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丹毒的中药方有哪些

治疗丹毒的中药方有哪些
治疗丹毒的中药方有哪些

治疗丹毒的中药方有哪些

西医治疗疾病见效很快,也很方便,大多数人生病后都选择西医治疗。其实,西医治疗虽然见效较快,却有比较大的副作用,相对来说,中医治疗则温和很多,可以有效避免药物的副作用。那么,中医是如何治疗丹毒的呢?我们来看看治疗丹毒的中药方有哪些!

治疗丹毒的中药方

(1)风热火炽证。这类丹毒多出现在患者的面部或者胳膊、手臂上,患病部位灼红。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常常会感到口渴,同时伴有便秘、舌红等症状,有些患者甚至连眼睛都无法睁开。这类患者治疗时需清热解毒,这样可以有效的消除丹毒症状,使病情缓解。

(2)肝经郁火证。这类丹毒的多出现在患者胸胸、腹、腰、肋等部位,随着病情的发展,还会逐渐向四周扩散。其症状表现为苔薄黄、脉弦数、舌红等。针对这类丹毒患者,治疗丹毒的中药方最好采用清肝利湿解热法,这样见效比较快。

(3)湿热火盛证。这类丹毒多发于下肢及足背,有红肿灼热感。随病情发展,会逐渐向上蔓延。若用中医进行治疗,可采用清热

蒲银散https://www.360docs.net/doc/ef440217.html,

利湿解毒为法,有很好的效果。

(4)毒热入营证。这类丹毒比较复杂,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若患病范围较大,可以凉血解毒、清心开窍法进行治疗。若是局部症状,可以用中药外敷方法。绿豆、仙人掌等常见植物捣烂外敷,也可以使用专业的成品中药蒲银散,亦有不错的效果。治疗丹毒的中药方有哪些?上文就是专家对这个问题的介绍。如果您正在被丹毒困扰,请及时去正规医院检查治疗,选择好适合自己的方法,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蒲银散https://www.360docs.net/doc/ef440217.html,

丹毒护理常规讲课稿

丹毒 丹毒指以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素体血分有热,或湿热火毒之邪侵人肌肤破损处,郁于肌肤而发。 (二)临床表现 本病特点是发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灼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发无定处,多见于小腿、头部、面部,新生儿多发生于臀部。 (三)护理评估 1.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体温变化。 2.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3.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热蕴毒证、湿热蕴毒证、胎火蕴毒证。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局部皮肤完整。 (3)下肢丹毒,抬高患肢,以利于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皮损的颜色、水肿、疼痛的程度,做好记录。如见全身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是为毒邪内攻之险症。应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的情况。 3.给药护理。 (1)口服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症状消失后,仍需继续服药数天,以防复发。 (2)外敷药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如有小面积破溃、局部出现红疹、瘙痒时,报告医师。 ( 3 )注意保持外敷药湿润。 4.饮食护理。 (1)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食荤腥及辛辣刺激之品。毒邪内攻者宜半流质饮食,湿热内蕴者宜食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如玉米粥、西瓜及冬瓜汤等。

(2)高热者,多饮淡茶水和清凉饮料,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5.生活护理。 (1)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及皮肤抗病能力。 ( 2 )病重者宜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3)保持患者个人卫生,防止皮肤损伤,避免毒邪入侵。 6.情志护理:注意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积极配合治疗。 7.起居护理。 (1)患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床边隔离,多饮水,不宜吹风日晒。 ( 2 )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 8.临证(症)施护。 (1)体温超过39 C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针刺

《中医外科学》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细目一:致病因素 要点: 1.外感六淫致病 2.情志内伤致病 3.饮食不节致病 4.外来伤害致病 5.劳伤虚损致病 6.感受特殊之毒致病 7.痰饮瘀血致病 细目二:发病机理 要点: 1.邪正盛衰 2.气血凝滞

3.经络阻塞 4.脏腑失和 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细目一:辨病 要点: 1.辨病的概念 2.辨病的方法 细目二:阴阳辨证 要点: 1.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 2.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 细目三:部位辨证 要点: 1.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2.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3.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细目四:经络辨证 要点: 1.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2.引经药 细目五:局部辨证 要点: 1.辨肿 2.辨肿块结节 3.辨痛 4.辨痒 5.辨脓 6.辨溃疡 7.辨出血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细目一:内治法 要点: 1.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 2.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 细目二:外治法 要点: 1.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 2.箍围药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3.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4.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 5.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 6.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溻渍法、冷冻法、激光疗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第四单元疮疡 细目一:疖 要点:

1.疖的定义与特点 2.疖的病因病机 3.疖的临床表现 4.疖的治疗方法 细目二:疔 要点: 1.疔的特点与种类 2.颜面部疔疮的临床表现及与疖的鉴别 3.手足部疔疮的临床表现 4.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要求 5.红丝疔的定义、特点及外治 6.疗的内治法原则 细目三:痈 要点: 1.痈的概念与特点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1)

