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强迫性神经症的案例报告

一例强迫性神经症的案例报告
一例强迫性神经症的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一例强迫性神经症的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是一例强迫性神经症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来访者由于受强迫性神经症的困扰,

内心非常痛苦, 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咨询师根据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主要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厌恶疗法进行咨询治疗,在接受了十二次咨询后,来访者的症状基本消失,达到了心理咨询的

预期目的。

关键词:强迫行为,不合理信念,厌恶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筱某,男,18岁,高中三年级学生,身高1.70米,体态正常,五官端正,衣着干净大方,讲话语

速较快,思维清晰。个人成长比较顺利,无重大躯体疾病病史。家庭经济条件中等,家有父母和姐姐,父母皆为农民,在家务农,父亲高中文化水平,母亲小学文化水平。姐姐初中毕业后一直

在县城打工。和父亲关系疏远,和母亲关系还可以,和姐姐关系比较好。家族成员中无精神疾病史。现在因强迫行为(翻书)而导致精神痛苦基本无法学习,故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ef3500685.html,

SCL—90测验结果:

躯体化0.9 强迫2.9 人际关系2.0 抑郁1.1 焦虑2.4 敌对0.7 惊恐0.8 偏执0.7 精神病性0.6

二、主诉:自卑,睡眠不好,心情烦躁、压抑,做什么都没有兴趣,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自

己明明知道书本里边没什么东西,但还是禁不住的去看,并为此感到非常苦恼,上课时间基本

都消耗在看还是不看的矛盾冲突中。

来访者自述:从我小时候起父母每天忙于种蔬菜大棚,很少有时间对我进行管教,我大多数时间是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整个家族就我一个男孩,父亲对我期望很高,希望我能成才为家庭争光。母亲对我宠爱有加,父亲则对我管教严格。奶奶性格内向,很少上街串门找别人玩,

所以,我小时候大多在家里玩,和周围人接触较少。从幼儿园至小学都是乖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到了初中后,学习成绩明显不如以前突出了,为此而感到苦恼过。考高中时因为比录取分数线低2分,拿了九千元委培费才得以来到高中继续上学。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关注自己的

吃穿打扮,很想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但表现的同时又感到紧张和不好意思,父母来看自己的

时候,也感到不好意思,不愿意让同学们见到他们。初中四年级下学期,出现过失眠、头痛,看

到书本上有任何划痕一定要擦干净才行。对自己的衣物也非常在意是否脏了。翻书的时候总感觉书本里边有东西。但中考过后情况有所减轻,虽然也偶尔发生过几次类似的强迫行为,但很快就过去了,对自己的生活也没有造成什么影响。最近半年多,翻书的时候总感觉书本里边有什么东西,但自己明明知道没什么东西,但还是控制不住去翻书,为此感到苦恼,做什么都没

有兴趣。现在离高考只有100天了,自觉这种状况使得自己不能学习,致使成绩越来越坏,严重影响了生活,因此来到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希望能把问题解决掉,尽快的投入到学习中,提高

学习成绩迎接高考。

三、观察和他人反应

父母叙说:筱某从小脾气很温顺,从不惹事。从初中二年级开始,我们周末去接他或者平日里给他送点好吃的,他让我们把三轮车停的离学校门口远一点,好像是不愿意让同学和老

师见到我们。现在除非有特别的事情,否则不会来学校来找他。周末回家也不愿意在家里待着,常常跑到他奶奶那里去玩,或者去找他姐姐。有话很少跟我们说,我们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任课教师反映,筱某上课时小动作不断,总是对书本翻来覆去的看,问他干什么的时候,他

总是苦笑着说:我老感觉书本里有东西。我们对他的举动感到不可思议。和同学关系比较疏远,喜欢独来独往。学习成绩中游偏下,但数学学习成绩很优秀。来源:考试大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筱某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 家庭经济条件中等,家庭中

未发生过重大变故。朋友比较少,个性内向。交谈时不愿正视别人的眼睛。主动来咨询室寻

求帮助。思维条例、清晰。

四、评估与诊断:

本案例最有可能的诊断是:非精神病性障碍、神经症性障碍、强迫性神经症。

对该来访者的临床表现进行量化评估时,可按照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进行评定:

1、病程:半年以上,评分2分;

2.精神痛苦程度:自己摆脱不了,需借别人的帮助或处境的改变才能摆脱,,评分2分;

3.社会功能;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完全不能进行学习,评分3分。

总分为7分,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改变超过3个月,神经症的诊断成立。

诊断依据:

1、强迫症状。

2、内容泛化。

3、有自知力,能够主动求医。

4、病程持续时间较长。

5、社会功能已经受损。

6、精神负担重,内心痛苦。

对该案例的鉴别诊断如下:

1、与精神病相鉴别:筱某的知情意是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症相鉴别:抑郁症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兴趣减退,有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筱某无此典型症状,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

3、与焦虑症相鉴别: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该来访者虽然表现出焦虑症状,但与强迫症状相比焦虑症状不是主要的,而是强迫症状的伴发症状,因此可排除焦虑症。

4、与恐怖性神经症相鉴别:恐怖性神经症的特点是对不应感到恐惧的对象和情景感到恐惧。筱某无此典型症状,因此可以排除恐怖性神经症。

筱某的心理与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强迫性翻书;

2、人际关系紧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及亲子关系);

3、学习适应性不良。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家长和来访者协商,确定如下

咨询目标:咨询的根本目标是咨询师和筱某通过认知行为技术发现并纠正筱某不合理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教会筱某一些适应环境的技

能,以帮助他改善不良的情绪和行为,使认知和行为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咨询目标符合如下七个要素:具体、可行、积极、双方可以接受、属于心理学性质、可以评估、多层次统一性。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减少来访者的强迫性翻书行为;尝试与别人的目光接触,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改善睡眠质量;增强生活兴趣;使来访者能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习成绩。

终极目标与长期目标:完善来访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其潜能,促进其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采用的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根据分析,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适应不良的社会交往和强迫性翻书行为上。人际交往困难、学习成绩的下降,与其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和强迫行为有直接关系。而这一系列的不良行为模式,都有其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作基础,与个体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观念

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还有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因此本案例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双方可接受的厌恶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加以矫正,防止来访者症状恶化,帮助来访者尽快恢复正常状态。同时在取得来访者同意后,让任课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咨询过程,以便更快更有效的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促进其人格成长。

适用原理:

(1)贝克和雷米的认知行为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因此治疗的着眼点是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通过行为矫正技术学习适应性行为方式,从

而建立合理观念和适应性行为,努力使认知和行为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

(2)厌恶疗法的基本原理是经典条件反射。通过附加某种刺激的方法,使来访者在进行不适行为时,同时产生令人厌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如此反复实施,结果使不适行为与厌恶反应建立条件联系。以后尽管取消了附加刺激,但只要来访者进行这种不适行为,厌恶体验照旧产生。为了避免厌恶体验,来访者不得不中止或放弃原有的不适行为。

2、正确使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参与性技术、影响性技术,同来访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明确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利与义务:

来访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

(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

(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

(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

(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

(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5)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责任

(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

(2)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

(3)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来访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

(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来访者;

(3)本着对来访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

(1)向来访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

(2)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3)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4)尊重来访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来访者。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左右。共计咨询10次左右,具体次数和时间安排视来访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咨询收费:因是学校心理咨询,故不收费用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2006年2月25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探寻改变意愿;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谈话法,测验法。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咨询基本情况;通过摄入性会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筱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向筱某父母了解到筱某成长过程顺利,没有重大事件发生过,教养方式不统一。

2、通过正确使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参与性技术、影响性技术,同来访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

