 知识的迁移能力.在拓展练习中,特别引出中间有对角线的 图形,让学生独立计算它的周长,进一步帮助学生正确理 解周长的概念.整节课我自我感觉还是满意的,但是就是在 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过多,而学生的语言相对较少, 这是在今后的课堂上需要注意的. 花边有多长

教学反思: 整体把握得不错,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教学各环节比较清晰.整课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教学过 程有独立思考、小组合作、集体汇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 空间与时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地砖的周长 教学反思: 1. 注重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从现实生活出发,力求使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活动化、 自主化、情感化. 2. 注重体现学生的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小组 合作,同桌合作,使学生能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 提高认识. 3.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与思维的灵活性,教学中能尊重 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在探索体验中学习,在独立思考、 相互交流中逐步提高,不断发展. 本节课不足之处是,由于放手让学生进行测量,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明确任务,耽误了一些时间.也由于时间的 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哪一种方法最简便,有 盲从的现象. 本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及由此采取的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2020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解决问题

【文库独家】 全优卷2020年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 一、填一填。 1.姐姐有4根,妹妹有2根,两人一共有( )根。 2.老师准备了9本给同学们当奖品,已经发出去5本,还剩( )本。 3.哥哥和弟弟一共有10辆,且两人的同样多,哥哥有( )辆。 4.玩具柜一共有( )层,第1层有( )个玩具,第2层有( )个玩具,第3层有( )个玩具。一共有( )个玩具。 5.一盆花有9个花骨朵,昨天开了2朵,今天开了2朵,还有( )朵没开。 二、选一选。(填序号) 1.下面哪个问题能用减法解决?( ) ①树上原来有多少个苹果? ②树上还剩多少个苹果? ③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2.小美做了10道题,小刚做了8道题,小刚再做几道就和小美同样多了?正确的列式是( )。 ①10 -8 ②8+2 ③10+8 3.小力昨天写了9个毛笔字,今天写的和昨天同样多,他两天一共写了( )个。 ①9 ②10 ③18

4.小猴子有12个,每次吃2个,吃了2次,还有( )个没殳吃。 ①6 ②8 ③10 5.小曲买了一套《四大名著》(4本),又买了7本《科学故事》,一共买了( )本书。 ①11 ②10 ③9 6.小光第一次剪了7个五角星,第二次剪了9个五角星,又送给小江2个,他还有( )个五角星。 ①9 ②12 ③14 7.冬冬要折15只,昨天折了10只,今天还需折( )只就比要折的总数多1只。 ①10 ②6 ③5 三、选一个问题画“√”,并算一算。 盒子里一共有1 9个。小天第一次从盒子里拿出6个,第二次从盒子里拿出10个。小天两次一共拿出多少个?()列式:____________ 盒子里还有多少个?()列式:____________ 四、连一连。 五、看图列式计算。

北师大版数学《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北师大版数学《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北师大版数学《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北师大版数学《镜子中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7页镜子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 2.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难点:发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师用的示范镜子,图片、胶带、钟表,学生每人一面小镜子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设趣导入 1.故事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的我们的老朋友机灵狗吗?它昨天下午要

