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传感器参考文献[最新]

单片机传感器参考文献[最新]
单片机传感器参考文献[最新]

单片机传感器参考文献[最新]

单片机传感器参考文献

[1] 王青云.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系统[J] 2010,(05).

[2] 彭立,张建洲,王少华. 自适应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J]东北师大学报(自

然科学版), 1994,(01) .

[3] Jack Shandle. 即将来临的32位浪潮——ARM构架在32位微控制器领域

的应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04,(03) .

[4] 刘侃 ,张永泰 ,刘洛琨. ARM程序设计优化策略与技术[J]单片机与嵌入式

系统应用, 2004,(04) .

[5] 何立民(从Cygnal 80C51F看8位单片机发展之路(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

应用[M],2002年,第5期:P5~8 [6] 夏继强. 单片机实验与实践教程. 北京:北

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1

[7] 徐惠民、安德宁(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与应用( 第1版[M]( 北京:北

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6 [8] 张媛媛,何怡刚,徐雪松. 基于C8051F020的温湿度

控制箱设计[J]国外电子元器件, 2004,(10) .

[9] 江孝国,王婉丽,祁双喜. 高精度PID温度控制器[J]电子与自动化,

2000,(05) .

[10] 于洋. 高低温试验箱微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03,(02) .

[11] 沈聿农.传感器及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12] 范晶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3] 王俊峰,孟令启.现代传感器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4] 金发庆.传感器技术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5] Goldman JM, Petterson MT, Kopotic RJ, Barker

SJ.Masimosignal extraction pulse oximetry[J].J Clin Monit

Comput.2000;16(7):7 5-83.

[16] D. Tulone. On the feasibility of global time estimation

under isolation condition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17] 王春晖. 环境试验箱中制冷系统的原理分析及优化概述[J]电子质量, 2003,(12)

[18] 李建中.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02)

[19] 周航慈.单片机应用程序设计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大大学出版社,2005.

[20] 何立民.单片机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21] 夏继强.单片机实验与实践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

版社, 2001.

[22] 徐惠民,安德宁.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与应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6.

[23] 李广第(单片机基础[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24] 赵晓安. MCS-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5] 杨清梅,孙建民.传感器与测试技术[M].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

[26] 范晶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7] 王俊峰,孟令启.现代传感器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8] 宋文绪,杨帆.自动检测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 王青云.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系统[J] 2010,(05).

[2] 彭立,张建洲,王少华. 自适应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J]东北师大学报(自

然科学版), 1994,

[3] YD. Tulone. Is it possible to ensure strong data

guarantees in highly mobile

[4] Jack Shandle. 即将来临的32位浪潮——ARM构架在32位微控制器领域

的应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04,(03) .

[5] 刘侃 ,张永泰 ,刘洛琨. ARM程序设计优化策略与技术[J]单片机与嵌入式

系统应用, 2004,(04) .

[6] 何立民(从Cygnal 80C51F看8位单片机发展之路( 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

应用[M],2002年,第5期:P5~8 [7] Douglas Boling. Windows CE 程序设计

[M] . 北京博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 王春晖. 环境试验箱中制冷系统的原理分析及优化概述[J]电子质量, 2003,(12)

[9] Goldman JM, Petterson MT, Kopotic RJ, Barker

SJ.Masimosignal extraction pulse oximetry[J].J Clin Monit

Comput.2000;16(7):7 5-83.

[10] 胡大可.MSP430系列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与开发[M].北京:北京航空航

天大学出版社,2001.

[11] 沈建华,杨艳琴.MSP430系列16位单片机超低功耗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2] 胡大可. MSP430系列超低功耗16位单片机原

理与应用[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13] 李建中.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02)2002.

[14] 金发庆.传感器技术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5] 何为民.低功耗单片微机系统设计[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4.

[16] IAR Company,MSP430 Windows WorkBench,TEXAS

INSTRUMENTS.1999: 72-83.

[17] 于洋. 高低温试验箱微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03,(02) .

[18] 李信.16位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19] 周航慈.单片机应用程序设计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大大学出版社,2005.

[20] 何立民.单片机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21] 夏继强.单片机实验与实践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1.

[22] 徐惠民,安德宁.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与应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出版社,1996.