3、指导筱某进行SCL_90测验。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因子分显著。

4、分析筱某问题的成因,从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分析引发筱某目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原因有:

(1)自幼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下长大,受性格内向的奶奶的影响,不习惯和周围的其他人交往,形成了人际交往不适的行为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其和周围环境的脱节,认知方式出现偏离。行为模式和认知方式的偏离相互影响, 另外筱某父亲的严格要求,养成了筱某追求完美的行为习惯, 筱某心理健康水平一般,有患强迫症的个性基础,这些促成了筱某自卑、强迫症状、人际交往不适。

(2)初二到现在正处于青春期,强烈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深切重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十分关注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征。对自己的家庭状况感、长相到自卑,害怕被同学和老师们发现父母的衣着不好而看不起自己等。因自卑进而更加自闭,人际关系疏远,认知偏差越来越大。

5、在筱某同意的前提下,让其父母和老师参与到心理咨询过程中,辅助心理咨询,将分析结果反馈筱某父母和教师,并做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筱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

6、布置家庭作业:用宣泄和放松训练调节情绪,总结对自己的看法和理由,记录到家庭作业本上。

第二次2006年3月5日;第三次2006年3月13日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确定具体问题。

3、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减少强迫行为次数。

4、增强自信心,降低自卑感。

方法:谈话法,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具体化,厌恶疗法。

过程:

1、讨论认知作业:筱某主要总结如下几条:“家庭条件不好,长相不好,成绩不理想,没有知心朋友,所以自卑”,“脾气好,从来不与人打架,不给父母添麻烦”“不懂得怎么交往,感觉自己很笨”,咨询师引导其对这些看法进行细致的体验和反省。

来访者:我感到自己很笨,都18岁了,却不知道怎么和别人交往。

咨询师:你认为到18岁应该能够处理生活的很多问题了,而现在自己却连如何和别人交往都不知道,因此你觉得自己笨。但你的数学学习成绩很棒啊。

来访者:对啊,我真的很笨.数学好是因为我感兴趣的缘故吧,我从小就喜欢数学。别的方面都很笨。

咨询师:那么你说的笨,就不是全部的你都笨吧,只是某些方面可能没有兴趣,可能因为没有去做过,所以,也就没有相应的能力去做好而已,想想是不是这样?

来访者:……好像是这样。

2、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筱某介绍认知行为疗法和厌恶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某些不易理解的地方通过打比方的方式进行解释。

3、运用提问和自我审查技术引导筱某确定咨询问题。鼓励筱某谈谈对自己的看法,包括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等。以自卑和学习成绩下降事件为线索去探寻筱某的不合理观念有:“我很笨,不懂得怎么交往,没有知心朋友,学习成绩不好;别人都不喜欢我;因为我的家庭、长相和学习成绩不好,别人看不起我;别人不喜欢和我交往;我是一个没趣的人;我这个样子怎么会快乐”等不合理观念,作为咨询中要解决的问题。咨询师引导筱某分析这些不合理观念。通过与咨询师共同努力,筱某学会分析自身的不合理观念。随着分析的深入,筱某开始意识到自身个性及认知观念导致了问题的产生,逐渐认识到自卑原因及危害,并产生强烈的改变意愿。给筱某演示厌恶疗法的操作,当出现强迫行为时,用套在手腕上的橡皮筋用力击打自己,强迫观念和冲动不消失,弹击不止。筱某反应,效果不错,强迫症状开始减少。

4、向筱某的父母其他家庭成员、老师交流咨询所得,让他们特意积极评价筱某,只找其

优点,记录到作业本上,协助筱某提高自信心克服自卑。

5、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运用共情、热情、真诚、尊重、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以及参与性技术和适当运用影响性技术加深咨询关系。

6、布置咨询作业:

(1)坚持使用咨询中学到的自我审查技术和厌恶疗法。每天写下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和不适行为;记录下已经建立的合理观念和行为。

(2)尝试每天主动与不同的两位同学打招呼交往,并对过程、别人的反应、自己当时的感受做纪录。让父母老师找筱某的优点,并纪录到作业本上。

(3)尝试坦诚自己,每天和父母交流自己的感想和行为。

(4)阅读认知疗法的书籍

第四次2006年3月20日;第五次2006年3月28日;第六次2006年4月3日

目的:

1、进一步分析不合理观念,增加合理信念和适应性的行为。

2、提高自控力,减少强迫行为。

3、提高社交技能。

4、增强社会支持,增强自信,降低自卑感。

方法:谈话法,建议,模仿,演示,厌恶疗法。

过程:

1、检查家庭作业,和筱某一起对其纪录做分析,发现已经和二十多位同学说过话了,他们对自己也很热情,而不象自己原来想象的那样看不起自己所以不和自己交往,但感觉到和别人在一起没什么可聊的,为此感到窘迫,希望能在咨询过程中学习解决的办法,初步意识到自己内向的性格和自卑情节及不合理信念使得自己主动远离了他人。别人找到筱某的优点有:爱干净,脾气好,做事认真,脑子好用,数学成绩棒等。促使筱某转变对自己的看法的同时增加筱某的合理信念和适应性的行为及改变的信心。

2、检验表层错误观念,进一步分析不合理观念:通过上几次的家庭作业,让筱某体验到和别人打招呼的时候,别人对自己也是很热情的。和别人交往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困难。通过行为演示、模仿,让筱某扮演不同的角色,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检验以往对自己的错误认知方式“我很笨,所以现在什么都做不好” ,使其更加客观的看待自己。筱某发现“我的性格可以改变”,“有些事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不断的实践,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了,会处理很多事情了”“长相不出众,但也算不上丑”。对筱某在交往和自我分析的进步及时鼓励和强化,肯定其在咨询过程中获得的进步,引导筱某对事件合理评价。

3、继续使用厌恶疗法。矫正过程中出现过反复,但随着使用的增加,强迫症状开始明显减少。

4、通过尝试和别人的交往,感到自己心情舒畅了很多。可以开始和别人在一起吃饭了,课外活动打球的时候,自己尝试去参加,开始感到很不习惯,慢慢的发现参加打球可以认识很多人,感觉也开始变好了。

5、评估本阶段的咨询效果,筱某已经可以融入集体活动,和别人建立了较亲密的交往。强迫症状明显减少,自卑感降低,对自己的改变信心十足。

6、布置家庭作业:

(1)找父母、老师、同学的几个优点,记录下来,重新评价自己的家庭地位及对父母的评价,模仿自己的同学、父母、老师的优点。

(4)让父母、老师、同学继续帮助筱某发现其优点,记录到作业本上,进一步帮助其克服自卑。

(3)主动和周围同学多交往,多参加集体活动,课堂上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

(4)继续阅读认知疗法的书籍,坚持使用放松训练和厌恶疗法。

第七次2006年4月9日;第八次2006年4月14日;第九次2006年4月20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纠正核心错误观念。

3、增强自信心。

4、进行阶段性评估。

方法:谈话法,认知行为法,语义分析技术。

过程:

1、反馈作业:强迫行为出现的次数开始减少,自卑感降低,能用一些合理的信念处理日常生活事件。别人找到自己的优点有:“做事认真,孝敬老人”“脾气好,喜欢帮助别人”“对问题有独到的看法”“脑子好用,学习进步很快”等。这些让筱某感到意外的同时,非常高兴。通过与别人的交往加深,筱某发现交往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打听到很多小道信息。课上回答老师的提问,虽然站起来回答的时候感到紧张,但坐下后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兴奋,感觉自己正在向积极的方面发展。

2、灾变怯除让筱某认识到他对事物的夸张性的认知。

咨询师:现在我们重新确定对自己的认知评价。你还觉得自己笨么?

