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闻媒体论文

现代新闻媒体论文
现代新闻媒体论文

一现代新闻媒体的含义

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媒体已成为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化存在方式——新闻媒体文化。新闻媒体文化对人的心理特征、行为结构、态度倾向等方面都产生了明显影响,使得当代人的生活形式、内容乃至思维方式都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新闻媒体传播时代的深入,大众媒体在当代社会不仅发挥着传递信息、提供娱乐等社会功能,还不断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塑造着社会公共生活,它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提供一系列具有导向性的社会公共价值观念,并创造了极具大众化色彩的媒体话语系统,媒体文本也日益成为现代人精神消费的重要形式。由此,新闻媒体以其对社会覆盖面之大,对人影响力之巨而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无所不在的文化存在方式。新闻媒体文化就是指以大众媒体为载体,以媒体表达方式为基本特征的现代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二新闻媒体对人意识的影响

新闻媒体报告中所蕴含的社会风俗习惯、道德伦理理念、个人性格气质等新闻元素对人情感的影响和控制越发显现。譬如媒体对特定地域人群和事件的报道和影视内容的传播,由于只重过程或现象而不注重其本质,住住会加深人们对这类人和事物的误解,把这些人和事件的倾向加以渲染,从而对公众产生消极的影响:不仅会影响群体的情感,而且影响着人们对这事物的定位。譬如拉萨“3?14”事件发生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网站及一些西方媒体对此进行了歪曲事实的报道,引起海内外民众的广泛谴责和抨击。西方媒体不恪守职业道德,把报道事实真相放在一边,而把造谣和进行别有用心的新闻炒作作为生存手段,执意报道对中国的偏见,虽然不排除西方反华势力从中破坏,但是这些歪曲的报道已经影响西方人民对中国西藏事件的看法,从而导致一些十分不愉快的事情出现--"奥运火炬事件",这对任何一个尊重事实的人来讲都是不能接受的,之后更是引发全世界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最终自食其果,不仅伤害了我国人民的感情,更因这次事件产生中国人对西方的不信任甚至仇视,这是一时半会是消磨不去的。

不难看到,由于从事新闻调查的各个记者遇到的情况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风俗不同,甚至政治立场不同,所以很难制定一套适用于所有场合的规则。不过,有些标准是逐渐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记者新闻报导所涉及的法律后果要远比道德问题来得明确。道德问题涉及到区分对与错,涉及到用理念来确定某一行动的这合理性。任何抉择都可以被说成是合乎道德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道德标准做依据、以什么样的价值观为基准。记者和编辑需要决定的是,这样的报导对“谁”有好处。

看西藏历史,从元朝西藏就正式处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下了,到今西藏更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方鼓吹的民主,自由,想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怎么会答应,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怎不会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看多了网络上的言论,西方多大多数媒体由于文化,政治的不同,加上从来就没有认真去了解过中国,就打着民主,自由的旗帜对中国内部事务横加干扰,指手画脚。这使得中国人民与西方人民之间的误解更加加深,中国的国际压力加大。但是他们忘了,新闻媒体就是一把双刃剑,在伤害了别人的同时也会伤到自己。在中国新闻媒体用事实强力反击下,在我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抗议下,他们不得不做出道歉,最终后果是导致14亿人包括国外有识之士对西方媒体的不信任,国家的威信扫地,某些政治人物惨淡失败,但我们因该看到,西方新闻媒体已经给西方人民种下了这种反华意识。

所有的这些无不是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的不真实的负面报道造成的。新闻媒体长期反面的报道,会给人心理强加一个反面意识,在遇到新事物时,首先是加与抵

触。从古代神邪之说开始,舆论就在慢慢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道德伦理,科学文化的每次进步都在与当时的强大舆论激烈搏斗后才证实它的正确。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在西方统治达一千多年的地心说。这是天文学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不仅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革新,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支柱,日心说经历了艰苦的斗争后,才为人们所接受,其中包括他本人被活活烧死。造成这样的损失,不能不否认当时宗教舆论影响之大,也证明新闻媒体舆论对人意识影响之深。

特别是现代新闻媒体已经不再停留在白纸黑字上,更多的是以可视动态形式展现在人民面前,接收的人群已经不分男女老幼,学者文盲,从而新闻媒体对民众的影响全面扩大,具有全球效应。新闻媒体所拨报语言,文字,内容,影视荧屏画面,从报纸到电视,到网络时时刻刻影响着各类人群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这种影响是长期的,很容易在人民当中产生一个心理意识,慢慢被接受,固定下来。从国内火热的“圣诞节”到“新新人类”,再到QQ聊天里的符号文和网络语言,以及曾经影响很多青少年的“古惑崽”,不能不说传媒的威力小,特别是对幼儿和青少年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成人可以从中进行判断,但有些权威政治思想主导言论对成人的影响不可忽视,谁也不能保证都是正确的。

刚才所说新闻媒体的影响是把双刃剑,怎样用好这把剑而不伤害到自己,就必须深刻认识到新闻媒体信息传播的作用,所有的意识形态无不是在信息传播中形成的。三正确看待新闻媒体信息传播的作用