[23] 李广第(单片机基础[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24] 赵晓安. MCS-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5] 杨清梅,孙建民.传感器与测试技术[M].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

社,2005.

[26] 范晶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7] 王俊峰,孟令启.现代传感器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8] 宋文绪,杨帆.自动检测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完整版)基于单片机的智能鱼缸的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单片机技术、传感器信息采集技术与Android技术简介 李洋 (一)智能鱼缸概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居环境或是休闲娱乐场所都安装各种各样的观赏型鱼缸,而保持一个适宜水族生活的环境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的工作。针对水族生活环境的净化和改善的设备有很多,目前市场上常用的鱼缸控制系统有:换水器、加氧泵等改善水质的设备,但是它们大多是非智能化的、单独工作的器件。如果仅仅把多个单独的设备组成一套多功能的鱼缸控制系统,需要投入的费用较大,同时多个单一器件机械化的组装之后,也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并且不便于管理控制,该系统则是从系统集成开发的角度进行设计和开发,根据当前市场上的需求,形成了一套集自动充氧、自动水位控制进排水、灯光照明和自动喂食等功能为一体的控制系统。系统以STC12C5A60S2 单片机为核心,实现对鱼缸的集中控制和管理,并通过手机端APP与人进行信息交互。 (二)嵌入式技术 1.嵌入式技术简介 嵌入式系统被定义为: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主要由嵌入式微处理器、外围硬件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用户的应用程序等4个部分组成,它是集软硬件于一体的可独立工作的“器件”。嵌入式系统是一种面向应用、功能定制、资源受限、响应要求高、性能稳定、无自举开发能力,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构成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性”、“专用性”与“计算机系统”是嵌入式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应用对象系统指嵌入式系统所嵌入的宿主系统。 2.嵌入式技术发展环境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1999年1月访华时预言,4~5年后嵌入式智能(电脑)工具将是PC和因特网之后最伟大的发明。嵌入式技术已进阶成智能核心的关键性技术,随着云端运算的技术与环境逐渐成熟,各国政府均倾全力推动物联网、泛在网甚至未来网络的发展,牵动信息科技产业的技术发展走向。智能系统已向具备更方便的使用介面,支援各式无线网络传输与容量更大的储存装置。预估智能系统出货量将增加到2015年的33亿部,为处理器市场贡献1,000亿美元营收,而大陆占全球MCU市场比重20%,预料到2015年将成长到50亿美元。物联网给嵌入式智慧系统、特种电脑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许多公司正在从底层BIOS到嵌入式系统、特殊驱动程式、应用软体中介软体等,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3.嵌入式系统应用领域及特点 嵌入式计算机在应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各种通用计算机,一台通用计算机的外部设备中就包含了5~10个嵌入式微处理器,键盘、鼠标、软驱、硬盘、显示卡、显示器、Modem、网卡、声卡、打印机、扫描仪、数字相机、USB集线器等均是由嵌入式处器控制的。在制造工业、过程控制、通讯、仪器、仪表、汽车、船舶、航空、航天、军事装备、消费类产品等方面均是嵌入式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嵌入式系统是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和电子技术和各个行业的具体应用相结合后的产物。嵌入式系统的特点:1)技术密集;2)资金密集; 3)高度分散;4)不断创新的知识集成系统。 (三)传感器技术 1. 传感器技术简介 传感器技术是现代科学的前沿技术,是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重要技术基础。在现代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所提供的大量可靠、准确的信息,不仅能代替人的五

(完整版)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感应门设计毕业设计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感应门设计 姓名吴有芬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职称学位:讲师/硕士 完成时间:2013年5月

教务处制

安徽新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独创承诺书 本人按照毕业论文(设计)进度计划积极开展实验(调查)研究活动,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调查)记录,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参考文献资料外,论文(设计)中所有数据均为自己研究成果,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工作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期:

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感应门设计 摘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各种方便生活的自动控制系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以单片机为核心的自动感应门控制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比于传统的手推门,自动感应门能够自动控制门的开关,还具有安全、稳定和美观等优点,自动感应门在银行、酒店、商场、写字楼等公共场所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基于自动感应门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出设计一款基于单片机的自动门控制系统。该系统以AT89S5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选用热释电人体感应传感器检测是否有人员进入,选用红外传感器检测当前门的状态。并选用步进电机控制门的开和关。该系统能够自动检测是否有人靠近门,并判断当前门所处的状态,从而实现门的自动打开和关闭。 本系统的特点在于选用新型的人体检测传感器,这可以保证系统能够更加稳定的工作。此外,本系统还选用了红外传感器来检测当前门的状态,从而实现门的智能控制。 关键词:自动感应门;传感器;AT89S52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题目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 系统设计 学生姓名 X X X 专业班级自动化07-2 学号20070x0x0x0x 院(系) xxx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 x x x 完成时间 2011年06月10日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 系统设计文献综述 1.前言 温度是日常生活、工业、医学、环境保护、化工、石油等领域最常遇到的一个物理量。而且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需要对工业生产中有关温度系统进行控制,如钢铁冶炼过程需要对刚出炉的钢铁进行热处理,塑料的定型及各种加热炉、热处理炉、反应炉和锅炉中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和精确控制。而有很多领域的温度可能较高或较低,现场也会较复杂,有时人无法靠近或现场无需人力来监控。如加热炉大都采用简单的温控仪表和温控电路进行控制, 存在控制精度低、超调量大等缺点, 很难达到生产工艺要求。且在很多热处理行业都存在类似的问题,所以,设计一个较为通用的温度控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这时我们可以采用单片机控制,这些控制技术会大大提高控制精度,不但使控制简捷,降低了产品的成本,还可以和计算机通讯,提高了生产效率. 单片机是指芯片本身,而单片机系统是为实现某一个控制应用需要由用户设计的,是一个围绕单片机芯片而组建的计算机应用系统,这是单片机应用系统。单片机自问世以来,性能不断提高和完善,其资源又能满足很多应用场合的需要,加之单片机具有集成度高、功能强、速度快、体积小、功耗低、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因此,应用日益广泛,并且正在逐步取代现有的

多片微机应用系统。 2.历史研究与现状 在工业生产温控系统中采用的测温元件和测量方法不相同,产品的工艺不同,控制温度的精度也不相同,因此对数据采集的精度和采用的控制方法也不相同。 通常由位式或时间比例式温度调节仪控制的工业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其主回路由接触器控制时因为不能快速反应,所以控温精度都比较低,大多在几度甚至十几度以上。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及元器件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几种解决的方案: (1)主回路用无触点的可控硅和固态继电器代替接触器,配以PID或模糊逻辑控制的调节仪构成的温度控制系统,其控温精度大大提高,常在±2℃以内,优势是采用模糊控制与PID 控制相结合,对控制范围宽、响应快且连续可调系统有巨大的优越性。 (2)采用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用单线数字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数据,打破了传统的热电阻、热电偶再通过A/D 转换采集温度的思路。用单片机对数字进行处理和控制,通过RS - 232 串口传到PC 机对温度进行监视与报警,设置温度的上限和下限。其优势是结构简单,编程不需要用专用的编程器,只需点击电脑鼠标就可以把编好的程序写到单片机中,很方便且调试、修改和升级很容易。 (3)ARM(Advanced RISC Machine)嵌入式系统模糊温度控制。利用ARM处理器的强大功能,通过读取温度传感器数据,并与设定值进行比较,然后对温度进行控制。通过内嵌的操作系统μCLinux获得极好的实时性,并且通过TCP/IP协议能与PC机