来访者:我不笨,只是在学习和交往上遇到了问题,通过努力不断的实践,我想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现在我努力真诚和别人交往,有几个人对我挺好。

咨询师:同学们因为你的家庭经济不好而看不起你了么?

来访者:基本上没有人因为我的家庭或成绩看不起我,只要好好表现,我觉得自己还是受别人欢迎的。

将核心的错误观念:我很笨,我很丑,我什么也做不好,我这样怎么会有理想的未来等挖掘出来,通过分析,将其纠正掉,达到重新归因和认知重建。

3、肯定其学习能力,筱某进一步加强和周围人的交往,继续挖掘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建立了更多的合理信念。对自己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过程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和监督。

4、评估上阶段的咨询效果,筱某的交往能力获得较大提高,能够处理生活中的一部分事件,自卑感大大降低,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5、布置咨询作业:

(1)进一步拓展和别人的交往,纪录下生活中快乐的事情、自己优点和长处和别人交往的感受。每天复习一遍, 运用“正强化”技术正面积极评价自己,增强自信心。继续审查存在的不合理观念和行为方式,提高对认知观念和过程的监督调控能力,不断练习巩固新习得的观念和适应性行为,将所学技能迁移到生活中。

(2)阅读认知疗法的书籍,坚持使用厌恶疗法。

第十次2006年4月26日;第十一次2006年5月6日

目的:

1、巩固新观念,巩固咨询效果;

2、准备结束咨询。

3、阶段性评估咨询效果。

方法:谈话法,厌恶疗法,阅读疗法。

过程:

1、反馈作业:筱某记录了大量的快乐事情和感受,总结了已经取得的成功:培养了合理的信念和行为,强迫行为明显减少,自信心不断的提高。明确知道自己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用学到的理论和方法面对生活。充分调动了筱某的内在潜能进行自我调节。

2、继续阅读认知疗法的书籍。

3、准备结束咨询。告知筱某将要结束咨询,让其有心理准备。

4、进一步巩固与父母、老师及同学的关系。

5、对咨询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筱某基本能够用合理观念应对生活事件,强迫翻书的观念和行为已经比较弱了,对认知过程和方式有一定监督水平,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6、家庭作业:

(1)继续检验表层错误观念,通过模仿、演示等增加对生活事件的体验。并在生活中将自己所学不断运用、体会、总结、改进。

(2)继续运用语义分析技术纠正自己的核心错误观念。

(3)继续阅读认知疗法的书籍和使用厌恶疗法。

第十二次2006年5月12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基本结束咨询

方法:谈话法,心理测验法,认知复习。

过程:

1、筱某反映强迫行为已经较少发生,心理状态比较稳定。

2、告知要继续阅读认知疗法的书籍。

3、进一步巩固筱某与父母、老师及同学的关系。

4、做了SCL-90心理测验,结果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5、基本结束咨询,做好咨询的回顾和总结,对筱某的进步给予正性反馈与强化,帮助筱某把咨询过程中学到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用合理的观念和行为模式面对未来生活。

八、咨询效果评价

1、筱某的评价:“强迫翻书的观念和行为基本没有了”“上课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可以用在学习上了”“学习效率很好,成绩提高很快”“和别人说话时敢看别人的眼睛了,感觉比以前轻

松了”“对高考,我一定会尽力的”“有信心让自己变得更好”

2、筱某社会生活适应状况改变的客观现实:上课学习基本正常;和周围的同学来往频繁;有自己的朋友了;精神面貌比较好。

3、筱某父母的评定:“筱某回家后愿意与大人说话了,也愿意与邻居、同学接触了”;“回家后还能帮着干活”;“精神头比原来好多了”。

老师、同学们的评定:上课认真了,小动作明显减少,有不会的问题能主动问同学和老师,考试成绩有所提高。性格比以前开朗了,合群了,能够和别人在一起吃饭,热爱参加集体活动。

4、SCL—90测验结果:

躯体化0.6 强迫0.7 人际关系0.7 抑郁0.6 焦虑0.5 敌对0.4惊恐0.4 偏执0.5 精神病性0.4表明筱某心理问题基本解决,各项指标已经恢复正常。

5、咨询师的评价,根据咨询师的观察,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筱某的自卑消除, 改善了焦虑和抑郁情绪问题,强迫症状基本消失,人际关系获得良好的发展,提高了心理适应

和健康水平、学习适应性水平,整个人变得更加成熟理智了。咨询过程条理清晰、步骤完整,每一次咨询具有独立性的同时也保证了咨询过程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符合循序渐进、步步提高的咨询要求。

以后做随访调查,发现筱某人际交往、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有较大进步,能够用更

加宽容和理智的态度面对生活。高考成绩虽然不理想,但筱某能清楚的知道是因为自己以前落下的太多的缘故,能坦然接受,考取一专科学校后欣然上学去了。

参考文献

1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版.8;260;280

2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第1版.2;86-102;119-120;239-243

3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月第1版.44-98;119;132-134

4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233;248

5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 430-432;467-469

6 丛立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104-106

7 李鹰.青少年性教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1-7

7种神经症的诊断-

7种神经症的诊断 一、焦虑性神经症 1、排除精神病: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主观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人格相对稳定,说明该求助者不属于精神病。 2、症状表现:存在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型不安(根据案例中的症状写)。 3、存在变形心理冲突: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4、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根据孟德解析); 5、严重程度: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受到中等程度损害。 6、心理测验结果及相关资料等支持本诊断。(如果题中给出SAS量表) 7、又根据许又新关于神经症的评分标准,该求助者在病程、内心痛苦程度、社会功能的得分≧6分,神经症的诊断成立。(可以根据题中的信息详细描述得分情况) 特殊记忆:惊恐障碍发作(急性焦虑状态)影响社会功能;20分钟自动缓解;一个月发作三次,有预期的焦虑。(根据孟德解析) 二、抑郁性神经症(参考习题集P339答案) 1、排除精神病: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另一种写法) 2、症状表现:病前有抑郁性格;有精神因素诱发;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意志下降、焦虑、自我评价过低、绝望、有自杀倾向等(根据案例中的症状写)。 3、存在变形心理冲突:造成内心持久的痛苦,不能摆脱; 4、病程: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以上(根据黄书P98) 5、严重程度: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受到中等程度损害。 6、心理测验结果及相关资料等支持本诊断。(如果题中给出SDS量表) 7、又根据许又新关于神经症的评分标准,该求助者在病程、内心痛苦程度、社会功能的得分≧6分,神经症的诊断成立。(可以根据题中的信息详细描述得分情况) 三、强迫性神经症(参考黄书P351) 1、排除精神病,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主观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人格相对稳定,说明该求助者不属于精神病。 2、症状表现:存在强迫(洗手)的行为,(为清洗和不清洗苦恼)。 3、存在变形冲突:造成内心持久的痛苦,不能摆脱; 4、病程: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以上; 5、严重程度:求助者的社会功能受到中等程度损害。 6、又根据许又新关于神经症的评分标准,该求助者在病程、内心痛苦程度、社会功能的得分≧6分,神经症的诊断成立。(可以根据题中的信息详细描述得分情况)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以下是关于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 "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 ·

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趣味心理实验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的测验,结果发现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促进脑功能发展的 ·