新闻信息传播不仅有服务经济政治,服务社会生活的功能,更有大众参与的功能。如果新闻媒体用不同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工作,那么人们也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在新闻媒体播撒什么样的种子,那么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如果新闻媒体真实友善,那么也会得到人们的善意回报。这些取决于新闻媒体的态度和事实公开化的多少。

举列:看报纸得到汶川大地震发生32分钟后,中央电视台既作了报道;52分钟后,新闻频道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国家主席和总理先后到达灾区组织救灾和慰问灾民。新华社,人民日报,四川电视台,英国,法国,美国等一大批中外记者或同时或陆续赶赴灾区,以客观,高效,透明的报道在第一时间筑起抢救生命的热线,把抢救生命的壮举告诉全世界人民,获得全世界人民的高度赞誉。地震第二天,部分主要媒体和网络各大网站就向全国各地民众发出行动起来,支援灾区的号召,不仅起到舆论动员作用,也发挥了强大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动员作用。其影响超乎我们的想象。这次全天候的,真实的灾情报道,大大提高了我国政府和新闻媒体在世界的公信力,大大增强了在全球人民中的影响力,显示了我国新闻媒体权威性的空前提高,也必将培植今后人民群众获取信息依赖主流媒体的心理,让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起来,这是中国新闻媒体的进步,更是中国社会的进步。而这次中国人民对外国媒体和人民的友善,也表示了深深感谢,就连一向被中国人民记恨的日本在派出救援队后,网络上中国人民普遍的感谢之语,让日本大和报都惊乎中国人民态度之转变。

这次抗震救灾中新闻媒体尊重了新闻事实的客观性,最大限度保证了信息的透明和流动,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然后是报道时效性,媒体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的提高有效的支持了援助工作的效率;信息透明程度,主要是发布权威信息,起到稳定秩序、调节情绪、澄清谣言的作用;舆论引导和宣传,起到激励、鼓舞和抚慰公众情绪的作用。媒体在抗震救灾中的联络协调,组织动员,对抗震救灾中以最快速度整合分配救援资源提供了有利调教,党通过新闻媒体充分调动了全国人民投

入到抗震救灾中的积极性,使全世界中国人民空前的团结在一起。另外,媒体发挥了反映灾区现实情况的“晴雨表”,对救灾物资的使用分配进行舆论监督等等。

从上我们看到,新闻报导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能够帮助提高政府处理问题的能力--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军队行动的迅速,受灾地区政府官员奋不顾身投入到抗震救灾中等。我们看到,只要新闻媒体为读者提供行动的途径,他们将会行动起来--全国各地响影支援灾区的捐款,物资,声援等等。我们看到,新闻媒体所做出的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增加了读者对具体问题的了解--抗震救灾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和支持。我们看到,新闻媒体所做出的努力使公众对媒体的看法出现了积极转变--全国全世界人民对中国政府,人民,媒体的一致好评。我们开始看到,由于参与新闻媒体的活动,许多从未想过加入新闻行业的人在做着和新闻媒体一样的事--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支援活动,爱心活动,热论等。对新闻业而言:我们看到,对事件问题做出真诚响应的深度报导,而不是仅仅把一个问题的两方面罗列一下了事--就以央视推出的专题《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为最好榜样。我们看到,记者重新认识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打破了某些成见--西方媒体和西方民众从新认识中国。

我们看到我国在抗震救灾中,新闻媒体能发挥出它的信息传播作用,从信息发送到信息接收,从舆论造势激发民众爱国团结热情,再到引导群众提供支援渠道,最后展开舆论监督,无不展示了现代媒体的最大特点-快速高效。

现在全国各类新闻传播机构的从业人员数量众多,(各县都有自己的新闻媒体机构)新闻媒体机构的类型也由过去单一的报刊机构发展到现在的多种报刊机构、通讯社、广播电视台、互联网站等连通全球、覆盖天地之间的网络体系。人们的思想、行为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得到规范和进步,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大众传播媒体不仅是传达政令、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信息、传播科技知识的重要阵地,也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娱乐、使大众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在党性原则的指导下,大众传播媒体成了连接党和政府与人民血肉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成了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建设富强祖国的工具。媒体自身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都有自己的新闻传播机构,各行业各部门也有自己的行业部门传媒,从中央台到县级台,从党政机关报刊台到专业报刊台应有尽有,真可谓“百花争艳、五彩缤纷”。国际间传媒的相互交流也日益频繁,各类新闻机构的驻外站点遍及全球,国际上瞬间发生的新闻事件也可通过遍及全球的网络在我国的各新闻媒体及时甚至同步播出。