51单片机毕设参考文献

基于单片机的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设计 发布: 2011-9-1 | 作者: —— | 来源:caiminghao| 查看: 530次| 用户关注: 摘要:针对研究蔬菜大棚智能温湿度控制,设计了一种基于计算机自动控制的智能蔬菜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详细阐述了该系统的温湿度采集、温湿度显示、控制系统等系统软硬件的设计思想,以DS18B20和HM1500LF作为温湿度传感器,以AT89S52单片机为系统核心,最后利用DELPHI软件进行系统仿真。该研究设计的蔬菜大棚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人机界面良好,操作简单方便,自动化程度高,造价低廉,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关键词:温度采 摘要:针对研究蔬菜大棚智能温湿度控制,设计了一种基于计算机自动控制的智能蔬菜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详细阐述了该系统的温湿度采集、温湿度显示、控制系统等系统软硬件的设计思想,以DS18B20和HM1500LF作为温湿度传感器,以AT89S52单片机为系统核心,最后利用DELPHI软件进行系统仿真。该研究设计的蔬菜大棚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人机界面良好,操作简单方便,自动化程度高,造价低廉,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温度采集;湿度采集;LCD显示;单片机 0 引言 植物的生长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生长过程中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和湿度。若昼夜的温度和湿度变化很大,其对植物生长极为不利。因此必须对温度和湿度进行监测和控制,使其适合植物的生长,以提高其产量和质量。 本系统就是针对大棚内温度、湿度,研究单片机控制的温室大棚自动控制,综合考虑系统的精度、效率以及经济性要求多方面因素之后,设计一种基于计算机自动控制的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 本系统实现的蔬菜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的目标功能如下: (1)系统能对大棚环境温湿度进行采集和显示(现场观温、湿度,软件记录)。 (2)能通过上位机端远程设定蔬菜的生长期适宜温湿度。由主控机统一设置系统时间和温度湿度修正值。 (3)当大棚的环境温湿度参数超过设定的上下限值时控制相应的系统启动。 (4)可实时显示当前温度、时间、报警阈值等信息,并可查询各时间段的温湿度情况,并加以控制。 1 系统各组成模块

单片机_文献综述

XX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 学院(系):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一、课题国内外现状 当今社会,应用单片机的产品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几乎很难找到哪个领域没有单片机的足迹。现在,这种单片机的使用领域已十分广泛,如智能仪表、实时工控、通讯设备、导航系统、家用电器等,这些都离不开单片机。因此,单片机的学习、开发与应用将造就一批计算机应用与智能化控制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科技越发达,智能化的东西就越多。学习单片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大学期间的必修课。 在国内单片机学习呈上升趋势,但是很多人学习时没有头绪,不知道从何下手。面对种类繁多的各类开发板,仿真器,让初学者无所事从,不但多花钱还多走不少弯路,学生学习单片机没有大的资金投入,能够做到少花钱多办事才是最好的。 Intel8051系列是我们在大学课堂中学习的。因此本课题围绕8051系列单片机设计,从电路图绘制,PCB板设计,硬件焊接,程序设计,在线仿真到各项功能实现,目的在于让学生将课堂上学来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对单片机的认识,学习专业软件的操作,熟悉制作过程,掌握一门技能,加强专业知识的掌握。也增加学生的实践经历,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个可选方向,拓展就业渠道。 二、研究主要成果 在目前的国内外市场中,主要单片机学习教学电路中,仿真器与开发板是分开的,且仿真器造价高,使用中仿真头易损坏。开发板种类多,不系统,应用中两者接合投资太高,学校投入太大。因仿真器与学习板是分开的,学生学习东西也少,板子做完后,学生只能留有学习板,想在课余再学习,终究因没有仿真器而受限止,实用性小,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三、发展趋势 现在可以说单片机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世界上各大芯片制造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单片机,从8位、16位到32位,数不胜数,应有尽有,有与主流C51系列兼容的,也有不兼容的,但它们各具特色,互成互补,为单片机的应用提供广阔的天地。 微型单片化现在常规的单片机普遍都是将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取数据存储(RAM)、只读程序存储器(ROM)、并行和串行通信接口,中断系统、定时电路、时钟电路集成在一块单一的芯片上,增强型的单片机集成了如A/D转换器、PMW(脉宽调制电路)、WDT(看门狗)、有些单片机将LCD(液晶)驱动电路都集成在单一的芯片上,这样单片机包含的单元电路就更多,功能就越强大。甚至单片