中医外科学试题及答案 1.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总称。疡科及外科。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生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4.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5.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而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6.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7.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分有头疽和无头疽两大类。 8.盘根: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界清楚。 9.跟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10.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11.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12.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13.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称为痔。 14.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的病理改变,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与外口;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15.痰:外科之痰多指发生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性。 16.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皮里膜外表浅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学之结核病。 17.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猴年疮面

中医治疗丹毒的方法

中医治疗丹毒的方法 人们都说中药好西药快,我们很多人会出现一种情况,那叫做丹毒,很多人可能对这种疾病不是那么的了解,我们必须要了解清楚这是一种什么疾病,这其实是一种皮肤疾病我们必须注意,我们可以选择中医来治疗丹毒,那么下面就让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具体的情况吧! 中医如何治疗丹毒? 中医学认为,丹毒的病因以火毒为主,可由风湿热诸邪化火而致。其中发于颜面者,又称抱头火丹或大头瘟;发于下肢者, 称为流火;发生于新生儿或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或游火。辨证 论治可分为四型。 (1)风热火炽证见于头面、耳项、臂膊等处,灼红,重则双目合缝,不能睁开。伴见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以散风清热解毒为主,方以化斑解毒汤加减。

(2)肝经郁火证发于胸腹、腰背、胁肋、脐周等处,红肿,向四周扩展,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以清肝利湿解热为法,方以柴胡清肝汤加减。 (3)湿热火盛证常发于下肢腿股、足背等处,红肿灼热,向上蔓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行走困难。伴见纳少,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法,方以利水渗湿汤加减。 (4)毒热入营证重证者范围较大,可见神昏谵语,躁动不安,恶心呕吐等诸逆证。治以凉血解毒,清心开窍,方用清温败毒饮加减。水煎服,日1剂。神昏谵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或牛黄清心丸,选用一种。 局部可用清热解毒之中药外敷。初期用仙人掌、马齿苋、芙蓉叶、绿豆等,任选一种,捣烂外敷,干则换之。中后期红肿稍退,可改用金黄膏或如意金黄散,蜜水调敷。 对反复发作的丹毒,可服药预防:生薏仁米30g。每日煎服1次。 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并与健康人隔离,避免

丹毒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丹毒该怎么办

丹毒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丹毒该怎么办 丹毒最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1.全身治疗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2.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用。 3.局部治疗原则为消炎。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 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X 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防复发。 二、预后 婴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如治疗不及时,常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预后危重。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 丹毒最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医 1.中医疗法: 二、辨证选方 1.风热化火 治法:散风清火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牛蒡子15g,薄荷(后下)10g,僵蚕12g,生山栀10g,黄芩10g,黄连10g,板蓝根30g,银花12g,连翘12g,赤芍12g,丹皮12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元明粉;咽痛加玄参、生地。 2.肝脾湿热 治法:清肝泄热利湿。 方药:柴胡清肝汤或花斑解毒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生山栀10g,龙胆草30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0g,银花15g,连翘12g,车前子(另包)30g,生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湿热化火 治法:利湿清热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紫花地丁15g,,银花10g,连翘20g,赤芍15g,丹皮15g,川牛膝15g,赤苓12g,车前子(另包)30g,粉萆薢14g,生苡仁

中医外科学

疡:外疡,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疮疡: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破溃后,出现过度生长于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腐肉. 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疽: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生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根盘: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脚:肿疡之基底根部. 应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护场: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肿范围.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徐疾袋底. 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 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包括瘘管和窦道. 痰: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 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 岩:病变部位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 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队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顺证:顺就是按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 垫棉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方法,借着加压的力量,是溃疡的脓液不致发生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黏合而达到愈合的目的.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常伴有消渴习惯性便秘等 红丝疔:指发生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 烂疔:发生于皮肉之间,腐烂甚剧病势暴急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气性坏疽 疫疔:是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其状如疔,相当于皮肤炭疽. 痈: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颈痈: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称痰毒又称时毒,相当于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痄腮:发于腮部,常双侧发病,色白濡肿,酸胀少痛,颊粘膜腮腺开口处可有红肿,进食时局部疼痛,一般不化脓,约1~2周左右小腿,有传染性. 委中毒:是发在腘窝委中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红肿绕喉故名,西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的化脓性腮腺炎.与痄腮区别:痄腮多发于5-15儿童,常有本病接触史,发于颐颌之间,多为双侧性,色白濡肿酸多痛少不会化脓. 丹毒:指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无头疽:指发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初起无头故名,相当于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附骨疽:是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多发于四肢骨干,以胫骨最常见股骨次之. 走黄与内陷:是阳证疮疡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攻脏腑的危险症候,相当于全身性急性化脓性疾病,属于中医的逆证恶证.继发于疔疮的常称走黄.因疽毒或疔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者称为内陷. 流痰:是一种发于骨与关节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可随痰流窜于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组织间隙,壅阻而形成的脓肿,破损后脓液稀薄如痰,故名流痰.又以后期可出现虚痨症状,称骨痨.相当于骨与关节结核. 褥疮: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由于躯体的重压与摩擦而引起的皮肤溃烂称席疮. 窦道:是一种只有外口而无内口的病理性盲道,属漏管. 乳痈:热度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粉刺型乳痈: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化脓性疾病,即西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 乳癖:是以乳房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当于乳腺增生病.