现代人们普遍漫骂新闻媒体报喜布报忧,这是新闻媒体在我国这种国情下所必须承受的,新闻媒体的改变真正还是由大多数人民素质提高,更理性对待各种问题时才会有改变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闻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却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通过假新闻现象,探讨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内涵,新闻真实性缺失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标签:新闻;新闻记者;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自觉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底线和神圣职责。然而,这些本应烂熟于心的基本常识却不时被一些新闻从业者淡忘。 新闻真实的背面是新闻失实。新闻失实包含整体失实和部分失实两种情形。整体失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彻头彻尾的虚假新闻,它是因某种功利驱使而故意失实,是“冷静的头脑”干的,属于“观点上的撒谎”、“精神意义上的撒谎”〔1〕,不可原谅。这种情形虽影响恶劣,但并不多见。而部分失实则是一种潜在的隐性失实,绝大部分是一种不自觉状态下的行为,它虽接近整体真实却又存在部分失真之嫌,此种情形虽危害不大却时常可见。 一、新闻真实的哲学解读 新闻真实,即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准确、客观、全面、深刻地反映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应当“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2〕,必须严格遵循“准确的事实”,选择“实事求是的叙述方法”〔3〕。新闻真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个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的统一 个体真实又叫局部真实、微观真实,整体真实亦称总体真实、宏观真实。个体真实是构成整体真实的基础,而整体真实则是对个体真实的总体统领和质的提升,但非简单相加。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不仅要求新闻报道既要个体真实,又要整体真实,而且还需达到两者的有机统一。 其一,新闻报道中的各个元素必须真实可靠。 列宁曾要求任何新闻报道都要做到“绝对准确,没有一丝一毫的误差;事实经过再三核对;材料来源可靠,引语和数据准确无误。”〔4〕构成一条新闻报道的要素很多,如果某一元素失真,这条新闻的真实性便会大打折扣。这个道理虽容易理解,但操作起来却易出问题。 其二,单个事实要与同类事实具有质的关联度。 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同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都是在不同的范围和层次上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发展的。对于任何事物都必须用整体的观点,从它的总联系中去认识它的部分。列宁在《统计学和社会学》一

浅析中国的后现代性现象

浅析中国的后现代性现象 摘要:当代学术语境中,后现代性在中国始终是一个不太明朗的议题。其主要原因是,后现代性在西方本就是一个思想繁杂的理论谱系,进入中国后的理论实践,更使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后现代与中国当下现实的种种问题缠绕在一起。本文就意在通过考察后现代性在中国的缘起、表现与特征,梳理我国的后现代性进程,为我国的加速发展扫清障碍。 关键词:后现代性全球化中国后现代主义 一、引言 后现代性作为一种思想风格,它质疑真理、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经典概念,质疑普遍进步和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在它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 在中国,后现代性进程经历了很多的发展与变化,许多专家学者都为此献言献策,F·詹姆逊在《单一社会性》一文中,谈论了现代性问题研究所要遵循的准则:“任何一种现代性理论,只有当它能和后现代与现代之间发生断裂的假定达成妥协时才有意义。”后现代的到来,无论真假,导致了对现代性的深度反思和对现代性道路进行批判性重构。 二、研究意义 经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语言、历史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虽然这一思潮至今仍处于一种纷繁复杂、多元化的发展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目的性是十分明确的,就是要对现代文明发展的根基、传统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批判性反思。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涌起,可以说为观照现代性提供了一面新的镜子,既折射出现代性与传统的矛盾,又折射出现代性自身矛盾的方方面面。 因此,对中国的后现代性进程进行研究,就可以有效的规避现代性中出现的种种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上的问题,从而为我国的后现代化进程扫清障碍。并且,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势必会有不同的解释以及学术上的争论,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也可以为我国的后现代性发展提供一个指导方向,不至于让更多的人迷失在后现代性的众多论断中。 三、中国的后现代性 (一)中国后现代性的缘起 中国的后现代性是在现代性开创的背景下出现的,后现代性在中国出现的最初时期,它的身份几乎没有任何合法性。与现代性的出现相对比,后现代性既没有新思想出现的历史机遇,又没有改革开放形成的文化局势,更没有文学界创新的共同愿望,与此看来,后现代性在中国的出现显得并不是那么合乎时宜。 此外,比起远为庞大的主流学术活动,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学界只是冰川一角,地位并不是那么稳定。批判、质疑后现代性的文章或者论断并不在少数。在这些批判中,贺奕的批判显得全面而彻底,在他看来,后现代性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其精神价值空疏。在《群体精神逃亡: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纪病》一文中指出:“由于缺乏某种终极价值体系作为依托,这种作用最终将流于短促狭隘和浅薄,中国

新闻专业论文选题汇总

一.最新新闻专业论文选题 第一部分(1~~105) 1 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 2 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 3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4 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 5 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 6 "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7 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 8 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 9 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10 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11 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12 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13 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14 “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15 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16 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17 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18 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19 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20 媒体公信力的流失_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21 浅谈民生新闻给传统新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2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23 从法制节目看广播新闻的优劣势24 论“媒介审判”对型案审理的影响25 谈分众传播26 新闻的娱乐性和娱乐新闻27 新闻报道与受众权利保护28 浅析新闻真实与新闻道德29 论新闻记者的报道道德观30 浅论广播新闻发展、现状及走向31 试论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向32 论新闻媒体如何提高提高重特大事件应对能力33 网络中的

