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炼字题的设问及解答

高考古诗炼字题的设问及解答
高考古诗炼字题的设问及解答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f5943792.html,

高考古诗炼字题的设问及解答

作者:杨明

来源:《基础教育论坛·上旬》2018年第08期

摘要:根据字、词的性质,高考古诗炼字题可以分为名词题、动词题、形容词题和副词题,文章针对每类题型的提问方式及其答题思路予以详细总结。

关键词:古诗炼字题;提问方式;解答思路

炼字题是高考古诗的字、词鉴赏题,即在题干中直接引用所考查诗词中的某一个或多个字、词,并对其进行设问。根据所考查字、词的性質,可以把炼字题分为名词题、动词题、形容词题和副词题四种类型。

一、名词题

根据名词的性质,分为景物名词题和情感名词题。

1.景物名词题

景物名词题,即题干考查的字、词为景物名词,如“烟”“山”“雪”“蓑”等。对于此类题,问及某字、词表达诗人的感情时,先点出是什么情感,再分析字、词是怎样体现这种思想感情的;问及某字、词是什么意思,若字、词的意思在古诗里已经固化,则根据日常积累,先判断字、词的意思,再结合古诗的语境,若非固化,则结合古诗的具体主题、内容回答;问及某字、词效果时,先点出所考查字、词的含义,此含义若是通过表达技巧表现出来的,则写出表达技巧,最后写出字、词营造的氛围和表达的情感。

2.情感名词题

情感名词题,即题干考查的字、词为情感名词,如“交情”“伤心”“客愁”等。对于此类题,问及诗眼时,直接写出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即可;问及诗人为什么会有某字、词表达的情感时,理解诗歌,分析原因,准确概括;问及某种情感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时,要对全诗内容进行分析总结、一一罗列即可。

二、动词题

根据动词的发出者,分为景物动词题和人物动词题。

1.景物动词题

炼字题归类

炼字题归类 一、从词性切入 一般来说,诗歌中最要紧的地方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例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分析】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咽?与…冷?见用字之妙。” 【答案】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咽”字是动词,“冷”字是形容词,“咽”着重从动态的方面来写,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冷”从静态方面来写,写的是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诗句中的“咽”“冷”二字一静一动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例2、“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分析】如果从词语的表现力来看,“绕”是动词,“晓”是名词,一般来说动词的表现力会强一些,所以,在分析时我们可以肯定“绕”用得好一些,然后从他具体描写的内容去加以分析,如,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二、从描写对象切入 古人写诗,“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里所指的山和海都是特定的写作对象,也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特定意象,我们在分析诗人炼字的时候,不要舍近求远,有时答案就在写作对象诗句当中,而很多考生往往忽视了这个最简单的现象。 例、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的艺术效果。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分析】“穿”“数”描写所涉及对象的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在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 三、从表现手法切入 诗歌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起兴、映衬、抑扬、双关渲染、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诗歌的炼字时,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

古典诗词中的炼字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词炼字型特点及提问方式。 2.掌握古诗词炼字型的答题步骤。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对古诗词炼字型答题步骤的初步运用。 2.难点——对古诗词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理解的把握。 课型:专题讲座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讲评 参考答案如下:“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炼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鉴赏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炼字,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古人写诗特别注意锤炼语言,唐代和尚贾岛不是还有一个有关“推敲”的故事吗? 二、炼字的提问方式有如下几种: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请结合全诗赏析某词的妙用。 4、前人认为,某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等等 三、解答分析 炼字必须以炼意为前提才具有美的价值。因此有字无句或无篇,是不可取的。只有篇中炼句,句中炼字,切合题旨,符合情境,做到语意两工,才能魅力四射。所以答题的时候不能把该字该句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四、答题步骤 1、理解该字该句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字或句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古诗词鉴赏考点之“炼字”