去看一场五点半的电影,可是没看成,你知道为什么吗?原来,机灵狗为了晚上看电影精力充沛,下午就睡了一阵,一觉醒来,估计时间差不多了,赶紧起床到镜子前梳妆,巧的很,它家的钟表在镜子对面的墙上,机灵狗从镜子中一看,刚好是5点,正好,路上用半个小时,现在出发正好。就在它兴高采烈地赶到电影院时,电影院却已经关门了。售票员阿姨说:现在是7点半,电影早就散场了。 咦,我明明从镜子中看到的是5点,怎么一下子变成7点多了呢?为什么晚了?同学们想知道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的。 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 2通过观察图片中小女孩照镜子及你亲自照镜子,你发现了什么?. 三、交流反馈、得出规律 1.通过反馈,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镜子内外,形状相同、互相对称,方向相反。这种现象称为镜面对称现象。 2.即时练习:(课件7-10) 四、联系生活,拓展知识 师:镜面对称现象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我们一起去欣赏祖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 学教学反思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上传: 姚淇更新时间:2012-5-9 19:29:56 开学的第一天就学习了面的旋转,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能很快快适应到学习中,没有了以往的浮躁,学习热情高涨。 面的旋转的教学内容实际就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北师大版教材的重点不仅限于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为了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情境图1和图2,感受“点动成线”,通过学生用笔代替线段在桌面上平移,感受“线动成面”,通过转动竖立的数学书(代替一个长方形的面),感受“面动成体”。利用课件教学,非常形象直观,学生接收效果好 第一单元《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表面的含义,为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打下了基础。圆柱的底面积计算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新知识,因此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计算侧面积。课前布置学生如何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联系,学生预习效果很好,很快推导出了侧面积计算公式,突破了难点。本节课还存在的问题:1、计算出错多。本单元的计算都牵扯到圆周率,计算比较麻烦,出错率高,因此让学生背诵从1×到10×,提高学生计算效率。2、底面积忘记乘2,或者多算。应该让学生在做题时,审好题,弄清题意。 第一单元《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在有了圆柱、圆和长方体的相关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节课提示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要解决圆柱的体积问题,可以怎么办学生通过思考很快确定打算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那么怎样来切割呢此时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同爱们有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经验,经过讨论得出:把圆柱的底面沿直径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础上,小组拿出学具进行了动手操作,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同学们在操作、比较中,围绕圆柱体和长方体之间的联系,抽象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这个过程,学生从形象具体的知识形成过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认识得以升华(较抽象的认识——公式)。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在设计练习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反思,我概括出五种类型: 1.已知圆柱底面积(s)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 2.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r2h。 3.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 (d/2)2h。

新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最新精编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同庆初中教学设计 (导学模式) 学科:;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年月日 第一章勾股定理 §1.1 探索勾股定理(一) 教学目标: 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力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的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导入课题 出示投影1 (章前的图文 p1)教师道白: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贡献,并结合课本p5谈一谈,讲述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数学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贡献。 出示投影2 (书中的P2 图1—2)并回答: 1、观察图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正方形B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______个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的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直接发问: 3、图1—2中,A,B,C 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教师板书,A+B=C,接着提出图1—1中的A.B,C 的关系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书中P3图1—4)提问: 1、图1—3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2、图1—4中,A,B,C 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 1、图1—1、1— 2、1— 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 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 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 直角三角形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就是著名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说: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 那么2 2c 2 a= + b 我国古代称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的直角边为勾,较长的为股,斜边为弦,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来。 3、分别以5厘米和12厘米为直角边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学生测量后回答斜边长为13)请大家想一想(2)中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电视机,指的是屏幕的长吗?只的是屏幕的款吗?那他指什么呢? 五、巩固练习 1、错例辨析: △ABC的两边为3和4,求第三边 解:由于三角形的两边为3、4 所以它的第三边的c应满足2 24 2 c=25 = 3+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题,首先应具备直角三角形这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可本题 △ABC并未说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没有依据。 (2)若告诉△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边C也不一定是满足2 2 2c a= +,题目中并为 b 交待C 是斜边 综上所述这个题目条件不足,第三边无法求得。 2、练习P7 §1.1 1 六、作业 课本P7 §1.1 2、3、4 §1.1 探索勾股定理(二)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交流的习惯。 2.掌握勾股定理和他的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能熟练运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用面积证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完整版)新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目录及知识点