新闻舆论监督34 试论受众期望与新闻宣传35 网络媒体对意识形态的影响36 浅谈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37 公共频道的现状与发展38 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39 浅析博客新闻的真实性40 恶炒“明星绯闻”研究41 从新闻伦理剖析时下传媒的“低俗之风”42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平衡43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44 新旧媒体大融合对传统电视业的影响45 媒介产业化发展的问题46 媒体竞争和共生研究47 电视法制类节目的生存空间及展望48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49 新闻失真的原因与防范50 现代新闻法律与职业道德的5152新闻节目形态的多样化研究52 我国都市类报纸娱乐化倾向问题研究53 寻找市场中的大奶酪——浅析网络时代的新兴势力手机媒体的发展态势54 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策划和运营55 揭发性新闻的线索来源保密研究56 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57 广告传播中品牌形象的塑造58 多元媒体的竞争与共生59 浅析新闻播报的现状与发展60 适者生存——市场化竞争下我国体育类报纸的现状与发展61 论科学、中立、正义的观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62 传媒引导与受众心理分63 论新闻传者的现代意识64 新闻报道的国际化思路65 炒作新闻与假新闻的异同66 新闻报道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67 如何把握娱乐报道的舆论导向68 论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策略69 为何报道黑幕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70 对有偿新闻的思考71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说明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班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102 指导教师:黄立明 学号: 0811110206 姓名:高萍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 摘要 (3) 一.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调研及规划 (3) 1.1 项目系统的背景分析 (3) 1.2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的基本需求 (3) 1.3 毕业论文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进程 (4) 1.4 毕业论文信息管理系统的系统分析 (4) 1.4.1系统规划任务 (4) 1.4.2系统规划原则 (4) 1.4.3采用企业系统规划法对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进行系统规划 (5) 1.4.3.1 准备工作 (5) 1.4.3.2定义企业过程 (5) 1.4.3.3定义数据类 (6) 1.4.3.4绘制UC矩阵图 (7) 二.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8) 2.1.学院毕业论文管理概况 (8) 2.1.1毕业论文管理的目标与战略 (8) 2.2拟建的信息系统 (8) 2.2.1简要说明 (8) 2.2.2对组织的意义和影响 (9) 2.3经济可行性 (9) 2.4技术可行性 (9) 2.5社会可行性分析 (9) 2.6可行性分析结果 (10) 三.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结构化分析建模 (10) 3.1组织结构分析 (10) 3.2业务流程分析 (11) 3.3数据流程分析 (11) 四.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设计 (13) 4.1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业务主要包括 (13) 4.2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图 (13) 4.3代码设计 (14) 4.4,输入输出界面设计 (15) 4.4.1输入设计 (15) 4.4.2输出设计 (15) 4.5 数据库设计 (15) 4.5.1需求分析 (15) 4.5.2数据库文件设计 (16) 4.5.2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17) 五.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实施 (18) 5.1 开发环境 (18) 5.2 调试与测试过程 (19)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3、生活情况:能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 1、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3、体貌特征:上肢与现代人相似,能够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产工具) 4、生产生活状况采集、狩猎; 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5、社会组织:过群居生活,原始社会。 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三、山顶洞人 1、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距今约三万年; 2、体貌特征: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3、生产工具:磨已掌握钻孔光技术和磨制技术(骨针); 4、观念: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一、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二、原始农业的发展 1、兴起时间:约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3、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4、意义: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看图:课本第6页半坡居民原始复原图和第8页河姆渡居民复原图: (1)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房屋呢? 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因为南方地区潮湿温热,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 (2)半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气候干旱寒冷,风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 (3)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说明了什么? 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能够与自然协调发展,已经能够适应自然环境。 (4)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做到因地适宜、科学合理。