精编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 (一)局部红赤肿胀 1. 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告知患者戒烟、酒。 2. 抬高患肢30?40°,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减少摩擦、搔抓,避免强烈阳光直射患部皮肤。 3. 观察红赤肿胀的部位、性质、范围,每日定时、定位用软尺测量患肢肿胀部位的周径,以了解肿胀变化情况。患侧肢体严禁静脉输液。 4. 每日用碘伏消毒清洗创面。尽可能暴露水肿部分,避免翻身时擦伤、剥脱、局部挤压,防止炎症扩散。 5. 遵医嘱中药泡洗(未溃期)。 6. 遵医嘱中药外敷。 7. 遵医嘱中药湿敷。 8. 遵医嘱中药熏洗。 9. 遵医嘱中药熏蒸。 (二)发热 1. 监测体温等情况。寒战者注意保暖,加盖衣被。高热者遵医嘱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 2. 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2000ml/ 天,遵医嘱可选用清热解毒中药煎汤代茶频频饮服,如菊

花、金银花等。 3.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大椎、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手法用泻法。 (三)疼痛 1. 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 2.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 3.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脑、交感、枕、肾上腺、皮质下等穴。 4. 遵医嘱中药外敷。 5. 遵医嘱中药湿敷。 6. 遵医嘱中药塌渍。 (四)水疱 1. 水疱超过3cm者,遵医嘱抽吸疱液。 2. 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忌用强刺激性沐浴品及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摩擦、搔抓及强烈阳光直接照射皮肤等,以免造成再次感染。 3. 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 .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 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 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 中药外敷:药物涂抹厚度约1?2mm敷药面积应超过红肿部位1?2cm 一般敷药4? 6 小时(其他详见附录2)。 2. 中药湿敷:适用于周围皮肤瘙痒、渗出较多或伴有水疱糜烂者,每日2 次。温度以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 1、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 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1、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2、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 部位辨证 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 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 阳证阴证 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 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

丹毒拔罐疗法

取穴方一阿是穴(患部)、大椎、曲池(双)、委中(双)。发于上部者,配合谷、尺泽;发于下部者配血海、足三里、解溪、太冲。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快速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10-15分钟,以每穴出血量约0.5-1毫升为度。其中解溪、太冲点刺出血,不拔罐。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疗程即愈。 取穴方二膈俞、大椎、委中。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或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10-15分钟。隔日治疗1次。 主治:丹毒。 效果:屡用皆效。 取穴方三大椎、厥阴俞。上部配曲池、肩外俞;下部配委中、血海。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以毫针用泻法针刺,然后拔罐5-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临床多年,效果甚佳。一般1-2疗程即效或痊愈。 附记:笔者师传经验。 取穴方四大椎、委中。上部配曲池、合谷;下部配阴陵泉、血海。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屡用皆效。 取穴方五大椎、身柱、肺俞、肩外俞、曲池、病变周围的健康皮肤处。 方法: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头面部丹毒。 效果:屡用多效。

附穴方六委中、血海、三焦俞、大肠俞、环跳、次(骨+谬)、病变区周围的健康皮肤处。 方法: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下肢丹毒。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曾治疗15例,经治2-3疗程,均获痊愈。

中医外科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中医外科学 一、中医外科学起源与沿革 1、‘疡医’一词始见于《周礼?天官》。 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术——《五十二病方》。其中记载了多种外科疗法。 3、《内经》记载了外科疾病30种。 4、“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介绍了截趾术治疗脱疽。 5、《伤寒杂病论》中介绍的外科内容——肠痈;寒疝;蛔厥,重要方剂——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乌梅丸。 6、华佗——麻沸汤;剔骨术;称为‘外科鼻祖’。 7、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晋?龚庆宣。收载处方140篇。提出局部‘波动感’辨别脓疡,指出引流口应在脓疡下方。首先将水银用于外科。 8、葛洪的贡献:《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疗甲状腺疾病(瘿)——碘剂。狂犬病犬的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免疫方法。 9、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介绍40余种皮肤病。疥疮病原体为虫。 10、“人先有疮而乘马乃得病。”——指炭疽的感染途径,出自《诸病源候论》。 11、唐?孙思邈《千金方》: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葱管导尿术; 12、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提出“五善七恶”学说。提出‘扶正祛邪’‘内消托里’外科治疗法则。使用砷化物治疗痔疮。 13、《外科精要》——陈自明。《外科精要发挥》——朱丹溪。《外科精义》——齐德之。 14、首先将26部脉象引入外科临床,建立外科的整体观念。——《外科精义》。 15、《世医得效方》——创伤外科专著。创立脊柱悬吊复位法。 16、中医外科发展的最佳时期——明清。 17、外科三大流派: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全生派——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心得派——高秉钧《疡科心得集》。 18、“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出自《外科理例》汪机。创立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9、第一部梅毒专著——《霉疮秘录》陈司成。指出梅毒由性途径传播,具有遗传性。 20、被后世评为“例证最详,论治最精”的外科专著——《外科正宗》。 21、“……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出自《外科正宗》。 22、“阴虚阳实”论、“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治则——出自《外科全生集》。 23、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小金丹——出自《外科全生集》。 24、“外疡实从内出”、“……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出自《疡科心得集》。 25、在外科中应用温病理论,提出三焦辨证用于外科临床——《疡科心得集》。 二、外科基础理论 1、按照《大纲》要求的病种内容,熟悉外科疾病的命名方法。 2、名词:‘疡’——广义指外科疾病。狭义指外科疾病‘化脓性’过程。 3、名词:‘疮’疡——广义通‘疡’。狭义指化脓性疾病。‘肿’疡——未化脓阶段。‘溃’疡——已化脓阶段。 4、疽——指西医的痈。 5、结核——与西医结核病定义无关,但包含西医结核病中出现的某些结核形态。如淋巴结核病的淋巴肿大症状。 6、五善——肝、心、脾、肺、肾,各脏功能正常。 7、七恶——肝、心、脾、肺、肾,各脏功能不正常,脏腑败坏;气血衰竭。 中医外科学 第一单元疮疡 一. 疮疡 暑疖 1.内治: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2.外治: 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 2)珠疖:清黛散 3)成脓:切开排脓 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 5)并发湿疮:清黛散 疖病 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体虚毒恋:养阴清热解毒—防风通圣散 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 二. 疔疮 颜面疔