神经症案例:学习能力受损的高中生

学习能力受损的高中生 迟雅 ZY:高二女生,因为学习障碍而休学,休学后心理状况仍然没有得到好转,反而每况愈下,因此到处求医问药,但是没有收到理想效果,于2013年5月21日向迟雅求助。 一、求助者一般情况 求助者自述:我已经休学一年多了,休学前就已经出现学习困难问题,总感到力不从心。一看书就紧张,心跳加快,并且觉得自己根本看不进去。尤其是服用西药以后,感觉大脑明显不好使了,目前,觉得自己哪门都学不进去,哪门都不会看懂听懂,到学校肯定什么都不行。别人一提有关学习的事儿,我就开始情绪低落,感觉对学习很排斥,对未来很担忧。根本就没有一个兴奋点让我有动力。我感觉自己记忆力减退了,课文单词都背不进去,感到自己大脑迟钝,别人叫我带什么,我立刻就忘了,别人说话稍微快一点我就听不懂,而且有时别人说一句话里面有些字听不懂。注意力也不集中,有时别人和我说完了,过一会我才意识到,还得让人家再说一遍,看书一会眼神就开始迷离,经常是看了一大段都不知道讲什么,也没有耐心看。有时还为重返校园而倍感担忧,一想上学的事情就紧张害怕,一股恐惧之感流遍全身。 二、心理评估与诊断 求助者属于神经症状态,尤其对学习过敏。问题的形成,主要与

青春期和完美主义人格有关。从小家长对其要求十分严格,不允许她有一点点瑕疵,她自己一直以来也表现得比较优秀,遇事比较较真,因此形成了完美主义人格,一旦哪个方面不如别人,内心中就会产生压力,因此而极度不安。长此以来,消耗大量的心理能量,导致心理透支。在小学、初中,她本在多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使其内心的完美主义人格得到满足,可是到了高中,人才济济,强手如林,成绩始终不能按照想象中的继续名列前茅,所以她失去了优势地位,因此内心严重失衡,内心的压力与日俱增,日积月累,到了第二年,进入了神经症状态,因此,导致学习能力严重受损,造成恶性循环,所以才会在休学的状态下心理状况仍得不到好转,四处求医问药反而没有效果。 咨询师了解的情况:求助者情绪低落,兴趣降低,意向减退,自我评价偏低,觉得自己是个废物,是个累赘,是寄生虫,有时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因此自己的人生没有了意义,已经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泪点非常低,听一首歌会流眼泪,看场电影会流眼泪,想到学习困难也会哭,总是把事情往坏处想,全想不好的事情,觉得自己不可能有未来了。 三、心理调适过程 连续三个多月的心理调适:身心同调,补充心理能量,利用认知疗法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帮助她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克服完美主义。帮助求助者逐步实现了停服西药,,是她找回了学习的动力与自信,恢复了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于2013年秋季开

强迫性神经症案例:我感觉活着没意思

我感觉活着没意思 迟雅 JM是高三女生,因为出现多种强迫症状,无法正常学习,于2008年3月30日向迟雅求助。 求助者自述:一段以来,一切顺利,学习成绩始终在班级名列前茅,他们的班级又是学校的所谓两个火箭班之一,因此成绩在全校也属于名列前茅。过了一段时间,因为她与另外几个复课生走得比较近,其中有一个是男生,有人就编造说他们在谈恋爱。结果,她就没完没了地考虑这个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强迫性思维。在此之前,有一个女生,也是个复课生,经常在她面前说“活着没意思”,她就经常劝导她。可是,时间长了,她也感觉活着没有意思。问题发展越来越严重,春节后,发展到了自己控制不了的程度。每天在强迫与反强迫中生活。后来,经班主任老师介绍,到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去咨询。那里的咨询师询问情况后,说是心理压力太大,要给她减压,用一种仪器戴在头上,并且告诉她说,这种仪器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可是,做了几天的减压,不见效果。她开始着急,认为全世界最先进的仪器都治不了自己了,自己以后就完了。于是,整天躺在床上,愁眉苦脸,伤心落泪。开始的时候,父亲对孩子的问题还有些不理解,甚至对孩子发脾气,认为孩子不懂得珍惜。后来,经过孩子述说,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3月末,高三的二模考试,语文没有参加,其他科目参加了,成绩还可以。但是还是受了较大的影响。求助者舌质红,少苔,脉象有力,每分钟90多次。睡眠充足,比较正常,很少做梦。大便

正常,月经正常。头不痛,食欲不是很旺盛。 自幼聪颖,学习成绩好,性格也好,爱好体育。小学曾经跳级。 2007年高考得分为627分,因为志愿没有报好,被录取的学校自己感到不理想而选择复课。 诊断: 强迫性神经症——强迫性思维,强迫性关注。强迫中伴随着焦虑,严重程度比较低。 诊断依据:一是时间较长,已经半年年以上;二是社会功能受损,严重地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三是出现严重泛化。 治疗: 第一次咨询: 求助的当天,咨询师与求助者讨论了她心理问题的原因,告诉她问题很快会解决,给她信心与希望。与此同时,讨论了引发焦虑的原因,如何预防和克服焦虑的方法。 第二天父亲反馈信息:孩子昨天回去,信心大增,唱歌唱到11点就寝。感觉咨询师说的每句话都非常正确。第二天下午,在父亲的陪同下,登元宝山,因为太累,回来后很早就睡了。第三天下午,在父亲的陪同下去了五龙山。希望再早点再次跟咨询师交谈。 第二次咨询:2008.4.2 咨询师与求助者单独交流了一个小时。求助者说,她还有强迫思维,但有所好转。此时,求助者可以在课堂上听课了。 这次咨询师主要与求助者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一例自卑心理的案例分析 摘要:本案例是一自卑心理的案例。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整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离婚女人形象不好”所至,主要症状表现为: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有明显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强烈的自卑感,导致心情压抑、苦闷焦虑;人际关系紧张;睡眠不良。该求助者自知力完整,有急切的求医欲望。根据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排除了精神病与神经症,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针对此类问题最有针对性和效果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过程经过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的确立,心理咨询,结束与巩固三个阶段。整个过程以消除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结合行为治疗手段,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行为模式。经过四次的心理咨询后,根据求助者的自我评估和他人反映,心理测验结果,咨询师的评估:焦虑情绪缓解,自卑心理显著改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本案例成功运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改善求助者的自卑心理有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自卑,一般心理问题,不良认知,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刘某,女,36岁,某公司职员,会计,高中文化,离异,汉族,无宗教信仰,目前与父母同住一普通社区。 2.个人成长史:求助者性格文静、内向,但在熟悉的人面前言语较多。在家排名最小,父母均为农民,上有一姐,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对子女顺其自然管教,气氛宽松,促成求助者任性、固执,脾气急躁,姐姐平时也让其三分。幼时经常能主动与父母交流;曾听母亲说起一女邻居有婚外恋导致离婚,自此对离婚问题怀有负性想法,认为女人离婚不光彩。读初三时有一男同学向其表达爱意,求助者嫌其相貌丑陋而拒绝,并以此作为笑料在父母面前述说,遭到父母的责怪, 认为不应嘲笑别人短处。自此很少主动再与母亲交流,但有些话愿意跟父亲说。觉得父亲虽为农民,但身材高大,脸相俊朗,而且善解人意,不轻易发火,还比较幽默。求助者数次在姐姐跟前表示,将来嫁人就要嫁爸爸那样的男人。为此曾遭到姐姐的讥讽,说求助者有恋父情结。24岁那年,偶遇初中毕业、做司机的小学同学林某。林某生性活泼,爱开玩笑。求助者无意间发现,林某1.8米个头,有几分父亲的“遗传因子”。两人相爱了,半年后结了婚。好景不长,求助者生完孩子不久,就发现丈夫有了外遇。规劝不成,继而发生争吵。争吵中林某常将其打倒在地。求助者想尽办法挽回,情况仍愈演愈烈,万般无奈之下,在孩子3岁时,两人离了婚。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史。有一与其有类似离异经历的女友。 3.精神状态:意识清醒,思维正常,情绪焦虑易紧张,有一定自制力但易激动,言行一致,人格较稳定。 4.身体状态:近两个月睡眠较差。 5.社会功能:人际关系紧张,工作容易分心,考勤状况良好。 6.心理测验结果:1)SAS:标准分55;2)SDS:标准分56; 3)SCL-90:总分156,人际关系敏感2.2,抑郁2.4,焦虑2.1。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1.主述:离婚后,求助者摆脱了暴力阴影,但认为离婚是可耻的事。其一同样经历的要好女友,也持相同看法。也因此求助者对婚姻毫无信心,从不主动交男朋友。一直对外界刻意隐瞒离异一事。后来,一同事偶然得知她的事情,并告诉了其他同事。求助者知道此事后,心里很不安,开始觉得同事以异样的、甚至鄙视的目光在看自己,而个别同事有意无意问起其家庭的事,更让其感到是故意羞辱自己,觉得更加