试论校园新闻媒体的特征

试论校园新闻媒体的特征 摘要校园新闻是校园内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它从属于教育新闻,它报道的主体是师生员工,其主要媒体是校报、校园有线广播、、校园网络、宣传栏等阵地。校园新闻具有新闻的真实、新鲜、公开、重要的基本特性,同时也具有教育性、接近性、专业性和文献性的特点。 关键词校园新闻教育性真实性文献性 一、校园新闻的一般特征 1.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本身的真实和新闻报道反映的真实,是新闻区别于文学的根本点。事实的真实就是肯定事实作为新闻的来源,实质上也是个事实决定论,先有事实再有新闻。无论是传递一个新的情况还是通过新闻来宣传某个观点和主张,离开了事实,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根本不可能产生真实的效果。 2.新鲜是新闻的价值。我们之所以要传播新闻,就是为及时了解外界的新变化、新事物,为了迅速交流新经验、新情况,并以此作为决策与采取行动的一种依据。但是有了事实,并不一定就是新闻;要成为新闻,关键是要及时迅速的报道出来。如果过了事实报道的最佳时间,事实就可能成为历史,报道就成了历史资料。新闻的新,主要体现在事实要新,是新近发生的,也是事实发展中的新进展、新结果。同时传播要快,如果传播不及时,即使事实最新,新闻也会变“旧闻”。所以说,新闻的新一方面是事实的内容要新,另方面传播速度要快。这就是新闻存在的价值。 3.公开是新闻的目的。有人曾经说过,今日的新闻,即明日的历史,在尚未成为新闻时,就是情报。情报是秘密的,为少数人服务;新闻是公开的,为社会服务,这就是新闻与情报区别的根本点。新闻的公开性,就是新闻应该被社会公众共同分享,在追求尽可能广的传播面,以实现新闻自身价值。 4.重要是新闻的意义。新闻在传播过程中,接收对象有自己的需要,传播者也有自己的选择新闻的依据。什么事实重要?萨空了先生曾经指出,与人类生存有关的,人类才会注意。也就是说,新闻要与人类的生存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关系就密切,新闻就一定重要。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比较研究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比较研究 摘要: 现代设计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自我完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与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是现设计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应当正视后现代主义提出的问题和挑战,但同时也应看到,思想薄弱并且以文化上自由放任的态度为主旨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解决所有现代主义运动带来的消极影响,两者之间矛盾的解决将促使现代设计积极发展。关键词:现代主义设计;后现代主义设计;矛盾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相对于传统设计而言,现代设计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对既有传统的扬弃与超越。现代设计所主张的民主,即设计为大众的思想,相对于为贵族服务的传统设计观念是一次伟大的变革和进步。但当现代设计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传统和固定的模式时,其自身的发展也同样要面临新的矛盾,即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矛盾,所谓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朝的兴起,正是这一矛的具体体现。 一、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 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在欧美出现的一个内容庞杂的文化艺术、意识形态运动,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 具体到设计上则是把以往为权贵的服务方向改变为为广大人民服务为己任的探索,充满了社会乌托邦主义和社会工程动机,是一种具有高度民主化和社会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的探索。它的目的不是创造个人表现, 而是努力于创造一种非人性的、能够以工业化方式大批量产的、普及的新设计,这样的设计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降低成本、能够使设计为大多数人享用的目的。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师来说,重要的不是风格, 而是动机,风格只是解决问题后的自然副产品而已。现代主义设计是充满民主色彩和革命色彩的设计运动,它目的明确,旗帜鲜明,直截了当。而在与之一脉相承的国际主义设计中,现代主义所提倡的高度理性日益显示出冷漠的气质和单调的作风。米斯?凡德罗所主张的“少即多”在国际主义风格中被形式化地遵循着,已经失去了以往功能主义应有的精神,甚至成为一种固执的教条模式,以技术主宰的工业文化造成的设计形式的单一与人性的温和关怀背道而驰,这意味着现代主义设计逐渐缺乏力量而最终被多元并存的时代精神所取代。所谓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国家开始广泛出现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涉及文学、艺术、语言、历史、哲学等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汇的含义的非常复杂,从字面上看,是指现代设计以后的各种风格或某种风格,因此它具有向现代主义挑战,否认现代主义的内涵。虽然设计上后现代主义至今仍处于风格繁杂、多元化发展的状态,但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设计宗旨非常明确,其中心是反对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要求和人文关怀,而不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因此后现代主义设计采用各种历史装饰,加以折衷处理,打破了现代主义一直以来的垄断,开创了新装饰主义新阶段。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根基和传统进行的批判性反思。因此,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兴起为观照现代主义设计提供了一面镜子,折射出现代主义设计自身的矛盾。 二、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矛盾 福柯曾经指出,我们不应将现代性仅仅理解为处于前现代和后现代之间的一个时代, 而更应把现代性当作一种态度来加以看待。同样,我们也不应将后现代主义设计仅仅理解为

传播媒介论文

我喜爱的传播媒介 ——浅谈报纸 报纸——是资历很老的大众传播媒介,早在我国汉代,地方政府驻京都办事处创办了传达朝迁政令、皇帝手谕和地方政事的“邸报”。发展到唐代,开元年间称为“开元杂报”或“条报”,公开发行,广泛传布。宋代报纸改称为“朝报”。北宋末年,在民间出现了“矫撰敕文,印卖都市”的小报。元、明两朝的官报形态与体制均沿袭唐、宋。值得注意的是,明代的“邸报”刊发的主要内容是政治新闻和文告,而且明朝崇祯年间开始出现了用活版印刷的邸报。清朝统治者为了强化封建集权专制统治,从雍正年间开始严禁发行邸报。朝廷的敕令、公告由各省总督巡抚驻派京师报房发行,称“京报”。 在西方,古罗马人每天在公共场所张贴《每日纪闻》,与“邸报”相似。公元前50年左右,罗马出现了又凯撒大帝创办的《记事公报》。罗马帝国崩溃后,直到中世纪末期,新闻性报纸才再度出现,为王公贵族和商人提供战争、商情、外国情况。 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是用机器印刷,为普通读者看这新闻和评论的定期出版物。世界上最早的日报《莱比锡新闻》1660年在法国创刊。1665年,英国出版了《牛津公报》,为半周刊,后来易名为《伦敦公报》。1702年,英国《每日新闻》创刊,是英国最早的日报。1883年,本杰明·戴在纽约创办了《太阳报》,提出“它(太阳报)照耀每一个人”的口号,以每份一美分的价格出售,很快引起轰动。1835年,詹姆斯·戈登·贝内特创办了《纽约先驱报》,并且通过增加严肃的政治、经济、社会新闻而获得了相当的成功。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报纸真正成为大众化的传播工具。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发轫于清代的《京报》。1858年,伍廷芳在香港创办《中外新报》;1864年,陈蔼亭在香港创办《华字日报》;1872年,英国商人安娜斯托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1900年,孙中山派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日报》,传播革命思想。1938年,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区创办了《新华日报》,揭开了中国报纸的新篇章。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以党政机关报为主体,兼顾经济、科学、文化、生活诸多内容的报业结构,机关报、综合报、行业与专业报、企业报、晚报、文摘报、军报等多层次、多品种的报纸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广告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也更接近了。报纸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体。 (二)报纸广告的主要优点有: 1、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递及时 对于大多数综合性日报或晚报来说,出版周期短,信息传递较为及时。有些报纸甚至一天要出早、中、晚等好几个版,报道新闻就更快了。一些时效性强的产品广告,如新产品和有新闻性的产品,就可利用报纸,及时地将信传播给消费者。