中医治疗下肢丹毒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下肢丹毒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6-27T15:09:32.99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5期作者:张勇程馥平[导读] 丹毒,现代研究[1] 表明主要是由于A 组β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而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从而导致患处皮肤红肿疼痛的疾病。张勇程馥平(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省福州市 350000)【摘要】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方式检索中医对下肢丹毒的治疗的方法及剂型情况,综述中医治疗下肢丹毒的研究进展。大量的研究观察表明中医治疗下肢丹毒具有疗效好、疗程短、副作用少的特点,为今后进一步指导临床中医医生进行诊治,并完善具体的诊疗常规提供良好的素材提供方向。 【关键词】下肢丹毒,中医,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5-0224-01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erysipelas of lower limbZhang Yong, Chen Fuping(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350000)Abstract:In this words, we retrieve the methods and dosage form situations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erysipelasof lower limb through literature retrieval, to review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CM treating erysipelas of lower limb. A lot of researchobservation shows that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lower extremity erysipelas has good curative effect, short course, less sideeffects. And it is for the future to further guide clinical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make a diagnosis and givetreatment, and improving the diagnosis and conventional concrete provides good material to provide direction.Keys: Erysipelas of lower limb,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review 丹毒,现代研究[1] 表明主要是由于A 组β 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而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从而导致患处皮肤红肿疼痛的疾病。下肢丹毒,古称“流火”,诱发因素为外伤或足癣导致的趾间裂隙。致病菌从趾间裂隙侵入人体,造成浅层淋巴管的炎症反应,局部皮肤出现红肿,伴全身发热、寒战、不适和恶心。致病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形成象皮腿。如何进行安全、有效、迅速地治疗丹毒一直是专科医生研究的方向。 1.中医对于下肢丹毒的认识 “丹毒”一词,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黄帝内经》中,《素问? 至真要大论》中说:“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傈疮疡……”即为最早的记载。《诸病源候论? 丹候》里讲到:“丹者,人体忽然焮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于手足,或发于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说明早期医家已认识到丹毒的发作的内因是素体血分火热之邪留滞机体。而下肢丹毒的外因更是由于湿热之邪留滞下肢所致。湿性趋下,易损伤阴位,故湿热性质的丹毒发于下肢;湿性粘滞,故病势缠绵,容易复发,都符合下肢丹毒的一般规律。 2.中医治疗自从1928 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以来,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炎症性疾病,包括丹毒[2,3]。中医治疗丹毒除运用抗生素以外,其中药内服、中医外治法及针灸治疗都疗效显著。 2.1 中药汤剂治疗下肢丹毒,病因病机系血分有热,复感湿热之邪,故治疗上需以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为法。马朝群[4] 等以五神汤治疗下肢丹毒,方中金银花、紫花地丁、黄芩、黄柏清热解毒,丹皮、赤芍、虎杖凉血活血,萆薢、泽泻、车前子淡渗利湿,配合外敷四黄苦地汤,疗效确切。毕海军[2] 等以自拟方治疗下肢丹毒,方中金银花、蒲公英、黄柏清热解毒,茯苓、萆薢、泽泻淡渗利湿,能增加治愈率,减少病情复发。李宏宇[5] 以黄连解毒汤治疗下肢丹毒,方中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均为清热解毒、凉血燥湿之品,结合外用青敷膏,治愈率、治愈时间明显优于西药组。莫秀梅[6] 以《伤寒论》名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下肢复发性丹毒,借麻黄透散之功,与清热解毒、淡渗利湿之药相配,疗效确切。 2.2 中医外治法治疗《理瀹骈文》中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 所异者, 法耳”。中药外治法作为祖国医学中一种独特的外治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的优势。在临床上普遍使用硫酸镁等溶剂外用湿敷的时候[7,8],中医发展出了其独到的治疗手段。王莉[9] 等使用金黄散外敷联合海桐皮汤外洗治疗下肢丹毒,对下肢肿胀、皮肤发红均有良好疗效。李萍[10] 等通过外用复方南瓜藤软膏,治疗组治愈率达94.1%,对照组治愈仅75.00%,具有显著差异。陈熳妮[11] 等通过四黄水蜜冷敷治疗下肢丹毒急性发作,能有效缩短治愈时间。赵玉娟[12] 等通过中药封包治疗下肢丹毒,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2.3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作为中医一项独特的治疗方法广泛应用于各项疾病的治疗,在丹毒的治疗中,针灸也发挥着其特有的优势。