一例高三女生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一例高三女生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张丽[关键词]高中生;神经症性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一、一般资料来访者:陈某,女,18岁,高三复习学生,出生在农村,与父母同住,有一姐姐,已结婚。父母经商,在家的时间很少,对其关心很少,家庭经济状况中等,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他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二、个人成长史来访者属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父母亲忙于经商,多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回忆六七岁时,一个夏天的中午,与本村的几个小朋友在村头的路边玩耍,曾经受到过一男子的惊吓,当时父母在外经商,没有跟父母说这件事。身体健康,未患过重大疾病。奶奶经常对来访者说女孩子大了要自重,不要与男孩子在一起打打闹闹,否则别人就会笑话“不正经”。陈某自我要求高,学习成绩好,自尊心强。因父母工作忙,对其心理成长方面关心得很少,所以陈某养成了凡事藏在心里,不与人交流,遇事自己拿主意、自己处理,非常独立要强的性格,对许多事情尽量做得尽善尽美。精神状态:来访者有一定害怕、紧张、担心、情绪低落等焦虑、抑郁和恐惧表现。身体状态:有出汗、失眠、心慌、发抖等躯体不适感,但体检报告均正常。社会功能:学习效率下降、人际关系紧张。心理测验结果:根据来访者以上资料的分析,选择以下心理测验:SCL-90、SDS、SAS。测验前对来访者说明测验对其心理问题诊断的意义,并征得了来访者及其家长的同意。1.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2.6,强迫症状1.5,人际敏感2.7,抑郁2.5,焦虑3.2,敌对1.8恐怖2.8,偏执1.0,精神病性1.4,其他1.5;总分178;阳性项目数44个。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可以考虑筛选阳性。2.抑郁自评量表( SDS)分:粗分46分,标准分57分,提示有轻度抑郁。3.焦虑自评量表(SAS)分:粗分55分,标准分68分,提示有中度焦虑。三、主诉主诉:害怕擦黑板,一想到擦黑板就紧张、害怕、心慌、发抖,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下降四、观察和他人反映心理咨询师的观察:来访者衣着整洁,头发整齐,脸色稍带疲倦之意,讲话语速较快,言语流利,声音清晰,眼睛发红,意识清楚,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从进入咨询室到叙述完毕,都表现得比较自如,但在谈到擦黑板、高考时,表现出明显的担忧和焦虑,手开始搓动,后背一会儿靠在椅子背上,一会儿又离开,明显不安和紧张。父母反映:高考失败对她打击很大。虽然自己主动选择复习,但这学期能看出她压力很大。最近几个月老发脾气,家人都觉得是压力大造成的,最近学习成绩不如以前,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家人心里也很着急,但又帮不上忙。老师反映:陈某曾提出过调到复习班去,但因学校已经这样安排了,就没同意。陈某好像是很失望。这段时间学习状态不是很好,看上去很焦虑。开始学习成绩是全班第一,现在已经下降到二十多名。五、评估与鉴别诊断1.心理状态的评估:求助者有害怕、紧张、不安、情绪低落、担心、发抖、失眠等心理和躯体症状,痛苦情绪自己不能摆脱,学习效率下降。由此可判断来访者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属于心理不健康状态。2.诊断:神经症性心理问题。3.诊断依据:(1)身体症状检查,各项结果呈阴性。(2)引起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什么关系,涉及生活中不太重要的事,且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 (3)痛苦情绪体验持续时间为两个月,未超过三个月。(4)精神痛苦难以自己解脱,对学习、人际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5)出现了回避行为。(6)本案例虽有恐惧的症状,但持续时间较短,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不重,未达到神经症的诊断标准。最终诊断为“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来访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1)改变来访者错误的认知观念:“我高考失败说明自己很无能”;“我喜欢男同学是不正经,是坏女孩”。(2)消除来访者的不良情绪:日常学习中的焦虑,对擦黑板的恐惧,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运用放松技术和积极的自我对话,以降低焦虑水

案例分析问答题

案例分析问答题: 1、一般心理问题 2、严重心理问题 3、神经症(分类) 4、精神病 一、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生理方面: 心理方面: 二、对该求助者作出诊断的程序是什么? 1、根据并与非病的三原则,根据有无自知力,有无主动求医行为,是否存在逻辑思维方面的异常症状等,判断是否为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有何症状 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反映强度,有无泛化,是否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病程:多长时间 3、参考心理测验的结果。 4、最终作出诊断: 三、对该求助者的诊断及依据是什么? 诊断依据: 1、根据并与非病的三原则,自知力,求医行为,有无精神症状,排除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有何症状 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反映强度,有无泛化,是否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病程:多长时间 3、根据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等支持本诊断。 4、最终诊断:…… 三、对该求助者的诊断及依据是什么? 诊断依据: 1、根据并与非病的三原则,自知力,求医行为,有无精神症状,排除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有何症状 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反映强度,有无泛化,是否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病程:多长时间 3、根据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等支持本诊断。 4、最终诊断:… 四、对该求助者需做那些鉴别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 1、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并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就医,常常便显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患者,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的心理问题。 3、与某类性神经症相鉴别:……. 五、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1、生物原因:是否有躯体疾病、生理年龄、性别因素2、心理原因:认知方面,性格, 3、社会原因: (1)家庭教养模式, (2)生存环境(负性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 (3)人际关系 (4)社会支持系统, (5)社会文化(道德、风俗、习惯等)等。 六、对该求助者可选用什么心理测验并说明理由? 根据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围绕已形成的初步诊断,对该求助者可选用的心理测验及其理由如下: 1、可选用MMPI测验,用来探寻病理人格特征以及作为精神病的鉴别诊断。 2、可选用SAS测验,以评估其在焦虑方面的状态及程度。