毕业论文管理规定

毕业论文管理规定 (2008)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律与政治系 目录 1、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办法(2008)------------------------------- 1 附件: (1)法律与政治系毕业论文文本规范---------------------------------------------- 8 (2)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进程----------------------------------------13 (3)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程序----------------------------------------16 附表: (3)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19 (4)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1 (5)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承诺书-------------------------------------------25 (6)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考核表-------------------------------------26 (7)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评分表-------------------------------------------28 (8)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答辩成绩评定表-------------------------------------31(9)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答辩成绩汇总表-------------------------------------32(10)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会议记录--------------------------------33 (11)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变更申请表------ ----------------35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

初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梳理: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2.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②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3.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改革开放 (一)经济体制改革(先农村,后城市)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民创造了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空

前地调动了农民地生产积极性,解放、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地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国有企业改革--城市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此后,大批国有企业积极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出现了邯郸钢铁总厂等一批搏击市场经济大潮的典型。 (二)对外开放 1.1979年7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成为最大的经济特区。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 2.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起,相继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

试论电视新闻媒体基础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f7346107.html, 试论电视新闻媒体基础建设 作者:尚云龙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11期 摘要:电视新闻媒体基础设施与电视节目的质量和真实性有关。在自媒体杂乱信息发表 的时代,电视新闻媒体应该担负起新闻真实性的责任,对网络中发表的言论予以澄清,进行真实性的报道。本文通过对电视媒体目前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了国外知名媒体的工作模式,并指出了电视媒体基础建设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电视新闻;媒体;基础建设 电视新闻媒体基础设施问题随着电视业的发展而提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电视新闻媒体积累了许多良好的经验和做法。然而,与一些世界知名的新闻机构相比,我们的电视新闻媒体的缺乏和缺乏是一些基本方面的建设。随着新闻业的发展,电视新闻媒体的基础设施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和作用。 一、媒体职业操守与新闻真实性 当CNN审核时,验证新闻来源是编辑中最重要的工作。在一篇简短的新闻稿中,编辑将在手稿中标出五个关于新闻来源的问题。然后从庞大的查询系统中查找可靠的数据或来源的新闻事实。最有由制片人根据新闻的热度、真实程度等来决定采用的类型。在我们的新闻业中,我们一直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新闻采访中,存在一些误解和有失现象。 1.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并没有扎根于每个从业者的心中,有些人经常强调各种客观原因,以牺牲进一步验证调查的阶段,失实报道、主观报道因此而得以出笼。 2.记者调查和研究的能力,编辑的质疑能力正在恶化。记者调查和提问的时间也在减少。记者每天发表一些报道的现象无处不在,没有新闻价值。 3.记者编辑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追求往往被夸大。在无法确定新闻来源或未知新闻来源。为了节省时间和追求绘画的效果,盲目复制其他人的报道或模拟现场采访,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不仅降低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还对新闻行业造成了非常不好的风气。 4.媒体的宣传和指导功能与关注新闻来源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相一致,部分人总是为自己的采访的不真实性找借口。 为了使自律成为媒体从业者的自觉行为,必须有一个严格的制度来保证。我们了解到,CNN和华尔街日报等世界知名媒体公司都有非常详细的工作手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媒体自律的。我们的记者在进入该行业之前没有接受过有关新闻标准和政策的系统教育。同时也