古诗词鉴赏考点之“炼字” 1.炼字,即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2.“炼字”炼什么?主要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词等也不可忽视 【题目形式】 1.简析某字的妙处(艺术效果、表情达意的作用、意蕴)等 2.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词)?为什么? 3.本诗的诗眼歌是哪个字?为什么? 4.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5.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个字(某句)好不好?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好,为什么? 【方法指津】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所用的手法。(第一步)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二步)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三步) 【答题格式】 该字的意思是……,运用了……的手法(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某事物……的特点,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作者(诗人)……的情感(情感)或烘托了……的意境。 【答题关键词】 解释+手法(用法)+内容+情感 【题型示例】 第一种类型:练字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描景象)。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 第二种类型:诗眼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字义、描景象)“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点作用) 第三种类型:比较鉴赏关键词 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高考古诗词“炼字型”试题解答

高考古诗词“炼字型”题规范答题导引 对古典诗词炼字的考查也是高考古诗词鉴赏考查的热点,每年直接考查的就达三分之一之多。盘点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炼字型题目,我们发现这类题目的提问方式可分为三种模式: 一、分析用得好的一个字。 分析这类提问模式的题目的步骤是:(1)确认该词的本义。(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2004全国卷(吉林、黑龙江、云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注]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分析:“闹”的意思是“喧哗,声音嘈杂,热闹”,(步骤一) 那么枝头哪来的“喧哗,嘈杂,热闹”呢?联系诗句想象春天红杏枝头的情景就不难想到应是说花开得热烈,其上蜂飞蝶舞,鸟雀跳跃,叽叽喳喳。(步骤二)好一派盎然春光!(步骤三) 答案构成:(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2)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如本题参考答案: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构成一)杷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构成二)

2003年全国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鸣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构成一)“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构成二) 2010年四川卷 减字木兰花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天孙,指织女。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红”“翠”用了借代的手法(指出手法),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结合诗句阐述手法),“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含蓄而形象(作用)。“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诗歌鉴赏炼字题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炼字题答题模式 问题形式: 1.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2.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何 3.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4.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简要分析。 解答思路: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 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 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3 ) a、点出该字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 则指出其作用。 b、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c、或对诗人表达感情起到了什么样的作 用。 答题模式:X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

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1、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步骤一)。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步骤二),使景色描写更加富有层次(步骤三)。 例2、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 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 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 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 聊的寂寞情感。 例3、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

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 1、【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4分) 骤雨【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问题】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4分)2、(2015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3分) 望江东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 阑:阻隔;阻拦。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问题】简析首句“隔”字的妙用。(3分) 3、(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4分) 好事近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蓑:同“一蓑风雨任平生”中的“蓑”。【问题】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4、(07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问题】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5、(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4分) 早上五盘岭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五盘岭:川陕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6、(2015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问题】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高中古诗 炼字题 讲义

1、(16天津) (2)“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2、(15广东)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 3、(15湖北)(2)简要分析第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4、(15山东)(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5、(15重庆)(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 (15年湖北)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 (2)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4分) 答:1、荒字,指数缕荒烟,几户人家聚集一起。写出了地僻荒凉冷落;瘦牛,指瘦野薄田,狭促如刀,写出了土地的贫瘠。写出了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感觉。2、表现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貶蛮荒的失意。 炼字题=字+解释+手法+效果+情感 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8.颈联中哪二字最为传神,请指出并简要分析。(5分) 答:“遨”字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2分)晃动的月形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l 分):“纳”字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动词小结: 1、拟人手法; 2、化虚为实; 3、动态过程。

史上最牛古诗词炼字题答题模板

史上最牛古诗词炼字题答题模板 炼字题常见设问: 1)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为什么? 炼字题常考规律总结: 1、炼动词居多。 2、考查频率:炼动词、形容词、虚词、名词、数词的皆有。 炼字题答题步骤: 第一步:释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手法。点明该字使用了什么手法。(修辞、表现手法) 第三步:联想。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四步:情感。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炼字题答题模板:(能理解,巧运用,绝对提分!) 该字在诗/词中的意思是......;诗/词人巧妙地运用了......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景象;着一“X”字,境界全出,更好地表达了诗/词人......的情感。?真题示范之〖2012年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 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 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答题示范】 “软”字在诗中的意思是柔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着一“软”字,境界全出,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对东山晴后雪的喜爱之情。 “涌”字在诗中的意思是涌来、涌动,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般向我涌来的奇丽景象,着一“涌”字,境界全出,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对东山晴后雪的喜爱之情。