单片机传感器参考文献

[1] 王青云.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系统[J] 2010,(05). [2] 彭立,张建洲,王少华. 自适应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1) . [3] Jack Shandle. 即将来临的32位浪潮——ARM构架在32位微控制器领域的应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04,(03) . [4] 刘侃,张永泰,刘洛琨. ARM程序设计优化策略与技术[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04,(04) . [5] 何立民.从Cygnal 80C51F看8位单片机发展之路.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M],2002年,第5期:P5~8 [6] 夏继强. 单片机实验与实践教程.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1 [7] 徐惠民、安德宁.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与应用.第1版[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6 [8] 张媛媛,何怡刚,徐雪松. 基于C8051F020的温湿度控制箱设计[J]国外电子元器件, 2004,(10) . [9] 江孝国,王婉丽,祁双喜. 高精度PID温度控制器[J]电子与自动化, 2000,(05) . [10] 于洋. 高低温试验箱微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03,(02) . [11] 沈聿农.传感器及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12] 范晶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3] 王俊峰,孟令启.现代传感器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4] 金发庆.传感器技术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5] Goldman JM, Petterson MT, Kopotic RJ, Barker SJ.Masimosignal extraction pulse oximetry[J].J Clin Monit Comput.2000;16(7):7 5-83. [16] D. Tulone. On the feasibility of global time estimation under isolation condition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17] 王春晖. 环境试验箱中制冷系统的原理分析及优化概述[J]电子质量, 2003,(12) [18] 李建中.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02) [19] 周航慈.单片机应用程序设计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大大学出版社,2005. [20] 何立民.单片机高级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21] 夏继强.单片机实验与实践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1. [22] 徐惠民,安德宁.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与应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6. [23] 李广第.单片机基础[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9. [24] 赵晓安. MCS-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5] 杨清梅,孙建民.传感器与测试技术[M].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5. [26] 范晶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7] 王俊峰,孟令启.现代传感器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8] 宋文绪,杨帆.自动检测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 王青云.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测量系统[J] 2010,(05). [2] 彭立,张建洲,王少华. 自适应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3] YD. Tulone. Is it possible to ensure strong data guarantees in highly mobile [4] Jack Shandle. 即将来临的32位浪潮——ARM构架在32位微控制器领域的应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04,(03) .

英文翻译及文献 单片机-传感器 压力检测

参考文献 Monitoring the Tire Pressure at Cars Using Passive SAW Sensors Alfred Pohl 1, G. Ostermayer }, L. Reindl 2, F. Seifert 1) Applied Electronics Laboratory, University oETechnology, Gusshausstrasse 27, A-1040 Vienna, Austria 2) Siemens Central Research Lab., Otto Hahn Ring 6, D-$1739 Munich, Germany Abstract:In our paper we present the application of surface acoustic wave (SAW) sensors to the continuous manitaring of the tire pressure in road ve hicles. With these, the tire pressure can be read out in every phase of driving. We show the implemented prototype setup for measurement of the tire pressu re, the applied SAW sensors, improved versions and the interrogation setup. The problem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re discussed. Experimental result s measuring the tire pressure during test rides are presented. INTRODUCTION Operating a road vehicle, a malfunction of the tires in motion due to a tire puncture can cause serious accidents and endanger human life. Furthermore, nowadays manufacturers of cars try to save the spare wheel in vehicles. Usually it only costs weight and space, therefore it yields a higher fuel consumption,although it will be required less than one time in more than ten years of a car's life. This only can be done, if the air pressure in the tires can be measured even during driving. Currently used sensors contain active components, powered by a Lithium battery. The mass of these sensor assemblies is about 20 grams causing high dynamic load. A few years ago,wirelessIy interrogable SAW devices far sensor applications were invented. [1,2, 3]. Using an one port SAW delay line connected to an antenna only, an RF interrogation signal is fed into and the sensor response,carrying thesensor information is retransmitted wirelessly to the interrogator. These sensors are capable for measurement of temperature, mechanical load, force and displacement, etc. The advantage is, that SAW sensors are totally passive devices and contain neither power supply nor semiconductors. They withstand temperatures up to several hundreds of degree centigrades, their lifetime is much longer than that of battery powered systems.Further,in vehicles strong electromagnetic pollution is generated by ignition systems etc.SAW sensors operate without risk of damage even in rough environments. First we discuss pressure measurement employing SAW sensors with wireless interrogation.We present some types of sensor assemblies and the interrogation system.Next we discuss the implementation into thecar and thenwe present experimentally results.Finally a brief summary concludes the content of the

基于单片机的红外感应报警系统设计论文(传感器_程序_原理图全套)