李欧梵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李欧梵: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美国) 李欧梵 内容提要:本文系作者1999年5月26日在北京大学为文科学生所作的演讲,主要介绍美国学者杰姆逊关于"后现代"文化研究的方法、观点及其对西方社会的认识价值,并借助其理论来观照分析当代中国(包括大陆和台港地区)的一些文化现象,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化是否已经进入杰姆逊所称的"后现代阶段"?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事实上并没有完成,同时试图解释"后现代"问题何以在中国引起热烈争论的原因。"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互交融的状况,正说明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复杂性。1985年秋天,美国教授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Jameson)在北大举行了为期四个月的演讲,这些演讲后来辑成《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又再版了这本书,"后现代",或者说"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这个名词,据我所知就是杰姆逊教授最早介绍到中国来的。在当时来说,此举相当大胆,因为他80年代初才开始从单篇文章中提出了他的后现代理论,而他的那本"大书"《后现代主义后期资本主义的逻辑》,就是访问北大后问世的。换言之,他第一次向世人介绍自己的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理论,是在北京大学。我想这对于北大是一个相当大的荣誉。最近我又重读这本书,仍然觉得受益良多。来北大之前,我又买了一本杰姆逊教授最新出版的论文集TheCulturalTurn (Verso ,1998),译成中文名为《文化转向》,意即当代整个文化批评和文化理论的文化转向。书中收录了他写于1983年到1998年的8篇论文,1983年那篇经典性的论文《后现代主义和消费社会》也在其中。这本书受到美国各个学界的重视,我从前的同事,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系教授,也是马克思主义者,PerryAnderson ,本来要为这本书作序,结果却越写越长,竟至成书,名为TheOriginsofPostmodernity (Verso ,1998),即《后现代性的来源》。以介绍杰姆逊入手,Anderson把整个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来龙去脉都展现出来。据Anderson 说,这个名词最早见于西班牙文坛,后来在1950年左右,中国革命刚刚成功时,有一位美国诗人CharlesOrson 提出了一个主张:20世纪的上半叶是现代,下半叶就是后现代;后现代的动力不是西方,而是第三世界,特别是中国的革命。这样说来,中国与西方后现代的起源可能还有一层关系。当然,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杰姆逊教授在其北大的演讲中提出的,他认为所谓文化上的现代和后现代,是和整个西方经济历史的发展相关的。所谓现代主义是文学、艺术上的名词,而现代性是较为广义的文化历史上名词。他把这个时期定在1880年左右到1930年左右;而他认为后现代阶段是从1960年前后开始的。 这是他的一种历史分期法。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有非常大的区别,因为现代性所表现的是资本主义盛期的状况,他引用了列宁的名言:资本主义发展到了极端,就是帝国主义。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资本开始向世界发展,这种发展到了最极端之时,变成了垄断资本主义,而文学艺术表现的就是所谓"highmodernism",即高潮现代主义。可是到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西方世界在文化方面有了非常大的变动。杰姆逊受一位重要的比利时学者ErnestMandel 的影响,写了一本叫做LateCapitalism(《后期资本主义》)的书,认为后期资本主义和盛期资本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后期资本主义逐渐地跨国化、国际化乃至现在所说的全球化,而全球性的资本主义近几年来最大的发展就是全盘的金融化,所谓金融化就是把抽象的钱在世界的各地运转。在他看来,这种抽象的金融化倾向给西方文化带来了非常大的转变,后现代的文化即所谓电动器械、电脑,以及资讯的高速流通,其中最重要的是媒体,特别是视觉媒体,已影响到所有人的生活,他认为,五六十年代电视的发明为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电视的普及使整个人类生活视觉化。彩色电视机所表现出的形象完全是虚

毕业论文管理规定

毕业论文管理规定 (2008)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律与政治系 目录 1、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办法(2008)-------------------------------1 附件: (1)法律与政治系毕业论文文本规范----------------------------------------------8 (2)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进程----------------------------------------13 (3)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程序----------------------------------------16 附表: (3)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19 (4)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1 (5)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承诺书-------------------------------------------25 (6)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考核表-------------------------------------26 (7)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评分表-------------------------------------------28 (8)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答辩成绩评定表-------------------------------------31(9)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答辩成绩汇总表-------------------------------------32(10)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会议记录--------------------------------33 (11)法律与政治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变更申请表----------------------35

初中一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上册知识点概要 一、知识点: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列表展示更直观清晰)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P14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13、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P23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P26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P27 21、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P30 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P30—32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形势图》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P34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3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3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