古诗词炼字

古诗词炼字 古代诗歌鉴赏——炼字 考查方向与重点方向: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重点是动词和形容词。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这首诗词中的哪个字是诗眼(词眼)?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与其它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说出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以动写静)。“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4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5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6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二、解题步骤: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义),有明显手法一定要指出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景) 步骤三、点出该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意境、感情) 例1:诗僧齐己曾写过《早梅》诗,其中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其友郑谷将“数”改为“一”,你觉得哪个字好?为什么? 答:梅花开在百花之前,已是“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写出此梅不同寻常。“一”字既指数量,而且暗合题目。“早梅昨夜一枝开”则表现出诗人突然发现梅花时的惊喜之情。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①

(完整版)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案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炼字专题(只需一字,尽得风流)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设题角度中的炼字方面的考查; 2.通过讲解和练习,归纳积累解答此类问题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精选习题,归纳总结,掌握运用。 课前作业: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问: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前,我们先来看几句诗。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求得一字稳,耐得半宵寒。——顾文炜《苦吟》 大家看看这些句子向我们传达了一些什么信息?(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古人特别在意诗歌语句的锤炼,对个别词特别在意。)大家说得都没错。古人作诗特别讲究炼字,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锤炼语言的佳话。既然讲到炼字,何为炼字?我们来看下投影。 【PPT】何为炼字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可以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 二、寻 了解了炼字的概念之后,现在我们来看一些诗句,请大家找出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字。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木兰花》宋祁)动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形容词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数量词

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型解答方法

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型解答方法 一、从词性切入 一般来说,诗歌中最要紧的地方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例、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分析】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咽’与‘冷’见用字之妙。”

【答案】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咽”字是动词,“冷”字是形容词,“咽”着重从动态的方面来写,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冷”从静态方面来写,写的是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诗句中的“咽”“冷”二字一静一动,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二、从描写对象切入 古人写诗,“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里所指的山和海都是特定的写作对象,也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特定意象,我们在分析诗人炼字的时候,不要舍近求远,有时答案就在写作对象诗句当中,而很多考生往往忽视了这个最简单的现象。 例、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的艺术效果。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分析】“穿”“数”描写所涉及的对象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 三、从表现手法切入 诗歌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起兴、映衬、抑扬、双关渲染、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诗歌的炼字时,最好从表现手法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

诗歌鉴赏之炼字高考题练习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题——炼字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释含义、明手法)?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到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效果)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1)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 注 ]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辽宁)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一)阅读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诗,完成第7题。(6分)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7.(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宋祁《木兰花》中有“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3)请说出作者写作本诗的意图。(2分)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题。 (一)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三)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8-19题。(4分) 偶题 朱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18.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2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诗歌鉴赏中炼字题的答题模式

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炼字题如何解答?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第一种类型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有这样一个评价,“著一‘闹’字,境界全出”,你认为这个“闹”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描景象)。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点作用)。第二种类型: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字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点作用)第三种类型 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巩固练习:菩萨蛮李白

(完整word版)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古诗词鉴赏之炼字题专项训练 (一)阅读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诗,完成第7题。(6分)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喜风。 7.(1)下列与本诗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宋祁《木兰花》中有“绿扬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句子,请你说出这两首诗词中的“闹”字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3)请说出作者写作本诗的意图。(2分)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题。 (一)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6.这首诗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诗中“清”字的妙用。(3分) (三)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8-19题。(4分) 偶题 朱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释】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②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③底处:何处。

古典诗歌鉴赏炼字练习题

古典诗歌炼字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觳皱①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觳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问“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释】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问题: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问题: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题: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5、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问题:颔联中哪两个字最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6、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问题: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3分) 7、 黄氏延绿轩(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8、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问题:请分析“萧萧”“滚滚”的作用 9、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问:请分析“绿”字的妙处

诗歌鉴赏炼字题训练及答案

卜算子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湖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案: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答案:“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答案】 (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环境之美、闲适之情。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高考古诗鉴赏炼字题