专业综合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单片机红外报警系统 系别电子工程系 专业电子信息 班级2011级1班 姓名龙汭 学号20102115 年月日

1.设计目的 报警器在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的广泛,家庭防盗,汽车安全防盗,企业内部安全保障,特别是金融行业等。一般传统式的报警器采用机械式的,如压电式报警器,当有入侵者将压力施加与压电传感器时,机械能在压电传感器中转化为电能,通过放大电路,将信号方法,从而带动发声报警装置,这类报警装置通过物体的接触实现信息的采集,容易被发现,隐蔽性能差,容易遭到破坏,而且传统式的报警器使用寿命短,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浪费。本次设计目的在于设计以红外传感器为基础的红外线传感器,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的光,任何物体都会发出红外线,所以其隐蔽性能非常的好。如果采用被动式的红外探测,只需要将红外传感器远探测人体发射的红外线,探测装置无需与被测物 体直接接触,就可以感受到入侵者的进入。1.2 国内外进展情况 红外线报警器是紧跟着光敏传感器和物体的红外效应而出现的。美国军方是最早使用红外探测技术的国家,上世纪美国军方研制出以主动红外方式导引的精确制导炸弹,这可能是红外探测物体最早应用的实例。我国发展红外报警系统的时间起步比较晚,直到上世纪末才出现对红外报警系统的研究。但是这并没有阻碍我国红外技术的进步,从2000年开始,全国各地出现了大小不等的红外传感器研发销售公司,这为红外传感器的迅速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现在我国红外传感器广发应用在银行,重要工厂,甚至走进了普通的家庭,但是研究更加简易,低价格,高性能的被动式红外传感器仍然需要科技的进步。 1.3 设计思路 由于现代仿真技术已经非常的成熟,不像过去那样设计过程就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本系统可以使用ISIS画出系统的原理图,首先打开ISIS软件,单击命令窗口file——new design,创建一个default模板,保存名称为“基于AT89C51单片机红外线报警器的设计.DSN”。执行菜单命令library——pick device/symbol,添加所需元件。本程序中红外传感器可以使用TORCH_LDR原件来代替,上面有“+”“-”可以模拟外界红外强度的变化,并将这个变化转化为电信号输入到单片机中。扬声器功率放大电路中的芯片选取555。在原理图编辑窗口中放置元件,再单击工具箱中的“原件终端”图标,在对象选择中单击POWER和GROUND放置电源和地。放置好元件后,布好线。左键双击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传感器

. . . . . 目录 0.前言 (1) 1. 总体方案设计 (2) 2. 硬件电路的设计 (3) 2.1温度传感器 (3) 2.1.1温度传感器选用细则 (3) 2.1.2温度传感器DS18B20 (4) 2.1 单片机片子 (7) 2.2 显示电路设计 (9) 3 软件设计 (11) 3.1主程序方案 (11) 3.2 各模块子程序 (11) 3.2.1 温度采集程序 (11) 3.2.2 显示程序 (14) 4.联合调试 (15) 5. 课设小结及进一步设想 (16) 参考文献 (16) 课设体会 (17) 附录I 元件清单 (18) 附录II 整体电路图 (19) 附录III 源程序清单 (20)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采集系统设计(DS18B20) 邢帅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温度因素,许多产品对温度围要求严格,而目前市场上普遍存在的温度检测仪器大都是单点测量,同时有温度信息传递不及时、精度不够的缺点,不利于工业控制者根据温度变化及时做出决定。在这样的形式下,开发一种能够同时测量多点,并且实时性高、精度高,能够综合处理多点温度信息的测量系统就很有必要。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单片机技术的发展,单片机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单片机在工业控制、数据采集以及仪器仪表自动化等许多领域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在要求响应速度快、实时性强、控制量多的应用场合,单个单片机往往难以胜任。本课题以AT89C51单片机系统为核心,能对多点的温度进行实时巡检。DS18B20是一种可组网的高精度数字式温度传感器,由于其具有单总线的独特优点,可以使用户轻松地组建起传感器网络,并可使多点温度测量电路变得简单、可靠。本文结合实际使用经验,介绍了DS18B20数字温度传感器在单片机下的硬件连接及软件编程,并给出了软件流程图。 关键词:温度测量;DS18B20温度传感器;单片机 0.前言 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温度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无论你生活在哪里,从事什么工作,无时无刻不在与温度打着交道。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发展对是否能掌握温度有着绝对的联系。在冶金、钢铁、石化、水泥、玻璃、医药等等行业,可以说几乎80%的工业部门都不得不考虑着温度的因素。 进入21世纪后,温度传感器正朝着高精度、多功能、总线标准化、高可靠性及安全性、开发虚拟传感器和网络传感器、研制单片测温系统等高科技的方向迅速发展。目前市场主要存在单点和多点两种温度测量仪表。对于单点温测仪表,主要采用传统的模拟集成温度传感器,其中又以热电阻、热电偶等传感器的测量精度高,测量围大,而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此种产品测温围大都在-200℃-800℃之间,分辨率12位,最小分辨温度在0.001-0.01之间。自带LED显示模块,显示4位到16位不等。有的仪表还具有存储功能,可存储几百到几千组数据。该类仪表可很好的满足单个用户单点测量的需要。多点温度测量仪表,相对与单点的测量精度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实现了多路温度的测控,但价格昂贵。 针对目前市场的现状,本课题提出了一种可满足要求、可扩展的并且性价比高的单片机多路测温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温度控制在工业控制、电子测温计、医疗仪器、家用电器等各种温度控制系统中广泛应用,且由过去的单点测量向多测量发展。目前温度传