试论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变化与趋势

35传媒与发展·研究 前言 随着我国网络化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当前的主流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受众地位,社会信息形态逐渐发生了转变,实现了新生的资源共享性质的媒体传播。这种全新的媒体环境给我国的传统媒体带来了众多发展性问题。虽然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将被新媒体所取代,而是给予传统媒体一种警示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传统媒体在新时期的发展。那么,对于我国的报纸新闻传播媒体来说,面临着新媒体环境,唯有实现发展性突破,才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需要进一步分析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变化与趋势,深度挖掘其内部存在的问题,把握住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机遇,探究相应的应对策略,从而实现新时代的报纸新闻传播媒体融合发展。 1.综合分析新媒体 1.1新媒体的优势 在我国网络化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推动下,新媒体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媒体传播的力量,拓宽了媒体传播的渠道,进一步推动了媒体事业的新发展。新媒体在传播形式上,具有着较为丰富的多样性优势。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尤其是传统的报纸新闻传播无法超越的。对于新媒体的多样性传播,主要体现在对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能够实现集中的展现,不再像报纸新闻传播那样单一化的传播。同时,新媒体还能够以现代化的技术为支撑,实现强大的媒体资源共享体系,极大地拓宽了媒体传播的渠道与力度。在媒体内容上,具有着较为广阔的涵盖面,能够极大地满足受众的各种个性化需求,为受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媒体服务。除此之外,新媒体重视受众的体验效果。为了切实地满足受众的新闻要求,利用多种信息化网络技术,及时检索新鲜的新闻内容,并采用现代化的制作技术,打造出最为精品的新闻内容,从而提升了媒体传播的实效性和媒体内容的质量,实现能够切实满足广大受众各类需求的新时代媒体环境。1.2新媒体的劣势 虽然,新媒体具有着许多的优势,引领着我国新的媒体时代,但是,其自身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劣势。由于新媒体具有着较强的开放性,导致出现较低的新闻报道门槛,这对于新闻信息内容的真实性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新媒体约束媒体信息传播的力度过小,一旦出现虚假性新闻内容,无法做到实时控制,受众会对假新闻内容产生误读或者误解的情况,无法看到新闻事件的本质。而随着这些假新闻传播的范围逐渐扩大,导致受众对新媒体新闻内容真实性的出现持怀疑态度,严重影响媒体传播的权威性,制约新闻媒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变化 2.1在传播主体上 传统媒体时代下,企业组织、社会团体与政府机构是其主要的媒体信息源。通讯员与新闻媒体记者,要进行新闻信息内容的采集与制作。虽然许多新闻媒体设立了相应的媒体专线,将新闻记者的联系方式公布于众。但是,从新闻媒体信息内容采集的数量上看,还是处于采集率低、内容较少的状态。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传播不再是单一化的主体形式,它们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网络的功能优势,通过相关APP平台、BBS、手机、微博、微信等手段,进行新闻信息内容的传播,有效地检索热点新闻。从而实现了与传统新闻媒体截然不同的媒体传播动态。在传播主体上,逐渐由原有的职业新闻媒体工作者向着社会公众共享化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媒体传播主体。而新闻媒体逐渐成为了大众化的新闻媒体,受众也可以充当传播主体,将身边的新闻发布在共享的APP平台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时代的新闻媒体共享体系,提升了民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占有率,让新闻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 2.2在组织结构上 虽然,在行政管理与相关体制的束缚,报纸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了结构的改革,也取得了较小的成效,但是,随着新媒体范围的日益扩大,报纸新闻只有有效地运用网络化信息技术,实现报纸与网络的双向融合,改革新的报纸新 试论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传播的变化与趋势 摘 要:在我国信息网络化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媒体形式逐渐发展变化,我国逐渐步入了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媒体传播形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报纸新闻传播形式是其中受冲击最大的。那么,为了能够实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发展,就需要我国的报纸新闻传播深度分析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从而让报纸新闻传播能够更好地把握住新媒体的优势,更好地实现传播形式的转变,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报纸新闻传播;变化与趋势;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7)10-035-02DOI:10.19483/https://www.360docs.net/doc/ef7346107.html,ki.11-4653/n.2017.10.010 文/张晓黎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doc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2020年4月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本文关键词:管理系统,毕业论文,研究,设计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本文简介: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现状当前,大多数的高校的毕业论文管理状况如下。(1)学生无法及时准确选题选题初期的大多数学生不能在前期及时、清晰且全面的了解导师的课题研究方向,也不能准确的选择合适的题目,导致了学生在选题时仅考虑到个人兴趣,盲目的进行选题,未根据自己个人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些学生可能会错失选题的时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本文内容: 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现状 当前,大多数的高校的毕业论文管理状况如下。(1)学生无法及时准确选题选题初期的大多数学生不能在前期及时、清晰且全面的了解导师的课题研究方向,也不能准确的选择合适的题目,导致了学生在选题时仅考虑到个人兴趣,盲目的进行选题,未根据自己个人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些学生可能会错失选题的时间和机会。(2)论文各阶段需要提交大量文件,师生无法及时交流首先,学生必须先提交论

文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同意开题后,方可继续完成论文。然后,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将完成论文的阶段性成果提交给导师,方便导师及时了解学生论文完成的进度,以便导师督促学生及时完成论文。如今,很多大学的论文指导方式仍旧以纸质文件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一会导致资源浪费,也会由于时间和空间限制,导致沟通不畅。(3)统计论文选题工作复杂在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其中,有很多重复的工作量,处于管理工作的各级人员需要统计学生选题状况、毕业论文完成状态以及答辩成绩等信息,在这样大量的工作状态下,就会产生失误。而毕业论文对于学生来也十分重要,关系能否毕业问题,责任巨大,不容有失。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意义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最大优势就是学生可以远程在陷上选题,将复杂的工作流程简单化,也会减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中不必要的压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功能。(1)缩短毕业论文题目审核时间审核毕业论文题目是为了防止出现选题过大、不切实际或与专业特点不相关的现象。各教学单位在前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审核已提交的论文题目,若论文题目不合条例,审核不通过,需要单位给指导教师反馈是否通过的信息,之后审核过的信息,需要由教师通知给学生,学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兴趣选择毕设题目,督促学生积极与指导教师沟通。通过系统可以在线随时随地审核,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1 201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史科目考试范围 中国现代史知识点 专题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1、开国大典 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天安门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北京为首都。54门礼炮齐鸣28响。 历史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2.巩固政权的措施 2、抗美援朝(1950——1953)战争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为严守纪律,纹丝不动,最终被大火吞噬的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意义:1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保卫了中朝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2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和平的环境,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增强了民族自信心。 专题二、祖国统一、外交成就、科技成就 一国两制:1.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根本前提。“一国两制”是新时期祖国统一的指导思想。 2、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二十多年来,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互相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海基会和海协会,汪辜会谈。 外交成就: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与会各国的一致好评。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中日建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科学技术的成就 1、“两弹一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导弹研制成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本人也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