高嫚凌[13] 等通过三棱针针刺结合拔罐治疗下肢丹毒,治疗组患肢肿胀及疼痛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住院天数明显减少。张盼[14]等根据火针温经活络、开门去邪的机理,运用粗火针密集放血配合三棱针刺络放血,能够有效减少其复发。 3. 小结大量研究表明,中医治疗丹毒已不单局限于古书中的偏方,而更加规范化、简便化,这更加符合中医简、便、廉、验的特点。也说明我们在临床实际中,不但要吸取前人优秀的治疗经验,更加要推陈出新,以病人为本,加强疗效。 参考文献:[1] 朱正唯. 中西医结合治疗丹毒的Meta 分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4):359-363[2] 毕海军. 清热利湿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下肢丹毒46 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5(1):64-65[3] 赵刚,郭瑞亚,贾振. 巴曲小金酶胶囊联合抗生素治疗丹毒20 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4(2):211,214[4] 马朝群.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丹毒40 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4(6):45-46[5] 李宏宇. 黄连解毒汤配合青敷膏治疗下肢丹毒30 例临床观察[J]. 江苏中医药.010(12):32[6] 莫秀梅.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下肢复发性丹毒验案2则[J]- 江苏中医药 2012(5):45-46[7] 郑红梅,侯志平,李慧丽等;喜辽妥联合50% 硫酸镁湿敷治疗丹毒的疗效观察[J]- 湖南医学学院学报2013,4,32(4):169-171[8] 陶豫新,酒精湿敷配合抗生素治疗丹毒20 例疗效分析[J]-兵团医学:2013,6:36(2):13-14[9] 王莉. 张雅丽. 金黄散外敷联合海桐皮汤外洗治疗下肢丹毒30 例[J]- 陕西中医 2013(10):1373-1374[10] 李萍. 李龙振. 吴林辉.张思嘉. 杨新伟. 徐光耀. 复方南瓜藤软膏治疗急性期下肢丹毒的临床观察[J]- 陕西中医2015(2):173-176[11] 陈熳妮. 沈玉珍. 黄珍霞. 朱进.四黄水蜜冷敷治疗下肢丹毒急性期皮损的疗效观察与护理[J]- 中国中医急症 2015(4):678-680[12] 赵玉娟. 中药封包联合红光疗法治疗下肢丹毒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 中医药导报,2013(2):125-126.[13] 高嫚凌. 孙艳. 徐艳红. 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期下肢丹毒临床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1):40[14] 张盼,王遵来,黄朋涛等;火针刺络放血治疗下肢复发性丹毒临床疗效[J]- 杏林中医药;2015.2,35(2):206-207,211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 1.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瘛疭方》) 2.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3.提出“五善七恶”的著作是(《圣济总录》) 4.正宗派的代表(陈实功);全生派的代表(汪洪绪);心得派代表(高锦庭) 5.膏药―适用于一切外科病症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油膏―肿疡期;溃疡期。箍围药―肿疡初期促其消散。酊剂―疮疡未溃及皮肤病。洗剂―适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 6.蛇头疔-指旁;蛇头疔-指尖;蛇肚疔-指肚;托盘疔-整个手掌;足底疔-足底;红丝疔-急性淋巴管炎 7.内发丹毒-躯干;抱头火丹-头面;流火-小腿足部;赤游丹毒-臀部 8.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疮疡 9.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若仅有红斑、丘疹、水泡而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若有大量渗液或明显红肿,则用溶液湿敷为宜。皮肤炎症在亚急性阶段,渗液与糜烂很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则用油剂为宜。皮肤炎症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则用软膏为主 10.内痔好发于肛门齿线以上3、7、11点处;赘皮外痔多发生于6、12点处;血栓性外痔好发于肛缘3、9点处;肛裂好发于6、12点处;肛瘘瘘管外口多于3、9点前面(截石位) 11.烧伤面积计算:头、面、颈9%;双上肢2*9%=18%;躯干前后包括外阴3*9%=27%;双下肢包括臀部5*9%+1%=46% 12.截石位,肛门两侧坐骨结节划一条横线,当瘘管外口在横线之前距离肛缘4cm 以内,内口在齿线处于外口位置对应。4cm以外或外口在横线之后,内口多在后正中齿线处 13.脱肛:一度3-5cm,二度5-10cm,三度10cm以上 14.玉茎属肝,马口属小肠,阴囊属肝,肾子(附睾、睾丸)属肾,子系(精索)属肝 一、疖 1.内治:1)暑热浸淫证―清暑汤加味2)热毒蕴结证―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3)阴虚毒恋―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4)体虚毒恋-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1)初期:千捶膏金黄散玉露2)成脓:切开排脓3)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 三、痈 1.内治:1)火毒凝结证―仙方活命饮加减2)热胜肉腐证―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3)气血两虚证―托里消毒散加减 2.外治:1)初起:金黄膏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 四、有头疽 1.内治:1)火毒凝结证-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2)湿热壅解证-仙方活命饮加减3)阴虚火炽证-竹叶黄芪汤4)气虚毒滞证-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外治: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3)收口期:白