一年级上册 第一章生活中的数 1、快乐的家园:用□、△等符号表示数。 2、玩具: 1-5的书写笔画和书写姿势。 (1像小棒斜着放,2像小鸭嘎嘎叫,3像耳朵弯又弯,4像红旗迎风飘,5像铁钩多个横。) 3、小猫钓鱼:认+写0,0的意义:①一个也没有②起点③分界④占位 4、文具: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正确读书。 5、快乐的午餐:渗透一一对应思想,理解一样多,谁比谁多或少. 6、动物乐园:认识>、=、<,用>、=、<表示10以内数的大小。 第二章比较 1、过生日:比较大小,理解大小是相对的 2、下课啦: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比较,理解比较高矮或长短在同一起点下进行。 3、跷跷板:三种物体间的比较,最重最轻(轻重、厚薄、大小) 第三章加与减(一) 1、一共有多少:加法的含义,读写加法算式(5以内的加法) 2、还剩下多少:5以内的减法,减法的含义。 3、可爱的小猫:5以内的加减法,理解得数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 练习一 4、猜数游戏:熟练计算6的加减法,对6的加减法进行有序整理。 5、背土豆:7的加减法 6、跳绳:8的加减法、9的加减法 7、可爱的企鹅:复习6、7、8、9的加减法 8、小鸡吃食:10的加减法 9、乘车:三个数的加减法,说出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练习二 10、做个加法表(0-10) 11、做个减法表(0-10) 整理与复习 第四章分类 1、整理房间: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 2、一起来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不同。 第五章位置与顺序 1、前后 2、上下 3、左右 4、教室 第六章认识图形 1、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我说你做:运用方向摆放几何模型,强化几何特征。 第七章加与减(二) 1、古人计数:11-20 掌握顺序,初步认识十位,各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 2、搭积木:20以内的直加直减。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左右》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左右》教学反思 左右在平时中经常会用到,所以一开始我就通过提问平时我们走路时是靠哪边走?由此引出左右。在学生知道左右的标准后,我通过几个活动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伸伸左右手,摸摸左右耳,拍拍左右肩,抬抬左右腿等,同时让学生练习用左,右说一句话,并让学生交流左手、右手可以做什么事情,学生对前面的这些知识掌握得还是不错的。 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节的一大难点,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弄清自己的左和右,还要理解以其它为标准的左右方向。我做了一个练习,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当时我背对着学生举起我的右手,孩子们都知道是右手,我右手没放下来,只是转了个身,和学生面对面,再问学生现在我举的是哪边手,大部分学生都说成是左手。学生刚建立的左右标准是以自己身体的左右为标准去判断,现在要改变他们的认知标准,以面前的人物自身的左右标准去判断,学生不知所措。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只能多练习,慢慢让学生理解。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

北师大版数学数铅笔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数铅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含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4.培养学生数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1.每组有三个口袋. (1)一号口袋里有若干根小棍; (2)二号口袋里有若干根小棍(与要数的铅笔数相同). (3)三号口袋里有100根小棍,10根一捆,4号口袋内有39根小棍. 2.计数器. 3.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教师谈话:在我们每个同学的桌子上,都有一些小棍,你们想知道这些小棍有多少根吗? 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数一数,看看哪组同学数数的方法最多? 1.请同学们拿出一号口袋. 要求: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你想怎么数,再数一数,其他同学看他数的对不对,比一比那组数的方法最多? 2.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在交流的同时,根据学生数数的方法进行板书. 教师板书: 一个一个的数 二个二个的数 五个五个的数 十个十个的数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方法来数一数铅笔. 板书课题:数铅笔 3.这是老师买的一些铅笔,请同学们来数一数?用哪种方法都可以. 4.请同学们数二号口袋内的小棍. 教师:同学们在数铅笔的时候,你认为哪种方

法最好?为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觉得十个十个的数又快又对,现在,老师这里有10捆小棍,每捆都有十根,请同学们十个十个的数一数,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板书:10个十是一百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含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4.培养学生数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会数、会读100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1.每组有三个口袋. (1)一号口袋里有若干根小棍; (2)二号口袋里有若干根小棍(与要数的铅笔数相同). (3)三号口袋里有100根小棍,10根一捆,4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上传: 姚淇更新时间:2012-5-9 19:29:56 开学的第一天就学习了面的旋转,学生的表现出乎意料,能很快快适应到学习中,没有了以往的浮躁,学习热情高涨。 面的旋转的教学内容实际就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北师大版教材的重点不仅限于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为了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情境图1和图2,感受“点动成线”,通过学生用笔代替线段在桌面上平移,感受“线动成面”,通过转动竖立的数学书(代替一个长方形的面),感受“面动成体”。利用课件教学,非常形象直观,学生接收效果好 第一单元《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已经理解了表面的含义,为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打下了基础。圆柱的底面积计算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新知识,因此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计算侧面积。课前布置学生如何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圆柱有什么联系,学生预

象的认识——公式)。不足之处是:由于学生自由讨论、实践和思考的时间较多,练习的时间较少。 为了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在设计练习时要多动脑,花心思去考虑怎样才能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不同类型的题目。通过反思,我概括出五种类型: 1.已知圆柱底面积(s)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sh。 2.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r2h。 3.已知圆柱底面直径(d)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d/2)2h。 4.已知圆柱底面周长(c)和高(h),计算圆柱体积可以应用这一公式:v=π(c÷π÷2)2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