强迫症简介以及案例分析

强迫性神经症(简称强迫症)。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或/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这些症状出于病人内心的,但不被体验和自愿产生,而是病人不愿意想的。明知是不合理,但不能摆脱,使病人感到痛苦,与其本人的人格格格不入。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缩写OCD)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患病率为0.05~1%,占精神科病人总数的0.1~2%。国内流行学调查的本症时点患病率为0.3‰。常于青壮年期起病,性别分布无显著区别。 发病机制 遗传因素、强迫性性格特征及心理社会因素均在强迫症发病中起作用。 遗传因素 患者近亲中的同病患率高于一般居民。如患者父母中本症的患病率为5~7%。双生子调查结果也支持强迫症与遗传有关。 性格特征 1/3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其特征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分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 精神因素 上海调查资料中35%患者病前有精神因素。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当躯体健康不佳或长期心身疲劳时,均可促进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关于发病机理也有不同解释;巴甫洛夫学派认为在强烈情感体验影响下,大脑皮质兴奋或抑制过程过度紧张或相互冲突形成孤立的病理惰性兴奋灶,是强迫观念的病理生理基础。心理动力学派认为强迫症状来源于被压抑的攻击性冲动或“性欲望”。有人用学习理论解释强迫观念是激发焦虑的刺激和该观念间建立条件联系的结果。关于扣带回活动过度可能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的说法,尚缺少扣带回的结构或功能改变的直接证据。原理心理学认为:觉察系统本身具有配置功能,前额叶是以配置的方式设立一个参照样本。参照样本能够直接对照本义系统产出的样本,分析客观事物的相对意义,使人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恰当的反应。让人们清醒时前额叶样本能够一直点亮丘觉,决定了人们当时的意识状态和心理环境。强迫症过于强化某一个或某一类样本的配置,从而产生强迫症状。如果将强迫症状让当事人当作病症看待,反而强化了症状,如果说服当事人能够信服这不是病症,反而有利于学习、记忆,并让当事人坚持用强迫法去学习、记忆,强迫症状很快消失,对治疗临床强迫症效果显著。 强迫症是一种比较难治的心理疾病,它带给人的痛苦是非亲身经历者难以体会的。 1、人都有强迫倾向

一例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f3500685.html, 一例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作者:周晨旭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3期 摘要:对一例出现神经衰弱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求助者,应用放松训练和认知行为疗法来对抗头痛引起的负性情绪,从而达到缓解头痛失眠症状及不良情绪的目的。经过5周5次的咨询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个月后随访,求助者的头痛等症状缓解,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社会功能。 关键词:神经衰弱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放松训练;合理情绪疗法;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 求助者吕某,女性,17岁,高三学生,汉族,云南红河人。身高1.60米,体态偏瘦,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有一弟弟14岁,读初中;父亲为工厂工人,初中文化;母亲做小生意,小学文化。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家族无精神病史。 (二)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从小生活在农村。3岁时,其弟弟出生。9岁时由于父亲工作调动缘故,全家人迁往云南昆明生活。平时父母忙于工作生意,又有一个弟弟要照顾,因此求助者本人的关爱相对就比较少。性格较为内向,朋友较少。从小学到高二,学习成绩良好,高三开始考试头痛,甚至平时学习生活时也会头痛,还伴随着失眠障碍,成绩开始下滑。曾去医院做过检查,没有查出器质性病变,医生诊断为神经衰弱,给其开了相应的药物进行服用。但其头痛症状并无明显改善,反而成天昏昏欲睡的。由于学习紧张,担心不知何时又要犯病,自己感到很不安,由其母亲陪同进行心理咨询。 二、心理测验的结果 (一)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55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二)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63分,提示有中度焦虑。 (三)艾森克人格问卷(EPQ):P:42;E:40;N:60;L:31。 (四)症状自评量表(SCL-90):躯体化3.9,强迫症状2.1,人际敏感2.2,抑郁2.7, 焦虑3.5,敌对1.2,恐怖1.8,偏执1.0,精神病性1.6,其他2.8;总分219;阳性项目数58个。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其他因子分高于常模。

案例分析

高等教育心理学练习四(案例分析) 1.李某,男,大三学生,身体瘦小,皮肤偏黑,眼睛近视,身体素质差,体育成绩常处于全班最后一名,性格内向,参加活动不积极,人缘不是很好,同学们都认为他过分敏感,不好相处.有一次,因为跑步落在女生后面,引起同学们的哄笑。从此,该生变得更加沉默和孤僻。一天晚上外出未归,次日发现他在学校后山上上吊自杀身亡。 (1) 该生自杀的根本原因是。 A.其身体素质差 B.其人缘不好 C.体育成绩不好 D.过分自卑引起的自我否定 (2) 该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属于。 A.自我意识方面的问题 B.学习能力问题 C.恋爱问题 D.性心理问题 (3) 如果要避免该生自杀,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A.该生积极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 B.正确评价自我 ,接纳自我 C.得到集体的关照 D.提高自己抗挫折能力 (4) 帮助该生正确认识自我的主要方法有。 A.比较法 B.投射法 C.反省法 D.访谈法 答案:(1) D (2) A(3) ABCD (4) ABC 2.大二男生王某,经常会想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比如,一个定理为什么这样理解,而不那样理解,明明知道那样理解是与事实不符合,也知道书上说的是对的,但老是想……这种情况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为此他感到非常苦恼。 (1) 该生出现的症状属于是。 A.强迫症 B.焦虑症 C.恐惧症 D.疑病症 (2) 该生出现的症状主要体现在。 A.情绪方面 B.行为方面 C.观念方面 D.意向方面 (3) 该生出现的症状隶属的范畴是。 A.人格障碍 B.神经症

C.性变态 D.精神病 (4) 对待该生出现的症状,你认为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放松疗法 B.采取顺其自然的方法 C.思维阻断法 D.多参加集体活动 答案:(1) A(2) C (3) B (4) ABCD 3.王强《高等数学》考试不及格,辅导员老师问他为什么没考好,王强说:“老师出题太偏,我复习的都没考到”,又说:“学校学习条件太差,图书馆位子不够,寝室太吵,教室晚上十点就熄灯”。辅导员问其他同学为什么王强数学没考好,同学说:“他经常上网玩游戏,上课也经常不来。” (1)本案例属于心理学的问题属于。 A.自我意识 B.归因 C.自我效能感 D.心理健康 (2)本案例所涉及的心理学理论其首创者是。 A.阿特金森 B.马斯洛 C.海德 D.班杜拉 (3)本案例涉及到的因素是。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运气好坏 D.身心状态 E.外在环境 (4)当一个人做事失败了,通常他会把原因归结于。 A.内部 B.外部

第五章 神经症

第五章神经症 你怎样看??? ?轻性心理异常 ?重性心理异常 第一节神经症概述 一、?°神经症?±概念的由来与演变 ?1769年,苏格兰医生William Cullen第一次提出此概念: neurosis,指神经系统的感觉异常。 ?法国医生比奈尔把神经症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大类。 ?19世纪,有神经病理形态学改变的疾病都被从神经症中分离出去。 ?神经症的概念随之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神经系统的疾病转变为?°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疾病?±。 ?曾译为神经官能症,后改为神经症。 ?1980年,DSM-III 提出焦虑障碍的概念,取消神经症。 ?ICD-10(1992),将神经症改为神经症性障碍。 ?中国的CCMD-3系统目前仍沿用神经症的名称。 二、神经症的描述性定义 神经症(neurosis)是对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焦虑、烦恼、抑郁、恐怖、强迫、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病程大多持续迁延或呈发作性。病程不足3个月或仅有一次短暂发作者称为神经症性反应(neurotic reaction)。 三、分类 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a3)中,神经症可分为: 1、恐惧症(恐怖症) 2、焦虑症 3、强迫症 4、躯体形式障碍 5、神经衰弱 6、其他或待分类的神经症 四、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1、起病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2、病前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 3、强烈的心理冲突,症状复杂多样 4、症状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5、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 6、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7、有相当的自知力,疾病痛苦感明显 五、神经症的流行病学资料 ?国内外的调查均显示,神经症是一组高发疾病。 ?我国1982年进行的12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 ?神经症的总患病率为2.2%;女性高于男性; ?以40~44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但初发年龄最多为 20~29岁年龄段;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差、家庭气氛不和睦者患病率较高。