单片机课程设计英文参考文献

ABOUT SCM It can be said across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three "electric" era, that is, electrical era, the electronic age, and has now entered the computer age. However, such a computer, usually refers to the personal computer, referred to as PC. It consists of the host, keyboard, monitor etc.. Another type of computer, most people do not know how. This computer is to smart to give a variety of mechanical microcontroller (also known as micro-controller). As the name suggests, this computer system only used the smallest one IC, you can perform simple operations and control. Because of its small size, usually hidden in a charged mechanical "stomach" Lane. It is the entire device, like the human brain plays a role, it goes wrong, the whole device was paralyzed. Now, this MCU has a very wide field of use, such as smart meters, real-time industrial control,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navigation systems, home appliances and so on. Once the microcontroller were using a variety of products, you can serve to upgrad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duct, often in the product name is preceded by the adjective - "smart", such as washing machines and so intelligent. At present, some technical personnel of factories or other amateur electronics developers to engage in out of certain products, not the circuit is too complex, that is, functions are too simple and easy to be copied. The reason may be stuck in the product without the use of a microcontroller or other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 SCM basic component is a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in the computing device and controller), read-only memory (usually expressed as a ROM), read-write memory (also known as Random Access Memory MRAM is usually expressed as a RAM) , input / output port (also divided into parallel port and serial port, expressed as I / O port), and so composed. In fact there is also a clock circuit microcontroller, so that during oper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microcontroller, can rhythmic manner. In addition, there are so-called "break system", the system is a "janitor" role, when the microcontroller control object parameters that need to be intervention to reach a particular state, can after this "janitor" communicated to the CPU, so that CPU priorities of the external events to take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单片机传感器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徐惠民、安德宁.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接口与应用.第1版[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6 [2] 彭立,张建洲,王少华. 自适应温度控制系统的研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1) . [3] Jack Shandle. 即将来临的32位浪潮——ARM构架在32位微控制器领域的应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04,(03) . [4] 刘侃,张永泰,刘洛琨. ARM程序设计优化策略与技术[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2004,(04) . [5] . 何立民.从Cygnal 80C51F看8位单片机发展之路.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M],2002年,第5期:P5~8 [6]. 夏继强. 单片机实验与实践教程.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1 [7] . 王春晖. 环境试验箱中制冷系统的原理分析及优化概述[J]电子质量, 2003,(12) . [8] 张媛媛,何怡刚,徐雪松. 基于C8051F020的温湿度控制箱设计[J]国外电子元器件, 2004,(10) . [9] 江孝国,王婉丽,祁双喜. 高精度PID温度控制器[J]电子与自动化, 2000,(05) . [10] 于洋. 高低温试验箱微机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J]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03,(02) . [11] D. Tulone. On the feasibility of global time estimation under isolation condition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To appear in Algorithmica. [12] D. Tulone. A resource-efficient time estimation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In Proc. of the 4th Workshop of Principles of Mobile Computing, pp. 52-59, Oct 2004. [13] D. Tulone. How efficiently and accurately can a process get the reference time? Intl. Symp.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Oct 2003. Brief announcement, pp. 25-32. [14] D.Tulone, E. D. Demaine. Redesigning quorum systems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Submitted to conference. [15] D. Tulone. Is it possible to ensure strong data guarantees in highly mobile