高考古诗鉴赏炼字题 古典诗文 2014-03-19 0802 5d56b7b40102ei70 高考古诗鉴赏炼字题 一、【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骤雨【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1)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答】(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2)“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雨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3)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色(意境)。 赏析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他少年得志,即进入官场,诗歌也早就享有盛誉。早年颇有远大抱负,显得英气逼人。中年后因官场倾轧,灰心失意,经安禄山之乱后,思想更加消沉,欲求归隐而不可得,便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退朝之后,焚香烛坐,以诵禅为事。”(《旧唐书?王维传》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后,每日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自得其乐。晚年则沉湎在寂静的禅境。 诗题《过香积寺》,是访问,探望香积寺。既是去访香积寺,却有着一“不知”,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情趣。正因“不知”,所以要去寻找,行不数里,便来到云雾缭绕的山峰之下。诗人表面写云峰,实则映衬香积寺的幽邃深远。 二、三两联,写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闻。先看三、四句,古木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耳边传来隐隐的钟声,这钟声没有冲淡环境的幽静,反而增添了几份“鸟鸣山更幽”的僻静。但这钟声又是从哪儿传来的呢?“何处”一词,巧妙的写出了诗人寻觅知音的急切心情。 第四联。经过苦苦搜寻,诗人在天快黑时终于找到了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空潭”。这里的“空”,正如“空山新雨后”的“空”,不能理解为一无所有,而含有宁静幽寂的意思。诗人面对“空潭”。不由想起一则佛教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有一毒龙,屡屡伤害百姓。佛门高僧以无边佛法降服了毒龙,还百姓一方平安。诗人运用这个典故,不是为了卖弄学说,哗众取宠,而有其深刻的用意,那就是宣扬佛法无边,佛法万能的观念。

高考诗词鉴赏炼字题详解

解答炼字题的技巧详解(解题方向) 一、从语法现象上突破。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能化腐朽为神奇,具有非凡的表现力与感染力。鉴赏时要详加分辨。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鉴赏时要以此为突破。 例1:王安石《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确:“绿”字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点明春风过后万物返绿,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和力量,“绿”字写颜色,画面更有色彩。 二、从修辞手法突破。 鉴赏修辞之美,是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有些字集中体现了修辞之美,要注意识别体会。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确:“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怨既是曲中之情绪,又是吹笛人之心声。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明确:“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周密《高阳台?寄越中诸友》:梦魂欲度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 明确:以“轻”字描状梦魂,化无形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触觉,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三、从写景状物上突破。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极致之美,诗歌中写景状物的细腻精准往往凝聚在某个字上面,我们要擅于分析其妙处。 例5: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的确像“铺”在江面上,体现出诗人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用“铺”字还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和江面的平静,给人安闲、舒适的感觉。 例6:(2004年湖北卷)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020高考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型解答方法举隅

高考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型解答方法举隅 一、从词性切入 一般来说,诗歌中最要紧的地方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根据这三类词语的语法特点分析,动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动态变化,强调过程及变化;形容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性质状态,跟动词比较,形容词主要着眼对象的静态;副词主要表现描写对象的程度范围。 例、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分析】唐人五言诗工在一字,谓之“诗眼”,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咽’与‘冷’见用字之妙。” 【答案】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咽”字是动词,“冷”字是形容词,“咽”着重从动态的方面来写,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人的鸣咽之声;“冷”从静态方面来写,写的是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诗句中的“咽”“冷”二字一静一动,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 二、从描写对象切入 古人写诗,“看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这里所指的山和海都是特定的写作对象,也就是诗人在诗歌中描写的特定意象,我们在分析诗人炼字的时候,不要舍近求远,有时答案就在写作对象诗句当中,而很多考生往往忽视了这个最简单的现象。 数”的艺术效果。 例、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上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林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分析】“穿”“数”描写所涉及的对象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两个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 三、从表现手法切入 诗歌的表现手法极为丰富,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起兴、映衬、抑扬、双关渲染、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诗歌的炼字时,最好从表现手法切入,先点明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分析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例、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 【分析】“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四、从表达效果切入 表达效果主要是作者通过某一表现形式所要达到的目的,就诗歌而言主要是作者通过某一特定意象的描写而达到的效果,这种效果从语言方面来说可以概括为生动传神、含蓄凝练、形象鲜明、质朴自然、色彩丰富、辞藻优美、节奏感强、韵律和谐等;就风格方面来说主要可以概括为苍凉悲壮、雄浑豪迈、清新、平淡、沉郁、缠绵、俊逸等。 例、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听蜀僧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