神经症案例

张×.男,19岁,某大学大二学生。出生于教师家庭。在小学的时候爸爸患了精神分裂症,即产生见不得人的想法,觉得“自己是不幸的人”。进入初中,认为父亲有病是“家丑”,不让他参加家长会,由于张×学习不好,一老师经常罚他,并封他为班上“第2号呆子”,他非常恨该老师,同时更感到自卑。初二时,他得了慢性肾炎,休学一年;回校后.成绩仍差.身体一直不好,不能像其他男生那样生龙活虎,渐渐觉得自己离班级、同学越远。随着年龄增长,看到同学各有所乐,更觉自己无用,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又认为周围的同学、老师等都是小市民,无法理解自己。身体状况也无改善,腰酸、背痛、头晕、头痛及乏力,但不愿去医院检查治疗。初三起即产生想死的念头,并具体设想了如何死法,但没有勇气。进入高中后,一切均无改善.对社会、家庭,对人生,对自己极度悲观失望,提不起精神去上学,也不想上学,觉得自己是社会中多余的人,还是死了好。请看他的一段诉说:“我从小受歧视,养成内向性格:我自卑又自尊,很留意别人对我的评价,我什么都不行,身体、成绩、家庭;同学们对社会充满希望,我却很悲观;世上小人太多.话说多了就会遭到歧视:我不敢反驳别人,见人低着头走,我要保护自己;我身体不好,痛苦多,随它去,死了算了:达尔文说适者生存,我不适就让社会淘汰吧,我是过一天算一天,还上什么学,死了好。但我母亲对我好,我不能死在她前面(哽咽),我为母亲而活着。

张××,女,17岁,河北某中师三年级学生。该生自幼不爱活动,不喜欢热闹场合,毛胆怯害羞,但又极其争强好胜。上小学时,她担任班长、少年队大队委员,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好对未来充满诗一般的幻想,想着长大后当一名记者,挎着照相机,多神气;又想着长大后成为一名作家,描绘多姿多彩的世界,传世留名。12岁时,该生考上市属重点中学,远离家乡,住校学习。由于感情脆弱,思乡心切,加之学习紧张和城乡同学间人际关系不够和谐,好开始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困扰。后来,与同宿舍一位好友的友谊又破裂了,这使她更增添了孤独的情感和茫然的心理。从那时起,该生便形成睡眠障碍,经常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这种状况几乎持续了一年半,症状越来越重,但她始终没有把这真正当作一回事。 初中毕业她一上了中师,这当然不是她最初的愿望。但上了中师后,由于成就欲的驱使,曾一席苦恼的她又重新燃起了竞争之心和幻想之火。她想成为班上的佼佼者,又想当明星或者女企业家。种种的想入非非,有时使她激动得手心出汗,似乎她刚刚大刀阔斧地干了一番事业,想象是美好的、迷人的,但她毕竟缺乏追求的勇气,犹豫、彷徨、怀疑,对结果作出各种猜测,这一切,酿成了严重的心理冲突,最后,一切美好的幻想和冲动在自认幼稚的自我慰藉之中悄然逝去。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不再去做那些天真的幻想了。但失眠的痛苦有增无减。晚上睡觉时,她越是抵制自己不要胡思乱想,脑子里却越乱,越睡不着;采用数数的方法帮助入睡,也无济于事。对此,她烦透了,真想“安眠”了才好。 张××感觉自己是个矛盾体。有时,她特别喜欢找人谈心,但谈来谈去,心中又感到空空荡荡,好象虚度了光阴一样,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失落感,于是,她下决心不再谈心。她不愿同认识却不熟悉的人交往,但有时又很想和陌生的人交谈。在同陌生人谈话时,她心中有一种不自然的感觉,似乎总想掩饰些什么,头脑里在考虑着自己将给人家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对一些芝麻大的小事,她有时也要假设上百种情况,尽管她自己的清楚这些假设毫无必要。在学习上,她经常走神,用好自己的话说,就是“天南地北到处游,悲喜交加,无奇不有”。碰到老师课堂提问,她往往心慌意乱,本来该会的问题也答不上来。 张××认为,自己既自卑,又自傲。当她受到别人的冷落和漠视后,内心简直承受不了。其实,别人有时并没有真正冷漠她,这只不过是她的自我疑虑罢了。在学校,张××饱尝失眠之苦,但一回到家中,便能死死地睡一大觉,什么也不想,舒服极了。与人谈心后也有类似的感觉。把心里的苦闷倾吐出来,她感到心情很好受,以前的痛苦似乎都记忘了,然而,好景不长,过一段时间,老毛病又犯了。如此交替循环,不安、烦躁、苦闷、矛盾的心情始终未得到真正的摆脱。

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整理

●前四道题目的答题方式、内容、技巧 一、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心理(与行为)症状:例如心烦、苦恼、怀疑、担心、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恐惧、内心痛苦、吵闹、有自杀倾向、焦虑、抑郁等等。 生理症状:呼吸困难、憋气、心慌、出冷汗、失眠、憔悴等等。 社会功能:不找工作、不与人交流等等。 二、该求助者出现这症状(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生物性原因:性别、年龄等。 社会性原因:家庭教育、生活事件影响、缺乏社会支持的帮助等等。 心理性原因:存在认知错误,例如认为没学好就是自己没用; 情绪方面的原因,例如受焦虑等情绪的困扰不能自己解决; 在行为认知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例如面对学习成绩下降不知所措; 个性方面的原因,例如内向、认为自己没用; 三、对该求助者应考虑哪些初步诊断?诊断依据是什么? 一般的诊断有: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 非精神病性障碍、神经症性障碍、神经衰弱; 各类神经症(抑郁性、强迫性、恐惧性、疑病性); 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躁狂症; 精神障碍,人格障碍; 诊断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排除精神病。(OR三者 都相反的话,诊断为精神病或神经症) 2、由于其初始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达半年以上;内容充分泛化,心里痛苦无法自行摆脱;已经严重 影响了社会功能,有泛化、回避出现;根据许又新教授ude神经症评分标准,该求助者在严重程度、有 无泛化及病程上的得分大于6,可以诊断为神经症。 四、对该求助者应该进行哪些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参照病与非病三原则。 2、与焦虑症相鉴别:根据CCMD-2,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 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该求助者虽表现出焦虑症状,但是与其***症状相比,焦虑症不是主要的,而是***的伴发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焦虑症。 3、与抑郁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等症状,但是这些症状是在**以后产生的,所以属于伴发的(或者病程已经持续半年以上,属于严重的****)等等。 4、与恐惧性神经症相鉴别:恐惧性神经症的特点是对不应感到恐惧的对象和情境感到恐惧,该求助者对于**有恐惧症状,是***,恐惧不是主要症状,因此排除恐惧性神经症。 五、对该求助者可以考虑做哪些心理测验?并说明理由。 1、可选用MMPI(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测验,探寻求助者个性特征。 2、可选用SCL-90(90项症状清单)测验,了解其对自身症状的评估及程度。 3、可选用SAS(焦虑量表)测验,评估焦虑方面的状态及程度。 4、可选用SDS(抑郁量表)测验,评估抑郁方面的状态及程度。 5、可选用EPQ(艾森克人个问卷)测验,了解人格特征。 6、可选用WAIS-RC(韦氏成人智力)测验,了解其智力水平。 7、可选用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测验,了解其焦虑水平。 8、可选用HAMD(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测验,了解其抑郁水平。 9、可选用BPR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测验,评定其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 10、可选用BRMS(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测验,评定躁狂状态严重程度。 六、还应手机该求助者哪些方面的资料? 1、该求助者的婚恋情况。 2、该求助者以往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