(完整版)_毕业设计外文参考文献

[1] 王起江,洪杰.超超临界电站锅炉用新型管材的研制[J].宝钢技术, 2008(5):44-53. [2] 王起江,邹凤鸣.T91高压锅炉管的研制与应用[J].发电设备,2005 (1):43-47. [3] Fujio Abe.Bainitic and martensitic creep-resistant steels[J].Solid State and Materials Science,2004,8:. [4] 马明编译.美国新的超临界机组考虑使用TP92的原因[J].电力建设, 2006,27(11):79-80. [5] 戴平.国产P91钢管道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J].广东电力,2008,21(8): 67-69. [6] 田党.关于难变形钢和合金管坯的二辊斜轧穿孔问题[J].钢铁,1998, 33(1):33-36. [7] P J Ennis,A Czyrska-Filemonowicz.Recent advances in creep-resistant steels for power plant applications [J].Sādhanā,2003,28:709–730. [8] 刘立民,朱洪,刘志国.法国T91、P91钢管性能评定[J].电站系统 工程,2002,18(1):63-64. [9] 彭孙鸿.T91钢管在我国的应用前景[J].宝钢技术,1997,6:48-50. [10] H.C. Furtado,L.H. de Almeida,I. Le May.Precipitation in 9Cr–1Mo steel after creep deformation[J].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2007,58:72–77. [11] 蒯春光,彭志方.TP91钢在℃区间各相元素的分配特征及相稳定性 [J].金属学报,2008,44(8):. [12] 孙智,董小文,张绪平,等.奥氏体化温度对9Cr-1Mo-V-Nb钢组织 与性能的影响[J].金属热处理,2001,26(8):12-14.

基于单片机光敏传感器论文设计

新型传感器 课程设计论文 研究课题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论文题目光敏传感器测量光强度学部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5年 5 月20 日

光敏传感器测量光照强度设计 摘要;本设计题目是光敏电阻测量光照强度,用光照的强弱来改变光敏电阻的阻值大小,从而使输出电压值改变,通过测量输出电压值的大小就可以间接的测量光照的强度了。本设计有光照强度报警控制系统和光照强度等级显示电路以及光照亮度的显示。本设计采用了STC单片机为主控制电路,用数码管显示光照强度值,用绿、黄、红LED来显示光照亮度等级,用蜂鸣器来做报警电路。本设计电路各个部分电路的设计原理及功能都能实现,要求对各种基本的电子元器件,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熟悉,掌握Proteus 仿真软件的运用、Protel 99 SE工具软件等绘图软件,并加以运用。用单片机内部的AD转换实现模拟转化为数字量,通过编程控制各个外围电路并实现其功能。本设计具有有线路简单、结构紧凑、价格低廉、性能优越等特点。 关键词:光照强度;光敏电阻;单片机 Design of illumination intensity for photosensitive sensor Abstracts:This design is entitled to the photoresistor to measure light intensity, the strength of the light to change the photosensitive resistor size, so that the output voltage changes, by measuring the size of the output voltage value can be indirectly measuring the light intensity. The design of the light intensity alarm control system and the light intensity level display circuit and illumination brightness of the display. This design uses the STC microcontroller-based control circuit, digital display light intensity, light green, yellow, red LED display brightness levels, to do with buzzer alarm circuit. The design of the circuit design principles and functions of various parts of the circuit can achieve, requiring a variety of basic electronic components, resistors, capacitors, diodes, transistors and other familiar and master the use of Proteus simulation software Protel 99 SE software tools such as mapping software and use of them. AD of the internal microcontroller to convert analog into digital, programmed to control the various peripheral circuits and to achieve its function. The design of the circuit is simple, compact, low cost, superior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Light intensity; photosensitive resistance; MCU 引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