丹毒真菌治疗

★一个星期为一个疗程,一般一至两个疗程。 ★马勃10克,黄伞10克、革耳10克,白僵蚕10克,苦白蹄5克混合外用。★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大秃马勃 【其他名称】大马勃、巨马勃、马粪包、热砂芒。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地区。 【科属分类】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腹菌纲(Gasteromycetes)马勃目(Lycoperdales)马勃科(Lycoperdaceae)【性状介绍】子实体球形至近球形,直径15~25厘米或更大,不孕基部无或很小,包被初为白色,后变浅黄色或淡绿黄色,初微具绒毛,后变光滑,薄,脆,成熟后不规则地块状剥离,由膜状外包被和较厚内包被组成。孢体浅黄色,后变橄榄色。孢丝长,稍分枝,具横隔但稀少,浅橄榄色,粗2.5~6微米。孢子球形,光滑,或有时具细微小疣,浅橄榄色,直径4~6微米。 【生长环境】单生或群生于草地。 【成分药理】①含有酯类化合物、氨基酸、地衣酸、尿素、麦角固醇、淀粉酶和溴<100微克/千克。孢子水提取物含有效成分马勃素(calvacin),是一种对热中度稳定的粘蛋白,对小白鼠肉瘤S-180和肉瘤MA387及Carbb、金鼠肉瘤效果较好,对多种动物瘤株均有抑制作用。清肺利咽,止血消肿,解毒治伤。大秃马勃的担子果经水提、乙醇沉淀、酶解、Sepharose 2B 柱层析,得均一性组分CGⅢ。CGⅢ对由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炎,甲醛致小鼠水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显著延长小鼠热板反应时间。CGⅡ对供试微生物菌株无毒性。 【性味归经】辛,平。入肺经。 【功能主治】中药治肺热咳嗽,慢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音哑,吐血,衄血,痔疮出血,外伤出血。蒙药治创伤出血,鼻出血,便血,尿血,吐血,咳血,月经过多,毒蛇咬伤,烧伤。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医外科学》作业 答案

A型题:* 1. 《外科精要》的作者是:[B.陈自明] A.孙思邈 B.陈自明 C.齐德之 D.薛己 E.祁广生 * 2. 下列各项中,除……外,均正确反映了脏腑功能与外科疾病的关系?[D.五善、七恶均是脏腑功能失常的表现] A.脾胃湿热火毒蕴结可以发为疮疡 B.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C.体表的疮疡可以影响脏腑而发生病变E.脏腑的病变可以反应于体表 * 3. 红丝疔相当于西医的:[C.急性淋巴管炎] A.静脉炎 B.气性坏疽D.动脉闭塞性脉管E.化脓性淋巴结炎 * 4. 下列关于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的叙述,错误的是:[E.热毒火毒] A.气血凝滞 B.机理阻隔 C.营气不从 D.脏腑失和 * 5. 箍围药根据病情,需进行调制。欲取其散瘀解毒,宜用[C.菊花汁、银花露调] A.葱、姜、韭、蒜捣汁调 B.鸡子清、蜂蜜调D.酒调E.醋调 * 6. 乳房检查的最佳时间是[A.经前1周] B.经后1周 C.经后1-2天 D.经前1-2天 E.月经期 * 7. 痈的病程大多为:[B.10天左右] A.一周左右C.半月左右D.20天左右E.一月左右 * 8. 临床乳房检查最主要的方法是[B.触诊] A.望诊C.乳房透照D.乳房X线摄片E.乳房CT检查 * 9. 下列哪种病最易引起小腿丹毒:[C.足癣糜烂] A.足部挫伤 B.脱疽D.足部疔疮E.湿热下注