疑病性神经症的咨询案例

疑病性神经症的咨询案例 摘要:成某是大一新生,在UPI普查中被发现总分高达46分,本人主动要求咨询,解决他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总怀疑自己患有各种怪病的问题。咨询中发现他的问题有其个性根源:幼年受到过度保护、青少年时期受到过度限制,此外还有生活事件压力:高考。内外因共同作用下他在高中阶段发生了行为和心理异常。在行为上“过得很乱”,在心理上发生“疑病性神经症”严重障碍,逃避了学习的艰苦,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自我评价很低,自我感觉很痛苦,渴望改变。咨询师主要使用认知行为疗法,通过五次会谈和若干咨询作业训练,协助成某改善了认知,提高了注意水平,并初步建立起新的学习能力,同时在情感上接受了自我的现实,并树立起改变的信心。 一、一般资料 成某,男,19岁,2004年秋天入学的大学一年级新生。身高1.68米,体态正常。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会计,两个姐姐,一个已工作,一个大学在读。家庭基本和睦,家族无精神疾病史。本人体检健康,眼睛近视,屈光度约350,小时侯体弱多病,经常感冒等,无其他躯体疾病史。 上小学时温和听话,家庭管教严格,成绩优良。上初中后随父母调动从乡镇搬到城里生活,高中没考好,家里花了点赞助费让他上了重点中学,但高中几年过得很乱。曾认为自己有奇异体味,害怕接近别人会被别人嫌,要求父母带他治病,曾多次到南京、上海等地求治,均被告知没有特殊味道。后发展到担心自己有各种各样的病,不敢看报纸上的医药广告,看到什么病症就觉得自己有这个病。一开始是上数学课最不舒服,浑身不自在,很痛苦。后来其他课程也这样,甚至原来喜欢的语文课也思想开小差。高考前分到慢班,学习没有氛围,成绩也跟不上,学什么都学不进去,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讲,总是在想自己身体哪里有病了。高考失败,复读后仍然失败,通过补录进入民办大学读书,自感在父母亲友眼中是个失败窝囊的人。 大学新生入学心理普查结束的当天晚上,我们尚未及整理统计,成某自己感觉有心理问题,主动打电话给我要求咨询。检索发现其UPI总分高达46分,于是列入第一批面谈。 心理测验结果:

心理学案例分析报告1

一例大学生考试焦虑的案例报告 摘要:本案例中的求助者由于考试失利,而产生焦虑情绪。案例采用心理咨询初诊接待程序,充分了解求助者的一般资料和个人成长史,详细了解问题发生发展过程和求助原因,结合临床观察,对求助者心理状态进行认真分析诊断,建立良好咨询关系基础上,采取合理情绪疗法来矫正求助者的心理问题。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都明显改善,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焦虑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刘某,女,汉族,21岁,某大学学生,住校。 2.个人成长史 王某为独生女,从小就性格温和,做事认真,追求完美,个性要强。父母为个体户,工作繁忙,感情和睦,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对求助者要求较高。求助者高一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秀,深得父母和老师的器重。 3.精神状态 来访时该学生忧心忡忡、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但思维清晰,语速正常,未发现幻觉、妄想及其他障碍,自知力完整,迫切希望咨询师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 4.身体状态 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和传染病史,否认有家族精神病史,近期体检无任何躯体异常症状。 5.社会功能 能正常上课,但学习效率不高,成绩下降,与同学的人际关系正常。 6.心理测验结果 (1)SCL-90测试结果:抑郁2.3,焦虑2.8,测验结果显示抑郁、焦虑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其余因子分在正常范围。

(2)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55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3)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8分,提示有轻度焦虑。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1.主述 进入大学后自感学习压力大,近一个月注意力低下,时不时头昏,失眠,无食欲,自感压力很大。 2、个人陈述:我从小就是个懂事听话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考试成绩一直很好,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我,父母对自己也很放心。可是来了大学以后,我觉得老师和同学都没有以前那么好了。这些都是次要的,我认为只要学习好就好了,可是期中考试却只考了班级第18名。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至少应该考进前10名吧,没想到竟然这么糟糕!我觉得同学都在背后议论我,瞧不起我。而且我还考在这样一个学校,我真失败透了,还特别对不起父母,让他们都失望透了,我以后肯定没什么前途了。马上又要期末考了,我不想读书了,爸爸妈妈为我花了许多钱,要再考不好不知道怎么跟家里交代。我现在一坐在教室心里就感觉很烦,上课总是走神,也无法专心学习,脑子很乱,吃不香睡不好,不想在学校呆着,总想回家,有时候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如别人,比她们笨。我觉得很难受,所以来找您帮帮我,尽快尽快摆脱目前的状态。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1.咨询师观察 求助者仪表整洁,举止得体,思路清晰,说话流利。有礼貌,求治心切,合作主动。自知力完整,无幻觉、幻想。谈及与考试有关的话题时无精打采,紧张痛苦。 2.求助者同学的反映 求助者以前性格开朗,自从考试感觉没考好后,话明显少了,情绪低落,偶尔和同学交流也会说害怕以后考试还是这样甚至更糟,对不起父母。 四、评估与诊断 1.诊断结果:将该来访者确诊为一般心理问题。 2.诊断依据有以下几点: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知情意协调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

神经症案例

【案例一】 求助者,女性,汉族,22岁,未婚,大学三年级学生。 求助者自述:考入大学后,起初学习生活还比较适应,只是朋友较少,与人交往不多。一年半前与同寝室的一位同学因小事发生争吵,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但却总想着这件事,感觉那位同学总跟自己过不去。为此,爱胡思乱想,尽量避免与人接触,逐渐失眠多梦,白天感到疲劳,头晕,没有精神,食欲较差,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想尽快地摆脱这种现状,但就是摆脱不了,很痛苦,曾向父母和个别朋友诉说,并去校医院看医生,未见明显地改变。情绪变得急躁,精神总是感到紧张,常常因很小的事情就发脾气。后到心理门诊寻求帮助,迫切地要求能够解决问题。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自幼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的疾病,家庭中未发生过重大的变故。家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由于是独女,很受父母宠爱,同时管教也很严厉,养成了做事情追求完美的习惯。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谈,喜欢安静,很少与同伴玩耍。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依据以上案例,回答问题: 1请对该求助者目前的状态进行整理。 参考解析:该求助者目前的状态整理如下: (1)精神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自控能力差,易激惹,焦虑。 (2)生理状态,即躯体异常感觉:头痛,头晕,疲劳,全身酸痛,睡眠障碍。 (3)社会功能状态:学习的效率降低,社会交往很少。 2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参考解析: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如下: (1)易兴奋、易疲劳。 (2)烦恼。 (3)易激惹。 (4)紧张,焦虑。 (5)注意力不集中。 (6)记忆力减退。 (7)回避行为。 (8)睡眠障碍。 (9)头部有不适感。 (10)食欲差。 3对该案例如何进行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 参考解析:对该案例进行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的程序如下:(1)根据既往病史或体检结果,判断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否 存在器质性病变基础。 (2)根据区分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原则,自知力程度,是 否存在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判断求助者是否存在精神病性问题。 (3)根据求助者内心冲突的性质,判断是否存在神经症性问题。 (4)如果求助者内心冲突的是变形的,根据神经症简易评定法,判断求助者是否可以确诊为神经症。 (5)根据求助者的主导症状以及不同种类神经症的诊断要点,确定神经症的类型,形成初步诊断。 (6)与具有类似症状的其他类型神经症相鉴别。 按照上述程序,对该案例形成以下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