* 10. 新生儿丹毒称:[A.赤游丹] B.抱头火丹 C.流火 D.内发丹毒 E.腿游风 * 11.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学专着是:[ D.刘涓子鬼遗方] A.金创瘈疭方 B.五十二病方 C.世医得效方E.外科精要 * 12. 瘿病发生的主要部位是:[A.颈前喉结两侧的颈魇部] B.下颏部 C.耳垂与颌角之间 D.颈前部,与吞咽动作关系不明显 E.胸锁乳突肌的外缘,锁骨上窝 * 13. 患者女性,38岁,因双乳胀痛伴肿块数年而就诊,检查时发现双乳可扪及多个大小不等之结节,质韧,腋窝淋巴结无明显肿大,挤压乳头时有少量淡黄色液体溢出,细胞学检查无异常发现,最可能的诊断是[E.乳癖] A.乳岩 B.乳核 C.乳漏 D.乳痰 * 14. 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多为干性。其成因为[A.风] B.湿C.热D.虫淫E.血虚 * 15. 皮肤增厚伴有鳞屑或渗液的皮肤病,统称为[C.癣 ] A.疮 B.斑D.疥E.疣 * 16. 下列关于辨阴证阳证依据的叙述,错误的是:[D.脓液有无] A.发病缓急 B.病程长短 C.病位深浅E.肿块硬度 * 17. 外科发病原因与发病部位有关,发于人体中部者,多责之于[C.寒湿、湿热] A.风温、风热B.饮食不节,湿热火毒内生D.气郁、火郁E.痰湿阻络,气血凝滞 * 18. 女,26岁,产后第三周出现恶寒发热,右乳肿胀疼痛,体温38.7℃,体检见乳房红肿,皮色微红,无波动感,此时应用下列何法?[C.疏肝清热,通乳消肿] A.切开引流B.舒肝理气,化痰散结D.清热解毒,托里透脓E.泻火解毒利湿

猪丹毒治疗方案

猪丹毒 1、病因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急性猪丹毒的特征为败血症和突然死亡。亚急性猪丹毒患猪的皮肤则可能出现红色疹块。 2、流行病学 猪丹毒杆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猪丹毒杆菌常由消化道侵入,随之繁殖于扁桃腺,继而造成病菌侵进血液循环。严重的菌血症迅速变成全身性败血症和突然死亡。稍后,病菌可滞留在皮肤,关节或心脏瓣膜,转变成亚急性及慢性型。 患猪主要为3月龄至上市龄猪群。有时候,后备年轻母猪亦感染。 3、临床症状与皮肤病变特征 其特征是一只或数只猪突然死亡。患猪体温升至42℃以上,高热稽留。急性猪丹毒的怀孕母猪常发生流产。感染后2-3天皮肤呈凸起的红色区域,此红斑大小形状不一。病好转时红斑可消失,病恶化时则融合成片。 亚急性疹块型:其特征是皮肤表现出疹块。通常发病后2—3天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位的皮肤发生疹块,呈方块形,菱形,偶呈圆形,稍突于皮肤表面。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瘀血,紫蓝色,压之不褪。 慢性型以跛行和皮肤坏死为特征。发病初期为关节疼痛和发热,随后变成肿胀和僵硬。 急性病例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部分初期病猪皮肤发生潮红,继而发紫,以耳、颈、背等部位较多见,指压褪色,指去复原,病程为3~4天,不死转为疹块型和慢性型。 猪丹毒的典型病变是皮肤红斑与疹块。慢性猪丹毒患畜的几个关节可见非化脓性关节炎。其他内部器官有时出现梗塞,特别是心瓣膜炎症时。 4、防治 基本原则发生后应立即使用药物控制,晚期治疗效果不理想。 1 对发病猪立即使用注射给药

芪泰素15毫升+比肟求1支 打120斤猪连用3天 2 对发病猪场全群混饲给药 优舒克1000g+黄芪多糖500克拌料1吨 连续使用1~2周。

中医规培—中医外科学习题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习题(中医外科学二) 1.蝼蛄疖好发于 A.儿童头部 B.儿童项后 C.儿童背部 D.儿童臀部 E.产妇头部 2.治疗疔疮的代表方剂是 A.五味消毒饮 B.仙方活命饮 C.托里消毒散 D.普济消毒饮 E.银翘解毒丸 3.颜面部疔疮容易走黄的原因是 A.火毒炽盛 B.头面为诸阳之首 C.火邪炎上 D.容易挤压 E.风邪上受 4.蛇眼疔的发病部位是 A.指端 B.甲侧边缘 C.指腹 D.手掌 E.眼睛内外眦 5.下列哪项不属手足疔疮的病机 A.湿火蕴结 B.血凝毒滞 C.血分伏热 D.经络阻隔 E.热胜肉腐 6.不属于手足疔疮的是 A.螺疔 B.蛀节疔 C.鱼肚疔 D.泥鳅疔 E.虎须疔 7.烂疔发病的主要原因是 A.皮肉破损 B.湿火内盛 C.感染毒气 D.外感热邪 E.瘀血停滞 8.最易损坏筋骨的是 A.蛇眼疔 B.蛇头疔 C.红丝疔 D.锁口疔 E.蛇肚疔 9.治疗风热痰毒型颈痈的内服方剂是 A.牛蒡解肌汤 B.五味消毒饮 C.黄连解毒汤 D.普济消毒饮 E.仙方活命饮 10.下列哪项不是颈痈初起的临床特点

A.局部皮色潮红 B.肿胀 C.灼热 D.疼痛 E.肿块边界清楚 11.丹毒发于头面者治疗宜 A.疏风清热、凉血活血 B.疏肝理气、泻火解毒 C.清利湿热、消肿止痛 D.疏风清热解毒 E.化痰消肿、清热解毒 12.丹毒的主要病机是 A.血瘀阻滞 B.热毒内蕴 C.内蕴痰湿 D.皮肉破损 E.血分有热 13.有头疽最易发生的部位是 A.头部 B.颈部 C.项部 D.腹部 E.胸部 14.无头疽的临床特征是 A.红肿热痛 B.易消易溃易敛 C.局部光软无头 D.高肿色红 E.难消难溃难敛 15.附骨疽发病最多的部位是 A.股骨 B.肱骨 C.胫骨 D.桡骨 E.尺骨 16.干陷的病机特点是 A.阴液不足 B.气血不足 C.肝肾亏损 D.阴伤胃败 E.阴损及阳 17.走黄与内陷病机的主要区别是 A.正气盛衰 B.邪毒盛衰 C.毒入血分或气分 D.内攻脏或腑 E.邪气外感或内生 18.锁喉痈初起宜选用 A.仙方活命饮 B.普济消毒饮 C.银翘解毒丸 D.五味消毒饮 E.黄连解毒汤 19.下列哪项不是瘰疬的临床特点 A.病程缓慢 B.初起结核如豆 C.皮色不变 D.溃后脓水清稀 E.灼热疼痛 20.瘰疬溃破后疮口的特点是 A.呈岩穴状 B.呈穿凿形 C.边缘削直 D.呈潜行空腔

名中医治丹毒四个秘方

名中医治丹毒四个秘方 治丹毒秘方(3首) 2.1蝎槟导滞汤 【来源】余步卿,《浙江中医医院学报》(6)1980年 【组成】全蝎(或蝎尾)4只(研吞)、槟榔、生甘草各4.5克,川牛膝、炙甲片、桃仁各9 克,红花、独活各3克,赤芍、黄柏各6克,忍冬藤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化湿清热,疏结导滞。 【方解】本方是已故名医余步卿用以治疗流火早期的经验方。方中的独活、黄柏、生 甘草化湿清热;忍冬藤解毒通络;以全蝎搜风、散结、通络;槟榔、川牛膝、炙甲片、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疏结导滞,且牛膝导药下行直达病所,故兼之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化湿清热、疏结导滞之功。用之临床,一般三四剂即可见效。 【主治】流火早期(下肢丹毒)。鲁贤昌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本方不但对流火早期 有效,而且对流火中、晚期(除化脓者外)和多种下肢疾患,如热痹、血栓性静脉炎、炎性肿块、手术后感染和伤筋瘀肿疼痛,人造血管术后栓塞等均可主之。 【加减】如有表证,发冷发热,脉浮数、舌苔白腻,可加薄荷、苏梗;热重烦躁,舌 苔黄腻,去红花,加焦山栀、黄芩、丹皮;脘闷欲呕,去桃仁、炙甲片、独活,加藿香、姜半夏、广郁金、炒枳壳;肿硬痛剧,加乳香、桑寄生;皮色潮红、光亮肿大者,去炙甲片、红花,加晚蚕砂、地骷髅、绵茵陈。 鲁贤昌用药经验:如方中缺全蝎,可用地鳖虫、地龙或蜈蚣代替;槟榔用量可酌情增 加;高热时,去独活、红花、炙甲片,加金银花、紫花地丁、半枝莲、丹皮等。

在内服药治疗的同时,也可适当配合外治:如腹股沟淋巴结坚硬肿大,可用温经通络 的薄贴盖之;局部红肿较剧者,可加用如意金黄散外敷。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良效。鲁贤昌临床验证流火(下肢丹毒)、血栓性静脉炎、人 造血管术后栓塞各1例、均获痊愈。多年临床使用,用治上述各病症,证明均有良好效果。2.2鹿角阳和汤 【来源】郑锦章,《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鹿角霜30克,麻黄5克,熟地30克,肉桂5克,白芥子3克,炮姜1.5克,川椒5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头二煎温服、第三煎熏洗患处。 【功用】温阳解毒、利湿消肿。 【方解】慢性丹毒出现局部漫肿,疼痛不著,患处皮温稍低,皮色苍白或紫暗,自觉 木胀感等是虚寒之象,故方用麻黄开腠,可助解散寒凝;取肉桂壮元阳、益火之源,以消 阴翳;炮姜守而不走,助肉桂温中散寒;白芥子对皮里膜外的寒凝有消散之功;方中重用 熟地补血生精填髓,扶正以驱邪。且熟地与麻黄同用,既能缓麻黄发表,又能去熟地滋腻; 川椒温经散寒;鹿角霜功力不及鹿角,故用量较大,取其温补肾阳兼能散瘀消肿而治虚寒 性疮疡。合用共奏温阳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慢性丹毒。 【加减】局部皮色紫暗,加丹皮20克,红花6克,鸡血藤30克;疼痛加乳香、没药各6 克。 【疗效】治疗17例慢性丹毒虚寒型,除1例转口腔医院,2例下肢呈慢性水肿样而中断 治疗外,其余均获良效。 2.3解毒清热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